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海綿城市專題研究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海綿城市專題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海綿城市專題研究

篇1

1 城市規劃存在的問題

1.1 定量分析不足

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在規劃設計前,詳細調研和量化分析開發區域,識別風險區域位置和規模,劃定藍線、綠線和開發區域邊界,合理確定土地開發強度,保護和修復濕地、洪泛區等水敏感區域。相較于定性分析,基于各種數據統計分析的定量方法,結果雖比較客觀,但在實際規劃設計中較少使用,因為定量分析需要大量的資料數據,其收集難度較大。

1.2 用地規劃與專項規劃的脫節

在目前城市規劃中,用地規劃和道路、綠地等專項規劃之間缺少高效快速的反饋機制。進行專項規劃設計時,對城市道路、綠地和市政等的布局,缺少對城市用地性質、開發強度的分析評估,常使地塊開發強度與周圍道路、綠地、市政等基礎設施配套之間產生脫節。

1.3 城市豎向規劃重視不足

作為城市防止發生內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豎向規劃與城市排水防澇等專項規劃有著密切關系。但在實際工作中,常常對規劃范圍內的地質地貌等自然現狀缺乏深入的調研和量化分析,再加上各種數據收集的困難,城市用地豎向規劃常常偏離實際,造成未來城市各項用地在空間布局上的相互沖突,以及用地與道路、排水、工程敷設及局部與整體等矛盾。

2 海綿城市規劃方法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建設應從城市規劃的源頭著手,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層級規劃中,涉及到規劃、園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門、多專業之間的相互協調運作。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新型城市規劃方法,對設計人員的要求已遠遠超過了傳統城市規劃專業,主要體現在它需要多規合一,即強調不同專業和部門的協調運作;區域規劃,即強調城鄉統籌和流域綜合治理;新型城市化,即強調以人為本的工作思路;生態文明,即強調綠色理念、科學技術的路徑。

2.1 做好前期資料的收集

在總體規劃層面,首先,做好規劃前期對各種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結合現狀調研,開展對城市各要素的專題研究。在開展專題研究的基礎上,評估城市水資源承載力,依據自然現狀條件,確定城市的發展目標和方向,明確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主要職能和性質,確定城市規劃范圍等。依據對城市的定位,明確城市低影響開發設施原則、策略、要求以及城市雨水總體控制目標等。

2.2 嚴謹分析地塊地質與地貌

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應根據地塊的地質地貌、用地性質、豎向條件及給排水管網等劃分匯水分區。通過對地塊的開發強度評估,確定地塊低影響開發策略、原則等,優化用地布局,細分用地性質,為地塊配置市政、公共設施等。然后以匯水分區為單元,確定地塊的雨水控制目標和具體指標,確定地塊的單位面積控制容積率、下沉式綠地率等。根據雨水控制要求確定地塊的建設控制指標,如地塊的容積率、綠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響開發設施的規模和總體布局。

2.3 建立模型分析評估

修建性詳細規劃層面,分析評估場地的土壤特性、豎向高程、水系、綠化及工程建設情況等,通過模型分析評估場地開發前后地表產匯流情況。對于開發強度高的城市中心區,應改變過去相對單一的工程技術手段,被動地響應城市中心。應依據城市中心區開發強度,評估地塊建設活動對周圍城市用地所產生的交通、給排水、市政等的影響,實現城市地塊的開發建設和交通管制、雨水控制目標的有機結合。

篇2

人的城鎮化呈現三大模式

新型城鎮化突出的是人的城鎮化。通州區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和城鎮化發展的需求出發,本著以點帶面、示范引導、有序推開的原則,重點推進外來常住人口和本區農民市民化,在區級層面制定完善相關實施路徑和配套政策、統籌推進的同時,重點選取潞城鎮、臺湖鎮、于家務鄉三個具有代表性的鄉鎮作為試點鄉鎮先行先試推進新型城鎮化。

三個鄉鎮因地制宜,試點了三種不同的模式:

潞城鎮是北京建設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承載地,通過棚戶區改造,探索以棚戶區改造為抓手建設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臺湖鎮是北京城市邊緣集團和二道綠隔地區的重點區域,通過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統籌利用試點,探索農村集體土地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模式。于家務鄉是全國“四化同步”的試點地區,通過以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整治為抓手,探索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發展模式。

具體而言,潞城模式主要依托棚戶區改造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特征是棚戶區改造+重大項目帶動+行政辦公區建設。即通過棚戶區拆遷、轉非,實現轉非農民“帶著資產上樓”、“失地不失業”的可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通過引進重大項目和建設行政辦公區,推進新型城鎮化跨越發展。

臺湖模式則突出整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實現產城融合發展,特征是集體建設用地整治+城鄉結合部整治+棚戶區改造。即臺湖鎮圍繞產業提質增效、社保城鄉統籌、生態環境改善目標,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整治為主,結合城鄉結合部整治和重點村棚改,通過拆除低效分散的工業大院用于還耕還綠,將騰退出的集體建設用地集中置換到產業園區;通過重大項目建設,實現產業用地的減量提質,解決農民社保,改善生態環境,優化城鎮空間布局。

于家務模式通過以宅基地為主的集體建設用地綜合整治,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特征是宅基地統籌利用+中心鎮開發+特色村建設。即以農村建設用地的綜合整治為核心,通過遷村并點、企業騰退、指標置換等方式,引導18個遷并村土地向中心區、次中心區和科研創新區三大組團集中;通過就地城鎮化,保留4個特色村;通過集體建設用地和農用地的統一流轉、統籌開發、規模經營實現農民增收和就地城鎮化。

實現的方式

經過幾年探索,通州已經接近完成國家賦予的試點任務,目標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這主要得益于通州結合棚改建立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借助試點通州編制完成了外來人口梯度賦權積分指標體系。結合棚改的推進,初步確立本地農民就地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經測算農轉非人員安置成本約為70萬元/人。政府、企業或村集體、個人的成本分擔責任為:政府主要承擔道路交通、市政設施、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設施建設公共治安費用,以及就業培訓等公共成本支出;企業或村集體承擔“農轉非”人口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企業要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職工技能培訓投入,承擔就業補助費用等成本;個人承擔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子女教育、就業技能培訓等資金。

為解決試點的資金來源,通州多渠道融資,建立了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體制。

首先是政銀合作,建立新型城鎮化產業引導基金。通州區新型城鎮化200億元的產業引導基金,已被列入北京市財政局和中國農業銀行共同設立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發展基金首批項目名單,基金采取股債貸聯動的新型投融資模式,資金參與將結合具體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后續將結合各鄉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等領域可實施PPP模式的項目吸引金融機構和實業資本共同參與。

其次是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探索在公共服務領域實施PPP模式。通過制定出臺《通州區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實施意見》,重點在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設施等領域推廣PPP模式,將PPP項目中政府負擔部分納入財政預算,對PPP項目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查效率。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及社會主體投資風險。目前“碧水再生水廠升級改造工程及配套管網”和“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線打捆”兩個項目作為實質性探索正在實施,主要采取“企業建廠+政府配網”模式,后續將結合新型城鎮化工作推進建立PPP項目庫。

再者是整合政策性資金,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傾斜支持力度。在試點中,通州堅持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將市級轉移支付資金、獎勵資金、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區級資金等各項政策性資金集成整合,用于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治理、用能方式優化、鄉村環境改善等,夯實城鄉一體化基礎。

試點幾年間,通州的體制機制多方面得以改革創新。

從規劃層面看,通州堅持規劃先行,編制了新型城鎮化及集體建設用地利用規劃。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農委等部門牽頭開展通州區總規修編及專項規劃編制、專題研究工作,通州區新型城鎮化和集體建設用地利用規劃是17個專項規劃之一,目前已制定工作方案,確定配合部門及技術承擔單位,正在開展數據收集、現狀調研、專家研討等前期工作。

從功能疏解看,通州逐步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騰退了大量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工業企業的調整退出,通州研究出臺《通州區產業調整退出工作實施方案》、《通州區工業調整退出工作獎勵暫行辦法》、《通州區調整退出工業企業能耗評估工作實施方案》等12個文件。截至目前,累計已有549家工業調整退出企業實現停產,其中市級調整退出任務42家工業企業中已有37家實現停產;另有285家工業企業簽訂調整退出承諾書。全區疏解及升級改造市場累計已完成25家,疏解商戶820戶,疏解從業人員2000余人。

從政策集成角度看,通州著重推進了集體建設用地統籌利用。通州區借助試點,編制完成了《通州區疏解非首都功能產業調整退出及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優化利用土地實施意見》、《通州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工作優化利用土地集體土地資源減量整合辦法》、《北京市通州區確認農村土地所有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實施辦法》等土地利用和主體設立相關文件,并多次與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國土委就政策突破問題進行溝通對接。

篇3

一、讓兒童發現身邊的自然之美

廣袤的農村擁有諸多寶貴的自然資源,或風景宜人,或物產豐富。在品德課教學中,我們可以領著學生親近家鄉的山山水水,欣賞家鄉的一草一木,讓孩子在觀察、思考、體驗、感悟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獲得啟迪和教育,真正讓一方山水滋養一方學子。

例如,《春天說了什么》(一年級下冊)一課,教材提供了一些春天的圖片,景色雖美但距離學生生活較遠,不易激發學生情感。教學中,教師用自己采風制作的課件,將學生帶入春意盎然的家鄉山水間。孩子們在奇峰羅列、峰峰秀麗的穿巖十九峰尋找春的顏色,在碧波蕩漾、眉目傳情的沃洲湖徜徉,在“天姥連天向天橫”的天姥山流連忘返……最后,教師將畫面鎖定在游人如織、春在枝頭的大佛寺。這是孩子們熟悉的家鄉風景,不久前他們還到此春游。和著《森林狂響曲》,大佛龍井園里茶露新芽,馬蘭頭在風中招著鮮嫩的小手,熟悉的風景讓孩子們興奮不已;更有飽滿鮮紅的野草莓、紫紅欲滴的小桑葚、節節拔高的嫩春筍……春意盎然的特寫圖片,激活了孩子們春游踏青的回憶。此時,教材中一張張圖片變得立體而生動,熟悉的風景撥動了孩子們的心弦,孩子們紛紛言說心中獨特的春天:有孩子回憶一次摘野草莓的經歷,在她眼里,春天是甜甜的;有孩子講起吃完桑葚后紫嘟嘟的嘴巴、牙齒和手,在他眼里,春天是紫嘟嘟的;有孩子笑談和小春筍比高的淘氣,在他眼里,春天是生長的……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他們眼中的春天是最鮮活、最生動的。讓兒童走進身邊的山水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春天,探尋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親近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二、讓兒童感受家鄉的變遷之美

月是故鄉明。每一個地方都有自身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物產,民風民俗和地方特產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但是,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孩子們生于斯,長于斯,盡管對地方特產和民風民俗都有一定認知,但容易熟視無睹。在品德課教學中,我們應該引領學生追尋地方文化之根,用熟悉的“風景”潤澤孩子的心靈。

例如,《家鄉特產知多少》(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一課的教學,對于多數老師而言,教學資源豐富;教材也明確提示,要善于利用地方特產,讓孩子了解相關知識,感受家鄉的變化。新昌縣歷史悠久,傳統民俗豐富:傳統的廟會、歡騰明亮的板凳龍燈、悠揚的嗩吶、激揚古老的調腔……猶如一朵朵別致美麗的花,散發出濃濃鄉土芬芳。但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走馬觀花的欣賞只能造就淺嘗輒止的品德課堂,難以讓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和感受。

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課前向學生“求助”:有幾個外地同學要來做客,該送哪些具有新昌本土特色的禮物呢?請幫助老師出謀劃策。以此調動學生調查了解新昌特產。課堂伊始,老師請學生說一說、猜一猜、演一演、唱一唱,介紹調查成果。孩子們有的介紹了大名鼎鼎、香飄萬里的小京生,有的吆喝起圓如滿月、薄如蟬翼的春餅……最后,老師活動聚焦于“大佛龍井”主題探究。大佛寺是當地人常去的風景區,也是學校春游的常去地點;而大佛龍井久負盛名,是當地有名的特產,是許多家庭的常用飲品。學生們根據對大佛龍井茶的了解,又參考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了解大佛龍井茶的生長環境、采摘及制作工藝,銷路和市場等,探究其成名原因,并通過視頻回顧了新昌茶文化節的盛況和大佛龍井茶藝表演,了解茶經濟帶給家鄉農民生活的變化;最后,教師設計了品茶環節,讓孩子們品味茶香,領悟家鄉的變化。

這樣的課堂,讓孩子們通過動手調查,自己了解家鄉的特產。同時,用孩子們身邊最熟悉的鄉土特產展開探究,引領孩子們深入理解家鄉特產,感受家鄉獨特的茶文化;更用身邊的變化,讓孩子們感悟家鄉的發展變化,激發孩子的愛鄉之情。

三、讓兒童感悟師長的人格之魅

教師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獨特的教學資源。教師現身說法,即用自己的經歷、故事、遭遇為例證,對學生進行講解或勸導的一種教育方法。老師是學生最熟悉的人,其經歷也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教師可將自身鮮活的生活視為課程資源,用自身經歷與體驗,拓展農村兒童視野,為課堂增添一抹別樣的風景。

溫州平陽的池昌斌老師,曾執教觀摩課《我們這樣生活》(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他用自身經歷給學生和聽課教師留下了深刻印象。

教學中,池老師引領學生認識生活的變化,了解現在多姿多彩的生活,感受生活的幸福。學生踴躍發言,暢談旅游帶來的幸福感受。池老師適時現身說法,講述了四次進藏的經歷,并使用課件播放照片,向學生敘說了自己乘車進藏和騎自行車進藏的沿途風光和不同感受。這不僅讓學生增長了見識,分享了池老師旅游帶來的快樂,更拉近了師生距離,學生對池老師產生了由衷的敬佩。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發言更加積極、精彩,師生關系更加融洽默契。可以說,正是恰到好處的現身說法,加深了學生對池老師的認同,使這節品德課堂由“常態”走向“精品”。

生活千姿百態,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我們唯有以心換心,拉近師生距離,從中擷取緊貼學生生活的資源,才能叩開兒童的心門,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

四、讓兒童體悟榜樣的真實之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沒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樣這么能夠溫和而又深刻地刻進人們內心。而學生身邊的榜樣人物,更因其就在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高,而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易模仿,其可學性與感染性更強,更容易獲得學生的理解、認同與效仿。這為品德課教學提供了信手拈來的課程資源。

例如,《“問號”之歌》(浙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一課,教材提供了科學家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視頻和圖片資料。這也是品德課教學中常用的榜樣人物,人物事跡雖然獨特、具有教育意義,但距離農村學生生活遙遠的弊端也非常明顯。

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孩子們“發現”:原來這位了不起的科學家小時候也像我們一樣喜歡問為什么,而且他更喜歡仔細觀察,動手實踐,想辦法找到問題的答案。之后,教師出示同校小發明家吳啟翌的照片。提問:“孩子們,看到他,你想知道什么?想問什么呢?”看到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小男孩,就像鄰家的小哥哥一樣親切,孩子頓時產生了好奇。教師用視頻分享了啟翌“保衛鉛筆的鉛筆盒”的發明過程。啟翌從發現鉛筆放在鉛筆盒里容易斷,開始思考解決方法。他嘗試用包蘋果的網包過鉛筆,用雙面膠將鉛筆固定在筆盒里,還用棉絮把鉛筆盒塞滿。他不斷提問,不斷實踐改進,最后他在鉛筆盒蓋內加上一塊海綿,壓住鉛筆,終于輕松解決了問題。

孩子們看得入迷,明白了好奇是科學的種子,只要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問幾個為什么,多動手實踐,自己也能成為小小發明家。身邊的榜樣,一下子讓孩子感悟到發明就在身邊,頓時與發明家拉近了距離,唱響了心中的“問號之歌”。

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身邊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正是這些熟悉的美麗“風景”,洋溢著生命氣息,充滿著鄉土生活熱力,撥動著孩子們的心靈,讓品德課堂更加豐厚、靈動、精彩。

參考文獻

[1]王薔花.巧用本土資源,達成有效課堂[J].中小學德育,2010(8).

[2]吳永軍.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堂診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