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出口退稅稅務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以下分不同情況分別計算:
(1)當生產企業的出口退稅稅率為17%時,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按照免、抵、退稅法計算: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1000×(17%-17%)=0(萬元);當期的應納稅金額=內部銷售貨物的銷項稅金額-(當期實現的進項稅額-當期實現的免抵退稅不能免征以及進行抵扣的稅額)-上期留抵稅額=0-(85-0)-0=-85(萬元);出口貨物“免、抵、退”稅額=1000×17%=170(萬元);按規定,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時:當期期末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85(萬元);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170-85=85(萬元)。
第二種情況:生產企業可以考慮設立獨立核算的關聯外貿公司,也可以通過其他外貿公司出口。本例中,設定企業以1000萬元人民幣(含稅價)賣給關聯外貿公司,外貿公司再以同樣的價格外銷出口。各自的應納稅額如下:生產企業的應納稅額=1000÷(1+17%)×17%-85=145.3-85=60.3(萬元);關聯外貿公司應收出口退稅額=1000÷(1+17%)×17%=145.3(萬元);從整體考慮,實際收到的出口退稅額=145.3-60.3=85(萬元)。
通過計算可知,當生產企業出口貨物的征收率和退稅率相等時,企業自營出口和委托關聯外貿企業出口收到的退稅額相等。
(2)當生產企業的出口退稅率為13%時,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按照免、抵、退稅法計算: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1000×(17%-13%)=40(萬元);當期實現的應納稅額=0-(85-40)-0=-45(萬元);出口貨物“免、抵、退”稅額=1000×13%=130(萬元);按規定,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時:當期期末實現的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的稅額=45萬元;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130-45=85(萬元)。
第二種情況,生產企業可以設立獨立核算的關聯外貿公司,也可以通過其他外貿公司出口。本例中,設定企業以1000萬元人民幣(含稅)賣給關聯外貿公司,外貿公司再以同樣的價格外銷出口。各自的應納稅額如下:生產企業的應納稅額=1000÷(1+17%)×17%-85=145.3-85=60.3(萬元);關聯外貿公司應收出口退稅額=1000÷(1+17%)×13%=111.11(萬元);從整體考慮,實際收到的出口退稅額=111.11-60.3=50.81(萬元),大于自營出口方式下的退稅額50.81-45=5.81萬元。
通過以上計算可以看出,在出貨貨物征收率與退稅率不相等的情況下,企業自營出口和委托關聯外貿公司出口獲得的出口退稅金額是不一樣的。委托關聯外貿企業出口獲得的退稅金額大于自營出口的金額,從而選擇委托外貿企業更為有利。
(3)當生產企業的出口退稅率為9%時,有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按照免、抵、退稅法計算: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1000×(17%-9%)=80(萬元);當期實現的應納稅額=0-(85-80)-0=-5(萬元);出口貨物“免、抵、退”稅額=1000×9%=90(萬元);按規定,如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時:當期實現的期末應退稅額=當期期末實現的留抵稅額=5(萬元);當期能夠進行抵扣的稅額=90-5=85(萬元)。
第二種情況:生產企業可以設立獨立核算的關聯外貿公司,也可以通過其他外貿公司出口。本例中,設定企業以1000萬元人民幣(含稅)賣給關聯外貿公司,外貿公司再以同樣的價格外銷出口。各自的應納稅額如下:生產企業的應納稅額=1000÷(1+17%)×17%-85=145.3-85=60.3(萬元);關聯外貿公司應收出口退稅額=1000÷(1+17%)×9%=76.92(萬元);整體考慮,實際收到的出口退稅額=76.92-60.3=16.62萬元,大于自營出口下獲得的出口退稅金額=16.62-5=11.62萬元。
通過以上三種情況的計算分析可以看出,隨著出口退稅率的減小,企業自營出口獲得的出口退稅不斷減少;而通過關聯外貿企業出口獲得總體出口退稅金額雖然也在減小,但與企業自營出口方式相比,不考慮其他方面,所獲得的總體出口退稅金額大于自營出口方式所取得的退稅金額,出口退稅優勢更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生產企業和關聯企業共同籌劃下,獲得的出口退稅額大于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所獲得的退稅額。為了維持長久的合作關系,需要將這部分多出的出口退稅額在生產企業和關聯外貿企業之間進行合理的分配,以維持長久合作。
(二)生產型企業原材料采購方式相關稅務籌劃與管理 產品的加工貿易出口是生產型企業的工作項目,國內采購和國外進口兩種方式在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購途徑上運用是非常廣泛的。但是國外采購有3種不同的途徑:按普遍的貿易報關進口、根據進料加工貿易進行報關進口、按照來料的加工貿易進行報關進口。下面就按照相關的退稅政策來對生產企業在不同情況下所運用的方式購料進行適當的分析。
(1)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采購國產原材料的稅務籌劃。生產企業從國內采購原材料時,可以從一般納稅人處采購,獲得增值稅稅專用發票,進項稅額可以用于抵扣;而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進原材料,獲得普通發票,稅額不得抵扣,要計入成本。一般而言,似乎從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處購進原料更有利于取得退稅,但情況并不完全正確。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進貨物,用于生產產品出口,由于購進貨物不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則生產企業產出后實際承擔的稅負=不含稅原料成本×小規模納稅人征稅率。
而從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處購進原料,用于產品出口,由于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其標注的進項稅額可以進行相抵扣的,生產型的企業在進行出口后實際所承擔的成本=出口商品的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的牌價×(出口商品的征稅率-出口貨物的退稅率)=出口貨物折合人民幣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上述兩式相減,得出:不含稅原料成本×小規模納稅人征稅率-出口貨物折合人民幣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2)國內采購與進料加工方式進口相比,適合采用進料加工方式。當企業既可以選擇國內購買原材料,也可以選擇從進料進口的情況下,在這兩種購料方法下的出口產品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可以如下表示:在國內購進的料件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出口商品的離岸價格×(征稅率-退稅率),而進料加工方式進口不予抵扣的進項稅額=(出口商品離岸價格-海關進行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的價格)×(征稅率-退稅率)。很明顯在實行進料加工方式時,因為不能進行抵扣的稅額相應減少了,這就使得企業的稅負降低了。在這兩種購料方法下的出口產品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可以進行如下表示:
在國內購進的料件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出口的商品的離岸價格×(所征得稅率-退稅率),而進料加工方式進口不予抵扣的進項稅額=(出口商品的離岸價格-海關進行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的價格)×(征稅率-退稅率)。很明顯在實行進料加工方式時,因為不能進行抵扣的稅額相應減少了,這就使得企業的稅負降低了。
在這兩種購料方法下的出口產品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可以通過下面來表示:在國內購進的料件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出口商品離岸價格×(征稅率-退稅率),而進料加工方式進口不予抵扣的進項稅額=(出口商品的離岸價格-海關進行核銷免稅進口料件的價格)×(征稅率-退稅率)。很明顯在實行進料加工方式時,因為不能進行抵扣的稅額相應的減少了,這就使得企業的稅負降低了。所以,如果原材料、零部件的質量相同,并且進口料件的采購成本和國內的價格保持一致,或者是高出的金額比進口料件金額乘退稅率之差還小,那么選擇進料加工是最合適的。
(3)國外進口時,對在普通貿易項下進口、進料的加工以及來料加工的選擇問題上,如果是一般貿易項下的進口,國外的料件應該進行正常的報關進口,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消費稅以及相關的關稅進行正常繳納,進行加工復出口后再對退還已經繳納的增值稅和消費稅進行申請。這種方式相對而言手續較復雜,企業的流動資金很大程度上被占用,這會使得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增大,同時會對企業的資金周轉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不應該考慮這種方式。
(三)不同貿易方法下生產企業出口退稅稅務籌劃與管理 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在我國享受出口退(免)稅的貨物貿易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將近有95%的比重,因此,這種方式在我國出口貿易時運用最廣,它占據主要的地位,下面就對一般貿易以及加工貿易在出口退稅方面的相關問題作出研究。
(1)一般貿易方式以及加工貿易方案適合的稅務籌劃管理。從境內進行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等料件的采購是一般貿易貨物的主要來源,他們都是本國的要素資源;但是加工貿易的貨物來源與其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從境外進行進口,因此,它的要素資源是來自國外的,我國只是對其進行加工和裝配。上文采購方式的籌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將國內采購和進料加工方式進行比較,會發現它適合進料加工方式,然而實行一般貿易的關鍵原材料是出自國內的;并且加工貿易的方式在國外采購的3種方式中是可行的。由于國內材料逐漸減少,進口的材料自然就會有所增加,因此,進出口的差額在逐漸縮小,這就導致總稅負減少。所以,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下企業所承擔的總稅負相對而言比一般貿易方式企業所承擔的總稅負要低得多,因此,選擇進料加工方式是最合理的。
按照財稅[2005]25號的要求,從2005年1月1日開始,經過國家稅務局進行正式審核批準的當期可以免抵的增值稅稅額應該加入與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的范圍,稅(費)率也是有規定的,應該按規定納稅,并且所征收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也是有明文規定的。因為進料加工貿易方式產生的稅負相對而言是比較輕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一般貿易方式下比進料加工方式下承擔的城市維護建設稅以及教育費附加要多,所以在這種條件下企業應該選擇進料加工方式。
(2)進料加工與來料加工方式下的稅務籌劃與管理。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是免抵退稅企業對外承接加工的主要方式。所謂的來料加工就是進口料件的提供者是境外的企業,而經營性的企業不負責付匯進口的工作,所進行的加工或者裝配都是按照境外企業的要求進行的,對此只會收取相應的加工費,相關的制成品是通過境外的企業進行銷售的。兩種加工方式有以下差異:第一,料件的付匯方式的差異,來料加工料件的提供者是外商并且是免費提供的,不需要付匯,然而進料加工料件應該通過經營企業付匯購買進口。第二,貨物的所有權的差異,外商擁有來料加工貨物的所有權,而經營企業擁有進料加工貨物的所有權。第三,經營方式的差異,來料加工經營企業對盈虧是不負責任的,只會賺取相應的工繳費,但是進料加工與其不同,它會自負盈虧,料件的采購也是自行進行的,銷售成品也是自行進行。第四,所承擔風險有所不同,來料加工經營企業不是經營風險的承擔者,進料加工經營企業則需要承擔在經營過程中的相關的風險。第五,海關監管的要求有所不同,在經營企業進料加工項目下的保稅料件一旦海關同意就可以同本企業內的非保稅料件實行所謂的串換,但是來料加工項下的保稅料件不得進行串換,因為它的物權歸外商所有。
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構成加工貿易主要的方式,企業要想最大程度地降低稅收負擔就應該重視對加工貿易方式的選擇,下面就從3個方面對這兩種貿易方式下的出口稅收進行相關的比較(不考慮他們對企業所得稅所造成的影響):一是征稅率和退稅率的大小差異。在一般的條件下,增值稅的征稅率相對退稅率而言要高,征退稅差額應該計入出口貨物成本中。在實行的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中,征、退兩個比率之間的差異如果越大,那么不能免征的稅額自然也就越大,換句話說就是應當計入成本的數額就會越大。二是所耗用的國產料件的數量。由于來料加工這一方式下,國產料件的進項稅額是能夠抵減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能否進行退稅有決定性的作用,自然就會左右加工貿易方式的選擇。在國內采購料件少的情況下,也就是當實現的進項稅額比較低的時候,如果選擇進料加工貿易的方法,可以抵減的進項稅滿足不了銷項稅的抵減,所以就需要交納相應的稅額。相反的,如果實現的進項稅額比較大,在實行進料加工貿易方式時,抵減額時允許辦理出口退稅的,它的業務成本也會等于或者是小于來料加工貿易方式下所產生的成本。在選擇來料加工貿易方式時,如果進項稅額比較大,由于它不允許辦理退稅,就會導致出口成本與國產料件成一個正比例關系。會隨著它的增加而增大。三是企業的利潤水平的差異。交稅會受企業利潤的影響,在進料加工貿易的方法下,如果實現的利潤越大,那么當期可以抵扣的退稅不得免征以及抵扣的稅額會產生一個更大的值,這樣一來,當期的應退稅額自然就會減少,更嚴重的會要求交納稅額。如果實現的利潤少的話,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征以及抵扣的稅額也會有所變化也就是會變小,這就會使得稅多一點。進料加工這一方法下允許通過對貨物的內外銷比例以及相應的出口貨物國產化率的調整以此減輕企業稅負,改變貨物的內外銷比例對生產型企業當期實現的應納稅額與計入成本當中的增值稅額產生的影響。因此,生產企業按照材料采購、生產、貨物銷售(出口和內銷)等情況對內外銷比例的合理調整,對生產企業減輕增值稅負或者節省出口貨物成本有很大促進作用。
(四)不同銷售地點相關稅務籌劃 本文中所指的不同的銷售地點,也就是“境內關外”銷售。按照國家的規定“境內關外”銷售是一種生產銷售,主要是保稅區企業與加工區企業在自己的區內所進行的銷售。
(1)出口加工區內相關稅務籌劃與管理。一是出口加工區關鍵的稅收政策。出口加工區是經過國務院批準同意,通過海關進行監管的一種特殊的封閉性區域。我國對出口加工區的政策市實行區內產品免稅監管的政策,也就是說進區的原材料可以免稅,出口的產品不進行征稅也不進行退稅。因為不征不退,所以不管出口退稅率怎樣變化,區內的企業都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如果出口退稅率實行下調,特別是退稅率的下調幅很大時,出口型生產企業在出口加工區“免征免退”的稅收政策的優勢就更加明顯。二是出口加工區企業的稅務籌劃與管理。出口加工區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免稅上最為顯著。區內企業在原材料的進口環節可以實行免稅,國內采購的原材料是不包括進項稅的,在生產銷售的環節也不會進行征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資金的占用,同時繁瑣的出口退稅手續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如果出口退稅率進行下調,因為“免征免退”,區內的企業就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原材料基本上是實行進口,產品則是基本出口,對于這種“兩頭在外”的企業而言,進入出口加工區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享受更大的加工區的稅收優惠政策。進入加工區以降低因為征退稅差而產生的成本的增加,這是企業在解決出口退稅機制進行改革過程中的合理舉動。但是對于企業而言,是不是應該進入加工區,哪些產品應該進入加工區,在什么條件下進入加工區,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是需要結合相關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的研究與籌劃,這樣才可以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選擇。
(2)保稅區稅務籌劃與管理。所謂保稅制度,就是通過國家在港口設立保稅區、保稅倉庫或者保稅工廠,當然,在機場附近設立這些也是可行的。然后由外國商品運進這些保稅區域就不是進口,因此,不需要交納進口稅。保稅區是一個特定的區域,主要是由海關進行監管,并且實行境內關外管理的一種特定的區域,保稅區的貨物允許進行轉讓、轉移,出口他國(地)是非常自由的,但是在進入國內市場時應該根據進口征收相關的關稅與增值稅。內地的商品進入保稅區進行正常的出口管理,轉口的商品與在保稅區中的商品應該按照保稅貨物的要求進行合理的管理。
二、生產企業出口退稅稅務籌劃水平提升建議
(一)稅務籌劃方案應該有適度的靈活性 稅務籌劃人員要提高素質,合理制訂稅種籌劃方案,相關做法要合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籌劃,才能保證稅務籌劃的質量,這對稅收管理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個團隊的建設中有了這些政策的建設性幫助,這些都有利于更新籌劃內容上的完善,可以采取更多的、有效的分散風險的計劃對策。這就有利于保證稅務籌劃目標的達成,使出口退稅環節的制度政策更趨于完善。
(二)依照法律法規實施稅務籌劃 針對這個問題所要注意的就是在這個環節里,首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這是稅務籌劃是否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標準,所以在實踐的過程中,稅務主體必須要懂得相關稅制的法律法規,并且遵守這些法律法規,能夠對這些稅收的知識進行全方位的掌握,并且時時關注這些稅收政策的細微變動。要保證所制定的稅收方案不違反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不違反稅收法規是稅務籌劃成功的基礎。接著,要妥善處理好稅務籌劃和合理避稅之間的關系。從降低繳稅的負擔來說,稅收的規劃和合理逃避稅收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兩個方面還是有所區別的。合理的逃避稅收指的是主體稅務人,采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方式,在考慮周詳的計劃下,鉆到稅法中不完善的空子里以達到減少納稅額的目的的行為方式。但是這些空子的存在是法律法規的制定者所不允許的,與立法的最初意圖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對于這一方式世界上很多的國家都是不主張不支持的,但也沒有明確反對,有些國家對此種手段采取單獨制定各項法律法規來制約。所以在制定稅收規劃上,要合法并且符合當前的國家稅收政策的要求為指導方向。讓企業在得到稅收優惠減少的同時,也符合了我國的經濟調控目的,有效地規避企業進入騙稅、逃稅的境地,降低違反稅法的風險。
篇2
一、取消下列商品的出口退稅
1.瀕危動物、植物及其制品;
2.鹽、溶劑油、水泥、液化丙烷、液化丁烷、液化石油氣等礦產品;
3.肥料(除已經取消退稅的尿素和磷酸氫二銨);
4.氯和染料等化工產品(精細化工產品除外);
5.金屬碳化物和活性碳產品;
6.皮革;
7.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品;
8.一般普碳焊管產品(石油套管除外);
9.非合金鋁制條桿等簡單有色金屬加工產品;
10.分段船舶和非機動船舶。
具體商品名稱及稅則號見附件1。
二、調低下列商品的出口退稅率
1.植物油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
2.部分化學品出口退稅率下調至9%或5%;
3.塑料、橡膠及其制品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
4.箱包出口退稅率下調至11%,其他皮革毛皮制品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
5.紙制品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
6.服裝出口退稅率下調至11%;
7.鞋帽、雨傘、羽毛制品等出口退稅率下調至11%;
8.部分石料、陶瓷、玻璃、珍珠、寶石、貴金屬及其制品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
9.部分鋼鐵制品(石油套管除外)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海洋工程結構物增值稅實行退稅的通知》(財稅[2003]46號)規定的內銷海洋工程結構物仍按原退稅率執行;
10.其他賤金屬及其制品(除已經取消和本次取消出口退稅商品以及鋁箔、鋁管、鋁制結構體等)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
11.刨床、插床、切割機、拉床等出口退稅率下調至11%,柴油機、泵、風扇、排氣閥門及零件、回轉爐、焦爐、縫紉機、訂書機、高爾夫球車、雪地車、摩托車、自行車、掛車、升降器及其零件、龍頭、釬焊機器等出口退稅率下調至9%;
12.家具出口退稅率下調至11%或9%;
13.鐘表、玩具和其他雜項制品等出口退稅率下調至11%;
14.部分木制品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
15.粘膠纖維出口退稅率下調至5%。
具體商品名稱及稅則號見附件2。
三、下列商品改為出口免稅
花生果仁、油畫、雕飾板、郵票、印花稅票等。
具體商品名稱及稅則號見附件3。
四、執行時間
以上商品出口退稅率調整自2007年7月1日起執行。具體執行時間,以海關“出口貨物報關單(出口退稅專用)”上注明的出口日期為準。
篇3
一、根據財稅[2007]90號文件第一條第1項規定,取消商品代碼為2932999091、3922200010和4412101911的出口退稅。
根據財稅[2007]90號文件第一條第2項規定,取消鹽的出口退稅,具體商品代碼為25010011、25010019和25010020。
根據財稅[2007]90號文件第二條第11項規定,將回轉爐、焦爐、訂書機的出口退稅率調整為9%,具體商品代碼為84178010、84178030、84179010、84179020和84729022。
二、財稅[2007]90號附件2“調低出口退稅的商品清單”中所列商品均不包括附件1和附件3中所列商品及此前已取消退稅或實行免稅的商品并做如下調整:
(一)將序號為58、商品代碼為2906的“環醇及其鹵化、磺化、硝化或亞硝化衍生物(除29061100、29061990)”的出口退稅率調整為5%。
(二)將序號為297、商品代碼為“3901至3926”的商品名稱調整為“第39章除稅號3909301000外”。
(三)將序號為812、商品代碼為“85444219”的“額定電壓≤80伏有接頭電導體”的出口退稅率調整為9%。
三、財稅[2007]90號文件第四條第三款規定中的“長期對外承包工程”、“設備”和“建材”的具體范圍如下:
(一)“長期對外承包工程”是指工程施工建設周期在一年及以上的對外承包工程項目。
(二)“設備”是指進出口稅則中第84章、85章和87章所涉及的商品。
(三)“建材”是指進出口稅則中的下列商品:第25章中商品代碼為“2523”項下的水泥,第44章的木材、地板、門窗等建筑用木工制品,第39章中商品代碼為“3917”至“3918”項下的塑料管和塑料制墻品等,第68章的石材、水泥制品、石棉制品,第69章的陶瓷磚、套管、瓦、陶瓷衛生用具等;第73章的鋼鐵制品,第76章中商品代碼為“7604”至“7605”項下的鋁型材、鋁絲。
四、外國駐華使(領)館及其外交代表購買中國產物品和勞務、外商投資企業采購符合退稅條件的國產設備以及利用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貸款采用國際招標方式國內企業中標的機電產品或外國企業中標再分包給國內企業供應的機電產品,仍按原退稅率執行。
特此通知。
篇4
一、CRT彩電、部分電視機零件、光纜、不間斷供電電源(UPS)、有襯背的精煉銅制印刷電路用覆銅板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7%。
二、將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6%。
三、將六氟鋁酸鈉等化工制品、香水等香化洗滌、聚氯乙烯等塑料、部分橡膠及其制品、毛皮衣服等皮革制品、信封等紙制品、日用陶瓷、顯像管玻殼等玻璃制品、精密焊鋼管等鋼材、單晶硅片、直徑大于等于30em的單晶硅棒、鋁型材等有色金屬材、部分鑿巖工具、金屬家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3%。
四、將甲醇、部分塑料及其制品、木制相框等木制品、車輛后視鏡等玻璃制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1%。
五、將碳酸鈉等化工制品、建筑陶瓷、衛生陶瓷、鎖具等小五金、銅板帶材、部分搪瓷制品、部分鋼鐵制品、仿真首飾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9‰
六、將商品次氯酸鈣及其他鈣的次氯酸鹽、硫酸鋅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5%。
具體商品清單見附件(略)。
本通知自2009年4月1日起執行。具體執行時間,以“出口貨物報關單(出口退稅專用)”海關注明的出口日期為準。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
國家稅務總局 關于進口免稅設備解除海關監管補繳進口環節增值稅抵扣問題的批復
(2009年3月30日國稅函[2009]158號)
深圳市國家稅務局:
你局《關于進口環節增值稅抵扣問題的請示》(深國稅發[2009]36號)已悉。經研究,批復如下:
根據海關進口貨物減免稅管理規定,進口減免稅貨物,應當由海關在一定年限內進行監管,提前解除監管的,應向主管海關申請辦理補繳稅款。
篇5
二、本通知自2O04年11月1日起執行[具體實施時間按“出口貨物報關單(出口退稅聯)”上海關注明的出口日期為準].
特此通知。
附件:提高部分IT產品出口退稅率目錄
附件:
提高部分IT產品出口退稅率目錄
商品名稱
稅號
出口退稅率
集成電路
85421000,85422111,85422119,88422121,85422129,85422191,85422199,85422900,85426000,85427010,85427090,85429000
17%
分立器件
85411000,85412100,85412900,85413000,85414000,85415000,85416000,85419000
17%
移動通訊設備及終端85252092[移動通訊基地站]
85175032[以太網絡交換機],
84718020[路由器],
85252022[手持(車載)無線電話]
17%
計算機及外設84714140[其他微型數字式自動數據處理機]
84714940[系統形式的微型機],
84716011[液晶顯示器],
84716012[陰極射線顯示器],
84717010[硬盤驅動器],
84714190[未列名數字式自動數據處理設備],
84717090[其他存儲部件]
17%
數控機床
篇6
二、退稅評估是指稅務機關按照《國家稅務總局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國稅發〔〕43號)文件要求,對出口企業一定時期內的出口貨物退(免)稅情況進行系統的分析、評價,并據此作出定性、定量判斷和采取進一步管理措施的行為。
三、退稅評估由稅務機關內設的出口退稅管理部門或從事出口退稅管理工作的人員負責,可以在辦理出口貨物退(免)稅的事前、事中、事后進行。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設立專門的退稅評估崗位,合理配備人員。出口退稅管理部門要與其他管理部門密切配合,分工負責,共同做好退稅評估工作。
四、各地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出口退稅信息、數據,建立退稅評估數據庫。數據庫內容應涵蓋出口企業的各項評估指標、預警值、歷次評估結果等詳細資料,并納入“一戶式”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信息共享。
退稅評估指標可分為外貿企業退稅評估指標和生產企業“免、抵、退”稅評估指標兩部分,主要涉及出口增長評估、出口價格評估、國內貨物流向評估、報關口岸評估、進料加工手冊核銷評估、應退稅額比重評估等方面。具體評估指標及評估方法見附件,各地可參考使用。
各地可以根據情況變化設定本地退稅評估指標的預警值,并可根據工作需要增設其他退稅評估指標。
五、退稅評估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設立評估指標及其預警值;確定評估對象;對評估對象進行案頭評估分析;根據評估分析結果做出定性定量的判斷,或對評估分析結果采取約談、發函、實地調查等方式進行核實,進而做出定性定量的判斷;根據判斷結果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評估處理;向有關部門提出管理建議;為稅收宏觀分析和行業稅負監控提供基礎信息等。
篇7
(一)現行出口退稅率為5%和13%的農產品;
(二)現行出口退稅率為13%的以農產品為原料加工生產的工業品(本通知第三條和第四條的規定除外);
(三)現行稅收政策規定增值稅征稅稅率為17%、退稅稅率為13%的貨物(本通知第三條和第四條的規定除外);
(四)船舶、汽車及其關鍵件零部件、航空航天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印刷電路、鐵道機車等現行出口退稅率為17%的貨物(商品代碼及名稱見附件一);
二、小麥粉、玉米粉、分割鴨、分割兔等附件二所列明的貨物的出口退稅率,由5%調高到13%。
三、取消原油、木材、紙漿、山羊絨、鰻魚苗、稀土金屬礦、磷礦石、天然石墨等附件三所列明貨物的出口退稅政策。對其中屬于應征消費稅的貨物,也相應取消出口退(免)消費稅政策。
四、調低下列貨物的出口退稅率
(一)汽油、未鍛軋鋅的出口退稅率調低到11%;
(二)未鍛軋鋁、黃磷及其他磷、未鍛軋鎳、鐵合金、鉬礦砂及其精礦等附件四所列明的貨物的出口退稅率調低到8%;
(三)焦炭半焦炭、煉焦煤、輕重燒鎂、瑩石、滑石、凍石等附件五所列明的貨物的出口退稅率調低到5%;
(四)除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及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貨物外,凡現行出口退稅率為17%和15%的貨物,其出口退稅率一律調低到13%;凡現行征稅率和退稅率均為13%的貨物,其出口退稅率一律調低到11%。
篇8
出口貨物離岸價(FOB)以出口發票上的離岸價為準(委托出口的,出口發票可以是委托方開具的或受托方開具的),若以其他價格條件成交的,應扣除按會計準則規定允許沖減出口銷售收入的運費、保險費、傭金等。若申報數與實際支付數有差額的,在下次申報退稅時調整(或年終清算時一并調整)。若出口發票不能如實反映離岸價,企業應按實際離岸價申報“免、抵、退”稅,稅務機關有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等有關規定予以核定。
(二)當期免抵退稅額的計算
當期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 × 外匯人民幣牌價 × 出口貨物退稅率 -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 × 出口貨物退稅率
免稅購進原材料包括國內購進免稅原材料和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其中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價格為組成計稅價格。
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貨物到岸價格 + 海關實征關稅 + 海關實征消費稅
(三)當期應退稅額和當期免抵稅額的計算
1.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時,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 - 當期應退稅額
2.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時,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0
“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為當期《增值稅納稅申報表》的“期末留抵稅額”。
(四)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的計算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 × 外匯人民幣牌價 × (出口貨物征稅稅率 - 出口貨物退稅率) -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 × (出口貨物征稅稅率 - 出口貨物退稅率)
(五)新發生出口業務的生產企業自發生首筆出口業務之日起12個月內的出口業務,不計算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稅額等于當期免抵退稅額;未抵頂完的進項稅額,結轉下期繼續抵扣,從第13個月開始按免抵退稅計算公式計算當期應退稅額。
二、生產企業出口業務會計處理
(一)一般貿易方式下出口業務核算
1.貨物出口并確認收入實現時,根據出口銷售額(FOB價)做賬務處理:
借:應收賬款(或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
2.月末根據《生產企業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中的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做賬務處理: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3.次月根據上期《生產企業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中的應退稅額做賬務處理: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增值稅)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4.次月根據《生產企業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中的免抵稅額做賬務處理(一般企業不做此筆會計處理,因其是稅務機關免抵調庫的依據,不影響增值稅的核算):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5.收到出口退稅款時,做賬務處理: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增值稅)
(二)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下出口業務處理
1.貨物出口并確認收入實現時,根據出口銷售額(FOB價)作賬務處理:
借:應收賬款(或銀存)
貸:主營業務收入(或其他業務收入等)
2.月末根據《生產企業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中的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做賬務處理: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3.次月根據《生產企業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中的應退稅額做賬務處理: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增值稅)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4.次月根據《生產企業免抵退稅匯總申報表》中的免抵稅額做賬務處理(一般企業不做此筆會計處理,因其是稅務機關免抵調庫的依據,不影響增值稅的核算,筆者建議及時做此分錄,作為計提城建稅及附加的依據):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5.收到出口退稅款時,做賬務處理: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增值稅)
(三)來料加工貿易方式下出口業務會計處理
來料加工貿易方式下銷售收入是免稅的,不計提銷項稅額,用于來料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進項稅額不得抵扣,直接計入成本。應稅和免稅共用的進項稅額要作進項轉出處理。
(四)出口貨物視同內銷征稅的會計處理
1.本年出口貨物,在本年視同內銷征稅(沖減出口銷售收入,增加內銷銷售收入)
(1)一般貿易方式下
借:主營業務收入――出口收入(以紅字登記在該賬戶貸方)
貸:主營業務收入――內銷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2)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下
借:主營業務收入――出口收入(以紅字登記在該賬戶貸方)
貸:主營業務收入――內銷收入
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兩種貿易方式下視同內銷征稅賬務處理不同,但以下處理方式相同:
①對于本年單證不齊視同內銷征稅的出口貨物,在賬務上沖減出口銷售收入的同時,應在“出口退稅申報系統”中進行負數申報,沖減出口銷售收入。
②對于單證不齊視同內銷征稅的出口貨物已在“出口退稅申報系統”中進行負數申報的,由于申報系統在計算“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時已包含該貨物,所以在賬務處理上可以不對該貨物銷售額乘以征退稅率之差單獨沖減“主營業務成本”,而是在月末將《生產企業免抵退匯總申報表》中的“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一次性結轉至“主營業務成本”中。
2.上年出口貨物,在本年視同內銷征稅
一般貿易方式下視同內銷征稅
(1)計提銷項稅額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2)進料加工貿易方式下視同內銷征稅按征收率計算應納稅額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貸:應交稅費――未交增值稅
(3)按照單證不齊出口銷售額乘以征退稅率之差沖減進項稅額轉出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紅字)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紅字)
對于上年出口貨物單證不齊,在本年視同內銷征稅的出口貨物,在“出口退稅申報系統”中進行負數申報,沖減出口銷售收入。
在填報《增值稅納稅申報表附列資料》時,不要將上年單證不齊出口貨物沖減的“進項稅額轉出”與本年出口貨物的“免抵退稅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混在一起,應分別體現。
在錄入“出口退稅申報系統”中《增值稅申報表項目錄入》中的“不得抵扣稅額”時,只錄入本年數。
(五)退關退運貨物的會計處理
實行“免、抵、退”稅管理辦法的生產型出口企業在貨物報關出口后,發生退關退運的,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賬務處理:
1.本年度出口貨物發生退關退運時
(1)用退關退運貨物的原出口銷售額沖減當期出口銷售收入
借:應收賬款(或銀存等科目)(紅字)
貸:主營業務收入――出口收入(紅字)
(2)調整已結轉的退關退運貨物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紅字)
貸:庫存商品(紅字)
2.以前年度出口貨物在當年發生退關退運時
(1)按退關退運貨物的原出口銷售額記入“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借:應付賬款(或銀存等科目)(紅字)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紅字)
(2)調整已結轉的退關退運貨物銷售成本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紅字)
貸:庫存商品(紅字)
(3)按退關退運貨物的原出口銷售額乘原出口退稅率計算補交免抵退稅款
篇9
依據通知和公告規定,啟運港退(免)稅是指在啟運地(青島、武漢)口岸啟運報關出口,并由上海浦海航運公司、中外運湖北有限責任公司承運,從水路轉關直航運輸經至上海洋山保稅港區出口口岸報關離境的集裝箱貨物,其啟運地的出口企業實行退(免)稅政策,簡稱啟運港退稅。上述出口貨物的啟運地口岸為青島前灣港或武漢陽邏港(以下稱啟運港),出口口岸為上海洋山保稅港區,運輸方式為水路運輸,其運輸工具名稱限為:永裕016、永裕018、新濱城、向蓮。
退稅備案條件
出口企業適用啟運港退稅政策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已辦理出口退(免)稅資格認定自營出口貨物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二是海關實行B類及以上管理的出口企業(以海關提供的帶“啟運港標志”的出口貨物報關單電子信息為準),具體由海關負責審核;三是稅務機關在出口退稅審核關注信息中關注企業級別未列為一至三級的出口企業,具體由主管出口退稅的稅務機關負責審核。
出口企業退稅申報程序
出口企業從啟運港報關出口的貨物自報關出口至申報退稅,主要分為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出口貨物的啟運流轉。出口企業在啟運地的啟運口岸報關出口時,啟運地海關依據出口企業的申請,對其符合啟運條件的貨物辦理放行手續后簽發出口貨物報關單(出口退稅專用),在全部貨物進入離境港后(上海洋山保稅港區),離境地海關辦理啟運地口岸至離境港口岸的轉關核銷手續,啟運地海關再辦理啟運地口岸的結關核銷手續。
二是退稅申報前進行備案。出口企業向稅務機關申報啟運港退稅之前實行備案制度,其方式采取出口退稅審核系統自動審核確認,稅務機關在讀入海關提供帶有“啟運港標志”的出口貨物報關單電子信息時,會自動辨認并在出口企業的“企業代碼”庫中加上“啟運港退稅標志”,以此作為審核出口企業啟運港退稅的比對依據。
三是啟運地企業退稅申報。出口企業按照現行出口貨物勞務退(免)稅規定,在申報期內憑啟運地海關簽發的出口貨物報關單(出口退稅專用)及相關材料到稅務機關辦理退稅手續,具體操作程序應依據《出口貨物勞務增值稅和消費稅管理辦法》(2012年第24號公告)執行。同時注意,在出口退稅申報報表的明細表“退(免)稅業務類型”欄內填寫“QY”標志。如果是外貿企業應使用單獨關聯號申報適用啟運港退稅政策的出口貨物退稅。
稅務機關出口退稅審核
依據公告規定,稅務機關對適用啟運港退稅政策的出口貨物,應使用“啟運數據”審核辦理退(免)稅。
出口報關單數據讀入
稅務機關應當按照現行電子傳輸系統出口退稅子系統的管理規定,及時下載并讀入稅務總局下發的海關加注“啟運港標識”的報關單數據,主要包括:一是啟運地海關簽發退稅證明聯的報關單數據(以下稱啟運數據);二是正常辦理結關核銷的報關單數據(以下稱正常結關數據);三是未實際到達離境港貨物的報關單數據(以下稱未到達數據);四是貨物未運抵離境港不再出口,海關收回已簽發的退稅證明聯的報關單數據(以下稱撤銷報關單數據)。
出口退稅審核要求
稅務機關在審核啟運港退稅時,會注意以下三個方面。對于這三個方面,相關企業應該加以注意。
一是關注信息。啟運出口退稅審核關注信息中關注企業級別列為一至三級的出口企業,稅務機關必須使用正常結關數據審核辦理退(免)稅,不得使用啟運數據審核辦理退(免)稅。
二是退稅復核。稅務機關應對啟運港退稅進行復核,及時在出口退稅審核系統中根據海關提供的加注“啟運港標志”的報關單數據,生成復核數據。
三是稅款調整。稅務機關應及時將復核結果反饋出口企業,并督促出口企業依照反饋信息補繳已(免)退稅款或在次月增值稅納稅申報期內調整申報數據。出口企業未按時補繳已退(免)稅款或調整申報數據的,稅務機關應及時予以追繳。
啟運港退稅注意的事項
篇10
二、為維護我國正常外貿經營秩序,確保國家出口退稅機制的平穩運行,避免國家財產損失,凡自營或委托出口業務具有以下情況之一者,出口企業不得將該業務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出口貨物退(免)稅:
(一)出口企業將空白的出口貨物報關單、出口收匯核銷單等出口退(免)稅單證交由除簽有委托合同的貨代公司、報關行,或由國外進口方指定的貨代公司(提供合同約定或者其他相關證明)以外的其他單位或個人使用的;
(二)出口企業以自營名義出口,其出口業務實質上是由本企業及其投資的企業以外的其他經營者(或企業、個體經營者及其他個人)假借該出口企業名義操作完成的;
(三)出口企業以自營名義出口,其出口的同一批貨物既簽訂購貨合同,又簽訂出口合同(或協議)的;
(四)出口貨物在海關驗放后,出口企業自己或委托貨代承運人對該筆貨物的海運提單(其他運輸方式的,以承運人交給發貨人的運輸單據為準,下同)上的品名、規格等進行修改,造成出口貨物報關單與海運提單有關內容不符的;
(五)出口企業以自營名義出口,但不承擔出口貨物的質量、結匯或退稅風險的,即出口貨物發生質量問題不承擔外方的索賠責任(合同中有約定質量責任承擔者除外);不承擔未按期結匯導致不能核銷的責任(合同中有約定結匯責任承擔者除外);不承擔因申報出口退稅的資料、單證等出現問題造成不退稅責任的;
(六)出口企業未實質參與出口經營活動、接受并從事由中間人介紹的其他出口業務,但仍以自營名義出口的;
(七)其他違反國家有關出口退稅法律法規的行為。
篇11
據郭鄉平介紹,我國近年出口退稅機制改革主要內容有:
――適當降低出口退稅率:對出口退稅率進行結構性調整,平均退稅率下調三個百分比。
――加大中央財政對出口退稅的支持力度:進口兩稅增量部分首先用于出口退稅。
――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負擔出口退稅的新機制:新增退稅中央地方共同負擔。
――推進外貿體制改革,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加快推進生產企業自營出口,積極推進外貿出口從收購制向制的轉變。
篇12
一、我國出口貨物退免增值稅的政策及適用范圍
1.我國出口貨物退免增值稅的政策
我國根據本國的實際,采取出口退稅與免稅相結合的政策。鑒于我國的出口機制尚不成熟,擁有出口經營權的企業還限于少部分須經國家批準的企業,并且我國生產的某些貨物,如稀有金屬等還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因此,對某些非生產性企業和國家緊缺的貨物則采取限制從事出口業務或限制該貨物出口,不予出口貨物退(免)稅。這樣,根據出口商和出口貨物的不同種類,我國的出口貨物稅收政策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1)又免又退。出口退稅是指對貨物在出口前實際承擔的稅收負擔,按規定的退稅率計算后予以退還;出口免稅是指對貨物在出口環節所應承擔的增值稅、消費稅予以免征。出口商自營或委托出口的貨物,除另有規定者外,可在貨物報關出口并在財務上做銷售核算后,憑有關憑證報送所在地國家稅務局批準退還其增值稅。所述出口商包括對外貿易經營者、沒有出口經營資格委托出口的生產企業、特定退(免)稅的企業和人員。
(2)只免不退。即對出口商品流通所經過的國內最后環節所產生的增值稅免征增值稅,而對出口商品中所含前期購進的增值稅進項稅款,包括耗用的購進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和動力等發生的全部進項稅額,以及運輸費用,不能從內銷貨物的進項稅額中抵扣,而應計入產品成本處理。
(3)不免也不退。出口不免稅是指對國家限制或禁止的某些貨物的出口環節視同內銷環節,照稅;出口不退稅是指對這些貨物出口不退還出口前其所負擔的稅款。
2.我國出口貨物退免稅的適用范圍
(1)又免又退
下列企業出口貨物,除另有規定外,給予免稅并退稅:
①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它們實行“免、抵、退”辦法計算退稅。
②有出口經營權的外貿企業收購后直接出口或委托其他外貿企業出口的貨物。他們則實行“先征后退”法計算退稅。
(2)只免不退
下列企業的出口貨物,除另有規定外,給予免稅,但不予退稅于生產企業的小規模納稅人自營出口或委托外貿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
外貿企業從小規模納稅人購進并持普通發票的貨物出口,免稅但不予退稅。但對規定列舉的12類出口貨物考慮其占出口比重較大及其生產、采購的特殊因素,特準退稅。
下列出口貨物免征增值稅:
①來料加工復出口的貨物;②避孕藥品和用具、古舊圖書;
③卷煙;④軍品以及軍隊系統企業出口軍需工廠生產或軍需部門調撥的貨物;國外規定免稅的貨物不辦理退稅。
(3)不免也不退
除經國家批準屬于進料加工復出口貿易外,下列出口貨物不予退還或免征增值稅,消費稅:①原油;②援外出口貨物;③國家禁止出口的貨物。包括天然牛黃、麝香、銅及銅基合金、白金等;④糖。
二、出口貨物退稅額的計算
出口貨物退稅額的計算分兩種方法:
1.“免、抵、退”辦法
該方法主要適用于自營和委托出口自產貨物的生產企業。“免”稅,是指對生產企業的出口自產貨物,免征增值稅:“抵”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資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退”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在當月內應抵頂的進項稅額大于應納稅額,對未抵頂完的部分予以退稅。計算分兩種情況進行:
(1)全部原材料均從國內購進
計算思路分為五步驟:
①剔稅。當期出口貨物不予免征、抵扣和退稅的數額=當期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增值稅法定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②抵稅。當期應納稅額(A)=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出口貨物不予免征、抵扣和退稅的數額)-上期留抵稅額
A>0,納稅人當期應繳納增值稅,計算終止
A
③算尺度。免抵退稅額(B)=當期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
④確定應退稅額:A、B比較,從少退;
⑤確定免抵稅額與留抵稅額
若A>B,應退稅額為B,其差額為留抵稅額,可結轉下期繼續抵扣;
若A
例1:某自營出口的生產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出口貨物的增值稅稅率17%,退稅率13%。2007年3月購進原材料一批,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不含稅銷售額為2000000元,全部從國內采購,該專用發票本月已認證通過。本月內銷貨物不含稅銷售額為1000000元。本月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折合人民幣2000000元?!皯欢愘M―未交增值稅”賬戶月初借方余額30000元,為留抵稅額。則該企業當期的“免、抵、退”稅額的計算及稅務處理如下:
當期出口貨物不予免征、抵扣和退稅的數額=2000000×(17%-13%)=80000(元)
(2)出口企業有免稅進口料件加工業務
因為免稅進口料件沒交過增值稅,所以這部分不退稅。上述五步驟計算應退稅額時,因第一步和第三步用離岸價格去計算,離岸價格包含了進口料件的價格,所以應減去進口料件的成本,即進行剔稅和尺度的調整。
①當期出口貨物不予免征、抵扣和退稅的數額=(當期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免稅進口料件)×外匯人民幣牌價×(增值稅法定稅率 - 出口貨物退稅率);
②算尺度。免抵退稅額(B)=(當期出口貨物的離岸價格-免稅進口料件)×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
其余三步驟和前面一樣,故不再贅述。
2.“先征后退”辦法
實行“先征后退”管理辦法的外貿企業,所謂“先征”,是指外貿企業收購貨物,在支付收購貨款的同時也支付了生產經營該類商品的企業已納的增值稅,而并不是外貿企業需要在向稅務機關繳納一筆增值稅;“后退”,是指貨物出口后按外貿企業的收購成本與退稅率計算退稅后退還給外貿企業。計算公式如下:
應退稅額=外貿收購不含增值稅購進金額×退稅率
例3:某進出口公司2007年3月出口服裝一批,進貨增值稅專用發票列明金額100000元,出口離岸價120000元,退稅率11%。相關計算及稅務處理如下:
參考文獻:
[1]《出口貨物退(免)稅管理辦法(試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
篇13
出口貨物退(免)稅,簡稱出口退稅,其基本含義是指對出口貨物退還其在國內生產和流通環節實際繳納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和特別消費稅。由于外貿企業自身并不從事貨物的生產,所以它的出口退稅主要是采取退免稅的方式,即免收貨物出口環節的增值稅,并退還采購環節支付的增值稅進項稅額。根據我國有關稅法的規定,外貿企業出口貨物應退增值稅稅額的依據及計算方法如下:
1.對出口貨物單獨設立庫存賬和銷售賬記載的,應依據購進出口貨物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所列明的進項金額;對庫存和銷售均采用加權平均價核算的,可按適用不同退稅率的貨物分別確定。
應退稅額=增值稅專用發票所列進項金額×退稅率或征收率(從一般納稅人購進出口貨物為退稅率,從小規模納稅人購進出口貨物為征收率)
2.對出口企業委托生產企業加工收回后報關出口的,退稅依據為購買加工貨物的原材料、支付加工貨物的工繳費等專用發票所列明的進項金額。
二、外貿企業暫估業務的會計核算
(一)當月取得采購貨物的增值稅發票,當月報關出口
例1:某外貿公司2013年5月從某玩具公司購進出口用玩具1 000箱,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價款為100萬元,進項稅額為17萬元,貨款已用銀行存款支付。當月該批商品已全部出口,售價為每箱150美元(當日匯率為1美元=6.0元人民幣),申請退稅的單證齊全。該玩具的增值稅退稅率為13%。
應退增值稅稅額=1 000 000×13%=130 000(元)
轉出增值稅額=170 000-130 000=40 000(元)
購進貨物時:
借:在途物資 1 0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0 000
貸:銀行存款 1 170 000
貨物入庫時:
借:庫存商品――庫存出口商品 1 000 000
貸:在途物資 1 000 000
出口報關銷售時:
借:應收賬款 1 20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出口銷售收入 1 200 000
結轉商品銷售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1 000 000
貸:庫存商品 1 000 000
進項稅額轉出:
借:主營業務成本 40 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40 000
計算應收增值稅退稅款:
借:應收出口退稅 130 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30 000
收到增值稅退稅款時:
借:銀行存款 130 000
貸:應收出口退稅(增值稅) 130 000
(二)當月報關出口,下月及以后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
在實踐中,外貿企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形:購進貨物后,在收匯核銷后才付貨款給供應商,同時取得增值稅進項稅票;但是按照稅務機關的規定,對于當月辦理了報關出口手續后,必須在當月確認收入,由于此時外貿企業還未取得采購貨物的增值稅發票,所以只能采取暫估成本的方式來核算購入貨物的成本。筆者通過舉例來說明外貿企業暫估核算的三種方法,并比較分析這三種方法的優缺點。
1.按照先購進,后銷售的方法來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
例2:某外貿公司2013年5月從某玩具公司購進出口用玩具1 000箱,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注明的價款為100萬元,進項稅額為17萬元,貨款已用銀行存款支付。5月30日該批商品已全部出口,售價為每箱150美元(當日匯率為1美元=6.0元人民幣),該玩具的增值稅退稅率為13%。收到增值稅進項稅票的時間為7月1日。
5月30日,該企業的會計處理為:
出口報關銷售時:
借:應收賬款 1 20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出口銷售收入1 200 000
暫估購進:
借:庫存商品――庫存出口商品 1 0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0 000
貸:應付賬款 1 170 000
結轉商品銷售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1 000 000
貸:庫存商品 1 000 000
進項稅額轉出:
借:主營業務成本 40 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40 000
計算出應收增值稅退稅款:
借:應收出口退稅 130 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30 000
7月1日企業取得增值稅進項發票時,不再進行賬務處理,僅僅是進行進項發票的認證并填寫納稅申請表及出口退稅申請表。
該方法的優點是:以出口報關業務為主線,當月出口當月就結轉成本,同時對進項稅進行賬務處理,等以后期間取得增值稅進項發票并進行認證時,附在出口當月的購進商品后面,這樣操作每筆出口業務的收入及成本、進項轉出等不容易出錯。缺點是:由于進項稅票的取得比較滯后,賬簿記錄的進項稅及進項稅額轉出科目的發生額與增值稅納稅申報表、出口退稅申報表完全不一致,平時分別進行記錄,相互核對起來比較麻煩,賬簿記錄不能為本期申報表的填列提供數據;并且還提前確認了應收的出口退稅,高估企業的資產。
2.暫估成本但是不進行進項稅的處理。
同例2,5月份該企業的賬務處理為:
出口報關銷售時:
借:應收賬款 1 20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出口銷售收入 1 200 000
含稅全額暫估購進:
借:庫存商品――庫存出口商品 1 170 000
貸:應付賬款 1 170 000
結轉商品銷售成本(暫估):
借:主營業務成本 1 040 000
貸:庫存商品 1 040 000
7月1日取得增值稅進項發票時:
調整庫存商品的成本: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0 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40 000
庫存商品 130 000
計算應收增值稅退稅款:
借:應收出口退稅 130 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30 000
該方法的優點是:企業只有在取得增值稅進項發票并認證時才進行應交增值稅的處理,這樣企業賬簿的數據與增值稅申報表及出口退稅申報表的數據一致,便于企業填報納稅申報表并核對相關的數據。缺點是:庫存商品賬戶登記的金額有時是含稅價,有時又是不含稅價,所以導致該賬戶核算的內容不明確,并且后期要反復地進行調整,增加了工作量,容易出錯。
3.暫估成本,通過待抵扣進項稅科目核算。在這種方法下,企業在應交稅費賬戶下面開設應交增值稅、未交增值稅以及待抵扣進項稅等二級賬戶。
5月份企業的賬務處理為:
出口報關銷售時:
借:應收賬款 1 20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出口銷售收入1 200 000
暫估購進:
借:庫存商品――庫存出口商品 1 000 000
應交稅費――待抵扣進項稅 170 000
貸:應付賬款 1 170 000
結轉商品銷售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1 000 000
貸:庫存商品 1 000 000
結轉不得退稅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40 000
貸:應交稅費――待抵扣進項稅額 40 000
12月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時:
取得進項稅發票認證: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170 000
貸:應交稅費――待抵扣進項稅額 130 000
――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40 000
確認應收出口退稅:
借:應收出口退稅 130 0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3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