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對健康教育的認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進行疾病預防的首要條件。多年來我院在做好兒童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時,通過各種手段向家長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兒童保健及健康知識的傳播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加強組織管理
1.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保證,我院建立了充實的組織機構,并且每2~3年改組一次。組長由主管院長擔任,副組長由醫務室主任擔任。組員由保教科科長、教研室主任、教師代表、醫務室成員及相關人員組成。
2.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在我院持久開展,并且落實到位,我院制定了健康教育制度,每年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并且每年年終進行工作總結。由于有制度做保障,使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常抓不懈的軌道,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二、提高為幼兒健康服務的能力
提高教職工的健康教育素質及專業化素質是提高健康服務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使教育者的健康素質首先得到提高,才能去教育兒童,通過教育者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提高兒童的健康素質。多年來我院在教育全院教職工提高健康素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通過宣傳欄、黑板報、校訊通、園內網、發宣傳資料、出《保健――橋梁》刊物、開講座、試卷問答、網絡研修、舉辦各種培訓班等方式,對全院教職工進行了兒童衛生保健、健康教育知識及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訓,提高了培訓質量和全院教職工的綜合素質,近三年來共培訓保教人員1200多人次,年培訓率達85%左右。
三、利用各種傳播媒體做好健康教育知識宣傳活動
利用各種傳播媒體可增強宣傳教育活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家庭、保育院、社會的教育合力,營造關注兒童健康、重視兒童衛生保健的氛圍。
1.為了使全院教職工及幼兒的健康知識知曉率有效提高,我院征訂有《幼兒教育》《學前教育》《早期教育》等二十多種刊物,供教職工翻閱,還有醫務室自編刊物《保健――橋梁》;并逐年為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添置電腦及校園網絡,其經費占有很大比例;還制作了兒童健康教育活動光盤和衛生保健(生理)健康光盤;每周兩次定時為幼兒播放動畫片,使幼兒逐步懂得用餐營養知識及其他小常識,以利于幼兒生長發育。
2. 多渠道發放健康教育資料,對全院教職工、各班及家長發放健康教育資料,三年來共發放健康教育資料3600份,口腔保健知識宣傳資料840份,眼保健知識宣傳資料830份,兒童補鈣知識宣傳資料450份,“保健――橋梁”刊物300份,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資料820份,麻腮風防治知識宣傳資料840份,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宣傳資料1600份,健康行為歌宣傳資料820份。
3. 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做好家園共育。多年來我院十分重視健康教育宣傳活動,通過黑板報、宣傳欄、刊物、開家長座談會、專題講座(衛生保健知識講座,眼保健講座,耳保健講座,營養知識講座,預防接傳染病防治知識講座,口腔衛生保健知識講座、兒童意外事故預防與處理等)、家長開放日等活動,使全院教職工及家長的健康教育知識知曉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為我院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四、建立檔案,并對教師進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我院針對院內體弱兒、肥胖兒、行為異常兒童開展家園互動,建立專案、聯系檔案和管理記錄,并且每年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保育保健工作技能操作考核。
五、有效評價
做好形式多樣的健康評價,了解健康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并調整和改進工作,提高保教質量。其評價工作有:家長問卷調查;兒童生理方面的整合和個案評價,如兒童生度發育評價;營養調查、五官保健等方面的評價;健康教育活動課后評價;教師考核評價;統計處理的信息資料等。
六、活動難點
1.部分衛生行政及教育行政部門對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影響了健康知識的普及、促進。
2. 家園共育有待于加強,尤其是家長的健康素養需要盡快提高。
篇2
二、了解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與成因
(1)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會的、學校、更多是自身的因素心理學研究報告,13—18歲的青少年是心理障礙的初發期、易發期和多發期,據專家調查,多數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學習和升學的壓力,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攀比風氣、生活習慣,家庭原因獨生子女自我為中心、家庭原因、教師的教育方法的不得當、學習及升學的壓力、同學間交往、早戀的問題、生理的變化等都深刻影響著中學生心理成長,如不及時疏導和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嚴重的就會出現心理障礙。(3)不少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還存在一些誤解,對心理健康的認識還有待加強,教師首先要具備高尚的品質,健康樂觀的心理,特別是班主任在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中起著重要作用。
(4)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或疾病有以下幾種:焦慮癥、情緒障礙、精神障礙、突發性遺忘癥、恐怖癥、抑郁癥、強迫癥、疑病癥、神經衰弱等。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自卑、逆反、恐懼、孤獨、嫉妒、厭學、唯我獨尊、貪圖享樂八種。
三、根據青少年的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教育和訓練
1.心理健康是一個終生相隨的人生課題,并表現出很強的階段性。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和階段,其心理的發展要求和任務也不相同,青少年正處在人生生理、心理發展的高峰期,因此,心理健康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心理健康與否大多數學生沒有明顯表現,例如:我們學校兩位教師的子女,從小到大都是聽話懂事、好學上進的好學生好孩子,沒罵過人沒打過架,學習成績在年組名列前茅,到了九年級,年齡也相接近的時候,逐漸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學校和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2.每位教師都必要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并能選擇正確的教育方法去指導和解決學生發展中存在的錯綜復雜的心理現象,提高教師對學生心理指導和訓練的認識,為學生疏導和排除心理問題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并落到實處,比如:體育課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學生的挫折隨力,鍛煉意志;語文科課根據文章中心思想進行情感教育;音樂課可以通過唱歌轉移注意力,排除學生心理壓力等等。學校要積極的調動班主任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讓每位班主任教師成為心理教育的骨干力量。
3.建立學校心理咨詢室,充分發揮心理教師和心理咨詢室的作用,普及和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為學生和心理患者提供治療幫助與服務。
4.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訓練。
5.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各種活動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四、重視和發揮社會和家庭教育
篇3
必須詳細掌握病人的各種情況,社會經濟狀況,生活習慣等。必須有計劃、有具體內容,內容必須是根據病人的需求而選擇。反復多次進行個別指導和家屬指導。尊重病人隱私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篇4
1.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增大,企業或管理部門改革,員工的心理壓力大大增加。主要表現在工資報酬不合理給員工造成的壓力;管理模式落后、不科學,造成的束縛壓抑員工熱情的壓力;工作中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等人際關系造成的壓力;因各種現場安全事故和隱患形成的安全壓力;還有因工作過于繁忙導致無法兼顧家庭而產生的壓力等等。這些職業壓力如影隨形地影響著職工的心理健康。
華為“自殘門”、富士康“13連跳”……近年來的一系列企業員工自殺事件引發了全社會關注員工心理健康問題的熱議。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不僅會給員工及其家人帶來難以挽回的傷害,也會給企業的聲譽造成難以挽回的不利影響,其程度不低于“剎車門”對豐田汽車的影響和“漏油門”對英國石油的影響。作為國有企業的勝利油田,雖然從管理制度到人員構成與華為、富士康公司有很大區別,但石油開發企業不是生存于真空中,生產一線的很多工種都是常年在野外作業,又面臨著施工工期緊,技術要求高,條件比較艱苦等情況,有部分員工心理和生理都處于亞健康狀態,存在員工因為心理健康問題出現事故等情況,給企業和員工本人帶來了巨大損失。由此可見,企業本身在抓發展提效益的同時,必須將員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重要日程。
2.職工心理健康教育要合理設置教學板塊
在授課過程中觀察,許多學員對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表現出濃厚興趣。資料表明,我國職工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的群體性發生呈逐年上升趨勢。據調查,我國有60%以上的員工感受到來自工作的壓力。究其原因是員工所受到的職場壓力、社會壓力與個體壓力綜合作用的結果。正是這些壓力的持續交互作用,導致了員工心理與行為的扭曲、變形與改變,積之成疾,聚之成患。但是,員工一旦出現了心理問題怎樣解決,大部分情況可能是自我改善,并不習慣去做心理咨詢或治療,如果自行解決不了,有些可能會發展成心理疾病。因此很多職工渴望了解心理健康知識以及解決心理問題的途徑,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職工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了解較少,因此開展職工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設置授課內容,不能急于求成,不宜理論性太強。可設置以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基本內容板塊,可講解以下內容: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咨詢?什么人需要心理咨詢?心理咨詢的原則是什么?讓學員明確以下問題:1)心理問題不是精神病;2)心理學不是窺見內心;3)心理咨詢不是無所不能;4)心理咨詢師不是救世主;5)心理咨詢不是思想工作;6)心理咨詢的原則是:保密原則、無條件關注的原則、助人自助的原則、來訪者自愿原則。第二個板塊可設置簡單的心理小測試,讓學員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但應注意的是,測試不宜過于復雜或專業化,既要便于操作又要使學員感興趣,以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第三個板塊可設置心理調節方法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不宜過深,要力求簡單實用,可操作性強,有些方法可設置在課堂讓學員去做,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第四個板塊,可設置案例進行教學,但要注意的是:案例不宜過長,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案例的選擇要盡量貼近職工的工作和生活,案例的分析要通俗易懂,避免生硬或過于專業化。
3.職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要有獨特的教學方法
職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沒有現成的經驗,沒有捷徑可走,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適合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給學員創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提出一些學員感興趣的問題或案例引導學員積極討論,打破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讓學員成為真正的課堂主體。
4.企業有必要成立比較完備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僅僅靠教師講上幾堂課還遠遠不夠,必須引起企業相關部門的重視,黨、政、工、團共同參與,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況,關注員工中的特殊情況,經常深入到一線職工中,引導他們開展積極向上的各類活動,用積極因素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將生產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企業組織相關人員培訓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知識,使他們能勝任簡單的心理咨詢和引導工作,為員工服務。
企業還可以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服務公司接洽,當企業有此方面需求時,心理咨詢公司派人對問題進行評估、咨詢,對員工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行幫助,并在突發災難引發大范圍心理問題時,提供及時全面的服務。心理服務公司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員工心理咨詢。員工可以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與咨詢公司預約,咨詢內容(甚至員工姓名)對企業完全保密。
篇5
1.未婚人流患者逐年增加的原因分析
現階段,社會對婚前的看法有所轉變,比以前更加寬容,再加上別有用心的商家的推波助瀾,婚前開始為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所接受。年輕人以為無痛人流不僅耗時短,而且沒有痛苦,因而不愿意或者不積極采取相關避孕措施,如此一來,造成未婚先孕的情形更加司空見慣[1]。
未婚人流是個人行為,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目前已經演變成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具體而言,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性知識的缺乏。在國內教育環境中,智育教育是重點,很少有人關注生殖健康教育,無法滿足青少年成長的現實需要;2)家庭因素。父母本身沒有接受過科學、系統的性知識教育,因而很難為他們提供正確的指導;3)社會因素。黃色刊物、不良網站以及等方面的負面刺激使得未婚人流問題更加嚴峻。
2.未婚人流的危害
由于相關醫學知識不足,未能充分認識到人流的危害,再加上受不良廣告或宣傳的影響,沒有規范就診,因而有可能發生人流并發癥。常見的術中并發癥有吸宮不全、漏吸以及子宮穿孔等,尤其是大月份的引產危害更甚,可能出現羊水栓塞以及宮頸裂傷等問題。另外,術后近期并發癥也較為常見,如人流不徹底、流血時間超過正常標準以及發生子宮內膜炎等炎癥。
據相關文獻報道,未婚人流女性受到的身心傷害往往遠遠大于已婚人流女性。另外,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諸多因素進行分析發現,人流危害性名列前茅[2]。由上述分析可知,人流危害巨大,控制并降低人流發生率具有相當積極的社會意義。
3.健康教育
若想有效降低人流發生率,則有必要重視并做好女性生殖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做好避孕知識的最大化普及工作,另一方面還應讓廣大女性深刻認識到人流的巨大危害。
3.1健康教育的內容
3.1.1對于女性的生殖健康教育以及性知識教育
落實該部分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女性性心理健康教育;2)女性性生理健康教育;3)女性衛生知識健康教育;4)女性性道德教育等。通過上述教育讓廣大女性意識到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要讓她們深刻了解未婚人流將會給青春期女性所帶來的嚴重危害,要求她們防患于未然,避免事后的追悔莫及。
3.1.2對于女性人工流產術的健康教育
首先,應以患者為教育對象進行正確而有效的教育,幫助她們樹立預防感染的意識,并采取相關預防措施,預防有較大幾率發生的以繼發輸卵管梗阻為代表的一系列并發癥,指導并幫助患者科學規劃個人飲食,重視并做好所需營養的及時和適量補充,幫助她們樹立正確性生活的意識;其次,應指導患者學會科學避孕,除了掌握科學避孕的方法之外,還應幫助她們樹立良好的避孕意識,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的身心安全[3]。
3.2健康教育的方法與實施
3.2.1從學校做起
學校應積極擔負起相關教育職能,以生理衛生課以及心理教育課為根據地,結合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特點科學設置相關教育教學內容,如性心理教育、性生理教育、生殖健康教育、計劃生育以及自我保護教育等[4]。借助上述教育讓廣大青少年學生能夠對早戀以及人流等有一個清晰而正確的認識,從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嚴于律己,保護自己和他人,堅持婚前安全。
3.2.2增強對未婚人流危害以及避孕知識的教育
長期以來,避孕知識教育工作主要以已婚夫婦為目標對象,忽視了對未婚人士的關注,在青少年群體中有無必要開展全面的避孕知識教育仍舊是一個較為敏感且爭議頗大的話題?,F階段,青少年由于避孕知識不足或者未能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而導致未婚人流趨勢不斷加重。為實現對青少年未婚先孕以及性疾病感染的有效控制,對該群體予以系統的避孕知識教育便顯得尤為重要了。尤其是母親有責任和義務告之女兒未婚人流的危害以及相關避孕知識。學校以及社區應借助一系列現代化途徑和渠道(如網絡等)向青少年提供必要的避孕知識[5],尤其是的正確使用,從而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最終降低未婚人流的發生率。
3.2.3開展社會的綜合治理
衛生部門、公安部門、婦聯以及學校等應齊心協力,嚴厲打擊以傳播文化制品為代表的相關社會犯罪活動,重視并做好對性病以及艾滋病的預防和治療工作,積極開展和落實性觀念以及性道德教育工作,出于對祖國下一代的關心,加大對性知識以及生殖健康知識的普及和教育,讓廣大青少年了解相關知識,從而懂得自尊、自愛以及自強,最終營造一個積極的、健康的理想社會環境。
通過上述措施的積極落實,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到未婚人流的危害,從而自覺自發地采取相關措施保護自己和他人,如此一來,便可實現對未婚人流以及已婚人流的發生率的有效控制和降低,這具有相當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溫且木?阿布都拉. 無痛人流術后閉經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J]. 中國保健營養,2012,16:3044.
[2]李雯,楊秋生,查文婷. 未婚人流女性生殖健康知識得分及影響因素研究[J]. 實用預防醫學,2010,07:1278-1280.
篇6
艾滋病在我國已處于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擴散的臨界點,防治工作正處在關鍵時期[1]。包頭近年來做為一個中等發展城市,流動人口不斷涌入,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為提高不同人群對艾滋病的預防知識,我院做為包頭市首家傳染病醫院,對2005年至2007年來我院體檢的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該人群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對獲得結果進行分析,旨在為該人群探索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效方法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以2005年至2007年在包頭市第三醫院(市傳染病醫院)進行健康檢查的體檢者676人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參考有關文獻[2],自行設計問卷對體檢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體檢者的一般情況、對艾滋病相關知識和傳播途徑的掌握情況及艾滋病知識的來源等。除艾滋病知識來源為多選題外,其他內容均為單項選擇題。問卷采用匿名填寫。由經過培訓的護士發放第一次問卷,體檢者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自行答卷,選答結束后回收問卷封存,然后由護士向其進行一對一艾滋病知識的系統講解并討論,3~5日后體檢者領取體檢報告時使用同一問卷再次答題。第一次有效率為96.85%;第二次問卷發放672份,回收有效問卷659份,有效率為98.07%。調查數據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初次調查人群中包頭市常住人口486人(占71.9%),暫住人口190人(占28.1%)。男性391人(占57.8%),女性285人(占42.2%);年齡18~51歲;文化程度:碩士以上49人(占7.2%),本科201人(占29.7%),大專179人(占26.5%),高中或中專229(占33.9%),初中及以下18人(占2.7%);職業:機關事業單位258人(占38.2%),企業員工374人(占55.3%),其它44人(占6.5%)。
2.2 健康教育前后體檢人群對艾滋病相關知識的知曉情況 包頭市體檢人群在健康教育前對艾滋病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健康教育后,各問題的回答正確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詳見表1。健康教育前包頭體檢人群對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知識掌握較好,但對非傳播途徑認知較低,健康教育后對各問題回答正確率均有明顯提高,詳見表2。 表1 健康教育前后體檢者對艾滋病表2 健康教育前后體檢人群對艾滋病傳播傳播途徑知識的知曉
2.3 體檢人群艾滋病知識來源 71.60%的人群從電視廣播中獲得艾滋病相關知識,其次是報刊雜志為58.75%,艾滋病宣傳欄為36.39%,同事朋友交談為28.70%,醫務人員為23.82%,網絡為21.30%,其他為17.01%。
3 討論
通過對體檢人群在體檢過程中開展健康教育實踐表明,健康教育是提高該人群預防艾滋病知識的有效措施,體檢人員多次與醫護人員接觸,如進行各個項目的體檢、領取體檢報告、注射疫苗等,醫護人員充分利用這些機會與體檢者交流,對其進行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提供正確的安全防護指導,對提高艾滋病在體檢人群中的知曉率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3]。研究結果顯示,通過體檢過程中一對一的宣傳教育,體檢人群對各種知識的知曉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以艾滋病可以通過自身行為預防及艾滋病不能通過空氣、餐具、蚊蟲叮咬和日常接觸傳播等13項問題知曉率提高最為顯著,充分說明一對一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應作為醫院開展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
研究結果表明,包頭體檢人群對艾滋病相關知識和主要傳播途徑有較好的了解,但對一些基本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對非傳播途徑認識模糊,提示健康教育人員應將這部分內容作為重點向體檢者反復講解,使其全面系統地掌握艾滋病的相關知識,保護自身免受感染。
調查結果顯示,體檢人群的艾滋病知識僅有23.82%來自醫務人員,說明醫院健康教育相對薄弱,提示應加大醫院健康教育的力度,強化醫務人員健康教育意識,使經過專業培訓、擁有系統理論知識的醫務人員真正成為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同時,58.73%~71.60%的體檢人群對艾滋病知識的了解來源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可考慮醫院與新聞媒體、網絡等合作,由醫護人員定期進行艾滋病知識專題講座[4],用體檢者樂于接受的形式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從而使普通人群掌握相關知識,自覺抵制艾滋病,最終達成遏制艾滋病流行和傳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石健,袁曼虹,陳世海,等.艾滋病預防知識水平與信息獲取途徑關系的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6):445-448.
篇7
一、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由于中職生學業的基礎知識普遍較差,學習動力不足,相對而言,也較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如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強導致的迷茫失落心理、無所作為的心理;由于適應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較差、情緒的自控能力和調節能力不足產生的破壞性釋放心理等。對這些學生只要我們稍作觀察,就會發現他們青春期的情感困惑,自我壓抑、自我封閉、好奇獵奇、尋求刺激等心理是非常令人擔憂的。目前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已越來越影響到學生的健康成長,也越來越影響到職業學校的教育質量,影響良好學風和校風的形成。
1、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許多中職學校領導認為只要學生別出大事別走極端就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干多干少無所謂。有些學校的領導對此認識不夠,幾乎沒有開展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動。有些學校即使名義上開展了一些活動,如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立了心理輔導室,舉辦了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但由于缺乏正確的認識,最終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導致問題越積越多。
2、心理教育的工作重心有偏差。目前,一些中職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詢中心的建設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咨詢的數量,但心理咨詢本質上是事后的一種干預手段。相對于產生心理問題后進行補救,問題產生之前的疏導或是預防則更具有長遠性。因此,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開展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動,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心理調試的方法,以減少心理問題的產生。目前,大多中職學校更注重強調向學生灌輸思想政治、德育理論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成長心理的教育進行科學分析,忽視了學生在內心深處對這些思想教育的接受程度和贊同程度,結果往往使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事倍功半。可見,加強對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切實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跟蹤和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形成科學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干預機制,對于一個中職學校是否具有積極和諧、健康向上的學習風氣是至關重要的。
二、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
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規章制度,可以保證心理教育的有序開展。首先可利用每周的德育活動進行,其次是建立了《學校德育導師制實施辦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教學工作應由教務科安排專職的心理教師授課,保證每學期不少于10課時的心理健康課及每月一次的心理活動課。在教育科研和心理輔導工作方面,學校規定心理健康教育由專人負責業務指導,由專兼職教師負責開展學生心理輔導工作。每學期都要不定期檢查心理輔導的工作情況。要求做到學期初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輔導中有記錄。心理輔導室根據心理輔導的規范要求,制定《心理輔導預約制度》、《心理輔導教師工作守則》和《班級心理通訊員制度》等。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科研隊伍
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教師是前提。在職的教師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訓,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水平。因此,學校出資讓教師接受再教育。同時,須注重班主任隊伍建設,不定期聘請校內外專家來校講學;開展班主任心理咨詢培訓工作,讓班主任和全體任課教師在業余時間自學,努力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認識和教育水平。在科研方面,應積極研究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以科研謀進步,以科研促發展。
3、培養一支得力的學生心理通訊員隊伍
現在提倡以人為本,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當然是“以學生為本”,中職學??梢越梃b高校成立的班級心理通訊員隊伍的做法,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積極能動作用。先是對班級心理通訊員和學生干部進行心理輔導培訓,讓學生了解心理輔導的原則、方法,再由心理通訊員向全體同學宣傳心理方面的知識,以點帶面。一方面可以及時發現和預防學生中的心理問題,減少校園危機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及時疏導。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輻射到每個班級的學生心理素質拓展體系。另外,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等,可以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篇8
1.1病人入院時的健康教育:護士從病人入院的第一天開始,有針對性地對病人進行入院宣教工作。宣傳內容包括介紹病室的環境及制度,管床醫生和護士,協助新老病人的溝通,使病人能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從整體的角度關心支持病人及家屬。護士以熱情、親切、誠懇和富有同情心的語言和態度,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向病人介紹疾病的有關知識,治療方法及過程,使病人能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參與護理過程。
1.2手術前的健康教育:手術前的病人常常會表現為精神緊張,顧慮重重,擔心手術能否成功,手術會否造成器官殘缺、功能不全,從而影響她們的生理功能和女性特征等。術前護理目標是,讓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治療,降低感染的機會;使病人能與術前檢查工作密切配合,保證檢查的順利進行。教育內容包括:向病人解釋術前準備項目的目的和意義,介紹麻醉和手術的過程,術后可能出現的情況和處理方法,心理因素對術后康復的影響,以及病人如何配合等使病人能以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增強手術的耐受性,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3手術后的健康教育:手術后的病人常常會受到傷口疼痛,腹脹,排尿困難等問題的困擾。術后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幫助病人平穩地過度危險期,減少并發癥,盡可能地將病人的痛苦降至最低程度,使病人和家屬的顧慮得到緩解,幫助病人及家屬對疾病和采取的護理方式有更好的了解,使病人盡早恢復。大多數病人通過護士的入院宣教,術前健康教育,加之手術已除去病灶,心情愉快,能自覺地配合進行恢復期的治療和護理,預防術后并發癥等。同時在護理過程中盡量讓病人參與到治療和護理中來,幫助病人建立穩定的情緒,盡快康復。
1.4出院前健康教育:出院前的健康教育,目的是使病人掌握恢復期的自我護理方法。護士在病人出院前充分做好出院前健康教育的準備,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應付疾病變化的策略,提供必要的營養知識,根據病情,必要時指導病人正確補充雌激素和性生活的注意事項,告知病人復診的時間,若為惡性腫瘤病人應督促病人按時復診,及時做放療和化療,還要進行功能鍛煉,訓練自護能力等。
2效果
2.1通過對婦科手術病人實施健康教育以后,收到了滿意的效果。不僅減輕了病人的心理負擔,還改善了護患關系。讓病人以輕松、愉快的心情,正確認識疾病和手術,從而能積極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因此防止和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
2.2用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到:(1)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由原來的90%提高到100%。(2)病人由入院時的一無所知,到出院時病人和家屬大部分能掌握一般的健康知識和自護方法。
篇9
Abstract objective:explore The effect to the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by practice health education with patien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Method:Select 96 cases diagnosed as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as an object of study,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with the order of hospitalization,48each group,2groups patients were receiving health education under the regular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families simultaneous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herapy,Respectively,2group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with refractory hypertension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by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t the first 15days after admission,Comparing the hospitalized days,And inquire for th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fter 4weeks discharged by telephone.Result: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in the number of passing the knowledg at The first 15 days.for hospital day,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shorter,also for the hypertension controlling.conclusion: enforce health education to refractory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simultaneous,thepatients and The families may know more of the disease,Improve the level of care and coordination level for family members,Improve patient symptoms,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clinical efficacy,enhance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family member;refractory hypertension;health education
難治性高血壓(RH)是指對高血壓患者實施調整生活方式以及應用至少三種足量降壓藥物尚未達標時,稱為難治性高血壓[1]。難治性高血壓一經確診,往往需要終身治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經濟負擔。觀察發現,在堅持長期改善生活方式和持續藥物治療過程中,不僅需要病人嚴格自我管理,更需要家人的配合與支持。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0月在實施常規健康教育的同時,對家屬也同步實施健康宣教,取得一定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擇2006年1月~2008年10月在我科就診的患者96例,且所有患者符合難治性高血壓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兩組,單數48例為對照組,雙數48例為實驗組。兩組在例數、性別、年齡、入院評估時對難治性高血壓知識了解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實驗組還選擇了與患者長期一起生活的配偶、子女、兄妹等有婚姻或血緣關系以及保姆等主要照顧者4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方法:兩組入院時均給予常規護理,并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對患者心理行為因素方面和掌握高血壓疾病知識方面進行評估。住院期間調查者依據擬定的健康教育計劃,實施對照組的健康教育;而對實驗組及家屬則同步實施健康教育。住院第15天,再次對患者高血壓知識掌握程度及心理行為改善情況進行調查。
調查內容:病人入院后由調查者與被調查者進行交談,講解問卷中的各項內容及填表要求。對文化程度低的家屬,調查者根據其回答代填,在45分鐘內完成并當場回收。內容:①對高血壓相關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測試,共計有50題。②涉及高血壓病因、典型癥狀、病程進展、并發癥、飲食運動療法的注意事項、改善不良心理行為因素的重要性、降壓藥物的用法及副作用、聯合用藥必要性、自我監測血壓的方法、血壓正常范圍的判斷等,問卷滿分為100分,60分為及格。③出院時調查患者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總分為100分,其中80分以上為滿意。④根據患者不同血壓控制情況,在出院前使患者血壓平均值
健康教育措施:①初步評估:評估患者心理行為特點和對疾病認識及生活態度,了解家屬對患者的關心程度等。②加強疾病知識宣教:向患者及家屬宣教難治性高血壓病因、治療和并發癥預防等相關知識,提高家屬對高血壓的認識程度。③生活指導:改變家屬及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告知要低鹽、低脂、低膽固醇等飲食,宜清淡、少量多餐、戒煙酒、多攝入含鉀豐富的食物等,要適當鍛煉,控制體重對血壓的重要性。堅持規律服用降壓藥,注意觀察藥物的副作用,定期監測血壓和來院復查,并作好記錄。④心理指導:人的心理情緒和行為習慣對高血壓控制有重要意義,故應熱情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解除其思想顧慮,主動介紹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及先進醫療設備,盡量使患者情緒穩定,保持全身放松和心境平和。要安排與恢復期患者進行交談,使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有利于血壓控制。⑤社會支持:鼓勵家屬、親友、同事經常探視,給予情感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愛以及自身存在的價值,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還要建立健康檔案,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定期舉行健康教育講座,請病人現身說法或利用治療護理間隙給病人及家屬講解。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組間比較用t檢驗。
篇10
健康教育路徑的制訂:為了保證健康教育路徑的科學性、實用性,使之成為護理人員進行健康教育的有效工具,我們成立了健康教育路徑小組,由護士長、高年資護士、醫師等組成,在充分了解股骨干骨折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礎上查閱有關資料,并結合醫師的治療計劃,以及病人在疾病不同階段存在的健康問題和需求,擬定健康教育路徑圖。路徑圖包括:健康教育標準時間、教育內容、具體教育時間、效果評價、教育者簽名、備注等。
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病人入院時,由當班護士負責入院介紹,健康狀況評估,聯系主管醫生,將健康教育路徑表懸掛于病人床尾,向病人及家屬說明有關路徑的作用內容,取得病人的理解與合作。對年齡偏大、接受能力差及對治療護理不合作者,暫緩教育,待逐漸適應住院環境,適應住院生活后,由分管護士跟進。必要時由家屬共同參與。責任護士每日按照路徑上的內容,進行健康教育并及時做好評價工作,直到病人能夠自覺采取有利于疾病恢復的行為。護士長和護理組長隨時檢查路徑圖,了解健康教育進展情況及效果,并進行督促指導,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病人出院時,責任護士負責檢查健康路徑表的填寫情況,并將表存于病人病歷中。
健康教育路徑的觀察指標:①健康教育達標率;②病人及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③功能鍛煉達標率。
結 果
健康教育達標率: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由護理組長對出院前的病人進行書面測試和實際操作,得分≥80分的病人視為健康教育達標,實驗組比對照組高,經卡方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
病人及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對每位出院病人家屬可共同參與進行護理工作滿意問卷調查,結果是實驗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經卡方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
功能鍛煉達標率:出院前匯總每位病人按標準完成功能鍛煉情況,結果是實驗組高于對照組,經卡方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
討 論
股骨干骨折病人運用健康教育路徑的優點:受傳統的功能制護理模式的影響,許多護士缺乏健康教育意識,使健康教育工作難以深入開展[1]。從本實驗組健康教育看,把臨床路徑方法應用于股骨干骨折病人的健康教育中,能系統地對病人進行引導,根據疾病治療的不同階段制定教育計劃,并進行檢查及反饋,使健康教育由軟指標變為硬指標,成為護士自覺的行為,并且利于護士之間的信息交流,避免不重要的重復和人力、物力上的浪費。
提高健康教育達標率:據統計,有84%的護士對護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內容掌握欠佳,87.5%護士明顯缺乏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2]。健康教育路徑實際上是針對健康教育的時間表和計劃表,使護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何時做,可避免少數護士因年短、業務水平低、經驗不足所造成的宣教不足。本研究中,健康教育路徑清楚地表明了股骨干骨折的某個階段需進行教育的項目及內容,并且懸掛于病人床尾,使病人及家屬能預知自己的住院護理教育計劃,及時掌握教育內容,積極主動配合護理工作,將被動教育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健康教育達標率。
提高了病人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健康教育路徑要求護士從入院到出院的各個環節,對病人給予及時有效、系統的健康教育,病人在受到精心治療、護理的同時,還學到了疾病的發生、發展、預防保健等知識。護理人員與病人及家屬溝通增多,增近了護患關系,滿足了病人及家屬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了滿意度。
提高了功能鍛煉達標率:健康教育路徑將健康教育工作規范化、具體化,每日、每班的護士嚴格按照路徑圖預定的健康教育內容實施,及時了解病人的思想動態,注意發揮病人和家屬的參與意識,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①入院當日,術后6小時以后,行趾、踝關節的主動鍛煉;②術后48小時后,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③術后3日行床上保健體操訓練[3];④根據骨折的內固定材料、固定程度,早期下床,不負重或部分負重等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⑤病人出院后,通過隨訪繼續指導患者堅持3個月的正規功能鍛煉。由于健康教育得法,實驗組87例對功能鍛煉方法和進度掌握得較好,5例因出院后缺乏監督,曾中斷功能鍛煉,隨訪時發現問題后,與家屬協商,使病人最終完成了全過程的功能鍛煉,實驗組達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需注意的問題:①使用常用語,避免使用醫學術語,必要時可演示到病人掌握為止,注意方法和語言藝術,并盡量選擇家屬在場時進行,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②對伴有其他疾病的病人,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健康教育內容還應相應增加,并根據個體差異隨時進行評估,可在備注欄內記錄。靈活運用路徑,以滿足病人不斷增長的高質量的健康教育需求。
參考文獻
篇11
由于研究問題的視角和方法不同,對于教學方法的概念,從國外到國內在相關的教學理論論著中,不同學者、不同時期的認識都存在一定差異。總的來看,我國學者和前蘇聯的學者對教學方法的定義界說,比較側重于對教學方法這一概念的本質的分析和內涵的揭示,而西方學者則更側重于描述性和操作性。雖然各種界定說明并不一致,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共性特點,歸納起來教學方法的本質屬性集中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教學方法要服務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無論是明確論述,還是隱含其中,國內外學者的界定說明,都體現出教學方法必須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服務的思想。由此可見,無論哪種教學方法,都要以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為前提。
第二,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間要有密切聯系。教學方法最主要的本質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密切聯系,這種密切聯系表現為教學活動本質就是,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雙邊互動活動?,F代教學方法的定義無一例外的都是以此為核心而闡述的?!艾F代教學方法就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方法。”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教學論研究工作者的一種共識。
第三,教學方法是教學中師生雙方行為動作的體系。教學方法一般包括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活動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術等一系列行為動作的總和,表現出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行為動作的外部行為特點。
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比較集中地反映教學方法這一概念的最本質和最一般的特征,所以它在教學方法的定義界中應當是不可缺少的。據此可以對教學方法作以下表述:教學方法應當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根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共同進行的一系列雙邊活動所采取的方式、手段、步驟和技術的總和。
2.“體育與健康教學方法”的涵義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從前蘇聯全盤引進體育課程理論體系至今,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對體育教學方法的定義,前蘇聯學者科里亞科索夫認為:在體育教學中所謂教學方法應當是,指教師和學生所借以達到既定目的的那些方法。吳志超、劉紹增等定義為:它是實現體育教學任務或目標的方式、途徑、手段的總稱。在我國有代表性的觀點有:金欽昌認為,體育教學方法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所實施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吳錦毅、李祥敘述為:體育教學方法,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實現體育教學目的所采用的工作方式。
以上幾種界定各不相同,但不難發現還是有著一些共識的,這些共識的取得為進一步深入探討體育教學方法奠定了基礎。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1)體育教學方法要直接服務于體育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2)體育教學方法要充分體現出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雙邊互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行為、動作等總和的體系。(3)體育教學方法的功能趨向多元化,它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掌握技能,同時要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4)體育教學方法不同于體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是構成體育教學方法的細節,是具體的技術,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學方式組成。教學手段是為增強體育教學方法運用效果而采用的各種媒介物,主要指各種器具和設備,屬于體育教學的物質技術范疇。體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只被運用于體育教學中,并為完成預定的體育教學任務服務,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3.體育教學方法的本質特征
體育教學方法的本質是一種有規律的活動形式,它規定了教學的雙方必須按一定的可操作的行為方式去活動(包括師生雙方外在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和人體內部的生理與心理活動,如大腦所進行的復雜的學習過程等)。要全面深入地認識體育教學方法,只有從多角度、多層面加以剖析,才能認識其本質特征。
第一,從教師與學生的角度來看,體育教學方法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交流活動。是利用自身多種生理器官和外界物質,通過多種渠道,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雙向交流活動。不難看出人的主觀能動性、生理特點、心理特點等多方因素制約著教學方法的使用方式,影響著教學方法的使用效果。例如對盲人就無法進行示范法教學、對聾啞人不能進行講解法教學、對小學生不宜用發現法教學等。因此教學方法的本質特征首先應當涉及人的生理、心理等特點,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第二,從教材內容的角度來看,體育教學方法是與教學內容密不可分的特殊活動方式。教材內容的性質、結構往往決定教學方法,而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教法與學法使教材活化起來。如果沒有合適教學方法,教材內容就可能變成無法被學生所掌握的僵死的東西。正如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所闡述的:“教學方法的本質特點是它的內容的方向性,正是內容賦予方法某種說明其本質的方向性,方法乃是內容的活動形式?!?/p>
第三,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體育教學方法是師生間多種信息傳輸、儲存、交流、轉換的方式。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將各種知識、技能及情感態度傳輸給學生,而學生通過一定的教法與學法接受并儲存信息,并通過反饋將信息傳輸給教師。因此,教學方法就是師生雙向信息傳輸與交流的一種活動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都不僅需要通過視覺、聽覺接受信息,而且需要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指揮下,運用動覺、位覺、觸覺等感知信息,特別是通過本體感覺感知自己身體運動的各種信息。
第四,從教學過程的時空特征看,在體育教學過程的開始、發展和結束等不同階段,教學方法發生著變換,如:在某一具體內容的教學活動中,一般情況是:開始階段,教師主導地位與作用較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逐漸加強。那么相應的教學方法就必須隨之改變。而在某一段教學結束后,就會根據評價結果,反過來對照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制訂新的教學計劃,開始一個新的教學過程,這一環接一環的教學活動,都是不同的體育教學方法在發揮著作用。
4.體育教學方法的構成要素
在教學過程中,無論何種教學方法,也不管它最終會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都包含一些共同的特征或者叫做要素。也就是說,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由一些基本的要素所構成的,這些要素的不同組合便構成了不同的體育教學方法。體育與健康的教學方法主要包含語言、實物、實踐、心理等四個基本要素。
4.1體育教學方法的語言要素
語言是人類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的最重要方式,因此它也是構成體育教學方法的第一要素,是溝通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的重要媒介,整個體育教學過程都需要語言作為基礎。體育教學過程中的語言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通常說的“講解”就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語言形式,此外還有“口令與指示”、“口頭評定”、“說明”、“批評與表揚”、“談話與詢問”、“講評”等形式。這些語言形式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交替出現,是任何一種體育教學方法都需要的基礎。
4.2體育教學方法的實物要素
體育教學實物是構成體育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因素,概括起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利用人的視覺感受器為主要渠道,傳遞信息的教學實物。其中包括:真正的實物與實物的形象兩個方面。真正的實物主要指教師或由教師指定的學生所做的動作示范,從狀態方面來講又可以分為動態與靜態兩種;從速度方面來講可分為快速、常速與慢速示范三種;從方式方面來講可分為正誤對比示范、完整示范與分解示范等;從方向方面來講可分為正面、側面、鏡面和背面示范。實物的形象主要是指體育掛圖、錄像、電影、教具模型、幻燈、標志物等。2)利用人的聽覺感受器為主要渠道,傳遞信息的教學實物。它包括:節拍器、口哨、錄音機(播放口令與音樂伴奏等)、發令槍、手鼓等。3)利用人的本體感受器為主要渠道,傳遞信息的教學實物。它與上面兩種傳遞信息的實物不同,必須親自接觸、使用該實物才能通過自身的本體感受器接收到信息。如:橡皮筋、實心球、啞鈴、牽引器、踏跳板、彈跳板、繃床等。
4.3體育教學方法的實踐要素
體育教學本身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在教學中,師生利用特定條件進行實踐活動,才能達到教學目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一方面是體育教師的實踐,其中主要包括示范和對學生的保護幫助等方面,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學生的實踐,指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所從事的身體練習,另外還有動作示范和學生相互之間的保護與幫助等。當然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活動還包括師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協調等行為。
4.4體育教學方法的心理要素
現代體育教學方法中,“心理因素”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一個因素。心理要素不僅包含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的自身心理狀態,更主要的是應當在體育教學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體驗,適時、合理地把握學生的心理情況,并通過多種輔助手段與設施,及時準確地將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興奮、抑制、緊張、激動、焦慮、膽怯、羞愧、急躁等各種心理狀態分別加以刺激、強化、暗示、弱化、消除等,引導其心理狀態朝著有利于體育課教學的方向發展。
只有將上述四個要素有機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教學方法。通過四個要素的變化、組合,就可以構成用于不同教學目的的多種體育教學方法。
5.現代體育教學方法發展的趨勢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實施,國外體育教學理論的進一步引入,我國的體育教學觀念已發生了重大變革?,F代教育理念已經滲透到了教學方法的發展之中??v觀現代體育教學方法的發展,已逐漸呈現出以下趨勢:
5.1注重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
受當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人的主體性的弘揚已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視,各學科教學無不關注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體育學科教學也不例外。同時,終身體育思想確立,又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主動參與體育的意識和興趣及體育能力、養成習慣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學生培養成主動積極的運動實踐者這一價值觀已經得到全社會的認同。這種教育觀念和體育思想的轉變必然要求體育教學方法的發展要與之同步。因此,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不僅要求從學的角度審視教的問題,還要求將教學方法設計的重心由教法向學法轉化、由教授向指導轉變。更要求,在運用、實施教學方法時重視學生體育學習時的心理活動變化,并注意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入手,激發學習動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掌握方法,學會學習。
5.2注重體現體育學習的全體性。
“全體性”是從現代教育角度出發的,強調教育的平等性(或平權性)對體育教學提出要求,而每一個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有待“全體性”的落實。“全體性”在體育教學的思想上,強調平等而愉快地接受體育教育是每一個學生的“權利”,而通過體育學習應使每一個學生在身體、技能、心理、社會性等方面獲得充分的發展。因此,在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上越來越注重每一個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的調動,讓學生在心理上、情感上獲得成功學習和運動樂趣的體驗,增強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自信心,確保每一個學生體育學習的提高和身心的充分發展,落實體育教學的“全體性”。例如:教學中對競技運動素材的改造,改變有關比賽規則和媒介物,就是為了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每一個學生能以積極、主動、進取的態度和心理參與體育學習。
5.3注重體育教學的認知性學習。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育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而終身體育的實現要求學生必須掌握體育學習、鍛煉和身心養護等方面的知識、方法和原理,具有終身體育的能力。這就要求在運用體育教學方法時,不能只停留在傳授技能、進行體能訓練的層面上。要在傳授技能時不忘啟智開慧,在進行體能練習時知其所以然,通過合理的體育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進行認知性學習。要做到注重體育教學的認知性學習,在教學方法設計時,就要改變傳統的以技能傳習為主線的教學思維定勢,以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認知活動為主線設計教學,把學生的體驗、領悟作為教學重點,通過發展學生的認知經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會體育運動的規律。
5.4重視學生的良性情感體驗。
體育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是產生學習動力的重要源泉,它對體育學習活動的引發、興趣的保持、效率的提高、習慣的養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對以往那種以訓練技能和增強體質為主、在方法上強調高效率和一律性的體育教學日益淡漠,而傾向于從事那些樂趣性、自主性較強的體育項目。針對學生體育需求的這一變化,體育教學方法設計就必須從學生內在的體育需要出發,激發其體育學習的內發性動機,并通過各種良性情感體驗進一步強化體育學習的動機,進而養成持久穩定的體育學習動機――體育興趣。如德國的“運動教育”(Sports Education)和日本的“快樂體育”,在其教學方法體系的建構中,都試圖從人類從事體育運動的原始動機出發,探索體育的真正目的,尋求最好的教學方式,把各個運動項目中的內在樂趣作為教材研究的重點,并通過具體的教學方法的運用,把這些樂趣有意識地呈現出來。我國體育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法、愉快教學法等教學改革探索,都是從重視體育學習的良性情感體驗入手,進行體育教學方法的探索。
5.5關注學生社會性的發展。
教會學生合作是當今教育強調和關注的又一重要價值理念。教會學生合作,尤其培養學生,通過公平競爭而進行有益合作,已成為各學科教育普遍重視的問題。由于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較存在著許多有利于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教育因素,因此,如何通過體育教學方法(包括組織教法)的具體實施,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精神,團結、守紀、公正、助人等良好的社會行為,善于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已成為體育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如:日本采用的小集團學習法,我國的體育教學改革中出現的“小群體教學法”、“課堂社會模式”等,都充分反映出通過教學方法的運用,關注學生社會性發展的趨向。
參考文獻:
[1]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12
實際中很多糖尿病患者未有效掌握糖尿病知識,還沒有形成對糖尿病的全面認識,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難以提供有效配合,進而對疾病治療效果產生影響[1]。所以,在糖尿病患者中開展健康知識教育,提升患者糖尿病知識認識水平,對于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和患者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選擇我院收治180例患者進行研究,探討健康教育在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中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180例患者,將其隨機平均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包括42例女、48例男;年齡范圍26~72歲,平均年齡為(43.5±6.2)歲;患者病程為3~16年,平均病程為(4.2±1.1)年。對照組包括40例女、50例男;年齡范圍27~72歲,平均年齡為(43.9±6.7)歲;患者病程為3~16年,平均病程為(4.5±1.1)年。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開展用藥方法、用藥重要性、用藥注意事項的宣教,觀察組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包括:①將糖尿病相關基礎知識介紹給患者,具體內容有糖尿病發病原因、主要癥狀、發病機制、治療方式、飲食結構、預后等,進到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提供有效配合。②介紹藥物治療知識,對胰島素正確使用方法、作用、使用時間、分類等進行重點講解[3]。告知患者應當避免在同一部位進行胰島素注射,并醫囑服用口服類降糖藥物,同時使患者了解應當在低于20攝氏度環境下存放胰島素。③指導患者建立健康飲食習慣,應當堅持少食多餐原則,同時應避免含糖量高、高膽固醇、油膩食物的攝入,并改變抽煙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④綜合評估患者病情、體質、年齡,并建議患者進行低、中強度運動,同時要避免空腹或飯后立即進行運動,每次運動時間應當在半個小時左右,運動應當堅持適度、適量原則。⑤教會患者每天自我檢測血糖,檢測通常在飯后2小時或清晨空腹進行,對每次檢測結果進行記錄,同時依據血糖變化情況對檢測次數進行調整。⑥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用藥,所以患者經常存在焦慮、易怒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強化和患者的溝通交流,并對其存在的不良情緒和心理進行疏導,使其不良情緒得到緩解。
1.3觀察指標 干預后半年對兩組患者的用藥依從性、糖尿病知識認知程度進行評價。糖尿病認識情況評價采用自制問卷,內容包括血糖升降危害、自我檢測血糖方法、發病原因、疾病基本概念等。滿分為100分,得分大于等于90分者為優;得分在80~89分之間為良;得分在60~79分之間為及格;得分小于60分者為差。優良率等于優秀率和良好率之和。從以下幾個方面評價用藥依從性,存在兩條及以上為依從性好,包括:每日準時用藥;每次按量用藥;每日用藥次數正確;確診疾病后未中斷用藥。
1.4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所有調查數據采用SPSS21.0版統計軟件進行整合處理,采用(±s)表示計量數據,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計數資料的對比運用χ2檢驗,運用t檢驗計量資料比較,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時以P
2結果
觀察組患者具有91.1%糖尿病知識認識優良率,對照組具有51.1%糖尿病知識認識優良率,觀察組患者認知優良率比對照組高,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糖尿病為代謝性綜合征,其主要控制疾病手段就是服用降糖藥物[4]。當前我國很多糖尿病患者還沒有形成對該疾病的全面認識,進而使得患者用藥依從率相對較低,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病情的有效控制[5]。相關調查發現應當患者用藥依從性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對糖尿病知識應有的了解,所以在糖尿病患者中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不僅能夠提升患者用藥依從性,還能夠幫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認知優良率比對照組高,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
參考文獻:
[1]徐艷芳,張衛仙.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知識認知程度及用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藥師,2014,17(3):458-460.
[2]高巖,薛M石.胰島素使用訪談工具在2型糖尿病患者用指導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2,27(23):37-38.
[3]黃孝積,張曉濤,黃波輪等.對518例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及其對該病認知程度的調查[J].當代醫藥論叢,2015,(18):273-274.
[4]葉鳳基,楊麗萍,李維嘉等.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知識認知程度及用藥 依從性的影響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7):3-5.
篇1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抽取的200例高血壓患者中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其中,對照組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齡31~81歲,平均年齡為(40±3.5)歲,教育組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為(42±2.6)歲,所選的200名高血壓患者一般資料,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1.2.1教育方法 在規律服藥的前提下,對照組按照原來的方式進行服藥治療,對教育組進行為期3個月的健康教育,教育的內容包括:①向高血壓患者宣傳高血壓疾病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保持良好的心態,合理飲食,少喝酒禁止抽煙,常運動,并且積極進行治療;②加強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意識,向患者介紹服藥依從性的重要性以及不規律服藥的危害,并且給予患者重獲健康的信心;③一旦確診高血壓,患者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按照醫生的囑托服藥,并且積極就診、定期復診,以便醫生更好的了解治療成效,調整治療策 略[2]。
1.2.2對比調查過程及結果 對教育組進行健康教育后,與沒有進行健康教育的對照組進行對比,對比的內容主要有:高血壓患者的服藥規律,飲食規律,運動狀況,對高血壓病的認知以及治療成效以及高血壓患者有沒有按照醫生的囑托積極配合治療,養成良好的治療和生活行為習慣等;調查結果顯示,參加了健康教育的教育組高血壓患者都能夠很好的按照要求進行治療,并且能夠很好的意識到高血壓疾病的治療關鍵,而對照組則是按照原來的服藥習慣進行服藥,教育組經過3個月的健康教育以及治療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以及高血壓的控制率明顯比對照組的高。
1.3統計學方法 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 17.0對健康教育與非健康教育的觀察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采用χ2進行檢測,得出結果。
2結果
2.1教育組與對照組教育前后的服藥依從性情況對比 教育組的服藥依從性明顯比對照組高,見表1。
2.2教育組與對照組教育前后的血壓控制率情況對比 在進行3個月的治療血壓控制成效觀察中,教育組與對照組的血壓控制成效對比,教育組的血壓控制情況明顯比對照組好,見表2。
3討論
綜上所述,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三低"現象一直存在于我國的高血壓治療中,即知曉率低、控制率低、治療率低,然而控制高血壓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患者能夠很好的意識到要遵從服藥依從性的原理,因此,對于文化不高、缺乏對高血壓的相關知識的了解以及缺乏對高血壓危害的認知程度的高血壓患者,最有效的策略就是通過對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壓患者對控制高血壓的相關知識的了解,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從而更有效的控制血壓,因此,積極有效的開辦健康教育,增加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病的認識,在患者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基礎上,正確合理的提高服藥依從性,是控制高血壓,降低致殘及致死率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