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離任審計的重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臨床表現
母體不能承受懷孕的負擔,引起各種各樣的機能障礙,成為一種合并癥表現出來,就叫做妊娠中毒癥。此病多發生在妊娠24周以上,多見于初產婦,雙胎妊娠、羊水過多癥以及孕前就有高血壓和腎病史的患者身上,其代表性的三大癥狀有:水腫、高血壓、蛋白尿。癥狀的表現因人而異,有三種癥狀同時表現出來的,也有只表現一種的。
1.1水腫是因為血液中的水分從毛細血管漏出,積蓄在皮下組織中引起的。下肢容易出現水腫,長時間站立更容易出現水腫。如果是正常狀態,夜里睡眠時即可消失。但如果在早晨起床時水腫并不消失,而且不只是下肢,連手、臉、腹部等都看得出有水腫,就有可能是妊娠中毒癥。
1.2高血壓由于血液的循環障礙,會引起高血壓。一般高壓在140毫米水銀柱以上,低壓在90毫米水銀柱以上時,就要注意了。有高血壓時,胎盤血管容易破裂,引起早期剝離,因此必須多加注意。
1.3蛋白尿由于懷孕中腎臟的活動不充分,即使不是妊娠中毒癥也會出現蛋白尿現象。如果是妊娠中毒癥,尿中會排出大量的蛋白質。根據驗尿可以作出明確的判斷。另外,體重急驟增加的癥狀,也可判明是妊娠中毒癥。這叫做潛在水腫,因為這多半顯示出體內水分正處于積蓄的狀態。
重癥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高血壓,血壓在23|14kpa以上,水腫(++ -+++ )且血尿(++ )以上,自覺頭痛、暈眩、惡心、嘔吐、視力障礙、胸悶及眼花等,嚴重者可出現抽搐昏迷等情況。
2臨床資料
1992年我院收治妊娠中毒癥患者5例,其中雙胎妊娠2例,羊水過多癥1例,高血壓3例,血壓均在23|14kpa以上,水腫蛋白尿均在(++)以上,均為初產婦。
例如患者王春花住院號231號,初產婦妊娠35周,單胎妊娠。入院來時自覺頭痛眼花胸悶惡心,測血壓23|14kpa,雙下肢浮腫(++),蛋白尿(++)?;颊呷朐汉笪覀儗⑵浒才旁诟呶2》浚▎稳朔块g),門窗擋上了布簾,換上光線暗淡的小燈泡,囑病人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并及時制定了護理方案,備好搶救藥、開口器、氧氣等,各班次詳細記錄液體出入量,每隔2小時測血壓、脈搏、呼吸一次,并遵醫囑及時做各種處置,使其在產前沒有出現抽搐,基本控制了病情,一周后(即36周)在局部麻醉下及時行剖宮取胎術,術后三天血壓恢復正常,水腫及蛋白尿消失,術后第九天切口愈合,十二日痊愈出院。由于我們精心觀察病情并及時給與護理,上述5例病人除一例在入院時就抽搐外,其他均控制好了病情,使嬰兒安全降生,保證母嬰生命安全。
3護理中毒妊娠中毒癥患者的體會
我們認為在護理中毒妊娠中毒癥患者時,要有專人護理并做好特別護理記錄,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關心體貼病人,鼓勵病人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才能使病人的病情向好的方面轉化,切實保證母嬰的生命安全,以下具體談幾點體會。
3.1休息休息對于治療和護理重癥妊娠中毒患者非常重要,尤其是臥床休息,可增加腎臟及子宮血流量,改善血循環,使之血壓下降,水腫消退,改善胎盤功能。病人要住單人房間,光線暗淡,醫務人員走路說話要輕,限制探視人員,各種護理治療工作盡量集中進行,一切操作必須輕柔,避免不必要的刺激,這樣才能保證患者有足夠的睡眠及休息,給患者創造一個利于治療和護理的良好環境。
3.2飲食飲食是治療和護理重癥妊娠中毒患者很重要的環節,如果不能正確掌握患者的病情需要而盲目的增加飲食,則可使病情加重。本病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限水、限鹽為宜。如豆類、雞蛋、瘦肉為佳。
3.3對硫酸鎂治療后的觀察硫酸鎂為中樞神經鎮定劑,能降低血管張力,解除血管痙攣,降低血壓,防止抽搐,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胸腎缺氧狀況,但如果硫酸鎂用藥過量,就會出現中毒癥狀,所以在用硫酸鎂治療過程中,護士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尿量及膝腱反射情況,如出現膝腱反射消失,肌肉反射無力,呼吸抑制每分鐘14次以下,二十四小時尿量不足500毫升時,要立即報告醫生,馬上停藥,靜推10%葡萄糖酸鈣20ml。
3.4要詳細、正確、及時的記錄液體出入量并測體重,因水腫是本病的重要癥狀之一,在治療期間必須觀察患者的排出尿量,準確記錄患者攝入的水量,以此來了解治療效果,為臨床提供可靠依據。
篇2
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是會計處理的四大流程,以往的會計處理注重會計的記錄,認為會計的憑證和賬簿是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財務體現,有利于股東、債權人、管理者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用以做出正確的決策。然而,新會計準則更關注會計的確認、計量、報告三方面的內容,對單列原無形資產中的商譽、根據行業的不同從資產中劃分出投資性房地產、生物性資產、金融資產,加大公允價值計量方式的應用比重和合并報表等方面進行了新的界定,表明新準則更傾向于從會計處理的源頭和結果上提高會計信息和工作的質量。會計處理重點的轉移相應的也對管理和審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會計準則對管理的影響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資產管理相聯系,新會計準則的頒布透過對財務管理的直接影響,也影響了企業的日常管理。新會計準則下各會計流程對管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確認對管理的影響。新會計準則在會計確認上變化較大,資產界定清晰是新準則的一個重要特點,而這也正是改善資產管理的前提。因為資產管理是有針對性的,不同的資產其管理方式存在差異,重新界定原來分類不夠恰當的資產有利于提高管理效力。新準則把以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為目的的房屋建筑屋和土地使用權作為投資性房地產,區別于作為固定資產或存貨的房屋建筑物和作為無形資產的土地使用權,對它的管理注重獲取資產價值變動的信息并確保資產的增值獲利;此外,還把不可辨認的商譽排除在無形資產之外并加大對商譽的管理力度,從而把原來一些國有資產排除在企業資產之外的現象規范化,大大降低了國有企業中不計、漏評、低評國有無形資產的流失。
2、會計計量對管理的影響。涉及會計計量的會計政策企業可以自主選擇,不同的后續計量方法提供的信息不同,反映的重點不同,而這些都是管理的重要依據,會計計量方式重點地變化,也會帶給管理重大影響。新準則中提到對商譽每年都要進行減值測試,這使得對商譽的計量更加準確并及時體現減值的跡象,從而有利于企業進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分析導致減值的因素,防止企業商譽的大幅貶值,確保資產的保值增值。
3、會計報告對管理的影響。新準則出臺以前,我國的關聯方交易就已經十分嚴重,存在關聯方之間故意壓低價格或不計部分資產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例如,X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為國有獨資企業,Y大酒店有限公司為其下屬企業,2004年9月,X公司以其擁有的大廈1至9層樓房屋產權23078000元作為投資,與B企業共同投資成立Y大酒店有限公司,但大樓所占用的土地未進行評估并轉作投資。2005年4月,X公司辦公會議集體研究,決定將1至9層2043.4平方米國有土地使用權無償轉移給Y公司,并由Y委托中介機構對該土地進行了評估,評估總價29247200元。目前,土地使用權證已在Y繳納土地出讓金11698874元后過戶至該公司名下。上述行為違反了《國有企業改革中劃撥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規定》(1998年國家土地管理局令第8號)和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土地資產管理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土資發〔1999〕433號)中關于劃撥土地使用權投資或轉讓的有關規定,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
新會計準則中把企業合并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方式采用權益結合法,即按被合并方個別報表中各項目的賬面價值入賬。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及國際會計準則均禁止使用權益結合法,由于我國的企業合并大多涉及同一控制下的國有企業合并,加之我國市場發育不完善,故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采用賬面價值衡量凈資產,這降低了合并時利用公允價值壓低國有資產價格、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可能性。
通過表1可以看出,2004年因管理問題所導致的平均損失金額為3877.7萬元,2005年為8960.9萬元,較2004年有大幅度增長;2006年的數字顯示,這種大幅度增長的趨勢得到遏制,2006年平均每個被審單位的損失金額為382.57萬元,2007年上半年為367.6萬元,與2004、2005年相比,降低約90%-95%,這種大比例的下降以2006年為分界線,而新會計準則頒布正是2006年,這正驗證了上述新會計準則對管理的影響。
三、新會計準則對審計的影響
1、會計確認對審計的影響。企業的所有資產的取得和負債的增加都要通過會計確認劃分類別,便于日常管理,這也同樣是審計的依據。各個科目的審計計劃、實施都根據科目的特點有所不同。新會計準則中會計確認方式的轉變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將投資由按持有時間劃分轉為按持有目的劃分。第二,商譽被排除在無形資產之列。第三,投資性房地產從固定資產中剔除出來。第四,生產性和消耗性生物資產相區別。以上會計確認方式的轉變,更加清晰的反映企業所持有資產的構成情況和盈利能力,提供給審計人員的信息結構較以往發生較大變化。因此,審計人員在面對新的變化的時候,就應該重點注意會計人員對資產細化分類的判斷是否正確。
2、會計計量對審計的影響。會計要素的五大計量方式為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在新會計準則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公允價值主要應用于新會計準則體系中的資產減值、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以及通過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等方式取得的資產。盡管新會計準則中對廣泛推展公允價值做出了論證,認為我國存在活躍的資產交易市場,但是筆者認為在我國現有的經濟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存在不確定性,在公允價值應用的三個級次中,公允價值的選擇和估計都會因會計人員的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而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如果把握不好就會被作為盈余管理的手段,進而影響財務報表中對外披露的會計信息質量。多種計量方式的運用,要求審計人員能夠正確判斷計量方式選擇的正確性、資產價值的準確性。為解決上述對審計人員提出的要求,筆者認為審計的重點應該由價值審計轉向數量中的所有權審計。
3、會計記錄對審計的影響。此次會計記錄的內容基本沒有變化,主要是會計確認、計量等其他會計處理過程的變化對會計記錄的影響。新會計準則中提到企業可以在不違反會計準則的規定的情況下,可以自行選擇適合自己企業的會計科目,一企一制對審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一些特殊行業,例如金融行業、生物行業等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會計科目,也要求審計工作有更強的適應性。
4、會計報告對審計的影響。會計報表是審計計劃和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資料,會計報告公允與否對審計有直接的影響。新會計準則下,會計報告對審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會計科目的變化和利潤表中項目的調整對審計提出的要求。例如,在資產負債表中的長期應付款這一項目實際上是長期應付款賬戶減去未確認融資費用的余值,這更加公允的反映了企業的負債。利潤表的變化在于把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投資收益作為營業利潤之內,使計入當期損益的金額得以準確體現。
此外,從合并報表編制上來說,非同一控制下子公司報表項目應該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因為子公司的報表是依據賬面價值記錄的,所以在合并報表時,要將賬面價值調整為公允價值,會計報表提供的信息結構發生變革,給審計帶來了風險。
四、目前我國企業資產管理審計的重點
通過上述對管理和審計的討論可以看出,長時間以來,由于國家經濟體制、相關法律法規、職業準則和企業機制中存在的缺陷,導致在企業的資產管理中,會計對資產信息的控制作用逐步失效。審計作為一個企業監督者,應該改變以前僅僅依靠會計信息執行價值審計的審計方法,而應該數量審計和價值審計相結合,建立更加完善的審計體系,彌補會計對資產信息控制的不足。
1、加強對資產數量的審計。以往對企業資產的審計主要是對其價值的審計,審計師往往只審核賬面價值,實地盤點是否賬實相符,但是隨著公允價值在資產計價中的大范圍應用,僅僅靠實地盤點并不能說明資產的價值是否真實、公允,因此,對資產的實地審查,要從價值審計轉到數量審計上來。審計資產的數量是否真實,更加有據可依,有利于降低審計風險。對資產進行數量審計,重點是對資產所有權的審計。只有企業擁有的資產,才是企業的資產。雖然有些資產在企業管轄范圍內,但是企業并沒有取得資產所有權,那么該資產不屬于該企業,例如經營租賃的固定資產、受托代銷的產品等。對所有權的審計應重點關注審計實施前是否有大宗異常款項入賬、賬款的來源;與應收類資產相關的存貨的減少是否真實;取得實物資產的所有權證明是否齊全等。
2、改變價值審計方法。在以往的審計中,審計的主要工作就是復核會計人員的賬表,檢查是否真實、合法、有效。而目前會計信息已經不能準確、公允的反應企業的真實情況,單憑對會計資料的復核已經滿足不了審計目的的要求,因此,改變審計方法迫在眉睫。重新計算簡單的來說就是依據被審計單位的真實業務和已選會計政策,通過對有關數據以人工或計算機輔助技術重新執行計算,與先前會計資料中的計算結果進行對比的一種審計方法。該方法是建立在會計資料不真實的假設前提下的,所以,不存在因會計資料的不準確而誤導審計判斷的現象。重新計算在固定資產折舊審計中應用比較多,同樣也適用于對數量的審計。但是,重新計算帶來的工作量普遍很大,最好采用計算機輔助技術。
3、合理規避風險。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的審計,審計人員不可能把利用公允價值虛增或虛減資產的可能性降為零,那么,審計人員應該在盡可能搜集相關證據、資料進行資產公允價值合理性審計的同時,憑借相關部門出示的對公允價值合理性的擔保,轉移風險,把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范圍內。例如,上面提到的房屋管理機構出示的房產證、證券等金融機構出示的股份認購書、銷售貨物或購買資產的發票等都是審計人員要重點檢查的證明、依據,雖然這些證明、依據不能幫助審計人員完全降低風險,但是可以把風險轉移給證明出具單位或個人,降低審計風險。
【參考文獻】
篇3
1人性化管理在精神科護理中的作用
人性化理念的含義就是以人為中心,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關心和珍視每個人存在的價值、意義的一種理念。在護理工作中,不僅對護士實行人性化的管理,對待病人也是一樣,激發護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讓病人充實生活的信心。
精神表現為人的情感、思維、認識、個性特征及行為等,是對外在客觀世界的反映,這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而精神病患就是人腦機能出現了異常,在情感、思維、認識、意志和行為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障礙,這與日益緊張的生活節奏息息相關,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這類精神病患者承受著巨大的身心痛苦,這一特殊性要求護理者對其進行特殊的關愛和人性化管理。為了更好地促進其精神康復,就需要營造一個溫馨的修養康復的環境,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療環境,使醫患之間交流更加暢通,讓患者體會到優質、文明、高效、周到的服務。這要求護理人員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對患者付出更多地關愛、體貼和溫情,最終使患者盡快擺脫精神障礙,回歸社會,這凸顯了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
精神科護理的人性化管理是針對護士和患者而言,這就決定了人性化對象管理的兩重性,一方面是以患者為中心,另一方面是以護士為中心,并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礎。通過護士的一部分人性化護理,實現對精神病患的人文管理,護士的方方面面都會影響到護理服務的品質,好的護士會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所以管理者首先應該樹立“以護士為中心”的理念。在努力提升護士專業技術水平的基礎上,維護他們的各種利益,關心和尊重每一位護士的工作,注重他們的職業發展,培養合格的護士。而對患者的管理,除了護士對其的影響,還有各種保健、醫療的效果,只有通過優質的服務進行治療,更加凸顯人性化管理,促進精神病患者實現精神康復的目的。人性化管理的,提高了患者對護士的滿意度,護理工作中貫徹以人為本,就是要在護理實踐活動中時刻體現人的健康、權利與要求,對人格的尊重,提高人性化的專業服務理念[2]。
2人性化管理措施
2.1轉變服務理念,重視精神科人性化護理的重要性。傳統的精神科病房是大房間的開放式構造,大家集中在一起,使得每個人的情緒都在互相影響著,并不利于病患的身心健康,而且這種管理模式使得病人的隱私得不到保護,很容易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久而久之,不僅病患不容易康復,而且還容易造成病患與病患之間的矛盾,病患與護士之間的矛盾。隨著醫院管理模式不斷改革優化,這就相對應的要求管理者樹立人文關懷的理念,尊重每一位病人的權利。即使精神病人多發生打罵、哭鬧的行為,護士也要樹立人性化護理的理念,寬容和理解病人,合理對待他們的這種異類行為。
2.2激勵護士實現自我價值,自覺愛崗敬業。以人為本也體現在對護士的全方位的人性化關懷上,有時過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會影響護士的情緒波動,因而影響了護理計劃的效果[1]。護士對病人的關懷程度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管理者對護士的關懷程度。注重護士的要求,比如為其辦理生育保險和社會保險等,延長產假的同時,為他們保留職位,將關心人和關心工作結合起來。在護士遇到困難時,要及時的幫助解決,這會極大的增大護士愛崗敬業的決心。
在為護士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同時,還要堅持以激勵為主。護理部盡力創造學習氛圍,爭取聘請國內外優秀的護理專家到醫院講課;提高護士的知識水平,讓更多的護士參加學歷教育,最大程度的滿足臨床護士迫切提高自身學歷的需求,幫助其提升自信心;在國際護士節上,張榜公布優秀護士、勞動模范的事跡,優先提升受表彰人員的崗位,并為其提供去國外進修的機會;在節日里多舉辦一些積極向上的娛樂活動,加強醫患之間的溝通和了解,還可以在節日開展愛心活動,病人、家屬和護理人員參加同樂活動。激勵護士愛崗敬業,樹立人性化管理理念,將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照顧病人的行動中去。
2.3重視病人的需求,尊重病人的權利。為病人提供寬松的就醫環境,尊重病人們的隱私。注重周圍環境的舒適度、整潔度,可以在病區、門診大廳等地設置一些綠色植物,或者播放一些舒緩的背景音樂,讓病人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治療。在此基礎上營造出有家庭氛圍的治療環境,工作人員可以用親切的昵稱稱呼病人,打破病人穿病服,醫護人員穿工作服的明顯界限,尊重每一位病人,可以共同用餐,鼓勵患者生活自理,收拾床鋪、洗衣、洗餐具等簡單的勞動,并為病人提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準備一些康復活動設施等方便病人能更安心的就醫,讓病人感受到像家庭一樣的溫馨環境,增進護患之間的親密度。
在消除病人精神障礙的同時,重視以心理治療為主導,綜合體育治療、娛樂治療和工作治療等各種方式,幫助其樹立生活的信心和走向新生活的能力。通過實施人性化的管理,以患者的滿意度為目標,堅持護理質量為核心,關心患者,時刻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做好與家屬的溝通工作,耐心的解釋病人在生活上、疾病上、心理上的種種問題,并盡快的加以解決。與家屬保持密切的聯系,隨時向家屬匯報病人情況,并讓病人隨時能與家屬聯系,減少醫療糾紛的同時,盡快幫助精神病患回歸社會。
3結語
人性化管理大大縮短了的治療時間,并提升了治療效率,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不僅為護士護理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且可以幫助病人更加安心的參加治療,減少醫患矛盾。在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的同時,護士要主動積極的進行護理工作,關愛和尊重患者,深入了解病人病情的同時,傾聽病人內心的感受,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決心,促進精神病患者的盡快恢復。
篇4
Optimization improvement of key technology of cloud electronic identity management and authentication system
WANG Pengcheng, XIE Kunpeng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high risk, low efficiency of database storage, high authentication error rate in the current identity management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y. Therefore, a cloud electronic authent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proposed. This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authentication server, system server and cloud access server. The control agent module in the authentication server intercepts the data information that the user requests for authentication by resource server, and sends the data information to the certification service module. When the user enters into the information database, the files required by the user are encrypted and decrypted by the RSA system server module. The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relies on the user′s private key and authentication token. The data information is uploaded to the cloud access server for storage and transmission to complete the entire cloud electronic identity management and authentication. Partial functions, flow charts of file encryption and decryption in RSA module, as well as the power operation process of large numbers multiplication and large mathematical model in the verification process of RSA module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s that proposed identity management and authentication system has low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efficiency and high precision of data processing.
Keywords: identity management;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RSA module; security
0 引 言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公共網絡服務、事務查詢等功能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電子信息系統上。它可以為跨互聯網的用戶們提供安全快速的身份認證服務。電子信息系統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但隨之也存在電子信息技術安全性方面的問題[1?3]。其中的重要部分便是身份安全問題。構建一個安全性優良的電子身份信息管理和認證系統是目前相關專業人員的重點研究方向[4?6]。
目前的身份驗證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如文獻[7]提出了OPEN ID身份信息處理系統,具體過程為讓用戶事先在網站上注冊個人信息,并且任何網站都可以使用OPEN ID進行登錄,對用戶身份進行認證。因為網站質量參差不齊,導致OPEN ID技術不穩定,安全風險也很大。文獻[8]提出單點登錄法,當用戶訪問任意的服務器,只要登錄過一次,通過其中的安全認證,那么下次用戶再訪問其他資源的時候則無需再次認證登錄。其缺點為安全性能太低,中央數據庫的管理代價較高。還會產生第三方服務器跨域問題。文獻[9]采用了OITF聯合身份管理系統,這種管理系統可以為多個應用系統進行身份認證,實現了跨域的單點登錄與身份管理。但由于身份安全級別的不同,安全認證的需求也不同,在多個應用系統中,要想使用統一的認證體系需要大量的開銷,極大地提高了成本。為了解決以上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本文設計了一種云電子身份管理認證系統。
1 云電子身份管理與認證系統設計
1.1 系統結構
云電子身份管理認證系統主要將數據庫中的用戶個人信息與各個應用系統的數據通過身份認證系統,來進行統一的管理、認證。首先,認證服務器將會對用戶的身份進行確認,認證服務器中的控制模塊截取用戶對資源服務器請求認證的數據信息,并將數據信息發送到認證服務模塊進行用戶身份認證。用戶進入到信息數據庫中后,需要通過系統服務器中的核心模塊,也就是RSA模塊對用戶所需文件進行加密解密處理,最終將數據信息上傳到云訪問服務器中,以完成整個電子身份認證管理過程。云電子身份管理與認證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
(1) 認證服務器。認證服務器含有控制模塊與認證服務模塊。其中,控制模塊截取用戶對資源服務器請求認證的數據信息,并將數據信息發送到認證服務模塊進行身份認證。認證服務器為身份認證系統與認證服務模塊之間必不可少的一環。為了在服務器交換數據信息時,用戶數據和認證服務器保持完全分離,需要使用控制模塊,它可以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的安全。而認證服務器在客戶端完成相應的身份信息認證工作。在后臺的信息數據庫里存儲了大量的用戶個人信息數據。為了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用戶與認證服務器各擁有一個RSA密鑰,RSA密鑰可以實現用戶與客戶端的互相驗證,用戶可以根據認證服務器的公鑰信息判斷驗證服務器身份是否合法。
(2) 認證客戶端。在每個公共網絡與內部網絡的未認證的用戶主機里都有一個認證客戶端,其是身份驗證系統的操作界面。
(3) 認證令牌。認證令牌是在進行身份認證時隨機生成的動態數字,經過函數計算能夠得到動態口令。身份驗證系統會將得到的動態口令與用戶的ID信息進行對比查詢,提交到認證模塊的服務器中,以此來驗證用戶的身份。在身份驗證系統中,每一位用戶都會得到一個認證令牌。
1.2 系統服務器結構設計
認證模塊、系統管理模塊、用戶模塊、RSA管理模塊以及數據庫管理模塊組成了完整的系統服務器。系統服務器依靠模塊化的部件,確保身份認證系統更具有擴展性、安全性。系統服務器構造如圖2所示。
整個系統服務器的基礎模塊為RSA模塊,其可進行RSA加密或解密,實現大數運算,根據其他模塊的需要來進行計劃調度。同樣可以進行計劃調度的還有數據庫管理模塊,它對用戶數據進行處理。用戶進入到信息數據庫中后,通過系統服務器中的RSA模塊,對用戶所需文件進行加密解密處理,依靠用戶私鑰和認證令牌實現身份認證,將數據信息上傳到云訪問服務器中進行存儲和傳遞。系統管理模塊為身份認證系統的核心,可對其他模塊進行協調并加載服務。
1.3 云訪問服務器
云訪問服務器給用戶提供存儲和共享數據信息,并進行數據傳輸功能。云訪問服務器的工作效率對于身份管理與認證系統有著很大的影響。云訪問服務器的結構圖如圖3所示。
由圖3可見,云訪問服務器分為用戶注冊、用戶登錄、添加刪除好友、文件上傳、文件下載和文件共享6個模塊。依靠云系統的龐大容量來滿足身份認證系統的擴展需求。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加密后即可儲存在云系統中,進行過加密處理的文件除了用戶本人以外,無法被讀取,從而保證了整個身份認證系統的保密性、安全性。
2 身份管理與認證系統的軟件設計
2.1 RSA模塊功能設計
RSA模塊是云電子身份管理認證系統的核心模塊之一,其可以運算RSA算法,還可以對文件進行加密解密處理。RSA的性能影響著系統的性能,因為在身份驗證系統中,基本上所有的函數運算都需要RSA模塊來完成。下面為RSA模塊中的部分功能函數:
Clargent函數的功能為可以將大數進行計算,比如基本的加減乘除、模冪與位移的運算等。內存中大數的構造即為Clargent函數:
enum LIMIT{LENGTH = 0xFF};
unsigned long _len;
unsigned long _data[LENGTH];
其中:len是大數的總長度,大數的最大長度即為len×32=8 192 b,Data為總長度中每一位的具體數值。進行運算設計時,將2×32作為基底,以左邊代表低位,右邊代表高位。
下列函數都與大素數相關:
InitSmallPrimes代表素數測試模塊所用的初始化小素數表;
SmallPrimeTest代表對產生的大數p進行的小素數檢驗,檢驗通過后再對大數p進行RabinMiller測試;
RabinMillerTest代表對產生的大數p進行RabinMiller測試,若測試通過則認為大數p為素數;
下列是與密匙相關的一些函數:
GetCommonDivisor代表獲取到兩個大數的最大公約數;GetE代表生成私匙(n,e);GetD代表生成公匙(n,d);RSAEncrypt代表將數據進行RSA加密處理;RSADecrypt代表將數據進行RSA解密處理。
為了讓文件與數據的相互轉換變得更加簡單,RSA模塊在文件加密處理時將文件作為大數來運算。一般文件的大小基本都比理論上大數的總長度大,所以在進行文件轉換時需將文件分段處理,對文件進行分段加密處理,最后再連接成一個完整的文件。解密過程同加密過程完全相反。
下面是文件的解密流程,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需進行加密解密處理的文件共兩個,其中,Encode text代表將對文件進行加密處理;Decode text代表將對文件進行解密處理。
2.2 RSA模塊進行大數乘法過程
為了實現大數和unsigned long類型的乘法,RSA模塊需要先列出一個函數式,然后依據函數式來反復調用這一模塊。設A為位數是m的大數,設B為unsigned long類型數,則最后大數A*B的運算過程為:
(1) 設C0=0,i=0
(2) 則可得Ri=Ai*B+Ci
(3) 如果 Ri>0xFFFFFFFF,Ci+1=Ri/0xFFFFFFFF,Ri=Ri&0xFFFFFFFF
(4) 如果Ri
(5) 如果i≥m,則結束
(6) i=i+1,重復步驟2
2.3 RSA模塊進行大數模冪運算過程
在RSA模塊進行電子身份認證運算過程中,私鑰與公鑰的值確定后,若想完成身份驗證并簽名,無論再進行發送還是接收都只需再運算一次,這種運算的過程稱之為模冪運算。構成模冪運算的為模乘運算,因為在RSA模塊中,大數位通常大于512 b,大數模冪的運算量則會很大。若想提高運算速度,需要簡化模冪算法,如下為簡化的大數模冪運算過程:
為了求得D=C15%N,因為a*b%n=(a%n)*(b% n)%n,那么可以得出:
C1=C*C%N=C2%N
C2=C1*C%N=C3%N
C3=C2*C2%N=C6%N
C4=C3*C%N=C7%N
C5=C4*C4%N=C14%N
C6=C5*C%N=C15%N
故可以將模冪運算e=15分解為6個模乘運算。通過分析上述函數式的規律可以得出e為任意值時,使用函數算法計算出D=Ce%N:
D=1
While e≥0
If (e非偶數)
D=D*C%N
D=D*D%N
e=e-1
If (e非奇數)
D=D*D%N
e=e/2
最終回到D
根據結果進行分析得知,D乘C的具體時間通過檢驗e的二進制各位數得出,并且在檢驗過程中,由左至右的檢測比較簡單,如下:
D=1
For i=n to 0
D=D*D%N
If e[i]=1
D=D*C%N
最終回到D
3 實驗分析
作為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重要的數據傳輸設備,身份認證系統需要向用戶提供訪問服務。用戶是否能安全地登錄客戶端,對身份驗證系統有很高的要求,實驗對本文設計的云電子身份管理認證系統進行測試,驗證其性能。
3.1 測試準備
在實驗中本文采用了Avalanche 測試工具,其可模擬出大量的用戶對本文設計的身份管理與認證系統進行訪問,進而得出具體的實驗結果。為了避免客戶端和身份認證服務器在實驗身份認證過程中讀取的數據不同,采用Ethereal 抓包工具來抓取動態數據包,再對數據包進行解析。
3.2 測試結果
為了驗證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在各種不同條件下進行了多次測試,測試的結果如表1所示。通過表1可以得知:當最大并發數達到2 000,2 500,3 000時,本文設計的身份管理和認證系統CPU 消耗的最大值并未超過系統合理運行所要求的最大限度,當并發數達到很大的數值時,系統依舊可以正常運作;本文的身份管理和認證系統對于用戶要求響應的時間在220 ms左右,具有較高的認證效率;在測試過程中,當并發數值達到很大時,本文身份管理和認證系統對于數據處理的正確率也在99%以上。在身份認證系統中,由于系統軟件部分的運算速度有限,所以在對文件進行讀取和加密解密的過程中,對于函數式的運算性能要求十分苛刻。下面對本文提出的身份認證系統的文件加密解密運算執行時間進行性能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由圖5可知,對不同大小的文件分別進行加密和解密測試后的驗證結果顯示出文件的大小與文件加密解密的時間成正比,并且文件加密解密的所用時間都是ms級,非常微小。故本文提出的身份認證系統可以滿足用戶進行高效率身份認證的需求。
4 結 論
本文提出一種云電子身份管理認證系統,系統主要由認證服務器、系統服務器與云訪問服務器組成。實驗結果表明,提出身份管理和認證系統耗能低、認證效率高,具有較高的數據處理精度。
參考文獻
[1] 王群,李馥娟,錢煥延.云計算身份認證模型研究[J].電子技術應用,2015,41(2):135?138.
[2] 朱莉蓉,陳寧江,何佩聰,等.基于動態信任管理的云用戶行為認證服務系統[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0(6):1485?1493.
[3] 王文清,柴麗娜,陳萍,等.Shibboleth與CALIS統一認證云服務中心的跨域認證集成模式[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4(4):45?50.
[4] 李丙戌,吳禮發,周振吉,等.基于信任的云計算身份管理模型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科學,2014,41(10):144?148.
[5] 王雷,王平建,向繼.云存儲環境中的統一認證技術[J].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報,2015,32(5):682?688.
[6] 葉丹.云智能生活中的身份安全[J].五金科技,2014,42(5):82?85.
篇5
一、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概述
土地、森林、礦產、生物及水等都都屬于自然資源,其在原始狀態下即具有價值。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對領導干部任期內所在轄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資產的開發和和保護情況的評價。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然資源和資產作為公共物品,政府作為其管理者,需要承擔著公眾受托責任。而領導干部作為政府部門的管理者,對自然資源和資產的開發、保護和利用承擔著重要責任。因此需要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在領導干部離任時,對領導干部任職期內的自然資源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等管理行為的真實性和合規性行審計,客觀反映領導干部對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責任的履行情況。通過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能夠進一步對領導干部的行為進行規范,避免自然資源浪費現象發生,而且有利于強化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管。
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順利開展的建議
1.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
在領導平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全面開展之前,可以通^開展試點,以便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步驟的便捷性和有效性進行確定。因此在具體工作中,在選擇自然資源豐富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區域來進行試點,同時還要進行實地考察,對自然資源的各種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方案。
2.將年度審計與離任審計有機結合
我國各級政府換屆時間相對集中,這也會給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工作帶來較大的難度,如果在短期內進行離任審計也很難保障審計工作的質量。因此在具體工作中,可以將年度審計與離任審計有效結合,通過適當的開展年度審計,而且對自然資源的年度審計還要與領導干部任職期間保持同步,以此來對歷屆領導干部環境責任進行合理劃分。由于當前我國政府審計人員數量十分有限,因此全面推行年度審計也不切合實際,因此可以以2―3年作為一個滾動期間,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借鑒經濟責任中的滾動式任中審計的做法,使自然資源年度審計成為常態化工作。
3.建立自然資源信息共享平臺
在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中,由于自然資源信息呈現出碎片化特點,這也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帶來了較大的影響。針對于這種情況下,需要加快構建自然資源信息共享平臺,集中對各類自然資源數據進行管理,有效的保障各項數據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從而使審計人員能夠對領導干部任期內的自然資源利用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從而得出客觀和公正的審計結論。
4.探索運用“先審、后離”模式
目前我國的離任審計,一般都是“先離任、后審計”的模式。而離任審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正確評價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的環境責任,以作為組織部門績效考核、人事任免的依據。如果在領導干部已經發生人事調動甚至辦理升遷手續之后,再實施相應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非但不能達到這一目標,反而會給審計人員帶來壓力。因此,為了達到離任審計效力的最大化,可以考慮將審計關口前移,逐步推行“先審計、后離任、再任命”的審計模式。通過任前、任中、任后審計的有機結合,實現對審計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降低審計成本。
5.運用風險導向,審計重點資源
由于我國自然資源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政府部門的審計人員也十分有限,很難對所有的自然資源資產進行全面審計。因此,我們可以考慮運用社會審計的風險導向審計方法。比如,對那些公眾重點關注的自然資源進行重點審計,而對于其他的非重點自然資源資產,則可以采取抽樣的審計方法進行常規審計。對部分種類、部分地域的自然資源資產進行重點審計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便我們能夠更加合理地配置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
6.與各政府部門協同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自然資源資產的復雜性決定了審計機構必須加強與各政府職能部門的協同合作。自然資源資產的具體信息掌握在各政府職能部門手中,得到它們的配合審計工作可以更好地開展。特別是與國土、水利、農業和環保等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充分利用它們已經完成的基礎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工作效率和審計質量。
三、結束語
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充分的結合了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及管理情況,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的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我國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開展的時間較短,但隨著該項審計工作的常態化,審計人員會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創新審計方法,探索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新思路,從而更好地促進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的有序開展,實現對資源環境的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
篇6
制度創新建議審計理論創新?,F代監督理論與實踐經驗證明,在各種監督制約機制中,最有力、最有效、最權威的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監督,其他監督是否奏效,都取決于垂直監督機制是否健全強化。國家審計的本質是監督,而監督的效能也同樣取決于領導體制上的突破與創新。黨的十六大從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強化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的高度,賦予 了審計機關更重要的職責。為此,建議國家審計的領導體制應由現行的雙重領導體制盡快向相對垂直的領導體制(即實行人財物省以下垂直領導)轉變;離任審計的重點也應向全面評價其是否規范地依法行政、有無重大決策失誤造成嚴重損失浪費、有無因搞“政績、形象工程”等而造成本級政府或本單位嚴重負債、有無重大違法違紀問題、有無重大責任事故等方面轉變。
法律法規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審計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現行審計法律法規有些已經跟不上時展步伐。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制約,也需要國家的審計法律法規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適應性調整。除在審計領導體制改革上提供法律支持以外,還應對離任審計工作統籌進行依法規范,由單純的合法性審計向合法性審計與效益審計兼顧轉變;由單純的低層次財務收支審計向高層次的客觀評價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轉變,并從領導體制、管理機制和實施程序等方面,為離任審計提供適應性較強的法律保障。
協調機制創新。開展高效能的離任審計必須確定科學的協調機制,即通過相關權力的合理分割,建立權力的制衡和約束機制,從而有效地防止權力的濫用,克服權力異化現象,使權力的運作從屬于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必須統籌協調好各有關部門,使離任審計形成整體合力。
首先,各級黨政主要領導應進一步統一思想,切實加強對離任審計的組織領導,提高廣大干部認真接受離任審計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其次,組織部門作為干部離任審計的牽頭單位,應提前向審計部門提供待審對象名單,合理安排免、審、任的時間差,為審計部門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再次,紀檢監察機關應向審計機 關提供被審計對象的有關情況,及時調查處理離任審計移交的有關問題。此外,還要健全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的報告制度。審計結果報告應同時抄送本級和上級黨政有關部門,上級領導機關應區別問題的不同性質,采取相應的查處措施。
方式方法創新。首先要強化審計工作的“陽光操作”。在干部離任審計過程中,要通過召開座談會、通報會、個別走訪等形式,廣泛發動群眾,拓展取證渠道;充分利用內審成果和民主理財、政務公開、財務公開等有關資料,深化離任審計重點,建立并完善審計結果公示制;要重視群眾質疑,對群眾提出的疑點,應深入調查,辨明真偽,不留盲點。
篇7
一、離任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四個主要問題
(一)離任審計開展的時間有些滯后
離任審計是為了客觀評價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履行本職工作的實際情況,是實行權力制衡和民主監督的一種重要手段,也為組織部門評價和考核干部提供科學依據。一般的模式是“先審計再離任”,不經審計不得離任,只要這樣才能實現離任審計的管理職能,才能對干部管理起到積極作用。但實際上在大多數企業都是按照“先離任后審計”的模式在開展工作,把離任審計當作例行公事的事后行為,削弱了其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作用,也削弱了其時效性,難以防患于未然。更有甚者,有些企業審歸審、用歸用、甚至未審先用,審計成果的作用無從體現。
(二)離任審計制度的落實不夠,離任審計與人事、紀檢部門考核、考察結合不夠
離任審計制度的落實涉及到組織、紀檢和審計三個部門,這也正是干部監督機制的聯合體現。有一個環節不落實離任審計就會受到影響。但在有些企業,組織、紀檢部門一般在離任前進行考核、考察,離任審計在調任或離職、退休后進行,而且往往采用“先任后審”的做法,這樣就給審計工作帶來諸多不便。譬如對領導干部辦理了調任或升遷,即使在審計中發現了重大的腐敗或重大的違法違紀等問題,也給紀檢和組織部門處理問題帶來很大麻煩和難度,要對領導干部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就會受到影響,會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也會使離任審計結論得不到落實,離任審計結論的作用被沖淡。
(三)離任審計實施難,審計建議難以落實
有些單位接任領導認為離任審計與己關系不大,敷衍了事,要求被審單位提供的資料和文件難以滿足,審計調查取證難。離任領導大多任職時間長,少則 3-5 年左右,多則 8-10 多年,審計期間跨度大,資料繁多,業務量大,在此期間有關政策及財務、當事人變更頻繁,新來人員對過去發生的一些經濟事實不清楚,這些都給審計工作帶來困難,使其無法深入進行,無法揭示深層次的問題,審計質量得不到保證。也有些企業只看到領導在位時的業績,對其存在的問題不重視不追究,只是一味讓后任去處理,這樣導致繼任者積極性不高、甚者不理前任的遺留問題也不采取有效措施,聽之任之,導致審計結果利用率低,削弱了審計效果,這樣審計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更有甚者,審計者與被審計者的領導層次不清,往往出現同級審計,或者是被審計人員甚至將變成審計人員上級,使審計人員在離任審計伊始就處于困境,存有顧慮。諸多因素,導致了離任審計實施難,審計建議難以落實。
(四)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內部審計力量薄弱,審計質量缺乏保證
離任審計是一種綜合性的業績評價工作,沒有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可以借鑒,而且涉及的知識面廣,要求審計人員既要懂財務、審計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又要懂工程、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識,不僅要具備查帳技能,還要具備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但大多數內部審計人員由會計、審計專業人才擔任,對工程及法律知識不夠精通或知之甚少,這樣就無法勝任離任審計工作。由于專業勝任能力的不足,內審人員往往采取傳統的內審方式方法來做離任審計工作,就無法查出深層次的、普遍的、傾向性的問題,也無法對查出的問題進行透徹的、綜合性的分析,導致無法發揮離任審計應有的作用,削弱了審計工作的質量。
二、針對離任審計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提出如下解決思路
(一)科學分類,針對不同類別的離任者選擇不同的審計類型
離任審計的主要目的是正確評價領導干部在任期間的業績,對其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客觀評價,肯定成績、找出不足,為組織部門的干部任免與選拔提供科學依據,因此應該提倡“先審計后離任”的工作模式。但如果對所有的離任者都采取統一模式不僅費時費力也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對不同的離任者采取不同的審計方法。對于轉任、調任、升遷的領導干部堅持“先審后離”,讓其最大限度的配合審計部門工作,如果真的查出了問題,視問題大小合理進行處理,即可避免干部任用方面的失誤也可增強干部的責任感,并可進一步提高內審部門的威信,提高審計效果、成果。對于辭職、退休或不再安排新的領導崗位的干部可以視情況采取“先審后離”或“先離后審”,這樣就可以讓繼任者盡快投身于工作,避免由于前任離任前無心工作而讓企業生產經營工作受到影響。
(二)協調內部審計與組織、紀檢部門的關系,加強離任審計工作的配合
離任審計要在審計領導干部主持工作期間的重大財務收支、遵守法律法規、提高企業經營效率與效果的同時,還要重點審計其對重要資產處置、基建工程建設、重大物資采購等重大經濟事項的決策與實施結果,提出客觀評價,增強其責任心和責任感,提高其治企能力。組織部門應將離任審計結論作為考核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據,并將審計情況寫進考察材料并進行任前公示。紀檢監察部門要把審計結果作為干部率先垂范、廉潔自律的重要憑據納入廉政檔案管理。
(三)提高效率,確保離任審計工作的質量
各部門應增強全局觀念和宏觀意識,加強協調配合,將離任審計引入干部管理與監督之中。組織和紀檢部門也要監督審計結果的執行情況,對于審計中查出來的問題,其整改責任均應由現任主要負責人承擔,并作為對其考核升遷等的依據。審計方法上要大膽改進,對于管轄單位多,時間跨度長的離任審計,必須采取適當的抽樣審計和重點審計。從賬戶入手,結合座談、走訪等賬外調查法,全面真實高效地拿出審計結果;推行“雙保證書”制度,即被審計單位或個人簽訂向組織提供真實資料保證書,審計人員簽定審計質量責任保證書,以相互監督和制約。為了降低風險保證審計質量,也可以嘗試由多部門聯合參加的任中專項審計,這樣就有利于解決離任審計時間倉促、工作量大、突擊性痕跡突出的缺陷。離任審計還要充分利用內審部門在日常審計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收集到的資料和外部中介結構在內部控制審計中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等問題,深挖管理層舞弊及管理層凌駕于內控之上的行為。審計部門還應實行審計公示制度,促使審計人員履行程序,做到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同時與被審計領導存在利害關系的人員必須申請回避。
(四)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加強企業內部審計力量
吸收即懂財務、審計專業知識又懂工程、造價、法律、計算機等方面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加入到審計部門,鼓勵審計人員參加中國注冊會計師或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資格考試,并采取多途徑、多渠道進行后續教育和崗位培訓,使審計人員不但具備專業勝任能力而且要一直保持這種能力。法人治理結構中,在董事會設立審計委員會或者由董事會直接領導內部審計部門,使其具有獨立性和權威性。離任審計時,選派責任心強、綜合素質高的人員加入審計項目組,并通過檢查會計賬簿、會議記錄、工作總結、監管報告、制度規定,個別談話、召開座談會、進行民主測評等方式全面了解情況,并根據平時積累的資料和掌握的情況對重點問題和重要情況給以更多的關注。
離任審計如果只關注領導干部是否完成了各項財務指標,生產經營是否合法合規,就會導致領導干部的短期行為,這勢必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和長期獲利能力,所以離任審計只是一種手段,審計的精神實質是為了引導繼任者更好的為企業工作。當審計成為企業內部管理的一種常態和慣例時,審計職能才能為組織部門任用和選拔干部提供科學依據,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有效幫助。
參考文獻:
[1]林鐘高,龔明曉.離任審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篇8
(二)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內部審計力量薄弱,審計質量缺乏保證
離任審計是一種綜合性的業績評價工作,沒有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可以借鑒,而且涉及的知識面廣,要求審計人員既要懂財務、審計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又要懂工程、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識,不僅要具備查帳技能,還要具備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但大多數內部審計人員由會計、審計專業人才擔任,對工程及法律知識不夠精通或知之甚少,這樣就無法勝任離任審計工作。由于專業勝任能力的不足,內審人員往往采取傳統的內審方式方法來做離任審計工作,就無法查出深層次的、普遍的、傾向性的問題,也無法對查出的問題進行透徹的、綜合性的分析,導致無法發揮離任審計應有的作用,削弱了審計工作的質量。
二、針對離任審計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提出如下解決思路
(一)科學分類,針對不同類別的離任者選擇不同的審計類型
離任審計的主要目的是正確評價領導干部在任期間的業績,對其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客觀評價,肯定成績、找出不足,為組織部門的干部任免與選拔提供科學依據,因此應該提倡“先審計后離任”的工作模式。但如果對所有的離任者都采取統一模式不僅費時費力也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有必要對不同的離任者采取不同的審計方法。對于轉任、調任、升遷的領導干部堅持“先審后離”,讓其最大限度的配合審計部門工作,如果真的查出了問題,視問題大小合理進行處理,即可避免干部任用方面的失誤也可增強干部的責任感,并可進一步提高內審部門的威信,提高審計效果、成果。對于辭職、退休或不再安排新的領導崗位的干部可以視情況采取“先審后離”或“先離后審”,這樣就可以讓繼任者盡快投身于工作,避免由于前任離任前無心工作而讓企業生產經營工作受到影響。
(二)協調內部審計與組織、紀檢部門的關系,加強離任審計工作的配合
離任審計要在審計領導干部主持工作期間的重大財務收支、遵守法律法規、提高企業經營效率與效果的同時,還要重點審計其對重要資產處置、基建工程建設、重大物資采購等重大經濟事項的決策與實施結果,提出客觀評價,增強其責任心和責任感,提高其治企能力。組織部門應將離任審計結論作為考核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據,并將審計情況寫進考察材料并進行任前公示。紀檢監察部門要把審計結果作為干部率先垂范、廉潔自律的重要憑據納入廉政檔案管理。
(三)提高效率,確保離任審計工作的質量
各部門應增強全局觀念和宏觀意識,加強協調配合,將離任審計引入干部管理與監督之中。組織和紀檢部門也要監督審計結果的執行情況,對于審計中查出來的問題,其整改責任均應由現任主要負責人承擔,并作為對其考核升遷等的依據。審計方法上要大膽改進,對于管轄單位多,時間跨度長的離任審計,必須采取適當的抽樣審計和重點審計。從賬戶入手,結合座談、走訪等賬外調查法,全面真實高效地拿出審計結果;推行“雙保證書”制度,即被審計單位或個人簽訂向組織提供真實資料保證書,審計人員簽定審計質量責任保證書,以相互監督和制約。為了降低風險保證審計質量,也可以嘗試由多部門聯合參加的任中專項審計,這樣就有利于解決離任審計時間倉促、工作量大、突擊性痕跡突出的缺陷。離任審計還要充分利用內審部門在日常審計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收集到的資料和外部中介結構在內部控制審計中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等問題,深挖管理層舞弊及管理層凌駕于內控之上的行為。審計部門還應實行審計公示制度,促使審計人員履行程序,做到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同時與被審計領導存在利害關系的人員必須申請回避。
篇9
第四條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分為A、B、C三類。
A類是指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承擔重要經濟管理職能、社會關注度高、掌管使用政府性資金數額大、下屬單位多的重要部門、單位領導。
B類是指掌管使用政府性資金數額較大,掌管一定數額專項資金或下屬單位較多的部門、單位領導。
C類是指掌管使用政府性資金數額較小,財政資金主要用于人員經費和日常運轉、管理相對規范的部門、單位領導。
第五條堅持任期審計與離任審計相結合,以任期審計為主,對經濟責任審計對象實行分類管理:
對A類對象實行“任中抽審和離任必審”制度,領導干部在離任前必須接受一次審計,原則上兩個會計年度安排一次審計。
對B類對象實行“任中抽審和離任抽審”制度。抽審對象主要包括:一是群眾對執行財經紀律反映比較強烈的單位領導;二是在以往審計中反映出來的違紀問題較多且性質相對比較嚴重的單位領導;三是掌管社會公益性專項資金及群眾較為關注的單位領導;四是由于其他原因,縣委、縣政府認為需要實施經濟責任審計的單位領導。原則上三個會計年度安排一次審計。
對C類對象實行“財務收支審計和離任交接”制度。以財務收支審計結合離任交接手續或離任交接手續代替經濟責任審計。
第六條離任領導干部有下列情況之一,一般不再安排經濟責任審計:
(一)離任時已列入人大述職評議計劃的;
(二)財務資料已損毀或無法查找,不具備審計工作基礎條件的;
(三)已定居國外或死亡的;
(四)已離開任職崗位一年以上的;
(五)已被紀檢監察機關或司法機關立案調查的;
(六)已被提拔或調任可能影響經濟責任審計公正進行的崗位的;
(七)經縣經濟責任審計領導小組會議討論認定的其他情況。
篇10
1.離任審計工作的認識統一不夠。1999年5月中央兩辦規定下發以來,各地雖然相應制定了試行辦法,但對離任審計的宣傳不力,黨政領導的認識不高,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不夠,離任審計工作尚未到位,致使離任審計工作執行混亂,流于形式,審計結果的運用受到影響,基本上把離任審計混淆于常規審計。如有的地方中央兩辦規定下發后,熟視無睹,無動于衷;有的審計機關對離任審計期望過高,認識偏激,沒有正確認識到審計認定的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是組織人事部門對領導干部調任、免(辭)職、退休等提出審查處理意見時的一項參考依據,而不是全部依據。離任審計是加強干部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
2.離任審計制度的落實到位不夠。離任審計制度的落實涉及到組織、紀檢和審計三家。這也正是干部監督機制的聯合體現。有一個環節不落實,離任審計工作就會受到影響。從目前多數地方執行的情況來看,普遍存在審計結果的落實不夠,最明顯的就是“先任后審”的逆程序作法,這種“馬后炮”式的審計,給審計人員核實問題,搜集證據、征求意見、處理問題、落實結論等帶來諸多不便,特別是辦理了調任、轉任、升遷的領導干部若發現了重大違紀違法問題,給組織人事部門和紀檢監督部門處理問題帶來更大的難度,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如某地有一領導干部2個月前已下文轉任某局局長,組織部才委托進行離任審計,結果審計中發現原單位的財務違紀,處理時組織部門認為已作安排,不便推翻,使這次離任審計結論得不到落實。
3.離任審計方案的可操作性不強?,F行的離任審計制度中審計范圍、程序、紀律和結果運用都是硬性規定了的,但在實際操作中離任審計的對象、內容、方法、質量要求、責任界定、評價標準以及離任審計各方的風險責任等方面都顯得不夠具體明確。比如審計對象上,如何規范立項,正確處理審計對象多而時間要求緊與審計力量少、經費少而工作要求高的矛盾;審計內容上有下屬單位的是全面審計還是只審所在機關的財政財務;在評價標準上,應把握什么樣的評價范圍和標準?在風險責任上,組織、審計、紀檢和被審計單位在離任審計工作中應承擔什么風險?審計應達到什么質量標準等等,都沒有一個詳細可操作的規定。致使目前一些離任審計操作中,繁簡不一,標準不同,結果的真實性和效益性受到影響。特別在責任的劃分和評價上,五花八門,空洞單調和不負責任,這顯然有失公正。
4.離任審計工作的實效性不強。由于目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人動頻繁,離任審計對象較多,有的時間跨度較長,而審計部門力量較少,審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審計方法上老一套,單純于就賬論事,審計資料的連貫利用也不夠,審計經費跟不上,往往使離任審計工作“馬拉松”,人疲馬乏,效率不高,嚴重影響離任審計結果的運用。如某地年初安排離任審計28個,全局6名審計人員全力以赴,拖至年底才拿出審計結果,這樣的結果在組織部門早已失去了使用價值。 二、加強和改進離任審計工作的對策
1.提高認識,加強離任審計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大離任審計的宣傳力度,增強各級領導干部的離任審計意識,積極主動爭取各級領導的重視支持。嚴格按照中央兩辦《規定》,成立一個由黨政有關領導參加,組織、人事、監察、審計、財政等部門組成的離任審計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離任審計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建立聯系會議制度,及時布置、反饋和研究離任審計工作,設立專門經濟責任審計科室,建立專門的離任審計數據庫,適當補足離任審計工作經費,真正支持審計執法,為離任審計工作撐腰壯膽,給離任審計工作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
篇11
篇12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6日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審計中的新領域,是審計中的重點與難點。目前,我們正處于一個資源約束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的社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環境質量是當務之急,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增強領導干部生態理念,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重要措施,是對其在任職期間履行自然資源資產開發、利用和保護責任情況進行獨立審查、評價、鑒定,并發表審計意見的活動。
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的研究,即主要集中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審計目標、審計主體、審計內容、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措施以及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編制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進展,而且一些地區進行了試點,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關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研究較多,實證研究較少,亟須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來指導實踐和進行操作。
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依據與原則
(一)審計依據。經過地方人大常委會審查通過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方案》及相關規章制度。
(二)審計原則。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按《黨政主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方案》及其指標體系進行,而指標體系(以下簡稱本指標體系)的構建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通過借鑒國內外現有的指標體系,并根據指標體系的實際需求,遵循以下的原則考慮指標的選取。
1、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體系的構建目的主要是為了評估擬離任省、市、縣(區)主要黨政負責人在任期內對生態文明各個方面行政的效率和效果,需要考慮在縣級以上各項規劃中的控制與引導,即可操作性原則是首要原則。
2、相容性原則。本指標體系應當與國家、省、市有關生態的政策標準相結合。
3、可計量原則。指標體系應當定量化與定性化結合,做到能夠量化的,盡可能有定量的表征方法。
4、區域性原則。各省、市、縣(區)有其特有的生態環境條件,本指標體系評價方法的指標值對所有省、市、縣(區)適用。
5、前瞻性原則。指標體系不是靜態不變的,構建時要充分考慮到歷史演變過程,并且能夠對未來發展做出一定預測,以便做出合理的計劃安排,促進當地生態文明發展。
三、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方法與程序
(一)登記建賬。根據審計內容,由各地按照當地審計局的統一要求,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登記臺賬,定期更新臺賬,確認黨政主要領導干部上任時的自然資源資產初值。
(二)聯合檢查。由組織、審計、統計、環保、國土、林業、水利等職能部門成立聯合審計組,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對領導干部離任時的自然資源資產登記臺賬進行期末檢查和核對。
(三)抽樣調查。采取問卷調查或座談會的形式,向長期生活在該區域的有關人員進行問卷或座談會了解情況,并對環境保護執行情況有關指標進行抽樣調查。
(四)數據匯總。根據登記臺賬與抽樣調查結果,由聯合審計組完善《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表》數據采集。
(五)出具審計報告。根據數據處理方法,對《自然資源資產審計表》進行數據處理,得到綜合評價數值,然后根據綜合評價數值的大小,出具客觀、公正的審計報告。
四、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主要內容
依據《中國自然資源手冊》,結合當地實際,審計內容主要為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資產及保護、耕地保護和國土征用、礦產資源開發、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及其制度執行等五個方面的職責與責任。
(一)自然資源資產及其保護責任。主要包括:單位GDP能耗、耕地保有面積、征用土地閑置面積、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單位GDP建設用地、綠色建筑比例、濕地生態保護情況、生態保護地面積及占轄區土地總面積比例、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水土流失面積、當年水資源量、人均綜合用水量、單位GDP用水量、徑流系數、節水灌溉面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瀕危動植物保護情況、礦產資源采礦回收率、森林蓄積量、森林覆蓋率、農田拋荒情況、名勝古跡保護(含物質文化遺產)情況、建設項目決策失誤造成重大安全資源破壞事故情況、人為造成的災害性天氣日數等24個指標。
(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主要包括:重大生態破壞環境污染事故、單位GDP碳排放量、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率(含二氧化硫、煙塵、NOX、COD、NH3-N)、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實際監測的地表水斷面Ⅲ類地表水質量標準達標率、城市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達標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秸稈還田率等14個指標。
(三)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及執行責任。主要包括土地出讓稅費征收、礦產出讓稅費征收、水資源稅費征收、生態補償金使用情況、生態建設專項資金使用合規性、環保專項資金使用合規性、林業政策的執行力、水資源政策的合規性、土地政策的合規性、建設項目環境評價合規性、資源開發與環境治理項目管理合理性、環境質量的監測開展情況等12個指標。
五、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結合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內容,本文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分別設置定量和定性指標(均為一級指標),并設置相應的二指標。定性指標包括:一是環境保護目標落實情況。確保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生態環境保護等)和具體目標(確保環境質量、實現污染物減排等)的實現;二是環保政策、法規制定情況。重點關注資源節約使用、環境保護等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執行和落實情況;三是環保政策執行情況。重點關注環保專項資金在征收、分配和使用等過程中是否存在偷漏拖欠、擠占挪用、損失浪費等問題;四是資源環境滿意程度,主要考察社會群眾對重點環境問題解決的滿意度。
依據《中國自然資源手冊》,并結合當地實際,審計具體指標的設計主要以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五大類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為維度來進行。
(一)土地資源。包括耕地保有面積,可利用山地丘陵、灘涂、濕地、草地的面積,森林覆蓋率,單位GDP建設用地面積,水土流失率,土壤質量系數等情況。
(二)氣候資源。包括太陽能利用率、風能使用率、水電站水能利用率、地熱資源利用率、災害性天氣日數、廢氣處理率、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達標率等情況。
(三)水資源。包括可利用水域面積、人均綜合用水量、灌溉用水量、單位GDP水消耗量、廢水處理率、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等情況。
(四)生物資源。包括生物能利用率、秸稈還田率、野生動物保護違法率、城鎮人均綠地面積、農副產品污染超標率、低產田改造率等情況。
(五)礦產資源。包括能源礦產保有量、金屬礦產保有量、非金屬礦產保有量等情況。
六、建議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為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提供了科學和可靠的依據,也為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提供了有利的參考,促使領導干部更積極地履行經濟責任的目標在審計過程中,還需要關注以下幾點保障措施:
(一)明確審計主體與審計對象。審計主體:各省、市、縣黨委、政府、人大常委會;審計對象:各省、市、縣、鄉擬離任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執行主體:自然資源資產聯合審計組。
(二)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資源數據庫。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設立資源數據的臺賬,對自然資源的流量和存量進行準確的統計;各級政府部門和環境統計部門也應該建立公開的環境數據平臺,使環境審計做到量化可行,為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提供依據。
(三)建立審計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經濟責任聯席會議的作用,明確資源環境主管部門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中的職責、分工,做到各盡其責、密切配合、提高效率。同時,建立健全部門協調機制,要求紀檢、組織等部門從審計進點到審計結果反饋,最后到整改督查落實全程參與,確保審計結果運用的客觀公正。
(四)強調審計結果運用。將審計結果作為地方年度評優評先、干部提拔重用的依據之一。對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結果不合格的所在地黨政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和問責,不納入提拔重用的范圍。對雖然不夠違紀但環境破壞嚴重,搞“形象工程”等問題比較突出的,不能參與各類先進的評選;情結嚴重的,要予以組織調整,對嚴重違法違紀的,應及時移交紀檢、司法機關進行立案查處。
主要參考文獻:
[1]Anthony Steele.Audit Riskand Audit Evidenee[M].AeademiePress,2011.
[2]Zisse,Melinda.Fedsto and ithurrleaneloan[J].South Florida Business Joumal,2012.5.
[3]DanCrowley.Audit:pVT Amis used publie funds[N].DailyHampshireGa?zeRe,2014.
[4]Tom Eldred.Audit finds state bidding errors.Delaware Capitol Review,2014.27.
篇13
一般管理崗位人員離任交接工作,由部門負責人確定,比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條離任交接內容
一、工作目標任務交接:年度/月度工作目標、預算及執行情況、公司重大決策執行情況、重大事故及善后處理情況、尚未完成的重要工作、未履行的承諾事項。
二、檔案資料交接:人事檔案、文書檔案、財務檔案、業務檔案、工作檔案。
三、資產交接:固定資產、公用財物、個人保管的公物。
四、社會關系交接:日常工作相關的政府機構、服務機構等社會關系,供應商、廠家等業務單位的清單及聯系方式。
五、離任審計結果交接。
六、其它需要辦理的事項交接。
第三條離任交接職責
一、離任者對移交工作的及時性、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二、離任者上級負責對離任者的工作交接進行審核。
三、接任者負責對接收的工作進行查對核實。
四、人事中心負責對交接工作全過程的組織監辦和協調。
五、財務中心負責離任審計。
第四條離任交接程序和方法
人事中心負責離任管理的組織工作,必要時可組成網工作組,制定成員分工和工作實施計劃。人事中心負責向離任者、分管上級、接任者、財務中心等發送《離任交接工作通知書》,并組織監督做好離任交接工作。
一、離任審計。財務中心在接到《離任交接工作通知書》后,按《離任審計暫行規定》在一周內完成審計工作,出具審計報告。未經離任審計或離任審計中發現有重大問題的,不能進行離任交接。
二、財務交接。在規定時間內,財務簽字權自然人從原任轉為新任人員,凡發文后原任人員簽字的財務帳單一律無效,財務收支等情況應在隨后簽署的《離任離任工作交接清單》中予以明確。
三、工作交接。
1、交接時間:一般在規定時間一周內完成交接。
2、交接儀式:交接工作由人事中心主持,離任者、接任者、直接上級及人事中心負責人在《離任工作交接清單》上簽字生效。
3、資料保存:《離任工作交接清單》歸公司保管。
第五條離任交接紀律
一、離任者須充分配合交接工作,不得借故拖延交接時間。未按期辦理交接手續的,相關部門不予辦理離任相關手續及工資、福利發放。
二、對正在辦理、尚未完結的工作,離任者應詳細說明情況,明確工作程序及重點,有責任繼續給予工作支持,以保證后續工作開展的連續性。
三、交接的資產、資料損壞、丟失,致使無法正常使用的,由離任者負責賠償。
四、工作交接后發現離任者隱瞞未報的待處理事項,若離任者仍在公司任職,由離任者負責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