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地理教學質量具體提升措施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地理教學質量具體提升措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教學質量具體提升措施

篇1

從1991年起在我國進行的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學獨特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它與MBA教育的成功結合,使得案例教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使案例教學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獲得較大規模的運用,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案例教學正成為教育理論界與實踐界在世紀之交的共同的“新寵”,在普通教育的學科教學中進行案例教學的探索正方興未艾。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使用的案例質量不高,缺乏合適的教學案例

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擇是案例教學的基礎以及依托,也是師生之間交流和互動的教學平臺,案例教學的內容是師生進行共同探討和知識閱歷交流的平臺,通過教學案例的閱讀、思考、交流和探討,從而實現思維的碰撞、智慧的啟迪等效果,案例教學中案例的質量對教學的效果起到了較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案例教學涉及的知識大部分包括較多的知識點和章節中的內容,屬于綜合性質的案例,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學存在單一知識點的案例較多,綜合案例較少,簡單的案例也難以發揮輔導教學甚至引導教學的作用。

(2)學生適應能力不強,積極性不高

案例教學的實現應通過教師有效的教學和學生的積極配合來實現,案例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相應的經驗和閱歷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然而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受到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影響,已經形成被動的學習心態。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學生學習模式,當然也難以形成積極有效的課堂教學。

(3)教師的教學專業技能以及實踐經驗不足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的組織和學生的學習起到引導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學法對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以及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和技術性較強的課程,教師應具備較強的案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能實現對地理教學的有效組織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師缺乏相應的地理教學經驗,學校以及相關教育部門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師實踐的培訓,從而難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學判斷和思考的教學。致使高中地理課的教學僅僅是對課堂的一種補充和說明,案例的啟發較為簡單,案例的點評不夠深入,從而也難以形成對學生教學的啟發,難以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學體制。

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學質量具體措施

(1)選擇高質量的地理教學案例

高中地理教師應通過多途徑選擇地理教學案例,通過書籍、報紙、網絡等方面收集適合教學的地理案例,從而擴展地理教學的范圍,也能通過積累經典的教學案例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積累案例,教師還可基于對教材以及學生教學特點的理解改編和自編案例。教師自編的案例能形成創造性以及適應性更強的地理案例教學,對教師的課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學專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高質量的教學案例應通過不斷地積累和實踐才能形成。

(2)歸納遷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圖表、圖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現的素材,關鍵在于利用辨析、討論等教學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過探究歸納出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過程中獲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在遷移運用中鞏固。遷移運用的途徑可以是單個地理原理、規律的應用,也可以是問題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設計一些微型案例(如高考試題)讓學生在課后完成。

(3)提高學生的課程適應性和參與程度

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教師則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引導者和啟發者。案例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的討論和思考為啟迪,通過教師的引導實現知識點的理解和串聯,學生的參與程度對案例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從而創設出積極有效的案例教學課堂。

(4)多種途徑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高中地理教師應通過研究國內案例教學論文、參加地理案例教學交流和研討、教學觀摩等多種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為地理的案例教學積累豐富的經驗,從而形成適合地理教學的案例教學程序,并通過對學生特點的了解和掌握做出適當調整。

篇2

針對不同的專業科目,深入研究其教學內容,創建符合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特色教學模式,對全面落實卓越計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課程特點及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機械制造工藝學”是機械類專業學生須掌握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在機械類專業教學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加工質量的分析、零件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制定和裝配工藝過程設計等幾部分。該課程實踐性強,涉及知識面廣,教學內容組織上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以及強化學生的工程意識。

作為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機械制造工藝學”對機械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教學改革成敗,對“卓越計劃”試點工作有重要影響。

長期以來,大多數高等學校受到教學和實驗條件的限制以及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重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陳舊、更新緩慢,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機械制造工藝學的教學存在一系列問題:①缺乏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仍以單向灌輸為主,問題討論太少,導致創新思維培養滯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②評價體系將理論學習和考試成績視為評價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考試時以記憶性的問題和選擇題代替了分析性問題;③缺乏實踐環節,應用和實踐能力的考核不足。

落后的教學體系和方式嚴重束縛了人才質量的提高,必須進行深入的改革,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潛能,才能滿足實施“卓越計劃”的需要。

2 改革措施

(1)改革課程教學內容,適應行業特色。目前“機械制造工藝學”的教材大概有50多種,但是內容基本相同,甚至連教材的實例都雷同,導致各高校所講授的內容高度一致,致使培養的學生高度同質化。

不同的高等學校其畢業生就業領域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各高校不應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而應該根據畢業生就業單位產品的零件工藝特點進行“機械制造工藝學”的教學,從而緩解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的狀況。

我國作為世界第一的造船大國,擁有眾多的船舶企業,為使我國由造船大國躍升為造船強國,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實理論功底,掌握科技發展最新技術以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的人才。而我校是一所具有鮮明特色的高等工科院校,多年來為各級船舶企業及科研院所輸送了大批畢業生,為使我校畢業生熟悉船舶企業產品的工藝特點,縮小學校教學與企業實際情況之間的距離,我們針對“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在教學內容選取上突出了船舶特色。

船舶企業的產品很多,其中船舶輔機是涉及機械加工最多的產品。船舶輔機包括船用泵、空氣壓縮機、液壓舵機、起貨機、錨機、絞纜機、船舶制冷裝置、空氣調節裝置、船舶鍋爐和海水淡化裝置等一些設備,為提煉這些設備的常用零件加工工藝,對這些設備進行分解,對這些零件進行分類,如軸類零件、盤類零件、箱體類零件、焊接件等。然后就每類零件,選擇2-3個零件進行工藝分析,將這些內容貫穿于教學中。這樣一方面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船舶產品的濃厚興趣,另一方面,又能使我校將來在船舶企業工作的學生盡快進入角色。

(2)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建立跨越時空、方便學生自主學習的“外延式”教學模式。實施“卓越計劃”后,學生的實踐教學學時將大幅度增加,這將導致課堂理論教學學時一定程度的減少。在實施“卓越計劃”后,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機械制造工藝學”的教學學時也將由現在的32學時減少為24學時。這必然導致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時間減少,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模擬仿真教學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基于校園網的資源平臺、教學平臺和管理平臺,豐富網上教學資源,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目前,課堂教學中廣泛采用的多媒體教學相對于傳統的板書教學方法,可以在有限授課時間內使所傳授的內容更多。但其信息傳遞是單方向的,學生被動地接受,很難在課堂上全部消化吸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網絡輔助教學,使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課堂教學中確立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外借助于網絡平臺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將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外,使“機械制造工藝學”的教與學突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另外,網絡教學交互性強,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不足,給教學和學習帶來了新鮮感和樂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探究、創新的能力。

(3)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教學的新機制。CDIO工程教育理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學院創立,它倡導工程教育應當從科學向工程回歸。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

,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它以專業理論為基礎,關注實踐,強調人才培養的核心信念:個人、人際交往的能力以及產品、過程和系統的建造能力必須在真實的工程實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取得。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以實際工程為背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兩者在人才培養理念上不謀而合,CDIO教育模式,對于我國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CDIO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運用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實現了學生的“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構建了一個政府、社會用人單位、高校、學生等多個模塊共贏的一個良性合作機制。在“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過程中,借鑒CDIO工程教育成功的經驗,運用校企聯合教學模式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行業企業掌握本行業的發展趨勢、技術前沿、人才需求情況,應該發揮他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指導作用。

行業企業擁有高校不具備的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制造技術,真實的工程環境,以及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這些對工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將行業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豐富實踐經驗和高校教師淵博的知識結合起來,相互取長補短,應用于教學中,進行聯合教學,可以有效地解決教學內容與企業實踐脫節現象。

“卓越計劃”的實施,為像“機械制造工藝學”這種實踐性強的課程進行校企聯合教學提高了難得的契機,強化了行業企業在“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中的作用。邀請企業工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參與制定“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機械制造工藝學”的理論教學內容由高校教師負責承擔,課程設計從企業選題,并由企業工程師負責提供指導或咨詢。按照“術業專攻,雙劍合并,分工協作,有機配合”的原則進行課程教學,使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到課程教學中,創建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教學的新機制,加強學生基于企業實際生產現場的實踐環節,著力推行基于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基于案例的討論式學習、基于項目的參與式學習等多種研究性學習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工程人才培養中校企脫節的現象。

(4)構建“機械制造工藝學”雙語教學平臺。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明確提出,“卓越計劃”是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培養的學生應該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國際合作和競爭能力”。參與高校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工程教育資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國際交流、到海外企業實習,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考慮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大、層次和類型多的實際情況,組織大規模大學生進行國際交流和海外企業實習仍然存在很大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構建雙語教學平臺,對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采用雙語教學對“卓越計劃”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教材與教法是任何一門課程“雙語教學”成功與否的三大決定因素?!皺C制造工藝學”的雙語教學過程中,需要處理好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對于高校雙語教師隊伍的建設過程必須堅持“請進來”和“送出去”兩種策略并重。現在國家及地方每年都派遣一定數量的高校教師出國訪問學習,其中大部分教師都是進行純科學研究。其實,從國家卓越人才教育出發,外出學習人員可利用交流機會,選擇一兩門國外大學的相關專業課程教學進行觀摩學習,從而提高自己采用外語進行教學的能力;另外,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每年在國外學有所成,回國發展的高層次人才不斷增加,高等學校要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歡迎那些有志于從事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的人員加入到學校教師隊伍中來。

在中國高校中,目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廣泛采用的課程體系是前蘇聯模式,大而全、多而細的知識結構形成了機械類課程的主要特色。而歐美等發達國家由于職業教育起步早并日趨完善,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層次性更加清晰。對于大學本科課程,重基礎、重實踐、重綜合能力的特點比較突出。使用歐美原版《機械制造工藝學》教材更加適合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實現以及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能力。

“雙語教學”可分成單語教學與混語教學兩種方法。單語授課要求教師自始至終應用外語(目前主要是英語)授課,不摻入母語?;煺Z授課指在一堂課的教學中可同時混用兩種語言?;煺Z教學法又可分成過渡式與滲透式。過渡式是指課堂師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語,遇到學生“卡殼”(不理解),可用中文解釋。滲透式是指課堂師生交流以母語為主,教學中逐漸滲入英語。究竟采用哪個教學方法,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靈活變化,不應采用一成不變的模式。

(5)改變考核模式,強化實踐模塊,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正確的方式對待課程學習??荚嚦煽兊母叩椭苯优c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考試方式成為學生學習的指揮棒。恰當的考核方式對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評價一個學生的“機械制造工藝學”這門課程的學習情況,都是采用書面考試的形式,這種考核方式導致學生“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在學習的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不利于卓越工程師人才的培養。

為扭轉這種局面,將過去的一次書面考試方式,變成貫穿于教學過程中的多元模塊綜合考核模式。學生的期末總評綜合平時考核、實驗考核、課程設計、期末考試四大模塊,并且加大平時考核模塊所占的比重。在講解完每一章教學內容時,針對工廠實際課題,留給學生一次大作業,作為學生的平時考核。例如在講解完“機械零件工藝規程制定”這一章時,我們給每個學生一個零件的圖紙,然后讓學生編制工藝過程,再根據工藝過程進行零件的加工,零件加工后分析零件的加工質量,找出問題所在,提出問題解決方案。通過在考核中增加實際部分的考核,使學生對實踐操作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大大增強。

這種過程性評價有效地督促學生將功夫下在平時,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前松后緊”、“期末突擊”的現象。

針對“機械制造工藝學”實踐性強的特點,充分利用“卓越計劃”的契機,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提高“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質量為目的,以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最終目標,進行“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文中從五個方面闡述了“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措施,以從根本上解決工程人才培養中校企脫節的現象,為實踐性強的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了一條有效途徑,為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文福,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自然地理教學模式的構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0(4):136-139

[2]陳賢姜,銳周晨,改進《機械制造工藝學》教學方法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6(4):88-89

[3]王維,朱瑛,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 24(4):48-49

[4]彭易菲,CDIO教育理念對我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啟示[J],現代企業教育,2011(2):143-144

[5]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I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30-32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