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海綿城市在景觀中的應用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海綿城市在景觀中的應用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海綿城市在景觀中的應用

篇1

海綿城市;城市公園;景觀設計

1.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然而傳統的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發展模式打破了城市與自然生態進程的均衡態勢[1],使雨水徑流污染、洪澇災害、水資源匱乏等環境問題日益嚴峻[2]。而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針對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緩解城市內澇、節約水資源、保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2]。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得人類活動和生態環境矛盾日益加重,作為集游憩、休閑和娛樂多功能為一體的城市公共綠地,城市公園已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城市環境的要求。以生態理念為指導來建設發展公園逐漸成為發展趨勢[3]。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態途徑從源頭上解決城市問題,改善城市環境。本文以臺山市北新區石花北公園景觀設計為例,以海綿城市為設計理念,將場地打造為一個以雨水收集為景觀特色的生態城市公園。

2.海綿城市概念與原理

《指南》對“海綿城市”進行明確定義: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4]。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5];在此基礎上,美國東部馬里蘭州的喬治王子縣和西北地區的西雅圖、波特蘭市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共同提出了“低影響開發”理念;1999年美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提出綠色基礎設施理念[6]。上述三種理念都為“海綿城市”的構建提供了戰略指導和技術支持[4]。

3.海綿城市的應用———以臺山市北新區石花北公園景觀設計為例

3.1項目概況項目位于臺山市北新區的東南角,地塊呈三角形,座落于在石花山北麓。規劃范圍東起陳宜禧路,西至順安路,北面以石花北路為界,南面與石花山旅游風景區自然景觀連成一體。場地位于石花山北麓,現狀植被類型較為豐富,主要以林地、灌木叢和草地為主。西部有水塘分布,北部和西部靠近城市道路處有部分裸地,局部零散分布有少量廢棄建筑。

3.2景觀規劃設計理念

3.2.1整體思路提取蜿蜒曲水作為主題元素,以“水舞石花•融匯蔥華”為設計主題?!八枋ā闭宫F多水匯聚濕地生態場地特色,以連續濕地水帶為核心設計布局,結合公園地貌特征,提取濕地梯田結合山體布局;“融匯蔥華”體現綠色生態、和諧自然的生機活力。

3.2.2設計重點水體是核心部分,因此我們在設計時盡量控制水體面積和水量,并通過技術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將水體類型細分成原生態濕地區、濕地體驗區、濕地展示區,增加趣味性。我們依據原地形設計跌水景觀,在得到良好景觀效果同時,使豐枯水期時景觀水面積得到有效控制,減少補水壓力。除此外我們還采用“濕地泡”,“雨水花園”,“草溝”對雨水進行收集及凈化處理,進一步優化水面效果。

3.3海綿城市規劃理念應用該項目主要采用海綿城市生態設計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場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現狀植被,通過對場地自然條件、自然過程以及當地氣候特點的分析,對場地進行設計。通過采用“LID”技術措施恢復場地吸收和滯納雨水功能,構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園”系統,保持場地開發前后水文狀況基本不變。通過集中式場地布局方式,達到對場地資源的最小干預。構建“綠化隔離帶+功能區+生態涵養區”功能結構模式,在保護場地自然環境資源基礎上充分滿足人們的休閑活動需求。山體自然雨水經過路邊的生態植草溝,緩解暴雨徑流,排入山體各級階梯式跌水濕地泡池內,在濕地泡池內種植種類豐富的水生植物進行自然凈化水體,最終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過程中自然滲透至土壤,對地下水進行自然補充。建筑周邊的“雨水花園”設置溢流口,排至湖內,湖體最低點處設置溢流口,確保在雨水量大的時期,能夠把多余的雨水經過市政管道泄流,不產生內澇。最大湖水作為雨水處理系統蓄水池,經過雨水回用系統對雨水和湖水處理后對綠化灌溉循環利用,實現原位收集,自然凈化,就近利用和回補地下水。

4.小結

該項目案例使用了海綿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場地“依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和現狀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預的手法在場地現狀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礎上構建“雨水花園”,通過地形梳理,在現狀地形基礎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綠地,蓄存雨水徑流,將雨水資源滯留在場地上,讓場地雨時吸水,旱時貯水,成為一個兼顧旱澇問題的彈性系統,在滿足生態效益的同時,也帶來良好的城市景觀,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態系統。這種方式是海綿城市技術在城市公園中的一次成功應用,對于我們探索城市公園景觀設計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胡楠,李雄,戈曉宇.因水而變———從城市綠地系統視角談對海綿城市體系的理性認知[J].中國園林,2015,06:21-25.

[2]王國榮,李正兆,張文中.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構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劉鴻琳,王躍.基于生態設計理念的城市公園景觀規劃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園景觀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1,11:92-95.

[4]車生泉,謝長坤,陳丹,于冰沁.海綿城市理論與技術發展沿革及構建途徑[J].中國園林,2015,06:11-15.

篇2

1濱水景觀的特點和景觀設計的原則

1.1濱水景觀的特點

濱水景觀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可以建立起各類的設施,使得其具有綜合應用的能力。濱水景觀還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是各類人群主要的活動場所。除此之外,濱水景觀具有生態敏感性的特點。因此,需要對于建設出眾多的生態景觀植被,為城市帶來源源不斷的新鮮空氣,滿足人們進行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1濱水景觀設計的原則

濱海景觀在設計時需要遵循以下方面的原則。比如:完整性的原則、空間層次性的原則、生態原則、防洪原則[1]。

2京津冀地區城市道路綠化設計方法

2.1有效鄉土植被的應用

2.1.1充分展現出鄉土植物的文化內涵

充分在城市道路綠化景觀營造中表現出鄉土植物的文化內涵,發掘出鄉土植物的內在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講,京津冀地區具有自己的歷史與發展的特點。因此,其進行園林綠化工作時,需要將選用的鄉土植物文化內涵與京津冀地區城市的文化內涵進行有效的融合,通過科學的塑造鄉土植物群落,表現出城市獨有的文化特征與環境氛圍,全面提高城市鄉土植物文化景觀的觀賞性,使其煥發出勃勃生機,為促進城市綠化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使得城市與自然環境更加的協調做出應有的貢獻,全面提高城市的協調發展能力[2]。

1.1.2依據鄉土植物特點進行科學化營造

在進行鄉土植物應用的時候,我們需要了解鄉土植物的氣候特點、需要生長的土壤特點,并且依據京津冀地域位置氣候水文條件,植物的季節性特點,秋冬春三季干旱少雨,并且冬季水面結冰植被景觀差,夏季則雨水豐富內澇嚴重,土壤鹽堿化嚴重,追求生態景觀,滿足海綿城市的發展趨勢等等因素,進行鄉土植物的科學選擇。比如:具有較強抗鹽堿性和抗干旱特點的灌木、喬木、花卉、水生植物等等來進行道路景觀的營造。

2.1.3加強鄉土植物的觀賞性

我們應用鄉土植物提高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質量與水平時,需要綜合性的應用多種鄉土植物,充分的展示出鄉土植物的觀賞性。具體來講,依據城市園林綠化的需要,選擇出適宜性的多種鄉土植物,一方面可以促進城市道路綠化工作的質量與水平,保持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的協調與平衡,另一方面可以為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打好基礎[3]。

2.2綠化景觀的科學搭配

我們選用的鄉土植物需要與城市道路景觀進行有效搭配,即進行微地形的有效構建、將各種類型的植被在上面進行種植,提高京津冀地區道路景觀的質量和水平。比如:第一,雨水入滲花園的應用。雨水入滲花園是一個擁有大量植被的草溝,作用是滲入大量的降水,主要由一個草溝和各種各樣的植被組成。第二,暴雨水路緣石擴展池的應用。暴雨水路緣石擴展池的作用是捕獲收集雨水、其植被會對雨水進行有效的減速和過濾,有時還可以讓一部分的雨水滲入地下。第三,草溝的改造性應用。改造后的草溝是一個天然或者是后期人工建造的優良排水渠道和排鹽渠道,可以輸送暴雨水徑流、對于水中的污染物和沉積物還可以起到很好的沉淀作用,同時對于京津冀地區鹽堿化類型的土壤進行有效排鹽。第四,透水性鋪面的應用。所謂透水性鋪面是指一種硬質路的表面,它可以通過透水性瀝青和透水性混凝土及透水性路面磚進行雨水的滲透、傳輸等來達到路面積水的減少,保證道路路面可以正常的行走[4]。第五,暴雨水樹的應用。暴雨水樹是專門栽培在人行道兩旁中的人行道樹木,其主要的作用是美化環境和有強降水時讓雨水進入到樹木所在的樹坑內或者是進入樹木所在的可以進行雨水滲透的區域。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加強對于暴雨水樹的管理,保障樹坑內沒有垃圾的殘留和認為的破壞,這樣可以使其在強降雨時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第六,暴雨水樹渠的應用。暴雨水樹渠是位于人行道路旁邊的一種樹木及底下溝渠的和稱,它通過多個氣孔與人行道進行有效的連接,當降水發生時、通過地表徑流的作用、城市道路上的水就可以通過這些氣孔進入暴雨水樹渠的底下溝渠中,達到排除道路積水的效果。第七,暴雨水排水井。暴雨水排水井主要接收暴雨水樹渠帶來的積水,并把其中的一部分通過氣孔排放給土壤和周圍的植被,并把大部分的水進行保存,達到雨水收集的作用,是一個良好的蓄水區域,把暴雨水排水井和其他的水資源凈化設備連接在一起就可以將大量的降水凈化為飲用水,進行循環利用[5]。

結論:

對于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問題進行分析,有利于應用有效的鄉土植被和科學的城市道路景觀,提高京津冀地區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和水平,使其朝著海綿城市方向發展,更好的滿足人們對于高品質生存環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圓.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應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28):187-188.

[2]張志遠.現代海綿城市概念于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河南建材,2016,(03):256-257.

篇3

1 關于海綿城市

1.1 設計理念

在建設海綿城市之前,需要建立新的設計理念而轉變傳統的設計觀念,傳統的城市建設,重視城市路面的承載能力和強度,大多數是硬化路面,如遇暴雨天氣,主要依靠城市地下的排水管渠、泵站等設施來進行排水,以“快速排除”及“末端集中”兩方面的控制作為主要的建設理念,但這樣的建設方式通常會導致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城市建設應當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設施來組織城市排水,并以“慢排緩釋”及“源頭分散”作為主要的規劃設計理念。

1.2 設計原則

“海綿城市”作為現代新型的城市建設理念,它的建設必須遵循生態優先這一原則,應當將自然途徑以及人工措施兩個方面有效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洪功能保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有效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1.3 海綿城市理念優勢

(1)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打破了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理念,以建筑、道路以及綠地等作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現代的生態化技術,構建城市產生低影響的開發雨水系。(2)海綿城市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水資源,填補了地下水不足的空缺,同時能達到凈化水質,改善微氣候的效果,不僅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滿足了城市現代化規模建設的要求。(3)海綿城市的建設能有效緩解霧霾天氣。霧霾的產生跟水土有關,水土污染排放的各種有害物質有害氣體,特別是氨氮,氨氮蒸發以后會讓細菌微生物大量繁殖。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有效緩解霧霾現象。

2 海綿城市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2.1 海綿城市看城市景觀設計

海綿城市是近年來發展的新名詞,顧名思義,海綿城市是打造像海綿一樣的城市,從而實現了城市建設與資源環境的發展,提高城市應對自然災害能力。由于傳統城市過渡利用土地,使城市出現了水土流失,土地資源也在不斷減少,而海綿城市是土地利用和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海綿城市又稱為低影響設計?;谶@種理念,先要對城市內部雨水收集、滲透及過濾等,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其次建立了開敞自然環境,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最后,把雨水融入到景觀的設計當中,不僅會減少城市環境壓力,減少了排水設施的維護成本。

2.2 海綿城市角度來看城市景觀設計

在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景觀設計應將保存生態資源作為景觀設計的前提,實現土地資源優化,減少土地浪費,減少環境破壞,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來發揮海綿城市景觀的作用。比如,建立自然排水系統,選擇耐澇性的植被加強對雨水的有效過濾、滲透和利用;建立雨水花園,利用土壤和植物的過濾,下滲雨水,減少徑流量,從而加強對雨水資源的利用;建立可滲透路面,減少地表水的徑流。

2.3 基于海綿城市的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

(1)在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中的豎向方面的設計。城市在下沉式綠地設計時應該與該城市所規劃的綠地場地相結合,在已經硬化的地面周圍設計出下沉式綠地,從而硬化后的地表不能吸收的雨水由下沉式綠地蓄積并自然下滲。要想實現既能使雨水成功轉化為地下水,還能充分保證行人的安全的目標,就需要城市綠地設計人員合理地對下沉式綠地進行設計,尤其注意下沉式綠地的豎向設計。設計人員需要保證方向正確,坡向必須是由硬化后的地表指向下沉式綠地的。只有坡向正確,雨水才能成功通過已硬化的地表流向下沉式綠地,才能達到自然蓄水、自然下滲的目的。設計人員在設計路緣石高度時,應該要注意其高度應該與周圍已硬化的地表是一樣高的,雨水進入下沉式綠地時可能是分散進入的,如果設計人員將路緣石的高度設計的比地表高度還高時,設計人員可以通過在路緣石上設置個缺口的方式進行補救,這樣雨水可通過流入缺口的方式進入下沉式綠地。設計人員在設計雨水溢流口的位置時,既可以將溢流口設計在下沉式綠地中,也可以將溢流口設計在下沉式綠地與硬化的地表的交接處。一般情況下,雨水蓄積的高度超過了下沉式綠地的高度但沒超過已硬化地表高度的時候,那超過部分的雨水可通過溢流口進入排水管道,這是溢流口的作用。

(2)在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中的景觀優化方面的設計。從下沉式綠地的使用功能和它所達到的景觀效果兩個方面來看,目前下沉式綠地設計形式缺乏多樣化,達不到美觀的效果。想要實現下沉式綠地設計形式多樣化,設計人員在進行下沉式綠地設計時可以將雕像、園林水景、樓閣亭臺等元素添加進去。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設計下沉式綠地時和雨水花園、池塘以及濕地相結合,即可提高下沉式綠地的實用性,還能增強它的觀賞價值。下沉式綠地在選擇植物時,選擇的植物最好是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可以選用喬木、灌木以及草混合的方式,使下沉式綠地在一年四季中都能達到美觀的效果。對于一些大型的綠地設計中,由于下沉式綠地比較大,工程比較浩大,所需要的成本也很高。所以在大型綠地設計時,一般都將大化小,分成小的區域或者在各個路段進行下沉式綠地設計,利用各區域的地形特色達到很好的景觀效果,使其既能達到蓄水目的,又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2.4 海綿城市理念與城市道路的融合

在市政道路的建設過程中,海綿城市建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城市道路的建設中,首先在建設材料的選擇上,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選取合適的透水材料,主要是空隙性較好的材料,比如瀝青磨耗層,多孔混凝土,碎石混凝土,泡沫混凝土等。其次在施工過程中,要在保證使用質量的基礎上,提高道路空隙性,提高道路的透水性,讓道路遇到雨水時能夠快速排除,防止雨水聚集引起的打滑和炫光等,還要在道路旁加強綠化,提高地下水的保持率,這樣,海綿綠化建設才能做好。

2.5 城市道路建設

城市道路建設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主要是起到滲透的作用,而要起到滲透的作用,主要依靠的是“透水鋪裝技術”。包括: 透水瀝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等。道路實行透水鋪裝后,路面十分抗滑,因為水在落到路面上后,會馬上順著通道流失,不會殘留任何水汽,讓道路不會因為水汽而導致摩擦力下降,同時這種道路由于不會有水汽殘留,所以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夜晚燈光照亮引起的炫光,使駕駛人員不會產生過度的疲勞,提高汽車夜晚行車的安全性。同時這種路面可以減少行車時的噪音,對于行車來說也可以減低噪音。而且這種路面可以防止水漂,有很強的實用意義。

3 結束語

城市的景觀設計中,將土地資源、水資源等生態平衡納入設計理念,建立海綿城市的新型城市,這必將是我國城市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資源問題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更是加大了對我國城市建設的挑戰。因此,只有更好的把“海綿城市”的理念結合到我國城市建設項目中去,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城市地表水儲存問題,才能夠減少生態環境惡化的現象。

參考文獻:

[1]宋蕓.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6,(1):25.

篇4

海綿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應用

濱水景觀設計是指,距離水域空間200~300m范圍內的空間,也可以將其延伸至距離水域1~2km范圍內的空間。濱水區域是連接陸地和水域的主要部分,對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在進行濱水區域景觀設計時,要特別注重對其排水系統的設計,否則就會增加該區域的地表徑流量,導致周圍水系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甚至產生比較嚴重的水資源污染現象。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為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它要求其景觀生態系統具有像海綿那樣的彈性,最大限度地控制流入江河湖泊的降雨量,實現濱水區域中水資源的重復循環利用。

1濱水景觀的特點

1.1開放性濱水景觀是連接城市和水域的主要區域,是整個城市公共綠地的主要構成部分,因此,該區域具有較高的開放性,是人們進行各種類型戶外活動的主要場所。

1.2多樣性為了平衡城市的用地情況,各個地區都在其城市濱水區域建立了多樣化的娛樂場所、運輸碼頭等,使得濱水區域的建設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1.3生態敏感性為了確保整個濱水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植物景觀設計成為濱水區域景觀設計的重點內容,該區域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能夠為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空氣。同時,其景觀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其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嚴重的破壞。

2基于海綿城市概念的濱水景觀設計原則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人們在城市景觀設計過程中,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導致濱水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破壞,水質污染現象非常嚴重,各種景觀的設計更是相互不協調,沒有充分發揮濱水景觀親水性的優勢。海綿城市概念要求在濱水景觀設計時,充分利用濱水區域的自然特點,保護濱水區域原有的生態體系,實現人類、自然、土地以及水資源的和諧相處。濱水景觀設計過程中應該遵守的原則如下:

2.1防洪原則濱水景觀設計完成之后,除了要能夠滿足人們基本的休閑和娛樂目的,還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當遇到強降雨天氣時,能夠避免洪水對濱水區域的威脅。

2.2生態原則濱水景觀設計過程中,還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生態學理念,以實現對當地環境的最大保護,最大限度降低人為因素對濱水環境景觀的影響。

2.3空間層次性原則景觀設計過程中,注重垂直方向景觀的設計,如營造具有一定高度差的道路或者平臺,增強人們對道路的立體感,同時還可以根據地形的變化特點,設計不同高度的植物種類,營造豐富的垂直景觀效果。

2.4完整性原則濱水景觀設計過程中,要注重點線面的合理配置,實現城市、濱水區域和水源環境的相互協調,得到一個完整的城市生態系統。

3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為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設計思路,有效解決了其水資源循環問題,實現了對濱水區域水資源的保護。圖1給出了海綿城市概念下濱水景觀中排水設計思路和傳統情況下設計思路的對比。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雨水得到了有效利用,其平均排放量降低了一半以上。

3.1道路景觀的海綿體設計道路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到整個城市面積的10%~25%,因此,在濱水景觀設計中,首先要解決道路海綿體的設計。具體的設計方法如下:首先,在道路土層上面鋪設一定厚度的碎石子,實現對各種滲透水的存儲、過濾和導入。然后,架設具有較強導水性能的PP塑料管,并且采用網格鋪設模式。最后,再鋪設混凝土,道路上預留排水孔。這樣雨水和空氣能夠方便和道路下面的土層進行循環,確保土層中各種微生物的正常生長,實現對水資源凈化和污染物分解的目的。

3.2廣場的海綿體設計廣場屬于城市景觀之一,為了便于居民的行走和游憩,其地面一般采用硬質鋪裝材料,對雨水的滲透性較差。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廣場景觀設計,在選擇鋪裝材料時,可以選擇滲透吸水能力較強的鋪裝材料,實現對水資源有效涵養。目前,滲透性鋪裝材料在我國便道鋪設中的應用較多。

3.3生態廊道的規劃設計生態廊道的主要功能是實現濱水空間中各生態斑塊的聯系和隔離,通過設置不同的生態廊道,實現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有效結合,營造大規模、多樣化的生態環境體系,為生物的遷徙和水資源的循環提供便利。如XX河濕地公園在設計過程中采取如下措施:(1)將沿河徑流、水塘、低洼地作為濕地,納入整個雨洪調蓄與凈化系統,緩解城市內澇,回補河道景觀用水,形成分級雨洪凈化濕地。(2)其次,在園區內將城市休閑游憩與河道生態環境的建設相結合,建立連續的慢行網絡,并改造斷面形式,創造更多的親水空間。(3)將濱河土地開發與河道整治相結合,以河道景觀為契機,引導城市內部更新,提升土地價值,增強城市活力,促進濕地景觀與城市宜居環境協同發展。(4)在修建河道的自然駁岸中,恢復河道生態狀況與自凈能力,重現河道的生命力。(5)凈化緩沖周邊水質壞境,結合XX河內圍林地空間的組織,同周邊的城市環境形成良好的交融關系,構筑成城市海綿綠肺,中心生態基地。公園在建設過程中將調蓄設施與城市即有綠地、園林、景觀水體結合在一起,有效降低了景觀建設所需成本,同時注重對園區中天然水系的保護利用,減少了建設排水管道和鋼筋混泥土水池的工程量,具有較強的經濟效益。另外,公園中心大面積的生態濕地,形成城市綠肺;水溝管網的雨水收集、水土涵養、泄洪防澇等功能,增加了城市的“藍”、“綠”空間,降低了城市熱島效應,改善了人居環境,也為城市帶來較高的生態效益??傊?,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海綿綠芯”理念,使城市公園具有“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等生態功能,不斷延長城市綠線,增強城市中心綠色地塊,提高對生態資源的利用效率,讓城市與自然互動,同時成為規劃中新老城區的休閑綠色場地。

4結論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城市污染現象更加嚴重,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為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成為降低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方式。目前,海綿城市的概念在我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還相對較少,也沒有建立比較規范的標準。本文主要介紹了海綿城市概念在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城市濱水景觀不同于一般的景觀,其具有開放性、多樣性和敏感性的特點,因此,必須引入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文中還以道路景觀、綠化帶景觀以及生態廊道的景觀設計為例,介紹了海綿城市概念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藍.現代城市濱水景觀建設的思考[J].廣西城鎮建設,2012(6)

2李心怡.淺談城市濱水景觀規劃的方向[J].民營科技,2010(6)

篇5

以低影響開發模式為建設內涵的“海綿城市建設”已成為近年來我國學術與實踐研究的熱點話題,我國在借鑒國際雨洪管理技術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提出了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海綿城市”概念的產生源自于行業內和學術界習慣用“海綿”來比喻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與環境時具備良好的“彈性”特征,海綿城市建設倡導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的雨澇調蓄能力,傳統的雨水就地排放思路開始向雨水自然調蓄方向轉變①。近年來,車伍②、王思思③、王建龍④等人在介紹國外雨洪管理模式及方法、國內雨洪應用案例及雨洪與景觀設計結合方面有深入探討。俞孔堅及其北京大學研究團隊提出生態海綿城市并實踐了用生態基礎設施來綜合解決城市水問題和綠色城市的構建⑤。臺灣水利署基于LID技術在新近的《流域綜合治理計劃》中提出構建“海綿城市”⑥。2014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將城市中大量的不透水區向透水區或部分透水區轉變,恢復原有的水文循環過程。村鎮廣場在村鎮聚落中具備社交場所、組織交通、城市名片與美化環境等功能,是村鎮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村鎮廣場的硬質鋪裝比例大,下墊面結構與排水方式對村鎮可持續發展建設有較大影響,因此建設海綿型村鎮廣場景觀的優化設計尤為重要。

“海綿城市”與“低影響開發”的辨析

“低影響開發”概念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的雨洪管理理念,并于2000年發展成為全美的雨洪管理范本。“海綿城市”是我國借鑒國外先進的雨洪管理與低影響土地開發理念基礎上,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建設與雨洪治理理念。因此,有必要將“低影響開發”與“海綿城市”進行釋義辨析。

概念辨析。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管理技術是美國馬里蘭州喬治王子郡的環境資源部的首創,是一種新型土地開發方法,與自然管理雨水方式接近,以恢復與維持一個地區的水文生態功能為目標。海綿城市是我國借鑒國外先進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礎上,提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建設與土地開發、管理、保護等方法。第九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大會提出了海綿城市以改變我國傳統的城市粗放型建設理念為依托,滿足城鎮化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內涵。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是通過保護原有的水生態系統,運用低影響開發技術恢復水文環境,“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改變就地排放的排水防澇思路,倡導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維持不變。

由此可見,“低影響開發”與“海綿城市”在本質上都以改善水生態為出發點的?!暗陀绊戦_發”在具體的水文技術方法、法定規范與土地開發手段上更加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海綿城市”在吸收“低影響開發”(以下簡稱LID)理念基礎上,緊密結合城鎮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在城市規劃頂層設計中層層落實、明確要求,相比LID,內涵更寬、任務更重、更加迫切實施。

適用范圍。美國低影響開發(LID)理念適用于大于5000平方英尺的所有聯邦項目,主要在中小尺度的街區、廣場、居住社區應用較多。近年來,LID理論與方法逐步向全美與歐洲擴展,適用范圍逐步擴大到與城市設計、規劃相結合,形成了水敏感城市設計(WSUN)、低影響城市設計與方法(LIUDD)、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DS)的理論與方法,目前在流域尺度的雨洪模擬管理和保護開發也開始研發與應用。

海綿城市相比LID適用范圍更加廣闊,從區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到城市規劃區的海綿城市設計及舊區改造均有涉及。借鑒國際上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的成功經驗,并吸納了我國相關政策法規的要求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工程實踐經驗,適用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指導海綿城市建設各層級規劃編制過程中低影響開發內容的落實;二是指導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配套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的設計、實施與維護管理;三是指導城市規劃、排水、道路交通、園林等有關部門指導和監督海綿城市建設有關工作⑦。

海綿城市視角下的村鎮廣場景觀空間環境的問題

課題組在2013~2014年間對河北周邊村鎮廣場進行實地調研,對城鎮級綜合型廣場、鄉級主題型廣場和村級休閑型廣場進行專項研究,從促進或阻礙海綿因子、功能因子、文化因子層面定量統計,分析滿意度。調研發現,城鎮級、鄉級綜合型廣場景觀的整體滿意度最高,文化代表性強,能夠凸顯城鎮地域特色。然而,在城鎮及鄉村的海綿城市建設以及海綿文化的傳播還尚未全面展開,還存在以下不足:

廣場下墊面結構及排水方式引起的積水與水污染問題。廣場是城鎮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城市管網排水系統在廣場下墊面結構中處于主導地位并大量存在,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村鎮廣場建設量也不斷增加,使得村鎮的不透水下墊面激增、徑流量加大、城郊村鎮內澇及污染不斷加重。常見的解決方法是擴大排水管徑,增加泵站數量及排水能力來避免內澇,然而,建設經驗表明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洪水及水污染問題。調研發現,由于建設規格及排水系統較為完善,城鎮、鄉級的主要廣場內部較少發生內澇及水污染,然而途徑廣場內部的污水及雨水更多地匯集到廣場周圍的道路及低洼地段。村級廣場問題較多,由于排水管道陳舊,施工工藝較差,部分村級廣場成為雨季內澇高發地段,有些地面鋪裝工藝差,出現缺口、內陷、剝落等問題,加劇了徑流污染及內澇問題。

綠化植被(透水下墊面)面積不足或單一,夏季缺少遮蔭場所。目前國內并沒有對村鎮廣場的綠化率劃定統一標準,《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1994)中規定城市綠化覆蓋率為不少于35%。非園林城市的廣場建設也主要以此作為標準進行開發建設。傳統的城市廣場綠化設計是以滿足廣場的各類功能需求為目的的,適當運用園林小品和硬質鋪裝等園林手段,最終形成美觀、實用的廣場環境。然而作為透水下墊面的廣場綠化植被對雨水的滯留有重要作用,將靠近廣場硬質區的綠化做下沉式處理可以有效地吸收、過濾與滯留雨水。調研發現,大部分的村鎮廣場沒有考慮這一問題,許多綠化區周圍用不透水石材圍合起來作為座椅供人使用,導致雨季大量雨水無法排入綠化池內,加大徑流量。此外,綠化面積不足也是廣場的主要問題。

廣場設施功能單一或缺乏維護。村鎮廣場是公共設施的主要承載空間。公共設施不僅能夠為市民創造出愉悅感、快樂感以及對村鎮生活的思考,而且能夠促進人與人的接觸和交流。一方面展現了村鎮的文化和歷史,一方面也能激發人們參與意識、創造力和想象力。調研發現,村鎮廣場設施普遍存在一體化設計、功能單一或缺乏維護的問題,設施滿意度最低,人們普遍認為不方便,可休息的地方太少。

海綿生態文化的普世性不足,應加大宣傳力度。“海綿城市”的生態文化理念在我國行業內部剛剛興起,社會大眾對海綿生態文化認知度不高,對其恢復生態環境、改善城市水資源問題的積極作用并不了解。調研發現,大眾對城市內澇與水污染問題的解決途徑尚以傳統的排水設施不足或缺乏為主,而對新興的雨水滯留、雨水回用、雨水景觀等設計理念不了解。因此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著重加大海綿生態文化的宣傳力度,使雨水文化口口相傳,提高社會各界的生態文化意識。

海綿型村鎮廣場景觀空間優化設計思路

海綿型村鎮廣場景觀空間優化設計構架。海綿型村鎮廣場景觀優化不應僅限于雨水景觀的優化設計,還應同時考慮植被、場地、材料、文化及教育等整體景觀環境的優化與提升。根據美國可持續景觀評價標準、我國生態景觀建設標準等,提出建設可持續的海綿型村鎮廣場景觀空間優化設計構架:第一步,優化設計前評估,對場地內部水文、植被、群落生境、材料與文化進行系統評估,確定場地需要保留與改造的區域,同時增設公眾參與設計環節,對場地中功能設施及景觀環境進行綜合評估。第二步,用地適宜性分析,根據場地自然、人文與現狀條件,結合地域特點確定場地適宜建設區、較適宜建設區及不適宜建設區。第三步,優化設計目標,以建設海綿城市、美麗鄉村為總體目標定位,側重生態與人文兩方面解決現存問題,以達到可持續的廣場景觀目標。第四步,優化目標分解,將總體目標分解為五個方面:水生態系統改善,可從雨水景觀設計方法解決;植被、土壤及群落生境改善,可從植被生境修復設計解決;場地設計側重功能優化與完善;材料生態化可應用新能源、可再生及本土化材料來完善;文化及環境教育需重視生態意識及文化保護在場地優化中的要義。第五步,施工及運營維護機制,需要考慮場地優化建設中應加強控制污染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問題。

海綿型村鎮廣場雨水景觀設計途徑。以維持與恢復水文生態本底為目標定位的海綿型村鎮廣場景觀,在設計構架上應加強雨水設施與景觀要素之間的銜接與完善,將海綿生態文化理念融入廣場文化理念中,使人們在廣場景觀環境中更加舒適、愉悅地體驗自然魅力與人類智慧的交融。海綿型村鎮廣場雨水景觀設計途徑:第一步,用地適宜性分析。第二步,按照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指南》中對我國各地區年徑流量控制率的規定,制定海綿型村鎮廣場雨水景觀優化目標。第三步,雨水系統設計。根據現場具體情況,確定水文與氣象,測定雨水的體積來管理現場。第四步,典型現存設計選項。根據測定雨水的體積與現狀條件選擇雨水設施來進行現場設計,從場地源頭開始對雨水進行管理,可將雨水滲透/滯留設施、雨水徑流傳輸設施、雨水調蓄設施通過任意組合來達到設計目標。第五步,雨水設施景觀化設計。雨水設施景觀化是海綿型村鎮廣場景觀優化設計的關鍵,可通過雨水設施功能多元化、雨水植被設計景園化以及海綿生態文化地域化的設計策略來實現。

海綿型村鎮廣場景觀空間優化設計策略

雨水設施功能多元化。村鎮廣場中的雨水滲透/滯留設施在滿足雨水徑流就地滲透/滯留的功能以外,還可結合城市廣場的游憩空間、場地邊界綠化帶、停車場綠化帶、情景化鋪裝來實現豐富的廣場景觀品質。村鎮廣場中的雨水徑流傳輸主要通過明渠流與漫地流的方式來實現,設施主要由植草溝、雨水管渠等構成。廣場中的雨水傳輸設施可具備分割空間場地、景觀雕塑、游憩設施等多種功能來滿足人們的戶外活動需求。村鎮廣場的雨水調蓄設施位于雨水徑流匯集的末端,為多功能調蓄設施。當村鎮發生強降雨或防洪排澇有較高需求時,可作為雨水徑流調蓄池,有效減低雨水徑流,減輕村鎮防洪壓力。雨水調蓄設施平時可作為下沉廣場提供多種游憩功能供人適用。

雨水植被設計景園化。在我國,現代村鎮廣場的植被設計主要以學習西方廣場的現代造景手法為主,以幾何形式的排列組合來配合場地道路與活動場地,或以群落式的布置方式作為場地集中綠地的體現,此外,每逢國家節日村鎮大型花壇蜂擁而至,展出結束,花已凋零。這些與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因借自然的園林植被設計手法有很大差異。與傳統廣場旱地植被不同的是,雨水植被可有效凈化與降低雨水徑流中的污染物,削減雨水總徑流及峰值流量,具備重要的生態功能與美學價值。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雨水植被類型、組合方式、地域特性以及凈化效果均有較為深入的研究,然而,在雨水植被的景觀環境營造中涉及尚少。筆者認為海綿型村鎮廣場的植被設計應采用低維護、低成本的本土植被,借鑒我國傳統園林的造園手法,使場地中雨水植被與旱地植被巧妙融合,創造優雅怡人的景園效果。

海綿生態文化地域化。海綿生態文化是城市回歸自然本真的一種體現,是當前環境治理、城鎮開發與改造的精神動力。海綿生態文化是我國海綿城市建設進程中的核心文化理念,在學術界與業界已得到廣泛關注,調研發現人們對新興的海綿城市、雨水景觀等設計文化理念知之甚少,對村鎮水污染與內澇治理尚停留在依賴城市排水設施的基礎上,因此在村鎮建設中宣揚海綿生態文化理念,提高大眾的生態意識尤為迫切。海綿生態文化的傳播應體現地域性的特點,在我國不同地域的村鎮廣場具備風格各異的水文與地形特征,根據不同地域類型的村鎮廣場來劃分不同的海綿生態文化分區,可以加深大眾對海綿生態文化的認知度與理解力,對村鎮廣場的獨特性與多樣性有一定的推動意義。

結語

我國的“海綿城市”理論是在吸收借鑒國外雨洪理念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2014年《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提出將海綿城市理論與建設實施提高到國家戰略規劃高度,對我國解決城鎮化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實現城市永續目標有里程碑式戰略意義。本文通過對河北村鎮廣場進行專題調研,梳理現存問題,提出建設海綿型村鎮廣場景觀設計思路與構架,對村鎮廣場雨水景觀化途徑與策略展開詳細討論。目前,我國的雨洪景觀理念與實踐尚屬起步階段,還存在水文數據不透明、雨洪徑流模擬與計算技術滯后、項目落地阻力大等問題,需要不斷積累實踐經驗,提高本土雨洪景觀理論與技術能力,加大海綿生態文化傳播力度,早日實現我國海綿城市開發建設的良性發展目標。

(作者分別為天津大學仁愛學院建筑系博士研究生、講師,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博士研究生、講師;本文系2014年底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河北省農村社區生態規劃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040707)

【注釋】

①⑦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2014年10月。

②車伍,張{,趙楊:“我國排水防澇及海綿城市建設中若干問題分析”,《建設科技》,2015年第1期。

③蘇義敬,王思思,車伍等:“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南方建筑》,2014年第3期,第39~43頁。

④王建龍,車伍,易紅星:“基于低影響開發的雨水管理模型研究及進展”,《中國給水排水》,2010年第9期,第50~54頁。

篇6

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具有良好的“彈性”以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能釋放蓄存的水,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即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的技術,構建低影響開發(LID)的雨水系統。海綿城市的建設,強調優先利用綠色、生態化的“彈性”設施,同時也要注重和傳統的“剛性”設施相銜接。

2、海綿城市理論在風景園林中的應用

2.1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原則

第一,規劃人員要適當降低道路面積,增加綠地面積,可根據環狀路網設計原理來實現風景園林道路面積的降低,如可將直線路形替換成曲線等路形,同時還要保證間隔綠化帶設計面積與排水需求的相適應。第二,用分散性高、連續性高和密度性高的綠化植被替換道路兩旁排列整齊的樹木。第三,進行風景園林路面規劃時,其材料也要遵循海綿城市理論選擇和應用,一般要求選擇質量好、性能齊全、滲透好的路面材料,以實現風景園林雨水水質、雨水消納和雨水徑流量等功能的完善。第四,進行路面嵌草、鋪裝草皮磚規劃及施工時,要在路面中留下空隙,以此用來填充草皮和地被植物,并且保證路面的孔隙率達20%~50%,以實現路面與與植被的緊密結合。

2.2生態景觀格局設計

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以區域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為基本目標,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和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區域景觀生態系統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其核心作用是判別、保護和維護各種自然生態過程不受破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通過構建生態基礎設施,建立有利于補償受損生態系統、改善生態環境的優勢景觀格局。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為構建與完善生態雨洪調蓄系統提供重要決策依據,能夠宏觀地從城市和區域的尺度解決雨洪問題,是建立生態雨洪調蓄系統的景觀生態規劃途徑。其建立途徑為:首先,建立區域以水為核心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根據高、中、低三級安全格局劃分禁限建區域,明確嚴格保護、限制建設和引導建設的范圍區域。其次,根據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識別區域內水導向的綠色基礎設施的空間位置,判別潛在徑流方向與通道、匯水與蓄水區域、洪澇災害風險區域等重要控制點。第三,通過重要控制點規劃設計綠色生態基礎設施,構建區域生態雨洪調蓄系統。

2.3雨水收集系統

針對現存地形條件和景觀需求設計3種形式各異的綠地生態水渠:對截洪溝改造利用,使之成為收集、存儲、過濾3種功能兼具的生態水渠;在山坳設置引水渠,將雨水引入人工濕地進行過濾凈化處理;結合現狀地形設計滲透式采集通道。不同位置及不同使用功能場地在設置滲濾溝時,同樣采取不同形式:園路因行人較多,雨水受一定程度污染,滲濾溝需結合綠地過濾設計滲濾溝;硬質廣場路面每隔20m左右設置滲濾溝,設計時需結合地面找坡及鋪裝設計;停車場應在植草磚停車區設計多孔瀝青車道,盡可能讓雨水下滲,并結合棄流及土壤滲濾設置穿孔管集水。另外,滲透性鋪裝具有入滲、滯留的能力,能夠讓雨水回歸大地,解決地下水回灌問題。通過滲透性鋪裝,可以將雨水下滲實現道路年徑流總量控制在85%左右,同時提高了綠化帶土壤保水量,降低綠化用水量。

2.4道路規劃設計

海綿城市中風景園林道路的規劃方法主要有道路的景觀綠化以及人行道雨水排放等。其中針對城市道路的景觀綠化,對于道路的本凹陷綠地,其主要有將路面雨水徑流到城市綠化帶的作用,以此形成一個綠色的存儲系統,來降低降雨入滲和凈化。對于城市道路滲透便道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強化道路的雨水滲透功能,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城市道路的路面污染比較嚴重,就得要充分的重視是否要應用到滲透路面之中。另外,對于城市道路人行道的路面雨水徑流消化,一般都應用的是LID樹池型的方式。與此同時,在城市園林設計的過程之中應用海綿城市理論,可滲透路面主要就是利用各類技術來改變成為可滲透的路面,其實質上就是一類直接性的降低地表徑流的措施,應用滲透路面可以有效的環節現如今的雨水環境,從根本之上來及時的解決存在的問題。人行道的樹木栽種要推廣LID 樹池形式, 消減路面上的徑流水量。

2.5建筑物規劃

第一,整體而言,規劃人員應先對公園建筑現場的地形、地貌、氣候和降雨等自然因素情r,進行全面了解并掌握,然后根據了解的地形地貌實際情況,構建雨水收集系統。第二,對于雨季期間風景園林公園建筑物的規劃,規劃人員可以將雨水收集到建筑內的暗渠,即將降落在建筑各處的雨水,引入環形的濾水槽中,利用濾水槽內的礫石將雨水過濾,待雨水被過濾成可使用的干凈水后便直接存入蓄水池,以實現風景園林公園建筑物內的雨水收集及充分利用。

2.6綠地規劃

合理規劃設計公園的開敞空間,處理好公園與周邊環境的關系,使公園成為吸收和凈化雨水的處理場地;對于面積較大的城市廣場要建設透水路面,并將雨水調蓄設施設置在廣場地下空間,一方面便于超標暴雨的臨時滯留,另一方面便于儲存雨水用于綠化。

結束語

本文從海綿城市理論入手,重點分析了其在風景園林中的設計應用,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洋.雨洪資源在城市園林綠地中的景觀應用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5.

篇7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面臨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洪水內澇等一系列的問題。隨著人們生態意識的不斷增強、環保認識的逐漸提高、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現代化城市建設要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應運而生并被大力推廣。

1 海綿城市概述

海綿城市是一個形象且綜合的概念,讓城市變得像海綿一樣具有彈性,這是我國在借鑒國外先進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礎上,提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一種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建設與土地開發、管理、保護的方法。本質是改變傳統城市建設理念,解決日益惡劣的環境問題以及由其引發的自然災害,以生態優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居住環境,讓城市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實現城市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合理的規劃布局、科學的技術手段,改進和優化城市水生態基礎設施,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三大功能,達到降低城市雨洪壓力、涵養水源、凈化雨污水土、改變城市微氣候、優化城市景觀的目的。

2 園林景觀設計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建設海綿城市的關鍵在于構建相應的水生態基礎設施,水生態基礎設施對應的就是園林景觀格局。園林景觀設計和海綿城市建設密不可分,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園林景觀設計打造既實用又美觀的水生態基礎設施,科學、合理、經濟地實現水資源的利用,得到最大的生態效益,改善城市居住環境。

3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一些措施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就是要綜合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通過合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適當應用先進的人工技術、材料,能有效的整合自然水資源以及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1 設置滲透性鋪裝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的鋪裝要有滲水、滯水和排水的能力,實現減洪、水質凈化與地下水涵養等功能。在道路、廣場、停車場等鋪裝設計中優先采用生態透水材料,如透水瀝青、透水磚、鵝卵石等,使雨水能夠及時滲入地下,不但起到削減洪峰、減少水土流失、降低“熱島效應”的作用,還能吸聲降噪、吸附粉塵污染,效降低投入、減少維護成本,使鋪裝自然美觀,更容易貼合環境生態。

3.2 因地制宜設置排水系統

在海綿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排水系統要能起到滯水、凈水、排水以及部分蓄水的功能,設計時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高低地勢、水流匯聚情況、降雨水平、土壤性質以及植被覆蓋等條件,綜合分析并進行系統化的科學布置。排水系統分為地面自然排水、溝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三種方式,在一般情況下應以地面自然排水為主,溝渠排水和管道排水為輔。地面自然排水依據地形地勢建造自然綠地緩坡,雨水在下坡的時候慢慢被吸收,實現滯水、排水的功能,余下的雨水將被導流到蓄水系統中。地面自然排水不僅造價和維護費用較低、不影響土地使用功能而且美觀環保,能構成良好的園林景觀要素。溝渠排水主要有生態植草溝、溪流、旱溪等形式,設計時應適當增加布置適宜生長的植物和沙石等配置,在植物、沙土的過濾、沉淀作用下,凈化水資源、涵養地下水,達到迅速導流的目的。管道排水則能更快速直接的實現徑流疏導和排放,設計時應注意考慮排水口的設置,既要保證在低洼雨水匯集處,又要避免沖蝕地表土、植物莖葉和垃圾物的堵塞。

3.3 設計中應考慮利用自然凈水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中,自然凈化水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能源及投資方面具有相當突出的優點。通過土壤和植物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作用原理,有效對水體污染物進行阻擋、過濾和吸附消除。在自然凈水系統中,地形布置是關鍵,能有效疏導水資源;而植物選擇是否得當則是重點,將直接關系到凈化效果。自然凈水的主要過程是先利用緩坡地形來降低水體流速,自然沉淀一些大顆粒雜質,再通過沙石土壤、植物根莖葉的滲濾作用分解水中的污染物, 借助植物吸收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質和雜質,最終達到凈化水資源的目的。

3.4 設計生態節約蓄水系統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中的蓄水系統,應結合相應的水資源凈化和再利用技術措施,能夠獲得最大的景觀生態效益,構建成成本投入少、后期養護管理資源消耗小的節約型系統。

3.4.1 雨水濕地

雨水濕地一般為下凹綠地形式,區域內種植灌木、花草乃至樹木等植物,降雨的時候能將雨水匯集其中,可短暫或長期的由濕地形態存在,要發揮儲存和凈化作用,構成良好的景觀。這種綠地的植物配置應采用耐澇濕的植物,盡量使用本地植物,以適應本地氣候和生態環境,打造出生長茂盛、層次高低錯落、品種豐富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

3.4.2 人工湖

人工湖是園林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綿城市建設中最核心的蓄水場所。在建設人工湖的時候,湖內應結合排水系統,將經過凈化處理的雨水、地表水、中水水資源作為補充,以保持水循環的平衡,要根據實際情況配置水生濕地植物、水生動物、微生物種群,慢慢建立起穩定的水生態系統。人工湖沿岸以及淺水區應綜合考慮湖體環境特點,模擬天然湖泊,配置不同功能和不同景觀效果的植物群落,達到摸擬自然、情景交融的觀賞效果,提高水體自凈能力,提高環境質量,減少運營成本,實現節約型建設。

3.5 在園林景觀中充分利用水資源

水是寶貴的資源,海綿城市本著強調生態節約式的建設理念,在水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將雨水資源利用與園林景觀結合起來顯得尤為關鍵。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應考慮充分使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多措施并,發揮各種創意通過多途徑收集的水資源來打造節約型園林水體景觀,如噴泉、瀑布、雨水鏈等,把水資源利用與景觀營建結合起來;合理優化利用水資源來澆灌綠地、沖洗道路廣場實現經濟節約的園林管護,將“耗水型”園林變為“節水型”園林。

4 結束語

通過對海綿城市中的園林景觀設計的進一步分析和闡述,了解到在海綿城市中合理進行園林景觀設計,不但有效實F自然美觀、經濟適用,運行管理十分有效。在我國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建設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政策,強化相關建設規劃設計人員的培訓工作,讓全社會對海綿城市建設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通過與園林景觀設計的緊密結合,使城市建設更加成熟,功能更加人性化,發揮更顯著的生態功能,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莫琳,俞孔堅.構建城市綠色海綿――生態雨洪調蓄系統規劃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2(05).

[2]王大樂.城市園林綠地中雨水利用的景觀化探討[J].北京林業大學,2007.

[3]文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城市園林中的運用和推廣[J]. 現代園藝,2016(10):126-127.

[4]劉書影.園林生態學研究進展――海綿城市理論及其在風景園林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農技服務,2016(05):248.

篇8

一、海綿城市建設的相關概念

海綿城市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它是指城市大地能像海綿一樣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同時彈性良好,以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并且,在需要時城市能夠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實現慢排緩釋的控制目標。2015年4月2日,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根據地區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別是(按行政區劃序列排列):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國家住建部2015年6月10日下發文件把三亞列入城市“雙修”、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二、建設海綿城市的必要性

近年來城市內澇問題日益嚴重,過去只有個別城市在極端惡劣的天氣情況下才會出現內澇問題,而現在每年都會看到各種內陸城市“看?!钡南?。在內澇城市范圍的分布上,由北京向東南邊蔓延,福州、合肥、南昌、武漢、杭州、長沙、成都等,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被大家戲稱的“城市看?!爆F象。城市內澇出現的原因,首先要從雨水說起。要使雨水不至于成澇,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地吸收和排放。吸收雨水的最大功臣是土地,而排走雨水的任務也不能只落在管網上,還應有大自然河渠和沖溝,它們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建設的發展使城市土地硬化面積增加,土壤和雨水之間被鋼筋水泥阻隔起來,城市原有的河道和沖溝也被逐年填平。解決城市內澇的辦法要從恢復土壤下滲能力、還原河道和沖溝入手,應通過科學的方法找到雨水的流匯規律,使雨水能夠自然、高效、科學地運行,以順應城市高效發展的節奏。首先解決“流”的問題。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模擬土地上的徑流路徑,可以找到雨水的流徑,將流徑圖與現實場地進行對比之后會發現不同,其產生原因是現實場地中對自然流徑進行的破壞或消解。其次,解決“匯”的問題。匯,其實就是將雨水存儲起來,在有需要的時候加以利用。同樣需要運用地理信息系統輔助完成匯集地的選擇,通常把雨水匯集地稱作濕地,農田就是最基本的濕地。與此同時,通過雨水邊溝、雨水花園、雨水濕地、下滲路面、雨水收集設施等低影響開發的手段的應用,使城市雨水匯流貫通,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決城市內澇的手段。通過對雨水流和匯的控制,實現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等海綿一樣的功能,就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思路,海綿城市建設可以有效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三、海綿城市建設中進行景觀設計的方法

海綿城市建設的目的是改善環境、保護環境,景觀設計也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如前文所說,正是因為雨水不能得到合理的吸收和排放,從而導致了城市內澇問題。那么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進行景觀設計,關鍵點就在于對水的把握,要做到治城先治水。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景觀設計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建立自然防護林帶,保持水土

在城市逐漸發展蔓延的過程中,人們對于自然山林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強烈,導致山洪、泥石流等現象時有發生,更嚴重的問題是山體對于雨水的自然滲透能力降低,山不能蓄水,也不能過濾水。作為美國國會和總統顧問的生態哲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曾說:“我們到荒野中與大自然遭遇時,不是要對自然采取什么行動,而是要對它進行沉思,是讓自己納入到自然的秩序中,而不是將自然納入我們的秩序?;囊白匀粚τ谖覀儊碚f,根本不是一種商品。我們對荒野自然的需要,是在于我們欣賞它的內在價值,而非它的工具價值?!比祟惒荒芨缮孀匀?,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保持自然的自主性。有些人認為,毀了森林,可以得到木材,然后再種上果樹和經濟作物,還原綠色,豈不是兩全其美?然而實際上幼小的果樹和經濟作物并不能取代森林中參天大樹的生態功能,視覺上看確實綠了,但是如果植物的根系不夠深入發達的話,是根本達不到水土保持和過濾的作用的。同時,要摒棄傳統的“造園”意識,不要認為森林毀壞了,再造一個新的園子就可以取代它,應摒棄用觀賞植物取代原生植物、用人工美學取代自然風貌的思想。因此,在景觀設計上應建立自然防護林帶,并結合山水的優勢資源,設計穿越山林之間的河流,打造集山林探險體驗、山林別墅會館、度假和休閑療養為一體的場所,使人們能更多地體驗原生自然環境、培養環境意識,并實現山林的生物棲居和環境教育功能。通過對原有綠色植被的保護,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只有讓山上的水變得清潔,才能保證流入城市的水是清潔的。

(二)完善城市中心帶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綠色基礎設施主要應對城市水污染、空氣污染、生物危機、游憩危機等環境問題。城市中心帶的綠色基礎設施非常豐富,包含綠道建設、低影響開發、濱水空間建設、水資源再利用、生態駁岸等方面。例如可以通過對城市綠道景觀的設計,實現市民休閑游憩、文化體驗的雙重目的,綠道景觀設計的重點可以放在以公園串聯道為主體的綠道體系上。其次,在市政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方面,通過生物滯留設施、屋頂綠化、植被淺溝、雨水利用等方法,盡量做到低影響開發,以維持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再次,優化濱水空間界面,營造濱水活力空間、濱水運動空間、濱水漫步空間、濱水商業空間等,提升水景觀設計。同時通過人工浮島,植物過濾的方法,做到水資源凈化和再利用。另外,城市中的不規則水岸空間和綠地共同串聯起來的綠色游廊是城市中極具魅力的地方,它給人們在茶余飯后提供了短暫休閑游憩的場所,滿足了人們對于自然資源體驗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水岸處理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硬質的護坡對于雨水的收集和排放沒有起到促進作用,反而阻礙了雨水的滲透,加大了流徑的負荷。因此建設生態駁岸尤為重要,在保證駁岸穩固的前提之下,水岸線處理得越簡潔越好,盡量降低對自然駁岸的干擾。同時,通過使用多樣性的本土植物和環保護坡材料,能夠使駁岸既堅固安全又起到滲水保水的功能。

(三)保護濕地,注重濕地凈化作用

近幾年,城市洪澇現象在全國很多城市出現,網友調侃這一現象實現了足不出戶“看?!?。在城市快速發展的步伐下,農田的大面積減少引發了城市雨洪調蓄功能的銳減現象,城市內的荒地也被商業開發利用起來,這導致了生物棲息地的喪失。物種不平衡引發了很多生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濕地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直接改善因為農田和荒地喪失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同時,還可以結合功能濕地,開展濕地教育體驗、休閑游憩等活動。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濕地,最小程度地進行人為干預。結語海綿城市建設旨在改善城市環境問題,與之相匹配的生態化景觀設計是實現其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態景觀設計對于城市建設,乃至于整個國家的建設都至關重要。設計者要抓住城市河湖景觀綜合規劃設計的要點,詳細研究生態河道構建體系及其規劃設計與應用,實現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的構建,為海綿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余利平 單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東輝.景觀設計[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9.

[2]奈杰爾•鄧尼特.雨水園:園林景觀設計中雨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3]田建林,張柏.園林景觀水景給排水設計施工手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4]希瑟•金凱德-萊瓦里奧.雨水設計:雨水收集•貯存•中水回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5]肖楚田,肖克炎,李林.水體凈化與景觀:水生植物工程應用[M].南京:江蘇科技技術出版社,2013.

[6]貝內迪克特,麥克馬洪.綠色基礎設施:連接景觀與社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7]克雷格•S•坎貝爾.濕地與景觀[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8]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9]陸健健.濕地生態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孫林,文慶玉,韓國輝,等.農田防護林的綜合效益及對環境質量作用的分析[J].吉林林業科技,2011(1).

篇9

同時因為城市排水管道為硬質設施,難以配合多變的降雨而變化排量,所以會出現排水不足而產生內澇的情況。尤其在我國前期建設不夠規范的情況下,城市所依賴的管道排水系統其實已不堪重負,因此內澇頻繁發生。

T:“海綿城市”是怎樣一種模式?

H:你可以想像一下城市地表像“海綿”一樣很有“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韓宏用生動地語言解釋了海綿城市的概念?!昂>d城市”應當能夠很好地應對汛期從小到大的各種降雨,使其不易發生洪澇災害,同時又能合理地資源化利用雨洪水和維持良好的水文生態環境。

海綿城市就是運用低影響開發理念,改變傳統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為主的雨水處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頭分散”、“慢排緩釋”,就近收集、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地“呼吸吐納”,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遷移。

篇10

海綿城市主要是一種較為創新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可以有效的防止治理城市發生內澇或者雨洪現象,此方法有一點的“彈性”,所以我們把海綿城市也可以理解為“水彈性城市”。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各類資源的大力開發利用導致了很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而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可以把城市變成海綿那樣,適應氣候環境的變化,在下雨時吸水,在需要水資源時防水,所以對其應用發展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1海綿城市建設基本原則

1.1優化規劃

在城市園林設計中對于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其主要組成部分是城市雨水、雨水管渠以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他們三個是相互配合應用的,所以對于城市園林設計中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尤其重要,要保證城市雨水系統、雨水管渠以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的協調統一、銜接到位。具體規劃過程中還要做到:并綠色結合灰色、源頭減排結合末端調節,切實注重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的發展性和復雜性特點,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其他部門要全力配合,加強合作,保證海綿城市規劃的科學有效性。

1.2注重生態性

對于城市園林設計中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發展,其主要要求以及具體出發點就是注重城市的生態性。之前我們總會將城市的管道工程、溝渠工程以及泵站工程等的建設叫做灰色設施,而海綿城市的設計建設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對城市系統低影響的綠色雨水設施,以此為城市的建設發展創造出社會以及環境效益。特別是在一些老城區,由于雨水設施都比較陳舊和落后,所以通常會出現雨水徑流現象,所以要建設低影響開發的雨水設施和系統,以此保證雨水設施取得更好的效果。海綿城市的設計發展就是在生態性原則的指導下建設出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雨水系統。

1.3安全第一

安全第一,無論是什么工程的建設。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也是如此,要以城市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生命安全為重。在設計海綿城市的過程中,要切實了解當地的水資源情況以及具體降水特點,嚴格按照本城市對水環境保護及對城市內澇治理的實際要求,設計規劃出科學合理的海綿城市。

1.4注重設計的系統性

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其系統性比較強,所以對其具體設計施工要認真分析好城市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以及城市現有水設施和之前城市水資源的開采程度等等,進而按照本城市的實際發展要求,對海綿城市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比如英國的排水系統,主要以全面綜合的規劃設計為其基本前提,以保證城市排水系統和本城市整體環境系統的協調性。

2海綿城市角度來看城市園林設計分析

2.1城市道路規劃

對于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其道理規劃方法主要有道理的景觀綠化以及人行道雨水排放等。其中針對城市道路的景觀綠化,對于道路的本凹陷綠地,其主要有將路面雨水徑流到城市綠化帶的作用,以此形成一個綠色的存儲系統,來降低降雨入滲和凈化。對于城市道理滲透便道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強化道路的雨水滲透功能,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城市道路的路面污染比較嚴重,就要特別仔細的考慮是否使用滲透路面。除此之外,對于城市道理人行道的路面雨水徑流消化,通常對其使用LID樹池型的方式。

2.2海綿城市景觀設計的技術方法

2.2.1自然排水系統自然排水系統其主要原理是從現有的排水系統,使雨水在街上成集水管不同,則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湖泊,但將按地下水補充浸潤過濾保留雨水,土壤和植物。包括有植物、地表洼地和滲透空間、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組成。在這其中,植物的抗澇可以切實有效的增強過濾和雨水滲透。

2.2.2雨水花園在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國,雨水花園主要是指在淺凹陷種植灌木、花木,以及其他工程措施植物中的區域,雨水花園注意利用了過濾器土壤和植物,保證雨水的滲透,切實降低徑流。雨水花園把雨水管理系統和城市景觀的設計很好的結合在了一起,在解決雨水問題的同時又美化了城市環境?,F階段我們主要研究的問題是怎樣保證雨水花園建設的針對性,有效減少雨水污染。

2.2.3可滲透路面城市園林設計中對于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可滲透路面主要是通過不同技術手段的應用將之前不可滲的路面變為可滲透的水面,是一種直接減少地表徑流的工程性措施。對于可滲透路面的應用是一種對現有雨水環境的緩和措施,可以很好的減少對其他雨洪水技術的應用,以此源頭性的解決所存在的問題?,F階段主要有水泥磚塊以及可滲透瀝青、可滲透混凝土等滲透材料的應用研究??偠灾诔鞘袌@林設計過程中,海綿城市理論的應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減少城市園林建設成本,降低園林運行管理難度,促使所設計的城市園林更加自然、美觀,充分展現城市園林具有的多元化功能。

參考文獻:

篇11

2.1優劣勢分析

(1)水資源豐富,優于水也憂于水武漢市域范圍內的湖泊眾多,水網縱橫,江湖河澤星羅棋布,水體面積約占25%。如何保護和利用好水資源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武漢的水環境、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的問題也逐漸突出,內不能蓄,外不敢排,飽受河湖污染的憂患。(2)山水格局突出,水綠交融,基礎良好武漢是山水園林特色鮮明的城市,綠地率達33.8%,城市綠地具有空間開闊,占地面積大,能儲存大量的雨水資源。水綠交融的格局,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良好載體,而園林綠地必定是海綿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雨水花園的建設還是在低影響開發等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水專題研究較多,有一定的科研與技術基礎都市發展區中劃定了1814km2生態底線,率先制定完成湖泊“三線一路”(藍線、綠線、灰線、環湖路)保護規劃等等,都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2依托已有試點,合理篩選可用措施

①武漢市相關理念已經初有嘗試。解放公園改造中,水循環利用系統的建設。洪山廣場、漢口江灘等眾多項目透水材料的運用都是重要的試點。特別是武漢市綠道系統的建設,透水材料的選用就更加廣泛。對于屋頂花園建設的大力推進也有利于雨水的收集與回用。武漢市園博園的雨水花園的試點建設正在進行中。通過植被草溝、下凹式綠地、景觀水體等結合園林景觀實現綠地的綜合功能。②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的青山區、四新片區屋頂綠化、透水鋪裝、植被草溝等措施的應用,減緩地表徑流,都將成為建設海綿城市的試點。其他區域的運用,特別是部分小區雨水花園建設、學校中水利用等也是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③其他城市的措施借鑒。武漢作為南方豐水型城市,與深圳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深圳市光明新區建設中,建立多等級的自然滲水網絡,在不同尺度及不同環節上規劃對應的自然排水網絡,以應對不同強度的暴雨徑流;改造場地和街道空間,減少不透水面,整理和優化水網和水庫,包括保育河道,利用水庫擴大集雨面,設置雨水蓄水池;恢復濕地斑塊,使濕地重新發揮蓄積雨水、去除雨水污染的生態功能[4]。這些都值得武漢借鑒。

2.3其他制約因素

①雨量相對較大,土壤下滲不足:武漢市暴雨多集中在4—8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65.6%。汛期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3%。多年平均降雨量:1257mm(1951年—2012年)。地下水位相對較高,一般地面以下1m內可見地下水,城市綠地建設中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土壤多為粘性土或工地廢棄土,土壤條件相對較差,多不利于排水與下滲。②傳統的道路灑水清掃模式的影響:很容易將道路的污染物沖入綠帶,特別不利于道路的下凹式綠地建設。③對于道路、綠帶的污染物監測數據較少,對于凈化措施的制定缺少實踐數據。

3武漢城市綠地海綿建設的關鍵點

秉承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的原則進行規劃與建設,合理分析武漢綠地建設“海綿建設”的優劣勢,借鑒、研究、嘗試合理可行的應用模式。一般情況下,綠地的年徑流外排率為15%~20%,因此,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最佳為80%~85%,那么,武漢在城市綠地建設中應注意的關鍵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3.1宏觀方面

結合城市總規與專項規劃,合理協調注重綠地系統建設、管理與周邊雨水系統的協調銜接,確定徑流控制率的總體控制目標,依托綠地、湖泊,實現徑流控制的均衡性,制定保山,理水,增湖,織綠,整地的建設策略,確保城市范圍內的“海綿體”建設與實施確實有效。

(1)系統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各要素

把治水與治山、治林、治田有機結合起來,協調解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問題。規劃增綠、山體保護與修復,確保徑流控制率的最大化,也體現了生態優先的重要原則。發揮綠地與水體、港渠的聯動作用,多種凈化措施的應用。

(2)湖泊濕地的保護,保證“城市海綿”的蓄容量

河湖水系、坑塘濕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滯納凈化場地。為河濱植被緩沖帶、河濱濕地、雨水滯留塘等低影響開發系統的構建提供條件。20世紀80年代末,“親近自然河流”和“自然型護岸”技術在歐洲多國興起。瑞士、德國等國進行了河流回歸自然的改造,裁直變彎、對已硬化的河岸帶進行了生態改造,延長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時間、降低主河道洪峰量(王新軍等,2006)。日本進行了"多自然型河道建設”(劉曉濤,2001)。這些都是武漢改善湖泊、港渠生態環境的重要借鑒。

(3)完善城市傳統排水系統與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合理測算綠地的承載

綠地的承載功能是多樣的,不能為“水”而做“水”,其中的水文章應該是理性的、合理的、多承載的。在滿足綠地生態、景觀、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預留或創造空間條件,對綠地自身及周邊硬化區域的徑流進行滲透、調蓄、凈化,并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相銜接[1]。

3.2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上,雨水利用技術措施應與綠地景觀相結合,盡可能采用生態化和自然化的措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能跟風建設,將海綿建設變成了忽略綠地景觀功能的“傻把式”而得不償失;也不能照搬照用國外先進的理念與技術,忽略了城市自身的特色,成為華而不實的半成品。在實施措施上,合理分析,體現武漢特色。關于低影響開發、屋頂花園、雨水花園、植被淺溝、生物滯留、生態濕地等,國內外規劃與建設案例頗多,基本通過土壤、填充材料和植物的過濾作用凈化雨水,減小徑流污染,同時消納小面積匯流的初期雨水,減少徑流量,補地下水源,有效實現雨水資源的調控與改善利用,與景觀結合可以在城市綠地中廣泛應用。武漢市地下水位相對較高、河湖水系較多、綠地建設多為高花壇等。針對武漢的城市綠地特色應該有合理的分析,研究武漢市綠地各類土壤的雨水滲透能力與降雨規律之間的關系,各類植物對于雨水浸泡適應的規律,初雨污染與各類植物耐受與凈化能力等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研究專項內容之一。筆者認為在武漢的建設措施中,存在著綠地下滲不易,道路中凈化困難的問題,因此在運用下凹式綠地和透水鋪裝的應用特別需要理性的分析與研究。

(1)下凹綠地

武漢對于城市公共綠地中下凹綠地的建設有一定的實踐,但少有數據分析,需探索實現之。對于城市主干道路綠帶和公園綠地做如下分析:①城市主干道路:道路的雨水污染嚴重,有關研究得出,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COD含量高達上千[5],雖然綠地的入滲能力要遠遠高于其他材質下墊面入滲效果,但是污染會通過綠地下滲,影響地下水源的安全。據研究,北京7月20日前的道路雨水完全棄流。武漢對于道路初雨污染分析的研究并不多,沒有準確的數據支撐,在主干道路綠帶中建設下凹綠地風險性較大,應有針對性的措施與條件限制,方可進行下凹綠地的改造。由于用地緊張,城市主干道綠帶相對較窄:綠帶寬度基本從1.2~4.5m不等,多為高花壇,對于下凹綠地的基本模式改造與建設有一定難度。武漢的自然氣候要求道路綠化必須滿足夏季遮蔭的功能,如何選擇合適的高大喬木,在道路上實現下凹綠地應有理性的分析與實驗?;诖耍錆h市“道路海綿體”構建應采取邊疏導邊實驗的原則,通過對于雨量、污染物的實際數據測算,明確初雨棄流的季節與時段;結合以初雨工程凈化措施為方法,實現部分道路雨水進入道路隙地下凹綠地、雨水塘或景觀水體,達到減少徑流、雨水利用的目標。中央分車綠帶中不建議實施下凹綠地改造與建設;在機非隔離綠帶寬度小于4m的,不建議做海綿的建設與改造,如需建設可采用邊緣植草溝或間斷式下凹綠地的做法;人行道樹池的海綿改造與建設中,可進行條狀連接,局部可調整為下凹式綠地;綠帶中下凹綠地必須有初雨棄流設施,確保不污染綠地與地下水;綠地內應設置溢流口(如滲井),保證暴雨時徑流的溢流排放;與非透水鋪裝之間應做防水處理,確保路基不受損。②傳統綠地的模式,不可能全部實現下凹式綠地特別是對于已建設綠地的改造中,對于景觀的破壞、植被的影響等應做理性的分析,明確改造建設面積比例與深度。綠地有一定的容量限制,當土壤穩定入滲系數較小時,下沉式綠地深度超過臨界值,將會造成植物長期淹水的情況,甚至有可能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長[6]。相對于下北京下凹綠地的深度宜為50~100mm,且不大于200mm的深度要求,武漢城市綠地的指標與數據應有合理的測算,不拘泥于深度要求,以滿足容量為主要目的,更有利于綠地的“海綿”改造、建設與景觀的多樣性的營造。土壤穩定入滲速率較低時,下沉式綠地對徑流的削減效果較差,采用下沉式綠地與雨水花園、雨水塘、雨水調蓄池、景觀水體、多功能調蓄等設施結合設計的方法,共同實現場地總體的年徑流削減率的控制目標。

(2)透水鋪裝

常用的透水性鋪裝有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磚、嵌草石板、植草磚、植草板、木塑地面、碎石路等。王哲,謝杰等通過模型計算對不同季節進行情景分析可知,由于透水鋪裝層本身具有較多的孔隙,能夠存蓄的雨水量較大,因此各個季節透水鋪裝地面對雨水徑流依然能夠起到較好的控制作用[7]。透水性鋪裝還可以降低噪聲,有效地改善城市的聲環境,光環境,補充地下水源(汪鴻山等,2012)。推薦出基于控制路面徑流污染的透水性瀝青路面的典型結構。采用20cm爐渣和20cm細砂作為過濾層進行鋪裝,該路面結構對重金屬含量高,SS污染較低的道路是適合的;而采用20cm爐渣和20cm陶粒進行鋪裝,爐渣在上,該路面結構對SS污染含量高,重金屬污染較低的道路是適合的。雖然,國內外對于透水鋪裝的研究和應用較多,但是也存在著一些應用上的問題,長期使用帶來的入滲性能和管理維護問題。路面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由于交通工具的碾壓和行人行走會使透水鋪裝地面的基層密度變大,減小其儲水空間。而各種粉塵、細顆粒進入透水鋪裝地面面層的孔隙也會影響透水鋪裝地面的透水性能(Borgwardt等,2006)。凍融破壞和孔隙的封堵是透水性混凝土應用中的難點(李鴿,2013)。國內在車行道上應用成功的案例很少,在人行道、公園綠地中應用相對成功。在公園綠地中,應依據不同的功能分區與要求進行合理的透水鋪裝的材料與區位設計,既保證功能與景觀的需要,又滿足減緩徑流的要求。在人流密集的主廣場上,不宜選用透水性過高的鋪裝材料,對于污染的清理、耐用性均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奧運會水立方廣場的透水磚,深灰、淺灰的透水鋪裝在局部被污染的情況下,整體形象大打折扣,且無法應對較重車輛的荷載。然而,在林蔭步道等區域的透水混凝土的效果表現較好。由于透水混凝土鋪設是現場攪拌一次性成坪的,在強度方面比透水磚能承載更大的壓力[8],有更廣泛的適用性。

3.3建立健全規劃建設與養管體系,確保海綿規劃與建設

篇12

Key words: landscape patches;elastic restoration;sponge city;wetland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20-0181-04

1 背景

城市景觀是自然與人力在不同條件相互作用的產物。一個城市長期生產力、繁榮度和宜居性,從根本上由城市的可持續性(承載能力)和彈性(應對能力)決定。[1]我國以農業立國,在歷史長河中,城市被良田所圍繞,對于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隨著經濟發展,昔日城市中的綠地斑塊如農田、濕地、林地等被各類建筑、道路、廣場等人工斑塊所代替。城市化地表斑塊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不透水斑塊取代了透水良好的自然斑塊,自然水過程受到影響,城市環境惡化失去原有彈性,導致城市生態系統嚴重退化[2]。

過度開發使得城市景觀破碎化,許多涵養水源的綠色彈性空間相繼消失,城市綠網破壞,河流、湖泊等水體受到污染甚至斷流。如此矛盾的局面正需要城市規劃師在城市規劃中找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鍵點,建設具有良好生態基礎設施系統的城市[3],保護好城市的彈性景觀斑塊,通過綠色、藍色以及灰色廊道的連接形成生態屏障,組建城市韌性(抵抗災害的能力),從而創造彈性宜居的城市環境。

2 相關概念辨析

城市過度發展,生態環境變化,水土流失、洪澇災害等“城市病”被廣泛關注,傳統觀念中被認為是廢棄物的雨水,也被重新審視,[4]人們逐漸意識到雨水作為一種可循環資源,影響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關系城市的生態健康狀況,塑造城市的景觀斑塊,組織城市的緩沖空間。城市綠色緩沖空間往往是城市彈性斑塊的有機構成體,反作用于城市景觀及生態系統,確保了城市的物、能平衡與資源的良性循環。(如圖1)

2.1 海綿城市與彈性景觀

海綿城市(Sponge City)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韌性”與“回彈”能力,有效保護和修復城市水生態,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涵養城市水資源,復興城市水文化[5]。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發生。西方國家對雨水的利用由來已久,形成了最佳管理實踐(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簡稱BMPs)、低影響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水敏型城市設計(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簡稱WSUD)、綠色(雨洪)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簡稱GI)等措施。這些都是海綿城市(Sponge City)雨水管理的重要理論基礎。(如表1)。

彈性景觀(Resilient Landscapes)是城市中用于抵抗自然災害,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韌性空間,強調基于人工參與的同時注重自然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能力。合理設計城市的彈性景觀斑塊,將不同功能的生態空間與雨水管理、生物棲息、公共休閑和審美需求相結合,連接城市“綠色”和“藍色”斑塊,為城市生態環境搭建起重要的生態保障屏障。城市濕地斑塊構成城市景觀,組織城市能源循環,如“海綿”一般,在應對城市生態失衡與自然災難時,為城市生物提供安全庇護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證城市景觀的穩定與持續發展。

2.2 濕地斑塊與彈性修復

濕地斑塊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城市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多種生態服務功能,被認為是陸地生態系統的最佳利用方式。[10]國內許多學者認為,濕地(Wetland)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是一種復雜的生態系統。城市濕地(Urban Wetland)是指位于城市中,由水文、地貌、植物、動物等要素構成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防洪、污水凈化和氣候調節等特定功能的一種水陸生態系統。[11-12]濕地斑塊對城市的建設貢獻主要在于連接了城市(人工斑塊)與水域(自然斑塊),形成了半自然半人工的中間過渡地帶,是重要的城市水陸樞紐與彈性緩沖空間,是城市與自然間的天然屏障,具有以下的生態學意義:

2.2.1 疏導水流,涵養水源

對于城市,濕地斑塊無疑是良好的水流“儲藏器”,隨著城市無序擴張,河渠硬化,防浪堤高筑屢見不鮮。城市給、排水不暢,下雨時地表徑流增大,形成快速排水模式,水資源難以保存。[13]城市污水處理不當,水體受到污染,濕地斑塊支離破碎,蓄水能力嚴重不足,導致城市土地河流的水源安全問題。

2.2.2 凈化水體,形成良性水網

濕地的植物,在長期自然演替過程中,對水體中的污染物有著一定的過濾、吸附和降解作用。“以綠養水”的生態支持模式[14],在其自身生態承載力允許條件下,會促進水循環,形成良性水網絡。在城市生態環境中,許多濕地斑塊以及綠地斑塊被河流廊道等聯系成綠網,對城市水流起到層層凈化的作用,形成天然依水而生的緩沖空間。

2.2.3 可持續發展,形成城市綜合“海綿體”

可持續發展,需要可持續經濟,首要就是對環境的低影響開發,低成本維護,低干擾管理,讓城市可以自由的呼吸,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是城市中水的資源化,從而進行景觀的彈性組織與資源循環利用。[15]水流的循環利用帶來的是能流的循環持續,既促進了城市的物質、能量循環,又可以調節城市的自然環境。[16]

將濕地的彈性修復融入城市建設中,恢復景觀斑塊在應對城市問題中的穩定作用,從廣義的角度理解海綿城市理論,發揮城市綠河流濕地等水陸交界面對雨水的吸納、緩解作用,充分發揮城市綠地斑塊對自然災害的預防和緩解的能力,采用融、滯、消、散等措施,建設具有自然緩解、自然容納、自然重構的城市綜合“海綿體”(如圖2)。[17]

總體來說,濕地的彈性修復設計,需要城市在防御自然災難時做到以下4方面內容:

①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及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扮演的角色,形成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屏障和緩沖空間;②調節城市旱澇的基礎上,加強綠地應對災害的能力;③以城市綠色空間涵養水源,從而調節城市生態,減少自然災害;④形成綠色彈性景觀斑塊,化對抗為共生,使城市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提升。

3 城市的彈性景觀――濕地斑塊修復設計

3.1 研究區概況

云南滇池是城市發展中與湖爭地,導致城市生態破壞的例子。1950年-1970年隨著“圍湖造田”運動,滇池先后萎縮近30km2水域。1990年“防浪堤”建造工程的啟動,阻斷水陸能量交流,沿湖濕地斑塊嚴重破壞,城市生態系統失穩,蓄水、凈水能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發,昆明城市人居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研究區位于滇池湖岸東側水陸交接處,北緯24°53′11″-24°53′34″,東經102°46′4″-102°46′30″,面積約24hm2,是斗南片區城市空間與滇池水域空間最后的生態屏障。研究區全年平均降雨789.6mm,有旱、雨季之分,降雨量集中于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6%-90%。隨著斗南片區發展,城市生活生產廢水肆意排放,導致滇池水體富營養化,維持該地區生態平衡的彈性景觀――濕地斑塊,在“造田”運動中消失殆盡,植被減少,生物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研究區主要面臨以下城市問題(如圖3):

①濕地退化,蓄水困難,內澇嚴重,交通受限。研究區較為平坦,在雨季后存在內澇問題,主要道路被雨水淹沒,嚴重影響區域交通。濕地斑塊退化,場地無法儲存雨水,造成二次污染。

②水體富營養,水陸交接面硬化,生態失穩。作為水陸媒介的駁岸系統有著重要的生態學作用。研究區均為水泥駁岸,阻隔水陸物質能量傳遞,造成濕地景觀斑塊彈性缺失,水體富營養化嚴重。

③水體分離,排水困難,濕地斑塊缺乏彈性。研究區水體分離,水網不聯通,不能引導排水,造成雨季水體倒灌,植被受損,動物生境破壞,濕地斑塊彈性不足,應對措施不夠,無法達到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與穩定。

3.2 彈性修復設計與措施

彈性修復,即在分析場地存在的主要城市問題基礎上,運用生態設計、柔性恢復等方式進行場地各個景觀斑塊的修復和重建設計,以較低影響,增強其景觀與生態系統應對生態擾動、人類活動及自然災害時自我修復與重回穩定的能力。

通過對景觀斑塊的研究比較,依據研究區獨特的水文、地理氣候等條件,進行濕地生態系統的韌性修復,形成城市中良好的彈性景觀斑塊。尊重場地原有景觀記憶,延續場地景觀斑塊的演變脈絡,減少對場地的破壞。通過水體網絡的重構組織場地綠地斑塊的修復與更新引導場地產業的轉型達到濕地景觀斑塊的韌性修復,做到低成本修復、少管理維護和弱生態破壞,營造良性、有序的城市景觀過渡帶。柔化城市邊界,促進水陸生態系統物、能循環,形成依托于滇池周邊城市的彈性濕地景觀斑塊。(如圖4)基于對水陸交接帶濕地斑塊修復設計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3.2.1 整合地形,構建濕地骨架,通過水網聯通形成彈性蓄水空間

在原有肌理基礎上,根據場地降水、污染物種類等影響因素,利用研究區原有魚塘,緩和邊形成曲線水陸界面,增加水岸邊長,創造供濕地鳥類等生物生存的小環境。增加觀賞度的同時活化了水岸,使水、陸之間的物質、能量傳遞界面增長。

梳理地形,將研究區低洼內澇地塊整理開發形成“濕地泡”,設置長淹沒區、半淹沒區域、偶爾淹沒區域,與邊界原有魚塘鏈接形成凈化網絡,恢復濕地斑塊的生態功能,創造動植物的生活生境,形成應對雨水的彈性空間。

3.2.2 軟化駁岸,路網修復,形成多級式水體凈化模式

進行水循環交流,將防浪堤岸進行適度開口,形成沿堤內流濕地泡,在防浪堤外增加立體綠化,形成水陸生態廊道,解決水泥堤岸高筑的生態隔離問題,同時也阻止雨水倒灌造成的堤頂路塌方,路網斷裂。運用廠區拆卸廢料加工形成空中景觀高架系統,為濕地恢復提供空間,借鑒海綿城市理論形成水網凈化系統,通過過濾池、氧化池、潛流濕地凈化泡、表流濕地凈化泡、末端強化池等多級式水體凈化池,形成彈性可淹沒區,收納雨水,在必要時業區轉型后的花卉大棚澆灌使用。

3.2.3 更新地塊產業,借鑒海綿城市等理論,形成水循環系統及景觀修復機制

海綿城市是關于水循環的智慧,城市濕地作為彈性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市綠地斑塊的緩沖空間,為城市的生態健康及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在研究區中依據不同條件,設置雨水的儲存裝置利用自然集水槽與大棚集水設施,從源頭留住雨水。

通過產業更新,在溫室大棚區通過立體綠化、無土栽培等技術栽植花卉、中草藥等植物。防止澆灌廢料中氮、磷等物質流入場地水系統,抬高廠區地平面在其底部形成1m的水槽用于收集雨水與澆灌用水,應用生態、物理等水處理方法,由濕地泡凈化后排入研究區水網系統,既能夠保證水體的自然循環,又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濕地、湖泊的水體安全。在濕地內部形成完整水循環系統,從而完成濕地斑塊的景觀修復,達到城市水陸交界帶的柔性回歸。

3.3 小結

對滇池斗南片區濕地斑塊的修復研究,通過梳理研究區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找到濕地斑塊恢復的切入點,重構濕地斑塊水網,以海綿城市理論研究入手,形成水循環系統網絡,組織濕地斑塊的柔性恢復,為動植物生存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將研究區融入城市環境,尊重場地記憶,促使產業轉型,把斗南片區的經濟支柱產業――花卉貿易與地塊產業銜接,形成特色鮮明集聚科研與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城市彈性斑塊,達到水陸交接面濕地與城市發展的和諧,使城市中的景觀斑塊得到彈性修復,韌性重構及景觀更新。

4 結語

城市發展對自然的掠奪造成綠地斑塊支離破碎,水生態惡化、生物生境缺失,城市失去彈性和應對災害的韌性。海綿城市理念對城市建設帶來了健康發展的契機,為僵硬的城市加入地下和地上水系統的互動[18]。城市中的彈性景觀空間、綠地斑塊等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扮演著城市保衛者的角色。濕地作為城市景觀斑塊的一員,人們更應該意識到保護城市彈性空間與水環境安全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城市彈性空間的景觀修復研究中應該站在建設廣義的“城市海綿體”水循環的角度上,對綠地斑塊進行組織與重構,尊重場地精神,保證場地內部與外部生態循環的自我穩定。

濕地斑塊是城市水岸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提供城市中動物生存的必要環境。對城市濕地景觀斑塊的修復研究,既能對城市景觀斑塊的彈性進行重構,也能對城市的水安全、水循環和水環境進行恢復,達到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穩定與長久發展。濕地景觀是海綿城市組成的一個重要環節,斑塊間的連接性十分重要。單一的濕地僅僅是城市眾多彈性景觀斑塊中的一員,對水循環、水網絡的影響有限,需要在城市規劃與設計中考慮綠色生態斑塊、藍色水體斑塊與灰色基礎設施斑塊的連通性,通過韌性修復與設計形成統一的綜合網絡,才能使彈性斑塊在城市的資源循環及應對自然災害中達到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托尼黃,王健斌.生態型景觀,水敏型城市設計和綠色基礎設施[J].中國園林,2014(04):20-24.

[2]Grimm,N.B., Faeth,S.H., Golubiewski, N.E., etal. Global

Change and the Ecology of Cities[J]. Science,2008(319): 756-760.

[3]俞孔堅,張媛,劉云千.生態基礎設施先行:武漢五里界生態城設計案例探析[J].規劃師,2012(10):26-29.

[4]劉頌,章亭亭.西方國家可持續雨水系統設計的技術進展及啟示[J].中國園林,2010(08):44-48.

[5]車生泉,謝長坤,陳丹,等.海綿城市理論與技術發展沿革及構建途徑[J].中國園林,2015(06):11-15.

[6]沃夫岡?F?蓋格,陳立欣,張保利,等.海綿城市和低影響開發技術――愿景與傳統[J].景觀設學,2015(02):10-21.

[7]Lloyd ,S. 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in the Australian Context[R]. CRC For Catchment Hydrology, 2001.

[8]吳偉,付喜娥.綠色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進展綜述[J].國際城市規劃,2009(05):67-71.

[9]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01):11-18.

[10]曹新向,翟秋敏,郭志永.城市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保護[J].水土保持研究,2005(01):145-148.

[11]王建華,呂憲國.城市濕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國城市濕地保護[J].生態學雜志,2007(04):555-560.

[12]仇保興.城市濕地公園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意義[J].中國園林,2006(05):5-8.

[13]劉濱誼,張德順,劉暉,戴睿.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園林,2013(03):6-10.

[14]洪菊華,宋文靜.遼河生態恢復規劃與實踐研究――以沈陽市遼河干流生態恢復規劃為例[J].價值工程,2016(07):24-27.

[15]王春曉,林廣思.城市綠色雨水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 以美國費城為例[J].風景園林,2015(05):25-30.

篇13

1海綿城市

1.1海綿城市的概念

傳統城市建設過分強調鋼筋水泥的硬化作用,城市降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出,在極端天氣下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等問題。為了應對城市水生態問題,國家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把城市看作是一塊“海綿”,讓其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海綿城市是一個具有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功能的生態宜居城市。海綿城市主要通過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和生態排水設施,建立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不同的“海綿體”,通過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來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1.2海綿城市建設原則

1.2.1規劃引領原則。海綿城市整體規劃的好壞是建設項目能否正常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城市規劃需要全局考慮城市的生態系統,先規劃后建設,發揮規劃的控制和引領作用,落實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內容。

1.2.2生態優先原則。生態是海綿城市的基礎,規劃和建設時在考慮保護公園、綠地等生態綠線“海綿體”的同時,還應特別注意保護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藍色“海綿體”,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與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維護城市良好的生態功能。

1.2.3安全為重原則。海綿城市應結合城市防洪排澇標準,與工程措施共同構建城市雨水管控系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安全,增強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1.2.4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水文地質特點,合理確定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與指標,并因地制宜地選用各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系統。1.2.5統籌建設原則。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涉及到多部門、多專業,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統籌建設,各部門和各專業要分工負責,協調統一,堅持同時規劃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原則,確保落實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指標和技術要求。

2海綿城市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2.1區域層面應用: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區域層面強調保護和修復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生態園林規劃設計中,在體現園林景觀藝術特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其生態功能,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的保護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也要作為生態園林設計中考慮的關鍵因素,需要加強生態修復已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調蓄空間,保證整個生態系統的區域性和協調性。

2.2城市層面應用:低影響生態開發在城市生態園林設計過程中,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地減少破壞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同時,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2.2.1生態雨水廊道。生態園林設計中要結合城市總體規劃來保證城市水系結構的完整性,優化城市河湖水系布局,同步優化、調整藍線周邊綠地系統布局及空間規模,實現自然、有序排放與調蓄,優化水域、岸線、濱水區及周邊綠地布局,并銜接控制性詳細規劃,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雨水廊道,達到水系及周邊地塊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生態園林設計中要充分結合城市水域、岸線、濱水區,明確水系保護范圍,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明確的水生態敏感區保護要求,劃定水生態敏感區范圍并加強保護,已破壞的水系應逐步恢復。生態園林設計中要轉變傳統設計理念,不能將排水功能過于依賴管渠、泵站等相關設備,尤其是要轉變傳統“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的設計方法,應該在城市水系規劃中盡量保護與強化其對徑流雨水的自然滲透、凈化與調蓄功能,優化城市河道(自然排放通道)、濕地(自然凈化區域)、湖泊(調蓄空間)布局與銜接,并與城市總體規劃、排水防澇規劃同步協調。

2.2.2組團雨水花園。組團雨水花園是兼具審美性和生物保水功能的滲透性淺口綠地,被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是一種生態可持續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雨水花園作為一種別致的園林景觀,生態園林設計中要在滿足綠地生態、景觀、游憩和其它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預留或創造空間條件,對綠地自身及周邊硬化區域的徑流進行滲透、調蓄、凈化,并與城市雨水管渠系統、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相銜接。根據公園綠地、附屬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等各類綠地低影響開發規劃建設目標、控制指標和適用的低影響開發設施類型,建立各類的雨水花園形成不同的“海綿體”。雨水收集是雨水花園的重點,屋面、道路、地表是收集的重點部位,屋面雨水從立管到建筑底部的收集槽,道路與地表雨水的坡度等問題需要結合場地具體設計。設計過程中,明確周邊匯水區域匯入水量,提出預處理、溢流銜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礎上,通過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種方式,將低影響開發設施融入到綠地規劃設計中,盡量滿足周邊雨水匯入綠地進行調蓄的要求。雨水花園設計時,為保證景觀效果可通過合理設置綠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換土或改良增強土壤滲透性能、選擇適宜鄉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長時間浸泡而影響正常生長,影響景觀效果。

2.2.3道路生物滯留帶。生態園林設計中根據城市道路,小區道路和景觀道路等不同類型構建道路生物滯留帶,通過滲透、調蓄、凈化方式實現道路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設計中在滿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結合道路橫斷面和排水方向,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自身及周邊綠地空間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可以在道路的綠化帶、車行道、人行道和停車場等位置建設低影響開發設施,如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濕地、透水鋪裝、滲管等,通過這些生態排水設施構建道路生物滯留帶,通過滲透、調蓄等方式提高道路徑流污染及總量等控制能力。

3結語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和諧可持續生態城市的追求會永不停歇。“海綿城市”的概念要求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方針政策,符合廣大人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希望通過探索海綿城市在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應用,既能對目前存在內澇和干旱的城市區域有所作用,同時也能為以后城市生態園林設計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袁弘,傅微,喬青,王思思.“海綿城市”理論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5(6)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