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高效養殖技術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高效養殖技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養殖技術

篇1

1養殖場的選址

田螺是一種適應性較強的生物,疾病較少,只要水資源豐富清潔,排灌方便,本地絕大多數的稻田都可以經改造后進行田螺養殖。但是富含鐵和硫的土質的稻田是不宜進行田螺養殖的,因為富含鐵的土質其鐵含量較高,養出來的田螺外殼如鐵銹般不好看,肉質也有可能如鐵銹一樣。同樣富含硫的土質養殖出來的田螺有硫磺的臭味,消費者肯定對其有很大的排斥心理,不利于田螺產品的銷售。因此養殖場址的選擇應避開富含鐵和硫土質的稻田即可。

2稻田的改造

為了提高產量和便于管理,養殖田螺的稻田至少需要667m2以上,多個小塊的稻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合,聯合飼養,共同投入,由專人管理,利潤平分。稻田田基加高至80~100cm,由于稻田泥土松軟,水分含量高,因此泥土鋪上田基必須大力夯實,防止漏水,有條件的農戶可以用水泥磚砌好田基,水泥抹面,這樣保水性較強,也更利于今后的養殖管理。田基面寬度約50~100cm,方便人員走動和放置養殖物資。多數稻田只要將田基壘高或砌高即可,稻田中原有的田泥可以不必清理,保持10~20cm厚的淤泥。稻田改造完成后注入30cm深的養殖用水,用生石灰40kg/667m2化水全池潑灑,消毒池子及殺滅寄生蟲等,順便檢基是否有漏水的情況。生石灰消毒保持7d左右可以放水,放水完后重新注入20cm深的新水。進出水口必須安置濾水網,起到防逃和過濾的作用。

3田螺的放養

1)施用有機肥。田螺放養前3~4d先在池子里投入適量已經熟化的有機肥,如雞鴨牛豬糞等,一般每667m2施有機肥30~50kg,主要是培養池子里的有機微生物,有利于田螺的生長及食物餌料的供應。第5天可以投放500~1000尾/667m2小規格的泥鰍苗,作為試水魚和搭配養殖魚類。以后視田螺的生長及池塘水質情況繼續施用有機肥。2)田螺種的購買。田螺種可以從大型的農貿批發市場或專業的種苗供應場選購。應選擇殼顏色淡褐色,外殼完整,無缺損或砂眼的鮮活種螺。按8~10萬個/667m2的投放量進行購買種螺。3)種螺的放養。種螺購買回來后應盡快投放到池塘中,但也要注意溫差,特別是池塘水較冷時,應將池塘水與田螺桶裝水進行混合,溫差接近時就可以投入池塘養殖了。在本地每年的清明節前后,氣溫維持在20℃以上,池水溫度維持在15℃以上時就可以進行螺種的投放。

4日常管理

篇2

2.1飼養技術

新疆克拉瑪依國營牧場飼養小尾寒羊以群居放牧作為主導,在枯草期,收牧以后進行飼草的補喂,對于懷孕后期的母羊、種公羊以及哺乳母羊,要適當進行精料的補喂。牧場飼養小尾寒羊,對葉蔓、作物秸稈、青貯飼料、干草等農副產品進行充分的利用,與此同時,適量供給混合精料。通常情況下,每只小尾寒羊每天供飼料1.5kg~2.5kg,供混合精料0.1kg~0.2kg,繁殖種公羊和母羊為0.3kg~0.5kg。將飼草在草架上或者筐內存放,這樣能夠有效避免污染或者浪費。對于地質比較堅硬的秕殼類和秸稈類,要將其粉碎并且混入少量的精料,用水拌濕以后再進行飼喂。其中,秕殼類包括花生殼、豆秸、干玉米秸等。在飼養哺乳母羊的時候,還可以將精料混合在飲水里,進行投喂。保證小尾寒羊飲水充足,通常每只小尾寒羊需要飲用2kg~3kg水,每日飲用2次~3次,并且在食后再次供水。在飼養羔羊的時候,要對哺乳母羊進行悉心照料,保證母羊的母乳充足,還要增強羔羊的增喂以及安全防護。在羔羊出生6天~10天內,可以喂其注射維生素D3半支,而后,要每日灌服2片~3片鈣片,以及相同劑量維生素糖丸,這樣能夠有效促進羔羊骨骼生長。

2.2繁殖技術

首先,要選擇種羊。在一胎多羊和后代公羊和母羊中選擇種養,培育好的種公羊,使其和其他羊群培育種公羊交換進行使用,切忌近親。對于種公羊,要保持中等膘情,在月料里另外加入10g食鹽。其次,適時進行配種。由于小尾寒羊的性成熟比較早,5月齡~6月齡會產生,為了防止小尾寒羊出現早配的現象,要盡早把公羊羔與母羊羔分群適時飼養,只有達到7月齡~8月齡的時候,才能夠初配。小尾寒羊中,母羊的期排卵為2個~6個,前后排卵相距時間約為9h。所以,在一個情期里,要進行2次~4次配種,適宜在后8h~24h,這樣能夠從本質上提升受胎率。在母羊產后2h~28h,可以實施血配。周期在18d~21d,平均為18d。最后,妊娠和分娩。小尾寒羊妊娠期是150d,母羊在懷孕以后的2個月時,胎兒生長速度最快,必須要對母羊進行精心的飼養。

2.3保胎技術

懷胎的母羊要與其他養只分開飼養,將懷胎母羊單獨組成群飼養,由于胎兒發育時期不同,運用的飼養管理方法也不同,這樣能夠有效保證胎兒良好發育。對于懷孕的母羊要喂給質量較好的飼草,對于有些營養比較差的母羊,要單獨補給一些精料。對于懷孕后期的母羊,要在精料中添加磷、鈣、維生素、礦物質、骨粉等。同時,還要加強放牧運動,母羊長期不運動,會導致其體質變差,甚至難產。因此,要適當增加運動,通過運動,增強胎兒的體質,提升羔羊成活率。由于小尾寒羊為2年3產或者1年2產,小尾寒羊具有頻繁周期短的特點,因此,在保證羔羊的生長和發育的前提下,要盡早為羔羊斷奶,這樣可以使母羊盡快恢復體制,保證體內胎兒的良好發育。因為懷孕的母羊很容易發生流產,因此,在母羊懷孕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疾病的預防。按時為母羊驅蟲和接種疫苗,保證圈舍衛生,還要保證母羊的保暖和防寒,防止飼料或飼草變質,杜絕母羊食用有毒飼料。從母羊受孕開始到母羊分娩整個過程為妊娠期,小尾寒羊的妊娠期是148天,由于小尾寒羊的營養狀況或年齡不同,其妊娠期有略微差異,通常為146天~152天。在母羊生產之前,要做到接產前準備,為母羊配備專門產房,保證產房良好通風,充足的光線,還要保證產房的地面干燥。在接產之前,要做好產房的消毒工作以及清掃工作。冬季時,要在舍內墊草,保證產房的溫度處于2℃~3℃之間。準備好消毒藥品,例如來蘇兒和碘酊,為接產器具消毒。

2.4疫病防治技術

每年的初春和秋季都要為小尾寒羊進行驅蟲,夏季在剪毛以后要進行一次藥浴,秋末要發煙熏鼻。每年的春秋要實施各種疫苗的注射,平日要做好圈舍的衛生,保證清潔飲水,避免在早晨到潮濕和低洼的地方進行放牧,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寄生蟲感染。

篇3

1.1基地選擇

對于大規模的犬群飼養,應選取稍有坡度但相對平坦土壤干燥的土地;背風采光良好,在炎熱的夏季可避暑通風,冬季避寒溫暖,最好面對南或東南方位;擁有充足的水源供給,保證水質;交通便利,有電資源供應,與居民住宅區、交通要塞、畜禽養殖場、污水坑、化工廠保持較遠距離。[1]

1.2犬舍建筑

每間犬舍都配備有單獨的運動場,墻壁采用磚瓦水泥為建筑原材料,門窗可以采取鋼木為建筑原材料,地面最好選擇水泥地面或三合土地面,地面保持一定的坡度以便用于排水,隔墻應采用鋼管、角鐵與鐵絲網圍成,這樣既可以防止咬啃,又給飼養人員后期的清掃、洗刷以及消毒工作提供方便。關于建筑面積要根據其用途以及犬的需要來決定。面積最少為10~12m2,高度最少為2m;其中成年犬的面積為3~4m2,繁殖母犬的面積為5~6m2,幼犬舍由于群居特點,居室面積至少為8~9m2。種犬舍內應配備有長1.5m、寬1m的木制犬床,母犬的產床應適當大一些,周圍需要用20cm高的木板包圍。

采光與通風也是建筑中應注意的問題,因為日光照射與換氣是犬舍衛生條件達標的重要指標,采光窗面積應為犬床面積的1/6~1/5,并裝有玻璃,夏季既要通風又要預防蚊蟲叮咬,必要時安裝特殊的人工換氣裝置用來換氣。[2]

犬舍還需要考慮濕度與溫度的控制,犬床應高于地面20~30cm,犬舍需要大口徑的自來水管供應,以便給犬舍的沖洗提供足夠的水壓。下水道也要選擇大口徑的暗溝,如果是明溝,那么各個犬場必須設有阻隔,以防疾病或寄生蟲的交叉感染。犬舍溫度也有嚴格的控制,夏季保持在17~20℃,夏季保持在13~15℃。犬舍周圍最好植樹避暑,或配置有遮陰設施,冬季犬床上要鋪墊軟草,以便保溫。

2肉犬的日常營養與調配

2.1日常營養

肉犬的飼料需要動物性飼料、植物性飼料與礦物質飼料按比例搭配。較為符合肉犬的日常營養標準為:蛋白質16%~23%、脂肪4%~8%、纖維4%~5%、碳水化合物45%~50%、鈣2%、磷1%,還要注意微量元素、生長素以及多種維生素的攝入。

2.2飼料調配

對于乳犬,將動物肉或內臟絞碎后加入雞蛋、玉米粉、青菜以及適量的生長素,配以少量濃縮的骨肉湯。對于少量乳犬還可以加入少許的牛奶、米湯,可以嘗試逐漸喂一些稀粥,加少量的骨粉和魚粉;對于幼犬,用溫水混合玉米、碎米、糠餅、豆餅、麥麩、骨粉以及適量的生長素及食鹽。還要根據肉犬的生理特點添加一定的礦物質。犬的飼料必須經過熟處理,將飼料煮成糊狀后方可飼喂,飼料現做現吃,不宜過夜。為了保證飼料蛋白質含量,洗肉應采用冷水,不宜浸泡過久,煮沸時間不宜過長,糧食清洗時淘凈即可,蔬菜先洗后切,并過水焯熟,塊根類蔬菜留皮。[3]

3飼養與管理

飼養妊娠期的母犬需要保證飼料的質量與飼喂時間,注意飼料與飲水不宜過涼,可以有適量的運動,為了母犬安全要單獨飼養。哺乳期的母犬要飼喂營養均衡又易消化的飼料,保證飲水質量,注重日常護理;對種公犬的飼養要供應高營養的飼料,且要保持每天運動2次。剛出生的幼犬要注意保溫,及時喂養母乳,注意幼犬生活環境的整潔與干燥,對于發育較為瘦弱的幼犬最好人工幫助找到乳量充足的哺乳。隨著幼犬的成長可適量飼喂已消毒的牛奶或米湯,并可逐漸添加雞蛋以及碎肉。對于犬舍的安排也應仔細考慮,最好每個犬舍飼養的幼犬體質相當,因為幼犬抵抗力較弱,所以要特別注意犬舍的環境。要定期清除犬體外寄生蟲。

4小結

對于肉犬高效的養殖,要注意犬的成長階段,根據階段安排與其相適應的飼喂方式。犬舍的建筑要科學合理,保持溫度、濕度適宜,環境清潔干燥。

參考文獻:

篇4

宣城市郎溪縣地處皖東南,緊鄰上海、南京、無錫、蘇州等大中城市,素有“魚米之鄉”之美稱,發展青蝦養殖具有自然、地理地域、技術等有利條件。多來年,通過不斷探索,總結出青蝦生態高效養殖技術,即運用微孔管增氧、優質苗種繁育,營造青蝦適宜的生長環境,青蝦池塘雙季養殖平均產量達3 t/hm2以上,平均經濟效益15萬元/hm2,實現了青蝦高產、優質、高效生態養殖[1-2]。

1 種苗放養前準備

1.1 池塘及水源條件

養殖青蝦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溶解氧>5 mg/L。池塘為長方形,東西向土質以壤土為好,池底平坦,淤泥10~15 cm,面積0.20~0.33 hm2。池水深度一般要求能保持1.2~1.5 m;建立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進排水孔用60~80目雙層篩絹網片過濾。

1.2 增氧設施

要求0.20~0.33 hm2水面安裝1.5 kW增氧機1臺。池底微孔管增氧一般采用主管道、充氣管道、微孔管三級供氣,可集中供氣或分池充氣的方法。池底設微孔管增氧設備(鼓風機、電動機、塑料管、微孔管等)。

1.3 池塘清整和消毒

池塘雙季青蝦養殖一般在2月底和6月分別干塘1次。將池四周鏟平,修整夯實池埂,堵、漏防滲水,清除多余底泥。塘底泥要曝曬,要求達到干埂、發白[3]。清塘消毒一般在晴天進行,消毒藥物可用生石灰、漂白粉[4]。池塘保持水深10 cm,使用優質塊狀生石灰,化漿后全池潑灑,用量1 125 kg/hm2?;蛘哂闷追郏ㄓ行?0%)75~150 kg/hm2化水潑灑。

1.4 水草移植

一般在消毒10 d后移植水草,水草種植面積占20%~30%。移植用的水草用10 mg/L漂白粉消毒10 min。夏秋季青蝦養殖,可選擇輪葉黑藻、金魚藻,5月輪葉黑藻、金魚藻已開始生長,可撈取全草移植,放草量750 kg/hm2。冬春季宜選擇移植伊樂藻、菹草,把伊樂藻草莖切成10~15 cm一段,每3~5株一束,插入泥中,用草量75~150 kg/hm2,水草種植在池塘四周。

1.5 注水施肥

蝦苗放養前7~10 d加水至50~60 cm,注水時用80目雙層篩絹網片過濾,防止魚卵、敵害生物帶入蝦池。在池塘四角堆放腐熟的有機糞肥(以雞糞為好),用量750~1 500 kg/hm2,把雞糞裝入編織袋中,水肥時可把編織袋撈起,便于控制水的肥瘦。

2 苗種放養

苗種最好從江、河、水庫、湖泊等水體撈捕野生青蝦作為親蝦,青蝦苗種實行自繁自育,既可以保證蝦苗的質量,減少運輸環節,苗種適應性強、生長快,又可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夏、秋季養殖一般在7月進行放養,放養當年自繁自育蝦苗,體長1.5~2.0 cm,放養量75萬~105萬尾/hm2,并一次放足冬春季放養所需的越冬蝦苗,放養量22.5萬~30.0萬尾/hm2,體長2~3 cm。放養蝦苗宜選擇陰天或者晴天早晨或傍晚進行。放養前要試水,溫差小于2 ℃,帶水操作,蝦苗不要堆壓。蝦苗放養15~20 d后,放養10 cm花鰱魚種450尾/hm2,配養的花鰱可濾食部分蝦的蛋狀幼體,調節水質。

3 飼料的選擇與投喂

3.1 飼料的選擇

青蝦的飼料以全價配合飼料為佳,要求蛋白質含量35%以上。根據青蝦不同生長階段,選用不同規格的飼料,蝦苗體長小于2.5 cm,投喂0號、1號料;體長2.5~3.5 cm投喂2號料;體長3.5 cm以上投喂3號料。

3.2 飼料投喂

青蝦飼料投喂量應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水溫、水質、天氣、健康狀況、生理狀況及攝食情況等因素綜合確定,通常以2~3 h吃完為宜。前期日投餌量為蝦體重的6%~8%,中后期4%~6%。池塘雙季青蝦養殖,一般每日投喂1~2次,投喂時間為8:00—9:00、17:00—18:00,上午投餌量占1/3,下午占2/3。飼料要均勻投放在池塘四周池邊淺水處,為便于檢查青蝦攝食、生長情況,可在每口蝦池設置2~3個檢查臺(用帳紗網制成的蝦罩網),以便及時調整投喂量。

4 水質調控

4.1 加注新水

根據養殖季節不同適時加注新水,前期水深0.6 m左右,中期0.7~1.0 m,后期1.0~1.2 m,注水必須用80目網片過濾,一次注水以6 cm左右為宜,不能過多。

4.2 溶氧調控

青蝦養殖溶氧要求在5 mg/L,水體中溶氧高,可減少氨氮、亞硝酸等物質,增加青蝦食欲,提高餌料利用率,減少病害發生。因此,要根據天氣、水質青蝦生長情況,適時開啟增氧機增氧和微管增氧,促進池塘上下層水體的循環運動[5-6]。

4.3 水的透明度、pH值、肥度調節

青蝦養殖水的透明度,一般在25~40 cm。冬春季要注意肥水,水的透明度在25 cm,防止青苔生長,夏秋季水色要淡些,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pH值一般保持在7.0~8.5,可用生石灰調節,用量75~150 kg/hm2,化水潑灑,同時有利于增加水中鈣離子,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長。水的肥度可通過施肥或加注新水來調節。池水透明度大,可施用腐熟雞糞300~450 kg/hm2,如水色肥時,可適當加注新水。

4.4 定期施用消毒劑、改良劑、微生物制劑

青蝦生長季節,每月施用消毒劑2次,使用漂白粉、二氧化氯0.5 mg/L,以及生石灰150~225 kg/hm2,交替使用。微生物制劑,每15 d施用1次,一般選擇晴好天氣,可用EM菌、光合細菌、復合型枯草芽孢桿菌,可達到較佳的水質調節效果。

5 病害控制

青蝦實行生態健康養殖,從池塘消毒及清整、苗種選擇、水質調控、增氧機、微孔管增氧著手,創造青蝦適宜的生長環境,整個養殖過程沒有發生病害。

6 起捕上市

根據水產品市場供應情況適宜起捕。一般是池塘雙季養殖,夏秋季養殖在當年11月至次年1月起捕,冬春季養殖在5月底至6月起捕可獲取較高經濟效益。

7 參考文獻

[1] 喬國祥,江山.青蝦池塘生態高效養殖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0(13):37-38.

[2] 任啟清.青蝦池塘高產高效養殖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0(16):43,50.

[3] 郭慶偉.青蝦池塘生態養殖技術[J].福建農業,2001(2):21.

篇5

1.1池塘方面

在設置池塘時,要考慮到水源供應的充足,池塘中的水質是清潔無污染的,有流動性的,符合漁業用水的基本標準,并根據所養殖的青蝦規模選擇合理的溶解氧,保證水中的氧氣和pH值是達標的。同時,清除池塘過多的淤泥,池塘的水深和坡度也要滿足養殖標準,在池塘的還要配備增氧機,進水口處設置網布袋,避免其他魚類的摻入。

1.2消毒施肥

如果養殖的池塘屬于老塘,就要在清塘時加入水分,這樣可以減少其敵害黃鱔和泥鰍等的存在,在全池內潑灑生石灰以起到消毒作用,消滅掉病原體和敵害生物。在消毒后把發酵好的有機肥等微生物制劑添加到池塘中,以便于天然餌料生物的生長。

1.3水草和隱蔽物

池塘內的生長環境布置完成后,加入適量的水草和遮蔽物,水草可以選用輪葉黑藻,并摻入些許聚草,水草之間的行距和間距也要合理布置,水深處種植聚草,水淺處種植枯草。而且養殖池塘中,水草多時對青蝦的生長和繁殖十分有利,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鋪設部分網片,實現養殖的立體化,提高水體的綜合利用率。

2池塘高效養殖技術

2.1調節水質,增加氧氣含量

2.1.1把握施肥的時間青蝦蝦苗到幼蝦這一階段及晚秋時期,屬于青蝦施肥的關鍵時期,即在每年8-9月的高溫時期,要保持池塘中水質環境的清涼,有充足的氧氣,具體的施肥材料是復合型肥料,施肥量要依據池塘大小和養殖數量而定。

2.1.2合理注水通常在養殖的前后階段不需要加入太多水,在養殖的中間時期可以適當多加入水,并保證加入水的清潔新鮮,這樣可以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營養鹽及微量元素,給青蝦提供更多的食料,也可以有效降低代謝毒物的濃度,降低池塘水體的老化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入水時,要保證水質良好,不能由外界帶入有害物質。

2.1.3調節水體pH值水體在長時間的養殖過程中,自身的pH值會有所失衡,如果不及時進行調節,會對青蝦的生長帶來嚴重危害,在每個月度向池塘中潑撒2次生石灰,保證池中酸堿度平衡,一般約在7.5。

2.2優化放樣模式,保證養殖密度的合理

2.2.1實行自行式繁殖生長模式首先,從青蝦的繁殖過程來看,其繁殖速度很快,養殖戶大都是以放樣抱卵蝦為主,實行的是自行式的繁殖生長模式,這種模式的實用性很高,但很容易導致青蝦養殖出現“世代同堂”的現象,青蝦的生長密度很大,導致最后的產量效益降低。因此,就要改變這種養殖模式,以放樣蝦苗為主,采取養殖兩茬蝦技術,注重精養而不是粗養。

2.2.2觀察養殖密度,提高上市規格如果青蝦的養殖密度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會導致養殖養料的浪費,最終的青蝦產品質量下降、產量降低,影響到最后的經濟效益。但是,密度過小會導致水體資源的浪費。因此,需要在改進養殖技術的基礎上,合理控制青蝦的養殖密度。

2.3選擇最佳的飼料,科學化養殖

青蝦屬于雜食性動物,兩茬蝦在整個年度中只有2個攝食量高峰期,也就是每年度的4-5月和8-10月,中間的6-7月份是青蝦的繁殖旺盛期,不會有太多的進食,養殖人員要把握青蝦的這一特點,準確合理地進行飼養,減少飼料的浪費。

2.3.1飼料的正確選擇隨著青蝦池塘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其養殖飼料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不同的飼料對青蝦的適合度也不相同。根據青蝦自身生長特點,其對于螺螄、魚粉等動物飼料易于接受,而且對于植物飼料類的豆餅、米糠等也不拒絕,但是在具體的喂養上,要盡可能以顆粒狀為主,這樣不僅可以起到保持水質的作用,還可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2.3.2科學化養殖青蝦在進食時間上,更喜歡在夜間圍繞池塘覓食。因此,養殖人員可以把握這一特點,合理調整喂養時間,每日至少喂養2次,側重于夜晚的喂養,并增加喂養量。

篇6

二、捕撈與收獲

1.捕撈上市試驗期間,“一茬春蝦”捕撈時間從4月中旬至7月上旬,用小地籠分批捕撈上市,直至6月底干塘捕撈;“二茬秋蝦”捕撈時間從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用拖網分批捕撈上市,直至1月下旬干塘捕撈。2.效益分析試驗池塘10口,面積46畝。至2016年7月,“一茬春蝦”收獲青蝦1702kg,畝均產商品青蝦37kg;“二茬秋蝦”收獲青蝦成蝦1978kg,平均畝產43kg,收獲小蝦1012kg,平均畝產22kg。全年共收獲青蝦4692kg,平均畝產102kg。商品蝦上市率78.6%。青蝦池塘“雙茬”養殖試驗畝均苗種放養及收獲情況見表1。青蝦池塘雙茬養殖試驗,“一茬春蝦”產值95312元,單價56元/kg,畝獲收入2072元;“二茬秋蝦”成蝦產值191866元,單價97元/kg,畝均獲收入4171元;幼蝦產值52624元,單價52元/kg,畝均獲收入1144元;花鰱產值10626元,單價11元/kg,畝均獲收入231元。2015年試驗共計實現總產值350428元,畝均獲收入7618元;總養殖成本151196元,畝均生產成本3426元,其中苗種62330元,飼料44620元,租金25760元,肥料、魚藥與微生物制劑12236元,水電6250元。總效益199232元,畝均獲利潤4331元。

篇7

二、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 池塘整修和清塘消毒。魚種放養前,排干池水,清除過多的淤泥,修補池埂,搞好護坡,維修好進排水系統。魚種放養前10~15天,每畝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含有效氯25%以上的漂白粉20~25公斤,化漿后全池潑灑清塘消毒。3~7天后加注新水,使池水位達80~100厘米。

2. 移植水生植物??稍诔靥了闹芩娣N植80~100厘米寬的水葫蘆等,以便在夏季溫度較高時遮擋陽光,便于烏鱧避暑和躲藏。同時還能凈化水質,有利于烏鱧的快速生長。

三、魚種放養

苗種選用當地天然苗種。放養的魚種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鱗片完整,游泳活潑,無病無傷。蓄水深度1.5~2米、產出規格0.5公斤/尾以上的養殖池塘,適宜定塘的放養密度每畝為4000~4500尾,并一次性放足。同時,為充分利用養殖水體,可在每畝池塘中搭配放養200~300尾的鰱、鳙、草、鯉、鯽等魚種。這樣能清除殘餌、控制池塘水質,促進主養魚的生長,從而實現增產增收的效果。但混養的家魚個體應大于烏鱧種個體的1倍以上為宜,以免被烏鱧吞食。

4月上旬,水溫穩定在10℃以上時,晴天放養。魚種在放養前要用3%~5%食鹽水藥浴15~20分鐘。

四、飼料投喂

烏鱧為肉食性魚類,對食物有一定的選擇性。目前養殖烏鱧多以投喂小魚、小蝦、螺、蚌等動物性鮮活餌料為主。人工投喂鮮活餌料時,要注意新鮮、潔凈、適口,并用6%~8%的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后再投喂。當然,也可根據烏鱧的營養需要配制人工合成餌料,以補充鮮活餌料的不足。如可用含70%~75%剁碎的鮮雜魚、20%~25%的豆餅和米糠,另加適量粘合劑、礦物質、維生素、適量微量元素和食鹽等混合制成植物性飼料配合飼料進行投喂。

在池塘中搭好食臺,實行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四定”的方法投喂,每天投喂2次,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餌料以鮮活動物為主,主要是海、淡水小雜魚、蝦。日投喂量為烏鱧體重的5%~8%。具體投喂次數和數量視烏鱧的攝食、池塘的水溫、水質以及天氣等情況隨時增減,一般以1小時內吃完為宜。投餌時采用“慢、快、慢”的投喂方式效果比較好。

五、水質調節

由于投喂大量的高蛋白飼料,池塘內殘餌和烏鱧自身排泄物較多,極易導致池水過肥甚至惡化。盡管烏鱧耐低氧,適應能力強,但在不良水環境中對飼料的利用率低,生長變慢,易發疾病。因此,要采取綜合措施,控制水質。池塘內除移植水草外,還要經常加注新水或換水以保持水質清新。春、秋兩季一般每隔10~15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池塘總水體的3/5。夏季高溫季節每隔3~5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池塘總水體的4/5或全部。換水時,換水前后池水水溫的溫差不宜超過2℃。在養殖中后期,根據水質和池塘底質的情況,每畝每隔15~20天用15~20公斤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1次, (下轉36頁)(上接35頁)以調節水質,改善底質,預防魚病。高溫季節,池塘中應使用增氧設備,晴天中午開機2小時,陰雨天氣視魚的浮頭情況及時開機增氧。

六、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巡塘。每天早晚要各巡塘1次,注意細心觀察烏鱧的攝食、活動情況及水質變化情況,檢查進、出水口,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2. 搞好清潔衛生。每天對食臺及養殖用的工具進行清洗消毒,及時清除殘餌雜物,割掉生長過盛的水草,保證水質清新、無污染。

3. 防逃。檢查攔網和池塘是否有漏洞。加高加固塘埂,堵塞塘埂漏洞,杜絕塘埂滲水漏水。維修竹籬笆、尼龍網等圍欄設施,防止烏鱧逃逸。

4. 建檔。每口池塘都要建立養殖檔案,詳細記錄養殖過程中天氣、水質、投餌、發病、藥物使用等情況,便于分析總結。

七、病害防治

對于烏鱧病害的防治,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烏鱧抗病力較強,一般很少發病。但如果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低,在烏鱧的養殖過程中也會出現病害。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措施,綜合防治,嚴防病害的發生。要建立嚴格的消毒制度,對池塘、魚體、食場和餌料消毒進行嚴格消毒,防止病源侵入。水質不太好時,應及時用生石灰等對池塘進行全池潑灑清毒??啥ㄆ诨虿欢ㄆ诘卦陲暳现邪枞胧雏}、大蒜素、維生素等進行投喂。魚病發生時,使用生物制劑、中草藥進行防治。

八、捕撈上市

篇8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是海水養殖的主導品種之一,由于其生長期適中、商品價值高,而倍受廣大養殖戶青睞[1-3]。梭子蟹產業是象山縣“7+1”農業龍型產業,現有養殖面積5 000 hm2、養殖產量4 000 t、產值4億元。近幾年來,隨著梭子蟹土池育苗、苗種自繁、疏雄養殖、底充氧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梭子蟹養殖產量已從2004年的150~300 kg/hm2提高到現在的600 kg/hm2以上,平均單產超過1 125 kg/hm2的占全縣養殖面積的20%以上,涌現3年平均單產超過1 275 kg/hm2、2年平均單產超過2 250 kg/hm2、利潤超過15萬元/hm2等高產高效典型。通過對高產高效典型模式養殖技術的探討,以促進象山縣梭子蟹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高產高效典型案例

1.1 精養高產高效典型

高塘島鄉紗帽綠村陳顯祥養殖戶,自2004年開始養殖梭子蟹,養殖產量連續遞增。池塘面積0.33 hm2,分2口小塘,每口小塘設置排水閘門,進水用10 cm水泵抽入,配備水車式增氧機。池塘內置寬2.0 m、深0.5 m的主環溝。灘面每隔2 m設置一壟,并伴有淺溝(深0.3 m左右),灘面水深保持在0.8 m以上。邊灘及部分中央灘面布設以樹枝、竹枝為主的隱蔽物。苗種以自繁苗種為主。2008年,梭子蟹總產量760 kg,平均單產2 280 kg/hm2,產值7.26萬元,利潤4.895萬元,平均凈利14.685萬元/hm2。2009年,梭子蟹平均單產2 250 kg/hm2,小白蝦產值0.5萬元,總產值10.555萬元,利潤7.39萬元,平均凈利22.17萬元/hm2。

1.2蟹—蝦—貝生態混養高效典型

新橋鎮麥地山塘采用“蟹—蝦—貝”生態混養高效模式,主要養殖梭子蟹、小白蝦、縊蟶。放養ⅰ期蟹苗。養殖面積4 hm2(2口),四周有環溝,灘面水深1.0 m以上,設雙閘門,每口池塘配備水車式增氧機2臺(1.5 kw/臺),飼料來源主要以張網小魚蝦為主。2009年梭子蟹平均單產達到1 140 kg/hm2、產值 63.84萬元,小白蝦產值12萬元,縊蟶產值7.0萬元,雄蟹起捕(養殖過程起捕)4.5萬元,總產值87.34萬元,利潤51.5萬元,平均凈利12.87萬元/hm2。

2 養殖技術探討

2.1養殖模式的確定

目前,梭子蟹養殖有“蟹—貝—蝦”、“貝—蟹—蝦”、“蟹—蝦”、“蟹精養”等模式。因此,確定養殖模式要充分考慮海區環境、潮位高低、進換水條件以及技術水平等因素。如案例1由于養殖池塘面積較小,利于管理,要實現高產出高收入,必須選擇走高密度精養模式。案例2的養殖池塘面積較大,進換水方便,采用“蟹—蝦—貝”生態混養,實現了高產高效。

2.2池塘標準化改造

近幾年,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池塘的基礎設施建設,池塘的基礎配套設施得到明顯的改善,池塘規模已經縮小到1.0~1.3 hm2/口,采用黑膜或者水泥護坡,配備增氧機,池塘的有效水位保持在1.0 m以上。經過標準化建設,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已經摒棄了“大排大灌”的養殖思路,養殖過程采取適度換水、以添加水為主的調節水質的養殖新理念,實現了梭子蟹的高產。

2.3隱蔽物的設置

梭子蟹屬肉食性兇猛水產動物,具有很強的自相殘殺性,尤其是幼苗、饑餓和蛻殼等階段,直接影響梭子蟹的養殖成活率。因此,設置隱蔽物、擬人工造蟹穴減少相互殘殺是提高梭子蟹養殖成活率的關鍵技術之一[2-4]。案例1池塘采取灘面分區、設置眾多溝壑、灘面插竹枝,為梭子蟹創造了良好的生長和棲息環境。起捕蟹時發現,環溝、竹枝及灘面小溝蟹的密度較高。又如象山縣蓮花梭子蟹精養基地,以竹枝為主的隱蔽物,獲得了高產(975 kg/hm2以上)。

2.4放養優質健康蟹苗

2.4.1工廠化苗種。20世紀90年代中期,養殖梭子蟹主要以沙池暫養野生蟹為主。90年代后期,梭子蟹人工育苗技術突破,開始進入全人工養殖[5]。目前,池塘養殖主要以放養工廠化苗種為主。按照目前梭子蟹養成情況,放養ⅰ期蟹,放養密度9萬~12萬只/hm2,放養苗種以一次性放足為準,但放苗量還依據池塘條件、水質環境等而定。最好采用苗種中間培育,將ⅰ期或ⅱ期蟹苗經20 d左右培育后放入大塘養成,提高蟹苗的成活率。

2.4.2自繁的苗種。梭子蟹苗種自繁是近幾年發展較快的一種生態高產養殖模式,主要在養殖池塘進行生態育苗、滿足自我養殖生產苗種需要的方法。該技術從2004年試驗成功以來,逐步推廣,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效益高的特點,目前全縣已推廣近666.67 hm2。主要操作流程:池塘清整消毒培育浮游生物餌料抱卵蟹選購蟹籠暫養飼料投喂幼體放散z1-m育苗階段(餌料包括輪蟲、豆漿、蝦籽、魚糜等)m-c1c2-c4(起捕部分蟹苗銷售)大規格蟹種培育(養殖時間70~80 d)起捕部分雄蟹上市、起捕部分雌蟹分塘養殖雌蟹育肥原塘養殖起捕上市。據測算,梭子蟹原塘苗種自繁成本約4 500元/hm2,養殖產量975 kg/hm2以上,實現了節本、高效、生態養殖。

2.5投喂優質新鮮飼料

梭子蟹養殖以投喂鮮活小雜魚為主。隨著養殖密度的增加,餌料價格從2004年的0.6元/kg漲到現在的2.8元/kg左右,特別是7、8、9月的禁漁期間,鮮活飼料來源比較緊張,大多以冰鮮料投喂為主。據測算,飼料成本已經占養殖成本的60%以上。因此,高溫期間必須投喂新鮮飼料,生殖期間多投喂海瓜子等低值貝類,11月以后延長飼料投喂時間,改變目前梭子蟹生長4個月、3個月饑餓的生長狀態,提高梭子蟹的品質(即雌蟹上膏率)。案例1、2的養殖池塘,都瀕臨港口,常年張網漁船較多,每天能提供新鮮餌料,從而保證了餌料質量,達到了定時、定質、定量和延長投喂時間。

2.6勤開增氧機

海水池塘是象山縣主要養殖方式,以梭子蟹、貝類、對蝦為主。2002年以前,海水池塘中的增氧機使用幾乎為零,隨著養殖技術的快速發展,放養密度不斷增加,使原來傳統的粗放型養殖向精養發展,養殖過程中缺氧引起梭子蟹死亡事故時有發生[6-7]。隨著池塘標準化建設將池塘配套增氧機指標納入硬性考核指標,使一大批池塘配備了充足的增氧機,同時底充氧等增氧先進技術的廣泛推廣,為梭子蟹實現高產提供了根本的技術保障。因此,梭子蟹養殖池塘最好是水車式與底充氧增氧結合,同時注重增氧機開啟的時間和方式,從而達到穩產、高產。

2.7適時起捕雄蟹

疏雄養殖,即在梭子蟹幼蟹5~9期可用肉眼區分性別時,捕撈大部分雄蟹,以養殖雌蟹為主的人為選擇養殖對象性別、獲取最大化經濟效益的梭子蟹養殖新技術,其要點是控制雌雄比例為6∶1為宜。案例1,連續4年開展此技術均獲得了高產,2008年梭子蟹總產量760 kg,雌蟹起捕675 kg,而雄蟹只起捕85 kg。2009年,總共起捕梭子蟹750 kg,雌蟹起捕650 kg,雄蟹起捕100 kg(該雄蟹產量從小到大起捕計算,實際最后起捕雄蟹才30 kg),2009年的雌蟹收購價格在128~170元/kg,因而實現了養殖效益差異的最大化。案例2,2009年養殖過程中起捕雄蟹賣出4.5萬元,增效11 250元/hm2。因此,養殖過程中適時起捕雄蟹,不僅提高了雌蟹養殖成活率,而且可增加養殖戶收入。

2.8加強病害防治

目前,梭子蟹養殖必須首先解決池塘干塘、清塘問題。由于臨港工業的發展,養殖空間逐漸萎縮,塘租費從2004年不足1.5萬元/hm2漲到目前3萬元/hm2以上,養殖戶為了提高效益,實行全年養殖,養殖過程中沒有休過塘,因而養殖過程中容易發生病害,影響養殖收入。目前梭子蟹病害主要有纖毛蟲等,只有注重適當調節水質、勤開增氧機、勤換水,輔藥物防治等措施,才能真正起到生態防病的作用。

3小結

綜上所述,總結出“壟多、隱物、自繁、疏雄、精飼、富氧、勤管、防病、育肥”的梭子蟹高產技術要點。一是壟多。池塘灘面設置溝多、灘多,拓寬梭子蟹生長和棲息空間;二是隱物。設置隱蔽物,采用毛竹枝、樹枝、網片等鋪設塘底造人工蟹穴,減少梭子蟹自相殘殺;三是自繁。采用池塘內苗種自我繁殖,成本低,操作簡單,生產安全;四是疏雄。采用人工方式,人為去除池塘內較多的雄蟹,以養殖雌蟹(膏蟹)為主,提高養殖效益,實現效益差異最大化;五是精飼。投喂新鮮飼料,做到定時、定質、投足和延長投餌時間;六是富氧。采用底充氧與水車式增氧結合,實現富氧養殖;七是勤管。加強巡塘,注意觀察池塘水質變化、蟹體活動、餌料攝食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八是防病。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主要以調節水質為主調控環境;九是育肥。梭子蟹育肥階段,一要加強梭子蟹生殖期間的營養,多投喂一些低值貝殼飼料(如海瓜子類);二要延長11月(水溫15 ℃)以后的飼料投喂時間和加強餌料營養,可采用在池塘角落圍成部分區域或搭建塑料大棚沙池集中暫養,不僅能提高梭子蟹的品質,更能掌握市場動態、適時起捕,從而達到高產出、高賣出、高收益。

4參考文獻

[1] 劉長軍,鄭凱宏,周志強,等.海水池塘底充氧養殖三疣梭子蟹高效試驗[j].中國水產,2007,24(10):25-26.

[2] 金忠文.三疣梭子蟹分級養殖技術[j].中國水產,2007(5):32-34.

[3] 劉長軍,陳挺,沈烈鋒,等.三疣梭子蟹苗種繁育與大規格蟹種培育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08(14):205,225.

[4] 孫玉華,孫忠悅,胡旭輝.三疣梭子蟹養殖之一:三疣梭子蟹健康高效養殖技術[j].中國水產,2006(11):48-50.

篇9

1 鯉魚優質高產高效養殖技術

1.1 選擇養殖池塘

養殖鯉魚的池塘適宜選擇一些交通方便、電力充足的地方。對于長期養魚的舊池塘,為了確保其具有較好的保水性,應每隔一段時間對池塘中的淤泥應進行清理。一般養殖池塘總面積約為0.267hm2,水深2~2.5m;池塘水透明度應達到25~30mm,池底以砂壤土且平坦為宜,池水溶氧量控制在6~7mg/L,pH值為6.5~8.0。

1.2 魚苗放養前準備

1.2.1 清整池塘

干池塘在冬季時應進行曝曬,以便于對池塘中多余的淤泥進行清理,之后對整個池塘用石灰2300kg/hm2化漿進行潑灑,再曝曬 1個月左右。這樣不僅有利于池塘中有害氣體的揮發,還可以對已板結的淤泥進行疏松。

1.2.2 調節水質

魚苗放養前(一般為4~6d)需要對養殖池塘進行消毒、育肥,在養殖池塘內注入1.5m的干凈水;將光合細菌、發酵雞糞、液體肥水型氨基酸等混合物均勻潑灑(25t/hm2),這樣可起到殺菌、育肥水質的作用;均勻潑灑芽孢桿菌來保持池塘水色[1]。

1.3 放養魚苗

鯉魚養殖的效益與魚苗質量的好壞直接有關。在魚苗選擇過程中,應盡量選擇健壯活潑、全身無病灶及大小均勻的優良魚種,并且魚苗品種應盡量選擇當地養殖的品種。同時,應根據當地漁市價格及養殖池塘的計劃產量、面積、水質和養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來綜合考慮魚苗放養量。此外,為避免魚苗將病菌帶入池塘,在放養前需要用3%食鹽水進行消毒。根據上述池塘條件,通常可以放養10cm長的鯉魚種,4000尾/667m2為宜,并且還可放養15cm長的鰱、鳙魚搭配養殖,500尾/667m2為宜。

1.4 喂養

1.4.1 喂養的飼料

若養殖魚苗的體重為100g/尾左右,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需達到35%;若養殖魚苗的體重為100~200g/尾,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需達到30%;若養殖魚苗的體重為200g/尾,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需達到25%。

1.4.2 喂養的方法

魚苗初期,投喂飼料方式可向整個池塘均勻潑撒,隨著魚苗的逐漸長大,應使用投餌機進行投喂。科學把握投餌量是喂養魚苗的關鍵,在喂養過程中不能投喂過多或過少,每次讓魚吃到8成飽為宜。此外,還應靈活掌握池塘水質、水溫、魚體大小、魚體健康指數及天氣情況等。

1.5 養殖日常管理

鯉魚養殖日常管理主要做到“三分養,七分管”。使用池塘增氧機應根據天氣情況來確定,一般下雨天半夜使用,陰天早上使用,晴天中午使用,若遇到天氣不好或有浮頭現象時,應延長使用時間,并且要提前開機[2]。此外,為隨時掌握池塘水質情況及池魚情況,每天必須堅持巡塘,至少2次,以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和及早采取應對措施。

1.6 調節池塘水質

鯉魚的生長與攝食與池塘水質的好壞有著直接關系。對此,應高度重視池塘的水質問題,尤其是進入夏季后每天早晚應堅持巡塘,水溫升高的情況下,應將水位增加至3m,為保持池水的水質,應定期向池塘中注入新水,同時對池中生長出的雜草或雜物應及時清除,并觀察魚類是否正常的生長與活動。另外,在8~10 月期間,為防止泛塘,每天應使用增氧機增氧;為凈化池塘水質,每隔20d應向池塘內潑灑微生態制劑。

1.7. 病害防治

防治養殖病害,前期宜采用中草藥。養殖中后期每隔20d左右應進行一次消毒、殺蟲。為預防細菌性魚病或病毒,應在每10kg的餌料中需是添加1kg三黃粉及0.4kg食鹽,每隔16d連續投喂6次,2次/d。其中,三黃粉主要包括大黃、黃芩及黃柏,比例按照5:2:3為宜[3]。

2 養殖試驗結果

本次養殖試驗從2012年4月開始投苗至2013年7月捕撈為止,其中養殖時間為440d左右,其中捕撈商品鯉魚總總量為9745.5kg,其中平均單位產量達到85~140kg/hm2,單條鯉魚重量平均為1.9kg,鰱、鳙魚產量為4527.8kg,其中鯉魚養殖獲利29236.5元(以3kg/元標準計算),鰱、鳙魚養殖獲利11319.5元(以2.5kg/元標準計算),極大的提升了鯉魚養殖的產量與經濟效益。

3 結語

在鯉魚養殖試驗過程中,通過采用健康、生態的養殖技術和模式,有效利用了自然水的資源優勢,科學使用增氧機,定期清理養殖池塘,進一步提升養殖池塘水質,從而降低因池塘污染而引發魚苗疾病幾率。在整個養殖過程中,科學、合理控制魚苗餌料的投喂量,而在魚苗疾病防御方面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治結合”原則,從而實現高效、高產的鯉魚養殖目標。

參考文獻

篇10

采用在蠶期和蛹期,經省蠶業主管部門組織的兩次檢驗合格的種繭,選用現行的“選大一號”、“選大三號”、“882”、“抗大”、“9906”等雜交種投產。

2.種繭的運輸

必須在12月30日前運輸完畢。不要裝得過滿,以防擠壓。氣溫不得低于-5℃;氣溫低于-15℃~20℃需加呈文紙5~7層覆蓋嚴密;日最低氣溫低于-25℃,不運種繭而改為春運或夏運。春季運輸在3月10日~20日,氣溫0~3℃時進行,覆呈文紙1~2層。夏季運輸在種繭出窖后,于蔭涼處排潮2h左右,再包裝運輸,途中防曬。

3.秋蠶的保護

種繭運到后立即攤開排潮,每平方米床盛繭不多于3000粒。冬季保種要求0℃±2℃。一晝夜記溫4~6次,1~2天記錄一次最低及最高溫度。窖內干凈,空氣新鮮,無鼠害、藥害、水害,每15天內外調換一次繭床。低溫保種要求日平均氣溫到3℃時,控制窖溫5℃以下,氣溫高時不進窖,氣溫低時換氣排潮。窖內太潮時,用石灰等吸濕劑平鋪地面。

4.場地建設

輪伐更新在冬季進行,把4年生的占總面積25%的柞樹在距地60cm處砍去,或用割灌機割去,茬口要呈馬耳形,不劈裂。剪枝整形在初春修剪2~3年芽棵樹上的枯病枝、徒長枝、拖垂枝。新開蠶場在冬季把蠶場柞樹全部中刈(留于60cm)。當年養蠶面積占總面積的75%,其余休閑。

藥殺場地在開春雪化時立即用毒餌藥殺害鼠,養蠶前10天用滅蟻粉或辛硫酸藥殺螞蟻,用殺螽丹或呋喃丹藥殺其他害蟲,對前一年發生蟲害的場地,用1%漂白粉噴灑地面,在蠶期用呋喃丹配成毒餌或地面撒殺螟松,藥殺步行甲。

5.種蠶出窖時間

根據本地夏季長期天氣預報(6~9月)氣溫和早霜日期以及所放養柞蠶品種的積溫,預測種繭出窖時間,實行分批出窖,兼顧蠶繭產量和效益,并使最晚批蠶結完繭。在不晚于最晚出窖時期前出窖。

6.暖繭、穿繭和掛繭

暖繭前備足用具,要用新編蠶筐。暖繭前把繭室打掃干凈、粉刷,制種用具也徹底洗刷,把暖繭室、用具用1%漂白粉或3%甲醛溶液消毒。地面鋪新土或河沙10cm,暖繭溫度18℃~22℃,相對濕度75%~80%,通風良好,無不良氣體。

穿繭與掛繭時斜穿繭業使繭柄向外,不穿破繭層,繭串呈麥穗形,串長85~100cm,串端各拴1個長5cm的小棍,以便于掛繭做繭。棍上附卡片注明品種級別。掛繭時繭串行距30~40cm,串距10cm,繭串下端距地50~70cm,有專人調節溫濕度,做好記錄,使種繭感溫一致,嚴防種繭數量損失。

7.制種

7.1發蛾管理 保持室溫22℃~25℃,相對濕度75%,蠶蛾羽化后,先捉雄蛾,每筐80~100個,雌蛾晾在繩上,以兩蛾不相碰為宜,避免外傷。

7.2 讓蛾排尿2~3次,在雄蛾筐內響聲大時,把翅完全展開微微啟動的雌蛾放入雄蛾筐內,雌雄蛾比為4:5。30min后捉對,對未的再進行。經20min后再提對。

7.3晾對 將蛾放入晾對室晾對,要求光線均勻,空氣新鮮,無震動,無風直吹蛾體,無單飛的雄蛾,保持18℃~20℃。

7.4拆對 經12~16h拆對,左手輕按雌蛾腹背部,右手捏住雄蛾基部,往雌蛾頭部方面一提即可。雄蛾放于低溫處備用。拆對選蛾時一手提蛾翅基部,另一手輕壓尾端,使腹部緩緩向腹面彎曲,透過腹部3~5節的節間膜觀察蛾體內容物。把體形端正、體色鮮艷、健壯活潑,體液清晰、無渣點的雌蛾送到產卵室,余者淘汰。

7.5產卵 剪去雌蛾前后翅及足的2/3,保持溫度20℃~22℃,相對濕度75%,有輕微風和新鮮空氣,無強光和震動,自然明暗。

8.催青

把催青室及用具洗刷干凈,用3%甲醛溶液或1%漂白粉溶液噴霧消毒,地面墊新土或河沙10cm。保持氣溫22℃~26℃,相對濕度為75%~90%,空氣新鮮無異味。

9.收蟻

先把蟻場及枯、雜樹和篙草割倒并清除場外,把移蠶場和窩繭場清理干凈。種卵叫籽2d后,每天傍晚解剖蠶卵、胚子呈灰色,第3天出蠶。胚子呈黑色,次日清晨出蠶。出蠶前一天,用23℃~25℃3%鹽酸、甲醛溶液消毒蠶卵10~30min,脫凈藥液晾干后直接上山,清晨引棵收蟻,晚上再把早晨已出蠶的卵片掛紙上山。

10.放養

采用“三移”放養法,即“密、稀、密”。也就是蟻蠶用1~2年生小樹密放;吃葉1/3時移蠶,移到3~4年生柞樹稀放;直到老眠,移到窩繭場用4~5年生柞樹密放,吃葉1/2左右做繭。

11.摘繭

篇11

1桑蠶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的優勢

桑蠶業已經有著千百年的發展史,它也是大部分桑蠶業種植區域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是由于人們以前對桑蠶經濟價值不了解,使桑蠶業養殖一直都是靠天吃飯,而并非靠養殖人員自身的技術來實現。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同時改變人們經濟狀況,桑蠶業就需要引入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來盡量縮短城鄉差距,同時提高桑蠶的功效,降低人們的工作勞動強度,增加人們的經濟效益。廣西一直是桑蠶業最大的桑蠶養殖基地,而廣西貴港市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為21.5℃,貴港市的主要氣候災害便是春秋干涸、汛期局部暴雨洪澇。因此,針對這種氣候因素,在廣西桑蠶業采取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便能省時、省力、高效、高產的進行家蠶養殖,而這種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培育的桑蠶大多都是優質、生命力強、創傷小、抗病能力強且繭質優良的桑蠶,這對提高桑蠶業經濟效益有較大的幫助。在桑蠶業利用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可以讓養殖者每次每人養殖5~8種類型的家蠶,提高養殖效率,降低蠶農的工作量,同時還能提高蠶農的收入。這種情況下,便可以讓養蠶合作社和養蠶小組的開設變得更有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進桑蠶產業的專業化和規?;l展[1]。

2桑蠶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

2.1小蠶共育技術

在桑蠶業有句俗語便是“養好小蠶一半收”,這體現出推廣小蠶共育技術重要性。具體做法是:蠶農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3~6戶蠶農自行建立養蠶室,然后制定工作表來監督掌控蠶室的溫度、空氣濕潤度、衛生情況等,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2.2引進優良桑苗

桑苗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桑蠶質量的高低,良好的桑苗在抗病性、高產方面都有明顯優勢,因此,通過引入優良桑苗便能節省蠶農的人力、物力,對蠶絲增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3引入優良桑蠶品種

優良桑蠶品種是獲得優質蠶絲的關鍵,只有保證了桑蠶質量才能確保蠶絲的品質。而優良的桑蠶一般都是抗病性強、蠶繭產量高、質量又好且效益極高的桑蠶,如此便可以結合桑蠶業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地的平均氣溫21.5℃、降雨量1600mm、無霜期353d的氣候條件來選擇合適的蠶種。

2.4利用大蠶4~5齡全面省力化飼養技術

大蠶4~5齡飼養是一季蠶中飼養最繁忙的時期,這個時間段高效技術可以有春季室外大棚地鋪條桑育和室內蠶臺育的方式。

3桑蠶的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廣西貴港區域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降雨量和陽光都充足,這些都非常有利于桑樹的生長,但同時也會使桑園內的小氣候悶熱潮濕,如此便讓很多病蟲得以繁殖蔓延[2]。目前,在桑蠶業中,桑蠶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3.1過分看重和依賴化學藥物

化學藥物防治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有著效果好、成本低的優勢,這便讓廣大蠶農在桑蠶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缺乏科學用藥的意識,當他們發現藥物也不能完全殺死病蟲時便隨意加大化學藥物的濃度,最終形成由于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而讓病蟲對此藥物產生抗藥性,讓桑蠶病蟲害防治工作更加艱難的局面。

3.2防治不夠科學

在桑蠶業,蠶農在種植桑樹和養殖桑蠶時大都是采取平時隨意“偵查”下,當發生病蟲害時便直接采取措施進行防治的方式,使得病蟲害發生初期沒能及時扼制從而讓害蟲進入高齡期,讓病蟲害防治工作錯失最佳時機。這種狀況的發生就是由于蠶農太過注重治療而輕視預防的重要性,殊不知防治工作中防在治之前,只有先預防才能達到好的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3.3病蟲害預防預報機制不夠完善

桑蠶業中蠶農較為分散,各個地區不同戶的蠶農桑蠶的病蟲害防治時間、地點、方法、所使用的藥物種類和濃度都有所差異,這些因素便讓桑蠶病蟲害防治預報機制在根本上達不到防治目的,使機制平臺信息不夠健全,在病蟲害暴發時得不到具體的防治,無法掌握病蟲害發生態勢。

4桑蠶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4.1科學利用化學藥物防治和農業防治

在桑蠶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蠶農依然可以以化學藥物防治作為主要的防治手段,但也要科學合理地使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蠶農在防治工作中,要根據病蟲害的具體情況來掌握化學藥物的種類、用量及藥物的濃度,特別要注意不能在一個時期內長期使用一種藥物,避免病蟲產生抗藥性[3]。同時,在防治工作中要結合貴港市當地冬季偏暖夏季偏高的氣候條件來及時清理桑蠶養殖基地,在養殖基地還可以通過安裝誘蟲燈等工具來誘捕害蟲。

4.2加強培訓,提高蠶農基本素質

蠶農會有重治輕防的理念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桑蠶的科學防蟲防病知識不夠了解,缺乏科學防治理念。因此,桑蠶業要加強對蠶農技術培訓,及時更新他們的桑蠶養殖知識,努力教授他們對于科學防治桑蠶病蟲害的知識,提高他們科學防治病蟲害技能,提高蠶農基本素質。從養殖基地的實際情況來指導蠶農在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綜合防治工作理念基礎上做好桑蠶病蟲害防治工作,以期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

4.3建立健全的病蟲害預防預報機制

政府應根據村落養殖桑蠶的實際情況在各村落建立專門的病蟲害防治預報機制,通過給各個村落配備專業預測設備來及時掌握桑蠶病蟲害發生規律和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及時播報準確的病蟲害防治信息,如此才能讓蠶農在病蟲害預報信息的基礎上實時對桑蠶病蟲害進行監測,確保發生病蟲害時能夠利用化學防治或是生物防治、農業防治來快速應對,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桑蠶養殖不受影響。

5結語

桑蠶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的發展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發展過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桑蠶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也需要隨之不斷發展進步,如此才能保證桑蠶養殖的經濟效用。

參考文獻

[1]馮延勝,吳義飛.桑蠶的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淺談[J].南方農業,2016(26):71-72.

篇12

1稻田選擇與改造

稻田養殖龍蝦最好選擇面積在6 666.67 m2以上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清新、無污染、土壤肥沃、保水性好、陽光充足[2]。面積小于6 666.67 m2的稻田可以直接在其四周開挖深0.8~1.2 m、寬1.0~1.5 m的水溝即可;面積大于6 666.67 m2的可視稻田形狀在四周開挖深0.8~1.2 m、寬1.0~1.5 m的水溝,還要在中間開挖出“十”字形的水溝,溝深0.5~0.8 m、寬0.5~0.8 m,所有的開溝都要留有一定的坡比,便于龍蝦活動攝食,且四周的邊埂要比中間稻田面高出0.5 m。平整溝渠,夯實邊埂,進排水口用網過濾,防止敵害進入以及龍蝦逃逸。用生石灰1 125 kg/hm2消毒,清除野雜魚等敵害生物。在四周溝內種植水花生、輪葉黑藻等供龍蝦攝食及隱蔽用。沿田埂四周用網片、石棉網、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設置高40~50 cm的防護欄,防止龍蝦逃跑。

2蝦種放養

2.1一般放養模式

蝦種放養一般有3種模式,即親蝦放養、抱卵蝦放養、幼蝦放養。第1種親蝦放養模式是在中稻收割前1~2個月(7—8月)或中稻收割后(9—10月),于稻田環形溝中放養親蝦300 kg/hm2,親蝦放養后以稻田中的有機碎屑、底棲生物、浮游生物、水生昆蟲、稻茬新芽和水草為食,待水稻收割后再采取秸稈還田并施有機糞肥,以培植餌料生物[3]。該養殖模式一般不需要投喂人工飼料,但是由于龍蝦的繁殖周期較長,蝦苗育成后還需經過3~4個月的越冬,蝦苗生長期較短,因此養成的商品蝦規格較小,產量也不高。第2種是抱卵蝦放養模式,即在水稻收割前1~2個月投放抱卵蝦225 kg/hm2,或在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抱卵蝦進行孵幼和養殖,抱卵蝦放養前,應在稻田中設置一些人工蝦巢供抱卵蝦越冬用。放養抱卵蝦可縮短幼體孵化期,增加蝦苗和生長期,養成商品蝦規格相對整齊,其效果優于親蝦放養模式。第3種幼蝦放養模式,即每年7—10月放養幼蝦,幼蝦放養前先在稻田中設置人工蝦巢,并施肥培育餌料生物供蝦苗食用,一般放30萬尾/hm2左右,若管理得當,該模式養殖效果較理想。

2.2多輪放養模式

在水稻收割前1~2個月(7—8月)往四周溝內投放35 g以上親蝦300 kg/hm2,雌雄比約為2∶1,此時親蝦放養后以稻田中有機碎屑、水生動物、稻茬新芽、水草等為食,不需另外投喂。到9—10月水稻收割后,再投放1 cm蝦苗22.5萬尾/hm2,除施肥培育天然餌料外,還需適當配以人工飼料或廉價的植物性、動物性餌料,以提高養成規格和產量。翌年3—4月再補充投放3~4 cm的幼蝦450 kg/hm2。養殖期間應適時捕大留小,由于龍蝦生長速度不一,適時捕撈可減輕互殘且能降低密度,便于后期補放蝦苗。該模式可以充分挖掘生產潛力,最大發揮養殖效益,一般管理得當的情況下,翌年可收獲成蝦約1 800 kg/hm2,水稻6 000 kg/hm2,平均效益達3萬元/hm2以上。

3日常管理

堅持“四定”原則,同時視天氣、水溫、水質及龍蝦吃食情況靈活掌握投餌量。投喂的植物性餌料有馬鈴薯、山芋、玉米、水草等,動物性餌料有野雜魚、螺蚌肉、動物內臟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4]。養殖水質應保持清新,不受污染,不使用菊酯類或有機磷農藥,否則影響龍蝦蛻殼和生長。每隔20 d左右,用生石灰75~150 kg/hm2對水全田潑灑。養殖期間春季水位不低于30 cm,高溫季節和冬季水位不低于1 m,還要根據水質情況施肥,可施漚熟的農家肥(豬、牛、雞糞等)750~1 500 kg/hm2。養殖期間堅持每天巡視,檢查防逃網和進出水口是否完好,檢中稻草人是否完好等。由于稻田堤壩較低,雨天應尤其注意,要及時排水和修補防逃圍欄,防止龍蝦逃跑。

4捕撈

一般在田溝中設置地籠,以便長期捕撈、及時銷售。注意捕大留小,輪捕輪放。

5參考文獻

[1] 楊慧.稻田生態養殖小龍蝦[J].科學種養,2010(3):53.

篇13

1.2濕度雛雞要求

相對濕度達55%~65%,為防止高溫下雛雞脫水過多,前3d相對濕度應提高到70%,要保持飲水器中不斷水,如達不到要求濕度,可在爐子上放一個壺用蒸汽來補足濕度。

1.3密度飼養

密度應飼養方式的不同而異,地面平養密度應小些,網上飼養密度可大些,密度過大則室內空氣污濁,容易發生啄羽,啄肛等現象。雛雞的飼養密度為:1~2周齡,平面飼養25只,立體飼養60只;3~4周齡,平面飼養25只,立體飼養40只;5~6周齡,平面飼養12只,立體飼養27只。

1.4光照

正確實行光照計劃,可有利于雛雞采食和增進食欲,促進雛雞的生長發育,光照強度不要過強,以防止啄癖現象的發生。雛雞前3d視力較弱,為保證采食和飲水,每天光照20~23h,強度一般以10Lux以下為宜。每15m2雞舍1周齡內用1個40W的燈泡,懸掛于離地面2m處,第2周齡開始換用25W的燈泡,第3~6周齡時逐漸過渡到自然光照。

1.5通風

雛雞代謝旺盛,群居密集,由于呼吸排泄散發出大量氨氣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超過一定濃度就會危害雛雞健康,所以要及時通風,排除有害氣體,換進新鮮空氣。

1.6雛雞開水和開食

出生雛雞應先開水后開食,飲水器要注意規格要求,以保證飲水清潔和雛雞安全,每百只雛雞配備自動飲水器3只,飲水器的水面高度應調節到高于雛雞背部2.5cm處。剛孵化出來的雛雞第一次喂食一般稱為開食,通常要求在出殼后24~36h內進行開食,開食要求飼料大小適中,容易啄食和消化,一般多采用碎米、小米、碎玉米等谷粒飼料。開食時可把飼料放在淺的食槽內,或撒塑料布上均可,飼喂次數在10日齡前每天6次,10日齡后至35日齡時每天5次。

1.7斷喙

斷喙的時間在1~12周齡均可進行,一般在7~10日齡進行,應選用適宜的斷喙器,燒灼時間為2.5~3.0s,不能太快,否則會造成止血不完全。斷喙長度應切去上喙的1/2,下喙的2/3。在斷喙前后2d可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斷喙后料桶或者料槽中的飼料應有一定的厚度,以方便雞采食。

2產蛋期的優質高效養殖技術

2.1轉群蛋雞的產蛋期

一般是21~72周齡,轉群過程中對雞的健康狀況應加強檢查,只選擇合格的雞轉群入籠,主要注意眼睛、體重大小、胸腿發育、羽毛狀況等,把病、弱、殘、過瘦或過肥的雞剔除,以便于管理。轉群時先放好飼料和飲水,同時雞舍燈光放暗一些,減少對雞群的干擾。為了減少應激反應和增強抵抗力,轉群前后3d應投喂維生素C或抗生素,轉群后雞群所喂的飼料、喂料的時間、光照的時間,甚至雞舍溫度的調整等盡可能循序漸進。

2.2科學飼喂

應根據各品種或品系的營養要求,把日糧配方調整到產蛋雞的水平,雞群進食后增加照明度,使雞迅速飲水和采食,待普遍飽食后,降低照明度或關燈,使之安靜休息。必須注意蛋白質與能量的比例,產蛋率達50%時,要調整鈣、磷喂量和比例,以滿足產蛋期對營養的特殊要求。

2.3合理光照

應按照品種和品系要求的光照制度靈活掌握,考慮到產蛋高峰期達到16~17h的光照要求,每天逐步增加光照實數,光照強度一般應到5~20Lux,必須注意,光照亮度必須始終高于育成雞舍的光照亮度,光照時間不得縮短。

3產蛋高峰期

飼養管理產蛋高峰是指產蛋母雞產蛋率達到85%以上的時期,早熟高產的羅斯褐父母代母雞在科學的飼養管理下,在28~32周齡時即可達到產蛋高峰期,產蛋率高達94%左右,高峰維持期4~8周。而一般的高產蛋雞多在32~34周齡時方達到產蛋高峰,產蛋率達88%~94%。產蛋高峰期要掌握以下幾個飼養環節:適期調整日齡,自開產到產蛋高峰,新母雞處于邊生長邊產蛋的階段,要適時達到產蛋高峰,必須在開產后就注意蛋白質與礦物質的補充,才能獲得高產、穩產、優質、低耗的效果。產蛋高峰期間,產蛋雞的生長發育已基本趨于停止,以后增重的部分多為脂肪,其攝取的營養物質多用于產蛋需要,因此必須根據產蛋率、蛋重、氣溫、體重的情況給予最適量的蛋白質水平。當產蛋曲線緩緩下降時,蛋白質的供給水平也要相應減少。

4疾病防治

為了確保產蛋雞的高產蛋率,必須為蛋雞創造一個寧靜和適宜的環境條件,鑒于高產蛋雞對于營養水平要求較高,同時由于新陳代謝旺盛,產蛋任務繁重,常易患各種疾病,從而影響到健康和產蛋量,為此必須加強防疫衛生工作,但切記在產蛋期間進行接種疫苗和驅蟲工作。

5雞場衛生與防疫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