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公司經營所得稅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影響稅收公平原則的執行
稅收是國家以政權為依托,強制的、無償的、固定的從納稅人手中取得收入的一種手段。市場經濟的基本條件是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稅收的公平與否,直接關系企業的收益并影響企業的競爭力。認定的“跨地區經營企業”可以總公司和分支機構合并納稅,而沒有被認定的只能各自納稅。從整個公司(企業)看,“跨地區經營企業”如果有其中一個下屬公司(企業)發生虧損,總體交納的所得稅當年就少于同樣的非“跨地區經營企業”交納的所得稅。
例如:A企業總公司2000年盈利(視同應納稅所得額)20萬元,下屬10個分公司九個各盈利10萬元,第十分公司虧損10萬元,該企業為“跨地區經營企業”,那么該企業應納稅所得為20+90-10=100萬元,應納企業所得稅33萬元。B企業與A企業相同,但不是“跨地區經營企業”,那么該企業應納稅所得為20+90=110萬元,應納企業所得稅36.3萬元,比A企業多納稅3.3萬元。如果2001、2002與2000年假定情況相同,B企業由于第十分公司下年度無贏利無法彌補虧損,三年比A企業多交納所得稅9.9萬元。形成了A、B企業嚴重的稅賦不公,B企業第十分公司由于無法彌補虧損,可能形成倒閉,而A企業第十分公司可能由于其他公司彌補虧損可以獲得喘息機會,最終形成企業間的不公平競爭結果。
二、為企業避稅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目前,由于各國稅賦不一,跨國集團國際間避稅十分普遍,發達國家一直存在避稅與反避稅,即國家以不斷完善稅法和稅收征管制度,減少避稅的環節。但是我國“跨地區經營企業”的出現和增多,為企業避稅提供了方便條件。一是“跨地區經營企業”可以采取吸納虧損大戶,達到少交所得稅和不繳所得稅。如:上述A企業可以吸納年虧損100萬元以上的大戶,作為分公司,即可不交企業所得稅,而企業內部對此利益的分配,從法律上稅務及其他政府部門無權干涉。二是象上述非“跨地區經營企業”B,可以和A集團并購或與A聯合投資,由A控股,再進行內部分配,以達到少繳或不交所得稅的目的。
三、形成和加劇地區間稅收的轉移,干擾正常的財政轉移支付
“跨地區經營企業”大量增加的另一個后果是企業所得稅的跨地區轉移。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中國人民銀行《關于所得稅收入分享改革后有關預算管理問題的通知》,“跨地區經營企業”所得稅由總機構所在地負責征管的稅務機構統一征收,就地交入中央金庫“跨地區分享所得稅收入”專戶,財政部按確定的各地所得稅分配系數,按月分地區通過金庫劃轉地方收入。這樣即存在各地所得稅系數的確定問題,事實上由于企業經營非常復雜、變化很快,這個系數不可能準確確定,這樣難免形成企業所得稅的地區間轉移。
由于“跨地區經營企業”可以不在考慮各分支機構的盈虧平衡問題,可以通過總公司與銷售分公司或上游產品公司與下游產品公司任意的進銷價格調整,達到增值稅25%部分和所得稅的轉移,增加某地地方政府的收入,而地方政府在“先征后返”政策取消后,采用低價土地、超收獎勵等手段,把企業“引進”的稅收返還給企業。
篇2
Keywords: Rental management Lessor Lessee、
我國的企業租賃經營是后出現的一種企業經營方式,當時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指導思想還處于“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階段,為深化企業經濟體制改革,各地先后引入了租賃經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租賃經營逐漸退出。但是,在當前經濟發展中,有的企業要發展、擴張,受到土地、廠房等條件限制,則通過對其他企業的租賃,以獲得經營資產,擴大規模;而有的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陷入了困境,企業自救的途徑之一就是利用好企業的現有資產, 通常采用租賃經營的方式,使之發揮最大的效能, 為企業獲取最大的利益。因此,當前企業租賃經營還是存在的。
企業租賃經營是指企業所有者將企業全部資產的經營權,在一定的時期內出租給承租方,承租方按照合同規定定期繳納租金的一種產權交易方式。企業租賃經營應當首先簽訂合同,合同簽訂的當事人出租方可能是出租企業也可以是出租企業的股東,合同可以約定承租企業以出租企業的名義生產經營,也可能承租方承租后重新辦理工商登記,并以承租方的名義對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租賃經營的會計處理、稅務處理會因簽訂合同的當事人不同以及是以出租企業的名義還是以承租企業的名義進行生產經營而有不同的處理,現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企業租賃經營合同由出租企業和承租方簽訂,承租方承租后重新辦理工商登記,并以承租方的名義對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出租企業與承租方簽訂租賃經營合同后,將企業的全部資產經營權轉讓給了承租方,從承租方取得租金;而承租方使用出租企業的資產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生產經營取得收益,向出租企業支付租金。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租賃經營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7]8號)第二條規定:“企業全部或部分被個人、其他企業、單位承租經營,承租方承租后重新辦理工商登記,并以承租方的名義對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承租經營取得的所得,應以重新辦理工商登記的企業、單位為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人,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因此出租企業因收取的租金形成的收益確認企業所得稅,承租企業則以通過租賃其他企業經營取得的收益確認企業所得稅。
出租企業應繼續進行資產的攤銷、稅金的計提及繳納,其收入只有租金。按合同規定收取租金時,借“銀行存款”、貸“其他業務收入”; 按租金的5%計提繳納營業稅以及按繳納的營業稅額計提城市建設維護稅及附加,借“其他業務成本”,貸“應交稅費―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攤銷的資產以及計提的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印花稅等稅金計入“其他業務成本”或“管理費用”;按最終實現的應納稅所得額,計提繳納企業所得稅。
承租方則將通過租賃經營產生的生產經營活動納入到重新辦理公司登記后的企業,承租企業因租賃經營形成的收入、成本費用、流轉稅直接計入本企業,支付租金時,借“管理費用”或“主營業務成本”、貸“銀行存款”。承租方按照最終實現的利潤計提、繳納企業所得稅。
但這里存在一個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的規定,出租企業應依照房產租金收入、稅率12%計算繳納房產稅。但由于出租企業簽訂企業租賃經營合同是針對企業整體資產確定租金,并未單獨確定企業房產的租金,因而不能按照租金收入確定房產稅。若按照房產原值一次減除10%至30%后的余值、稅率1.2%計算繳納,則與稅法相抵觸,但是企業不可能單獨確定房產的租金再按照稅法規定計提、繳納房產稅,相反違背了企業交易事實。
二、企業租賃經營合同由出租企業和承租方簽訂,承租方以被承租企業名義對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租賃經營有關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7]8號)第一條規定:“企業全部或部分被個人、其他企業、單位承租經營,但未改變被承租企業的名稱,未變更工商登記,并仍以被承租企業名義對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不論被承租企業與承租方如何分配經營成果,均以被承租企業為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人,就其全部所得征收企業所得稅?!币虼?承租方通過租賃發生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納稅義務都應在出租企業處理,但是出租企業如何收取租金呢?在這里有兩種處理方式,第一種:承租方通過經營租賃企業形成的經營利潤提取所得稅后,應先將相當于租金的凈利潤留存于出租企業,由出租企業的股東決定進行分配,而剩余的稅后經營利潤全部歸承租方所有,承租方按取得的利潤計提、繳納企業所得稅。第二種:承租方通過經營租賃企業取得的稅后利潤全部歸承租企業所有,出租方向承租方收取租賃費,收取的租賃費按稅法規定繳納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出租方按因租賃形成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承租方通過經營租賃企業取得的稅后利潤扣除支付的租賃費后繳納企業所得稅。由于承租企業以出租企業名義進行生產經營,出租企業因收取租賃費產生的業務應獨立于承租企業在出租企業發生的生產經營活動,但兩者須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
例:甲公司與乙公司簽訂合同,將甲公司租賃給乙公司。合同規定,租賃期限三年,自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乙公司每年向甲公司支付租金360萬元,乙公司以甲公司的名義進行生產經營。2009年乙公司通過租賃經營甲公司形成稅后利潤500萬元。
1、若按照第一種方式處理:甲公司應先將租金360萬元從稅后利潤500萬元扣除歸甲公司所有,余140萬元歸乙公司所有,則乙公司繳納企業所得稅35萬元(140*25%),凈所得105萬元。
但是,若乙公司通過租賃經營甲公司未能形成利潤或稅后不足支付租金時,就不便于處理了。
2、若按照第二種方式處理:出租企業甲公司的稅后利潤500萬元全部歸乙公司,乙公司向甲公司支付租金360萬元,則乙公司凈所得為105萬元[(500-360)*(1-25%)];甲公司則按取得的租金360萬元繳納營業稅18萬元(360*5%)、城建稅及附加1.8萬元[18*(7%+3%)],應繳納企業所得稅85.05萬元[(360-18-1.8)*25%],共繳納稅金104.85萬元,凈所得255.15萬元。
兩種方式的處理,對乙公司來說并無影響,取得凈所得都為105萬元;而按第一種方式處理甲公司取得凈所得360萬元,按第二種方式處理甲公司取得凈所得255.15萬元,由于甲公司按取得的租金繳納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并按租金扣除以上稅費后繳納企業所得稅,稅負非常高。所以應當按第一種方式處理,但合同必須明確規定如何收取租金。
三、企業租賃經營合同由出租企業的股東和承租方簽訂,承租方以被承租企業名義對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由于企業屬于股東投資成立,企業的實現的稅后利潤應當歸股東所有,但是企業一旦被租賃出后,其生產經營稅后所得不再由股東支配,為保障股東的利益,股東應當收取租金,從公司運作的角度看,決定企業出租的也是出租企業的股東,所以租賃經營合同應當有出租企業的股東和承租方簽訂,出租企業為合同的標的。出租企業的股東收到承租方租金時,借“銀行存款”、貸“其他業務收入”,同時按稅法規定繳納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以租賃取得的收益計提、繳納企業所得稅。由于出租企業出租的資產是企業的整體資產,主要是機器設備、不動產,根據稅法的規定,營業稅須在出租企業所在地繳納,而不應在出租企業股東所在地繳納。出租企業則按照正常的生產經營進行會計、稅務處理。承租企業從出租企業取得的稅后利潤,借“銀行存款”、貸“其他業務收入”,支付租金時,借“其他業務成本”、貸“銀行存款”,由此形成的利潤要計提、繳納企業所得稅。
此種情況下的企業租賃經營,雖然能保證出租企業股東利益,但同本應從出租企業取得稅后利潤相比,卻額外承擔了較高的稅額,減少了股東的利益。另外,如果出租企業的股東只有一個或很少的法人股東時,股東可以容易與承租方簽訂合同,也便于操作,但是出租企業有較多個股東或有自然人就不容易操作了。
另外,承租企業在租賃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也不能全部歸承租方所有,由于按照公司法規定,法定盈余公積未達注冊資本的50%時還要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
四、承租方為自然人時,則只能以被承租企業名義對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篇3
據有關資料顯示,自20__年以來,我市建筑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建筑業完成總產值年均增長達40.2。同時,來自建筑業的地方稅收(只統計營業稅及所得稅)也同步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達41.3,以下是20__年至20__年上半年的有關數據:
__市建筑業完成總產值及地方稅收入庫情況表
項目年度建筑業完成總產值(億元)與上年同比增長()入庫建筑業地方稅收(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入庫建筑業營業稅(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入庫建筑業所得稅(萬元)與上年同比增長()
20__年38.111098793291658
20__年55.9146.711532839.511333642.95199220.14
20__年70.5626.202110237.671863239.71247023.99
20__年上半年52.0447.511547646.671351245.04196449.02
(數據來源:建筑業完成總產值來自《__市統計年鑒》,入庫地方稅收來自稅務統計報表,所得稅為
企業所得稅及個人所得稅之和)
從上表來看,地方稅收中營業稅保持了與建筑行業同步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達42.57,但企業所得稅的增長則不同步,除今年上半年增長較快,前兩年年均增長僅為22.06,低于我市地方稅收的平均增長幅度。
由于營業稅為流轉稅,是根據工程結算收入及企業收到的工程形象進度款,按規定的稅率(3)計算征收,所以當期征收入庫的營業稅稅款與同期完成的建筑行業產值有很大的關聯性,而企業所得稅是根據企業實現的應納稅所得額,按規定的所得稅率計算征收,應納稅所得額又以企業經營成果(利潤)為計算基礎,所以當期征收入庫的企業所得稅稅款與企業當期實現的經營成果(利潤)密切相關,而與同期完成的建筑行業產值沒有必然的關聯性。如果企業賬面普遍反映虧損或微利,那么即使當期完成的建筑工程量很大,仍然會無企業所得稅稅款入庫。
通過對我市20__年度及20__年一季度有工程結算收入的建筑施工企業的調查,20__年度203戶企業中,有149戶企業賬面虧損,虧損面為73.4,虧損總金額為1592.4萬元,有54戶企業賬面盈利,利潤總額為903.2萬元,共繳納企業所得稅168.6萬元。20__年一季度178戶企業中,有141戶企業賬面虧損,虧損面為79.2,虧損總金額為662.3萬元,37戶企業賬面盈利,利潤總額為237.8萬元,共繳納企業所得稅47.6萬元。
二、原因分析
建筑企業的所得稅增長不能與建筑行業保持同步增長,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應從目前建筑企業經營管理形式和會計核算方式及稅務機關對建筑企業的所得稅管理方式進行分析。
(一)目前建筑企業主要采取的經營管理形式和會計核算方式
國家稅務總局《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暫行辦法》規定,建筑業的應稅所得率為10—20,另據業內人士反映,建筑業的行業平均利潤率應在10以上。那么,為何我市建筑企業普遍反映虧損或微利,其中原因要從目前建筑企業經營管理形式和會計核算方式進行分析。據調查,目前建筑企業經營管理形式和會計核算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實行工程項目責任承包經營方式。目前我市規模較大的建筑安裝企業較多采用這一種經營管理方式。一般是總公司下設多個分公司,實行二級管理、二級核算??偣緦儆诠芾頇C構,工程業務統一以總公司名義對外承接,由各分公司具體組織施工,并按工程量的一定比例上交總公司管理費,管理費收取比例視不同的工程項目而定,在3—10之間不等??偣緦Ω鞣止鞠逻_上交管理費基數,分公司超基數上交的管理費,則由總、分公司分成。分公司為內部二級核算單位,各分公司按季度向總公司報送會計報表,總公司將各分公司報表匯總后,對外報送匯總報表,稅款也由總公司統一繳納。在實行工程項目責任承包管理方式下,雖然經營損益由總公司統一核算,但由于總公司只是收取管理費,具體工程施工及對工程的收入、成本核算均在分公司,總公司并不能對工程成本、費用等支出進行有效的控制,況且總、分公司之間本身也存在著利益分配問題,所以總公司匯總報表反映的經營損益,并不能完全反映所有工程項目實際已實現的利潤。從對我市幾家采取這一種經營管理方式的國有建筑安裝企業的調查情況看,賬面利潤率僅在1左右,有的甚至虧損,我們認為這并沒有完全真實地反映建筑行業的利潤水平。
2、實行工程項目掛靠經營方式。目前,絕大多數建安工程都是工程承包人既所謂的包工頭聯系到工程后,尋找有建筑資質的建筑公司掛靠,并向建筑公司上交管理費。建筑公司雖然也參與工程的招投標,工程預決算,并對工程質量進行一定的監督,但整個工程項目主要是由包工頭自己負責。一般工程款會先轉入建筑公司賬戶,在扣除收取的管理費后,由包工頭通過工程材料發票、人工費等以現金形式提走,兩者比例大致為75和25。建筑公司收取管理費比例一般為工程量的5—6,扣除應上交的各種稅費(稅款由建筑公司繳納),剩余1—2的實際管理費收入。在掛靠經營方式下,建筑公司的會計核算采取“倒扒”方式,即以開具建安發票的金額作為工程結算收入,以工程結算收入扣除收取的管理費后的余額作為工程結算成本。假設包工頭掛靠工程的工程量為100萬元,建筑公司 收取管理費比例為5.5,則建筑公司的賬務處理為:工程結算收入100萬元,工程結算成本94.5萬元[100×(1—5.5)],再減除營業稅金及附加3.3萬元,毛利率為2.2。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建筑公司的賬務處理在形式上進行了工程收入及工程成本、費用的核算,但工程項目的實際損益在建筑公司的賬面上并未得到完全反映,建筑公司核算的只是管理費收入。這實質上是把兩個核算主體:建筑公司及包工頭,合并成為了一個核算主體——建筑公司,致使納入日常稅務管理的往往僅是收取管理費的建筑公司,而工程利潤的真正所有者——包工頭,則始終躲在“幕后”,逃避了正常的稅務管理。因建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收入有限,除掉公司本身的日常費用開支后,賬面上就反映虧損或微利。由于中小型的建安企業基本上是采取這種經營形式和核算方式,這也是造成目前建安企業賬面普遍虧損的主要原因。
3、有極少數建筑公司,也是采取掛靠經營方式,但與以上第2種方式相比,帳務處理及會計核算則更為簡單,其工程資金不在建筑公司賬上反映,也不進行工程結算收入及工程結算成本、營業稅金的核算,建筑公司賬上直接反映收取的工程管理費收入。這種方式與第2種方式在實質上是一樣的,建筑公司賬上都未能反映工程項目的實際利潤。
從調查情況看,規模較大的建筑安裝企業,尤其是國有建筑公司,較多采用工程項目責任承包經營方式,而中小型的建安企業基本上是采取工程項目掛靠經營方式,不論哪種方式,盡管都不能完全反映工程項目實現的利潤,但由于各建安企業對工程項目實施管理的程度不一樣,收取的管理費比例有高有低,從而使建安企業與工程承包人對工程項目實現利潤的分配比例不一樣,反映在建安企業的賬面利潤上也就不一樣。以下是調查的采取工程項目責任承包經營方式的2戶大型建安企業及采取工程項目掛靠經營方式的4戶中小型企業的有關數據對比:
項目類型工程結算收入工程結算成本工程結算利潤利潤率已交企業所得稅所得稅負擔率
大型1047350488795578014614421.404822750.46
1153718299625125710367970.903421430.30
中型5542422053118919113130.0220360.003
4239139440365247595460.14160770.038
小型17922671715792-36299-2————
23229591976835-10889-0.47————
(說明:表中列舉的大型建安企業設定為年收入在億元以上;中型建安企業年收入在千萬元以上;小型建安
企業年收入在千萬元以下。所得稅負擔率為已交企業所得稅與工程結算收入之比。)
從上表可以看出,采取工程項目責任承包經營方式的企業,其賬面利潤率及所得稅負擔率要略高于采取掛靠經營方式的企業。
(二)稅務機關對建筑業所得稅管理的主要方式
目前,稅務機關對建筑業的所得稅管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對本市的建筑企業,其所得稅征管大部分采取查帳征收方式,即平時由企業自行申報繳納所得稅,年終進行匯算清繳,多退少補。由于目前建筑安裝企業賬面普遍反映虧損或微利,結果必然是企業申報繳納的所得稅很少。
2、對極少數本市的建筑企業,采取了核定征收所得稅方式。既根據企業的工程結算收入,按一定的應稅所得率,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并計算征收所得稅。根據《稅收征管法》及國家稅務總局《核定征收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的規定,對賬制不健全的單位,可以采取核定征收方式。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建筑安裝企業一般都設置了賬簿,在未對該企業實施稅務檢查前,進行所得稅征收方式鑒定時,難以認定其賬制不健全,所以一般都認定為查賬征收方式,只有極少數的建筑企業是采取核定征收所得稅方式。
3、對個人承包建筑工程項目,采取按附征率征收方式,對工程承包人征收個人所得稅。我市規定,對個人承包建筑工程的,按其營業額的1―3附征個人所得稅,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由于工程項目招投標及工程合同的簽訂都是由建筑公司出面,包工頭在“幕后”,所以對工程是否屬個人承包難以界定。目前我市除個別縣局對個人承包建筑工程項目,按附征率對工程承包人征收了個人所得稅,其余大部分沒有征收到位。
4、對外來建筑施工企業,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建筑安裝企業所得稅納稅地點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5]227號)規定:建筑安裝企業離開工商登記注冊地或經營管理所在地到本縣(區)以外地區施工的,由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開具《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其經營所得,由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一并計征所得稅。所以對持有《外出經營活動稅收管理證明》,在我市從事建筑施工業務的外地建筑施工企業,所得稅都是由其回機構所在地繳納。也就是說,外來建筑施工企業的所得稅,基本上未納入我市的日收管理。
5、對門市征收及小額零星工程,采取按附征率征收方式。即對門市代開建安發票,按所開發票金額,依一定的附征率(1—3)直接計算征收所得稅。
通過以上對建筑企業經營管理形式和會計核算方式以及稅務機關對建筑業所得稅管理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建筑業所得稅征管不到位,稅款的大量流失,既有因建筑企業管理和核算不規范,客觀上造成稅務機關對其難以實施有效的監控管理的原因,也有稅務機關自身征管方面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似乎只有通過稅務檢查或稽查,才能把流失的稅款追征入庫,但從目前實際情況看,稅務檢查這一最后的關口并未能很好地堵住建筑業所得稅流失的漏洞,其原因是:
1、建筑工程一般周期較長,許多工程項目長期掛賬,有時建筑公司故意剩少量的工程尾款,不進行工程決算,造成稅務機關在對其檢查時無法結算工程項目利潤,也就無法計算征收所得稅。
2、在我市一級稽查尚未到位的情況下,稅務檢查主要由各征管縣、區(分)局組織實施,雖然各單位都把建安企業列為每年的匯算清繳檢點,但由于建筑行業本身的特點,要準確查實工程成本、費用有一定難度,在匯算清繳過程中,往往由于人員、時間的限制,難以查深、查細,通常只是對人員工資、業務招待費等費用作一些調整,而對影響利潤的主要因素:工程成本并未進行認真的檢查,所以一般無所得稅的查補入庫。
3、由于長期以來,建筑業普遍虧損或微利,致使檢查人員在對建安企業進行稅務檢查時,在主觀上已形成了一種建筑業無所得稅的觀念,所以并不把所得稅作為檢查的重點,通常只對建安營業稅及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等地方稅種進行結算,而所得稅往往只是就表結表,基本上無所得稅款查補入庫。
三、加強建筑業所得稅征管的措施和建議
1、對建筑業所得稅實行預征,變被動征收為主動管理。針對建筑行業工程周期長,經營形式及核算方式復雜的特點,建議比照我市房地產企業的所得稅征收管理規定,對建筑業所得稅實行預征,從而變被動征收為主動管理,改變目前建筑業所得稅征管不到位,稅款大量流失的現狀。預征時應稅所得率可定位5,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當期 應預征所得稅=當期工程結算收入(含工程形象進度款)×5×所得稅率
如按此方法對被調查的20__年度203戶建安企業所得稅進行預征,其總收入為179086萬元,應預征所得稅2954.9萬元(179086×5×33),與實際入庫所得稅489.1萬元(含個人所得稅)相差五倍多。
2、加強對個人承包建筑工程的所得稅征收管理。在目前建筑工程項目普遍采取掛靠、承包經營的情況下,建筑公司賬面基本都反映虧損,無企業所得稅,所以稅務機關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工程承包人的個人所得稅征管上。要把工程利潤的真正所有者:包工頭,從幕后推到前臺,嚴格按照個人承包建筑工程的所得稅征管規定,對其附征個人所得稅。要加強對工程承包合同的跟蹤管理,及時掌握工程項目的真正承包人,將對承包人的所得稅征收到位。
篇4
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興辦企業實體。創業伊始,大學生們首先面對的就是要選擇企業組織形式。而稅收與企業組織形式選擇息息相關,企業組織形式不同,所承擔的稅負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將直接關系到企業和投資者個人投資回報的大小。不同組織形式的企業的稅務差異給企業稅收籌劃提供了空間,因此,大學生創業時應該對企業組織形式進行精心選擇和安排,這是企業稅收籌劃的基本內容。
一、企業組織形式的概念與種類
企業組織形式是指企業財產及其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狀態,它表明一個企業的財產構成、內部分工協作與外部社會經濟聯系的方式?,F代企業的組織形式按照財產的組織形式和所承擔的法律責任,通常分為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企業。
(一)個人獨資企業
我國的個體戶和私營企業很多屬于此類企業,其典型特征是個人出資、個人經營、個人自負盈虧和自擔風險。個人獨資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企業經營上的制約因素少,辦理手續簡單。大學生在管理上有很大自由,經營方式靈活多樣,處理問題簡便、迅速;只需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后利潤歸大學生本人所有。另外,對大學生而言,他們在經營企業中獲得的不僅僅是利潤,更主要的是個人成就感,這是個人獨資企業特有的優勢。然而,當企業資產不足以清償企業債務時,則要用大學生個人的其它財產來清償債務。
(二)合伙企業
合伙企業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通過訂立合伙協議,共同出資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企業組織形式。主要包括普通合伙企業和有限合伙企業。與個人獨資企業相比,合伙企業的資金來源較廣,信用度也大有提高,因而容易籌措資金,可解決大學生創業資金短缺問題;合伙的大學生集思廣益,增強了決策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不過合伙企業也存在產權不易流動的劣勢,產權轉讓及申請成為新的合伙人必須經過全體合伙人同意。
(三)公司企業
公司企業是指一般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或某些目的而成立,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出資者按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創辦的企業。主要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能夠促使投資人分散投資,通過優化投資組合取得最佳的投資回報。但是,公司不能公開募集股份、發行股票;不能募集設立,只能采取發起設立方式。股份有限公司能廣泛吸收社會上的閑散資金,有充足的資金作為后盾;能適應所有權與經營權相互分離的現代生產方式,經營者有較大的經營自。大學生由于缺乏公司經營、管理和融資等經驗,創辦有限責任公司并不具備優勢,而創辦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奢望。
二、稅收籌劃的內涵
企業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的實現都伴隨著稅收的影子,大學生應該提前準確地掌握稅法的變化和差異,并采用適當的調整方法,以減少稅收負擔。如要掌握2008年的企業所得稅的匯算清繳和2011年的個人所得稅的改革內容。
據統計,近年來90%的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失敗告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學生企業經營管理經驗、能力不足,融資困難,以及缺乏創業氛圍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學生對稅法缺乏了解。企業所得稅法是納稅籌劃的重要依據,對大學生創業組織形式的選擇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稅收的無償性決定了稅款的支付是企業資金的流出。為了減輕稅負,企業自然就會想方設法少繳稅、免繳稅或延緩繳稅。正是在各種利益的驅動下,稅收籌劃應運而生。
稅收籌劃是指納稅人在不違反稅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對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及兼并、重組等事項做出籌劃和安排,以實現最低稅負或延遲納稅的一系列策略和行為。
在稅收籌劃中,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不違法,在這個前提下,進行稅收籌劃工作必須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并保持相對的靈活性,隨時根據新稅法的變動制定調整籌劃方案,保證合理避稅和降低稅負,以增加企業的價值。對于企業來說,納稅籌劃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不僅能夠實現稅收成本最小、實現企業的內在價值,更是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捷徑。因此,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其重要性,積極正確地去開展稅收籌劃工作。
三、不同企業組織形式的稅收籌劃比較
不同形式的企業,其稅務負擔是不同的,這為創業者留下了合法的節稅空間。如果僅僅從稅收的方面來考慮,需要在同等應納稅額的條件下,比較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的應納稅額。
(一)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的比較
我國稅法對于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規定了不同的征稅方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獨資企業的生產經營所得,應作為投資者的經營所得。按照征稅對象中“生產經營所得”項目,適用5%到35%五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規定,合伙企業的投資者(合伙人)按照合伙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所得和合伙協議約定的分配比例來確定應納稅所得額,如果合伙協議未作約定的,應按全部生產經營所得和全體合伙人人數平均計算每個投資者的應納稅所得額。然后,按照征稅對象中“生產經營所得”項目,適用5%到35%五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依照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公司制企業需要在兩個層次上繳納所得稅,首先是公司層次的企業所得稅,即將企業實現的利潤在進行相應地扣除和調整后,繳納企業所得稅;其次,企業投資者(如股東)如果是自然人的情況下,還應該繳納個人所得稅。
根據以上條例,我們可以選取5000、10000、30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450000十二組數據作為企業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大致比較一下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制企業之間稅負。
同時,我們設出如下假設和條件:
合伙企業合伙人人數為2人且2人擁有相同的出資額。合伙人分為自然人合伙人和法人或其他組織合伙人。自然人合伙人適用5%到35%五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因此,兩自然人合伙人的合伙企業年應納稅額為:(全年應納稅所得額÷2×稅率-速算扣除數)×2。法人合伙人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300000元的,屬于小型微利企業,適用20%稅率,年應納稅所得額高于300000元的,屬于一般企業,適用25%稅率。因此,兩法人合伙人的合伙企業年應納稅額為:全年應納稅所得額÷2×稅率×2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稅率。一個自然人合伙人與一個法人合伙人混合的合伙企業年應納稅額為:(全年應納稅所得額÷2×稅率-速算扣除數)+ 全年應納稅所得額÷2×稅率。公司制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300000元的,屬于小型微利企業,適用20%稅率,高于300000元的,屬于一般企業,適用25%稅率。公司制企業在繳納完企業所得稅后,將稅后收益全部用于分配。如果股東為自然人股東的,按個人所得稅征稅對象中按“股息紅利所得”項目,適用20%個人所得稅稅率,即自然人股東年應納稅額 =(公司全年應納稅所得額-企業應納稅額)×20%。如果股東為法人股東的,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參見下表)。
(二)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的比較
在公司的兩個主要分類中,從稅收負擔的角度來講,公司形式選擇股份有限公司更為有利。因為我國現行稅法對鼓勵投資的有關稅收減免政策,主要是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生產企業為適用對象。股份制公司的股東將資本公積轉增資本時,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另外,從籌資角度來講,股份公司的籌資方式比較靈活。然而,股份公司設立的條件比有限責任公司嚴格得多,經營風險也較大。因此,雖然企業選擇股份有限公司的組織形式可獲得更多的稅收優惠,但也要綜合考慮其他因素進行選擇。
四、大學生創業企業組織形式的選擇建議
通常情況下不同組織形式的企業成立條件、稅負負擔和面臨風險是不同的。盡管大學生創業往往是邀幾位好友參與,甚至是個人獨挑大梁,但由于大學生沒有任何的經營經驗,且在創業初期所能吸引的資本有限,對一個規模較小的企業而言,合伙制可能是較適合的組織形式。合伙人在處理內部事務時,不論是決策、溝通,皆較公司制度來的簡單、迅速,公司形式在運營成本上也較合伙制度高出很多,融資渠道也不暢,不像合伙只要合伙人間就相關條件談妥即可,公司的增資擴股則涉及到較為繁瑣的法律程序和費用,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大學生創業應考慮企業組織形式的正式化、彈性化和稅收籌劃等因素,合理選擇企業組織形式,減少創業的稅收成本。
當大學生創業時,如果小本經營,風險不大,股權結構單一,家庭或者家族式經營的生意,比較適合個人獨資或者合伙企業的組織方式;如果規模龐大,管理水平要求高,經營風險大,股東結構復雜的企業則宜采用有限責任公司的組織方式。如果資金規模不是很大,還是先成立合伙企業比較合算,等經營到一定規模,市場擴大以后再轉為有限責任公司,發展壯大后再擇機發展成股份公司。
[參考文獻]
[1]宋政.創業投資企業組織形式的選擇比較[J].理論探索,2011(9).
[2]蓋地.稅務籌劃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張金星.淺談新企業所得稅法下的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J].知識經濟,2009(1).
[4]王素榮.稅務會計與稅務籌劃[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第3版).
篇5
簡單來說,“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就是指:企業將生產環節外包給農戶,公司負責銷售與服務環節并承擔農產品的大部分風險,使農戶完全解除了技術與市場之憂,雙方組成相對完整、獨立的一種經營模式。鑒于種、養殖的風險絕大部分留在企業自身,與企業自產農產品沒有本質的區別?!肮?農戶”經營模式促使農業企業與耕種者優勢互補,免稅條件基于公司與農民之間簽訂的委托種植、養殖非買賣式契約,視同公司為種植、養殖主體,對“公司+農戶”中的公司給予免稅,既扶持企業自身發展,又增加了農民收入,更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二、相關的稅收政策
為了促進“公司+農戶”這一經營模式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支持,包括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1.《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公司+農戶”經營模式企業所得稅優惠問題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2號)就有關“公司+農戶”模式企業所得稅優惠問題通知如下:目前,一些企業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牲畜、家禽的飼養,即公司與農戶簽訂委托養殖合同,向農戶提供畜禽苗、飼料、獸藥及疫苗等(所有權仍屬于公司),農戶將畜禽養大成為成品后交付公司回收。鑒于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的企業,雖不直接從事畜禽的養殖,但系委托農戶飼養,并承擔諸如市場、管理、采購、銷售等經營職責及絕大部分經營管理風險,公司和農戶是勞務外包關系。為此,對此類以“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生產的企業,自2010年1月1日起,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十六條的有關規定,享受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八十六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的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一)企業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1)蔬菜、谷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麻類、糖料、水果、堅果的種植;(2)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3)中藥材的種植;(4)林木的培育和種植;(5)牲畜、家禽的飼養;(6)林產品的采集;(7)灌溉、農產品初加工、獸醫、農技推廣、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8)遠洋捕撈。(二)企業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1)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2)海水養殖、內陸養殖;企業從事國家限制和禁止發展的項目,不得享受本條規定的企業所得稅優惠。
2.《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納稅人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銷售畜禽有關增值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8號)就納稅人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銷售畜禽有關增值稅問題公告如下:目前,一些納稅人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畜禽飼養,即公司與農戶簽訂委托養殖合同,向農戶提供畜禽苗、飼料、獸藥及疫苗等(所有權屬于公司),農戶飼養畜禽苗至成品后交付公司回收,公司將回收的成品畜禽用于銷售。在上述經營模式下,納稅人回收再銷售畜禽,屬于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免征增值稅。本公告中的畜禽是指屬于《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農業產品征稅范圍注釋>的通知》(財稅字[1995]52號)文件中規定的農業產品。
三、節稅案例分析
案例一:打破“一條龍”經營模式,巧用“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減輕增值稅稅負
這個案例的籌劃效果是:年節約增值稅額1760萬元,比之前減少了38.93‰
C肉制品公司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一條龍”經營模式,將公司分為養牛廠和肉制品加工廠兩個部分。養牛廠負責養牛,生產牛肉;肉制品加工廠負責把牛肉加工成肉制品,進行銷售。C公司一年的銷售收入是30000萬元,銷項稅額為5100萬元,進項稅額為580萬元,
其應納增值稅及稅負計算如下:
(1)增值稅銷項稅額一5100萬元
(2)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580萬元
(3)應繳納增值稅一5100-580=4520(萬元)
(4)增值稅稅負=4520÷30000=15.07%
所以,一年的增值稅為4520萬元,稅負高達15.07%。
“一條龍”的經營模式是C公司稅負高的主要原因。在這個“一條龍”經營模式下,C公司在企業的組織形式上沒有將養牛廠與肉制品加工廠分開,沒有分別獨立核算,所以只能算作工業生產企業,不能享受到增值稅稅法規定的農業生產者自產自銷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的優惠政策。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納稅人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銷售畜禽有關增值稅問題的公告》的規定,建議C公司打破“一條龍”經營模式,拆分為屠宰廠和肉制品加工廠兩個公司,分別進行工商稅務登記,獨立核算。其中,屠宰廠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即向農戶提供小牛種、飼料、獸藥及疫苗等,等養成成品牛后,統一由屠宰成回收進行屠宰,再由屠宰廠把未經加工的牛肉賣給肉制品加工廠。這樣的話,可以產生以下節稅效果:
1.屠宰廠從農戶手中收購成品牛制成牛肉,符合農業生產者自產自銷農產品的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可以享受增值稅的免稅優惠,稅負為零。
2.肉制品加工廠購買屠宰廠的牛肉,可以作為采購農業初級產品處理,即按收購價提取13%進項稅額;加工廠銷售肉制品,按17%計算銷項稅額。
依據企業當年的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籌劃效果:
假設牛肉的收購價占肉制品總收入的60%,那么,我們可以得出:
(1)增值稅銷項稅額=5100萬元
(2)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30000×60%x13%2340(萬元)
(3)應繳納的增值稅=5100-2340=2760(萬元)
(4)增值稅稅負=2760÷30000=9.2%
可以看出,這比以前交納的4520萬元節約了1760萬元(見表1),降幅為38.93%~增值稅稅負從15.07%降到了9.2%。對于這個企業來說,這個效益是十分可觀的。
案例二:巧用“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減輕企業所得稅稅負
針對案例二中的C肉制品公司,假設該公司當年實現利潤8000萬元,如果按“一條龍”模式經營的話,其繳納的所得稅計算如下:
企業所得稅額=8000x25%2000萬元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公司+農戶”經營模式企業所得稅優惠問題的公告》的規定,鑒于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的企業,雖不直接從事畜禽的養殖,但系委托農戶飼養,并承擔諸如市場、管理、采購、銷售等經營職責及絕大部分經營管理風險,公司和農戶是勞務外包關系。為此,對此類以“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生產的企業,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十六條的有關規定,享受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所以,建議該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這樣的話,其繳納的所得稅計算如下:
篇6
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實行“統一計算、分級管理、就地預繳、匯總清算、財政調庫”的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辦法。包括:企業總機構統一計算包括企業所屬各個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營業機構、場所在內的全部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額;總機構、分支機構所在地的主管稅務機關都有對當地機構進行企業所得稅管理的責任,總機構和分支機構應分別接受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的管理:總機構、分支機構應按本辦法的規定,分月或分季分別向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申報預繳企業所得稅;在年度終了后,總機構負責進行企業所得稅的年度匯算清繳,統一計算企業的年度應納所得稅額,抵減總機構、分支機構當年已就地分期預繳的企業所得稅款后,多退少補稅款;財政部定期將繳入中央國庫的跨地區總分機構企業所得稅待分配收入,按核定系數調整至地方金庫。
二、就地分期繳稅的分支機構須符合的相關條件
《辦法》規定,分支機構須具有主體生產經營職能。二級分支機構及其下屬機構均由二級分支機構集中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稅:三級及以下分支機構不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稅,其經營收人、職工工資和資產總額統一計入二級分支機構。總機構設立具有獨立生產經營職能部門,且具有獨立生產經營職能部門的經營收入、職工資和資產總額與管理職能部門分開核算的,可將具有獨立生產經營職能的部門視同一個分支機構,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稅。具有獨立生產經營職能部門與管理職能部門的經營收入、職工工資和資產總額不能分開核算的,具有獨立生產經營職能的部門不得視同一個分支機構,不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稅。不具有主體生產經營職能,且在當地不繳納增值稅、營業稅的產品售后服務、內部研發、倉儲等企業內部輔的二級及以下分支機構,不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稅。此外,還有一些特殊規定。上年度認定為小型微利企業的,其分支機構不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稅;新設立的分支機構,設立當年不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稅;撤銷的分支機構,撤銷當年剩余期限內應分攤的企業所得稅款由總機構繳入中央國庫;企業在中國境外設立的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營業機構,不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稅;總機構和分支機構2007年及以前年度按獨立納稅人計繳所得稅尚未彌補完的虧損,允許在法定剩余年限內繼續彌補。
三、稅款預繳方式的確定
企業應根據當期實際利潤額,分別由總機構和分支機構分月或分季就地預繳。在規定期限內按實際利潤額預繳有困難的,經總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認可,也可按照上一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1/12或1/4,由總機構、分支機構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稅。預繳方式一經確定,當年度不得變更。總機構和分支機構應分期預繳的企業所得稅,50%在各分支機構間分攤預繳,50%由總機構預繳??倷C構預繳部分的25%就地入庫,25%預繳入中央國庫。總機構在年度終了后5個月內,應依照法律、法規和其他有關規定進行匯總納稅企業的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各分支機構不進行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當年應補繳的所得稅款,由總機構繳入中央國庫。當年多繳的所得稅款,由總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開具“稅收收入退還書”等憑證,按規定程序從中央國庫辦理退庫。
四、分支機構分攤預繳稅款數額的確定
篇7
(一)企業所得稅的含義
企業所得稅是對我國境內企業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就其取得的來源于境內和境外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所課征的一種稅。
(二)納稅籌劃的內涵
納稅籌劃是指經濟主體為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自己的納稅事務進行的系統安排。它與避稅、偷稅、漏稅等行為相比具有本質差別。
(三)企業所得稅籌劃存在的誤區
1.納稅籌劃的根本目的是少繳稅
2.納稅籌劃的方法是鉆稅法的漏洞
(四)走出納稅籌劃誤區的對策
根據納稅籌劃的內涵,納稅籌劃的根本目的是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為達到其目的,最重要的是要有籌劃意識,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合理安排納稅時間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納稅籌劃方法。
二、合理安排納稅時間進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籌劃
(一)延期納稅
在合法的情況下,企業應盡量延期納稅。納稅人延期繳納本期稅款就等于得到一筆無息貸款,可以使納稅人在本期有更多的資金用于產生收益,獲得更多的所得,也相當于節減了稅款。
所得稅本期應納稅所得額為收入總額減去準予扣除項目金額。要推遲所得稅納稅期,一方面要設法推遲收入的實現,另一方面要盡量提前稅前扣除項目的列支。具體方法有:
1.推遲銷售收入的實現
銷售收入的實現是以發出商品并取得索取貨款的憑據為依據的。如果銷售發生在月末或年末,企業可以試圖延緩銷售至次月或次年。企業當然不能為了自己推遲納稅而讓客戶推遲購買時間,這有可能失去一大批客戶;同時,企業也不能為推遲納稅而推遲收款,這不利于企業資金周轉;但企業可以先發出商品,只是要推遲結轉商品發出時間,而收款時以“預收賬款”處理即可。
2.推遲分期付款銷售的實現
分期付款銷售商品以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確定收入的實現。合同約定收款日期與具體實際收款日期可以不一樣。企業經過策劃,可以很容易做到既及時回籠資金,又推遲收入的實現。
3.推遲長期工程收入的實現
長期工程如建筑、安裝、裝配工程、加工、制造大型機械設備、船舶等,持續時間超過一年的,按完工進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確定收入的實現。這里完工進度與完成的工作量是由企業自身經營情況決定的,因而在收入的實現時間上,企業具有很大的主動性,可以盡量推遲收入實現。
(二)合理選擇納稅年度
1.恰當選擇享受稅收優惠的第一個年度
企業所得稅的一些定期優惠政策是從企業取得生產經營所得的年度開始計算的,如果企業從年度中間甚至年底開始生產經營,則該年度將作為企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第一年。由于該年度的生產經營所得非常少,因此,企業是否享受減免稅政策意義并不是很大。此時,企業就應當恰當選擇享受稅收優惠的第一個年度,適當提前或者推遲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日期。
[籌劃案例]:某公司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87條的規定,可以享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的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該公司原計劃于2008年11月份開始生產經營,當年預計會有虧損,從2009年度至2014年度,每年預計應納稅所得額分別為100萬元、500萬元、600萬元、800萬元、1200萬元和1800萬元。請計算從2008年度到2014年度,該公司應當繳納多少企業所得稅并提出納稅籌劃方案。
[籌劃方案]:該企業從2008年度開始生產經營,應當計算享受稅收優惠的期限。該公司2008至2010年度可以享受免稅待遇,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從2011年度到2013年度可以享受減半征稅的待遇,因此,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600+800+1200)×25%×50%=325萬元。2014年度不享受稅收優惠,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1800×25%=450萬元。因此,該企業從2008年度到2014年度合計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325+450=775萬元。如果該企業將生產經營日期推遲到2009年1月1日,這樣,2009年度就是該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的第一年,從2009年度到2011年度,該企業可以享受免稅待遇,不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從2012年度到2014年度,該企業可以享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待遇,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800+1200+1800)×25%×50%=475萬元。經過納稅籌劃,減輕稅收負擔:775-475=300萬元。
2.合理選擇清算日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在清算當年,應該劃分為兩個納稅年度,從當年1月1日到清算開始日為一個生產經營納稅年度,從清算開始日到清算結束日的清算期間為一個清算納稅年度。清算日期的選擇,往往會影響到兩個納稅年度的應稅所得,從而影響企業的所得稅負。
[籌劃案例]:某公司某年1月1日至8月末,一直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取得應納稅所得額為18萬元,該公司適用稅率為25%,股東會于8月20日通過解散清算會議,并將9月1日作為清算日,開始進行清算。自9月1日起至10月15日共發生清算費用40萬元,清算所得為10萬元。請提出納稅籌劃方案。
[籌劃方案]:如果按該公司將清算日定為9月1日,則該公司當年(前8個月)應納所得稅為4.5萬元(18×25%),清算期間清算凈所得為-30萬元,不納稅,當年合計應納所得稅4.5萬元。
如果該公司將清算日定為11月1日,公司在尚未公告解散時,把有關的清算準備活動及費用18萬元提前轉移到生產經營期間,并把生產經營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吃掉,則該公司當年的應納所得稅為:前8個月應納稅所得額為0(18-18),不納稅,清算期間清算所得為-12萬元(10-22),不納稅,當年合計應納稅所得額為0。
(三)合理安排所得稅的預繳方式
我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企業所得稅分月或者分季預繳。企業應當自月份或者季度終了后十五日內,向稅務機關報送預繳企業所得稅申報表,預繳稅款。企業應當自年度終了之日起五個月內,向稅務機關報送年度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并匯算清繳,結清應繳應退稅款?!?/p>
《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企業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分月或者分季預繳企業所得稅時,應當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實際利潤預繳;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實際利潤預繳有困難的,可以按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月度或者季度平均額預繳,或者按照經稅務機關認可的其他方法預繳。預繳方法一經確定,該納稅年度內不得隨意變更?!?/p>
按實際數預繳的企業分月或分季預繳時,宜忽略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按會計利潤申報。由于一般情況下應納稅所得額會大于企業的會計利潤,按會計利潤申報也可以減少企業預繳的企業所得稅額。這種方式下,企業可以于年度終了后進行企業所得稅申報時再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并且在年度終了后五個月匯算清繳要結束時再繳納少繳的部分稅額。這樣做是符合稅法規定的,而且可以獲得較大的稅收利益。
當企業預計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比上一納稅年度低時,可以選擇按納稅期限的實際數預繳,當企業預計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比上一納稅年度高時,可以選擇按上一年度應稅所得額的1/12或1/4的方法分期預繳所得稅。
[籌劃案例]:某企業2008納稅年度繳納企業所得稅1200萬元,企業預計2009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增長,每季度實際的應納稅所得額分別為1500萬元、1600萬元、1400萬元、1700萬元。企業選擇按照納稅期限的實際數額來預繳企業所得稅。請計算該企業每季度預繳企業所得稅的數額,并提出納稅籌劃方案。
[籌劃方案]:按照2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計算,該企業需要在每季度預繳企業所得稅分別為375萬、400萬、350萬、425萬。由于企業2009年度的實際應納稅所得額比2008年度的高,而且也在企業的預料之中,因此,企業可以選擇按上一年度應稅所得額的1/4的方法按季度分期預繳所得稅。這樣,該企業在每季度只需要預繳企業所得稅300萬元,假設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為1%,每年計算一次利息。則,該企業可以獲得利息收入:(375-300)×1%×9/12+(400-300)×1%×6/12+(350-300)×1%×3/12=1.19萬元。
參考文獻:
[1]翟繼光.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實務操作與籌劃指南.2007.
[2]王樹鋒.納稅籌劃.2007.
篇8
980800×33%=323664(元)
李生華應繳納個人所得稅:
[(83333.33-1600)×40%-10375]×12=267820(元)
發放這100萬元的工資,企業和個人應繳納稅金合計為591484元。
第二種方式
實行年薪制,年薪100萬元(不包括其他福利)。
公司應繳納企業所得稅:
980800×33%=323664(元)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調整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等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方法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5]9號,以下簡稱“國稅發[2005]9號”)的有關規定,經營者全年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1000000×40%-10375=389625(元)
發放這100萬元的工資和獎金后,企業和個人應繳納稅金合計為713289元。
第三種方式
進行股息、紅利分配。平時每月發工資1600元,而將剩余的980800元以股息、紅利的形式發放。
股息、紅利屬稅后分配,企業對稅后發放的980800元獎金承擔的企業所得稅與稅前調整所交納的企業所得稅不同,因此,計算時首先要倒算出980800元的稅前所得額。
設980800元不含稅獎金對應的含稅所得額為X,則:
X-X×33%=980800(元)
X=980800÷(1-33%)=1463880.60(元)
公司應繳納企業所得稅:1463880.60×33%=483080.60(元)
李生華應繳納個人所得稅:
980800×20%=196160(元)
發放這100萬元的工資和獎金后,企業和個人應繳納的稅金合計為679240.60元。
第四種方式
每月支付工資4000元,年終以0.48元/股的價格獲得股票10萬元股。
當時股票市價為10元/股,5年后,預計股票市場價為40元/股,且以后年度股票市價將逐年減少,經營者將在股票市價為40元/股時轉讓股票。當時的平均利潤為8%(不負擔其他福利,經營者持股期間不能分利潤)。
根據股票的有關稅收規定,經營者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10-0.48)×10000=952000(元)
[(4000-1600)×15%-125]×12+(952000÷12×35%-6375)×12=259520(元)
與此同時,取得股票期權的稅前利潤為:
40×100000×0.6806(折現系數)-48000(購買成本)+48000(工資收入)=2722400(元)
第五種方式
月工資為6萬元,年工資為72萬元(社會平均工資為每年2萬元),年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失業保險分別為1.2萬元(即社會平均工資三倍的20%)、2.16萬元、1.8萬元、0.216萬元,年終獎金22.624萬元。
根據工資福利有關稅收規定,經營者個人每月應負擔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分別為工資總額的5%、2%,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分別為按社會平均工資三倍的8%、0.5%繳納,此四項可不并入工資薪金所得計算個人所得稅。
全年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為:
[(60000-1000-1800-1500-180-1600)×30%-3375]×12+226240×20%-375=198485(元)
公司應繳納企業所得稅:
(720000+226240)×33%=312259.20(元)
公司與個人合計應繳納所得稅為510744.2元。
籌劃結論
對上述五種激勵方式,企業和經營者應納的所得稅及經營者稅后凈所得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五種激勵方式中以獎勵股票期權最優。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其中的風險是不同的。
篇9
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主體,它對促進就業、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通過科學合理的所得稅稅收籌劃可以減輕企業的稅收壓力、節約生產成本、增加收益,使得企業 在其發展過程中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
一、關于企業所得稅的概述
企業所得稅是我國對內資企業和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稅征收的一種稅。企業所得稅納稅人即所有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內資企業或其他組織,包括以下6類: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聯營企業;股份制企業;有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組織。
二、關于稅收籌劃的概述
(一)稅收籌劃的含義
稅收籌劃是指納稅人在符合國家法律及稅收法規的前提下,按照稅收政策法規的導向,事前選擇稅收利益最大化的納稅方案處理自己的生產、經營和投資、理財活動的一種企業籌劃行為。
(二)稅收籌劃的原則
1.稅收籌劃具有守法性原則。稅收籌劃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的籌劃活動,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的過程中要清醒的認識到違法籌劃與合法籌劃的區別,從而避免違法稅收籌劃行為的發生。
2.事先籌劃原則。眾所周知,稅收籌劃是一種新型的理財活動,納稅人在履行納稅義務之前,要事先制定科學合法的稅收籌劃策略,這樣有助于幫助企業明確企業納稅的范圍和應對措施。
案例:某企業總部位于寧波,為了公司的發展戰略擬2009年在成都和廣州以全資子公司的形式分別設立生產基地,公司預計2009年在總部實現利潤6250萬元, 但是由于兩家生產基地投入生產時間短,估計2009年分別虧損500萬元和600萬元。公司財務部積極應用新稅法,建議管理層將兩家生產基地設立成分公司的形式,通過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的方式,來減少整體稅收支出。以子公司形式設立生產基地的稅收負擔。
①總公司繳納的企業所得稅:6250×25%=1562.5萬元
②成都子公司虧損額:500萬元;廣州子公司虧損額:600萬元
兩家生產基地以分公司形式設立的稅收負擔總公司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
(6250-500-600)×25%=1287萬元
籌劃效果:
1562.5萬元—1287萬元=275萬元
3.成本效益原則。企業在制定稅收籌劃方案時要綜合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要降低企業的稅收成本,另一方面要考慮在實施稅收籌劃活動時帶來的新的費用成本的增加。在稅收籌劃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時,要開展稅收籌劃;當稅收籌劃的收益低于其成本時,要修改或者放棄稅收籌劃方案。
三、企業所得稅籌劃所存在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稅收籌劃的作用,尤其是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籌劃問題。在企業所得稅籌劃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我們要看到的是企業所得稅籌劃的外部環境。在我國,稅收制度相對還不完善,所得稅的稅收體系也不健全,稅收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道德隨意性較大。其次,我們要看到的是企業所得稅籌劃的內部環境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意識比較薄弱。目前我國的稅收體系尚不完善稅收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的隨意性較大,這也使得很多企業缺乏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意識。很多企業的管理層在衡量各項的成本和可能遇到的風險之后,對于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籌劃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并沒有真正的去執行。二是企業所得稅籌劃缺乏科學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籌劃措施。行業內雖然制定了企業所得稅籌劃的方法,但僅僅停留在模型階段,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沒有對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工作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新形勢下企業所得稅的籌劃對策
(一)從企業所得稅籌劃的外部來看
要營造穩定、健康的法制環境。國家要大力完善企業所得稅稅收法律法規,為企業的健康發展營造健康文明、穩定的稅收執法環境;加大對企業稅收籌劃制定和方法的宣傳力度,使得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充分認識到稅收籌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大對企業員工的培訓工作,使得他們樹立正確的稅收籌劃態度和意識。
(二)從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的內部來看
強化企業內部的企業所得稅籌劃意識。企業要加強對企業全體職工對稅收籌劃方面知識的培訓,加強決策的科學化管理,以保證企業所得說稅收籌劃的貫徹執行。
(三)企業進行所得稅稅收籌劃時要注意的三個原則
一是要將綜合籌劃和單項籌劃緊密結合起來。稅收具有適應廣泛、生命力強大的特點,從稅收的種類到稅收的業務,從國內稅收到涉外稅收,稅收可以說涉及到經濟的方方面面。進行企業所得稅的籌劃在充分考慮稅收的特點的同時,還要考慮企業整體賦稅的狀況,不能單純的注意到一方面,要權衡利弊,趨利避害。
二是要將微觀籌劃與宏觀籌劃相結合的原則。要根據國家的政策、發展導向并參考同一區域、行業、規模的稅負數據,或者從一個環節入手以點蓋面,進行科學細致的分析,找出差異和問題,研究應對措施,制定科學可行的籌劃方案。
三是要將經營籌劃和項目籌劃相結合原則。企業可在起步之初就制定嚴格的稅收籌劃方案以享受國家政府的稅收優惠和產業政策。同時,企業內部的財務人員要盡職盡責的讓管理層知曉企業所得稅籌劃的意義和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操作,在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科學有效地進行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籌劃工作。
結語
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籌劃在一個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對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的理論經驗已經非常成熟,而我國企業所得稅稅收籌劃工作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國企業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些問題,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經驗與理論,合理的進行稅收籌劃以求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和稅收負擔,增強企業的經濟實力和企業競爭力,從而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
篇10
那么該企業究竟應按什么稅率來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呢?下面加以具體分析。(為了節約篇幅,在本文中對涉及到地方企業所得稅的問題不作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稅法)及其《實施細則》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免稅條件和范圍作了如下界定。
對于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從開始獲利的年度起,第1年和第2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3年至第5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所謂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是指從事機械制造、電子工業、能源工業(不含開采石油和天然氣);冶金、化學、建材工業、輕工紡織、包裝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外商投資企業。
需要注意的是,非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不能享受“免二減三”的優惠。
由上述界定可以看出:該機械制造企業屬于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因而符合“免二減三”的條件和范圍。
那么,該企業通過匯總后按7.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的籌劃是否符合相關的稅收政策呢?
國稅發[1997]049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外商投資企業分支機構適用所得稅稅率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境內不同稅率地區的分支機構如何依照稅法確定適用稅率的有關問題提出了如下處理辦法。
1.外商投資企業設在我國境內從事產品生產、商品零售、服務等業務的分支機構,其生產經營所得應適用該企業分支機構所在地同類業務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由其總機構匯總繳納所得稅。
2.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境內生產產品及銷售自產產品,無論是否通過設立銷售機構進行產品銷售及銷售機構核算方式如何,其生產銷售自產產品的利潤均應按產品實際生產所在地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由其總機構匯總計算繳納所得稅。
我們從《通知》可以看出,對涉外企業分支機構適用所得稅稅率的問題,是通過區別應稅所得額的不同形態,采用不同的比例稅率來進行企業所得稅的計算的。
那么就第一種情況而言,如果該機械制造企業在武漢、北京等地區設立精密機械制造分廠,那么計算所得稅時,就應比照當地同類業務企業所得稅的適用稅率分別計算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即300萬元×7.5%+(100萬元×33%+200萬元×33%)=121.5萬元。
而設在深圳的這家企業是屬于第二種情況,即企業既生產產品又銷售自己生產的產品,那么根據國稅發[1997]049號的文件精神,無論該企業是否設立銷售公司,都應按產品生產機構所在地的適用稅率來計算企業所得稅。通過兩種形態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在深圳的這家企業,由于屬于《通知》所屬的第二種形態,因而該企業設在外地的銷售公司的應稅所得額應按7.5%的稅率計算企業所得稅,由該企業的總機構匯總繳納,即(100萬元+200萬元+300萬元)×7.5%=45萬元。兩相比較,按照第二種形態繳納所得稅可節約企業所得稅稅額76.5萬元即:121.5萬元-45萬元=76.5萬元。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該企業在外地設立銷售公司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籌劃是能夠成立的。
篇11
在計劃經濟時代,政治與企業相互統一,我國還不存在上市公司,土地承包主要是由集體負責,農場是當時土地承包重要的企業,而農場中的員工都屬于其職工,享受著相關的政策。市場經濟時代的帶來,政企分開,上市公司發展十分迅速,其土地承包費的所得稅以及會計處理發生了變化。大部分稅務人員認為,土地的最終所有權屬于國家,在未對土地進行改革之前,實體企業將所得的收入集中起來管理,這正好完全符合新所得稅中的有關規定,但是改革之后,土地可以自主經營以及承包,上市公司中職工可以自己承包土地,對土地擁有使用權,這時上市公司應該繳納相應的所得稅。
因為現階段,我國對上市公司的土地承包費的所得稅收的規定相對比較模糊,在征稅期間,各級稅務機關都應該給予解釋說明,但是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并不配合稅收人員,因此稅收的征管工作十分困難。為此相關省份依據自身的情況,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法規,認為在原有政策基礎上,采取雙層的經營體制,這樣方式更利于上市公司繳納土地承包費中的所得費,并且對其進行會計處理。上市公司為承包農地的員工繳納基本的保險,而員工土地承包費,需要向上市公司繳納,之后上市公司將其再向稅務機關繳納,這種政策,不僅減少了稅務機關向上市公司催繳的麻煩,同時上市公司中員工的福利也有了保證。
二、上市公司中非員工承包土地交納費用的企業所得稅政策以及會計處理
1.非員工交納土地承包費用的所得稅政策
在初級階段,因為還有很多政策不夠完善,因此企業中的土地幾乎都是內部員工執行承包,而一些機動土地或者沒有員工承包的土地,企業會強制性的派遣專門的人員來管理,或者直接由企業自己經營。上市公司認為非員工應該簽訂相應的合同,并且上市公司有權要求非員工人員根據公司中的相關規定進行生產經營,而非員工人員有權遵守相應的管理,上市公司向其收取的費用應該按照承包費來認定,其承包費可以作為農業生產經營所得,可以免稅,而各級稅務機關認為非上市公司員工應該按照企業資產經營收入來繳納相關的企業所得稅。
2.外來包地者向上市公司交納地租的涉稅會計處理
既然外來承包者交納的費用屬于“地租”,那么會計就應該單獨確認并核算本項收入。收到外來承包戶繳納的地租時作如下會計處理:借:庫存現金或銀行存款;貸:其他業務或經營收入。外包地租金收人或土地租賃收入,同時,對為此而發生的自接支出,上市公司需要單獨核算,借:其他業務支出等,貸記“銀行存款”等有關科目,以便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提取應繳納的營業稅及其附加的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時作如下會計處理:借:營業稅金及附力或其他業務支出;貸: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應交稅費―應交城建稅應交稅費―應交教育費附加。
三、上市公司職工子女承包土地的承包費所得稅政策問題
1.職工子女交納承包費屬于農業生產經營收入
只對某省國家稅務局提出具體問題的專門批復,所以具有一定的政策解釋局限性。上市公司畢竟是而對市場競爭獨立經營的“農業實體企業”,將其勞動對象―耕地實行對內部職工承包經營獲取收入,決不能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所得”的性質。雖然職工子女沒有上市公司勞動人事編制,但由于政企分開改制后,上市公司已經不存在事實上的農工“編制或者勞動合同”關系,生產者同農場之間只有“土地生產府承包合同”關系。所以,只要是上市公司戶籍人日并且達到法定勞動年齡,同上市公司簽訂了農地生產承包合同,不論老一輩農墾職工還是新一代“農墾人”,都應享有同等的法律和稅收的權益,須視為上市公司“合同農工”,上市公司向其收繳的承包費會計應確認為“主營業務收入”。
2.上市公司對職工子女收取土地“承包費”而非地租”
如果上市公司將有償讓渡給場外人經營,則屬于租賃經營,其應該規范耕地租賃協議,所收取的費用,會計上應確認為“租賃費”或者“地租”。當上市公司將其生產對象――耕地交給本公司內部人員承包經營,土地承包戶仍需要執行上市公司的生產調度和指揮管理,執行上市公司統一的規章制度,并且由上市公司實行統一經濟核算,符合企業承包經的有關規定;其向家庭上市公司等承包戶收取承包費,屬于上市公司對內部從業者以上市公司名義和利用其資產從事上市公司規定范圍項目所獲取的經營收益“提成”。盡管上市公司不再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但屬于一種社保支付分配方式的管理策略調整.即上市公司以少收或不隨市場漲價)承包費的方式,將社保資金讓渡給承包人,由承包人自行承擔。所以,不論怎樣稱呼這項收費,都無法改變承包費的實質,會計不能將之確認為“其他業務收入―租金收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對上市公司土地承包費的所得稅會計處理及政策進行分析十分迫切,因為現階段稅務機關對上市公司所收取的土地承包費用的所得稅進行征稅比較困難,兩者說法不一,筆者依據相關政策分析,上市公司的土地外包所獲得的費用,應該算作是企業所得稅,而內部承包所獲取的費用不應該算作是企業所得稅,尤其是上市公司員工子女承包的土地,但是因為政策、法律等不夠規范,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篇12
我國目前適用的企業所得稅法公布于2007年3月16日,并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的企業所得稅法與原有法律相比,做出了如下變更:
(一)變更了納稅人的范圍
1.實現了內外資企業的統一
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分為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并首次明確界定了居民企業與非居民企業的概念,將外資企業納入了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制范圍。在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被用來規制外資企業所得稅繳納的相關事宜,內資企業的所得稅繳納事項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的相關規定。新企業所得稅法明確定義了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的納稅規則,不再籠統的企業花費為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實現了企業所得稅法對內外資企業規則的統一。
2. 明確了納稅人的定義與范圍
舊的《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列舉式的說明了企業所得稅的納稅范圍,新企業所得稅法明確了納稅人為企業及其他組織。所謂企業及其他組織,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包括依照中國法律、行政法規在中國境內成立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其他取得收入的組織。《企業所得稅法》對企業的定義應當限定為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因此個人獨資企業與合伙企業不屬于企業所得稅法的納稅主體。法人資格的分公司或其他分支機構由于不具有法人資格,也不需單獨納稅,而由總公司統一納稅。
(二)降低了內資企業所得稅的稅率
《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規定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而新企業所得稅規定了企業所得稅率為25%,降低了企業所得稅率,減輕了企業的納稅負擔。
(三)應納稅所得額的計量方式的改變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镀髽I所得稅法》雖然在收入總額方面增加了兩項應稅收入,但與舊的《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相比差距不大。此外,新企業所得稅法首次提出了不征稅收入概念與明確了不征稅收入的范圍。在各項扣除方面,新企業所得稅法對扣除區分了準予扣除和不得扣除項目,對計稅工資、公益性捐贈、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出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中的外購商譽、對廣告費、業務招待費、內部費用等扣除項目做出了明確規定。
應納稅所得額計量的改變有效的降低了企業的稅收負擔。不征稅收入概念的提出,排除了企業非經營活動帶來利益流入,保證了財政撥款等相關資金的充分利用,降低了企業的稅收成本。稅前扣除項目的變化是新企業所得稅法的的重要變化之一。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凡是符合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常規發生的工資薪金支出都可以在稅前據實扣除。有力的促進企業通過人才引進實現自身發展,降低了企業因人力資源支出所帶來的成本。廣告費及業務宣傳費支出允許在以后的年度扣除,降低了企業因對外宣傳所產生的稅收負擔。
(四)稅收優惠政策的變更
新企業所得稅法取消了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兩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但現已享受稅收優惠的外資企業在五年過渡期內繼續享受該等優惠。同時,新企業所得稅法將原有將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原則改變為產業性稅收優惠為主,區域性優惠為輔的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優惠政策的變更,一方面促進了內外資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公平待遇,解決了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問題,有助于內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采用以產業性稅收優惠為主、區域性稅收優惠為輔的稅收優惠政策,有利于引導企業向高新技術與其他國家支持的產業轉移,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通過對新的企業所得稅法的分析,新企業所得稅法的實施增加了企業的稅前扣除總額,降低了企業的稅收負擔,減少了企業稅負,對促進我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合理避稅的概念及注意事項
(一)合理避稅的概念
合理避稅是指在“法律規定許可的范圍內,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取得節稅的經濟利益”。
(二)合理避稅的注意事項
1.合理避稅合法性
合理避稅必須是嚴格依據稅法所作出的行為,合法性是合理避稅所必須堅持的原則。采取違規行為所進行的避稅屬于稅收違反行為,必須予以禁止。
2.事前進行合理避稅
合理避稅可以通過稅法中對相關稅收減免政策、扣除政策及稅收優惠措施等規則的運用,調整企業經營政策與經營活動,進而降低稅負,起到合理避稅的效果。合理避稅必然是企業事前采取的經營舉措與經營活動。因此,合理避稅具有事前籌劃的性質。
3.合理避稅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合理避稅的目的一方面在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于準確納稅。因此,合理避稅對企業稅務人員有著非常高的職業要求,要求相關人員能夠充分掌握與理解稅收法律法規,合理安排企業的稅收繳納,進而有效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
三、新企業所得稅法下的企業合理避稅策略
合理避稅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符合國家立法意圖的避稅;另一種是非違法的避稅。本文就兩種避稅方式分別作出分析:
(一)符合國家立法意圖的避稅
新企業所得稅法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稅收負擔。因此,有很多可采用的符合國家立法意圖的避稅策略。例如,《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國家對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因此,企業在從事相關經營活動中,可以適當向相關行業傾斜,獲得相關行業所帶來的營業收入,進而降低企業的納稅負擔。
同時,《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出稅率優惠政策外,《企業所得稅法》也在扣除標準方面對企業采取了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所支付的工資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加大技術投入,獲得相關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安排殘疾或其他人員就業,來享受低稅率或相應的其他稅收優惠措施,進而降低企業稅收成本。
(二)非違法的避稅
非違法避稅行為本身并不與稅法規定相沖突,屬于企業可采用的稅收籌劃行為。為了降低企業稅務負擔,可以建議企業采取以下非違法的避稅策略:
1.子公司與分公司的選擇
企業在所處行政區域外可以采用子公司與分公司兩種形式開展業務。
新企業所得稅法要求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分公司或其他分支機構也需要單獨納稅,并應當由總公司統一納稅。同時,新企業所得稅法對不同形式的企業及相關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有著細致的規定。因此,如果異地設置經營機構,可以采用子公司的形式。通過小微盈利子公司或高新技術子公司的設立,降低子公司的稅收成本,進而降低整個企業集團的稅收成本。
但是,如果是投入較大的異地經營機構。由于分支機構的納稅由總公司統一繳納,那分支機構的前期投入成本也應當計入到總公司的扣除金額中。因此,對于需要有較大投入的分支機構,可以采用分公司的形式設立。
2.成本與費用籌劃進行合理避稅
《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企業可以在采取經營活動前,按照相關扣除標準來合理掌握費用支出,進而進一步降低稅收成本。
四、結語
稅收籌劃必須是嚴格依據稅法的行為。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后,明確規定了相關稅收優惠措施及扣除標準。企業可以站在稅收立法目的角度,通過有效利用稅收政策來降低稅收成本;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對稅收法律法規的掌握,在符合稅法的前提下通過對事前籌劃來起到合理避稅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13
另外,新稅法在納稅人核算標準的規定上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原有稅法當中,內資企業是將獨立核算作為基本標準與方法,對所得稅的納稅人進行判定,但新稅法當中,將是否具備法人資格看做是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人認定的標準依據。原有稅法當中,內資企業是將獨立核算作為基本標準與方法,對所得稅的納稅人進行判定,但新稅法當中,將是否具備法人資格看作是企業所得稅納稅義務人認定的標準依據。具體來看,新稅法當中規定,由于“分公司”從法律上來講并不是獨立的法人,所以不管其是盈利還是虧損,都需要并入到總公司當中進行其所得稅的計算;但子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不管其經營是盈利還是虧損,都不可以并入到母公司的利潤當中進行所得稅的計算,而是作為一個獨立納稅義務人,單獨進行企業所得稅的計算與繳納。
不難看出,就從企業組織架構籌劃的角度上來講,新稅法的規定對企業的稅務籌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與規范。在這種新的稅法環境之下,企業稅務籌劃工作當中基于其組織架構而展開的具體籌劃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如此才能實現稅務籌劃在企業經營管理中所具備的重要價值,滿足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稅務籌劃的目標要求。
2.新稅法環境下企業組織架構籌劃的調整與規劃
依照以上新稅法對企業稅務籌劃當中組織架構籌劃的基本影響來看,要對企業稅務籌劃工作進行調整,以便于使企業的稅務籌劃工作更科學、更有效。而要結合新稅法的規定及企業的經營及管理現狀,對其組織架構籌劃進行進一步的調整與規劃,則需要從以上所提到的兩個方面進行調整。
2.1組織形式選擇方面
依照新稅法的規定來看,獨資企業與合伙企業這兩種組織形式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不管其利潤狀況怎樣,都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只要獨資企業的業主及合伙人繳納個人所得稅即可;而公司(含股份有限公司與有限責任公司)這種組織形式,除了需要相關股東繳納其個人所得稅之外,還需要依照其營業利潤來繳納企業所得稅。相比較而言,在所得稅繳納方面,獨資企業與合伙企業這兩種組織形式的稅負要比公司少很多。所以基于企業的組織架構的選擇來看,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現有的發展及管理條件,綜合考察并研究未來市場經營與發展東中的各種風險性因素,科學預測并評估其自身的發展前景,合理地進行組織形式的選擇。若企業經營及發展的規模較大,對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比較高的話,則應當以“公司”這一組織形式為主;若企業的發展規模并不是很大,那么一般情況下,采用個人獨資企業或者是合伙企業的形式就可以。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組織架構的選擇來降低企業所得稅的繳納數額。
2.2納稅義務人判斷方面
因新稅法的相關調整,企業要保證其稅務籌劃工作更有效、更全面,企業稅負更低,經濟效益更高,則應當在成立下屬公司的過程中,對分公司與子公司的設立與創辦進行慎重的考慮與選擇。但一般情況下,結合新稅法的環境與企業的發展現狀,參考市場經濟發展的整體態勢來看,企業在進行子公司與分公司選擇的過程中,可以依照以下方式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