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國地域遼闊,地理生態環境多變,有著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生態條件,農業生產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所以大力推進農業保險的發展,可以有效的轉移農民的生產風險,確保農民收入的穩定性,為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前農業保險險種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給農民帶來了切實的保障和實惠。現階段,部分金融機構也開始在業務中涉足農業保險,并借助于互聯網金融平臺與農業實現有效對接,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在當前農業發展過程中,為了促進農業科技化和產業化的發展步伐,需要重視現代科技的引進,但農業科技的開發和應用存在較大的風險,這種情況下,通過農業保險為農業生產者引入新的技術和新的生產方式,來有效降低農民在農業科技投入上的風險意義重大。一直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相對滯后,造成農民Y信條件較差,制約了農業金融的發展。通過發展農業保險,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緩解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也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的快速發展。大力發展農業保險,通過事前保險保障使農業風險得到了有效轉換,降低了政府在災害救濟方面的支出。同時在大力推廣農業保險過程中,農村社會保險體系也會得到不斷完善,可以有效增強農民風險保障能力,為我國農村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農業保險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策略
加快農業保險的轉型升級。在當前農業保險工作中,可以通過構建農業保險+農業信貸的綜合運營體系,使金融機構與農業信貸資金管理平臺實現有效結合,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信貸保障,為現代化農業的實現提供重要的資金支持。同時還要充分依托互聯網,在農業保險工作中引入互聯網理念,將其與農業保險實現有效結合,如為在線農產品提供安全品質保險等,以此來降低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等環節的風險。
加強宣傳引導,提高運作規范性。針對于當前農業保險嚴重滯后的問題,政府部門還需充分發揮基層協保員及駐點員的宣傳、引導作用,加大對農民進行農業保險相關知識和政策的宣傳,使農民充分認識到農業保險的重要性。同時還要進一步對農業保險運作管理進行規范,在服務標準、監管要求上加大力度,使廣大農民能夠積極參保,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
提供特色產品,加大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農業保險如果想在廣大農村全面推廣和普及,還需進一步開發設計出與農村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產品,從而使廣大農民對農業保險由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各保險公司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深入了解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開發出適應農民經濟能力又具有較好應急功能的保險產品,特別是要針對當前農村規模性養殖戶、龍頭企業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提供特色保險產品,進一步對保險服務領域進行延伸。另外還需進一步簡化農業保險條款和手續,使農業保險產品條款更加簡單和通俗,適應農民需求。要重視低收費、廣覆蓋的新險種的開發,將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病蟲害及疫病等全部納入到農業保險責任范圍中來,以此來更好的滿足廣大農民及農村各類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的需求。
篇2
1 我國農民整體的素質偏低
現在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農業同時也在大力的發展,農民是農業大力發展的主體,但是由于我國農民的性質,在以前,農村對于教育問題上的意識不深,導致了現在很多農民大都沒有太深的文化基礎,接受教育的程度低、時間短,還有就是現在的農業都開始邁向高科技的發展階段,所以不能再像以往的農業單靠農民的單純的勞動力就可以實現,但是現在農民大都不懂這樣的高科技技術,在專業技能也沒有受到細致的培訓,還有一點就是由于農村的某種意識導致了現在農民外出打工的人員眾多,留守的人員多為女人和老人,這樣對實際的農業發展也起到了相應的阻礙作用,所以對于提高農民的培訓,勢在必行。
2 加強農村的領導力量
要想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首先就要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但要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就要讓這種思想落實到每個農民的心里,所以應該加強農村領導班子的建設,只有有了強大的領導管理團隊,才可以更好的貫徹農民的培訓政策,首先要讓領導者帶頭先進入高科技的培訓當中,增加領導干部的實際操作能力,讓領導者率先熟知一些現代化的新技術,這樣才能很好的引導農民快速的加入到這項培訓中來,在領導者熟知這些技術的時候,要積極的向廣大農民進行宣傳,將高科技的好處告知農民,還有就是要多引進先進的技術生產力與有能力的人才,并對現有農民之中文化水平不低的農民吸收進來,將其納入第一批農民培訓當中去,讓這些人成為農民科技培訓的先行者,在培訓結束以后也要積極的向廣大農民宣傳,總之就是讓領導干部起到相應的先鋒帶頭作用。
3 針對農民中身強力壯的人員進行重點培訓
就現在的農村現狀而言,農村的很多年輕力壯的人都選擇了出去打工這種途徑進行謀生,所以留下來的一般都是工作能力相對較差的人員,所以很難大力的發展農村的農業建設,所以筆者建議應該將農村一些身強力壯之人留下來,并且進行重點培訓,因為身強體壯之人多為青年,不建議青年在大好年華浪費在外出打工上,應該多鼓勵他們進行農業培訓,因為這時的他們學習能力很強,動手能力也很強,通過培訓一定能上升到一個階段,所以對這些人員進行重點培訓,所起到的作用一定是非常好的,同時也能為農村留住大量的人才,為建設新農村奉獻自己的力量。
4 抓住在農村可推行的重點產業進行培訓
培訓固然重要,但是對于農民的培訓一定要進行重點分析之后進行重點培養,例如在現代化新農村的建設中,一定要根據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進行細化的培訓,如果當地適應種植技術,那么就要大力推廣種植技術的培訓,對農民進行分批培訓,第一批的培訓人員一定要經過重點選拔,使一些領導干部和一些村內的骨干分子充當先行者,對第一批培訓人員緊抓技術課程,在業余時間讓其鍛煉實際動手能力,并加大自己在實際建設中的意義,以上所說的都是種植技術,如果在實際中的種植一些農作物做實驗,并積極的促進豐收,這樣用實例說話,讓廣大農民看見豐收的成果,才能從根本上達到培訓的目的,就是最好的宣傳,隨后在農民們躍躍欲試的情況之下積極的鼓勵農民,通過自己的雙手發財致富,隨之就慢慢的帶動了當地的產業。當地如有適宜水產品加工或者是其它產業,也可以加大資金引進相應的培訓課程,但要建立正確的培訓機制,為以服務于農民為根本宗旨,加強管理,才可以大力推動現代化農業的建設。
5 根據農民的專業水平進行專項培養
在現在的農村建設中,有很多農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自己創業的好處,并積極學習相關的知識,大力發展農村的現代化農業建設,所以針對于這一點,政府應該予以鼓勵,并在農民培訓的過程中針對農民所掌握的相應專業水平進行培養,將農民自主的農業生產推向更好的階段,并在出現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幫助這些農民解決問題,做好服務工作。
6 做好培訓結束的跟蹤工作
在培訓結束時一定要對培訓人員做好具體記錄,例如村落、姓名、培訓知識點等。在培訓完畢以后要定期回訪,做到農民有問題可以及時得到解決,在農民開始自主的進行農業經營的時候,給以相應的技術上的支持。
7 總結
基于現代化農民的素質,積極的開展農民培訓,是大力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最好方法,相關的管理者也應該將這項任務放在工作的重點進行完成,在大力宣傳農民培訓的好處的時候,用事實說話,用農業的高水平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篇3
其次,從發展的階段來分析,我國現在還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發展階段,在信息和市場化的進程飛速的向前推進著,我國的現代化農業進入到了以城市帶動鄉村的發展階段。我國的農村生產力水平現在還是處于較低的水平,各個地方在資源和發展水平上都有巨大的差別,因此,現在的農業生產力水平就呈現出了多層次的特點。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是在向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階段,但是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仍然較深,所以農業的發展體制還是不夠成熟。加上我國龐大的農民家庭,使得農戶的經營水平和規模都比較的小而且還不夠集中,并且生產力的水平仍然比較低。
所以,對于現代化的農業經濟方面,我們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使我國比較落后的農村經濟體制變的相對成熟一些,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就顯的越來越緊迫了。
二、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趨勢
在現在的21世紀,我國現代化的農業將會在家禽,農作物等動植物中挖掘潛力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從而可以使農業在高產方面達到一定的水平,而且現在的農業拘束的科學技術水平具有智能化和產業化的特點,許多其他門類的科學技術逐漸的向農業化科學水平之中滲透,因此,不僅可以拓寬農業的生產領域而且同時也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現代化的農業將會在生物技術方面有很大的應用方面,生物技術在農業方面所應用的研究不僅可以使現代化的農業科學技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同時也會農業成為生物技術中最有應用價值和最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
自然科學和技術以及經濟科學的聯系也將會越來越緊密的,會讓人們在本世紀更加熟練的掌握農業發展的自然規律和經濟技術的規律,同時也對于農業發展的體制和農業發展的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重點
我國的現代化農業將會更加注重生物的遺傳潛力,并且會更加注重環境和資源等方面的問題,因為資源是農作物生長的最為基礎和重要的條件。目前,我國非常重視生物在多樣性方面的培養;而且要提高土壤的肥力,科學的對土壤施肥,從而可以創造出農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并且提高土地的生產力。
其次,國家更注重了對于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因為,如果水資源不足的話就會嚴重的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只有有了足夠的水源,不浪費水資源,科學合理的利用水資源,合理灌溉的做法。另外,積極的發展農業在其它科學技術方面上的應用,從而可以開辟出更有效的新的技術和新的途徑。
另外,還要提高科學種植的水平,注意并加強農業在各個步驟和環節做到要標準并規范的的生產,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四、我國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新領域
我國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主要涉及的新領域有:
1.新的農業工廠的建設,隨著科學技術和計算機等等技術水平的總和發展和應用,我國現代化的農業也將實現的是人工創造的環境,并且進行全自動的技術,工廠化將會高度集密。
2.對于新能源的開發,面對目前所出現的種種的能源上的危機和短缺,利用生物的量化的方法進行能源產業的開發就成為了一種極易實現的可行辦法,比如可以多用一些藻類和一些石油產品來解決這種能源短缺的問題。
3.可以開拓一個新的空間,比如可以大膽的想象把一些植物移植到 太空,在太空中培育出可以生長的環境,使植物發生變異產生出更好的特點比如種子籽粒的變大,抗干擾能力的增強等等,可以極大的豐富品種的發育進程,對于農業發展水平也將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五、總結
我國的農業隨著科學水平的不斷進步,隨著各個學科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已經進入到了一定的科學發展的階段,本文主要介紹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特點、發展趨勢、發展重點和在新領域的發展空間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并且對于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應當采取的幾種主要的措施。
科學技術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的工具和動力,所以,必須要加強科學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大力推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要把科學技術的進步放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上來,大力推行農業技術革命,深化農業的在各項體制方面的改革,從而可以使我國的農業技術和農村經濟有更高水平的發展和更遠的發展前景。
我國的現代化農業建設相對以前而言有了極大進步,相信通過未來的努力,將科學技術的水平在農業之中應用的更廣泛的話,會對我國的現代化農業有更高水平的提高,它未來的發展將有更加廣泛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周好文 鐘永紅:中國金融中介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多變量VAR系統分析[J].金融研究,2004,(6) .
篇4
以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農業具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以美國為典型的農業發展模式越發顯示出其存在的問題及危機。
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和工業生產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數量的物質和技術,產出一定數量的農產品。有的美國生態學家認為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和采礦作業十分相似,即從土地中榨取、剝奪而且帶來破壞;以長期和未來的損害換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化學化這兩大支柱上的農業現代化,基本上成為工業生產的一個變種,因而發生在工業生產中的污染、損害生態環境的現象,也都在現代化農業中出現;由于農業生產空間廣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問題是:
(一)破壞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體,如果使用得當,土壤會愈來愈肥沃;反之,會愈來愈衰竭。美國現代化農業大面積的連年單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加上長期的機械耕作,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流失現象。
(二)減少了遺傳的多樣性不論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國式的現代化農業往往只使用少數的幾個品種,而過去的傳統農業則使用眾多的本地品種。
(三)大量消耗能源,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極低。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造成環境污染。
(五)美國現代的養畜業,特別是肉牛飼養業,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美國農業部也曾承認:“美國農業生產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是當初沒有充分意識到的。美國農業現代化給社會、環境和健康帶來的問題,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p>
對于美國現代化農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經過有關方面多年的探索,認為唯一解決問題的對策是,逐漸恢復過去以生態系統滲入農業生產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續農業”的生產方式。具體內容是:第一,充分將固氮技術和生物防治方法運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第二,減少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動物內部生物學和遺傳學的潛力;第四,將種植業和養畜業最優化地結合起來;第五,注意節約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學資源,等等。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趨勢
(一)目前我國在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技術路線方面,必須注意到我國農業技術結構的現狀和農村經濟的條件,技術路線的執行應能促進技術結構的優化。在技術結構上,我們應建立多元復合型的農業技術結構;在技術路線上,應選擇以生物技術、有機技術為導向,以工程技術為輔的綜合型農業技術路線。
(二)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采用精細形態生產方式
(三)信息農業方興未艾當代世界正在由工業化時期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農業又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農業信息化,二是農業信息產業化。
所謂農業信息產業化,就是將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反饋、服務等形成一個一體化的、以信息咨詢為主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它是農村社會化服務中新興的獨立的第三產業,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將計算機軟件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將具有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生態農業大發展所謂生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中,以生態科學和原理為指導,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
篇5
二、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們農業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人增田減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的發展需要強調單產和提質和提效,這就需要充分的依靠科學上的創新。因此需要進一步增加對農業科技上的投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工作,形成完善的農業科技發展機制,從而進一步確保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 ,還需要對種業對農業的帶動作用給予充分的重視,所以需要加強研發、選育和推廣農產品品種,確保實現良種化。通過各種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并進一步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進行完善,使農業科學深入到農戶,對農民種植過程中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確保農民種田水平的提升。
三、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
農機裝備水平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需要加快農業機械的科技投入,使機械化覆蓋更廣闊的領域,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特別是需要加快秋糧生產機械化工程,加快生產機械化發展的步伐,從而進一步加快經濟作物、設施農業和保護性耕作等機械化技術的應用。加快縣級農機服務體系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加快促進農機服務產業化的步伐。通過農業機跨區作業及智能調度管理等平臺的建設,從而強化農機信息化服務的水平,確保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率的提升。
四、積極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
為了更好的實現農業資源要素的高效利用,則需要進一步對農業多功能性進行拓展,以便于能夠更好的將農業的優勢發揮出來,確保農民收入的增加。通過對農業功能區進行科學劃分,對農業的發展方向進行明確,加快推動農業在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及觀光休閑等多項功能的開發,因地制宜的發展循環農業,強調區域特色農業的發展,從而確保農業產業體系優勢互補的實現。加快推動農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農業市場競爭能力,加快推動農業經濟生態效益的實現。并在此基礎上引導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向農村聚集,確保農業土地增值收益的增加,加快推動新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為了能夠實現農業增產增效,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則需要加強農業組織化程度,推動農業集約化和規?;洜I,這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這種形勢下,需要加快新型農民的培養,使農民文化、技術和經營水平都能夠得以提高,引導農民走上農業商品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的發展之路。進一步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加快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實現,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從而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另外還要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行健全和完善,以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為依托,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加快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以多元化和多形式的經營方式加強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資源的整合和聯合,確保現代化農業發展步伐的加快。
六、強化農業資源循環利用
篇6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產力的由落后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
農業經濟的發展程度能反應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高低,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法來研究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工學院和水利化,通過分析提出相關措施,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2.農業現代化的灰色關聯分析
2.1灰色關聯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
灰色系統是根據因素間發展態勢相近或程度來衡量因素間關聯程度的方法,是從系統內多個因素進行優勢比較的一種理論,即發展態勢的量化比較分析。關聯度是兩個系統或因素間關聯性大小的度量,能準確反映系統發展過程中因素間相對變化的情況。若兩者在發展過程中相對變化基本一致,則認為兩者關聯度大;反之,關聯度則較小。
系統參考數列為X0=,比較數列為Xi=,i=1,2,...m,則在時刻t=t0時,X0(t0)與Xi(t0)間的關聯系數ξ0i(t0)帶入(I)式計算:
ξ0i(t0)=■(I)
上式中,oi(t0)為t0時刻序列的絕對差oi(t0)=|X0(t0)-Xi(t0)|;min,max分別為每個時刻的絕對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ρ是分辨系數,一般在0到1之間,通常取值為0.5。
稱roi=■■ξ0i(t)為參考數列與第i個比較數列的關聯度,n為數列的長度。若灰色關聯度的順序為roi>roj...>rom,這就表明Xi對X0的影響最大,Xi次之,Xom最小。
2.2農業現代化的灰色關聯模型建立及計算
本文設定“我國農業總產值”為系統參考數列X0=,選取2001-2011年農業現代化指標(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水庫總庫容量、化肥使用量、農藥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積)作為比較數列Xi=,并對兩組數列進行無量綱處理。為保證本文的嚴謹性,將采用初值法對原始數據(表1)進行無量綱處理。
運用初值化方法對系統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進行數據處理,并將系統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在各時期的數據分別用X0(t),Xi(t),除之,隨即得到一組頂級發展速度數列,其公式如下:
X'oi(t)=■(t=1,2,...m)(II)
求oi(t0)=|X0(t0)-Xi(t0)|的絕對產值,得到數列并找出該數列的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取ρ為0.5,得到農業現代化指標關聯系數ξ0i(t0),取ξ0i(t0)算術平均值并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序(表2)。
表2 我國農業現代化指標與農村社會總產值的關聯度
2.3灰色關聯結果分析
從表2-2看出,農業現代化各指標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聯度排序從大到小依次為:農村用電量、農業機械總動力、農藥使用量、水庫總庫容量、化肥使用量、灌溉面積。
3.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策
根據灰色關聯分析結果,可看出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和水利化對現代農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應從農業生產現代化角度推動我國農業經濟長遠發展。
集中優勢發展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引進國外先進機械化技術和設備,從技術角度保證農業機械化的實施;加大農業從業人員培訓,提升其文化技術水平;建立農業機化科技服務體系,通過對農業生產的技術指導,推動農機由低級單一品種向高級多向品種發展。
發展農村電氣化建設,保證農業現代化發展。嚴謹籌劃農村電氣化工程的開展,推進農村電網改造;開創農村電力發展新模式,規范農村電力市場,推進農電體制改革,推進我國農推電氣化進程。
科學利用化肥與農藥,實現農業低碳化發展??茖W使用化肥,協調好氮、磷、鉀肥的施肥比例;提高農藥質量,加大科技研發力度,研發有機農藥;強化指導服務工作,及時組織良種、化肥、農藥等重要生產資料的供應,提供技術幫助。
加強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構建新型農田灌溉體系。堅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利用現代技術構建新型農田水利體系,推進節水灌溉工作的開展,提高防洪排洪能力,為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水利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明陽,謝志仁,劉玉會等,浙江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J].南京: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7:103-106.
[2] 劉堅.認清形勢、迎接挑戰、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J].中國農村經濟,2001.3:4-10.
篇7
以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美國為例,美國農業具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以美國為典型的農業發展模式越發顯示出其存在的問題及危機。
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和工業生產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數量的物質和技術,產出一定數量的農產品。有的美國生態學家認為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和采礦作業十分相似,即從土地中榨取、剝奪而且帶來破壞;以長期和未來的損害換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化學化這兩大支柱上的農業現代化,基本上成為工業生產的一個變種,因而發生在工業生產中的污染、損害生態環境的現象,也都在現代化農業中出現;由于農業生產空間廣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問題是:
(一)破壞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體,如果使用得當,土壤會愈來愈肥沃;反之,會愈來愈衰竭。美國現代化農業大面積的連年單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加上長期的機械耕作,造成了嚴重的土壤流失現象。美國每年流失的土壤,高達31億噸。美國衣阿華州的土壤原來十分肥沃,經過長期的現代化農業的運作,損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來說,衣阿華州農民每生產一蒲式耳(每蒲式耳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種植大豆損失表土更多。美國中西部一帶農田的表土,早年深達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沖刷過程中流失。據專家估計,美國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億美元。雖然50多年來,美國一直努力防止土壤沖刷,每年用于這方面的費用高達10億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現代化農業造成土壤破壞的根源沒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標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減少了遺傳的多樣性不論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國式的現代化農業往往只使用少數的幾個品種,而過去的傳統農業則使用眾多的本地品種。減少遺傳的多樣性,對于農業生產是很危險的,因為一旦病蟲害爆發,由于品種的單一可能全軍覆沒。1970年美國玉米葉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產區顆粒無收,就是因為所有種子都是來自一個易感葉枯病的品種。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國現代化農業是典型的“能源集約農業”,美國每人一年中消費的食物,是用1噸汽油生產的,如果全世界各國都采用這種能源集約農業生產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來生產食物,全球的石油儲備在15年內就要告罄。
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極低。中國、印尼、緬甸等亞洲國家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用0.05—0.1卡的熱量,可以生產1卡熱量的食物;而美國現代化農業則需0.2—0.5卡的熱量,才能生產1卡熱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國人吃1罐只有270卡熱量的罐頭玉米,是用2800卡熱量生產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造成環境污染
例如,美國衣阿華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從1958年至1983年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濃度增加了3倍,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結果。美國31個州存在著化肥污染地下水的問題。
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對于農業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國農業工人傷亡率僅次于建筑業、采礦業,被列為三大危險行業之一。
(五)美國現代的養畜業,特別是肉牛飼養業,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美國的肉牛飼養主要集中在13個州,有42000處肉牛育肥場;其中200處最大的肉牛育肥場,集中了美國肉??倲档?0%左右。鑒于高度集中飼養,廄肥處理十分困難,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飼養,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區采水過量,水源日趨枯竭。美國肉牛育肥場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橫跨8個州、世界上一個最大的地下蓄水層供水,現在其中3個州的地下水已開采了一半,如此長期不斷采水,蓄水層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國現代化大規模集中飼養肉牛,不得不用多種化學藥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長。例如,組織代謝類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飼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廣泛地采用。美國全國肉牛育肥場中,95%以上使用各種生長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飼養場用了1500萬磅的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而人類食用了化學藥物生產的肉類,對健康是不利的。
美國農業部也曾承認:“美國農業生
產效率
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是當初沒有充分意識到的。美國農業現代化給社會、環境和健康帶來的問題,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p>
對于美國現代化農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經過有關方面多年的探索,認為唯一解決問題的對策是,逐漸恢復過去以生態系統滲入農業生產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續農業”(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簡稱“Lisa”-“麗莎”)的生產方式。具體內容是:第一,充分將固氮技術和生物防治方法運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第二,減少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動物內部生物學和遺傳學的潛力;第四,將種植業和養畜業最優化地結合起來;第五,注意節約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學資源,等等。
二、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一)綜臺運用高新技術發展智力農業“麗莎”的生產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國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十分重視,撥出??钭鳛檠芯亢驮囼炠M用;并且在國家農業學術館中,設立“麗莎情報中心”傳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對“麗莎”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人們認識到時代愈進步、科學愈發達,農業生產就愈需要智力來運作。農業未來學家預測,目前太旱、太堿、太瘦、太濕的土地,將來都可以通過特殊先進技術,轉變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經在過去一些無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術栽培柑桔等各種作物,就是明證。
篇8
漯河市按照“調優品質,調大規模,調高效益”的原則,立足市場,因地制宜,推進各類農產品基地建設步伐,使主打農產品的生產向區域化、規?;?、產業化的方向發展,總體上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1、著力擴大優質小麥生產規模。近幾年,漯河市糧食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380萬畝左右,總產基本穩定在150萬噸以上,保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提高優質專用糧食生產比重,各地依托、龍云、北徐、雪健、金源等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的加工優勢,積極引導各優質企業與農戶簽訂購銷回收合同,采取統一提供種子、集中連片種植、統一收回購買的形式,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等優質糧食作物生產。
2、大力發展無公害高效經濟作物和特色農業。依托龍云集團、俊生實業等蔬菜生產、糧食加工企業,建設以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特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全市已發展無公害蔬菜基地56.75萬畝,有機蔬菜基地面積2500畝,建成面積達1.55萬畝的全省最大的省級出境蔬菜備案基地。同時,大力推廣間作套種模式,使漯河市經濟作物規模迅速擴大,目前,漯河市經濟作物面積達到163萬畝,其中瓜果蔬菜面積達到110.7萬畝,每畝效益達到2800元;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達到8.2萬座,每畝效益突破5000元,部分可達萬元以上。漯河市各類間作套種面積167萬畝,占總面積的50%以上,復種指數更是達到260%以上。
3、強力推進“雙匯產業化工程”,做大做強畜牧產業。大力實施“雙匯產業化工程”,充分發揮雙匯、北徐、金運等畜產品加工優質企業的資金、技術優勢,引導這些優質企業采取和農戶簽訂生豬購銷保護價收購合同,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和賒銷飼料等形式來發展生豬規?;a,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來建立自己的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推動了漯河市畜牧規模化養殖的空前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470個,年出欄生豬317萬頭,生豬規模飼養比重達到85%,畜產品優質品種率高達95%以上,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1%以上。全市新培育養殖區100個、規模養殖場1000個、養殖專業戶1萬個,帶動生豬出欄超過800萬頭。
4、加快生態林建設,推進林業產業化進程。加大林業產權改革步伐,在漯河市掀起了林業建設的,并以提高林業建設的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名、特、優經濟林,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優質無公害的林果、苗種生產基地,使林業成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和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目前全市已發展速生豐產林基地25萬畝、種苗花卉基地2萬多畝、經濟林基地12萬畝,林農復合經營面積16萬畝。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有力,農民發展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
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2680個,從業人員達到10萬人,80%的農戶不同程度的進入了產業化經營體系,每戶每年收入增加4300多元,臨潁縣王崗鎮建立小辣椒專業合作社,向農戶提供技術、信息、營銷等服務,建成了占地200多畝、年交易額3億多元的小辣椒專業市場,成為豫南最大的小辣椒產銷基地,合作社成員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比普通農戶高30%以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雙匯集團、集團、北徐集團和龍云集團等一批拉動力較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45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7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85家。同時依靠批發市場和農民經紀人,形成市場帶動經濟利益發展的新模式。漯河市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已達80多個,農民經紀人達2萬多人,年經營額達30多億元。
(三)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目前,全市年加工轉化糧食400萬噸,占全省加工轉化總量的11.1%;全市肉制品年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占全省的40%,其中豬肉制品加工能力占全國的25%;年加工轉化蔬菜5萬噸,禽蛋4萬噸,植物蛋白2萬噸。以糧食深層次加工、肉類精細化加工、果蔬成品化加工、休閑食品和飲料制造五大主導產業體系,行業涉及食品工業的18個大類、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產品加工企業的迅速發展,有效地吸收并轉化了本地的農產品,提高了附加值,并且帶動了運輸業、餐飲業、服務業等農村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形成了產業聚集、人口聚集、市場聚集、區域發展的規模效應,為推動農村城鎮化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漯河市政府出臺了《漯河市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實施方案》后,各縣區建設園區的勁頭很大,截至目前,全市已啟動建設各類農業園區79個,其中市級10個,縣(區)級19個、鄉(鎮)級50個。基本形成了以露地蔬菜、設施農業、林果花卉、食用菌、水產養殖為主的區域化特色產業格局。以天翼公司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現代園區,大力引進了國內名品、優質蔬菜瓜果新品種、新技術的同時,利用組織各種生物工程新技術,實行工廠化育苗,成功培育了一批各類質量優異的種苗,除滿足我市生產需求外,還可以銷往全國各地。舞陽縣文峰鄉園林花卉示范園先后引進開發了日本斷枝杏、美國大香梨、優質紫薇、優質銀杏等特殊品種,市場供不應求,消費者十分喜愛。召陵區老窩鎮引進了葫蘆嫁接西瓜新技術,成功地解決了西瓜重茬問題。郾城區新店鎮引進的伊人黑玫瑰、正源農業公司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品種優良,市場供不應求,效益十分可觀。農業現代園區的發展已成為漯河市農業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亮點,也推動了全市基礎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的快速發展。
(五)農業科技進步推進有力,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漯河市共有1500多名科技農業人員參加了農業科技承包活動,占技術人員總數的80%,承包項目達到1082個,項目區每畝經濟收益達到2000元以上。引進推廣了美國西芹、以色列蕃茄、球莖茴香、太空辣椒、草莓、葡萄、花卉等名優特新品種140多個。實現了小麥品種的第7次更新換代,玉米品種的第6次更新換代,增強了糧食生產能力。漯河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以上,漯河市生豬、肉雞、蛋雞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7%、90%和87%以上。組培育苗、胚胎移植、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噴灌、滴灌、微灌等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的推廣。目前,漯河市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對策
由漯河市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來看,其主要是通過優質農業企業帶動、豐富的農業組織形式、合理的農產品布局、創新的農業技術來推動漯河市農業向區域化、規?;?、產業化發展。
(一)積極探索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新機制,推動農村規模化經營的健康發展
在保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在確保承包地農戶合法權益、穩定收入的基礎上,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下,采取倒包反租、以地易地、以地換股等形式,穩步推動農村規模化種植及農副產品加工類企業的發展及農村土地使用權健康、合理的流轉,以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二)加大對農業的基本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要加大對農田水利、農村沼氣、鄉村道路、鄉村電力、鄉村教育、鄉村醫療衛生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對力爭到的農業綜合開發、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農村道路建設等方面積極實施配套設施,在項目驗收合格后,采取獎勵補貼的辦法,由市財政將縣級以下配套部分補助給配套單位,充分調動各級政府部門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
(三)不斷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加大農業科技方面的農民教育培訓的組織和領導,明確農業科技教育部門的帶頭作用,規劃好農民教育培訓,設立農民科技教育的培訓專項基金,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全覆蓋。通過培訓使農民都能夠掌握1至2門實用的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培養一批新型農民,使中青年農民充分發揮優勢,由“勞力型”轉變為“智力型”、“創業型”,加快推進其向勞力農民向產業工人進一步到技術管理人才轉變的進程,通過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帶動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
(四)加大對農業產業化優質企業的扶持,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篇9
在國家大的政策鼓勵引導之下,2003年,我國農信社繼續深化改革,正式啟動改革試點工作,自此,中國的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步入了一個新時期。2006年,國家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限制放低,新型金融機構開始廣泛建立,其中,以村鎮銀行為代表。于此同時,擔保公司與保險公司等輔的金融機構在農村建立,他們不斷進行的體制改革和業務創新對銀行類的金融機構形成了有利的補充,極大的豐富了農村的融資渠道。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之后,目前,中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已形成多樣化、多層次,覆蓋面廣的特點,以往以正規金融為主的局面被打破,支持農業發展的信貸額度及規模也在不斷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戶的資金需求,滿足了農戶基本的金融服務需求,極大的促進了我國農業現代的發展。
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現狀
建國初期,由于我國優先發展工業致使農業發展相對滯后。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加凸顯出農業發展滯后這一問題,而農業現代化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關鍵環節,非但沒有發揮其關鍵作用,反而已成為現代化建設中的短板。現在,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傳統的正規金融為主,一些新型金融機構為補充的比較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但這些金融機構在具體的運行中存在金融機構定位不清晰、農村資金大量外流、信貸資金有效供應不足,市場競爭不充分、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等諸多問題,因此,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要對農村金融體制進行改革創新,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提高貨幣資金的利用率,為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掃除障礙,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三、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
第一,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不足。農業發展銀行是國家為支持農業發展而專門設立的金融機構,然而,由于其在網點設置、業務范圍和信貸渠道方面的限制,無法對農業發展起到足夠的支持作用。在業務范圍方面,只從事糧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收購,對資金實行封閉管理,無法充分滿足農業發展多方面的資金需求;在信貸渠道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機構體系,農業貸款的發放效率很低,而且忽視了對信貸資金的監管,存在重放輕收甚至只放不收的問題。
第二,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不足。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有正規商業銀行主要將信貸資金投入到利潤率高的城市和工業,農村機構網點不斷萎縮,近30年來,撤銷了縣級以下網點數萬個。農業銀行作為國有銀行中支農的主力軍,在上市之后為了提高利潤,撤銷了很多效益不好的農村網點,同時縮減了縣級以下網點的授信額度,這使得正規金融機構在資金供應方面不能有效滿足農業發展的資金需要。
2.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
第一,存款準備金的繳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的繳存是國家的制度規定,農村金融機構除了要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外,還要上存二級存款準備金和結算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能力。
第二,資金的約期上存。金融機構要求下級機構的資金按約定的期限和數額按一定的內部轉移價格上存,以將資金實行信貸或投入同業資金拆借市場或資本市場以獲取利潤。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上存會獲得穩定的利息收入,而且這部分利息收入往往高于農村信貸的收入,且風險相對要較小,因此農村金融機構更加愿意約期上存資金以獲取穩定的利潤,這也是農村信貸資金供給不足的原因。
四、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加速進程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支持,而農村金融的供給不足是由歷史的、現實的、主客觀各個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本文作者致力于促進農村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依據農村金融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與之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1.加大金融支農的政策扶持
在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對涉及農業的金融機構給予大力扶持,并且成效明顯,這對我國來說是一個良好的經驗,政府應當引導金融機構支農的發展并可以從下列幾點著手:第一,增加涉農金融政策扶持。對農村金融機構在運行中出現的風險給予政策上的優惠,以保證其平穩健康發展。第二,分類監管。金融監管部門應考慮到涉農金融機構在在運行中出現的各種損失,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不良率,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利率,保證農業的健康發展。第三,加大惠農金融補貼。對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鄉鎮企業和地方規模較大的農業給與適當的貼息補償。
2.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對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的服務水平和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從政府服務性金融機構方面,要確定并執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與農村信用社等政府農村金融機構的職責和功能。尤其在商業性金融方面,中國農業銀行在加快商業化改革的同時要致力于市場化原則邁進,重點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專業化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發揮其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進一步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隨著農村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三農”對農村金融的需求也時刻產生著變化,因此,加速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調整信貸結構,創新適合農村金融發展的產品,滿足農村金融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第二,涉農金融機構要充分認識農村的具體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對農村金融的工作流程、服務模式進行創新,推動農村金融向著多層次的成熟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農村和城市是人們生活的兩種環境,體現出兩種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過程。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隨后2012年11月黨的十報告中指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需要相互協調。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突破50%達到了5127%,這個中國社會結構中歷史性的轉折意味著中國聚集在城市的人口首次超過了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在統計學意義上中國已成為“城市化”國家。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表現出一定的優先程度和相互關系,城鄉隔離的二元制度以及具有“城市偏好”的發展方式和模式的選擇導致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城鄉關系不協調的問題。
從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關系來看,錢納里和賽爾奎因(1975)在論述發展的型式時,提出了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模式,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化的發展會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改變,帶來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的提高,從而加快城鎮化的發展,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進而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辜勝阻(1991)認為城鎮化有利于農業的規模經營、為農業提供現代的物質技術基礎和資金,在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過程中,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和土地制度會對城鎮化產生制約。韓長賦(2002)認為,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實現小康是同一個歷史過程,必須城鄉統籌考慮,農村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兩個題目一起解。尹成杰(2012)認為城鎮化是釋放農業農村需求的重要戰略基點,城鎮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實現城鄉發展均等化的重要途徑。
在對我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研究方面,鄭鑫(2005)論述了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相互關系,認為我國在城鎮化發展的同時不夠重視農業現代化,只有兩者協調發展才能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劉玉(2007)認為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發展不協調,主要因素在于農業與現代工業、服務脫節、農民與城鎮居民脫節、農村經濟與城鎮經濟脫節。韓長賦(2012)認為工農城鄉關系不協調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大社會經濟結構矛盾,農業現代化滯后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孫云霞(2009)通過構建區域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指數來計算兩者間的協調度,結果發現我國大陸各省市區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水平整體不高,區域差異明顯。曾福生等(2011)通過選擇反映城鄉差距的指標通過因子分析法加權計算城鄉協調度水平,認為湖南省城鄉協調度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對農業農村發展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
綜合來看,學者們從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結構轉變等方面探討了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時,認為二者均為對方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也在資源配置方面產生一定的相互制約。對我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研究,學者們大多通過對歷史過程的分析認為二者發展不協調的原因主要是農業現代化發展滯后,缺乏對二者協調發展的定量研究。其中已有的對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協調性研究中,局限在城鄉關系演變和城鄉一體化評估,沒有從城鎮化系統和農業現代化系統發展的角度對二者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程度進行綜合量化測評。
因此,為了量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間的相互影響,本文構建了新型城鎮化系統和農業現代化系統并計算其系統綜合得分,在此基礎上通過協調發展理論構建協調度函數,測算二者之間的協調系數,以此量化分析中國近20年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協調情況。
二、城鎮化系統和農業現代化系統的構建方法
一個完整的系統由依照嚴格標準選擇出來的不同層次的評價指標構成。通過測算每個層次的權重和得分,可以得到系統的綜合得分。
(一)系統構建原則
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受到多方面、多層次和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量化這些影響因素的效應,我們依據幾個原則來構建系統。第一,科學性原則,即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通過觀察、評議和測試等方式確立評價指標;第二,系統性原則,要求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指標具有完整性和相對獨立性,即各個評價指標能夠全方面、多層次、高效率反映系統的主要特征和發展狀況;第三,層次性原則,即評價體系應該能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反映出系統變化的實際情況;第四,可操作性,即數據來源需要確實有效、可以獲得,降低指標之間的冗余程度;第五,可比性原則,即保證數據統計口徑和測算方法的一致性,使其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具有可比性。
(二)系統得分測算方法
本文主要應用AHP模型來確定各層次權重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來計算各層次的綜合得分。
在系統分析中,為了更全面完整地說明系統受到的各種影響,會選擇多方面、多層次的指標來進行綜合衡量。所選取的每個指標都反映出某種影響因素的信息,但這些信息之間不可避免會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使得系統整體中的統計數據出現一定程度上的重疊。為了解決在研究多個變量時因變量太多導致的相關性和復雜性,可以采取主成分分析法(降維),通過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在盡可能保持原有信息的基礎上,將能反映變量信息的主要因子提取出來。本文應用統計軟件SPSS180進行分析計算,主要步驟有:
第一,對每個子準則層指標進行KMO檢驗和巴特利球體檢驗。KMO檢驗變量間的偏相關系數,是對抽樣充足量的測度;巴特利球體檢驗相關系數矩陣是否是單位陣。如果變量間的偏相關系數過小、相關系數矩陣是單位陣,則表明變量不適合采用因子分析。當KMO檢驗系數>05,巴特利球體檢驗的顯著性概率P值
第三,建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R,計算矩陣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四,根據特征值和方差累積貢獻率選出主成分,一般認為,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因子,可以選作主成分因子。
第五,根據選擇作為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和因子得分,計算出各主成分總得分。
將各子準則層主成分得分矩陣與權重矩陣相乘,得出指標體系綜合得分。
三、城鎮化系統和農業現代化系統的評價結果
(一)城鎮化系統
城鎮化是農業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的動態發展過程。隨著城鎮數量的增加和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化的發展逐漸從數量上的發展轉向內在質量的提升。因此,在構建城鎮化系統時,依照十提出的“新型城鎮化”內涵,我們除了考慮傳統的城鎮經濟發展水平外,還考慮了城鎮生活設施、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等。具體指標見表1。
(二)農業現代化系統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是不斷改造傳統農業生產力的過程,伴隨著農業生產手段的改進、農業科技含量的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方式的優化等變化。因此,在構建農業現代化系統、評價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時,應該從農業生產投入產出水平出發,結合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生態環境變化等方面綜合考量。具體指標見下頁表2。
通過比較各層次重要性構造判斷矩陣得到各層次權重(結果見表2),在此基礎上計算出農業現代化系統綜合得分,見圖2。
四、城鎮化系統和農業現代化系統發展的協調度
城鎮化系統和農業現代化系統的發展存在相互影響和內在關系。兩個系統間的協調發展,可以看成是為了實現系統整體有序發展的目標,各系統間相互配合、相互調整而形成的各自自身狀態、相互比例關系以及相互影響關系不斷變化的過程。對于兩個系統間協調發展程度的評估,是對各系統實際發展水平的觀測值與其兩個系統協調發展時的協調值接近程度的定量描述。
。
五、總結與展望
本文選取4個維度26項指標構建新型工業化系統,選取4個維度22項指標構建農業現代化系統,運用層次分析法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出兩個系統的綜合得分。利用兩個系統的綜合得分,文章建立了協調度標度函數測算兩者之間相互發展的協調系數。結果表明,城鎮化系統與農業現代化系統總協調系數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1994-1999年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程度較好,即這段時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離城鎮化與其協調發展所要求的水平偏差較大,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主要因為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將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農業的弱質性和相對較低的農村發展投入回報水平,使得政策制定者更傾向于將資金投入城市發展建設中,結果導致城鎮發展的基礎設施和綜合環境越來越好,而農村依靠政府投入的發展則緩慢滯后。2000-2006年,城鎮化水平離農業現代化與其協調發展所要求的水平偏差較大,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逐步改變,政府開始著力進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大對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投入、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并逐步為進程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打造良好的務工環境和基本公共服務。2007-2010年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離城鎮化與其協調發展所要求的水平偏差又開始變大,農業現代化發展動力和支撐力不足。
總體來看,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效果明顯大于農業現代化對城鎮化發展的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滯后于城鎮化的發展。說明城鎮化發展中后期不可能光依靠從農業農村獲得資源要素的積累,而將城鎮發展收益投入農業農村建設則會帶來良好的效用。在我國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大環境下,協調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重點在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包括加大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條件,實現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轉變、帶動農業規?;洜I,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產業鏈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 辜勝阻,1991:《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2] 韓長賦,2012:《正確處理工農城鄉關系的幾個問題》,《農村工作通訊》第16期。
[3] 劉玉,2007:《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城市發展研究》第6期。
[4] 南江波,2004:《農業現代化背景下的城鎮化戰略選擇》,《生產力研究》第8期。
[5] 孫云霞、葉金國,2009:《我國區域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性評價研究》,《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第5期。
[6] 王維國,2000:《協調發展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7] 楊萬江、徐星明,2001:《農業現代化測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 尹成杰主編,2012:《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發展》,中國農業出版社。
篇11
我國東部省區的工業化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而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西部生態環境較為惡劣,不適宜也不可能大量生產糧食,所以,糧食安全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工業化走在中途的中部省區。中部地區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三農”問題在這里表現得最為明顯和集中,這些過剩人口又不可能全部轉移到東部地區。在這樣的背景下,讓大量人口集聚在農業中并不能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工業化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但同時也決定了中部省區的工業化決不能再走那種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發展工業的道路。那么,目前中部“三化”協調發展的狀況怎樣?就此問題,以河南省為例,運用DEA分析方法加以實證研究。
一、DEA 基本思想和“三化”協調發展測度模型構建
DEA 以某一系統中的實際決策單元為基礎,建立在決策單元的Pareto 最優(DEA 有效性與相應的多目標規劃問題的Pareto 有效解是等價的)概念之上,通過利用線性規劃技術確定系統的效率前沿面(或稱為生產前沿函數),進而得到各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以及規模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設有n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這n個決策單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個決策單元都有m種類型的輸入(表示該決策單元對“資源”的耗費,類似于微觀經濟學中的生產要素)和s種類型的輸出(它們是決策單元在消耗了“資源”之后,表明成效的一些指標)。DMUj,j=1,2,…,n,DMUj 的輸入為Xj=(x1j,x2j,…,xmj)T>0,輸出為Yj=(y1j,y2j,…,yrj)T>0,引入變權重輸入、輸出向量分別為V=(v1,v2,…,vm)T,U=(u1,u2,…,ur )T,以對輸入、輸出進行“綜合”。定義DMUj 的效率指數為輸出“綜合”與輸入“綜合”之比。以被評價的決策單元DMU0的效率指數h0最大為目標,以所有決策單元的效率指數 hj≤1 為約束,即構成DEA優化模型。
(一)一個子系統對另一個子系統協調發展的DEA 測度模型構建
在研究“三化”協調發展的DEA 有效性時,首先需要構建反映三個子系統之間數量關系的輸入輸出表。對于a、b兩子系統,將DEA 優化模型中的輸入指標設置成a系統的,輸出指標設置成是b系統的,則由此構建出評價a系統對b系統綜合有效性的“交叉” 輸入輸出表,這種交叉輸入輸出表構成的評價單元符合DEA模型評價單元的特征,即:具有相同的目標和任務,具有相同的外部環境,具有相同的輸入和輸出指標。 其分式規劃模型為:
maxC(a/b)=st≤1,j=1,2,…,nU≥0;V≥0(1)
其引入∈的線性規劃模型為:
min[C(a/b)-∈(Ts)]=VDestλy+s=C(a/b)xλy-s=yρλ=ρ,ρ=0或1λ≥0,j=1,2,…,ns≥0;s≥0(2)
其中,λ為未知變量;∈為非阿基米德無窮?。ㄔ诒疚暮竺娴倪\算中,∈取10-7);松弛變量S= (s-1,s-2,…,s-m)T;S= (s+1,s+2,…,s+m)T;T=(1,1,…,1)T∈Em;eT=(1,1,…,1)T∈Er,m,r分別代表輸入指標和輸出指標數目。ρ=0時為C2R模型,ρ=1時為C2GS2模型。定義:C(a/b)為子系統a 對子系統b的協調效度,以反映兩系統之間的協調程度;D(a/b)表示子系統 a 對子系統b的發展效度,其計算公式為:
D(a/b)=1/λ(3)
定義:a 對b的協調發展綜合效度為S(a/b),其值為:
S(a/b)=C(a/b)D(a/b)(4)
由規劃(2)及DEA 解的經濟含義知,C(a/b)∈[0,1], 越接近于1,說明a系統對b系統的協調效果越好。若C(a/b)=0,表明a、b兩系統之間是完全不協調的,也就是說a 系統的投入對b對系統的產出是不相關的,作為在同一系統中的子系統,這種情況基本不存在;若C(a/b)=1,表明a系統的輸入對b系統輸出的效率相對最好,進而說明a系統對b系統的輸入輸出關系是最適配的,該決策單元的協調發展效果相對最好。
若規劃(2)是C2R有效的,就有S(a/b)=C(a/b)=D(a/b)=1;若規劃(2)是非C2R有效的,需令ρ=1,再對規劃(2) 的C2GS2模型進行分析。
(二)一個子系統對兩個子系統協調發展效度的測算
若將規劃(1)的分子用 b,c系統的輸出組合表示,分母仍是a系統的輸入,則可計算出a系統對b,c系統的協調效度C(a/b,c)、發展效度D(a/b,c)及綜合效度S(a/b,c):
S(a/b,c)=C(a/b,c)D(a/b,c)(5)
若將規劃(1)的分子為a系統的輸出,分母用b,c系統的輸入組合表示,則可計算出b,c系統對a系統的協調效度C(b,c/a)、發展效度D(b,c/a)及綜合效度S(b,c/a)。同理,可以計算出一個子系統對其余多個子系統的協調效度、發展效度、綜合效度。
定義:系統a和系統b之間的綜合協調效度C(a,b):
C(a,b)=(6)
這里有,C(a,b)= C(b,a)。
定義:三個系統之間的綜合協調效度為C(a,b,c)
C(a,b,c)=(7)
其中,C(a/b,c)= (8)
二、 實證分析
按照上述設定的輸入輸出指標,采集2008年河南省地級區域的系統數據,匯集于表1中。
本文以2008年河南省18個地市區域為決策單元,運用線性規劃軟件L I NDO (Linear, Interactive, and Discrete Optimizer) ,將這個區域系統之間及綜合協調發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對“三化”的協調發展程度作出客觀的評價。在數據處理過程中,先計算出C2R模型(D ∈)中各子系統間的相對有效性,以確定其協調效度及發展效度;DEA 非有效的區域,再計算其C2GS2模型的相對有效性,重新認定其協調效度,即以C2GS2模型計算出的協調效度作為該區域的最終協調效度。
三、各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綜合效度測算
計算兩系統之間的協調效度及發展效度,并由協調效度及發展效度計算出兩系統之間的綜合效度,匯總于表2。
四、結論
1.平均而言,河南省兩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綜合效度均小于50%。因此,中原農區長期運行的傳統的生產組織(包括:工業、農業和城市規劃)方式對“三化”協調發展是不相稱的。
2.從三者之間的綜合效度來看,綜合效度高的區域“三化”實際是在低水平上的協調;而綜合效度低的區域“三化”處于高水平上的不協調發展。
3.河南省已經邁入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時代。工業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綜合效度(0.46)高于農業現代化對工業化的協調發展綜合效度(0.30),城市支持農村。城市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綜合效度(0.45)高于農業現代化對城市化的協調發展綜合效度(0.34),這正是十六屆四中全會總書記提出的第二個重要論斷,即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當前,如何實現“三化”協調發展?制度創新是關鍵,因此,構建“三化”協調發展的新機制迫在眉睫。
4.農業現代化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綜合協調發展效度較低。這也說明傳統農區的農地制度以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更需要重大變革。主要表現為農村土地實際產權制度供給滯后于潛在的制度需求,制度供給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方面,對新制度的需求已經遠遠早于實際制度供給,從而導致農地產權制度有效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土地承包條件下的家庭聯產責任制的制度供給存在著嚴重“過?!?,一些現行的制度供給相對于農村社會需求是多余的了,極大地束縛了土地和勞動力這兩大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阻礙了農地市場化進程。那些效率釋放殆盡的制度安排依然是當前農業發展中制度供給的主流。特別是家庭承包經營解決了溫飽問題后,在繼續發展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為目標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經營表現出制度上的滯后性,一系列困擾農業的經濟問題難以在封閉、凝固、分散的小生產經營體制框架內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所有這些都使得傳統農業難以像其他產業那樣能夠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所以,在實現“三化”協調發展方面,制度創新是關鍵。中原經濟區實現三化協調發展的關鍵是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在大力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加快城市化進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讓更多的實現非農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及其家庭人口進城安家落戶,形成產業集聚與人口集中、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格局,從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有序進行,實現“三化”協調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維國.我國經濟與人口素質協調發展分析[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5,(5).
[2] 曾珍香.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京津冀區域協調發展綜合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9).
篇12
二、河南農業投資現狀分析
第一,財政資金投入不足。
首先,農民收入低。2011年河南省農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6604元,只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94.6%;河南省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僅為4319.95元,僅占全國的82.7%。由此可見我省農民消費動力不足。
其次,地方財政尤其是糧食主產區財政困難,許多產糧大縣同時也是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
最后,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低。2011年河南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0515.8萬千瓦,僅占全國的10.8%。由此可見,財政給予農業基礎器械方面的支持遠遠不夠,且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此外,河南的有效灌溉面積比較低,利用率不高。
第二,金融支持不足。
銀行體系內大量的資金投向了大中型國有企業,中小企業及農村市場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滿足。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6月末,全省小微企業貸款和涉農貸款分別比年初增加526億元和789億元,分別增長19.1%和11.1%,分別高于全省貸款增幅10.4個和2.5個百分點。有關農業方面的金融貸款雖然高于全省貸款增幅,但是從量上來看,仍然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第三,民間資本投入不足。
由于涉農業務風險較高、收益低,民間資本投入量明顯不足,但是,農業產業化要求大力發展農業產業企業,而龍頭企業的發展必須以大量資金投入作為支撐[4]。這些都對民間資本大量進入農業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加快河南農業現代化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加快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和速度。
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要增加和優化公共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整合現有農業項目和資金,重點支持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同時增加對農民的補貼,加大對農產品檢驗服務和農產品市場網絡、信息網絡建設的投資。
加大財政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要加大對河南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支持河南布局建設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特色農產品產地市場,并在資金和用地指標上給予支持。
第二,加大金融涉農支持。
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要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保障作用,全面落實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要增加中央銀行支農再貸款投入,提高金融機構的資金扶植能力,擴大信貸資金投入總量。調整信貸投資結構,積極發展農村金融體系,擴大農村融資渠道,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建立農村信貸擔保體系,不斷壯大信貸資金實力,解決農業發展資金供求矛盾[5]。
完善金融組織網絡,培育農村金融市場,提高金融網絡覆蓋面。為了滿足農業生產組織和農戶個人資金需求,要加大小微金融組織建設,創新農村金融體系;加快村鎮銀行的設立,適時成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依托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和農村互助基金[6],滿足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各項建設對資金的需求。
第三,大力開拓民間資本投資。
我們應該制定更多的優惠措施,如需要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減免稅費、以獎代補等形式來提振民營企業投資農業的信心;另外,可以通過“銀”、“民”合作,實現兩者互補,探索集群式、聯保式、關系型貸款,從而更好的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對資金的需求。另外,我們的公司債券等功能也要運用起來,形成一個健全的投資產業鏈,讓資金良性循環起來,帶動農業現代化向深度發展。
篇13
優質蔬菜秧苗的標準主要包括適期秧苗、秧苗的生態標準以及秧苗的生理標準。首先,適期秧苗主要是注重育苗的時效性,在特定的時期進行秧苗,這個期間種植的蔬菜獲取的產品價值相對較高,市場銷售情況較好;其次,秧苗的生態標準主要是根據蔬菜無病蟲害、長勢健壯、菜葉較厚、顏色呈深綠色、葉柄短出并且韌性較好,不容易折斷,子葉較為完整,保持在2片左右,蔬菜根群較為發達,在陽光的照射下不凋萎。但是,不同種類的蔬菜,評定的生態標準也不一樣,要根據蔬菜的種類、生長特點和生長時期而定。第三、蔬菜育苗的生理標準。蔬菜的根莖葉中含有的營養物質較為豐富,在不良的環境下,抵抗低溫、干熱和病蟲害的能力的較強,蔬菜的生理活動較為旺盛,在定植以后能夠快速生長。
2 蔬菜的育苗時期
蔬菜的育苗時期大致分為冬季育苗和夏季育苗。蔬菜的冬季育苗主要是選用采光能力強、保溫性能強的日光大棚。例如,雙斜面標準大棚,需要在中間4m左右建設2個拱棚育苗床,在晚上還要適當的蓋上無紡布和草片等進行保溫,從而保證蔬菜的培育溫度,確保適期優質壯苗。然而,在夏季育苗過程中,應該選用高架改良大棚,一般標準的大棚即可。在使用高架改良大棚時,應該將圍裙膜和門膜拆除,并且還要安裝上防蟲網紗,能夠有效的預防翅蚜傳播病毒。
3 配置育苗土和育苗盤
在配置育苗土和育苗盤過程中首先應該合理的配置蔬菜育苗土。蔬菜育苗土必須要含有較為豐富的養料。包括,有機質、鉀、氮。磷和相關的微量的元素,同時還要保證培養土有足夠的肥力,水分適宜,透氣性較好,沒有病蟲感染。在育苗過程中不需要追肥,只要適當的澆水就可以。挑選完培育土后,還要將土壤曬干,進行敲細過篩,在土壤中適當的加上一些腐熟的豬糞、羊糞、雞糞以及礱糠灰等,并且要掌握好配置比例,攪拌均勻。其次是選用育苗盤。在種植培育小苗過程中應該用塑料盤。再次,就是進行穴盤育苗。穴盤育苗是一項現代化育苗技術,并且穴盤是進行專業化和工廠化育苗的必備用器。穴盤的種類相對較多,例如,36孔、72孔、128孔、392孔等,目前新研制的穴盤主要有100孔、70孔和36孔。在穴盤空中盛育苗基質,每孔可以培育一株苗,豆類可以培育2株。由于在秧苗成長后,根系盤纏不容易取出,可以通過制定特制的打穴定植器,進行遠距離輸送。第四、應用塑料缽。塑料缽是育苗帶土護根較好的器具。由于塑料缽方便搬動,能夠適當的擴大株距,非常有利于培育壯苗,避免秧苗擁擠。
4 播種
在進行蔬菜播種的過程中首先應該選擇好播種時間。在播種時期的確定上要根據市場的需求情況,蔬菜品種的生長規律、蔬菜品種的特性、當地的氣候條件、栽培技術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計算,確定播種時間。其次,做好蔬菜種子的預處理工作,通常情況應用溫湯浸種,可以種子表面的病原體殺死。第三,合理的應用播種技術。應用現代育苗,可以將種子定量播在穴盤中。在播種時,應該先將穴盤中填滿培養土,刮平后進行均勻播種,還要撒上一些殺菌劑。在播種之前還要澆透水,可以保證出苗有充足的水分,然而做好蓋細培養土工作,將種子蓋沒即可。在蓋土之后應該在育苗盤上覆蓋上地膜,起到保水和保溫的作用,最后將播種好的育苗盤和穴盤,放在溫度適宜的大棚中。
5 做好苗期管理工作
在進行苗期管理工作中:第一,應該做好播種后的檢查工作,胚芽露土使幾十年將地膜揭去,使胚芽接受光照,還要保證胚芽的溫度;第二,在育苗床表面見白時才能澆水;第三,在幼苗期適當的控制溫度,注意不能施肥;第四,在移植分苗過程中,應該控制好溫度,掌握好分苗的時間;第五,在冬季大棚育苗過程中,應用從分的運用光能和熱能,保證棚內的溫度;第六,及時的搬動塑料缽,保證秧苗的株距,避免秧苗擁擠;第七,應該做好秧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及時的對育苗棚進行消毒,降低育苗床的濕度,保證大棚環境和育苗床的干燥度,適當的噴灑廣譜性殺菌劑,有效的預防病蟲害。
參考文獻
1 陳殿奎.蔬菜機械化育苗現狀與展望[J].農業工程學報.1990(4)
2 陳殿奎.蔬菜穴盤無土育苗生產體系及技術管理[J].中國蔬菜.19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