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古代德育的特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中國古代高等教育概況
(一)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起源
高等教育位于學制結構金字塔的尖端,它的產生時間晚于一般學校教育,而且需要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據古籍記載,中國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學”之稱。虞夏商時期的上庠、東序、右學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具備高等教育的一些屬性,應該可以說是高等教育的雛形。高等教育的發展,在經濟方面要求生產力必須顯著發展,文化教育方面要求有可提供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備等,以及有作為傳授知識和培養官吏的專門教育人員。而處在奴隸社會初中期的虞商時期還難以完全具備這樣的條件,只有到了西周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出現了脫離生產勞動的文化官吏,加之文字的成熟,才為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周代金文中關于周天子帶領群臣及學生在“學宮”習射和作樂舞,這里的“學宮”即大學,已基本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質。所以,虞夏商時期至西周時期可視為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時期。
(二)官學中的高等教育
中國古代的高等教育事業起于朝廷,而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在奴隸主貴族的政治統治走向崩潰的時候,“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原來由貴族壟斷、官府掌管的文化也散失至民間,私人辦學成為這個時期的一大景觀。從此以后,整個古代社會的高等教育,就一直存在著官學和私學兩種類型。在官學類型中,太學和國子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學府。漢代太學,即由“大學”一詞衍生出來,是古代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此后歷代都有設立,而名稱不盡一致:晉武帝咸寧二年創辦國子學;齊改國子學為國子寺;隋煬帝改為國子監;唐宋兩代太學與國子學并存;元明清時期則不設太學,只設國子學或國子監;明清國子監兼具備國家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兩重性質,后逐漸衰敗,成了科舉的附庸。除此之外,東漢末出現了我國古代最早的藝術大學──鴻都門學,它是“近代世界文學藝術大學的嚆矢”;三國時曹魏建立的五經課試法,其中由“門人”升入“弟子”的制度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南朝劉宋政權設立的儒學、史學、文學、玄學四個學館的分館授業制度是分科教育的開端;唐宋明三代分別創辦的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畫學、武學等??茖W校與專業訓練,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科學校。
(三)私學中的高等教育
私學是中國歷代私人辦理的學校,是封建社會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程度分,私學有蒙養教學和經師講學,后者相當于大學。故私學中也有部分屬于高等教育層次。很多思想家借助私學這種形式來宣傳自己的學說,擴大本學派思想的影響。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開辦私學的人之一,他招收生徒,傳授學問,以教學為主,并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后學身上。漢代以后,私學分為蒙館之學和專家之學兩個層次,基礎教育通常在十五六歲以前完成,之后就必須進入私家經師的學館去深造,私家經師多為當世的著名學者。漢以后的私家經館,培養了大批不求功名的學術人才,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宋時期,私家經館發展為書院,書院是中國古代學者研究學問、聚徒講學的教育場所。宋朝有了較大發展,并出現了一些著名的書院,如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茅山書院、嵩陽書院等;明朝的東林書院也辦得頗有特色;到清朝時期,出現了書館官學化,絕大部分書院成為準備科舉考試的場所。不管怎樣,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書院為歷朝學術的繁榮發展和人才的培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
通過回顧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較之近現代高等教育,中國古代高等教育有其獨特的特點,概括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德育,強調修身養性
儒家教育以經史為基本,以“明人倫”為中心,注重修已治人之術。以儒家學說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也以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為中心,漢代的五經、唐代的九經、十二經、宋代的十三經,再加上《史記》、《漢書》、《昭明文選》等等,形成古代高等教育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講究文、行、忠、信,以三綱五常為行為規范,嚴君臣、尊卑、上下之分;明父子、長幼、親疏之別,其共同特點就是泛道德主義。孔子眼中的“士”,孟子心中的“大丈夫”,首先是道德的典范。教育內容中的泛道德傾向,對培養中國人的道德情感與愛國精神有著重大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普遍要求。
尤其是宋明理學家把封建的倫理道德視為“天理”,強調修身養性,格物致知。書院就是一些學者為達到修身養性求得真學問的目的而產生的古代高等教育機構。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強調“理”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強調倫理綱常名教,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人的自我覺醒、自我約束,采取“修身治國”、“改過遷善”、“致知踐行”的原則和“自省自察”“存養”“陶治”的方法進行道德教育,主張靜以養心,修心以德,修已安人,在讀書治學中思考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培養真正的“君子”品格。因此,以德育為先,注重道德學問,注重修身養性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原則。
(二)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
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也是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優良傳統。官學中太學的教學以相互問難、討論經義為重要形式。博士既是太學的專職教師,又是朝廷的學術顧問,參加朝廷舉辦的所有重大學術活動。西漢的石渠閣會議和東漢的白虎觀會議,都有博士參與討論,這種學術爭論,影響到太學的教學和學術風氣。博士平素講經,注重互相詰難,并以善辯而受人稱譽。辯難精神是太學的優良傳統,這是研究和繁榮學術所必需的。
私學中的書院,作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高等教育組織形式,不僅僅是教育場所,也是當時的學術中心。它們以培養人才為宗旨,以繁榮學術為已任,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緊密結合、相得益彰,是古代學者進行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活動的基地,并由此形成了眾多的學術派別。因此,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結合是書院的一個突出特點。學術研究是書院教育教學的基礎,而書院的教育教學又是學術研究成果得以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書院教學實行門戶開放的辦法,打破了官學關門教學的做法,聽講者可以不受學派和地域的限制,有利于學術交流。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遠近名賢,同聲相應,天下學者,咸以東林為歸”;王守仁除在濂溪書院講學外,還和湛若水等人還歷時數十載奔波于全國各地講學,形成了我國書院史上著名的“講會制度”,使書院成為學術爭鳴和交流的舞臺。
(三)官學與私學相結合
前面提到,在春秋戰國時期“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原來由貴族龔斷、官府掌管的文化也散落到民間,從此,古代社會的高等教育就形成官學和私學平行發展的局面。由于官學招生名額太少且有入學資格限制,不能滿足許多人的求學要求,加之私學的講授課程與官學都是儒經,不妨礙讀私學的人以后做官,致使私學得以迅速發展,彌補了官學在數量和其它方面的不足。因此,私學成為官學的必要補充,并促進了官學的發展。
書院與私學相比,不僅有相對固定的教育經費作后盾,而且有嚴格完整的管理體系做保障,這些是私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同時,書院又不同于官學,其經費來源于民間的自發集資,而非官府撥款,辦學不受官方的直接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培養學生,形成獨特的辦學特色。教育對象主要是下層社會的貧寒子弟,帶有濃厚的平民色彩,而非紈绔子弟。因此,書院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廣泛吸取了傳統官學和私學的有益經驗,并對其進行了積極改造和系統綜合。正因為書院是對傳統官學和私學的揚棄,它才能在批判繼承中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并貫穿在它存在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和各個方面。
(四)重人文學科輕自然科學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性特質,表現在古代高等教育的一個方面就是以人為本位,重視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自然科學倍受冷落。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學說為根基,儒家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在高等教育中強調教人予“窮理、正心、修已、治人之道”,因此教學內容多為講究修齊治平的儒家經典以及文史辭章等古典人文學科。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上主要以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為主,并且道德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尚在奴隸社會時期,就已有了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些大體上屬于社會、倫理、文化、語言等方面的知識。進入封建社會,又有了充實和發展,出現了“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增加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歷史知識等方面的內容。這些經驗性、積累性、直觀性、強調人文、強調道德的教育內容,使得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人文學科高度發達,這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人才迭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盡管古代高等教育中也涉及生產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但只是作為統治藝術的輔助知識進行研習的。而且,數學、醫學、天文學在講求“天人合一”的中國古代還是由于與“人事”有一定的關系,才受到統治者一定程度的扶植。其它如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純自然科學則完全為社會所忽視。中國古代高等教育這種重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的特點,與歐洲古代、中世紀大學重視數學、天文、醫學、物理等自然科學教育形成明顯的對照。
(五)學在官府,政教合一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的官學具有明顯的“學在官府”“政教合一”特點, “學在官府”即學校皆由官府所設,教育機構與政府機構合而為一,并且“以吏為師”,官學中的教師都是朝廷命官,辦學地點在官府之中,統治者的政治化人格被作為社會楷模; “政教合一”即以政治教、以教治國,強調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必須以“政”,即治國之道為內容。在“學在官府”“政教合一”的教育體系下,政既是教育的內容,又是教育的目的。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主要是為社會培養各級官吏,雖然學校也有教化百姓的任務,但這種教化任務更多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實現的,即由學校培養出來的官吏來完成的。因此,教學僅為中國古代的高等學府的職能之一,它與政府行政職能有機結合,不僅是封建官僚的培養場所,同時也是封建統治思想的宣傳工具和推行其統治政策的實施機關,起著統一思想和統一政治的作用,這種高教管理體制在世界上是獨具特色的,在中國高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正是由于中國古代高等教育與政治的這樣一種密切關系,使高等教育機構中的學生在校學習時即很關心時政。中央高校學生和朝中士大夫本著學術上的承襲關系,政治上也經常持相同立場并互相倚助,因此,古代高校歷來是開展政治活動的場所,學生關心國家大事,議論朝政成為中國古代高校的一個傳統。而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官學中,私學中也不例外,如東林書院就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著名對聯。
(六)學而以居,學而優則仕
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道路上,為學不離從政,學與仕始終是不可分離的。古代高等教育預設了“學而以居”“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目標,從漢代開始分科目察舉人才以后,尤其是隋唐設立進士科舉以后,高等學校的辦學目的就是“儲才以應科目”。學校追求的是中舉及第率,也就是追求更高的錄官率,高等學校成為培養官員的預備機構,成為追逐功名利祿的階梯。在實行科舉制的一千多年里,中國古代的高等教育與科舉考試這種世界上獨特的選拔人才方式緊密結合,形成了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一大特點。科舉考試成為教育有力的指揮棒,考試的內容成為高等教育的內容,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科舉實際上成為了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重心。
三、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若干啟示
(一)教書育人,以德修身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中的“泛道德傾向”,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與愛國精神有著重大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是國家和社會進步的實際要求,在當代高等教育中應當堅持和發揚,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中的德育與這種泛道德的教育是一脈相承的。但在當代的高等教育中,僅實施這種泛道德的教育還是不夠的,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和社會轉型時期的復雜環境,學生因思想沖擊、利益驅動和社會的壓力等所產生的道德問題日益突出。因此,高等學校在進行這種“泛道德”教育的同時,應著重加強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如何面對人生及其挫折、如何去適應社會等等,使他們在學習中思考、探索并真正明了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義。
對于高等學校如何進行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古代高等教育中提了一些可資借鑒的方法,強調人的自我覺醒、自我約束,如“改過遷善”、“致知踐行”、“存養”、“自省自察”、“陶治”等,主張靜以養心,以德修身,這些經驗總結都值得我們借鑒。除此之外,高等學校還有結合當代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采取更多的途徑“踐行”,德育的最終目的要體現在日常的行為中,所以要在大學生的行上下工夫,“助省助察”、“動以養心”等也應該成為“修心”的有益方式。
高等教育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場所,同時它也是人的精神的訓練場。因此,高等學校工作也應以德為先,做到教書育人,以德修身。
(二)教學相長、兼容并包的學術思想
教學相長是教學過程的一條重要原則,這條原則在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中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如何實現師生間教與學的相互長進,我國古代高等教育中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方法:辯難。在我國現階段的高等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最不理想或說最欠缺的是師生間的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與探討,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辯難”?!敖處煗M堂灌、學生埋頭記”依然是當今大學教學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學生很少有與教師“辯難”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思想。它不利于教與學的相互促進,也不利于各種思想的相互交流與碰撞,說到底,它不利于學術的繁榮。因此,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推行這種師生間的“辯難”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和途徑,讓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相互詰難、推理和啟發,從而共同進步和提高。
在高等教育日益國際化的今天,必須適應多元文化和各種思想潮流的交融與沖刷,高等教育在學術思想上更應該如此,因為多元化不僅意味著“百花齊放”、競相爭艷的繁榮景象,而且表面很多學術內部的潛在的東西將被激活,因此在高校應該提倡學術上“兼容并包”,大學應該給各學術流派提供展示的舞臺,正如古代“講會制度”那樣,容許有各種學術的聲音存在,這些對大學學術的真正繁榮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三)公辦高等教育與民辦高等教育相結合
我國古代私學教育的存在和發展對古代教育的發展應該說是相當有益的,書院等私學的存在對古代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更是不言自明的。以史為鑒,我國現階段大力推進和加快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必須的。
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民辦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是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由之路?,F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應該說是相當的迅猛,特別是公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其發展速度達是建國以來最快的,但是這種速度還滿足不了人們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國家對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高校的師資、設備、校舍、圖書資料等教育資源的短缺是制約著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大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繼續發展的唯一選擇,民辦高??梢猿浞掷蒙鐣Y金和資源,減輕國家經費投入上的壓力,同時滿足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的需求。因此,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就必須在發展公辦高等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并使二者很好的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從而最終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和全面繁榮。
(四)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并重
前文提到,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是“重人文學科輕自然科學”。從歷史來看,這種觀念和做法也造成了慘痛的結果和教訓,我國輝煌的古代文化到后期長期停滯不前,就是由于這種觀念長期統治的結果。隨著自然科學的崛起,自然科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顯,使得現代高等教育中存在著“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科學”的現象。無論是古代的“重文輕理”還是現代的“重理輕文”,都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從人類的長遠利益來看,這種“重此輕彼”的現象應該加以批判。
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相互滲透日益走向融合是現代社會的要求,現代高等教育應該堅持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并重的原則,。現代大學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專門人才和一批知識英才,他們將成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中堅力量,社會發展的方向和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決策將依靠這些人的聰明才智。這就要求他們既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還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高等學校的人文科學的教育應該包括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科學技術發展史等知識;自然科學的教育應該包括數理化、生物、天文、地理等知識。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學生,在系統學習和掌握本學科的知識外,學校還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其他學科的通識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學以致用,注重素質教育
“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目標,從而導致了科舉考試的選拔人才方式,“八股文”成為了天下學子十年寒窗苦讀的“經書”,古代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大都“千人一面”,無個性和創新精神,為“仕”成為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對這一單純的目標的追求,現代高等教育應該追求的是“學以致用”,有學必有用,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等教育就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多方位、多層次的,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之需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等,實施有針對性的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鮑風,《儒家智謀》,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 蔣方,《中國文化史九繹》,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 單遠慕,《中原古代教育》,《天中學刊》,1996年第4期;
4、 郭洪紀,《儒學的教育倫理與官師治教的承傳》,《山西師大學報》,1996年第1期;
5、 朱永新,《書院精神對于當代大學教育的啟示》,《江蘇高教》,1994年第2期;
6、 胡青,《文化傳統與中國古代教育》,《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10期;
7、 江應中,《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和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摭探》,《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年第4期;
篇2
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實行的井田制為代表的土地國有制,經濟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從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榮。春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牛耕的推廣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開墾為私田,加之兼并戰爭頻繁,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在井田上耕種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遭到破壞。魯國實行按畝收稅,其他諸侯國也競相效仿,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國以及其他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從而解放了生產力,促進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壯大,自耕農成為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它是古代中國歷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主要指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重農抑商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可從實施階段、目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
1.實施階段:前者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后者實施于封建社會衰落時期。
2.實施目的:前者在于壓制商人勢力,維護封建統治經濟基礎;后者在于防御外來殖民勢力,維護封建體制。
3.根本目的:兩者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前者是要嚴格控制國內市場和商業活動,后者是要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4.影響:兩者都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前者在封建社會初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到中后期則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后者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限制了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經濟部門的特征
1.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把握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可從生產模式、生產方式、農業結構等角度著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精耕細作技術是我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從農業結構上看,以糧食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為輔。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中國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礎。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為阻礙社會生產發展的因素。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特征
篇3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家庭教育思想體系。回顧、研究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探索其有價值的內容,對搞好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齊家與治國相聯的家庭教育目的論
我國古代社會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其經濟特點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特點決定了家庭成員之間在物質生活方面的依賴性較大。一般衣食等物質生活資料主要在家庭中生產,由家庭成員共同享用。這一方面導致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很強的依賴性、關系的密切性,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家庭教育的受關注性。因為家庭成員接受家庭教育的程度與其家庭生活質量是密切相關的,我國古代很早就有“克紹箕裘”的說法,這是說,有許多“家業”、“家傳”、“家學”都是通過家庭教育代代相傳的。
另外,我國古代社會是很重視血緣宗法關系的,這便決定了家庭成員之間有著密切的政治關系?!耙蝗说玫溃u犬升天”、“一人獲罪,株連九族”,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家庭成員之間榮辱與共的密切關系的生動寫照。正是由于家庭某一成員的發展對家庭其他成員、對整個家庭都會產生很大影響,為了家庭的管理,為了家族的命運,家庭教育便受到古人的特別關注與重視,將教育子女視為父母的天職。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司馬光的《溫公家范》等諸多頗有影響的家教方面的著作相繼問世,便是一個最好的證明。然而,古人進行家庭教育的目的并不僅僅停留、局限于此,他們將家庭教育與治國相聯系,將家庭教育的目的提高到了治國的高度。他們認為理想的社會是建立在血緣宗法關系基礎之上的?!睹献印るx婁上》有“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盵孟子·離婁上]《大學》中也提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由此可見,古人將齊家看做是治國的基礎,將家與國統一起來,認為在家維護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與在國維護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是一致的;認為在家若能事親,在國則必能事君;在家若能盡孝,在國則必能盡忠??鬃诱f:“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盵論語·學而]將孝悌與忠順相聯系,家庭教育既能為小家培養孝順之子,又能為大家(國家)培養盡忠之臣。因此統治者便對家庭教育大力提倡。在我國古代社會搞好家庭教育不僅成為個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更成為國家的需要。
二、以修身為根本的家庭教育內容論
我國傳統的教育理論十分重視人的培養,將培養完美人格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受其影響,也非常重視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重視子女人格的完善。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強調品學兼求,但把人格的培養放在第一位。認為學高不是真正的目的,學高是為了品高。學會做人,以修養德行為求學目的,應該說是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的一大優良傳統。為了培養后代完美的人格,倫理道德教育便成為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
1.志向教育。立志是修身之基,因為志向是人行為的強大動力,只有確立志向,才會明確努力的方向,才會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向著目標前行。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就會隨波逐流,虛度年華,一事無成。古人在這方面有許多論述。如諸葛亮在其《誡子書》中寫到:“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彼稳藦堓d在其《經學理窟·義理》中寫到:“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蓖跏厝试凇督虠l示龍場諸生·立志》中也提到:“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既然志向如此重要,那么應教育子女樹立什么樣的志向呢?古人要求子女要立圣賢之志,要立志以報其國。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說:“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掩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不強毅,意不慷慨,待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中國歷史上廣為流傳的“岳母刺字”的故事,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教子立大志,教子與治國相聯系的一個典型例證。重愛國大節,小家與大家相聯;重民族氣節,個人與民族一體,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這一優良傳統曾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2.待人教育。如何待人,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待人教育的基礎是教育子女如何對待父母。孝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一切道德的出發點。我國古代對如何為孝有著非常詳盡的闡述,如《孝經》中曾經提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哀則致其喪,祭則致其嚴?!盵孝經]這是對如何侍奉父母所進行的理論上的闡述,而古代的《二十四孝圖》則用具體的實例更加生動地展現了孝的內涵。在對待他人方面,古人重視教育后代謹慎做人,謙讓待人,與人為善?!吨芤住分姓f:“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盵周易]教育子女在處理人我關系時要嚴格要求自己,善待別人。誠實守信是古人所強調的一個重要內容?!抖Y記·曲禮》中曾提到“幼子常視(示)勿誑”[禮記·曲禮],強調應該將誠信植根于孩子的心中。古人將誠信作為“正性”、“養心”、“成德”的基礎?!霸託⒇i”的故事是信而勿欺的典范,曾子為了給兒子樹立誠實守信的榜樣,不顧妻子的阻攔,為兌現諾言而不惜殺豬,成為流傳千古的教子佳話。
3.勤奮好學教育。古人認為學習不僅能夠增長知識,而且可以使人明白事理,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和改變人的精神氣質。然而學習必須從點滴學起,由漸次積累而成,必須經歷一個由量到質,由感性到理性的艱難過程。為了早日成才,學習必須強調一個勤字。勤奮好學是獲得成就的重要原因。即使是遲鈍的人,只要勤學不倦,也能達到精通和熟練的程度,因此古人在家庭教育方面特別重視對子女的勤學教育。如顏之推在其《顏氏家訓》中就列舉了許多古人勤學的例子,“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駕?!币源藖斫逃浜笕饲趯W、惜時,不虛度時光,以求有所成就。在咸豐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中寫道:“家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一家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諄諄以訓吾昆弟子侄,務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4.勤儉教育。我國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視對后代進行勤儉教育,希望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后代居安思危的意識和自立的能力,以求更好地立足于社會。司馬光曾專門寫有《訓儉示康》,從正反兩方面闡述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朱柏廬在其《治家格言》中也教導后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非常崇尚節儉,他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勤儉二字約束自己,而且還經常對其家人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他在《書贈仲弟六則》中寫道:“凡多欲者不能儉,好動者不能儉。多欲如好衣、好食、好聲色、好書畫古玩之類,皆可浪費破家。弟向無癖嗜之好,而頗有好動之弊。今日思作某事,明日思訪某客,所費日增而不覺。此后講求儉約,首戒好動。不輕出門,不輕舉事。不特不作無益之事,即修理橋梁、道路、寺觀、善堂,亦不可輕作。舉動多則私費大矣。其次,則仆從宜少,所謂食之者寡也。再次,則送情宜減,所謂用之者舒也。否則今日不儉,異日必多欠債。既負累于親友,亦貽累于子孫?!边@種勤儉持家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5.重視行為習慣的培養。古人除了重視對子女進行道德觀念的灌輸外,還非常重視對子女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抖Y記·內則》中就提出了按兒童的年齡有計劃地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的思想?!白幽苁呈常桃杂沂?。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絲。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禮記·內則]后人繼承這一思想,并不斷豐富和發展,在舉止、言談、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都提出了詳盡的要求。古人之所以重視對子女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主要出發點還是著眼于根據子女的認識水平,進行養正教育。宋代朱熹主張從學習眼前之事開始,通過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進而為學其理打下基礎。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是以修身為根本的,在修身方面論述的內容也是十分豐富的。
三、重視早教、習染,反對溺愛的家庭教育方法論
1.重視早教。我國傳統家庭教育特別重視早期教育,《大戴禮記·保傅篇》中有“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也?!盵大戴禮記·保傅篇]漢代賈誼也提出“早諭教”的觀點,有許多家教論著中都提出施教應從胎教做起,并提出了一些胎教主張。如顏之推在其所著《顏氏家訓》中就曾指出:“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聲音滋味,以禮節之?!闭J為如果無法進行胎教,亦應進行早教,“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對幼兒進行早期教育,不僅易見成效,而且易于鞏固。古人提出的早教有益這一思想,現在已經得到科學的證明,早教已受到當今社會的普遍重視。
2.重視習染。環境對人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谶@種對環境影響的認識,古人在進行家庭教育時,特別強調要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受教育環境,重視對孩子所接觸的環境中的人的選擇。家庭是人生活的重要場所,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影響著子女的認知、思想、性格、特點、興趣等。日復一日的家庭瑣事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同時作用也是極大的。因此古人非常重視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強調家長的身教作用。認為父慈子才孝,兄友弟則恭。張履祥提出修身是教子孫的一個重要基礎,要想教育好子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只有家長先端正自己的行為,才能端正孩子的行為。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對于環境習染、師友的選擇也是很重視的。孔子有“里仁為美”的論斷。眾所周知的孟母為教子而三遷的故事,即是重視環境習染的一個典型事例。這種重視環境熏陶的思想也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精華。
3.反對溺愛和偏愛。愛孩子,這是人之常情。但如何去愛,怎樣處理好愛和教的關系,這卻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問題。古人在這方面也有很多論述,他們提出要愛教結合,反對只愛不教,反對溺愛,認為愛子重在嚴教,重在引導和約束孩子的行為;而溺愛則有百害而無—利。
另外,古人還特別重視家長對待子女的一視同仁,反對偏愛子女。顏之推曾指出:“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闭J為對子女施愛不均,必然會導致家庭不和睦,既害子女,又害家庭。古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均愛思想是他們經驗的總結,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當然,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封建家長制、等級制的教育觀念,在教育中不太考慮孩子的身心特點和需要、壓抑人的個性等,對此我們應該加以批判。但在批判其糟粕的同時,更重要地是探尋其精華,并認真地加以總結和汲取,結合時展賦予其以新的內容,使古人的家庭教育思想更加充實和完善。
參考文獻:
篇4
關于古代農業。早期農業生產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石器鋤耕(耜耕)到鐵犁牛耕的三個發展階段。與之相適應,耕作方式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個體生產的變化。土地制度則經歷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國有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三個發展階段。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細作則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
關于古代手工業。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壟斷。到了春秋戰國,隨著土地私有化和小農經濟的形成,官府壟斷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實力雄厚、產品精美的官營手工業和滿足廣大人民需要的民間手工業并存的局面。民間手工業包括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中國古代手工業歷史悠久、技術高超、工藝精湛,長期居于世界前列。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諸方面的關系。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制度經歷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隸主階級國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實行的井田制為代表的土地國有制,經濟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從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榮。春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牛耕的推廣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開墾為私田,加之兼并戰爭頻繁,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在井田上耕種的勞動力減少,井田制遭到破壞。魯國實行按畝收稅,其他諸侯國也競相效仿,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國以及其他諸侯國先后進行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從而解放了生產力,促進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壯大,自耕農成本文由收集整理為國家賦稅的主要承擔者。
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發展農耕,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它是古代中國歷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主要指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重農抑商政策與閉關鎖國政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可從實施階段、目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
1.實施階段:前者實施于戰國時期,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后者實施于封建社會衰落時期。
2.實施目的:前者在于壓制商人勢力,維護封建統治經濟基礎;后者在于防御外來殖民勢力,維護封建體制。
3.根本目的:兩者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前者是要嚴格控制國內市場和商業活動,后者是要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4.影響:兩者都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前者在封建社會初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到中后期則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后者有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限制了中國與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經濟部門的特征
1.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
把握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可從生產模式、生產方式、農業結構等角度著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精耕細作技術是我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從農業結構上看,以糧食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為輔。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小農經濟是推動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中國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礎。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為阻礙社會生產發展的因素。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特征
古代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生產。手工業產生時從屬于農業,主要表現為家庭手工業。在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所以,手工業的第一個特點是其生產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夏商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
篇6
書院之名始于唐代。[1]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設麗正書院,后改稱集賢殿書院。當時還僅是官方藏書、修書之所,并不是教學機構。到五代時,由于戰事不斷,學校停辦,一些文人學者選擇名山勝地,修建房舍,招收生徒,進行講學活動,如著名的白鹿洞書院,亦稱“廬山國學”,就是聚徒講學的機構。[2]作為教學組織形式的書院,這時已經基本形成。至宋明,由于理學發展與一些名師宿儒的熱心推動,書院的發展進入到黃金時期,出現了著名的六大書院。至清末結束,書院在我國歷史上延續了千年之久。
一、書院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特色
(一)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
中國古代著名的書院既是教育教學中心,又是學術研究基地,是著名學者進行學術活動的中心。書院的主持人多為名師宿儒,既熱衷于從事培養人才的教育教學工作,又積極從事學術理論的研究與傳播,承擔著教學與學術研究的雙重職責,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書院教學與學術發展是互相推動的,書院的興衰與學術的發展休戚相關。如宋明兩代書院的勃興與宋明理學的高度發展有關。由于學術大師們充分利用書院來宣傳與發展學術,這就使得學校教育與學術研究關系空前緊密,并且使學術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廣泛的傳播。同時,書院實行講會制度,不僅有利于書院本身的教學,而且為學術交流提供了機會,使書院打破門戶之見而融各家之長。所以,認為:“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國的大學研究院?!保?]
(二)書院盛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形成一種寬松的學術氛圍。
書院的講會制度鼓勵不同學派共同講學、平等論學,以探究一個學派精義之處或辨析不同學派主張之異同。講會以學問為重,推崇辯論爭鳴、取長補短的學風。書院的會講使書院打破門戶之見而博采眾家之長,學術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不僅不同學派間,而且即使是同一學派內部也允許有不同主張,師生間互為學友,自由切磋,學生被鼓勵提出新的學術觀點和見解。書院的講會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嚴密的組織。書院依靠講會擴大了教學范圍,豐富了教學內容,活躍了學術空氣,提高了書院的教學水平。
(三)書院的教學注重發展學生個性,提倡教學相長,采用師生論辯式教學模式。
書院實行自由講學,自由聽講,講論結合。采取師生互動辯論式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提倡師生間質疑問難,平等討論,取長補短。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時,常與學生共同討論。由此形成會講形式,后世書院的會講在此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把師生互講和討論作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
在這種論辯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其“識精而思銳,不惑于常解”,并且能夠根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因材施教。在圍繞學術著作和學術觀點而展開的教學中,教師角色側重于指引者,倡導學生的自學為主,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人格教育與知識教育并重。
書院屬于中國古代教育的一種形式,在為學的同時,注重道德修養,“尊德行而道問學”,將傳授知識、研究學問與品德修養、完善人格有機地結合起來。白鹿洞書院學規就明確指出:“言忠信,行駕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等道德修養的基本信條。
二、書院的教育教學制度對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啟示
雖然歷經歷史的演變,古代書院教育和當代研究生教育在教育體系的性質和教育教學的內容等方面已截然不同,但古代書院制度蘊含的寶貴教育經驗仍值得當代研究生教育汲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借鑒其合理成份,以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有機結合。
明確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把教學與科研置于適當的位置,使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既是書院帶給人們的啟示,又是當前高等學校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中國古代書院的大師們大多是某一學派的學術帶頭人,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積極講學施教,使得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得益彰。某一理論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教育教學和深入研究這兩個方面。高等學校是實施高等教育的組織機構,教學與科研是現代大學的兩大基本職能,它們是兩個獨立而相互聯系的活動。中國當代研究生教育要進一步促進理論與學術的繁榮,就必須建立教學與研究的良性互動機制。[4]
(二)重視學術創新,鼓勵學術交流。
我國書院講求學術創新,鼓勵學術交流與爭辯。這是古代書院教育在學術研究方面對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啟示。隨著研究生教育體制的日益完善,在學術領域不斷有新突破、新進展,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在實際運用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學術交流也打破了地域、時空的界限,學術交流日益現代化、國際化。這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學術的繁榮與發展。但是由于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功利主義思想盛行,工具理性主義不可避免地滲透進科研領域。一部分研究生表現出急功近利,不能靜下心來鉆研探討,論文抄襲的情況嚴重,致使學術氛圍淡薄和學術道德滑坡,學術研究含金量的下降。這種學術研究上的“拿來主義”必須遭到堅決的反對,保護好學術研究領域這片凈土。
(三)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構建,發揮導師育人功效。
我國教育史上素有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這在私學教育中更為突出,書院制度由私學發展而來,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在書院教學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古代書院的主講主要是受聘于書院的名師宿儒,不僅在學術上有突出成就,而且尊重學生。學生慕先生之名而來,尊師敬道,虛心好學。這種和諧的、融洽的師生關系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應該汲取的經驗。
當代研究生教育實行導師制,學生跟著該領域有突出貢獻的教授學者進行研究學習,這與古代書院學子師從名師宿儒學習頗為相似。但是隨著中國研究生規模的擴招,每個導師所帶的學生越來越多。導師由于自身工作忙碌及精力所限,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日益減少,造成師生關系的松散;隨著工具理性主義的興起,研究生把導師稱為“老板”的現象普遍存在,師生交往趨于簡單化、雇傭化。這樣的一種師生關系,不僅直接影響了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水平,而且削減了導師育人的功效。牢固而融洽的師生關系需要雙方的努力,學生要體諒導師,主動向導師請教,真誠地與導師交流;導師應關心學生,在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輔以必要的人文關懷,使導師和學生形成一個集體。同時,導師也應努力提高自身修養,在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中,用自身的高尚情操、偉大人格感染教化學生,充分發揮導師人格教育這一主渠道之功效。
(四)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的培養。
朱熹指出:“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的人,做得個證明的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保?]書院教育注意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這對當前的研究生教育意義重大。學生除了必須具備牢固的基礎知識,還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有批判質疑的能力,富有開拓創新的思維。目前中國研究生教學大多仍是沿襲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優勢是有可能為研究生日后的學術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劣勢是忽視了研究生日后從事實踐工作中各種研究能力的培養。學術研究不僅僅是基礎理論知識的簡單堆砌,更需要研究者的批判分析和創新思維能力。這就要求研究生導師摒棄傳統的重知識而輕能力的教學理念,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就某一學術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師生間相互質疑,學生間各抒己見,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
參考文獻:
[1]曲士塔.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M].太原:出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謝笑珍.古代書院的教育教學特色及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婁底師專學報,2001,(1).
篇7
四、中國古代雕塑的另一個特點是意象性。西方雕塑從古希臘時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現自然,寫實性極強。中國雕塑和繪畫很遲才脫離工藝美術的母體而獨立門戶。在漫長的幾千年間,它們只是工藝美術品的兩種裝飾手段,這是塑繪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線刻和平面性浮雕——畫刻高度結合的中國式造型方法特別發達與持久的主要原因。裝飾不求再現,只追求表現物象,因此發育出中國雕塑與繪畫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寫實地再現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點。中國畫無論工筆還是寫意,都不象西洋畫那樣精確地寫生刻畫對象,而是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對象保有相當距離。中國畫不畫光影(這是表現主體感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現固有色(所以寫實性有限),造形與畫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強。背景一般為紙、絹的空白,不求空間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韻”表現上。因此,若按西洋畫的解剖、比例、透視和色彩等等準確度很高的科學化標準來衡量中國古代繪畫,便會覺得一無是處。但若理解中國藝術自成體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歡品味中國畫的美感。中國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國畫觀念是一致的,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馬俑雖然表現出高于其他時代的寫實性,但那也僅僅集中在俑的頭部刻劃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為幾種類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體部分則無一例外是十分寫意的。就是比較寫實的頭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語,它只是象中國畫有工筆一樣,比較深入細微而已,本質上依然屬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漢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歷代宗教造像無不顯示意象性特點。它們和中國畫一樣,追求神韻,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標準來看待它們,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夠準確,質感塑造不夠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賞上的障礙。我們必須換一種眼光,使用我們自己民族的藝術標準和審美習慣,來欣賞中國古代雕塑“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樣,當我們從敦煌菩薩,晉祠侍女、筇竹寺羅漢塑像上體會到“栩栩如生”這一句成語的含義時,就不是象欣賞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賞教材常會介紹的擲鐵餅者、拉奧孔群像和奧古斯都像等等那樣,是個從形到神都準確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個藝術品所傳達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狀態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東西。
五、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藝術特點。中國古代雕塑始終沒有發明西方雕塑的造型術(modelling)來精確地塑造物象,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象中國畫一般運用經濟的語言,簡練、明快,以少勝多而又耐人尋味,常常給人運行成風、一氣呵成、痛快爽利的藝術享受??鋸埬酥磷冃蝸韽娬{人與動物的神韻,是普遍運用的手法,漢代四川說唱俑和霍去病墓石獸最有代表性。這些作品只是服從作者對物象的感覺和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是準確比例和真實效果,而是說唱者眉飛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馬、牛、野豬等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旺盛活力。這樣必須有所取舍,有所夸張變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對象的特征,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給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這一點和西方近現代雕塑有相似之處。西方近現代雕塑一反傳統的寫實為變形,追求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不被客觀物象所役,使藝術創造更純粹。中國古代雕塑實際上也是達到雕塑語言的多變性和雕塑空間的自由性這種藝術境界的?;羧ゲ∧故F采取“因勢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巖石,自然的令人聯想接近某種動物的形狀,只進行最低限度的藝術加工,使石獸的造形顯出空間的自由而不斤斤計較于形似。加工的語言有圓雕、有浮雕、也有線刻,是根據巖石形狀與動物形象的雙重需要加以多變性運用的。這種圓、浮、線雕并施的語言,在漢唐陶俑、歷代石獸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見到。它們使中國雕塑在精練中塊面更整體,因而有時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和龍門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國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寫神”,必然也象中國繪畫一樣,注重頭部的刻劃。中國古人認為“頭者精明之主也”。(《黃帝素問》)“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春秋元命苞》)從原始時代起,人面或人頭,在工藝裝飾中就受到特別重視,這應是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為特別重視傳神的原因之一。這種重視貫穿了幾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間雕塑和農民畫中,頭部仍是藝術家首要表現的部分。頭部以外的人體部分,便被看作是從屬的,較為次要的。這樣,在中國古代雕塑和繪畫中,頭大身小逐漸變成一種習慣造型,一旦頭身關系處理不好,在視覺上便難免造成不舒服的特點,這是不必為古人護短的。然而優秀的作品常常把人們的注意力,從缺點中吸引轉移集中到刻劃精彩的頭部來。這些頭部看似沒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結構十分嚴謹。搞過雕塑的人都有體會,臨摹西方雕塑易,臨摹中國古代雕塑的頭部卻相當困難。它們不如西方雕塑結構準確分明,卻另有一種完美性,神完氣足,很不易臨摹到那種境界。在頭部以外,又用充滿韻律的身體衣紋線條來發揮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結構的準確本事,而是傳神美化的功夫。龍門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薩與天主力士像都嚴重頭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說明了中國古代雕塑的這一特點。
七、中國古代以“溫柔敦厚”為詩之旨,這和中華民族的氣質、生活條件、地理環境、哲學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另的藝術也如此追求,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便是含蓄美、內在美。雕塑亦然,中國古代雕塑給人的感覺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樣一覽之下、歷歷在目,而是神龍露首不露尾、含不盡之意于象外。沒有劍拔弩張,向外張揚的火氣,而是象中國書畫用筆藏鋒那樣將力量包裹在內部,給人更多品嘗的余味。例如嚴陣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載歌載舞的漢唐女俑、孔武威風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強猛厲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獅,都有這種效果。比較一下擲鐵餅者力量的緊張迸發和拉奧孔群象情緒的激烈發泄,就能夠領會中國古代雕塑含而不發的美感特點。它是與其他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與繪畫的審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樣。欣賞中國雕塑時也許會覺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順溜,這就象喝釅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樣,不能相題并論。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諳茶道,便永遠進不了茶的境界。
篇8
呼吸是生命的重要特征,舞蹈中的呼吸與動作一樣來自生活的體驗,它源源不斷地給舞蹈和舞蹈者提供著展現藝術魅力的能量和養分。美國現代舞大師韓芙麗“倒地——爬起”的身體動作語言分析的核心點是呼吸。另一位現代舞大師瑪莎·格萊姆的技術是隨著生命呼吸的“收縮——伸展”,她也是在一呼一吸中找到舞蹈的始動的。
現代舞中的力是由氣源核(即丹田)發出一呼一吸氣的循環而產生的,又依靠力量的轉換而產生重力、借力、作用力、反作用力、反彈力等新的力。舞蹈者在現代舞訓練之前要調整好自己,要放松,做到心平氣和;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感受呼吸和身體的放松有利于呼吸的自然進出;呼吸的順暢與否直接影響到肢體運動,因為呼吸是氣體交換的基礎,沒有了呼吸體內的血液循環就無法運送氣。
二、呼吸在古典舞中的運用特征
在中國古典舞中,呼吸的運用是至關重要的。古典舞講究“精、氣、神”,呼吸就是“氣”在這里起到貫穿其中的作用。如:古典舞中的“丁字步”站位,要求的就是提氣凝神,用提氣來表現一種威武神情的精神面貌。再如:“身韻”是古典舞訓練的重點。在身韻中“提沉”作為區別人體自然呼吸并具有嚴格規范的藝術呼吸,它對身韻之“形”影響很大。從“提沉”的動勢來看,它們是上下的呼吸動勢。如在做“沉”時,由自然呼吸使氣下沉到丹田。在此過程中,腰椎節往下壓,形成胸部微含;在做提時,要求在“沉”的基礎上進行深呼吸,感到氣息從丹田提到胸腔,由胸腔把腰椎拉直,由“沉”的微彎狀變成提的直立狀,并產生氣息往上、頭頂虛空的感覺?!疤岢痢钡挠柧毧梢约哟笊眢w的表演幅度,因為練提沉的目的就在于解決一個“通”字,即心與氣通、氣與意通、意與身通、身與氣通,解決了這個“通”字就能從根本上解決了身體的僵硬和不協調,使身體達到高度松馳和自如。呼吸賦予動作以生命力和表現力。在身韻動作中,呼吸使動作時而有行云流水,輕而不浮的控制力;時而有亮相、轉換動作剎那間的凝聚力;時而有明快灑脫的剛脆和富有彈性爆發力。
在表演中,大量的造型和預備動作需要藝術呼吸,一般來說,在剛武氣質和柔韌舒展型的舞蹈中,“提沉”顯得格外明顯和重要。形容中國古典舞“閃轉騰挪”的詞語,原本是一個武術術語,而武術是非常講究“氣”的合理運用的,自覺運用藝術呼吸對于表現剛武氣質大有裨益。中國舞蹈大師吳曉邦先生依據人在生活中對“氣”的本質認識,明確地將“氣”作為舞蹈表演的元素之一。李正一和唐滿城教授創建的古典舞“身韻”教育體系將這種藝術化的氣息——“提沉”作為“身韻”訓練的重要內容而貫穿始終。
三、呼吸在現代舞和中國舞訓練中的重要性
呼吸在舞蹈中運用的成功與否,是一個舞蹈是否能成功的關鍵,不論是現代舞還是中國古典舞,能不能自覺地、完美地、有創造力、有感染力地呼吸決定了舞蹈者的終身成就。因此,呼吸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是一項繁雜而艱巨的工程,是每一個舞蹈老師都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由表及里、出神入化、渾然天成的舞蹈藝術表演,是由呼吸伴隨著舞感和舞蹈表現力而成就的。所以,我們在平時訓練時,就要特別注意呼吸和重心、呼吸和力量的訓練。
篇9
1地質背景
新疆西天山造山帶位于新疆天山西段北部,南臨塔里木中新生代盆地及北臨準噶爾中新生代盆地,中部為伊犁盆地,平面上總體呈西寬東窄的三角形。西天山造山帶所處的板塊內部結構較為復雜,在早古生代,古陸殼發生了裂解,由于寒武紀到奧陶紀陸續有洋盆的打開,板塊隨即也進入了強活動期,志留紀到泥盆紀時期,由于洋盆的先后閉合,從而構成島弧系或隆升造山。區域性板塊活動較為劇烈,持續時間久多達幾個紀,且洋盆發生的規模比較大,板塊的碰撞又可以產生高壓變質帶。隨后轉為板塊弱活動期,在晚泥盆世至早、中石炭世的早古生代晚期,弧后拉張區或造山帶內深斷裂再一次發生裂解,最終形成了微型溝弧盆體系,該階段的板塊活動時限為一個紀或更短,洋盆發生的規模較小,而且板塊碰撞一般不足以形成高壓變質帶。到了晚古生代時期,該地區的構造格局又發生了重大改變,北部地區沿著依連哈爾比爾尕深斷裂發生裂解,形成北天山微洋盆,直至中石炭世時期微洋盆閉合。該地區在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具有不同的構造格局,早古生代格局被晚古生代格局所疊加覆蓋,構成了早古生代板塊構造體制和晚古生代構造體制相互疊加的構造格局,而且在不同演化階段構造屬性又發生了轉變。
2西天山古生代侵入巖的分布與地質特點
新疆西天山古生代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廣泛地發育。南、北天山地區以石炭-二疊紀侵入巖組成為主,中天山多為泥盆紀、早古生代侵入巖,同時也存在石炭紀侵入巖。從時代和巖石組合上對該地區由南向北進行進一步劃分為(見圖1):
(1)塔里木北緣侵入巖帶。主要發育有早古生代侵入巖、泥盆紀侵入巖以及石炭-二疊紀侵入巖。早古生代侵入巖巖性以中粒黑云母花崗巖為主要組成,二疊紀侵入巖巖性以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組成為主。
(2)南天山侵入巖帶。主要分布于山系的東部,侵入巖主要為石炭紀花崗巖和二疊紀花崗巖為主。
(3)那拉提-中天山侵入巖帶。在空間分布上侵入巖具有南強北弱的特點,廣泛發育有早古生代侵入巖、泥盆紀侵入巖和石炭-二疊紀侵入巖。泥盆紀侵入巖巖性以二長花崗巖為主,呈中酸性,石炭紀-二疊紀侵入巖巖性主要為中、細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
(4)北天山博羅科努-依連哈比爾尕侵入巖帶。發育位置介于伊犁盆地北緣斷裂和北天山北緣斷層之間,主要發育有泥盆紀和石炭紀侵入巖,前寒武紀侵入巖和二疊紀侵入巖有少量加入,泥盆紀侵入巖巖性以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為主,石炭紀侵入巖巖性以閃長巖為主。
(5)北天山北緣巴音溝侵入巖帶。發育位置主要在獨山子南,巖性特征為偏堿性的鉀長花崗巖,該帶總體上侵入巖較為不發育。
3西天山古生代侵入巖的構造意義
新疆西天山古生代巖漿侵入活動主要發生的時期分別是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對應形成了不同的侵入巖,而寒武紀所處的地球動力學環境與奧陶紀-二疊紀明顯不同,寒武紀時期以板塊離散運動為主,缺少板塊之間的會聚運動,因此沒有足夠的巖漿活動,形成不了區域性的侵入巖。
依據侵入巖巖石組合可以進行初步判斷,反映出不同的板塊構造環境,如離散、俯沖和碰撞等,對于大陸構造而言,具有陸緣會聚、不同陸塊碰撞的陸間和大陸分裂離散運動的構造環境。目前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疆西天山古生代并沒有發育反映典型離散環境的中酸性巖漿巖,僅在伊犁盆地南緣發現了可能為志留紀時期形成于離散環境下的花崗巖。
篇10
一古代文學批評術語的類型
閱讀古代詩話詞話,撲面而來的大都是對作家作品藝術精神和風貌神韻的整體直觀術語,諸如“氣”、“味”、“趣”、“神”、“韻”、“沉郁”、“飄逸”、“陽剛”、“陰柔”等等。它們對傳統寫意性的文學作品往往具有獨特的把握功能,能夠給有共同閱讀背景和藝術經驗的讀者以極大啟發。這些術語,不僅是傳統批評中溝通批評家和讀者的中介,同時因其反復使用被不斷注入深刻的美學內涵又成為了傳統美學思想體系的概念范疇。
除了詩歌批評的簡約性用語,我們在大量的評點派批評文字中,還隨處可見從社會人生體驗中借用而來的分析小說戲曲形式技巧的術語,諸如“寒冰破熱”、“草蛇灰線”、“急脈緩炙”、‘笙簫夾鼓”、“一擊兩鳴”等等。運用這些不同于詩文評論的術語,往往能夠使批評家的文學理解與讀者的閱讀經驗和社會經驗協調起來,增加批評的可讀性。
此外,清代以來,文學批評中開始出現一些先釋后用的術語,如金圣嘆提出的“以文運事”、“因文生事”、“因緣生法”,陳廷焯提出的“沉郁”,王國維提出的“悲劇”等。這些批評用語已經不同于那些雖有詩意卻內涵模糊的彈性語言,具有確定的內涵,帶有現代文學批評話語方式的特點。
二古代文學批評術語的特點
以西方文學批評的術語為參照,我國傳統批評術語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模糊性、多義性和具象性。古代文學批評術語的提出者往往是用以表達自己審美理解中的感受印象,故不作明確界說;運用者則主要也是依據自己的體會,并不注重根據上下文來推斷提出者所要表達的含義,故一個概念術語統統難以求得一致。每一批評術語都有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多種含義。例如古代批語中常用的術語“味”,就具有這一特點。陸機首先將“味”用之于文學批評,《文賦》云:“闕大羹之遺昧,同朱弦之清泛?!庇冒字蟮娜庵扔魑恼氯狈Ρ匾男揎椂ξ??!段男牡颀垺分卸嗵幱谩拔丁?,“味”已轉變成專門的文學批評術語:“深文隱蔚,余味曲包”(《隱秀》);“儒雅彬彬,信有遺味”(《史傳》);“子云沉寂,故志隱而味深”(《體性》);“張衡怨篇,清典可味”(《明詩》)。到了鐘嶸《詩品》,“味”特指詩歌的藝術性:“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昧者也”;晉代玄言詩“理過其辭,淡乎寡昧”。到了唐代詩評中,“味”的涵義又有新的發展?!段溺R秘府論》云:“詩不可一向把理,皆須入景語始清味”;“景與理不相愜,理通無味”;“詩一向言意,則不清及無味;一向言景,亦無味。事須景與意相兼始好”。
這里的“味”顯然是指情意交融產生的抒情詩特有的藝術韻味。晚唐司空圖進一步提出“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南宋楊萬里倡言“去詞去意”而詩“昧”猶存,“味”又成為了超乎言間之表的文學韻致,一種綜合了詩歌全部藝術要素的美感效應。至此,“味”作為文學批評的重要術語,其基本含義才得以明確。
由于批語術語的提出者是用以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因此往往使術語帶上具象比喻的色彩。批語術語的具象性使批評文本具有隱喻的特點,如果這種具象比喻貼切中肯,便能超出批評家一己之感受,為后批評家所采用?!妒衷娫挕肪硐略f:
古今論詩者多矣,吾獨愛湯惠休稱謝靈運為“初日芙渠”,沈約稱王筠為“彈丸脫手”,兩語最當人意。“初日芙渠”,非人力所能為,而精彩華妙之意,自然見于造化之妙,靈運諸詩,可以當此者亦無幾。“彈丸脫手”,雖是輸寫便利,動無留礙,然其精圓快速,發之在手,筠亦未能盡也?!俺跞哲角钡龋稣Z精當,比喻貼切,作為風格批評的術語,被后人經常采用。
第二,批評術語的人化傾向。以人喻文學,是占代批評術語體系的突出特點,秦漢以來,以氣、以性論人的傳統,導致六朝批評家以人為喻的術語成批出現。古人批評中普遍采用的諸如“氣”、“才”、“性”、“情”、“志”、“骨”、“神”、“脈”、“文心”、“句眼”、“肌理”、“神韻”等術語都是“近取諸身”以人為喻的產物。六朝文學批評大多帶有品評特點,而最早設品所論的對象,便是人。品藻人物的風氣影響到品畫、品書、品詩,自然就帶上了由品人帶來的特點。
第三,傳統批評術語具有長期延續性,在不斷運用中注入新的內涵,使其具有活力的同時,也容易老化,幾成套語。
例如古代批評的“氣”,由單詞而推衍為許多復合詞,內容越來越豐富,含義各有側重。有的側重于人身之氣,如“志氣”、“意氣”、“氣力”、“風氣”、“生氣”、“神氣”、“才氣”等;有的側重于藝術方面,如“辭氣”、“氣象”、“氣格”、“氣勢”、“氣體”、“氣韻”、“氣脈”、“骨氣”、“氣味”、“氣調”、“氣候”、“聲氣”、“氣魄”等。古人謂“文以氣為主”,居于主體地位之“氣”便成為判斷作家作品藝術品位的重要尺度,由此衍生出如此之多的“氣”,其原因就不難理解了。玩味之余,很難辨別各種近似而又含義模糊之“氣”的含義,不覺反生疑惑:是否有必要提出這樣多煩瑣之“氣”?“擲筆三嘆之余,好心腸的行家應該告訴普通讀者一個訣竅:與其永遠糾纏不清,不若大刀闊斧”,將這些眩人眼目的“文字迷宮”予以合并歸類,抓住它們所要傳達的真正含義。
隨著小說戲曲批評的興起,批評家“別作奇警之新熟字以為命名”,如評《西廂》有烘云托月法,月度回廊法,羯鼓解穢法,那輾法,淺深恰好法,起倒變動法;評《水滸》有倒插法,夾敘法,草蛇灰線法,大落墨法,綿針泥刺法,背面鋪敘法,弄引法,獺尾法,正犯法,略犯法,極省法,欲合故縱法,鸞膠續弦法,等等。這些術語來自日常生活用語,易流于批評者個人一時之趣味,不易被他人理解。故這一類的批評術語只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在一部分小說戲曲作品的評點中運用,頻率較低。
三古代文學批評術語的文化成因
傳統批評術語產生于漢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打上了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烙印。先秦時期,哲人對于抽象意義的表達普遍是從具體的感性對象人手的,并借助于感性對象本身的某些特點使人領悟其所要表達的抽象內涵??鬃訌娬{高尚獨立的人格,但也從未作過關于人格的抽象論述,而只是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老子認為“有生于無”,“無”即“道”,是難以用語言來界定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因此也需借助于具體物象的“空虛”來使人體會“無”(道)的特點:“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誕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老子·十一章》)遠古的八卦也是現象直觀的產物,《周易·系辭下》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隕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可見,八卦是在對象中對“象”之“像”的抽象,而抽象的結果不是導致概念的產生,而是對“象”的模擬,《系辭上》說:“對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先秦哲人這種在現象中直觀本質的直觀思維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邏輯起點,奠定了古代思維的基本形式,制約著古代學術文化的發展方向,并影響到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傳統批評術語的具象性、模糊性與多義性,作為直觀思維(主要表現為把握事物現象的表象特征及其本質屬性的主體性活動)的產物,既為歷代批評家長期遵奉,也為廣大讀者所認可。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傳統批評術語的形成也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漢字沒有走上與大多數民族語言共同的拼音化道路,而成為對現象進行概括、模擬的象形一表意符號系統,與古代直觀取象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許慎《說文解字敘》認為八卦的起源同時也是文字的起源,文字因而也具有類似“象”的特點:內涵不確定,包容性極大。這就客觀上限制了語言文字在數量上的膨脹,“古者字極簡,……字簡則取義自廣。統此一字,隨所用而別。熟繹上下文,涵詠以求其立言之指,則差別畢見矣”。尚簡不僅是文字的固有特點,而且是使用漢字的文人的習慣,劉大槐《論文偶記》云:“文貴簡”,“簡為文章盡境”。字簡和尚簡的語言表達習慣制約著術語概念的精確。西方哲人,力圖弄清術語內涵不同層次的邏輯關系,力圖區分不同術語之間的界限,其結果是術語增生,而中國古代哲人則不作此種區分,“統此一字,隨所用而別’。
一定的時代和社會都擁有只屬于自己的文化環境,對于既定文化傳統,批評家沒有選擇的余地,也無法抗拒它的滲透力,只能被刻上歷史文化的印記。中國古代直觀取象的思維方式,形成的概念術語籠統含糊,缺乏明確定義,這明顯的不利于科學的發展,因為術語概念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的符號工具和理論思維成果的物化形式。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的建構,都要以內涵和外延明確的術語概念為前提。
篇11
一、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特點
中國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觀念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長發展起來的,而封建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的社會形態.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和異常集中的專制統治為主要特色的。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不但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到的特色.而且與它相適應的傳統德育思想也表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中國古代傳統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點:
(一)內圣外王.修身為本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歷來十分強調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啟發個體的內在道德自覺,督導個體不斷進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煉.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認為“修己以敬”是成為君子的第一步。所謂“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以誠敬之心來進行自身道德的修煉.只有以誠敬之心進行道德修養,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夠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身居陋巷,身無長物.日常賴以果腹者,惟簞食瓢飲而已,人皆憂戚難安無法忍受.而顏回卻怡然不改其樂;有人問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說非樂貧而樂道也??鬃釉偃潎@他道:“賢哉回也,賢哉回也”。“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所謂“內圣”就是內以修養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賢人格;所謂“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勛,從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詳細闡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為本”的德育綱領和步驟。如“格物”是道德教育的起點,“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意思是說道德修養必須從“格物、知致”,即認識道德規范開始,由認識道德規范逐步轉化為形成道德信念.即“誠意、正心”.才能最終達到約束自身行為,即修身的目的。無論是從個體身心發展.還是從德育發展的規律來看,這種觀點都是符合個體道德心理發展規律的;同樣?!洞髮W》中提到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通過“修身”來達到的。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十分強調道德信念的作用??梢哉f,強調道德教育的自律,既是我們民族優良的德育傳統.又符合德育發展之規律。
(二)知行結合,以行為本
中國傳統文化的德育觀強調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即強調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倡以行為本。子日:“納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也就是說道德修養不能僅僅停留在言辭上.必須與實際行為相結合。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即是對知行關系形象而生動的表達。王守仁曾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更是強調了知行統一的重要性。王陽明也認為“滿街都是圣人”,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途徑只有一個——“躬行實踐”。
(三)立足當前,胸懷大志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币馑际钦f.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要想提高道德修養,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內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誠實,首先要獲得豐富的知識;而要獲得豐富的知識,在于窮究事物的原理。這里就提出了《大學》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立志做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孔子明確提出官員要“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在孟子的論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體現:“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誠然。要實現以上的道德理想,就應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如果一個人連“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小事都不愿干.又何以談論治理國家呢?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必須啟發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之心,胸懷天下的道德理想.從而達到“內圣外王”的道德目的。
二、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有十分豐富和深刻的內容.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并對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啟示作用。挖掘和概述中國傳統德育的主要內容,目的是弘揚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之精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寶貴的精神文化食糧。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關于道德結構的思想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雖然沒有關于品德心理結構成分的系統闡述,但是其中卻蘊含著極著豐富的品德心理結構的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的思想.就是強調道德認識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其提出的“仁者不憂”的思想.即有道德的人是感到快樂的人,強調的就是道德情感的作用。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社會中的道德關系以及這種道德關系的原則、規范、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在培養品德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形成道德認識。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心理上對某種道德義務在認識基礎上所產生的愛憎、好惡態度。
孔子又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說只有仁德的人才知道愛什么人、憎什么人.可見仁德中含有“愛”和“恨”兩種情艨道德信念是指人們對某種道德義務有發自內心所具有的定信念。孔子提出的“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均強調道德信念對道德行為的導向作用。后來的儒家學者提出的“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已成為激勵華夏兒女道德意志的格言警句。道德行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他人與社會有道德意義的活動中國傳統文化德育思想十分重視道德實踐的作用和道德行為的激勵??鬃诱f“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說,一個人的道德意識.不能轉變為道德行為。不能踐履自己的道德諾言.這是一種可恥;言而不行.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熬佑{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說.品德高尚的人言語慎重遲鈍.行動卻敏捷干練.強調了道德行為的重要性。此外.孔子也十分重視道德行為的持續性。他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意思是說.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堅守仁德規范,甚至連吃一頓飯的工夫也不違背仁德;一個人處處事事都要實行仁德,甚至在“流離痛苦“的時候也要按仁德行事。也就是說,即使遭遇不幸變動、困難等逆境,仍然不改初衷.堅持道德操守。
(二)關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提出了許多道德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和技巧至今仍閃耀著生命的光彩。概括起來,這些道德教育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啟發誘導法
孔子說:“不憤不言,不悱不發,舉~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就是善于抓住“憤”、“悱”的時機來進行啟發。啟發誘導的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循循善誘”??鬃拥牡靡忾T生顏淵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奔匆饾u形成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堅定道德信念,并付諸道德實踐,從而養成道德習慣。
2.因材施教法
對不同的個體.先哲們很善于運用表揚和批評的手段對其進行示同方式的道德教育。例如在《論語》中。孔子這樣表揚顏淵道:“回也好學”,“回也不愚”“賢哉.回也”;而對于子路。由于其秉性亢直.又驕傲自大.很容易輕舉妄動,所以孔子就采用批評的方式教導他。
3.以身作則法
孔子在德育中不僅重視“言教”。更重視“身教”。他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以身垂范,時時處處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向學生們示范,以自己真誠坦蕩的人格魅力熏染學生。深受其弟子及后人的崇敬和膜拜。子路問君子。子臼:“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日:“修己以安人?!比眨骸叭缢苟押?”日:“修己以安百姓”。
4.修心德育法
根據儒家的道德觀點.德育的最終目的是開啟善的心靈和德性。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過心靈的道德修養?!靶械蓝械糜谛闹^德。得為心得.則修亦修之于心?!痹诰唧w方法上,古代學者先后提出了諸如寡欲法、喚醒良知的自我育德法、培育羞恥感法、慎獨法、誠敬存心法和返璞歸真法等,其目的是要求人們通過修心育德達到至善的境界。
(三)品德考評法
篇12
一、中西方主要道德思想之比較
1.等級嚴明與個體自由
中國傳統的倫理與道德體系是建立在封建王朝根基穩定且統一的基礎上,制度是嚴格的宗法等級制度,明確規定“三綱五?!薄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儒家以及法家的思想體系中均體現了以國家利益為先,以法為治國準繩,強調道德教育以及法律約束均為國家統治服務?!肮x勝私欲”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根本要求,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思想均有體現[1]。中國古代“舍身取義”者定義為圣人和賢人,受到人們的推崇和贊頌。在漢代的選官制度上,選拔人才也是以其德育行為在鄰里中的口碑如何。在“義”與“利”發生矛盾時,提倡“先義后利”,反對“見利忘義”。而西方則相反,個體本位以及個人為中心是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核心。西方主張人的私欲只要不觸犯法律均可以得到滿足,包括西方人允許私人藏有槍械等行為,只要不開槍故意傷人,槍支甚至可以成為玩具。古希臘奴隸民主制奠定了西方的德育思想。普羅塔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尺度”的命題,認為人在社會生活和道德生活中應以個人的欲望和私利作為行為規范的標準。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提出:“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為念?!保?]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社會重利輕義,商人極度重視金錢的欲望使其不重視倫理,以個人利益和私欲的滿足為目標是西方德育思想最為鮮明的特點。
2.愛人之心與惟我主義
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原則強調愛人,愛一切的人,與人為善,共邀和諧。國君愛自己的子民、臣民要愛自己的國家,愛國君、父母要教養自己的子女、子女要侍奉自己的父母、兄友弟恭、睦鄰友好。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儒家的鼻祖孔子,孔子強調“仁愛”,強調“克己復禮”,孔子的道德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思想道德規范。中國人的處事是“中庸”思想,講求謙敬禮讓。西方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強調的是利益至上,其倫理綱常表現的極為平淡。西方人以利益為實體,將道德虛化。為了追求利益甚至可以罔顧綱常。西方到了近代工業革命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自我中心的思想幾近根深蒂固。激勵的競爭下道德的準繩已經無法約束人們的行為,所以西方的法律觀念很重。如同事物的兩級性,一方強則另一方弱,道德的弱化必須要在法律的強勢下才可以彌補,才能保證西方的經濟生活有序進行。
3.德智體與智體德
中國古代強調德育教育的第一位,以“做事先做人”為目標,評價一個人首先是看其德行,我國孔子將圣賢人格分為:士、君子、圣人;荀子又細化為: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圣王。劃分人格的目的就是鼓勵人們能自我定位自己的德行并不斷向圣人的德行努力。中國古代要求先培養學生的德行其次是他對先哲知識的掌握再次是運動的技能。西方古代如古希臘是以體育為主將智育放在最后,體育的發展造就如今的奧運會,盡管很成功,但我認為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忽略了德育卻發展體育和軍事,這與個體本身的發展順序就極為不符。
二、中西方道德思想的灌輸
中國古代傳統的教育灌輸在于小農經濟下的宗法等級制德育灌輸,以沿襲制和口耳相傳為主。這種傳遞方式使中國長期處在一個封閉的體系中自我循環,不利于中國國民的精神世界的豐富。但是正是由于這種傳遞德育思想的封閉性和狹隘性,使得等級深嚴的封建制才得以發展,思想的自由也必然以政治權利的自由為基礎,固然中國的思想無法做到開放與自由傳遞。在古代德育灌輸的內容主要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形態,其核心便是以血緣宗法等級關系為基礎的倫理道德,如人們熟知的三綱五常等等[2]。中國的德育灌輸來自于統治階級的意志,德育的內容主要是根據統治階級的要求而設置的。
西方傳統德育灌輸是與宗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圣經中的思想旗幟鮮明的反應了人們所遭受的苦難來源于對前世罪惡的懲罰,人們的行為是在上帝的注視之下,所以人們要為善。這種以宗教傳遞的德育思想在于以無形的上帝作為們內心道德的界限,與中國古代人民畏懼皇權的現象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高等教育中德育如何發展
1.德育為先導,知識隨行
筆者贊同以德育教化為高等教育的基礎,在如今激勵的擇校就業的環境下,學生們的功利心態,競爭手段可見一斑。如何能在校園這片凈土下培養學生們的“和諧”心態,保留積極向上但不純功利的心態是需要老師思考的問題。筆者建議,德育的教學應伴隨大學生學年學習的始終,應作為實踐課開設,比如演講、辯論以及具體活動等。
2.教育的無意識性與滲透性
大學生追求完美人格的動力永不止步,德育的重要功能就在于激發與引導,校園氛圍與環境的熏陶是在潛移默化,中無意識性與滲透性的德育模式教化學生。
3.德智體相攜相伴
德育并不與智育和體育鼓勵,相反三者有著相攜相伴的聯系。筆者建議能在知識的教授中向學生潛移默化的傳遞德育思想、道德行為;在知識的考核中向學生傳遞健康的競爭思想。在體育比賽中向學生傳遞體育倫理思想。使德育、智育、體育三者能同步且優質發展。(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
篇13
數學科學的各種概念、定理間的聯系、發展變化是無窮的。在教學中根據這些特點,利用中學生可塑性強、思維活躍的發展規律,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例如,在平面幾何教學中,完成了基礎知識傳授、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一些特殊圖形,如:平行四邊形、萎形、矩形、正萬形等幾個概念的內含與外延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概念間的聯系其妙無窮。同時對這些圖形的性質定理、判定定理進行比較,認識這些定理的發展變化規律。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使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數學是有高度抽象的概念體系。要弄清各種概念及定理的關系,要有一定辯證思想方法和辯證思維能力作基礎,實際上數學同其它學科一樣,也有一個運動、發展、變化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用辯證法的觀點闡述教學內容。教給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論證方法,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