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濟增長的原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認真研究探討新時期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對于解決我國弱質的三農問題,實現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穩定、快速發展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都具有非常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固原市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概況
固原市地處寧夏南部,黃土高原丘陵中部溝壑地區.總土地面積1.13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的17%。全市轄西吉、隆德、涇源、彭陽、原州區四縣一區, 均為國定貧困縣。2005年末人口151萬,其中農業人口占88%,回族人口占43%,是我國回族人口聚居的貧困地區。
二、偏離―份額分析法的簡介
1.基本原理
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縮寫為SSM)是由美國學者Dunn,Perloff,Lampard,Muth等人于20世紀60年代相繼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所長,總結成現今普遍采用的形式。
2.分析模型
假設區域i在經歷了時間[O,t]之后,經濟總量和結構均已發生變化。設基期年區域i的經濟總規模為bi,0終期年的為bi,t。同時,依照一定的原則,把區域經濟劃分為n個產業部門,分別以bij,0、bij,t(t=1,2,...,n)表示區域i第j個產業部門在基期年和終期年的規模,并以B0、Bt表示區域某層次上級區域在相應時期基期年和終期年的規模,以Bj,0、Bj,t表示上級區域基期年和終期年第j個產業部門的規模。則有:
(1)區域i第j個產業部門在[O,t]時段內的變化率為:
(4) Gij=bij,t-bij,0=Nij+Pij+Dij;
(5) Nij=bij'×Rj;
(6) Pij=(bij,0-bij')×Rj;
(7) Dij=bij,0×(rij-Rj);
(8) Gi=bi,t-bi,0=Ni+Pi+Di;
三、固原市縣域經濟增長因素分析
本文選擇了2003―2006年各縣(區)的GDP及其三次產業的GDP數據進行產業結構分量和競爭力分量分析。
1.固原市各縣(區)GDP偏離份額分析
按照2.1偏離―份額分析模型,對固原市2003―2006年各地區的GDP數據進行產業結構分量和競爭力分量的測算,得出表1中的數據。
從表1可以看出,各縣(區)的縣域份額分量增量并不一樣,這是因為各省在參考初期原有的經濟基礎就不一樣。原州區的縣域份額分量增量較大,排在第1位,說明原州區的經濟基礎較好。從各縣(區)總增長Gi和總偏移量(Pi+Di)情況來看,縣域經濟增長速度差異較大。在“總增長Gi”欄中,涇源和西吉縣域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其次是彭陽縣和原州區。相比之下,隆德縣域經濟增長速度最慢,總增長率只有10%。從“總偏移量Pi+Di”看,情況也是如此。表中隆德縣總偏移量為負值,說明其經濟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固原市的平均增長速度,落后的產值約3.76億元。
2.固原市各縣(區) 三次產業明細偏離―份額分析
進一步分析表2中四縣一區的三次產業明細偏離―份額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導致各縣(區)產業結構優勢差異和區域競爭力差異的原因。從產業結構優勢差異來看,各縣(區)的三次產業比重差異是導致各縣(區)產業結構優勢差異的主要因素。表2中,原州區和涇源縣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分量均為正值,這表明原州區和涇源縣正是因為第三產業比重較高,在產業結構方面呈現出較強的優勢。而西吉、彭陽縣因第一產業比重較高、隆德縣因第二產業比重高且呈現負增長導致這三縣不具有產業結構優勢。
四、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從靜態來看,原州區經濟存量較大,經濟基礎較好,每年的經濟產出在全市均排在前列。2006年其GDP產值達到22.79億元,在全市排第一??傮w上看,原州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是較高的,在全市經濟發展中仍然具有核心層次的作用。從數據分析,原州區和涇源縣在產業結構方面呈現出較強的優勢,是因為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但實際上,這2個縣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較高,并不能說明其第三產業發達,而是在農業生產條件較差、效率低,而工業生產又極其落后的狀況下,農民迫于生計而從事一些小本經營及服務。
2.從動態比較來看,西吉、彭陽兩縣雖GDP產值不高,但三次產業均處于擴張狀態,說明其發展潛力較大,發展勢頭良好。因此,這兩個縣要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發展勢頭。從另一方面來說,表1的分析已再次敲響警鐘,西吉、彭陽的產業結構方面的弱勢,已嚴重蠶食著其競爭力優勢,因此,這兩縣應在原有發展規劃上,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
3.造成隆德縣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和產業競爭力的下降雙重因素。隆德縣2006年的三次產業比重為1.57:1.11:2.96,從表面上看,似乎趨于合理,但與2003年相比,第二產業呈現萎縮狀態,再加之其三次產業的產業競爭力大幅下降的事實,使得隆德縣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減緩。
參考文獻:
[1]王育寶,李國平,胡芳肖.偏離―份額法與西安高新技術優勢產業及其競爭力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3,(3).
篇2
中國的資本形成總額、就業人數兩生產要素的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協整的,即兩生產要素與國內生產總值是存在長期穩定的動態均衡關系,這種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下的資本要素彈性和勞動力要素彈性保持了一致的協調性,幾乎相差無幾,并且各自都以較近似的貢獻率反饋到經濟增長機制中,成為兩種最重要的經濟增長的要素,也就是說,這兩種生產要素在長時間范圍內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所在,這就要求經濟增長與資本要素、勞動力要素相協調發展,保持固定的投入-產出比率,避免資本生產過剩與勞動力供給過剩帶來的經濟危機的同時,充分發揮兩種生產要素彈性的最大化。目前我國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上應該實現從就業帶動增長到就業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轉變;而從誤差修正模型(ECM)來看,在短期,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解釋能力要大于從業人員對經濟增長的解釋能力,反映了經濟增長受資本形成總額增長、從業人數增長影響的短期波動規律。
篇3
1文獻回顧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經有一些研究對于生產兩要素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考察。林毅夫(2001)以1981―2010年GDP增長率、資本效率等統計數據,通過國民收入恒等式考察了資本形成和就業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他通過深入探討資本形成和就業人數兩個變量的性質,使用多種聯立方程估計方法,包括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似不相關估計(SUR)、有限信息普通最小二乘法(LIML)和完全信息普通最小二乘法(FIML),以根據不同估計方法估計結果所提供的信息來判斷最佳的估計方法。根據林毅夫的估計結果,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對兩要素的彈性數值大致在0.5左右。該彈性數值在上世紀80年代則相對較低,可能主要是因為兩要素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隨著時間的變化有增長的趨勢。兩要素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的增加必然增加兩要素變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程度。陳東平(2001)通過使用中國1980―1998年的國民收入、資本存量、勞動力總數、進出口總額等數據,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探討了進口、出口以及勞動和資本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得出了進口、出口以及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產出,通過實證分析得出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遠遠大于就業人數。
本文根據1981―2013年中國的經濟數據,通過使用協整模型對兩生產要素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分析中國進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在存在協整關系的情況下,使用誤差修正模型來分析資本投入與勞動投入對產出的長、短期彈性,從而判別哪種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解釋能力更強。
2實證分析
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樣本取自1981―2013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用從業人員(L/萬人)、資本形成(K總額/億元)來反映生產要素的投入;使用宏觀經濟總量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億元)反映經濟增長。我國GDP、從業人員、出口總額(EX)與資本形成如表1所示。
對因變量和自變量取對數,考察lnGDP,lnK,lnL即經濟增長率、資本形成總額的增長率,從業人員增長率之間的協整關系,首先利用EViews軟件輸入樣本數據GDP、L和K,生成新序列lnGDP、lnK和lnL,然后依次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
表11981―2013年我國GDP、資本形成總額K
t-Statistic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1.423358 0.5576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701705% level-2.96397210% level-2.621007GDPt-1系數的τ值為-1.4234,這個值在絕對值上甚至遠低于顯著性水平為10%的臨界值τ-26210,從而表明,即便考慮了誤差項中可能出現的自相關,lnGDP序列仍是非平穩的。
其次,對lnGDP的二階段差分做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
表3單位根檢驗結果
t-Statistic 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5.269919 0.0002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793225% level-2.96776710% level-2.622989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可見d(lnGDP)是平穩的,因此lnGDP是二階段單整的。
(2)對lnK進行單位根檢驗,首先我們用lnK的兩個滯后差分對lnK序列估計,使用上述數據估計結果如下:
ΔlnKt=0.1376-0.0043lnKt-1+0.4633ΔlnKt-1
Eviews運行結果如表4所示。
表4Eviews運行結果
t-Statistic 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0.442211 0.8895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616615% level-2.96041110% level-2.619160lnKt-1系數的τ值為-0.4422,這個值在絕對值上甚至遠低于顯著性水平為10%的臨界值τ-26192,從而表明,即便考慮了誤差項中可能出現的自相關,lnK序列仍是非平穩的。
其次,對lnK的二階段差分做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5。
表5單位根檢驗結果
t-Statistic 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5.979837 0.0000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701705% level-2.96397210% level-2.621007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可見d(lnK)是平穩的,因此lnK是二階段單整的。
(3)對lnL進行單位根檢驗,首先我們用lnL的兩個滯后差分對lnL序列估計,使用上述數據估計結果如下:
ΔlnLt=0.8054-0.0710lnLt-1
Eviews運行結果見表6。
表6Eviews運行結果
t-Statistic 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3.053459 0.0406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537305% level-2.95711010% level-2.617434lnLt-1系數的值為-3.0535,這個值在絕對值上甚至遠低于顯著性水平為1%的臨界值τ-3.6537,從而表明,即便考慮了誤差項中可能出現的自相關,lnL序列仍是非平穩的。
其次,對lnL的二階段差分做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7。
表7單位根檢驗結果
t-Statistic 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6.409917 0.0000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793225% level-2.96776710% level-2.622989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可見d(lnL)是平穩的,因此lnL是二階段單整的。
(4)綜上可見,lnGDP與lnK、lnL都是二階單整的,可能存在協整關系,做lnGDP關于lnK、lnL的OLS回歸,消除自相關性后得回歸結果如表8所示。
表8消除自相關性后得回歸結果
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LNK0.5977950.0758227.8841530.0000LNL0.5430350.1334764.0683970.0004AR(1)1.1272080.1938525.8147800.0000AR(2)-0.1566530.192565-0.8135060.4230根據輸出結果,可得lnGDP與lnK、lnL的長期平均均衡表達式:
lnGDPt=0.5978lnKt+0.5430lnLt
(7.8842)(4.0684)
從表8回歸結果看,回歸系數全部通過t檢驗,不存在自相關。
(5)根據表8的回歸結果計算殘差序列e,對其進行ADF檢驗,得表9殘差序列檢驗結果。
表9殘差序列檢驗結果
t-Statistic Prob.*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5.451514 0.0001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3.6701705% level-2.96397210% level-2.621007從回歸結果可知殘差項是平穩的。因此,可得出lnGDP與lnK、lnL存在協整關系?;谏鲜鰠f整分析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與對兩生產要素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因果關系,根據格蘭杰表述定理:若兩種變量(Xt和Yt)是協整的并且每個都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那么,要么Xt一定是Yt格蘭杰原因,要么Yt一定是Xt的格蘭杰原因。在本文中,至少能說明兩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所在。表2-表8回歸結果也表明,本期從業人員每增長1%時,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平均增長0.543%;資本形成總額每增長1%時,國內生產總值將平均增長0.598%。
(6)接下來分析短期兩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利用EViews軟件建立lnGDP關于lnK、lnL的誤差修正模型ECM。以滯后一期殘差項作為誤差修正項,可建立如表10所示的誤差修正模型。
表10誤差修正模型
R2=0.6920d=1.7727F=17.2895
模擬擬合優度較高,方程通過F檢驗、DW檢驗,各回歸系數符合經濟意義,其中,d(lnK)、d(lnGDP(-1))在1%水平上顯著,d(lnL)、RESID(-1)不顯著,其中變量的符號與長期均衡關系的符號一致。結果表明,本期lnK、lnL和上一期lnGDP在短期內每增長1%,GDP將依次增長0.0493%、0.3716%和04986%。誤差修正項系數為負,符合反向修正機制,它表明lnGDP與長期均衡值得偏差中的27.21%被修正。此ECM模型反映了lnGDP受lnK、lnL影響的短期波動規律。根據估計結果可知,資本投入與勞動投入對產出的長期彈性分別為0.598和0.543,短期彈性分別為0.372和0.050。
篇4
人力資源作為社會的一項重要資源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它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從我國不斷地推行人才強國戰略可以看出,科技人才等一些列人力資源對我國經濟、市場等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力資源一詞來源于管理科學,人力資源是指一定的國家或者一定的地區內,年齡符合工作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的人口數量,這些人是具有一定素質并且愿意付出勞動的人。人力資源中具有特殊能力或者技能的人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人才。這些人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知識并且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將知識轉化為勞動力,從而為社會和人們造福。
經濟增長指經過一段較為長的時期,這個時間可以為5年或者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一定國家范圍或者特定的地區中,制造出有價值的物品商品或者勞務的潛在的能力的增長和擴大。其特點是在長時間里有各種要素投入量的變化,要素質量特點的改變或者創新發展和生產規模的調整擴大。
經濟增長也可以指一定時間段內,一個月,一個季度或者一年等,在這些特定的時期內商品物資和勞務的實際增加量或它們的實際增長率,即用能夠貨幣表示的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加。
庫茲涅茨提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能力的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的相應調整的基礎上的。”
經濟增長一直是社會及學者們關心的問題,對經濟增長的研究一直牽動著國內外很多學者的心,人力資源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
如果市場中各種投入要素不變,那么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的改變將會為社會帶來高效率、高科技、高效能,從而大大加速企業等發展,推動經濟進步。
人力資源和勞動力是不一樣的,人力資源是通過教育培訓而得來的勞動力資源,這些資源具有高投入高產出的特點,這些受過教育和培訓的勞動者對本身能夠產生機械勞動力所不能及的生產率,并且,這些人力資源具有外部正效應,外部正效應就是人力資源能夠通過自身進行對外影響,使其他人員提高自身的素質和生產力,優秀合理的人力資源能帶領企業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革新,領導市場達到一次又一次的。人力資源相互間的傳遞,提高了生產效益,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F在社會,人力資源管理不合理等已經成為不發達地區國家的經濟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經濟增長不斷受到人力資源的影響,這是由于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作為一項最為重要的經濟資源,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發展的作用可謂是舉足輕重的。因而如何更好地把工作人員社會人員的素質提高到新的層次,如何激勵員工,使員工的能力和潛力得到全面的挖掘和利用,更加合理的對人力資源進行配置和使用,甚至做得到開發更為優秀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吸引外國人才,洋為中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這些重要的人才的引進等,是人力資源研究的重要問題,到目前為止,這些問題已經被許多國家特別是經濟發達國家所重視。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的模式不同于與美國和日本的模式,中國應該更加注重于職業教育培訓和普通教育,將形式教育抓緊。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對于人力資源來說,職業教育培訓發展迅速,數以千計的工作者和社會人員都在接受職后職業教育培訓,且這些接受培訓的人的數量增長趨勢迅猛,直到今天依然有增無減。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之前的國家社會對職業技術教育或者企業崗位再培訓的重視度遠遠不夠,這就導致了國家對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業培訓投入不足,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支持與鼓勵方面。例如,對大規模的職前職業教育投入不足,對轉崗的勞動者再培訓缺乏支持措施,企業不注重員工的培訓,不注重員工長遠發展及自身綜合素質的培訓和提高,忽視員工技能和心理成長等。在普通教育方面,由于教育投資有一定的不足,影響了社會上勞動者的文化素養及技術等素質。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各種職業的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者只占3.6%,與美國的46.5%、日本的20.7%相比,具有明顯的差距,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5.1%,小學以下文化程度者占51.3%,這樣的現象表明,我國人力資源的文化素質是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腳步的,勞動力素質大大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們長期處于對人力資本投資過低的情形中,使現代科技人才、專業人才等人力資源嚴重不足。據統計調查,2000年國有企事業單位中,專業技術人員為2165萬人,僅占員工總數的27.5%。而每百萬人口中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僅為454人,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這些數據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需要進一步認識。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認識的提高,各界學者認識到人力資源開發已經迫在眉睫。因此很多國家開始注重人力資源開發:
一方面是來自經濟組織內部即企業或者單位的人才競爭。
從跨國經營的角度看,未來社會依然對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熟悉國內外法律法規、富有創造力和管理能力的復合型、多功能人才需求量巨大,尤其是那些綜合素質高,對企業具有衷心和創造力的人才,將受到社會的親睞,當然,優秀的管理人才和項目經理將成為市場經濟中不可缺少的典型人才。
另一方面是來自國內外同行業企業的人力資源競爭。
經濟全球的發展使整個世界變平,世界市場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概念,大量的外國投資者和跨國公司不斷的涌入中國市場,國內各類企業不斷的面臨各種挑戰,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人力資源挑戰,這樣的挑戰給企業提出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即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市場上存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外國公司在待遇上等大大優于國內同類企業,且能夠提供更為寬松的工作環境,因此有很多具有專業知識、高精尖技術人才和優秀的管理人才紛紛選擇外國市場和公司,這樣一來中國企業面臨的人力資源問題是十分嚴重。
面對一系列的問題,企業和社會的人力資源管理觀念需要不斷的更新。這些競爭對于我國經濟增長來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讓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機遇就需要我們有新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中國在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中,發展速度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為了使人力資源跟得上中國的發展腳步,世界市場的發展,能夠真正的對經濟增長起推動作用,必須有現代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并取代傳統的人事管理。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在人力資源上上一個新臺階。加快人才流動和素質的提高,發揮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首先,企業和社會都應該設立專門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無論從獨立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還是具體到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部門都應重視人力資源管理的活動,加強人本管理思想不斷地給員工創造發展的環境和機會,提高員工素質和實現目標的能力,增強其自我激勵的能力,為承擔更大的責任、更富挑戰性的工作及提升到更重要的崗位創造條件管理部門應從宏觀到微觀上對管理作全面的認識,應積極的改進管理體制,加大著力解決的是人力資源價值鏈中的價值分配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整個激勵體系的坍塌?!芭ふ医M織和員工利益的共同點,主動與員工分享組織發展的成果,通過建立價值分享體系來支撐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p>
其次,對企業層面的人力資源管理來說,應該更重視管理活動,為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帶來更好的效益和更高的效率。
篇5
當然,要真正啟動以農民工為基礎的低收入者的消費,不僅要改善他們的收入支出結構,改變他們的資產負債表,還得設法改善他們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讓他們也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民工們能否獲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社會福利,將是社會體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標志。當前,農民工仍然承擔著相當的上學、就業、醫療等社會負債巨額成本,農民的手腳因此被捆住。由此,筆者以為,戶口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政府能否補助農民,讓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失業保障等,以換取農民消費乘數的擴大,由消費擴大而推動經濟增長,由經濟增長而保障稅收增長,政府再通過稅收增長彌補國庫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
篇6
20世紀50年代末,舒爾茨明確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并首次闡述人力資本投資及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等方面的作用。舒爾茨認為,對人的教育、培訓、醫療、勞動力流動等投資,能提高人的知識和技能,形成體現在勞動者身上可以被用來提供未來收入的一種資本,是指人類自身在經濟活動中獲得的收益并不斷增值的能力,包括人所具備的才干、知識、技能和智力。人力資本包括量與質兩個層面:量的層面是指社會中從事有用工作的人數、勞動時間,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該社會人力資本的多少。質的層面是指人的技藝、知識、熟練程度與其它類似可以影響人從事生產性工作能力的東西。舒爾茨更強調質的層面,認為它才是人力資本的內涵,即人力資本強調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它對生產起促進作用,是生產增長的主要因素,也是具有經濟價值的一種資本。
其后,羅默、盧卡斯、斯賓塞、皮奧羅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豐富和完善了人力資本理論。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新經濟增長理論更將人力資本理論研究推向新的高峰,標志著人力資本理論應用于分析經濟增長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新經濟增長理論沒有一個完整體系,有多種觀點和學派,但他們的共同點是都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都強調人力資本的生產比物力資本生產重要。
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
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是直接從凱恩斯理論派生出來的。把經濟增長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是從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開始的。他們針對凱恩斯理論短期、靜態分析方法的缺陷,提出了對經濟增長長期的動態分析方法。在對經濟增長的分析過程中,他們用要素之間不可替代的生產函數建立了哈羅德一多馬模型。之后,美國經濟學家索羅和斯旺用新古典生產函數代替了哈羅德一多馬模型中具有要素之間不可替代的生產函數,從而產生了一般均衡經濟模型,解決了經濟增長路徑的穩定性問題。在這個模型當中,經濟增長率不僅取決于資本和勞動力的增長率,還取決于資本和勞動對產量增長相對作用的權數,取決于技術進步,由此他得出技術進步決定經濟增長的觀點。
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羅默、盧卡斯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不滿于經濟增長的外生驅動,致力于將索羅一斯旺模型中的技術進步內生化,開始了一系列新經濟增長模型的構建。因此,這一時期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又被稱為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這一理論在完全競爭的假設條件下證明了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內生性作用,自此完成了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內生機制分析的第三次飛躍,誕生了新經濟增長理論。
三、人力資本經濟增長理論對中原崛起的啟示
1.重視人力資本對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
人力資本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在中原經濟發展中,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必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發展的意義,通過各種途徑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以實現中原經濟騰飛。
2.變革人才管理機制,加強對人才的吸引
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最主要的是在人才管理體制改革中要引入市場機制、競爭機制,使這個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真正活起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吸引人才、穩定隊伍,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素質,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作用。另外,還要建立健全和完善有關人才流動方而的政策性法規,改造自然環境,優化人文環境,加強中原地區自身對人才的吸引力。
3.加強教育的戰略地位,優化教育結構
教育是增加人力資本基礎和途徑,中原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取決于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基礎教育,推進九年制義務教育,繼續保持現有高等教育的規模,以中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另一方面,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要根據中原建設和市場需要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結構,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發揮規模效益,建立職業教育、培訓技術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新體制。
4.盤活人才資源存量,完善人才市場運行秩序
目前中部地區高級人才、高級技術人才和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相對短缺,而低素質的勞動人口存在極大閑置的狀況,這也是導致人力資本貢獻率低的一個主要因素。故首先要立足于盤活現有人才資源存量,推進人才資源結構的優化重組,促進人才價值和合作價值的保值增值。制定相關政策,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對著名專家、學者、學科技術帶頭人、高級管理人才等高級人才的引進力度,同時要優化高等院校畢業生的資源配置,加大引進優秀畢業生的力度。同時,充分利用各種人才交流機構的功能,根據小同企業對小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定期開辦分層次的供需見而會,同時積極主動地搞好社會調杳研究,貯存、分析、推薦、培訓各類人才,及時準確地把握人才供求信息,增強人才市場的自我消化能力。對人才市場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加以引導、協調和管理,運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證人才市場在引導人才流動方而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美]明塞:人力資本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上海: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篇7
(一)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要求不同的人力資源結構。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的各種要素與組合方式組合起來推動經濟實現增長的手段、途徑、方法、方式與形式的總和,或者說,就是指經濟增長來源的結構類型。經濟增長的質量、速度及效益受一定的經濟增長方式的直接影響,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則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經濟效果。經濟增長在人類社會的發展的進程中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這多種因素組合和利用的不同方式決定了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同類型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不同。隨著資源和資源競爭的時代正被以科學技術競爭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所代替,人力資源尤其是創新型人力資源的作用將愈益凸顯。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對人力資源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資源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實踐操作能力,還應該具備團結合作能力、協調能力和適應能力等。這些客觀要求迫使人們必須樹立長期的、終身學習式的人力資源開發觀念,不斷地調整開發內容與方向,改變和更新自身的人力資源結構,以全面發展為宗旨,適應復雜多變的動態環境。在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的同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人也在促使經濟增長過程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一改變離不開持續性的人力資源開發理念。持續型的開發理念,則意味著長遠的眼光、功于后代的思想。首先,強調人自身的持續性。人在整個經濟增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的自身健康、自然壽命、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無不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進程。其次,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持續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意味著從資源消耗、環境破壞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方向轉變,意味著人們從破壞自然向保護自然方向轉變。最后,強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持續性。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對科技創新、結構調整、人員流動及職位轉換等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當高素質的勞動者努力的邁向工作門檻的同時,較低素質的勞動者也同時會挖掘自身的潛力,學習新的理論、知識、技能,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從而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或是與其他人一同競爭職位。
(二)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首先,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就業機會的影響。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由于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使得資源有機構成提高,生產單位產品所耗用的活勞動減少,必然是資源替代勞動力。二是對就業形式的影響。隨著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生產工具和工藝體系的不斷革命,特別是自動化和控制技術裝備的廣泛采用,高新技術行業的從業人員越來越多,需要生產中腦力勞動者的比重,以及在勞動者的生產勞動中腦力勞動消耗的比重有明顯的、急劇的增加,生產中技術人員、研究人員和熟練技工的比重日益增大;通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了高新科學技術的應用,互聯網非常發達且速度增快,人們之間聯系的途徑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大批新的就業方式出現,如網上交易和消費、移動辦公、家庭辦公、網上就業、彈性工作制等形式縮短了工作時間,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為用人單位和員工提供了雙重便利。三是對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實質上是專業分工的細化和產業集聚的過程。人力資源利用的范圍和程度也不斷拓展,社會分工的細化、新興產業的形成為人力資源作用的發揮提供了不斷拓展的空間,利用深度也必將隨產業的發展而深入、人力資源利用效率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速度而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的效益也隨產業結構優化而提高。
其次,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人力資源配置產生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人力資源的配置格局必須有所改變,人力資源的配置區間更需趨于平衡,比如對職業、地區、國際、產業間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是對職業間配置的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的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傳統的機器發生了質變,人力資源由直接參加勞動變為對勞動過程進行調節控制,實現勞動過程的無人化,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產業結構得到不斷的調整、優化和升級,人們更加傾向于服務性的工作。二是對地區間、國際間人力資源配置的影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了科技進步,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在這種變動之中,地區間、國家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人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挫敗競爭對手的而獲得的商業利益,更多的是如何與競爭對手共存、共贏、共利、尋求多方合作與發展,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以促進整個社會福利的提高。
再次,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人力資源管理方式的影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伴隨著新興產業的出現,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新興人才不僅要面臨隨時變化的復雜環境,還要能夠專有所長,解決突如其來的難題。這使得人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視,高素質人才對管理的標準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主體加大管理的深度與廣度,創造新型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水平,使高素質的人受到更加豐厚的物質待遇和更為人性化的人文關懷,這種人力資源管理機制的轉變體現了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知識的增長、積累和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才的職業視野、知識結構與傳統人才相比有較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管理機制的大幅度轉變。
最后,對人力資源開發及方式的影響。現實經濟、社會中不對口就業是常態,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差的人員大量存在,人員素質與就業崗位的錯位與裂痕越來越大。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資源開發不適應現有經濟需求,不能緊跟經濟形勢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意味著有效的市場引導機制和反饋機制的缺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所體現的產業結構的轉變和科技進步的發展,產生了對人才素質變化的巨大需求,充分利用現有的國內外資源,針對主導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密切結合,采取引進與外派、國內外的校際合作、校企等多種方法,提高培養人的市場化程度,與市場節奏密切保持一致,保障人力資源的個體和集體素質和能力的開發的實施力度。
二、強化人力資源管理應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
(一)注重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是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趨勢。
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是有區別的,如人力資本是通過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形成的,強調以某種代價獲得人的勞動能力,而付出的代價會通過對人力資本的使用,獲得更大的價值回報。人力資源這一概念強調人必須經過開發而形成一定的能力,要充分挖掘人潛在的各種勞動能力,并將這些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人力資本是對自然人力資源進行投資的凝結,是技術和知識的人格化,強調的是人的各種能力外化的過程。人力資源是一個宏觀的、概括性的范疇,通常指單純的自然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側重表達人力的實體形態或數量方面的規定性。而人力資本強調投資收益回報、價值增值、所有者權益和人力的個體素質或精神存量的形成和積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就是為培養企業人才、提高員工的質量和高質量員工的比重,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員工的教育、訓練等各種智力、知識、技能開發活動。企業花費在教育、培訓等人才綜合素質再提高方面的知識和智能資本比單純的人力投入更能帶來更長期的經濟效益。只有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科學地開發人力資源,才能使其員工的綜合素質不斷得到強化和提高。
(二)人力資源開發是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要前提之一。
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人力資源開發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和資源分配。人力資源開發價值與資源的分配性涵義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資于人力資源開發的人財物的分配;二是人力資源本身的配置與利用。不僅如此,人力資源還可導致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收益遞增。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源開發越來越多地受到各國企業的關注與重視。如何最大限度地開發人力資源是每個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要形成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的動力,需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培養員工的自我開發意識。積極上進的員工總是希望將自己的開發動機付諸實際;消極待命的員工總是被動地產生鏡像動力再對自身潛力進行開發;頑固保守的員工則會安于現狀拒絕任何形式的人力資源開發活動。二是培養企業主和管理者對人力資源開發動力形成的引導習慣。
企業主和管理者必須引導員工的個人潛能開發,不但要對自我開發積極的員工予以表揚和獎勵,同時還要鼓勵在人力資源開發活動中表現不積極的員工活躍起來,讓員工認識人力資源開發與個人發展的必然聯系。
(三)、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以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目前我國政府在公共教育投資上面臨雙重壓力:一是居民對公共教育投資需求強烈與政府財政緊約束的矛盾;二是面臨公共教育投資如何在不同層次、類型教育上進行更有效分配的選擇?;谝陨戏治觯诔浞直WC基礎義務教育公共資助的前提下,政府應堅持人力資源投資市場化與公共教育投資重點化的政策取向,各級學校應根據經濟發展階段適時調整培養模式。首先,加大培養創新型人力資源的力度。培養創新型人力資源的普通高等教育是公共教育政策的支持重點。由于基礎學科研究、高尖端技術研究領域的知識創新等,對社會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效應,能夠使社會的新知識或新技術得到增長,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公共資助來糾正市場失靈,比如讓公立高校擔負精英教育之責。作為高校,則應采取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高度結合的培養模式,在通才教育基礎上培養創新人才———通才基礎上的專才,使受教育者的創新技能不斷增強。其次,技能型人力資源培養應該走市場化道路,并且要調整培養模式。在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過程中,像普通技能訓練等類型的人力資源,正如索洛模型中的儲蓄率效應一樣,對社會只有產出的水平效應,沒有長期增長效應,應該走教育投資市場化之路,如讓民辦高校擔負培養大眾化人才之責。這一類技能型院校要加強基礎的完善,采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當前義務教育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應轉變單一的政府辦學體制,積極推動教育投資多元化,使教育改革和發展朝著多種所有、多種辦學形式的方向邁進,如采取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國有民辦、中外合作辦學等多樣化形式。最后,政府要不斷優化人力資源作用發揮的環境。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仍然存在城鄉分割現象,人力資源的流動機制也不完善。所以,政府應加大用人機制改革的力度,健全和完善勞動力市場機制;應規范文憑管理制度,提高文憑的含金量,充分發揮其篩選和識別作用以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
通過教育普及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使其具有掌握科技知識和綜合運用科技的能力,通過教育改革注重受教育者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實現全面的素質教育。為了實現我國未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解決教育投入不足和嚴重的地區差異問題,通過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投入的回報率,積累更多的人力資源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鄭新成?;诮洕鲩L方式的人力資源開發淺析[J].特區經濟,2010.
篇8
人力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環節,與物力資本等因素共同參與了企業的生產過程。但從管理層面來講,HRM卻并不主動參與企業的生產過程,其主要以為企業規劃生產過程,從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來實現HRM 對企業生產過程的參與。由于HRM規劃了企業的生產過程,因此生產過程可以準確的反應生產函數中的自變量或投入量,筆者正是依此關系展開了HRM對我國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實證研究。
我國工業經濟增長中HRM貢獻率的實證分析
筆者對我國2002-2011年經濟數據指標進行了HRM模型分析(見表1),并測算出了HRM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但在現實經濟情況中,由于負增長因素的存在,因此筆者在計算過程中設定了4個可能性測算,且筆者采用了抵消或克服其他生產要素貢獻(勞動力投入貢獻與資本投入貢獻之和)的方式,測算出了HRM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4個可能性測算中,筆者設定了e為HRM經濟增長的貢獻率、α為HRM經濟增長的貢獻、β為其他生產要素之和,則可得到我國工業HRM貢獻率數據,如表2所示。
4個可能性測算為:一是,當a≥0,b≥0或者a≤0,b≤0時,在這種假設中HRM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是HRM貢獻占各生產要素貢獻總和的比重;二是,b>0,a+b≥0或b0時;在這種假設中經濟便會出現正增長,正是由于HRM貢獻的正增長促使了經濟正增長的出現,因此,此時HRM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0%,也就是e=100%;四是,b≥0,a+b
HRM貢獻率與工業經濟增長率的關系檢驗
筆者通過對我國2002-2011年工業經濟增長與工業HRM貢獻率間存在的關系進行檢驗,發現一階差分Y和HRM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表明Y和HRM沒有單位根,所以得到的Y和HRM必然是一階單獨的時間序列,因此,最后可以得出Y和HRM兩者間存在長期平穩的協整關系,也就是說我國2002-2011年工業經濟增長與工業HRM貢獻率間存在長期平穩的協整關系。
通過對我國2002-2011年工業經濟增長與工業HRM貢獻率間,存在的長期平穩的協整關系進行研究,發現我國工業HRM貢獻率變動因素和工業自身在一定時間內,對我國工業經濟增長形成了顯著的影響,其中工業經濟增長的變動以滯后2年的HRM貢獻率最為明顯,而相對于選擇其他滯后期工業經濟增長的變動,其HRM貢獻率影響力相對較弱。在此模型中模型誤差修正項為φ,在模型中φ反應了該項系數誤差修正模型本身糾正偏離平均誤差值的作用范圍,如假設糾正系數設定為1時,下一年糾正平衡狀態則應是當年均衡誤差(HRM貢獻率和工業經濟增長),通過糾正系數進行調整的。
通過演算在HRM貢獻率與我國工業經濟增長率的關系檢驗模型中,模型系數為0.017107,這表明多種其他因素共同影響著我國的工業經濟的增長率,但是當模型中的當期非均衡誤差調整能力和自身糾正能力不足以被改變時,也就表明HRM貢獻率與我國工業經濟增長率的關系屬于長期平穩的協整關系,本文所建檢驗模型正是如此,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本文所建HRM貢獻率與我國工業經濟增長誤差修正模型(工業經濟增長隨HRM貢獻率長短期變化而改變)為:
ΔY=0.000174-0.230412*ΔYt-1-0.431083*
ΔYt-2+0.006314*HRMt-1+0.014455*HRMt-2+
0.017107*εt-1。
Granger非因果關系檢驗
雖然工業經濟增長與HRM貢獻率之間存在著長期平穩的協整關系,但工業經濟增長與HRM貢獻率之間是否存在著因果關系,是否是由于工業增加值的變化引發了HRM貢獻率的變化,還是由于HRM貢獻率的變化引發了工業增加值的變化,還需要筆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筆者依據表3的結果進行了Granger非因果關系檢驗,Granger非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顯示:第一行零假設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其F統計量的數值是其他各列的第一行數據;第二行零假設的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其F統計量的數值是為括號內的數據,如表4所示。通過對Granger非因果關系檢驗結果進行分析,筆者發現:在選擇1、2、3、4年的滯后期為基本條件時,Granger原因表現較明顯(HRM貢獻率構成工業增加值增長);而基本條件選擇為4年后時,Granger原因表現并不明顯(工業增加值的增長構成HRM貢獻率變化),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我國工業增加值的增長并不是形成HRM貢獻率增長的Granger原因,也可以理解為HRM貢獻率是到我國工業增加值的單向Granger原因,證明了HRM貢獻率與我國工業經濟增長率的關系屬于長期平穩的協整關系。
政策建議
通過研究HRM對我國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發現HRM貢獻率與我國工業經濟增長率的關系屬于長期平穩的協整關系。
首先,HRM管理部門要深層次的了解宏觀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與人才政策,以及HRM設置的必要性。
我國HRM管理部門要深層次的了解宏觀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與人才政策,以及HRM設置的必要性,從而讓HRM在促進我國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好的作用。具體從HRM部門來講,無論是具體的企事業HRM部門,還是獨立的HRM公司來說,都應該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重視HRM的發展,不斷的為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職工營造一個優越的工作環境,為增強職工自信心而努力,從而確保職工可以勝任更具挑戰性的工作,以及為企業肩負更重要的責任。
其次,HRM管理部門要從微觀上對HRM進行全新的認識,并在HRM中融入新元素。
我國HRM管理部門不僅要從宏觀了解HRM,也要從微觀上對HRM進行全新的認識,深入開展管理體制改革,并在HRM中融入新元素。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一個全新的薪酬福利機制和績效考評管理體系,為我國HRM綜合水平的提升提供環境保障。績效考評管理體系作為HRM最重要的子系統,雖然其執行過程中難度相對較大,但HRM卻掌控著公司戰略目標的核心,從HRM的本質意義上進行分析不難發現,績效考評管理體系作為HRM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從根本上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同時還能促進與改善公司的整體績效成績,為公司的競爭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從HRM的運行目的來分析,HRM中的績效考評管理體系亦是公司實現按勞分配的基礎與前提,同時也為培訓管理體系的創新與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薪酬福利機制作為HRM的另一個重要子系統,薪酬福利機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發現職工與公司的共通點,從而自發的與職工分享成果,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薪酬福利機制不僅能夠有效的解決人力資源價值體系中收益分配問題,如果通過科學的處理,其還能夠促進公司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再次,HRM管理部門需要更加重視HRM能夠為企業經營、生產提供多少效益,及如何發揮HRM對企業經營、生產效率的帶動作用。
我國HRM管理部門可在戰略性的HRM構建核心體系指導下,通過對我國工業企業HRM戰略體系進行重新的規劃,除構建體系性結構的同時外,還應著重思考HRM戰略體系的科學性,在穩固的HRM基礎上,逐漸把科學的制度引入到HRM體系中來,有目的得開展HRM戰略體系構建工作,實現我國HRM水平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孫祖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人力資源因素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花俊.FDI、勞動力資源與我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
3.王馨.遼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的人力資源開發問題[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4.黃曉虹.關于金融危機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調整轉變的若干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9(71)
5.廖錦成.人力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定量分析—以廣西河池市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1(4)
6.于雄飛,包興.內蒙古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篇9
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制約因素
(一)農業地位的制約
農業是我國基礎型產業,但農業本身也是一種弱質經濟,難以形成專業化經濟發展模式。農村人口多以種植農作物作為經濟來源,在種植過程中,播種、施肥、耕田、噴藥除蟲以及收割等步驟都需要種植者親力親為,沒有形成專業化生產模式,其效率自然不高,因此需要更多勞動力用在種植方面。且農作物的種植并非短時間內能夠完成,這種時限上的限制讓農村人力資源難以長時間在外打工掙錢。在這種背景下,農村人口只能將時間大量投入在種田方面,而在農閑時期只能無事可做,無法創造經濟效益。
(二)教育的落后性
農村地區由于發展上的滯后以及地理位置的欠缺,國家即使投入了大量師資力量也難以將這些力量長時間留住,造成農村人口學習文化知識上的動力缺失。試想,接受教育的孩子長期更換教師,教師授課風格的差異性會造成孩子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變化,久之易產生對學習的抵觸感。加上這些下鄉教師工資調撥制度上的缺陷性,教師的教育積極性會受到較大打擊。
在這種教育程度落后的情況下,農村人口外出打工的就業率持續偏低,就業方向也多為工地民工,且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制約難以在其工作崗位上有所發展。因此,農村人口在教育落后的背景下外出打工,雖然能夠靠力氣掙到資金,但難以長遠發展,其經濟增長方式仍舊處于落后階段。
二、開發人力資源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優化策略
(一)合理安排剩余勞動力
在農業生產方面,農村人口的勞動力存在過盛情況,若將這類剩余勞動力合理安排到相應崗位,發展非農產業,將極大程度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非農產業的設立能夠減輕農村人口向城市工業發展的程度,避免一些城市出現農村人口數量過多情況。
從產業結構方面,應充分發揮農村自身產業優勢,將非農產業作為經濟增長方式的重點。在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可將重點放在中小型城市、城鎮方面,一是因為這些地區的就業費用要略低于大中型城市,競爭力較低;而是因為地緣關系的緊密性讓農村人口更愿意在離家較近的地方工作,不但可以更快適應新環境,在照顧農活方面也更方便。另外,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讓非農經濟中的分散問題得到較好解決,通過剩余勞動力的妥善安排達到城市化與農村工業化的統一。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目前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多為種植業,要想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文化建設迫在眉睫。若農村人力資源在思想素質與文化素質方面普遍長期偏低,那么其工作技能難以按照正常速度提升,因此將經濟增長從農業向二、三產業發展的幾乎可以說是難以實現。因此對于農村人口在教育上的投入還應增強,不僅需要加大教育人力資源的投入,還應加大資金的投入以及運作的管理。
在此方面,國家可以開展大學生村官扶植計劃,讓更多有志大學生深入農村,加強信息上的交流工作。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輻射范圍可以擴大到農村地區,通過減少錄取分數等政策讓更多農村學子有希望進入大學學習。另外,可以針對農村發展培養一批專業型人才,不再像傳統那樣僅依靠種植發展經濟,應多向農業研究方向轉變,通過技術上的優化與革新促進農業更優發展。
(三)合理控制人口
目前農村人口數量對受教育程度影響較大。我國在計劃生育方面的政策對農村地區有所偏袒,導致農村人口數量持續上漲。在經濟條件限制下,人口數量越多,其受教育程度較低。一些偏遠地區由于單純依靠種植業發展經濟,在勞動力上較為欠缺,因此生育次數居高不下,孩子在高中畢業甚至初中畢業后就會輟學回家發展種植業,在外出打工上造成了較大的文化缺陷。
(四)完善勞動力市場
相關部門應盡量完善勞動就業制度,對于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村人口應主動提供適合崗位,例如工業崗位等,以此來改變單純以開展植業發展經濟的模式。勞動力市場應將部分崗位預留,利用中介機構專門招收農村人口,增強就業市場的透明程度,為農村人口找到適合的工作環境,做到人盡其才。另外,相關部門還應詳細告知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會帶來的更優結果,讓農村人口愿意提升自身素質并轉變經濟模式,促進農村經濟的優化發展。
三、結束語
目前城鄉二元結構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應加大投入力度,通過對農村人口的合理配置達到人力資源的優化利用,通過非農業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達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傊?,我國要加大對農村人口的資源開發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向與模式,讓農村人口與經濟更加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新成.基于經濟增長方式的人力資源開發淺析[J].特區經濟,2010(11).
[2]王渝雪.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D].重慶師范大學,2012.
篇10
早期的管理學家們已經認識到工人的產出是企業效益的關鍵,他們使用了科學的方法來設計工作??茖W管理學派的創始人泰羅主張摒棄經驗主義的管理方法,形成科學的管理和操作規范,以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致力于讓工人學會如何采用正確的方法工作,而不是讓職工通過經驗的摸索來提高技能,他還主張讓人與工作之間相互匹配,管理的目標應讓雇員的財富最大化,從而保證雇主的財富最大化,即“大蛋糕”理論。在科學管理階段,理論界意識到雇員對企業生產效率的重要貢獻,破除以前將雇員視為“機器”的傳統觀點,對人性做出了“經濟人”的假設,提倡通過金錢的刺激來調動人的積極性。這些觀點雖然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為后來的人事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6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尤其是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和日本,經濟迅速得到了恢復并進入高增長。舒爾茨、貝克爾、烏扎華、盧卡斯和羅默等經濟學家認為利用傳統經濟理論無法解釋這種經濟增長現象,只有引入了“人力資本”概念才能有效地進行分析和解釋。他們認為人力資本對經濟成長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并自此掀起了人力資本研究的。所謂人力資本,就是體現在人的身上,表現為人的知識、技能、資歷、經驗和熟練程度等,綜合起來,表現為人的素質。
上述分析雖然是從企業這一微觀視角進行分析,但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基礎組織,無論是私人企業還是國有控股企業,對于人力資源的需求都是一致的,或者說人力資本就是知識經濟時代替代傳統資本核心地位的經濟發展源動力。
2基于宏觀視角的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
第一,基于經濟市場的環境需求來看,人力資源是社會生產活動中的基本要素,同時能夠對生產效率功能提供較高的貢獻力。首先人力資源是社會生產的必要投入要素,在現代社會生產不能全面實現機器自動化的情況下,人力資源就永遠是社會生產中的必要要素,而且人力資源在作為資本形式進行投入時所實現的收益周期要遠高于物質資本投入。其次人力資源是社會生產效率的基本促進力,通過對人力資源質量和規模的發展能夠對國內各個行業綜合發展質量提供有效促進力。
第二,人力資源發展所形成的知識積累效應對經濟增長產生了明顯推動力。目前時代經濟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知識資本積累對于區域內經濟增長的實際價值已經無須贅述。從人力資源發展的角度來看,國家層面的人力資源發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分別是人力資源規模、人力資源質量、人力資源發展環境,其中后兩個關鍵要素中都涉及了對高級人才發展以及高級人才服務的內容,由此可以實現知識資源回攏的渠道的優化,從而實現經濟發展促進性。
第三,人力資源發展可對國內就業市場完善提供貢獻力,從而帶動人均收入和消費動力提升。人力資源發展會直接帶來就業市場壓力,這種情況下國家政策會更多地傾向于就業政策完善、就業崗位增加,在就業條件逐步完善的情況下,社會基層勞動者收入水平會有所提升,進而會帶動消費增長。無論是社會平均收入還是大眾消費能力增長都會直接促進經濟發展。
3基于宏觀視角的經濟增長對人力資源促進作用
第一,經濟持續增長過程中,我國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方式都出現了持續的轉變,這帶動了國家政府對于經濟質量的深化認識。在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式上來看,國內經濟結構的轉型特點在于向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方向靠攏,這會直接推動高級人才的規模性發展;區域化經濟增長過程中強調區域經濟平衡,在具體的解決策略上國家主要以投資環境改良、人力資源市場改良為基本方式,這都與國內人力資源綜合水平的改善有重要意義;在全面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中央政策更多地傾向于農村區域發展,其中基礎推進項目包括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消費結構升級、農村人力資源回攏,這也涉及了人力資源的優化分配。
第二,在經濟環境逐漸完善的情況下,我國在經濟政策中也開始不斷增加民生性的內容,例如推出了更多關于就業促進和社會保障的刺激性政策,這對于人力資源發展提供了直接的保障條件。十,我黨提出了未來經濟發展應當更多地向保障與改善民生條件的方向發展,其中著重提出了就業保障和社會保障,為增加投資帶動就業,中央將在投資審批過程中增加就業評估和考核;中央亦將增強對地方政府就業政績的考核和問責,建立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從而真正實現“惠民生”。
第三,我國經濟增長當前爆發期接近尾聲,在向下個爆發期過度的過程中保持著相對穩定但緩慢的發展速度,這一條件下綜合經濟市場的發展仍表現良好,但一些傳統產業(主要指未進行內部改革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與生存存在一定障?K,對此國家也提出了相應的促進策略。自2011年以來國家開展了大量促進中小企業、傳統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促進政策,完善了社會就業環境的內部穩定性,消除了我國經濟增長過渡期人力資源發展的部分環境障礙。
篇11
通過各個研究都表明要想解決當前的能源性問題,我們必須采取一定的舉措,總結為四個字就是“開源節流”。所謂的“開源”就是增加加大能源的開發,加大對于能源的開發主要集中表現在加大對于現有能源的開發、新型能源的開發以及起補充作用的國外進口能源的引進等等。所謂的“節流”主要就是提高各個能源的使用效率。從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節流”的措施是既有利于現在也是對未來能源消耗的重要保證。我國只有全面的落實相關的“節流”措施,才能正真的實現節約型社會的建立,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更好的把握未來的能源消耗以及相應的經濟增長,我們必須對我國現代的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的關系進行準確的把握,然后針對現狀研究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來不斷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一、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現狀
世界上的能源利用的效率是根據能源消費原單位作為標準的,能源消費的原單位就是單位的GDP增長帶來的能源消費量,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單位的GDP增長所帶來的能源消費量,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這個數值越小,說明這個國家的整體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因此,這個指標在國際上被廣泛的應用。
我們通過分析現有的一些資料發展,我國的整體的能源利用的效率是比較低的。從一些相關的資料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我國的能源消費的原單位值要遠遠的大于世界上的一些發達的國家,這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夠表明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是以消耗非常珍貴的資源為代價的,是一種能源消費性經濟增長模式。但是這種情況的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我們可以降低能源消費原單位的數值,能夠出現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能源消費的不增長。如果整個國家的能源消費量降低這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夠給我國的環境保護帶來非常大的好處,實現正真意義上的節能減排工作。
我國現在正在處于向中等發達國家前進的重要時期,整個工業的水平也正處于一個向全面工業化產業邁進的階段,在這個重要的時期,我們必須重視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之間的關系,切實的將兩者保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水平上。
二、我國的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
國際上一般采用國內人民生產總值也就是GDP來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宏觀經濟增長的標準。因此,我們分析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分析國內的人民生產總值和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來進行。相關的資料表明我國的能源消費和國內生產總值長期以來處于一種幾乎呈一種同樣的態勢在發展,說明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能源的消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不過從整體上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內生產的增加速度要大于能源消耗的增長速度。
我國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經濟的增長主要靠能源的投入來帶動,進入八十年代以后,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從整體上來看整個能源的投入量呈減小的趨勢。九十年代之后到現在整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能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觀。
三、提高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的相關的策略
(一)逐步的實現對于制造業相關產業效率的提升
篇12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從1978年至1995年前,城鄉經濟總產出差距比較穩定,一直維持在1350―1600億元之間,在1995年之后,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二、三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城鄉經濟增長差距不斷擴大,1996年城鄉經濟總產出差距為2332億元,2001年與2003年差距擴大到了3000億元以上。城鄉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僅反應在經濟總產出的絕對差距,而且也體現在經濟增長率的差異方面,從1978年到2006年近30年間城鎮實際總產出年均增長率為5.12%,農村實際總產出增長率為4.10%,城市增長率比農村高約一個百分點。
(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且呈擴大態勢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分配方式主要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當時的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小,1978年為209.8元。1982年的實施激發了農村經濟的活力,城鄉差距一度相對縮小,城鎮與鄉村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6倍下降到1985年的1.9倍。1992年實施市場經濟體制后,經濟成分逐步多元化,城鄉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由1992年的1242.6 元擴大到2005年的7238.1元,城鄉收入比也由2.6倍擴大到3.2倍。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享有各種補貼、勞保福利和社會保障等隱性收入,城鄉收入比則更高。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結果是貧困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就城鎮來看,目前城鎮貧困人口規模超過了2000萬,約占城鎮人口的5%以上。如果從消費水平來衡量貧困人口或者進一步將進城打工農民工中的貧困人群考慮在內,城鎮貧困人口的規??赡軙^3000萬。
二、城鄉經濟增長差距的人力資本原因
什么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差異如何衡量呢?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指出,人力資本是指人們花費在人力教育、保健、培訓、遷移等方面投資所形成的資本,這種資本,就其實體形態來說,是活的人體所擁有的體力、健康、經驗、知識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總稱。從這一界定不難看出,人力資本主要體現為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接受職業培訓情況及遷移四個層面。由于勞動力培訓與遷移方面的數據缺乏,本文主要從前兩個方面來探討城鄉人力資本積累的差異。
(一)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低,城鄉差異大
雖然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文化水平總體上不斷提高,但是城鄉差異明顯。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顯示,2005年鄉村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是城市的5.53倍、城鎮的5.57倍。對于接受高層次文化教育的人口比例,鄉村均大大低于城市,如鄉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全國此類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為27.8%,比城市低22.8個百分點;鄉村具有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比重更少,只占全國的7.5%,城市與城鎮的這一比重分別為72.7%、19.8%,城鄉勞動力文化水平差異由此可見一斑,文化層次按照由低到高排列,農村人口所占比重越來越小,而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越來越大。
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標來反應的城鄉人力資本積累的差異更加直觀,據計算在1994年前城鄉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相差無幾,1994年后差距逐漸拉大。2006年城鄉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10.42年和8.10年,差距達到 2.32年。
(二)城鄉間健康人力資本積累差距大
良好的健康狀況是人力資本實現保值和增值的重要保證,也是社會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人力資本的積累通常用 “嬰兒死亡率”、 “孕產婦死亡率”、“身體機能失能率”等指標來反映。
1.城市兒童健康狀況優于農村兒童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6)資料顯示,1991年到2004年13年間全國新生兒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下降了17.7、28.7、36個百分點,農村中這三個指標下降幅度更大,分別下降了20.6、33.5、42.6個百分點,但因原來基數較大,至2004年兒童死亡率仍然較高,分別是城市的2.06倍、2.43倍與2.38倍,比城市13年前還高4.8、7.2、7.6個百分點。
2.城市孕產婦及60歲以上老人身體狀況優于農村
對城鄉孕產婦死亡率及60歲及以上生活不能自理人口比率指標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城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健康差異。近15年來,農村孕產婦死亡率明顯高于全國、全國高于城市,城鄉差距表現出周期性地縮小、拉大的變化。除了個別年份外,農村孕產婦死亡率比城市高1倍以上,有些年份甚至達到了2倍以上。全國60歲以上人口生活不能自理率也呈現出同樣的變動趨勢,不能自理率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農村―城鎮―城市,2004年農村人口生活不能自理率平均比城市高3.4個百分點,比城鎮高3.1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4個百分點。
以上分析表明,農村人口總體健康人力資本存量低于城鎮。從微觀角度來講,人口健康狀況的差異直接影響勞動力參與社會活動有效時間的差異和生產產品質量的差異;從宏觀角度來看,人口身體素質會影響整個地區內社會勞動生產效率,進而影響該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
三、結論與討論
篇13
一、當下我國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情況分析――以長春為例
(一)長春人力資源發展情況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對高技術人才需求越來越高,人力資源整體水平呈現上升趨勢。就以長春為例,人力資源水平近年來呈現著較大的增長勢頭,高技術人才數量增加明顯,滿足了企業對人才發展的實際需要。同時,高技術人才在地區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實現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和提升。長春人力資源發展過程中,勞動能力人口數量仍然占據較大的比重,這些人員滿足了基礎建設需要,是當下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技術人才比重有所增長,滿足了企業發展的需要,為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個體商戶以及私營業主的人數也在提升,為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但是縱觀長春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高尖端人才比重仍然較小,勞動型人力資源仍然占據人力資源的主體。從長春的人力資源構成情況來看,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仍占據經濟增長的主體,第三產業發展處于不斷上升期,第三產業的人才比重正在逐年增加[1]。
(二)長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情況
就長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發展情況來看,社會保障主要分為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三種,其中與人力資源影響較大的則是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長春地區的很多企事業單位擁有較為完善的社會福利,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但是私人業主、個體工商戶的社會福利以及社會保障較差,并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社會福利,同時,還有很多單位并沒有為員工購買保險,讓員工無法得到有效地社會保障。其中,尤以勞動型的人力資源為主,很多民工無法享受到企業的社會福利,只有單純的人身意外傷害險。綜合實際情況來看,長春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情況較差,有待進一步加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正在進一步完善,涵蓋的范圍也在擴大,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將進一步滿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但相應的社會福利,仍然存在較大的滯后性[2]。
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分析
(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關系分析
良好的社會保障,有利于提升人力資源的工作積極性,讓人們更加放心地投入到實際工作當中,免除人們工作的后顧之憂,從而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促進經濟的進步和發展。社會保障通過對人力資源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能夠更好地提升勞動者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使勞動者擁有較強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這樣一來,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社會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將促進人力資源整體水平的提升,人力資源能力提升,也將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三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將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3]。
(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可以說,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而人又是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障體系關懷的對象?;谶@一點,建立健全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提升人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關于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提升人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促進發展的基礎和首要前提,也是當下企業獲得強大競爭能力的關鍵。社會保障體系是對人的關懷,對促進人力資源的發展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因此,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的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的有機結合,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內在要求。加強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工作建設,符合當下經濟發展實際需要,能夠更好地滿足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讓他們發揮出工作熱情,提高經濟效益,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