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跨國公司中,由于組織外在環境的多元化及內部“亞文化群落”的增多,使得受文化因素影響較深的管理成本的計算出現了復雜化及不均衡態勢。由于影響管理成本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不同文化圈層面的差異,帶有深刻的群體傾向,因此分析分別以個人主義與家族主義為特征的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對跨國公司管理成本的影響。
二、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的影響分析
1.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的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從維持和輔的管理職能上升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管理職能?;ヂ摼W技術在日常事務管理中的運用大大的節省了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時間,人力資源管理者得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管理時間開發和戰略經營伙伴的形成等功能。職務分工細膩和完善的企業規章制度,對每一個人的分工、職責、權利和突發性問題處理的過程和政策都有具體的依據。反觀中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多還處于以“事”為中心的階段,普遍缺乏人力資源規劃與相關政策,許多人力資源管理的功能遠未完善。另外,人力資源部門無法統籌管理整個公司的人力資源,缺乏先進的、學習型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及有效的激勵機制。
2.文化差異對員工培訓的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企業認為員工培訓是一種風險性投資而不是消費,培訓是員工素質彈性的調節器而不是無所作為。而國內企業經營者在培訓中則過分追求短期利益,不愿意耗費精力去開展培訓。
3.文化差異對激勵機制的影響。由于東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激勵機制的實施上,存在著一些顯著的差別。如西方西方企業崇尚個人奮斗和競爭的個人主義,注重規章制度、契約關系,強調制度化管理;而中國企業則注重人際關系、忠誠和集體主義,更強調人性化管理。換句話說,在以理性為本,還是以情感為本;以物為本,還是以人為本的問題上,東西方在激勵機制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歷史差異基礎。美國:(1)受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的影響,自20世紀初以來,美國企業里的技術分工日益精細嚴密,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各種操作逐漸規范化、有序化;技術研發和成果考核強調科學和定量的分析。這些都使得員工分工明確,職責清楚。(2)典型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使得美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完善,各種資源的配置都具有市場化的特征,勞動力的市場化供求模式導致人力資源流動頻繁,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和解聘非常容易。(3)美國人的“法制”觀使得企業在人事制度、人力資源管理方面表現出員工錄用合同制和契約制的特征。
日本:(1)日本在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之前,幾千年的農耕經濟使得國人具有農耕民族典型的求穩的傳統觀念。(2)在歷史上日本是一個好學的民族,他們先后學習中國的孔孟之道和西方國家的先進管理方法及理論,并有效結合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日本企業文化。(3)日本自然資源缺乏,人口眾多,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力資源的利用,他們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主張先培養人,后做事。
2.文化差異基礎。美國:(1)美國文化是一種移民文化。美國聚集了世界上幾乎所有人種和民族的移民,他們初到美國便努力擺脫本國傳統文化的束縛和羈絆。(2)人們等級制度觀念淡薄,不受上級權威的約束,民主意識強烈,強調人人平等,認為人人享有同等的權利。(3)由于這些移民往往是各民族中最優秀的人,他們渴望成功,追求豪華的物質生活,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4)美國人思想開放,接受新事物快,追求新鮮刺激,往往對現狀不滿,工作變動頻繁。日本:(1)日本文化屬于東方儒家文化體系,等級觀念深重,注重上下級關系。(2)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日本人講究謙恭禮讓,忠誠守信,崇尚團隊精神,注重合作,集體決策,集體行動。(3)日本人重視長遠打算,不會因眼前的利益而放棄未來的發展,注重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設計。 (4)由于日本人對企業的忠誠度高,工作態度踏實,從一而終,很少有跳槽現象發生。
3.價值觀差異基礎。美國:(1)美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注重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他們追求成功,主張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實現人生價值,這使得整個社會形成一種注重能力,鼓勵競爭的良好氛圍。許多佼佼者在這種氛圍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2)他們天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反對束縛,崇尚個人自由,一切以自我為中心。(3)以金錢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重錢輕義,人際關系淡薄,缺乏團隊精神,對組織無任何忠誠可言。
日本:(1)與個人主義盛行的美國相比,日本崇尚團體至上,推崇集體主義價值觀。認為公大于私,個人利益應服從集體利益。(2)日本員工努力為組織工作,他們極度信任組織,個人對集體有強烈的感情依附。(3)日本人也注重金錢,但并不把它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在人力資源激勵上,以精神激勵為主。
四、完善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的影響分析
1.轉變觀念——打破常規思維。在企業兼并的過程中,應該打破常規思維,轉變思路。習慣思維不能解決跨文化管理的問題,特別是克服文化自大主義,應該尊重被兼并企業的文化,以及特殊的價值取向和管理方法
2.挑選文化相容性高的管理者。每個人的文化相容性并不一樣,文化相容性高的經理能夠妥善處理沖突,但是文化相容性差、特別是有排外現象的人處理起來就非常危險。
3.管理人員的本土化。進行跨國化管理的通常做法是管理人員本土化,用文化相近的人來管理。即中國人管理中國人,德國人管理德國人。
4.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整合。在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整合時,應以嫁接方式開始,與管理人員本土化相配套,進行漸進式的整合。
5.妥善處理文化沖突。文化沖突處理原則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磨合需要過程,在此過程當中應該把握分寸,掌握技巧,妥善處理矛盾,人既是管理的主體, 也是管理的客體, 既是文化的創造者, 也是文化的繼承者。因此企業管理是對人的管理, 是對人力資源的管理, 而本文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探討正是順應當今經濟全球化形勢提出的, 旨在為中國已經及即將走出國門的企業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陶明.美歐、日韓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比較.中國人才.2002年(5) .
篇2
一、高中英語寫作中“詞類漢化”的原因
1.知識缺乏。英語詞匯知識應包括詞義、詞性、習慣用法、詞類轉換以及構詞法等。英漢詞匯在語法功能、語用功能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學生容易亂用、亂套詞匯,如把“吃藥”譯成“eat medicine”等。英語里有許多約定俗成的固定詞組,主要有動詞與名詞的搭配和動詞與介詞、副詞的搭配,不能隨意更改。學生在寫作時受母語的干擾,甚至就完全按照漢語習慣表述英語,從而造成詞類漢化現象的出現。
2.文化差異。英漢文化差異主要包括:其一,地域文化的差異。比如在漢文化中,龍被視為“神物”,中華民族也稱自己為“龍的傳人、龍的子孫”。而在英語中,dragon被看作“邪惡、恐怖”的象征。其二,習俗文化的差異。主要有:姓名的差異、稱呼用語的差異、隱私關注程度的差異、顏色內涵的差異等。在英語詞匯學習中,學生往往對上述文化性差異因素沒有足夠了解,對英漢文化和語言差異形成的詞義沖突現象沒有明確掌握,在英語寫作中按照漢文化特點表述,甚至會造成用詞不符合英語國家文化、道德、價值觀念或宗教信仰習慣等嚴重錯誤。
3.教學弱化。其一,教師在詞匯教學中缺乏對“詞類漢化”的相關知識點、語法規則等進行強化練習,造成學生對漢化問題未能充分認識與理解,學生在英語寫作中根本無法意識到哪些是屬于漢化錯誤。其二,教師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詞類漢化現象重視不夠,習作、試卷的講評沒有針對漢化現象做出專題性的辨析、講解,對學生習作中的漢化錯誤缺乏針對性的糾正,強化其認識、理解,致使學生在寫作時不嚴格遵循英文表達方式,錯誤層出不窮。其三,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缺乏對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以及對英漢文化差異的比較,學生在不掌握英語特有的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詞類漢化問題。
二、減少“詞類漢化”現象的教學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學好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中階段的師生未能擺脫應試觀念的影響,以“考分”為價值追求的高中英語教學缺乏對英語漢化現象的關注,致使學生沒有把英語真正作為一門語言來學,因而學到的英語完全失去地道的英文味。因此,轉變英語教學觀念是減少“詞類漢化”現象的關鍵。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英語教師必須把傳授規范、地道的英語作為英語教學的第一要務,要讓學生能夠進行正確流利的英文交流并寫出“正統”的英文。
2.采取多種詞匯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對詞匯的正確運用。其一,采用對比法進行詞匯教學。英語中有許多詞形或詞義相近的單詞,如“divide, separate; tell, say, speak, talk; join, take part in”等,必須及時、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并在寫作中正確運用。其二,采用構詞法進行詞匯教學。構詞法有轉化、派生等,可幫助學生了解構詞法,從而掌握單詞及其正確用法。其中轉化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使用功能,如map, head, dirty,warm,cool等名詞、形容詞均可以轉化為動詞使用。其三,采用閱讀法進行詞匯教學。詞匯學習的關鍵是要掌握詞義、詞的搭配和用法,要能夠用詞語造句表達思想。將詞匯教學融入閱讀教學之中,能使詞匯與句子、語篇結合起來,教會學生正確規范的詞匯用法。
3.加強對英語文化的滲透。胡文仲認為:“越深刻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細節,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一語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詞匯、語法、語用、語篇教學等環節中的英語文化因素,加強對英語文化的滲透,讓學生真正了解和熟悉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加強學生對英漢文化差異的認識與理解,使學生能夠用英語靈活、有效、恰當地表達思想。
篇3
在中國,佛教是影響最廣泛的宗教,由于佛教與中國的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所以也形成了中國的主要文化組成。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空是指一切物質世界中不真實的東西,而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此外,佛教中也講求眾生要經歷生死輪回,世間的一切禍福皆是報應,只有真正放棄世間的欲求,才能使自己超生輪回。這種傳統的宗教思想對中國的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所以,在中國古代的發展歷史上,很多文化都體現了佛教中的這些特點,這也是極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現。
二、中西文化語言中的詞語差異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二者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而語言又來源于詞語的組成,詞語組成了語言,形成了文化,所以,在文化語言中,詞語之間也有著巨大的差異。詞語是對于世界萬物的一種概括,不同的語言都有自己的運用和習慣,根據不同的方式對主客觀世界進行分化,形成了不同的詞語。也正因為如此,文化之間的差異也使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在不同文化下語言中的詞語產生了不同。在中西文化語言中的詞語也主要體現在稱謂語言等方面。
1稱謂語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念不同,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中對于人倫、名份較注重,而西方國家則更注重以人為主的價值觀念。中國文化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在稱謂上也盡顯等級差別,比如對于妻子的稱呼,就包括了夫人、老婆、愛人等多種稱呼,在不同的場合,根據不同的人物身份會使用不同的稱呼。尤其在古代社會,這種稱謂則更加嚴格,古代人會根據丈夫的社會地位而選擇不同的稱謂來稱呼他的妻子,這也體現了中國嚴格的等級制度。此外,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也使中國人經常會以某人的職務或者官銜來稱呼他人,這不僅能夠體現出他人的地位和身份,也體現出了此人的尊敬和禮貌。比如:李經理、王老師等等。而這種稱謂在西方國家卻很少見,這與他們的文化傳統不盡相同,而且與其語言習慣也不相符。
2禁忌詞語在中國漢語中,有許多的詞語雖然與本身的內容意思沒有任何關聯,但由于漢語的發音習慣,會有同音不同義的詞語,而由此造成了禁忌詞語的出現。比如,送人禮物非常忌諱送鐘,因為鐘與終同音,送人鐘會使人想到分別,而使接受者感到不吉利,由此心里產生不痛快。在西方語言文化中,卻沒有這樣的禁忌,同樣是送鐘,體現出的卻是一種對對方的關愛。
3宗教詞語中西方不同,許多與宗教有關的詞語也在運用和意思表達中也有較大差異。中國信仰佛教、道教,所以有許多比如觀世音、菩薩等詞語正是來源于宗教。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所以比如圣經、洗禮等詞匯所表達的正是西方宗教中的詞匯。此外,即使是中西方的宗教詞語中有相同的詞匯,但所代表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所以,對于這樣的詞語不能混淆。
三、中西文化語言的風格體現
中西文化語言除了受到歷史背景及價值觀念的影響,也會受到不同民族的哲學思想的影響,由此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西方哲學大多都是自然與邏輯相結合的思想模式,而且對于思維方式中的分析方式更加注重。語言中也多以主謂語作為核心內容。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更加強調整體的統一,重和諧,所以在詞匯中多以動詞為核心詞語,通過時間的順序歸納總結。中西方詞匯的不同,也使中西文化中的語言風格各具特色。比如在西方的語言中,所體現出的是更強的邏輯思維性,詞匯也更加直觀簡潔,而在漢語中,更突出一種由表及理,以物抒情的表達特點。在語言的表達風格上,也慣于追求結構勻稱,讀來朗朗上口,這種表達方式含蓄,更寄托了深深的情感,使人能夠感受到強烈的共鳴,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都蘊含著強烈的民族感情,讀來使人振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北磉_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其中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這種情感是難以直接訴說,只有在詩句的頌讀中才能夠感悟。
篇4
1 群體認同與個人本位
從不同的餐桌文化看到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則是“個體意識”。中國的社會結構以家庭為基礎單元,中國人的社會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和宗族, 再延伸至家國社稷。人的社會關系表現為個人、家庭、國家融為一體,文化上兼收并蓄,價值觀以國家集體利益為重,必要時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保護全體利益?!叭酥荒軣o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敝袊讼矚g聚餐共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獨食難肥,共食才能汲取營養;獨食無味,共食才會其樂無窮。”目的是為了加強人情往來,群體聯系。中餐桌上的熱鬧氣氛與西餐的雅靜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主人宴請客人往往為了表現熱情好客,鋪張排場,在餐桌上還頻頻給客人布菜夾菜??腿藗円簧献?,便滔滔不絕,談天說地,勸酒敬煙,甚至吆喝劃拳,現階段的這種風潮有悖于傳統儒家文化“食不語,寢不言”的教誨,已遠超出文明的界限。
比較正式的宴席的座次安排, 也體現出這種不同的文化認同。傳統的中餐宴席使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F代宴席,主要用圓桌及方桌, 但往往男性與女性分桌, 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請客,女主人往往在廚房和餐廳之間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而西餐宴會中, 主角是女主人,一般使用長形或馬蹄形餐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入座方式為從左側入座,男士應拖拉餐椅,協助女士入座,以顯示女士優先的紳士風度。若家庭宴請,男女主人都應始終陪同,客人還應送瓶葡萄酒或鮮花,或為女主人準備紀念品等小禮物,這也是社交場合的起碼禮節。
2 面子觀念
在西方社會中也有面子觀念,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提出了“面子保全論”,指出禮貌就是“典型人”為滿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種理。他們將面子分為正面面(positive face)和負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希望自己的愿望受人順從, 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賞和贊許??滟潓Ψ骄褪俏鞣饺说湫偷纳盍晳T和交際方式,不管多么簡單的菜肴,都會得到客人的贊美。如果每道菜都吃完,會令主人很高興,說明自己的心意和努力得到客人的肯定。餐后告別,客人們總要表示“have a nice dinner”(吃得很高興)。而負面面子是與正面相對而言,指的是社會成員希望其行動不被人干涉, 即具有行動自由和自主決定的自由, 凡是有違這種自由愿望的言行就會被認為對他人負面面子的侵犯。與之相應,在西方更受歡迎的還有自助餐和雞尾酒會,形式更加自在隨意,按照個人的喜好和食量自由選擇,便于相互聯絡與交往。另外邀請他人外出用餐,往往是AA 制,各人付各自的帳,或平分賬單,若為人付賬需事先說明。
由于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熟人社會,即人情社會,個人的價值取決于家族和他人的評價。在這種特定語境中,人們往往十分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以尋求和捍衛自己的優勢,保持體面和尊嚴。在家族和交際圈子中,人們習慣用面子來解釋和調節社會關系和行為,誰的面子大,誰的話語權就大,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高。因此人們熱衷于請客和被請,誰的應酬多,宴請的檔次高,客人的級別高,誰就“有面子”,在人際交往中,也樂于互相“給面子”。比如餐桌上幾乎每宴必有的敬酒環節, 敬酒者和被敬者競相表演的一套套說辭,言不由衷,醉翁之意不在酒,全在于面子。餐后爭先付款買單,即使無意出錢,彼此心照不宣,也要做一番“爭面子“的表現。
3 總結
有些時候不同的禮儀是不同文化之間產生誤解, 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又是造成禮儀不同的主要原因。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禮儀背后的文化因素, 能使我們更好地把握交際的原則和習慣技巧。餐桌禮儀作為禮儀中的一種,是我們與西方人交往時難以避免的,因此,對餐桌禮儀的研究不能只分析東西方差異的表層,需要探索其背后的文化,這樣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客觀寬容的態度對待異國文化,減少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交際障礙,避免產生誤解與沖突。
篇5
(二)生活習慣差異除了歷史傳統文化的差異外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體現在生活、風俗習慣的差異上。中西方文化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諸如中國人見到熟人,會習慣說:“去哪兒了?”“吃過了嗎?”等類似的語句,但是傳遞出來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問對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沒有吃飯,而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問候語。然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作品里可以看到,禮貌用語都是一些具有實際意義和真實性的語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問候語。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經常會遇到情景對話的環節,在這些情景對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問候習慣與我國有明顯的差異,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進行問候,便是直白簡單切合當時情景的表達。除問候習慣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禮貌習慣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國禮貌習慣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過晚輩對長輩的謙恭來體現“禮貌”這一行為,并且將這種“謙讓、謙卑”的文化當成一種崇高的美德。當別人對我們發出贊嘆或是表揚的語句或語氣時,我們通常會進行自貶以示禮貌,這一禮貌習俗是中國的一大特殊文化現象。而西方的禮貌習慣與中國恰恰相反。一般情況下,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夸贊,并且是符合對方實際情況的,受夸贊的一方通常都會接受這一贊美或是贊嘆,并對贊揚者說“謝謝你”,以此表示對對方肯定的感謝。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我們往往會認為西方人比較自信且不謙虛。而作為西方人來說,對于中國人對自己成就的貶低,也表示不理解,覺得中國人不太誠實或是誠懇。因此,對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習慣上存在的差異,需要進行更為深刻的探討和挖掘。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
從本質上來說,是基于語言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較為深層的特有機制,并且其具體表現是在語言形式之中。從英語文學翻譯作品來看,思維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之一。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進一步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語言差異的重要誘因。從古代開始,我國傳統文化就主張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與天的和諧與統一。因此,相較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的生存意識更為明顯,并且在形象思維方面更為突出;與此同時,我國思維方式中,還較為重視抽象思維的發展,對于實證研究及邏輯推論都比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這方面與我國文化有著根本區別,從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框架和邏輯順序就可以看出:其語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語言的組織、思維的方式、邏輯性以及思維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漢語里如果要對一個事物進行描述,通常都是從大至小,由表及里,從一般到特殊來完成。而英語在這一點上,恰好相反,具體地表現在漢英語句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稱呼、位置、組織系統等多個環節當中。諸如在問句“你吃飯了沒有?”當中,我國文化所指的吃飯,可以是早飯、中飯,也可以是晚飯,人們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則必須要具體到早中晚,逐一翻譯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呢?筆者著重從歷史社會根源、社會經濟以及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歷史社會根源的不同
中國經過了漫長的帝王世襲制度的封建時期,而在西方,很早就開始出現民主集中制的苗頭,并且在隨后的發展中不斷更迭交替,直到現在看到的資本主義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國國民的思想及意識形態其實沒有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皇室及官員在引導著整個社會的潮流,從某個層面來說,在封建社會我國國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說的。而就西方國家來說,自文藝復興時期就逐步開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戰之路”,開啟了歐洲文化發展的新章程(中國在文藝復興時期也受到了影響,但是最終卻沒能在思想領域掀起如歐洲般的大波瀾)。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文化精神領域似乎出現了新局面。
(二)社會經濟的影響
除了歷史社會根源的作用和影響外,社會經濟結構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自古以來,我國百姓就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人人都在為生計打算,我國的思想家、文學家們大多都是經歷過許多的挫折與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尋味、萬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國家來說,由于社會較早步入工業時代,人們的勞動力價值得到了體現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滿足溫飽需求,加上西方國家對科技文化的重視,勞動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創作的機會。所以,西方文學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較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實際。而在這一點上,中國恰好相反。雖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貼近百姓生活實際的作品,但是大多數都是文人為宮廷所做,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文化個性的作用
文化個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要素之一。眾所周知,在社會主義制度之前,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時期,文化風格通常較為保守。從這一層面來說,社會制度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個人思想的發展,或者說是壓制了個性化的發展;而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是一種以資本流動為基礎,較為重視財產和人權的社會體制,在這一體制中,比較重視公民的個人權利,賦予了國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動了社會文化多元化及多層次的發展。
三、差異視角下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發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從很早就開始了,隨著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不斷增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正視中西方文化差異,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的有效進行,是文學翻譯界當今熱議的話題。
(一)通過差異化進行深度審視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異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深度審視,找到不足,謀求發展的主動權。我國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諧,但是在某些場合或是情景下,這一理念實際上是發揮不了作用的,鑒于此,可以借鑒西方國家近代更為科學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國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導的能力。
篇6
習語與文化的關系如同魚和水的關系。然而,由于英漢文化體系不同,英漢習語在意義和表現形式上,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張鎮華,2007:223)。本文從動物習語所反映的英漢文化差異入手,進行簡單的分析和介紹,從而促進英語學習者成功的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中西方動物習語感彩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文化、歷史傳統構筑不同的民族心態及審美情趣。一種文化認為美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看來可能是不美的,甚至是丑陋的。就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來講,各自的審美觀和感彩也是大相徑庭。
(一)英語文化中的美,卻是漢語文化中的丑
在西方國家,狗是他們很好的伙伴。狗常常被視為生活中的忠實伴侶和知己。所以有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gay dog(快樂的人),lucky dog(幸運兒),top dog(出類拔萃的人)的用法。但中國人通常認為狗是看家,而不是供玩賞的動物,甚至它在中國人眼里是丑陋而卑賤的。人們常常用帶“狗”的詞語來咒罵別人,如“狗頭軍師、狗屁不通、狼心狗肺、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等等。
(二)英語文化中的丑,卻是漢語文化中的美
在英語文化中,“龍”(dragon)是一種令人恐怖的怪物,不具任何的美感。它常被用來借喻兇暴、嚴厲而又殘忍的人,甚至作“惡魔,兇神惡煞”的代名詞。例如dragon’s teeth(相互斗爭的根源),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她母親真是條惡龍)。然而,龍在漢民族文化中不僅是美的,而且還是一種圖騰,成了中華民族的代名詞。人們歷來將“龍”視為“權利、吉祥與榮譽”的象征。于是便有了“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名句,也有了“龍飛鳳舞、藏龍臥虎、畫龍點睛、生龍活虎”等優美成語??梢哉f中國的文化是一種“龍的文化”-----逢年過節,我們都要“舞龍”、“賽龍舟”。
三、淺析中西方動物習語感彩差異形成的原因
造成中西方動物習語感彩差異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因為中西雙方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必然帶來人們思想、行為等多方面的差異,甚至是沖突,其形成原因主要如下:
(一)地理環境的不同。
任何文化的特點都離不開它所處的地理環境。以魚為例,英倫群島四面環海,海洋漁業較發達,所以魚(fish)成為英國人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尋常之物,人們對其價值并非十分看重,反映在語言上的也往往是丑陋的。而中國人在生產力極其低下情況下,之所以選擇了鄰水而居,就是因為滔滔的河水能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生存食糧---魚。所以魚在漢民族的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往往被賦予各種積極的正面的文化意義。
(二)的不同。
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現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點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西方,人們信奉基督教。它的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而中國則信奉佛教,以佛教文化為主。因此造成了感彩的差異。上文中的“龍”則是典型的一例?!妒ソ洝肥腔浇痰慕浀?,在《圣經》中,龍是惡魔撒旦的化身,罪惡的象征。從而在西方人心中形象極壞。另一方面,中國人信奉佛教,佛教文化中有“天庭”,里面住著各路神仙,而“龍王”就是其中一員,他能布云施雨,是農民好豐收的救星。
(三)社會生活的不同。
社會生活的不同是造成中西方感彩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就以本文提到的狗為例,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待動物上采取中庸,實用主義態度(黃玉霞,2008:214)。中國人口多,家庭觀念重,中國家庭從不缺人氣。雖然有幾千年的養狗歷史,但是中國人養狗是為了看家護院,素有“看門狗”之說,是不能被當作家庭成員來看待的。而在西方國家,寵物狗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條寵物狗往往是一個家庭的成員之一。西方人養狗是為了陪伴自己,人們把狗視為寵物,視為忠實的朋友。
四、中西動物習語差異與英語學習
學習中西動物習語差異對于一個英語學習者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首先,學習中西方文化體現在動物習語上的差異,有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語言的感彩,進而了解兩種文化消除文化交流的障礙,因而有重要的實踐價值(胡振東,2005:178)。如果有人說:“You are a lucky dog”,那是真心的說你是個幸運兒,并非指你是條幸運的狗。其次,了解了一種動物在另一種語言環境中的象征意義或聯想,可避免在商務活動中因文化差異造成巨大損失(胡振東,2005:178)。比如產品的取名, 上海名牌鳳凰牌自行車一直以英文“Phoenix”為外文名字,漢語里鳳凰是代表吉祥的一種神鳥,使人想到“吉祥、如意”等??墒窃谟⒄Z文化里,它是“再生”的象征,會使人有一種死里逃生的尷尬聯想。最后,了解一個動物名詞的文化背景,有利于翻譯工作者選擇正確、得體的詞匯來表達需要的意思(胡振東,2005:178)。翻譯史上“四小龍”的典故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有一段時間人們把東南亞發展速度很快的“四小龍”譯為“four little dragons”,但后來悄悄地被“four little tigers”代替了。就是因為西方人一向把“dragon”看作是罪惡的象征。
五、結語
由于中英習語在文化上存在較大差異,語言學習就不單單的是詞匯的積累,我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更應注重詞匯的文化內涵,如此,才能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篇7
一、中美文化差異現象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和歷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卻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巨大的,它是兩國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礙和鴻溝。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復雜而多面的。
(一)文化觀念的差異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歷來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也就是說,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并受到等級觀念的制約。例如,晚輩見到長輩為表尊重要主動打招呼;學生要尊敬老師。而美國文化主要承襲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級觀念淡薄。美國人更注重個人權益,追求人人平等,沒有輩份間過多的禮節。子女對父母、學生對教師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與父母爭論問題.或提出自己個性主張。
在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國社會中有其一定的社會結構性,人情與面子是相互聯系的,講情面的人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地回報別人的情誼。因此,在中國文化中.自我評價是在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誼中建立和實現的。中國人強調家族及階級層次。中華文化崇尚集體主義。人們之間相互信賴,團結合作,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矛盾時,集體利益總被放在首位。在衡量個人行為時,往往是以道德為準則,注重和諧、群體利益的維護,這與美國文化截然不同。美國人崇尚個人自由,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及個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國,人與人之間多為互利關系,表現出人情較為淡漠,但卻十分重視個人利益和自由,個人自我意識較強。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方式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受到生產方式、歷史傳統、哲學思想及語言文學等方面的綜合影響。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約的中美兩國人具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偏向綜合性思維.強調整體優先,采用從整體到部分的思維方式,如表達順序時,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國家一省一市一區一街一號;表達時間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順序。美國人則偏好分析性思維,強調部分的優先,在表達空間順序時與中國相反,由小地方到大地方,時間的表達也由小到大。
(三)風俗習慣的差異
在社會風俗習慣方面,中美雙方也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以中美文化對待不同動物的態度為例,在大多數的中國習慣語中,“狗”這個字都是貶義的,例如“狗仗人勢”、“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等等;然而在美國文化中則完全相反,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這種態度也體現在習慣語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運。同樣地,在談及“貓頭鷹”時也是如此,英語習慣語中有這樣一句話“aswiseasanowl”(像貓頭鷹一樣聰明)表明在美國文化中把其當成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國文化對待它的態度卻截然相反,由于貓頭鷹長得十分奇怪,叫聲又很難聽,因而古時迷信的人稱其為“惡嗚”,說聽見夜貓子叫不吉利,至今還留下了“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等迷信傳說。
(四)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佛教傳人中國的這2000多個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中國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國文化之中,對中國的語言詞匯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當一部分的成語都是與佛教有關的,例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五蘊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這些詞語如果單單從字面上來譯成英語的話。會讓美國人無法理解。同樣的,作為美國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國文化之中,“絕大多數美國人相信的是猶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有一半美國人相信上帝大約在一萬年前創造了人?!币虼?,在美國文化中,“上帝”(God)這個字代替了“佛”在中國的意義,一些習語和諺語也與這個上帝有關.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五)非言語交際的差異
中美非言語交際也有很大差異。首先,在中國,我們不善于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與親近,例如擁抱、親吻。而在美國文化里,父母和兒女之問、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都沒有問斷過擁抱和親吻。其次,在美國,當人們相互交流時,互相注視著對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話說:“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遠不要相信一個不敢看著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國卻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國人為了表達他們的謙虛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再次,中關兩國人民對于各自的空間距離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多數美國人在交談時都不愿意離得太近,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電梯、公交車或火車上,中國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識的人擁擠在一起,而美國人卻無法忍受這樣的身體接觸.因此在對個人空間的要求上面.中國人要比美國人小得多。不僅如此。文化差異也體現在學校里.中國學生通常必須站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以示尊重.而美國學生一般都坐著。
二、中美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現象,其原因也是各自不同,紛繁復雜的。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歷史和地理條件的影響
中華民族生活在廣闊的內陸土地上。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內陸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使得古代中國人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農業經濟條件下人的生活規律基本上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勞動,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養成了中國人特有的萬物有限.有限寓于無限的哲學思辨觀念,強調了群體問的和諧。美國人的祖先源自歐洲沿海國家和地區,航海業的發展使他們相信人的力量,崇尚發揮個性,勇于探險,富于挑戰。他們講究速度與效率,精于計算,不滿足于現狀。他們抵達北美大陸后,成為了第一批開拓者。
自然條件的惡劣、氣候的多變和印地安人的騷擾使他們隨時應付各種挑戰,于是人和環境常處于一種相峙、對抗狀態,也需要他們高度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了他們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是一種“海洋文化”的轉型。中國文化基于農業社會,這種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等級社會,強調等級與和諧;而美國不完全依賴于農業,他們對工商業的依賴較大,這些產業對個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與此相適應,美國人的思維取向是個人式的,與中國人人際式的取向不同。
(二)傳統思想的影響
中國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內陸文化,主張簡約、和諧、中庸、對稱與平衡??鬃又鲝垺霸蕡唐渲小薄斑^猶不及”。朱熹稱:“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常也?!薄爸杏怪馈笔强鬃拥幕镜赖聹蕜t,也成了后人的一個道德準則,是調節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原則。魯迅曾舉過一個例子,若一個人嫌房子太暗,要開天窗,其他人是一定要反對的,但他若要把屋頂掀掉,其他人便會勸他開個天窗了,這便是所謂的“中庸之道”。中國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際關系中要適當地調節與折衷,務求在不損害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使自己和別人都過得去,不至于造成群體內部的激烈對抗以致破裂,而無論是進取還是退縮,要有節度。合乎中庸,不走極端。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中國人的這種中庸與平和又在一定程度養成了一種惰性,過度沉溺于“和稀泥”,缺乏創新意識與進取精神。由于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以辯證思維和整體思維為主要特征,具有經驗綜合性特點,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主張建立一種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社會。美國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臘傳統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維和分析思維為特征,強調個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美國人不太接受中間調和,是則是,非則非,喜歡標新立異。美國傳統中則貫穿了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的信念,他們為了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永遠愿意進行創新,渴望尋求解決老問題的新辦法,也愿意遷移,接受新的工作,進行冒險,而這也正是很多中國人所缺乏的,很可能是因為這一點,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緩慢而美國則經歷一個又一個經濟飛躍。
(三)認知系統的影響
從社會認知系統上講,中美的哲學和認識論在社會歷史背景中建構了不同的心理學理論。中國人生活中復雜的社會關系使得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來關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國人的自我結構是依賴性的;相反,美國人生活的社會關系比較簡單,所以他們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體和自身的目標之上。在這個社會認知系統中.社會組織對認知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就是這種認知過程的特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特性一直保持下來,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人的認知以情境為中心。美國人則以個人為中心;中國人以被動的態度看待世界,美國人以主動的態度征服世界。
篇8
一、引言
亨廷頓認為:文化的核心是“由傳統的觀念所構成的,特別是同這些觀念密不可分的價值觀”。不同的文化群體由于受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影響從而形成了持有不同價值觀的文化群體。雖然價值觀是后天形成的,每個人都有一套其獨特的價值觀,但在每一種文化中總有彌布于文化之中的普遍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稱為“文化價值觀”,它使生活在該文化中的成員用不同的價值尺度來評判事物表明肯定、否定、喜歡、避忌或模棱兩可等意向。文化價值觀決定著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規范性質。家庭價值觀是文化價值觀研究的核心,因為家庭是文化價值觀形成的最初環境,家庭成員的行為、觀念等勢必受到家庭的影響。家庭是社會形態的最基本單位,因而整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受家庭價值觀的直接影響。
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美國是西方文化的一個融合體,因而這兩個不同的文化實體必然體現著不同的核心文化價值觀。中國文化價值觀強調集體主義為核心,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與之形成對比的美國文化價值觀強調個人主義為核心,個人利益高于一切。中美家庭處于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因而受到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中美家庭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組成家庭的成員的個人的行為、觀念由于受不同文化價值觀影響必然不同。本文試圖從跨文化角度對受不同價值觀影響的中美家庭在婚姻、教育孩子兩方面進行探討,并對其差異形成原因進行分析。
二、婚姻觀
婚姻關系是人際關系中最密切最長久的一種,是構成家庭的最基本的關系。
(一)中國家庭價值觀之婚姻觀
中國是集體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群體,個人利益需要服從集體利益,注重培養和諧、寬容的人際關系,因此中國家庭成員的行為觀念大多數是以家庭這個小集體的利益為中心。家庭對于夫妻雙方來說是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是一切活動的中心。多數中國家庭所追求的是那種溫馨、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而這種幸福一定不是強調每個家庭成員的利益所能獲得的,它需要成員之間的相互謙讓、相互包容甚至忍讓。由于受中國“三綱五常”思想的影響,家庭成員之間不是完全平等的,如在夫妻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等?;橐鰧τ谥袊蚱迊碚f是一件舉足輕重的事情,所以無論是它的開始還是它的結束都將會對雙方產生很重要的影響。總體看來中國的離婚率還是遠遠低于美國,因為中國人注重家庭這個集體的利益,婚姻已經不屬于個人問題,它包含著道德、責任、榮譽感等因素。中國夫妻雙方在考慮婚姻及家庭時大多數不會以個人的利益為重,這和美國家庭價值觀大相徑庭。
(二)美國家庭價值觀之婚姻觀
美國是具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集大成者,由于不同的歷史發展道路和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等因素,形成了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美國家庭價值觀貫穿著獨立、權利及平等三大觀念。美國人的天倫之樂的思想意思是以個人平等、獨立發展和權利意識這些觀念為基礎的。其中最突出的觀念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獨立平等。這種家庭價值觀和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是緊密相連、一脈相承的。許多人有這樣的信條“Every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所以單純的個人才是美國人家庭價值觀的出發點。因此在美國家庭生活中,美國人也崇尚獨立性和一切靠自己的原則。
總體看來,美國人的婚姻觀與中國人的婚姻觀有著極大的不同。美國人認為:婚姻純屬個人私事,任何人沒有權利干涉;同時婚姻與道德問題沒有關系。一個人有權去選擇自己所愛的人,結婚后一旦發現現有的婚姻是一個錯誤,不幸福的婚姻,自己有權做出再一次的選擇。如果夫婦一方愛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會受譴責。在他們看來:強迫兩個不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殘忍的。
因此,由于文化價值觀的不同導致家庭價值觀的不同,集體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家庭價值觀和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價值觀的美國家庭價值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跨國婚姻中,這些問題是夫妻雙方交際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方式
教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教育離不開文化傳統,教育除了受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的影響外,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方法無不留下文化傳統的痕跡。文化價值觀作為文化的核心,對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作用。而教育的實施除了在學校規范的進行外,還有大部分時間教育的過程是在家庭這個情景中進行的,而能影響這個過程的主要因素便是父母。對于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和情景,由于文化價值觀的不同,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在教育方面存在著差異。
(一)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
中國家庭價值觀注重家庭這個集體的整體利益,由于中國一直受儒家思想和“三綱五常”的影響,在中國家庭中一直存在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地位不平等的傾向。因此在做一些決定時,父母的決定更具有權威性。隨著中國社會逐步進入經濟社會時代,中國父母已經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對孩子的知識教育投入了越來越多的精力。孩子學業的成功與否已經不僅僅是關系到孩子前途的問題而且已經和家庭利益聯系在一起,因為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的好成績會增加自己的顏面,這無形給中國孩子增加了精神壓力。評價一個孩子是否優秀,學習成績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近來,對孩子的技能培養也成了中國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家長給孩子安排了各種技能培訓,例如,鋼琴、舞蹈、書法、棋類等技能培訓也成了孩子教育的內容。選擇這些技能,大多不是基于孩子的興趣來選擇的,而是從他們將來謀生的角度考慮由父母的意志來安排的。對于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國父母更多是采取包辦式。對于孩子上什么學校、學什么專業、工作問題、甚至婚姻問題等,中國父母都是扮演著主要的角色。
(二)美國父母的教育方式
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美國文化價值觀,以個體的商業活動為經濟基礎,始終把“利”看作是健康的價值追求,因此它鼓勵人們積極地追求現實利益,并在平等的基礎上開展競爭,努力獲取個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在美國,競爭意識滲透于整個社會乃至每個家庭。因此在美國家庭價值觀中,競爭意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競爭才能進步,只有在競爭中才能充分展現出自己真正的能力。要想在競爭中獲勝,就必須具備在社會中頑強生活的實力,因為競爭是殘酷無情的,只有不斷的提高自己競爭的能力才能迎接各種挑戰。因此美國家長非常注重培養子女的各種社會適應能力。其中包括自理能力、自我選擇能力、自我表現能力,而所有的這些能力是在競爭中不可缺少的。美國家長尊重、鼓勵兒童“自我選擇,自主負責”,因此在制定家庭教育的目標時,家長會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關于擇業和交友等問題上,父母會尊重孩子的意愿,最后由孩子來做最后的決定。
總而言之,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對不同家庭教育目的形成產生著巨大影響。中美兩國文化價值觀的不同是導致形成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原因。
四、結語
中美文化的價值體系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對人的理解卻截然不同。美國文化強調人作為有理智、尊嚴和自由意志的獨立個體的地位、要求人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一切靠自己,因而在處理家庭問題方面也必然體現出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觀念。無論是在婚姻問題方面還是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方面,他們都以個人的意志為中心。而中國文化則主要把人理解為類的存在物,重視人的社會價值,把人看做是群體的一份子,是他所屬社會關系的派生物,個體的價值因群體而存在并借此體現。
參考文獻
[1] 顧嘉祖. 跨文化交際[M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
[2] 汪德華.英漢文化差異及思維方式[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
[3] 楊志華:《文化價值觀視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較研究》dlib.cnki.net/kns50/,中國知網,2007年3月
[4] 王玉娟:《中美家庭價值觀的跨文化差異對比研究》 lsg.cnki.net/grid20/,中國知網,2007年7月
[5] Alexande,A.F., “AComparative Analylsis of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nd AmericanCulture”,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86.
篇9
外籍教師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國學生代表的中國文化在課堂這一特定情境中相遇和交流。我們發現,有的外籍教師課堂氣氛活躍融洽,兩種文化和諧相處;有的卻死氣沉沉,產生心理抵觸甚至言語沖突,抱怨四起。因此,外籍教師課堂存在著文化沖突與共生的現象,但這些沖突與共生與中國教師課堂不完全相同,有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這些差別使它成為獨特的文化景觀,從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本文試圖借助課堂文化理論和跨文化交際學理論,分析和揭示外籍教師課堂文化沖突與共生的原因、表現形式以及對教學管理的啟迪,幫助外籍教師和中國學生做到“文化適應”,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文化是發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規范、價值觀念、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整合體[1]。課堂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不僅表現在教材等要傳授或要學習的文化內容上,而更重要的是表現在課堂中師生圍繞文化進行的活動中。因為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在活動中交匯,由于經歷、環境、年齡、知識的不同,他們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日常行為方式都有所差異或大相徑庭,教師和學生之間可能會產生步調不一致或者不同程度的、形式為內隱的心理對抗或外顯的摩擦、沖突。另一方面,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又絕不是不可融合的,更不是完全對立,他們在共同的教育目標引導下,遵循共同的教育行為,相互吸引和補充,達到和諧一致,朝共同的方向邁進。課堂文化的主體之間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生動活潑的互動營造了課堂“小氣候”和師生情感交融,因此不同的文化可以調和,他們之間是能找到契合點,相互適應以致共生。
一、 外籍教師課堂文化沖突
從課堂文化理論來說,外籍教師課堂與中國教師課堂具有共性,都存在社會規范文化與師生共享的非規范文化、教師化與學生非化等沖突。但外籍教師代表的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介入到中國環境下課堂教學中,因此與其他中國教師課堂的首要或最大區別就在于其兩種文化的交鋒和對話。我們可以說外籍教師課堂文化沖突是中外文化差異引發的沖突和上文提到的各種沖突的疊加和揉合,他們共同作用于課堂教學的進程、氣氛和效果。他們之間相互交織又相互影響,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但事實證明,在跨文化交際情境中,后者退為次要因素,居于次要地位,而文化差異往往是引發課堂文化沖突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跨文化交際失效和沖突占主要地位[2]。
我國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由于有著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其生活方式、活動方式、思維方式也就截然不同[3]。西方文化主張自我中心,獨立意識很強,強調表現自己,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注重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西方文化主要從直接、實用角度認識人際間的交往,中國文化則注意人際間交往的社會意義;西方人說話喜歡直來直去,中國人則拐彎抹角;西方人做事先制定“游戲規則”,堅持原則,中國人講人情,顧“面子”等。兩種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極易產生語言失誤和信息差,從而引起了交際失敗,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中國學生很多內向,矜持害羞,怕犯錯誤,別人說三道四,不愿意主動大膽表現自己,闡述觀點。外籍教師提問題時,不敢主動舉手回答,課堂活動很難開展,氣氛也活躍不起來,師生之間缺乏生動、即時、有效的互動。有的外籍教師制定的所謂“規則”太過于西方化,不適用于中國學生;學生違反了“規則”,有的教師一律不毫不講情面地“記錄在案”作為考核的依據,學生有委屈難以申辯。這種文化差異引起的“文化背離”和“文化專斷”現象,都不利于調動各文化要素形成協同一致的課堂氛圍,師生關系變得如同手腳不協調一樣。沖突可能不會馬上爆發,但它潛伏在老師和學生心里,久而久之,逐漸變成心理抵觸,最后可能由于其他外界因素作為導火索而爆發出來。
文化差異從主觀上容易造成文化主體的文化中心主義。文化中心主義是一種對待異文化的態度,即一個群體(或國家)將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肯定自己的成就和價值,相信自己的優越性,認為自己群體(或國家)的文化是最好的、合理的,隨時保護自己的文化不受侵害或侮辱,而否認、歧視、貶低異己文化的價值。研究表明,文化中心主義跨文化交際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4]。外籍教師有必要在跨文化交際中,增強移情能力,充分理解文化的差異性,改變成見,消除偏見,以尊重的心態,欣賞的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中國文化,以積極合作的態度,才能跨越文化障礙。課堂中教師雖說只有一人,但他的地位或背景決定了他代表了一種強勢文化,學生代表了相對弱勢的文化。強勢文化的心態應該是開放容忍的?,F實中,有些外籍教師覺得中國很多地方不如意,老是看不慣。教學條件差,設備陳舊,不能滿足要求;班級太大,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不易管理;教學安排不是自己以往熟悉的;教材不適合自己的口味或興趣;教學支持不熟悉或不方便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如果老師站在自己文化角度來看,不免心生怨氣,失去教學興趣。此外,教師的文化中心主義可能會表現在言語中,中國學生出于文化自尊,理所當然地抵觸教師。
外籍教師不了解中國英語教學情況、學生水平和學習風格也可能引發課堂文化沖突。目前中國很大學英語教學很大程度是牽制于四六級考試,很多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也是為了過級,具有很強的功利性。他們關注能直接提高英語水平的教學內容,聽說能力還沒的到充分的重視??谡Z可對考試沒有太大幫助,學生的期望與教師的教學錯位,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師的積極性就會遭到挫折,文化沖突在所難免。其次,在學習風格上,中國學生喜歡并習慣了系統地接受知識,中國教師的授課很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連貫。調查表明,外籍教師課堂教學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系統性。學生不知道究竟學什么,該朝什么方向努力,這常給中國學生造成比較大的困惑。
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不適合中國學生引發課堂文化沖突。根據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習得者通過理解含有i+1的語言而從階段i(習得者的當前水平)遷移到階段i+1(在某種自然次序上緊鄰i的階段)[5]。如果外籍教師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的是可理解、有意義的輸入,那么外籍教師的教學活動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進程產生了積極作用的。由于外籍教師不清楚學生的實際水平,有的期望過高,教學內容難度過大,要求過嚴,也就是說,從i到i+1的階梯太長,學生夠不著,以至于失去學習信心和對口語課的興趣。而有的期望過低,內容太簡單,就是說從i到i+1的階梯太短,毫不費力就達到了,沒有構成挑戰,激發不起好奇心和動力。有的課堂只有枯燥的學習活動,脫離學生的生活世界,課內活動的單調和枯燥與課外活動的生動、鮮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習活動中主要從事的是一種理性活動,缺乏情緒體驗和情感的滲透,從而使課堂變得機械和呆板。這樣一來,師生雙方都可能失去興趣,可能變成教師唱獨角戲,不能構成有效溝通。
二、 外籍教師課堂文化共生
外籍教師課堂文化共生是課堂環境中跨文化交際的述求, 跨文化交際中體現的“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思想正是外籍教師課堂文化共生的基礎和可能,也就是說,外籍教師課堂不因文化差異而必然沖突,是一個關于文化的教學文化形式問題[6]。課堂教學形式是應與課堂內容緊密聯系、和諧一致的,即也應是一種與之相稱的文化形式,也就是說傳播文化的方法和手段也應是科學和文明的,這樣才能讓文化成為文化,才能讓學生喜愛這種文化而不是走向其反面。找到了課堂沖突結癥所在,就可對癥下藥,即加強外籍教師和學生的培訓。
跨文化培訓的目的是增強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理解和尊重文化差異的態度,消除因文化背景差異形成的理解、溝通上的沖突,學會適應對方和欣賞對方。內容可以包括本地文化特征、本地人的交際方式等,這是外籍教師融入當地文化、正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步驟和基本框架。涉及文化差異的,一定要耐心解釋,絕不交待了事,而要解釋規章制度的目的、必要性,要讓外籍教師理解。教學方面的培訓更是不可缺,教學設備使用方法、程序、教學管理制度、學生英語水平、學生期望、學習風格等都必須一一解釋。要加強教學過程的監督和輔導,適時主動或針對不適應問題進行研討、意見交換,這要求管理人員要善于發現問題并積極應對。比如在教學內容方面,調查顯示,學生最希望外籍教師講授英美民俗等內容,對異文化的強烈好奇心,使得師生有了共同語言,同時賦予師生之間、兩種文化之間對話的契合點。外籍教師完全可以以多種形式比如錄像、圖片、現場表演等直觀地展示,學生在活動豐富他們的文化視域,兩種文化是能融合和諧的。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參考文獻:
[1]劉耀明.課堂文化的詮釋與重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2:56-58.
[2]劉曉明.論外籍教師教學中的文化障礙[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16-18.
[3]蘭英.中西文化的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 海峽科學,2006,4:69-71.
篇10
(一)英語文化中的禮貌原則
基督教文化和西方哲學思想體系構建了英語國家文化大廈的主體,且英語語言文化受封建制度束縛的時間較短。因此在英語語言文化中具有“以個人為中心 (individualism)”的特點,沒有傳統的貴賤之分,平等意識較強。美國語言哲學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它要求溝通雙方談話的內容既要真實切題,簡明扼要又要充實,不空洞。此后,英國語言學家Leech拓展提出了禮貌原則。
(二)以漢文化為背景的禮貌原則
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積淀了以皇權統治為中心,以儒家思想安天下的深厚文化底蘊。中國人崇尚“謙虛”的美德,推崇“貶己尊人”的處世原則,遵循“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序等”的原則。在社會生活中,奉行個人從屬于社會的價值觀。
顧曰國先生根據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特征,在Leech的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總結了漢語言文化有關的禮貌準則,其內容為: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得體準則、慷慨準則、雅言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他認為,漢語中禮貌的四個基本要素為:尊敬他人、謙虛、態度熱情和溫文爾雅。
二、英漢禮貌原則的異同
中西方禮貌原則都體現出了“得體”二字,這也是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最需要堅持的原則。才能實現雙方友好合作,要以長遠利益作為最終目標。
但由于不同文化差異性和獨特性的存在,使人們表現禮貌的方式與策略是不同的,這就大大增加了跨文化交際的難度。如下面這個例子:一位來自美國的采購商Wil1iam Smith和一位中國的銷售部經理王建國初次見面,相互認識時,產生了以下的對話。
史密斯先生:很高興認識您,我叫威廉?史密斯,我的朋友都叫我威廉。這是我的名片。
王先生:很榮幸認識您,我叫王建國。史密斯先生,這是我的名片。
史密斯先生:不,不,請叫我威廉。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良好的合作前景。
王先生:是的,我相信會的。
史密斯先生:建國,當我一回到美國后,我就會和您聯系。
王先生:我期望著接到您的電話。
兩個人分開后,史密斯先生而言覺得自己對王先生很有禮貌,他直接稱呼王先生為建國。然而這也是王先生認為史密斯先生對他很不禮貌的原因。
這個結果完全是由英漢文化差異造成的。史密斯先生覺得應該像中國人一樣熱情,與人套近乎。而王先生覺得初次見面史密斯先生就直呼自己的名字,這樣太不含蓄了。因此,該例子中兩個當事人的做法實際上是對Leech禮貌原則中一致準則的破壞,從而影響了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三、中西方商務談判中禮貌用語差異的成因及對策
東西方社會文化的不同決定了交際原則與策略的取舍。中國的“禮”主張“與人為善,先人后己”,其實質為“克己復禮”。而西方的“禮”則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上,他們有一種等價交換的潛意識。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尤其注意以下幾點:
(一)禮貌得體的語言
交際雙方對語言及表達的巧妙運用是推進交際成功的重要條件。首先,交際語言要溫和、委婉,使對方容易接受。跨文化交際中,雙方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用詞的選擇就要考慮周到:如不發達國家就常用undeveloped countries而不是poor and backward countries。又如engineer一詞就常常被人們用來稱呼普通的職業工作者,以表達對普通從業者的尊敬,像dry cleaning engineer(dry cleaner),automobile engineer(mechanic)等。在英語表達方式上中,像“I’m afraid”“we would suggest”,以及 “but”“however”等都是交際中常用的委婉語,這些詞既能表達否定的含義,又能保全對方的面子,讓人更容易接受。這也體現了Leech的慷慨準則。例如:“It is a pleasure for us to sign such a sales contract with you”相比“We are happy to sign such a sales contract with you”。
(二)學會聆聽
在跨文化交際中,有很多事卻是無法事先了解的。因此,在交際過程中成為好的聆聽者是非常重要的。聆聽體現了禮貌合作的原則,不僅是雙方相互尊重、誠懇相待的做事態度,其實更是察覺對手心理活動,了解對方具體性格、做事風格、習慣以及利益重點的摸底過程。通過聆聽,可以揣摩對方的交際能力、誠實度,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信賴,是否可以遵守諾言。
(三)謙虛而有自信
交際雙方在實力背景方面有強有弱,但平等互利始終是貿易合作發展的前提,所以無論是處于優勢或劣勢的情況下,交際雙方都應保持謙虛和自信的心理。所以,t虛和自信不是自卑和自大。在交際過程中,過多地使用祈使句和肯定句會使語言顯得生硬自大,氣勢逼人,違反謙虛的禮貌原則。因此,在交際中要盡可能把祈使句和肯定句轉變為疑問句形式來表達。例,“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advice?”就比“Please give me some advice.”顯得更客氣、謙虛而不失自信。
(四)熱情贊揚策略
禮貌也體現在人們待人接物的情緒態度上。談判前后的熱情贊譽就是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中方人員詢問:“Mr. Baker, what has impressed you most during your stay here?”對方可以回答:“Many things have impressed me deeply,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a, the hospitality of Chinese people, Chinese food. Of course, our successful business talk has impressed me most.”
總之,禮貌是促成跨文化交際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交際的雙方必須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
【參考文獻】
篇11
治理理念的差異
受傳統價值理念的影響,中國企業在員工治理上更注重以“情”治人:一張龐大的關系網維系著企業的運轉,公司規章制度在制定時更多的考慮感性因素,以“情”治人是企業的一大特色;而以美國企業為代表的國外企業則更注重“法”治:公司的規章制度是最根本的。在員工治理上,理性因素占絕對統治地位。因此,在企業購并后的整合中,情治與法治產生了激烈的沖突,無論是走出去的企業還是引進來的企業都面臨這個問題。
曾有國外企業A收購了國內企業B,之后在整合中出于精簡機構的需要將取消原企業的副經理一職。消息一傳出,這些副經理們紛紛動用各種關系進行游說,甚至威脅將帶走一部分業務骨干。最終購并方沒有妥協,堅決裁掉了這幾名副經理。但是在之后新企業的運行中卻發現員工“遵規守紀”意識加強了,但是工作效率卻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企業缺乏原有的凝聚力。究其原因發現是新企業的做法讓中國的員工覺得人人自危,而在國外員工看來裁員卻是剩余員工動力的源泉。這就是企業在購并后整合中碰到的治理理念差異帶來的問題。
主動與被動的矛盾
不論是原先企業內部整合還是國內企業之間的購并整合都存在員工主動性與被動性的矛盾,但是在跨國購并整合中這一矛盾更加尖銳:習慣“上傳下達”工作方式的國內企業員工的思維方式已被固化,他們認為只要執行上級的指令就是盡職——“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觀念讓他們習慣于被動的工作方式;但在國外企業中,員工更習慣于主動的工作方式:他們會將個人的觀點溶入日常工作指令中,追求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的最佳結合點。這種工作方式上的差異導致在跨國購并整合中出現了中方領導常發出“外國員工不好管理”的感嘆,而外方管理者卻認為“中方的員工沒有個性,創新意識不強”的問題。
實現“文化整合”
如何解決整合中文化差異形成的障礙呢?
在跨國購并整合中,走出國門的海爾的成功經驗對后來者應該有重要的意義:立志進入世界500強的海爾通過購并、獨資進入了美國、日本、歐盟等發育健全的市場,和東南亞一些市場化程度比較低的國家,如果單純照般照抄青島海爾的成功經驗成本太高,而完全按照當地的習慣辦事又會為企業經營帶來巨大的風險,海爾的解決方法是:在輸出資本的同時輸出文化——將青島海爾的先進積極企業文化與當地特有的文化底蘊相結合,吸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文化整合”,創造出新的適合企業生存發展的文化土壤。
以一個美國海爾子公司為例:為了將中美兩種文化的沖突降到最低,海爾在海外的企業都是雇傭當地的員工,任命當地的管理人員。在激勵員工制度上,青島海爾的做法是將干好和干不好的員工的名單一起公布,但是在美國就不行了,當地的員工不同意。怎么辦呢?最后子公司的管理者想出了一個方法:采用玩具熊和玩具豬——干好的得到玩具熊,干不好的得到玩具豬。這樣既體現了海爾“賞罰分明”的特點又得到當地員工的支持,順利解決了中美兩種文化的沖突。
反面教材則是肯得基“兩進”香港市場的例子:肯得基很早就對香港市場虎視眈眈了,在它第一次進入香港時,完全照搬自己在西方的做法,沒有注意到香港人的飲食習慣與東方傳統飲食是一致的——排斥非常油膩的食品,所以肯得基進軍香港市場的第一次行動以失敗告終。到了第二次進軍香港的時候,肯得基對自己的食品做了改變:在保持肯得基全球同一形象的前提下,結合香港人的口味開發香港肯得基的特色食品,讓肯得基真正走進人們的日常飲食中。可以看出在第二次進軍香港時常的時候,肯得基改變的不僅僅是食譜,而且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適合香港人的經營方式,實現了兩種文化的融合。
從海爾和肯得基的例子我們認識到文化的差異是企業購并整合的天然障礙,實現文化融合對企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觀在員工中的內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一個地區自身文化習慣的影響,又通過員工的行為表現出來,所以對于采用跨國購并方式的企業,文化因素不容忽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全球市場競爭激烈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立志要在全球市場上大展手腳的企業一定不會忽視購并這一快速有效進入目標市場的方法;同時,隨著中國入世后5年過度期的結束,大量外國資本將涌進國內市場,而國內的企業也紛紛通過購并方式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但是,購并的結果有成功也失敗。在眾多失敗的購并案件背后,文化差異以及文化整合失敗是最根本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發生在發達國家間的企業購并浪潮有所冷卻,而發生在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之間的購并案件卻日益增多——
2001年10月經過18個月的談判,阿爾卡特在支付了3.12億美元的現金后擁有新成立的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有限公司50%1股的股份;
2003年11月21日中國香港雅虎以純現金方式收購香港3721網絡軟件技術有限公司的股份,并與北京3721科技有限公司結成技術同盟;
2003年12月5日德隆旗下的沈陽合金投資有限公司提示性公告,稱該公司獨資收購美國MURRAY集團全部資產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已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批準;
同月11日全球最大的化妝品集團巴黎歐萊雅在巴黎和北京同時宣布歐萊雅正式收購中國護膚品牌小護士;
篇12
1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研究的相關內涵
1.1文化沖突
文化沖突是指不同性質、不同類型的文化,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由于各自功能、價值觀念的差異而形成的各種沖撞、對抗等表現,其實質是不同性質文化之間的矛盾性的外化過程,但其形成過程與發生形式卻不一定是外顯的。文化沖突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文化的本性所決定,其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文化的產生是以人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經驗為基礎,在不同生存環境的刺激和作用下,形成了人們對自身、他人及外在環境的不同感受與看法;而處在相同生存環境里的人,會形成許多共同的感受和經驗(觀念)。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制度構架、社會管理等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和分歧,當彼此的分歧達到嚴重程度時,就會產生激烈的文化沖突。
1.2外籍球員
“外籍球員”也稱為“外援”,指某一運動隊中非本國國籍的隊員。通常引進外籍球員最直接的作用是彌補球隊在某些位置上技戰術水平的不足,提高球隊的技戰術水平,從而整體提升球隊的競爭力。很多學者認為,引進外籍球員能夠促進先進的技戰術理念的交流,讓國內球員更快進步,有助于提高我國職業足球聯賽的水平,促進足球市場的發展,并且對本土職業球員的素質、球隊的競爭機制的優化、團隊協作精神的塑造和作風建設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
1.3職業足球俱樂部
職業足球俱樂部是指在市場競爭環境中,以足球產業為基礎平臺,為追求利益最大化,通過創造優異賽績,提供足球競技表演服務,以及經營開發相關有形和無形產品,具有參加國家級別職業足球聯賽資格,并具有法人資格的特殊體育企業。
2職業體育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成因的要素梳理
本文對文化沖突通過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目前國內外相關學者的研究進行梳理,從而構建職業體育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的理論要素(見表1)。由于學者們各自的研究視角、研究目的不同,提到的文化沖突要素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這些研究幾乎涵蓋了職業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形成文化沖突的各個方面因素,為深入的分析診斷外籍球員文化沖突現象、探究其原因及尋求解決策略,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參考。
根據表1中呈現出對相關學者觀點的梳理,職業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主要可以分為三類,價值文化沖突、制度文化沖突和行為文化沖突。
2.1價值文化沖突
價值文化沖突就是由人們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的總體評價和認識的差異,以及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的差異,導致的在價值觀體系判斷上的分歧。人們對事物或現象的價值衡量以及感受,是長期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下產生的,逐步內化形成自身價值體系。多元文化團體成員價值觀的差異更加顯著,因此,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與社會環境的外籍球員,對事物正確與謬誤、重要性排序等所秉持的態度和排序,是與中國文化存在沖突也是必然的。
首先,對待足球態度的差異。外籍球員對待足球的態度較為放松,更多的是出于個人樂趣。這是中外足球運動員培養體制的差異而導致的。中國職業球員大多數是從小進行足球訓練,以足球為職業,以足球為謀生手段。另外,在中國“應試教育”的制度下,中國青少年足球缺乏“玩”的觀念,缺少參與性。而國外職業足球是業余足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外籍球員認為踢足球是一種樂趣。在巴西、阿根廷、英國、德國等國家,業余足球是職業足球的發展源頭,青少年熱愛足球,在學習之余參與足球訓練,也受到家長、學校以及社會的鼓勵和支持。球員只是他們的身份之一,他們本身可能是教師、醫生、律師等。因此,外籍球員對待足球的態度更為放松,享受足球帶給他們的樂趣和滿足感,所以他們更喜歡在具有良好足球文化,并能夠讓他們感知到強烈足球熱情的地域效力。
其次,處事觀念上的差異。從HofStede等學者提出的文化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視角出發來分析: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屬于典型的集體主義社會,認為個人權利與利益居次要地位,人們的群體意識較強。人們更重視權威和等級制度,強調一致的重要性,往往注重群體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以“保全面子”和“重人情”為信條,秉持避免正面沖突的觀念,不主張甚至排斥個性發揮。而西方國家多數崇尚個人主義,外籍球員大多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解決問題時無明顯的權利距離、風險規避程度較低、多以短期取向為準則。兩種不同的處事方式,容易導致外籍球員與其他人員或部門造成誤會,引起溝通不暢。
再次,對待工作、生活平衡的態度差異。根據schwartz等的價值導向理論,西方社會推崇享樂主義與個人主義。外籍球員更重視生活質量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認為工作不是生活的最終目標,與家人在一起才是他們對幸福的定義。這些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念導致諸多外籍球員來華以后難免會遇到飲食、出行、娛樂等日常生活不適應,或者訓練、參賽環境不如意,自己及家人不適應中國的生活,或者不能與常常家人團聚等問題,當外籍球員認為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超出了在中國俱樂部效力所能獲得的價值時,便可能做出拒絕來華工作或合同期滿離開、甚至毀約出走的選擇。
2.2制度文化沖突
職業足球俱樂部制度文化是俱樂部為了實現其比賽、運營等目標,而對俱樂部以及俱樂部成員的行為進行約束的,具有共用性與強制性的規范文化,具體包含兩方面,一是,具有約束作用的規章制度、組織慣例和體制等;二是,制度施行過程中而形成的管理方式、經營理念、決策方式和管理風格等。對于在華效力的外籍球員來說,曾經接觸的是與中國有差異的制度文化,使其不能直接適應中國的情況,便很有可能會產生制度文化沖突。
首先,對制度約束的接受程度存在差異。各國家對于權力的理解不同,國外多數國家的人不是很看重權力,而亞洲國家由于體制的關系,注重權利的約束力。這種制度文化不但影響著管理者,也塑造了相應的被管理者。在對管理者的態度方面,來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外籍球員認為自己對教練員和其他俱樂部管理人員擁有一定的建議權,并認為自身在負責的基礎上擁有較大自,喜歡民主的管理方式。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的管理方式是管教式的,認為球員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被管理和約束的,中國球員習慣了專制型、面面俱到的管理方式。在此情況下,容易引起外籍球員的非理性反映或溝通誤會等,形成相互之間的不認可,使俱樂部的管理工作難以進行。
其次,制度體系的完善程度存在差異。西方職業俱樂部已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其制度模式經歷了百年錘煉,制度建設更加完善,規定更加周密,符合國外強調的以制度為基礎、講究管理原則、追求效率的做事宗旨。外籍球員習慣了以詳盡完善的制度為依據進行判斷。在我國,目前職業體育俱樂部的制度建設尚不完善,管理者多采取適應環境變化的實用主義的態度,并在執行制度的過程中針對特殊情況或特殊需要進行人為的解釋、調整。這種情況使得我國俱樂部制度的作用被弱化,外籍球員會感到無所適從。
2.3行為文化沖突
行為文化是某個群體的行為符號系統,包括行為規范、情感表達方式、習俗和生活習慣等。職業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行為文化沖突是指外籍球員在行為規范、情感表達、習俗和生活習慣等方面與中國文化的沖突。本文主要從外籍球員訓練比賽中的行為文化沖突和語言行為文化沖突進行分析。
首先,訓練比賽中的行為文化沖突。足球實質也是民族氣質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一種文化孕育一種足球,現代足球文化大致可以分為東歐、西歐、南美和日韓等,但中國足球還在探索過程中,還在沒有自己的足球文化風格。有學者認為,在儒、釋、道的文化熏染下,中國球員缺少積極進取、本能野性、剛健雄性等品質,球員心里沒有侵略性、壓迫性、攻擊性等概念。正如克里維茨的傳球比中國球員快半拍出球,使其與隊友配合起來時常會出現失誤,他的優勢是盤帶突破,但在中超兇猛的防守風格下,讓其特點難以發揮。外籍球員曾經在不同于中國足球文化的地區效力,他們有著不同的足球理念、意識、配合和日常訓練的態度,這些都會在球場上表現為他們不同于中國球員的行為,這些行為具體體現在訓練方法、技術、戰術思想上的差異,在華效力期間難免會出現足球行為文化的沖突。
其次,語言不同導致的文化沖突。外籍球員的到來,使我國職業足球俱樂部成為多語言共同應用的交流環境。對于國內球員多為專業運動員出身,文化教育水平薄弱,英語交流水平有限,有第二外語交流能力的更少;而對于外籍球員而言,中文是一種非常難學的語言,雖然有翻譯陪同協助,但翻譯的語言翻譯能力和對職業足球運動、職業足球俱樂部的了解程度都影響著交流的質量。不論是球員自己的語言交流水平,還是通過翻譯員的翻譯,在言語行為的表達過程中,其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都很難得到精準的表達。語言與是思維工具和交流工具,是思維的載體還是思維的表達形式,而跨語言文化的交流需要通過表達能力、認知能力、感悟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多種能力的共同應用,達到表達情感、描述事物、闡述思想等作用,這座橋梁沒有搭好,影響著與外籍球員的交流和其自身的社交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外籍球員融入我國職業俱樂部。
3緩解職業足球俱樂部外籍球員文化沖突的對策
3.1提高管理者和行政人員的文化沖突管理和服務能力
在文化分析階段,俱樂部的管理者和行政人員要充分做好所引進的外籍球員的文化分析工作。在引進外籍球員前,對外籍球員及其所效力過的俱樂部和聯賽進行充分的文化分析,充分考慮引進后可能出現的文化沖突的具體情況,對其選擇科學的培訓、溝通和服務模式。需要提高管理者的文化沖突管理能力。依照campinha Bacote提出的跨文化系統的能力模型,通過對跨文化意識、跨文化知識、跨文化技能、跨文化碰撞和跨文化愿望五個方面發展來培養管理者的文化沖突管理能力。其中最基本的是提高管理者和行政服務人員對不同文化差異理解和尊重的認識,提高識別文化差異的能力,培養其對文化差異及沖突的敏感性,還要注重語言能力、對文化沖突的溝通及處理的能力,這樣才能夠對文化沖突進行科學有效的預防,有利于設計后續的管理計劃。職業足球俱樂部的管理者要認識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同時也要努力識別和剖析文化差異的根本原因,有針對性的尋找解決對策,做到尊重外籍球員的文化差異,促進多元文化的磨合,盡量使文化沖突的積極作用展現出來。
3.2優化完善俱樂部的管理制度
優化完善俱樂部管理制度的策略包括追隨文化策略、創新文化策略、滲透模式和借助第三方文化模式等文化融合方式,其都有各自的優勢與劣勢。目前,由于我國足球領域的實力和管理水平還不夠成熟,還需學習職業聯賽發達國家在職業俱樂部運營、訓練、競賽等方面的優勢。所以,相應的制度改革主要采用追隨文化策略,逐步運用創新文化策略,形成適合我國俱樂部的制度、方法與模式。并將文化沖突管理轉變成俱樂部戰略和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文化沖突視為激發俱樂部管理改革和完善的重要誘因,將文化沖突管理的責任分配于專人,在建立文化沖突管理的模式和制度時,細化到管理策略的選擇,并完善和形成書面文件。俱樂部須使其管理模式與外籍球員的期望結合在一起。俱樂部甚至可以讓專人負責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及不同的表達方式等,進而創造出一個更利于球員適應的制度環境,為外籍球員提供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管理、訓練和比賽制度環境,針對俱樂部球員間文化差異和障礙,建立文化差異下的溝通渠道、運營管理的制度。
3.3增強外籍球員的歸屬感服務
為外籍球員提供必要的協助,會使外籍球員對俱樂部產生更強烈的歸屬感。優秀的職業足球運動員作為國際職業足球產業的稀缺資源,來自不同的國籍和地域,俱樂部應該根據俱樂部的實際情況,創造一種有助于溝通的大環境。俱樂部應為外籍球員的個人生活和俱樂部生活提供符合他們文化價值觀、能夠滿足其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服務,以幫助外援更快地消除文化休克,縮短文化適應的時間。比如,給與外籍球員方便舒適的居住安排,符合其飲食習慣的科學營養的飲食,良好的醫療康復保障及相應的法律咨詢,滿足其對隱私保護的需求,對其社交的需求提供建議和培訓,還包括家庭生活及子女教育環境等。訓練環境方面,我國職業足球俱樂部還要不斷提升球員訓練和比賽的條件,比如場地設施、康復設施等,縮小與國外俱樂部的差距,全面提高外籍球員在中國的適應性。設立專人向外籍球員提供此類咨詢服務,對外籍球員配備的翻譯人員進行必要的足球運動相關的理論訓練、熱情的培養,對出現的服務缺失問題進行及時的溝通、積極的協助、努力的完善等。
3.4豐富針對外籍球員的文化適應培訓
篇13
跨文化交際的移情主要表現在語言語用移情和社會語用移情兩個方面。跨文化交際首先接觸的是語言,語言是移情體驗的主要手段。語言語用移情的微妙之處是說話人或者聽話人總是能從對方的角度進行語言的編碼和解碼。社會語用移情現象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也十分普遍。它涉及到交流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和人際關系,當然也涉及到語境,主要指交流雙方都設身處地地尊重對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從而在交流過程中相互默契,達到預期效果。
一、語用移情與翻譯的關系
語用移情是指言語交際雙方在情感溝通過程中能設想和理解對方的用意,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編碼或解碼,通俗講移情就是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的一種意識或行為。在翻譯中,原作的語境消失了,只留下一些不確定和空白,等待譯者閱讀時馳騁想象,進行補充和創新,所以語用移情是翻譯之必然。沒有移情,原作的生命就難以延續般有移情,就不可能產生忠實可讀、原汁原味的譯文。依賴譯者的移情努力才能在空間和時間上拓展作者的本意,只有譯者根據原作品的結構和譯者的人生閱歷、閱讀經驗去想象、去共鳴、去移情,才能淋漓地再現原作的美。
二、譯者對讀者語用移情的表現
譯文要吸引讀者,譯者就要關注和審視讀者的具體反應。如果讀者無法與譯文進行交流,甚至產生誤解,這種翻譯就不算成功。翻譯是將一種文化環境里產生的作品移植到另一種文化環境里的過程,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運用語用移情,度一定要掌握得恰如其分,適度地運用語用移情可以保證譯文的真實性和藝術性。
1.“巧媳難為無米之炊”的兩種譯文:
(1)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2)Even 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從語用移情的角度考慮,1譯文中,譯者所考慮的對象是中國的讀者。用大米做飯在中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2譯文里,譯者也注意用到了語用移情,只不過考慮的對象是講英語的西方讀者,從而靈活使用了?!癰read”和“flour”這是針對兩類讀者進行語用移情產生的兩篇譯文。正說明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的時候恰當地移情于讀者,以實現和讀者交際的和諧與成功。
2.“癩蛤蟆想天鵝吃”
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
A case of“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這里,霍克斯用“鵝”(goose)的形象,替代了“天鵝”(swan)的形象,是為了適應英美讀者的審美觀。因為在英美文化中,“鵝”和“天鵝”是有完全不同的聯想意義的。這從英語成語“a swan among geese”中足見差別??梢?譯者的語用移情會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翻譯的準確性。
結語:移情要求交際雙方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建構和理解話語,這也體現著文化寬容的態度,“文化寬容”是緩解和避免因漢英民族思維習慣、文化模式、價值取向等方面不同而導致文化沖突有效的手段和措施。移情在語用學上體現為“交際對方著眼點”翻譯不是簡單的語際語碼轉換,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要使這種交際活動取得成功,譯者應在正確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圖和作者的交際意圖。在處理英漢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時,譯者作為漢語文本的讀者,應樂于語用移情,尊重、適應漢語文化,并在準確判斷英語語言文化規范和譯文讀者接受力的基礎上盡量地采取異化策略,將漢語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譯語中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