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科研課題概念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概念圖是以繪圖形式描述知識概念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國際上流行的發展學生自主性學習、主動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和方法[1-3]。概念圖法在數學、物理等教學領域已廣為應用,近年來已嘗試應用于護理、臨床醫學的教學,并取得良好效果[3-4]。但概念圖教學法在醫學研究生課題選題教學中的應用罕見報道。我們以干細胞在心血管領域的基礎研究為例,展示概念圖在研究生科研選題中的應用,介紹如下:
1 概念圖理念與科研選題
概念圖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Novak提出的一種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是將某一主題不同級別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圓圈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概念進行連接,形成直觀形象地關于該主題的空間網絡結構,故而稱之為概念圖。概念圖是學習者通過組織和分析信息,確定關鍵概念,將其圖形化地排列并進行有意義的連接,因此是一種有目的的自我調整判斷和不斷進行歸納演繹推理的過程,有助于自主學習和意義建構,且有助于培養評判性思維、創新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
科學研究總是從科學問題開始的,科學問題貫穿于科研工作的全過程。科研選題就是選擇、確定和形成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具體“科學問題”(即課題和內容)??蒲羞x題是整個科研工作帶有方向性的關鍵決策,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在浩瀚的醫學研究領域,如何確定自己的科學問題,的確有一定的難度,根據科研選題的創新性、科學性、可行性原則,從諸問題中遴選出來科學問題,不僅要符合科學進步的發展要求,還要結合自身的科研條件和興趣等多種因素,通常需要經過大量的比較、分析和論證,而在這一過程中概念圖法的理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清思路,有助于科學研究的選題。
2 概念圖在科研選題中的應用舉例
科研課題在立題前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在相關領域進行文獻調研或實地考察,提出選題,論證和確定課題。在知識準備階段,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概念圖的相關知識,教會學生如何應用Mind Manager軟件制作概念圖,如何用來建構知識網絡結構。以下以干細胞科研選題為例展示如何將概念圖理念運用于科研選題的全過程。
2.1 概念圖在文獻調研中的應用
選題調研的信息源主要來自于文獻、國際互聯網和具體的專業工作實踐等。文獻調研是選題的準備階段。研究生需根據自身專業的需要和知識背景,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明確自己的研究領域、研究范圍及研究層次;再對國內外在同一領域的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跟蹤相關發展和應用狀況、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存在問題、關鍵難題、發展瓶頸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信息儲備決定著科技問題的內涵深度和解答的途徑。在廣泛瀏覽資料過程中,對資料內容進行分類、組合,從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對比分析后提出問題。醫學題目要經過一個醞釀、思考,甚至可能是相當長的構思過程,才能形成初始意念,提出科學問題。
如圖1所示,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對有關干細胞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干細胞在心血管領域文獻資料的搜集和閱讀,掌握國內外研究現狀、最新進展和存在的問題,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進一步創新奠定基礎。據文獻調研結果看,目前在心血管領域,研究較多、較成熟的是不同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而主要應用是心肌梗死,這也是與缺血性心臟病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相一致的,而在瓣膜病或高血壓的研究僅處于起步階段[5]。如圖2所示胚胎外組織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是非常有潛力的種子細胞,開發易于得到、安全、有效的種子細胞,以及改善移植細胞存活率的研究是干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瓶頸,是研究的熱點[6]。而干細胞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機制方面也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7],如圖3所示,機制探討是基礎研究的重要部分,目前對干細胞旁分泌機制和內源性修復機制的研究也是重點和熱點。
2.2 概念圖在科研立題依據中的作用
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但要將這種初始意念系統化、深刻化、完善化、變成系統的理論認識,形成科學的假說,是科研立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證實假說的科學成分,即是否以一定科學實踐和事實根據提出來的,或者是已有文獻記載同種問題作為類比,還要通過查閱文獻尋找恰當的手段證實這種假說,然后設計出科研工作方案??蒲辛㈩}中思路清晰很重要,要有條理地將自己的科學假設演繹出來,此時大篇幅的文字敘述會把不太了解這一領域的專家搞糊涂,真正的立題依據是被認可,首先自己要頭腦清晰,要讓不懂行的人覺得寫得有道理,懂行的人覺得寫得有深度,而做到這一點有時可借助于概念圖的優勢。圖4為間充質干細胞釋放的膜微粒可能是其改善缺血性心臟病心功能的重要介質的機制假想,可以作為立題依據的重要部分,這一概念圖簡明扼要地將大部分移植入缺血心肌死亡的間充質干細胞在改善缺血心功能的可能機制做了大膽猜想[8],當然,這一假設是建立在充分的前期研究及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的,是科學性的假想,而不是空想。
研究創新性本身取決于課題的選題,自選課題過程中,可在學科交叉地帶尋找未被人開墾的“處女地”。而對有過工作經歷的研究生來說,選擇實際工作中遇到過的問題作為科研課題,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技術上,都具有較大的優勢。對于別人做過的同一課題,如果能從新的角度加以詮釋,也不妨為一種創新,稱之為思路創新。
2.3 概念圖在課題論證及立題中的作用
課題論證是為了確保課題選擇正確而對課題及其方案做出論證和全面評審,是根據選題的基本原則,對課題的依據、實施條件、社會與經濟效益及對科技發展的潛在價值依次逐項剖析、審議。而科研選題和課題決策是一個不斷反饋并反復調整的過程,常常需要反復調研、調整、更改和多次論證。研究生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將課題的創新性和可行性表述清楚,有充分的依據讓專家很快了解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創新性是科研工作的靈魂,創新可以是概念和理論上的創新,也可以是方法上的創新,還可以是應用上的創新。可行性主觀方面,包括科研結構和研究人員的素質;而在客觀上,要充分考慮科研經費、實驗設備、試驗材料、時間期限和外部環境等因素。清晰的分析和表述是取得專家認可的重要方式,其中課題的具體方法實施部分因涉及內容較多,不妨可以借助于概念圖來清晰描述,這樣有助于專家在冗長的文字中快速找到重點。
圖5舉例間充質干細胞鑒定的實驗路徑,分別在細胞大體、表型、自我更新、分化功能等多水平、多角度進行驗證。更為復雜的實驗設計用概念圖法表述則更為適宜,研究生可在具體實施中巧加利用,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結
概念圖作為一種教學工具,能夠構造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以層次的形式讓概念之間的關系條理化和直接化;制作概念圖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思考過程,它可以將零散的、不關聯的思維整理起來,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9],特別是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9-10]。課題研究階段是培養研究生創新性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概念圖理念引入研究生科研課題選題的過程中,有利于將科研思路條理化、流程化,有利于培養學生整體科研思維能力,而且也可拓展至其他科研課題的申請,是個實用性實踐工具。
[參考文獻]
[1] Daley B,Shaw C,Balistrieri T,et al. Concept maps:A strategy to teach and evaluate critical thinking [J]. J Nurs Educ,1999,38:1-6.
[2] Novak JD. The promise of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J]. Cell Biol Educ,2003,2(2):122-132.
[3] Torre DM,Daley B,Stark-Schweitzer T,et al. A qualitative eval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 learning with concept maps [J]. Med Teach,2007, 29(9):949-955.
[4] Harpaz I,Balik C,Ehrenfeld M. Concept mapping: An educational strategy for advanced nursing education [J]. Nurs Forum,2004,39:27-30,36.
[5] Anversa P,Kajstura J,Rota M,et al. Regenerating new heart with stem cells [J]. J Clin Invest,2013,123(1):62-70.
[6] Passier R,van Laake LW,Mummery CL. Stem-cell-based therapy and lessons from the heart [J]. Nature,2008,453(7193):322.
[7] 邊素艷,蓋魯粵,郭子寬.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的機制[J].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2007,3(6):350-352.
[8] 邊素艷,崔華.膜微粒:干細胞組織修復的新機制?[J].生理科學進展,2012,43(2):96-100.
篇2
二、太陽大氣層的命名
人教版教材中介紹太陽大氣層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學生學習此內容時,會對其命名規則產生興趣,會發問:太陽大氣層是依據什么規則命名的?
人教版教材中描述光球:“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觀測到的太陽表面,厚度約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陽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發射出來的?!苯滩闹恢v特點,未講命名。色球層與日冕層也是如此。金祖孟在《地球概論》中做了解釋:“光球是太陽大氣的低層,厚度約500km,它之所以被叫做光球,是由于它的明亮。太陽內部產生的輻射,都被它自己的物質吸收。只有光球發射的光,才能透過這一薄層向空間傳播。色球是太陽大氣的中層,厚度約2000km。只有在日全食的短暫瞬間,當太陽光球全部被月輪遮蔽時,色球才表現為陰暗圓面周圍的玫瑰色花邊,色澤鮮艷,故稱色球。”這些內容詮釋了光球和色球的命名來源,但是《地球概論》中的日冕仍和教材中一樣,只解釋特點。筆者查閱維基百科后,得知“日冕”這個詞是一個拉丁詞,意為“皇冠”,是從古希臘演化來的。筆者認為,光球、色球的中文名是意譯的外文名,日冕的名字同樣是意譯于它的古希臘語本意。
三、地球自轉的周期
人教版教材中描述地球自轉周期時,介紹了恒星日和太陽日,突出其區別在于參考點不同。此內容為教學難點,很多教師在授課時會作區分,認為太陽日是“假”周期,而恒星日是“真”周期。學生對否定其已有知識非常敏感,會思考恒星日是否“真”周期。
筆者查閱資料,發現地球自轉真正周期的說法,來自金祖孟的《地球概論》:“恒星日是指同一恒星連續兩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恒星日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焙芏嗬蠋熞源藶橐罁瑏碇v授恒星日為地球自轉真正周期,并用《地球概論》中配圖來回答學生的疑問。
《地球概論》中對此圖的解釋:“在一個恒星日內,地球自轉360°,但在一個太陽日內,地球自轉360°59′。這59′的差值是地球公轉造成的,使太陽日比恒星日約長4分。讀此圖時必須注意,在太陽系范疇內,太陽是中心天體,它的光線是輻散的;恒星無比遙遠,它的光線可看作平行的,圖中所示的三顆星,指的是同一顆恒星?!笔紫?,這個解釋包含的假設,即恒星無比遙遠,其光線可看作平行的,這個假設并不成立。圖中三條光線都來自同一顆恒星,所以三條光線彼此間存在夾角,恒星無比遙遠,說明夾角非常小,接近0°,但無論如何接近,始終不是真正0°。其次,距離地球無比遙遠的恒星,是否“恒定不動”呢?恐怕答案是否定的。恒星是運動的,無論其運動速度快或慢,都會對其光線產生影響。金祖孟在《地球概論》中也講到:“如果考慮到地軸進動或春分點西退,那么,恒星日與地球自轉周期,也還存在細微的差別。”至此,筆者認為,恒星日并不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只是非常接近真正周期。筆者比較贊同人教版教材的編寫,只說明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差異在于參考點的不同,而不指出自轉的真正周期。至于自轉的真正周期,還需進一步探索。
四、恒星日與太陽日、恒星年與回歸年的時間長短對比
人教版教材中介紹地球公轉周期,恒星年時長為365日6時9分10秒?;貧w年時長為365日5時48分46秒。根據自轉的學習經驗學生明白了為何恒星日短于太陽日,但困惑是為何恒星年長于回歸年。
金祖孟在《地球概論》中解釋:“由于地軸的進動,春分點沿黃道西移,回歸年稍短于恒星年。春分點每年西移50″,回歸年相應地比恒星年短0.0142日,即20分24秒。這一差值,我國古稱歲差,即周歲與周天之差?!?/p>
回歸年的度量是以春分點為參考點,太陽沿黃道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即為回歸年。伍光和在《自然地理學》中解釋:“月球和太陽對地球引力產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黃道面趨近,由于地球不斷自轉,按照陀螺進動原理,自轉軸必然繞黃道軸旋進,而黃赤交角保持不變。當地球自轉軸旋進時,春分點西移,故地球自轉不到一周即可兩次經過春分點,這就是歲差。春分點每年西移50.2564″,自轉軸旋進周期約為25700年。”筆者認為,地軸進動或自轉軸旋進,都說明了春分點會西移,而以春分點為參考點的回歸年就比恒星年少轉了50.2″左右,也即時間長度短了20分24秒。
篇3
一、命題范圍趨勢分析
把握新課標要求的素質教育目標,合理設計考試模式,充分發揮新課改理念的教育指導作用,這已經成為中考命題的基本指導思想。
根據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中考要將新課標要求培養的情感、精神、人生觀、態度和行為方式等充分滲透到試題之中,除此之外,還要滲透各種能力的培養因素。只有如此,才能相對客觀、全面地實現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實際檢查,實現對學校教育導向作用的實際檢查。
因此,在化學中考命題中出現了“三多三少”的趨勢:按照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生活實際為出發點的命題增多了,以檢查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開放性命題增多了,實驗探究類命題增多了;而對于基本原理等純理論性知識命題減少了,難題、偏題和復雜的計算題減少了,試題總量減少了。
二、命題內容趨勢分析
(一)突出特點
化學學科具體很強的實驗性和科學性,以科學探究為主的自主學習模式一直是化學教學一大特色。通過列舉、思辨以及總結等方式來考查學生對對比、歸納以及抽象等思維能力,也是未來化學中考命題的一大趨勢。這類命題重點考查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強調實驗方案的自我設計,重視學生實驗問題的解決能力。比如,2013年江蘇省宿遷市中考題:
某化學興趣小組對一包干燥的紅色粉末組成進行探究。請你參與并回答有關問題。
【實驗探究】(1)甲同學取少量紅色粉末于試管中,滴加足量稀鹽酸,振蕩后觀察,發現固體全部?溶解。甲同學認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①和③,而乙同學認為只能排除猜想①,你認為_____的觀點正確(填“甲”或“乙”)。
(2)丙同學為進一步確定紅色粉末的組成,稱取該粉末5.0g裝入硬質玻璃管中,按右下圖在通風櫥中進行實驗。開始時緩緩通入CO氣體,過一段時間后再加熱使其充分反應。待反應完全后,停止加熱,仍繼續通CO氣體直至玻璃管冷卻。反應前后稱量相關裝置和物質的總質量,其數據如下表(此處略)。
(二)突出熱點
命題時,重視當下社會熱點問題的考查,包括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航天事業等熱點,讓學生發表客觀見解,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充分認識化學的現實價值和重要意義。比如,2013年江蘇省連云港市化學中考試題:
【非選擇題】(1)“材料創新”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①“神舟十號”飛船的發射讓航天員再次訪問“天宮一號”資源艙艙段使用了鋁鋰合金材料代替傳統材料,鋁鋰合金屬于____材料(“金屬”或“合成”或“復合”)。
②據《蒼梧晚報》報道:國內首把碳纖維小提琴由我市鷹游集團碳纖維應用研究中心研發制造,其中碳纖維屬于____材料(填“金屬”或“合成”或“復合?!?/p>
(三)重視綜合運用
重視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主要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跨學科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讓學生學會以整合的視角去審視、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比如2013年江蘇省南京市化學中考試題:
以天然氣為原料合成尿素的主要步驟如下圖所示(圖中某些轉化步驟及生成物未列出)
(1)尿素與熟石灰混合研磨____(填“有”或“無”)刺激性氣味。
(2)甲烷和水蒸氣在高溫及催化劑的條件下反應,生成CO和H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3)分離出氨后,可循環利用的兩種物質是____和____。
三、命題形式趨勢分析
不同題型具有不同的考查目的,采取哪種命題形式,并充分發揮各類題型的作用,對于能否順利實現考試目標非常關鍵。按照新課標對中考測評要素的規定和要求,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在題型上主要采取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種形式。而非選擇題又可以具體分為填空題、實驗探究、綜合題以及開放題等。具體形式的選擇要符合新課改中考測評內容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目前,新課改理念下的化學中考更加強調命題的應用性、綜合性和開放性,更加重視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實驗探究能力,新課標理念,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強調過程與方法的教學模式等,都充分滲透在化學中考命題中,命題日趨人性化和生活化。所有這一切都是對中學化學教育教學的導向。
【參考文獻】
[1]畢笑維.淺析新《課標》中STS在中考化學試題中的體現[J].學苑教育.2009(12)
[2]劉金柱.生活中的化學中考考點梳理[J].初中生學習(高).2010(03)
篇4
然而現階段人們感興趣的所謂“概念書籍設計”,則是一門培養我們將書籍藝術形態轉換成有效表現思想創造性設計啟迪教育的課程。強調視覺藝術的概念書籍設計,目的是啟發積極的創新性思想、思維意識的習慣。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概念書籍:
一、概念設計的含義
概念設計是由分析用戶需求到生成概念產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組織的、有目標的設計活動,它表現為一個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的不斷進化的過程。概念設計即是利用設計概念并以其為主線貫穿全部設計過程的設計方法。概念設計是完整而全面的設計過程,它通過設計概念將設計者繁復的感性和瞬間思維上升到統一的理性思維從而完成整個設計。
以某種“概念”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可謂是有紫紅名副其實的概念設計,如同人們能夠普遍接受的“概念車”、“時裝表演”那樣。概念性的設計是向人們展示設計人員新穎、獨特的構思,更多地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思維模式,盡情甚至夸張地展示自己的獨特魅力。
二、什么是概念書籍
概念書秉承了概念設計的含義,運用嶄新的思維和表現形態體現書籍與眾不同的內涵,令人耳目一新,是獨具個性特征的新形態書籍,概念書籍的設計,不僅要體現現代社會發展的現狀,更要體現生活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變化,要有先進的設計理念,也要在創意中表現一定的哲理,對文化或設計的切身感受。形態可以不拘一格,可以運用游戲的方式演繹為視覺化形態或閱讀方式,也可以在視覺語法中延展意義,運用圖片表達而不是文字,將書籍真正變為“圖書”。圖像可以為卡通、漫畫、時裝、汽車、家居以及旅游等,在視覺的盛宴和享受中讓讀者忘卻文字的必需。但這些插圖卻不同于傳統的連環畫,連環畫是根據文本的內容對文字的注解和描述,而概念書籍的主角是“插圖”,文字大多是去的配角。
因此,概念書籍的設計,不僅僅是書籍的封面設計,而是一個多側面、多因素、多層次、動態的系統工程。卡夫卡曾說過:“藝術家試圖給人以另一副眼光,以便通過這種辦法改變現實?!彼袁F代概念書籍設計師要將思維打開,吸收傳統的良性因素,大膽地學習和采納現代設計理念,用新的視角、新的觀念,新的設計方式來不斷提升書籍設計的審美功能與文化品位。
三、教育學院的概念書籍課題研究
現代學院教育及課題研究講述的概念演繹為要概念的書,將書的理念各異化,利用獨特的視角,多樣的形式和手法,不再以具體的知識傳播為主要目的,而是讓人們從書中得到與一般傳統書籍現象相反的閱讀體驗,得到更多的是視覺信息,從而達到視覺的享受和翻閱的。當形式有了姿態,它就立刻鮮活起來,一本普普通通的書,會因之活潑生動,使人愛不釋手。當形式有了姿態,它也就有了生命。它會和讀者交融,也能發出情感的信息,同時也就使書籍產生了主動的態勢,伸出了它靈敏的觸角。書籍設計中同樣蘊涵著藝術的各種概念。
概念書籍設計課程的進行建立在探索性、未來性、實驗性基礎上,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與掌握書籍設計的概念性表現,針對書籍設計專業的同學,注重前瞻性與觀念性的思考與創造,在書籍設計的概念之上,探索設計的創新性表現以及形態與神態的完美關系、 閱讀行為與設計技巧的關系、書籍設計與藝術觀念表達的關系。設計的思想和行為應當指向未來,概念書籍設計也不例外。針對學生盡力引導全方位釋放自我能力,于是探索、思考和進步,于是有了意想不到的創意點和嶄新的視覺表現。去用心體會什么是設計?什么是傳達?什么是觀念?什么是設計要指向未來?于是同學們試著把自己放進書籍的每一個角落,尋找自己的方式,去創造。讓靈感釋放,創想,成長。
概念書設計是書籍設計中的一種探索。從表現形式、材料工藝上進行前所未有的嘗試,并且在人們對書籍藝術的審美和對書籍的閱讀習慣以及接受程度上尋求未來書籍的設計方向。它的意義就在于擴大大眾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圍,提供人們接受知識、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現作者的思想內涵,它是設計師傳達信息的最新載體。
篇5
緒論
在中國已經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同時,社會也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以互聯網為平臺的信息科技產品和各類應用層出不窮。但是老年人卻不同程度的對科技有恐懼感。據調查,大多數的老人不會使用基本的生活服務類科技設施,如使用電腦上網、用自動售票機購票、利用ATM機完成小額存儲及繳費等任務?!翱萍伎謶职Y”不僅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而且他們因為不能獨立使用科技產品而與時代產生疏離感,在這種心理下,對高科技產品“敬而遠之”,日漸陷入高科技邊緣化的境地。
老年人的“科技恐懼癥”并不是“天生”的,他們也對網絡對科技具有一定興趣,只是各種阻力和障礙令他們望而卻步。
本文在對老年人科技“恐高”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提出針對老年人的科技產品設計要素:通過改良用戶體驗,提高老年人對于高科技產品的接受度。
文獻綜述
目前大多數人機交互研究關注老年人的特定信息系統的界面或結構設計,如《基于人機交互的老年人產品設計》[9]、《基于老年人認知特征的手機界面研究設計》[5]兩篇文章,都是基于老年人生理、心理老化以及認知老化現象原因,提出設計要素的,鮮有研究調查老年人的科技接受度,就是老年人接受信息技術的態度和動機。
60-75歲這部分“年輕的”老年人在整個老年人群體中還是相對比較活躍的,各方面的能力退化也比較少,是相對比較愿意接受和使用信息科技的人群。老年人涉及到科技技術的領域有:健康、獨立生活和社交??萍寄軌蛱岣呃夏耆松畹莫毩⑿院妥灾餍?,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的信息科技產品可以使老年人的社交更加方便和多樣化。
在一項日本電報電話公司(NNT)的研究中發現,老年人喜歡與同輩交流許多信息,如與健康相關的信息、旅游信息,與好朋友分享他們的日常生活。研究發現,因特網和電子郵件等溝通手段的豐富會降低已退休老年人的孤獨感。[1]
如今的高科技產品的消費群體主要針對年輕人,在設計上追求科技感,并沒有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特殊的需求,例如智能手機的字體顯示過小,功能繁多復雜,甚至有的設備菜單是英文顯示,對老年用戶使用高科技產品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同時也降低了老人的消費欲望。據調查老年人大多因為對高科技產品“玩不轉”,就對高科技產品敬而遠之了,他們更期待“傻瓜”式產品。[10]
現今國內外已經有很多人開始專注于科技產品的老年用戶群,也有專家開始研究并呼吁專以老年人為用戶群的產品出現,真正的通用設計是應當將老年用戶包括其中的,讓其不再被邊緣化。用戶體驗也是現今科技產品設計中十分重要的一點,通過對老年用戶使用科技產品體驗的改善,也能幫助其卸下心防,提高對科技產品的接受度。
老年人“科技恐高癥”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出現了生理和心理的老化現象,年齡和文化程度以及產品的易用性,都會影響到老年用戶的科技接受度。什么是科技接受度?這個詞廣泛的被當作一個專業詞匯是在Davis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發表了他的博士論文之后(Davis,1986)。Davis提出,人們在為使用一種新的科技產品做出努力之前,就會形成對使用這種科技的一種態度(Attitude)和意圖(Intention)。[1]這種態度和意圖會直接導致用戶對這種科技產品的使用行為。而影響老年人科技接受度的因素主要有年齡(老化)因素、文化程度、是否能及時獲得幫助等原因。[1]
老年人的老化包括:生理老化和認知老化兩個方面。
生理老化
人到老年,身體各部分開始發生變化,比如形態的老化,包括皮膚、身材、體態都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益老化。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語言能力、行動力都日益出現弱化問題。老年人的感覺相對年輕人來說比較遲鈍,皮膚的觸感和溫度感也較弱。行動力的減弱,也影響到他們不能進行太過復雜和快速的操作活動。
認知老化
認知老化包括,感知能力、記憶力、注意力、學習能力、智力、決策力的老化。老年人是近事容易遺忘,遠事記憶較好;速記、強記困難,理解性記憶、邏輯性記憶比較強。任何新產品對于老年人來說的學習成本都比年輕人高出非常多,他們可能顯得“戀舊”而且排斥新鮮的東西??赡芎艽笠徊糠衷蚴且驗樗麄儗τ谑熳R的產品較有安全感和掌控力,此外更具包容性的容錯設計也會讓他們感覺更容易使用。
老年用戶的這些特點,決定了老針對老年用戶的科技產品的設計要遵循老年人特點,避免需要過多記憶的內容,力求操作簡單化,盡力降低操作復雜度,要對錯誤操作有一定的包容性,并且盡量貼近他們熟識的產品會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接受度。
文化程度對科技接受度的影響
文化程度也對科技接受度有很大影響,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強。據統計,在2000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達到47.54%。在15歲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中,58.8l%為60歲以上老年人口。老年人口中,小學程度的人占36.82%,初中程度的人占9.46%,高中程度的人占4.12%,大學以上程度的人僅占2.05%(如圖1)。
例如老教授會為了防止自己患老年癡呆癥而每天堅持背誦英語文章;80歲高齡的大學教師堅持讓自己的子女為自己購置新的電腦,每天去老干部培訓班學習上網瀏覽新聞、收發郵件等在他們看來很“時髦”的東西。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學習需求比較高,他們的學習成本相對比較低,也能從學習掌握的過程中獲得快樂,那么在這樣的群體里來看,高新產品的科技接受度是比較高的,互聯網的普及度也很客觀。
3、學習中是否能及時獲得幫助
另外還有子女的陪伴,他們是否花時間有耐心得幫助老年人掌握新產品也是十分有影響的?!翱粘怖先恕钡钠毡槭估夏耆嗽谫徺I科技產品之后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必須獨立地使用產品,這也是影響老年人掌握和學習科技產品的一個原因。
綜上所述,影響老年人科技接受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和認知老化因素(年齡因素)、文化程度因素、是否及時獲得幫助。那么在用戶體驗設計中,合理的考慮老年用戶群的老化現象,讓界面設計更加友好且辨識度高,需要思考和記憶內容少進而降低學習成本,以此來更好的提高老年用戶的科技接受度。
如何通過良好的用戶體驗使老年人對科技產品放下心防
產品外觀、操作尺寸、操作方式
針對老年人生理老化問題,為老年人設計的產品,需要以老年人為目標用戶,研究他們的掌握尺寸,操作范圍等數據,從人因工程學的角度出發,使產品外形最大程度的適合老年用戶使用。
提供多樣的輸入設備有助于老年人應對各方面機能衰退的現象。研究發現,觸摸操作、語音識別等也可以減少與年齡相關的問題。 [1]老年人體質下降,而且老年人的肢體控制機能也在不斷下降,還有會出現四只抖的現象,在操作產品時,手指定位有時會出現偏差;有些老年人感知和記憶能力衰退等,因此在設計時要考慮輕松的操作姿勢和動作,考慮操作的輕便性,降低物理負荷。產品外觀不宜過于復雜,操作方式要盡量采用老年人易于掌握的方式,尤其是輸入方式,盡可能的采用觸摸、語音輸入等易于掌握的方法。
流程簡單,學習成本低
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認知老化問題日益嚴重,“Don’t make me think”——“別讓我思考”是對老年人來說最好的一種用戶體驗。別讓用戶思考,盡量使用用戶熟悉的語言和情景以及操作模式會降低老年用戶的學習成本。當用戶在面對一個界面時,每個問號都會加重他們的認知負擔,把注意力從要完成的任務上拉開。這種干擾也許很輕微,但他們會積累起來讓人抓狂。
避免呈現小尺寸的目標可以有效的幫助老年人認知。對于小的目標,老年人要付出更多的學習成本和認知負荷。行動力的減弱會影響老年人使用鼠標點擊和拖拽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么老年人學習使用平板電腦的效率高于臺式電腦的原因之一。
如圖2,易百年老年手機運用圖形和文字相結合的一級菜單樣式展示功能,使用大字體和高對比度有利于老年人使用信息設備,而且設計者也應該避免炫光和亮度的迅速變化。溫和的過場動畫,簡單的不操作步驟,有利于老年用戶掌握操作過程。圖標的設計應從老年人的生活經驗入手,更利于老年用戶了解和識記功能。
友好的用戶體驗和錯誤包容性,每項操作都有適當的反饋
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反饋和提示,可以提高他們進行視覺搜索任務完成的成功率。例如有些社區給老年人發放的急救鈴產品,按下去時應有必要的燈光或者聲音反饋,這樣使用者才會知道是否成功發出求救信號。電子產品的交互設計中操作提示和反饋也非常重要,可以引導老年用戶進行正確操作,并且同時有效的防止出錯,在操作完成后及時的給出友善的反饋。如圖3對鼓勵用戶操作的按鈕進行了高亮區別處理,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引導方式。
圖3 操作提示圖4 操作反饋
在老年用戶進行每一項操作時,最好都能做出相應的反饋,他們需要適時的反饋來提高安全感,這種反饋可能包括顏色的改變、聲音提示等。當他們需要做出決策類操作的時候,則需要給他們一次決策的必要提示,幫助他們盡量減少錯誤操作的可能性。
良好的錯誤操作包容性,也可以更好的提高老年人使用科技設備的信心和持續度。錯誤包容性包括強制性避免錯誤和引導性避免錯誤兩種。所謂強制性避免,是在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到用戶可能出錯的情況,使可能出現錯誤的情況下用戶無法進行操作,如圖5所示,微信在沒有輸入內容時,發送按鈕是置灰的。另外一種是引導性避免出錯,即使在用戶進行了錯誤的操作后,也可以及時進行提示和修改,不會造成致命的損失。
圖5 強制性避免錯誤
盡量用更簡略直接的步驟實現功能
“盡量做到讓一切都不言而喻。”盡量讓每一個頁面都不言而喻,如果能達到這個目標,用戶只要看它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內容,如何使用它。不過有時候在進行一些嶄新的開拓性的比較復雜的頁面時,或者對于新手老年用戶來講,可能需要做到“自我解釋”(self-explanatory),在一個自我解釋的頁面中,用戶需要花一點點的時間去理解——但只需要一點點時間,頁面元素的外觀,精心選擇的名哼,頁面布局以及銷量仔細斟酌過的文字,它們綜合在一起將創造出一種接近瞬間識別的效果。
多采用形象化的視覺設計,對于文化程度造成的科技接受度影響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彌補。用戶可以根據日常生產生活的經驗,快速判斷出界面圖標的用途。擬物化視覺設計,可能更適合老年人科技產品的界面設計。這種引導性的設計也能幫助用戶在選擇任務時不要出現歧義。
讓頁面不言而喻,就是通過其他精心的設計,讓重點目標更加突出,讓使用者一下就能找到他需要的功能,對老年用戶來說更是重中之重了。
另外,簡單的層級對于老年用戶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每項任務的操作頁面最好不要超過三個,最好讓用戶一步達成目的,也適用于老年用戶一些緊急操作的功能實現。例如傳統的手機短信流程如下圖:
圖6手機短信流程
該任務流分了四部進行,層級較深,對于老年用戶來說,記憶和操作都有一定的難度,出錯率也會比較高。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可提出另外一種層級構思,如下圖:
圖7 短信流程改進示意圖
結合老年人的特征和信息架構的原則,減少了發短信的層級深度。將最初創建時選擇短信類型的步驟,直接放在新建短信界面。那么用戶在想發短信的時候,直接就可進入編輯界面,省去了前面選擇的思考時間和學習成本。界面上可將用戶需要的信息全部羅列出來,老年用戶一般發文字信息最多,那么文字輸入這項任務就應該最為突出。將這項任務必要的內容,包括收件人手機號、取消和發送按鈕等也作出顏色、形狀的突出,讓用戶任務流程完整。示意效果圖如下:
圖8 短信界面改進圖
結論
總的來說,在老齡化社會日益加重的今天,60-75歲這個“年輕的”老年群體已經成為科技產品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面對越發年輕化的設計,已經讓出現生理和認知老化的他們對科技產品建起了心防,學習成本的提高,操作安全感的缺失使得大部分科技產品并沒有做到真正的通用設計。
在產品和用戶體驗設計方面對于老年用戶來說,直接操控方式如觸摸屏和手寫識別以及語音識別等對瀏覽和搜索都有非常大的幫助。老年用戶在學習使用觸摸手寫設備比鼠標鍵盤操作時效率高很多。使用關鍵字搜索時,觸摸屏和手寫識別的完成時間少于語音控制和語音輸入,也少于使用鍵盤和鼠標,而且這種操作的出錯率也相對較低。
友好的用戶體驗,精心合理設計的界面,適時貼心的使用反饋,完善的向導系統,適合老年人操作的產品尺寸等都是提高老年人科技接受度的一些重要步驟,把老年人這個用戶群體納入到高科技產品設計的目標用戶之中。重視老年用戶對科技產品的接受度已經成為關愛老年人不可或缺的一個課題,需要更多的“傻瓜式”高科技產品進入市場,引導老年人使用科技,使用互聯網,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方便和多彩。在不久的將來,用戶體驗一定會幫助老年人不再被科技邊緣化。
參考文獻
[1] 董建明,傅利民,饒培倫,&Salvendy,G.人機交互: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第3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
[2]Steve Krug著.De dream譯.人機交互:Don’t make me think(原書第二版).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
[3]西南大學心理學碩士白綱.老年人的科技恐懼癥.環球時報生命周刊
[4]康錦文.老年人科技恐高癥.今日科苑Modern Science.2009年13期
[5]基于老年人認知特征的手機界面研究設計.曹麗麗.西北大學
[6]河北經濟日報.老人患上“科技恐高癥”,專家:老人需科技關懷.Retrieved Mar.14,2010,from.cn/jk/lr/news/2007/09-27/1037629.shtml
[7] Ajzen,I. The Theory of Planned 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2),179-211. (1991)
篇6
當前,淮濱高中進入第三個歷史發展時期——特色與創新發展時期,隨著“教育:生命對生命的影響”教育思想的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結合新的時代、新的使命,我們需要不斷加深對教育、對教學的理解,要在不斷的思考與探索中,提升認識,探索路徑。本學期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以增強課堂教學效益為中心,堅持通過課題研究,實施科研帶動,將課題研究與教育教學實際結合起來,與提高我校課堂教學效果、提升我校教師專業素養和學校教育質量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推動我校教育改革發展和質量提升的有力抓手。
二、研究內容
基于學校辦學思想引領,立足我校課堂革命前期成果,圍繞“課堂改進”,結合學科教學,探索課堂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敘寫,學習目標的達成與評價,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活動設計,課堂板書設計,學生“學習”與“成長”的評估等相關提升策略和實踐路徑。
三、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發展;通過課題研究,形成科學有效的成果,著力解決教育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通過課題研究,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形成優秀的學科組文化;通過課題研究,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科研體系。
四、參加對象
淮濱高中在職教師
五、組織與實施
小課題研究由教科室每學期研究方案,教師自行組建課題組圍繞課題研究內容要求,結合本人教育教學實際申報,按要求提交立項申報書、中期報告及結項材料等。如遇到困難,可以請年級教研員、教科室專業人員給予指導和幫助,或由學校出面邀請校外專家給予指導。
本課題研究周期為一學期,具體步驟安排如下:
(1)2021年3月:教科室擬發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2)2021年4月1日-15日:教師組建課題組,申報課題(《河南省淮濱高級中學“課堂改進”小課題立項申請·評審書》見附件),于4月10日前由年級教科員統一報送教科室,教科室組織評委對申報的課題立項評審,頒發立項通知。
(3)2021年4月16日-30日:課題組組織開題報告。
(4)2021年5月:各課題組上報中期研究報告,教科室對中期研究報告進行評審,組織優秀課題組進行階段性成果交流展示。
(5)2021年7月:各課題組上報課題成果,教科室對課題成果進行評審,對結項小課題,頒發結項證書。(此期間,教師的微課題申報及評審正常進行)。
六、條件保障
學校設立課題研究項目基金,對結項的小課題進行評獎,獎金設置:一等獎500元,二等獎300元。編印優秀成果集,優秀課題作為推薦申報上級科研課題的依據之一。
篇7
交往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行為,是人的社會關系的活化形式和動態表現。交往問題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種流派都把目光投向這一領域。比如,狄爾泰的生命哲學、雅斯貝爾斯的交往理論、西方的社會批判理論,尤其是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以及科學哲學等都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的詳細討論。
教育家、心理學家維果茨基也曾指出:“人所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機能不是從內部自發產生的,他們只能產生于人們的協同活動和人與人的交往之中?!?/p>
“交往”( communication)這個概念常被人們從不同角度的術語表達,例如,“溝通”、“交通”、“通訊”、“傳播”、“交際”、“交流”等等。“交往”這個概念最寬泛的涵義是指實物、信息或意義的傳遞和共享。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指實物、信息或意義的異地傳輸、移動或轉達;其次,是指資源、信息或意義的分享或共享,communication這個詞本身就是從拉丁文communis(分享)一詞派生出來的。
祝大征(1994)等人認為交往指現實的個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往來,是人們之間的物質、能量、能力的交換和活動、關系、信息的交換。人們日常生活中表示交互作用的交談、交際、交易、交流、交換、交融、交手、交兵、交鋒,是交往某一側面的表現。
陳旭遠(1998)認為可以將交往的概念從三個角度加以界定:
第一種交往是狹義的,即信息科學和傳播學的。這種理論把交往作為一種單一的對象,研究交往的圖式、交往的系統管道及交往的技術手段等問題
第二種交往是廣義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學意義上的交往不是把交往看作單一的研究對象,而是把交往放到社會、文化和歷史大背景中,研究交往與社會系統方面的關系;著重分析交往的社會文化內涵。這種交往理論側重于交往的社會本質,交往的個體性和社會性根源,交往的工具性和中介性結構,以及交往的社會功能和效益。
第三種是哲學意義上的交往理論,它承認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中介,更強調交往與人和社會的內在統一性,認為交往本身即人的生存方式,它涵蓋了人的歷史、文化、生活的一切領域,人類交往的范圍和界限,也就是其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范圍和界限。
車文博(2001)在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中認為,交往亦稱溝通,指人們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過程。
徐湘荷(2002)認為,所謂交往是指人與人之間借助于言語或非言語手段而實現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與人之間信息的溝通和物質產品的交換,也包括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情感聯系。
張惠芳認為,現代體育教學中的交往是指教學活動參與者或交往主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之間的語言(包括體態、語言)為中介的多向、多邊、多層次、多維度的人際往來或溝通以及情感交流和達成認同一致的相互理解。課堂教學既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育過程,也是教師促進學生形成特定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過程。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都是在人與人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綜上所述,交往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概念,具有極大的交叉性。
二、同伴的概念界定
所謂同伴(peer)指個體與之相處的具有相同認知能力的人。同伴是現代社會中青少年學生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社會化機制。劉豪興等認為:同伴指的是“處于某一年齡階段或年齡組的人所組成的人群集合體?!?/p>
也有學者認為同伴指的是“特定的兒童和他與之進行互動的特殊群體的一個連續。”本研究同伴指的是在自然教學班中的同學。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嘗試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體育課堂中的同伴交往是體育課堂中發生的學生與學生之間借助于語言或非語言方式而實現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
參考文獻:
[1]鄭召利,90年代交往理論研究述評教學與研究.[J].1999(10)68-70
[2]余震球,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
[3]萬光俠,交往的哲學審視.[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1),3
[4]祝大征等,論交往價值.[J].人文雜志1994(2),19
[5]陳旭遠,關于交往與教學交往的哲學認識.[J].東北師大學報,1998(5),86
[6]車文博等主編,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54
[7]徐湘荷,同伴交往對兒童品德發展的影響.[J].江西教育科研,2002(10),12
[8]張惠芳,體育教學交往的缺失、阻隔與重建.[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5(3),65
[9]吳康寧,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師大出版社,1999,194-202
篇8
體育課程改革主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體制環節,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中,這些環節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疑惑不清、懸而未解的問題。如學校體育課程目標與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時常發生錯位;學校體育課程實踐內容項目化、專業化。課程改革如不敢面對這些問題,那么將難以走出困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針對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所面臨的困惑不清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通過專家訪問,找出主要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困惑問題,對其進行初步分析研究。
2.2研究方法2.2.1調查法
針對師范體育教學中所暴露出的種種問題進行了專家走訪調查。
2.2.2文獻資料調研
根據近10年的有關課程改革的文獻,為本文討論與分析提供理論資料。
2.2.3邏輯分析
依據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運用形式邏輯的基本原理,從整體上把握研究的思路。
3討論與分析
3.1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目標的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關鍵和首要問題又是課程目標的研究。從我國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現狀來看,對課程目標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存在的主要問題:(1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中各層次目標經常發生錯位現象,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目標的特點及其與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中各層次之間的關系不清楚;(2對課程目標的科學性和人文性的重視程度不同,課程目標的科學性方面的研究處于核心地位,而課程目標的人文性方面的研究卻經常被忽視、被邊緣化。
3.1.1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目標的特點及其與各層次目標的關系
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各層次主要包括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目標、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目標、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教學目標3個層次。由于我國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理論課程研究比較晚,所以,以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教學目標代替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目標,或以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目標代替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目標的錯位現象比較普遍。而在課程改革以來,人們對課程理論研究還不深入,課程目標經常與教育目標和教學目標混為1談或發生借位的現象也較為嚴重。
相對于目標錯位來說,各層目標上移的現象更是普遍,如果不區分各層次目標的特點,無論哪_層次目標都是抽象的、寬泛的,那么,經常會導致學校體育形式化或內容選擇的不確定性和教學方法組織形式運用的隨意性。對于各層次目標之間的關系,經常只認識到上層次目標對下層目標的制約性聯系,往往忽視下層目標對上層目標的調整、改造的關系,也會使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脫離實際,使學生失去對學校體育的興趣。可見,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各層次目標定位不清,或發生錯位及上移,或對其之間關系不明,都將會使體育教師從茫然變成隨意,使學生從心理上遠離學校體育,起不到目標的層層滲透的指導、規定、方向性的作用。因此,對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目標的特點及其與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各層次目標的關系的深入分析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3.2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教材的改革
由于我國長期客觀存在只有教學論沒有課程論的影響,所以,對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教學的研究成果很多,而對教材內容研究的不多也不深入,結果常常使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過分依賴在教學中解決。我們都知道有許多問題表現于體育教學中,但往往其根源癥結是在體育課程里。現階段突出要著手研究的師范體育課程教材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體育課程教材內容分類和體育課程教材管理體制兩方面。
3.2.1師范體育課程教材內容的分類
目前,師范體育課程教材內容尚沒有合理的科學分類,常使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實踐內容處于無為無奈的“多難”境地。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課程實踐內容不能合理科學的分類是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一個瓶勁。
學校體育課程中,實踐部分內容是以運動項目為中心進行的分類,其主要意義是有利于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傳授競技運動,實現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的“三基”任務,對于以增進健康為主要目的的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來說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很難指導課程設計者和實施者面對眾多課程實踐部分內容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有效的取舍及創造。
3.2.2以增進健康為目的,以人為中心對體育教材內容進行分類
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活動應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而分類必須為目的服務。為了增進學生健康,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課程內容應把體育活動與健康要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揉合在一起,而不是健康知識與體育活動內容的拼湊,更不是以運動項目為中心來對體育課程實踐部分內容進行分類。
透過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人或社會的關系,可以打破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中心進行分類的方式,以人為中心,根據與運動時所面對的客體不同對體育課程實踐部分內容分為自身操作運動、操作器械運動、群體互動運動。
3.3課程體制
實行國家、地方、學校課程決策權屬于課程管理制度,多套方案是課程體系,前者核心內涵是指設計的實施課程的權力,后者是核心內涵舊指學科內容的選擇及其組織方法。課程管理制度和課程體系合稱為課程體制。
4結論與建議
4.1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中各層次目標經常發生錯位,所以師范體育課程目標的改革應首先明確課程目標特點及其與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中各層次目標之間的關系。
4.2人文性與科學性是師范體育課程目標的雙重屬性,重視科學性忽視人文性容易引導五年制師范學校體育偏離真正意義上的體育軌道。
4.3師范體育課程教材改革以增進健康為目的對課程實踐內容重新分類,推行教材“審定制”,突出教材特色。
參考文獻:
篇9
Chris Ryan在其著作《休閑旅游:社會科學的透視》(1991)中,將影響旅游體驗的因素劃分為先在因素、干涉變量、行為和結果幾個因素,同時認為旅游體驗的質量是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梢杂脠D1模型圖來說明。
在此模型中,先在因子由個性、社會等級、生活方式、家庭生命周期階段、目的地的營銷和形象定位、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期望、動機等構成,并且動機受其它因素的作用而對各干涉變量施加影響。干涉變量包括:旅游體驗中的延誤、舒適、便利和目的地的可進入性、目的地的性質、住宿的質量、景點的數量、活動內容的多少以及目的地的種族特性。
許多學者曾經努力構建了一些測量旅游體驗質量的方法。李(Yiping Li,2000)和杰克遜(M.S. Jackson,1996)都使用了正感體驗和負感體驗來描述旅游者的體驗感受。李的旅游體驗轉換模型提出,正感體驗形成滿足的心態,即有較高滿意度,負感體驗有很低的滿意度,表現為痛苦感。不管是滿足感還是痛苦感,都可以統一在愉悅度這個單一的維度上。
謝彥君將“對旅游者心理構成周圍型刺激”的旅游情境(即作用于旅游體驗的環境影響因素)劃分為兩種類型:旅游氛圍情境(tourist situations of atmosphere)和旅游行為情境(tourist situations of behavior)。旅游氛圍情境是一種概念性情境,它對行為者的心理影響主要以彌漫性的滲透為主,屬于旅游者主觀情境層次,這種主觀情境主要是由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旅游動機、旅游期望這些先在情感心理因素的作用引起的,是一種心理映射或投射,或者是一種“移情”。在旅游過程中所發生的旅游行為都籠罩在這個情境中,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旅游體驗的方式、方向和力度。旅游行為情境則是由串聯在旅游過程中的各節點,以其對具體旅游行為的規定和引導作用而構成的旅游情境。旅游行為情境的特征,取決于旅游線路上各旅游目的地及其景觀的自然文化特征,這些特征雖然要依靠旅游者進行主觀的識別和意識的融入,但基本上取決于客觀的存在,而不是像旅游氛圍情境那樣主要是旅游者需要的主觀映照或反射。
魏小安等(2004)從旅游規劃的角度,結合我國旅游規劃的現狀,對情景規劃與旅游體驗設計進行了探討。他認為,情景就是“情”與“景”的聯合,情是主體,景是客體,一是以情入景,二是情因景生,三是觸景生情,最終是要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體驗設計應以消費者的參與為前提,以消費體驗為核心,最終使消費者在活動中感受到美好的體驗。
余建輝、張健華(2005)對自然旅游景區游客體驗的管理進行了研究,認為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區的消費過程,其實就是一種體驗過程。游客在自然旅游景區獲得的旅游體驗質量的高低,除了取決于自然景觀資源本身的質量外,還與景區的游客旅游體驗管理水平密切相關。
菲(2007)提出旅游體驗的概念化模型,用以描述旅游體驗世界的三維空間結構。該模型由旅游者主觀心理因素(旅游氛圍情境因素)、目的地客觀的特征環境(旅游行為情境因素)及旅游者對旅游場的融入程度(或旅游場對旅游者的浸潤程度)三個維度構成,分別由X軸、Y軸和Z軸來表示,共同表征旅游者體驗相互作用影響的內部結構,從而構成了RBD旅游體驗的三維坐標系。X軸、Y軸及Z軸構成了整個旅游場,是旅游者主觀心理感受和客觀旅游環境(刺激)之間相互浸染、相互作用的結果和產物。在這個場中,既有依托于旅游目的地景觀自然、文化特征的物理場(Y軸反映),又有游客基于自身主觀感受、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場(X軸反映),當旅游者在不斷變化的外界旅游環境的刺激下,不斷調整著自身心理場時,旅游者就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融入旅游場(Z軸反映)。
二、基于理論構建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概念化模型
基于以上對相關文獻的整理,筆者認為,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的實質是游客在游覽城市游憩空間的過程中對所接觸的外部世界產生的內心主觀感受,這種感受是游客與外界事務、活動、他人互動的結果。所以,對城市游憩網絡的評價需要通過對游客對游憩網絡的體驗質量以及游客對游憩網絡的評價這兩者同時測度來進行。
城市游憩網絡的發展與成熟建立在游憩空間科學的規劃與開發的基礎上,只有游憩區與游憩廊道合理規劃,緊密合作,才能實現游憩空間網絡化。游憩網絡質量的測度目前缺乏公認的計量學方法。根據對旅游體驗模型的相關文獻研究的理解與整理,筆者提出,城市游憩網絡的游客體驗由游客主觀心理因素、游憩地客觀的特征環境及游客對游憩網絡的評價三個直接或間接決定,所以綜合以上研究的前提下,筆者提出城市游憩網絡的游客體驗概念化模型。通過對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的測度來描述城市游憩網絡的質量,從而評價城市游憩網絡。
該模型由游客主觀心理因素、游憩地客觀的特征環境及游客對游憩網絡的評價三個維度構成,分別由X軸、Y軸和Z軸來表示,共同表征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的內部結構(見圖2)。
X軸表征游客主觀心理因素。它反映了由游客個人主觀因素,如個性心理特征、游憩期望和游憩動機、游憩目的等等所決定的游客在進行游覽體驗過程中的主觀心理感受;Y軸描述游憩地客觀的特征環境。它反映游憩客體對游憩者刺激的方式及強度,是由游憩地環境、游憩吸引物、服務設施、文化氛圍、游憩空間布局等方面共同組成的外界游憩環境的整體;Z軸衡量游客對城市游憩網絡的評價,包括游客對緊鄰的游憩空間數量、繼續游覽相鄰游憩區的意愿以及合作的游憩項目豐度等游憩網絡特征的評價。
也就是說,評價城市游憩網絡的游客體驗質量由游客分別在X軸、Y軸及Z軸的相應取值所共同組成、共同確定的空間坐標來描述。通過對游客體驗質量的衡量,我們可以充分了解到游客體驗的深刻程度、情感狀態上的快樂程度及心理上的滿意程度,由此找到了一種城市游憩網絡的評價方法。
正如謝彥君(2005)所說,旅游者的體驗構成了旅游現象最基本的結構性要素。因為,在整個旅游世界,雖然旅游主體(旅游者)、旅游客體(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以及旅游媒體(旅游業)是這個世界的共同內容和要素,而串聯這三種要素的核心主線乃是旅游體驗。筆者在本文的研究就是以此為前提的,認為在以城市游憩為研究對象時,同樣地,游憩主體(游憩者)、游憩客體(游憩資源和游憩產品)以及游憩媒體(游憩業)是城市游憩的共同內容和要素,游客體驗串聯著這三種要素。
三、結語
由此可見,在研究城市游憩網絡改如何發展這一現實問題時,以游客體驗理論為依據,借助城市游憩網絡游客體驗概念化模型的建立,來衡量城市游憩網絡的質量,將可以作為評價城市游憩網絡的較全面科學的依據,成為游憩網絡研究的重要的理論支持。
篇10
學習方式既包括學習方法,又涉及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傳統學習方式弊端之一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被動性、依賴性之上,抹殺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過分強調接受,忽視發現與探究;弊端之二是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使學生整天處于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之中,對于所學內容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弊端之三是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了人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轉變傳統學習方式,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現代學習方式是當前我國國內外政治、經濟、科技以及教育自身發展等因素發展的必然結果。
而現代學習方式從本質上講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是教師要創造性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其基本特征有如下五個方面:
(1)主動性。主動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學生的具體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要學。
(2)獨立性。獨立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核心特征,在學生的具體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能學。
(3)獨特性。獨特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重要特征,在學生的具體學習活動中表現為我在學。
(4)體驗性。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它表現為:第一,強調學生身體性參與;第二,重視直接經驗。
(5)問題性。問題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內在特征。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它特別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同時,通過學習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述五點特征雖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卻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必須從整體的高度來全面把握現代學習方式的精神實質,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那么,怎樣才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呢?筆者根據近三年來的教學實踐,就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由學生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
學生被動學習的效率是低下的,“要我學”必須向“我要學”轉變,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積極、更主動。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精編自學提綱、討論題、探究題和練習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練習和講解穿行,注重誘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并參與學習評價的全過程。
二、由學生依賴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
自主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能夠自己確定學習目標,提出自學問題,對學習情況進行自我反饋,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和自我補救。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必須使學生意識到學習既是一種興趣,又是一種責任。在這種學習方式下,教師的作用是創造性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只有學生獨立主動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才是真正地自主學習。
三、從學生孤立學習向合作學習轉變
合作學習強調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學習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互相分工、互相配合和互相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充分發揮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作用,教育學生意識到: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僅要充分表達自己的獨立思想,還應該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充分了解和利用別人的思路。
四、從自我封閉學習向開放探究學習轉變
開放探究學習是指強調學習主體能動性,在師生之間互動、生生之間合作的情況下進行學習的一種嶄新的方式。開放探究學習方式強調要以問題為載體,以合作探究為主要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核心,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高中思想政治課新教材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的特點,課程資源豐富多彩,其內容主要是以問題的形式設計,提供了一些問題情境,設計了一些探究問題,因此,政治課教師要根據新教材特點采用開放探究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聯系社會生活實際設計情境探究題,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以上是筆者近三年來教學實踐的點滴體會,這些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而且也提高了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然,學習方式的轉變遠不止這些,我相信,在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隨著政治課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探究定會碩果累累。
篇11
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統研究的重要主題,是人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覺,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有組織的結構;是個體對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態度的總和,具有評價性且可以與他人區別開來。客觀的自我評價、積極的自我悅納、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高,也就要求護理人員不僅具備合理的文化結構、專業水平,還要有穩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社會適應和自我概念的完善能力。鑒于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護理專業學生自我概念的提高與完善,于2010-2011第二學年第一學期,對本人任教的09護理本科2個班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并對2個班的學生自我概念差異以及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自我概念的影響進行了觀察與比較?,F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本組研究對象104名,均為我院在讀09護理本科專業大三學生。所有被試對象對參與該項研究均知情并同意。隨機將護理本科1班學生50名作為觀察組,護理本科2班級學生54名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7人例,女43例,年齡20~23歲;城市戶籍學生29例,農村戶籍學生21例;廣東地區學生35例,外省地區學生15例。對照組男9例,女45例,年齡20~24歲;城市戶籍學生26例,農村戶籍學生28例;廣東地區學生31例,外省地區學生23例。兩組學生一般情況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課堂理論講授為主,教學手段為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討論教學法、多媒體教學等相結合。觀察組采用角色轉換體驗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主要內容包括:①賦予新的角色。即"教師搭臺,學生唱戲","師生角色互換,教師即是老師也是學生,學生即是學生也是老師"。 ②過程體驗。讓學生由學生角色轉變為教師角色,由體驗聽課經歷轉變為體驗備課經歷,由體驗老師的理論授課轉變為以"教師激疑""學生求疑、答疑"或者將教師看做學生,進行"激疑"為主要特點的課堂互動教學。整個教學模式的實施分四個步驟完成:①老師首先講解基本的教學規范。②老師對學生明確教學活動的各個緩節,如檢索資料、領會教材、資料綜合、教學內容的安排、教案的書寫、課件制作、課堂互動、授課時間的掌握、作業布置、教材以外需要閱讀的參考書的引薦、教學姿態、語言表達等,并提出具體的要求,讓學生動手備課做講課準備。③準備工作完善后,讓學生上講臺講課。講課過程中的不完善之處,教師及時補充。④分享參與本次教學活動的體會,撰寫教學反思。為配合本次教學改革,2班所選課程均為《護理管理學》和《社區護理學》,兩門課程的課時均等,共計72學時。
1.2.2 自我概念測評工具及評分標準:2個班級護理專業學生的自我概念的測評前后測評部次,測評時間為大三第一學期開學上課的第一天和第一學期期末。測評采用的工具為采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簡稱TSCS)進行施測。該量表由美國田納西州心理學家H.Fitts于1965年編制、臺灣林邦杰在1978年修訂的第三版,共70個題目,包含自我概念的兩個維度和綜合狀況共十個因子,即結構維度:自我認同(ID)、自我滿意(SA)、自我行動(B);內容維度:生理自我(PH) 道德倫理自我(MP)、心理自我(PER)、家庭自我(FA)、社會自我(SO);綜合狀況:自我總分(SUM)和自我批評(SC)。前九個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積極,而自我批評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極。最后統計指標為各維度總分及各因子得分。
1.2.3 測評方法:將自我概念量表各頁裝訂成冊,由參與該項研究且經過專業培訓的的相關人員,深入被試班級,統一指導語,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兩組學生進行無記名(有編號)自我概念測評,排除認為的暗示和誘導因素,測評問卷當場收回。本次研究發放問卷104分,收回問卷數等同,問卷有效率100%。
1.2.4 統計學處理:前后兩次測評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以α=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實施不同教學模式前自我概念測評各維度及各因子得分比較附表1。
篇12
大學英語作為全國高校的一門通識必修課,在大學課程體系中幾乎涉及的學生來自非英語專業的各種專業,涉及人數眾多。近年來,大學英語課程經歷了很多的改革嘗試,但目前沒有哪種改革的成果得到普及。這說明大學英語的改革的很難有統一的模式。正因為大學英語公共課所涉及的專業很多,各專業之間的差別導致了學生們的對英語的需求不同。藝術體育類(簡稱藝體類)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學生所學的專業不但具有特殊性,學生本身的個性化色彩也較鮮明,因此對藝體類學生的大學英語改革更要從其專業需求和學生個性特點出發,構建有特色的藝體類大學英語課程模式。
1 國際語言測試
語言測試在語言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代語言測試已經進入到了交際語言測試時期,更著重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語言的教學法往往和語言測試方式緊密相關,語言教學的成效往往在測試中的得以體現,而語言測試的模式往往是語言教學法的導向。因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成為當代外語教學的核心問題。
語言的交際能力在目標語言的語境里能夠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在國際化語言測試體系中雅思和托福這兩種考試在考察學生英語的運用能力方面具有較大的權威性。雅思托福測試聽力、閱讀、寫作、口語模塊的文章主要來源于國外較權威雜志、期刊、書籍、報紙,語料內容真實,文化背景強,貼近英語國家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休閑、風俗等。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講解詞匯、習語中所體現的特殊文化背景,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語料所表達的深層文化蘊涵,雅思托福的測試材料也可以給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習得英語語言知識和習俗提供非常好的學習語境。
2 藝術體育類學生大學英語教學
藝術體育類學生是憑借自身的藝術和體育特長進入大學,他們入學的英語成績大多不高。國家現今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沒有對藝術體育生提出明確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藝體類學生英語學習的目標既要符合他們的語言水平,同時也要滿足他們的實際的專業需要,為將來他們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藝術體育類專業特色明顯,學生對英語需求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英語的聽力,閱讀,口語,寫作幾種能力。而且,藝術體育類專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專業的國際化。在國際化的進程中,中國與世界各國有者越來越多的藝術和體育的交流。很多藝體類高校以及藝體類專業都與國外的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聯系,旨在增加藝體類學生間的國際交流。在國際化的交流中,英語就是有效的交流工具,因此藝體類學生掌握英語的實際交際能力尤為重要。不能因為藝體生基礎差就減輕對英語的重視,相反,應該從實際需求角度出發,提高藝體生的綜合英語交際能力。
3 基于國際測試模式的藝體類大學英語課程構建
基于國際語言測試理念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在本校自2008年開始,在部分學生以自愿的方式實踐,已經取得了顯著地成效。每屆學生在經過這種模式的大學英語課程后,聽說讀寫等語言綜合應用方面都有了明顯提高,該項目還被列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
但這項改革前期是在非藝術體育類本科生當中實踐的,藝體類本科生從2016年第一學期才開始試行。藝體類大學生由于英語基礎知識薄弱,不能照搬其他非藝體類專業課程模式。藝體類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必須基于學生實際的基礎知識水平,從藝體類學生能夠接受的水平進行初期的課程設置。但在設置課程時,我們可以借鑒雅思托福考試的模式,分聽力、閱讀、寫作、口語4個科目進行,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交際能力。
由該校美術學院主動申請,我們首次在美術學院生中開設基于托福雅思模式的大學英語課程。該校美術學院多個國際聯合辦學項目是他們提出主動申請開設課程的原因,也充分證明了藝體類專業對英語交際能力的迫切需求。我們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選取了美術學院64名學生,涉及7個專業,學生在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如果感覺課程難度大無法適應,可選擇自愿退出,在經歷一個學期后,課程參與人數具體見表1。
從選擇基于雅思模式的大學英語的專業分布看,繪畫類專業人數相對較少,而藝術設計類學生偏多,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專業發展決定了他們對英語能力的需求。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后,只有3名同學申請退出課程學習,僅占總人數的4.69%,這說明藝體類學生可以適應并接受這種教學模式。
基于雅思模式的藝體類課程的設置重在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課程初期節選相對簡單的雅思語料,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語境,豐富的文化背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采取了分組學習的模式,小組完成課前教室布置的文化背景資料查詢以及成員間互助的基礎句法知識的學習。這種小組模式的自主學習模式,既能喚醒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興趣,進入接受、同化新信息的時缸刺;又能彌補藝體類學生在基礎英語知識上的不足,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在課上,教師啟發學生進一步深入的探究和概括文化現象,洞悉文化現象背后的文化觀念的差異,同時教師還補充講解詞匯、習語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整篇文章以及文章所表達的深層文化蘊涵。
課后,鼓勵學生就有關的文化問題討論。這樣既能讓學生對不同的文化背景進行反思、對比差異,還能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反應良好,普遍在聽說讀寫各方面有了提高,并且在這個課堂上基本看不到藝體類學生常有的遲到、睡覺等現象,曠課率幾乎為零(病事假除外),這說明這項課程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英語應用能力。
在該校,初期的基于國際語言測試理念的大學藝體類英語課程已經構建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當然,由于課程構建時間較短,還無法取得比較直觀的學生權威語言測試成績,這有待于進一步跟蹤調查和統計。但從目前的課堂反應看,這項課程極大的激發了藝體類大學英語的學習興趣,系統而全面地提高了藝體類英語應用能力?;趪H化語言測試理念的藝體類大學英語課程值得我們在其他藝體類專業和其他藝體類院校中嘗試。
參考文獻
[1] 孫南南.國際語言測試視閾下的自主探究特色培養模式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96-98.
篇13
二、確定目標,豐富策略
1、鑄師魂、強師德,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進一步激發中老年教師獻身教育的敬業精神、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勇于創新的進取精神。
2、鼓勵自學與反思。
學習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新課程基本理念、課堂教學最優化理論、心理健康教育基礎理論、現代學習理論等。爭做“學習型教師”。通過理論學習、自覺反思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使教師完成對新課程理念從“陌生到熟悉,從困惑到相信,從觀望到嘗試,從理論到實踐”的認知過程,進而達到理念的刷新、觀念的變革。以自修—反思的培訓方式推進中老年教師素養持續提升。開展“說—教—評—撰”一體的校內常態教研活動、校際交流活動,幫助中老年教師參與鎮、縣級優質課比武活動,定期出刊《校本教研論文》,展示教師優秀教學反思、優秀案例及評析、優秀教育故事、讀書日記等。
3、不斷強化校本培訓,提高中老年教師業務能力。
最大限度地將中老年教師的寶貴經驗發揚光大,做好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工作,從而調動中老年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鼓勵中老年教師不斷提高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水平,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不斷挖掘中老年教師的潛能。
4、堅持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中心,不斷提高中老年教師的教學技能。
使中老年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動態生成的教學情境、資源和時機,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5、開展新課改研究,不斷提升中老年教師教科研水平。
把“做學者型教師,不做平庸教書匠”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實現高層次的自我價值。
三、搭建平臺,提升素質
1、強化培訓。
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微機室、互聯網的效能,以集體輔導和讀書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業務知識、教育教學理論、先進經驗、現代教育技術等內容的培訓學習,采取集體輔導(學校領導、骨干教師分工輔導或聘請專家作專題講座)和教師個人讀書自學的形式開展培訓。
2、研討交流。
通過集體研討,相互交流學習體會、認識和實踐經驗,探討教育教學中的共性問題、難點熱點問題等,以相互啟發,共同提高。
3、觀摩考察。
帶著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目的地組織觀摩考察,向先進學校學習,向他人學習。并適時派出一些有水平、有經驗的教師外出學習,以提高學校的培訓質量。
4、集體備課、教學競賽。
這兩條途徑是通過教學實踐進行教學能力培訓的有效方式,激勵中老年教師將理論學習所得轉化到實踐中來。集體備課的重點在教學設計,教學競賽的重點在于實踐應用。主要包括多媒體課堂教學比武、課后反思、案例設計競賽等活動。
5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作用。
搞好傳幫帶,充分發揮市、縣級骨干教師的作用,進行具體指導,鼓勵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教師為校本培訓獻策獻力,聘請教育教學專家、教研員擔任兼職教師,促進新教師的提高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