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語文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非連奏
非連奏在鋼琴作品中的應用極其廣泛,由于這種快速手指技巧在鋼琴演奏技巧中占有的特殊重要地位,同時也因為手指快速跑動技巧有著特殊的訓練難度,因此,19世紀以來,許多作曲家和鋼琴家為訓練手指獨立、靈活、清楚、均勻而譜寫了大量的練習曲以及各種手指基礎練習。這些東西基本上都需要運用非連奏方法來練習和演奏。
(一)從非連奏的聲音效果鑒別音樂
人們經常借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詩句“大珠小珠落玉盤”那種晶瑩透明的聲音來描繪非連奏的聲音效果是結實、明亮、集中而富有顆粒性的。為此,我們在訓練練習的過程中必須確立聲音目標,因為它是檢驗我們彈奏法的學習和運用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所以,在教學中,給孩子們聽好的演奏,認真地記住老師的師范和要求,在練習中強調孩子用耳朵鑒別,對學習掌握基本彈奏法都非常關鍵。
(二)從非連奏的觸鍵要點感知音樂
眾所周知,非連奏的觸鍵要點可歸為4點:1、觸鍵的指尖要牢靠,使之具有一定堅硬度;2、抬起手指,使指尖與琴鍵具有一定揮動距離;3、下鍵快(包括相對應的起鍵快),觸鍵瞬問具有一種爆發力,使指尖前端觸鍵,使手指的揮動有較快的速度;4、觸鍵面小,用指尖前端觸鍵,使手指的傳力非常集中。
因此,培養學生感知音樂的形態與內涵也是觸鍵練習的一個基本原則。綜上所述,在非連奏的學習與輔導上,我認為應該注重三個關鍵環節:
第一、強調抬指。沒有經過彈奏訓練的手,不會天生具有演奏鋼琴所需要的手指獨立揮動能力。從手指動作本身而言,這是運動技巧范疇的訓練,按照運動技巧訓練的規律,大運動量是一條重要原則。所以,我強調把手指抬高一些,強調手指起、落動作的清晰明確是必要的。在教學中,我們注意到許多孩子懶與抬指,對這一技術動作的要求非常被動。因此,輔導中重視和引導孩子養成自覺抬指的習慣,比守在孩子身邊叫嚷著讓他們抬指要聰明和有益得多。
第二、指尖牢靠。指尖牢靠,對于初學者的孩子有兩層意義上的困難。首先,指尖的牢靠是指尖彈奏前的準備姿勢,小孩在沒有養成有意識的手指準備習慣之前,手指狀態是散軟而隨意的,要他們做到手有準備,就必須要做到頭腦有意識,這是第一層困難。第二層困難在于小孩子極不容易掌握好這種牢靠的分寸和適度。不適度的牢靠就成了過度緊張,過度緊張使整個彈奏僵硬是很難糾正的毛病,練習和輔導中要特別警惕和加以避免。非連奏的指尖準備應該保持一種放松而不癱瘓,牢靠而不過度緊張的狀態。當然,掌握這種適度需要很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過緊和過松都會反復出現,而進步只能在曲線發展中慢慢取得。
第三、快下鍵??焖倜艚荻辛Φ南骆I是掌握非連奏彈奏方法最困難的任務。幼兒的手指十分松軟,小腦還未發育健全,生活中也還沒有做多少用力的事,缺乏如何用力的體驗。因此,讓他們快下鍵就很難體會,很難做到。我認為,許多時候寧讓孩子停了琴上練習,在生活或游戲中體驗某種用力方式,從中獲得啟發,再應用到觸鍵練習中去,也許更能奏效。譬如,讓孩子體驗學會用釘錘釘釘子如何用力,教他們響亮地擊掌,用雙手去拍打飛著的蚊子……,等等。這是一種用心去積聚自己的力量,再在瞬間發力擊鍵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當孩子們有了這樣一些用力方式的體驗后,通過比喻啟發他們,領會起來就容易得多。這是在我教學中完全得到了證實的有效方法。需要說明,非連奏的熟練應用實際上同快速手指技巧是相聯系的,學會非連奏的基本彈奏方法僅僅是入門。非連奏的熟練掌握與運用將涉及到一系列手指運動素質的根本性訓練,它需要我們進行專門研究。
二、連奏
連奏即鋼琴男走中的歌唱性奏法。主要用于抒情性的歌唱旋律、圓滑連貫的音型、流暢的旋律性過句、琶音或分解和弦跑句等等。(一)連奏的聲音效果是圓滑連貫、柔和如歌的。在鑒別上具有顯見性。(二)從連奏的觸鍵要點感知音樂。
其優美動聽的音質可與世上一切擅長歌唱的樂器媲美。然而,鋼琴的歌唱性奏法和技巧的學習掌握、嫻熟運用是有相當難度的。他必須依靠克服由于榔頭擊旋造成的打擊性來創造一種特殊的觸鍵方式,產生圓滑連貫的聲音,在聽覺上求得柔和、抒情的歌唱效果。首先改變手指的觸鍵部位,對于鋼琴發音的音質會產生非常微妙的影響,有助于聲音的柔潤。其次,改變手指觸鍵的高度,是明亮的顆粒性聲音的觸鍵方式。然后,改變手指的觸鍵速度,決定著聲音的明暗、剛柔、顆粒性與連貫柔和性等等。最后,改變觸鍵的用力方式,或垂直方向用力,或水平方向用力,這將大大減少榔頭擊旋的打擊性,從而改變發音的音質。水平方向用力方式體現于具體彈奏是一些類似推、來、掛、摸的觸鍵形態。另外,連奏中要求運用手臂的重量和尋求重量在指問平穩的流動轉移還有傳導轉移,也要務求聲音圓滑連貫。
綜上所述,連奏要求圓滑、平穩、協調。因此,對于幼兒學琴人門來說,的確是十分困難的。根據幼兒的年齡與感知音樂的敏銳程度上來看,最要緊的是強調連貫如歌的聲音效果,啟發孩子對歌唱的想象,讓他們自己去追求想象中柔和優美的歌唱性聲音。不過學習連奏輔導還要注意幾點:(1)讓手指展平,貼鍵?,F在學連奏,要求孩子把手指放平,我們一直在要求他們貼鍵,孩子們會感到不習慣。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只要認真要求,嚴格聯系就能掌握。(2)用緩慢的速度下鍵。練了音,丟了方法,實際上等于白練。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們把自己把不住的關把好,把孩子們自己要求不到的東西堅持到;把孩子們不夠嚴格的習慣堅持培養成嚴格的習慣。(3)引導孩子改變非連奏中垂直用力的擊鍵方式,培養起水平方向的觸鍵用力方式來。要做到柔和歌唱的慢下鍵,最根本的一點要從改變用力方向的訓練上著手。(4)強調連奏運用手臂中立,單單依靠手指是奏不出圓滑而有共鳴的歌唱性的聲音的。(5)強調從一個手指到另一個手指的重量轉移。聯系時要特別冷靜而有耐心,要細細體驗,專心傾聽。(6)連奏的學習可以從兩音的連接開始,手指上也可選在比較好控制的二、三指上先練。待有了體會再擴大到三音,四音,五音,逐漸把大指,四指,五指包括進來。
三、斷奏
斷奏即跳音奏法。它的符號是在符頭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個小原點(.)或小尖角(V)。跳音在不同風格、不用音樂特征性的作品中,演奏的時值較長;有時半連半跳;有的則要求較短,甚至極短。不同時值的跳音有不同的表現力。
(一)從斷奏的聲音效果鑒別音樂。不同時值的跳音,根據音樂特性的需要而具有不用的音響特質,手的不同動作部位演奏的跳音也會產生不同的聲音效果。如:手指跳音、手腕跳音、肘部跳音或大臂的跳音等等。另外,觸鍵的方式不同,音響也不一樣。所以對于各種跳音很難用一種文字表達得很準確。一般而論,短促而富有彈性的跳音最具有跳音的普通意義,這樣的跳音的聲音效果是:清脆、明亮、集中、富于彈性。
(二)從斷奏的觸鍵要點感知音樂。斷奏跳音的種類很多,富于變化的各種跳音會隨著學習不聽的作品而遇到的。首先,觸鍵快,離鍵快,觸鍵時間短促;其次,指尖特別牢靠??上胂笕绯渥銡獾钠で?,堅而極有彈性;最后,指觸面最小。
(三)斷奏的學習與輔導。斷奏的技術動作要點告訴我們,演奏跳音手指指尖牢靠的準備非常關鍵。軟物相碰也不產生彈性反應,充足氣而具堅性的皮球則能極富彈性的蹦跳起來。領悟跳音觸鍵感,可以啟發孩子把自己的手想象成一只皮球,自然在琴鍵上蹦跳。觸鍵快,離鍵快是彈跳音另一個關鍵環節,我們要幫助孩子在觸鍵短上下工夫,小孩子運動神經的發育還未完善,快速敏捷的動作反應需要給予有意識的訓練。同樣,我們可以用些比喻來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再讓他們的想象力幫助他們的動作。比如,人在突然觸摸到非常燙的東西時,會有一種特別的快捷的動作反應。用這種體驗的想象來彈跳音,特別能感受到觸鍵、離鍵快速和時問短促。
演奏跳音強調彈性感非常重要。力學上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我們觸鍵的作用力都會產生反作用力,彈奏跳音的快觸鍵更有較強的反作用力,如果不能恰當地利用反作用力,不光演奏起來費勁、吃力、而且會使聲音死板、生硬。因此,要想象如拍皮球那樣,自然下落,順勢彈起,如此巧妙的利用反作用力來使彈奏自如,使聲音豐潤,富于彈性。
結合以上怎么樣提高鋼琴的演奏方法的了解,通過對鋼琴演奏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及方法的研究,克服彈奏中的不良習慣,使學生能夠系統的掌握怎樣去演奏鋼琴作品,怎樣對音樂風格及創作作品的藝術思想,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認真推敲每一個音,每個句子,以便以后更好的演奏鋼琴作品。
鋼琴的三種基本演奏方法通俗易懂,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對各種演奏方法的使用,充分理解音樂作品中的內涵及意義,掌握要點使鋼琴演奏輕松愉快。
篇2
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粹,包含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光輝,文言文的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們的個人情操,增加文化素養。但是當前的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著教學單一、死記硬背的現象,學生們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老師也沒有授課激情。這就意味著,必須在新課改背景下研究一套適合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思路。本文就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做出探討,希望能夠對語文教師授課有所參考。
2.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
首先,教學過于約束,初中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為了達到比較高的分數,學生對文言文普遍采取死記硬背的現象。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這也是在應試環境下被逼無奈的學習方法。其次,學生思維過于固化,文言文教學普遍比較枯燥,為了達到比較高的成績,學生都采取題海戰術。但是這種方式直接就導致了學生不能靈活掌握學習技能,涉及到實虛詞用法時一臉茫然無法分清,這種依賴課本現有句式的行為直接導致在遇到新文章后不知所措。最后,缺乏興趣,教師在授課當中往往都把對文言文的記憶作為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這種教學方法太過忽視學生的興趣,無法實現對于學生的個人情操的培養。學生無法感受到文言文中體現的死刑感情,興趣大打折扣,就無法實現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文言文教學太過單一,課堂太過乏味。初中學生本身就處于一個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年紀,單一的課程教學無法抓住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授課時,逐字逐句地翻譯就大大增加學生們的枯燥感覺,學習效果也會提不起興趣。
3.對于初中語文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的意見
3.1教師應當先培養自身的文言文素養
教師就是要教書育人的,只有教師擁有一個比較高的素養,才能夠給學生答疑解惑。教師如同娟娟流水灌溉學生,沒有龐大的底蘊就沒有辦法實現流淌不息,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具備優質的文化素養的教師也能夠激起學生的敬重之情,才能夠在在學生當中豎立比較高的榜樣力量,給予學生文言文很好學能學好的潛意識。在授課當中,教師不能僅僅抓住課本以及參考試來進行授課,教師還要能夠具備充分的學士,為學生的學習拓展視野和知識面。所以,身為人師,就要經常充電,補充自身的文化素養,提高業務能力,才能夠給予學生一堂優質的文言文課堂。
3.2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文言文積累
文言文的初始學習在于對于文言文字詞的積累,所以學好文言文字詞是掌握文言文的重點。學生在積累了大量的文言文字詞后,才能夠在碰到文言文作品時,做到游刃有余。然而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訓練,僅限于課堂上的講解時遠遠不夠的,而在課外進行文言文的作品拓展又是不現實的。積累文言文字詞就是在培養文言文的能力,就如同在小學時學習語文先學習單個的字詞再進行造句,文言文呢字詞就好比蓋房用的磚瓦,磚瓦積累到一定地步就能夠建造高樓大廈了。所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進行文言文的字詞積累,在課堂上也增加文言文課外閱讀,對該文章的關鍵部分加以點撥,讓學生將自身所學的詞語和句式應用到實踐當中,通過這種運用,進行記憶的加深以及知識的鞏固,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一步步積累文言文閱讀能力。
3.3注重學生對文言文的朗讀
朗讀是一項很好的學習技巧,很多古人例如坡和朱熹等都非常強調誦讀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可以將文言文誦讀應用到授課當中,多讀幾遍后有助于學生領會文章的主旨,另外進行大聲地誦讀,也有助于進行文言文的背誦,這也是教學大綱中的要求。在文言文當中通常很注重韻律,教師在授課時要求學生學生一定要讀準每一個字音,用感情去誦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4注重增加對文章的“練字”
文言文具備言簡意賅的特點,其每一個字都具備比較多的含義,教師在授課時,應當注重賞析文言文的語言,通過賞析詩句,幫助學生加強對于文言文的整體意境的理解,這對于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是很重要的。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翻譯太過直譯,這就使得文言文的美學蕩然無存。為了使學生得到更加好的意境美感,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為文言文創造自己理解的意境,然后通過動筆寫畫下來,這樣必教師一昧地直譯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3.5結合多媒體技術增加學生的興趣
隨著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課堂,文言文教學已經不僅限于進行枯燥的文字拆解了。通過語言有圖像輔助功能又或者遠程網絡教學,可以將整個文言文課堂豐富起來。例如在進行“桃花源記”講解時,教師可以增加一些關于多彩的課件,通過這種圖片及錄像的展示,將學生代入到古人的世界當中。這種視覺、聽覺的互動,可以充分地調動課堂氣氛,增加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4.結語
文言文是華夏民族的瑰寶,是當前營造和諧社會的精髓。對于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探究是不能夠停止的。希望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充分挖掘文言文作品的文化價值,體會文言文的底蘊,并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的優美之處。這就需要教師還要不停地玩具額古典詩詞的教學模式,更好的發揚我國的詩詞之美。作者也希望在新課改背景下,通過各位語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充分弘揚我國的文言文文化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劉照泉.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淺論[J].語文天地(理論綜合),2013,10:31-32.
[2]趙春花.探究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06:96.
篇3
一、聯系歷史背景,增強學習興趣
高中語文中文言文篇章大多是諸子散文與先秦散文,這些文章都折射著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很多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都有著關聯關系。在講授文言文知識的時候,如果將某篇文章孤立的進行講解,就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荊軻刺秦王》《燭之武退秦》等。在進行這些文章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將秦國崛起與出關滅六國的大背景給學生進行講解,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將《大秦帝國》節選給學生放閱。通過了解歷史背景,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歷史事件的邏輯關系,同時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對中國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在進行文言文授課之前,對課文所涉及到的歷史事件給予講解。
二、注重文言文背誦,增強句詞理解
背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名篇名句學生熟記之后就很難忘記,所以加強對學生文言文背誦的指導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作為老師要教會學生背誦的方法。把較長篇幅的文章進行有效劃分,每次學生背誦小段,然后再繼續背誦下一階段,這樣一來就很好地增強了學生背誦的成就感。背誦很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了解所背誦內容的意思,這樣背誦起來就相對容易,所以老師在背誦之前要將文章大意給學生講述清楚。文言文的背誦方法比較常用的是首字提示方法,翻譯還原法,即學生依據翻譯回想文言文的內容進行背誦。當然還有邊讀邊譯法等。這些方法都不固定,可以依據學生自己的特點在背誦中總結和發現適合自己的方法。文言文中字詞句的語法相當復雜,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要反復強調一些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一詞多義詞,同時要求學生做好筆記,對這些容易出錯的字詞句要多加練習,進行專題測試。
三、增設名篇賞析,側重學生翻譯能力培養
文言文很多名篇都非常適合高中生閱讀和學習的,但是因為篇幅問題,很多名篇沒有納入高中語文課本的范疇,老師可以廣泛地涉獵一些名篇名作,挑選有代表性的文章來給學生賞析,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時配合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將日常所學的語法運用到賞析文章的理解上來,讓學生自主學習,掌控閱讀的技巧和方法。翻譯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面對和掌握的基本能力,首先,老師應該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信、達、雅”即忠于原文,語言通暢,譯文優美生動的原則。然后教會學生掌握翻譯的技巧,對于專有名詞,如人名可以不做翻譯,對于省略的代詞等則需要再翻譯中進行補充,運用現代漢語替換古代漢語表達,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中的“孰”就應該按照現代漢語的“誰”進行翻譯,最后還要注意在翻譯中將賓語前置和狀語后置等倒裝句進行調整翻譯,使翻譯后的句子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
文言文歷來都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難點和重點,很多學生都對文言文有所畏懼,在考試中經常出現大面積失分的情況。相比現代漢語來講,文言文具有更為簡潔直接的特點,只要準確把握,學好文言文并不難。作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文言文興趣的培養,通過介紹課文中文言文所講述內容的歷史背景,增加學生興趣。同時要在文言文的背誦方面給予學生指導,加強學生對于字詞句的理解。開設名篇賞析課堂,給予學生更多關于文言文的認知,通過與課文對比,提倡學生自主翻譯。掌握良好的翻譯技巧,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都是非常有效的增強文言文學習效果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顧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介紹[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4(Z2).
[2]陳偉賽.從培養能力到傳承文化――評析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的不同要求及教學策略[J]語文學刊.2004(06).[3]陳巍.遼寧省阜蒙縣蒙古族高中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11).
篇4
二、勤于整理,注重分類歸納
要善于積累文言實詞、文言虛詞、詞類活用及特殊句式。掌握文言實詞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詞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和詞類的活用。掌握虛詞的用法時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詞性,然后弄清其意義和語法作用。在句式方面需重點掌握我們經常遇到的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以及倒置句中的主謂倒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結構位置句。要整理并掌握文言文人物傳記中常用的一些詞。還需整理和掌握表官職的、表人物個性的、表人物品德的、表科舉考試的等。
三、精選習題,注重平時訓練
在高一高二重點進行文言文的雖是課本教學,但也不能忽視平時的習題訓練。教師一方面要善于精選一些獨立的考查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翻譯的題目,另一方面還可以定時從歷年的各地高考試題和各種材料中精心選取一些在難度上適合高一高二同學的套題進行訓練。到了高三,就更需要教師去精心選擇和組合一些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的、貼近高考試題的題目,定時強化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訓練。
篇5
一、造字法引入讓語文教學從“應試”走向“應需”
文言文作為高中語文的核心部分,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意義重大。
《浙江省普通高中學科指導意見·語文(2012版)》(簡稱《意見》)對高中文言文的學習作了以下說明:“1.理解并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理解版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法和詞類活用現象,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2.培養篩選文中信息、歸納文章內容、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3.理解常見文言文體的特征和常用的寫作技巧,明確文體和技巧對于表情達意的作用,賞析文章在構思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等方面的精妙。4.賞析人物形象、體驗作者情感、體會作品思想,從中汲取民族文化精華,并從歷史視角和當代立場評價文章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5.背誦《意見》中規定的經典名篇,汲取語言營養,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p>
這一說明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是相一致的。它能夠使學生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這五個維度中獲得發展。
然而,一方面由于文言離現代學生生活時代較遠,語言使用環境懸殊,字詞生疏難懂,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普遍興趣不多。另一方面,文言文詞量大,用法靈活,這對于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高中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再者,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奉行“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經,以致在學生中流傳著“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說法。因此,無論在心理層面還是實際興趣方面,文言文是絕大多數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的內容。
然而,教師可以將漢字的造字法引入高中文言文的常規教學中去。造字法是極具語文味的教學內容。它指的是一種文字系統里的每個字是怎樣從無到有被造出來的。一方面,在“六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漢字形成演變的特點,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趣味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真正打心底里喜歡上了文言文,他們才能夠邁出第二步去接受、學習文言文。其二,這也可以讓學生在感受漢字音形義相糅合的構造之美的同時,觸摸源遠流長的漢字文化的脈搏,嫁接起古漢語與現代漢語之間的傳承之橋,從而促進文言文教學。
也就是說,將漢字造字法推廣到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與學上去,讓造字法成為文言文教學中“應試”與“應需”的均衡器。所謂“應需”,即通過對學生進行某種刺激,讓其內心主動地形成一種對文言閱讀的強烈渴求,這種內心主動的渴求是推動學生行動最首要的動力。受這種由興趣而產生的渴求的刺激,學生就會積極投入到文言學習中去,自主地尋找培養良好古漢語語感的方式與途徑,從而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深化熱愛祖國母語的感情,更深層次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謂“應試”,即一名高中生在該階段所要具備的高中語文文言最基本的素養。這屬于應用的層面。即要求學生能夠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功利性來講,“應試”直接的評價方式呈現在卷面或成績上。
“應試”的結果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文言文學習興趣的下降,而漢字造字法選取一些典型性的漢字的變形歷史或造字意義來進行解釋,語言文字的魅力便可一覽無余。將造字法引入高中語文文言教學中來,讓學生內心對文字產生真正的興趣,文言文教學課堂便瞬間“活”起來了。
二、“六書”理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與實踐
漢字起源于圖畫文字,但漢字又是表意文字,因此我們說漢字的理據性是與生俱來的。但隨著語言文字的不斷演變發展,有限的文字符號,其詞語意義也在不斷地變化和引申,文字符號變得越來越抽象。漢字這種演變過程中的隸變、簡化等在某種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漢字的理據性,但是漢字的理據性依然存在。
許慎《說文解字》提出的“六書說”便是對漢字理據性的有力證明。它系統地闡釋了漢字的造字規律,并提出了“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六種造字法。其中,“六書”不能單純地認為就是造字法,前四種象形、指示、會意、形聲是造字法,而轉注和假借則為用字法。而前三種造字法——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的理據性可通過漢字的演變歷程清晰地看出。形聲字的理據性可從形聲字形旁的形體上直接看出?!傲鶗崩碚搶h字變化規律和構成的闡釋,有力地說明了漢字的理據性。漢字的理據性運用對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有重大的意義,它可以大大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識記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提高我們文言教學的效率。
在實際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漢字的特點,對漢字進行“六書”分類,根據不同分類的特點,結合漢字的發展和歷史,揭示漢字的內部理據,將漢字內部結構的理據充分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興趣。
“六書”理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應用的一般步驟為:首先展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即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展示圖片或由教師在黑板上勾畫,這是一個直觀的過程,學生會很容易理解這個字的意義。再次,根據所展現出的圖片,教師再仔細說明其演變成現代漢字的過程,這很容易幫助學生記住現代漢字的字形,并讓他們知道為什么這個漢字會是這樣寫的。最后,記住該漢字的讀音,這樣學生便可以很好地理解這個漢字的整個系統——形、音、義的結合體了。
例1,以前在教學荀子的《勸學》后得到的反饋是:很多學生對于文中兩句話的默寫總是出錯。這兩句話是“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兩句中的“致”和“至”,學生總是屢寫屢錯。因此在這一次的教授過程中,筆者參考《說文解字》,運用“六書理論”試圖將這兩字的區別告訴學生。
“至”,象形字?!皬囊唬华q地,指事,不去而下來。古文從土,上亦象飛下之形。尾上首下?!薄爸?,鳥飛從高下至地也?!保ā墩f文》)因此“至”的本義為“到來、到達”。
“致”,形聲字,《說文解字》:“[卷五][夊部]:致,送詣也。從夊從至。陟利切。”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送詣也。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薄爸隆保筮厼椤爸痢?,右邊為“攵(反文旁)”。
“攵”即“攴”?!瓣贰弊窒笮危墩f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或持鞭擊打之形。從“攴”“攵”旁的漢字,本義大多與鞭打、敲打有關。
從“至”“致”“攵”三者的甲骨文可以看出,“至”“致”二字的區別就在于“攵”。兩者都有“到達”之意。但“致”因多了“攵”,這個“到達”的意思,確切地說是“憑借他人的幫助而到達”。這正與文中“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一句意思吻合。相反,“至”就是指“不借助外物的自然到達。”
許慎將象形字定義為:“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諸拙,日月是也?!毕笮挝淖郑總€文字就像一幅圖畫,形象地展現出上古先民們對客觀現實世界事物的認識。根據象形字這樣的特點,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運用圖畫進行教學。圖畫直觀而形象地展示了漢字所要表達的意思,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告訴他們漢字在演變過程中,沉淀著中華上古先民的智慧,讓學生對中華文化更感興趣。
例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中“就”為何有“接近、靠近”之意?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就,就高也。從京從尤。尤,異于凡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廣居注:“京,高丘也。古時洪水橫流,故高丘之異于凡者人就之?!币虼?,“就”的本義為“到高處去住”。后來詞義又引申為“靠近(高處);走進;趨向(高處)”,再引申為“擔任”(如:就職、就事)、“完成”,即“已到達高處”。而后來的這幾個引申義都是從本義出發,意義上都是有聯系的。
例3,“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中“疾”的詞義形成過程。
甲骨文= ,像一個人在戰場上被箭所射中。《說文》:“疾,病也。從疒矢聲?!倍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從矢會意?!?因此,“疾”的本義為“中箭受傷,臥床休養”。又因“從矢會意,矢之去甚速”,因此,“疾”又有“快,速”之義,聯系“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該語境,“快,速”之義又引申為“(聲音)洪亮”。
后來“中箭受傷”這一本義引申為形容詞“疼痛的”之義(如:痛心疾首)、動詞“厭惡、憎恨”之義(如:疾惡如仇)等。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絕”的詞義形成過程。
《說文解字》:“絕,斷絲也。從糸,從刀,從卩。,古文絕。象不連體,絕二絲?!币虼耍敖^”本義為“將絲線切斷”,引申為“斷,斷絕”“停止、消失”之義。兩山斷絕,如何到達?那么只有“橫渡”了。因此,“絕”又引申為動詞“橫渡”之義。
三、對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建議
在中學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有著較高的認識功能,它是廣大中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它使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兩千年前的大師直接對話,了解并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懂得我們的歷史,從而繼承和發揚我們的文化。利用“六書”理論進行文言文教學,這是一件值得推廣與普及的文言字詞教學方法。漢字的形體結構很有奧妙,通過對漢字形體的分析,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由形而義的過程,又是有道理可言的。因此,學會用此知識進行文言文的學習,便可以形成師生之間語文文言文教與學的快樂氣氛,以此來代替機械地死記文言詞義的方法。
當然,教師也不能簡單生硬地套用傳統“六書”理論。一味地理論解釋或許會讓學生陷入新的枯燥中去,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時,不妨采用一些能激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比如在解說象形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圖示教學法、聯想教學法。圖式教學是一種直觀的圖片呈現,它能將字形、字形演變過程以及中國祖先的造字意圖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而聯想教學法則是一種在圖式教學基礎之上的適應學生年齡層次的教學方法。它需要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尋找各個義項之間的聯系點,從而更好地記憶、理解詞義。
總而言之,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瑰寶,它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如何讓學生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或許漢字造字法可成為一渠活水,讓高中文言文教學課堂真正“活泛”起來!
參考文獻:
篇6
其實這種類型的作文比以往類型的要簡單得多,因為新材料作文的內容比較開放,是在有關材料已經由命題者給出的情況下,考生按材料在不脫離中心點的基礎上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創作。此時就會有很多的考生因會錯了意而創作出脫離中心點的文章。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審題立意能力,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本文以審題立意和教學策略為主體,探究如何才能讓學生快而準地命中主題以及審題立意方面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學策略
引言:
“審題”和“立意”作為新材料作文的重難點經常使學生教師手足無措,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分不清主次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考試時的作文立意及命題,更是會出現“偏題”情況。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思維方式并且多進行一些有利于構建思維的活動,這樣才能使學生審題與創作水平大幅提高。
一、語文學習中,新材料作文占重要地位
(一)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
新材料作文非??简瀸W生的理解和思維能力,因為寫作一直與閱讀理解緊密相連,用這種獨特的方式來考驗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極為罕見,由此可以看出語文這門課在當今社會已經引起了各界的關注,也越來越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這就使語文教學在教學改革中成為一項重要任務[1]。這種形式的作文要求學生先對材料進行“精讀”并標出關鍵詞,而后再考慮這一段材料的主題并對其作出總結,最后根據上述進行創作。如在分析“IBM公司信守承諾”的材料時,可以發散思維逆向思考,如果企業想要擁有市場就必須有客戶,而擁有客戶的前提是取得客戶信任,這一要求就需要以誠信為基礎,從而依據上述判斷為材料準確立意。因此在這里就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和思維能力,用發散性思維將材料主題豐富化,同時這樣的思維能力也可以直接決定立意的合理程度及作文分數,所以考驗學生在閱讀中的思維發散程度是新材料作文中的加分點。
(二)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學生的寫作能力高低不僅僅靠書面表達來體現,更多的是靠好的思維能力,“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學生在精讀材料的同時盡可能多方面的考慮以確定立意,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究材料主旨,然后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出自己對材料的理解,確定立意過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話理清文章脈絡伴隨清晰的思路開始創作,在創作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與學生的思維密不可分,同時華麗的詞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給文章添加一些色彩的同時讓教師覺得該學生的知識儲備量高、語文功底深厚,這很利于教師加分。
二、對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學策略的探究分析
學生的閱讀水平直接決定了審題能力,新材料作文重點考查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自主構建知識框架,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地判斷出文章中心思想并作出多方面的考慮而后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如果教師發現學生的審題能力并不突出,那么就要從其精神世界入手[2]。學生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只是對接觸到的東西進行機械化解讀導致思維固化,這就影響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學生的思路單一且偏離正確軌道。因此教師需要幫助引導學生將所接觸到的語言,所學到的知識與精神世界聯系在一起,使得精神世界與個人情感相結合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材料觀點和思想。同時學生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發表觀點且使自己脫離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獨立思考。如教師在教學新材料作文“一諾千金”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著手深入思考判斷出材料中心點,而后帶動學生講述一些自身經歷或是讓學生以發散性思維反向立意,從這些開始進行創作,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這樣的課堂氣氛不只會讓學生覺得輕松,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和思維邏輯能力。
三、注重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引導學生了解時事大事
在傳統語文教學形式的影響下,大多數高考作文都是“現象型”的,因此大部分學生判斷立意的出發點會比較單一,其實這些本沒有問題,但事實上如果只是這樣簡單的判斷難免會有急功近利之嫌,寫作并不是為了比較高低好壞,重要的是學生可以從寫作中得到啟發升華自己去感受生活,這才是寫作的真正含義。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關注社會焦點,從中受益并得出有價值的觀點用于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如在分析“畢福劍不雅視頻”事件時,可以一改往日從批判角度出發的寫作方法,從鼓勵社會的角度出發,在事件中可得出的結論:對社會公眾人物的言行明確衡量標準不放松并不是社會退步,反而是社會進步的表征,而后引出輿論場和媒體平臺來確定立意為言論自由或是責任等等。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這種新材料作文的特點就是主題內容豐富廣泛,對此教師應該拋卻舊觀點而進行新時期的開放性寫作教學,拓寬學生思維,保持積極上進的心態,深化每一次得到的啟發,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對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準確性。
高中語文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論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策略論文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語文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年發展中的文明成果。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從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出優質的文言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在新課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
近些年來,我國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播更是牽動了全民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心。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就文言文這部分教學內容而言,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能夠提高學生興趣為目的,在符合新課改教育理念的基礎上落實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而實現優化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的目標。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策略作以下幾方面論述:
一、以直觀畫面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少膾炙人口的文言文故事經過合理的改編搬上了熒幕,而當下的課堂環境也有著先進的教學設備的應用?;诖?,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可通過以直觀畫面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當中,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從而在新課改背景下達到優化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滕王閣序》這篇文言文時,首先,我以多媒體技術將滕王閣的場景映在了學生的眼前,將學生的精神集中在了課堂上,讓學生想象如何用語言描繪眼前的畫面,進而為學生介紹了作者和寫作背景。然后,我引導學生劃分了文章層次,通過結合多媒體技術中的場景,指導學生賞析了本文優美的語言,幫助學生了解了駢文的兩大特征。之后,我通過帶領學生賞析文章中的重點語句,帶領學生學習了文章表達的方式方法,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了對偶和用典的作用。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我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畫面,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濃厚興趣,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切實在新課改背景下達到了優化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以誦讀情境激發學生文言文情感體驗
從表面上看,文言文的文字過于枯澀,很難一氣呵成的進行誦讀,但是通過對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不難發現這是具有韻律美的一種文本。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懂得將誦讀情境落實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動力,讓學生帶著感情去理解文言文,從而實現提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率的目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赤壁賦》這篇文言文時,首先,我為學生播放了這篇文章第一段的音頻,讓學生想象所描繪之景,由此激發了學生學習這篇文言文的情感,進而為學生介紹了作者和寫作背景,引導學生認識了“賦”這種文體。然后,我播放了這篇課文的朗誦音頻,旨在使學生感受到文章聲韻美的同時對課文進行正音。之后,我引導學生分析了文章內容,使學生了解了本文寫景、議論、抒情、虛實結合的寫作方法,以及鑒賞文章的表達技巧。最后,我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處境交流了學習這篇文章的收獲。這樣,我以誦讀情境激發了學生文言文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切實實現了提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率的目標。
三、以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文言文積累習慣
篇7
文言文的內容豐富,文體多樣,所以文言文的教學方法也應打破單一模式,靈活多變。本文通過對文言文教學的探究,提出以下幾點新思路:
1.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
被選入高中語文教學的文言文都是文化的精華,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的方法,采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為學生介紹文言文的歷史背景、作者生平、創作背景等知識,能夠營造較為良好的古文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對文言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文化背景,更好的接受文言文,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標。
2.大量鑒賞,感悟語言
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文言文文章,在閱讀鑒賞中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學生的語文文言文審美和鑒賞能力。這種方法適用于文章相對簡單,理解相對容易的文章。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設立幾個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在充分思考之后,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在討論中完善和改正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不可忽視對文章重點段落,句子的分析,更重要的向學生教授分析方法,使學生能夠在自學過程中自己分析,形成自身文言文審美體驗。
3.結合實際生活,創設學習情境
學習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語文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同時藝術源于生活,文言文也是古代生活的生動描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文言文中展示的生活與現代生活進行對比,描述文章的時代背景,生活習俗等,使學生更好的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系,做到觸類旁通,更容易接受文言文的語言形式。這樣做不僅僅可以使學生理解和感悟文言文中描述的生活和情感,也能對學生的現實生活起到啟發和借鑒的作用。
4.帶領學生朗讀文章
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就是節奏感強,教師通過對學生的朗誦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朗誦的過程中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日積月累,形成文言語感。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了解文言雙聲、疊韻、排偶、回文、反復等語言修辭方式的運用,感受文言語言的節奏性和美感。朗誦的目的并不在于背和記,而是通過齊讀、范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累文言語感,鼓勵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讀思不分,提高學生的文言感悟能力。
5.善于提問,引導思考
課堂提問是教學常用方法之一,提問的過程也是學生思考的過程,好的提問技巧同樣能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教師應改進提問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文章理解的不同需求,提出具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提問時需注意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供大家探討,討論的過程既是學生學習思考的過程,也是理解吸收的過程。
篇8
一、改變教學方法,實現創新教學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薄弱環節,著名語文教育家錢夢龍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蔽覀冎馈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枯燥難學的文言文,學生是很不愿意學習的。由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和講授方法,學生很難產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所以,要想實現文言文的有效教學必須改變教學方法,采取恰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知道,對于高中生來說,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積極性的產生主要是學習動機在起作用,學習動機成為推動高中生學習文言文的內部力量,而興趣又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學生愛上文言文,必須想方設法改變傳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導入上,要盡可能的抓住學生的學習心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在講授《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時候,可以由魏征直諫唐太宗李世民,觸龍巧說趙太后等故事強調勸諫技巧的重要性來導入。
二、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在新課改下,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必須經過的道路。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優化教學。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有自身的優勢,它可以實現圖文并茂,采用圖面、聲音、視頻等有效方式把課堂內容用簡易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比傳統的老師講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講到《鴻門宴》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影視《鴻門宴》的片段,讓學生了解那段歷史故事和相關的人物關系,這樣就會讓學生理解文言文內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學。
三、理解文意,消除緊張心理
我們的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認識,大多只停留于考試層面,而高考考的是課外的材料,雖說考點是課內的,但對于學生來說,只會覺得文言文難以拿到分數。那么高考復習前的文言文學習,就可以放在一邊,到備考復習時做幾套題練一練就可以了;還有一種認識,認為文言文考點就那么幾個,平時花時間去讀去記去背,有點浪費,還不如去做數理化的題,記幾個英語單詞。更何況讀背文言文,成績還不能一下子體現出來,而做題、記單詞效果要比這來得快些。鑒于此,有必要明確學習文言文的意義,使學生能認識到學習文言文并不僅僅只是為了考試,而是與提升自身的素養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與自身的發展是緊密相關的
四、學以致用,突出實用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前車之轍,后車之鑒”,文言文的學習如果僅停留在隔岸觀火地學些文言語句,積累一些古文化知識,那豈不可惜了古人的智慧!學生只停留在“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盡信書”境界,古文只增加了他“掉書袋”的資歷。那么語文教學也就成了陶知行先生說的“沒有生活的死教學,語文也就成了沒有生活的死語文”,這樣也不利于文言文的教學。真正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文言文,除了了解文學知識外,學以致用。
篇9
比如,教學周敦頤的《愛蓮說》時,我首先運用多媒體電教設施播放了從網絡下載的中央電視臺舉辦并制作的全國第八屆桃李杯古典舞比賽《愛蓮說》視頻(表演者:北京舞蹈學院邵俊婷)供同學們欣賞。當同學們看到視頻中的演員在舒緩、悠揚的古典樂曲的背景聲中為了表現蓮的美好品格而塑造的各種優美的舞姿時,同學們那種急于走進周敦頤《愛蓮說》文本的興趣被大大地激發了出來,于是在我為同學們播放的賈鵬芳的二胡獨奏《睡蓮》的背景音樂中,不約而同地高聲誦讀起了《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p>
二.誦讀涵詠,其義自現
鑒于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注重傳承歌詠與誦讀諸如周敦頤的《愛蓮說》等經典美文的優良傳統――比如清代劉大槐《論文偶記》中曾說:“(讀古人書)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還鑒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古訓,所以,教學諸如周敦頤的《愛蓮說》等文言文文本時,我們必須很據不同作者、不同文本內容、不同情感基調、不同藝術風格等引導同學們進行形式多樣的誦讀涵詠,比如聽讀、默讀、大聲朗讀、分角色朗讀、小組輪流讀等,并在此過程中引導同學們探索、總結朗讀諸如周敦頤《愛蓮說》等文言文文本的方法。
比如,教學周敦頤《愛蓮說》,我要求同學們在聽讀名家的配樂朗誦、感悟文章的語感、對重點語句反復誦讀后,再引導同學們總結、歸納誦讀、涵詠諸如周敦頤《愛蓮說》等文言文中諸如字音準確、停頓長短、語氣強弱、語調高低、感情褒貶、節奏韻律等方面的技巧,在緊緊把握文章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抑揚頓挫地讀出蘊含在文本中的情感與韻味,就像葉圣陶說的那樣:“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使文章出自我的文筆,情感發自我的內心。
三.獨特體驗,多維探究
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諸如周敦頤的《愛蓮說》等文言文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言文文本,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多向思維和情感體驗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審美體驗,并有所思考和感悟,繼之使同學們的情感受到熏陶、智慧獲得啟迪等。此外,教師還要珍視同學們在閱讀諸如周敦頤的《愛蓮說》等文言文時的獨特理解、體驗和感受等。不僅如此,教師還應該培養同學們對諸如周敦頤的《愛蓮說》等文言文文本的獨立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
比如,教學周敦頤的《愛蓮說》時,我要求同學們在自讀課文三遍并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后,在有限的45分鐘內特意“留白”5分鐘,與同學們一起討論下列問題:
1、作者在文本中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描寫蓮花的高潔形象,其用意如何?
2、我認為: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藝術作品中,蓮不僅是文人的愛物,也是畫家的戀人,更是音樂藝術家的情人。請同學們為我的上述觀點提供事實論據。
篇10
學習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學習語言知識,獲得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關的文化思想。掌握文言文閱讀能力對學生其它文言文各種知識儲備要求比較嚴格,并且文言文所涉及的文化常識內容龐大。綜合來說,對于文言文的學習需要學生花費較多時間來慢慢學習,同時要求語文教師對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科學的規劃,并進行學法上的指導。那么,面對內容龐雜的文言知識,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呢?
一、從課文學習入手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收入了眾多優秀的文言文篇章,比如:《阿房宮賦》、《前赤壁賦》、《勸學》、《庖丁解?!返?,這些文言文篇章中涉及了高中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的文言知識,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教材文言篇章的學習。教材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依據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來源,因此,學好文言知識必須從課本入手,而不能舍本逐末著重文言課外書的閱讀。那么,對于文言文課文,教師如何進行講解并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呢?首先,文言文課文的閱讀是學習文言文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對于文言文語的閱讀不像現代文那么簡單,首先學生需要對文段進行恰當的斷句,正確的斷句不僅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作者意思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語感,為學生文言文閱讀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在學生對文本能夠進行熟練閱讀之后,教師應該與學生一起進行文段的分析,在文段的分析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進行古文的翻譯。對于古文的翻譯要求做到“信達雅”三個要求,在翻譯的過程中教師宜采用提問的方式進行這一環節,讓學生進行文本的翻譯,一方面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主動思考的習慣,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翻譯找出學生存在的不足,對問題進行專門強化,幫助學生解決不足。翻譯過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對文言虛詞,文言文法現象進行具體的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言文學習習慣。
二、強化背誦
文言文課本的深入學習是學生快速背誦的前提條件。在高考語文的考察中對文言文名句背誦以及翻譯都有所涉及,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強化文本的背誦。文言文背誦是學生主要背誦內容,不過對學生而言其難度也是很大,因此,教師應該加大對學生文言文背誦的指導。對于文言文背誦指導,教師可以采取四種指導方法,即參照譯文背誦、化整為零背誦、抄寫背誦和抓三點背誦法。選入高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比較長,對學生而言背誦起來難度大,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背誦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法的指導,依據篇章的整體結構采取恰當的背誦方法,幫助學生縮減背誦時間,提高背誦效率,以此節省時間完成其他內容的學習。此外,文言文的背誦還涉及到字詞意思的背誦。學生熟練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技巧的前提是對古文字詞意思的了解乃至背誦。在文言文中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文法現象比較常見,因此,對于文本下面的小注釋要求學生認真熟讀乃至背誦,它的掌握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有著極大的幫助。
三、課外閱讀的選擇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不僅數量浩繁而且藝術成就都非常高,其閱讀的價值大,高中語文教師在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同時應該對古代文言作品進行篩選,幫助學生把握閱讀訓練的難易程度。不可否認有些文言作品對于高中生來說閱讀難度大且閱讀價值不高,所以,為了避免學生多走彎路,在課外閱讀內容上教師要把好關,幫助學生選擇一些既具趣味性同時又能提高閱讀能力的文章進行延伸閱讀。課外文言讀物對學生的幫助主要體現在語感上。語感是學生學習一門語言的隱形能力,語感一旦形成對學生閱讀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因此,為提高學生文言考試答題能力,教師不能固守課本文章而應該多方面對學生閱讀知識面進行擴展,幫助學生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四、加強試題訓練和練習反饋
學生在高考中要想取得較好的文言文閱讀理解成績就必須對文言文閱讀試題具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對其考查的能力具備清晰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日常的學習中加強某些方面的學習。文言文習題訓練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學生答題正確率,而在于對學生文言知識的重點考查。學生通過對不同類型文言文閱讀的訓練,對文言文考察的內容和形式以及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的做題能力都會具有全面的認識,在認識之后反過來正確指導學生進行語文文本基礎知識的鞏固與再學習。在反復的對知識進行回顧與訓練之后,學生才能初步掌握基本的解題能力。當學生能夠基本掌握文言文解題能力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解題進行及時的反饋。這個階段教師反饋和指導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做題能力,提高答題正確率。此外,為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課本的興趣和動力,教師在課外習題的講解中對于學生存在較大疑惑的知識點應該再次回歸到課本中,將課本知識點與習題知識點進行聯系學習,這樣幫助學生建立課文文本學習的動力。
篇11
一、了解古代文化常識
在教學文言文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去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其中這些古代文化常識包括:人的稱謂、官吏任免、科舉制度、古代地理等知識。在古代人的稱謂有很多,比如:直稱姓名、稱字、稱號、稱謚號、稱齋名、稱籍貫、稱郡望、稱官名、謙稱和敬稱等等。讓學生了解這些古代稱謂,有助于學生解答文言文閱讀中的選擇題,在很多選擇題中,命題者往往在稱謂上設陷阱,謙稱用作敬稱或敬稱用作謙稱。在2015全國語文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的選擇題中就有這樣一道題目:
例題: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政成為進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欽宗。
D.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當看完選項之后,我們能快速的選出答案,那就是D。因為太子又稱皇儲、儲君或皇太子,是我國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繼承人,而不能指其他兒子。本題就考查了一個稱謂的問題。
還有,我們可以通過拜、除、謫、遷、擢、黜等詞來了解官吏的任免,以提高學生的推測與翻譯的能力。其實,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常識,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提高做題的效率,以找出準確的答案。
二、掌握常見的文言語法
文言文中常見的文言語法有:實詞、虛詞、一些句式和用法。
1.掌握實詞的用法
其中在實詞中我們應指導學生掌握兩方面的知識:掌握文言實詞的基本知識。在這舉個詞義擴大的例子,曹操… …將順江東下。文言文實詞的考查是高考中考查的主要內容,其難度也比較大,所以在平時的授課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理解和運用。比如,在2010年的全國高考題中有這樣一道考查實詞的題目:
例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禾酵?B.不審于何得此絹 審:知道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C項中“樵”應為名詞,指柴草,充當“取”的賓語,而答案卻是“打柴”,成了動詞,與“取樵”中“取”重復,故C選項錯。
2.掌握虛詞的用法
高中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代詞。但《考試大綱》列出了18 個常見的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下面舉個虛詞特殊情況用法的例子――虛詞連用: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起到了加強語氣的作用,語氣的重點落在最后一個“矣”上。
3.掌握句式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許多固定的句式,像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以及一些特別固定的句式。下面舉幾個例子:
關于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的例子就不多贅述了,下面舉幾個固定句式的例子:①表疑問。“……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②表反問?!安灰唷酢?、“何以……為” 等格式。③表感嘆?!昂纹洹薄ⅰ耙缓巍钡雀袷?。④表測度等?!暗脽o……乎”、“與其……孰若……”等格式。
這些固定句式都有自己固定的翻譯方法,如:“無以……”、“無從……”,譯為“沒有用來……的辦法”,如: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其實,在高中文言文閱讀中,學習文言句式,固然要辨認某句是何種句式,因為這是基礎;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會正確翻譯。從高考的角度講,了解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閱讀的材料中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具有識記與辨別的能力,進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記憶到底有哪些種不同于現代漢語的句式,以及各種句式的具體用法如何。在2015全國語文高考試卷中,文言文閱讀閱讀中就有這樣兩道翻譯的題目: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死之。②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所以,在平時的積累中,我們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篇12
比如講蘇教版初中語文《岳陽樓記》時,教學重點是引導初中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學習文章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體會文章駢散結合的句法形式。掌握文中常見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入新課,在電子課件中展示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圖片,讓初中生對岳陽樓的歷史有所了解。然后這樣開展教學:同學們,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跡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岳陽樓記》,體會作者描寫的景色和抒發的情感。
二、 注重朗讀技巧,品味文學作品意蘊
文言文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也是鍛煉初中生文言文語感的關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必須注重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注重初中生的主體地位,帶領初中生品味文學作品的意蘊,從而更好的激勵初中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全體初中生的共同進步。比如講蘇教版初中語文《小石潭記》時,要讓初中生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4篇,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我首先給初中生進行范讀,掃除初中生學習時的文字障礙。然后再播放課文的音頻,讓學生輕聲跟讀,理解文章的大意。最后我會讓初中生帶著問題進行精讀,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三、 鼓勵學生質疑,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往往限制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初中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初中生對語文學習感到厭煩。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初中生大膽質疑,對于學習中的疑問要及時向教師提出。還要善于構建師生互動的語文課堂,培養師生感情,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比如在講蘇教版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時,我先讓初中生展示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我進行歸納和總結,全班同學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5分鐘后請學生復述文章大意,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而對于文章中難以理解的和注解中沒提到的可以提出質疑,并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予以解決。在教學時有很多初中生提出問題,比如桃花源美在何處?桃花源神秘在何處?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還有的初中生對文章的主旨提出質疑,到底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還是消極逃避現實?
四、閱讀課外作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日常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秉承“課內打基礎,課外增實力”的教學原則,通過鼓勵初中生閱讀課外文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道德品質。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學時,我會為初中生創設學習語文的大環境,挖掘初中生的潛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從多角度提高初中生的學習效率。
篇13
在現行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每個必修版塊都設置了一個文言文單元,可見文言文教學仍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承民族優良文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卻碰到了諸多的問題,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易感知,容易遺忘
由于文言文距離我們生活的年代較久遠,再加上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學生在缺乏必要的古漢語基礎的情況下學習文言文難度較大,不易感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沒有應用實踐的機會,容易遺忘,學習成效不大。
2.形式單一,強制記憶
雖然學生的古漢語基礎較薄弱,但是在教學中由于受到課程繁重、時間有限等條件的限制,教師無法在課堂上細致地為學生逐一介紹文言知識,只能按照串講的形式講解文言文,這就造成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現狀。再加上很多文言文名篇都要求學生背誦,教師只能讓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的學生強制記憶,造成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排斥心理有增無減。
3.只重識記,忽視應用
很多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只注重文言字詞的梳理與識記,卻忽略了文言文的選材立意、謀篇布局方面的應用價值,沒有引導學生從文言文教材的學習中尋找寫作資源、借鑒寫作技巧,所以造成了學生只會死記硬背、不懂活學巧用的問題。
二、對文言文有效教學的幾點看法
文言文教學確實要注重文言知識的積累,但不能變成孤立無依的字詞梳理、支離破碎的字詞訓練,只有對癥下藥、在整體閱讀中積累才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文言文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那么如何才能改變現狀,讓文言文課堂“活”起來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著眼整體,提綱挈領
(1)知人論世,了解背景。在講解文言文教材之前,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相關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既能讓學生積累相關的文化常識,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概括文章的內容及主旨。如在講《蘭亭集序》時,應先介紹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政治嚴酷、權利斗爭復雜尖銳等社會背景,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時文人“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生存狀態,才能理解作者“死生亦大矣”,“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生死觀的積極意義。
(2)加強誦讀,感知內容?!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感知和領悟課文的過程,所以文言文教學很有必要加強誦讀教學。當然誦讀并不是讓學生盲目地讀,教師應循序漸進地加以引導。可先讓學生聽朗讀帶泛讀,聽朗讀帶前提醒學生注意讀音、句讀和情感,然后再組織朗誦比賽,看誰能讀準文章的感情、讀出文章的氣勢,進而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
(3)豐富形式,創意再現。在講解《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課前創作的課本劇。這樣既可以改變文言文教學形式過于單一的現狀,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表現;也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2.說文解字,重點擊破
在學習文言文時,加強文言知識的積累是重中之重,但是逐字講解既耗費時間,也不能讓學生明了重點,可謂勞心勞力又收效甚微。所以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應抓住重點字詞,各個擊破。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呢?筆者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如教他們一些活學活用的方法。這里筆者舉兩個方法為例:
(1)字形推斷法。漢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形聲字,因此學生在遇到一些陌生卻又關系整句話的意思的重要實詞時可根據這個字的形旁推斷其含義。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夜縋而出,見秦伯”一句中“縋”的含義理解起來有難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舉學生學過的如“自縊于庭樹”“同舍生皆被綺繡”等引導學生歸納形旁“纟”的字多與“繩索、絲織品”有關,讓學生結合語境,推斷出“縋”的意思應該是“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送”。
(2)聯想遷移法。在文言文學習中,可引導學生聯想學過的知識,學會遷移知識,舉一反三。例如在學習歸有光《項脊軒志》中的“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一句時,很多學生不明白“垣墻”一詞的含義,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氓》中的“乘彼垣”一句,結合語境,推斷出“垣墻”的含義應是“砌上圍墻”。在學習《琵琶行》中的“低眉信手續續彈”一句時,可根據成語“信口開河”“信口雌黃”等推斷出“信”的含義是“隨意、隨便”。
3.弄清技巧,活學巧用
現行的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編排的文言文大多是名篇,在選材立意、謀篇布局方面對學生的寫作有很大的啟示意義,所以教師除了講解課文內容外,還要引導學生弄清寫作技巧,從中借鑒學習。如在學習《鴻門宴》時,可讓學生感受文中情節的“三起三落”,引導學生了解一波三折法在制造文章波瀾、描寫跌宕起伏的情節方面的獨特作用,然后讓學生練筆,讀寫結合。在學習《勸學》時,可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先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然后論證學習的意義與作用,最后闡明學習的方法與態度,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逐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寫法;同時還可讓學生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并且可與練習、寫作相配合,讓學生活學巧用,將文言文學習與寫作巧妙融合。
綜上所述,文言文學習不僅需要學生的堅持不懈、活學巧用,也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啟發點撥,這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筆者也將繼續努力,讓文言文課堂“活”起來,使之更有趣有效!
參考文獻:
[1]安傳芳.關于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