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教育部教育數字化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教育部教育數字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部教育數字化

篇1

教育資源數字化 優勢與短板并存

教育出版社做教育與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內容。內容,是包括在線教育產品在內的所有數字化產品得以開發、運營并實現盈利的基石。

(一)四大優勢

優勢一:來自政府部門的支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曾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眮碜哉块T的支持,便是教育出版社做教育產品數字化的動力來源。對教育出版社來說,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出版社不能原地踏步,死守傳統紙質教材出版。

在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教育部提出了“建立經費投入保障機制、鼓勵多方投入、加強項目與資金管理”三項在經費投入方面的落實意見。這意味著教育出版社在今后開展教學資源數字化的過程中,只要項目優秀,便能夠得到來自政府專項資金的支持。

優勢二:自有版權的內容資源

以紙版教材的標準化、精準化內容為核心,出版社便可設計出各種適用的立體而多維的數字化資源產品。通過紙版教材與數字化資源的一體化設計,新形態的教材產品既能發揮出紙質教材體系完整的特色,又能呈現出多樣化及個性化的數字產品的特點,形成相互支撐的知識與教學體系,提高教材服務教學的能力。

優勢三:龐大的作者資源

出版社在教材出版中積累的不只有內容,還有龐大的作者資源。這些來自各學科領域的作者,多數為高校的優秀教師,而教師的人脈資源是出版社在開發數字產品及開展在線培訓業務時最為寶貴的資源。

優勢四:渠道優勢

教材出版社借助紙質教材的發行網絡,能夠將營銷網絡覆蓋到全國各地的院校和經銷商,這為數字化產品的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未來,院校,將成為數字化產品營銷中的重要資源。從紙質教材到數字化教學整體解決方案的升級過程中,教育出版社除了是內容提供商外,還承擔著服務商的角色。如何為每個院校、每個專業,甚至每個課程訂制符合需求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均需要出版社利用院校資源,深入學校、課堂,進行個性化服務。

(二)兩大短板

短板一:技術和專業人才不足

對從事內容生產的教育出版社而言,即便較早地參與了數字化資源的建設,對比互聯網公司、技術提供商仍有很大不足。特別是在新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上,沒有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出版社很難在技術上有所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

技術層面的缺陷,說到底也是由于專業人才儲備的不足。和高新技術企業相比,傳統出版社在吸引人才方面普遍缺乏競爭力,難以招攬到一批技術領軍人才。原有人才隊伍在短時間內也很難通過短期培訓和學習實現對出版社數字出版業務產生跨越式推動。

短板二:短期難以盈利

數字化教育資源主要是銷售產品和服務。就產品來說,對比巨額的投入,單一的數字教材和數字資源對出版社來說短期內很難獲得收益;而服務,目前仍主打紙質教材的增值服務。包括在線教育在內,盈利模式仍然并不成熟,讀者為教學內容消費的習慣仍沒有形成,教育數字化資源的市場仍需要一個很長的培育期與成熟期。

優質資源+最新技術 布局四大產品

發揮自身優勢,用外部力量以補足短板,是教育出版社參與資源數字化生產與運營時采用的運作思路。資本、技術、人才的全面引入,并非是簡單意義上的“引進來”“招進來”,還面臨出版社在體制機制以及企業制度上的全面改革,以及思想意識上對數字出版、互聯網思維的透徹理解。

做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出版社需要有技術人才,更需要有懂內容的技術人才。由出版社發起成立的獨立數字出版公司能夠更好地調配懂內容和懂技術的人才,利用好在紙質教材出版中所積累的資源,發揮自身在內容領域的特長。

而出版社在尋找“外援”時,如果僅簡單地將技術外包,而忽略技術與內容的融合是不夠的。選擇什么樣的內容、如何表現內容、如何做精細化產品、如何為產品提供延伸服務等等問題,都是需要出版社來策劃的內容。優秀的數字化教育產品既搭載有最新、最適合產品表現的技術,又將出版社的優質內容資源進行了深度開發。

縱觀本次新華智庫1937監測的24家出版社,涉及的高等教育重點數字資源共計46個。由于各家出版社在數字出版戰略路徑、資源分布的認識程度有所不同,出版社的數字資源在呈現形式上,邊界較為模糊,內容有所交叉。既有針對某本教材開發的電子教材、有配套紙質教材的教學資源庫,也有時下較為熱門的在線教育平臺,更有包含數字教材、教育資源庫、技術解決方案的綜合平臺等等。

根據數字資源的適用對象以及具體用途將它們主要細分為六類,分別為:①在線教育平臺,是出版社聚集自身優勢,并且聯合知名講師,開發在線課堂、翻轉課堂等平臺型產品。②數字教材,既包括紙質教材數字化,即將出版社原有的教材進行數字化呈現,不僅包括單一的紙質轉電子,還有教材多媒體開發;又包括出版社徹底脫離紙質教材,全新出版的純數字教材。③教學資源平臺,這是配套于紙質教材的教學資源庫或教學平臺的搭建,是服務于教師教學的綜合解決方案。④教育資源數據庫,是出版社依托數字化教材而產生的專業數據庫,具有強大知識發現、語義分析、內容重組等功能。⑤技術平臺,出版社通過搭建技術平臺,利用新技術完成從出版到發行的升級。⑥綜合服務平臺,在大型出版社的戰略規劃中,全方位的綜合平臺必不可少,其中既有數字資源,也有教學資源庫,還有在線教育等等,以此構建智慧綜合服務型平臺,形成多層次的內容產品,實現跨越式發展。

1.大學社聚焦優勢學科,重點布局在線教育平臺

互聯網的發展,給包括出版業在內的內容產業帶來了不小的變化,只有將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有機融合發展,能夠真正用互聯網思維重構企業的出版社,才能夠真正贏得未來。如前文所述,近年來,在高等教育階段,在線教育平臺雖不如K12、職業教育、語言教育等階段教育火熱,但隨著用戶對于在線教育形式的接受度越發提升,以及在線教育產品的愈發增多,在線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必提話題,利用在線教育,我們可以讓教學更生動、讓學習更有效、讓成長更全面。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出版社紛紛以此契機,借助教材切入在線教育領域,如表2所示,近年來各出版社成功推出的在線教育產品更是標志著出版社在主動應對出版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探索數字出版的道路上與學校優勢學科合作邁出了重要的步伐,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2. 數字教材建設受關注,呈現多媒體融合趨勢

縱觀表1,緊隨在線教育平臺之后的是數字教材,占比為19.57%。這與目前數字教材的建設情況相符合。數字教材這一概念被提及多年,隨著近年來各相關部門的日趨重視,數字化已成為各出版社企業戰略中必不可少之項,近年來出現不少精品,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從單一的紙質化轉電子化,升級為更多樣式,呈現出多媒體融合的趨勢。

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自主研發的“M+Book移動學習平臺”別具特色,M+Book即Mobile Multi-MediaBook,是一種新型的出版形態,通過圖像識別與增強現實技術將紙質出版物與移動終端中的多媒體素材有機融合,使學生實現泛在學習(U-Learning),是一種傳統紙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創新型出版物類型。該在線學習平臺通過四項技術讓讀者可對圖書內容進行立體化的閱讀。技術一,全能閱讀器,不僅可以閱讀圖文和影音,也可讀取帶有材質、燈光、動畫、物理屬性的原生三維格式并實現交互。技術二,兼容技術,Flas在Android和iOS系統兼容技術。技術三,雙重防盜版技術,除了對數字資源采取DRM保護,M+還在數字資源采取DRM保護,M+還在紙質書上采用了“一書一碼,掃后即毀”的保護機制。技術四,圖像識別與AR技術,基于ISLI編碼規則,自動研發圖像識別算法并完成圖像識別模塊,打造出適合出版界的輕量化三位引擎。

3.重視用戶需求,服務平臺成出版社新關注方向

隨著互聯網思維愈發深入人心,尋找用戶需求、做好服務等理念也越來越被出版社所接納,在擁有了大量的專家、院校、教師和讀者資源后,出版社也在摸索如何用好資源,如何讓用戶滿意,在本次統計中服務平臺的產品數量頗多,充分體現了出版社對于服務平臺建設的高關注度。清華大學出版社較為重視服務平臺建設,本次新華智庫監測的48個產品中有2個服務平臺產品入選。為了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共享,清華大學出版社參與控股了兆泰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進行教學平臺的開發和教學資源的制作,創新研發了集數字內容和資源庫的采集、出版、數字化互動教學和三維仿真訓練為一體的智慧出版教學平臺。2014年更是推出了書問平臺,成為出版業領先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平臺,走的是一種“互聯網(搜索)+圖書信息”模式,以此來逐步搭建服務型云平臺。

篇2

作者簡介:張穎(1987-),女,華中師范大學信息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資源設計與開發。

0引言

隨著多媒體技術以及Web2.0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信息化教學日益成為教育界的主流。教學評價作為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的理念、方式也因信息技術的介入發生了改變,相繼出現了多種學習測量與評價的新技術與新方法,比如:量規評價、學檔評價、契約評價等,但非常理想的評價理念和評價方法卻尚未出現。

數字布魯姆是美國教育專家根據新的布魯姆目標分類學提出的信息化工具集合。它按照認知領域“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建”六個層次,將“可用于學習的25個工具”進行分類,旨在與教師和學生共享優秀、實用的信息化工具以促進學習[1]。數字布魯姆的誕生為信息化教學評價帶來了新的評價理念,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評價工具。

1數字布魯姆

2009年美國教育專家Michael Fisher根據新的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首次提出了數字布魯姆的圖示。之后,又根據英國學習和績效技術中心網站上提出的“可用于學習的25個工具”,修改了原來的版本,形成了新的數字布魯姆[2]。

為了給國內學習者和教育用戶提供一個技術參考,2011年1月,我國的陳丹與祝智庭在《數字布魯姆中國版的建構》一文中,對新版數字布魯姆的24種信息化實體工具進行了資料文獻收集和比較分析,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構出中國版的數字布魯姆,提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24種數字布魯姆工具[3]。

數字布魯姆不是關注工具和技術本身,而是注重工具和技術在學習過程中的合理使用,即希望能夠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化工具來有效促進“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建”等活動,筆者認為這為信息化教學評價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2信息化教學評價

信息化教學評價是指根據信息化教學理念(目標、人才觀、教學模式等),運用系列評價技術手段對信息化教學效果進行評量的活動[4]。信息化教學評價與傳統教學評價的區別如表1所示[5]。

3基于數字布魯姆的信息化教學評價策略

根據信息化教學中面向學習過程評價的新觀念,數字布魯姆評價為:

①用多元評價標準取代單一評價標準,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②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強化評價的激勵促進作用;③將他評、自評與互評有機結合起來,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④注重發展性評價,開展持續、動態的評價;⑤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生的創造性實踐[5]。

結合數字布魯姆所揭示的可能發生的數字化學習活動和相應的學習工具,筆者提出了基于數字布魯姆的信息化教學評價策略,如圖1所示。

圖1所示的基于數字布魯姆的信息化教學評價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大模塊。

3.1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是指在教學設計過程開始的時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響教學設計但又不屬于具體設計的問題,主要指學習需要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和學習者特征分析[6]。

學習需要分析是分析學習者目前的狀態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態之間的距離,而教學內容是研究用什么東西來填補學生起點能力和終點能力的差距。另外,學習者自身的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學習風格、認知成熟度、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學習動機等特點也影響和制約著學習需要是否能夠得到滿足。

3.2確定教學目標

美國學者馬杰曾經把教學目標比作“我要去哪里”,這很形象地指出了教學目標的指導地位。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最終歸宿。確立合適、良好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任務,否則教學將陷入盲目、無序的狀態。

3.3設置評價目標,匹配評價工具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再對教學目標進行分析,確定每一教學目標分別是用來評價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即設置評價目標。如圖1中列舉的對學生知識獲取能力的評價、知識加工能力的評價、思維發展過程的評價、綜合應用能力的評價、知識創作能力的評價、溝通協作能力的評價等。而對于每一類的評價目標,筆者從師生常用的信息化工具中,選取了相應的工具,作為信息化教學評價的參考工具。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信息工具的使用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靈活性和流動性,應根據不同的情景、評價的內容等方面,進行靈活的調整,選擇適合于特定評價目標的數字布魯姆工具。

3.3.1知識獲取能力評價

信息時代下的學習是基于資源的學習,因此學習者必須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網絡為學習者獲取知識提供了多種途徑和來源。比如:教育博客、教育網站、論壇、QQ書簽、視頻分享網站、數字化學習平臺等都是獲取信息資源的有效平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收集到的資源多樣性、豐富性、有效性等評價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

3.3.2知識加工能力評價

學生從網上獲取了大量的原始信息資源,必須經過重整、加工,才能達到對知識的內化。比如要求學生制作一個簡單的PPT課件,此時學生可以從網上下載相關的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素材,并對這些素材進行加工、整合。教師可以通過該課件的內容層次是否清晰、整體設計是否美觀、文本設計是否合理等評價標準評價學生對相關素材的加工能力。

3.3.3思維發展過程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難以對學生思維發展過程進行有效評價,而思維導圖是學生頭腦中關于知識結構的一種形象化圖示再現,是形成性評價的有效工具。例如,教師通過觀察學生設計思維導圖的構圖過程,便可了解其學習進展和內心思維活動的情況,形成對學生思維發展過程的有效評價。

3.3.4綜合應用能力評價

學習者具備信息的獲取、加工能力是不夠的,還應具備較強的對相關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能夠創造性地策劃、處理和加工所獲得的資源以應用于學習中。比如,學習了某編程語言和相應編程工具之后,要求學生利用所學語言及編程工具制作一個網頁,教師可以根據該網頁的色彩、布局、字體大小、難易度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語言的應用能力、知識整理和綜合能力等。

3.3.5知識創作能力評價

知識的學習最終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實現知識的利用與創新。知識創新體現為學習者利用學習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創造性地解決現實問題,從中對知識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發現新的規律,創造新的方法、積累新的知識,并將創新知識共享以加強知識的重用,發揮其價值的過程[10]。而信息化工具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結果作品化,為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了條件。比如利用相應的工具制作一個Flash課件,內容自選。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有很大的創作空間。教師可以根據課件的思想性、教學性、技術性、藝術性等評價標準來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及知識創作能力。

3.3.6交流協作能力評價

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協作是教學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的評估,一直是傳統教學評價的一個盲區,筆者認為基于數字布魯姆的評價為實現這方面的評價提供了可能。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或學生的興趣開設一些學習專題,對每一專題制定具體評價目標,并且明確評價任務, 然后進行分組,這樣學生就可以利用網上交流互動平臺(QQ、博客等)開展協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可以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意見,也可以求助于老師或其他同學。期間,教師一直跟蹤觀察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根據交流記錄,包括是否積極參加討論,在討論中提出哪些有價值的觀點,對專題的貢獻等評價學生的交流協作能力。

3.4設計評測任務

在確定好評價目標之后,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設計真實的問題和有針對性的任務,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這樣使得評價的對象更為具體。

3.5他評、自評、互評

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師、家長、同伴之間的評價和激勵對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網絡環境為他評、自評、互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比如:論壇、討論區、博客、視頻錄播系統等都是有效的交流和評價平臺。在討論區中,教師、學生、家長可以就同一學習主題進行交流和評價,自由發表觀點,相互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同時教師可以在討論區中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意見,修改教學計劃和設計等。

4結語

基于數字布魯姆的信息化教學評價,將信息化學習理念、學習方式應用于教學評價,使評價觀念、評價方式發生了改變,真正實現以評價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實現對所學知識應用的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總之,使學習與評價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陳丹,祝智庭.數字布魯姆中國版的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1(1):71-77.

[2]周文瑾.信息化教學的教學評價[J].當代教育論壇,2005(20):19-20.

[3]閆寒冰.信息化教學評價——量規實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9-11.

[4]王繼新.信息化教育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44-146.

[5]楊九民,梁林梅.教學系統設計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5-46,187-188.

[6]王艷麗,程云.數字布魯姆對網絡非正式學習環境構建的啟示[J].現代教育技術,2011(11):32-36.

篇3

一、探尋黃家埠面塑的發展歷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首先,引導學生了解黃家埠面塑的發展歷史與相關知識。同學們在課前通過上網搜索、走訪黃家埠面塑藝人等方法與途徑,收集了許多黃家埠面塑的圖文資料。在課堂上我用實物展示、電腦投影,先讓學生各自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然后分別介紹收集過程中的相關情況和收集到的各種資料,深刻體會到黃家埠面塑文化資源的厚重積淀,感受到家鄉的文化歷史。

同學們了解到黃家埠面塑來源于民間,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黃家埠面塑技藝代代傳承,有何培生、何云昌、何來根等技藝高超的藝人,期中以何來根藝人最為突出。現年94歲的傳承人何來根,16歲就開始做面塑,技藝精湛,手法精妙,他還將原先的單色面塑創新為彩色面塑。他的面塑作品2003年獲得余姚市民間造型藝術作品大賽一等獎,后《寧波日報》、寧波電視臺曾作過報道,2008年還上了央視七臺的《鄉村大世界》節目。黃家埠面塑這項傳統手藝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學生們從黃家埠面塑的淵源探究中,不僅了解到黃家埠面塑的悠久歷史和取得的成就,同時加深了對家鄉文化、人文精神的認識與理解,還萌發了強烈的自豪感和對家鄉余姚的熱愛之情,提高了學習黃家埠面塑的熱情。通過這一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通過主動地進行美術學習,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二、發掘黃家埠面塑的藝術價值,培養學生審美素養

在了解了黃家埠面塑的發展歷史后,我結合面塑原作和圖片開始讓學生欣賞黃家埠面塑的藝術特色,通過這一教學過程,深入發掘黃家埠面塑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黃家埠面塑的表現內容實

黃家埠面塑源于舊時的余姚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黃家埠面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表現內容非常樸實,所做的面塑作品富有濃郁的余姚地方特色。

2.黃家埠面塑的表現形式美

黃家埠面塑簡潔渾厚,樸實雅潔,色彩妍麗。早期黃家埠面塑不講究修飾色彩,其蒸饃的白色和質感,形成獨具一格的拙樸純美。后期的面塑則以塑為主,著色為輔。造型一般是外形簡潔、概括、略有夸張、內蘊飽滿豐富,既有抽象幾何形式,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民間造型風格的動物等形象。黃家埠面塑將各種不同的造型意識融合一體,形式上極具美感,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

3.黃家埠面塑的表現技法精

黃家埠面塑大都用粳米發面,蒸熟后上色彩。制作簡單,用揉、捏、掐、刻、粘等萬法造型,用剪刀、小竹刀、梳子靈巧地點、切、刻、劃,完成細部及裝飾,制作步驟“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缺一不可?,F在的黃家埠面塑色彩豐富艷麗、除了大面積的品紅、黃、綠以外,還用少量的白粉、鈷藍柞點綴,整體感覺活潑跳躍,絢麗多姿,又不失民間藝術的純樸氣息。

三、實踐黃家埠面塑的制作過程,提高學生美術技能

在欣賞了黃家埠面塑的藝術特色、挖掘黃家埠面塑的藝術價值后,我開始嘗試讓學生動手制作面塑作品,來實踐黃家埠面塑的制作過程,傳承地方文化,激發創造的熱情,提高學生美術技能。

首先結合美術教材和學生實際,選擇《與米羅游戲》、《清晨》等課與面塑教學相結合,在課堂上展開面塑教學。在面塑的制作過程中,從內容的構思、面料的加工、捏制方法的探尋,既要動腦筋思考又要動手操作,從頭到尾的各個環節都是藝術的創造和才能的施展,處處體現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學習過程中我還有意識地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課外拓展等學習形式,讓他們嘗試研究練習性學習,面塑這個雕塑形式的練習,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另外,我在將黃家埠面塑帶進美術課堂,開發黃家埠面塑教學課例的同時,將美術課程資源利用、校本課程有效開發與學校特色建設結合起來 。如組織全校師生在藝術節期間舉行面塑作品展,邀請面塑藝術何來根來校做面塑技法和知識的展示,在校園宣傳窗設立“余姚面塑藝人”等欄目,讓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因地制宜營造具有濃郁校園文化,全方位搭建學習平臺,激發師生學習黃家埠面塑的熱情,最終使校園成為學生感受黃家埠面塑文化,得到精神感動思想愉悅的場所。

在黃家埠面塑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中,師生共同參與,通過相關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的嘗試與探索,使孩子們對家鄉的自然、人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既讓學生認識了地方特色美術文化,提高美術學習的熱情,萌發強烈的自豪感,還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傳承;通過課堂上對黃家埠面塑的傳統特色、藝術價值、藝術含量和時代精神等的探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美術學習中過意注重知識接受和技能傳授的傾向,讓學生成為美術課堂的主體和美術學習的主人,使他們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余姚黃家埠面塑文化資源為美術學習服務;在面塑制作過程中學生找到了樂趣,在獲得美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鍛煉了動手能力,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藝術素養與人文素養,提高審美能力,形成正確審美價值觀;黃家埠面塑文化資源在美術課程中開發與應用,還使教師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者,促進了美術教師的自身發展,培養和提升了他們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進行美術教學的業務能力與水平。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篇4

【上課時間】署寒假 雙休日 平時 課外 隨到隨學

【輔導范圍】年級銜接課程輔導、同步課程輔導;小升初、中高考考試方向分析輔導;暑假班、寒假班;小學各科基礎知識漏洞梳理提高;初二、三物理(電學、力學基礎夯實);初三化學、初中英語(閱讀理解,作文、語法等);初中語文(寫作、閱讀理解、基礎知識等);高中理科(數理化生薄弱板塊針對性切入);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作文、語法等);高中語文(寫作、閱讀理解、基礎知識等)。

====北京京翰教育金牌校區 免費咨詢電話====

海淀區 北京人大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3

海淀區 北京公主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4

海淀區 北京城建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5

海淀區 北京北大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9

海淀區 北京中關村教學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2

海淀區 北京世紀金源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8

海淀區 北京牡丹園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9

海淀區 北京人大附小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0

海淀區 北京學院路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1

海淀區 北京五棵松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5

海淀區 北京四通橋數碼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4

海淀區 北京公主墳天行建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6

海淀區 北京萬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9

海淀區 北京蘇州街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4

海淀區 北京清河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5

海淀區 北京花園橋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6

朝陽區 北京勁松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6

朝陽區 北京朝外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7

朝陽區 北京亞運村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58

朝陽區 北京團結湖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4

朝陽區 北京精學望京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3

朝陽區 北京大屯南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7

朝陽區 北京CBD國際部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88

西城區 北京宣武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0

西城區 北京四中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1

西城區 北京崇文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7

豐臺區 北京馬家堡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3

豐臺區 北京方莊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6

東城區 北京雍和宮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65

東城區 北京東直門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2

東城區 北京交道口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74

大興區 北京亦莊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0

石景山區 北京石景山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3

懷柔區 北京懷柔校區 400-0066-911轉分機89397

【溫馨提示】家長您好,請先撥打前十位總機號碼,聽到提示語音后,輸入對應校區的五位分機號,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專業老師,把您孩子學習存在和遇到的各種問題做個說明,我們的老師會熱心為您答疑。

*******************************************************

北京市口碑好的大型正規輔導機構還有:您可以貨比三家,通過免費電話溝通,比較下師資、教學位置、收費價格、學習環境等哪家更適合您.

北京聚智堂:400-0066-9911 轉分機 99667

***************************************

北京精銳教育:

海淀區 海淀黃莊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4

海淀區 公主墳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5

海淀區 大鐘寺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6

海淀區 牡丹園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7

朝陽區 朝陽門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8

東城區 王府井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39

東城區 交道口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0

東城區 和平里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1

西城區 月壇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2

西城區 白廣路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3

豐臺區 方莊學習中心 400-0066-911 轉分機 99744

篇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3)06(b)―0124-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Functional Dyspesia FDl是臨床常見病,該研究對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70例患者運用自擬疏肝化痰湯結合心理疏導治療PD伴焦慮抑郁患者,并與常規西藥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作對比觀察,旨在探討觀察自擬疏肝化痰湯結合心理疏導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FD)伴焦慮抑郁癥患者的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70例FD伴焦慮抑郁癥的患者均來自該院門診及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5例。治療組中女23例,男12例,年齡24―70歲,平均(45.12±10.35)歲,病程2―5年;對照組中女性24例,男性11例,年齡26―69歲,平均(44.56±9.46)歲,病程1―6年。

1.1.1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羅馬III診斷標準[1]:過去6個月內至少有3個月有餐后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等其中l項或1項以上癥狀;沒有可以解釋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疾病的證據。②中醫診斷及辨證分型標準:參照200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規范草案。③焦慮和抑郁評分:以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對符合羅馬標準ⅢFD診斷標準的患者進行心理測評,由患者自行填寫,評定時間為過去1周,自評結束后把各項分數相加,即得到了粗分,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數,即為標準分,SDS和SAS標準評分均>50分以上診斷為有焦慮或抑郁癥。

1.1.2納入標準有上腹不適或上腹痛癥狀,符合羅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標準并經心理測評伴有焦慮抑郁癥的18―70歲患者。

1.1.3排除標準排除內分泌、結締組織疾病,嚴重心肺腎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采用自擬自擬疏肝化痰湯配合心理疏導治療。

疏肝化痰湯劑組成:柴胡10g,白芍15g,川樸10g,郁金15g,竹茹10g,連翹10g,烏藥15g,云苓15g,法夏10g,甘草5g,枳殼15g,木香10g,烏賊骨20g,蘇梗15g,合歡皮20g。

煎服法:上藥以清水1000mL,煎至200mL,口服,1劑/d,療程為6周。

心理疏導:首診仔細詢問發病與導致癥狀加重的誘因,詳細向患者解釋本病的發病機理及治療方法以及預后,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本病反復發作的原因,指導患者從飲食、情緒及生活習慣方面進行日常調護,鼓勵患者多參加體育運動。每次復診時詢問癥狀的變化,并有針對性的加強心理疏導。

1.2.2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治療。

莫利片5mg,口服,3次/d;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10.5mg,口服,2次/d,療程為6周。

1.2.3觀察指標及方法所有病例治療期間停服其他一切對癥狀有影響的藥物,治療前行血常規、生化及肝腎功能檢查,評定并記錄癥狀積分、SDS、SAS積分情況,每周復診1次,記錄癥狀變化及副反應,療程結束后評定癥狀積分、SDS、SAS積分,復查血常規、生化及肝腎功能檢查。

1.2.4癥狀分級標準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分級標準,對癥狀分別進行評分,所有癥狀分為輕(+)中(++)重(+++)3級,主癥分別記2、4、6分,次癥分別記1、2、3分,無癥狀記0分。癥狀的分級標準:輕:癥狀輕微,不影響工作、生活,可以忍受。中:癥狀較重,已影響工作、生活,尚能忍受。重:癥狀嚴重,妨礙工作、生活,難以忍受。

1.2.5療效判斷主癥療效評定標準根據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積分計算療效指數,其公式為:療效指數=(療前癥狀積分一療后癥狀積分)/療前癥狀積分x100%。臨床痊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0%;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療效指數≥60%―

1.3統計方法

統計分析軟件應用美國的SAS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結果

2.1兩組FD患者治療后主癥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愈16例,顯效9例,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4%;對照組治愈15例,顯效10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2%;兩組治療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顯示治療組在改善FD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方面療效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

2.2兩組FD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FD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均下降,與同組治療前相比,運用配對t檢驗,P0.05),顯示治療組在改善FD患者臨床癥狀方面療效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見表1。

2.3兩組FD患者治療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SAS和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6周后,兩組SAS、SD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顯示治療組在改善FD患者焦慮抑郁療效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4不良反應

治療組中無一例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7例出現不良反應,其中有2例出現頭暈、嗜睡,5例出現大便秘結。兩組治療前后檢查血常規,生化、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變化。

3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有多種因素共同參與,主要與消化道運動失常、內臟感覺過敏、精神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有關,目前認為一些反復難愈的FD與精神、心理因素關系密切,對于一些伴隨明顯心理異常的FD患者加入抗焦慮抑郁藥物往往療效顯著。黛力新為新型的三環類抗焦慮、抑郁合劑,能抗突觸后膜的多巴胺受體,提高突觸間隙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及5一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含量,調整中樞神經功能,有效改善焦慮、抑郁癥狀及消化道癥狀,同時錐體外系癥狀和抗膽堿能不良反應的發生也有所減少。

篇6

作者簡介:王俞涵(1981―),山東威海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職業教育分社高級編輯,經濟學碩士。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教育應運而生。美國《教育技術白皮書》對數字教育給出了一個準確的定義,其指出,E-learning是一種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溝通機制和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因此,數字教育在構建中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新溝通機制,另一個是交互作用。

一、國家對高職數字化教學的指導

自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職業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成為“十二五”的重要任務。在性質上,信息化是數字教育的基礎,為數字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同樣,在數字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定型的情況下,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表達著數字教育的特征。教育部一直以各種方式在推動數字教育的發展:2012年,教育部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當時僅有數百名教師參賽,而到2015年則有約6萬名教師參賽,可以看出大賽對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2013年,成立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2014年,教育部舉辦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每年組織職業院校信息化研究課題。而到了2015年,教育部則開始著手構建全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網絡,當時的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加強區域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地、各職業院校組織開發一批優質的專業教學資源庫、網絡課程、模擬仿真實訓軟件和生產實際教學案例等,并廣泛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組織和支持教師和教研人員開展對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研究;繼續辦好信息化教學大賽,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積極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中教師角色、教育理念、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革。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和完善下,數字化教育的概念愈加清晰,溝通和交互兩個主線也得以強化?!笆濉币巹澲兄赋觯阂苿觽鹘y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這些舉措均有效促進了高職院校的數字教學的發展。

二、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的現狀

1硬件設施顯著改善,但不足以支撐數字化教學

從我們的調研情況看,只有30%的高職院校具備了較為充足的上網學習條件,而有70%的高職院校供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的條件有限,甚至很多院校表示,每周只能保證一次學生正常使用機房的時間。在更進一步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即使是在人機比例較好的院校,很多電腦配置也不足以支持現代化數字課程的呈現,只能供學生用來進行聽力活動的訓練,導致即使有好的現代化數字學習資源,很多院校也無法通過正常的課堂授課來實現,甚至是輔的實現,最終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

2很多英語教師沒有認識到數字化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教學觀念尚未轉變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高職院校中還有很多英語教師沒有認識到數字化教學的重要性,課堂的授課模式還停留在以教師為主的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上,既缺乏溝通,又缺乏互動。一部分教師認為原來沒有數字化教學,學生一樣學得很好,因此從思想上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創新;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新,但也只是使用教材自帶的多媒體課件和光盤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教學過程中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討論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等教學活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沒能充分發揮出來,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

目前能夠提供給學生的數字化資源有限,導致學生不愿主動去學習,或者是在主動學習中存在較大的自學壁壘。雖然老師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教學管理功能去監控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學習時間,但由于內容枯燥和缺乏互動,往往是學生跟老師打游擊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學生平常根本就不認真在線學習,純粹靠掛機在線來混時間,作業也基本是在網上搜索現成的資料或答案,然后復制粘貼拼湊完成。

4缺乏真正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優質數字教學資源

優質數字教育教學資源的匱乏也是導致傳統教學無法向數字化教學實現真正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所謂的供職業院校學生學習使用的數字化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機構打著外語學習資源的旗號,內容實則東拼西湊,未經過嚴格審核,錯誤和漏洞百出,而且缺乏教學理念的支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

三、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改革的措施

1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并專注教育本質

雖然數字化時代要求英語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和手段的現代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質。數字化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實現高質量的教育,因此在數字化建設過程當中,不能違背基本的教學規律和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而要從教育本質出發,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使兩者有機地融合。

2專注全面發展,打通教育的B端和C端數據

目前市場上為學生提供的數字化學習資源要么只專注B端學生的在校學習,提供的內容僅為學生的課堂服務,要么太關注學生職業發展,而忽略了學生在校階段的基礎學習。真正的職業數字化教育是需要將B端和C端的數據打通,通過對學生在B端的在校學習行為作出大數據的分析,然后將其運用到其C端個性化學習階段,使數字化教育真正實現精準化、智能化和個性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

3加強對數字資源的質量監管,打造出一批高質量的數字化資源庫

由于開發數字化資源的機構不像出版機構一樣需要經過嚴格的資質審核和管控,導致很多小機構打著教育的旗號不斷侵權盜版,私下改編一些未經版權許可的資源,更有很多機構為了牟利而粗制濫造的資源流向市場,直接導致學生接觸到這些質量未經嚴格把關的產品,而使教育質量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在未來專注創新的同時,也需要對數字化資源的開發機構和內容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和范圍,支持鄰接權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保證受教育者基本的權益。

四、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的展望

在改革的推動下,高職院校的英語數字化教學將有效實現教學資源、教學設備、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四路并進:通過支持優秀的出版機構進行數字化資源的出版,并將數字化資源的質量提升到現行紙質出版的資源水平,實現數據資源和紙質資源的互聯互通;通過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資金支持職業院校的數字教學設備的更新和提升,尤其是軟件和視頻解析能力的提升,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可堅持軟件優化硬件的思路,大幅度提升教學設備條件;通過“政府+市場”機制的教師技能提升和數字化教學模式創新的方式,努力推進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的普及,逐步將數字教育作為教師教學的必備技術和表現形式之一進行確定,并提升數字化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通過數字教育所具有的溝通功能和交互學習功能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和便利性,將數字教育的優勢有效鞏固和突出,并形成穩定的學習渠道、資源渠道和教育渠道。在改革和創新的推動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將有序實現全面性、泛在化、安全性、移動化、興趣性和互動化的教育教學目標,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為綜合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篇7

一、國家對高職數字化教學的指導

自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職業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成為“十二五”的重要任務。在性質上,信息化是數字教育的基礎,為數字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同樣,在數字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定型的情況下,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表達著數字教育的特征。教育部一直以各種方式在推動數字教育的發展:2012年,教育部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當時僅有數百名教師參賽,而到2015年則有約6萬名教師參賽,可以看出大賽對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2013年,成立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2014年,教育部舉辦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每年組織職業院校信息化研究課題。而到了2015年,教育部則開始著手構建全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網絡,當時的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加強區域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地、各職業院校組織開發一批優質的專業教學資源庫、網絡課程、模擬仿真實訓軟件和生產實際教學案例等,并廣泛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組織和支持教師和教研人員開展對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研究;繼續辦好信息化教學大賽,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積極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中教師角色、教育理念、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革。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和完善下,數字化教育的概念愈加清晰,溝通和交互兩個主線也得以強化。“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這些舉措均有效促進了高職院校的數字教學的發展。

二、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的現狀

1硬件設施顯著改善,但不足以支撐數字化教學

從我們的調研情況看,只有30%的高職院校具備了較為充足的上網學習條件,而有70%的高職院校供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的條件有限,甚至很多院校表示,每周只能保證一次學生正常使用機房的時間。在更進一步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即使是在人機比例較好的院校,很多電腦配置也不足以支持現代化數字課程的呈現,只能供學生用來進行聽力活動的訓練,導致即使有好的現代化數字學習資源,很多院校也無法通過正常的課堂授課來實現,甚至是輔的實現,最終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

2很多英語教師沒有認識到數字化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教學觀念尚未轉變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高職院校中還有很多英語教師沒有認識到數字化教學的重要性,課堂的授課模式還停留在以教師為主的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上,既缺乏溝通,又缺乏互動。一部分教師認為原來沒有數字化教學,學生一樣學得很好,因此從思想上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創新;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新,但也只是使用教材自帶的多媒體課件和光盤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教學過程中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討論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等教學活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沒能充分發揮出來,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

目前能夠提供給學生的數字化資源有限,導致學生不愿主動去學習,或者是在主動學習中存在較大的自學壁壘。雖然老師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教學管理功能去監控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學習時間,但由于內容枯燥和缺乏互動,往往是學生跟老師打游擊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學生平常根本就不認真在線學習,純粹靠掛機在線來混時間,作業也基本是在網上搜索現成的資料或答案,然后復制粘貼拼湊完成。

4缺乏真正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優質數字教學資源

優質數字教育教學資源的匱乏也是導致傳統教學無法向數字化教學實現真正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所謂的供職業院校學生學習使用的數字化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機構打著外語學習資源的旗號,內容實則東拼西湊,未經過嚴格審核,錯誤和漏洞百出,而且缺乏教學理念的支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

三、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改革的措施

1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并專注教育本質

雖然數字化時代要求英語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和手段的現代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質。數字化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實現高質量的教育,因此在數字化建設過程當中,不能違背基本的教學規律和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而要從教育本質出發,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使兩者有機地融合。

2專注全面發展,打通教育的B端和C端數據

目前市場上為學生提供的數字化學習資源要么只專注B端學生的在校學習,提供的內容僅為學生的課堂服務,要么太關注學生職業發展,而忽略了學生在校階段的基礎學習。真正的職業數字化教育是需要將B端和C端的數據打通,通過對學生在B端的在校學習行為作出大數據的分析,然后將其運用到其C端個性化學習階段,使數字化教育真正實現精準化、智能化和個性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

3加強對數字資源的質量監管,打造出一批高質量的數字化資源庫

篇8

采用數字化教學,使用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技術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模擬真實情況的情景,運用數字化資源來導入課程,能通過情景畫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使他們產生較強的學習動機。采用數字化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資源。可以提供形式活潑,內容生動,信息量豐富的,具有交互作用的信息資源。隨著近幾年多媒體功能的強化,遠程網絡教育的興盛,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而且,隨著數字化教學的興盛,能夠學習到的學生的數量也在與日俱增,學到的知識的容量也在快速的擴大。數字化教學,給了學生很大的發展空間和自由,不僅僅局限于板書的內容的限制,數字化教學所采用的資源是可以移動的,方便了學生隨時隨地學習和討論。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將學生領如門徑,給了學生一個確定的學習主題,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自由,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習資源,而不僅僅局限于老師所教的內容。培養了學生自學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數字化教學中學生是開放式資源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的經驗體會和學習成果應成為資源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參與資源建設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學生通過對資源的篩選、鑒別、利用、重組,創新出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發展了個性,提高了能力,達到了全面教育的目的,所以應該重視學生在資源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生參與我們還可以了解他們對教學資源的真正需求,使我們的資源更加貼進學生,更多的體現多樣化、個性化。作為教育專家在資源建設中主要承擔理論上的指導,如對學生認知特點、心理特征、年齡特征等方面的指導交流,使我們的網絡資源充分滿足于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需要,又可避免學生對于網絡的沉溺,從而促使我們的網絡資源建設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其他關心教育的人員處在社會各行各業,對資源建設都有自己的見解,我們也應吸收其中有益成分應用到我們的開發中。開發人員主要是從技術角度來實現以上人員對資源的設想。他們每個人之間本身也存在著互相交流、反饋。數字化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給了學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間,容易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進而可以提升學生的整體的素質水平,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3數字化辦公對教師的作用

數字化時代,對教師的定位和看法也將有所改變。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單向式的教學方式。由于數字化的出現,資源的共享和管理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中心和權威地位,掌握著主要的話語力。但數字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以往的教與學的結構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戰,學習知識的渠道和媒介也不再是單一的,不僅有紙媒文化,還有電子媒介尤其是網絡上的各種數字化知識和資源,都對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挑戰。隨著數字化教學的到來,教師可以不僅僅采用板書的形式傳播知識,可以采用多媒體,計算機的方式,教學設計變得較為的靈活,可以形象鮮明的幫助學生學習。隨著教師的角色和觀念的轉變,師生關系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教師和學生是共同成長和進步的。數字化的教學出現之后,網絡媒體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教師可以把自己的教學體會和教學資源放在網絡上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可以傳播給更多的人,大家可以針對教學方式和資源的使用各抒己見,共同討論和進步。數字化辦公并不是讓老師放棄傳統的板書形式,多媒體、網絡和板書相結合,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有助于將教學效果發揮出它最大的優勢。數字化教學增大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讓老師更能明白學生的需求是什么,也有助于學生從教師那里學到更多的知識。

篇9

篇10

隨著經濟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正朝著大眾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高校、企業貢獻各自的智慧與優勢,共同參與數字化資源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教育部啟動精品課程建設,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得到最廣泛的共享,其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讓廣大學生受益。根據教育部文件,2003-2009年教育部、財政部共批準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3147門(含網絡、軍隊)。然而,精品課程資源應用效果卻并不樂觀,網站訪問率低、重復建設率高,共建高校少,共享覆蓋面窄。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劃教育學重點課題《以教育技術促進學校教育創新研究》的子課題之一,由湖南大學負責研究,浙江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10余所高校參與。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子課題組積極研究與探索,以不同課程為平臺,提出了基于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專業學會、高校職能部門等三種不同的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的共建共享模式。

一 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現狀及問題

當前精品課程數字資源建設主要由課程建設高校和公司(如天空教室、卓越電子等)共同建設,其它高校共享使用。公司主要是基于商業模式提供數字資源建設的軟件平臺,其它高校是一種零散的使用,沒有參與數字資源的實際建設。評選出的國家精品課程,主要通過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網站、中國開放式教育資源共享協會(CORE)網站、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進行開放共享。通過精品課程建設與共享,優質資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輻射作用,但從校際間、校企間的共建共享來看,還有很多地方值得進一步改進。

1 缺乏有效的資源管理機制,網絡資源標準不統一,課程資源的獲取性低

精品課程網站目前主要采用分布式,而課程網站建設方和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間沒有建立及時的更新措施,以致課程網站的無效訪問度較高。通過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網站的課程資源網站地址,對2003到2008年所有國家級精品課程進行鏈接訪問[1],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表12003-2008年精品課程網站訪問失敗率統計情況

2 精品課程重立項、輕建設,課程資源共享內動力不足

部分精品課程在前期的立項、評審階段投入較多,但在后期的資源更新及網站維護上卻基本沒有投入[2]。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課程的課程資源陳舊、教學理念相對過時,質量下降。訪問者在訪問此類精品課程時,心中對其課程資源的優質性大打折扣,大大降低了精品課程資源的共享能力。

3 精品課程共建共享意識薄弱,推廣力度不夠,課程影響力低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所學專業以外的的精品課程知曉度很低,大部分教師對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等集成網站比較陌生。同時,由于網絡教育資源缺乏有力的版權保護措施,部分學校或精品課程建設者擔憂發生知識產權的問題,于是對某些原創性資料采取限制措施,例如:在申報成功后撤下該部分資料或限制訪問權限等[3]。

二 精品課程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實踐探索

總結剖析了精品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后,為實現精品課程資源在更大范圍的推廣應用,子課題組選取了《工業設計史》、《大學文化及成人之道》及《高等數學》進行了精品課程共建共享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三種不同的模式。

1 基于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推進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模式

以教育部高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湖南大學為依托,多所高校共建共享《工業設計史》精品課程。其中教育部高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要負責課程建設的宏觀調控,協調處理好參與課程建設的高校、企業與課程主建設方三方之間的關系(如圖2)。湖南大學作為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的牽頭學校,負責網站的總體規劃與建設、更新、維護。包括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在內的其他15所學校,提供《工業設計史》授課視頻 、考試試題及授課教案等課程資源,并建立公共教學資源庫。通過定期舉行研討會、培訓班等形式加強各校教師的交流,教師在交流和借鑒中不斷探索,使得課程資源建設不僅體現了主要建設高校的特色,更融入了國內其它高校的精華。并在課程網站開辟互動評價欄目,訪問者可以和教師建立起即時的互動聯系,實現精品課程的共同發展。

同時,湖南大學與微軟、英特爾等國際著名公司和德國紅點等國際頂級創意推廣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企業參與制定課程建設目標、提供課程建設相關技術支持、提供優秀的企業工程師現場教學等。還利用三維建模的方法,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再現歷史上經典的工業設計作品,使學生可以生動地、立體地進行深入分析。

此外,為確保課程資源的有效共享,湖南大學建立了教學資源中心,由專門的機構對各課程網站進行統一管理,并建立相關的監督、考核和激勵機制。制定了課程網站建設、共享、優化的基本原則。如:對課程資源庫的一些重要信息采取加密技術,避免其遭到破壞;設置雙入口,滿足不同寬帶用戶需求。與各聯盟高校、聯盟企業建立密切的互動,加強課程的宣傳推廣,擴大課程的影響力。

湖南大學《工業設計史》課程的所有教學內容和授課視頻均免費向社會開放,其課程網站一直在百度及谷歌“工業設計史”主題詞搜索中名列第一,是國內最有影響的教學網站之一,通過網站點擊率及IP地址統計,每年受益的學生達一萬人以上,國內大部分高校共享了這一精品課程的數字化資源。

圖2 基于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的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模式框圖

2 基于專業學會推進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模式

以湖南省數學學會和湖南大學作為《高等數學》精品課程建設的依托平臺,共建共享《高等數學》精品課程。湖南大學為課程網站主要建設方,負責課程網站的總體規劃與建設、維護等工作。湖南省數學學會組織建立《高等數學》精品課程建設聯合體,綜合該省境內多所學校的課程特色,通過提供授課視頻、教案等方式共建《高等數學》精品課程,形成具有區域性特色的國家精品課程(如圖3)。既加強了高校的區域性合作,也起到了對精品課程的宣傳推廣作用,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到本校以外的精品課程資源,大大推進了精品課程共享進程。

圖3 基于教學專業學會的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

模式框圖

3 基于高校職能部門推進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模式

以湖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辦為依托平臺,聯合校內各院特色共建《大學文化及成人之道》。湖南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辦作為《大學文化及成人之道》精品課程建設的主要承擔方,由課程責任教授牽頭,成立建設小組,組織校內各院,例如岳麓書院、建筑學院等,都參與到該門精品課程的建設中(如圖4)。通過校內各學院的合作,該課程不但將岳麓書院深厚的人文底韻與湖南大學文化建設現狀密切結合,而且融合了各學院特色文化,使得學生不僅能認識、發現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還可以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促進人文文化與科學精神相融。

圖4 基于高校職能部門的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

模式框圖

在進行精品課程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的過程中,課題組特別注重學習和吸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件(MIT OpenCourseWare)經驗。在課程網站的再建設過程中,將建立與訪問者的互動支持系統作為其重點項目[4]。有利于吸取訪問者對課程資源、課程網站的意見,促進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續發展。

三 提高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力度的幾點思考

1 共建共享精品課程與教育行政推動及用戶自發推動相結合

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企業、高校與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共建精品課程數字資源,實現精品課程更大范圍的共建共享,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引導及支持,采取有效的方案、政策、激勵措施。在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審過程中,應提高精品課程共享輻射能力在整個評審指標中的比重,評審后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共建共享機制。

2 規范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標準,建立有效的精品課程監控及互動機制

建立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基本標準,以解決目前精品課程共享中因存儲服務器、網站格式、課程資源類型等不統一所導致的問題。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基本標準應包括課程網站的設計規范、基本功能模塊、網站的兼容性測試。同時針對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類型的資源的存儲及建立統一的基本標準。對視頻等占用帶寬較大的資源,應提供常見的適合不同帶寬的版本,以適用不同訪問條件的訪問者[5]。建立監控機制,確保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站能夠長期正常運行。

3 處理好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

教育部《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明確指出:“國家精品課程要按照規定上網并向全國高等學校免費開放,高等學校和授課教師要承諾上網內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钡诰W絡條件下數字化教學資源很多情況下難以界定,積極推進共建共享資源必然帶來知識產權的相關保護問題。沒有相關措施,各高校的優質資源、特色資源很容易被復制,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對數字化資源進行集體保護措施研究,保證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傳播,保障公眾對所需資源的自由、便捷的獲取,促進資源建設、共享、應用的可持續發展。

4 強化精品意識,豐富優質資源

教育部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課程要做到“六個一流”,即: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一流影響力。在具體的課程建設中還應做到一流的課程網站,一流的教學課程,一流的教學研究,牢固樹立精品意識,豐富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提高共享程度、輻射范圍與教學效果。課程網站還應開辟學習者互動支持系統,重視用戶的參與意識,積極引導用戶參與建設。

四 結論

以控制理論為指導,改善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的開環系統,基于不同主體或平臺逐步建立閉環系統,走出目前建設的局限性,是實現精品課程校際之間、校企之間共建共享模式的有效模式與機制。成立精品課程開放協作共同體是確保精品課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精品課程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共享的一種有效策略。建立良好的共建共享機制,使建立的優秀精品課程資源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共享,實現其價值,將是一項長期、艱巨和系統的工作。

――――――――――

參考文獻

[1] “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網站[EB/OL].

[2] 教材周刊聚焦組.怎么樣?怎么了?怎么辦?―專家、學者聚焦精品課程共享[EB/OL].

[3] 馮博琴.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8,

篇11

三、教育體系的結構與性質

(一)職能部門的主要職責

中央政府(議會和教育部)與地方政府(當地政府部門和學校)共同擁有對小學和初中教育政策的決策權和責任。其中,教育部負責國家教育課程大綱的制定。雖然地方政府必須達到教育部設定的大綱目標,但其也有權分配本地的教育預算,包括該預算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比例。教育部也只是對預算的分配提供框架性的指導建議(H?覬jsholt-Poulsen 2010b)。

教育部負責制定包括課程大綱以及教育信息化推進措施在內的國家教育政策。教育部為此特別成立了一個名為“UNI-C”的部門,專門負責在教育領域推行信息通信技術。而在地方推行信息通信技術并為之投入資金則是地方政府部門的職責所在。

丹麥的公共教育體系分為兩部分:義務教育和后義務教育階段。義務教育面向6~16歲兒童(grades K-9)。9年級以上的教育機構實行自我管理體制并由國家給予相應補貼(H?覬jsholt-Poulsen 2010a)。學生在9年級后(16歲)可以選擇進入高中或職業學校以完成10~12年級的學習。職業學校提供的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培訓課程,由于提供在公司的見習機會,所以實踐性較強。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都可以得到工資。與職業學校學生不同,完成高中教育的學生則多數進入大學深造或進入大學預科就讀。然而,高中和職業學校都以學術為導向,二者都能通向高等教育(Larson 2009;H?覬jsholt-Poulsen 2010b)。

(二)政治與經濟背景

相較于其他北歐國家,丹麥在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方面堪為公認的領跑者。正如200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案例研究顯示,在教育部前部長貝特爾·霍德(Bertel Haarder)的領導下,丹麥教育部在發展信息化方面表現得十分積極。丹麥是率先出臺全面數字化教學資源政策的北歐國家之一,且多年來一如既往地堅持該政策(H?覬jsholt-Poulsen 2010b;OECD 2009)。

四、教育信息化

(一)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

丹麥的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并不是一紙空文,而是貫穿于整個教育課程大綱的各類教學科目之中(H?覬jsholt-Poulsen 2010b)。該規劃包括通過Web 2.0進行知識的共享與整合,它強調了4個主題:信息的搜索與收集、數字化產品與知識的傳播、數字化媒介的分析(比如,圖書館數據庫、統計數據、網站、博客、微博等)以及通信(H?覬jsholt-Poulsen 2010b;Danish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0a)。國家教育信息化目標符合跨領域的國家信息化規劃:加強學校的信息化應用被看作是對企業、公共部門以及民眾生活發展創新的支持和鼓勵(High Speed Committee Report)。

國家規劃還致力于通過信息通信技術提高教育及其他領域的工作效率。為實現這一目標,政府近期出臺了信息技術宏大計劃(Ambitious IT Program)。在教育部和財政部(the Ministry of Finance)的共同協作下,這個為期三年的計劃旨在運用信息通信技術提高高中學生注冊、考勤檢查、課程安排及考試等流程的效率。學校將對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更有信心,財政部也會給出指導性的數據,以說明這些教育機構將會因此節省多少資金,但關于具體的做法尚未有明確的指導條款。該計劃的一部分資金用于支付給ICT推廣大使,這些大使會幫助教師提高他們的信息化能力(H?覬jsholt-Poulsen 2010b)。多年來,丹麥開展了大量專業發展項目以提高教師的信息化能力,但這些項目只惠及了40%的教師。借鑒荷蘭的優秀經驗,教育部希望通過給所有學校配備ICT大使的方法使該計劃能夠惠及更多的教師,這些大使都是ICT方面的專家。

(二)國家規劃的具體內容

標題:《信息技術宏大計劃》

出版年份:2010年

網址:uvm.dk/For%20institutioner/It/AIT.aspx

標題:《2009年公共目標》第48卷“小學信息技術和媒體的應用”

出版年份:2010年

篇12

現今2016年,十余年期間我國職業教育的政策背景、發展目標和經費措施都對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提供了巨力支持。各地職業教育均有所受益,教學質量與辦學效益都得以提升。

國外在這一方面是走在前面的,1998年2月加拿大溫哥華學區的《信息技術報告》就指出:“信息技術可以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并與廣泛的社區相聯系的學習環境?!痹搱蟾嬲J為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能實現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甚至是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開闊視野。

相較之,國內在教育信息化建設初期,無論是認知還是基礎設施上是存在差距的。彼時有許多老師對數字校園網絡認知停留在只能用于教學管理和信息交流,經常以非計算機專業或年齡較大等原因疏于數字化的學習和使用。還有一部分老師雖然已經意識到數字化校園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去應用網絡為教和學服務。思想上的以及技術上的滯后限制了數字校園網絡發展的。如今這些現象仍舊存在。

數字化校園應該可以理解為以網絡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資源到活動的一體化自動辦公,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面信息化。

目前在網絡功能,使用效率等方面,許多學校都擁有一支在網絡管理和安全維護方面的隊伍。省市各級教育部門也有專人負責。但推廣有余卻創新不足,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去開發創新,開發人員也相對缺少,從而影響數字校園網絡為現代教育提供及時、高效的服務。以湖南省教育部門力推的“世界大學城”為例,每年也有教師相關培訓,但是并不能擺脫其創新缺乏力度的困境,其教師個人空間使用上的不便和技術上的滯后屢遭教師吐槽。

回到數字化校園的話題上來,對于數字化校園網絡應用,當前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重管理輕服務。表現在小看或者忽視數字化校園的教學服務功能和學習功能,教育目標與數字化校園應用并沒有有機結合起來。建成了多媒體網絡教室,各個教室都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各科室無紙化辦公,百兆光纖上網,全校園WIFI覆蓋等等,但這些并不代表數字化到位了。各個科室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主要解決科室內部的流程及管理數據的積累,疏忽了領導的決策分析服務、師生的教學服務、生活服務,同時不重視科室之間的數據共享與交換服務,與目前實際的信息化建設需求不符合。

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校園應該有豐富的內涵。建設基礎的管理平臺、門戶系統、家校通工程、校務系統、教育資源庫、自動化辦公信息服務系統等也僅僅只是數字化園的一角。以“師生為本”的建設指導思想,圍繞校園資源、管理、服務三個要素來構建數字化的教學環境、管理環境和生活環境。充分的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學校的信息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處理,并且對這些信息資源進行有序的整合和集成;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科研和管理;實現全過程運用寬帶網絡與通訊網絡、交互性和專業性的局域網絡來實現學校教學和管理的個性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利用科學的發展觀來規劃和管理,使之構成統一的管理平臺、統一的資源平臺、規范的管理與教學秩序,把學校建設成面向校園、面向社會、面向家庭的一個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數字社區。

數字化校園的使用,應該要起到改善學校領導、教務人員、教師、學生等各層面的信息傳遞途徑的作用,方便促進了解,拓展信息來源。其與因特網集成在一起的方式則更令人興奮,因為這將使校園與社會、校園與家庭更緊密地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教育環境,種種更為直接的溝通方式,使教育真正做到學校、家庭與社會全方位的最佳配合。這里有一個誤區,各省的教育平臺也好各校的數字化校園也罷,本來旨在方便溝通的教育網絡自身就缺乏溝通,各省教育平臺只是形式上的能互相訪問。各個學校之間更加如此。為了避免競爭或者說怕競爭,大家都還是留有余地的。

數字化校園建設應當理解為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模式,否者就會演變成一個“填鴨式”數字化建設。建設的流程會隨著教學環境和教育理念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再造,其軟硬件平臺也會隨著IT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發展。我們不是為了有數字化校園而數字化,我們是為了使用數字化校園而數字化。要真正將數字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學、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師生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手段來提升工作、學習效率,方便師生生活,享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這也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真正目的與初衷。請注意一個細節,學生在學校接收的快遞逐漸增多了。為什么?方便呀。

俗話說“知易行難”。對于數字化校園建設,是“知已不易行更難”。雖然現狀有這這樣那樣的不盡人意處,但思想上的禁錮以破除,總會越來越好罷。

參考文獻:

[1] 和匯等,信息化教育技術,科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篇13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5-0005-05

科學發展過程中,概念的形成、規律的發現、理論的建立,都有賴于實驗。重視實驗、改進實驗,不僅是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科學教育的重要方法。

20世紀末涌現的數字化實驗系統,以“傳感器+計算機”為構成要素,憑借“促進學生認知、提高課堂效率”的顯著作用而獲得了教育專家的高度認可,成為21世紀世界范圍內實驗教學儀器發展的重要部分。

1 數字化實驗概念

數字化實驗,特指在實驗數據的采集、傳輸及預處理方面采用傳感器和數字電路等技術,實驗數據上傳至計算機(含各種由計算機變形的終端),由特定的軟件加以計算、處理,最終得出實驗結果的新型實驗教學體系。

與傳統實驗相比,數字化實驗盡管引入“人機交互”,但保留了真實實驗的一切要求:實驗對象的操作、實驗裝置的架設、實驗過程的設置和調控等,且具有傳統實驗所不具備的“采集高速度、數據高密度、結果高精度、呈現高可視度”等一系列突出優勢,在實驗效率提升,實驗結果優化和教學效果強化等方面均顯著優于傳統實驗。不僅有效地填補了傳統實驗的空白,使常規教學活動獲得動力,更有助于培養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能力”。

2 朗威?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室構成及發展過程

朗威?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室簡稱為朗威?DISLab,是由數據采集器、系列傳感器、配套實驗器材和軟件構成(圖1)。其中軟件包括通用軟件、專用軟件和輔助軟件。系列傳感器可滿足高中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初中綜合科學、小學科學等教學的需求,種類正在根據教學要求不斷擴展。

朗威?DISLab的前身為朗威?微機輔助高級中學物理實驗系統,是由山東省遠大網絡多媒體有限責任公司(現更名為山東省遠大網絡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于1999年自主研發并生產的。2002年,上海市教委為實現“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培養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能力”的課改目標,決定組建專門機構,自主研發上海二期課改所需數字化實驗設備及配套器材。經過嚴格考核、縝密篩選,由上海教委教研室、風華中學和山東遠大共同組建的上海市中小學數字化實驗系統研發中心成立,著名實驗教學專家、特級教師、上海特級校長馮容士先生任中心主任,山東遠大董事長、總經理李鼎任副主任。2002年8月中心完成了第一版數字化實驗系統的研發,并將產品下發至上海市53所試點學校進行教學驗證。2002年至2008年間,朗威?DISLab先后通過了山東省教育廳、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上海市教委、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浙江省教育廳裝備中心等多部門的課程鑒定,被列入上海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編入上海二期課改中學物理、生物教材,以及人教版、滬科教版和粵教版等多家全國教材。2009年獲全國優秀自制教具評選一等獎和濟南市創新產品稱號。2010年12月榮獲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一等獎。2011年8月獲得河北省科學技術成果證書。2012年11月榮獲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兩項金獎。2013年5月榮獲上海教博會雙十佳產品獎。2014年4月,“法拉第電磁感應實驗器”榮獲中國教育裝備產品創新獎。2014年5月榮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2014年6月,“朗威?V7.0 無線向心力實驗器”榮獲2014第16屆世教聯儀器設備組大獎,這是中國首次獲得此獎項。2014年9月,《中學物理教學的革新――數字化實驗系統(DIS)研發與應用》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3 朗威?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室應用案例

平拋運動

1)實驗裝置構成。該實驗需要使用朗威?DISLab二維運動傳感器與朗威?DISLab二維平拋運動實驗器(圖2)。朗威?DISLab二維運動傳感器由發射器和接收器構成,打開發射器開關后接收器可對發射器位置定位,從而通過教學軟件描繪出發射器的運動軌跡。朗威?DISLab二維平拋運動實驗器軌道呈傾斜狀安裝在立桿上,軌道上端設有位置可調的釋放裝置,改變釋放裝置的高度可以改變拋射速度,軌道末端設有調零裝置和水平儀。軌道為鋁合金材質,經折彎處理,其寬度恰好允許二維運動發射器在其中滾動,且減小晃動和摩擦。

2)實驗操作。實驗時,按如下操作步驟。第一步,釋放試拋器,并將緩沖裝置放置在試拋器落點范圍內;第二步,點擊二維系列軟件主界面上的實驗條目“平拋運動”,打開軟件;第三步,將二維運動傳感器發射器放置于平拋軌道水平一端的邊緣緊靠調零裝置,點擊軟件“零點設置”,再將其沿水平方向移動3~6 cm,點擊“水平校準”;第四步,將二維運動傳感器發射器放置于軌道拋體釋放區,點擊“開始記錄”后將其釋放,系統將自動記錄其平拋運動的軌跡(圖3);第五步,依次點擊界面“x”“y”可模擬出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分運動軌跡,點擊“二次擬合”按鈕對平拋軌跡進行二次擬合;第六步,點擊“加速度”,計算出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的加速度數值,并可與當地的重力加速度的數值進行比較(圖4)。

3)數字化實驗優勢。描繪平拋運動軌跡,傳統上使用頻閃攝影和電火花描跡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雖然原理相對簡單,但一方面測量方式具有一定間接性,另一方面對實驗設備、操作方法、實驗環境和數量程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限于此,該實驗成功率不高,需要多次嘗試方可獲得較為理想的軌跡,而且多次實驗不可避免地導致系統誤差增大。

使用朗威?DISLab二維運動實驗系統完成該實驗,操作簡單,成功率高,不但可以描繪出平拋運動軌跡,而且可以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得出平拋運動實際上是水平方向上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的實驗結論,解決了教學上的難點。朗威?DISLab二維運動實驗系統誕生以來,經過專家認證和課程教學的實踐,獲得了廣泛好評。2009年,該系統在第七屆全國優秀自制教具評選活動中獲得一等獎?;谠撓到y的平拋運動實驗案例被編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2第五章“曲線運動”第3節“實驗:研究平拋運動”中。

酸堿中和滴定

1)實驗器材及試劑(圖5)。朗威?數據采集器、PH傳感器、自動滴液裝置、計算機、洗瓶、50 ml燒杯、濾紙、磁力攪拌器、鐵架臺、0.1 mol/L HCl、未知濃度NaOH。

將0.1 mol/L HCl加入到自動滴液裝置中,自動滴液裝置可自動記錄液滴滴數,根據每滴液滴的體積0.025 ml,軟件可自動計算出滴入的HCL體積。

2)實驗操作。

專用軟件操作方法:點擊“開始實驗”,打開磁力攪拌器電源開關,向燒杯中逐滴滴加HCL溶液(滴速控制在1~2滴/s),直至pH

通用軟件操作方法:選擇光電門的測量方式為“計數”。在“組合曲線”,添加自定義曲線“V-pH”(需增加變量“V=0.025*t2”)代表鹽酸的體積,點擊“開始”,打開磁力攪拌器電源開關,向燒杯中逐滴滴加HCL(滴速控制在1~2滴/s),直至pH

3)數字化實驗優勢。

繪制酸堿中和滴定曲線的傳統方法,操作過程復雜。采用DIS數字化實驗系統繪制滴定曲線,操作更簡便,精度更高,教學效果好。由教師現場演示繪制出一條滴定曲線或者由學生通過實驗自己繪制滴定曲線,其教學效果與滴定曲線印在教材上讓學生觀察分析是大不相同的。

用標準鹽酸滴定未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時,傳統實驗方法采用甲基橙為指示劑。但是甲基橙變色時pH為4.4而鹽酸與氫氧化鈉恰好反應時pH等于7,酸堿指示劑的變色點不是反應終點,這一點難以向學生解釋。采用數字化實驗則可以直接得到pH=7時的相關數據,實驗結果更為科學。

蛋白質含量測定

1)實驗器材及試劑(圖8)。朗威?數據采集器、色度傳感器、結晶牛血清白蛋白、待測樣品(如雞蛋清)、雙縮脲試劑、5 ml移液管、吸管、100 ml容量瓶、滴瓶4個、小試管5支。

2)實驗操作。

取結晶牛血清白蛋白1.0 g溶于100 ml蒸餾水中,取5支燒杯編號后,分別加蒸餾水配成蛋白質含量為0 mg/mL(蒸餾水為空白參照)、2 mg/mL、3 mg/mL、4 mg/mL、5 mg/mL的溶液。在各小燒杯溶液中先加入5% NaOH 15 mL,混合后,加入1% CuSO4溶液1 mL,拌勻后,靜置30 min待用。

取雞蛋清加蒸餾水稀釋50倍。取雞蛋清稀釋液5 ml,先加入5% NaOH 15 mL,混合后,加入1% CuSO4溶液1 mL,拌勻后,靜置30 min待用。

將待測的任一蛋白質反應液加到比色皿中,并放入到色度傳感器中,數據顯示有R、G、B三個數值,代表R、G、B三色下的吸光值,本實驗選擇G通道。

將空白對照與梯度濃度的蛋白質溶液以及待測的蛋清溶液依次倒入比色皿,使用色度傳感器測量各溶液的吸光值,并在表格相應位置輸入其濃度值。

點擊“繪圖”,軟件自動生成蛋白質含量標準曲線并計算出蛋清溶液的蛋白質含量(圖9)。

3)數字化實驗優勢。該實驗是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生命科學》教材高中第一冊(試用本)第2章第2節采用的一個數字化實驗。因為采用了數字化的實驗方法使該實驗由傳統的定型觀察升華為定量測量,朗威?DISLab強大的數據采集、分析、處理能力,大大提高了實驗效率。該實驗不但可以使學生學會定量檢測蛋白質含量的實驗方法,并通過該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檢測奶粉中蛋白質的含量來判斷奶粉質量的優劣),而且可以培養他們在信息環境中相互合作,收集處理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

小車運動快慢比較

1)實驗器材(圖10)。朗威?數據采集器、光電門傳感器、多用力學軌道。

2)實驗操作。

將光電門傳感器固定在軌道上,兩光電門距離為0.4米,將擋光片固定在小車上,調節光電門位置,使擋光片能夠擋光。

打開小學科學專用軟件――“小車運動快慢比較”,點擊開始。

讀出兩個光電門之間的距離(小車運動距離為0.4米),輸入到表格中。

點擊記錄,釋放小車,小車擋光片經過第一個光電門時系統開始計時,經過第二個光電門時計時結束,這段時間就是小車在兩個光電門之間運動的時間。

點擊停止,實驗結束,點擊計算可獲得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

改變兩光電門之間的距離、改變小車的質量或改變推動小車力的大小,重復實驗比較小車運動的快慢(圖11)。

3)數字化實驗優勢。本實驗曾經作為公開課在江蘇省小學科學數字技術研討會上展示,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烈的研討。該課伊始,教師讓學生通過秒表記錄小車運動的時間,但是由于起始和結束的時機不易把握所以得出的實驗結果誤差很大,改用光電門傳感器測量后,實驗結果精確的反映了該實驗所呈現的客觀規律,學生通過對該實驗的探究總結出了影響小車運動快慢的因素。數字化實驗的精確度遠遠大于傳統實驗,這樣就保證了實驗的成功率和科學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朗威?DISLab小學科學實驗系統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構建了包括“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磁學”“化學”“生命科學”在內的8個探索包。向學生提夠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4 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室的發展前景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