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股票投資盈利方法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股票投資盈利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股票投資盈利方法

篇1

一.股票投資的概念和目的

(一)股票投資的概念

股票投資是指企業或個人用積累起來的貨幣購買股票,借以獲得收益的行為。

購買股票能帶來哪些好處呢?由于現在人們投資股票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充當企業的股東,享有股東權利,所以購買股票的好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每年有得到上市公司回報,如分紅利、送紅股。(2)能夠在股票市場上交易,獲取買賣價差收益。(3)能夠在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經營規模擴大時享有股本擴張收益。這主要是通過上市的送股、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配股等來實現。(4)能夠在股票市場上隨時出售,取得現金,以備一時之急需。(5)在通貨膨脹時期,投資好的股票還能避免貨幣的貶值,有保值的作用。

(二)股票投資的目的

股票投資與投資的目的具有相同之處,即是保值和增值。

股票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參與股份公司的發展,通過投資股份公司的股票成為股份公司的股東,通過分紅的方式分享公司的發展而帶來的利潤,而我國當前的股份公司的現金分紅能力較低,所有上市公司加在一起的現金分紅不足以抵消證卷市場收走的印花稅及手續費,造成股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每個投資者都虧損的局面,因此股票價格的上漲是投資股票的唯一收益,這是與股票投資的初衷相違背的,使股票投資向投機方向轉變,通過投資無法獲得收益的市場是不健康的,不成熟的市場。

二.股票投資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幣貶值的速度也在加快.存款的利息總也趕不上CPI的增速.于是投資理財便成了這幾年大家討論的熱點話題。

以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2.25%計算,如果在去年8月存1萬元,今年8月到期后,連本帶息共10225元。但由于今年8月CPI同比上漲3.5%,這10225元僅相當于一年前的9875元,貶值125元。而股票投資中高收益的有1000%,而大眾投資者平均收益都能達到11%,也就是說1萬元一年后也有10000×(11%-3.5%)=750元。由此可見,股票投資具有抗通貨膨脹的重要意義。

三.股票投資與其他投資方式的比較

股票投資的優缺點是相對其他投資方式來說的,所以在討論股票投資的優缺點之前我們先討論股票投資與其他投資方式的比較。以下我們主要討論活期存款,債券,基金,期貨,外匯等投資方式的比較。

(一)股票與活期存款的比較

活期存款具有流動性好,變現能力強,投資期間不限,手續簡便且運用方便,但獲利較低,難以抵御通貨膨脹對資本的侵蝕等特點。股票是一種無償還期限的有價證券,投資者認購了股票后,就不能再要求退股,只能到二級市場賣給第三者。股票的轉讓只意味著公司股東的改變,并不減少公司資本。在獲利方面,股票遠高于活期存款但是風險方面也高于活期存款,現在我國CPI增速高于存款利率,所以從保值角度講,股票也優于活期存款。所以與活期存款相比,股票具有以下優點:流動性好,獲利豐厚,能抵御通貨膨脹對資本的侵蝕。同時具有變現能力差,風險大的缺點。

(二)股票與債券的比較

債券具有安全性高,收益穩定,到期償還本和利,流動性強,可隨時賣出風險低等投資特點。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流動性強,可隨時賣出。所以股票與債券相比具有以下缺點:風險性高,收益不穩定的不足之處。

(三)股票投資與基金的比較

集合理財,專業管理。基金將眾多投資者的資金集中起來,委托基金管理人進行共同投資,表現出一種集合理財的特點。通過匯集眾多投資者的資金,積少成多,有利于發揮資金的規模優勢,降低投資成本?;鹩苫鸸芾砣诉M行投資管理和運作?;鸸芾砣艘话銚碛写罅康膶I投資研究人員和強大的信息網絡,能夠更好地對證券市場進行全方位的動態跟蹤與分析。將資金交給基金管理人管理,使中小投資者也能享受到專業化的投資管理服務。

(四)股票投資與期貨投資的比較

期貨具有有以下特點:(1)以小博大。(2)交易便利。(3)信息公開,交易效率高。(4)期貨交易可以雙向操作,簡便靈活。(5)期貨交易隨時交易,隨時平倉。(6)合約的履約有保證期貨交易達成后,須通過結算部門結算、確認,無須擔心交易的履約問題。

(五)股票投資與外匯的比較

外匯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交易市場,外匯具有與期貨相似的交易特點,,并且由于外匯是全球性的交易,所以可以一天24小時不間斷交易。并且外匯交易具有各種各樣的交易方式:(1)即期外匯交易(2)遠期外匯交易(3)套利交易(4)外匯期貨交易(5)外匯互換交易。

所以外匯與股票相比股票具有以下特點:交易方式不靈活;不能雙向交易;交易時間也有嚴格要求;并且外匯交易具有多方式的交易方法,而股票交易方式比較單一;股票投資資金要求低;股票投資風險相對也低,相比更適合大眾投資。

四.股票投資的優缺點

(一)股票投資的優點

各種投資方式中,買股票應該是大眾投資者最好的投資方式。

股票還有以下優點:

1. 投資收益高。股票投資風險大,收益也高,只要選股得當,就能取得豐厚的投資收益。

2. 購買力風險低。與固定收益的債券相比,普通股能有效地降低購買力風險。因為通貨膨脹率較高時,物價普遍上漲,股份公司盈利增加,股利也會隨之增加。

3. 擁有經營控制權。普通股股票的投資者是被投資企業的股東,擁有一定的經營控制權。

(二)股票投資的缺點

股票也具有良好的流動性,但是變現能力卻不好,因為股票具有不可償還性。股票是一種無償還期限的有價證券,投資者認購了股票后,就不能再要求退股,只能到二級市場賣給第三者。股票的轉讓只意味著公司股東的改變,并不減少公司資本。從期限上看,只要公司存在,它所發行的股票就存在,股票的期限等于公司存續的期限。但是股票買賣存在價格差異,也許在你需要變現的時候價格卻低于預期或者購買價,變現的話可能存在虧損風險。

另一方面股票投資還需要有一定的投資分析基礎,不像基金那樣能交給專業的投資機構管理。

要說股票投資的優勢和劣勢,肯定要有比較才能說清楚。和銀行存款、債券、基金、權證、理財產品、期貨、外匯相比較之后,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答案,股票投資的優勢:風險與收益適中;操作難度適中;可以長期投資,股票背后是企業,可以分享企業的成長收益。

股票投資的劣勢:對于保守的人來說存在一定的風險,在政策市里,一般投資者對政策的解讀能力不足,目前A股業績好的上市公司也多,但是由于國內股票市場走勢與經濟表現背道而馳,市場透明度低造成信息不對稱,投資風險大,投資需慎重。

參考文獻:

[1] 裴蘭英.郁東敏《證券基礎知識》(2009年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篇2

1 股指期貨概述

股票指數期貨(Stock Index Futures)是指在交易所進行的以某一股票價格指數作為標的物,由交易雙方訂立的,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約定價格進行股價指數交割結算的標準化合約的交易。1982年2月24日,價值線指數在美國堪薩斯農產品交易所推出,它標志著股票指數期貨的誕生。

股指期貨交易的特征與流程與普通商品的期貨交易基本相同,但由于股指期貨買賣的標的是經過統計處理的股票價格指數,因此它又與股票市場有關。股指期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股指期貨的交割方式采用現金結算,而不是實物交割;股指期貨合約的價格是人主觀賦予的;股指期貨既有利于防范系統性風險,又有利于防范非系統性風險。

2 中國概念股指期貨

2.1 國外推出的中國概念股指期貨

隨著2006年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SGX)強行率先推出全球第一個以中國內地股票指數為標的的股指期貨――新加坡新華富時中國A50股票指數期貨,在國內市場對股指期貨的需求迫切,國外對股指期貨競爭式的“搶跑道”,迫使我國加快金融期貨的發展。

其實不只有新加坡提前推出了以中國股市為標的的期貨,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有過嘗試,推出了以中國公司在香港以及國外所發行的股票和其他權益類證券(如 ADR 等)為標的的股指期貨。

2.2 國內即將推出的滬深300股指期貨

2006年9月8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成立后,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的股指期貨將成為在該交易所掛牌的首只交易品種。從理論上講,股指期貨標的指數應從交易型指數中選取,但是由于歷史原因,一些基準指數已有很好的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便于市場推廣,所以此類指數大多成了較有影響力的股指期貨品種的標的指數。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首只股指期貨的交易品種,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是因為滬深300指數較其他指數更具權威性和先進性,這是由滬深300指數的標的成份決定的。從滬深300指數的編制方法和實際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滬深300指數在規模性、交易性、代表性、投資性等方面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2.3 境外搶先推出中國概念股指期貨對我國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經驗。新加坡交易所搶先推出日經 225 股指期貨對日本股票市場產生了很大影響。雖然日本于1987年6月9日推出了本國第一支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大阪50種股票期貨合約,但不久后就停止交易,受制于新加坡交易所期貨交易的局面在很長時間里沒有扭轉。在新加坡交易所剛推出日經225指數期貨時,日本管理部門不允許本國基金經理利用SIMEX的日經225指數期貨從事股指期貨交易,只有美國和歐洲的機構投資者利用SIMEX的日經225股指期貨合約對其投資于日本的股票進行套期保值,這樣日本金融機構相對來講處于不利位置。這些外國機構投資者在外國交易所利用外國的合約買賣日本股票市場的資產,完全擺脫了日本大藏省的管理。

而對我國股市可能有較大影響的是新加坡交易所推出的新華富時中國A50股指期貨。新加坡先于我國推出股指期貨,雖然對我國的股市有一定的影響,但筆者并不認為會出現類似日本那樣的被動局面。首先,日本和新加坡都是資本開放度比較高的國家,資金進出并沒有太大的限制,國際游資可以通過新加坡日經225指數期貨和日本股市兩邊進行炒作,達到獲利的目的。而中國的資本市場基本還是關閉的,盡管QFII可以進來,但其力量相對國內資本來說,控制權還是掌握在國內機構手中。對于無法統計的地下熱錢,由于受到較大的限制,大規模進出也并非易事,很難通過新華富時中國A50股指期貨來控制國內A股市場。其次,國內資金也受到資本管制,很難大量投資國外市場。盡管QDII能投資國外市場,但在自己家中呆久的國內機構出去,也勢必會小心謹慎,相對于國外的大資金,國內的機構還不夠成熟。綜合內外兩面方的資金,都由于受到資本管制,新加坡推出的新華富時中國 A50 股指期貨對我國股指期貨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

3 股指期貨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3.1 股指期貨對股票市場波動性的影響

我國推出股指期貨將有助于降低市場換手率,鼓勵中長期投資,延長市場波動周期,收斂波幅,從而促使中國股票市場走向成熟。但是仍有不少觀點認為股指期貨的推出會加劇股票市場的波動。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1)股票市場的波動性恰恰是股指期貨產生的前提,而非結果。從各個市場股指期貨的推出時間看,往往是股票市場波動頻繁、風險積聚的時候。

(2)股指期貨的價格變化恰恰是對股票現貨遠期市場波動的反映,而不是波動的根源。股指期貨對宏觀經濟等各種新信息的敏感度高于現貨市場,它可以通過價格發現功能,使期現貨市場產生聯動作用,加快股票市場對宏觀經濟的反應速度,引導股市走勢,長期來看這有助于提高現貨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1990年日本股市向下調整,股指期貨交易量一度達到股市交易量的10倍。1992年日本股市達到歷史低點時,大藏省企圖通過限制股指交易來降低市場波動性,因此采取了大幅提高股指期貨保證金和傭金、擴大漲跌停板等措施。但股票現貨市場未有根本好轉,期貨市場交易量也不斷萎縮。

3.2 股指期貨對股票市場交易量的影響

股指期貨推出后會不會造成股票現貨交易清淡、行情低迷?筆者認為不會。開展股指期貨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的規模和流動性都有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雙向推動的態勢。股指期貨推出會加大股票現貨市場規模、增加市場流動性,是更好地繁榮和推動股票現貨市場發展的有效手段。

(1)股指期貨的推出會增強投資者更廣泛參與股票現貨市場的信心。股指期貨推出后,投資者有了管理風險的有效手段,特別是一些大的機構投資者,可以更積極地進入股票現貨市場,市場總體資金量會大大增加,同時這些投資者也會在股指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推出股指期貨,對期現貨市場來說是一個“雙贏”。這樣,各種閑散資金、機構資金不僅會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這個市場,而且還會從戰略上考慮在這個市場配套長期投資。

(2)推出股指期貨會使股票現貨市場更加活躍。因為期市多空雙方為影響股指期貨價格而大量交易股票會提升股市交易量,這一點在期貨到期日會表現得尤為明顯。如1997年12月1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指期貨、股指期權和股指期貨期權的到期日,大量套利者將股票交易量推高并創出天量。

(3)推出股指期貨給投資者提供了熊、牛兩種市況下均能盈利的機會。由于我國股市目前暫無做空機制,股票投資者只能在牛市狀況下才能盈利。而上市股指期貨等衍生品可使投資者無論在牛市還是熊市都有機會獲利,這無疑有利于激發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從而活躍股票市場,尤其在股市低迷時期這種作用更為明顯。

3.3 股指期貨對股票市場投資思維方式的影響

股指期貨的推出增加了市場博弈的復雜性。股指期貨推出之前,市場呈現單邊特征,投資者只能通過股市的上漲賺取利潤,在下跌的時候只能承受損失或不作為,因此,博弈的雙方都只能造成一種市場表現,即股市上漲,只是上漲的幅度、時間有所差異。而股指期貨推出后,市場呈現雙邊特征,不但市場上漲可以賺錢,而且在下跌的時候可以通過期貨市場的超額收益來獲得利潤。同時,我國正在推出融資融券制度,若和股指期貨結合起來,則市場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多空雙方對峙局面。股指期貨推出后,期貨市場會出現三類投資者,他們各自的投資思維方式和操作策略有所不同:

(1)套期保值者,以實現現貨的套期保值為主要目的,規避市場系統性風險。套期保值包括多頭套期保值和空頭套期保值:多頭套期保值是看漲型投資者以規避市場下跌的風險而采取的措施,而空頭套期保值則是看跌型投資者以規避市場上升的風險而采取的措施。

(2)投機者,直接入市買賣股指期貨。這種將交易策略建立在大勢研判和倉位控制的基礎上,以獲取暴利為目的的投資方法,這類投資者面臨極大的風險,但是也具有潛在的高額收益,它們是市場主要流動性提供者,也承擔了風險轉嫁的功能。

(3)套利者,這些套利方法主要包括同指數期現套利、跨市套利以及跨期套利等等。相對來講,套利風險較小同時收益也較小,套利者可以消除市場失效的現象。

4 結語

有些人把股指期貨的推出看作是一種利空,認為股指期貨的面世,股票市場就要下跌,但是他們忘記了在期貨市場不僅能做空,同樣也能做多,結合國外已經推出過股指期貨的國家,都并沒有因為股指期貨的推出而徹底改變先前的趨勢。盡管股指期貨對股票市場有助漲助跌的效果,但上文已經提過,我國推出股指期貨將更有助于降低市場換手率,鼓勵中長期投資,延長市場波動周期,收斂波幅,從而促使中國股票市場走向成熟。股指期貨的推出對我國的金融市場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應當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從事股指期貨交易,但是如果風險控制不當、管理不當,公司會出現巨額虧損,巴林銀行的倒閉就是前車之鑒。只有在不斷研究那些比較成熟的金融市場基礎上,結合我國自身的金融生態環境,設計出一套適合我們自己的股指期貨規則,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章晟,譚顯榮.股指期貨實務[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葉永剛,黃河.股票價格指數期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篇3

摘要:本文就財務風險如何影響公司各種財務決策進行了系統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導企業的各項財務決策。

Abstract: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problem that how the financial risks affect the companies' various financial decisions, so as to better guide the financial decisions of enterprises.

關鍵詞:財務風險 財務決策 影響分析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financial decisions;impac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9-0125-02

0引言

在傳統意義上,風險常被視作一個“貶義”詞,如韋伯斯特字典將風險定義為“暴露在危險之中”。但風險的中文符號則更生動和確切的描述了風險的含義。“?!北硎尽拔kU”,“險”代表“機會”,結合起來就意味著“風險”。以往文章僅從財務風險的負面作用來討論如何防范財務風險,而本文則從風險的較為全面的含義即危險和機會層面來看待財務風險,并將其應用到各項財務決策中。

1財務風險的種類

風險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時期內可能發生的各種結果的變動程度。對企業來說,風險分為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對于財務風險的定義有一種觀點認為:財務風險是企業用貨幣資金償還到期債務的不確定性,認為財務風險與負債經營相關,財務風險是因償還到期債務而引起的,如果企業沒有債務,就不存在財務風險。這是一種相對靜止的觀點。本文認為,上述觀點對財務風險的敘述不夠全面。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一般包括籌資活動、投資活動、資金收回和收益分配四個方面。根據這些主要財務活動中包含的不確定性,財務風險可以大致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收益分配風險。

2財務風險的衡量

財務風險的衡量主要可以通過兩種分析方法進行。一種是杠桿分析法,其中包括經營杠桿分析和財務杠桿分析法。另外一種是概率分析法,其中用到期望值、標準差和變異系數三個指標。

3財務風險分析在各項財務決策中的應用

3.1 籌資風險分析與籌資決策籌資決策的核心也即資本結構決策。企業在籌資活動中會產生籌資風險,籌資風險是指由于債務籌資引起每股收益的變動性以及由于債務籌資而到期不能還本付息的可能性,包括每股收益變動性風險和償債風險。負債率過高或過低的判斷主要借助于風險―收益關系分析。公司利用財務杠桿是為提高股東收益,但股東收益的提高以相應提高其財務風險為代價,這就是風險與收益間的均衡。公司資本結構管理的首要目標就在于找出這樣一種籌資組合,以使得風險一定下的股東收益最大化。對于償債風險則可以用現金流量分析。用現金流量分析償債風險并用于資本結構決策,是較為穩健的方法,它能給管理者以啟示,即公司能夠承擔多大的由于現金不足而導致的財務風險?在預期財務風險一定的條件下,公司額外負債的最高極限有多大?

3.2 投資風險分析與投資決策投資風險是指企業投入一定資金后因市場需求變化而影響最終收益與預期收益不一致的風險。投資風險主要有債券投資風險和股票投資風險。

3.2.1 債券投資風險分析及債權投資決策①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無法按時支付債券利息和償還本金的風險。避免該風險的方法是不買質量差的債券。②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利率變動而使投資者遭受損失的風險。減少利率風險的方法是分散債券的到期日。③購買力風險:是指由于通貨膨脹而使貨幣購買力下降的風險。減少風險的方法是投資與預期報酬率會上升的資產。④變現力風險:變現力風險是指無法在短期內以合理價格來賣掉資產的風險。避免風險的方法是購買國庫券等可在短期內以合理的市價出售。⑤再投資風險:購買短期債券,而沒有購買長期債券,在利率下降時,會有再投資風險。避免方法是預計利率將會下降時,應購買長期債券。

3.2.2 股票投資風險分析及股票投資決策股票投資風險與其要求的必要報酬率之間的關系可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來揭示,該模型被投資者廣泛用來解決投資決策中的一般問題。

3.2.3 投資項目風險分析與風險投資決策項目投資決策涉及的時間較長,對于未來收益和成本很難準確預測,既有不同程度的不確定性或風險性。如風險較小,可忽略其影響,如風險較大,足以影響方案的選擇,決策時應加以考慮。常見的風險投資決策方法有:風險調整貼現率法和風險調整現金流量法。①風險調整貼現率法:指將與投資項目有關的風險報酬率,加到資本成本或企業要求達到的投資報酬率中,構成按風險調整的貼現率,并據以進行投資決策分析的一種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對于高風險項目采用較高的貼現率去計算凈現值,然后根據凈現值法的規則來選擇方案,這里所采用的較高的貼現率,就是指風險調整貼現率。②風險調整現金流量法:風險的存在是投資方案個個年度現金流量不確定,需要對此進行調整,把不確定的現金流量調整為確定的現金流量。常用的方法是肯定當量法,也成為確定當量法。肯定當量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用一個肯定當量系數把有風險的現金收支調整為無風險的現金收支,然后用無風險的貼現率去計算凈現值,并以此分析評價投資方案的優劣。

3.3 資金回收風險分析與信用決策信用決策通常分析企業信用政策變化是對收益和風險的影響;企業給客戶的信用條件越寬松,則銷售額增加,現金流入增多,但同時在應收賬款上的投資增加,從而增加了資金回收風險。企業收緊信用,則結果相反。決策者在制定信用決策是要考慮的關鍵是:增加的收益是否大于放寬信用所帶來的各種附加成本,其中比重很大的一項為壞賬損失。

增量現金流量分析可以給我們提供決策的依據。

3.3.1 基本公式信用決策需要考慮的相關因素定義如下:

S――年銷售額;VC――可變成本占銷售額的比例;ACP――應收賬款平均收賬期;BD――某一銷售水平下,壞賬損失占銷售額的比例;R――折扣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D――銷售折扣率。

信用銷售形成的稅后經營凈現金流量為:

CFt=[S(1-VC)-S(BD)-SRD](1-T)(1)

式中T為所得稅稅率;S(1-VC)――稅前利潤(未計固定成本);S(BD)――一年中的壞賬損失;SRD――一年中的銷售折扣損失。

3.3.2 增量現金流量分析將新、老信用政策作對比,進行增量分析。一下表N和O分別表示新老信用政策,則投資增量為:

ΔCFO=VC(SN/365)ACPN-VC(SO/365)ACPO(2)

經營期凈現金流量增量為:

ΔCFt={[ SN(1-VC)-SN(BDN)-SNRNDN]-[SO(1-VC)-SO(BDO)-SORODO]}(1-T)(3)

信用政策改變引起的凈現值增量為:

ΔNPV=ΔCFt/K-ΔCFO(4)

式中K――考慮現金回收風險后的稅后要求收益率。3.4 收益分配風險分析及股利決策股利政策是企業決定對其盈余進行分配的方案選擇,股利政策的實行會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一些有利的影響,同樣也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財務風險。股利政策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股利政策是否與公司價值相關?股東如何在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間取舍?一般來說,公司的股利政策取決于公司的實際盈利情況,如果公司的盈余是穩定的,則可以發放較高股利,否則只能發放較低股利,這時的低股利政策可以減少因盈余下降而造成股利無法支付、股價急劇下降的風險,還可以將更多的盈余轉化為投資,以提高公司權益在資本中的比例,減少財務風險。因此,在進行股利分配決策時,公司可選擇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案:

3.4.1 剩余股利方案在公司有良好投資機會時,根據一定的目標資本結構,測算出投資所需的權益資本,先從盈余當中留用,然后將剩余的盈余作為股利予以分配。采用本政策的根本理由在于保持理想的資本結構,使綜合資金成本最低。

3.4.2 固定股利或穩定增長股利的方案這類方案把每年股利固定在某一水平并在較長時期保持不變,只有當公司有把握使未來盈余顯著增長,才提高股利發放額。但是,在長期通貨膨脹的年代里,股利也逐年提高,以抵消通貨膨脹的不利影響。

3.4.3 固定股利支付率的方案該政策是公司確立一個股利占盈余的比率,長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采用本方案能使股利與公司盈余緊密配合,以體現多盈多分,少盈少分,無盈不分的原則。但是,這種政策下各年的股利變動較大,極易造成公司不穩定的感覺,對穩定股票價格不利。

3.4.4 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的方案該股利政策是公司一般情況下每年只支付一個固定的、數額較低的股利;在盈余較多的年份,在根據實際情況向股東發放額外股利。但額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著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規定的股利率。

綜上所述,由于風險和收益之間存在著對等關系,為了實現一定的收益必然伴隨著與之相對應的風險。敢于冒風險的企業充分利用有利時機,往往從高風險中獲取高收益。不冒風險,一味地降低風險保守經營,企業是不會有多大發展的。因此,對于財務風險,我們不應消極回避,而應正確認識、駕馭,通過對各種財務風險進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指導企業的各項財務決策,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財務管理目標。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編.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3.

[2]王斌.企業財務學(2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2.

[3][美]Aswath Damodaram著,鄭振龍等譯.應用公司理財[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4]霍海泉,賀素文.股利政策探析[J].投資與證券,2000(7).

篇4

2006年中小上市公司成長性排名

與往年一樣,我們的排名將劃分出高成長性公司、一般成長性公司和低成長性公司,高成長性公司是成長較快、業績大幅增長的公司,是投資者熱捧的對象;而低成長性公司是成長緩慢、停滯,甚至于出現巨額虧損的公司,它們的成長已經出現危機。

成長性排名的基本指標

為了與往年的排名具有可比性,我們繼續推出兩個排名。在所有183家中小上市公司中,我們按照成長性的排名將公司分為三類,即高成長性公司(排名前50位),低成長性公司(排名后50位),一般成長性公司(排名居中83個公司);在中小企業板的102家上市公司中,將成長性指數排名前30位的列為高成長性公司;后30名為低成長性公司,中間42家公司為一般成長性公司。

成長性排名包括財務類指標(其中包括業績增長指數、盈利能力指數、資金運營能力指數)和一般性指數(其中包括市場預期指數和公司規模指數),各指數各自擁有二級指數。各項指標的最大小值及公司名稱如表1:

成長性指公司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通過生產要素與生產成果變動速度間的優化而獲得的公司價值的增長能力,其表現為公司產業與行業具有發展性,產品前景廣闊,公司規模是逐年擴張的、經營效益不斷增長的趨勢。上市公司成長性的分析一方面包括行業、市場、產品的變化趨勢這樣一個宏觀因素,另一方面包括了微觀財務部分分析,是全方位的、動態的分析,帶有前瞻性的分析預測。成長性排名則是一項綜合評定的評價過程。

由于部分指標的計算過程中涉及到非負值的要求(如市盈率),因此我們的評價方法對于出現虧損的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攤薄的每股收益)將按照每股虧損額的大小進行排名,虧損額越大其成長性越差,因此,部分虧損公司并沒有進入我們的各項指數排名,而只進入了最終的成長性排名。盡管這樣的評價可能有失公允,但從分析的角度來看,這種方法仍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中小企業板公司成長性分析

中小企業板在2006年底有中小上市公司102家,我們對這102家進行成長性排名和將中小企業板公司與主板中小上市公司共同進行成長性排名,排名結果顯示中小企業板公司的成長性明顯好于主板中小上市公司。在全部183家中小上市公司成長性排名中,50家高成長性公司中有40家中小企業板公司,前10強中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占了8強;而在低成長性的后50名中僅有20家中小企業板公司。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將主板中小上市公司與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合并評價帶來一個問題,即各評價標準的變化。在我們的研究中各指標的大小由各指標的最大、小值及樣本的指標值共同計算得到,因此合并評價后評價結果可能與分別評價時存在一些“矛盾”。比如蘇寧電器(002024)在中小企業板中排名第3位,領先孚日股份(002083)3位,而在合并之后蘇寧電器(002024)排在第4位,反而落后孚日股份(002083)1位。類似的公司盡管很少,但由此可見,我們的評價方法對于個別極端值的出現仍缺乏較好的處理方案。

中小企業股票內在價值

在某種程度上投機行為是由投資者集體的心理做依據,而不是建立在財務和會計的理論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投機行為是零和博弈,股票上漲出手賺得的收益等于購買者的損失,對于經濟整體而言并沒有任何凈收益。而且對長期投資者來說也無任何凈收益上的影響,因為長期投資者的總報酬主要由基本價值決定。股票市場上偶爾會產生投機泡沫,或者某些行業會很時髦,但是投資者愿意為股權支付的價格最終還是圍繞著背后的基本價值而變化。因此隨著機構投資者逐漸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力軍,更需要重點了解的是股票的內在價值。

2006年全部183家中小上市公司中,股票內在價值最大的為34.98元(鑫富藥業,證券代碼002019),最小值為1.98元(賢成實業,證券代碼600381),183家的平均值為10.31元。中小板的平均值為10.83元,略高于全部183家的平均值,而主板中小企業的平均值為9.66元,遠低于中小板企業的平均值。這也從側面說明中小板企業的平均盈利能力要高于主板的中小企業。國有企業的平均值為10.56元,略高于非國有企業的10.12元,由于樣本中非國有企業的數量遠大于國有企業,所以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在盈利方面沒有明顯的統計差異。如下圖所示:

在股票內在價值排行榜中,排名前50名的企業中,高成長性企業占了20家,遠遠高于低成長性企業的數量。而在排名后50名的企業中,低成長性企業卻占了24家,而高成長性企業只有8家。這充分說明了,內在價值較高的企業,成長性也會比較好。如天地科技、蘇寧電器的內在價值分別排名為第9和第12,成長性排名分別為第8和第5。

股票內在價值與2007年4月30日的股票價格相比,內在價值與股票價格相差比例最小的為洪城股份(證券代碼為600566,內在價值為8.215元,股票價格為9.7元),內在價值與股票價格相差比例最大的為S*ST海納(證券代碼為000925,內在價值為3.78元,股票價格為17.57元),所有183家的股票價格平均值超出內在價值平均值89.49%,說明經過2006年一年的牛市以后,股票的價格已經較大幅度地超過了股票的內在價值,如果中小企業的平均業績在未來沒有很大的提升,那么整個股票市場將會存在較高的風險。

高成長鑄就牛市繼續新動力

從目前看,A股市場的短期走勢有點迷茫,因為上證綜指自去年8月底重啟升浪以來,一直未有較大幅度的調整,積累了極大的調整壓力。因此,一旦一線指標股出現波動,大盤的短期走勢方向將會撲朔迷離。

但對于理性的投資者來說,短線趨勢的迷茫并不會改變他們的操作思路,因為在他們眼里,只要證券市場的長期趨勢不發生逆轉,那么,短線的波動只不過是牛市行情中的一次正?;貦n,并不會改變市場主流資金對大盤、對做多主線索的看法。更為重要的是,大盤指數的波動也不會改變上市公司的內在估值,只要上市公司的業績是穩定增長的,那么,大盤指數的大幅波動可能僅僅會影響著資金的估值看法,但并不會改變業績穩定增長所帶來的長期做多動力。

也就是說,不管大盤的短期走勢如何迷茫,只要能夠尋找到具有較為確定增長預期的上市公司,即高成長性企業,且具有較低的市場投資風險,那么,這些企業就是我們現在可以重點關注,并可以適當投資的企業。這其實也是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能夠戰勝市場的法寶之一,即以較為確定的成長性和較低的投資風險應付短線走勢不確定的市場。

投資者把目光投向具有高成長性的上市公司希望通過投資該類公司獲得成長性回報,但高成長上市公司的挖掘并不容易。一些公司雖然具有前景光明的行業特征,但并不意味著該行業所有公司都有良好的成長;有些公司業績在短期內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否具有持續成長潛力尚難預料,比如“民企”借殼重組上市的公司,其成長的穩定性也是大起大落,近期復牌上市的*ST長控,當日復牌后股價一度大漲1000%,而被交易所停牌后,其公布的一季度業績報告卻顯示每股收益(EPS)高達4.73元,這類公司就很難歸類為真正意義的成長性公司,也許暫時債務重組提高了公司業績,但未來卻不一定是成長性良好的公司,且股價大的波動也導致了這些股票的投資風險較高。

選擇成長股、挖掘成長性公司并戰略性地長期持有,往往可以得到高于市場平均利潤的投資收益。從未來市場投資來看,我們需要關注那些經營業績連年保持增長而股價并沒有出現明顯波動的品種進行投資。在挖掘這類股票投資時,要依據行業狀況、公司治理、公司相對價格、高層治理等諸多因素考慮,那些僅僅依據重組或短暫的政策性投資收益而非主營的假成長性公司是我們要防范的。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長期牛市是必然的,那么目前的結構性調整就一定是暫時的;如果局部高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高成長就一定會是理性投資的最佳選擇,也是推動牛市繼續前進的動力。

成長性與投資風險的綜合排名結果如下表所示(受篇幅所限,僅列出排名前20名的中小上市公司)。該排行榜在較大程度上與成長性排名和投資風險相吻合,前20名的公司中有9家是高成長性公司,沒有低成長性公司。同時,排名前20的公司中有19家是低投資風險的,沒有高風險公司。作為中小上市公司綜合排名的前20名,他們不僅表現了業績增長、規模擴大的高成長性而且也體現了良好的市場表現。

在綜合排行榜的前20名中,平均投資風險僅為0.04,遠低于全部183家中小企業的平均值0.31,平均內在價值為14.10元,遠高于全部183家中小企業的平均值10.31元。因此,通過上表的排名比較以及下圖的均值分析,綜合排名前20名的企業為高成長性、高內在價值,且市場投資風險低的企業,應該是投資者重點關注的企業。這也是我們做此研究的初衷之一,便是希望通過企業的成長性及市場的投資風險來引導投資者合理投資。

篇5

一、資本運作現狀分析

在現代社會,傳媒業既有意識形態屬性和功能,也具有產業屬性和功能。資本進入媒體,媒體進入資本市場,已成為了一個愈演愈烈的趨勢。能否充分利用好資本市場的資源越來越關系到一個傳媒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傳媒企業不僅要具備豐富的資源,而且要擁有一套科學的資本運營手段和方法。湖南電廣傳媒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資本運作方式來實現其資本增值。

(一)上市融資

采用發行股票的直接融資方式從資本市場獲得資金,這可以說是融資速度最快、額度最大的融資方式。1999年3月25日,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總股本15800萬股,流通股本5000萬股,2000年發行6000萬股,籌集資金近40多個億。通過2000年公募增發,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由增發前的45%降至27%左右,使公司的債權融資能力大大提高。[1]

(二)創新投資

湖南電廣現在投資的項目幾乎每個都是省內獨一無二的,市場潛力很大。例如有線電視網絡、世界之窗、國際會展中心、湖南廣播電視中心等。其中有線電視網絡是其最近比較典型的投資項目,它是電廣傳媒目前投資最大、也是具有巨大增值空間的一項主業,經營范圍涵蓋了電視節目傳輸、數據傳輸、電子商務、網上增值等多種相關業務;此外,湖南廣電還以湖南娛樂頻道的名義與北京天中文化共同成立了上海天娛傳媒有限公司,由天娛公司所有藝人相關產品的發行和制作,負責電視節目、藝人合約、唱片、圖書、網絡等全程運營項目,這樣的創新投資無疑是充分利用品牌和明星資源的有效模式。

(三)模式整合

模式整合主要體現在經營整合、廣告整合和“三位一體”整合三個方面。

首先,經營整合是指將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戶外等不同媒體整合聯動,以便做到優勢互補、取長補短、互相借力和合作多贏。例如,湖南衛視和安徽衛視、青海電視臺目前達成節目互換共享戰略;《超級女生》與蒙牛捆綁合作以及湖南廣電與阿里巴巴旗下淘寶網共同組建湖南快樂淘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其次,廣告整合。湖南電廣承接的廣告不再僅限于湖南境內,而是走出湖南、打破地域界限,把廣告業務逐步推向省外市場及其他媒體和領域,形成跨媒體、跨地域、跨行業整合的廣告新格局;此外,湖南電廣不僅在媒體和品牌廣告上做強做精,也考慮在橫向上做全做周,形成經營業務體系和規模效應。

最后,“三位一體”整合。湖南電廣在穩固廣告業務同時還積極拓展節目制作和有線電視業務,目前公司的業務已經形成“廣告、節目、網絡”三位一體的格局。例如旗下的金鷹傳媒有限公司是國內電視節目制作、藝人經紀、商務推廣和大型節慶節會運營等領域的行業領先者,承接了湖南娛樂頻道、青海衛視、深圳衛視等電視頻道的多個欄目制作與營銷。通過“三位一體”整合后,公司的各項業務收入不僅超額完成利潤目標,而且相比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成績。[2]

(四)多方獲利

為轉變盈利模式,改變以往單一的廣告盈利模式,湖南電廣先后與盛大網絡、淘寶網、青海衛視、安徽衛視等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節目制作、廣告、電子商務、影視圖書出版、網絡推廣等等全天候的范圍經營,不僅為湖南廣電尋找到了一種創新型的盈利方式,也為穩固湖南電廣的市場優勢地位奠定了雄厚基礎。

通過上述四種資本運作方式,湖南廣電傳媒在資金規模、業務范圍、盈利能力、以及市場地位等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功,企業資本得到了飛躍式的增長。但是,在當前國內市場經濟運作模式尚不健全,相關傳媒法制體系還不完善等情況下,我國廣電業在對資本運營的探索和操作中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和困難,在觀念和行為上都會表現出稚嫩的一面,正如湖南廣電傳媒在推行新事物“以股抵債”方案時,雖然在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問題、優化組織結構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給企業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二、“以股抵債”的基本認識

(一)概念界定

嚴格的說,“以股抵債”應該也可以稱作“股份回購抵債”,是指上市公司以其控股股東占有的資金作為對價,沖減控股股東所在上市公司持有的股份,所沖減的股份則被依法注銷。這樣做法目的是為了糾正和解決上市公司里大股東侵占本公司資金的問題,允許上市公司依照特定價格回購控股股東所持有的股份,并在回購的應付價款與控股股東所侵占的公司資金之間形成負債相抵消的合法行為。

(二)“以股抵債”方案的提出背景

長期以來,我國證券市場中存在著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的行為。這種行為直接侵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嚴重影響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經營,已經成為影響資本市場規范發展的頑疾。自2001年以來,監管部門就高度關注控股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的問題,連續了《關于規范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金往來及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若干問題的通知》、《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法規和措施,如強化信息披露、責令限期整改等,這些法規的出臺和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止和糾正了發起人虛假出資、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侵占資產等違規行為。但是由于缺乏實際清償能力,一些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制定出來的糾正侵占行為方案仍然難以兌現;資金被占用的歷史遺留問題也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因此,需要找到一種更為切實有效的糾正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以股抵債”的方案因此應運而生了。

(三)湖南電廣傳媒“以股抵債”方案源起

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湖南廣播電視產業中心為貫徹湖南省政府大力推進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自1999年以來,在廣播影視基本建設及設備添置、節目制作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由于資金緊張,產業中心在投資和建設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占用了電廣傳媒的大量資金,形成了對公司的巨額負債。在無力償還的情況下,影響了電廣傳媒的正常經營和發展,也有損于公司及廣大股東的利益。[1]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產業中心作為控股股東采取“以股抵債”的創新方式來解決它上市公司――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債權債務關系。

三、“以股抵債”方案實施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一)“以股抵債”出臺的必要性

在我國的上市公司中,不少公司的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的不當行為,不僅影響了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而且也侵害公司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據統計,在連續兩年虧損的上市公司中,70%存在控股股東侵占資金行為;在已退市的15家中,其經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股股東的侵占行為。[3]所以可這樣認為:上市公司生產經營的虧損并不是因為它缺乏資金,而是由于公司的資金被占用。只要這個問題得到解決,那么公司就能扭虧為盈,實現持續、快速和健康的發展,公司內部各個大小股東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二)“以股抵債”出臺的合法性

法律依據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該法的第149條和186條分別規定:“公司不得收購本公司的股票,但為減少公司資本而注銷股份或者與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時除外。公司依照前款規定收購本公司的股票后,必須在十日內注銷該部分股份,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變更登記,并公告。”[4]“公司需要減少注冊資本時,必須編制資產負債表及財產清單。公司應當自作出減少注冊資本決議之日起十日內通知債權人,并于三十日內在報紙上至少公告三次。債權人自接到通知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未接到通知書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九十日內,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公司減少資本后的注冊資本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額?!盵4]這就說明,以股抵債”并不是上市公司收購本公司股票的行為,而是為了減少注冊資本,其行為是合法的。

法律依據之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該法第84條規定:“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享有權利的人是債權人,負有義務的人是債務人。債權人有權要求債務人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履行義務?!盵5]“以股抵債”的前提是大股東對上市公司債務的存在,大股東因而有義務向上市公司償還所欠債務。

法律依據之三:《關于規范上市公司與關聯方資金往來及上市公司對外擔保行為的通知》第三部分“加大清理已發生的違規占用資金和擔保事項的力度”;第(四)款:“上市公司被關聯方占用的資金,原則上應當以現金清償。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的條件下,可以探索金融創新的方式進行清償,但需按法定程序報有關部門批準?!盵4]“以股抵債”正是一種金融創新的方法,符合中國證監會和國務院國資委的法律法規。

法律依據之四:《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和電廣傳媒公司章程。章程中的第24條和第25條規定“經公司章程規定的程序通過,并報國家有關主管機構批準后,可以購回本公司的股票”。[4]“以股抵債”執行程序,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

四、“以股抵債”實施后的有利效果

(一)改善財務狀況

“以股抵債”可以減少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欠款,理清股東同關聯方和上市公司的債權債務關系。保障了公司生產部門和經營機構的資金投放,有利于促進公司資金良性循環和現金流通。

(二)提高盈利能力

“以股抵債”通過有效降低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縮小資產規模和提高每股收益水平,從而增加了各股東的權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上市公司內在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價值。

(三)優化股本結構

通過“以股抵債”縮小公司股本規模之后,能夠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結構,提高公司整體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公開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行股權制度安排當中的一股獨大問題,防止大股東的壟斷性股權行為,從而引進競爭機制,有利于形成一種公平公正的公司股東權益分配制度。

(四)推動公司重組

一直以來,大量資金被股東占用是公司進行實質性重組的一大障礙。但是,隨著《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以及與之配套的相關法規的實施,控股股東將可以用上市公司股權抵償對上市公司的負債,那么,充分發揮股份回購在重組中的作用,將使得各方在重組中實現多贏,極大地推動實質性重組的進行。[6]

(五)改善整體形象

“以股抵債”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每股收益、降低市盈率,增加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資價值和提升其市場形象,這又利于促進上市公司朝著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為其今后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電廣傳媒的成功實施“以股抵債”方案來看,“以股抵債”具有現實的必要性、操作程序的合法性,它對公司的現金流動和資產轉移不會產生任何負面影響,并且對公司的財務處理、公司結構、資產收益率、未來發展等方面有著積極正面的影響。而最為主要的是“以股抵債”的實施幫助公司糾正和解決了控股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的問題,保障了公司資金的正常流動和促進了生產發展。

五、“以股抵債”實施后的負面影響

從“以股抵債”實施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以及給湖南電廣傳媒各方帶來的效果看,它的確是目前條件下的金融創新和良好選擇,但是如果從帕累托最優理論、責任人和關聯方之間的產權關系、該項制度的運營費用等角度分析來看,“以股抵債”也存在缺陷和負面影響,它只是解決大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問題的次優方案,并不能堪稱是完美的最佳方案。

(一)不符合帕累托最優原則

湖南電廣傳媒實施“以股抵債”方案后,湖南廣播電視產業中心算是最大的受益者和贏家,因為它不僅有效地償還了對上市公司的巨額負債,而且也保住了它在公司的控股地位,并且同樣從上市公司的股票升值中獲得了收益。

據有關資料披露,湖南廣播電視產業中心通過下屬或關聯單位占用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資金約5億余元,資金占用費按3年期銀行存款利率計算,約3800多萬元,經雙方核對確認的以股抵債的數額為53900多萬元。如果不實施以股抵債方案,湖南廣播電視產業中心就得每年支付1000多萬元的利息,但每年能夠得到的股金分紅卻只有600多萬元,凈支出好幾百萬元。[1]實施以股抵債后,湖南廣播電視產業中心的這筆支出自然也就免除了。

此外,通過以股抵債,湖南電廣傳媒有限公司的股本總額雖然由3.359億股降到2.605億股,湖南廣播電視產業中心持有的法人股雖然由1.69億減至0.9258億股,但是后者占有前者的股份比例仍有35.92%,它的控股股東地位并沒有因為以股抵債的制度安排有所改變。[6]

(二)產權信用關系受到威脅

更嚴重的是,“以股抵債”的方案實施損害了以契約為紐帶的產權信用關系。

我們一般講的由債務債權關系形成的契約關系是,債權人有權依據合同的規定或者依據相關法律規定,要求債務人到期還本付息;而由股份制形成的契約關系是,投資者要承擔公司債務的有限責任,公司法人要保證資金的保值增值。很明顯,這兩種契約關系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以股抵債不是在維護既有契約關系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契約關系,而是以破壞股份制和債權債務的契約關系為條件,是債務人躲避債務責任的一種新選擇。[6]如果這種新的契約關系沒有注意的話,那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苦心樹立和經營的信用關系終究也會受到影響。

(三)產生較高的交易費用

“以股抵債”的方案在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觸及到股份公司內外各個階層和部門復雜的行政關系和利益關系,這就難免涉及到成本費用的問題??v覽這些費用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成本和信息搜尋成本。以股抵債方案的實施需要以國家法律為根據,所以要搜尋和研究大量的相關法律法規;以股抵債也必須是合理且可行性的,所以要搜集相關的各渠道信息,才能為公司的資金計算、評估市值、股東利益分配等工作提供信息參考。

2.機會主義行為導致的交易費用。這主要是由機會主義行為導致的。以股抵債實施的整個過程是所有參與者和關聯方相互博弈的過程,機會主義行為越嚴重的話,博弈活動就越復雜,那么因此形成的交易成本也就更高??梢哉f,以股抵債方案實施的整個過程是不可能杜絕機會主義行為的,所以,這項制度的安排必然產生大量的交易費用。[6]

3.產權信用關系而產生的交易費用。以股抵債是債務人躲避債務責任的一種新選擇和新方法,有損害股份制和債權債務的契約關系,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有的信用體系,從而產生了更多的交易成本。

當然,其實際費用還遠非上述提及的費用。為了審批和推廣以股抵債的方案,電廣傳媒業花費了大量的行政審批和推廣宣傳費用,還有實施這套新方案辦公往來等等費用。

(四)以公有制方式解決問題

長期以來,公有制條件下的股權和債務一直是很難說清的產權關系,依靠“政府買單”的現象其實在很多國有企事業單位并不少見。顯然,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廣播電視產業中心是在國家控股之下的國有單位,廣播電視產業中心欠了電廣傳媒公司的債,那么國家就有責任幫助廣播電視產業中心解除這個沉重的負擔。在這樣一種復雜而微妙的產權關系下,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國證監會批準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實施《控股股東“以股抵債”方案》也就不足為奇了。

六、結論

“以股抵債”的實施,在解決上市公司資金被控股股東占用問題上,為證券市場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具有操作的合情合法性,并且在某些方面,諸如財務處理、公司結構、資產收益率、未來發展等方面有著積極正面的影響;但由于是新事物,又處在國內市場經濟運作模式尚不健全的情形下,該方案仍在經濟效益、產權信用關系、交易費用、控股分配等方面上存在著缺陷和不足?!耙怨傻謧辈⒉皇墙鉀Q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股東侵占資金的唯一方案,它只能治標、并不能治本,也不能徹底杜絕關聯欠款問題。要想從根本上控制和治理控股股東侵占上市公司資金問題,需要建立一套從法律、制度和財務等各方面規范大股東、控股股東和子公司之間關聯交易的規范體系,以便促使大股東嚴格遵循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防止大股東占有上市公司的款項或者權益的行為。唯有這樣,才能更有利地保障中小投資者和公司的長遠利益。

參考文獻

[1]佚名.湖南省傳媒業資本運作問題研究[OL]./2011-9-11.

篇6

在談匯率變化對老百姓理財的影響之前,先要看清楚未來一段時期人民幣的匯率走勢。人民幣在2006年5月15日破8,2007年10月24日破7.5,不到6個月又升值0.5元,這一切都在短短1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破7預示著對美元新一輪升勢的展開。

人民幣兌美元的未來升值空間還有多大?我們可以從美元兌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NDF)合約的表現看出,在4月10日人民幣首次破7之后,該合約大幅下跌。1年期NDF當時報6.2760/6.2810,低于前一天下午尾盤的6.3010/6.3070。

國內外經濟學家普遍預測,人民幣兌美元今年升值8%-10%??紤]到美國經濟或從下半年在更大程度上影響中國出口貿易,美元下半年有望實現反彈,人民幣升值壓力將集中在上半年釋放。

外匯:美元資產巧打理

既然人民幣仍有較大的升值預期空間,投資者不得不考慮手中的美元資產該如何處置。一年前,如果你購買1年期穩定收益型美元理財產品,其收益率約為5%左右,但一年來人民幣升值早已超過10%。也就是說,美元理財產品收益不及匯兌損失。如果一年前將美元換成人民幣,購買年收益率為5%的穩定收益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卻可以獲得10.5%的穩定收益率。

為避免財富進一步縮水,外匯資產持有者往往只想到結匯,但理財人士認為,外匯資產不能一結了之,而是應結合自己的需求,調整所持外匯品種,并適當配置一些設計獨特的理財產品,同樣可以實現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

方法一 持有其他強勢幣種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人民幣只是對美元出現大幅升值,而對歐元、英鎊、澳元等反而是貶值的。如4月10日歐元兌人民幣中間價被設在人民幣11.0715元,略低于3月17日創出的歷史高點人民幣11.1714元。盡管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已累計升值4.17%,但同期人民幣兌歐元累計貶值約3.7%,歐元兌美元升值8.79%。目前歐元3個月期穩定收益型理財產品收益率約為6%,也就是說,如果去年底將手中的美元換成歐元,再購買歐元穩定收益理財產品,3個多月的收益率也已高達將近9.4%。當然,這樣操作也有個前提,就是預計非美元幣種兌美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繼續上揚。

方法二 選擇合適理財產品

2007年,吳女士購買了某銀行的“外匯理財2007年第3期F2計劃”的美元金融看跌理財產品,該產品掛鉤中國人民財產保險、中國平安、交通銀行、建設銀行4只股票。在2007年末的時候,曾經出現了零收益的狀況,而該銀行于3月28日公布的最新業績顯示,產品的收益僅為0.1069%,除去美元貶值的損失,吳女士在該理財產品上的收益為負。

在美元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中,目前銀行給出的年化收益率大致在6%左右,而人民幣1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為4.14%。去年一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大致為7%,如按照這個速度,購買美元理財產品一年后,要倒搭5個百分點的利差。

同時,次貸危機的影響并未過去,海外各投資領域仍有較大風險,加之前段時間銀行出現的“零收益”風波,預期高收益產品伴隨著高風險,扣除人民幣升值因素后,理財產品很難賺錢。

理財專家建議,在投資外匯理財產品時投資者要計算收益率、利息和匯率風險,而對于一些投資實物的理財產品,雖然不失為化解匯率風險的途徑,但收益也并不一定穩定。在目前行情下,投資者一方面可以盡可能選擇結構性投資產品,繼續積極尋求當前市場估值處于合理區間,且基本面和增長前景仍然相對看好的國家和地區,并且避免單一類型的投資;另一方面,與美元及環球股票市場相關性比較低的部分商品類資產,從長期看仍然是不錯的投資選擇。

方法三 個人外匯實盤交易

具備敏銳判斷力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個人外匯實盤交易―外匯寶(俗稱“炒匯”),甚至風險收益更大的外匯保證金交易。

外匯寶的盈利方式簡單,投資者通過銀行的外匯報價買進賣出貨幣,賺取差價即可獲利。由于受國際上各種政治經濟因素及突發事件的影響,匯率經常處于劇烈波動之中,這為廣大的外匯寶投資者提供獲利良機。除了傳統的柜面交易,各家銀行還提供外匯寶網上銀行及電話銀行交易,一般情況下可全天候24小時進行交易。

外匯保證金交易是一種通過杠桿作用將實際交易金額擴大幾十倍、上百倍的外匯交易形式,可以以小搏大。這種交易方式在提供靈活的交易方式的同時,也放大了匯率風險,因此,獲利機會與虧損風險都成倍增加。只適合對匯市風險認知度較高、對風險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愿意承擔較高風險去追求高收益的客戶。一般投資者不提倡參與。

A股市場 掘金受惠企業

張女士在2007年買入招商銀行、北辰實業以及海螺水泥等股票,雖然市場看好人民幣升值主題,但隨后招商銀行與北辰實業的漲幅一直不大。到了去年底,這些股票開始下跌,今天2月份到4月份跌的幅度更大。張女士原本打算賣掉股票,但在年報出臺后又改變了主意。現在人民幣破7更堅定了她的信心。她認為,原本就大幅下跌的銀行、地產股,在人民幣破7后應該贏來更好的反彈。

人民幣從“7”字頭到“6”字頭,股市肯定會間接受到影響:首先,升值加快對出口企業的影響將非常明顯,出口增幅放緩可能成為趨勢。從股市上看,出口企業的利潤可能調低,進口企業則可能受益,尤其是石油、航空等板塊;其次,升值加速導致的外部需求下降,必然影響到經濟增長預期。目前多數分析人士預期今年經濟增長將放緩到10.5%左右。

經濟增速下調對股市不是好消息,但長期來看,如果經濟結構更加均衡,也將有利于股市穩定發展,流動性也將面臨雙向壓力。一方面,順差減少有利于緩解流動性過剩;另一方面,日本等國的經歷顯示,本幣升值加速對熱錢的吸引是難以避免的。日元1985-1996年10年間升值2.5倍,股市也上漲了3倍。從長期看,本幣升值對股市的拉動效應很明顯,熱錢助推資產泡沫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則是升值帶來一些以本幣為主要資產的企業估值上升。

人民幣升值是這輪大牛市的誘發因素之一。國外經驗證明,本幣升值促發的牛市行情往往令人難以想象。人民幣匯率“破7”主要將通過資金面和部分板塊兩個方面為A股帶來投資機會。一是吸引國際資金流入A股;二是推動房產、金融等資產價格上漲給相關行業帶來投資機會,不過,對金融、地產板塊的影響是中長期的,不會即時顯現。同時,美元債務比例較高的航空、造紙等行業和進口業務比重較高的上市公司都會從中受益。比如美元負債率很高的南航,人民幣升值會直接減少其利息支出;造紙行業需從國外采購紙漿,人民幣升值會降低其成本。對外貿出口行業來講,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其出口產品的競爭力肯定會下降,貿易額的減少將不可避免。

QDII 分散風險效果顯現

一度因虧損而備受非議的QDII,近期相對A股市場的暴跌,已顯示出分散風險的效果。盡管大部分的QDII凈值仍然虧損,但是跌幅明顯小于A股市場。

目前市場上有兩大類QDII理財產品,一類是銀行發行的QDII產品,一類是基金發行的QDII產品。據基金分析公司理柏的最新報告稱,4只去年發行的QDII基金3月份平均虧損9.58%,明顯小于A股基金。而從部分銀行系QDII來看,其表現更是好于A股市場。如工行的“東方明珠3期”,2007年10月底募集結束,11月份開始正式運作。截至今年4月14日,“東方明珠3期”的凈值為0.8033,虧損19.67%。而同期上證指數下跌2658點,跌幅高達44.6%。

有統計顯示,僅從3月份比較來看,上證指數下跌875.83點,跌幅達19.6%。而中行的中銀新興市場(R)3月31日公布的單位凈值為0.8413元,較2月29日公布的0.9063元,只是縮水7.17%;工行的“東方明珠1期”3月31日的單位凈值較2月25日回調5.50%;建行“海盈1號”4月1日的單位凈值較2月26日回調3.47%。

理柏的報告稱,香港和美國市場相對于A股市場的強勢,將有助于QDII基金繼續表現出不同于A股基金的走勢,其分散風險、平均收益的作用還將進一步體現。

QDII推出之初,就是本著擴大投資渠道、分散投資風險的目的出現的。由于海外股市提前調整,QDII凈值縮水自然遭到投資者的非議,而當國內股市出現更加劇烈的調整時,QDII反而規避了更大的風險。

留學、旅游方向緊跟匯率

準備今年出國留學的小羅,最近忙著研究匯率變化、物價水平。小羅發現,自己選擇留學很是時候。由于人民幣破“7”進“6”,現在對于去美國留學的學生來說,將在留學費用上節省不小。

北京某出國留學服務中心負責人說:“在美生活費和學費一年平均是2萬美金左右,這次比價下跌,可以給學生在生活費上(比前年)節約2萬多元人民幣。”這位負責人還告訴記者,這也讓美國大學開始重視中國市場,美國教育部門不僅放寬了簽證的條件,而且幾年來學費也沒有過多增長。

人民幣升值,也在改變留學人員的走向。楊建是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管理學院學生,本科即將畢業,他和同學一起,兩個月前向西班牙的幾所學校提交了入學深造申請。但上月底,楊的同學考慮到人民幣持續升值以及美國留學簽證政策放寬兩大因素,遂決定改道美國。楊建也開始動搖,匯率破“7”后,留學費用進一步降低,他改道美國的想法更堅決了。

篇7

一、企業成長性的界定及其評價

(一)企業成長性的界定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定義。國外具有代表性的學者的研究有:科斯(Coaes,1937)[1]企業的成長主要表現在企業功能方面擴展的研究,這是從企業邊界的角度分析企業的成長。彭羅斯(Penros,1959) [2]認為,企業的成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規模的擴張,二是企業獲取資源能力的增強,這是站在企業規模的角度定義企業的成長。斯達巴克(Starbuck,1965)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企業組織規模的變化就是代表企業的成長。對企業成長性理解較為全面的學者錢德勒(Chandler,1992)從兩方面定義企業的成長:企業的組織能力和市場范圍。他的觀點是企業的成長體現于組織能力的增強和產品市場范圍的擴張。

國內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企業的成長性。楊杜(1996) [3]在《企業成長論》中將經營資源作為研究的關鍵概念,從數量、結構、支配主體和性質四個方面考察企業的成長性,他認為,企業的成長不僅僅是單純的數量擴張,還要包括質的變化。與之具有不同看法的學者張炳坤(1998) [4]、陳澤聰和吳建芳(2002) [5]一致認為,我們可以通過企業價值能力的增長來表現企業的成長性,這個價值能力的增長是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優化生產要素和生產成果之間變動的速度來實現。王琦(2003)[6]在定義上市公司成長時認為,上市公司所在行業和市場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并且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在其經營過程中,企業規模不斷的擴大,資產和盈利方面具有持續較高速度的增長。對企業成長性具有較為深入理解的學者王霄、張捷(2004年) [7]認為,在定義企業成長性時要考慮時間因素,在一個相當長(3年及以上)的時間內,企業的成長性是能夠使企業整體績效水平保持平衡或大幅提升和企業發展質量與水平的階段性的跨越。馬璐、胡江嫻(2005) [8]認為,企業能力(企業的學習能力、戰略制定和實施能力、財務管理能力、技術開發與創新能力、資本運營能力等)的增強體現了企業的成長性。高鶴(2006) [9]認為,企業的成長不僅要看當前的成長性,也要包括未來的成長性,企業是否具有成長性關鍵要看其能否維持現有的經營狀況,甚至是否具備更大的潛力。李柏洲(2006) [10]等在定義企業成長性時,認為企業所擁有的不斷挖掘未利用的資源且持續實現潛在價值的能力,是人們根據企業目前的發展狀況以及內外部客觀因素,對企業未來發展能力的判斷。王怡(2007) [11]認為,企業的成長性表現在規模上,這不同于單純的規模擴大,要素質量的提高也是企業成長性的本質特征;近期學者李允堯(2010)[12]認為,企業成長性表現與企業在持續利用內外資源和潛力能力的基礎上,所展現出來的整體擴張的態勢——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不僅包括量的變化,更注重企業結構的優化和創新,這與朱和平[13]學者的觀點相似。

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成長性理論認為,企業的成長僅是指單個企業規模的擴張,包含企業數量的增多;而新古典經濟學的企業成長性理論認為,企業成長是企業從一種規模向另一種規模變化的過程,是企業調整產量以達到最有規模水平的過程??偠灾髽I的成長包括量的增長和質的增長。衡量企業量的增長可以采取銷售收入、利潤以及資產等可以量化的指標,而質的增長主要體現在企業經營資源的結構和性質,以及創新行為和成果(包括產品、技術和管理制度等創新,以及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等)等方面。在衡量企業成長狀況時,既可以從企業盈利、發展潛力、資金運用等方面分析,也可以從企業所占市場份額、產品結構等非財務角度分析。

據以上分析,本文認為,企業的成長不僅僅要關注企業的現有狀況,更關鍵的是要看其未來的發展潛力,可以從財務和非財務兩個維度衡量企業的成長性,既要考察其生產發展能力,又要分析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

(二)企業成長性的評價

不同的學者在衡量企業成長性時,由于研究角度或是研究領域不同,致使他們在指標的選取上有所差異,有學者采用單一的指標,也有學者采用綜合指標。

采用單一指標的學者如王壽安,馬?。?993)[14]采用每股盈余成長率分析股票的成長性,指標過于單一,忽視了企業歷史經營因素;焦波(2009)[15]以凈資產倍率的最大值衡量企業的成長性;此外,也有學者采用資產報酬狀況、托賓Q值、公司市值、凈資產收益增長率等單一指標衡量企業的成長性。

由于單一指標難以全面衡量企業的成長性,因此,一些學者開始使用綜合指標評價企業的成長性。例如,從佩華(1997)[16]以凈資產收益增長率、利潤留成率、資本周轉加速率、主營利潤比例、主營收入與主營利潤增長率、資本保值增值率形成的財務指標體系來體現企業的成長能力。1999年,財政部、人事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頒布了《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計分方法》,提到衡量企業成長性的4個維度:發展能力、財務效益狀況、償債能力和資產營運狀況。2001年,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司、中國企業評價協會和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組成的課題組了GEP評級法,從盈利水平、償債能力、行業成長性和發展狀況5個方面,且在這5個方面下設置10個具體的指標評價企業的成長性。BBA財務績效評價體系通過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結構分析、增長能力分析、股票投資者獲利能力分析、經營效率分析和現金流量比率分析,以及其他8大類共93項具體指標,綜合考核企業的成長性。岑成德(2002)[17]在分析廣東 117 家上市公司的成長性時,采用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增長率和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等指標來全面衡量企業的成長性。黃貴海、宋敏(2004)[18]同時采用托賓Q和銷售增長率指標,這不僅考慮到企業的經營歷史,而且考慮了企業未來增長的潛力。李延喜、巴雪冰、薛光(2006)[19]在分析2004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成長性時,從資產運營、償債能力、發展潛力、投資報酬和盈利能力5方面采用了16個指標來反映企業的成長性。陳曉蘭、劉建冰、畢曉霞(2008)[20]采用層次分析方法,從償債能力、發展能力、營業能力和盈利能力4方面共12個指標構建了企業成長性評價模型。李香春(2008)[21]基于主營業務方面反映公司的發展能力,在分析R&D投入和企業業績的關系時,采用財務指標——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增長率和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來衡量企業成長性的。王瑛芳(2010)[22]以環保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選取財務風險、增長水平、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4方面的14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表明盈利能力對企業成長性的影響最大。

通過梳理企業成長性評價的相關文獻,發現評價企業成長性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大部分學者采用的是財務指標,在整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歸納了對企業成長性評價的指標,如表1所示。

通過對企業成長性相關概念的回顧,本文認為企業的成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于企業而言,內在的成長主要表現在企業的盈利能力、投資報酬狀況等,主要由財務數據衡量企業的增長;第二,企業外在的成長主要表現在市值,也就是企業的價值,通常由股票收益來衡量。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些企業在經歷輝煌之后或是舉步維艱,或是銷聲匿跡。企業要想在變化速度飛快的市場獲得生存和持續發展,就必須具有較高的成長性,并且擁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從企業長遠發展來看,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方法有:(1)企業擁有知識;(2)企業能夠創造知識;(3)企業能使用知識[23]。因此,不斷的創新是企業獲得難以被輕易模仿的競爭優勢的最終源泉,企業成長的動力源于“創新”。

在評價一個企業成長性時,一般學者都把創新放在關鍵的位置,而R&D是衡量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雖然R&D投入通常具有典型的高度不確定性及回報滯后性的特點,但是R&D是企業成長的源泉和內動力,對其投資可以給企業創造潛在競爭優勢的機會。

根據對企業成長性及R&D投入與企業成長性關系的理解,本文針對R&D投入強度與企業增長的關系、R&D投資與企業價值的關系這兩方面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了歸納和梳理,并做出了相應的評述,為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R&D投入與企業增長關系的研究

(一)國外對R&D投入與企業增長關系的研究

當今世界,公司的很多資產都是無形的,這是由于企業通過了解消費者的認知來獲得市場競爭力的需求遠大于通過收購獲得更多的有形資產的需求。現在,公司從產品和服務品牌中能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基礎設施給企業帶來的利益逐漸降低,因此,一個公司的價值更多的取決于它的無形資產。在企業R&D投資被認為是對無形資產的投資,其有利于公司的長期增長。

R&D投入強度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問題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尤其是關于發達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的需求。很多研究發現R&D投入強度對企業的增長起到積極的作用。R&D支出有助于增加企業活動的多樣化,使其在開放的市場中更具競爭力(Deloof,2003;Rogers,2004;Baptista 和 Kara?z,2011)[24,25,26]。R&D支出能夠增加企業的出口能力,而這可能會直接減少企業面臨的風險水平(Beise-Zee and Rammer,2006)[27] 。

由于國外具備豐富的微觀數據,獲得R&D投入數據相對容易,因此,國外對R&D投入與企業生產率及企業業績關系的研究較早。國外的研究主要是分析R&D投入對企業生產率或產出的貢獻。

Edwin Mansfleld(1965)[28]采用美國制造業樣本公司的數據,經研究發現了醫藥及石油制造行業的累計研發支出有著規模報酬遞減的收益率,R&D投入的增長率對企業技術進步有著直接的影響。

William N.Leonard(1971)[29]通過對美國制造業1957—1967年的兩位數及三位數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R&D投資會在第2年對銷售及利潤的增長產生影響,并且該影響會在之后的9年持續穩定上升。

Ben Branch(1974)[30]對美國7個行業共111家企業1950—1965年的研發及盈利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除制造業外,其他6個行業的研發活動對企業銷售增長的影響都大于或等于其對利潤的影響,由此認為,研發活動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有著顯著的影響,其中有4個行業的數據表明企業的盈利也會對未來的研發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樣以美國企業為研究樣本的學者Zvi Gariliches(1980)[31]使用美國大型企業1957—1965年的樣本數據計算出了R&D的產出彈性為0.06,且從宏觀角度分析了R&D的生產率下降導致了經濟增長減速。

Criliches(1986)[32]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研究大約100家美國的大型制造業企業的R&D投入對生產力的作用,結果發現,R&D投入對提高企業生產力至關重要,并且基礎研發的投入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Tsai and Wang(2004)[33]運用擴展的Cobb-Douglas生產函數檢驗了136家臺灣上市公司的R&D支出對生產力的影響,發現臺灣研發投資對專利產生兩年的顯著影響,并計算出了全部樣本的R&D投資產出彈性為0.18。

然而,R&D投入強度也會妨礙企業的成長。R&D投資與企業面臨的高風險息息相關,它可能增加企業無形資產帶來的貢獻,反過來也可能使企業面臨較高、甚至很高水平的風險。正如Yasuda(2005)[34]、Müller和Zimmermann(2009)[35]在研究中發現,R&D投資也可能面臨這樣的困難:難以獲得外部資金、阻礙企業增長或多樣化等。有效地利用R&D投資需要專業的管理,零星的投資加上傳統的管理方法會妨礙公司的成長(Santarelli and Sterlacchini,1990;Müller 和 Zimmermann,2009)[35,36]。在短期內,涉及高R&D投入強度的項目管理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R&D投入不能刺激企業的成長,而是企業成長的一個限制性的因素(Müller and Zimmermann,2009)[35]。

Del Monte 、Papagni(2003)[37]和Lee(2009)[38]得出的結論是:R&D投入強度是根據不同的行業來影響企業的成長,一方面,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發現,與競爭對手相比,產生于R&D投資的創新能夠輕松地被模仿,并不是一個新公司進入市場的障礙;另一方面,在R&D和規模經濟上進行高投資的行業認為,R&D投資是新公司進入市場的一個有效屏障。因此,R&D投資對高科技行業有積極的影響,而在非高科技行業找不到相同的積極效果。

(二)國內對R&D投入與企業增長關系的研究

1.R&D投入與企業業績的關系

程宏偉、張永海、常勇(2006)[39]針對上市公司R&D投入與企業業績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發現R&D投入強度與主營業務利潤率之間表現出正相關關系,但研發投入對業績的影響逐漸降低。但是,王君彩、王淑芳(2008)[40]以電子信息行業為研究對象,發現R&D投入與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之間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并且得出R&D強度對企業業績的影響存在滯后效應的結論。

鐘衛、袁衛、黃志明(2007)[41]采用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運用CCR和BCC模型分別衡量不同類型、行業以及不同區域工業企業的綜合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經研究發現,R&D投入產出規模大的企業,投入產出效率水平相對較高。同年,周亞虹、許玲麗(2007)[42]對民營企業R&D投入與企業業績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兩者之間具有倒U型的相關關系。

任海云、師萍(2008)[43]對71家制造業企業的R&D投入與其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平均R&D投入強度達到了2%(國際上公認的維持企業生存的水平),但低投入與高投入狀況并存;R&D投入與公司業績之間有顯著關系,并且R&D投入與投入后1—4年的業績相關性逐年降低,但并沒有表現出R&D投入的滯后性。

王燁、游春(2009)[44]以深圳中小企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對其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顯現,R&D人員的投入與EPS呈現顯著的正向關系,R&D資金的投入與ROE和EPS等均不相關,也沒有發現R&D投入對企業績效存在滯后作用。

劉偉、李丹(2010)[45]以青島市為例研究高新技術企業R&D人員和經費的投入分別與產出績效的關系時,得出如下結論:(1)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來說,R&D投入與其產品(服務)收入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通過回歸分析發現,企業的研發費用投入每增加1%,高新技術產品(服務)的收入就會提高0.568%;而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投入每增加1%,銷售收入只提高0.461%。因此,R&D費用的投入對高新技術企業產品(服務)收入的影響更為重要,企業可通過提高R&D投入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2)企業的資產規模對銷售收入貢獻較大。數據分析顯示,企業銷售收入與企業資產規模之間的彈性系數為0.895%,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但是R&D投入與企業的銷售收入的相關性不是特別的明顯,由于作者采用企業總銷售收入代替新產品的銷售收入,所以對后者不能做出明確的判斷。

2.R&D投入與企業生產力關系

與一些國外學者(如Criliches)一樣使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分析R&D費用支出對企業產出的影響的國內學者何瑋(2003)[46]分析了大中型工業企業的R&D費用支出與產出的關系,得出以下結論:R&D費用對企業產出的影響不是永久性的,大概只有3年左右的時間。

有些學者從不同的層面研究R&D投入與企業生產率的影響。從產業層面的角度分析的有張海洋(2005)[47]的研究表明,R&D對生產率和技術效率具有不顯著或負作用,但對技術進步有促進作用。吳延兵(2006)[48]認為R&D對生產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李小平[49]的研究顯示,高R&D投資行業具有較高的生產率增長,但R&D投資并不是造成企業增長的主要原因。但是于成學(2009)[50]基于我國1992—2007年統計數據,對企業R&D投入與產出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時發現R&D投入對企業產出增長的貢獻率為56.62%,且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單項因果關系,也就是說,研發投入是企業產出增長的重要原因。夏良科(2010)[51]以2000—2007年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行業數據為樣本,實證研究表明,R&D及R&D溢出都是影響TFP和相關變量的重要因素。站在區域層面角度的曹澤和李東(2010)[52]基于1995—2007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相關數據,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對其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R&D投入對TFP的增長都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朱有為、徐康寧(2007)[53]則從行業層面對我國的高技術產業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研發資本累積對生產率的增長具有顯著的作用,并且這種貢獻水平有提高的趨勢;此外,實證結果顯示,通訊設備制造業和電子類制造業的研發資本產出彈性較高。同樣從行業層面分析的學者戴魁早(2011)[54]采用1995—2008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的行業面板數據,實證考察了R&D資本投入和人力投入對TFP、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的影響,得出如下結論:R&D資本的投入對高技術產業的TFP、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都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R&D人力的投入僅對TFP和技術進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技術效率存在負向作用。

最近,胡象明、李心萌(2012)[55]基于DEA模型,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大中型工業企業R&D效率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產業領域的企業R&D活動的投入產出效率是不盡相同的,高技術產業中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目前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是有效的,而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和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表現為純技術有效、規模無效,并且這兩個領域都處于規模效率遞增階段,因此,這兩個領域中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應該加強科研投入的力度,提高R&D的效率。

三、R&D投入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的研究

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反映企業價值的指標有很多,如每股收益、市盈率、EVA(經濟增加值)等,但是在有效市場中衡量公司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股票收益。針對以股票收益代替企業價值進行研究的學者很多,尤其是國外學者很早就關注R&D對股票收益的影響。

(一)國外針對R&D投資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的討論

最早研究R&D投資對公司收益率影響的學者Grabowski[56] 和Mueller(1978) [57],根據無形資產支出調整會計收益率,通過分析不同行業公司的R&D強度與調整會計收益率之間的關系,證明了R&D密集型企業會出現超額收益。雖然有很多學者常用會計收益衡量公司價值,但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更能及時準確反映公司價值波動的指標是股票的市場價值,由此,學者開始用股票市值和股票收益來代表公司價值。Pakes (1985) [58]在研究中發現,長期的R&D活動會導致公司股票市值的重估,且R&D費用的增加會帶來公司股票市值的提升。Chan[59]等研究1979—1985年企業宣布增加研發預算對股價的影響,得出如下結果:第一,宣布后兩天有1.38%的累積超常報酬;第二,高科技公司的股價在宣布后有明顯上漲,非高科技公司則表現出不同的反應。Pemman 和 Zhang[60]認為,當期和近期R&D投資的變化與之后的超額回報呈正相關。他們認為,這一現象是由于投資者受到研發成本的會計處理的影響,使R&D投資上升時低估收益,而R&D投資下降時高估收益。Chambers[61]等則在2002年對R&D密集型公司超額收益的來源做了研究,發現R&D投資水平及其變化與隨后公司股票的超額收益呈現正相關關系。這驗證了Pemman 和 Zhang的結論,絕大多數的研究結果也都支持這樣的觀點:R&D投入與公司的市值正相關。

也有研究結論與之有所差異。Erickson and Jacobson (1992) [62]發現,與其他類型的投資和支出相比,R&D和廣告的開支都不能給公司帶來更多的市場價值。Hall(1993) [63]發現美國制造業企業的R&D資本的股市估值在1979—1983和1986—1991兩個階段急劇下降,還表示,通過R&D投資產生的現金流量的預期收益率是非R&D投資的1/4。

(二)國內對R&D投資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研究現狀

由于數據取得的不易性,目前國內關于R&D價值相關性的研究比較少,并且大多數的研究是探討國家的R&D政策或從理論的角度分析R&D績效的積極作用。本世紀才開始研究R&D投資與企業價值的關系,且大部分的研究結果都認為兩者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如李丹蒙、夏立軍(2008)[64]的研究結論均表明,R&D投入與企業市值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羅婷、朱青、李丹(2009)[65]以A股上市公司2002—2005年披露的R&D投入信息,從經營利潤和股票價格變動兩個層面對研發投入與公司價值的關系做了研究,發現研發投入整體上對未來年度的盈利能力有促進作用,但市場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價值相關性的確認存在滯后性。

林鐘高、劉捷先、章鐵生(2011)[66]以我國A股上市公司2003—2010年的數據為樣本,對企業的R&D投資與負債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負債率越高,企業的R&D投入越少,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面臨的債務融資約束更大;企業的R&D投入對公司價值具有正向的影響,且該影響會因負債水平的差異而不同。在模型中加入RDI*D負債水平交叉項后發現,負債水平較高的企業相對于負債水平較低的企業而言,其R&D投入對公司價值的正向影響逐漸減弱。

陳海聲、盧丹(2011)[67]采用國有與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2003—2007年度披露的研發投入的相關信息,對R&D投入與企業價值的關系實證研究發現,相對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非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與托賓Q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研發投入對企業價值的提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頡茂華、王媛媛(2011)[68]針對資源型企業研究了R&D投入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發現資源型企業R&D投入會對企業未來價值產生重大影響,但是R&D投入在帶來價值的同時也增加了企業面臨的風險。

但是,也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R&D經費的支出與其績效不存在正相關關系。例如,于寧依[69]據R&D經費支出與R&D活動的特點構建出了R&D經費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對我國1995—2003年間R&D經費支出的績效分析,發現我國R&D投入績效比較差。竇艷、師萍(2006) [70]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我國企業的R&D投入績效及其變化做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企業R&D投入績效較差,但在1999年之后研發投入的產出績效不斷提升。同樣基于宏觀層面分析的胡恩華等(2006)[71]利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分析了R&D投入對國家經濟的影響,結果發現,對科技的投入不但能夠促進當期經濟的增長,而且還存在滯后效應。

不管兩者的關系是正是負,人們已經開始重視對R&D的投入。隨著R&D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越來越大,很多學者開始基于微觀層面對R&D投入績效進行研究。梁萊歆和韓米曉(2008)[72]將R&D活動視為高新技術企業價值鏈的起點和核心,通過建立R&D活動對企業總價值貢獻的模型,指出企業只有將其R&D、生產、營銷等活動有效地整合起來,才能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四、總結與展望

(一)總結

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國內外企業越來越重視R&D投入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學者對此相關研究也是日益增多。通過整理上述文獻研究成果,我們發現:

1.研究對象

在梳理R&D投入與企業業績、企業價值關系時,發現以往的學者在選擇的研究對象上不盡相同,這可能是由于數據來源或是研究領域所造成的。有學者以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也有學者以高新技術企業(或產業)為研究樣本,還有人基于非高新技術企業的數據進行研究,如傳統的制造業等。近年來,也有極少數的學者將高新技術企業(或產業)和非高新技術企業(產業)作為對立的雙方進行對比。

2.研究角度

目前,國內外研究R&D投入的學者越來越多,由于研究領域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的研究角度有所差異。有人研究R&D投入的宏觀績效,他們主要從宏觀角度分析R&D投入與某個城市、某些地區、東中西部或整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關系,探討國家的R&D政策,或從理論角度分析R&D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的領域很寬泛;相對應地,有人研究R&D投入的微觀績效,這些學者是從微觀角度研究R&D投入對企業生產率、企業業績以及企業價值的影響。

3.指標選取

目前,關于企業研發投入對其成長的影響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往有關R&D投入對企業成長的相關關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R&D績效去研究R&D的投入對企業成長的影響,研究角度大都是基于財務角度,并且國內在研究研發投入時大多采用年鑒數據、行業數據等,通常采用主營業務收入率、凈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等指標來反映企業業績。本文第一部分歸納了衡量企業成長性的財務指標。由于財務指標具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激勵企業的短期行為,并且這些指標無法衡量R&D活動給企業成長所帶來的整體效果,因此,近年來也有少數學者將創新能力納入研究范疇。但大部分學者將注意力集中于研究R&D經費與企業創新的關系上,并沒有將那些衡量企業創新發展能力的指標與R&D投入對企業成長影響掛鉤;針對企業是否能保證最終研發出可市場化的產品等問題考慮也較少。

(二)展望

根據以上總結的內容,筆者提出兩點想法供以后研究相關內容的學者作參考。

1.指標選取

本文在定義企業成長性時,認為企業為了擁有持續的優于競爭對手的優勢,那就不止分析現狀,更要強調企業的創新能力,探究企業未來的發展能力。通過以上相關文獻的回顧,發現很少學者研究企業創新能力(新產品、自主知識產權等)在R&D投入與企業成長中所起的作用。鑒于此,我們可以考慮采用非財務指標衡量研發投入與企業成長的關系,如新產品產值或其銷售收入,以及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專利申請數等指標;由于R&D資金來源的多樣化,我們也可考察不同的R&D來源(主要是政府資金和企業自有資金)與新產品銷售收入以及專利申請數的關系;此外,兼用財務指標,如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等考察R&D投入強度對企業成長能力的影響,采用財務與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方法,既考察研發投入對企業生存發展能力的影響,又分析企業未來的競爭潛力,更為全面的研究R&D投入對企業成長性的影響,這極具學術價值。

2.研究對象

研發信息的披露屬于非強制性的,因此,對其披露可能存在不完整性和不規范性,這可能就是學術界在研究有關R&D的內容時,往往采取上市公司,或是R&D活動較多的高技術企業為研究對象的原因。而R&D活動是無處不在的,它的存在及其績效是每個企業成長的關鍵。但通過分析以往的研究對象,發現實證研究R&D投入與技術含量相差懸殊的企業成長性關系存在空白,本文提出將技術含量相差較大的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極具現實價值和學術意義。

參考文獻:

[1] Coase.Ronald H.The Natural of the firm [J].Economic,1937,(11).

[2] Penrose,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New York,ohn Wiley,1959.

[3] 楊杜.企業成長論[D].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6:50-52.

[4] 張炳坤.論企業的成長性及其財務評價[J].經濟師,1998,(1).

[5] 陳澤聰,吳建芳.小型上市公司成長性指標的統計分析[J].財經科學,2002,(S2).

[6] 王琦.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公司成長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8):43-45.

[7] 王霄,張捷.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J].廣東社會科學,2004,(5):39-44.

[8] 馬璐,胡江嫻.企業成長性分析與評價[J].商業研究,2005,(7):47-49.

[9] 高鶴,商業上市公司成長性對負債融資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06,(9):12-14.

[10] 李柏洲,等.中國中小型高科技企業成長性評價[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11] 王怡.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成長性影響因素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12] 李允堯.企業成長能力研究[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

[13] 朱和平.論現代企業成長的內在機制[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12-13.

[14] 王壽安,馬俊.我國股票成長性分析[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3,(5).

[15] 焦波.中小企業的成長性評估[J].商場現代化,2009,(2):348-349.

[16] 從佩華.淺談企業的成長性及其財務評價方法[J].財會研究,1997,(9):25-26.

[17] 岑成德.上市公司成長性的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02,(8):56-60.

[18] 黃貴海,宋敏.資本結構的決定因素——來自中國的證據[J].經濟學,2004,(2):36-40.

[19] 李延喜,巴雪冰,薛光.企業成長性綜合評價方法的實證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6,(9):1-6.

[20] 陳曉蘭,劉建冰,畢曉霞.基于AHP 法的山東省中小企業成長性評價研究[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8,(3):39-42.

[21] 李香春.我國上市高新技術企業R&D 投入與企業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08.

[22] 王瑛芳.企業成長性主成分分析——以環保行業上市公司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0):38-41.

[23] 吳金希.用知識贏得優勢——中國企業知識管理模式和戰略[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24] Deloof,M.Doe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ffect profitability of Belgian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3,

(30).

[25] Rogers,works firm size and innovation[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4,(22).

[26] Baptista,R.,Kara?z,M.Turbulence in growing and declining industrie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1,(36).

[27] Beise-Zee,R.,Rammer,C.Local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in innova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firm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6,(27).

[28] Edwin Mansfield.Rates of Return from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5,(1/2) .

[29] William N.Leona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1,(2).

[30] Ben Branch.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A Distributed Lag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5).

[31] Zvi Griliches .R&D and the Productivity Slowdow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2) .

[32] Criliches Z.Productivity,R&D,and the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76(1).

[33] Tsai K H.J C Wang.R&D Productivity and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High-Tech Industry on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Sector:The

Case of Taiwan[J].World Economy,2004,27(10).

[34] Yasuda,T.Firm growth,size,age and behavior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5,(24).

[35] Müller,E.,Zimmermann,V.The importance of equity finance for R&D activit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9,(33).

[36] Santarelli,E.,Sterlacchini,A.Innovation formal vs informal R&D,and firm size:some evidence from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0,(2).

[37] Del Monte,A.,Papagni,E.R&D and the growth of fir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 panel of Italian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3,

(32).

[38] Lee, petition favors the prepared firm:firms R&D responses to competitive market pressure[J].Research Policy,2009,

(38).

[39] 程宏偉,張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與業績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3).

[40] 王君彩,王淑芳.企業研發投入與業績的相關性——基于電子信息行業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12).

[41] 鐘衛,袁衛,黃志明.工業企業R&D投入績效研究——基于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7,(5).

[42] 周亞虹,許玲麗.民營企業R&D投入對企業業績的影響——對浙江省桐鄉市民營企業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7,(7).

[43] 任海云,師萍.公司R&D投入與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滬市A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

(4).

[44] 王燁,游春.R&D投入與績效相關關系實證研究——基于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面板數據[J].財會通訊,2009,(12).

[45] 劉偉,李丹.青島市高新技術企業R&D投入與產出績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3).

[46] 何瑋.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究與開發費用支出對產出的影響——1990—2000年大中型工業企業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

2003,(3).

[47] 張海洋.R&D兩面性、外資活動與中國工業生產率增長[J].經濟研究,2005,(5).

[48] 吳延兵.R&D與生產率:基于中國制造業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6,(11).

[49] 李小平.自主R&D、技術引進和生產率增長:對中國分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7).

[50] 于成學.我國企業研發投入與產出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51] 夏良科.人力資本與R&D如何影響全要素生產率:基于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經驗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4).

[52] 曹澤,李東.R&D投入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溢出效應[J].科研管理,2010,(3).

[53] 朱有為,徐康寧.研發資本累積對生產率增長的影響: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的檢驗(1996—2004)[J].中國軟科學,2007,(4).

[54] 戴魁早.中國高技術產業的R&D投入與生產率增長——基于行業層面和Malmquist指數的實證檢驗[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1,(3).

[55] 胡象明,李心萌.基于DEA模型的中國高技術產業大中型工業企業R&D效率的實證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2012,(3).

[56] Grabowski,H.G.,N.D.Baxter.Rivalry in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3,(37).

[57] D.C.Mueller.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tangible Capital Stocks,and Firm Profit Rate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8,(4).

[58] Ariel Pakes.On Patents,R&D,and the Stock Market Rate of Retur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

[59] Chan,S.H.,J.Martin,J.Kensinger.Corpor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 and Share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

nomics,1990,(8).

[60] Penman S.,Zhang X.Accounting Conservatism,the Quality of Earnings and Stock Return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9).

[61] Chambers,Dennis,Ross Jennings,Robert Thompson.Excess Returns to R&D-intensive Firm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2,

(7).

[62] Erickson,G.,Jacobson,R.Gain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rough discretionary expenditures:The returns to R&D and advertising[J].

Management Science,1992,(38).

[63] Hall,B.H.The stock market’s valuation of R&D investment during the 1980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

[64] 李丹蒙,夏立軍.股權性質、制度環境與上市公司R&D強度[J].財經研究,2008,(4):93-104.

[65] 羅婷,朱青,李丹.解析R&D投入和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J].金融研究,2009,(6).

[66] 林鐘高,劉捷先,章鐵生.企業負債率、研究投資強度與企業價值[J].稅務與經濟,2011,(6).

[67] 陳海聲,盧丹.研發投入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J].軟科學,2011,(2).

[68] 頡茂華,王媛媛.資源型企業R&D投入與企業價值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1,(8).

[69] 于寧.我國R&D經費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1995—2003)[J].上海經濟研究,2005,(9).

篇8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以后,特別是社會主義現代金融市場建立以后,企業籌資的財務決策問題將是財務管理的重大課題。企業面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企業的財務管理重點將轉向如何進行科學的籌資、投資決策,如何合理利用財務杠桿原理降低資本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以及如何正確估量和盡量減少投資風險等方面。理財與會計的分歧日益凸現。至此,財務與會計的分離也就在所難免。一般現代大中型公司中,均設有財務部,下設若干管理中心,如以成本控制為主的成本管理中心,以進行經濟核算,反映經營狀況的會計核算中心,以投資決策為主的投資決策中心等,各管理中心在機構設置上相互獨立,人員配置上均有專職的工作人員。因此,財務與會計的分離,將是財務管理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內容。

二、加強事前預測,編制各項預算,搞好內部財務管理

企業是一種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盈利。如何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和外部企業的競爭對抗中,準確進行市場定位,尋求發展,將是企業面臨的一大課題。因此,企業必須進行事前的預測,編制各項預算方案,并加以評價、比較、選擇,再作出慎重決策,以降低各種企業可控制風險,盡量規避不可控制的風險。

同時,加強以成本控制為中心的內部財務管理,也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為成本決定了企業盈利的大小,是提高企業產品競爭能力、開拓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的一個關鍵環節,財務人員必須加強以成本為中心的內部責任成本管理?,F代企業財務管理將成本分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這就要求財務管理人員運用行為科學原理,實施事前成本控制,將企業整體目標分解到所屬各生產經營部門,編制責任預算,建立責任成本管理網絡系統,激發有效的成本節約行為,協同完成預定的成本目標。同時,企業也要重視科學技術進步與開發,充分挖掘企業在生產組織、工藝流程,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潛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資成本,優化原材料消耗定額,降低各項費用開支,提高資產利用率,加速資金調整,合理定產,減少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從而增強企業產品的競爭能力。

三、經營與理財并重,融資、投資和股利政策的選擇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的經濟活動主要包括經營和理財兩大業務。經營主要指企業為了取得營業收入而進行的包括組織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加工,以及產品銷售等一系列有助于利潤實現的行為。它是通過對資產的運用,企業各項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以資產周轉的形式獲取增值額的行為。而理財則是企業財務人員通過預測未來企業資金需要情況,分析判斷投資機會的可能性而采取的一系列資金調度行為,以保證企業正常運作所需的周轉資金,理財有助于企業資產加速周轉,并實現營業利潤。經營離不開理財,猶如機器運轉離不開油的幫助一樣,缺乏有效率的理財,企業的生產經營將大打折扣,正常的經營將難以為繼。因此,經營與理財并重將是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大特征,尤其在當今信息科技高度發達,金融市場日趨完善的前提下,企業的理財活動將顯得更為重要。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企業長期實行統收統支財務管理。由國家財政無償供應資金,融資渠道單一。改革以后,將原來的撥款改為銀行貸款,融資結構仍為單一化。由此帶來的問題在于,由于融資結構的單一化,進而導致融資成本剛性化,使企業資金成本“釘死”在銀行貸款利率上,同時必然導致企業融資風險的最大化。原因在于企業經營不善時,難以借助改善融資結構來分散和轉移風險負擔,從而產生到期不能還本付息導致企業變賣資產以致破產;另一方面,銀行為了保證其貸款的及時歸還,對貸款用途作出明確規定,使企業使用資金產生功能性約束,難以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靈活調用資金,而被動地受制于銀行的硬性規定。隨著廣泛的企業融資市場的建立和完善,企業融資條件及環境將發生很大的變化:首先,融資渠道多樣化,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具有供應彈性和可選擇性的資金融通體系,不至于使企業釘死在單一的融資渠道上,企業面對的是一個富有彈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的融資市場,一方面使企業調整改善企業融資結構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多種不同融資方式具有不同的成本、風險、功能約束和彈性,使得企業不得不進行合理的融資結構組合,以使企業融資成本最低,融資風險最低,功能約束最小和彈性最大。其次,企業融資的靈活性大為增強,資金使用的功能界限被打破,企業可根據融資的性質和理財狀況,改變融資用途,靈活地運用融資。最后,隨著企業資信評估體系的健全,企業融資的另一個趨勢是企業更加注重資信的作用,因為企業資信狀況將直接影響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投資意向,以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這樣,企業要想在金融市場上順利融資,必須具有良好的資信條件,否則,即使企業處在一個廣闊多變的融資市場,也很難及時籌措所需資金,來改善企業的資本結構。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由市場來配置資源,由市場來調節生產要素的組合,變無償使用資金為有償使用,企業在新形勢下的投資行為將發生重大變動:一是企業注重資本成本的約束。企業不僅要考慮在金融市場上的籌資成本和融資風險的影響,也要考慮企業對所采取項目而產生的機會成本和投資額的資金時間價值。這樣,企業的投資必須使產生的收益超過成本,內部投資報酬率不僅要高于無風險報酬率,而且也要使投資風險得到合理的補償。二是企業更加注重資本預算。企業短期投資因其回收期較短可以在金融市場靈活調劑,而企業的長期投資由于其涉及面廣,投資額巨大,投資回收期長,且面臨較大的投資風險等原因,對企業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企業在選擇長期投資項目時,必須制定嚴密的資本預算,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反復論證,并考慮到如通貸膨脹等因素帶來的影響等,在投資決策時要慎重選擇方案。三是投資方式多樣化,這是企業投資行為的一個重要趨勢。從投資的金融工具看,有債券投資,股票投資,基金投資等;從投資范圍看,企業可進行輕工業投資,重工業投資,金融、飲食、房地產、咨詢業、娛樂業等各種范圍的投資;從投資的地域范圍看,企業不僅可進行企業內部投資,企業外部投資,還可進行國內投資和國際投資等??傊?,投資環境的多樣化,將對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投資決策提出新的要求。

企業財務管理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企業股利政策的選擇。企業是否發放股利,發放多少股利,將對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財務管理人員在決策股利方針時,既要處理好積累與發展的關系,又要保證企業、債權人和投資者三方利益的協調。

四、做好財務分析,合理調劑資源

財務分析是企業通過各項財務指標的變動及所占比重,深入了解企業當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發現其存在的問題,預測其發展趨勢的一種經濟活動分析。企業進行財務分析旨在通過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資產周轉狀況以及盈利能力,以了解負債結構及相應的作為物資保障的資產結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資產周轉結構或營運能力結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盈利結構的合理性和趨勢性。掌握企業經營和理財中的結構性缺陷,預測這種結構的可能變動趨勢,并據以審慎配置企業的資源,形成合理的經濟資源結構,使其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財務分析的重點在于資本結構和資產結構的分析。

企業的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全部資金來源于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二者之間各自所占的比重和比例關系。如資產負債率,是企業總負債占總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比例,反映企業資產形成中由負債而形成的比例。合理的資本結構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綜合資本成本,保持合理的財務風險,而且可以通過運用財務杠桿,使企業資本利潤率達到最大化。反之,資本結構不合理,或者會增加企業籌資成本或者使企業面臨極大的財務風險,容易陷入財務困境。

企業的資產結構則是指各類形態的資產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和比例關系。企業的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與企業的資產是同一資金的兩個側面。企業資產結構是否合理,是否達到最優化分布,與企業的收益能力,經營風險,生產經營規模以及債權人、投資者利益的保障程度關系極為密切。通過企業資產結構分析,可為企業管理部門明確當前企業資產的分布狀況,促使其適時根據本企業的經營性質,投資收益率及銷售狀況等,優化資產結構,改善財務狀況,加速資金周轉,減少企業的資產經營風險。

企業的資信主要包括對企業的經營能力、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綜合評估。在此評估基礎上,選擇若干相關程度較高的指標,綜合計算而得的一個評估系數,稱為復合財務系數。復合財務系數不僅可為外部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指明方向,而且對內部經營管理者來說,使其經營管理行為受復合財務系數標準的約束,促使其向此標準努力,調節其生產經營活動,分析生產經營管理情況,以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

五、財務、管理的國際化趨勢

隨著國際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我國企業不僅受國內經濟環境的影響,也要受到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制約和挑戰。參與國際競爭,加強國際合作,將是我國企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同時也將推動財務管理的國際化趨勢。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出現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日益完善、發達,更加劇了這一發展趨勢。

從融資角度看,中外合資、合作、外商獨資等企業形式在改革開放以來迅速發展,國際證券投資方興未艾。自1993年以來,我國已有11家國有企業在香港發行H股,總股本為130億港元,此外尚有17家國有企業已在香港“買殼”上市,上海石化等在紐約上市成功。證券籌資的優點在于不存在資金到位問題。另外,國際租賃也是企業國際籌資的一種重要形式,境內企業通過租賃公司這個中介機構,從境外引進所需外資、設備等,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企業的需要。

從投資角度看,跨國投資不僅能增強出口產品的競爭能力,能更好地了解和追蹤被投資國市場的需要,降低運輸成本,擴大市場占有率,而且能繞開貿易壁壘,減少關稅和非關稅方面的限制。同時,跨國投資還能保證國外某種資源的供應,以彌補本國資源的不足。從前幾年首鋼購買秘魯鋼鐵公司開始,我國在國外的投資已有相當的發展,并且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國際投資同國際貿易一樣,各國企業應當立足于發揮自身的相對優勢,而不應被絕對優劣的判斷捆住手腳。我國企業當前跨國投資的現實性則是根源于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多層性和發展方式的多樣性。因此,發展企業的跨國投資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現實可行性,企業財務人員應從國際范圍出發,考慮跨國投資的可行性。

總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金融市場的日益完善,以及新的財務準則的實施,我國的企業財務管理將使財務與會計職能分工明確化、專職化,并在搞好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嚴格執行各項預算的基礎上,根據外界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隨時調整,控制財務計劃,改“節支型”財務為“增效型”財務管理,跳出賬本理財,積極參與競爭,變被動理財為主動理財,并隨著國際經濟合作的日趨深入、融合,借鑒國際先進的財務管理方法和經驗,加強國際比較,參照國際慣例,積極、深入地參與國際競爭,這將是我國企業管理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必然的發展趨勢。

【主要參考文獻】

[1]姚順明,趙新順,何存花.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4,(6).

[2]劉軍.網絡經濟下的財務管理創新[J].世界經理人周刊,2005,(2).

篇9

在我國解放初期在農業上開展的初級合作社,在城市開展的供銷合作社,都已經體現出職工持股的雛形,但60-70年代之后逐漸被禁止。十五大以后,各地都在努力搞活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從明確投資主體、落實產權責任入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采取靈活有效的改革形式,職工持股會也越來越引起各部門和企業的認識,成為產權改革常用的方法。

全國各地在職工持股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制訂了相應的管理法規,如《關于公司設立職工持股會的試點辦法》、《內部職工持股試點暫行規定》等,開始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但由于各地政府的不同考慮,在職工持股上的發展水平也不均衡。

由于國家已出臺的關于職工持股法律法規一些相關條款往往存在矛盾,在具體操作上,由于法規不規范,操作的靈活性比較大,加上我國企業產權關系復雜,不同企業差別很大,直接導致難以有統一規范的操作方法可以依循。只要能得到政府批準,什么樣的方式都有可能出現。

目前,根據筆者了解下來職工持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種:

1、職工持股計劃

由公司內部職工認購本公司股票,委托專門的職工持股會管理運作,職工通過擁有股權獲得紅利。它在本質上是一種職工福利計劃。本文將著重分析職工持股。

2、管理層融資收購

由公司管理層或經理層利用借貸融資購買本公司股份,改變公司資產結構和所有權結構,從而達到重組公司的目的。它本質上是一種激勵制度安排。

3、經營者股票期權

它賦予高層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一種選擇權利,可以在特定時間內按照實現確定的價格購買本公司的股票。它是一種比經營者持股具有更顯著的激勵和約束效果的制度安排。

4、職工經營者聯合融資收購

是管理層融資收購與職工持股的結合,即原有企業的職工和管理人員共同出資買下公司,從而改變公司的所有權結構。

二、職工持股的傳統定義和特征

美國所推行的員工持股計劃實際上可以算是其眾多福利計劃中的一種。因為員工持股計劃并不對員工保證向其提供固定收益或福利待遇(而這恰恰是典型的福利計劃的要旨),而是將員工的收益與其對公司本身的股票投資相聯系,因此實際上是將員工收益與企業效益、企業管理及員工本身的努力和貢獻聯系了起來。按照美國的做法,企業對于年滿21歲,且服務達一年以上的受雇員工,依其薪資總額,每年攤提一定比例存入員工股份信托基金中,透過基金的部分提存,以公平市價購入服務企業的股票,而企業每年于提存償付股票價款后,將股票分配至各員工股份專戶。在此期間,受雇員工如欲出售所取得的股票,則企業主有優先承購權,員工退休或離職時,企業必須將股票交付員工[3]。

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法律明確定義職工持股這個法律行為,只有在各地區(17個省市)頒布的《職工持股會管理(試行)辦法》或者《內部職工持股試行(暫行)辦法》中分別予以規定。如各地一些規定:

1、內部員工持股是指公司內部員工個人出資認購本公司部分股份,并委托公司工會持股會進行集中管理的一種新型的公有制產權組織形式③[4]。

2、內部職工股是指依照本辦法規定設置的,由公司職工自愿出資,通過公司職工持股會統一管理的特定股份④[5]。

3、公司內部職工持股是指公司內部職工個人出資認購本公司部分股份,職工直接持有或組成職工持股會持有并進行管理的一種新型的產權組織形式⑤[6]。

4、企業內部員工持股制度是指企業內部員工出資認購本企業股份,委托工會以社團法人托管運作,工會代表員工個人進入董事會按照股份分享紅利的新型股權形式⑥[7])。

5、內部職工持股制度是指企業內部職工自愿認購本企業股份,由工會組織的職工持股會作為社團法人,持股會代表職工個人股進入董事會,參與按股分享紅利的新型股權形式。

根據上述各種地方政府出臺的文件,我們可以認為職工持股是一種新型的股權分配形式,由企業內部職工委托職工持股會(或由第三者如金融信托機構托管)出資認購本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權,并對這些股權托管運作,集中管理。因而職工持股計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主體行存在一定限制——即持股人或認購者必須是本企業存在勞動關系的職工;

2)客體

上在權利方面存 在一定限制——職工所認購的股份一般不能轉讓、交易和繼承(如果有約定除外); (3)利益分配方式上——職工股只能以二次利潤分配參與公司利潤分享;

(4)資金來源上——可通過現金認購、專項貸款、公益金轉劃、獎勵等多種方式實現。

但是,我個人認為,根據我國的有關法律和政策規定,我國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職工持股還是存在很多法律屬性的沖突和現行法律制度規定的不完善和缺失問題,而且現行的法律法規都是對于國有企業或者國有控股企業職工持股進行了規范,但是由于沒有對民營企業的職工持股進行規范。而最為關鍵的原因是,現有的法律中對于職工持股的規定都是基于國有產權分配和職工參與的角度進行,而民營企業最典型的問題就是產權全部屬于私人所有。所以很多民營企業實行職工持股時候無法可依,擅自從事,因而也導致了不少真實個案的失敗情形發生。本文章將通過有關案例的法律分析,來指出我國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筆者的有關完善建議。

三、民營企業職工持股案例法律分析

H公司是家私營高科技IT軟件企業,注冊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該公司從10萬資金和20人起步,發展5年后,達到職工人數200多人,年銷售額5000萬元,凈資產近2千萬元。公司創始人股東3名,分別是擔任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副總經理(負責業務)和監事(負責財務)。

該公司近期目標是實現銷售收入突破億元,希望實現境外上市計劃。作為一家IT企業,其經營資源主要是靠營銷和技術等管理人員,為了實現人力資本的運營發展,公司股東一致決定在2004年實行職工持股,希望通過職工持股穩定員工隊伍,增強向心力和凝聚力。于是筆者也作為該項目的參與者一起設計并且協助該公司職工持股計劃實施。該公司設計的職工計劃采取類似職工持股全員持股和管理層持股結合的方式。主要計劃如下:

(一)、持股職工資格限制

以2004年1月前入職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和2002年前入職的普通員工具有入股資格。

(二)、購買股權方式

1、個人現金出資和公司老股東送股結合,具體為以下方式:

(1)認購股權。根據職工的層級和工齡不同,分別最高可獲得認購5千股到5萬股不等。

(2)配送股權。對于公司創業階段1998年和發展初期2000年時期進入公司的老員工和高級管理人員給與配送1萬股到3萬股不等。

(3)認購價格。采取公司老股東權益折合為1000萬元。為了體現老股東讓利的原則,本次增資擴股不溢價,新股東以1元/股認購新增股權。

2、退出機制

(1)轉讓

①公司海外上市后,公司員工可依據個人意愿在股份市場上自由出售或持有境外公司股份。

②公司在進行融資、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過程中,公司的凈資產將增值,員工股權將隨之增值。員工股權也可溢價轉讓給戰略投資者。

(2)回購

①當公司員工家庭發生重大事故(如疾病、死亡等)而急需現金時,經公司董事會同意后,公司員工手中持有的股權可以由公司回購,回購價格為購買該股份的出資額本金加上以年利息10%計算的利息。

②股權持有人由于疾病、傷殘而離職的,其持有的股權由公司回購。回購價格為購買該股份的出資額本金加上以年利息10%計算的利息。

③股權持有人由于死亡而離職的,其股權繼承人持有的股權由公司回購?;刭弮r格為購買該股份的出資額本金加上以年利息10%計算的利息。

(3)退股

①股權持有人自動離職并與公司辦理完畢辭職手續的,或由于不勝任工作要求被公司停職的,其持有的公司的股權可以按入股本金加銀行同期定期存款利息退股。

②股權持有人由于嚴重停職、嚴重瀆職、被判定刑事責任,索賄、受賄、貪污、盜竊、侵占財產、泄露公司經營和技術秘密、損害公司聲譽等情形而停職的,其持有的股權必須按入股價格首先賠償公司損失,然后按余額退股。情節嚴重者公司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三)、持股組織機構

由于已經中止職工持股會的社團登記,因此采取內部設立職工持股理事會形式,通過持股職工普選形式選舉理事會成員5人,理事長可進入董事會參與管理。

(四)、特別約定

公司與員工簽署《股權協議書》不構成公司對公司員工聘用期限和聘用關系的任何承諾,公司對員工的聘用關系仍按勞動合同的有關約定執行。

根據以上計劃,該公司于2004年進行了職工持股的計劃執行,很快在1個月內,就有符合條件的47名職工以現金形式出資購買了近1000萬股。并且在1個月后,采取不記名投票選舉出理事會5名理事。

但是,該持股計劃執行后并沒有達到創始人所預期的目標。相反的是該公司參與職工持股計劃的47名職工股東,根據筆者2年后追蹤下來結果,僅有20人左右尚在職,離職率高達57%,而后續1年多沒有新的股東加入,該公司經營業績也逐年下滑,至于2年前的境外上市計劃看來遙遙無期。不過,職工股東的本金尚在(僅剩余300多萬,都是小額股份),但是去年2005年沒有分紅。

筆者進行了調查分析后,發現造成該企業職工持股計劃幾近失敗的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1、與持股的職工,尤其是離職的職工股東表示沒有感覺自己是股東身份,認為身份沒有發生變化,而且對于企業經營依然沒有參與其中的積極性。

2、對于該公司募集的股本資金,一直在體外循環,就是該資金是放一個專門賬戶里面,其實資金的使用,職工股東沒有了解到具體的運營,但是該公司董事會聲稱為了保證資金的安全性,沒有投入運作項目。

3、在第一年后半年分紅一次,以10%比例分發現金紅利。但是,分紅事宜是董事會召開職工持股理事會上宣布的,其宣布的財務數據,由于董事會認為屬于商業秘密沒有把資產負債和損益報表全部公開,認為公司缺乏誠意。

4、對于職工持股理事會,只是認為屬于民意機構不具有社團法人資格,職工曾經要求將職工持股理事會改制為工會,但是由于工會不能成為持股信托機構,因而公司拒絕。

四、民營企業職工持股中存在的法律沖突

從該公司的職工持股計劃幾近失敗的原因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職工持股的所有權關系與勞動關系的法律屬性存在沖突,問題主要表現幾個方面:

(一)、職工持股所有權關系與勞動關系的法律屬性沖突

員工身份

勞動法律關系(包括勞動合同關系)享有 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義務: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適用法律:《勞動法》 股東身份: 所有權法律關系,權利: 公司股東作為出資者按投入公司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的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依法及時、足額繳納所認繳的出資。以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法律責任。不得抽回出資及其他。適用法律:《民法》、《公司法》

可看出,在持股職工中同時存在勞動關系和股東關系兩個法律屬性。勞動關系可以說屬于帶有身份隸屬性質的民事關系,因為存在管理和被管理關系,但是勞動關系本質上筆者認為屬于債的關系。(因為民事債的關系是特定主體之間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那么股權關系可以說是所有權關系,因為股權是絕對權(債權是特定主體之間的相對權),股權的取得可是初始出資購入也通過合同轉讓或者贈與獲得,但是取得之后那么股權所有人就擁有了占有、使用、處分、收益的權利,無疑就產生了排他性的絕對權。

但是作為絕對權的股權和作為相對權的債權,這截然不同的兩個權屬,事實上存在于同一法律主體上,并且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多沖突矛盾地方。

就權利行使而言,根據公司法第四條規定,公司股東依法享有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但是職工股東一般都沒有享有選擇管理者的權利,盡管在現有的國企職工持股規定中也以職工持股會形式,通過職工持股組織來強化行權力量,但是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如本案例中H公司職工股東并沒有形成持股組織,而且職工也沒有明確清晰到股東的價值,最為關鍵的是——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前提下,職工股東其權利義務是嚴重不對等的。從2000年7月,民政部辦公廳發出《關于暫停對企業內部職工持股會進行社團法人登記的函》;同年12月,中國證監會明確:不受理職工持股會和工會作為股東或者發起人的公司的上市申請。這意味著,“職工持股會”這種職工持股形式也走不通。那么單個的職工股東只能成為民事法律中的股東身份,那么根據現行的《公司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必須要經過股東名冊記載和工商備案后其股東身份才可以得到確認。

當然現行的公司法第三十三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記載下列事項:(一)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二)股東的出資額;(三)出資證明書編號。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在司法實踐中,股東確權訴訟,這個也是可以的。但是從法律文意上看,未經登記的股東其權利主張居然只是不得對抗第三人。但是要主張自己的股東權利卻需要進行訴訟進行確認。

此外,正是由于股東關系和勞動關系之間存在的競合,為此一方面,應看到企業和持股職工雙方依法均有權與對方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企業有權選擇勞動者,勞動者也有權選擇企業,不能因員工是“股東”而導致新的“大鍋飯”、“鐵交椅”。另一方面,持股職工退出“職工”身份時,“股東”身份還在,企業不能以此為由強行取消原持股職工的股份。當然,這又與職工內部持股制度的“在職職工”要求不相符合。

從本文開始的H公司職工持股案例中看現實中的問題遠不止這些。持股職工退休、調離、勞動合同期滿后,其股份如何處理?收購、轉讓應按什么價格計算?這些問題都很難解決。這個就為后面的很多法律爭議問題埋下隱患。

(二)、資金募集過程中的法律風險

美國實行職工持股的公司,員工購買股票并不是用過去勞動(現金)支付,而是用預期勞動支付。資金來源主要是兩種:一般是公司先建立員工持股基金,作為一個專門機構,由公司擔保,基金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形成員工持股,然后用股本的紅利逐年(法律規定不超過七年)償還;少數的公司則直接出讓股本總額的20-30%給公司員工持股基金,用今后的紅利逐年償還⑦[8]。

我國目前主要的國企職工持股辦法是購股的資金來源由個人出資,可采取以下三種方式:(以深圳市的內部職工持股管理規定為例)

(1)個人以現金出資購股;

(2)由公司非員工股東擔保,向銀行或資產經營公司貸(借)款購股;

(3)可將公司公益金劃為專項資金借給員工購股,借款利率 由公司股東會或產權單位參照銀行貸款利率自行決定。

但是由于民營企業大多是有限責任公司,此外由于不屬于各地職工持股管理法規的規范之內,所以沒有進行信貸融資,只能采取職工繳納現金的方式進行。就上述H公司的職工持股方案來看,由于都是職工拿出自己的現金以1:1的方式進行購買。但是由于沒有法律的直接規定,所以職工出資往往沒有很好的保障和安全感。

案例中,H公司老股東權益折合為1000萬元。為了體現老股東讓利的原則,本次增資擴股不溢價,新股東以1元/股認購新增股權。但是,該職工股東出資是屬于增資而且公司是私營公司其資產負債經營情況沒有公開,因此這個價格其實相當于自由定價,只是公司股東定出的,之前并沒有經過議價程序,那么這個出資價格其實職工沒有什么談判余地,而且這個和一些職工持股規定中的比例不一樣。

如深圳地方規定是公司總股本在5000萬元-2億元左右,員工持股比例占公司總股本的35%;1000萬元-5000萬元的,占35%--50%左右;1000萬元以下的員工持股可占5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相對于國有企業的職工持股來說,民營企業的職工持股所占股權比例根本就是完全市場化,自由定價和議價的過程。那么職工對于該計劃只能接受或者不接受,然后在實務運作中,我們調查發現,就H公司的職工而言,他們在履行了繳納股金時候,其程序為:

①公司根據職工工齡和職務規定了可認購的股數(按照每股1元計算),這個可認購權的依據是參照工作分析和崗位評估而來,只是對于核心員工和管理、技術骨干人員而進行,所占職工比例為23%左右(當時,職工總人數205人,可認購人數49人,自動放棄認購者2人)

②職工簽署認購持股協議(協議上相關條款見上文)后一周內,繳納所認購的股權資③職工憑收據和持股協議,在第一次職工持股股東會議上領取持股股權證書,股權證書上標明:認購人姓名,身份證號,認購股數,指定受益人以及第一次認購時間(持股時間)

,并且在權證附注上有轉讓、撤資等空白欄目可以進行填寫。股權證書上沒有公司簽章,但有公司法定代表人(大股東董事長)的親筆簽字。 從上述程序上看,似乎和一般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募集方式類似。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存在幾個環節問題:

該公司是有限責任公司,按照規定股東人數必須在50人以下,而該公司創始股東有3人,雖然最后職工股東47人,剛剛夠法定人數上限。但是,必須明確的是,根據職工持股的慣例,職工個人并不與公司發生股權關系,而是通過持股機構進行信托持股。本案中直接由職工出資購買的股份,這個就不再是職工持股的概念,而是一般民事意義上的股權轉讓或者增資擴股的概念。

如果是增資擴股,那么該公司老股東權益折合為1000萬元作為招募資金的一個規劃,最后募集資金達到980萬左右,但是該公司并沒有把這筆資金進行股本增加的申報——就是沒有經過有關審計機關的驗資確認,也沒有去工商部門登記備案變更營業執照等相關動作,更沒有將此47名新股東納入股東名冊進行登記。

這筆資金流向何處呢?根據財務部的解釋,該筆資金其實一直在一個專門帳戶中存放,因為公司董事會還沒有具體使用的方向——事實上就是一筆體外循環的資金,該資金也沒有在公司財務報告上所有者權益上反應,只是在其他收入中進行說明。那么對于職工股東而言,這筆資金完全可以認為沒有成為股本充實。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該筆所謂股本金,成為了非法集資。

此外,從認購程序上看,股權憑證沒有公司簽章,而內部收據上是不蓋公司公章的,所以職工股東感覺心理不踏實,而沒有經過有關機關的驗證,以及專門資金沒有進入所有者權益投資項目,所以說根據現有情況來看,職工所謂繳納的股金與非法集資的行為頗為相似。⑧[9]

(三)、退出機制中回購規定合法性分析

從本案例中H公司在進行職工持股的規定中列舉了職工所持股份的退出情形。主要是:轉讓、退股和回購,但是這些規定卻與現行的法律法規有很大的沖突。

在美國的員工持股計劃中有對股票回購規定。對于員工參加持股計劃而得到的股票,如果員工希望變現,公司有用當前公平的市場價格購回這些股票的責任。但是,必須注意到的是,美國對于回購的認識是充分尊重職工個人意志,并且對于價格采取市場化進行商定⑨[10]。在我國尚在實行的各地職工持股管理規定中,也是各地規定不一。

1、上海市的有關部門規定:

(1)內部職工股不得上市交易;

(2)職工經公司同意調離或者死亡,自動退出職工持股會,由職工持股會以職工持股名冊記載的會員出資金額和持股數為標準,參照公司上年度每股凈資產收回,轉讓給其他會員。

2、深圳市的的有關規定:

(1)內部員工股不轉讓、不繼承;

(2)員工脫離公司時,不再持有內部員工股,其所持有股份由員工持股會按公司上年末每股帳面凈資產值回購,轉作預留股份,股款退還個人或合法繼承人;

金到公司財務部,財務部開具內部收據。

3)經營者離開本公司,經離任審計后,由持股會按公司上年末每股帳面凈資產值回購,轉作預留股份。

(4)科技人員所持科技成果折股的股份不滿3年而脫離公司,由員工持股會回購股份,轉作預留股份,可酌情將30%--50%的股金支付給本人。如滿3年,則按公司上年末每股帳面凈資產值回購,股金支付給本人。

3、北京市的有關部門規定:

(1)會員的出資在職工持股會成立3年內不得轉讓。3年后只能在公司內部職工之間轉讓,不得在社會上轉讓交易

(2)職工調離、辭職、辭退、開除、死亡,自動退出職工持股會,職工退休時,可以退出職工持股會。其出資額可參照公司上年度每股凈資產轉讓給公司其他職工,或留作新職工認購。

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規定可以退出或者轉讓,但是所依據的是公司上年度每股凈資產。但是本案中H公司規定是購買該股份的出資額本金加上以年利息10%計算的利息。這個就存在很大的問題。首先,出資入股是種投資行為,自然就有了風險和收益,那么作為股東價值的表現,股權價格自然是跟凈資產值掛鉤,股東責任也是享受收益承擔損失的。但是本案中H公司采取固定利息的所謂計算方式,無形中也是與內部債券相似。這種約定事實上也起不到真正的凝聚力作用,因為有固定收益的承諾,那么職工是否會真的作為股權來對待呢?恐怕未必能夠起到股東心態的轉變。

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本案中職工是繳納股金到公司,而其所持股份是直接由公司與其個人簽發確認,并沒有職工持股會這個組織。無論是美國還是我國的相關慣例或者規定中,職工個人與公司之間所建立的股東關系是通過持股會這個組織進行的,而本案中的H公司與職工之間事實上是隱名股東的關系。職工直接就成為了公司在冊股東,那么這個就直接成為公司法意義上的股東。那么根據公司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公司成立后,股東不得抽逃出資。如此看來該所謂退出機制等于無效規定。

至于回購情形來說,根據公司法第七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股東會該項決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一)公司連續五年不向股東分配利潤,而公司該五年連續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規定的分配利潤條件的;(二)公司合并、分立、轉讓主要財產的;(三)公司章程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或者章程規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現,股東會會議通過決議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續的?!?/p>

所以說民營企業在處理職工持股退出機制的時候,需要認真分析研究方可確定。

(四)、股權管理與信托組織的角色定義

在美國,職工與公司不是直接的股東關系,而是通過持股管理的機構——員工股份信托基金。這是一個可以控制員工股份的獨立和合法的實體,即員工股份信托基金會。該基金掌握和控制這個計劃的所有資產⑩[11]。

在我國,初期都是以工會下屬的職工持股會進行的,如南京市職工持股規定對職工持股會定義為:職工持股會是在工會指導下,從事內部職工股管理,代表持有內部職工股的職工行使股東權利,并以企業工會社團法人名義承擔民事責任的組織。而上海市對于職工持股會成立的規定是:

(1)依照《公司法》規定條件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持有內部職工股的職工共同制定持股會章程;

(3)建立符合本辦法要求的職工持股會的組織機構;

(4)原企業資產必須重新評估,國有企業資產評估后需經市資辦確認;

(5)公司工會同意設立職工持股會的證明;

(6)新辦企業申辦確定法定代表人的同時,須明確工會籌備組負責人,在開業的同時建立工會,承擔職工持股會相應職責;

(7)已經改制的公司,建立職工持股會需要董事會的決議。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最初的職工持股會是隸屬于工會下的機構,但是職工持股會與我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的“社會團體”存在重要區別:

①社會團體不得從事贏利性的經營活動,而職工持股會是一種注重投資收益的主體。

②企事業單位在本單位內部活動的團體不屬于社團登記范圍,而職工持股會的職責恰恰是主要管理企業內部的股份工作,不

從事對外業務。 ③職工持股會的注冊資金與企業法人的要求一樣,與社團的活動資金概念不同。

因此,民政部已經表示不再以“社會團體”名義登記職工持股會。但是作為職工持股這個法律行為來說,就會存在著一個悖論——職工個體與公司之間建立股東關系的話,那么就成為單個意義上的股東,而職工持股是計劃,是種集體行為。此外現有的法律規定導致了,職工持股會組織不能存在,而唯一可以作為職工權益代表的法定組織——工會,根據工會法又沒有允許工會持股的相關規定。

如果從職工股東權益保護和企業運營順暢,減少法律風險和道德風險角度上說,信托持股是非常必要的。在信托法頒布實施后,規范職工持股計劃的下一步就是引入信托機制,進行制度創新。當前信托是實現職工持股的一個最佳平臺,它有利于解決職工參與企業管理,并具有稅收方面的優勢,因此信托投資公司是一個比較合適的受托人。關于職工出資能力不足的問題,則可以通過職工身份置換、工資獎金結余和作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來解決。事實上,美國采取的員工持股信托基金這個模式是值得考慮的。

五、職工持股模式推薦——信托基金持股和期權導入

在知識經濟發展階段下任何一個企業的投資都是兩種資本的投入,即股東投入的貨幣資本和企業職工投入的人力資本;因此,任何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都是兩種資本的結合——貨幣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結合,而且人力資本發揮著重要作用。

由于現行職工持股法案都是在以國有資產或者國有控股的企業為主體進行的,而民營企業其產權非常清晰明確,而其采取職工持股的目標也很清楚:

1、形成穩定的職工隊伍。由于職工持股計劃對股份轉讓等有規范的約束,對穩定職工隊伍、加強內部職工管理將起到積極的作用,也因此有利于形成穩定的股東,防止企業被收購和過度投機。

2、增加職工的收入。職工通過持股分紅,將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

3、增強公司的凝聚力。職工的勞動成果跟本自身利益密切相關,這有助于增強公司的凝聚力,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

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職工持股是一種大股東套現和資產剝離的有效工具。職工持股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資產剝離、股東套現等領域。因此我們認為在目前社會轉型期中,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現在很多民營企業采取的職工持股計劃幾乎先天不足,因為存在很大的道德風險(與非法集資或無信托組織)。事實上本文中的H公司其案例失敗的原因也在與此。

筆者認 為,希望通過專門立法來解決這個現實問題事實上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動輒立法成本很高,而且現實是在不斷變化中的。筆者從現實出發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

1、導入信托機構,采取信托持股

這個是針對目前職工以現金形式出資的,因為職工出資給信托公司,那么信托公司作為第三方(勞資以外的)出現,但是信托公司代表的是職工集體的經濟利益,也就是股東權益的代表,直接參與經營活動決策中去。而工會作為職工勞動權益的代表,與此并不沖突,相反互相協助配合不僅能夠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也可以促進企業良好的人力資源運行和人力資本的最優化配置。

2、先用期權,再使用現金出資

期權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企業激勵機制,它是指公司授予特定人員在一定期間內以事先約定的價格和條件認購本公司股票或者股份。由于期權目前來說,是公司與職工之間的附條件民事行為,這個條件只要不違反法律而且也不對職工人身利益構成損害,自然就具有約束力。期權的行使,既避免職工現金出資后的道德風險也避免萬一職工不能勝任工作而需要進行后續股權回購等行為的麻煩。

六、結語

事實上很多企業把職工持股只是作為一種績效薪酬激勵的措施,而很多職工也只是把這個作為增加收入的一個方法。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職工持股這個工具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一個激勵工具,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互動的企業文化。

在企業的危機期或有問題的企業中實行職工持股,職工的信心和參與是拯救企業的重要因素。危機企業如果破產,會影響企業各利益主體的利益。首當其沖的是企業職工,企業破產以后,職工會失去工作;其次是企業的債權人,危機企業很可能資不抵債;最后,資方也會受到影響,資本投人往往不能得到保全。企業危機并不一定是全面危機,危機可能僅僅是財務上的或暫時的,關鍵是職工是否對企業具有信心。

如果職工對企業具有信心,就可以未來若干年減少一定比例工資的方式,購買公司股票,這樣不僅可降低企業的未來運行成本,而且有助于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以達到克服危機、振興企業的目的。識別一個企業是有困難還是有希望,本企業職工對企業的看法是值得考慮的因素之一。在市場經濟中,職工愿意對一個企業出資,就表明職工對該企業具有積極性的評價。

所以筆者認為實行職工持股真正意義不在于通過股息紅利的激勵,而是更多的激發職工的創新精神和參與感,并且通過代表職工利益的持股機構組織,形成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優化!和制約。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能夠形成群策群力,持續創新的企業文化更加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而對于國家來說,職工持股也是有助于提高社會財富積累,穩定社會秩序。

文獻綜述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