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分子運動現象探究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分子運動現象探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分子運動現象探究

篇1

“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是《化學課程標準》強調掌握的內容,也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熱點。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一定難度,因為微粒不像宏觀物質一樣看得見、摸得著。學生僅憑想象很難形成科學的認識,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歸納比較、粒子模型、多媒體信息技術,聯系生活經驗和設計實驗探究等,讓學生跨越這一學習難關。

一、應用歸納對比,了解微粒概念

對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通過對比,找到相關知識的共性與聯系,是達到知識彼岸的一葉方舟。學習分子、原子和離子的概念與性質時,可運用歸納和比較的方法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把握概念的實質。

二、聯系生活實際,構建微粒概念

學習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應用。學習分子、原子知識時,要能利用學過的知識解釋有關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學會從微觀的角度看問題。

例如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即沒有生成新物質。如水的三態變化,只是水分子的聚集狀態發生了變化,而水分子本身并沒有發生改變;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原物質的分子發生了改變,生成了其他物質的分子,如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分解,生成了氫氣和氧氣,是水分子變成了氫分子和氧分子,即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變了。

三、利用圖形圖示,掌握微粒概念

近年來,以微觀粒子模型圖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進行命題的試題已經成為常態,學生通過觀察、想象、類比等方式,能初步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引導學生從五彩繽紛的宏觀世界步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微觀世界,進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我們可用大小或形狀不同的圖形表示原子,用這些圖形的結合表示分子,如用“ ”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氫原子,則“”就可以表示水分子。在通電的條件下水分子分解的過程則可表示如下:

這樣,就將一些抽象的微觀物質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生對分子、原子知識的理解。

四、開展實驗探究,掌握微粒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肉眼看不見的微觀粒子,很多學生對其概念和性質的理解感到非常困難,教材上則利用實驗和“活動與探究”來幫助同學們理解分子、原子知識,如借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苯分子圖像和通過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文字“中國”,讓同學們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通過水的蒸發、品紅的擴散、氨分子擴散等演示實驗感受分子在不停地運動;通過家庭小實驗體驗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例如氨分子的擴散實驗:先引導學生聞氨水和酚酞試液的氣味,并演示如右圖所示的實驗。請學生描述現象(濃氨水有刺激性氣味。滴入酚酞試液后變紅)。然后在燒杯A、B中裝入20mL蒸餾水,滴入2~3滴酚酞試劑,在燒杯C中裝入5mL濃氨水。用一只大燒杯把A、C兩燒杯罩在一起,燒杯B置于大燒杯外。幾分鐘后,觀察到小燒杯A中的溶液變成了紅色。引導學生分析得出C燒杯中氨分子運動擴散到A燒杯中,使無色酚酞溶液變成紅色。

五、運用信息技術,解釋微粒概念

在化學教學中,常規教學方法通常用掛圖或投影片、模型等媒體示意,往往缺乏直觀的效果。因此教師教學時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形象生動地表現:變小為大、變靜為動,把微觀粒子擴大為宏觀的示意圖像,用動畫的形式給學生以生動的啟示,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

例如,在講分子運動時,談到水從衣服上揮發的過程,無法通過實驗真實反映其變化過程,若通過多媒體動畫模擬,水分子從衣服上慢慢運動出來,散發到空氣中去,同時溫度升高時,水分子運動加劇;溫度降低時,分子運動減慢,最后濕衣服變成了干衣服。通過動畫模擬,學生不但加深了對分子運動的認識,而且也了解了分子運動規律與溫度的關系。

參考文獻:

篇2

b.知道什么是內能,物體溫度改變時內能也要隨之改變

c.知道內能與機械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

教學建議

“內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分子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與動能概念相比,提出內能的概念,再進一步運用實驗揭示內能與溫度有關,最后將內能與機械能進行了區別.

分析二:本節知識可看作分子運動論的應用,可充分運用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對教材進行分析.

“內能”教學建議

建議一:在做擴散速度比較實驗過程中,為使實驗更明顯,應使兩杯水的溫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

建議二:在將內能時要注意內能的普遍性,一切物體都有內能,要注意糾正低溫物體沒有內能的誤解.

建議三: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內能包括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它們在概念上極其相似,要注意區分,可以從概念、組成、運動形式等方面進行對比區別,并舉實際例子加以說明.

建議四:溫度與內能的關系是一個要點,要教會學生從溫度變化去了解、理解內能的變化,為后面章節講解內能變化做鋪墊.另外,在講解溫度與內能的關系時,可先做實驗比較不同溫度下的擴散速度,得出實驗結果后,啟發學生用分子運動論的觀點猜測溫度與內能大小關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內能”教學設計示例width=83>

課題

colSpan=3>

內能

width=83>

教學目標

colSpan=3>

1.知道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

2.知道什么是內能,物體溫度改變時內能也要隨之改變

3.知道內能與機械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

width=83>

教學重點

colSpan=3>

內能以及內能改變與溫度改變的關系

width=83>

教學難點

colSpan=3>

內能與溫度變化的關系

width=83>

教學方法

colSpan=3>

講授、實驗

width=83>

教具

colSpan=3>

紅墨水、玻璃杯、熱水、冷水

知識內容

width=76>

教師活動

width=87>

學生活動

一、復習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觀點

由已學過的機械能知識類比得出內能的概念

二、內能

物體內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具有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物體的內能

三、內能與溫度的關系

物體溫度越高,物體內分子運動速度越大,分子動能大,內能越多

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因此此種運動又叫熱運動.

四、比較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內能是物體內部分子熱運動和相互作用決定的能,與物體微觀結構有關;機械能是宏觀物體機械運動有關的能量

例題:甲、乙兩塊冰的質量相同,溫度均為-10℃.甲冰塊靜止于地面,乙冰塊靜止在距地面10m高處,則這兩個冰塊相比較()

A.機械能一樣大

B.乙的機械能大

C.內能一樣大

D.乙的內能大

答案:選項B、C

五、小結

內能與溫度有關

六、作業

P17—1、2

vAlign=topwidth=76>

教師引導

實驗比較在不同下擴散現象的快慢(對比紅墨水在冷水與在熱水中的擴散)

引導

講評

vAlign=topwidth=87>

回憶分子運動論的三個基本觀點

觀察實驗現象

想一想造成這一實驗結果的原因,并自己得出結論:物體內能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內能增多

比較比較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篇3

c.知道分子間存在作用力,分子間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有關,知道一些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實例.

d.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節首先介紹了有關分子和分子運動的初步知識,并對分子大小進行了討論,使學生對分子體積小、數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從觀察實驗,分析宏觀現象出發,通過推理去探索微觀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紹了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運動論是從本質上認識各種熱現象的理論。按照分子運動論的觀點,一切熱現象都是由構成物體的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引起的,溫度就是大量分子無規則運動劇烈程度的標志。利用分子運動論,可以成功地解釋大量的熱現象。

分析三:分子運動論的基本內容:物質由大量分子構成,分子體積極小,直徑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約含有1.6×1021個水分子,分子之間有空隙,氣體分子的間隙最大,液體次之,固體分子間隙最?。环肿幼鲇啦煌O⒌臒o規則運動,這種運動與溫度有關,一般溫度高的物體內部分子運動劇烈,所以人們把分子的這種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擴散現象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例證;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同時存在,分子間距離小于平衡位置時,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斥力,分子間距離等于平衡位置時,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間作用力為零,分子間距離大于平衡位置時,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引力,由于分子間的引力,使固體能保持一定的形狀和體積,而由于分子間的斥力,使分子間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體和液體較難壓縮。

“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教法建議

建議一:可以從機械能向內能的轉化的實驗引入課題,例如關掉動力的汽車慢慢停下來,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終停在地面,它們的機械能到哪兒去了?從而將學生注意力從宏觀分析轉移到微觀分析上來。

建議二:分子運動論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熱現象,即從物體內部微小粒子的運動情況分析問題,可以從本質上解釋有關的熱現象。進行解釋時,要認真分析題意,明確與題目相關的物理知識,然后在用分子運動論的相應觀點,特別是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無規則運動這兩個觀點進行解釋。

建議三:根據分子運動論的觀點,物質由大量分子構成,這一點可以借用化學里的一些知識加以說明。另外,構成物質的分子直徑非常小,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為了形象地說明這一點,可以用宏觀物體間的尺寸比來說明。

建議四:構成物體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這也是我們肉眼無法觀測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實驗,例如打開香水瓶瓶蓋后,滿教室都能聞到香味;紅墨水在水中的擴散等。另外,我們還可以用課件來模擬氣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和擴散現象,使這種看不見的運動在學生心目中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我們還可以比較不同溫度下的擴散快慢,如觀察紅墨水滴入冷水和熱水中擴散的快慢。

建議五:分子間作用力較難、較復雜,尤其是分子間引力與斥力同時存在,學生較難理解,因此教學時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學生能知道分子間引力與斥力同時存在,且知道什么時候分子間表現出引力,什么時候分子間表現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兩個鉛塊間的分子引力實驗。

--示例

課題:

分子運動論的初步知識

教學重點:

知道分子動理論的三個基本觀點和相對應實驗事例,并能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進行解釋.

教學難點:

對分子間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觀理論定性解釋宏觀現象.

教學手段:

講授、實驗

教具:

燒杯、紅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氣瓶、NO2氣體、鉛塊、計算機

知識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引入課題

二、物質由分子構成

構成物質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徑一般在10-10m左右,物體內含有的分子數目一般很多

三、分子的運動

分子總在做不停的無規則的運動,在不同的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擴散.

四、分子間的作用力

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間同時存在引力和斥力.當分子間距離等于平衡位置時,分子間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為零;當分子間距離小于平衡位置時,分子間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現為斥力;當分子間距離大于平衡位置時,分子間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現為引力.

固體和液體很難壓縮、固體較難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間作用力的原因.

五、思考題(能力提高)

擴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關?

將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靜止釋放,提出問題:乒乓球運動的機械能上哪兒去了?

講解、舉例

通過實例講解分子數目巨大,讓學生體會分子非常?。?/p>

打開香水瓶蓋,提問:為什么我們能聞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樣進入我們的鼻子?

演示NO2氣體與空氣間的擴散過程

演示紅墨水在清水中的擴散現象

教師解釋原因

計算機模擬演示氣體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計算機模擬演示擴散過程

教師講解

做鉛塊間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比較紅墨水在冷水和熱水中擴散快慢實驗

觀察乒乓球的運動情況,并回答問題.

聯系化學中有關分子的知識思考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學生舉例說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現象

學生觀察實驗,發散思維

作業:P14—練習1、2

篇4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中,課題2“分子和原子”P50“分子在不斷運動”探究實驗,雖說實驗現象明顯,反應速度較快,但實驗過程中揮發出來的氨氣沒做處理易揮發,污染環境,加之用小燒杯裝氨水,所需藥品量大,不能充分體現綠色化學實驗量少,回收重復利用,對環境污染?。o污染)的原則。在實際工作中,筆者對該裝置進行了五個改進,一是用塑料瓶(或塑料管)代替大燒杯形成密閉環境;二是用廢棄藥瓶代替小燒杯裝濃氨水;三是用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代替加有無色酚酞試劑的小燒杯;四是實驗藥品一次使用為多次重復利用;五是將氨氣分子和滴有無色酚酞試劑接觸瞬間變色改為依據氨氣分子運動路徑(總體向上運動)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自下而上逐漸變紅,取得明顯的實驗效果.

一、改進優點

1、污染小。用塑料瓶代替大燒杯,實驗后用橡皮塞密閉后集中處理,整過實驗在密閉環境中進行,揮發的氨氣對教室、實驗室空氣污染小初中物理論文,確保學生和教師身體健康。

2、藥瓶用量少。改小燒杯盛裝氨水為帶瓶塞的小藥瓶盛氨水,改兩個盛放滴有酚酞溶液的小燒杯為直接在濾紙條上滴加酚酞溶液,藥品用量少(若用裝棒冰的塑料管等直徑小的塑料管代替塑料瓶作為密閉容器,藥品用量更少)。

3、可回收重復利用。小藥瓶中的氨水和用過的濾紙都可重復利用。

4、速度快。將實驗裝置改為直立狀態,氨氣分子向上運動速度快,達到實驗目的所需的時間縮短,實驗速度快,節約實驗時間,能提高課堂效率。

5、凸現分子擴散運動的痕跡。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懸掛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自下而上逐漸變紅,很直觀的反映了實驗中氨氣分子運動路徑(總體向上運動),現象明顯,趣味性濃,效果好。

二、實驗裝置

1、實驗裝置圖

1.制作實驗裝置(圖1)

步驟一:準備

2、實驗原理

利用濃氨水的揮發性,打開盛裝濃氨水的小藥瓶瓶蓋(見圖二),通過由塑料瓶制作的密閉通道,氨氣分子運動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氨氣分子溶于水形成氨水使滴有無色酚酞溶液的濾紙變紅色,隨著氨氣分子向上運動,氨分子遇到濾紙條上滴入的酚酞溶液,由下自上依次變紅。

3、實驗裝置制作

(1)材料:廢舊礦泉水(純凈水)瓶2個,寬透明膠一圈,橡皮塞2個,小鐵夾1個,小藥瓶1個(根據所選塑料瓶口徑的大小選擇注射用頭孢美唑鈉、參麥注射液等廢藥瓶),濃氨水,無色酚酞溶液,濾紙條cssci期刊目錄。

(2)制作:取2只規格一致的塑料瓶保留16CM去掉底部(除掉的底部可以做盛水的容器做圖四的實驗),用寬透明膠帶將去掉底部兩只塑料瓶粘在一起(見圖一);取一只廢舊胸牌上的小夾子,用細鐵絲固定在一只橡皮塞上(見圖一);將濾紙剪成寬0.8-1.0CM,濾紙條長度也可根據密閉容器的長度靈活掌握;將濃氨水裝入小藥瓶用瓶蓋蓋緊備用。

三、實驗步驟及現象

1、操作

(1)、實驗前按實驗裝置圖制作和準備實驗儀器(見裝置圖一)。

(2)、在濾紙條上自下而上按一定間距(見裝置圖一)滴加無色酚酞溶液,為增加趣味性,也可以在濾紙條上用無色酚酞溶液按一定間距畫圓圈、小花等圖案。展示初中物理論文,濾紙條上不變紅。

(3)將滴有無色酚酞溶液的濾紙條用橡皮塞上連接的小夾子夾住,固定在塑料瓶瓶口的一端。

(4)、拔掉塑料瓶另一端瓶口的橡皮塞,打開裝有濃氨水小藥瓶的瓶塞,將塑料瓶瓶口罩在小藥瓶的瓶口上,盡量壓緊(見裝置圖二)。觀察實驗現象。

(5)、實驗結束后,蓋緊裝有濃氨水的小藥瓶的瓶塞,以備下次使用;用橡皮塞蓋緊塑料瓶瓶口以便處理實驗廢氣(見裝置圖三)。

2、現象

懸掛滴有酚酞溶液的濾紙條自下而上逐漸變紅。

3、結論

篇5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節教材內容特點是先實驗(擴散現象和布朗運動兩個實驗現象),后得出結論(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并根據現象說明熱運動與溫度有關,因此做好演示實驗是關鍵.

分析二:由于液體或空氣分子在熱運動過程中對懸浮于其中的顆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這些顆粒受力不平衡而開始運動,這就是布朗運動.由于分子運動的無規則性,造成布朗運動的不規則性.另外,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快,對顆粒的撞擊更強,布朗運動更顯著.

分析三: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平均速度越快,這是一個宏觀統計結果,而對于具體某個分子,溫度與其運動速度并不一定存在這一關系,也許溫度升高,這個分子的運動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議

建議一:做好演示實驗是關鍵,擴散現象實驗和布朗運動實驗都需要認真做.在做觀察布朗運動的實驗過程中,用稀釋的墨汁做懸濁液,過稀時液體中的微粒太少,過濃時亮度變暗,而且微粒連在一起,不便觀察,可以多試幾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載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簡單地滴一滴在載片玻璃上,蓋上蓋玻璃就可以.顯微鏡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適.

建議二:在實驗的基礎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熱運動后,要注意再用熱運動的觀點解釋造成該實驗現象的原因,以便鞏固、加深學生的認識.

建議三:有關布朗運動和擴散運動的實驗除做好演示實驗外,若有條件,最好能用計算機模擬一下該運動的微觀機制,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該實驗現象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知道分子不停地無規則熱運動,知道布朗運動和擴散運動

教學難點:布朗運動和擴散運動的微觀解釋

一、擴散運動

1、演示實驗

空氣與二氧化氮氣體間的擴散現象

2、概念:擴散現象

3、擴散現象的微觀解釋:分子的無規則熱運動

4、計算機演示擴散過程

5、對比實驗:紅墨水在熱水和冷水中的擴散快慢.

結論: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擴散越快

6、列舉日常生活中的擴散現象:如香水味等

二、布朗運動

1、學生觀察布朗運動現象

2、微觀解釋布朗運動:分子撞擊不平衡

3、觀察布朗運動與溫度高低、顆粒大小關系:溫度越高,布朗運動越顯著;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顯著.

4、計算機演示布朗運動現象以及產生原理

例:關于布朗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布朗運動是指懸浮在液體中的固體分子的運動

B、布朗運動是指液體分子的運動

C、布朗運動是液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反映

D、布朗運動是指懸浮在液體中的顆粒的無規則運動

答案:CD

評析:熟知布朗運動的實質是解決本題的關鍵.

三、熱運動

由布朗運動和擴散運動說明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與溫度的關系.

四、作業

探究活動

題目:研究不同物質形態間擴散速度快慢

篇6

筆者的研究表明,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問題意識更多的來源于認知上發生的沖突.這一發現對之前所認為的需要通過有趣、新奇的手段去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的認識是有區別的,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認知需要,而這一發現與相關理論研究也是一致的,即只有當學生的認知發生失衡的時候,問題更容易產生.同時根據筆者對學生的調查也發現,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也更在乎自己的認知是否得到滿足.例如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探究中,為什么要設計那個斜面實驗?很多時候教師都認為學生難以提出這一問題,因而常常是自己提出然后去展開探究.而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如果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的經驗,是可以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如學生在生活中有乘坐過山車的經驗,那么結合這個實例,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從高處下來然后一直在平直的軌道上行駛,結果將會如何?在此問題的基礎上,再結合如何獲得不同的運動速度等問題,學生的思維就可以展開.學生會在大腦中構思教師假設的情形,會對情形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理解,同時又會遇到一些困難:過山車在平直軌道上到底是一直運動還是最終停止?速度可能有快慢嗎?又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些問題在實際教學中確實會自然出現,而其出現原因,就在于學生在思維加工的過程中有了認知需要,這證明認知需要確實是問題的來源.

2初中物理學習中問題意識的激發策略

研究發現,學生自己并不會自然發現問題的來源,也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恰當引導下確實會自發產生問題,但如果引導不當,問題就無法產生.這從表面上來看,是教師的引導影響著學生的問題提出,而實際上卻是學生能否有效地接受外界或自身的有效信息刺激,進而激活自身的問題意識.筆者以為,如果能夠從學生的自身去著力引導,有助于讓學生養成不依賴于教師的教而高效地學習物理的習慣.那么,源于自身的問題意識如何被激發呢?

研究表明,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其一,引導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學會發現矛盾.矛盾的背后就是認知的失衡,就是問題意識的源泉.在分子運動理論的學習中,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分子運動理論的重點,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物理知識的矛盾.當學生認識到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時候,如果引導學生建立分子運動的具體情形,比如說讓學生想像班級上所有的學生是一個個分子,且在不斷地運動,那么學生就會發現分子的運動是需要空間的,于是分子之間是否存在空隙的問題就會自然產生.沒有這樣的矛盾引導發現與同步的認知失衡的話,這個問題學生就難以自發地提出來.

其二,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物理概念或規律去描述矛盾.用物理概念或規律去描述矛盾是物理學習的重點,也是由生活經驗向物理知識過渡的重要階段.事實上在筆者的研究中可以發現,學生起初會用生活語言或之前學過的物理語言去描述矛盾,比如說上例中學生會問:分子與分子之間是不是有距離?距離雖然也屬物理語言,但其描述的是一維空間,與“空隙”所描述的三維空間是有區別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引導的辦法自然還是讓學生認識“距離”是否能夠完全描述分子運動的實際情形.一旦引導成功,學生就會發現物理概念的適切性.這其實也為學生的問題提出奠定了語言基礎,即將抽象的問題意識形成具體的物理問題.

其三,引導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養成內省習慣.內省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途徑,只有經過內省,學生才會擺脫對外界(如教師或教材)的依賴,真正將物理學習內化為一種內在習慣.在分子運動理論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提出的過程.學生會發現有時候即使不經教師提醒或引導,只要自己能夠積極地思維,尤其是發散思維與內斂思維同時運用,也能夠發現問題,也能夠提出問題解決的初步思路.這樣的內省,使得學生擁有一種內在的問題意識,從而讓問題意識的激發成為學生自己的事情.

3問題意識的激發需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

篇7

一、教科書實驗的不足

1.課本實驗是兩個小燒杯(分別裝濃氨水和酚酞試液),外面要被另一個倒扣的大燒杯罩住,通常為500毫升的燒杯,氨水及酚酞的用量一般每樣25毫升以內,而且要求在靜置的情況下觀察酚酞試液顏色的變化,通常是放在講臺,不利于教師把實驗裝置移動給學生展示,影響了課堂實驗的效果。如果考慮到要容易看清實驗效果,要么使用實物投影儀要么增大藥品的用量。相應的,小燒杯的體積要增大,同時,大燒杯的體積更要增大,一來降低了大燒杯內氨氣的有效濃度,二來增大了藥品對空氣的污染。

2.整個氨分子擴散過程需時較長,通常需要3~5分鐘,不利于課堂教學的現場調控。

3.沒有體現出溫度升高能夠加快分子運動速度。

二、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和用品

1.實驗用品:

鐵架臺一個;鐵夾一個;25~30厘米長,直徑2.5厘米兩端開口的燃燒管兩支;一長一短的橡膠管各一根;止水夾一個;單孔直玻璃管膠塞1個;單孔鈍角玻璃管膠塞1個;單孔膠塞一個;滴管一支;100毫升的玻璃注射針筒一個;250毫升抽濾瓶一個;250毫升燒杯一個;石棉網一塊;酒精燈一盞;火柴一盒;三腳架一個;裁剪成10厘米長3厘米寬的濾紙2條;鑷子一個;裝水的洗瓶一個;濃氨水一瓶;酚酞試液一瓶。

2.實驗一裝置裝配圖如圖1:

3.實驗二裝置裝配圖如圖2:

三、實驗一改進后的實驗操作與現象

1.如圖1,連接好儀器,止水夾夾緊橡膠皮管,用鑷子在燃燒管兩端分別放入一根濾紙條,調整使之貼著燃燒管壁,并面向學生,用酚酞試液把濾紙條浸濕。

2.用滴管從濃氨水的瓶子里吸取半滴管的濃氨水插到抽濾瓶上,塞緊膠塞,松開止水夾,把滴管里的濃氨水全部滴入抽濾瓶底,稍松開抽濾瓶上面的膠塞,使之能進入空氣,此時,濃氨水里揮發出氨分子(NH3)。

3.緩慢抽動注射器,引導氨氣依次通過管道進入燃燒管,并且從左到右擴散,氨分子跟濾紙中的水化合生成一水合氨,顯弱堿性:

NH3+H2ONH3?H2O

NH3?H2ONH+4+OH-

氨跟水的反應顯堿性使酚酞試液變紅色,并且可以看到靠近抽濾瓶端的濾紙比靠近注射器端的濾紙先變紅,直觀地顯示了氨分子的擴散路徑和過程。

4.實驗完畢,塞緊抽濾瓶上的膠塞,止水夾夾緊橡膠管,移開抽濾瓶,松開抽濾瓶端的膠塞,用洗瓶把水注入燃燒管,溶解吸收試管和注射器里面剩余的氨氣。再用鑷子取出濾紙,丟棄,最后用洗瓶沖洗兩端開口的試管,備用。

四、實驗二改進后的實驗操作與現象

1.如圖2連接好儀器,止水夾夾緊橡膠皮管,用鑷子在燃燒管兩端分別放入一根濾紙條,調整使之貼著燃燒管壁,并且面向學生,用酚酞試液把濾紙條全部浸濕。

2.用滴管從濃氨水的瓶子里吸取半滴管的濃氨水插到抽濾瓶上,塞緊膠塞,把滴管里的濃氨水全部滴入抽濾瓶底,然后點燃酒精燈,緊接著松開止水夾。很快,就可以看到揮發出來的氨氣依次使濾紙條從左到右變紅色,受熱膨脹的氣體推動注射器的活塞

運動。

3.實驗完畢,撤酒精燈,松開注射器處的橡膠管,把它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注射器中儲存的氣體也可注入燒杯的液面以下以吸收尾氣。

4.待抽濾瓶冷卻后,止水夾夾緊橡膠管,移開抽濾瓶,松開抽濾瓶端的膠塞,用洗瓶把水注燃燒管,溶解吸收試管里面剩余的氨氣。再用鑷子取出濾紙,丟棄,用洗瓶沖洗燃燒管,備用。

五、改進后實驗的優點

1.兩端開口的試管可架在鐵架臺,加上濾紙條面積較大,容易讓學生看清整個變色過程。

2.浸濕了酚酞試液的濾紙條變色的先后次序和變色過程可以直觀說明分子擴散的方向和路徑,也直觀說明了加熱使分子運動的速度加快。

3.需時短,在預先按圖連接好裝置,先放置好濾紙條的情況下,實驗一和實驗二的操作過程,均不超過兩分鐘,節約等待時間,利于課堂教學。

4.燃燒管可以在簡單沖洗甩干后重復使用,無需特別干燥。

5.濃氨水用量少,揮發產生的氨氣可以儲存在抽濾瓶中,還可重復使用,減少了污染,也利于事后的無害化處理。

6.燃燒管和注射器中剩余的氨氣,可以很方便地通過加水的方法全部溶解,在操作得當的情況下,幾乎完全無泄露,有利于

環保。

篇8

實驗教學能否達到最佳效果,關鍵在于學生能否在實驗中找到興趣點。教師對每一個實驗都應深入研究,哪怕是改動一小點,使實驗產生新穎感,具有趣味性和懸念,都會扣住學生的好奇心,事半功倍之效即可立竿見影。例如,在做有關大氣壓作用實驗時,我用一個礦泉水瓶裝滿水且擰緊,提出用注射針向瓶下側壁穿入,水能否從針頭管中流出。大多數學生都肯定地說“能”,有個別的在疑視著。我請一位學生將針頭一插,實驗結果顯示是“不”。學生認為“針頭管堵塞了”等原因。作為老師在此時此刻,必須肯定學生的正向思維的存在性,要保持學生的思維激情。然后我再叫一位學生打開瓶蓋,水不停地從針頭管向外流出,學生的好奇心自然而然地被誘發出來,觀察力隨之集中起來。整個思維都圍繞在這個實驗現象中,分析問題的激情頃刻高漲,老師只要因勢利導、畫龍點睛,學生的疑惑就會迎刃而解。

二、自制小實驗、小作品,讓學生品嘗成功

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實驗,在實驗的設計中獲得知識,體會成功。學習“浮力的利用”一節,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課本上實驗現象不明顯,成功率較低。我便引導學生,鼓勵他們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動腦想,動手做。同學們將報廢的日光燈管一端開口注滿水,把塑料小瓶內裝適量的細沙,擰緊瓶蓋放入裝水的燈管,用橡皮塞封住管口,將燈管豎直放置,通過調節瓶中的沙量,便可清楚觀察到小瓶在水中上浮,下沉,漂浮,懸浮。利用彈簧測力計、量筒、水,測出小瓶每次的重力和平均密度,總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驗質疑,實驗求索,實驗驗證等方法的運用,培養了學生探究、推理、歸納的能力。讓學生自我設計實驗,不但沒有加重學生負擔,而且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在參與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

自制小的實驗器材,也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講“電流和電路”時,當完成探究“同種電荷互相排斥”之后,出示實驗室中的驗電器,讓學生說出它的工作原理后,借機提出,讓學生自制驗電器。我給每組學生都準備了一塊方形的泡沫塑料,一根細鐵絲和兩塊長條形的鋁箔片。利用這些器材,學生很順利的制作出驗電器。在檢驗自己的“作品”時,許多學生因手持“泡沫塑料”而品嘗到成功的滋味。

三、實驗游戲化,挖掘玩具的實驗功能

“寓教于樂”是教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每個人的啟蒙教育都是從游戲中開始的。如果想讓實驗來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獲得知識、提高技能,我認為,可將部分實驗精心包裝游戲化。例如,在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可以讓同學們一起做“硬幣跳高”的游戲,比一比誰的硬幣跳得更高?課前讓學生準備一枚一角硬幣,一把刻度尺,讓課時告訴他們做游戲的方法,然后學生則會大口大口地吹氣,努力讓自己的硬幣跳得更高。從游戲中引出問題,“硬幣為什么能跳高”“什么力使硬幣升高”一系列的問題提出后,學生則會帶著愉快的心情走進這堂課。

許多玩具是由物理原理設計而成,能呈現物理現象,顯現物理規律。其鮮艷的色彩、神奇的現象能牢牢抓住學生的目光,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好奇中愉快地學習物理。例如,用“發條小車”來研究能量之間的轉化;用“不倒翁”做穩度實驗;用“氣球”演示反沖運動;用“激光槍”演示一些光現象等等。這樣不僅使玩具搖身一變成為實驗器材,而且可教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自己制造和改裝玩具,使學生在玩中懂理、學中找樂,激發學習興趣。

篇9

1.簡介布朗運動原理及其地位

布朗運動是指用顯微鏡才能看到的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微小顆粒所作的無規則運動。布朗運動永遠不會停止,并且隨溫度升高而愈加劇烈,布朗運動不是分子運動,而是分子運動對微粒集團的作用引起的結果,布朗運動只是相對粗略地證明了分子運動的存在和分子運動的內在性,雜亂性與永恒性[1]。

布朗運動是分子運動論的實驗基礎,是分子運動這種微觀現象的宏觀體現。在液體和氣體中懸浮的塵埃煙霧等都有這種類似的運動現象。對這個現象的理論研究只有用統計物理的方法才能闡述清楚原理,才能表達出對布朗運動研究的方法及其理論深度廣度,賦予嶄新的內涵。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學生們可以認識到微小粒子的無規則運動是由于液體分子對懸浮微小粒子無規則撞擊的結果。在教學上一直用布朗運動中粒子的無規則運動來證明分子熱運切的理論,這正是說明布朗運動實驗的理論和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2.演示布朗運動的一般方法、改進原因和評價

初級中學物理課本第十六章《熱和能》中的第一節《分子熱運動》中,以兩個課堂演示實驗分別講解了氣體間、液休間擴散現象,從而揭示“組成物質的分子或原子并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理論,也就詮釋了“擴散”這一物理名詞:不同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進人對方的現象。

課本上傳統演示氣體擴散實驗是用裝有紅橙色二氧化氮氣體的瓶子上面,倒扣一個空瓶子,使兩個瓶口相對,之間用一玻璃板隔開,抽掉玻璃板后引導學生觀察會發生什么變化?時間長,不利于觀察。氣體制備有局限。

教材中演示液體分子也有擴散現象環節,是這樣描述的:在量筒里裝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藍色的硫酸銅溶液,靜放幾天后,界面逐漸模糊不清了。以此說明液體分子也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雖然此實驗現象明顯說服力強,但不足之處就是現象出現距離實驗操作要幾天時間,學生不能當堂觀察到現象,印象不夠深刻,而且硫酸銅溶液配制也比較費力。

通過這個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氣體分子是不停地運動著”這一概念的理解,還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通過本課講解揭示“組成物質的分子或原子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理論。本課的重點是如何形象直觀地揭示這種現象。通過香煙煙氣和空氣相對地擴散運動,把本課內容具體化,生活化。易于觀察和理解。把課本上用來演示影響擴散快慢因素的實驗時用的墨水代替硫酸銅溶液,墨水貼近生活,現象出現得快,且也可與后面演示影響擴散快慢因素的實驗接應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演示方法的具體改進及評價

關于演示布朗運動的實驗,學生的科研心理和研究的深度都有所不同。因此有著不同的教學側重。

在演示氣體擴散現象時,試驗方法如下:取透明且清潔的兩個空集氣瓶,取其中一集氣瓶,在其內點燃一支香煙,香煙燃燒產生灰白色的煙氣,使瓶內有足量的煙氣,然后將集氣瓶翻轉過來,蓋上一片薄玻璃片。然后將裝有煙氣的集氣瓶連同玻璃片倒放在另一裝有空氣的集氣瓶上見圖(2)。兩瓶相對,穩定后,抽去中間的薄玻璃片,可以觀察到白色的煙氣不斷地向裝有空氣的集氣瓶里運動,煙氣灰白色,空氣無色,兩瓶氣體的顏色逐漸變得一致,片刻后兩瓶顏色達到一致。由于初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關于重力的一些知識,又由于煙氣比空氣密度大,學生容易誤解為出現這種實驗現象是重力造成的。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煙氣和空氣接觸后彼此進入對方是不是由于重力的原因?怎樣驗證自己的結論?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想到另取兩個空集氣瓶,取其中一集氣瓶按上述方法充滿香煙煙氣,蓋上薄玻璃片,將空氣集氣瓶倒放在其上,方法同上,見圖(3),當抽去薄玻璃片后,可以觀察到香煙煙氣不斷地運動到上面的空氣中,最后達到顏色一致。本實驗排除了香煙煙氣和空氣彼此進入對方是重力的原因,能成功演示當兩者彼此接觸后能發生擴散現象,正說明了組成香煙煙氣的分子和空氣分子是不停運動的。在此筆者還要介紹在演示液體擴散現象時教法上的一些改進,演示的具體方法如下:取一量筒,注入若干清水,然后用滴灌向量筒內滴入幾滴藍色鋼筆水,會發現藍色鋼筆水在水中慢慢擴散開來,最后整杯水的顏色統一,變成淡藍色。由此實驗來說明液體分子也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運動,液體也存在擴散現象。而接下來教師就可以拿來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同時滴入等量的墨水,來引導學生猜想哪個杯子的墨水擴散的快?以此進行下面的教學。

在初中物理課本中此實驗用到的二氧化氮氣體在制取過程中費時,需要化學試劑及反應器。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對二氧化氮的認識還局限于課本,沒有生活上的認識。初中物理要用生動的實驗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要貼近生活。告訴學生物理就在大家身邊,要勇于探索發現。這也是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的啟發性要求??紤]到此實驗用到二氧化氮的性質有:顏色為紅棕色,易于和空氣辨別,密度比空氣大。筆者想到與二氧化氮有相似性質的香煙煙氣,香煙煙氣的顏色為白色,也容易與空氣辨別,且密度比空氣大。制備簡單,貼近生活,用香煙煙氣代替二氧化氮,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不陌生。這正是體現物理演示實驗教學實驗器材要簡單的要求。而在液體擴散環節,用墨水來演示更能突顯科學探究的教學新理念。

布朗運動的演示實驗改進后,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既節省了時間又堅強了教學效果。過去中學物理教學中都用顯微鏡觀察溶液的布朗運動,引導學生在顯微鏡下觀看被觀察液體的裝片,由于鏡頭上有臟污或者其他不正常的操作,可能會看到一些干擾現象。不同的人眼睛焦度不同,當分別觀察時,必須反復調焦,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無法準確的掌握每位學生觀察到了什么,也就難以對每位學生的觀察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學生也就不能對觀察到的現象做有進一步分析研究。直到觀察結束,許多學生也沒有對布朗運動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必須改進這種觀察方法,由學生單獨用顯微鏡觀察變成在老師指導下全班學生或較多同學一起觀察、研究和討論。經過研究和實踐,筆者發現用攝像法將布朗運動顯示在屏幕上,這樣一次就可以供20-25人觀看,可以有效克服上述困難,取得的教學效果較好。

篇10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激活思維的良藥。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現象,有天生的好奇心,大腦會及時反饋學生“為什么?”的信息,激發學生強大的探究能量,培養“刨根問底”的精神。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抽象的東西生動化,利用現象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產生對現象不陌生、對實質卻很好奇的心理,推進課堂教學進程,順利將學生帶進“探究”的重難點環節。

比如,在學習有關“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知識時,就可以引入爺爺奶奶戴著老花鏡看照片或報紙的生活情景,大部分孩子都有玩老花鏡的經歷,對老花鏡的鏡片有所了解,這種熟悉的現象在學生的腦海中再現,使學生產生疑問:為什么老花鏡能讓爺爺奶奶看得更清楚,而我卻看得很模糊還有點頭疼?學生很困惑,想從老師那里得到答案,這時老師的引導就變得順其自然,學生的思考也變得積極主動。通過創設與生活相連的物理情境,讓學生在不經意間習得物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做到讓學生愛思考、樂思考,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二、優化課堂,探索新知

探索是課堂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的綜合運用。在講述教材重難點時,教師不能僅靠講解解釋一些物理理論,這樣學生即便記住了,也不能深刻理解,在應用上就不會靈活自如。關注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現象中找到解釋原因的重點環節,針對自己疑惑的問題重點探究,才能化解重難點。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推導過程、演變過程時時會有疑惑,并想著能夠積極利用方法解決問題,可以通過小組交流、師生互動,幫助學生突破思維,成功地探究新知識,涉及新領域。

比如在學習關于“歐姆定律”的物理知識時,利用問題進入探究:電流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學生已經學過了電壓、電阻等物理概念,就會很自然地猜想電流可能與電壓、電阻有關,那么它們有什么樣的定量關系呢?怎么利用數學函數關系表示呢?接下來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猜想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制定實驗時會因為指向不明確而使驗證很模糊。在交流討論中,學生不斷進行更新修復,逐漸掌握了變量控制法,順利解決了問題,深入理解了新知識。通過建立這樣的探索過程,學生綜合利用已有知識,將新問題在一步步的肢解下變為一個個小問題。學生在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探究有效性。

三、多種手段,提高能力

篇11

二、優化了電解水的實驗

教材中電解水的演示實驗,用十二伏的電壓,5%~15%的氫氧化鈉溶液做電解液,但實際實驗時產生氣體速度較慢,檢驗氣體時現象不明顯。經過反復實驗探索發現,溶液太濃氣體中混入大量泡沫不易點燃,太稀反應速度又慢,而在電解液濃度為10%電壓為14伏時反應速度特別快,大約過1~2分鐘就產生大量氣體,檢驗時兩極氣體現象都非常明顯。

篇12

內能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由于物體由分子組成,分子又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因此一切物體,不論溫度高低、質量大小、運動與否、狀態如何,都具有內能.如0 ℃的水具有內能,100 ℃的水具有內能,0 ℃或0 ℃以下的冰也具有內能.

例1 下列關于內能的說法正確的是().

A. 靜止在地面的冰塊沒有內能,鍋爐內沸騰的水有內能

B. 空中飛行的飛機有內能,地面靜止的火車沒有內能

C. 具有內能的物體也一定具有機械能

D. 具有機械能的物體一定也具有內能

解析: 靜止在地面的冰塊、火車都是由大量的分子組成的,這些分子在物體內不停地做著無規則運動,且分子之間也存在作用力,因此它們都具有內能,與物體的溫度、運動狀態、高度等無關,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但是當這個物體整體既沒有運動,也沒有被舉高,也沒有發生彈性形變時,這個物體就不具有機械能.如果這個物體運動了,或被舉高了,或發生了彈性形變,它就具有了機械能,同時一定具有內能.

答案:D

二、影響內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擴散現象告訴我們:同一種物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因此影響內能的主要因素是物體的溫度.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溫度越高,物體具有的內能越大.

在相同溫度下,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是相同的,而質量大的物體擁有的分子數目比質量小的物體擁有的分子數目多,因此具有的內能也大.即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條件下,質量越大,物體具有的內能就越大.

例2 (2008年江蘇泰州中考題)實驗探究和推理都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比如科學猜想,往往是以一定的事實和已有知識為依據,通過推理而提出來的.

(1) 用放大鏡觀察素描炭筆的筆跡,觀察到微小的顆粒;麥粒碾成面粉,面粉揉成面團……大量類似事實,為我們想象物質的結構模型提供了依據,終于認識到:_____是由大量分子構成的.向冷熱不同的清水中各滴一滴墨水,觀察到墨水擴散的快慢不一樣……大量類似現象使我們推想到: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快慢與_____有關.

(2) 物理學上把“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請你根據這個意思,結合所學知識,就“影響物體內能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猜想,給出推理性結論,說明推理依據(參照示例).

① 示例:物體內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推理性結論:一個物體的溫度越高,內能越大.推理依據: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分子動能越大.

② 物體內能的大小還可能與物體的_____有關.推理性結論:_____.推理依據:_____.

(3) 由于推理性結論具有一定的事實和理論依據,所以在科學研究中,有時就運用它來初步解釋相關問題.同學們也來嘗試一下.

在上圖中,a杯中水量較少,b、c、d杯的水量相同.根據問題(2)中所得的推理性結論,比較各杯中水的內能的大?。?/p>

① _____杯中水的內能最大,因為_____.

② _____兩杯中水的內能不好比較,因為_____.

解析: (1) 根據熱運動理論可知,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向冷熱不同的清水中各滴一滴墨水,可看到熱水中墨水擴散得快一些,擴散的快慢反映了分子運動的快慢,擴散得越快,說明分子運動越劇烈.(2) 影響物體內能的因素除了溫度以外,還應該考慮質量,因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條件下,物體質量越大,擁有的分子數目就越多.(3) 要比較水的內能大小,應在質量相同的條件下比較溫度,哪個溫度高,哪個內能就大;或者在相同溫度下比較物體質量,哪個質量大,哪個內能就大.如果兩個物體,一個溫度高,而另一個質量大,就不好比較了.

答案:(1) 物質 溫度 (2) 質量 質量越大,物體的內能越大 物體質量越大,物質的分子數目就越多,所有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就越大 (3) ① d d杯中的水量比a杯中多,與b、c杯中相同,但是溫度最高 ② a、b a杯中的水量比b杯中少,但是溫度比b杯中高

三、怎樣改變物體的內能?

把兩個溫度不同的物體互相接觸,低溫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高溫的物體溫度降低,內能減小,這個過程叫做熱傳遞.熱傳遞改變著物體內能,其實質是內能的轉移,而不能說“溫度轉移”.

在熱傳遞過程中,內能傳遞的多少叫做熱量.顯然熱量與內能是有區別的,熱量特指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那部分內能.討論熱量的前提是發生熱傳遞,而發生熱傳遞的條件是物體之間或物體的不同部分之間存在溫度差.同時注意:物體吸熱時,內能增加,但溫度不一定升高;物體放出熱量,內能減少,但溫度不一定降低.

另一種改變內能的方式是做功: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增加;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減少.做功的實質是機械能和內能的相互轉化.

篇13

如教學“燃燒與滅火”一課時,我先安排兩個學生在課前展示兩個“魔術”,一個是“燒不壞的手帕”,手帕在70%的酒精溶液浸濕后用酒精燈點燃,發現手帕居然燒不壞;另一個是“玻璃榨點燈”,在用玻璃棒粘取濃硫酸后冉粘少許島錳酸鉀粉末,之后將該玻璃棒放在酒精燈的燈芯處,發現酒精燈燃燒了。這兩個“魔術”使整個課堂都沸騰起來,學生們議論紛紛,這時我順勢引導:在第一個實驗中,根據我們的生沾常識,手帕是可以燃燒的,但“魔術”中卻沒有燃燒,也就是--該燃燒的沒有燃燒;在第二個實驗中,根據我們的生活常識,酒精燈必須要用火來點燃,但“魔術”中沒有任何的點火現象卻依然能夠燃燒,也就是--不該燃燒的卻燃燒了。根據“魔術”與學生的生活常識沖突這一思維矛盾,我啟發學生思考:到底燃燒需要什么條件?根據本節課所學習的燃燒與滅火原理在下課前由同學們自己進行“魔術”的揭秘。在這節課中,學生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完全調動起來,他們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漲。

二、改進和創新實驗,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上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關于二氧化碳制取藥品的選取在一般的教學設計中是進行試管實驗,讓學生們對比實驗現象,而我不滿足一般的試管實驗,使用了多孔白板。在白板的三個孔中上分別放置等質量的兩份石灰石和一份碳酸鈉粉末,實驗前先讓同學們觀察這二:份樣品的形狀、顏色、狀態等物理性質,之后再讓他們向三個孔中分別滴加相同滴數的稀鹽酸和稀硫酸,隨即觀察現象。這樣不僅節約了時間,而且對比十分明顯,學生們立即得出了反應速率不同的結論,之后再對現象進行討論、思考,以及結合實驗室制氣的實際總結出實驗室制氣在選擇藥品時應該遵循的原則。同時,采用多孔白板也可以避免藥品的浪費,符合綠色化學的理念。這種做法可延伸用于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酸堿鹽的通性等實驗中。

三、對實驗現象進行環環相扣的思維訓練

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學中,我先將一個盛有少量濃氨水的小燒杯放在講臺上,并讓學生們觀察氨水的物理性質,之后讓氨水揮發到整個教室,問學生:你們聞到了什么氣味?學生答:有刺激性的氣味。我又問:你們怎么會問到氨水的氣味?你看見氨水跑過去了嗎?學生們思考片刻后,回答“氨水是由許多肉眼看不見的東西構成的”。我接著講解:“是的,氨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這些微粒由于不斷運動而擴散到空氣中,使我們感覺到氨的氣味。我們把這種微粒叫做氨分子。這也說明分子是在不斷的運動,所以,我們才能聞到氨水的氣味?!痹谧龃鬅箍郯彼头犹芤旱膶嶒炛校瑢W們能夠觀察到燒杯中的氨水沒有明顯變化,酚酞溶液變紅,燒杯外的酚酞溶液沒有變紅。同學們經過討論可以得出是因為氨分子運動到酚酞溶液的燒杯中,使酚酞溶液變紅。我隨即追問:氨分子在運動,那么酚酞分子是否在運動?學生們回答是肯定的。我又問:為何是酚酞溶液變紅而不是氨水溶液變紅呢?學生們思考片刻答道:因為氨分子運動得快,所以氨分子先運動到酚酞溶液的燒杯中。通過一系列的問答,學生們對“氨水揮發”這一感性認識的層層分析,形成了分子的概念,并且所學的知識更加辯證,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