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從音樂藝術的產生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結構形態,是以聲響在時間運動中的自由組合來表現人類主體的內在審美情感,素有藝術的王冠之稱。它的每一個音符都凝聚著審美主體對現實、人生的深刻體驗。它以特有的藝術魅力抒發著人們的情感,撥動著人們的心弦,陶冶著人們的性情,美化著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對社會、對人生有一種新的感悟。而音樂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區別在于構成音樂藝術的物質材料是一種特殊的材料——聲音。正式由于這種特殊性,音樂藝術在具有了一般藝術的共性審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個性的審美特征。
一、音樂藝術中的想象性審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能力。音樂藝術并不是以單純模仿自然界音響為主要目的,而是通過對音樂有規律、有組織的排列,演奏出流暢的旋律,給予接受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呈現出一個充滿自由想象的靈性世界。音樂總能喚起聽眾在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經歷與這些具有情感的聲音相聯系,從而產生一系列生動的聯系和想象,激起聽眾強烈的感情反應,產生共振。同時,音樂的情感內涵又存在著多義性和不確定性。音樂想象的來源應該是現實生活的體驗,因此,音樂的聯想和想象才能夠在人的內心深處喚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來完成對音樂形象的塑造。聽眾或欣賞者才可以運用聽覺去感受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樂等。當這些情感元素與欣賞者或是聽眾原有生活中的經歷相關,重新再現音樂意象使欣賞主體與客體產生共鳴,所以這種感情便在欣賞者或是聽眾的心中得到進一步深化,于是主體便產生了感動。例如貝多芬在 《田園交響曲 》中用音樂演奏出的雷聲、雨聲、鳥鳴聲讓我們感受到了 “雨過天晴 ”后的一種舒展的心情,正是這種心情讓我們聯想到了雨過天晴后的那種清心爽朗的情景,這樣才能使聽者在聯想某些具體景象時對作曲家的感情表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樂藝術審美特征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音樂聲音的象征性主要取決于聲音特有的屬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樂具有模擬的能力,用音響可以表現出各種鳥鳴聲、泉水聲、疾馳的馬蹄聲,聽者可以通過這種模擬性音響,在頭腦中構成較為清晰的鳴禽、山泉、奔馬的畫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彩音調 ,總能喚起聽眾的聯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協奏曲 《粱山伯與祝英臺 》中 “樓臺會 ”一段,小提琴獨奏象征了女性祝英臺,大提琴獨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時柔和的提琴音樂也象征了人物豐富的情感。
二、音樂藝術的情感性審美特征
音樂藝術中的情感性審美與人類主體內的審美情感韻味有著密切的必然的聯系。情感是音樂的內在本質,音樂是情感的直接表現。情感美是它的一個審美特征。情感中的主觀因素在審美過程中又具有積極能動的作用。通過主觀的情感,可以表現深刻的思想內容。創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作品中,然后再把這種情感傳達給聽者,使聽眾產生共鳴。在這一過程中包含了情感體驗、“借情”“移情”等多種復雜的因素在里面。黑格爾曾指出:“音樂是心情的藝術,它直接針對著心情”。優秀的音樂作品聽后能給人一種訴之不盡的意蘊和審美感覺,音樂家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全部濃縮在作品之中。例如我國古代琴曲《高山流水 》,講述的就是于伯牙與鐘子期以琴曲相交乃至與音樂共生死的動人故事。再如民樂《百鳥朝鳳 》中,運用嗩吶來模擬大自然界中的各種鳥類鳴叫,表現出熱鬧歡快的場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這里音樂表現出的只是一定的節奏、旋律和聲音狀態,只有將自己在生活中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溶入其中,才能使審美意識與音樂的聲音狀態相融合,音樂才能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時,作為欣賞者還需要充分調動自身的想象力和聯想力,用心去感受,這樣才能完成音樂情感的傳達和接受。
三、音樂藝術的時間性和流動性
音樂藝術可以直接表達整個情感活動的全過程,所以人們常說它是時間的藝術,流動的藝術,生命的藝術。音樂的物質傳達媒介是音響,音響的時間性和流動性,使音樂藝術在反映主體對生活的復雜情感變化方面,更少地到受反映對象的具體制約,與造型藝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越之處。所以,黑格爾曾說:“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因素,即本身是無形的情感,這種情感不能夠用一般實際的外在事物來表現,而是要用一旦出現了馬上就消失的亦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外在事物。因此,形成音樂內容意義的是外在的直接對立統一中的精神主體,即人的心靈,亦單純的情感?!笨鬃右苍f韶“盡善盡美’,因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說:“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币魳匪囆g所具有的這種時間形式的直接性和流動性,應當說是它的一大長處。同時音樂藝術的時間性又受到空間形式的間接影響,在這一點上它與造型藝術恰恰相反。正因為如此,聽眾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就能根據相應的旋律和節奏來想象出特定空間中的人物、事物和景象,音樂形象帶有了一定的寬泛性、朦朧性和模糊性。
總而言之,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既是豐富多樣,又是獨特鮮明,我們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上述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才能更好地進行音樂藝術的審美活動,才能有助于我們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理性思維去解釋音樂現象,才能真正獲得音樂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孔智光.文藝美學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76頁.
篇2
電影主題音樂的審美特征
(一)電影主題音樂具有情節描述性
電影主題音樂通過其表意的手法,通過音響來表達電影的主題思想,聽眾則憑借主題音樂的聲音來對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進行感知,具有情節描述性。且因為主題音樂的特性是不具體性、不確定性,從而需要電影的畫面來對電影的主題進行“解讀”。如在《大笑江湖》中,它的主題曲《大笑江湖》,由小沈陽演唱,從一開始便能夠撥動觀眾心弦,主題曲所表達的意境與電影中所要描述的情節緊密結合,在歡快的旋律中,我們在解讀江湖人的故事,其歌詞“我一生戎馬刀上飄,見過英雄彎下小蠻腰”正是故事劇情的體現。電影《讓子彈飛》中的音樂是抑揚頓挫的,主題音樂《太陽依舊升起》是一首鋼琴曲,它的音樂風格既激昂又深沉,與電影的劇情相匹配,唯美的琴聲,將片中幾大主角都刻畫得非常深刻,這種充滿原創性的電影音樂與劇情,為電影《讓子彈飛》綻放光芒。所以,觀眾能通過影片中主題音樂激昂、振奮的感受,來體會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
音畫同步是指音樂與畫面的情緒一致, 節奏相同,是電影藝術中最常見的音樂描繪手法。①電影主題音樂與文學、藝術等不同,它主要是通過音樂的節奏、音調、音色、旋律、單音的、雙音的、帶笑聲的、帶哭聲的演唱,慢唱、慢奏、快唱、快奏、重唱、重奏等方法,通過聽眾感觀的感知,獲得觀眾心理上的美學體驗。一般來說,人的聽覺能夠引起視覺上的想象力,聽眾能夠通過音樂來對抽象事物進行想象,從而體會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觀眾被影片所吸引。電影《美麗人生》中主題音樂《霍夫曼的船歌》表達著丈夫對妻子的思念,通過主題音樂來體現電影中的黑色幽默,讓觀眾笑中帶著淚,與故事情節中的主人公共同經歷著恐懼、死亡與悲痛。其主題音樂不是悲慘的音樂,而是如詩般美好的歌劇,讓觀眾在享受這美好音樂的同時體會著主人公對家人的關愛,他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一位偉大的丈夫,他留給了家人巨大的精神財富。
(二)電影主題音樂具有劇情從屬性
電影主題音樂具有審美價值,又具有藝術價值,它與電影劇情緊密結合,具有劇情從屬性。電影主題音樂的創作依賴于作曲、作詞家對電影劇情的確定和導演對音樂風格的追求,所有的內容都必須在音樂與劇情相融合的畫面中體現,只有音樂與電影畫面結合,才能夠更充分體現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才能更加吸引、感染觀眾。因此,電影主題音樂不同于單純創作音樂,它必須要受制于電影劇本,以電影劇本作為母體進行創作。影片要淋漓盡致地展現劇本內容,就必須圖、文、聲有機地結合,電影主題音樂只有依附于電影劇情,才能展現音樂的藝術性,兩者相輔相成。 在電影《山楂樹之戀》中,其開場音樂是運用箏獨奏的方式來表達,箏的彈撥方式可以避免太過悲傷的感情,且通過夾雜鋼琴的演奏,體現出導演張藝謀對音樂的那種陽光與青澀的追求,具有情節從屬性。且《山楂樹之戀》是陳其剛專門為電影創作的,其歌詞平實樸素,又帶著濃濃的憂傷,撥動觀眾心靈的感傷。
在電影《阿凡達》中,其主題曲《我看到你》的制作也非常細膩,充分體現了影片的真實性。在影片中,講述潘多拉星球上的物種和諧相處,為了配合畫面中的那種天然樸實的生活,需要運用唯美的音樂,讓觀眾感受到畫面的真實性。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只能通過景色來剪輯制作聲音,為了使畫面中潘多拉星球的物種能在大自然中和諧,把大自然的各種聲音,細微地運用到影片中,這樣處理后的聲音錯落有致,使影片更具有真實性,這也說明了主題音樂相對于電影來說,具有劇情從屬性。
(三)電影主題音樂具有感染性
《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彪娪爸黝}音樂作為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與電影緊密結合,且具有劇情從屬性,隨電影劇情的發展而變化,遵循著電影的劇情。電影之所以能打動、感染觀眾,最主要的原因是電影的表達除了具有聲音和畫面外,還有音樂。電影主題音樂的加入使觀眾更能體會電影劇情的內容,更具有情緒感染性。
在刻畫電影主題思想上, 通常采用的手法是主題音樂貫穿。最典型的例子應該屬于美國電影大作《泰坦尼克號》的主題音樂《我心永恒》。這首主題音樂作為該影片的主導
音樂, 是全場音樂創作的核心。②且能夠深深地感染觀眾,讓觀眾完全沉浸電影中,有一種一直想看下去的沖動。如果這部電影沒有音樂做背景,只會讓人感受到拓海只是在不停地開車,失去了那種扣人心弦的震撼力,不能夠體現出影片的緊迫感和刺激感,由此可以看出,電影主題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具有感染觀眾的效果。
在影片《紅高粱》中,其主題曲《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具有強烈的感染性,能很好地渲染影片。影片一開始,就響起了歡快的旋律,將人們的情緒引入其中,既配合主題,又能引出電影劇情的內容。通過音樂描述了劇情中的人物能追求自由的愛情,愛就真愛,恨就真恨,且劇情跌宕起伏。音樂中的節奏既緊湊又有規律,通過音樂與電影畫面的緊密結合,電影的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更能夠感染觀眾。
電影主題音樂的藝術功能
與電影主題音樂的審美特征一樣,電影主題音樂的藝術功能也有多方面的表現方式。電影主題音樂可以通過對人物形象進行深化以及對電影氛圍進行對比,從而感染觀眾;也可以直接運用擬人的手法、與畫面結合的表現方式來與影片相結合,從而達到展現影片內容、根據影片內容的發展來實現對人物情感的表達和對影片劇情的闡述。
(一)電影主題音樂具有深刻表達劇情的藝術效果
主題音樂表達著創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使電影中的人物有感而發,反映了人們內心的心理活動。在電影《雛菊》中,整部影片的音樂是由鋼琴和小提琴來演奏的,鋼琴和小提琴的結合,使影片的主題音樂具有神話般的色彩。其主題音樂一開始就是小提琴演奏,緊接著鋼琴演奏,這種基調讓人感覺到一種充滿著幸福和諧的生活?!爱斠魳仿暈楹吐暸c大提琴混合時,此時最能夠感染觀眾,讓觀眾的心隨之揪一下,跟著音樂聲而震顫,仿佛自身在夢境中?!雹矍乙魳仿暟殡S著畫面中出現一朵朵美麗的雛,它們在風中擺動著,有節奏地隨著風的吹拂而顫動,而此時音樂聲也伴隨著雛菊的擺動而有節奏地演奏著,詩境般的畫面,讓觀眾既能感受到雛菊的力量,又能感受到大提琴琴弦的每一次撥動。這些都暗喻著女主人公堅強的心和內心擁有著強大的力量,她外表看起來雖然是柔弱的,但是在她柔弱的外表下擁有著一顆堅強的心。
(二)電影主題音樂能夠通過畫面激發聯想,具有劇情延伸的藝術效果
主題音樂不僅具有審美特征,還具有藝術功能。觀眾在欣賞主題音樂的同時,也能激發觀眾聯想,很多人聽音樂喜歡緊閉雙眼,具有劇情延伸性的藝術效果。電影主題音樂通常運用一些特殊的符號來吸引觀眾,引發觀眾對劇情的聯想,有時還通過音樂來交代劇情的時間。如《唐山大地震》中,以20世紀70年代的歌作為片段,說明了地震發生的時間,讓觀眾能聯想到70年代的生活狀況。再如《陽光燦爛的日子》,其歌曲《國際歌》也能讓觀眾聯想到那個時代。通過聽音樂和觀看影片畫面,觀眾內心很自然就會產生一種心理聯想,這種聯想會隨著音樂的播放和電影劇情的發展,在觀眾心中產生一種不由自主的感情釋放。
(三)電影主題音樂反映著人們內心的心理活動,具有烘托的藝術效果
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作品中的許多人物其實都是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反映,因此電影也具有弘揚優良、善良等責任,抒發著人們內心的情感。而人們內心世界的情感一般都是通過喜怒哀樂來表達,還有一些情感是無法用這些來展現的,它就必須通過音樂來展現。觀眾通過音樂,可以更加了解人物的情緒,更能夠進入人物的心理,感受到那種心境。
(四)電影主題音樂具有渲染觀眾情緒的藝術效果
從以前的無聲電影到今天的有聲電影,電影的發展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知道電影需要運用音樂來表達劇情內容,渲染觀眾情緒,如果沒有音樂,電影會顯得沒有生機,不能更好地感染觀眾。電影從一開始就是通過音樂來展現電影的劇情,隨著劇情的逐漸深入,又通過音樂調節劇情,這種時而起伏時而跌宕讓觀眾有足夠聯想的空間,這就是好電影給觀眾的感受。如在《泰坦尼克號》中,其主題音樂就是隨著劇情的深入而不斷在觀眾耳邊響起,從而達到渲染觀眾情緒的藝術效果。
(五)電影主題音樂的表現方式多樣,具有提升作品品味的藝術效果
電影主題音樂可以通過和、緩、慢、快等節奏來表達人們內心世界的想法,能以強烈的感染力感染觀眾,有效提升作品的品味。如在電影《戀愛通告》中,其主題音樂《你不知道的事》節奏緩慢悠揚,雖然是一部文藝片,但主題音樂穿插在電影中,引發人們內心的聯想,讓每個少女都有一種對愛情的美好憧憬,提升了作品的品味,每次一想起這首歌,都有許多蝴蝶在眼前飛過,很美好。再如電影《人到中年》中,其主題音樂能夠使觀眾被影片所吸引,其音樂既輕快又悠揚,且帶有一點憂愁,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既對事業充滿信心,又對人生充滿著信念,表現了這一時代知識分子的人格特征。這一主題音樂的響起,常常讓人感受到心中的一種震撼,許多觀眾被劇情感染,從而很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品味。
總之,電影主題音樂不僅具有審美特征,還具有許多藝術功能,電影主題音樂是電影藝術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載體。隨著電影業的不斷成熟,電影主題音樂作為電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與電影關系越來越緊密,形成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其地位是不可以代替的。
注釋:
① 王燕:《論電影主題音樂的審美特征及價值功能》,《電影文學》,2010年第22期。
② 沈佩偉:《論電影主題音樂的審美特征》,《電影文學》,2010年第8期。
③ 陳海鷹:《音樂在電影中的審美與藝術功能》,《電影文學》,2010年第8期。
[參考文獻]
[1] 沈佩偉.論電影主題音樂的審美特征[J].電影文學,2010(08).
[2] 陳海鷹.音樂在電影中的審美與藝術功能[J].電影文學,2010(08).
篇3
一、電影音樂的審美特征
電影音樂與其他類別的音樂有著一些區別,它是缺乏一定的獨立性的。因此,電影音樂必須要與畫面和人物語言相結合,使得觀眾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獲得審美體驗。
(一)音樂與畫面交相呼應
眾所周知,電影作品中的音樂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畫面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音樂卻與畫面有著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音樂所突出表現的側重于引起觀眾的情感體驗,而畫面則是給觀眾以視覺上的欣賞。鑒于此,在電影作品中有效將音樂與畫面相融合,能夠使得兩者發揮出更好的作用,起到相互輝映的作用,易于引起觀眾的共鳴。另外,音樂作品具有著主觀性的審美特征,與具有客觀性、具體性審美特征的畫面有機結合,兩者能夠相互補充,起到較好的表達效果。
(二)音樂在表現內容上以劇情為依據
作為電影作品的音樂,在創作上必須要以劇情為依據,在整體效果上要符合電影的整體基調。具體來說,電影音樂要符合人物的情感狀態,同時還要以劇情為依據,并與畫面相結合。從情感體驗的角度來講,相比較來說,純音樂更容易引起觀影者的共鳴。這是因為觀眾在觀看電影時,純音樂與具體畫面內容相輝映,能更加明確的表達情感。可見,音樂作品對于推動電影劇情發展、更好的表達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音樂作品在結構上有著間斷功能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會有多個畫面轉換的鏡頭,相應的音樂作品也就必須與之相符合,起到間斷性的功能與作用??梢哉f,電影中的音樂作品有著一定的間斷性特征。這是因為,電影中的音樂作品和畫面應當保持著一致性,而電影劇情的跌宕起伏,勢必在畫面表現上有著一定的跳躍性,從而使得音樂作品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最終,在一部電影的不同時間點,會呈現出不同情感、不同節奏的音樂作品。
二、電影音樂的藝術性表現
電影中融入音樂作品,不僅對于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有著重要的作用,且還能夠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人物性格,使得觀影者能夠深入的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人物特質。同時,影片中音樂的聲響在渲染劇情、烘托氣氛等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為觀影者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促進觀眾加深理解電影作品中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
(一)對人物性格進行藝術性塑造
眾所周知,電影中的音樂作品對于影片劇情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v觀電影史上的多部影片,可以看出,有的電影通過音樂作品的烘托,能夠為觀眾帶來一種美學上的體驗,在情感上引起共鳴;有的電影采用的是交響樂等作品,這在氣勢上為觀影者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給予觀眾較強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作品中音樂元素的合理使用,對于深入的刻畫與表現主人公的性格有著重要的意義,或是溫婉柔情、或是具有英雄氣概,都是可以由音樂進行有效烘托表現出來的,最終更好的對電影中的主人公性格進行藝術性的塑造。
(二)藝術化地表現電影主題思想
毫無疑問,任何一部電影作品都要有著明確的主題,并依照這個中心思想合理組織、調動各種元素,以期共同發揮作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表達出電影的主題。其中,音樂作品就是電影作品中的基本組成部分,并在表達電影主題思想方面有著重要的烘托作用。通常來看,我國的電影作品,往往使用“主題歌”來總結這部電影的主題,有著突出與明確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不僅“主題歌”能起到深入表現電影主題的意義,電影中的樂曲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梢哉f,這類能夠表達電影主題、明確劇情中心思想的音樂,在整部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基礎地位。同時,在電影劇情發展的關鍵環節,有效、合理的使用音樂作品還能夠強化人物性格、渲染場景氣氛等,進而引起觀影者的共鳴,最終起到深化影片主題的作用。
(三)對影片場景和氣氛進行藝術化描繪
在電影作品中使用音樂,不僅能夠有效的配合畫面推動劇情的發展,而且還能起到烘托電影場景氣氛的作用。具體來看,在表述有著動作性特征的事物時,可以用歡快的音樂為具體的畫面提供一種聲音上的造型。這種在聽覺上配合視覺上的表現,即音樂配合畫面的表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強調和加快畫面節奏的作用。可以說,電影中的聲音和畫面是兩大基本組成部分,音樂作品運用的好,通常會為觀影者所記憶深刻,并通過熟悉的旋律、明確的歌詞內容回想起優秀的電影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音樂作品對于推動電影整體表現力來說,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音樂作品在烘托場景氣氛上,有著強調、渲染的功用,能夠充分發揮藝術化的描繪功能。
三、結語
可以說,音樂對于烘托電影的主題、使得電影更富表現力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在藝術性表現上還能滿足觀眾的多元化需求。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電影音樂已經自成一套體系,并與其它元素相互融合,共同來表現電影的內涵,以期使得觀眾得到較高的觀影體驗??梢?,電影音樂在提升電影作品整體藝術性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電影音樂可以與畫面、聲音等交相輝映,形成聽覺與視覺的有機統一,能夠烘托出人物的特征,更好地表達劇情,以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完滿的進行了藝術性的表現。
參考文獻:
[1]雅烏塔羅.電影音樂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現特征的審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01).
[2]沈佩偉.論電影主題音樂的審美特征[J].電影文學,2010(08).
篇4
舞蹈表演結合了肢體語言、音樂節奏的變化以及豐富的情感因素,因此使得舞蹈藝術的展現豐富多樣,也使得舞蹈藝術得以廣泛傳播。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體現了舞蹈作品的藝術高低,而為了更好展現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就要增強對藝術創作的創新力,無論是題材主題的選取,還是情感因素的融入,都需要標新立異,給予舞蹈藝術絕佳闡釋。
一、舞蹈藝術的獨創性
獨創性是舞蹈藝術的一個重要審美特征,同時獨創性也賦予整個舞蹈作品獨立空間,要求舞蹈藝術的題材以及主題都必須能夠展現出與眾不同,能夠體現出舞蹈藝術的新意。這就要求作者在舞蹈藝術創作構思環節必須要重視創新,改變原有死板硬套的方法,突破固定的舞蹈藝術創作模式,只有創新才是舞蹈藝術得以永存的條件,并讓舞蹈藝術獲得更多人的欣賞,使得欣賞者獲得良好的審美感受。
另外,獨創性還賦予舞蹈作品極強的延伸力。站在舞蹈藝術本質的角度對美感進行分析,主要體現在舞蹈藝術新作品必須要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這樣才能夠讓廣大觀眾對這一新作品產生良好的審美感受。在一個舞蹈作品當中,主題思想是十分關鍵的,而在舞蹈創作手法的切入之下也更加真實而感人。廣大舞蹈工作者必須要秉承舞蹈藝術的創新精神,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演繹方面都要體現出舞蹈藝術審美特征當中的獨創性,讓舞蹈的魅力真正綻放。
二、舞蹈藝術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藝術審美特征的一個關鍵點,也是拓寬舞蹈藝術范圍的有效手段,無論是舞蹈的創作還是表演都要融入抒情性特征,這樣才能夠使得舞蹈藝術形式更加生動和獨特。舞蹈藝術的支撐是人體的動作,但同時也會對舞蹈情感的表現產生一定束縛,因為舞蹈和語言及表演是大不相同的。人體動作需要跟著音樂節奏的變化進行規律性的變化,在這一過程當中必須要融入真實動人的情感,運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內心感情,并將舞蹈藝術作品當中的情感用動作的形式傳遞給觀眾,這樣觀眾才能夠獲得美的享受。肢體語言是舞蹈藝術表演特征的絕佳體現,而音樂節奏以及韻律又能讓舞蹈藝術能夠連貫表達,不斷美化肢體動作才能夠促使情感的融入。舞蹈藝術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過音樂節奏來營造,并通過設置的相應場景為舞蹈提供自由發揮的舞臺,為了避免臺詞缺失對舞蹈情感的束縛,要求舞蹈工作者需要對舞蹈作品進行多層次的揣摩和反復演繹,用肢體語言為觀眾帶來舞蹈藝術的審美魅力。
三、舞蹈藝術的技藝性
舞蹈藝術主要是通過肢體語言進行闡述的,而且目前舞蹈題材以及主題數量都大大增加,這就要求舞蹈藝術能夠全面提高,從而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而舞蹈藝術的技藝性就是實現舞蹈藝術蛻變的關鍵因素。舞蹈作品的內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以及神話傳說,而舞蹈主題的突出和表現就需要高難度的舞蹈技藝對其進行升華。舞蹈的技藝性需要通過表演者完成,這就要求表演者掌握高超的舞蹈技巧,尤其是在表現高難度動作時更要體現其技藝性。同時,舞蹈動作的設計以及場景的布置也要體現出舞蹈藝術的技藝性,細致全面地展示舞蹈藝術結構,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從而有效地塑造藝術形象,不斷提高舞蹈藝術的美感。隨著舞蹈作品技藝性的提高,給觀眾帶來的震撼效果也會增加。
四、舞蹈藝術的綜合性
舞蹈藝術不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并不能脫離其他藝術而存在,舞蹈藝術的發展已經逐步演變成綜合性的藝術門類。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突出和強調了綜合性,主要原因在于舞蹈藝術源于生活,而它的美也體現于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物。在體現舞蹈藝術的綜合性時,不單單要結合不同的藝術形式,更主要的是要將音樂元素、文學元素等變成舞蹈藝術不可或缺的內容,在舞蹈本身結構的基礎之上,通過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使得舞蹈藝術獲得質的飛躍。舞蹈作品的內容、人物等都會影響到舞蹈藝術風格,而且形成的綜合性也會有高有低,只有全面了解舞蹈作品藝術構成,才能真正展現出舞蹈藝術的綜合審美特征。
舞蹈藝術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傳播,究其原因,在于舞蹈藝術具有極強的審美特征和極佳的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能夠充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同時也能給人的心靈帶來震撼。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是決定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這就要求舞蹈創作者和表演者需要牢牢把握住作品的審美特征,讓舞蹈藝術完美綻放。
篇5
二、多元性
聲樂藝術的第二大審美特征,是多元性。因為人是豐富的、復雜的、多元的,所以由人聲歌唱的聲樂藝術也自然是豐富的、復雜的、多元的。聲樂藝術的這種多元性審美特征,具體表現在許多層面:其一是聲部的多元性。由于歌唱者的嗓音條件與特點不同,而劃分為許多聲部,即聲音的部類,總的分為男聲、女聲、童聲三大類。其中男聲又細分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三類;女聲也細分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三類。而劃分的方法,也呈現多元性特征,其中主要有音域劃分法(又分自然音域劃分法、歌唱音域劃分法兩種)、聲區劃分法(分為低聲區、中聲區、高聲區三種)、生理劃分法(根據歌唱者聲帶的長短、寬窄、厚薄劃分聲部)等等。其二是聲類的多元性。聲類即不同嗓音的類型,主要根據歌唱者的音色特點劃分。例如女高音分為抒情型(音色明亮、柔美、秀麗、甜潤)、戲劇型(音色高亢、深厚、壯闊、有力)、花腔型(音色清脆、純凈、糾巧、靈活);男高音也分為抒情型(音色明亮、清脆、柔和、優美)、戲劇型(音色嘹亮、結實、渾厚、有力)等。其三是聲性的多元性。聲性即聲音的性質,以聲帶的機能與振動方式劃分,分為真聲(又稱“大嗓”或“大本嗓”)假聲(又稱“小嗓”)、混合聲(真聲與假聲的有機結合)三種。其四是演唱方式的多元性。聲樂演唱方式分為獨唱、重唱、合唱、齊唱、伴唱等多種。其五是演唱流派的多元性。當下,世界上流行并一致公認的,有三種聲樂唱法———美聲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叭N唱法”實質上是“三大流派”,而這三大流派又分別呈現多元性特征。例如美聲流派就分意大利流派、俄羅斯流派、法國流派、西班牙流派、中國流派等等。又如民族流派,“廣義地講應包括戲曲、曲藝、民歌和帶有這三種風格的創作歌曲唱法。但根據人們多年來的習慣稱謂,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風格特色較強的歌曲作品時所采用的聲樂技巧稱為民族唱法。它既是從我國民歌、戲曲、曲藝這些民族傳統演唱法中提煉和繼承下來的,同時又借鑒和吸收了歐洲美聲唱法的精髓?!痹偃缤ㄋ琢髋桑卜置绹髋?、港澳流派、內地的“東北風”、“西北風”等各種小的流派。由此可見,聲樂藝術的多元性,是有目共睹、有耳皆聞、有口皆碑。而在多元化的21世紀,全球范圍內政治的多極化、經濟的多邊化,決定了文化的多元化。因此,聲樂藝術的多元性審美特征,不僅是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是其發展的一大新趨勢。
三、情感性
聲樂藝術的第三大審美特征,是情感性。情感是包括聲樂在內的所有音樂藝術的生命與靈魂。對此,古今中外的美學家、音樂家都有明確的認知,并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德國著名美學家黑格爾說:“音樂所特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毙傺览撉偌壹孀髑依钏固匾舱f:“……音樂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純的感情的火焰;它是從口吸入的空氣,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感情在音樂中獨立存在,放射光芒?!蔽覈鳚h的《毛詩序》則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睆娬{的更是聲樂的抒情性審美特征。可以說,情感表達得優劣成敗,是聲樂演唱的最重要的判斷標準。從本質上講,聲樂演唱作為一項藝術創造工程,就是一個情感傳遞與互動過程,即演唱者通過切身真實的情感體驗,把詞曲作者在歌曲中所表達的情感,轉化為自身的情感。然后再通過“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演唱,把這種情感傳達給受眾(觀眾、聽眾),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最終收到“以情動情”的審美效果。在這方面,有許多典型的例證。《列子•湯問》篇說:我國戰國時韓國的女歌手韓娥,就以真摯、濃厚的情感化歌唱,打動了受眾,留下了“余音繞梁”的典故:“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木麗,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惫沤裰型獾乃新晿纷髌?,無一不表現人的情感。例如表現親情的《燭光里的媽媽》,表現友情的《朋友》,表現愛情的《真愛》,表現愛國情的《我愛你,中國》,表現愛民情的《父老鄉親》……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篇6
審美性是藝術的一個特征,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產物,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是人所創造的,反映著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然而只有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具有審美價值或審美性的人類創造物,才能稱作藝術品。
(一)表現的藝術
1.建筑:建筑也是靜態的表現藝術,和工藝品一樣具有實用性和審美性。它通過對空間、比例、形體結構布局,以及裝飾、色彩、圖案等制造出一種情調,側重于情感和意境的表現。如巴洛克建筑強調實體與空間的運動感和豪華感,通過富麗的裝飾,營造出一種舞臺般的夢幻效果。雖然建筑是靜止不動的,但是具有音樂一般節奏和韻律,建筑的美類似于音樂美。正如德國美學家謝林稱“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雹?/p>
2.音樂:音樂是一種動態的表現藝術,也叫表情藝術,音樂的審美特征不僅通過音響、節奏、旋律以及和聲等表現手段,還通過音樂家的表演來使欣賞者產生美感。這種音樂所傳遞出來的美感既有作曲家的創造,又有演奏家的再創造,這種極具概括性的藝術,是最能振奮人心的精神藝術。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切藝術都希望達到音樂的狀態。
通過對這些表現藝術的了解,我們知道了表現藝術也來源于生活,欣賞這類藝術作品使人直接感受的是藝術家的情感、心靈和精神境界。
(二)再現的藝術
再現藝術指的是再現生活,但不等同于對生活機械地的模仿,它是藝術家通過對生活的加工、改造、提煉中表達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感情。
1.雕塑:雕塑是靜態的再現藝術。它通過形態造型來反映和再現生活。雕塑的審美特征在于把豐富的內容凝縮在一個形象鮮明的塑像,借助有限的動作、姿態、臉型、面部的描寫等,使欣賞者聯想、想象到更多的內容,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具有概括性,凝練性和普通性。如羅丹的雕塑《思想者》,它是《地獄之門》中央上部的一個坐像,表現了一個強有力的巨人對地獄里悲劇所引起的思索。作品中的動作、神態有力地表達了他矛盾的心情和內心的痛苦。作者用這個想象來象征《神曲》的作者但丁。③
2.繪畫:繪畫作為一門悠久的歷史藝術,它和雕塑一樣也是靜態再現藝術。它的審美特征通過線條、色彩、構圖等運用,來塑造形象、再現現實、反映生活,也體現出了畫家審美感情和審美理想。
(三)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主要指文學藝術,它的突出審美特征是借助語言塑造典型的藝術形象和意境,深刻反映生活和豐富情感。文學藝術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詩歌、散文等,一類是小說。語言藝術通過“形象―語言―形象”的過成,給欣賞著提供了想象和再創造的廣闊天地,使欣賞著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語言的理解產生意境美,從而獲得強烈的審美感受。同時文字、繪畫與詩歌在美術傳統中長期存在密切的融合。但是語言藝術也有缺點:它不像繪畫可以直接展現出人物形象,必須經過欣賞者的再創造之后才能獲得審美感受,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小結
藝術的多樣化,藝術分類也多樣化,所有的藝術分類方式都是相對的。通過這些藝術的分類,我們能容易找出它們之間的審美特征,不僅提高和發展各門藝術,同時也提高和豐富各門藝術欣賞的能力。每一種藝術一方面努力追求自己特有的現實方式,另一方面有都接受其他門類的影響,各種類藝術之間相互區別,同時又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它們都是認識與情感、再現與表現的統一。它們的特征也是相對的,我們絕不可以將其絕對化,本文通過對各類藝術之間的審美特征的學習為自己在以后的藝術創作中做一些鋪墊,以期能激發出創作的火花呢。
篇7
1 影視藝術的意境概述
中國藝術自古以來就特別重視意境的營造。各種藝術形式在創造意境方面有著一致之處。王國維的詩被人贊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說明了詩與畫所創造的意境之間存在相通的地方,詩中所營造的意境與畫這種藝術形式所達到的意境趨于一致。影視一種綜合藝術,兼具了詩與畫的審美特征,因此它不但在語言層面上的審美意象,而且還具有視覺層面上的審美意境。影視藝術借助畫面、聲音、語言來創造藝術形象,營造審美意境。它通過塑造視聽覺綜合形象而訴諸于觀眾的視聽覺綜合體驗,區別于單一的藝術形式(比如文學、音樂、繪畫、攝影等等)。同時,影視藝術還因為運用視聽覺語言而達到的自由轉換,從而突破了單一藝術形式的局限。影視藝術還從詩歌、音樂、繪畫、攝影等藝術形式的創作中汲取了許多有效的審美特質及表現方法,構成了自身獨特的審美特質及審美意境。
影視藝術借助于現代影視技術,充分應用影視創作中的各種藝術手法,創作影視藝術的意境。影視中的單一鏡頭或畫面就像單一的意象,只有這些意象的有機組合,才能實現這些意象的疊加,從而構筑蘊含豐富的藝術意境。例如電影《城南舊事》以主人公的回憶將三個故事連在一起,如同形散而意不散的散文,此篇具有意味雋永的審美意境,其表現手法像是以各種意象的重復與變奏,將影片中人物印象深刻的童年故事表現出來,表達了對故鄉、對童年的思念及離愁,達到一種雋永的審美意境。影片還使用大量的空鏡頭,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將人物融入環境之中,從而使得人與景相融,環境中也蘊含著人物的性格特征,象征著人物的命運,在影片結束的時候,導演以空鏡頭疊化的方法處理火紅的楓葉,與離去的馬車聲相得益彰,構造了一種悠遠而深長的意境之美。
2 當代國產影片中審美意境的傾向
當代產生影視中存在一種追求形式美感而與時代文化疏離的審美傾向。以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作品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畫面美感及實景層面的形式美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觀眾在享受這完美的視覺盛宴之后,留在腦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畫面之外,便很難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蘊了。影片雖具有畫面、色彩、造型、音樂等多方位的美感,但這種美感僅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將觀眾帶入到更高一層的審美境界,對意境的營造可謂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內涵。這些影片也并非沒有對故事、對人生、對人性的表現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營造并不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及審美共鳴,其審美意境的營造僅僅停留在觀感的層面,而在影片意境營造方面則是非常欠缺的。當代影視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現出了對意境的追求。這些作品中對意境的表現層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個共同點,便是影視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豐富性及復雜性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處及社會現實存在的各種矛盾之處。
3 當代電影審美意境的發展方向
當代電影的意境營造具有唯美的審美傾向。其審美意境的創造來源于一些審美特質的趨同。電影評論往往將意境歸類到一種民族性的審美范疇。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由此成為意境創造所尊崇的形態。影視藝術的意境往往傾向于情景交融的詩畫意境。于是,影視藝術的審美意境便被簡單地等同于優美這一審美形態,優美的藝術形態以完美、和諧為主要審美特征。這種偏見導致了我國當代電影創作追求和諧與靜態之美的傾向。但實際上,我國的審美文化并不僅僅具有這樣一種陰柔悠遠的審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陽剛之美的審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壯懷激烈的陽剛之美。所以,當代影視藝術應表現與營造不同類型的審美意境,從古典藝術形態的意境中發掘藝術之美,以實現打動觀眾的內心深處,從而將其帶入一種可以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審美意境之中,創造多層次的不同的審美意境。如果影視藝術不能表現當代人們的生存狀態及心理現狀,則遠遠不能獲得較為廣泛的認同,影片對意境的塑造將是深遠而豐富的。影片藝術審美意境的營造應把握大眾文化心理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審美需求,創作出具有不同審美特征的電影。在影視藝術創作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審美特質,諸如陰柔、陽剛、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誕、丑陋、陰森等審美特點都應該在影視藝術中得以表現。
當代影視藝術中,審美意境多是以陰柔恬淡的優美意境為主,展現了與當前時展狀況相背離的特征。影片藝術視野沒有延展到廣闊的社會現實中,而是局限在了狹小天地中親情、友情與愛情,展示著一種和諧、寧靜而優美的審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現人性中溫暖而優美的一面,表現一種傳統的溫良恭儉讓的品格,以溫情故事的演繹營造一種和諧優美的藝術意境,使得當前我國影視藝術的審美表現空間大大窄化。隨著影視的發展,審美意境的創造也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比如影視劇中出現了一些展示現代社會負面因素的影片內容,但是并沒有達到現代人性批判的深度及審美意境。因此當代影視的主旋律始終圍繞著和諧優美的審美意境。當代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消費文化的發展助長了大眾審美的世俗性,進而催生了以娛樂性為主導的消費文化市場。影視作為大眾娛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作及發行遵從消費市場的需要,走向了以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為導向的道路,其審美表現趨向于溫和與和諧,通過營造一種形式美感或唯美的影視作品,使得影視藝術向著賞心悅目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得當地影視藝術脫離了對真正審美意境的追求。但是,當代影視藝術的唯美化發展傾向并不能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藝術品位及對藝術多元化、審美多樣化的需求。當代影視藝術制作者應致力于創造出豐富而復雜的多重審美意境,才能成就真正優秀的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篇8
二、聲音的韻味
在分析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時,僅僅做到咬字準確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做到聲韻美。在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中,經常會發現,一字發出以后,字和聲音需要延長很長時間,而字和聲的延長必須用歌唱技術進行修飾,這樣才能使得吐字清晰,聲音優美,這樣才能表現出民族聲樂藝術中的聲韻美。對于民族聲樂藝術聲韻美,可以從字重聲輕、以字帶聲、字聲流動、字正腔圓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字重聲輕字重聲輕是指在進行民族聲樂演唱時,強調字開頭的力度,從而維持呼吸的穩定,帶動呼吸、聲音的良好結合。字重聲輕要求咬字在口,喉嚨發聲,字前聲后,通過喉、齒、唇,交代清楚字音。民族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曾說:對于字頭,可以在嘴唇的任何部位,而聲音需要引導在通道里,隨后放松嘴巴。其本意就是說字重聲輕、字前聲后需要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保證民族聲樂表演中,字音準確、聲音連貫。
2.以字帶聲以字帶聲通俗的講就是音樂化語言,表演者在進行歌曲演唱時,通過唱明字頭,帶動聲音進行音律快慢、強弱等的變化。在民族聲樂藝術表演中,聲音會將歌詞韻律、音樂旋律的有機結合體直觀的展現出來,這也是表演者實現“以字行腔”的重要環節,表演者需要對歌詞語調、語氣、情感等進行細膩的處理,將字詞因素和音樂旋律的韻律更加細膩的表現出來,以字帶聲,用聲傳義,實現字、曲、聲的有機結合,讓觀眾在字、曲、聲中理解民族聲樂作品的情感,并從中得到審美感受,這樣才能體現出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味美。
3.字聲流動對于聲樂藝術,必須保證字聲能隨著音樂旋律起伏流動,這樣才能使得表演者在演唱過程中與觀眾形成良好的互動,并產生特殊的美學特征。對于同一首歌,有的表演者演唱出來十分單調,但有的表演者演唱出來則韻味十足,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者在音腔變化掌握方面有差異,表演者必須加強日常訓練,掌握多種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并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從而輕松的實現字聲流動。
4.字正腔圓對于民族聲樂藝術,最基礎的常識就是字正腔圓,但是字正未必就是聲美,咬字清晰與歌聲的美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在觀眾看來,美妙的歌聲,不僅僅是咬字清晰,還需要有優美動聽的旋律。這就需要在民族聲樂藝術表演中,充分運用音樂旋律、節奏及表演技巧,優美動聽的將曲調唱出來,實現字正腔圓,這樣才能將民族聲樂作品中的情感特色形象的展現出來。在創造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味時,最關鍵的就是保證行腔美、音質美、表情美,對觀眾來說,只有通過優美的聲音、表情,才能深入體會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味。
三、情的韻味
字的韻味和聲音的韻味是實現民族聲樂藝術韻味的重要基石,而情的韻味則能是民族聲樂藝術更加完整、動人,因此,要想體現出民族聲樂藝術的韻味,還需要做到字、聲、情的全面結合。在民族聲樂表演中,只有利用情感來體現字韻、聲韻,才可以將技巧、感情、韻味融為一體,才能達到動人的效果。在民族聲樂藝術中,有“動人先有情”的說法,這就是說只有融入感情的民族聲樂作品才能打動觀眾,表演者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并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對作品進行演繹,才會激起觀眾的情感,才能達到“百聽不厭、繞梁三日”的聲樂藝術美學特征。
篇9
1、電影藝術所具有的審美特征
電影藝術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其本質被克拉考爾說成為“物質現實的復原”。電影藝術是一種運動的視覺藝術。首先它和攝影繪畫一樣具有最基本的物質元素光、影、色、形。電影藝術能夠像戲劇、舞蹈藝術一樣,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功能,藝術地表現和再現出現實中的生活情景。
電影藝術所具有的審美特征是真實性、價值性和娛樂性。
電影藝術的真實性,真實,其實質是藝術的真實,是藝術對生活準確的提煉和概括。它包括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的真實。內容的真實是藝術對社會生活內在規律的深刻反映,是社會生活本質規律的揭示。形式的真實是藝術對社會生活外在規律的反映,是社會生活外表的再現或是表現。我們通過所說的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電影藝術的價值性。電影藝術具有特有的觀賞的藝術價值和凈化心靈、移風易俗的教育價值。電影能讓你親臨其境,親身感受。進入到你想像中,或是未曾想到的世界中去體驗,使你將你的全面情感投入到電影的情節和音樂中,你的思想感情都會隨著影片中的思想情感和主人翁的命運,隨著電影音樂的節拍而起伏變化。
電影藝術的娛樂性。電影藝術通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依托現代化的音畫設備,給人帶來高級視聽享受。使人倍感身心愉悅和暢快。
2、電影藝術所具有的知覺特征
電影藝術所具有的美感是它的知覺特征的集中體現。電影藝術的美感首先是電影的形式美,其中包括我們視聽感受中的繪畫和音樂美。還有電影藝術本身的電影語言美,即蒙太奇運動表現的美。在電影中往往是音樂和語言相結合,音樂和場景相結合,電影美術的聲光色影相交織,通過這樣一種綜合藝術表現形式創造出電影藝術所特有的美來。其次是電影的內容美。電影通過故事內容深刻地揭示社會發展規律,反映廣大人民群眾善良愿望,或是批判現實,或是揭示丑惡的東西,或是頌揚美的東西,形成一種為大眾所接受的批判現實主義的美。通過形式與內容最佳結合,讓人感覺到一種意蘊深遠的更高境界的美。
二、音樂美學的特征
1、音樂美學的審美特征
第一,音樂美學的藝術語言美。音樂是以聲音為表現手段,以聽覺為對象的聲音的藝術,或叫聽覺藝術,音樂藝術的聲音,主要是由人們根據審美原則,加工創造出來的,而且由一系列樂音根據不同音高排列有序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即音樂學中所講的樂音體系。在音樂美學的樂音體系中,它依據自己特有的律動美的法則構成了音樂藝術語言美的形式。
第二,音樂旋律的運動的時間性。音樂主要是在時間中運動的一種時間藝術。由于音樂的物質材料是聲音這一特點,這樣又賦予了音樂美學的另一個審美特征,即音樂旋律的運動的時間性。對于音樂的審美欣賞,隨音樂的演奏、演唱而開始而開始,結束而結束。
第三,音樂美學的抒情性。這種審美特征是真接區別于造型藝術的。造型藝術講究以直接表現的手段再現外部現實生活,而音樂藝術,則是通過內心的表現,來反映人的感情、意志、命運等。
它的表現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發人的內心情感,也可以采取間接方式,借音樂的語言來描繪社會生活場景或自然景物來抒發人的感情和意志,表達人們對于生活及生命的思考和體驗,造成一種音樂藝術特有的意境,塑造出特有的音樂藝術形象,《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等這些古典音樂就是采用了間接表達的手段。
2、音樂美學的表現手段
“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音”聲之象也。2這是古人對于音樂美學的最初理解。音樂美學的表現手段,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聲音,準確的來說應該是樂音。以樂音體系為載體,音樂美學才可以充分地表現和反映現實生活場景,抒感。聲音有其特質,不同的聲音可以表現不同的情感。音樂有著許多影響因素,民族、地方風格的不同,時代環境音調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音樂也不同。這也就是音樂藝術塑造音樂形象,再現一定外部現實生活的特性。
三、音樂美學在電影藝術中的應用
1、音樂美學在電影藝術中的應用手段。
隨著電影藝術的不斷發展,音樂作為電影綜合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在電影藝術中對于表現故事情節等許多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電影中音樂的演奏通過現代技術處理,隨電影放映而被觀眾所感知。電影音樂與對白、旁白、音響效果等其他聲音因素結合后,如與畫面配合得當,能使觀眾在接受視覺形象時,補充和深化對影片的藝術感受。電影音樂如脫離畫面單獨存在,則失去其視聽統一的綜合功能。在電影中,可以通過改變音樂的力度、密度、音色,突出某些樂器或增加立體感、增減混響程度等等,隨著電影情節的發展而變化。所以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2、舉例說明音樂美學在電影作品中如何與電影情節融為一體
篇10
“雅”與“俗”是我國古代音樂藝術最為重要的藝術審美標準之一。其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音樂審美標準與審美定位,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審美等級與階層上的劃分與區別。顧名思義,雅樂,指的是我國古時宮廷貴族所演奏和欣賞的音樂或典禮樂舞,而俗樂則指的是民間的音樂藝術。雖然從根本上來講,我國傳統音樂中的“雅樂”皆源自或來自于被稱為“俗樂”的民間音樂,只是在表現形式和規格上有所提升,但在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而言,對于音樂“雅”與“俗”的等級劃分,在我國傳統的藝術審美思想與理念中一直有著清晰的劃分、界定和審美認知與定位。從我國傳統文化對于音樂藝術的主流審美方式與審美標準來說,這種對于音樂的審美標準與審美界定具有極為強烈和濃厚的人文性特征與色彩,對于人們的思想、精神及情感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就是在這種大的文化環境和社會背景下,古箏卻憑借其卓越的藝術表現力與藝術包容性在極大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審美標準的劃分與界定,成為一種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能夠接受和喜愛的器樂藝術。我國古代社會各個時期的文人墨客、風雅之士都對古箏予以極大的熱情,并將古箏融入于自身詩詞歌賦的創作之中。同時,古箏也深入了民間的各個層面和角落,包括職業藝妓的才藝表演、勾欄瓦肆等娛樂場所的公共演出,甚至是最為“接地氣”的一些酒樓、茶館,都能見到古箏的身影。時至今日,更為如此。古箏藝術不僅能夠登上國際級、國家級等大型文藝演出的舞臺,同時也出現在人們日常休閑娛樂的小型文藝活動之中,為人們的精神生活帶來愉悅。古箏一方面具有鮮明的古典、優雅的整體風格與審美特質,另一方面又具有多元的藝術表現力與藝術包容性,這就使古箏藝術能夠在傳統文化的審美體系中極大程度上打破固有的審美標準與界定,從而具有和表現出傳統民族器樂藝術中所少有的“雅俗共賞”的審美特質與內涵。這也是古箏藝術能夠經受住歷史長河的考驗,至今仍具有蓬勃的藝術生命力和可持續的藝術發展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三、古箏藝術具有文化傳承的藝術屬性和審美特質
在我國傳統文化對于藝術的審美體系、審美標準與審美認知中,音樂除了要具有娛樂功能之外,更為重要的是還具有對人的思想、精神、思維、道德、品行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在我國傳統藝術價值觀體系中,音樂藝術的文化傳承與教育,或者說教化作用與功能甚至超過了音樂的娛樂功能屬性,成為衡量音樂藝術的首要審美標準。這種藝術價值觀與藝術欣賞思維也深深地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那么,在我國傳統音樂藝術中,一種音樂表現形式、一部音樂作品、一次音樂表演,是否具有足夠的人文屬性的審美內涵與特質,就成為衡量其藝術審美標準高度、品質優劣的最重要標準之一。而從這個角度來講,古箏藝術完全做到了在保證極強娛樂性的同時又具有豐富、深邃的傳統文化內涵與文化傳承功能,對于人們有著極高的文化教育作用。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古箏藝術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蘊含了極為深厚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屬性,承載并以音樂的形式記錄和抽象地反映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比如曲子《高山流水》反映出我國古時文人的志趣高雅;《漁舟唱晚》表現出的拉動人民辛勤勞作與樂觀精神;《寒鴉戲水》表現出我國潮州地區鄉間的美麗、安逸的鄉間景致和人們悠然、從容的生活狀態與心態;《出水蓮》表現出我國古時文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格與情懷等,充分反映出我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與人文思想。我國曲藝藝術通過有聲的文字與表演,用一些具體的戲曲曲藝故事影響人們的思維、思想,使人們接受一種較為直接的文化價值觀,這是我國曲藝藝術最為重要的藝術作用,也是與西方歌劇藝術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從音樂欣賞與審美的角度來講,我國曲藝藝術的欣賞方式和標準,除了要具有足夠的娛樂性與專業性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其主體內容要具有足夠的戲劇性、思想性,并要蘊含足夠豐富和深刻的思想性,從而能夠對人們產生重要的教育,或者說教化作用。古箏藝術在這方面與我國的戲曲藝術在審美理念、審美標準、審美屬性、審美內涵基本一致,只是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古箏將這些文化內涵與人文屬性內化與抽象的音樂作品與音樂表現,通過一種抽象化的方式將這些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精神、思維方式、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時至今日,古箏藝術仍在我國具有廣闊的市場,得到人們廣泛的認可和喜愛。很多人喜愛學習古箏,一方面是因為其令人動容的音樂魅力和在彈奏時所表現出的優雅氣質,同時更在于通過學習古箏能夠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養,進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態度,使生活更加美好。當前,我國的很多民族器樂藝術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日漸式微,但古箏藝術卻憑借自身獨特的審美特質“逆勢而上”,擁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市場和空間。古箏藝術無疑要更加充分的發揮、發揚和強化自身的這種藝術屬性與審美特質,在我國的傳統民族傳承事業中承擔更多的責任,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篇11
探尋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展示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美好感受,體現歌唱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藝術形象,構筑理想的藝術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對于歌唱藝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對歌唱藝術審美的認識。
在音樂藝術中, 歌唱的審美是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美的1種感受和體驗。任何人對現實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對美的藝術的欣賞都是1種審美活動。相比較之下,歌唱藝術在展示其審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極其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因為歌唱藝術美的構成法則,不僅在于歌唱審美的功能與價值上,而且還在于它充分體現了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從美學角度來看,wu論西方美學強調音樂形式屬性的“聽覺藝術”、“情感藝術”,還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心聲結合”與“心物結合”、“聽覺——心覺”藝術,作為藝術審美對象,歌唱藝術其審美價值都存在于整個審美活動過程 —— 審美感受和審美體驗中。也就是說,聲樂藝術作品不是離開主體獨立存在的,它的價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喚并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主體審美的自由創造”?!八诒举|上是1個問題,1句向起反應的心弦所說的話,1種向情感所發出的呼吁” 。歌唱藝術正是這樣1種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是1種“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藝術以它獨有的魅力,從審美創造到精神愉悅,在廣闊wu垠的音響空間里,回蕩著激情昂揚、細膩深情、如泣如訴、扣人心弦等美妙動聽的聲音。沒有哪1種藝術能像歌唱藝術1樣,擁有如此眾多的熱愛者、參與者和審美從眾者。這就要求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必須滲透著歌唱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時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審美感受和愛憎情感,通過歌唱形式全部呈現給聽眾,才能使聽眾從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藝術作為人聲音響的美,它是以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音樂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聲腔美、表演動作的形態美和樂器的伴奏美為基本構成要素。在1般的音樂審美活動中,欣賞者是審美的主體,音樂是審美的客體,而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的特殊角色,他既是1個優秀的審美者,同時又是美的聲音的創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備高超的審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創造出美的歌唱聲音,為聽眾提供美的審美音響材料,使聽眾獲得美的享受。可見,歌唱藝術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是具有1定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的主體,在以某種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體)的呼喚下,經過生理愉悅到精神愉悅乃至精神升華的心理感應過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比如當你聽到某1位歌唱家的歌聲以后,在未聽清楚歌詞與旋律時,就已經被他那明亮清脆、悅耳動聽的聲音深深地感動了,當你聽到某種不同的聲音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興奮或輕松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憂傷的感覺,有些聲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風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激發我們對歌聲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確立正確的歌唱審美觀,形成正確的歌唱審美感受,對于1個歌唱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應當引起廣大聲樂教師和歌唱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2、歌唱聲音的審美特征。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學習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認識歌唱聲音審美的重要性,應當從1開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確的聲音審美感受。歌唱者對聲音的審美感受,實際上是根據自己以往形成的聽覺經驗,依靠長期積累的聲音形象,在內心構想出實際的藝術形象,并產生1種愉快的心理體驗。實踐證明,“如果單純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覺,歌唱的聲音就會缺乏美感,似乎只是1些純技巧性的肌肉聲,是1種沒有任何表現力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是毫wu價值的,是不會打動人的心靈的,更不會使聽眾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須建立良好的聲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聲樂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聲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產生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打動聽眾的心弦。
筆者認為,對歌唱聲音的審美,不能僅僅局限于聽覺與情感方面,還要進1步從歌唱者的視覺、味覺、觸覺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為歌唱審美心理要通過想象和聯想,它不僅要讓耳朵聽到美的聲音,似乎還要讓眼睛也能看到美的聲音的色彩,讓味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味道,讓觸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過視覺看到美麗的景色,感覺很好看,進而引發賞心悅目的美感感受和體驗,然后再通過歌聲把這種情感表現出來。又如當你聽了某1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評價說:“他的歌唱聲音很甜美”等等。這說明人的感知系統的味覺器官對聲音產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過味覺嘗到了蜜糖1樣,感覺很甜蜜,進而引發了愉悅的情感體驗。再如當你聽到“她的聲音很柔和、細膩、富有彈性”等等。這種評價是來自人的觸覺器官對歌聲的1種審美感受。wu論那1種感官的審美感受,就其實質來說,都是對聲音的審美評價。聲音美感的構建和培養除了聲樂教師的悉心指導之外,主要應通過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覺去細心體會和領悟,應充分發揮和調動人體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感受和體驗聲音的美感。雖然說人體各種感知覺器官是來自大腦的不同反應,但在歌唱藝術審美中,各種感官卻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產生文學上所說的“通感”現象。所以說,歌唱者的聲音審美應該是“通感”現象的產物。如當你看到白色和聽到明朗的聲音時,會感到1種淡雅、純潔的情緒和情感;看到黃色和聽到明亮的聲音時,使人產生活躍、歡快的情緒和情感;撫摸柔軟的物品和聽到輕柔的聲音時,使人產生柔和、細膩的感覺等等。
在歌唱聲音的審美中,對歌唱聲音的波音技巧的運用也是1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歌唱聲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線,缺乏波音的歌唱聲音是沒有生命力的聲音。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聆聽了1個沒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總會認為他的聲音生硬、僵直、淺白,喊叫的成分較多,顯得很刺耳、很難聽,其原因是他的歌聲里嚴重缺乏波音?!皬母璩曇舻乃囆g角度來講,沒有波音的歌唱聲音就不是樂音,其歌聲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確的發聲基礎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學的發聲方法,就能獲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聲音增添異彩,魅力wu窮。曾經有人認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訓練”,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波音完全可以經過科學的發聲訓練來獲得。歌唱的波音是通過母音振動表現出來的,波音的產生離不開母音頻率的快速振動,這種振動能夠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識控制的范圍。歌唱聲音的波音振動頻率與歌唱聲音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音高頻率則高,(振動次數越高);否則相反。歌唱聲音的波音振動頻率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振動次數過快就會產生尖細、刺耳的聲音,振動次數過慢就會產生1種慢速的、大波浪曲線感的聲音,猶如電壓不穩,忽高忽低,也很難聽。歌唱的波音振動頻率只有適度,才能使歌唱出來的聲音具有美感。
此外,對歌唱聲音音色的審美也是歌唱聲音審美中不可忽視的又1重要因素,應值得每1個歌唱者積極探索和潛心研究。因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維反映,漂亮的音色能為歌唱的聲音帶來金子般的光輝,沒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動地表現聲樂作品的情感內涵,那種失去光澤的歌唱聲音是毫wu價值的,絕對不會產生任何美感。
3、歌唱音樂感覺的審美特征。
在歌唱藝術的表演中,音樂感覺的美感是歌唱審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藝術的審美愉悅和審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覺而感受的。1個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時,都會有1種獨特而奇妙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對音樂的審美感覺。它不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達聲樂作品,而且更能打動聽眾的心靈,并同時喚起聽眾與歌唱者同樣的審美感受。歌唱者的音樂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資以外,主要應在長期的音樂學習和實踐中逐步養成,不斷提高。對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樂審美感覺的培養,而且要重視音樂的音準、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基礎訓練,還要注意體驗生活,觀察日常生活中人們說話時的情緒、語調和心理狀態,觀察動人的景色和美麗的風光,體驗大自然的美感,觀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藝術表演,傾聽美的音樂,從中領略聲音與語言的美感、韻味與風格的美感、情感與形象的美感等等。還可以通過閱讀小說、朗誦詩歌、觀看電影、電視等途徑,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體驗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的情感活動,豐富音樂感覺的美感性。
4、歌唱情感的審美特征。筆者認為,歌唱的情感審美具有3個方面的表現特征。
1是情感審美表現與情感審美價值標準的制約。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豐富多彩的,只是對情感的表現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論是哪1種情感都要受到社會環境與歷史條件的規范和制約,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審美標準實際上就是對是非、利害的評價,如大家都喜歡美的情感,討厭丑惡的情感。這說明歌唱藝術美作為生活美的反映,作為1種觀念和形態的美,本身就存在著采取哪種審美態度,反映怎樣的客觀內容,表達什么思想感情的問題。成功的歌唱在體現社會意義、時代精神、聽眾的愿望和理想時,都表達著歌唱者美的心靈感受,傾注著歌唱者的愛憎情感,這是感染聽眾,引起共鳴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優美的《牧歌》,它是1首蒙族民歌,歌詞兩句1番,共4句,藝術形象純樸、富有詩意,作品處處都流露出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音樂旋律悠揚、飄逸、婉轉,充滿著濃郁的情感,十分動人,充分展現出草原牧區美麗、壯闊的自然景象。詞曲結合恰當、巧妙,互為1體,準確反映了詞曲作家的藝術情思和情感審美態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時,也同樣要蘊涵著詞曲作家的情感審美感受。聽眾在欣賞這首佳作的演唱時,也同樣要契合心境,感思。
2是情感審美表現要力求真實性。也就是說歌唱要有真情實感,所謂真情實感就是要極力拋棄虛情假意和矯揉造作的東西,使歌唱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輕重、強弱、深淺及準確程度,都要與音樂作品中產生的各種情感刺激物相互對應。例如愛的感情,戀人之間的愛與夫妻的愛不同,朋友之間的愛與情愛不同,父子之間的愛與師生的愛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1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現分寸,使歌唱充滿真實的情感,保持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喚起廣大聽眾的情感共鳴。歌唱中所強調的真情實感的表現,生活不是簡單的真實再現,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現實生活為情感基礎,進行藝術創造,刻畫和塑造出感人的藝術形象。
3是情感審美是心靈的直接語言。歌唱藝術表演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其關鍵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當人們聽到優美的歌聲和動人的旋律時,在心理上就會產生1種精神愉悅的感覺,得到歌唱的審美愉快。例如人們聽到活潑、歡樂的歌聲,就會情不自禁地快樂起來,聽到悲哀、痛苦的歌聲,就會產生悲傷的情緒等等。只有聽眾的精神活動擁有了審美愉快,才是他們所獲得的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感受,只有當歌唱者對于聽眾的審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聽眾的思想。從藝術影響的有效性來講,1個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著極好的歌唱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極高的歌唱審美與欣賞水平,他既是1個歌唱家,又是1個審美家。
5、歌唱藝術形象的審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藝術形象時,主要應以人為表現主體來塑造歌唱藝術形象。因此,必須對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充滿強烈的審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應以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與理智緊密結合起來。因為,歌唱在表現以人為主體的藝術形象時,wu論是反映什么主題和什么內容的聲樂作品,實際上都是在表現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筆者認為,在歌唱藝術形象審美方面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1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個性特征。這是因為,歌唱者所表現的藝術形象個性特征越突出,其藝術魅力和藝術風格就越具有獨特性,它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就更加強烈,展現給聽眾的藝術形象就越動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感情,但在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內心活動和感情的表現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現則更為深刻、更為豐富、更為生動,對待生活的愛憎情感更加分明、強烈。他們能在歌唱時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藝術形象中去,使表現的藝術形象有血有肉,鮮活逼真,生動感人,更具美感??梢哉f,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終都燃燒著熾烈的感情火焰,1直都在注意著藝術形象的內心活動和內在性格,并運用1切技術手段刻畫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形象。因此,聲樂作品的表現,1定要注意表現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要特別注意在對比中突出地刻畫不同形象和不同個性。
2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為,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藝術形象。只有當獨特鮮明的個性充分地體現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和規律時,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為典型的藝術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藝術形象比1般的藝術形象有著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會生活會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篇12
作為我國唯一的現存的原始布袋戲,邵陽布袋戲屬于掌中木偶戲,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布袋戲和木偶戲本是同源同宗,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二者又自成一派、各自發展。目前,邵陽布袋戲具有原滋原味的特色,對一人班底的傳統體制進行著傳承,即藝人在一個戲臺上,表演木偶、演唱、鑼等,而木偶對唱腔進行配合,扮演“仙怪和生、旦、凈、末、丑”等不同的角色,表演可謂是惟妙惟肖、異常風趣。在傳統戲劇表演中,鬧臺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發揮著招攬觀眾和傳達演出信號的重要作用,能使戲劇演出的人氣增加。在邵陽布袋戲的整體表演中,開臺音樂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基于此,對邵陽布袋戲中木偶的藝術特色和開臺的審美價值進行了分析。
一、邵陽布袋戲中“木偶”的藝術價值
作為木偶藝術的一種,邵陽布袋戲是一種民間造型藝術,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悠久的歷史,劇本多來源于我國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向人們灌輸的是善惡觀念,樹立的是忠孝節義的典范,不僅娛樂性極強,而且還對民眾生活進行了豐富。邵陽布袋戲對木偶藝術的特征進行了原滋原味的保留,無論是在人物造型還是制作技法上,都別具一格。
從木偶的臉譜分析,布袋戲臉譜類似于本地的祁劇臉譜,不僅一目了然,而且造型分明。但不同于祁劇臉譜的是,在鬼怪角色臉譜的造型上,丑角臉譜形象主要是三花臉,所營造的藝術效果是詼諧和幽默的。為了象征神威莊嚴,臉譜顏色往往是金色和黃色。這樣的造型塑造,表現形式是寫意和夸張的,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形成了中國臉譜獨特的審美風格。而布袋戲的木偶臉譜集中了民間戲劇和傳統戲劇臉譜,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邵陽布袋戲具有拙雅淳樸、結構完整的木偶形象,特別是在彩藝工藝和雕刻方面,可謂是巧奪天工、獨具匠心,它對明清以前的繪畫和雕刻風格進行了繼承,具有洗練的線條和清晰的輪廓,屬于民間工藝真品,對人物的表現力和性格化比較側重。邵陽布袋戲的木偶,在臉譜的特色和制作工藝方面,都對我國戲劇的文化傳統進行了繼承,既具有清新質樸的風格,同時又對一方的民俗民風進行了體現,彰顯了獨具魅力的地方民間藝術特色。特別是在布袋戲木偶的制作上,草根性極強,裝飾一點也不復雜繁瑣,同時也沒有經過精雕細琢,粗獷簡練。
二、邵陽布袋戲“開臺”的審美特征
“開臺音樂”是邵陽布袋戲中一個完整和獨立的音樂片段,在演奏技巧和樂器表演上,都詮釋著邵陽布袋藝人對藝術風格的整體把握以及對開臺音樂的審美需求。開臺表演中樂器的布置和形態,對其整體的審美特性進行了體現。它主要是遵循邵陽布袋戲整體的藝術形態來確定樂器的擺放和設計。笛子、小鑼等,是邵陽布袋戲的演奏樂器。在開臺表演中,通過使用多個樂器,而發出一種整體的音響效果,對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色進行了詮釋。
邵陽布袋戲的功能也密切聯系著審美特性,由于邵陽布袋戲的觀眾主要是農民群眾,其表演與農民觀眾的審美特性相符合,而開臺正是發揮著招攬觀眾的積極作用。
開臺音樂在邵陽布袋戲中,會出現不同的風格替換,或委婉詼諧,或豪放粗獷。而這種風格的不斷轉換和交替,可避免觀眾審美疲勞的產生。盡管邵陽藝人具有嫻熟的表演技法,且自身的審美觀也比較獨特,但因為樂器的使用較為單一,給人的感覺是節奏感極強。打擊樂自身的缺陷,使其僅僅能夠根據樂器自身的音樂屬性和音樂的節奏變化進行體現,卻不能更好地詮釋音樂的旋律因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藝人將竹笛和顙叫子的演奏加入到表演中,使顙叫子音樂的悠長、尖銳和笛曲的舒緩柔和互相融合,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風格特色,使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不再產生審美疲勞。而正是由于開臺音樂具有豐富多彩的特征,才能將觀眾緊緊抓住,并對觀眾的審美心理進行了調整。
三、結論
本文對邵陽布袋戲中的木偶藝術的特征和“開臺”表演風格進行了探究。邵陽布袋戲木偶風格質樸,對我國民間傳統的藝術特征進行了詮釋。而開臺是邵陽布袋戲演出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對邵陽布袋戲的藝術審美特性和民間音樂風格進行了極好的體現,對我國民間藝術所特有的民族性的音樂審美觀進行了體現。
參考文獻:
[1]熊曉輝.武陵山區辰河高腔唱腔及伴腔手法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01).
[2]劉海潮.邵陽布袋戲的戲臺設計及構建之研究[J].戲劇文學,2011(10).
篇13
一、電影音樂的審美特征
作為電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電影音樂,它在電影中占據著絕對的優勢,被賦予了深刻的使命。這一特征也就決定了電影音樂既具有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又具有電影的審美藝術特征。具體體現在:音樂的抒情性、表達性、表演性等;電影的蒙太奇性、畫面性、交流性等。這種特殊的審美也就奠定了電影和音樂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風格。
(一)電影音樂的審美定位
電影音樂的審美定位是電影音樂審美特征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其他審美特征的前提。為此要想清楚地了解電音音樂的審美定位就有必要清楚一下內容:首先,電影音樂的審美屬性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電影音樂既具有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又具有電影的審美藝術特征。這個特殊的電影音樂審美屬性也就決定了我們必須要重視電影音樂。其次,電影音樂的審美地位。電影是一門綜合型性極強的藝術表現形式,盡展各種藝術的技巧,最終形成完整綜合意義上的審美藝術。電影音樂和電影的結合可以看做是音樂和美術這兩大藝術科目的結合,視聽一體化的形成。電影音樂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電影附屬品,可有可無,而是一種必需品。電影音樂的加入給畫面以渲染,參與電影情節,賦予特殊意境。因此我們說電影音樂無論是在音樂界還是在影視界都有著重要的審美地位,不容忽視。再次電影音樂的審美形態。例如《黃土地》中民族化純嗓音的原生態歌唱手法配合西洋器樂美聲的唱法,正可謂是中西一體化,盡管眾說紛紜,但其中的優劣也是大眾所耳聽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對于電影音樂的審美形態的掌握還是很有必要的。
(二)電影音樂的審美關聯性
純音樂展現的是音樂本身的美好,不存在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而加入電影的電影音樂就不僅僅是傳達某種聽覺上的情趣,它還在引起觀眾的視覺沖擊力,引起觀眾的想象力,進而喚起人們對電影主題的認知和對人生的思考,以實現一種完整意義上的電影藝術審美的表達。音樂和電影在同一界面出現時,電影音樂的烘托和渲染使得電影畫面和情節所表達的更加真實、親切,獲得觀眾的一致認同。人們根據電影畫面和音樂的有機結合,一邊觀看畫面,一邊欣賞音樂,使得觀眾置身于電影氛圍之中,盡情感受電影和音樂帶來的美妙感。當音樂和電影同時出現時,觀眾還會很不自覺,情不自禁地把電影和音樂融合,自然地進行想象,加深對電影情節的理解和感受。例如電影《美麗人生》的音樂的出現把觀眾一次又一次地帶入父愛的偉大之中,同時給人生深重的啟迪。
(三)電影音樂的審美形態具有多樣性
電影音樂的審美形態具有多樣性,不管是聲樂還是器樂,不管是外國的異國情調還是本國的民族音樂,只要被恰當的應用,融合電影人物和情節就會被賦予感彩,有了人的情感,打動觀眾。例如《戀愛通告》中古色古香的中國風——古箏曲,劉亦菲樸素的面容不失清純,一曲古箏配以蝴蝶蹁躚,便使觀眾隨著情節的跳動舞動思緒。再如電影《英雄》的配樂《風》,日本鼓的應用結合中國傳統藝術的打法,使得音樂聽起來動感十足,大有一種殺氣在其間,撼動人的心弦,使人心緒不寧,隨著英雄的心隨之波動。
(四)電影音樂的審美指向性
電影音樂是為電影服務的,有一定的目的性,或烘托渲染氣氛,或深化主題,或展現人物的心理。作為襯托電影的電影音樂很有必要完成電影的情感,或緊張,或欣喜等,也就是因為這種電影音樂的審美指向性,也就必須保持音樂和畫面的一致。例如電影《與狼共舞》中,狼的叫喊打破原生文明的結束,同時也引發了觀眾對現代文明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引人對未來的重新審視。
(五)電影音樂的樂段組合性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電影是畫面和聲音的完美結合,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聽覺和視覺上的享受。在電影中,電影音樂在眾多聲音影像中顯得就極為重要了,電影音樂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它在電影的表現形式中具有時間的不連續性和不連貫性,也就意味著電影音樂的出現形式是間斷的。隨著電影情節和畫面的變更,電影音樂也會隨之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音樂是電影畫面和情節的附屬品或者可以稱之為從屬于電影情節和畫面,受其制約。這也就決定了電影音樂是由諸多音樂的樂段組合而成的,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些樂段組合并不是隨機或者雜亂成章的,而是緊密遵循電影情節和畫面的內容、長短等方面來組合的,可以說這種組合有很大的人為因素和個人情感。
(六)電影音樂的審美效應產生的吸引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