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濟發展水平指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經濟發展水平指標

篇1

煤礦區作為“資源開采-經濟發展-環境損害”高度耦合的區域,其循環經濟發展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區域資源、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然而,由于煤礦區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且具有變量多、關系復雜等特點,因此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量化評價指標體系是實現準確評價煤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課題。

1 煤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選擇原則

根據循環經濟的基本特點和煤礦區的特殊性,選擇循環經濟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以下原則[2-4]:

1)系統性和層次性結合原則。

循環經濟首先是由不同層次、不同要素組成的復雜大系統,指標體系必須能夠全面的反映循環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循環經濟指標體系包括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組成部分,這些子系統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應在不同層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標,全面反映循環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客觀地反映系統發展的狀態。

2)簡明可行性原則。

科學合理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指標必須定義明確簡單明了,數據來源要精確,處理方法要科學合理,這樣才能保證評價結果的真實和客觀。指標體系應具有可操作性強的特點,要盡可能簡單實用,考慮定量化的可行性、建模的復雜性以及數據的可靠性和可獲得性。

3)動態引導性原則。

循環經濟既是目標亦是過程。循環經濟既是一個目標又是一個過程。因此,指標體系中不但要有反映循環經濟現有規模和發展水平以及發展目標的靜態指標,更要有能綜合反映循環經濟系統的動態變化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動態指標。以便使得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具有決策、描繪、監測、預示和評估功能。

2 煤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 評價指標體系系統劃分

根據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功能意義,本文采用“類決策樹”的分析方法對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系統劃分。

“類決策樹”方法[5-7]就是將我們的循環經濟目標以及將它分解成的若干子系統,最后提出描述、表達目標的各項指標元素,最后一層的具體指標用一個像樹枝的圖形表示出來,把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決策問題形象化,以便于決策者分析、對比和選擇。劃分的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煤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劃分為3個層次,即決策層(A)、子系統層(B)、指標層(C);5個子系統,即經濟發展子系統(Bl)、危害環境子系統(B2)、資源承載子系統(B3)、生態保護子系統(B4)、綠色支持子系統(B5)。經濟發展子系統Bl用于評價煤炭循環經濟系統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趨勢;B2資源承載子系統煤炭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子系統B3和B4用于評價系統環境質量的優劣狀態及控制程度;綠色支持子系統B5用于評價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決策、支持和服務的能力以及對于社會發展的影響。

2.2 評價指標選擇

在充分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運用專家咨詢方法,針對5個子系統遴選代表性評價指標。遴選出的評價指標隸屬的子系統、意義等見表1。

3 結論

1)遵循系統性和層次性結合原則、簡明可行性原則、動態引導性原則,運用類決策樹方法對煤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系統劃分,共分為3個層次,即決策層(A)、子系統層(B)、指標層(C);5個子系統,即經濟發展子系統(Bl)、危害環境子系統(B2)、資源承載子系統(B3)、生態保護子系統(B4)、綠色支持子系統(B5)。

2)針對5個子系統,遴選代表性評價指標19個。其中經濟發展子系統包含4個指標、危害環境子系統包含3個指標、資源承載子系統包含3個指標、生態保護子系統包含4個指標、綠色支持子系統包含4個指標。

參考文獻:

[1] 周宏春,劉燕華等.循環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2] 孫崢.煤礦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5.

[3] 劉霞.基于循環經濟的企業綜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05.

[4] 趙國浩.可持續發展系統要素分析[J].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1998,(2):18-20.

篇2

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發展,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直處在飛速發展當中,同時發達國家向中國境內轉移高污染產業,建立在化石能源上的工業社會已經把人類帶入了“高碳經濟”發展時代。環境污染及氣候變化等是我們為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峻問題,它們已經嚴重阻礙到了人類發展乃至生存的腳步。

在此背景下,2003年以政府文件形式英國在《英國能源白皮書》中率先提出了低碳經濟一詞,這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重點的經濟模式很快受到了普遍關注。[1]“低碳經濟”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后風靡全球。全人類都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條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即低碳經濟。相對于我國而言,“高碳經濟”增長方式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的發展進程,更需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能源保護之間尋求平衡,那么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必然的戰略選擇。[2]

二、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指標構建淺析

(一)開展低碳經濟評估的必要性

環境及氣候變化是我們提出低碳經濟發展的原因,而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理論和最終目標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由“增長=發展”改變為“經濟—生態—社會”三維系統,從而全面綜合的研究經濟、環境、資源、社會和諧共同發展。[3]

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人們為求發展而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致使全球環境變化下受到嚴重影響。此時,提出發展低碳經濟這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目的在于減少化石能源消費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等破壞環境行為,用來維持環境、大氣的平衡,確保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評估,一方面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短處進行定量考核,另一方面對低碳城市構建以及指導我國低碳經濟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以為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借鑒。而且在對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各個相關因素分析后,得出主要影響因素,就進行節能減排具有重大意義。

(二)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指標構建的原則

相對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涉及經濟、環境、社會等綜合的發展模式。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是在完成評價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必要過程,也是極其重要的過程。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應當遵循下面幾個原則。

1.綜合全面性原則。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是涉及經濟、能源、碳排放及環境的一種綜合的經濟發展模式,應當是一個系統體系,以系統論思想為指導,確保選取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全面綜合的反映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時指標應當具有系統性強,包含信息量大,重復性小等特點,但要注意指標體系不應過于龐雜。

2.可操作可計量性原則。依照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是選取指標的基礎,這些指標可在統計資料中取得,或者經過計算或推導現有數據資料可以得到,并且選取指標時選擇可操作性強、可以進行量化的數據,避免選擇那些難以量化或者是搜集不到數據的指標。

3.可對比針對性原則。面對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及人口等差異,衡量其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時應選取人均指標或相對指標,使其具備區域之間的可對比性。同時應選擇對低碳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且能反映當前低碳經濟發展現狀的指標。這些指標應針對低碳理念,低碳經濟特色,同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應當區別開來。

4.動態性調整原則。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當符合動態變動的低碳經濟發展過程,從而進行相應的實際變動,這樣低碳經濟發展狀況才會被指標體系客觀反映出來。指標不是靜止不變的,雖然其使用在一段期間內大部分是靜態的,但在經濟、社會、技術等因素發展時也應做出合適的調節,適時的添加或刪減指標,調整其權重也要隨著指標對低碳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影響程度的變化而變化。

(三)啟示

當前,能源短缺、環境惡化是我們所要解決問題當中的重中之重,低碳經濟是應對這些問題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法。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一方面可以為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線索,另一方面可以對經濟發展水平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加速可持續發展的實行。

對于指引現代社會構建低碳城市、低碳經濟建設等是通過對低碳經濟的衡量指標體系進行建立,將我國能源利用效率與結構、各區域經濟規模等進行量化等途徑完成的。同時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可以使其與低碳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綜合考量不同區域的碳排放等狀況,這樣可以為各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計劃提出建議。之后在分析對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影響因素,得出重要部分,以便尋求出解決節能減排這個問題的契機。可以說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為考核不同區域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提供了有效方法和途徑。

到目前為止,全面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并不多。差異性較大的這些指標體系包括現有的Tapio的脫鉤指標來反映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當兩者的增長速度或趨勢不相同時,就稱之為脫鉤現象。[4]張學毅、王建敏從能源消費、自然環境、經濟發展三個方面建立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朱有志等構建了四個準則層13個具體指標的評價體系外,[5]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設計的一套指標體系,但是他們都未對碳排放于經濟結構的影響進行分析,這樣使得尚無統一認識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更為復雜。要在相當程度上消除現有指標的不足就必須建立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wing a Low Carbon Energy,Feb,2003[R].Http://bert.gov.uk/files/filel0719.Pdf.

[2]楊金貴.2010,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來臨[J].經濟視角,2010(4).

篇3

問題的提出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歷來就是政府和學術界廣泛關注的問題,研究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對明確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與戰略、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方面,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的使用比較廣泛。

馬力等(2006)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實證分析與比較研究?;菘偟龋?007)運用系統聚類分析法對陜西省十個地級市及楊凌示范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聚類分析。徐新等(2008)運用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方法對2007年我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并對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原因作了分析。王曄等(2009)運用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方法對甘肅省14個市(州)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區域劃分和評價研究。

已有文獻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主要是靜態的評價,側重于某個年份橫截面的發展水平的對比,不能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態變化特征,缺乏對某段時間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相對變動情況的研究。另外,有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選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全面真實狀況。

本文試圖以廣東省21個城市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比較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選擇不同時段的同類數據源,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時序動態評價方法對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動態綜合評價,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類型劃分并分析其類型變動情況,以期得到有益的政策啟示?;舅悸肥窍冗x擇2000、2007、2009年作斷面分析,然后通過3個時間段之間的變化作動態分析。主要數據源自《廣東省統計年鑒2001,2008,2010》。

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

指標體系。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范疇,不僅是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綜合發展狀況,而且還表現為該地區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因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應能綜合反映該區現有的經濟力量和經濟發展前景。為此,根據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可量化等原則,本文構建出由經濟規模、經濟效益、經濟結構和經濟外向度四個層次的12項指標構成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以全面、客觀地反映各地區的經濟總量、經濟增長、經濟效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

評價模型與程序。本研究選取主成分分析法來評價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主成分分析法是把多個指標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一種統計分析方法。其評價具體過程為:一是構造樣本矩陣Xij。其中i代表城市,總數為21個;j為評價指標,總數為12個。二是樣本矩陣無量綱化處理,得到標準化后矩陣X’ij。三是求協方差陣Rjk。四是利用雅可比法求解主成分。由Rjk解特征值λj及相應特征向量Ijk并得方差貢獻率。根據累計方差貢獻率確定主成分數,然后計算第k個成分的載荷Pkj。五是計算各城市不同年度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分值Vi即。運用主成分分析模型計算出2000、2007、2009年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分值,然后計算出各時間段綜合評分值的變化,最后結合評價結果及相關背景進行分析。

評價結果與分析

按照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5%以上的要求選取主成分,然后計算每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分值,并將綜合評分值進行歸一(見表2)。其具體計算過程由統計軟件SPSS13.0完成。

(一)綜合評估

根據表2結果并結合相關背景材料分析可知:第一,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2000年, 2007年,2009年的評價結果都表現出這一特點。超過80分的城市2000年沒有,2007年有1個,2009年有2個;超過60分的城市2000年沒有,2007年有2個,2009年有3個;超過40分的城市2000年有2個 ,2007年有6個,2009年有7個;40分以下的2000年有19個,2007年有15個,2009年有14個。可見,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任務還相當艱巨但前景樂觀。第二,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特征。排名靠前的基本上是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得分靠后的城市基本上居于粵東、粵西和粵北。3年的排名盡管有變化,但這一格局沒有變。這種差異性還表現在絕對發展水平的差距上,排名第一和最后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過于懸殊。

(二)等級劃分及變化

為了進一步分析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類型及其變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對2000、2007、2009年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類型劃分并分析了類型變動情況。具體方法過程如下:首先是對各年數據做主成分分析,獲得各年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各主成分得分。其次根據主成分分析中得到的主成分對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層聚類,聚類方法采用Ward最小方差法,距離測度采用Euclidean distance,分別計算并建立2000、2007、2009年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歐氏聚類系數矩陣表(因表格較大,省略)及聚類譜系圖(因圖幅較大,省略)。第三是根據上述結果歸納總結出2000、2007、2009年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類型及異動情況(見表3)。前兩步運用SPSS軟件由計算機自動得出結果。

根據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將其分為四類:第一類為優秀類。這類地區經濟實力雄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優勢突出。第二類為良好類。這類地區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優勢明顯,潛力和后勁大。第三類為中等地區。這類地區經濟實力居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優勢明顯、問題突出。第四類為差等地區。這類地區經濟實力較差,區域經濟發展任務比較艱巨。比較2000、2007、2009年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級類型的變化,可以發現以下特點:廣州、深圳是廣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優良且比較穩定的地區,而韶關、梅州、汕尾、陽江、湛江、茂名、肇慶、云浮等在廣東省各城市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差且多年變化不大,其它城市則處在較大變化之中。

(三)演化類型

為了從動態的角度揭示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本文設計了兩個指標來分析。一個指標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X),用某城市某年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分除全部城市同年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分平均值來計算,一般以考察現狀年為本底。另一個指標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增長強度(Y),用某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某時段綜合評分增加值除全部城市同時段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分平均增加值來計算。把這兩個指標結合起來考慮的目的在于以現狀為基礎考察其動態變化軌跡。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分別選擇本底年和參照年,計算出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X)和增長強度(Y)。以相對強度(X)為橫軸、增長強度(Y)為縱軸、(1,1)為原點建立坐標系。根據坐標圖分析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動態類型。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X)大小將廣東省21個城市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超過廣東省平均水平的城市(X>1),第二類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的城市(X

據此,可將廣東省各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演化類型分為四種類型(見表4):第一種為快速增長型。這種類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超過廣東省平均水平,增長強度也高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屬于區域經濟基礎良好,且目前建設力度很大的城市。處于第一象限。第二種為穩步增長型。這種類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超過廣東省平均水平,增長強度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屬于實力雄厚的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優良。處于第四象限。第三種為潛在增長型。這種類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增長強度高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屬于區域經濟發展潛力較大的城市,目前雖然存在明顯問題,但發展潛力較大。處于第二象限。第四種為緩慢增長型。這種類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強度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增長強度也低于廣東省平均水平。這類地區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任務比較艱巨。處于第三象限。

參考文獻:

1.馬力,史錦鳳.15個副省級城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6(12)

2.惠俊剛,衛海燕,郎玉泉.陜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聚類分析[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7(1)

3.徐新,相麗君.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8(17)

4.王曄,何啟明,景履貞.甘肅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J].經濟研究導刊,2009(3)

篇4

(一)指標體系構建

為了全面、客觀地反映我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本文在選取評價指標體系時,在緊密結合所研究城市實際情況和保障數據資料可獲得的前提下,遵循了系統性、全面型、科學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構建了我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二)研究方法

1、原始數據的同趨勢化和標準化處理

(1)類型一致化處理。因此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既有正指標也有逆指標,為了使指標同趨勢化,本文將用極小值法將逆指標轉化為正指標。

(2)標準化處理。因為各組數據的量綱不同,因此需要統一對它們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標準差方法對原有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由霍特林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降維”的思想,通過研究指標體系的內在結構關系,在損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個指標轉化成少數幾個相互獨立,而且包含原有指標大部分信息(≥85%)的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方法。通常把轉化生產的綜合指標稱為主成分,每個主成分都是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

3、聚類分析法

聚類分析法是研究“物以類聚”的一種方法,它根據一批樣本(或變量)數據本身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類定義準則,對所研究的事物進行歸類。最終會繪成一幅系統聚類的譜系圖,再根據一定的原則確定最終分類結果。

三、我國17個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實證研究

本文選取天津市、秦皇島市、大連市、上海市、連云港市、寧波市、溫州市、福州市、廈門市、青島市、煙臺市、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湛江市、北海市和??谑?7個沿海城市作為研究對象。

(一)主成分分析

首先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我國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各個子系統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進而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關系數矩陣(略)及其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從而得出我國部分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各個子系統的綜合得分,并對其綜合得分進行排序。

在此基礎上得出6個主成分的各自得分,并進行相應的排序。進而根據6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對各個主成分的得分進行加權平均,可得出我國17個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并對其得分進行排序(表1)。

(二)聚類分析

為了進一步對所研究的17個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化進行研究,本文選用SPSS13.0繼續對這17個沿海城市的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各個子系統的指標數據進行聚類分析。選用組間平均鏈鎖距離法作為類與類之間距離的計算方法,選用平方歐式距離作為樣本間距離的計算方法,得出這17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樣本歸屬情況。

(三)評價結果分析

從各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情況可以看出,深圳市以3.44的得分高居榜首,深圳市和上海市則以0.99和0.48的得分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說明了這三個城市在所研究的沿海城市中屬于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除了大連市、廈門市和青島市的綜合得分均在0分以上,其余11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均在0分以下,這些城市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則相對落后。

根據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所研究的17個沿海城市大概可以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海口市;第二類是深圳市;第三類是北海市;剩余14個沿海城市是第四類。將聚類分析法的結果與通過主成分分析得到的這17個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得分及排名情況相比較,除湛江市之外,可以看出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見,本文所建立的我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結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綜上所述,本文所研究的我國17個沿海城市循環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而城市的經濟實力、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力度、環保投入、環保意識、城市規劃、資源利用效率、資源再循環、再利用水平及社會和人文環境均是影響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結論與建議

篇5

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受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與制約,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旅游經濟表現在價值上是直接服務于旅游業的收入和支出,其發展水平可以很直觀的體現出一個地區的旅游業競爭力,反映出該地區在特定時間內的旅游競爭狀況與市場地位,對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是對區域旅游業整體經濟實力的全面評價,屬于多目標綜合性評價問題。本文以推動旅游經濟發展的可持續化、科學化與規范化為立意目標,選擇旅游產業規模、旅游產業結構、旅游經濟效益和旅游經濟發展速度作為指標體系的因素層因子,構建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框架,并以旅行社、旅游飯店和旅游景區三大旅游企業為代表,在遵循科學性、全面性、代表性、系統性和可行性等原則前提下,參照相關的研究成果[1~3],選取23個指標構建了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1)。

旅游經濟發展的現實水平也即發展現狀具體體現在前三個因素上,即旅游產業規模、旅游產業結構和旅游經濟效益,它們代表了一個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規模。其中旅游產業規模反映了區域旅游市場的運營效果,決定了該地區的旅游接待力,該因素包括6個指標;旅游產業結構體現了區域旅游產業內部的部門配置,一定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對應著一定的旅游產業結構,而旅游產業結構又直接影響著區域旅游產業布局與旅游產業政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該因素包括5個指標;旅游經濟效益則反映了旅游業的運營效率,展現了該地區的旅游創收能力,包括7個指標。同時,一個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還體現在它的旅游經濟發展速度上,雖然不能衡量該地區的現實旅游競爭力,旅游經濟發展速度卻代表著該地區的旅游發展潛力,反映了該地區旅游經濟運行機制的內在驅動性,是評價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該因素包括5個指標。

二、山東省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評價

1.評價方法與數據來源。本文選用的TOPSIS多目標綜合評價法(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也稱為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是系統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標決策分析的一種常用的決策技術,是有限方案多目標決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4],基本思路是對原始數據矩陣歸一化處理后,選出最優方案和虛擬最劣方案,然后分別計算出幾個評價方案與最優方案和虛擬最劣方案間的距離,獲得評價方案與最優方案的相對接近程度,以此作為評價優劣的依據。

文中評價體系涉及的23個指標184個數據均源于《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山東統計年鑒》和山東旅游政務網(),其中,旅游產業規模與旅游經濟效益的的指標數據均為原始數據,旅游產業結構與旅游經濟發展速度指標中的比重與增長率數據由對應年度原始數據計算而得;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山東旅游發展的階段性,本文選取了2000—2008年間的有關數據,并剔除2003年非典特殊時期的數據。

2.數據分析。將山東省2000年至2008年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作為8個評價單元(Y2000—Y2008),對23個評價指標進行綜合評價,依據TOPSIS多目標綜合評價法基本步驟進行分析,首先得到原始矩陣X;對原始數據歸一化并賦予數據相應權重后(考慮指標性質同時為計算方便,4個因素賦予相同權重,各因素下指標在各自因素層中也賦予相同權重,三大旅游企業類指標作為二級指標各賦予一級指標三分之一的權重),得到加權規范矩陣Z。

根據表2中的Ci值可知,山東省旅游經濟發展水平8個評價單元中,2008年為最優單元,Ci值為0.6281,其他依次為2007年、2006年、2002年、2005年、2004年、2000年,2001年為最劣單元,Ci值為0.2290。

3.評價結果分析。計算結果顯示,研究期初的2000年與2001年為山東省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兩年,Ci值分別為0.3131和0.2290,第三年即2002年旅游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增幅0.2234,當年Ci值為0.4523,研究期的第四年即2004年Ci值為0.3927,較2002年降低0.0596。2003年受非典沖擊,山東省旅游業陷入冷運行態勢,必然導致當年旅游經濟水平的低谷現象,也直接影響了下一年山東省旅游市場,該原因可部分解釋2004年的低Ci值。之后幾年,隨著非典的遠離,旅游市場秩序逐步恢復,旅游市場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山東省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迅速回升,2005年Ci值較2005年上升0.0408,2006年Ci值0.5215,已超越非典前2002年旅游經濟發展水平,這也體現了山東省旅游業運作機制一定的成熟性,具有一定應對外部壓力的能力。研究期末的兩年,山東省旅游經濟發展水平仍不斷提升,2007年Ci值為0.5642,較2006年有0.0427的增幅,2008年山東省旅游經濟發展達到最高水平,Ci值為0.6218,較2007年有0.0576的增幅。為進一步探析山東省旅游經濟發展狀況,明確山東省旅游經濟的發展重點與調整方向,仍以八個年度為評價單元,運用TOPSIS多目標綜合評價法分別求出因素層四大因素的Ci值(表3),直觀表示(如圖1所示),數據處理步驟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贅述。

由表3數據和圖1示例可知,山東省旅游產業規模與旅游經濟效益Ci值總體上呈上升態勢,尤其是旅游產業規模,Ci值由2000年的0.0541直線狀上升至2008年的1.0000,表明山東省旅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旅游收入逐年增多,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升,2008年旅游產業規模達到研究期內的最優狀態;旅游經濟效益Ci值2002年達到一個高峰后2004年下滑至0.1959,之后平穩上升至最優單元2008年的0.6358,曲線走勢類似于上文旅游經濟發展水平Ci值,表明山東省旅游產業的創收能力逐漸增強,產業經營效率不斷提升,但在非典后調整期間旅游經濟效益出現了短暫的低谷現象。旅游產業結構與旅游經濟發展速度Ci值與上文旅游經濟發展水平Ci值走勢不同,二者Ci值并未有上升趨勢而是呈現出一定的波動性,其中旅游經濟發展速度最劣單元為2001年,Ci值為0.3110,2002年雖反彈達到最高值0.5717,但隨后呈現明顯的下降態勢,2005年與2006年僅有小幅回升,2008年降至0.3829,僅高于最劣單元2001年,可知山東省旅游經濟2002年左右發展十分迅猛,2004年后發展速度逐漸放緩,趨于平穩狀態,旅游經濟發展動力減弱;旅游產業結構Ci值波動較大,最優單元2002年Ci值為0.7545,2002年后旅游產業結構Ci值大幅下降,2005年降至低谷后穩步上升,2008年達到一個僅次于最優單元的高值0.6358,表明山東省旅游產業結構存在不盡合理之處,整個產業結構處于不斷調整與適應的狀態,呈現出不同的競爭優勢,山東省旅游各產業部門雖正逐漸轉變觀念,積極開拓旅游市場,但仍未達到最優結構組合,不利于旅游產業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

篇6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經濟的發展推動著會計的發展,會計的發展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要求會計發展與之相適應,會計發展也要求經濟發展為之提供肥沃的土壤。這已成為共識,這也昭示著一個基本的道理:會計與經濟應該協調地發展。然而,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中,會計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究竟如何?從現有文獻來看,國內學者對這個問題尚缺乏針對性的研究,相關研究主要還是停留在“會計應該與經濟協調發展”以及“會計應當如何與經濟發展協調”這兩個層面上。如卞霞(2005)指出,“影響會計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環境因素很多,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教育環境等都是影響會計發展的客觀條件。而在這些條件中,社會經濟環境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直接對會計產生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而且還通過對政治、法律、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來間接地對會計產生影響”。馮廣棟(2005)指出,“在經濟發展進程中,保持會計與經濟的和諧發展,是會計管理、會計理論、會計實務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胡星輝(2005)從可持續發展經濟條件下會計計量及分析方法的改進和資本成本構成的變化兩方面探討了會計發展如何與經濟發展協調。李恩柱(2007)根據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提出了適合循環經濟發展的會計信息披露模式,認為“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中應包含有資源和再生資源利用效率的內容”。而對會計發展與經濟發展協調性的現狀,國內鮮有學者進行深入研究。本文選取一些分別反映會計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研究會計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現狀。

二、相關概念和研究設計

“會計發展”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至少應當包括會計理論發展、會計實務發展、會計法規發展、會計研究發展、會計教育發展五個主要的方面?;诒疚牡哪繕撕脱芯繑祿膩碓此?,本文主要研究會計從業人員發展水平、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水平、會計教育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協調性?!敖洕l展”是一個內涵更為豐富的概念,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很多,如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純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儲蓄存款總額等。因篇幅所限,本文只選取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這兩個指標來反映經濟發展的水平?;诮洕l展是會計發展的原動力這個立論,本文以經濟發展水平指標為自變量指標,以會計發展水平指標為因變量指標,以廣西省的數據為基礎,采用非線性回歸的統計描述方法,分別探討以下三個方面問題:會計從業人員發展水平與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發展水平之間的因果關系,評價廣西會計從業人員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協調性現狀;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水平與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發展水平之間的因果關系,評價廣西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協調性現狀;會計教育發展水平與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發展水平之間的因果關系,評價廣西會計教育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協調性現狀。

三、會計從業人員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會計從業人員發展水平是衡量會計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會計從業人員發展水平可以通過會計從業人員總量發展水平、會計從業人員職稱結構發展水平、會計從業人員學歷結構發展水平、會計從業人員年齡結構發展水平、會計從業人員性別結構發展水平等指標來反映。會計從業人員總量發展水平是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經濟的發展帶動各種經濟組織的發展,進而帶動會計從業人員總量的發展。會計從業人員總量的發展水平應當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滿足各種經濟組織對會計從業人員總量的需求。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科技、教育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會計從業人員的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等也都在發生變化。因此,不僅是會計從業人員總量發展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而且會計從業人員職稱結構發展水平、學歷結構發展水平、年齡結構發展水平、性別結構發展水平等也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會計從業人員綜合素質的需求。鑒于研究數據來源的局限,本文只選取會計從業人員總量和職稱結構來反映會計從業人員發展水平。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沿邊、沿海的一個民族自治區,其經濟發展水平和會計發展水平相對都比較落后。(表1)反映了廣西2001~2006年的經濟發展水平,(表2)反映了廣西2001-2006年的會計發展水平。根據(表1)、(表2)的資料繪制2001~2006年廣西會計從業人員發展速度和經濟發展速度的比較圖,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2001~2006年廣西會計從業人員數量的定基發展速度慢于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的定基發展速度;而中級及其以上職稱人數所占比例的定基發展速度則不足100%,出現退后發展的勢頭。這表明,2001-2006年間廣西會計從業人員的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其經濟發展水平。

四、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經濟的發展帶動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因此,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水平也是會計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反映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水平的指標主要有注冊會計師數量、會計師事務所數量、會計師事務所從業人數、會計師事務所業務范圍、會計師事務所營業收入、會計師事務所營業利潤等。鑒于數據來源的局限,本文只選取注冊會計師數量、會計師事務所數量、會計師事務所營業收入三個指標來反映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水平。(表3)反映了廣西2001-2006年的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水平。(圖2)反映了廣西2001-2006年的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趨勢圖。從(圖2)可以看出,2001~2006年間,廣西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的定基發展速度均呈上升的趨勢;注冊會計師數量和會計師事務所數量的定基發展速度雖然也呈上升的趨勢,但其上升的速度明顯不如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而會計師事務所營業收入的定基發展速度在2002和2004這兩個年度則呈下降的趨勢,到了2005年度才急劇上升,甚至2005、2006這兩個年度的定基發展速度還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的定基發展速度。但從總體上看,2001~2006年間,廣西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水平跟不上經濟發展水平,還需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促進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發

展。

五、會計教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

篇7

火電企業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模型的構建

1情景設定

情景分析是針對假設情景的一種多因素分析方法,結合設定的各種可能情景的發生概率,研究多種因素同時作用時可能產生的影響。情景分析為低碳經濟發展路徑提供預測和驗證依據。根據我國火電企業歷史發展情況和未來發展規劃,設置了火電企業發展的基準情景、受挫情景和低碳情景,基準情景是指火電企業不采取任何低碳減排措施,始終將本企業的經濟效益指標作為發展的主要目的,按照我國政府的規劃目標,對能夠基本實現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受挫情景是指在執行國家節能減排政策時不太順利、在提高火電企業能源效率方面未能達到規劃的狀態,低碳技術的推廣和發展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阻礙了火電企業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低碳情景是在考慮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低碳經濟發展要求和生態環境壓力的因素下,國家出臺一系列相應政策促進火電企業的低碳經濟發展,低碳情景同時兼顧到我國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等各方面的發展需求,不再單純以企業效益為主要目標,通過強化低碳技術,采取低能耗、高效率、低排放的措施實現火電企業的低碳發展。

2IAHP(ImprovedAnalyticHierarchyprocess,IAHP[10])模型

采用層次分析法[11]計算權重,必須進行一致性檢驗,但是在實際計算時,一般都憑著大致的估計來調整判斷矩陣,使其滿足一致性要求,該方式雖然有效,但是有時候需要經過多次調整才能使得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因此,為了提高計算效率和避免調整的盲目性,可以利用最優傳遞矩陣[12],對傳統的層次分析法進行改進,改進后的層析分析法滿足一致性檢驗,從而可以直接求出權重值。采用Satty的9標度法構建判斷矩陣A=(aij)n*n,由于A為一致性矩陣,則B=lgA(bij=lgaij)是傳遞的,C=(cij)n*n(cij=1n∑k=1n(bik-bjk))為B的最優傳遞矩陣,則A=10C(aij=10cij)是A的擬優一致陣,并利用方根法求A特征向量,即各指標權重值。判斷矩陣A自然滿足一致性要求。

3多級模糊綜合評級模型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因素綜合評價方法。其主要優點在于整個評價的過程與評價人對評價對象的認識過程是相一致的。因此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較好地解決了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模糊性的問題,克服了人的主觀臆斷,提高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說服力。在火電企業低碳經濟發展評價中,有很多指標的低碳經濟發展程度是不可能精確描述的,如水資源供應能力強,員工對低碳的重視程度高等均屬于模糊概念;而且低碳經濟發展評價結果也不能給出精確的描述,只能用“強、較強、一般、弱、極弱”來界定,即評價結果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又由于文中評價指標是多層次的指標體系,因此本文采用了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火電企業低碳經濟發展進行評價。

火電企業低碳經濟評價實證分析

本文運用IAHP-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不同情景下托電企業低碳發展水平進行預測評價。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托電)于1995年11月在呼和浩特市組建成立,現已投產發電8×600MW,2×300MW(自備),電廠接入系統以500kV輸電線路經安定和霸州開閉所接入京津唐電網,對穩定京津唐地區的電力供應具有重要意義。托電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而且2010年大唐集團收購了內蒙古寶利煤炭有限公司,增加了托電企業用煤的自給率,減輕了煤價壓力,煤電聯產為托電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托電還以高鋁粉煤灰為原料,提取氧化鋁并聯產白炭黑等硅產品的兩條核心工藝技術,生產出國家急需的鋁硅鈦合金材料,此項技術不僅可以使高鋁粉煤灰變成資源、創造價值,還可以將電廠排放的粉煤灰和循環水、排污水以及其它副產品全部消化處理掉,解決占地、污染等問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硅鈣渣還可用來生產水泥,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時,為了向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托電還積極申報了第五期項目,太陽能光伏發電站的建設和熱電聯產等項目。由于文中涉及到三個“五年規劃”年末的三種情景評價,計算過程類似,因此,本文以2015年基準情景下托電企業低碳發展評價為例進行預測分析,詳細分析過程如下。(1)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遞階層次結構。文中評價指標體系包含四層,具體層次結構見表1。(2)建立評價集。評價集是評價者對評價對象可能做出的各種總的評價結果組成的集合,本文構建的評價集為:{強,較強,一般、弱,極弱}。(3)指標權重的確定。本文邀請了該領域的相關專家,一部分來自于院校專家,另一部分來自于企業的管理人員。以經濟環境指標為例,進行指標權重的計算,其它指標的權重計算過程類似。利用判斷矩陣A(表2)和改進的層析分析法,計算A以及A特征向量。得到“單位電量產出”指標、“工業產值增長率”指標和“上網電量占發電量比重”指標相對于“經濟環境”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333、0.417和0.250。同理,通過表3計算得到“低碳經濟”、“低碳生產”、“低碳社會”、“低碳環境”和“低碳資源”的權重值分別為0.206,0.265,0.059,0.235和0.235。利用子準則層指標“經濟環境”相對于準則層指標“低碳經濟”的權重為1??蛇M一步計算出“單位電量產出”、“工業產值增長率”和“上網電量占發電量比重”指標相對于目標層的權重值分別為0.0686、0.0859和0.0515。按照上述方法同樣可以計算D層其它指標相對于目標層的權重,具體結果見表1。(4)三種情景下托電企業低碳經濟評價指標取值。根據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我國火電企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及我國對能源和電力企業的法律法規和規劃政策,并結合托電企業內部歷史發展狀況、托電企業未來發展規劃,以及通過對企業員工進行咨詢調研等方式,給出了2015年、2020年、和2025年托電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取值(表4)。(5)確定隸屬度矩陣。計算32個指標隸屬于五個評價元素的隸屬度rij,rij為第i個指標隸屬于第j個評價元素的程度,且0≤rij≤1。根據上述隸屬度函數,可以計算正向指標的隸屬度,同理,利用負向指標的隸屬度函數計算負向指標的隸屬度。(6)一級模糊綜合評價。對指標層(D層)的32指標進行綜合評判,設指標層各指標權重向量為W,指標層指標的模糊評判矩陣為R,則得到:對表6進行橫向分析得出,在2015年左右時,低碳情景下托電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最高,低碳經濟發展評價得分為0.5669;其次是基準情景,低碳經濟發展評價得分為0.4661;受挫情景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最低。因為,在受挫情景下,托電企業低碳經濟發展受到阻礙,雖然資源環境壓力比基準情景下有所降低,但是企業產出增加速度最慢,節能效果不如低碳情景下完善;在基準情景下,雖然企業所處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最大,但是企業產值增長最快,而且快速增長的企業產值所提升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抵消了資源的環境壓力大和節能效果差所產生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低的現狀,使得托電企業基準情景下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受挫情景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在2020年左右和2025年左右,基準情景下低碳經濟發展評價得分均最低,低碳情景下托電企業低碳經濟發展評價得分均最高。主要原因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對低碳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托電企業對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受挫情景下,雖然低碳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但是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彌補了企業產值增加速度放慢所導致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現狀。在低碳情景下,托電企業產值增長速度較受挫情景下加快,低碳技術不斷進步,有效的緩解了資源和環境壓力,使得節能減排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從而達到了企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v向來看,三種情景在三個模擬期間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都是一直提升的。在2020年左右和2025年左右,基準情景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均高于2015年左右受挫情景下的發展水平。2025年左右受挫情景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高于2015年低碳情景下的發展水平。主要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托電企業低碳經濟發展受挫,但是低碳技術和托電企業對低碳發展的重視程度的大大提高足以使得其超過了2015年左右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得分。

實現低碳經濟發展是火電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發展低碳經濟模式是促進火電企業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提高托電企業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能力,本文給出了如下建議:“十二五”規劃期間(2011年-2015年間),托電企業可以通過安裝脫銷裝置,對現役機組進行改造,提高低碳理念普及率和員工對低碳經濟的重視程度,加大低碳技術的投資,降低發電機組的供電煤耗,嚴把入廠煤質量,提高煤炭資源和水資源的供應能力,提高員工的收入水平、技術水平和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比例,從而實現2015年左右的低碳發展情景?!笆濉币巹澠陂g(2016年-2020年間),在2020年之前采取的促進低碳發展的有效措施的基礎上,托電企業可以進一步通過建設大容量、高參數、高效率的燃煤發電機組,提高燃煤發電技術,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積極申報和建設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發電項目,提高清潔能源發電比例,降低單位產出能耗和單位產出碳排放強度,從而實現2020年左右的低碳發展情景?!笆奈濉币巹澠陂g(2021年-2025年間),在2025年之前采取的促進低碳發展的有效措施的基礎上,托電企業可以進一步建設帶有CCS裝置的發電機組,提高CCS使用比例和二氧化碳減排量,從而實現2025年左右的低碳發展情景。

篇8

2095-3283(2014)02-0098-04

北疆沿邊高寒地區地處新疆北部,是中國疆土的西北前沿。該區域在促進內外交流、協調東西部發展,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受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因素影響,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各縣域之間差異較大。只有對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給予準確評價,對其發展現狀作出客觀描述,才能為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和制定有效的經濟發展政策提供科學依據。一般對于縣域經濟發展狀況的描述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1]。而多元統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是可以對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做出準確定位并經過研究證實的統計分析方法。

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的實證分析以北疆沿邊高寒地區的21個縣為例,從經濟發展水平、要素投入和城鎮化水平3個大指標14個小指標分析比較這21個縣的綜合競爭力,及其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及發展潛力。構建了一套3類14項的指標體系(見表1)。

二、北疆沿邊高寒地區21個縣綜合競爭力比較分析

為確保結果的穩定性,本文使用2011年數據,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所選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1.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從研究變量內部相關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因子的一種多變量統計方法[2]。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將觀測變量進行分類,使每一類的變量相關性比較高從而代表一個基本結構即公因子,因子分析法的核心是對這些綜合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并提取公因子,當因子載荷矩陣結構不夠簡化時,可以通過因子旋轉使因子的意義更為鮮明,同時使用因子得分函數對樣本進行評價和排序。 表1 北疆沿邊高寒地區縣域經濟

2.基本步驟

因子分析的步驟如下[3]:(1)將原始數據標準化,仍記為X;(2)建立相關系數矩陣R;(3)解特征方程︳R-kE︱=0,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當累計貢獻率不低于85%時,取前k個主成分代替原來的m個指標,計算因子載荷矩陣A;(4)對A進行最大正交旋轉變換;(5)對主因子進行命名和解釋。如需進行排序,則計算各個主因子的得分,以貢獻率為權重,對Fi加權計算綜合因子得分。

3.實證分析

采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得出抽樣適度測定值KMO為0.703(見表2),由因子分析中KMO的度量方法可知,KMO﹥0.5說明因子分析可以進行,若KMO﹥0.7則說明數據更令人滿意[4]。所以根據KMO度量標準可知,變量之間共同的因素較多,適合做因子分析。

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分析,剔除無量綱化對數據的影響,選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得到3個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通過計算其特征值和累計貢獻率,得到前3個公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77.62%(見表3),說明這3個公因子可以較好地解釋原指標所包含的信息,符合主成分分析法的要求。所以把這3個公因子作為評價北疆沿邊高寒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

由表3得出,前3個特征值的方差累計貢獻率達77.619%,提取前3個特征值做因子載荷矩陣,用最大四次方值法旋轉變換,從而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4所示)。

表4是運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對變量進行線性變換,得到的因子載荷矩陣。其中因子載荷矩陣表明,每個因子不是對所有的指標都具有較大的因子載荷,它只對少數的幾個指標的因子載荷較大。因此,根據表4將指標分為3類,根據對相關因子的命名,可以看出:第1個主因子在地區生產總值X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X4、農林牧漁總產值X5、年末金融機構儲蓄存款余額X6這幾個指標上有較大的因子載荷,這個因子主要反映縣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和工業生產規模,是衡量縣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子;第2個主因子在醫院衛生院床位數X7、普通小學在校學生數X9、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X10、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比X13這幾個指標上有較大的因子載荷,這個因子主要反映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要素投入,是衡量縣域經濟發展潛力、政府重視度和社會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第3個主因子則在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X2、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3、非農產業比重X12、財政收支比X14這幾個指標上有較大的因子載荷,這個因子主要衡量對縣域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城鎮化水平,是反映縣域居民生活水平及經濟社會結構的重要指標。

對經過正交旋轉的因子利用回歸分析法計算出各因子的得分,再以其對應的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為權重計算綜合得分,并計算其排名。綜合得分只是代表在各個指標下的21個縣的相對差別,綜合得分越高表明其綜合經濟實力越強,反之得分越低反映其綜合經濟實力越弱。其計算公式為:F=(39.232/77.619)F1+(21.854/77.619)F2+(16.532/77.619)F3,即F=0.51 F1+0.28 F2+0.21 F3,計算整理得到得分及排名(見表5)。

由表5顯示,綜合競爭力排名前十位的縣域具體分布是:伊犁地區4個縣、塔城地區3個縣、阿勒泰地區2個縣、哈密地區1個縣,可以看到北疆沿邊高寒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具有一定差距,其中得分大于0(該地區平均水平)的有9個縣,得分低于0的有12個縣,說明有57%的縣域綜合經濟實力在該地區平均水平之下。位于伊犁地區的伊寧縣遙遙領先,綜合經濟實力得分2.31,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位于阿勒泰地區的富蘊縣高出1.41分。該地區綜合經濟實力最弱的是位于博州的溫泉縣,整個博州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新疆處于中上游,而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的溫泉縣的綜合經濟實力非常低,凸顯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

三、沿邊高寒地區三大指標體系競爭力的比較分析

綜合經濟實力的排名說明北疆沿邊高寒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下文具體分析3個大指標的得分及排名情況。

1.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下細分了6個具體的小指標,把這6個小指標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得到KMO=0.786,P=0.000,提取了2個主成分。用計算公式F=(53.375/79.624)F1+(26.249/79.624) F2,即F=0.67 F1+0.33 F2,得到21個縣的經濟發展水平排名(見表6)

2.社會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指標下細分了4個小指標,把這4個小指標用spss19.0進行分析,得到KMO=0.721,P=0.000,提取了一個主因子。用計算公式F= F1,得到21個縣的社會公共服務排名(見表6)。

3.社會結構。社會結構指標下也分了4個小指標,用同樣的方法,運用計算公式F=(38.471/76.735) F1 +(38.263/76.735) F2,得到21個縣的社會結構排名(見表6)。

由表6可知,北疆沿邊高寒地區21個縣在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結構三個分指標下的得分及排名。綜合排名位列第一的伊寧縣,其經濟發展水平也是最高的,說明該地區經濟實力強于其他20個縣。從經濟發展水平指標來看,得分大于0的縣僅有9個,縣域差距十分明顯;其中縣域經濟水平低于該地區平均水平的12個縣中,阿勒泰地區有2個,即其經濟水平較低的縣占40%;塔城地區有2個,經濟實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占40%;伊犁地區有4個,比例達57%,說明伊犁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比前2個地區大;而博州的溫泉縣、哈密地區的伊吾縣和巴里坤縣、昌吉的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經濟發展水平都比較低,溫泉縣的綜合經濟實力排名最靠后,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雖不是最差,但比最差的裕民縣僅高0.09分,位于北疆沿邊地區的溫泉縣經濟水平比博州其他縣域低很多;哈密地區的伊吾縣和巴里坤縣,經濟實力低于該地區平均水平,巴里坤縣排名12,得分-0.24,伊吾縣排名17,得分-0.66;昌吉地區的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經濟發展水平也不高,受自然條件制約,其經濟發展在昌吉地區也很落后。

從社會公共服務指標看,得分大于0的也只有9個縣,而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溫泉縣、伊吾縣、青河縣社會公共服務得分也較低,都低于平均水平。

從經濟社會結構指標看,有9個縣得分大于0,1個縣得分等于0。其中經濟實力指標和社會公共服務指標都比較落后的托里縣社會結構指標得分卻很高,說明該地區發展潛力很大。

四、結語

縣域經濟不等于縣級經濟,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區域經濟,要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工農互補和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高度謀劃縣域經濟的發展[5]。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新疆縣域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突出,這也是北疆沿邊高寒地區落后于沿海省份縣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快該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發揮當地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政府應對這一特殊區域應給予政策傾斜,加大扶持力度,深入發展產業化、集約化經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優良的投資環境吸引區外乃至國外企業的投資落戶,同時結合自身實際,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以加快提高縣域經濟實力。

[參考文獻]

[1]傅前瞻.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經濟研究導刊,2008(12):148-150.

[2]唐林俊,楊虎.因子分析法在區縣經濟綜合指標評析中的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3,22(5):24-29.

[3]王慶豐,黨耀國,王麗敏.基于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以河南省18個縣(市)為例[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9,28(3):495-501.

[4]高祥寶,董寒青.數據分析與SPSS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45-350.

篇9

二、數據采集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采集。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是指日月山以東,西秦嶺末端以北,屈吳山以西,達坂山、烏鞘嶺以南的青海省和甘肅省所在地區;屬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氣候以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為主。行政區劃包括青海省的西寧市、海東地區,甘肅省的蘭州市、白銀市、定西市(除漳縣、岷縣)、臨夏回族自治州等6個地級行政單元,以及青海省的尖扎、貴德兩縣,區域面積8.36×104km2,占甘青兩省土地總面積的7.11%。2007年底,密集區總人口1.39×107人,占兩省總人口的44.09%。本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8×1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94.23元,城市化水平30.53%,分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7.33%、53.00%和69.32%,為我國典型的欠發達區域。

本文選取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31個縣級行政單元(包括市轄區、縣、縣級市,以下簡稱“縣”)為研究單元,利用2008年的統計年鑒,統一選取22個統計指標,包括:城市化水平(%)(X1)、年末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元)(X2)、人均GDP(元)(X3)、人均財政收入(元)(X4)、國有及限額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總產值(萬元)(X5)、農民人均純收入(元)(X6)、第二產業產值占GDP比重(%)(X7)、年末單位從業人員數(人)(X8)、萬人中學生數(人)(X9)、GDP增長率(%)(X10)、第一產業產值(萬元)(X11)、化肥施用折純量(T)(X12)、農作物總播種面積(hm2)(X13)、農業機械總動力(KW)(X14)、人均耕地面積(hm2)(X15)、農村用電量(萬KWH)(X16)、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X17)、社會銷費品零售總額(萬元)(X18)、年末電話用戶數(戶)(X19)、每萬中學生擁有教師數(人)(X20)、人均基本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元)(X21)、城鎮建成區面積(km2)(X22)等。在指標的選取上,在考慮數據可獲得性的基礎上,注重指標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力求能夠從社會經濟實力、結構及活力等多方面全面反映密集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態。

(二)研究方法。在研究社會經濟發展時,應用SPSS軟件對2008年的22個社會經濟統計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得到每個主因子對各個縣域的得分。以旋轉各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作為權重,與各主因子得分的加權求和得到各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指數值,以此作為依據比較評價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再運用斷列點模型分析各縣與社會經濟發展輻射范圍,運用方差分析評價縣域之間及其內部發展差異特征。

三、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的計算

應用SPSS軟件對2008年的22個社會經濟統計指標進行因子分析,選取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設定提取特征值大于1主因子,采用方差極大法旋轉,把因子得分作為新變量保存在數據文件中,得到經濟社會主因子載荷矩陣。結果顯示:KMO值為0.728,根據統計學家Kaiser給出的標準,KMO值大于0.6,說明變量間的相關性很小,適宜進行因子分析[9]。經過方差極大法旋轉后,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4個主因子,其累積方差貢獻率是79.591%,包含了22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由主因子載荷矩陣可看出: 第一主因子與X1、X2、X3、X4、X5、X6、X7、X8、X9、X10有較大的正相關,根據其意義判斷出是經濟發展水平因子;第二主因子與X11、X12、X13、X14、X15、X16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第一產業發展水平因子;第三主因子與X17、X18、X19、X20有較大的正相關,是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因子;第四主因子與X21、X22有較大的正相關,是固定資產投資發展水平因子。

因子分析解決了原有22個社會經濟統計指標有較大相關性的問題,得出的4個主因子涵蓋了約80%的原有信息,并生成了4個主因子對31個縣域的得分,以旋轉后4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與各主因子得分的加權求和得到各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以此作為依據分析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分析與評價

(一)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整體較低,中心城市為強增長極。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分(為了便于與中心城市發展水平相比較,以22個指標為基礎,加入蘭州市區、西寧市區、白銀市區構成34個縣市,進行因子分析,得到各縣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得分,以此僅作為第4節第1小節的評價依據),利用斷裂點模型[10]求各縣市社會經濟輻射圈,輻射圈的大小代表了縣市發展水平強弱。

蘭州市區、西寧市區、白銀市區的社會經濟輻射圈半徑均在其它縣域的2倍以上,輻射范圍是其它縣域的4倍以上。其中,蘭州市區的輻射范圍是實力最強縣域紅古的11.75倍,其與紅古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差異是縣域之間最大差距7.87倍,蘭州市區成為密集區發展的強力增長極,僅其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兩種產業的產值占到密集區工業總產值的41.08%。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有紅古、永登、平川等17個縣,占縣域總數的54.84%。從社會經濟輻射圈來看,17個縣的輻射圈半徑變化于14.02km―24.28km之間,輻射圈面積變化于617.82km2―1851.84km2之間;輻射圈面積占縣域土地面積的比重變化于14.8%―356.8%之間,平均比重為60.7%;輻射圈面積占縣域土地面積比重最高的是紅古,是唯一輻射圈面積超過縣域土地面積的縣域。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縣有隴西、貴德、會寧等14個縣,占縣域總數的45.16%。14個縣社會經濟輻射圈半徑都小于13.25km,輻射圈面積占縣域土地面積的比重平均僅為16.53%,比發展水平較高縣域的平均比重低44%。

(二)工業主導縣域經濟發展的地位缺失。通過因子分析,發現決定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幾個主因子是經濟、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等,第二產業發展水平沒能決定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實際上,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縣域發展以第一產業為主,絕大多數縣域為農業大縣;第三產業則以基本的貿易、服務行業為主,發展層次較低;第二產業基礎較弱,起步較晚、水平較低[11]。這與崔權醴、崔向陽分別把甘青兩省列為“前工業化社會”[12]和“工業化不發達社會”[13]的結論是相符的。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縣域二三次產業發展滯后,沒能主導縣域社會經濟發展,導致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后,是本區處于城鎮密集區初級發展階段[14]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縣域之間社會經濟水平和縣域內部各行業發展嚴重失衡。通過對標準化后數據的方差和極值比分析來說明縣域之間和縣域內部發展的不平衡狀況,方差和極值比越大,發展的不平衡程度越嚴重。結果顯示:國有及限額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總產值、人均GDP等8個影響縣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的極值比大于15,方差大于0.739,反映出縣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程度較嚴重。而國有及限額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總產值指標的方差和極值比都是最大,說明工業發展狀況是導致縣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首要因素。從31個縣來看,各縣各指標值方差都大于0.261(方差平均值減一個標準差),紅古、平川、永登這3個發展水平最高的縣各指標方差大于0.905(方差平均值加一個標準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前14位的縣各指標方差都大于0.583(方差平均值),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最后14位的縣各指標方差都小于0.454。由此得出,各縣域內部各行業發展普遍失衡,而縣域發展水平越高,其內部發展失衡程度越大;縣域發展水平越低,其內部發展失衡程度越小。以上兩點與三次產業發展的一般性規律結合,可以得出:在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縣域工業發展整體水平雖然較低,但其在部分縣域的快速發展已是影響縣域之間和縣域內部發展不平衡的最重要因素。

(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外呈圈層結構遞減。與蘭州市相鄰的縣域有紅古、永登、榆中、皋蘭、臨洮、永靖6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位分別為1、2、6、12、13、17;與西寧市相鄰的縣域有大通、互助、平安、湟中、湟源5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位分別為4、5、7、8、14;與白銀市相鄰的縣域有平川、榆中、景泰、靖遠、皋蘭5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位分別為3、6、10、11、12,可以看出,中心城市周圍的縣域發展水平普遍較高。而離中心城市較遠的縣,發展水平普遍較低,如離白銀市較遠的會寧,離西寧市較遠的循化、化隆,如離臨夏市較遠的廣河、康樂等,這些縣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位都在20位以后。

(五)交通干線沿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在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境內鐵路穿越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前18位的17個縣;境內高速公路穿越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前23位的13個縣。由此可見,交通干線沿線縣域發展水平較高。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最后14位的縣中,廣河、和政、康樂、積石山、循化、化隆、尖扎7縣境內既沒有國道,也沒有鐵路,更沒有高速公路,交通干線的欠缺是這些發展水平較低縣域的一個共同特征。

(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教育發展水平相關性較強。對各縣萬人中學生比重(萬人中學生數與密集區縣域平均值的比值)與每萬中學生擁有教師比重(每萬中學生擁有教師數與密集區縣域平均值的比值)的商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位進行回歸,發現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排位與‘萬人中學生比重/每萬中學生擁有教師數比重’呈現較強的負相關,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域學生比重大于教師比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縣域學生比重小于教師比重。表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教學水平與質量相對較高,選拔教師的要求高,吸引來就學的學生多,導致師生比例相對較低;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縣,受百姓的經濟收入水平較低等因素影響,學齡少年失學嚴重;另外,這些縣域多處于相對地廣人稀的地區,學校和班級的學生規模較小,教師平均負擔學生數量較少[15],共同導致師生比例相對較高。

五、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蘭州―西寧城鎮密集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評價,總體看來,除去中心城市對縣域評價更能反映區域發展特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縣域自一些增長中心向外擴延,逐步形成鐵路和高速公路經濟增長軸。這種經濟空間擴散現象印證了“增長極”和增長“中心地理論”中的擴散效應,以及據此引伸的“點-軸”發展模式[16]。具體而言,第一產業發展水平是決定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子,非農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直接導致縣域發展水平總體較低。固定資產投資成為主因子表明縣域社會經濟發展外延增長的依賴性高,促進了部分縣域工業的快速發展,增強了工業對縣域發展的影響。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表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縣域中學布局分散,學校規模小,競爭力和吸引力弱,而教師數量相對富足,需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實施集中辦學,提高辦學效益。

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密集區“點-軸系統”發展模式還未完全形成,還處在“點-軸系統”模式的初級發展階段:中心城市呈強增長極態勢,與各縣域產業發展關聯效應差,缺乏有效的承接與融合,形成中心城市自成一體的“孤島式”發展[17],導致各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總體水平較低。

對于密集區未來的發展,需要做到如下幾點。①中心城市應改變物質性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增強R&D產業、信息產業、金融業、現代物流業等現代產業發展力度,通過三產引導經濟增長。②各縣域加強政府主導,優化公共資源環境,培育新興增長空間,以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為主提高工業化水平和就業保障能力[18],實現二產引導區域增長。③全區域需要實施以通道為主要內容的網絡化建設,提高通道等級和不同通道的協作聯動性,加快生產力自由流動和生產要素地域分異,促進中心城市長期積累的生產力優勢向周邊輻射與傳遞和高級要素向高級城鎮集中,通過新區開發、城鎮體系調整以及與區域外部空間相互關系作用的變化[19]等共同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

注釋: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4XJL003)。

參考文獻:

[1] C. Cindy Fan and Mingjie Su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19782006[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8,49(1):1-20.

[2]劉榮添,葉民強.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差距變動趨勢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10):61-63.

[3]梁春陽,吳向華.中國區域發展的競爭性與不平衡性趨勢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08,(4):41-47.

[4]伍世代,王強.中國東南沿海區域經濟差異及經濟增長因素分析[J].地理學報,2008,63(2):123-134.

[5]李小建,喬家君.20世紀90年代中國縣際經濟差異的空間分析[J].地理學報,2001,56(2): 136-145.

[6]韓瑞玲,路紫.論區域經濟地理基本特征的描述系統[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1(6):825-829.

[7]徐建華,盧艷,岳文澤等.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排序計算模型研究[J].干旱區地理,2002,15(1):44-49.

[8] 陳惠娟.欠發達地區的科學發展之路[J].領導科學,2008,(11):8-10.

[9]孫姍姍,朱傳耿,李志江.淮海經濟區經濟發展差異研究[J].地理學報,2008,64(8):924-934.

[10]李敏,杜志偉,李偉等.小城鎮經濟輻射區定量分析---以重慶大足縣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22(4):54-58.

[11]邵波,陳興鵬.中國西北地區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現狀研究[J].干旱區地理,2005,28(1):136-141.

[12]崔權醴.中國三大區域經濟類型及其發展戰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1):73-80.

[13]崔向陽.中國各地區工業化水平分析[J].經濟縱橫, 2003,(6):14-17.

[14]劉榮增.我國城鎮密集區發展演化階段的劃分與判定[J].城市規劃 ,2003,27(9):78-81.

[15]張周光.欠發達地區基礎教育現狀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5,(9):35-36.

[16]陸大道.論區域的最佳結構與最佳發展---提出“點-軸系統”與“T”型結構以來的回顧與再分析[J].地理學報,2001,56(2):127-135.

[17]劉寶玲.區域發展差異與區域協調發展關系思考[J].經濟問題,2007,(4):109-111.

篇10

本文所用數據均來自相關年份的《江蘇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有些數據是通過年鑒數據計算整理而得。另外考慮數據的可得性,居民人均收入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和的均值代替;人均居住面積以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和農村人均居住面積之和的均值代替;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源消費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

江蘇省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研究

運用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時,最為關鍵的就是各個指標權重的賦值問題。確定指標的權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觀賦權法(層次分析法、專家經驗評價法)和客觀賦權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為了能夠對各個指標進行客觀的評價,本文選擇改進熵值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從而實現對江蘇省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準確評價。(1)能耗排放子系統在研究期內呈穩步下降趨勢。2009年與2000年相比,其降幅達到了70%左右,可見江蘇省在降低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2)經濟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和技術子系統呈上升趨勢。說明在研究期內江蘇省在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人民生活質量提高以及污染處理技術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值得注意的是,三者上升的過程比較“曲折”,說明其發展的持續性不強;(3)環境子系統的低碳指數在研究期內雖有所上升,但是其趨勢卻是下降的。說明江蘇省需要加大對環境保護、綠化建設等方面的重視程度,以為江蘇省的低碳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雖然在研究期內各個子系統的變化特征及發展趨勢各不相同,但并沒有影響江蘇省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的提高。從圖2中可以發現在研究期內江蘇省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在2009年達到最高水平0.1293,與2000年相比上升了33.3%。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江蘇省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的上升過程有所反復,在00/01和05/06兩階段有所下降??偟膩碚f,近年來江蘇省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還是取得了顯著成就,其綜合指數呈顯著的上升趨勢。

篇11

1 引言

福建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陸地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3470萬。福建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之一,現設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寧德、南平、三明、龍巖9個地級市。2001年福建省第七次黨代會提出:“九個設區市的發展按三個層面同時推進?!边@是今后一個時期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其中前4個城市屬于第一層面,莆田、寧德屬于第二層面,余下的3個城市屬于第三層面。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等多方面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這九個市三個層面發展很不相同?,F采用多元統計中的因子分析對福建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定量分析。

2 原理

因子分析是將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綜合為數量較少的幾個因子,以再現原始變量與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過變量的相關矩陣內部結構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變量的少數幾個隨機變量去描述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相似)關系,建立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為:

3 數據處理

第一步,借助統計分析軟件SPSS13.0將原始數據標準化以消除量綱的影響并建立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R。

第二步,求R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由于因子分析結果雖然保證了因子間的正交性,但對因子不易命名,所以對因子模型進行方差最大化旋轉,使得對公因子的命名和解釋變得更加容易,并得到正交因子表(表1)。

第三步,將14個指標按高載荷分類:將14個指標分為三類:①因子F1在X1、X2、X3、X6、X7、X8、X10、X11、X12上有較大的載荷,這些指標都是表明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力,因此把第一個因子命名為經濟發展水平因子。②因子F2在X5、X13、X14上有較大的載荷,這些指標都是表明一個地區科技教育衛生發展水平,反映了這個地區科技教育衛生發展的潛力,因此把第二個因子命名為科技教育衛生發展水平因子。③因子F3在X4、X9上有較大的載荷,這些指標都是表明一個地區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和交通通訊事業的發展,反映這個地區交通通訊事業的發展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潛力,因此把第三個因子命名為交通通訊發展水平因子。

4 因子得分分析

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是將變量表示為公共因子的線性組合Xm=αi1F1+……αipFp,由于公共因子能反映原始變量的相關關系,用公共因子代替原始變量時,有時更利于描述研究對象的特征,因而往往需要反過來將公共因子表示為變量的線性組合,即:Fj=βj1X1+……+βjmXm(m=1,2,…,p)。這個式子為因子得分函數,用它來計算每個樣品的公共因子得分。借助統計分析軟件SPSS13.0,可以計算出各地區主因子的得分F1、F2、F3,并根據統計數據中各個主因子旋轉后的貢獻率為權數進行加權

求和可以計算出各城市的總的分F=0.656158*F1+0.24226*F2+0.101582*F3,結果見表2。

由表1可以看出:總體上來看,考慮到具體情況,可以把福建省9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分為2類三個層次:廈門、泉州、福州、漳州得分大于零,屬于第一類和第一個層次;莆田、寧德、三明、南平和龍巖得分為負,屬于第二類。這里沿海的莆田和寧德又可以作為第二個層次;內陸的三明、南平和龍巖可以作為第三個層次??梢?,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有明顯的梯度。以廈門為代表的第一個層次經濟發展水平最高;以莆田為代表的第二個層次雖然得分不高,但考慮到其實際情況,經濟發展水平次之;內陸的三明、南平和龍巖為代表的第三個層次發展水平相對很低。其中廈門市作為經濟特區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省領先地位,而福州只屈居第三。

從經濟發展水平因子得分看,第一個層次的得分都大于零。其中廈門的得分大于2,泉州得分大于1,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很高。而福州得分不到0.1,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其他兩個層次的得分都為負,經濟發展水平很低,與第一層次有很大的差距。

從科技教育衛生發展水平因子得分看,福州、泉州、莆田的得分大于零。其中福州的得分大于2,這說明福州作為省會,聚集了福建省的很多衛生機構和高校,科技教育發展水平很高。其中高校有30所,占全省64所的將近1/2,可謂高校云集,教育發達,具有較強的人才優勢。除去以外的其他第區科技教育衛生發展水平相對很低

從交通通訊發展水平因子得分看,福州、漳州、寧德的得分大于零,交通通訊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漳州和寧德作為福建省南下北上的門戶,隨著交通通訊發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和繁榮。

5 政策建議

“九個設區市的發展按三個層面同時推進?!边@是今后一個時期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思路。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這三個層次存在差距。因此,第一個層次要繼續保持在全省的領先地位,增強對第二、三層次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第二個層次要繼續加大交通通訊事業的發展,和第一個層次形成一個沿海經濟帶,促進海峽經濟區的發展,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第三個層次要大力發展科技衛生教育事業和交通通訊事業,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吸收沿海的輻射和帶動效應,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縮小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

參考文獻

[1]唐禮智.福建省區域經濟差異原因探析[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6).

[2]李永實.福建區域經濟發展格局變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6).

[3]王秀玉.福建省區域問題探析[J].福州黨校學報,2002,(2).

[4]陳元勇.區域經濟理論與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11).

[5]韓曉玲.江蘇區域經濟發展的因子分析[J].甘肅農業,2006,(2).

[6]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篇12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丁廣偉.新疆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時空耦合分析[J].克拉瑪依學刊,2016(4)60-68.

一、引言

城市化進程是工業化發展、社會化組織和市場化管理的重要標志。隨著市場化、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作為現代社會發展載體的城市化日益成為推動國家或區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1]48-52新疆地處西北邊陲既有網絡上被評為:全國最富有的城市――克拉瑪依市,又有國家重點扶貧區域――南疆三地州,區域間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差異懸殊。2000年新疆城鎮化率僅為33.75%,2013年新疆城鎮化率達44.47%,新疆城鎮化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然而,在新疆城市化進程中卻產生高能耗、低效率、區域差異大等一系列問題,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問題逐漸成了研究熱點。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20世紀70年代,錢納里通過對世界各國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呈正相關。[2]24-26方創琳等(2011)利用Bootstrap―DEA方法測算我國城市化效率,認為我國城市化效率存在地區差異,東部地區高于中西部地區。[3]1011-1022孫東琪等(2013)通過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研究,認為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存在動態耦合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會首先擺脫城市化效率帶來的效用。[4]1061-1071劉雷等(2015)通過對山東省17個地級市的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進行測算,發現山東省的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動態耦合關系,目前山東省處于呈倒“U”型分布的左側發展階段。[5]75-82關于新疆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韓桂蘭、孫建光(2008)研究了新疆農村人口城鎮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6]128-130李廣舜(2008)通過對新疆城市化現狀研究,發現新疆城市化發展緩慢、南北疆區域差異大等問題,認為應該加快推進新疆城鎮化。[7]18-22劉雅軒等(2014)利用DEA和Malmquist指數模型方法,對新疆15個地州的城市化效率及其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新疆城市化效率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整體的城市化仍舊依靠擴張投入要素的粗放型增長方式。[8]42-50

總體而言,目前,關于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研究多以實證為主,研究范圍多集中在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對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都相對較低的西部地區研究較少。新疆國土面積166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1/6,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西部大開發”重點區、“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的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對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運用DEA模型分析了新疆15個地州市的城市化效率,運用熵值法測算其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并運用耦合度模型研究二者的時空變化,以期為我國城市化效率的提高提供借鑒。

二、模型構建與數據來源

(一)模型構建

1.DEA模型:測算城市化效率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法)是一種線性規劃模型,DEA模型分為CCR(規模收益不變模型)與BCC(規模收益可變模型)兩種類型。CCR模型是由美國運籌學家 Charnes、Cooper、Rhodes 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根據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對相同類型的決策單元進行相對有效性或效益評價的一種系統分析方法。BCC模型是在CCR模型的基礎之上假設其規模收益可變得到的。[9]51-56

DEA模型假設有n個決策單元(DMU),每個地州市視為一個決策單元i=1,2,3,…,m;其中xi、yi、Q分別表示第i個地州市的投入、產出變量和相對效率值,根據CCR模型,該線性規劃為:

式(1)中MinQ為目標函數;s.t.代表限制性條件;為各個地州市在某一指標上的權重變量;和分別代表決策單元的原始投入和產出值。CCR模型是在假設決策單元為固定規模收益(CRS)的情況下得到的,利用CCR模型計算得到的Q為決策單元的綜合效率,包括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兩部分。

在CCR模型中加入的約束條件,即可得到BBC模型。

式(2)中Q表示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VRSTE),綜合效率可以分解為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兩部分,且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9]51-56

2.熵值法:測算經濟發展水平

本文利用熵值法對新疆15個地州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測算。熵值法是多指標綜合評價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根據指標數據提供的信息量進行客觀賦權,以減少主觀因素的影響,使結果更加精確。[10]387-398

3.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協調關系

(1)耦合度模型。耦合是一個物理學概念,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形式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而耦合度是系統或要素相互影響的程度。本文把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程度定義為城市化效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協調度,并通過城市化效率指標與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構建響應模型,定量測算二者關系。[11]38-45具體計算公式為:

從空間范圍來看,新疆經濟中心不斷向北疆集聚,地域差異日趨明顯。經濟發展快的地區逐漸集中在自然條件好、資源豐富、交通沿線附近,如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依靠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濟取得快速發展;而南疆三地州與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日益擴大。

(三)新疆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關系

根據前文運用DEA模型測算的新疆城市化效率與熵值法測算的新疆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結果,運用公式(3)(4)測算新疆15地州市4個時間點的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耦合度越大,說明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越協調;反之則不協調。

根據表2數據,利用Excel、ARCGIS10.2可繪制 1998、2003、2008、2013年新疆15地州市的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度(圖3)以及空間分布圖(圖4)。根據聚類原理以及新疆的實際情況,將新疆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劃分為4種類型(表3):低度耦合,中度耦合,較高耦合,高度耦合。

從時間維度分析,新疆15地州市1998-2013年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度呈現緩慢上升(1998-2003年)――迅速上升(2003-2008年)――緩慢下降(2008-2013年)的趨勢。新疆15地州市在1998、2003、2008、2013年4個年份年的耦合度整體平均值分別為0.5173、0.52550、0.58104、0.57432。在1998-2008年期間,新疆經濟快速發展,首先,一系列的重大基礎設施密集建設,對當地經濟帶動效應明顯,增加了當地就業,城鎮化投入形成規模經濟,促進了城市化效率的提高。另外,新疆在大力發展當地優勢產業的同時,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工業化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工業對勞動力需求持續增加。農業領域,隨著現代機械設備的應用,極大地降低了勞動力需求,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純技術效率水平提高。新疆經濟發展極大地影響當地城市化效率水平,城市化效率水平的提高又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由于石油化工產業占新疆產業比重較大,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已達到相對穩定狀態,經濟發展對城市化效率的促進作用下降。2009年新疆積極推進兵團城鎮化建設,截至2013年底,新疆建設兵團城鎮化水平已達62%。新疆城鎮化受政府主導影響較大,且2009年受金融危機及一系列復雜社會因素的影響,新疆城鎮化效率受社會因素影響日益明顯。新疆15地州市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協調度呈現緩慢下降(1998-2008年)――急劇下降(2008-2013年)趨勢,地域差異明顯。1998、2003、2008、2013年的耦合協調度整體平均值分別為0.5062、0.5013、0.5019、0.4603,說明新疆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彼此促進的質量呈下降趨勢,并且日益明顯。

從空間維度分析:(1)烏魯木齊市最早出現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下降趨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烏魯木齊作為新疆首府城市、亞歐大陸橋重要的城市節點,烏魯木齊的經濟發展更多依賴商貿物流、產業集聚等其他因素,城市化效率對經濟發展貢獻的權重相對較??;另外,烏魯木齊1998年的城市化率已達到82.7%,其城市化水平已處于較高階段,很難再快速提高,所以烏魯木齊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耦合度水平較低且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2)克拉瑪依市、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在此期間的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原因是克拉瑪依市、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區屬于資源密集型地區,資源性產業占其GDP比重較大,產業結構單一,其經濟發展受資源開發的影響較大,受城市化影響較小,故這些地區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較低。(3)喀什地區、和田地區、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地區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迅速提高。喀什、和田地區屬于國家扶貧重點開發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城市化水平較低。近來受西部大開發、對口援疆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影響,喀什、和田地區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經濟發展的同時極大地促進了當地城市化水平,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二者相互促進。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天山北坡經濟帶”中心地區、亞歐大陸橋沿線城市,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都處于迅速上升期,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度不斷提高。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和石河子市在2013年的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都處于較高水平,但是前4個地州與石河子市的耦合協調度差異懸殊。前者屬于城市化率與經濟發展水平都處于較低階段的高度耦合,石河子市屬于城市化率與經濟發展水平處于較高階段的高度耦合。

四、結論、對策與討論

(一)結論

1.新疆15地州市城市化綜合效率總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達到DEA有效的地州數下降明顯。新疆城市化的擴張主要靠增加投入,而技術效率未達到最優狀態,并且純技術效率不斷下降,最終導致綜合效率下降。從空間格局來看,北疆城市化效率明顯優于東疆與南疆地區。

2.新疆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呈現緩慢上升――急劇上升的趨勢。從空間格局來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日益擴大,北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優于其他地區。

3.1998-2013年,新疆15地州市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呈現緩慢上升――急劇上升―緩慢下降的趨勢。從空間格局來看,(1)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動態耦合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會首先擺脫城市化效率帶來的促進作用。(2)依靠礦產資源發展的地區其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度相對較低。(3)在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度相同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二者的耦合協調度不同。

(二)對策

1.增加新疆固定資產投資,協調區域經濟差異

新疆現階段有11個地州市的城市化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并且一些地區基礎設施、醫療教育條件等還比較薄弱,新疆應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地位,加大固定資產投入,尤其是在南疆地區,以協調區域經濟發展差異。

2.加強教育發展

技術不僅是制約新疆城市化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促進新疆經濟發展的動力。新疆勞動力豐富,但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應加大新疆教育投入,加強技能培訓,如普及中小學雙語教學、增加南疆地區高等學校數量等。

3.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新疆生態環境脆弱,城市大多聚集在綠洲地區,在城市化與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與經濟發展規劃,積極建設生態城市。在自然資源豐富地域,如克拉瑪依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應延長主導產業的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4.大力維護邊疆及社會安全

近期世界恐怖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猖獗,新疆與多個國家相鄰,易受恐怖勢力影響,應大力維護新疆社會穩定,為新疆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討論

1.新疆地處西域邊陲,多民族聚居,城市化與經濟發展都處于上升期,研究其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關系對類似區域的發展有著重要借鑒意義。研究發現,新疆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緩慢上升――急劇上升――緩慢下降的趨勢,與東部發達地區明顯呈倒“U”型發展趨勢略有不同,新疆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度未來趨勢如何,還需進一步研究。

2.新疆依靠礦產資源發展的地區城市化率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度不是很高,別的區域是否如此,還需進一步研究。因此,應加強對資源型地區或產業結構單一地區的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耦合度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徐雪梅,王燕.城市化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的經濟學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04(2).

[2]錢納里,塞爾昆.發展的型式:1950-1970[M].李 新華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

[3]方創琳,關興良.中國城市群投入產出效率的綜合測度與空間分異[J].地理學報,2011(8).

[4]孫東琪等.長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耦合關系[J]地理科學進展,2013(7).

[5]劉雷,張華.山東省城市化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時空耦合關系[J]經濟地理,2015(8).

[6]韓桂蘭,孫建光.新疆人口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相互關系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10).

[7]李廣舜.對新疆城鎮化發展問題的思考[J].新疆大學學報,2008(5).

[8]劉雅軒,肖逸,段祖亮.基于DEA的新疆城市化效率研究[J]新疆財經.2014(4).

篇13

1文獻評述

對于綠色經濟的內涵不同學者定義不甚相同,如張小剛[1]指出綠色經濟發展的內在構成要素包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科學技術、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里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中心對綠色經濟提出更深層次的認識,從可持續性出發,強調地球關鍵資本的非減性發展等等。本研究認為綠色經濟是既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對一些不可持續加以約束,又對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給予鼓勵,又加強法律法規制度方面的建設以及人才等的投入,多方面聯動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目前已有不少學者從不同層面構建了衡量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同的學者對于衡量地區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理解不同,但是都認為綠色經濟發展是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模式。衡量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有很多,但是很少對政府制度層面的指標進行衡量,為保證區域綠色經濟的發展,需要相應法律法規的保障,同時需要科研人才的技術支持。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增加了環保法規、科研人才數等指標,使得衡量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更為完整。

2江蘇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指標選取的原則

指標選取的原則主要有:主導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可比性原則、文獻分析法原則。

2.2指標體系框架

結合指標篩選原則與綠色經濟的本質特征,筆者選取了包含規模性指標、約束性指標、激勵性指標、保障性指標共4項指標,具體指標有19項。部分指標解釋:能源消耗強度指標用萬元GDP能耗表示,二氧化硫排放強度用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表示,COD排放強度用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表示,工業固體廢物排放強度用單位GDP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表示,空氣質量優良率=空氣質量指數達到良好以上的天數/全年有效監測天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地方環保法律條例數主要以地方人大代表公布的環保條例數為準。

3數據來源、評價方法與評價結果

3.1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來源于江蘇省統計局、各市環保局、江蘇省知識產權局。

3.2評價方法

目前常見的指標權重的方法有主觀賦值法和客觀賦值法。主觀賦值法包括主觀經驗法、德爾菲法等,其優點是操作簡單,缺點是主觀性較強,不能客觀地反映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客觀賦值法主要包括層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關聯分析法等[8]。本研究采用熵值法進行賦權,主要根據各項指標的變異程度來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聚類分析是對樣本即個體以某種相似性為度量標準進行分類的一種統計方法。通過聚類分析可以將不同樣本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分為幾類,找出每一類共同的特點,以便更好地研究和指定相應的對策建議。

3.2.1熵值法

(1)熵值法計算采用的是各個方案某一指標占同一指標值總和的比值,為了避免求熵值時對數的無意義,需要進行數據平移,其中考慮評價效果,平移單位選取標準化后的最小值1:對于正向指標:Xij=χij-min(χ1j,χ2j,…,χnj)max(χ1j,χ2j,…,χnj)-min(χ1j,χ2j,…,χnj)+1,i=1,2,…,n;j=1,2,…,m對于逆向指標:Xij=max(χ1j,χ2j,…,χnj)-χijmax(χ1j,χ2j,…,χnj)-min(χ1j,χ2j,…,χnj)+1,i=1,2,…,n;j=1,2,…,mχij為指標的原始數據,max(χ1j,χ2j,…,χnj)-χij為第n項指標各年度最大值,min(χ1j,χ2j,…,χnj)為第n項指標各年度最小值。n=19,m=13。

(2)計算第j項指標下第i個方案占該指標的比重Pij=Xijni=1ΣXij=(j=1,2,…,m)

(3)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kni=1ΣPijlog(Pij),其中k>0,ln為自然對數,ej≥0。式中常數k與樣本數m有關,一般令k=1lnm,則0≤e≤1。

(4)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對于第j項指標,指標值Xij的差異越大,對方案評價的作用越大,熵值就越小,gj=1-ej,gj越大指標越重要。

(5)求權數Wj=gjmj=1Σgj,j=1,2,…,m

(6)計算各方案的綜合得分Si=mj=1ΣXijWj(i=1,2,…,n)

3.2.2聚類分析

通過SPSS軟件將江蘇省13地市進行Q型聚類分析。同時選擇系統聚類中的Ward法聚類,即離差平方和法,原理是同類離差平方和較小,類間偏差平方和較大。Ward方法并類時總是使得聚類導致的類內離差平方和增量最小,與K-mean聚類相比,K-mean聚類需要事先設定分類的個數,并不適合沒有先驗知識的條件下的數據聚類。公式:DKL=BKL=XK-XL2/(1/NK+1/NL)遞推公式:DJM=(NKDJK+NLDJL)/NM-NKNLDKL/N2M

3.3評價結果

江蘇省13地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得分及準則層貢獻度。無錫、常州、蘇州3個城市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綜合得分超過1.6,從總量而言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其中蘇州、無錫、常州人均GDP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比重與其他地市相比遙遙領先;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優于全省平均水平。連云港、泰州、淮安排名后三位,從指標看人均GDP、高新技術產值比重低,連云港的單位產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強度、COD排放強度這些指標都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這種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作用下,必然導致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失調。從指標的貢獻度分析,激勵性指標與保障性指標對于江蘇省各地市的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貢獻度最大,說明加大對污染物的治理力度,增加環保、科技投入以及環保法律法規的建設對于推動區域綠色經濟的發展具有實踐意義。約束性指標對于各地市綠色經濟的發展貢獻度稍低,說明各地市經濟增長仍然存在粗放型經濟增長的模式,節能減排工作仍需要加強,對于落后產能及時淘汰。利用SPSS軟件對指標層進行聚類。結合樹狀圖分析,分成三類效果較好,組內間距很小,組間距離較大,具體情況如下:

3.3.1相對均衡型

相對均衡型城市包括南京、無錫、蘇州,其特點是綠色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高,4項指標表現相對均衡。其中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GDP、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比重、環保投入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排名前三,這3個城市在規模性指標上表現要優于其他城市,并且政府注重環保的治理投入。此外地方環保法規數量也高于其他城市,說明這3個城市比較注重環保法治的建設。但蘇州與南京能源消耗水平、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要高于江蘇省平均水平,此外南京與無錫在空氣質量優良率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幾個指標要低于江蘇省平均水平,說明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仍然離不開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雖然在GDP指標上表現突出,但是仍存在具體指標表現欠佳,在保持現有發展狀態基礎上注重節能降耗、控制高環境污染的投資。

3.3.2單項指標超強型

單項指標超強型城市包括南通、鹽城、揚州、常州、宿遷,其特點是綠色經濟發展水平一般,某項指標表現較其他指標突出,居于單項指標的較高水平。能源消耗強度指標、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及科研人員擁有量這些指標表現要優于其他類的城市。其中鹽城與南通地區空氣質量優良率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專利授權量比例表現超強,但工業COD排放強度、環保投入占地方公共預算支出的指標表現欠佳,政府應該注重對環境保護的投入,控制高污染投資。揚州在地區GDP增長率、森林覆蓋率兩個指標全省排名第一;常州在工業二氧化硫排放強度、科研人員擁有量指標排名領先,但是空氣質量表現不好。宿遷地方GDP總量、人均GDP、高新技術產值等指標排名最后,其他指標比較均衡,政府部門應努力探索經濟效益好、經濟附加值高的產業,擴大經濟總規模。

3.3.3整體水平偏低且存在單項指標較差情況

城市包括徐州、淮安、鎮江、泰州、連云港。特點是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總體水平偏低。徐州、淮安激勵性指標表現較好,但約束性指標表現欠佳,且人均地區GDP占有量較低,這些城市應該注重節能減排與環境治理的同時尋找發展地方經濟的新思路。鎮江、泰州地區GDP表現較好,但部分約束指標表現不好,在維持現有經濟發展情況下,注重污染治理情況。連云港地區經濟總量及二氧化硫、COD排放指標較差,但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專利授權量比例及科研人員擁有量指標表現較好,要充分利用現有優勢,探索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發展道路。

4政策建議

實證結果表明,江蘇省13地市綠色轉型呈現各自的特點,其中只有南京、無錫與蘇州在各方面發展都比較協調,其他城市綠色發展與一些指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協調方面。綠色轉型是一個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企業、消費者、政府等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相應的改革和創新,通過完善經濟體系、調整升級產業結構、增加科研投入以及樹立新的理念來共同推進江蘇省實現綠色經濟的長效發展機制,具體建議如下:

4.1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

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實行項目“區域限批”;對未按期完成的企業,依法吊銷排污許可證、生產許可證、安全生產許可證;對綠色產品的開發、研究、生產等采取鼓勵性政策,加大對環??萍纪度氲谋戎?;調動企業、社會各界發展綠色經濟的積極性;盡快完善稅收、財政、信貸等配套設施的建設。

4.2加快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加快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通過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運用,促進傳統低附加值產業向高端產業的優化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同時要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4.3建立綠色科技創新體系

綠色科技創新是摧動綠色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江蘇省應加大綠色科技的投資及人才的培養,以便在關鍵領域實現突破[9];積極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快對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的投資、培養。

4.4加快推進地方環境立法的建設

建立統一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管理制度,做到環保行為有法可依并獨立進行環境監測和行政執法。抓住政策環評這一實現科學決策、綠色發展的重要機制,同時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配合與政府的支持,落實責任機制。

4.5倡導綠色理念

倡導綠色發展理念,不僅要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總和的提高,根據可持續發展理念新的要求,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自然資本的非減性發展。因此,要避免走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僅不再欠“新賬”,同時還要多還“舊賬”。大力倡導綠色消費理念。綠色消費不僅包括綠色產品,還包括物質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對生存環境和物種的保護等,涵蓋生產行為、消費行為的方方面面[10]。倡導綠色消費理念一方面可以提高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帶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小剛.長株潭城市群綠色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路徑選擇[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5(5):87-90.

[2]趙彥云,林寅,陳昊.發達國家建立綠色經濟發展測度體系的經驗及借鑒[J].經濟縱橫,2011(1):34-37.

[3]北京師范大學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西南財經大學綠色經濟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2012中國綠色發展指數報告摘編[J].經濟研究參考,2012(67):3-96.

[4]薛瓏.綠色經濟發展測度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2(18):21-24.

[5]向書堅,鄭瑞坤.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指數研究[J].統計研究,2013,30(3):72-77.

[6]丁剛,陳奇玲.綠色經濟的涵義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1):1-4.

[7]曾賢剛,畢瑞亨.綠色經濟發展總體評價與區域差異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2014,27(12):1564-1570.

[8]高春玲.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綠色經濟發展綜合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70-72,82.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