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西方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勁滲透。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和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西方文化通過影視、書刊、網絡等途徑潮水般地洶涌而來,它們往往極力渲染西方政治制度和社會方式的優越性和不可超越性,以意識形態多元化、意識形態虛假化或隱或現地削弱、貶低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試圖用文化滲透的策略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和價值取向,最終產生對西方意識形態的盲目崇拜心理,由此導致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冷漠和排拒。
2.我國社會轉型的深刻影響。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調整的深刻變化時期,種種變化導致人們對過去較為統一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由認同走向迷惑或質疑,由此產生了思想觀念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這些變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來,從而導致對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導向功能產生較大的沖擊和消解。另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化,整個社會顯現出極大的流動性、過渡性和不穩定性,矛盾和沖突逐步凸現。其中最為典型的無疑是社會不公的加劇和腐敗現象的蔓延,這也直接導致不同社會階層對于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認識和理解,出現模糊化和離心力不斷增加的趨勢,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和理論的教育效果。
3.大眾文化世俗功利性的負面影響。隨著大眾文化與市場經濟的高效結盟,使得消費主義成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大眾文化出現了畸形膨脹的趨勢。其結果是經濟的發展無法掩蓋精神的貧乏和道德的頹廢,一味追求感官的享樂、低俗的時尚堵塞了對理想和高雅文化的追求。這種負面影響折射到大學校園,勢必導致大學生重視當下感受、關注個人利益、推崇享樂主義、忽視人之為人的崇高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不愿追問或者無力追問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問題,讓模式化、情感化的娛樂享受取代應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考,從而對主流意識形態所主導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價值理想產生拒斥心理。
此外,國際上不同意識形態之爭,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興衰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高校大學生對意識形態的認同態度,部分大學生甚至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喪失了信心。
二、“兩課”在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和建設中的措施
1.“兩課”教育理念應有新的轉變。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教育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過于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致使我們的教育質量觀存在著“重技術教育”輕“價值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早在1967年,哈貝馬斯在《民主體制中的大學-大學的民主化》一文中,就曾針對當時歐美國家大學日益滋生的功利之風指出:“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決不僅僅是為了給工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知識。大學教育還應該包括其他三個項目,即學生應具備某項事業應具備的專業知識以外必須要的品質及制度;大學應該是一個培養該社會的文化傳統的傳播及發展的地方??茖W及技術當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除了它們之外文化還包括其它的東西,像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
2.要求“兩課”教師要具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在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今天,社會生活方式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市場經濟在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不小的沖擊。正如有位學者所指出:“追逐金錢的活動,在中國從未形成這樣的一種全民參預、鋪天蓋地、來勢洶洶的金錢潮;對金錢意義的張揚,也從來沒有達到這樣一種藐視任何道德法則的地步。在這10多年商品大潮的強力沖擊下,商品拜物教觀念已滲透到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意識深處,以致教養、文化水準很不相同的社會各階層,在追求金錢的過程中,其行為方式之不道德在本質上竟沒有多大的差別?!?于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激情慢慢被金錢所窒息,職業價值和奉獻精神漸漸被物欲所浸染,職業精神、文化精神和價值追求正在日漸消逝。高校“兩課”教師的職業倦怠現象,不僅極大地危害教師本人的身心健康、專業素質提高和個人發展;而且導致教學質量下降、教師職業道德缺乏、教學人員流失等不良后果,嚴重影響學校的形象和聲譽;也使學生難以獲得全面發展,必將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體力量,影響到民族素質的提高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3.要求“兩課”教師提高業務素質。實踐早已證明,在“兩課”教學中,空洞的純粹的理論說教不僅枯燥乏味,而且對學生簡直就是一種折磨,它早就無法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根本談不上提高學生的素質,當然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兩課”教學中,講清楚基本的理論是必要的,但理論的講述絕不能采取純說教的方式,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努力強化實踐的功能,始終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原則。
4.“兩課”教師要不定期地進行教學調研,加強師生之間的了解、溝通、互動的建設,加強高校的網路平臺的建設。現實中“兩課”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實際缺乏深入、準確的了解,因而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不強;對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研究不夠深入,很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課堂吸引力,使“兩課”成為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也就更談不上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和塑造了。因此為提高高?!皟烧n”教學實效性,更為了及時準確地把握、引導學生的思想現狀,就教師而言,應有意識、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的狀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也提高“兩課”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加強意識形態的教育和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我們要充分利用“兩課”教學這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使其成為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典范。要學馬列、信馬列、講好馬列。注意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動向,及時研究分析各種社會思潮,增強針對性和吸引力環節,在原則問題上一定要旗幟鮮明,與學生一起,敢于研究探索和解決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大學生是國家各領域的后備力量,要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及時為之解決疑難,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這是我們“兩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是一項讓學生受益終身的工作,是我們的良知所在、黨性所在、事業所在、是黨和人民的重托。
參考文獻:
[1]黃元全:《“兩課”教學必須加強針對性》,《思想研究》,2005.3。
[2]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
篇2
(二)社會轉型帶來的“陣痛”與“糾結”
中國作為一個后起的發展中國家,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任務更加艱巨,過程也更加錯綜復雜,它包括從自給半自給的產品經濟社會向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從血緣親族聚居的鄉村社會向城鎮社區社會轉型,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型社會轉型,從單一性社會向多樣性社會轉型,從倫理型社會向法理型社會轉型等若干個方面,由此帶來了社會成員流動性的增加以及社會各個方面的巨大摩擦。特別是對個人道德觀、社會價值觀帶來強烈的沖擊和震蕩。社會轉型帶來的影響大概有兩個層面的影響。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調整的深刻變化時期,種種變化導致人們對過去較為統一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由認同走向迷惑或質疑,由此產生了思想觀念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這些變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來,從而導致對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導向功能產生較大的沖擊和消解。另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化,整個社會顯現出極大的流動性、過渡性和不穩定性,矛盾和沖突逐步凸現。其中最為典型的無疑是社會不公的加劇和腐敗現象的蔓延,這也直接導致不同社會階層對于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認識和理解,出現模糊化和離心力不斷增加的趨勢,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和理論的教育效果。
(三)世俗文化的消極影響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主流話語支配了社會生活和它的發展方向,它被普遍認同的同時,也為大眾文化或者稱為世俗文化的生長、發展提供了空間和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具有消費性的大眾文化中斷了50年之后,它的再次啟動是在港臺消費文化的“反哺”中實現的。鄧麗君的流行歌曲、金庸、梁羽生、古龍、溫瑞安的武俠小說、瓊瑤、席慕容的愛情小說和詩歌以及海外華文電視連續劇等,以另外一種方式占領了中國大陸的文化市場這一文化形態被稱為“快餐文化”。隨著市場化、全球化的發展,以往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逐漸被大眾文化取代。在這種充分滿足人們欲望的平民文化的沖擊下,社會主流思想以及人們的行為都發生著劇烈的改變。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經濟發展的“這一條腿”已經長粗長壯了,而文化發展的“這一條腿”卻成了殘廢——經濟的發展無法掩蓋精神的貧乏和道德的頹廢。這種負面影響輻射到大學校園,勢必導致大學生更多地關注個人利益、推崇享樂主義、忽視人性的祟高性、神圣性和超越性,從而對主流意識形態所主導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價值理想產生拒斥心理。
(四)“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
當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途徑是理論課程和日常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課程主要是開設理論課程以及形勢政策課,而日常教育則主要是學工處和輔導員的日常教育工作。這些課程雖然在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掌握的立場、觀點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體系的完整性有余,而對實踐中的熱點、難點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關注不足。
二、針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存在的弊端,總結出以下幾點應對策略
(一)加強政治理論課和形勢政策課的吸引力
政治理論課和形勢政策教育是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學生提高政治理論和政策水平,提高政治敏銳性、政治鑒別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加強了政治理論課和形勢政策課的吸引力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二)加強教育主體的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意識
篇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新形勢下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研究”(項目批準號:12YJC710087)、重慶三峽學院2011年度第一批教授(博士)科研資助計劃項目“中美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1ZZ-0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40-05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7-0116-02
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即通過教化或教育把占社會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轉化為人們所接受的思想觀念,從而喚起人們強烈的聚合心理,并將這種聚合心理上升為共同信念和奮斗目標。①對國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是當今世界各國整合社會各方力量、提高國民向心力的重要手段。雖然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存在根本差異,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本質也大相徑庭,但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一些具體做法對于優化新形勢下我國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特點
1.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與時俱進。以人文主義思想為基礎、以確保個性發展和個體利益為核心價值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美國人普遍認同并內化為價值判斷和為人處世的標準,這也正是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內容。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豐富,并能夠根據美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和更新。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期間,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主要致力于培養大學生的“美國意識”以及進行廣泛的廢奴宣傳工作。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則主要是激起大學生對美國參戰的支持以及鼓舞士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至冷戰期間,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主要是進行教育和宣傳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冷戰結束后,隨著國內外局勢的不斷演變,美國繼續適時地調整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以最大限度地為國家、社會服務。
2.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方法靈活多樣。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倡導并遵循個性化原則,在尊重個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的基礎上進行集體主義精神的引導。這樣的教育理念貫穿于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全過程,同時也決定了其教育方法的靈活多樣。一方面,美國始終堅持使用公開的、直接的教育方法,通過公民教育、歷史教育、政治法律教育等課程向學生灌輸資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另一方面,美國開始側重采用隱蔽性、滲透性極強的感染啟發法、心理咨詢法、參觀考察法等,引導學生自我感知、自我意識、自我教育。此外,美國高校從“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理念出發,針對學生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思想、道德問題設置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進行情感體驗、獲得經驗認知,并在生動的情景與平等的交流中獲得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增強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
3.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載體多元化。第一,利用總統競選等政治活動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第二,借助宗教活動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美國政府十分注重實現宗教與政治的結合、宗教與教育的結合,其密布全國的宗教組織通過開展各類宗教活動進行國家意識與民族精神的教育,巧妙而隱蔽地把國民的轉化為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政府的順從。在美國,有的大學還設有教士、牧師辦公室,隨時接待學生,還有專職牧師負責向外國留學生傳教。②第三,通過參加唱國歌、向國旗和紀念碑敬禮等日常公民教育活動灌輸愛國主義思想。第四,通過參觀各種各樣的紀念館、博物館、國家公園、展覽館、歷史遺跡、名人故居等場所,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與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第五,通過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慈善工作等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陣地網絡化。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非常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不僅著力抓好學校這一主陣地的建設工作,還努力調動政府、家庭、社會、大眾傳媒以及各種政黨、宗教團體積極參與,已經形成了一個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教育網絡。政府著力將報紙、書籍、電影、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打造為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有力工具,通過它們宣傳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以影響公民的政治傾向、價值取向與生活方式等,從而強化了受教育者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與內化。
二、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1.突出政治性,理直氣壯地開展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全面發展的建設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然而,目前仍有一些人對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頗有微詞,認為這是無聊的、無用的、無需學習的課程。之所以如此,除了受社會轉型期大環境的影響以及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看作純粹的政治課而否認其科學性外,經常被人掛在嘴邊的理由就是認為美國大學沒有思想政治課,但美國卻是當今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美國雖然標榜和鼓吹思想多元化,事實上卻固守資產階級思想一元化且意識形態化趨勢日益凸顯。因此,我國高校也必須理直氣壯地開展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意識形態終結論”“意識形態淡化論”等思想。
2.與時俱進,不斷優化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豐富且不斷根據形勢變化和社會需要進行調整和更新,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也應在掌握意識形態發展、傳播規律的前提下,與時俱進,不斷優化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這是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對高校學生吸引力的關鍵所在。這既需要我們堅持理論的一元指導地位,提高其同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較量的能力,也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于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積極借鑒其他意識形態中的合理因素,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保持足夠的開放性和時代性。
3.以學生為本,加強受教育者的參與性。與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肯定個性、尊重個性發展,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相比,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更偏重于教育的系統性和知識的傳播性,教學方法仍以灌輸為主。其結果是,課堂教學往往淪為教師單方發送信息的“獨角戲”,學生則只是信息的“接收器”而已。因此,應當在不斷優化教學內容的前提下,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接受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和校內外實踐活動并為其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更好地了解國情、社情,感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魅力并提高認同度。
4.加強滲透性,注重運用隱性教育方法。相比較而言,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偏重于隱性教育手段,我國則主要采用顯性教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多采用直白式的灌輸,媒體上也是鋪天蓋地的宣傳說教,而讓大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去體驗、提高的隱性教育卻非常薄弱,教育效果自然是難如人意。這就需要我們花大力氣改進教育方法,加強滲透性。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繼續采用灌輸式理論教育方法的同時,積極采用心理暗示、感染啟發、參觀調研等隱性教育方法;要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目標滲透到專業課教學、教學管理和日常服務中,滲透到媒體宣傳和社會環境中。
5.堅持系統性,打造“五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引導大學生認同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并成為其行動向導是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任務。這一目標的實現,單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根本無法完成,還需要政府、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就當前我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來說,家庭、社區和大眾傳媒等社會力量還未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美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陣地網絡化的經驗啟示我們,黨和政府必須加強領導,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構建包括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個人在內的綜合性立體化教育網絡,形成合力,提高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注釋]
篇4
目前,在許多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的英語課堂上大班授課、課時量少、與專業無關等問題使得英語課程很難引起大多數學生的重視。在英語課堂上,學生發言少,與教師的教學配合少,課后用在復習和寫作業上的時間少,這些問題給英語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也不符合現代英語教學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理念。
高職會計專業英語課堂現狀及分析
英語學習受專業特色的影響 工學結合的教學內容應基于工作過程去選取,但會計工作的流程中不需要財會人員使用雙語記賬,因此,實際工作中用到英語的地方并不多。加之中西方會計準則的差異,原版教材中有許多案例是基于西方經濟環境背景下編寫的,這就意味著很多案例并不適合中國經濟現狀。沿用這些案例就脫離了中國實際情況,不利于學生理解基于中國實際的專業知識,也無益于今后學生的工作需要。此外,財會人員的工作大都是個人獨立完成的,因此,分組教學難以設計;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考核基本都是筆試的形式,內容也基本為做賬、核算等書面任務。因此,學習成果難以展示等問題均成為課堂教學安排的困擾,導致學生對行業英語學習缺乏實踐觀念、應用難以實現的現狀。
英語學習受學生能力的影響 我國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有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專、技校、職高的學生。前者通過了高考,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報考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大多英語成績不甚理想,甚至有人報考非英語專業就是為了降低對英語的要求。后者英語基礎較差,大多對學習英語不感興趣。這些學生在用英語來表達時,總會遇到詞匯量小,語法混亂,表述不流利等問題。這些負面的影響往往使學生的自信心嚴重受挫,打消學習的興趣,形成既學不好英語,也不愿意學英語的心理暗示。表現為課堂上往往過度沉默,對教師的課堂組織不予合作,課后更沒有復習和自學的動力。
英語學習受教師水平的影響 多數高職院校教師的學歷要求基本是研究生以上,即使是本科畢業的英語教師,其本人所受的高等教育也是學術類研究型的。大部分青年教師都是從普通高校畢業之后直接從事職教教學工作的。這樣,以學科型人才培養模式造就的師資隊伍中,大多數教師實踐動手能力相對較弱,與用人單位聯系較少,在實訓教學、情境教學、案例教學等方面的駕馭能力不強。理論型、教學型教師偏多,技能型、實踐型、創新型教師較少。加之學校往往比較重視專業課教師的赴企業培訓與實踐,因此,高職英語教師面臨著從自身做學生時所熟悉的教學方法,向適合英語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高的高職學生英語教學方法的轉型,在教育教學經驗和行業職業實踐經驗方面都有待加強。
在這個轉型的階段,由于缺乏對會計行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指導,很多教師還局限于講解詞匯、搭配、句型和各種語法知識,嚴重忽視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教學前提。
生態式藝術教育
對提高英語學習興趣的作用
(一)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概念
生態式藝術教育是一種在現代生態觀指導下的課程教育。這種課程將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多門藝術綜合為一體,強調不同門類藝術之間以及藝術與其他學科的鏈接,強調在多種學科鏈接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多元視角和整體思維能力的培養①。具體來說,就是采用多媒體將各種與之相關的材料運用于教學的方法,是一種多學科綜合的教學方法。
行業英語雖有一定的專業特色,但高職英語教學注重的是在某行業中的語言交流能力和運用能力,因此,會涉及行業生活、跨文化交際的方方面面。作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國人,學習英語時是有一定難度的。傳統的閱讀式英語教學在行業英語的教學實踐中是有局限性的。而生態式藝術教育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選取與實踐任務相關的圖片、歌曲、廣告宣傳片、影視對白等,通過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將異域的風土人情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年輕人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新奇事物的特點使這種教學形式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生態式藝術教育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效果的論證
首先,生態式藝術教育符合多數學習者的學習形態。
美國教育家大衛?庫伯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關于學習形態的概念②,并制定了學習形態量表,提出四種具體的學習形態,主要是適應式實驗學習、分離式獨立學習、聚斂式集中學習及理解式配合學習(見圖1)。
對高職學生的抽樣測試顯示,121個測試樣本中③,以適應式實驗學習形態為最多,達77人,占總體樣本的63.6%;分離式獨立學習者29人,占24%;聚斂式集中學習者10人,占8.3%;理解式融合學習5人,占4%。這表明職業教育的學生更加傾向于技能動手操作,高職學生中有些人想象力豐富,知識獲取更多是依靠具體經驗的感受得到(參見表1)。
研究表明,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形象思維長于邏輯思維,動手能力大于動腦能力。而生態式藝術教育可以還原行業的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保證經驗的體會與獲得,結合高職學生感性的特點,讓學生更生動地理解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所承載的情感內涵。
一個學生偏好于一種學習形態,特別是非常強烈的學習形態,會使得他在這種學習形態中充滿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致。而生態式藝術教育又往往能創造性地保證開設適應多種學習形態的教學情境。因此,這不僅能適應多數高職學生的學習形態,而且能因人而異地保護不同形態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生態式藝術教育使學習任務生動、鮮活。
生態式教育可以突破傳統會計專業課教學中的記賬核算等教學任務,引入情境教學、實驗教學和案例教學,使學習任務生動鮮活。
1.穿插游戲的情境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會計專業術語和會計英語的專業表達方式以后,充分利用會計專業英語的單一性、相反性和簡約性,以猜詞游戲(如學習英語時常用的cross words,hangman)、數字游戲(如24點)等形式讓學生易于掌握,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詞匯和表達形式進行鞏固記憶。比如猜詞游戲,可以將英文會計專業術語以幻燈片顯示給全班學生。請兩個學生參與游戲,其中,一個學生面向大屏幕,另一名學生背對大屏幕。面對屏幕的學生用英語對看到的會計術語進行解釋,對面的那名學生根據其描述猜出該術語。如遇到有些學生在作游戲時出現緊張、詞不達意的情況,可以讓其他人參與幫助,指出描述術語解釋過程中的不明確之處,或提出更容易理解、更簡單的表達方式。做完游戲,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總結游戲中出現的相關術語及英語表達方式,以鞏固記憶。再如cross words或hangman這種小游戲很容易在網絡上下載游戲軟件,上課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利用軟件設計與所學會計知識相關的詞庫,進行游戲。課后學生可以將軟件的手機版下載安裝到自己的移動設備自行游戲。這種教學方式可調節課堂氣氛,豐富作業形式,為學生創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專業實驗室進行實驗教學。很多高職院校都配備了先進的專業模擬實驗室,并組織學生參加會計專業沙盤大賽等實踐演練。英語教學也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英語教師可以在相關專業課程進行的同時,將英語課堂帶入專業模擬實驗室。對模擬實習的任務和過程用英語進行講解,使學生與先前學習的相關專業知識有一個對比和類比,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有能力的學生可以獨立使用英語實習材料進行練習。在此次模擬實習的過程中,學生可著重體驗一下會計英語模擬實習與專業中文實習的不同之處,在比較過程中總結出常用的、關鍵的表達方式,增強學生應用會計英語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并且在貼近實踐的演練中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是這種方法要求學校有充足的模擬實驗室供學生和教師進行雙語的重復課使用,需要校方和教務部門對行業英語教學使用模擬實驗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協調實驗室的使用。
3.取材于現實生活的案例教學模式。在經濟生活領域有很多國內外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審計報告等資料都是對公眾公開的,尤其是英美國家上市公司的材料都是英文,任課教師可將其作為案例安排學生在課后先進行分組研究,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將分組研究總結出一些格式文件常用句型、句式進行分享和對比。還可以組織有能力的學生對財務報告進行書面或口頭的分析,采用presentation、情境對話或模擬會議等形式將分析的成果加以展示。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使用專業知識來思考的習慣,鍛煉學生專業英語的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學習興趣。
再次,生態式藝術教育可解除傳統思想對教師的束縛。
國外教師在教材的選定和教法的使用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靈活度,這樣不僅能極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也能因材施教地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國外很多學校的教學只有教學大綱,對各科教學只有綱領性的要求,而教材則由任課教師自選,且教學過程并不拘泥于所謂的教科書,而是選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材料。因此,社會上大量有關書籍、報刊、文章等都可用作教材。這種做法的優點是教學內容新、時代感強、學生感興趣。
這種做法正是生態式藝術教育所倡導的從生活中汲取原汁原味的教學素材,經過訓練有素的教師的精挑細選、精心編排,呈獻給學生最貼近職業環境的課堂教學。這種做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也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值得我們探索和推廣。
注釋:
①“生態式藝術教育概念”的提出是由中國社科院著名美學家、藝術教育家、博導滕守堯教授經過多年的藝術教育研究與實踐取得的一項重大的成果。
②即個人在吸收、處理和保留新知識與技能時所表現出的自然傾向、習慣性和偏好的方式。
③研究學生學習的形態,依據庫伯對學習形態所提出的12項測試題(試題略),讓學生對四種描述學習形態的項目,依自己適合度對每一題組加以排序,再依據得分算出學生的學習形態形式。
參考文獻:
[1]任謙,鞠興祥.職校生學習形態探究[J].職教通訊,2010,(4).
[2]蔡陽,馬海峰.“1+N”會計英語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探索[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教育論壇),2011,9(2).
篇5
Abstract: Ideolog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Party, which determines the political attainment and training quality of th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In the complex domestic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a new era, how to fulfi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ecomes a major historical issue that is placed in front of college educators. Thus, this thesis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exploration on how to fulfi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 in a new era.
Keywords: transformation; ideology; ideological field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承擔著以理論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使命,而且也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質和培養質量。新時期,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內社會轉型的不斷加快,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更為復雜的局面和更為嚴峻的挑戰。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力度,守好高校思想政治領域的一方凈土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深刻認識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長期以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始終站在黨和學校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來謀劃學校的意識形態工作,學校黨政班子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努力推動學校科學發展。在當前國內外復雜嚴峻的意識形態工作環境下,我們必須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和學校改革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這項重大工作,提升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
第一,意識形態工作關系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政治方向問題。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去年8月21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當前,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呈現,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我們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
第二,意識形態工作關乎社會及國家穩定發展大局。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和搖籃,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和人民賦予高校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職責。青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誰掌握了青年,誰就掌握了未來,青年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實現中國夢不僅需要當代大學生具有過硬的本領和技能,更需要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堅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學生,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教育和引導學生,是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和教育改革穩定大局的重要課題。
第三,意識形態工作關乎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十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對于高校而言,這也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任務。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廣大師生,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進一步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著力培養和強化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意識,是各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如果一個人在思想意識形態上出現了偏差,沒有同黨和國家保持一致,這樣的人最終在思想上就有可能會走上的邪路。因此,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牢固樹立“德優為先”的思想,著力夯實人才培養的社會主義導向,守好人才工作的思想陣地。
二、科學研判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
高校歷來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之地,各種社會思潮都希望通過大學來傳播、擴大其影響,對高校黨建工作構成了較大的壓力。當前,高等學校意識形態的主流和思想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當前意識形勢領域也很不平靜。
(一)西方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勁滲透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嚴峻挑戰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和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西方文化通過影視、書刊、網絡等途徑像潮水般洶涌而至。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擴展,網路傳播呈現出了一種開放性的姿態,互聯網逐漸深入到人類社會的思想領域,引起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變革。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互聯網、影視、熟客等各種途徑傳播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進行思想滲透,他們不僅擁有強大的技術系統,而且研究了各種意識形態的傳播理論與方法。目前,互聯網正日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所謂的西方價值觀和“人道主義”的外衣的掩護下,西方主流意識形態往往極力渲染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理念的優越性和不可超越性,以意識形態多元化、意識形態虛假化或隱或現地削弱、貶低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試圖用文化滲透的策略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和價值取向,最終產生對西方意識形態的盲目崇拜心理。當前,在互聯網上,意識形態領域的雜音、噪音較多,極少數師生容易受到網絡媒體的影響,理想信念動搖,價值觀偏離,道德情操下滑。
(二)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不斷加快增加了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復雜性
當前社會結構調整的深刻變化,變化導致人們對過去較為統一的思想觀念、行為準則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由認同走向迷惑或質疑,由此產生了思想觀念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這些變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來,從而導致對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導向功能產生較大的沖擊和消解。此外,隨著改革的深化,整個社會顯現出極大的流動性、過渡性和不穩定性,矛盾和沖突逐步凸現。其中最為典型的無疑是社會不公的加劇和腐敗現象的蔓延,這也直接導致不同社會階層對于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認識和理解,出現模糊化和離心力不斷增加的趨勢,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和理論的教育效果。
(三)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難以適應信息化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現實需求
當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途徑是理論課程和日常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這些課程雖然在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掌握的立場、觀點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體系的完整性有余,而對實踐中的熱點、難點以及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關注不足。作為主渠道和主陣地的政治理論課,不再是大學生們自愿認同的對象,而是成為強制被動接受的負擔。上課內容過于固定、方法陳舊,對現代新現象、新問題、新科技、新觀念反映得不夠,使得意識形態教育脫離社會實踐,變成遠離生活的理論說教,造成了教師“供給”與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就大大降低了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教育實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不強,效果不好。在一些高校,甚至出現極個別教師自己都不相信所將的內容,更何談意識形態教育入腦入心。形勢十分嚴峻。
(四)對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認識的缺失制約了高校思想陣地作用的發揮
當前,一些高校工作者認為意識形態陣地的爭奪離自己的工作生活還很遠,對意識形態工作存在著“不想管、不會管、不敢管”的問題。遇到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往往會手足無措,不知道怎樣去合理地處置。如果聽任這些言論大行其道,勢必搞亂學校的思想陣地、貽害學生的健康成長、危及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政權安全。
此外,還存在一些外籍人士將學校作為傳教場所,向廣大涉世未深的青年學生大肆宣傳西方宗教思想,妄圖從思想上同化、控制學生,導致學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近年來,國內高校校內非法傳教事件屢禁不止,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三、切實抓好意識形態工作不放松、不動搖
高校穩定是社會穩定的晴雨表。要始終保持警惕,樹立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把加強意識形態工作貫穿學校工作的始終,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幫助青年學生健康成長,把學校這個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建設好、管理好。
(一)堅定方向,提升意識形態工作的適應性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轉折之中,當代中國正處在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大變革之中。21世紀我們面臨的將是經濟、政治、教育、科學、文化、軍事、民族精神等一系列競爭,是一場大的較量。高校越來越成為各種思想文化相互震蕩沖擊的前沿,成為各種非與爭奪青年大學生的重要區域。要牢固樹立全球意識、大局意識,在涉及學校辦學方向、維護政治穩定、人才培養目標、長遠發展規劃等重大問題上,都要按照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理論導向和政策導向,使意識形態領域的防御能力、調控能力更好地適應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的新形勢,適應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潮相互交錯、相互激蕩的新形勢。
(二)提高認識,強化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
意識形態工作可以說是我們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黨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實現黨和國家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也是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政治優勢。2013年8月20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經濟建設是我們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工作”,將意識形態工作置于同經濟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將其視為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要工作。為此,必須認真分析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強化生命線意識,切實抓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權。要充分認識“生命線”的地位和作用,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理念,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明晰責任,確立意識形態工作的責任主體
高校各二級單位主要負責人要旗幟鮮明的承擔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切實解決不想抓、不會抓、不敢抓的問題,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必須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宣傳思想部門要一定要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基本職責,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各部門要齊抓共管,積極參與到意識形態工作和宣傳思想工作中來,形成上下一條心,力往一處使的意識形態工作局面,做好做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要妥善應對各類不穩定因素和突發事件,做好學校群眾工作,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營造和諧民主的校園氛圍。
(四)抓好載體,擴大意識形態工作的覆蓋面
篇6
一、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負面言論的特點
高校教師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其負面言論有著一定的特點。
1、高校教師負面言論從鮮有發生到時有發生
在改革開放前,對黨和國家的批判是少有的,教師的負面言論更是鳳毛麟角。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持續繁榮,文化、政治也同步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中國社會步入社會轉型期,西方多元價值觀念的滲透,種種原因使得個別高校教師價值觀扭曲。高校教師的負面言論從原來的鮮有發生到現在的偶有發生,從偶有發生到時有發生。近日廣東省紀檢通報了一起高校教師發表有損黨和國家的負面言論被撤消行政職務的消息。通過百度搜索關鍵詞“高校教師負面言論”的相關的新聞報道達227000條。這一現象的頻繁發生引起了國家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往高校教師偶爾為之的對黨和國家不足之處的批判發展到今天個別高校教師以批判黨和國家為教學常規。
2、高校教師批判對象從學校社會到黨和國家
高校教師負面言論話題呈現出從家庭、學校到國家、社會,從教育現象、社會現象到意識形態等不斷加深的局面。高校教師可能由于家庭生活不幸福、學校管理的不完善,從而在課堂不時發泄對家庭、對學校的不滿,這種不滿發展對國家、對黨的不滿。把由于主客觀原因造成的自身的不幸歸咎于黨和國家的無能,學生便成為教師負面言論的對象。另一方面,高校教師由開始不斷批判、嘲諷教育制度、社會現象的不公發展到對國家根本制度、國家指導思想、國家意識形態的不滿,從而否定意識形態,認為意識形態僅僅在于控制民眾、美化政權的錯誤言論,這是我們應該及時警醒的。
3、高校教師負面言論的影響從學生學校到國家社會
由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對他們而言,沒有正確的是非判斷標準,因此他們對于教師的言論基本上是接受和認可的。如果教師的言論是錯誤的、消極的,那么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是相當有害的。不僅僅如此,我國每年有七、八百萬大學畢業生,當他們畢業走上社會崗位后,他們由于教師的負面言論而形成的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對國家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二、當前我國高校教師負面言論的意識形態分析
(一)意識形態理論概述
“意識形態”這一概念首先是由法國感覺論哲學家特拉西1796年提出來的。他將意識形態“界定為‘關于觀念的科學’?!盵1](P184)后來這一概念被拿破侖時代所追捧,并成為革命信仰的代名詞?!暗且庾R形態概念的現代語境最終是由馬克思確立的,意識形態完成由古典意義向現代意義的轉變,應該歸功于馬克思?!盵2](P77-78)
馬克思為了全人類的解放,為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解放創立了偉大的理論武器――理論。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通過批判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費爾巴哈、布?鮑威爾、施蒂納等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一步步澄清了“意識形態”的概念內涵。馬克思認為“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皇且庾R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3](P152)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對來自思辨精神的德國意識形態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確立了建立在現實的個人前提下、建立在社會物質生產上的意識形態理論。
伯恩施坦說,無疑是一種意識形態。今天,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仍然需要運用科學的意識形態鞏固國家政權、促進社會發展。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在當今社會上,在我們高校教師中,還存在一些對意識形態的科學性認識不夠,甚至作出錯誤理解與負面宣傳的現象。
(二)原因分析
前文我們分析了當今我國高校教師負面言論的一些特點,那么這一個現象的出現,在意識形態視角看來,有著一定的深層次原因。我們將從意識形態主體、客體、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分析。
1.意識形態主體――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時期
灌輸理論是意識形態得到確立和實現的重要原則和路徑。“‘灌輸’就是無產階級政黨通過教育、宣傳、指導實踐等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對黨員、干部和群眾進行理論和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宣傳?!盵4](P366)因此我們可以說黨和國家是意識形態的主體,而廣大人民群眾是意識形態的客體。
篇7
一、切實提高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高校作為黨和國家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和意識形態工作的敏感中心,建設效果如何直接關系黨對高校的領導,關系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關系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一是高校黨委要旗幟鮮明地站在意識形態工作的第一線,發揮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堅決抵制錯誤思想和言行,同時加大對意識形態工作的考核力度,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二是高校黨委要堅持和完善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采取多種形式,如個人自學、集體學習、研討交流等形式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學習領會系列講話精神,確保高校黨委干部忠于黨、忠于人民,加強高校黨委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時高校各部門和各學院要像抓教學科研一樣抓好意識形態工作,確保社會主義大學的辦學方向。
二、切實加強意識形態工作隊伍能力建設
第一,著力提高專職教師的意識形態工作能力。一方面,教師自身要主動加強學習,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切實做到真信真懂真用,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系列講話精神武裝自己的頭腦,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另一方面,高校要對教師加強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培訓,強化他們的政治意識、底線意識和責任意識,使他們明白“大學的學術自由并不等于‘任性’,學習西方的知識,其目的是為我所用,而不是被西方知識特別是其中價值觀操縱,教師不能把課堂當做個人隨心所欲的秀場”[1]。
第二,著力提高輔導員和行政管理干部的意識形態工作能力。一方面,高校要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使其朝著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建立輔導員選拔、考評、發展等方面的長效機制,實現輔導員隊伍由量到質的提升,由組織推動到自我發展轉變,切實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和政治意識。另一方面,高校要對行政部門的管理干部隊伍進行有關意識形態方面的培訓,使其掌握新時期意識形態工作的特點、規律及要求,增強他們依法開展意識形態管理工作的能力,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順利開展。
第三,著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一方面,高校要將師德師風教育活動長期化、常態化。采取師德師風模范評選、師德師風宣講教育等形式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同時建立高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多方參與的師德師風監督體系,搭建投訴平臺,形成有效的師德師風監督機制。另一方面,加強師德師風考核?!叭婕訌娊處熕枷胝喂ぷ?,把好教師聘用政治關,堅持把師德建設放在首位,引導廣大教師真正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2]。將師德師風考核結果作為師資引進、職稱評審、評優評獎的重要依據。
三、切實提高對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的監管能力
第一,強化課堂紀律。一方面,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守從教的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線,強化課堂中的紀律意識,堅決杜絕課堂中出現去意識形態化的傾向和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言行,否則,嚴肅處理。另一方面,應注重對教材政治思想水平的審查,杜絕進入大學課堂的教材出現傳播西方政治觀點和普世價值的現象,同時,以創新話語體系為著力點,進行以為指導的教材體系建設,確保在大學課堂中滲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第二,提升對新媒體的治理水平。首先,加強輿情引導。對于網上的錯誤觀點和輿論,高校有關部門要及時發聲,引領輿論的正確走向,并且針對網絡上的熱點問題采取“網上輿情,網下處置”的有效方式,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其次,依法治理網絡空間。強化法制理念,著力制度建設,對于網上的錯誤言論和觀點要及時引導,對傳播錯誤觀點并造成嚴重后果者要依法嚴肅處理。除校園網外,高校要建立學校和二級學院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及時有效地傳播出去,并且利用這些公眾平臺引導大學生理性上網,同時,高校教師要不斷學習網絡傳播規律、網絡新技術,真正使網絡空間一片清朗,促進高校校園和諧發展。
四、切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在意識形態工作中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師生學習、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全黨全社會的價值共識,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為此,一要創新教育形式。既要發揮校園網、宣傳欄、廣播站等傳統媒體的作用,又要有效運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開展宣傳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形式反映大學生思辨能力增強和社會經驗日趨豐富的特點,抵制錯誤思想,針對高校師生作為社會知識精英群體的特性,傳播正面聲音,暢通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的主渠道。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師生中的傳播力。二是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載體作用。學校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學生社團的管理和引導,以學生社團為核心開展活動,學校黨團部門要做好對各項活動的審批,不斷探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學生活動的方式和方法。三是改革創新理論宣傳方式。理論宣傳要客觀、真實、全面地解讀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在理論宣傳過程中將黨和國家的利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統一起來,增強理論宣傳的親近感和真誠感,通過提高理論宣傳的可信度增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
篇8
加強和改進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培育大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與和諧觀念,是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需要。高校歷來是各種意識形態的混居地,高校的學生又來自全國各地,牽涉到千家萬戶。因此,高校穩定又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對各種意識形態斗爭的沖擊,面對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緊密滲透,高校的主流意識形態面臨著各種挑戰,一旦控制和處理不好就會直接削弱構建和諧社會的力度。加強對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教育,將為構建和諧的高校校園文化提供精神支持和合法性基礎。
大學時期也是青年大學生確立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工作,能否對青年大學生產生有效的影響,我們的主流政治觀念、價值觀念能否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外化為學生的行為,將影響我們國家的興旺發達和社會的長期穩定,影響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加強意識形態領域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起到長遠的作用。
作為高校學生工作前沿的輔導員進行意識形態領域教育的優勢明顯,也因此作為最主要的力量。
一、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性質
從高中跨入大學,學生都會有這樣的心理陰影: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不那么密切了,與老師接觸的機會少了,經常見到的就是輔導員老師。其實輔導員老師的身份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高中時的班主任,由于師資力量和管理方面的因素,我們的輔導員老師與其他任課老師相較起來,還是接觸學生最多的老師,還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人們都說,老師是一本厚厚的內涵豐富的書,學生可以從這本書上學到很多東西。
二、高校輔導員進行意識形態領域教育的自身優勢
高校輔導員制度是現行大學普遍采用的一種學生管理制度,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大學生的良師益友,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多,聯系最為密切,對學生影響很大。輔導員除了管理學生和輔助學校的教學活動正常進行之外,還能夠直接和學生接觸、交流,及時地發現和解決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問題,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集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務功能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優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輔導員的視角來研究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更容易發現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存在的問題,更容易找到適合各類學生的工作方法,克服政治思想工作僵化和強硬的弊端,以達到潛移默化、循序善誘、“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由此在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在意識形態領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引導作用
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處于形成確立階段,大學時期是教育和引導青年確立正確的“五觀”黃金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教育內容涵蓋了黨的最新理論的學習,形勢政策教育以及各類專門針對特殊事情及節點的專題教育,教育形式包括專題報告講座,理論學習,黨團課,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
(二)組織實施作用
針對大學生進行的意識形態領域教育工作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群體分類日益多元化,思想領域呈多樣性的特點,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快,敏感度較高;另一方面,思想領域具有多樣性,隱蔽性的特點,進行教育工作時更加需要認真組織和開展,由于此項工作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認真分析大學生群體的特征,進行合理分類并運用不同方式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同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紀律性開展此項教育,成為輔導員在意識形態領域教育中的重要職責。
當然,新形勢下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是一項復雜的工程,更是一項長期的工程。
意識形態上的戰爭無休止,我記得在讀小學的時候,品德課上老師就說過,帝國主義敵對勢力妄圖和平演變中國,就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我長大了,沒有被演變,這些劊子手就在我們的孩子這一代人身上下手,簡直是卑鄙至極,往往就是有些家庭不信邪,接受敵人的金錢,相信所謂的崇洋,自愿被利用、被欺騙、被逐步趨近死亡……
篇9
(二)重視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要加強對高職院校黨的建設工作的領導和指導,牢牢把握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三)眾所周知,忽視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必然產生嚴重后果
上世紀80年代末,由于我們黨在意識形態工作上的失誤,思想輿論領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給高院校校師生帶來消極影響,造成高校迭起,不僅影響高校的穩定與發展,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都帶來沖擊。
二、高職院校的特殊地位與作用決定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極其重要
(一)高職院校是傳承和創新知識與思想的重要園地
高職院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園地。人才培養是高院校校的根本任務和核心功能,決定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高校就需要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堅持立德樹人,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高職院校是學習、研究和宣傳的重要陣地
高校是理論研究創新的主陣地,在為黨和國家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理論隊伍、推進黨的理論研究宣傳武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發揮高校理論學科和人才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成效。
(三)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對象
近年來,高職院校教師群體逐步年輕化,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已占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的60%以上。迫切需要加強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特別是把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
三、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現實狀況反映意識形態問題顯著
(一)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復雜挑戰
從國內看,人們思想觀念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樣性、多變性日益增強,各種熱點問題相互疊加,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帶來了社會思潮的紛紜激蕩。從互聯網的發展看,傳媒領域、輿論生態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已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高校師生是網絡上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群體,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課題新挑戰。
(二)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亟待加強
1.有的對意識形態工作不重視,沒有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工團齊抓共管、黨委宣傳部門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和院系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宣傳思想工作缺乏合力。
2.有的對課堂、講座、論壇、出版、社團等陣地管理不嚴,意識形態領域噪音雜音時有出現。
3.有的對網絡宣傳思想工作應對不力,主動發聲不夠,沒有掌握網上輿論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4.有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力量不足,能力不強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并對整個社會的宣傳思想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四、加強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方法
(一)堅定理想信念
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高校思想理論建設,不斷激發廣大師生投身改革開放事業的巨大熱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國夢。
(二)鞏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弘揚中國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道德教育和實踐,提升師生思想道德素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全體師生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三)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做大做強正面宣傳
切實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引導管理,加強國家安全教育,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不斷鞏固指導地位。
(四)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要求的大學文化
培育和弘揚大學精神,把高校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示范區和輻射源,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篇10
Cognitive Features an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Socialist Ideology under New Conditions
ZOU Ping
(Xiangsihu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8)
Abstract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plays down, the apparent existence of fuzzy cognitive value of socialist ideology. As an important bas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university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practice, many colleg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system, and efforts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in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the main path is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 visual - listen - feel trinity campus culture system constructed; strengthen and build life practic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ocialist ideology; culture; value; internalization; practice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等觀念形態的總和,意識形態理論認為意識形態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重要突出作用。黨的十七大、十先后提出了“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略任務,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當前社會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思想觀念呈現出多元混雜性、功利性、模糊性等特點,如何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及價值觀念的理解和認同,強化其在大學生思想觀念中的內化融合及其對大學生實踐的指導引領作用,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大課題。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中最受關注的領域,必須直面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動態地掌握青年大學生思想意識領域的實際,切實了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識、認同情況,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觀念意識世界中的內化程度。
1 當下青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要認知特征
當前,我國正改革開放走向深入,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文化觀念領域日新月異,各種社會思潮、社會文化交織碰撞,社會思想、價值觀領域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的局面;同時,網絡信息時展方興未艾,尤其是近兩年手機網絡的新發展、微博等資訊交流工具的廣泛運用,人們越來越被“信息大爆炸”所衍生的巨大能量所包圍,面對四面八方、千奇百怪的海量信息,面對文化價值多元的、生活方式多樣的社會環境,青年大學生思想觀念世界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其觀念意識形態上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1)當代大學生群體意識形態觀念淡化的總體傾向明顯。當下,大學生群體在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上表現出明顯的實利主義,注重實際和眼前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視知識學習、輕視道德人格培養;關注個人和小團體、忽視集體,因此,當代大學生群體對待意識形態問題也表現出了較明顯的冷漠,主要表現在大局意識薄弱、政治觀念淡漠,政治參與熱情不高,對非娛樂性質的集體活動興趣不大;在理論學習方面,重視專業學習,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熱情不高,甚至認為其無用。同時當代大學生群體追求個性,突出自我,他們崇尚“我的地盤我做主”的價值觀,對統一而具權威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往往抱以排斥或質疑的態度,這使他們對共同的意識形態的問題有所回避,表現出淡漠的情緒,不愿意過多談論,不關注、不感興趣。
(2)當代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存在價值認知上的模糊化。面對當前社會充斥的多種多樣的思想認識與價值取向,部分缺乏辨別能力的人往往容易模糊認識、喪失方向。青年大學生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逐步穩定的階段,他們富有年輕的熱血和激情,對社會矛盾問題有著較高的關注度,但對于社會現象和社會思想還不具備成熟理性的分析鑒別能力,可以說,大學生群體中不少人存在思想認識模糊混亂,容易盲目跟風,他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認識往往也很片面,對社會主義制度、文化不自信,對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出現的某些問題認識模糊,只看到現象和表面,看不到原因和實質,對某些問題一味否定,卻又說不出合理的原因,因此,當一些錯誤認識通過華麗的包裝,在似是而非的說理之間宣傳某些歪曲論調,大學生就容易受到蒙蔽,使自身陷入迷惑。
2 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內化程度的具體路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化是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內容得到認知主體的認同,并融入認知主體的觀點信念體系當中,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并逐步作用于認知主體的判斷、行為等實踐活動。意識形態功能主要通過社會成員主體的內化過程得以發揮,只有通過內化,意識形態的有關內容才能影響主體實踐,成為主體實踐的指導。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青年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知總體淡漠化的局面,高校必須立足實踐,多方面著力建構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養成的體系,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觀念意識世界中的內化程度,通過內化使青年大學生群體自覺地為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努力成長成才,在其工作生活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1 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而面對迅速發展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越來越突顯出其弊端,灌輸式、封閉式的教學模式脫離現實生活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對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吸引力。在新的條件下,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加強實踐性教育模式的創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的必然選擇。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整個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中立足實踐、面向社會、聯系實際并在授課過程中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模式,就是將這種實踐性貫穿于教學的新模式。例如有學者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定義為“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組織和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實際生活和社會實踐、獲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體驗為主要內容,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或教學環節?!雹賹嵺`性教學模式能夠有力地幫助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有關理論,積極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在體驗中自覺內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有關內容。因此,也有學者直接將內化的過程作為實踐性教學的要素,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性教學模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精心組織下,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使學生通過調研、研討等方式,利用圖像、案例、情景等,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直接參與教學活動,感知社會,體驗人生,實現“教化”與“內化”,“知”與“行”相統一的一種教學模式?!雹诳梢姡挥袠O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性,探索實踐性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模式,引導和帶動大學生更有效地理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理論。
2.2 加強視―聽―感三位一體的校園文化體系構筑
校園文化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內化程度要求高校大力營造多層次、全覆蓋的校園文化,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視―聽―感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一是充分發揮宣傳欄、廣播、刊報、影視、網絡等校園文化載體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的空間,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思想內容融入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辦公室文化;三是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融于各種各類精彩紛呈的校園活動,與校園的節慶文化、晚會文化、社團文化相結合,使大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感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有關思想內容。
2.3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實踐體系構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僅可以通過教育和各種活動成為大學生所見、所聞、所感,還可以通過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實踐,長久地鼓舞、陪伴和影響大學生的成長。首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具體路徑相結合,從進入大學開始,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設定自我成長的核心價值觀,以此為指導,制訂自己的大學生涯規劃和學年計劃,組織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定期進行總結和分享,在展示和交流中增強學生的自我成就和自我激勵。其次,注重創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外、校外生活體驗平臺。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利用假期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體驗生活,在生動的實踐中升華思想。第三,應該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過硬的政治素質、能有效感染和帶動大學生的輔導員隊伍,在師生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關內容的認識。
文章來源: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項目名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的有效性及內化路徑研究”,項目負責人鄒萍,項目編號2013SZKT04
注釋
① 姜廷志.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功效及特性分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鄭向東,申群喜.健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社會縱橫,2007.7.
② 陳友放.創新思政課實踐性教學新模式.職教論壇,2010(12).
參考文獻
篇11
(一)中西文化的沖突,容易導致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的減弱
中國傳統文化以集體主義為取向,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和國家,國家利益高于一切。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為本位,其價值取向以強調自由和競爭、張揚個性,崇尚人權等為特點。這兩種價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文化的沖突。文化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共同促進雙方文化的發展,但如果一方處于劣勢或沒有做好對外來文化的積極應對,則容易導致本國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的漸弱,給意識形態安全造成威脅。
(二)多元文化意識形態傳播的網絡化,容易導致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導向失控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和迅猛發展,網絡成為多元文化意識形態傳播的新手段、新陣地。無限網絡打破了時空界限,打破了國家的界限,使互聯網上各種文化思潮并存、激蕩。一些西方國家更是利用其在網絡技術上的優勢,將網絡作為向我國大學生滲透其意識形態的主要渠道,大肆傳播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及有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輿論導向作用,容易造成人們意識形態選擇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和迷茫。因此,多元文化意識形態傳播的網絡化已給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增加了高校輿論導向的控制難度,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導致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導向失控。
(三)在多元文化碰撞下產生的民族虛無主義,容易導致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危機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烈沖突之中,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巨大優勢,采用各種方式對他國實施文化滲透,企圖同化、消解他國的文化傳統,從意識形態上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使綜合實力處于弱勢的不發達國家產生民族虛無主義,即不加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本民族的文化,甚至否定自己一切的態度或思想傾向。由于我國經歷了備受欺凌的近代歷史的發展階段,建國后又有“”的挫折和失誤,另外改革開放后人們在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比中,發現原有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拉大了,人們為中國的落后而痛苦,也引起了人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空前規模的反思和批判,出現了一定程度上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民族虛無主義是基于一種錯誤的、偏激的、割裂歷史的文化反思,是對本國、本民族缺點的放大和對本民族傳統的完全拋棄,以及對西方文化不加批判、不加分析的過度美化和采納,很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危機,進而威脅到高校乃至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
三、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保障新路徑
(一)以多元整合的態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我國當代的主流意識形態,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我國社會精神文化的導向與靈魂。同時,當今中國文化漸趨多元,就會有多種其他意識形態成分的存在。雖然有些敵對意識形態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造成了挑戰,但同時一些非主流的意識形態的存在也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有益補充。因此,要維護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一方面必須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保證主流意識形態的科學性,把握大學生意識形態的正確方向。另一方面應該采取兼容并蓄、多元整合的文化態度對其他意識形態進行整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大放異彩。在多元文化社會里,對待非主流意識形態我們需要具有寬容和對話的精神,以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傳統的意識形態教育主要采取理論灌輸、政治宣傳、組織談話、領導談心等方式,注重形式,未能很好聯系高校師生的現實生活,已經不能完全滿足高校師生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出現價值取向的迷茫和對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危機。因此,高校的意識形態教育也應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改進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提高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具體而言,在教育內容上應做到信仰教育與情感教育相結合、社會發展需求與人的發展要求相結合;在教育溝通上,不回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在發展中的問題,采用正面教育與反面例證相結合的方法,建立與學生的平等對話機制。這樣,大學生在對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存在差異的意識形態進行比較、分析與鑒別的基礎上,能夠自主選擇個人所應確立的正確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就能有效提升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二)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高校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傳播,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宣傳和講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同時還是大學生“四觀”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講解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課程。當前,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理論教學專職隊伍是一項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具有堅定的和社會主義政治信仰,具有扎實的政治理論功底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其次具備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關注社會實踐,關心學生、認識社會,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放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再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有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敏銳的現實洞察力,從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實際出發,把理論成果的精髓和實質傳達到每一個理論關注者的眼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聘用要嚴格把素質和質量關、考核貫穿于上崗前和上崗后的每一個重要時期,并定期進行培訓和再教育,使其思想和業務知識跟得上時代脈搏。在現今文化多元化和價值多元化的重要轉型時期,要在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領域把握主旋律唱響主旋律,理論戰線上的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是精兵、是能手。
篇12
[24]葛晨光.試論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的建設與管理[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12).
[25]張芳.淺論新疆高校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及工作機制[J].傳播與版權,2014,(5).
篇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316-(2014)06-0096-2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我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意識形態,是我們黨統一全黨思想、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推進社會發展的思想保證,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最強大的精神動力。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青少年,是我們強化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功能的重要對象,因而,創新青少年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教育模式,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部分。作為從事意識形態教育和研究的思政教師必須對新時期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提出加強和改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對策和建議。
一、新時期青少年意識形態安全與政治信仰狀況
青少年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他們思想敏銳, 自我意識強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未來充滿了熱情和幻想,具有較高的認知水平,正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政治信仰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也應該看到,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潮水般涌入的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沖擊著青少年的思想。
第一、部分青少年對國家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問題的關注度不夠。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青少年的關注中心從政治轉向了經濟和人文等方面,不再把政治放在至高無上的神圣地位。同時西方文化的涌入亦使青年形成了價值觀念的“去中心化”。西方實用主義價值觀念的影響,使得青少年更加關注與自身生存和發展相關的問題。他們重視社會價值的同時,更關注自我成長、自我發展、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此時他們還是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型的弱勢群體,在這樣的蕩滌中或裹足不前,或無所適從,或偏激狂熱,從而造成政治信仰缺失。
第二、部分青少年對傳統的意識形態教育態度不積極。思政課仍然是學生政治方面知識的基礎來源。青少年認為我們有必要上思政課,但是思政課程也需要改進,老師的教學方式需要改進。在多媒體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思政課不能再一味的讀讀課本教條,這樣很難激發青少年的熱情。同時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把大量的政治現象和政治信息展現在人們面前,青少年在早期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態度及政治信仰都受到了不小的沖擊。青少年處于校園的亞社會環境中,對社會現象的認知能力與判斷能力尚不健全,多數尚未形成政治價值認同,在此狀況下,必然直接影響他們政治信仰的狀況。
二、青少年意識形態沖突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東西方文化沖突導致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的漸弱。中國傳統文化以集體主義為取向,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和國家,國家利益高于社會利益,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為本位,其價值取向以強調自由和競爭、張揚個性,崇尚人權等為特點。這兩種價值取向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文化的沖突。文化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共同促進雙方文化的發展,但如果一方處于劣勢或沒有做好對外來文化的積極應對,則容易導致本國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的漸弱,給意識形態安全造成威脅。
(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和迅猛發展,網絡成為多元文化意識形態傳播的新手段、新陣地。無限網絡打破了時空界限,打破了國家的界限,使互聯網上各種文化思潮并存、激蕩。一些西方國家更是利用其在網絡技術上的優勢,將網絡作為向我國青少年滲透其意識形態的主要渠道,大肆傳播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及有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輿論導向作用,容易造成人們意識形態選擇和價值取向的多樣和迷茫。
(三)在多元文化碰撞下產生的民族虛無主義導致青少年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危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激烈沖突之中,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巨大優勢,采用各種方式對他國實施文化滲透,企圖同化、消解他國的文化傳統,從意識形態上進行。民族虛無主義是基于一種錯誤的、偏激的、割裂歷史的文化反思,是對本國、本民族缺點的放大和對本民族傳統的完全拋棄,以及對西方文化不加批判、不加分析的過度美化和采納,很容易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危機,進而威脅到高校乃至國家的意識形態安全。
三、青少年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新思路
(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我國當代的主流意識形態,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我國社會精神文化的導向與靈魂。同時,當今中國文化漸趨多元,就會有多種其他意識形態成分的存在。雖然有些敵對意識形態對青少年意識形態安全造成了挑戰,但同時一些非主流的意識形態的存在也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有益補充。因此,要維護青少年意識形態安全,一方面必須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保證主流意識形態的科學性,把握青少年意識形態的正確方向。另一方面應該采取兼容并蓄、多元整合的文化態度對其他意識形態進行整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提升主流意識形態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凝聚力,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青少年群體中的主導地位。
(二)拓展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向青年青少年傳播中國化成果理論,特別是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承擔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傳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激發青年青少年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樹立遠大理想、投身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的主渠道、主陣地。當前,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專職理論教學隊伍是一項亟待完成的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具有堅定的和社會主義政治信仰,具有扎實的政治理論功底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其次具備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勇于追求真理,注重社會實踐,了解社會,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再次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有深厚的史學功底和敏銳的現實視野,一切從中國的發展歷史實際出發,準確把握理論的精髓和實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選聘要嚴格把關、考核,并定期進行培訓和再教育,使其思想和業務知識跟得上時代脈搏。尤其在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要在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領域唱響和唱好主旋律,必須要有一大批精兵強將,政治上可靠,業務上過硬,真正有能力把當代青少年團結在黨的周圍,團結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中。
(三)增強青少年社會實踐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青少年主流意識形態培養載體的選擇和社會實踐方法的運用,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以增強高校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解力和實踐感受力為目的,建立形式多樣、方式靈活的社會實踐方式,強化高校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主體參與的角色意識,增強高校學生社會實踐的自主性。具體來說,首先青少年的社會實踐要實現連續性與階段性;其次要建立激勵機制,使青少年社會實踐體現物質利益與義務性相結合;再次在實踐活動的覆蓋度上要使得社會實踐體現普遍性和獨特性相結合;最后在實踐推動上使社會實踐的指導和支持具有社會性和合作性。最終目標是使社會實踐成為青少年覺悟提升、素質拓展的主要載體,成為學校與社會合作育人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張恩亮; 高軍,外國青少年意識形態教育對我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中國青年研究,2013/09
2、張勇; 楊瑞華,大眾傳媒與青少年意識形態教育,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