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循環農業發展趨勢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農業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所以農業要適應社會發展,不斷吸取先進理論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和人民生產生活需要。本文就可持續發展問題,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一、當前的現代農業喪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
現代社會是指以工業生產為經濟主導成分的社會,具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以大機器的使用和無生命能源的消耗為核心的專業化社會大生產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二是城市數量增加、規模加大,農業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數以下。在現代社會中發展了現代農業,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了現代農業建設,20世紀60~70年代基本完成?,F代農業被稱為“石油農業”,因為在現代農業建設中,大量使用了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及石油制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機械化和化學化是現代農業的顯著特點,機械化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化學化使種子選育技術先進、使雜交育種和轉基因育種成為主流、使病蟲防治和除草更加方便、使化學合成肥料廣泛應用。由此,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解決了產量不足這一世界第一大矛盾?,F代農業發展模式如圖1所示。
當前的現代農業為了提高產量,在增加投入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量農業廢棄物的產生。農業廢棄物主要包括植物纖維性廢棄物和畜禽糞便兩大類。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產生相當大的污染,稱之為農業污染。當前的現代農業盲目追求產量的發展方式引發危機,農業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屎娃r藥大量使用,引起嚴重環境污染;單一種植使生態失衡,引發大規模病蟲害;人工創造的高產品種廣泛取代了各地農畜品種的多樣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滅絕;化肥殘留大,誘發多種疾病,土壤板結,地力衰退,農業對環境污染很大。當前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在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都喪失了可持續能力。
二、循環經濟視角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1.循環經濟思維充分融入現代農業在自然界中存在一個完整的能量與物質傳遞鏈條:陽光、土壤、空氣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物質與能量傳遞在自然環境系統沒有盡頭,沒有廢止,只有循環往復,并從一個層次發展到另一個層次。
循環經濟參照自然界物質能量循環途徑,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最大程度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是一種建立在物質和能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而減少整個經濟系統及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甚至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及廢棄物的低排放。未來,循環經濟思維將充分融入到現代農業之中,物質和資源可以在閉環中流動循環,改變當前的現代農業中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謂兩高一低)為特征的直線經濟模式。它不只是追求單一品種產量無限增加,從而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2.增加農業生態系統產量
原始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主要依靠太陽能以及天然有機物質和礦物質的再利用,除人的勞動外,幾乎沒有補充投入,因而系統生產力極低,綠色植物的光合產物,通過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轉化途徑,最后分解為無機物質和熱能返回到農業環境,其中一部分再供綠色植物吸收利用。由此構成一個連續不斷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系統。而當前的現代農業,從種子、肥料、殺蟲劑、運輸、加工、銷售等等幾乎所有的環節都要依賴于外部供給,農業的自然和社會獨立性徹底喪失,變成了一個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依附性、弱質化、需要靠化學品支撐和財政巨額補貼的產業。循環經濟下就要改變這種現狀,變外部供給為內部良性循環,改善土壤、水源等農業環境,融入現代科技提升其自身的循環能力,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形成良性循環。
農產品產量的提高不僅僅取決于人類以化學肥料和石油燃料等形式投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農業增產,但并非在任何條件下投入越多,農產品產量就越大。不適當地使用化肥會破壞土壤結構;單一種植或飼養,會使農作物或動物,生產多更的病蟲害,會使用大量地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這樣會使有負面外部投入增加,此外,投入物中還常含有鎘、汞、鉛、鎳等重金屬,一旦被作物吸收之后,通過食物鏈的陸續傳遞和生物濃縮,其濃度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由此造成的有害物質的富集,不但會嚴重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而且有害人體健康。
在循環經濟下,不只是追求單一品種農產品產量,而是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種群生態聯系,充分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廢棄物,使其轉換為其他生物種群可以利用的資源,使其它相關農產品產量也增加,這種一定期間內從農業生態系統所能獲得的生物產量,稱之為系統生產力,它是農業生態系統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功能的最終表現。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不是僅以系統內某個生物種群或某個亞系統的生產力為衡量標準,而是以農業生態系統的總體產量來評價。
參考文獻
[1]陸慶光.世界后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及若干思考[J].農業展望.2012(5):21~22.
篇2
低碳循環農業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利用先進的技術,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使物質和能量在循環系統中多級利用,嚴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質的投入和農業廢棄物的產生,最大程度減輕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經濟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循環農業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碳農業為基本特征的發展模式。循環農業是低碳農業經濟的載體,是農業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低碳農業,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益的農業,即所謂的“三低一高”農業[1]。
固城湖位于江蘇省高淳縣西南部,是高淳縣唯一的大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原為水陽江的過水性湖泊,官溪河建楊家灣節制閘后,轉變為相對封閉的水庫型湖泊,湖底高程5.5~6.5 m。當固城湖達到正常水位8.0 m時,湖泊面積24.5 km2,平均水深1.56 m,蓄水量3 800萬m3。20世紀90年代以前,固城湖水質為Ⅱ類水標準,水體營養貧乏。近年來,固城湖水環境質量明顯下降[2]。2005年固城湖水質為Ⅳ類,水體達輕度富營養狀態,水質的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農業生產活動中,氮、磷元素進入水體直接導致淡水水體的富營養化。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活動的不斷發展,污染逐漸加劇,對農業活動污染治理亟需加強。在湖區,由于化肥和農藥的濫施濫用,農村生活污水不經處理隨意排放,加之過度圍網養殖尾水直接排入湖庫,為湖庫提供了營養物質[3]。
在固城湖生態區進行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勢在必行,吸取同類湖區的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根據固城湖生態區農業發展特點,提出以下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期望進一步探索研究,形成較為完善的技術模式。
1 水產業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水產養殖,尤其是螃蟹養殖已經成為固城湖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漸形成了規?;a業帶和國內外知名的品牌[4]。在水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養殖污染問題,影響固城湖水質,由此針對性制定水系生態修復方案。
1.1 高密度水產生態養殖廢水減排技術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規?;?、高密度水產養殖逐漸成為養殖業發展的熱點。但該養殖方式在提高生產率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污染物質,大多數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為了減少污染,要推廣高密度水產生態養殖廢水減排技術模式。該技術通過合理搭配養殖品種、精準投喂飼料、科學管養,結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達到養殖池塘廢水有效減排、提高養殖成活率、增加產量與經濟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該模式,在同樣的養殖條件下,能夠減少70%的污水排放,增產率達到20%。該方式還具有簡單易操作、投入較少的優勢,可在實際生產中大面積推廣。
1.2 水產養殖廢水人工濕地處理與循環利用模式
為了解決固城湖周邊大規模、集約化養殖發展中養殖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造成水質富營養化的問題,將人工濕地技術同水產養殖有機結合,構建水產養殖廢水的人工濕地處理及循環回用系統(圖1)。
通過該模式處理后,出水的各項指標都低于漁業水質標準,達到回用要求,實現了水產養殖廢水零排放,節水效果明顯,并提高池塘產量25%,形成小環境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1.3 種草養魚凈化水質生態治理模式
固城湖水草中,90%以上都是沉水植物微齒眼子菜,這種水草不但漁業利用率低,還會產生季節性腐敗污染水質。對于湖中現有的微齒眼子菜要定期收割,以免腐爛后形成淤泥加重湖水富營養化。養殖處于食物鏈底層的魚類,如鲴屬魚類、銀鯽魚和鰱鳙魚等,主要以草和浮游生物為食。最近2年,在固城湖里放養了細鱗斜頜的環保魚,這類魚主要以水底的腐殖質和藻類為食物,能清除殘餌凈化水質,實現截污減排,在水中人工栽培有助于改善水質的金魚藻、黑藻、苦草等優質水草,共同構建綠色屏障,有效緩解水質的營養化和藍藻的問題。
2 種植業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固城湖生態區以種植稻麥、油菜為主。并將油菜與旅游有機結合在一起,2012年舉辦了第四屆高淳國際慢城金花旅游節,置身綿延萬里的油菜花海中,讓人如在畫中游。在種植業方面利用以下模式,加強低碳循環農業發展。
2.1 淤泥整治養地
淤泥沉積在河溝和河道中,不但堵塞河道、河溝,而且淤泥中富集了很多營養物質,還會影響水體水質。定時清除淤泥,將其作為肥料還田,不僅有效處理淤泥,還提升了土地肥力,不但有利于生態環境維持,而且能夠提高傳統農業的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
2.2 化肥合理施用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控制農業污染,就要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施用技術,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作物生長情況和土壤基礎肥力,確定施肥量和施肥時間,避免濫用化肥。二是大力推廣施用有機肥。有機肥不但能夠增加作物產量,還能夠培肥地力,具有生態環保等優點,可在實際生產中推廣。三是改革化肥施用過程中的鼓勵施用政策,改為區別化、鼓勵節約施用和科學平衡施用的政策[5]。
2.3 秸稈綜合利用
在我國,經??梢钥吹睫r民焚燒大量秸稈,既污染環境,又浪費了寶貴的秸稈資源。焚燒秸稈的主要原因是省工省力,秸稈沒有較好的利用方式。農作物秸稈用途廣泛,既是一種廉價、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又可作為反芻動物的飼料。固城鎮利用稻秸稈作為食用菌栽培基質,是稻秸稈利用的有效途徑之一。南京市農科所現代農業研究室正在研究麥秸稈替代稻秸稈作為食用菌的栽培基質,并在固城湖生態區推廣應用,擴大秸稈的使用量。秸稈還可以還田(包括過腹還田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保護大氣環境,降低碳排放,增加農民收益。
3 建設最美鄉村低碳循環發展模式
高淳被授予“國際慢城”稱號,無疑得力于固城湖地區的最美鄉村建設。最美鄉村不僅是一個概念,也不僅是一個目標,而是一種理念,一種意識,一種相對系統的發展思路。在建設最美鄉村的過程中,可充分發展以下模式。
3.1 建設最美鄉村技術集成模式
高淳正在打造“長江之濱最美麗的鄉村”,把“最美麗鄉村”的愿望變成現實,固城湖生態區現階段的重點就是做好“七大工程”,分別是產業轉型升級工程、山水城林融合工程、藍天碧水寧靜工程、植樹造林綠化工程、城鄉環境整治工程、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和文化保護發展工程。在具體實施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大對環保資金投入。每年安排環保專項資金,確保財政對環保支出增幅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同時大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經營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著力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全面實施“綠色高淳”工程和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構建“兩橫兩縱”生態網架。三是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切實提高項目環保準入門檻,對未經環評項目、不符合環保法規和技術標準項目,不予審批和核準立項,禁止批準新建任何化工項目,強制淘汰關停搬遷污染嚴重的企業和項目。四是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設立發展循環經濟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循環經濟示范工程、污染企業改造及搬遷、清潔生產審核等,年內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5.5%。
3.2 以戶用沼氣池為紐帶的養分循環技術集成模式
農村污染既有點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污染源既來自農村日常生活,也來自農業生產。在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清潔生產等原理的基礎上,以戶用沼氣池為紐帶進行技術集成研究,實現了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固碳減排的目的。研究表明,興建沼氣工程不但能夠充分利用資源,促進生態農村建設,而且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一是沼氣能夠作為農村日常生活的能源,減少煤炭和薪柴的用量,節約燃料費。二是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能夠作為肥料施入農田,減少化肥污染,節約化肥、農藥用量。以戶用沼氣池為紐帶的養分循環技術集成見圖2。
3.3 農村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
對農戶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改善之間的矛盾分析表明,以農村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固城湖生態區的綜合治理必須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生態治理與經濟開發相結合的原則。為此,提出固城湖生態區農村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圖3)[6]。
4 結論
研究針對固城湖地區目前普遍存在的生態退化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以及最美鄉村建設進行了集成研究與示范,形成了一批生態治理與資源利用技術模式。經過進一步的完善,將可在固城湖區及其他類似地區進行推廣應用。推行固城湖生態區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確保固城湖“一湖清水”。
5 參考文獻
[1] 黃國勤.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農業的發展[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6):178-180.
[2] 王蘇民,竇鴻身.中國湖泊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93-294.
[3] 于忠華,黃文鈺,舒金華.南京市主要湖庫水環境現狀與演變趨勢分析[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4):37-39.
篇3
1 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旅游園區的內涵
1.1 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旅游園區的概念
生態循環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融入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工程等思想,以自然資源的節約、生態環境的保護、經濟收益的提高為目的,以生產過程的無害化、廢棄物利用的資源化、資源投入的減量化為手段,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全面提高。[1]
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旅游園區是以生態循環農業為基礎,依據可持續發展思想、循環經濟理論和生態工程方法,運用現代科技,將農業、畜牧業、能源、水資源、旅游業在內的不同的主體連接起來,形成“生產-消費-分解”的循環閉系統,通過資源的互為利用,提高了資源的使用率,減少了整個系統向內的資源輸入和向外廢物排放。[2]
1.2 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旅游園區發展模式
通過對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旅游園區情況分析,可以發現盡管各個地方由于自然條件或生產目的不同,具體地方的發展具體形式有些許不同,但總體上還是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發展模式。
農業科技園區實現了兩個系統的生態循環多功能聯動。首先是農業、科技與旅游大系統的復合型循環互動。該模式的實質就是以科技發展農業,以農業帶動旅游,以旅游創建品牌,以品牌致富農民,利用循環經濟理論,實現農業由單向式資源利用向循環梯級利用,通過科技運用和旅游開發,拓展和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推進農業生產清潔化、農村廢棄物資源化,不僅實現了生態保護與農村發展的“雙贏”,還帶動了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其次是生態農業子系統的循環,多功能聯動的生態循環模式既是農業發展新的理念和策略,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通過科技的助推,實現了農業生態子系統中物質和能源的良性循環利用。
圖1 多功能聯動的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旅游園區
2 模式分析
2.1 經濟范疇
科技、農業與旅游三者結合使得園區實現了盈利雙渠道,不僅強化了農業與旅游的附加值,提高了雙方的收入,而且降低了風險。高科技產品、綠色產品與旅游商品的疊加,產生了一定的溢價效果,園區銷售的綠色農產品的價格遠遠高于市場價格,給園區帶來了較高的經濟收益?,F場采摘和消費降低了農產品儲存和運輸的成本,農產品的促銷成本也得到降低。系統構建的子系統中,生態鏈上一環節的“廢物”成為了下一環節的原料,減少了“廢物”處理成本,又減少了原料投入成本,而子系統間“代謝”和“共生關系”形成的物質循環,也降低了生產成本。
2.2 社會范疇
農業科技旅游園區取得成功間接的反映了其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首先,農業科技旅游園區的產生給國民,尤其是城市居民,提供了旅游休閑的好去處。城市居民面對日益緊張的生活壓力和城市磚瓦林立的生活環境,與大自然近距離接觸的休閑方式,較好的滿足了他們心理和生活的需求。農業、科普、體驗等系列元素的結合,使得親子游、科普游等旅游產品興盛,打造了園區和游客雙贏的局面。
其次,現代高新技術在農業產業以及生態循環中的運用起到了科技示范和科普教育的作用。農產品的高科技種植和培養,物質資源、水資源、可再生能源等生態循環的科技運用,不僅給農業生產者提供了參照,其在旅游上的延伸,為生態循環經濟起到了推廣的作用。
此外,農業、科技與旅游的多功能聯動,帶動了新農村建設,農民收入、農民素養、農民生活水平等得到提高,農村環境得到改善,農村文化得到挖掘,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得到改變。
2.3 環境范疇
多功能聯動的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旅游園區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無害化、廢棄物利用的資源化、資源投入的減量化,減少了生產經營對環境的影響。首先,生產過程的無害化是生態型園區必不可少的環節,園區生產過程產生的有害物質若不妥善處理,就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而生產過程的無害化處理不僅避免了自然環境的破壞,而且還減少了有害物質處理的成本。其次,廢棄物利用的資源化是生態循環的重要手段,減少了向循環系統之外廢棄物的排放,實現了資源再循環。此外,廢棄物利用等減少了生產投入端的自然資源輸入,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減量化。這種模式的構建使得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以及子系統本身實現了閉環式流程,通過不間斷地經濟循環、物質循環、能源循環等,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實現了充分利用,從而使生產經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通過多功能聯動的循環利用,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實現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
3 北京蟹島模式
3.1 蟹島基本情況
蟹島隸屬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是一家大型的知名的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旅游園區。蟹島占地3180畝,其中:農業用地2,700畝,水面350畝,旅游度假用地130畝。[3]蟹島以生態農業為軸心,將種植、水產養殖、畜禽養殖、沼氣能源、水資源利用、旅游開發等產業構建成為多功能聯動的循環閉系統,實現種養系統、沼氣系統、水資源系統的循環利用,成為一個環保、高效、和諧的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旅游園區。[4]蟹島開辟了一條“以園(農業)養店(旅游),以店(旅游)促園(園)”的經營模式,在布局上采用了“前店后園”的方式,“店”包括住宿區、娛樂區、餐飲區和購物區,是游客消費的場所,“園”包括種植區、養殖區、再生能源區,不僅塑造了綠色的旅游環境,提供了消費產品,而且為生態循環提供了技術支持。
圖2 蟹島多功能聯動的生態循環系統[5]
3.2 蟹島多功能聯動的生態循環模式
蟹島生態循環模式是以農業為表,以旅游為里,以科技為魂,實現多功能聯動。
3.2.1 種養循環系統
在種養循環系統中,種植農作物產生的有機農產品以及養殖產生的雞鴨魚肉等不僅供旅游系統消費,而且也實現了種養系統的內部循環。種植與養殖互為原料,實現循環。如以稻蟹為主體的種養系統中,蟹島每畝水稻投入600只蟹,水稻為蟹遮陰,為其提供了一個天然的遮陰場,蟹不僅可以代替人工進行土壤和水稻根部的疏松,而且可以充當天然的農藥和肥料,有效地促進水稻的生長,實現水稻科學增產,水稻收割后,曬干的稻草鋪于溫室大棚上,用于保溫防寒,稻谷經過加工后,大米供旅游者食用,稻殼、稻糠釀制成酒,酒糟喂豬,豬肉也供旅游者食用,豬糞進入沼氣循環系統,產生有機肥,溫室大棚種植的蔬菜水果以及花卉苗圃等,不僅可以供旅游者食用,而且可以開展采摘、旅游觀賞等旅游體驗活動。
3.2.2 沼氣循環系統
在沼氣循環系統中,蟹島將種植系統產生的農作物秸稈、養殖系統產生的畜禽糞便,以及旅游系統產生的人糞尿、可利用的垃圾等裝入沼氣池后,經過高溫發酵,產生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用于園區生產、生活用能及發電,沼液和沼渣部分用作農作物肥料,這種有機肥料,即保證了農作物的增長,而且也替換了農藥和化肥,實現了真正的無公害,部分用作養殖飼料,減少了飼料用糧。沼氣技術帶動了蟹島農業與旅游的發展,實現了從污染負效益變為資源正能量。
圖3 蟹島沼氣循環利用圖[6]
3.2.3 水資源循環系統
在水資源循環系統中,蟹島一方面充分利用地下溫泉水資源,從源頭節約資源,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污水處理技術,蟹島污水處理廠日污水處理量為2,000立方米,能夠對園區內旅游系統和種養系統產生的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真正實現節水節電。
蟹島通過園區挖井,引入地下溫泉水,地下溫泉出水溫度65℃,先供冬季采暖以及游泳池和洗浴中心使用。水溫降至40℃左右時,通過管道輸送,一部分用于溫室大棚和沼氣池,代替電能實現加熱、增溫,一部分用于蟹宮。當水溫降至20℃左右時,用于魚塘養魚和農田灌溉。污水處理廠則對系統產生的生活及農業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實現資源化循環利用。處理后的水通過氧化塘中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實現進一步的生物進化,然后通過沙床再次過濾,沙濾后的水引入種養系統,用于灌溉農田、菜地、養殖魚塘和飼養家畜家禽。
圖4 蟹島水資源循環系統
3.3 效益分析
由于蟹島采取了多功能聯動的生態循環模式,借助“以園養店、以店促園”的“前店后園”的經營方式,通過種、養互動,以污水處理、沼氣循環為紐帶,以農產品加工、旅游開發為動力,實現農業、科技、旅游協調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3.1 經濟效益
實施農業科技旅游多功能聯動的生態模式后,蟹島的年產值和利潤都有大幅度的增長,與1998年建設初期相比,增長幅度驚人。蟹島良好的經濟效益呈現兩個特色:
一是旅游產業作為盈利主體,農業與科技、旅游相結合為其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以住宿、娛樂、餐飲、購物為一體的“前店”(旅游度假中心)是蟹島利潤中心,旅游業產值在蟹島總產值中的平均份額達到一半以上,是蟹島的主要盈利產業??萍钾S富旅游體驗、旅游帶動農產品銷售這一發展的模式大大地提升了蟹島的經濟效益。
二是多功能聯動的循環系統成為蟹島獲利的主要原因,蟹島高年產值和高利潤的主要原因來自于蟹島自身循環系統的建立。
一方面是系統內部循環,實現了廢棄物循環利用,極大地節約資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蟹島獲利水平。蟹島沼氣池年產沼氣7.3萬立方米,若將這些沼氣全部作為炊事燃料,每日可節省煤氣20罐,一年可節省燃料費近100萬元。沼肥方面,如果將蟹島現有的2700畝農用地全部用沼肥代替常規化肥,按現今每畝使用常規化肥的費用約為250元/年計算,則可節省60余萬元的支出。[7]此外,水循環系統的利用,使得水資源利用效率非常高,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地下溫泉水的使用節約了電費,而污水處理大大的降低了水資源的消耗。種養系統互為原料的循環體統,不僅降低了原料采購費,同時也省去了廢棄物品處理的費用。
另一方面,系統生態循環提高了園區的品質,促進了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和游客旅游體驗的滿意度,給蟹島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首先,與常規農產品相比,用沼肥這一有機肥料種植的農產品的價格比其高一倍以上。其次,循環系統的再次開發不僅豐富了游客的旅游活動,而且也給蟹島帶來了額外的經濟效益,氧化塘娛樂項目的開發1年可以實現200-300萬元的收入。[8]
3.3.2 社會效益
首先,蟹島多功能聯動的生態循環農業科技旅游的發展,不僅開辟出一條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之路,而且很好地協調了農業生產、旅游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關系,為中國休閑農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也為當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尋求到一條極具參考意義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物質循環、再生能源循環、水資源循環等方面的利用,開拓了一條循環再利用、能源多級優化的新途徑,對社會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
其次,蟹島的成功使得其成為北京市朝陽區的納稅大戶之一,而且為當地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同時也從社會上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
此外,蟹島為北京城區市民提供了假日休閑、娛樂場所的同時,通過觀光與體驗,使人們對生態農業和環境保護有了更深的認識,實現了科普教育的功能。
3.3.3 環境效益
蟹島多功能聯動的生態循環模式不僅解決了蟹島產生的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的廢棄物的排放,如畜禽和人的糞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而且變廢為寶,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同時資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
蟹島每天產生的糞便、生活污水和垃圾若不進行處理,勢必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沼氣池和污水處理系統的投入使用,將蟹島每天所排的廢棄物全部進行資源化利用,每年可大量減少向環境排放COD 。蟹島不僅實現了自身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還每年消納了北京市區大量的糞污。農業和旅游業排放出的廢棄物經過沼氣池發酵,為種植業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有機肥,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質。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實現了化肥、農藥的零投入,減少了由此帶來的農業污染,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沼氣、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使蟹島每年節約大量燃煤和電力,減少了SO2的排放,大大改善了園區村的空氣污染程度。
4 總結
多功能聯動的生態循環園區模式的產生改變了傳統觀光農業經濟效益低、循環利用差、環境污染重等缺點,不僅給農業園帶來了較高的經濟效益,而且創造了極高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但是,該模式的發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頸。農業旅游創新不足、農業科技投入成本高、農業季節性強等問題,限制了農業科技旅游園區的發展,如何由表及里地解決這些問題是該模式可持續發展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鄭水明.浙江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實踐和思考[J].浙江現代農業,2010( 4) : 16-17.
[2] 王春艷.貴州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0(1) :60.
[3] 李勝,梁淑敏,付秀平,路明.北京蟹島都市循環農業模式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12):62.
[4] 李曉偉.北京蟹島:再造“循環農業”新模式[J].中國農業科技,2008,11.
[5] 趙劍鋒.北京蟹島創新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分析[J].世界農業,2006(9):13.
[6] 鄒統釬.基于生態鏈的休閑農業發展模式[J].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66.
[7] 路明,專家縱論循環農業與新農村建設[N].農民日報,2006-05-17.
[8] 趙劍鋒.北京蟹島創新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分析[J].世界農業,2006(9):16.
[9] 陳潔,倪晉仁,路明.蟹島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能流及效益分析農業現代化研究[J].2005,26(5).
[10] 黃錫富.廣西西江流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0,10.
[11] 路明.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建設循環經濟[C].2006年中國農學會學術年會,2006,4.
[12] 陳燕.循環經濟在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8.
[13] 陳文杰.循環型鄉村旅游園區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學,2007.
[14] 張晨,彭偉.蘭州現代農業模式構建[J].中國集體經濟,2008,3.
[15] 彭偉.基于循環型生態農業基礎上的蘭州現代農業模式構建[J].甘肅理論學刊,2008,7.
[16] 韓冰.北京蟹島集團展循環經濟調查[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08,1(10).
[17] 朱珍華.北京蟹島生態度假村生態模式及效益分析[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5,8.
篇4
影響循環農業發展的因素
1農戶收入結構不同。按照收入來源劃分,農戶收入有農業收入和非農業收入,農戶收入與發展循環農業意愿成反比,農戶收入越高,非農收入比例越高,農戶發展循環農業意愿就越低。近年來該村的農戶總收入在不斷增加,但主要來源于非農收入的增加,從事非農產業的戶數占總調查樣本的83.72%,農戶傾向于從農業外部獲取更多收入,對循環農業技術需求較少,從而降低了農戶發展循環農業的意愿。循環農業依靠更高的投資和技術,非農收入越高,村民才有更強的經濟實力進行投資,也愿意采用循環農業生產方式獲取更多收入,但總體來說非農收入越高,村民越不愿參與循環農業。因此,農戶的收入結構不同,對循環農業發展方向的影響也不同。2農戶參與意愿不強。里克特五點量表法度量結果表明:1)循環農業的經濟效益平均值為3.26,生態效益平均值為3.88,社會效益平均值為3.3。說明,當地農戶對循環農業產生的各種效益評價為一般偏上。2)循環農業對保護當地環境衛生的作用較大,對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作用一般,對水土保持、增強地力等的效果較好,但那些都不是農戶關注的重點。因此,在未體現顯著經濟效益的情況下發展循環農業,將影響農戶的參與意愿。3資金支持力度。從政府提供資金發展循環農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如果政府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20%的資金,農戶持無所謂態度的比例占11.63%,有意愿參與的占20.93%,愿意參加的占30.23%,積極參與的占13.95%,有意愿參加的農戶累計為65.12%;如果政府提供50%的資金,持無所謂態度者為4.76%,愿意參與的占30.95%,愿意參加的占40.48%,積極參與的占21.43%,有意愿參與的農戶比例上升到92.86%。隨著政府資金支持力度的增加,農戶積極參與循環農業生產方式的動力增加。說明,財政支持效應比較明顯。農戶自愿出資發展循環農業的調查結果顯示:53.49%的農戶愿意拿出除去家庭基本消費10%以下的年收入去發展循環農業,11.63%的農戶愿意拿出11%~25%用于發展循環農業,50%以上的農戶愿意拿出自家收入的一部分發展循環農業。說明,農戶對投資循環農業發展的積極性是存在的。4技術到位情況。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農戶發展循環農業反映在技術困難上的比例約為64%,如果政府部門能提供技術支持,農戶有意愿參加的比例上升為86.05%,其中,愿意積極參與的為20%。說明,在技術有保證的情況下,農戶發展循環農業的積極性較高。5基層管理與農戶示范帶動效應?;鶎庸芾聿块T和周邊農戶的示范帶動作用對農戶發展循環農業的意愿也有一定影響。如果基層部門要求農戶必須積極參與循環農業發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別人參加,我也參加的比例為32.55%,參與的為23.26%,積極參與的為2.33%;如果周邊其他人多數在修建沼氣池、發展循環農業,農戶持觀望態度的比例為30.23%,跟著學習參加的為27.91%,積極參與的為32.55%。說明,周邊農戶的示范帶動作用影響較大。6“三沼”綜合利用不平衡?!?)“三沼”利用情況。發展循環農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三沼”的有效利用。當地雖然安排了沼氣國債項目,修建了一些沼氣池,但沼氣項目屬農業局能源辦管理,沒有充分與農業生產結合起來,雖然對生活垃圾和糞便入池及農村環境衛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經濟效益不顯著使農戶對沼氣項目的支持率降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1.63%的農戶沒有參與修建沼氣池或建后不利用。其主要原因:一是沒有地勢修池,二是池子后期維護乏力,產氣較少。采用里克特五點量表法調查結果表明,農戶掌握沼液沼渣利用知識的得分均值為2.77,評價為一般偏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76%的受訪者能合理利用沼液沼渣,50%以上的受訪者只知道一點沼液沼渣的利用知識,部分農戶根本不知道或只是模糊聽說一點。說明,農戶對“三沼”綜合利用知識掌握得較少。2)沼氣池產氣情況。農戶的沼氣池產氣較少、利用率低影響了循環農業的發展。受訪者沼氣池產氣量處于較少和正常之間(均值為2.7),少部分沼氣池建成后一直未產氣,部分農戶沼氣池原料不足,大多數農戶近3年沒有出過沼渣,沼液沼渣的利用率低。7沼氣池使用維護困難。近3年來,多數農戶的沼氣池沒有大出料或進行檢查維護。從調查結果可知,農戶認為沼氣池使用維護成本在一般、大和較大的比例分別為43.24%、37.83%和2.7%,累計達83.78%。說明,農戶使用沼氣池的成本較高。對沼氣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50%的農戶主要依靠縣能源辦的技術人員解決,20%依靠鄉村技術人員,部分農戶對沼氣利用(含沼氣池維護)聽之任之,影響了正常產氣。對沼氣利用過程中的技術獲取難易程度調查結果表明:很易的占7.5%,較易的占12.5%,一般的占47.5%,很難的占20%。說明,沼氣使用維護較困難影響了循環農業的推廣應用。8養殖業發展趨勢不利。小農戶養殖日益萎縮,養殖戶數和養殖動物數都在減少;養殖業已由單家獨戶的分散飼養方式向小區、大戶、企業等集中飼養模式轉變。養殖業發展趨勢導致小農戶沼氣池原料缺乏而至使用效率降低,還有農戶因勞動力少導致其對沼氣池的使用受限。規模養殖中由于建立大型沼氣池成本較高,使其發展受限。
對策建議
1提高循環農業示范作用,提升農戶參與意愿
農戶的逐利動機是其行為的基本動力。為促進循環農業發展,在切實提高循環農業效益的基礎上,引導農戶積極參與這種生產方式。在經濟效益驅動下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以經濟利益激發農戶發展循環農業的積極性,制訂發展循環農業的激勵機制,使農戶來自農業和非農業的收入同時增加,在增收的同時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2加強循環農業技術指導,宣傳循環農業生產方式
加強循環農業科技、沼氣池使用維護、農產品市場開發等方面的指導。建立縣、鎮、村基層技術支持體系,以省級農業科研部門為后盾,縣級職能部門為基礎,加強村級技術支持,注重培養農村二傳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等作為循環農業的環節支撐。省級科研部門(高校等)加快循環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發和示范推廣,大力宣傳循環農業生產方式與技術。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示范帶動作用較政府直接推動力量大,農村基層、鄉村習俗等社會影響對循環農業推廣有較大的正面效應。因此,充分發揮農戶發展循環農業的自主作用,依靠農村社區、農民合作組織、鄉村能手擴大宣傳促進其發展。
3沼氣與農業主導產業項目配套,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篇5
1生態農業概述
生態農業是結合生態學原理、生態經濟規律,根據實際環境設計、構建、調整及管理農村經濟、農業生產的系統化工程體系。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遠遠高于傳統農業。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要求發展多種經濟作物生產,并且要將農業種植與林、牧、漁業等關聯起來,即把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聯合起來[1]。在傳統農業經驗與現代農業技術的共同支持下,構建出生態工程,讓農業經濟、生態、社會協調發展。
2制s四川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因素
大環境來看,四川地區發展生態農業具有一定的基礎條件支撐,但也受到了部分因素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統農業生產占據主導地位。四川境內大部分地區,農業發展依然以傳統模式為主。在平壩地區,灌溉及耕作條件較好,主要依靠大水漫灌及化肥進行種植,整體產量較高。但種植品種較為單一,品質不高,價格相對較低,并且長期使用化肥、農藥對部分種植區域土壤性質產生了一定影響,不利于生態環境持續發展;二是森林系統退化較為嚴重。四川部分地區森林資源開采過度,境內森林覆蓋率下降幅度較大。盡管加大了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力度,但新增林中多數為中幼林,層次結構較為單一。新增林當中草本植物、灌木植物較少,甚至部分區域地表存在的情況,森林生態功能不健全,無法達到生態平衡的要求。同時,四川境內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存在不足,導致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三是整體農業科技水平不高。受體制因素、資金因素、人力資源因素及科技創新觀念因素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四川農業科技水平的發展。相對于東部地區,四川農業在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化肥利用率及農業機械普及率等方面明顯落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40%,加工技術、品質技術存在明顯不足。
3促進四川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議
3.1發展節約型農業
水土資源流失及生態環境質量日趨下降,已經成為了制約四川地區生態農業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通過發展節約型農業,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農業循環發展,讓農業經濟與生態協調化[2]。一方面,要注重土地資源節約。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以遵循生物互利共生、種間互補的原則,對農業生產層進行深度開發,讓自然資源例如光資源、熱資源得到多層次的吸收利用,以此來提升單位資源的產出率,提高農業種植效率。另一方面,要完善節水管理。通過農田節水、保水技術及優化種植布局,來提升水資源利用率。同時,通過節水技術推廣、節水宣傳等,增強農業種植戶節水意識及節水技能知識儲備,形成規?;墓澦3酥?,在強化節水、節地的同時,還應該適當轉變畜牧業及漁業發展模式,推廣節糧――食草型畜牧業及節餌――多層型漁業。
3.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能夠讓農業資源及環境發展達成平衡狀態,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統籌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做到突出重點、整體推進。一是要加強農業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形成良好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氛圍,在政府的引導下,讓農戶主動參與其中,奠定群眾基礎;二是要做好統籌規劃工作,對農業種植結構、作物布局等進行優化、調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以資源循環、集約化、規?;a為發展方向,并不斷規范市場秩序,形成分層次發展模式。在上游山區應實施退耕還林;在坡地及丘陵地帶,則應該重點種植經濟林果;在河谷平原地帶應擴大稻谷、烤煙等作物種植規模,并發展淡水養殖。另外,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大力引進先進技術,例如生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綠色種植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讓農業生態資源得到合理開發。
3.3加大農業生態資源及市場保護力度
加大生態農業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構建出適用于生態農業的環境檢測體系,特別要關注無公害農產品市場發展情況。一旦發現假藥、假種子銷售行為,要給予嚴厲打擊,讓市場能夠保持穩定的發展秩序。要加強水資源、林業資源的統一管理保護,繼續加強水土流失治理。通過加強生態農田建設,為生態農業發展奠定基礎,保證農產品質量及安全達到標準。
4結語
生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技術及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未來生態農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及社會效益不容忽視。
篇6
如何科學地構建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研究的重要內容。對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架和指標進行認真研究,對循環農業技術模式的采用、實施乃至控制都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1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1.1 科學性與實用性原則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充分體現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基本內涵,從科學的視角準確地把握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實質。評價指標體系應體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數據的來源要可靠、處理方法要得當,所設計的指標要能反映循環農業技術體系主要目標的實現程度。同時,指標必須目的明確、定義精準,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許多指標體系中的上一層級的指標值都是通過對大量下一層級的指標值進行加工而來的,因而,如果選取的那些基層指標的含義不夠明晰,將直接引致計算公式、運算方法難以統一。并且所用的計算方法、模型也應該科學規范,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和客觀性。
1.2 系統性與層次性原則
發展循環農業技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評價指標體系要能夠全方位地反映循環農業技術發展的各個方面,具有涵蓋面廣、層次高、系統性強的特點。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包括若干個子系統,在不同層次上應采用不同的指標,這樣有利于政府在決策時在不同層次上對循環農業技術的發展進行有效地調控,從而有效地配置資源。
1.3 動態性與穩定性原則
在一定的時期內,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內容應當保持相對的穩定性,以便于分析、比較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發展的過程,預測其發展趨勢。然而,發展循環農業技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設計指標體系時需要充分考慮系統的動態變化,綜合反映出發展過程和發展趨勢,以便于進行更好地預測與管理。循環農業技術的核心是通過自身的技術支撐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所以要求指標之間要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更全面、更科學地評價循環農業技術的發展。構建循環農業技術指標體系不僅是為了評估循環農業技術的現有發展狀況,更重要的是為了對循環農業技術的未來趨勢進行預測。因此,評價指標體系中不但要有能反映循環農業技術現有發展水平的靜態指標,還要有能綜合反映循環農業技術系統的動態變化特征與發展趨勢的指標。
1.4 可測性和可比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需要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指標量化的可行性,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要盡可能量化,因為數字可以準確地說明問題,然而,對于一些不易于量化,但卻有著非凡意義、影響重大的指標,亦可用定性的指標來描述。此外,指標的計算方法也應當明確,不能過于復雜,計算所需數據也要較容易獲取且可靠。評價指標設定的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并且推動循環農業技術的發展。所以,每項指標都要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從而便于對循環農業技術體系進行全面的評價。
1.5 完備性與簡明性原則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要求覆蓋范圍廣,能全面、多視角、綜合反映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發展的各個方面。指標體系的設計應相對完備,指標體系既然作為一個整體,要能基本反映循環農業技術發展的主要特征。從理論上來講,所設指標越多、越細、越全面,其反映的客觀現實也就越準確。然而,指標數量的增加也必將導致數據收集與加工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尤其是過細的指標劃分必然會導致指標之間的重疊,甚至對立的情況發生,從而不便于綜合分析評價。所以,所設計的指標體系在內容上應當簡單明了、準確,且具有代表性。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數量亦不宜過多、過細,在相對比較完備的前提條件下,指標的數目應盡量精簡,以利于分析操作。
1.6 評價指標與系統目標一致性原則
評價循環農業技術體系整個系統
的總體發展也就是評價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目標所達到的程度。因而,評價指標與系統目標的一致性是整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的基本要求。具體表現在評價指標的內容是否反映了目標的真正含義。評價指標與系統目標的一致性不僅可以相對準確地評價此系統的發展狀況,而且還能引導系統朝著正確的、更有效的方向發展。
2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循環農業是追求低投入、低能耗、高效能、高產出的經濟。它是一個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共贏。因此,循環農業的技術目標是“一高兩低”,即資源利用高效率、物能投入低消耗、污染物輸出低排放[1]。所以對循環農業技術體系進行評價,并不是對循環農業的某項具體技術進行評價,而是對整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進行評價。技術是推動循環農業發展的物質載體,循環農業的技術評價實質上就是循環農業發展水平的評價,依據循環農業發展理念,應充分體現循環農業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系統化技術這四大技術支撐,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等發展狀況構建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評價指標。
遵循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結合中國循環農業技術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潛力,應從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的整體角度進行考量,采用目的樹分析方法,從循環農業技術體系目標出發來設計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涉及到經濟、技術和社會3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經濟包括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技術包括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和系統化技術;社會包括社會發展、社會穩定和社會公平。三者自成體系,又相互作用。因而以此為基礎設計了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 3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與內容
3.1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如表1所示。
3.2 循環農業技術體系評價指標的解釋
發展循環農業可以更為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能降低資源和環境成本,以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發展循環農業需要技術支撐,而循環農業的發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循環農業技術支撐能力的強弱。因此,從經濟、技術、社會3個方面設置了相應的指標。
3.2.1 經濟指標
1)經濟水平指標。①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元)。指農村居民當年從各種來源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總和。是衡量農民從事各項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標志,也是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投入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農業總產值占gdp比重(%)。農業總產值占gdp比重就是農業總產值與gdp之比。③城鎮化率(%)。城鎮化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組織程度與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城鎮化率用城鎮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來表示。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27%[2], 2011年湖南省城鎮化率達45.10%。④糧食單產(kg/hm2)。糧食單產指在糧食作物實際占用的耕地面積上平均每公頃耕地全年生產的糧食數量,即糧食總產量與耕地總面積之比。
2)經濟結構指標。①農業科技貢獻率(%)。農業科技貢獻率是指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3],也是能反映農業經濟結構的重要指標。農業科技貢獻率=應用農業科技的產值/農業總產值×100%。②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幅度指數(%)。就是指農村非農產業的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該指標反映的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水平,也是循環農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非農產業的產值等于國內總產值減去農林牧漁總產值。
3.2.2 技術指標
1)減量化技術指標。①農業用水強度(m3/hm2)。農業用水強度指農業生產用水量與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值。②農業土地產出率(萬元/hm2)。即農業產值與耕地面積之比。③農村用電量強度(kw·h/萬元)。農村用電量強度=農村用電量/農林牧漁總產值。④農用柴油使用強度(t/萬元)。農用柴油使用強度=農用柴油使用量/農林牧漁總產值。⑤農膜使用強度(%)。即農用地膜覆蓋栽培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百分比。⑥化肥施用水平(kg/hm2)。就是指農用化肥施用量與農作物播種面積之比。⑦農藥施用水平(kg/hm2)。即農藥用量與農作物播種面積之比。⑧退化
土地恢復率(%)。退化土地恢復率=已恢復的退化土地總面積/退化土地總面積×100%。⑨ 單位耕種面積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kw/hm2)。單位耕種面積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業機械總動力/農作物總播種面積。
2)再利用技術指標。①農副產品加工率(%)。農副產品加工率=已加工的農副產品總值/農副產品總產值×100%。②耕地復種指數(%)。表示全年內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標[4]。
3)資源化技術指標。①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畜禽糞便利用量/畜禽糞便總生產量×100%。②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秸稈利用量/秸稈總生產量×100%。③沼氣與太陽能灶普及率(%)。沼氣與太陽能灶的普及率=(沼氣使用戶數+太陽能灶使用戶數)/總戶數×100%。
4)系統化技術指標。①信息化綜合指數(%)。體現農民對信息化產品的消費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由信息化、電話和計算機普及率3個指標加權而成。②農業規模化經營比重(%)。農業規?;洜I比重=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增加值/農業增加值×100%。③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這是一個定性指標,其資料無法通過現行統計渠道獲取,需要采取專家打分的方式獲取。
3.2.3 社會發展指標
1)社會發展指標。①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gdp比重(%)。②農村飲用安全水人數比重(%)。農村飲用安全水人數比重=農村飲用安全水人數/農村總人口×100%。③農業環保投入占農業gdp比重(%)。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表明有關部門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以及改善環境的力度。④森林覆蓋率(%)。森林覆蓋率=森林面積/土地總面積×100%。森林覆蓋率是指以行政區域為單位的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5]。森林覆蓋率是反映森林資源與生態平衡狀況的關鍵指標。森林在保持水土、凈化大氣、調節氣候、維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2)社會穩定指標。①農業就業比例(%)。反映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比重。該指標表現了農民就業與收入來源渠道的多樣化狀況,也間接反映農業發展的經營規模。這是一個負向指標,農業勞動力就業越多,對農業資源的壓力越大[6]。②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表示食物支出占個人收入的比例,用以衡量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狀況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3)社會公平指標。①農村社會公平度(%)。農村社會公平度即農村人均純收入占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百分比。②農業補貼支持力度(%)。此數據根據專家打分獲得。農業補貼的支持力度越大,對循環農業技術的支持力度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
參考文獻:
[1] 潘曉峰,那 偉,張明生,等.松遼平原農牧結合循環農業技術發展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10,35(6):54-57.
[2] 辜勝阻,楊 威.反思當前城鎮化發展中的五種偏向[j].中國人口科學,2012(3):2-8.
[3] 孫秋霞,楊妍妍,高齊圣.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j].統計與決策,2010(22):148-149.
篇7
The Multi-layer Agriculture Marketing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ircular Economy Framework――Based on Central Plains
CHEN Xiang
(Huanghuai University,Zhumadian 463000,Henan,China)
Abstact:Central plains are the main agricultural areas, and agricultural market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index system of the central plains,the author located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barriers and pitfalls as well, and designed its core framework with two key innovations for the central plains agricultural marketing.
Key words: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agricultural marketing model; central plains
中原地區是中國重要的農業主產區,同時也是人口密集區域,因人均資源占有量少而嚴重制約著區內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原地區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時間較長,在此基礎上也衍生了應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農業營銷方式,但隨著生態破壞愈演愈烈,資源環境更加脆弱,中原地區開始在農業產業逐步引入循環經濟。未來中原地區農業營銷將逐步由傳統農業營銷模式向循環經濟農業營銷模式過渡。因此,結合中原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特征建立地方農業循環經濟評價體系,并在挖掘中原地區現有農業營銷模式的基礎上,以此指標體系為基礎探索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中原農業營銷的新路徑。
1中原地區農業營銷必要性研究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卻并非農業強省,與農業營銷不到位有很大的關系。探討河南地區農業營銷模式具有其自身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1)開拓營銷模式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自身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三大產業中,中國農業產業營銷力度最為薄弱,這直接導致了農業產品附加值較低,不具有其他兩大產業相當的品牌價值和品牌效應。因此,尋找適合地區的農業營銷模式,能夠通過逐步建立適應自身產品的營銷手段,提升產品價值,實現農業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利用,提高區域內農業從業人員收入。
2)有利于利用市場充分調整省內農業發展層次和農產品結構。營銷是與生產和消費均密切聯系的流通環節,通過有效的營銷手段能夠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和熱點,從而實現以消費引導生產,改變農業單一的產品結構促使農業發展適合市場化進程。
3)增強農業產品在全國市場中的競爭力。通過農業營銷手段充分將區域內農產品推出區域市場走向全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市場,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都對農產品有了更新的要求,不僅僅滿足于飽暖,而是對優質特色農產品具有了更強的需求。因此,能夠通過營銷手段將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推向全國,實現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產品優勢的有效融合,最終實現農產品在全國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是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徑。
4)當今社會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平等發展,因此以營銷帶動生產,最終能夠倒逼農業發展的生態化水平和可持續性的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對耕地以及農產品均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綠色農業產品的追求,其消費理念逐漸通過營銷影響到上游供給端,從而推動了中國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
2中原地區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選擇和評價體系建立
2.1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是美國經濟學家Kenneth Boulding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的。其關鍵在于人與自然資源的系統內,通過科學技術使資源在投入、企業生產和產品消費直至廢棄的過程中,將傳統的要依賴資源消耗的經濟循環運轉起來,創造新的生產能力。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能夠在更加健康的環境下促進經濟的發展,是持續經濟的一種踐行模式。在這一概念上,循環經濟即生態經濟,是在人類重新認識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之間的關系后,尋求平衡運行的一種經濟模式。
當前循環經濟按照循環范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4種類型:第一類為企業內部循環經濟。其基本特征在于以“清潔”為特征開展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通過各環節工藝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物資使用鏈條,減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同時,也減少廢棄物的排放,提高投入―產出比。第二類為區域生態工業園模式。其關鍵在于形成產業間的耦合關系,通過企業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集成使一家企業的廢棄物成為另一家企業的原料和能源,建立生態園內的工業系統。第三類為社會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即建立社會廢舊物資回收系統,實現消費過程后的能量和物質循環。最后一類為社會循環經濟體系,該體系是最大的循環經濟體系,也是當今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追求的發展體系,該體系以建設循環經濟社會為目標,全面限制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將環境和生態負擔降到最低。
上述四類循環經濟模式除在范圍上具有差異外,其自身的特性也決定了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在選擇上述模式時需要考慮其適用性問題。第一類企業內部循環經濟是將企業作為循環經濟的發展起點,其受到企業技術、信息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的制約,因此,更適用于那些能夠與外界進行有效物料交流的企業進行構筑,建立企業內外的物料循環。第二類區域生態園模式大多需要政府等外力進行組織和整合,而對于企業而言,其必須將廢料處理等后端部門放到和銷售部門同等的重視程度上,因此,要求企業間建立超越門戶界限的管理形式,保證資源的優化利用。第三類社會廢物回收系統并未做前端控制,而是強調廢棄物產生后的回收,因此需要與前兩類循環模式相結合。第四類循環經濟是前三類相結合的理想模式,但受制于多環節的參與配合程度。
2.2中原地區農業經濟體系綜合評價
首先利用回歸模型尋找農業GDP與系列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指標的關系系數,然后利用BPEIR(行為-壓力-效果-沖擊-反應模型)和Dephi法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原地區農業經濟體系進行綜合評價。建立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農業經濟發展指標,包括糧食單產、禽畜商品率;②非自然資源投入指標,包括化肥使用率、農膜使用率以及農機投入率;③自然資源投入指標,包括復種指數;④生態安全指標,包括森林草場覆蓋率、有效灌溉率以及人均耕地面積。在此基礎上建立評價模型如下:
Y=a0+a1×x1+a2×x2+a3×x3+a4×x4+a5×x5+a6×x6+a7×x7+a8×x8+a9×x9+ε
由表1回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除人均耕種面積外,其余指標均與農業GDP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因此,可以利用上述系數比例構建中原地區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模型,其中上述指標中有正向指標和負向指標,正向指標即對循環經濟具有正向影響的指標,負向指標即對循環經濟發展不利的指標。選取1985~2012年中原地區上述指標數據進行擬合,以1985年數據為基礎進行標準化,其中正向指標為該年度指標/基準年度(1985年)指標,負向指標為基準年度(1985年)指標/該年度指標。在此基礎上,可計算出1985~2012年中原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情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中原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突出方面在于農業經濟自身的發展,即產業化水平的提高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此外,非自然資源(包括化肥、農藥等)的投入有減少跡象,說明中原地區更重視農藥、農機以及農膜的使用效率,而不是單單追求簡單覆蓋。因此,生態環境指標較基期1985年大幅上漲,且進入2000年之后具有加速上漲趨勢。
3中原地區循環經濟農業營銷壁壘
營銷活動是個人或組織進行的以交換和創造產品或價值為核心的流通活動。市場營銷活動是以市場為起點,向上銜接生產環節,向下對接消費群體的中間流通環節,因此其模式和發展趨勢需與上下游均進行有效的銜接。
中原地區農業以傳統農業為主,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和品牌認知。因此中原地區農業營銷手段以傳統模式為主,營銷方式較為成熟。但由于固守傳統,因此未能突出區域內農業特色和發展趨勢。因此,從新型農業和農業循環經濟角度來看,農業營銷手段仍有著越來越明顯的缺陷和不足。
1)固守傳統,新型農業意識薄弱,因此未能形成有效的配套營銷手段。中原地區由于具有較長的農業發展史,因此其重生產和輕銷售的理念仍大量存在。很多地區雖然已經開展循環經濟,但農業經濟發展仍然以擴大生產、擴大規模、提高單產水平為主要目標,而不注重產銷結合、產融一體。因此,盡管中原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實際上尚未形成自己的農業循環經濟品牌,更遑論拓展和保護了。
2)循環經濟產業鏈各環節上利益主體關系不夠協調。農業循環經濟往往涉及上下游幾個子產業,甚至可能橫跨多個行政區。而由于循環經濟強調整體而非部分,但區域的特殊屬性和經營歷史決定了各地農業經濟考核以區域內為主,因此各個行政區域和循環經濟各環節為追求本環節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視整體利益而產生沖突。
3)生產經濟規模較小、產業化水平仍然較低,導致農業循環經濟往往限定在一家一戶范圍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不利于營銷手段的使用和推廣。盡管近些年來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但 “公司+農戶”或“公司+示范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力量仍然較為薄弱。這就直接導致生產銷售產業一體化水平較低,計劃-生產-銷售銜接難以緊密,龍頭企業難以形成,輻射帶動能力薄弱。未能形成循環經濟集群為現代化的農業市場營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4中原地區農業營銷模式新框架梳理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原地區循環經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發展特色和當前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在營銷框架的建設以及營銷手段的選擇上,必須以尊重上述特征和壁壘為前提,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原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農業營銷的新框架和新思路。
1)建立產業化營銷思路。循環經濟模式下的農業營銷與傳統營銷思路不同,傳統營銷主要關注對特定商品或產品的推廣和銷售。但基于對中原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和特征的量化分析可以看出,產業化是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須把握“產業化”的抓手,才能充分享受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紅利,適應產品特征。同時,建立以產業化為思路的農業營銷框架,也有利于避免當前中原地區農業營銷各自為戰難以形成規?;谋锥?。以產業化模式建設農業循環經濟,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推廣,方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整體品牌意識,樹立以循環經濟全產業鏈為基礎進行營銷的觀念,而非單一產品營銷。告別傳統農業中因以單一農戶為中心,難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效應的困境,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樹立循環經濟品牌,拒絕營銷標的單一化,從而實現循環經濟產業鏈條上各環節間的優劣勢互補,降低營銷失敗風險。同時,發展從產品到休閑農業觀光的循環經濟鏈條,通過農業循環經濟的推廣,也有利于推動產融結合實現金融反哺農業循環經濟。在樹立循環經濟品牌意識的過程中,要注意強調產品特色,關注農業循環經濟本身為消費者帶來的消費體驗,這種體驗不僅限于綠色產品帶來的健康,同時也要強調循環經濟產業鏈上的可參與性。
3)把握循環經濟營銷的著眼點,循環經濟營銷不等于綠色農業,不等于非自然資源投入(農藥、化肥和農膜等)營銷的退出。農業循環經濟以資源環境生態建設為指導思想,但并非以降低非自然資源投入為目的。通過對中原地區循環經濟特征的發展可以看出,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非自然資源投入水平的確在不斷降低,但并非完全退出市場,同時更加要求非自然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因此,針對農業產業鏈上非自然資源產品的營銷應以生態性和貢獻率為著眼點。
在上述營銷框架下,要積極實現農業營銷的“兩重創新”:第一重,具有前瞻性的營銷服務創新。農業循環經濟仍然受自然環境和交通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其發展中仍然具有不確定性。同時,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動要求營銷服務根據市場做出正確的預測。第二重,建立具有輔助監督作用的營銷管理創新,創建全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營銷網絡導向系統,對農業循環經濟品牌實現統一、規范的全產業鏈管理。營銷創新的前提是科技創新和質量體系的創新。因此,要求營銷要協助生產檢查農業環境生態安全,重視市場、農產品和營銷策略以及營銷組合的創新。如在循環經濟模式的設計階段,可以廣泛采用具有生態化和節約資源意義的綠色設計,如減量設計、可回收設計以及循環利用設計等。在生產階段,要協助生產部門進行產、運、儲存、銷售等各環節的嚴格管理,提高全環節技術含量。只有充分控制前段的營銷管理,才能將循環經濟消費理念推向市場,樹立品牌形象,創造品牌價值。
參考文獻:
[1] CHE D,VEECK A,VEECK G.Sustaining prod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agritourism product:Linkages among Michigan agritourism destinations[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05, 22(2):225-234.
[2] 李瑾.我國觀光農業的地域模式、功能分區與規劃初探[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2,23(2):48-51.
[3] 張霞.以“循環經濟”理念打造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J].北京農業,2006(2):1-3.
[4] 楊楠,倪洪興.WTO農業談判中的非貿易關注問題[J].中國農村經濟,2005(10):76-80.
[5] 張紅宇,趙革.新農村建設要充分釋放農業的多重功能[J].農村經濟,2006(5):3-6.
[6] 尹成杰.農業多功能性與推進現代農業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7(7):4-9.
[7] 朱啟臻,魯可榮.農業的公共產品性與農業服務體系建設[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7,9(1):90-94.
篇8
結合河北省具體情況從經濟發展、環境支撐、資源承載、科技提升和社會保障5個方面構建較全面的、層次清晰的、數據較易獲取的農業循環經濟建設水平評價標體系(表1),共包含24個評價指標?;疑P聯度灰色系統理論是以灰色關聯分析為核心、集評估、建模、預測、決策和控制優化等為一體的技術體系。它作為一種新的因素分析方法,目前已被廣泛地應用到社會、農業、工業和商業以及經濟和管理等眾多行業和領域。本文結合灰色關聯分析方法進行實證研究,將河北省農業生態經濟建設作為一個灰色系統,用灰色關聯度方法[6]對農業生態經濟建設水平進行評估,可以有效地評價區域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進度和水平,并及時發現其優勢和劣勢,朝著農業循環經濟建設更高水平邁進。指標權重的確定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權重系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權重系數的確定方法大致可歸為3類[7]: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綜合主、客觀賦權法的組合賦權法。而組合賦權法又分兩類,一類為乘法合成的歸一化方法;另一類為線性加權組合法。本文采用線性加權組合法,將Delphi法[8]和變異系數法[8]相結合,計算河北省農業循環經濟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各級指標的權重。農業循環經濟建設水平設計在與相關專家咨詢的基礎上并借鑒現有的研究成果[9-10],設計“很差、較差、中等、較高、高級”5個等級來描述不同階段農業循環經濟建設水平,對應數值分別為0~0.3、0.3~0.45、0.45~0.6、0.6~0.8、0.8~1.0。
河北省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實證分析
篇9
1.2休閑農業是適應時展的產物
休閑農業是適應國內外農業發展趨勢的新產物,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趨勢。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形態和新興農業產業,休閑農業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為主要目標,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把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緊密連結為一體。作為一種農業經營方式,休閑農業匯集生產經營、農村文化及農村、農民生活習俗等,經過科學規劃、開發,提供休閑觀光、度假體驗、娛樂健身、教育培訓、推廣示范等多種服務,集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為一體,橫跨一、二、三產業。
1.3休閑農業使人類更加親近自然
休閑農業以田園風光、農村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為主題,結合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休閑農業利用田園風光、農村自然景觀、生態環境、科技示范園區等,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農業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現狀,把高效農業和現代農業特征相結合,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親近自然、回歸自然、陶冶情趣、休閑娛樂的機會。
1.4休閑農業的經營模式
隨著科技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農事活動與旅游相結合的農業發展形式。為想了解農業、熟悉農村,傾心于回歸自然和原生態,渴望在節假日到郊外觀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務。休閑農業以農業為基礎,利用農業、農村資源,融合農業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設施,讓顧客從事農耕、收獲、采摘、垂釣、飼養等活動,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傳統休閑農業、都市型休閑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奇異型休閑農業等多種休閑農業經營模式隨之產生。
2發展休閑農業的作用
200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休閑農業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一種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休閑農業對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優化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助推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擴大內需以及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極大地促進了我國“三農”建設和城鄉建設的步伐。
2.1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休閑農業的興起和發展,推動了郊區農業向都市農業方向轉型,發展休閑農業,可以打造出一批園林生態型、垂釣休閑型、農村風景旅游型、歷史人文景觀型、特色餐飲休閑型、科技園區型休閑旅游農業產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在發展休閑農業的進程中,帶動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以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為重點的科技服務體系,進而促進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和新品種推廣,提高農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2.2優化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
休閑農業能吸引大批不同投資模式的投資者,投資主體日趨多元化。除了有企業家直接投資的模式外,還有村(鄉)鎮集體或農民廣泛參與和城市職工下鄉興辦的方式。從經營主體上看,從以農戶經營為主,向農民合作組織經營、社會企業家共同投資經營發展。近年來,一些上規模、上檔次的休閑農業園區,都是一些企業家投資興建的,他們將把城市的資本、技術、管理和發展理念帶入農業、農村,大大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
2.3致富農民的朝陽產業
休閑農業源于農業,建在農村,惠及農民,融通城鄉,服務社會,發展休閑農業是一舉多得、利國利民的事業。休閑農業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據研究測算,休閑農業每增加1個就業機會,就能帶動5個農村人口就業,一個年接待10萬人次的休閑農莊,可實現營業收入1000萬元,直接和間接安置300名農民就業,可帶動1000戶農民家庭增收。休閑農業的產業拉動比例為1∶4,促進了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手工藝品生產、旅游用品和紀念品開發以及商貿、運輸等產業的發展。
2.4可利用整合資源并擴大內需和統籌城鄉發展
休閑農業能對土地、生態、勞力、資金等要素進行有效整合,做到生產與生態和諧、人與環境和諧、資源的長效和循環利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它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農村、親近自然、體味田園之樂的機會,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務意識、文化觀念和市場信息源源不斷向農村滲透,進一步推動了城鄉的相互交融和城鄉一體化進程。顧客以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先進理念、進步的生活方式,影響當地農民,使農民的思想觀念得到更新,縮小了學習和接受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離,既豐富了農民的物質生活,也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促進了一代新型農民健康成長。
2.5促進村容村貌改觀和新農村建設
休閑農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村級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村級組織的經濟實力,使之有財力投入到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中去,實施“三改”(改廁、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電訊)、“三化”(綠化、美化、生態化)工程,改變了農村“臟、亂、差”,將原先的“窮山惡水”變成現在的“山清水秀”,優美的環境又吸引更多顧客,推動了休閑農業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實現了良性循環。
3發展休閑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有“植物王國”之稱的云南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豐富多樣的物產資源,是25個少數民族聚集之地,屬農業欠發達省區,但近年由于旅游業或特色農業飛速發展,帶動休閑農業的發展,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當前,休閑農業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3.1缺乏統一規劃
由于投資者對休閑農業認識不到位,缺乏周密的市場論證和發展規劃,造成投資決策的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除了有特殊風景或人文風貌的,休閑農業開發模式基本相同。園區大多缺乏整體規劃,規模比較小,整體建設水平比較低,布局不夠合理,設施配套不齊,服務功能缺乏創新,主要是以觀光型、娛樂型、度假型3種為主,知識型、購物型、療養型很少。休閑農業設施簡陋、內容單調,只是釣魚、住宿、打牌、卡拉OK、體育運動項目等,呈現出低、小、散的特點,沒有樹立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氣,生態、文化內涵也不高,消費范圍多數是本省居民,缺乏吸引力、知名度、影響力。
3.2缺乏管理人才
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不夠規范,機制不健全,經營者和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培訓,全憑經驗和主觀思維判斷進行項目的建設和經營管理,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跟不上市場發展需求。園區內部的導引、休息、安全、衛生、消防、娛樂、餐飲等服務設施的開發與管理簡陋、不完善,專業化水平低,管理粗放、渙散,服務水平較低,缺少開發、經營、管理和公關的專業人才。
3.3缺乏科技含量
大多數休閑農業在經營活動中科技含量不高,僅限于傳統低層次經營層面上,農業資源要素配置單一,農業資源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糧、菜、花、果成熟期也過于集中,品種少、品質差,吸引力、影響力不大,顧客停留時間短,消費少,經營效益低下,創新和持續發展難以做到。
4休閑農業的發展前景及對策
4.1發展前景
“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已成為發展休閑農業的新要求。圍繞發展規劃、標準化管理、信息平臺、教育培訓和市場拓展等方面,大力加強服務平臺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行業協會和社會力量參與服務體系建設,這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旅游業的飛速發展和國家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為休閑農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充分挖掘休閑農業的巨大潛力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休閑需求,將為休閑農業帶來無限的發展前景。
4.1.1各級黨委政府越來越重視休閑農業的發展
不少地方黨委政府不僅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而且把它作為為城鄉居民創造文明健康的休閑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當成一項公共性、公益性的事業,出臺政策,加大扶持,引導其快速發展。
4.1.2國家大規模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資金投入,主要用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的道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特別是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正在發生根本改變,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4.1.3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從世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來看,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居民的需求結構開始轉變。我國人均GDP的不斷上升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將帶動消費結構發生轉變,休閑消費無疑會成為其中的一大亮點,市場潛力巨大,這給休閑農業的發展帶來機遇。
4.1.4休假增多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目前,我國除帶薪休假外,工薪階層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00多天,這為城鄉居民增加休閑消費創造了重要條件。因此,要以科技為先導、產業作支撐、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因地制宜地發展休閑農業,以此來適應人們日益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和休閑度假需求。
4.2發展對策
篇10
On the Operational Model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E Yan-ta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Shaanxi,China)
Abstrac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combined system of agriculture, ecologic and financ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development. Many specific operational models had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past practice and they had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but they also had some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rehensiveness, divers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which in favors of achieving positive the cycle of ecologic and economic, and it would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 were currently some drawbacks in its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Meanwhile, the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unified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perational model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bined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它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期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使食物鏈網絡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的優勢,建立良性的物質循環體系,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與經濟兩方面的良性循環以及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1]。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利于生態環境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
1生態農業經營的具體形式
我國生態農業經營模式是在現代農業的生產實踐中為適應地方生態環境條件,并有效利用地方資源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形成了眾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經營形式[2-7]。
1.1傳統生態農業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在生態農業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傳統生態農業模式主要有基―塘模式、臺田―魚塘模式、山區模式、庭院經濟模式、水田農業等多種模式,各種模式各具特色,有著明顯的地域性。
1.1.1基―塘模式在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區,因常年積水形成漬澇。當地勞動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在低洼的易澇區挖地成塘、堆泥成基,然后塘中養魚,基上種植桑樹、甘蔗、果樹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樹等的肥料,桑葉養蠶,蠶糞、桑葉、蔗葉作魚餌,塘基互養,形成了水陸共生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
1.1.2臺田―魚塘模式在黃淮海平原的低濕地區,地勢低平,漬澇嚴重。當地的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濕地的治理模式,即“臺田―魚塘”模式:在低洼處開挖魚塘蓄水養魚養鴨,栽種水生經濟作物;在稍高處構筑臺田,在田地里種植糧、果、棉和飼料作物,養殖禽畜。這種模式,使臺田和魚塘相互促進,實現了立體開發和綜合利用。
1.1.3山區模式在地形海拔差異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的山區,當地的人們充分利用這種“立體氣候”資源,合理布局農、林、牧、副、漁業的農業生產方式,形成了有山區特色的立體式生態農業模式。如浙江南部山區,出現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庫里養魚養鴨,谷底平地種糧食作物,從山麓到山頂分別種植亞熱帶水果、毛竹、茶葉和發展材用林的經營方式。這樣的立體布局,既發展了生產,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區農業走上了良性發展循環的軌道。
1.1.4庭院經濟模式農戶利用庭院里的零星土地和陽臺、屋頂等進行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綜合經營。如四川省彭縣楠木鄉的一農戶,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個2 m深的水池,同院外水溝相通,在池內放養了2 000多尾魚苗,池上擱雞籠養母雞,雞糞落入池中作為魚的部分餌料,雞籠之上再搭個葡萄架給雞群遮陰,這樣獲得了蛋、魚、葡萄“三豐收”,使庭院經濟成為了家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1.5北京“留民營”模式北京市大興區留民營村是世界知名的生態農業新村,該村以秸稈、米糠、麩皮等作飼料搞養殖,牲畜糞便和部分秸稈再送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用作生活燃料,沼氣池的廢渣送回魚塘或送至農田。這樣,既提高了經濟效益,又增加了農田有機質的含量,實現了區域化種植、規?;洜I、清潔化生產的良性循環。
1.1.6“水田農業”模式典型的有在廣西與浙江中南部等地區形成的稻―萍―魚共生模式,即在水田中起壟,壟上種水稻,壟下水中養萍養魚,形成了立體的農漁業的生態結構模式。
1.1.7“蔗田農業”模式廣西等南方省區是我國主要的甘蔗產區,在甘蔗苗期套種大豆、西紅柿、茄子、綠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間種植平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熱資源來發展農業生產。
1.1.8“果園農業”模式以果、瓜、豆、菇為主體,種養結合,多層次利用土地空間。例如,葡萄園內套種大豆、黃瓜并養蜜蜂,可以明顯提高作物產量。因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葉,還有根瘤菌和含氮的化合物被留在了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黃瓜苗會分泌葫蘆素、九碳鏈等化學物質,對葡萄常見病蟲害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蜜蜂采花授粉則能顯著提高作物的產量。
1.2新型的生態農業模式
在傳統生態農業發展基本模式的基礎上,各地結合地方實際,又發展起來一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的生態農業模式,諸如北方的“四位一體”模式、南方的“豬―沼―果”模式、西北內陸地區的“五配套”模式等,都屬于新型生態農業的范疇。
1.2.1北方“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它是一種庭院經濟與生態農業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它結合生態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的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為動力,以沼氣為紐帶,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在農戶的土地上,在全封閉的狀態下,將沼氣池、豬禽舍、廁所和日光溫室等組合在一起,故被稱為“四位一體”模式。
1)具體形式。在一個150 m2塑膜日光溫室的一側,建一個約8~10 m3的地下沼氣池,其上建一個約20 m2的豬舍和一間廁所,形成一個封閉狀態的能源生態系統。主要技術特點是:溫室內豬圈舍的溫度在冬天可提高3~5 ℃,為禽畜提供適宜的生活條件,使豬的生長出欄從10~12個月縮短為5~6個月,故圈舍的利用率可提高,飼養量可增加。而飼養量的增加,又為沼氣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豬舍下的沼氣池也由于得到了太陽熱輻射而增溫,可解決北方地區在寒冷的冬季產氣難的技術難題;同時,豬群呼出的大量CO2,使日光溫室內的CO2濃度比室外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溫室內蔬菜等農作物的生長條件,蔬菜的產量可獲增加,品質也有明顯提高,成為一類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
2)經濟效益。①蔬菜增產,如冬季黃瓜、茄子1 m2可增產2~5 kg,增收5~6元,溫室大棚年可提高效益過千元;②每年均可節省化肥開支約200元;③溫室育豬比常規養豬可提前150 d出欄,每頭豬降低成本40~50元;④沼氣作燃料和照明等,年可節電60元,節煤130元。
3)社會效益。①改變了北方地區半年種田半年閑的習俗,也改變了冬閑季節“男打麻將女玩牌,鄰里吵架合不來”的陳風陋俗,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②農村庭院整潔有序,完全改變了過去那種“人無廁所豬無圈,房前屋后多糞便,燒火做飯滿屋煙,雜草垃圾堆滿院”的臟亂差的面貌。
4)現有規模?!八奈灰惑w”模式在遼寧等北方地區已推廣達21萬多戶。
1.2.2南方“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這是一種以沼氣為紐帶,帶動畜牧業、林果業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1)主要形式。“戶建一口沼氣池,人均年養兩頭豬,人均種好一畝果”。
2)經濟效益。①用沼液加飼料喂豬,豬可提前出欄,節省飼料20%,大大降低了飼養成本,激發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②施用沼肥的臍橙等果樹,可比未施肥的年生長量高0.2 m多,多長5~10個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顯增強,生長的臍橙等水果的品質提高1~2個等級。③每個沼氣池還可節約往年準備柴禾的砍柴工150個。
3)現有規模。該模式在我國南方得到了大規模推廣,僅江西贛南地區就推廣達25萬戶。
1.2.3西北“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五配套”生態農業模式是為解決我國西北干旱地區的用水問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而研究推廣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
1)具體形式。每個農戶建一個沼氣池、一片果園、一個暖圈、一口蓄水窖和一間看營房。實行廁所、沼氣池、豬圈三結合,圈下建沼氣池,池上搞養殖。除養豬外,圈內上層還可放籠養雞,形成雞糞喂豬、豬糞入池產沼氣的立體養殖和多種經營系統。
2)特點。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形成以農帶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結合的配套發展和良性循環體系。
3)經濟效益?!耙粌?、二少、三增”,即凈化環境、減少投資、減少病蟲害;增產、增收、增效。每年戶均可增收節支2 000~4 000元[8]。
2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的基本特征
各地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生態農業經營模式既各具特色,又都遵循著生態農業模式發展的一條根本“軌跡”,那就是使農業生產經營向著有利于資源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都具有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的幾個基本特點。
2.1綜合性
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2多樣性
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根據本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各異的情況,充分吸收當地的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2.3高效性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的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的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2.4持續性
發展生態農業能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的后勁。
3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發展趨勢分析
生態農業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自然農業、有機農業、持久農業、生物生態農業等都屬于生態農業的范疇,其指導思想都是用生態學原理指導農業生產,使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提出將生態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并進行了廣泛實踐。2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國生態農業建設和發展,對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是“十五”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的系列生態示范創建體系。“十五”期末,國家共批準528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其中233個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國有150余個市(縣、區)開展了生態市(縣、區)創建工作。生態農業經濟效益顯著,據初步調查,各地開展生態農業試點后,糧食總產量平均增幅15%以上,單產較試點前增長10%以上,分別為全國平均增長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糧食比試點前增加21.4%[9]。
生態農業經營模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優化,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主導。遵循我國過去生態農業經營模式的發展軌跡,可展望出未來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及重點領域。
3.1生態農業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生態農業得到廣大消費者、政府和經營企業的一致認可。生態農產品可以解除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心,這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最大市場動力。據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統計,2005年該中心新認證企業1 839家,產品5 077個,截至該年,全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企業總數達到了3 695家,產品總數達到了9 728個。在綠色食品發展的推動下,有機食品發展也取得了較快發展。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2005年新認證有機食品企業208家,保持認證企業198家,保持認證率87%。企業總數達到了416家,產品總數達到1 249個,實物總量66.9萬t。在消費需求的拉動下,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初具雛形,一批以綠色食品生產為主導的生態農業企業逐步壯大。在2005年,就有305家年產值超過了
5 000萬元的企業申請綠色食品認證,占申報企業總數的18.4%;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192家,占33.3%[9]。有關專家指出,生態農業將成為21世紀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
3.2生態農業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
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等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來組織生產,通過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的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兩者在概念和內涵上是相輔相成的,生態農業實質上是生態化的現代農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堅持發展與保護同步,充分利用本區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建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
3.3更注重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
我國生態農業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技術體系,但這一體系基本是對以往技術的整合。今后對生態農業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應圍繞可持續農業體系的發展,鞏固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應加強農業生態技術應用和推廣,以盡快解決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未來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通過調整技術對策并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形成一套既適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市場要求的生態農業核心技術體系,并且在廣大農村積極推廣和應用。
3.4生態農業建設的標準及認證將進一步統一
為了指導我國生態食品的發展,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今后我國一方面應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和環境友好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應加強生態食品標準與國際相關標準的協調與統一,以削弱和淡化國際標準歧視所產生的技術壁壘和貿易爭端帶業的影響。
總理曾指出:“21世紀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歷史階段,現代化農業應該是高效的生態農業”。實踐證明,生態農業是解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它實現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世界范圍內對于能源危機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普及和增強,生態農業乃至生態經濟也必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引導世界經濟向資源節約和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侯福龍.看,他們的生態農業試驗[J].世界博覽,2010(12):56-57.
[2] 郭從友. 鴨稻上市,喜看生態農業又歸來[J]. 工會博覽,
2009 (1):70.
[3] 潘虹.“樂和家園”生態農業分析[J].企業導報,2010(2):96.
[4] 雷和濤,廖允成.淺析楊凌生態農業科普旅游開發[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02-105.
[5] 徐文輝,莊麗麗,陳快快,等.義烏高效生態農業觀光園[J].中國城市林業,2009,7(3):19-21.
[6] 謝藝,汪正祥,雷耘,等.自然保護區庭院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效益分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9,34(5):146-149.
篇11
[3] 董遵.新形勢下的農業科技服務工作[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5(3):52-53.
篇12
一、現今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農業循環經濟缺乏正確認識
雖然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但是由于我國人口數量大,導致我國人均農業資源的占有量相對較低。并且,伴隨農業糧食生產安全相關問題的出現,以及人們對于糧食需求量的增長,最終造成了在農業發展中過分強調量的增長而忽視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公眾都認為,現今中國農業發展正在穩步前進,現在就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還為時過早,并且會得不償失。同時,一些與農業生產相關的企業認為,若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其資金的前期投入過于巨大,并且在短期之內可能會無法獲利,從而打消了生產發展的積極性。還有一些比較貧窮落后的農村地區,因為生活較為貧困,認為最為重要的便是實現農業生產的增產與增收,他們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愿望并不強烈。
(二)缺乏科學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需要有長遠科學的規劃,但是農業循環經濟在我國提出的時間還不是很長,這一規劃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受到各方重視的時間較短,也沒有正規的規劃體系來指導農業循環經濟的規劃、推行、落實,對農業循環經濟的引導力度也不夠。而農業循環經濟要想獲得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需要有大量的科學研究依據作為基礎。比如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與政治、經濟、自然以及社會等各個領域息息相關,并且還關系到農業生產、流通、以及消費等的每個環節,涉及到各個地區、各種產業以及企業的方方面面,所以說一些相關的經濟理論、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相關技術研究等至關重要。雖然這些在發達國家中都已經得到重視與解決,但是還在處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起步階段的中國,有很多領域是農業發展中還沒有涉及的。在我國,正是因為沒有科學、深入的調研,缺乏長遠、正規的規劃體系作為指導標準,使得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
(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受到技術的制約
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其生產方式比較落后,生產條件也受到較大的限制。相較于我國工業的發展而言,我國農業發展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十分落后的,并且相關的科技水平也較低,使得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受到技術的制約。多年以來,我國中央以及地方地區的財政對于農業項目的資金投入以及科技研發、服務水平都較低,這也就導致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技術水平落后,農業循環經濟技術成果的轉化率比較低,農業科技研發與科技成果推廣、科技成果應用嚴重脫節,更難以形成保障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體系=。正是因為農業先進技術的缺乏,農民即使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去發展。除此之外,我國農村農業生產大都是以家庭為一個生產單位的分散經營模式,這種模式不利于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推廣以及實施。
二、促進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念
要想帶動農業循環經濟的推廣、普及以及快速發展,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念,通過多種渠道,加大農村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的宣傳以及教育。使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深深的扎根于農民的心中,幫助農民正確的認識農業循環經濟的價值和發展趨勢,增強他們的主動性與自信心。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宣傳,讓社會公眾能夠更加明確我國在發展農業過程中面對的諸多困難以及挑戰,了解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威脅,理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以及基本的措施。同時,面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嚴峻形勢,一定要切實的改變政府以GDP增長為目標的政績觀,從而更好地帶領地方政府官員,既重視該地區經濟水平的發展,也重視農業環境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建立起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相應指標。比如說,將農業產品投入的結構、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都加入到政績考核的指標當中,引導區域循環經濟的逐步發展,加快生態農業的開發力度,讓農村地區擺脫農業生產以及經濟增長中“有增無長”的狀況,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完善農業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以及發展規劃
要想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并且保障這些規劃能夠切實的貫徹落實,需要加快農業循環經濟的立法進程[4]。從規劃操作的層面上看,要明確各級地方政府、相關企業以及公眾的基本責任與義務,從而保障農業循環經濟的有效實施;還要不斷建立和完善農業發展中資源保護的有關政策,健全農業生態的有關補償機制,從而帶動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對于那些已經出臺許多年且相對滯后的法律法規要及時的進行修訂與完善。同時,各級地方政府還要根據中央制定的法律來完善自己的地方性規章制度,從而提高相關法規的針對性以及可行性;各級政府還要加大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發揮財政政策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政府可以建立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并確保專項資金能夠穩定持續的增長;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開展的較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政府可以給予直接的投資或者補貼。除此之外,還可以積極的鼓勵農民發展與本地區農業相適應的低碳經濟,利用環保以及循環農業的相關技術來發展種植業或者養殖業,對于這些農戶,在稅收政策以及信貸方面可以實行優惠,必要時可以給予一定的補助或者獎勵;地方政府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自己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投資政策以及區域政策,從而讓這些政策整合在一起,發揮最大的效應。
(三)加快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和成果推廣
要想加快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創新,就一定要加大對于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加快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至今為止,我國在農業科研方面的人才嚴重缺乏,尤其是一些科研人員知識水平較低,對于我國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究與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一定要加強對于農業循環經濟中科研人才的能力培養,制定相關的農業循環經濟人才培養計劃,從而爭取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培養出一批高質量、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人才。除此之外,一定要建立起完整的農業循環經濟科研投入以及科技成果推廣體系,加大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投入以及推廣機制的建立,建立起范圍廣、技術高、多元化的投入與推廣體系,從而在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農民的收入。就目前而言,我國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科研經費的投入在不斷增加,以更好的貼近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現實需求,但是若是要大幅度的提升農業循環經濟科研經費的投入,僅僅依靠于政府是無法滿足的,所以還需要對農業循環經濟的科技投入方式進行創新,讓其走市場化的道路,鼓勵以及動員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加入到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投入當中,充分的調動社會各類成員參與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投入的積極性,拓寬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融資渠道。如充分發揮農業循環經濟科研示范基地、農業領域龍頭企業以及循環經濟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循環經濟科技推廣當中的示范相應和擴散作用,引導全社會積極投入到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中來。
三、結束語
二十一世紀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時期,對于農業的生產質量和發展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堅持與時俱進,堅定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信心和信念,加快農村地區先進的、新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密切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系,保證我國農業能夠協調、穩定、整體以及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培哲.縣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
篇13
(1)農業生產規模偏小,產業化組織水平低。當前,省內農業生產的生產單位仍是農戶,使得農業生產較為分散,規模較小。河南省人多地少的局面使得農業只能進行小規模的生產經營,農戶缺乏創新的動力。而今雖然已經有一些不同形式的專業合作,但是都仍處于發展階段,全省尚有2/3以上農戶游離于農業產業化組織之外。而處產業化組織之中的農戶,也比較松散,組織化程度并不高。(2)生態環境污染嚴重。首先,大量化肥和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對農業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甚至已經危害到人類的健康。其次,農用薄膜的大量使用以及回收的不當也加劇了農業的生態污染。再次,農作物秸稈的大量焚燒,不僅污染空氣,更是破壞了其它植被的生產。最后,城市垃圾的堆放占據了大量的耕地,有些污染極重的垃圾廢品更是摧毀土地的罪魁禍首。(3)農村教育落后,勞動生產效率低。河南省作為人口、農業大省,農村的教育水平仍然十分落后。據2011年河南省統計年鑒顯示,至2010年河南省農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農民總數的71.4%,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農民總數的64.07%。河南省1843.00萬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培訓的僅占33.40%,未受過培訓的占66.6%??梢哉f,河南省絕大說農村勞動力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技能單一,經營粗放。(4)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資源浪費嚴重。河南的省情為人多地少,發展需求迫切。到2008年河南省的全部耕地面積為7926.4km2 ,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51%,人均耕地面積為1.22畝,低于全國人均水平1.4畝。近年來,隨著生產成本的升高以及城市面積擴展等種種原因人均耕地面積更有下降的趨勢。
二、河南省發展低碳農業的必要性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近幾年全國乃至國際上最為推崇的一種經濟模式。(1)發展低碳農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有關資料表明,農田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量的10%~12%,還不包括農田對森林資源減少所造成的影響。相反,森林則可以消化28%~32%的工業和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河南省是我國的農業主產區之一,順從當今時展,建立和發展現代低碳經濟體系是十分必要的,而發展低碳農業更是河南省發展低碳經濟體系中最重要,最需要先行的一步。(2)發展低碳農業是減少溫室排放的必然選擇。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發展低碳農業有著巨大的潛力。至
2010年底,河南省擁有林地面積336.6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805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0.2%;濕地面積110.87萬公頃;耕地面積14248.69千公頃等。森林、耕地和濕地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中均有重要的作用。發展低碳農業不僅是強調農業的減排,更是要加強農業的碳匯能力,是農業生產有碳“源”向碳“匯”轉變。(3)發展低碳農業是河南省實現農業結構轉型、建設現代化農業的必然選擇。河南省經過一直以來不斷的發展和積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用機械總動力和機械總數量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這些農用機械中,大多數還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農用機械,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并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低碳農業模式有著發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點,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減輕資源和環境壓力的根本途徑。(4)發展低碳農業是改善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河南省農業生產模式都一度采用高碳式的農業生產。高碳式農業生產模式在生產過程中不僅伴隨著大量的能源消耗,更是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低碳農業生產模式是一種與高碳農業生產模式完全不同的農業生產模式。它強調,在生產過程中采用低能耗,科學的利用不同生物資源在生產系統中的循環和再循環,通過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立自然生態環境來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低碳農業并不僅僅是提倡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還強調在整個農業,包括生產、經營、消費過程中的低能耗和低排放,這就更加降低了對生態破壞的可能。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