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數字化新技術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數字化新技術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涌向城鎮,致使城鎮規模不斷擴大,為保證城鎮發展的合理性,需要通過地籍測繪獲得一手資料,為進行合理的城鎮規劃提供數據支撐。因此,職能部門應注重將新技術應用在城鎮地籍測繪中,通過地籍測繪準確了解城鎮土地資源的面積、位置、屬性等內容,給城鎮科學、合理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1]。

1 數字化城鎮地籍測繪中新技術

近年來,我國科技水平發展迅速,很多行業出現了較多新技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力水平,尤其在數字化城鎮地籍測繪中3S技術的出現不僅保證了地籍測繪信息的準確性,而且提高了地籍測繪效率,減少了地籍測繪的成本投入。3S技術是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遙感技術(RS)的統稱,接下來逐一進行探討。

1.1 GPS技術

GPS技術利用GPS定位衛星,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導航、定位等,其中信號接收機、地面監控系統以及衛星是GPS的主要構成部分,不僅操作靈活簡單,而且速度快、精度高,因此被廣泛應用在較多領域之中。GPS技術是地籍測繪中的關鍵技術,是地籍測繪活動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地籍測繪的實施主要借助GPS的精確定位功能,其工作原理為:以高速運動的衛星瞬間位置作為基礎數據,利用空間距離后方交會方法,對待測點進行準確定位。利用GPS技術進行測量時,盡管存在多路徑效應、大氣傳播以及接收機鐘差等誤差,不過相對定位時可消弱或抵消,使得定位的精度大大提高[2]。

1.2 GIS技術

GIS技術是地籍測繪中常用的技術,尤其在空間信息的采集、分析、處理以及構建模型等方面的應用率較高。GIS技術優勢明顯,主要表現為:多源矢量數據集成能力強大、分析地理空間信息快捷,而且可演化地理過程,具備空間輔助決策支持功能,是當今地基測繪應用的較為常見的技術。GIS技術的實現需要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在計算機技術支持下,對地球上發生的事件及出現的現象進行成圖處理后加以分析,給人們做出正確合理的決策提供數據參考,這一點在地基測繪中尤為突出。

1.3 RS技術

RS技術是一種遠距離、非接觸測量技術,借助安裝在人造地球衛星上的遙感儀器,利用電磁波的反射性能,獲得待測目標信息,形成分別率不同、形象化的遙感圖像,實現對地面資源的監視及遙測,具有全天候工作、獲得信息量豐富等優點。地籍測繪實際工作中,規模性大比例尺地籍圖的獲得主要借助RS技術采集航拍遙感影像,而后經過外業調繪以及室內專業處理獲得所要的地籍圖。

2 新技術在數字化城鎮地籍測繪中的應用

3S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我國地籍測繪水平,保證了地籍測繪質量,因此加強新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探討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1 GPS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

就目前來看,GPS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主要與數據傳輸技術結合使用,兩種技術綜合起來被稱為RTK技術。地籍測繪時利用RTK技術實現對土地、地籍要素的信息采集,一般情況下借助流動站及基準站實現。為保證地籍測繪質量,測繪過程中應將基準站布置在視野開闊的位置,避免建筑物、高大樹木的遮掩,當附近有高壓線存在時應保證與高壓線的距離超過50m。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在于不能將基準站布置在電磁波干擾嚴重的區域。大量實踐表明,將RTK技術應用在地籍測繪中不僅測量精度符合相關規范標準要求,而且使地籍測繪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2.2 GIS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

GIS技術是地籍測繪中常用的先進技術,并且有向著智能化、系統集成化、數據多維化以及數據標準化方向發展的趨勢,進一步提高了測量數據的精度。在進行實際地籍測繪工作中通常依據不同地形結構、測量需求等內容將GIS劃分成若干標準控件,并利用可視化工具將其加以集成,形成相關的GIS應用,以滿足不同測量需求[3]。另外,考慮到地基測繪中包括較多專業內容,尤其包括權屬關系變化、地籍形態改變等諸多變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籍測繪工作難度,而將開放型GIS技術應用到地籍測繪中,不僅可保質保量的完成動態測量工作,而且還能將一些變化呈現在地圖中,為城鎮的發展、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2.3 RS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

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RS技術在農業、建設、土地資源規劃等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更為突出。RS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動態監測方面,即,對土地變更、利用、動態等的監測。利用RS技術對土地情況進行動態監測需經過選取數據、處理數據、提取變化信息以及評定監測精度等環節,其中選取數據通常選擇高精度的衛星數據,必要情況下參考GPS數據信息。數據處理主要借助計算機技術實現,以保證數據處理的精確性。提取變化信息的目的在于通過信息前后變化,在了解土地資源類型、尺寸、面積的基礎上給規劃的合理性提供參考。對RS技術在地籍測繪中的動態監測精度進行評定,為進行準確的地籍測繪奠定基礎。

3 總結

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是城鎮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為保證城鎮健康、合理的發展,需充分做好城鎮發展過程中的地籍測繪工作??紤]到地籍測繪在城鎮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給城鎮的未來發展及合理規劃提供準確的數據參考,相關部門應加強地籍測繪新技術的研究,并綜合分析我國城鎮發展規律,將其應用在城鎮地籍測繪中,不斷提高地籍測繪質量及水平,為提高城鎮土地資源利用率,確保城鎮的科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2

篇3

一、校園網建設中出現的新一代網絡技術

隨著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展與融合,現代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嶄新的網絡信息時代。網絡技術是一個新老更替、優勝劣汰的發展過程,新技術、新方法的發展日新月異、層出不窮,新技術的發展是以應用為目的,因此以Internet為代表的新一代網絡技術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園網的建設。

一個復雜的計算機應用系統——互聯網走近校園網。互聯網的完整定義是:指通過傳感器、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

新一代網絡技術——三網融合應用于校園網。所謂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有線電視網、和互聯網的網絡資源融合。其目的是通過優化現有網絡配置、綜合利用、整合現有網絡資源、采用全數字化連接、寬帶數據交換與傳輸、高度集成業務、簡化終端接口、智能化管理與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體信息網絡,向用戶提供視頻、數據、語音等多媒體信息服務。

“三網融合”利用原有的電視設備對其進行改造,形成數字化電視網,實現寬帶接入、程序下載、多應用多業務等功能。在此基礎上電視網、電信網與互聯網結合,相互補充,實現基于“三網融合”技術的校園網由光纖以太網、閉路電視網升級的HFC雙向網絡組成,即電視與廣播子網采用數字技術與數字廣播技術,把電視信號與廣播信號轉為IP包,在局域網內廣播,形成校內的廣播與電視臺,網內任何一臺電腦終端都可接收。

二、無線局域網與3G入住校園

目前,無線網絡已應用于高校校園分布較遠的校區之間、分布不規則的校園建筑物和建筑物內部、會議廳、校園公共休息場所、教工宿舍樓及各學校與教研網中心的接入和互聯。

3G即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是指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訊技術。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夠同時提供語音及數據的高速無線移動服務,速率一般在幾百kbps以上。校園網利用3G網絡為基礎建設,以TD-HSDPA網絡作為主體網絡,以WLAN網絡覆蓋方式對于宿舍、圖書館等室內熱點地區進行輔助補充,使得“無線校園”網絡具有靈活布設、高帶寬和無線接入優勢。

新一代網絡技術——云計算探索校園 。狹義云計算是指IT基礎設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廣義云計算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獲得所需的服務。它是網絡中協同工作的一組虛擬的服務器群,通過網絡強大支持,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提供基礎設施、平臺和軟件應用服務來實現特定連接后在網絡中的分布式數據處理。

云計算應用于校園網需要其提供IT基礎架構,而不需購買昂貴的硬件設備??梢栽谛畔鬏數幕A設施的建設上實現覆蓋全面化、性能最優化、規模最大化、費用最低化,同時還能滿足教育網絡所需的實用性、穩定性、安全技術先進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園網中新技術對創新環境建設的影響

三、互聯網建設智能化教學

創新環境首先是課堂環境的創新。利用互聯網對傳統課堂和虛擬實驗進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標簽識別需要學習的對象,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行為記錄,調整學習內容;建立泛在學習環境;在空間上和交互環節上,通過實地考察和實踐,增強學生的體驗。

三網合一創建全面的資源利用平臺 。三網融合進入校園是信息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推進信息化戰略的必然選擇。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資源,在原有的視頻網基礎上采用數字技術改造,使其適應于IP網絡。創新環境的建設首先是教師和學生的思維觀念的轉變,三網融合實現了多種途徑、方式獲取知識。而且三網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開展遠程教育,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作用。

無線網絡與3G技術創造普適學習模式 。普適學習是普適計算環境下的學習方式,透過無所不在的運算環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設備提供給學習者持續而合適的學習資訊。普適學習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獲取,即時性,交互性,教學活動真實性,適應性,協作性。普適學習環境應該是多維度的,能提供視、聽、讀或者其結合,才能對知識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脫其原有學習情境,才能給人以更廣闊深遠的思考,繼而擴展遷移到其他領域,實現創新。無線網絡與3G技術實現了校園內隨時隨地都能上網,并且可以多人同時上網,并提供了更快的網速,創造了校園普適學習環境。

云計算構建更新的網絡學習環境 。云計算的服務模式是將設備的更新換代的任務交給了服務的提供者——數據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關服務的提供商。這樣,云計算模式就為教育領域擴展出一個嶄新的學習空間,也為信息共享、信息協作和學習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即可以使學習者通過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更好地利用信息資源和服務。

結束語

置身于最尖端的環境才能更好地創新。新一代網絡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在校園網中的應用也在不斷地深入。技術重在應用,隨著網絡新技術更好地發展,如何能更好的應用校園網創建校園的創新性環境值仍需要我們努力。

參考文獻

篇4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變電站建設得到較快的發展。在變電站建設中,進行數字化發展,有效地運用數字化信息技術,使變電站在采集、傳輸、處理和輸出信息數據時,都可以有效地實現數字化。在數字化變電站建設中,要全面實現通信網絡化、模型設備智能化、通信協議統一化和運行管理自動化。因此,在建設數字化變電站建設中,必須要對新技術的應用進行全面的分析,以此促進新技術在數字化變電站中的有效應用。

1 數字化變電站特征

1.1 數字化數據采集

數字化變電站主要是利用數字化電氣測量系統,進行各種數據的數字化采集,能夠有效地實現網絡通信、信息集成和數據共享。在數字化變電站工作中,在進行監視、保護、控制、量測和故障錄波工作時,很大程度上能夠相互連接,實現了信息共享目的,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資成本,減少硬件的重復配置。

1.2 系統分層分布化

數字化變電站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在變電站系統中具備了分布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變電站自動化水平。在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系統中選用開放式的互連規約和網絡通信技術,能夠全面有效地記錄變電站的數據信息,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變電站系統的工作效率。在數字化變電站建設過程中,將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有效地聯系在一起,能夠進行廣泛的信息交互。

數字化變電站系統結構更加完整。在數字化變電站系統結構中,通常重量非常輕,并且體積較小,可以進一步優化和組合變電站的設備。在數字化變電站建設中,智能設備主要包括故障錄波、測控裝置和保護裝置。智能設備可以有效完善變電站系統結構,并優化了變電站系統的配置、維護和實施工作。

2 數字化變電站建設中新技術的應用

2.1 網絡化信息通信技術

在利用網絡化信息通信技術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分層組網技術,提高了二次系統的快捷性。在數字化變電設備互聯中,采用高速通信網絡,在實現數據和資源高度共享目的時,可以利用局域網進行實現。數字化變電站功能模塊在使用網絡通信技術時,從而使數字化變電站能夠實現跨變電站和自動化協調控制功能,同時也可以進行跨區域保護工作。在數字化變電站中有效地利用光纖環網,以此實現變電站信息的高速連接。在對變電站內部主保護、測量裝置和電量計費系統等進行信息匯總時,主要是通過變電站高速以太網交換機。變電站內常規的二次設備,如繼電保護裝置、測量控制裝置、遠動裝置、故障錄波裝置、電壓無功控制以及在線狀態檢測裝置等具備著標準化和智能化特點。設備之間的連接全部采用高速的網絡通信,二次設備不再出現常規功能裝置重復的I/0現場接口,通過網絡真正實現數據共享、資源共享。

2.2 自動化的運行管理技術

數字化變電站在進行自動化運行管理時,當變電站運行發生故障后可以及時地對故障進行分析,并可以及時地提出故障處理意見,并將故障原因指出。在記錄電力生產運行數據時能夠實現無紙化,能夠準確地將數據信息進行分層,實現數據分流自動化。另外,在運用智能化設備時,可以對設備信息直接處理,并且不用與其他控制系統進行連接,能夠獨立地執行本地功能。在自動化管理系統中具備著自檢功能,能夠及時發現系統出現故障,并及時報警。通常數字化變電站能夠自動發出需要檢修的設備報告,從而將定期的設備檢修改變為狀態設備檢修。在數字化變電站建設中,有效地利用自動化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電網建設的現代化,提高了我國電網的信息化水平,加強了我國電網調度和輸配電力的功能,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變電站建設需要花費的成本。

在數字化變電站中的倒閘操作,其本身具備著非常高的自動化程度,尤其是在進行程序化操作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操作準確性。在進行倒閘操作時,通常是需要保證電力設備的穩定,有著正確的五防,并可以進行正確的操作。

3 運用電子式互感器,提高數字化變電站智

能化

在變電站建設中,逐漸變得大容量、超高壓和特高壓,而要求著變電力設備具備著小型化、智能化和可靠性的特點。新型電力式互感器有著緊密的結構,能夠起到很好的抗電磁干擾性,體積小,不會發生飽和現象,便于傳輸數字信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現代電力系統發展的要求。當建設特高壓變電站時,在現代電力系統上電子式互感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按照原理對電子式互感器進行劃分時,通常分為電原理型和光學型。光學型電子式互感器能夠有效地利用光線,在磁場和電場中出現偏轉現象,利用偏轉角將磁場和電場的強度計算出來,并將系統電流和電壓值計算出來,從中可以看出光學型互感器具備著高靈敏度和優異的絕緣性能。但是在利用光學型互感器時,當檢測信號微弱,周圍環境條件較差時,很容易影響其本身的計算功能。同時光學型互感器利用的材料,沒有具備高度的長期穩定性以及在封裝技術上都會對其產生影響。目前,大多數字化變電站都是采用電原理型互感器,有著較高的穩定性能。

在出現超高壓、特高壓電力系統時,電子式互感器有著良好的絕緣性能和優異的暫態特性,有著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夠承載較高水平的動熱穩定。在技術上利用電力式互感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電力設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提高了保護系統、測量系統和計量系統具備著高度的精確性,避免在進行信號傳輸等環節出現誤差現象。另外,數字化變電站具備著互操作性特點,能夠有效達到前臺運行系統和后臺支持系統之間內部數據共享的目的。并且無重復性建設和投資,減少建設時間,便于維護和更新設備,提高了電力設備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實現了數字化變電站系統中的信息共享和系統集成的目的。

4 結語

在數字化變電站建設中應用新技術,主要包括網絡化信息通信技術、自動化的運行管理技術和電子式互感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數字化變電站建設水平,提高了電力設備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花費,并有效地實現了數字化變電站系統中的信息共享和系統集成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謝秋明.淺析數字化變電站建設中的新技術應用[J].高新技術,2011,38(6):156-158.

篇5

【 key words 】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TB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促使一系列的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基于數字化信息技術的測繪新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測量的精確度,從而有效的確保了工程施工質量。

一、認識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

現代信息測繪技術主要包括數字化地圖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遙感系統技術以及數字攝影測量技術,以下將分別給予詳細的說明。

第一、數字化地圖技術。所謂的數字化地圖技術就是實現紙制地圖的數字化處理,對于精度和比例尺能滿足具體要求的紙質地圖,就可以利用當前比較常用的數字化地圖處理儀將即掃描矢量化儀器和手扶跟蹤數字化儀器的處理后,將處理生產的數字信息輸入到計算機,經過編輯完善后就可以生成相應的數字地圖。而且數字化地圖技術具有便捷、高效、保真的特點。

第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即GIS,它是集計算機技術、空間科學技術、遙感測繪技術于一體的一項現代信息測繪技術。該技術已廣泛的應用到相關領域的基礎平臺的搭建,并成為了地理學空間信息顯示的重要手段。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顯著特點就是它可以實現地理數據信息資源采集、存儲、管理、分析、可視化立體顯示的流程化操作,同時該技術還具有實現信息預測、空間提示以及輔助決策等功能的特點。

第三、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即GPS,該技術可以為全球的所有GPS使用者提供實時的、高精度的三維速度和三維坐標等其他一些相關信息。該技術當前廣泛的應用在陸地上的車輛導航、地質勘探、市政規劃以及航空航天中的飛機和導彈導航中。

第四、遙感系統技術。所謂的遙感系統就是充分利用目標物體的幾何形態、空間位置以及其他物理特性進行測繪的一種傳感技術。遙感系統技術是根據目標物體可以發射電磁波的原理來探測地表物體的。

第五、數字攝影測量技術。數字攝影測量技術是以數字影像和攝影測量技術為基礎的,并結合一些計算機技術、數字影像匹配和處理以及模式識別技術來實現的。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廣泛的應用于大比例尺地形測圖、大面積測量中,利用該技術可以獲得數字化的影像地圖產品。

二、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

現代信息測繪技術是根據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的地形以及工程的性質等建立有針對性的施工控制方案,采用包括數字化地圖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遙感系統技術以及數字攝影測量技術在內的不同測繪方法,來逐步的將設計圖紙轉化為地上的實物?,F代信息測繪技術在建筑工程測量中的應用有效的保證了建筑工程的最終施工質量。

(一)用于工程測量中的工程控制網的建立

工程控制網的建立是實現工程測量的重要前提,工程控制網的性質和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工程的測量精度。實踐證明,工程控制網的規模越小,其工程測量精度就比較高。通常采用現代信息測繪技術(主要是GPS系統)所建立的工程控制網,具有作業時間短、成本投入低以及測量結果精度高的特點。其中利用GPS系統所建立的工程控制網廣泛的應用于工程變形監測以及工程勘探和工程施工的工程測量等。一般多采用載波相位靜態差分方法來應用GPS系統建立工程控制網,在這種方法下可以實現工程測量的毫米級精度要求。另外由于采用GPS系統建立的工程控制網的點與點之間不需要通視,所以即使設置邊長很長的GPS三角鎖,仍然可以保證線路坐標控制的一致性,從而有效克服傳統三角鎖測量技術的誤差問題,有效提高工程的測量精度。

(二)用于工程測量中的變形監測

工程測量中的變形監測主要用于水庫大壩、大橋、高層建筑物的位移以及整體建筑物的傾斜等狀況進行監測。變形監測工作所處的監測環境比較復雜,而且監測的對象多是一些體積龐大的建筑物,而且監測技術要求高,所以那些常規的變形監測技術很難實現其測量結果的精度要求。然而通過構建高精度的基于現代信息測繪技術的變形監測機制,可以得到毫米級精度的監測數據,甚至有可能得到亞毫米級精度的相對垂直監測與絕對平面位移數據,另外在存在解決途徑的前提下還可以利用基于現代信息測繪技術的變形監測技術用大地高取代高精度的水準測量,從而在充分保證檢測結果高精度要求的前提條件下,有效提高工程變形監測工作的效率。

(三)用于工程測量中地下管網的測量

縣城工程測量中的地下管網具有種類多、專業性強的特點,而且分屬各個不同的專業部門管理。因此,要做好地下管網的測量工作,首先要弄清各種管網的種類、規格、材質及其設計施工要求等,以便選擇合適的探測儀器和方法,保證地下管網測量的質量和效率。目前使用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進行地下管網測量的方法主要有資料調繪、探地雷達(GPR)、聲學探測、紅外線成像以及電磁法等。

三、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改進意見

(一)提高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的實時性

就當前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應用現狀來看,測繪技術處理的數字信息在傳輸和處理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大的延時,可見測繪技術的實時性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因此,為了能有效提高測繪技術的實時性,需要不斷的提高數據傳輸和處理的準確性、快捷性、實用性、及時性等,實現現代信息測繪技術所使用的各儀器數據處理的同步,從而有效提高現代信息測繪技術的實時性。

(二)改進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的水下數據測量方法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獨立的技術和設備可以用來實現水下數據的獲取,當前現代信息測繪技術的水下數據獲取還往往是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和設備組合來實現的。然而這種方法由于實施起來比較復雜,影響因素比較多,所以最終獲取的水下數據的精確性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為此,有必要改進現代信息測繪技術的水下數據獲取方法,盡可能實現一種利用獨立的一種技術或設備就可以獲取水下數據的方法,從而來有效提高水下數據測量的精確度。

(三)改進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的地下數據測量方法

當前利用現代信息測繪技術來獲取地下數據的方法還往往是一些平面控制測量方法,由于平面控制測量方法所獲得的地下數據多是表面的一些數據,顯然其測量結果的精確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我們有必要在使用現代信息測繪技術進行平面控制測量之前,完成各方面的精度設計,有效提高地下數據測量的精度。

結語: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有效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測量數據的精確度,進而很好的保證了工程最終的施工質量。然而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在工程測量的應用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改進,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更好的發揮現代信息測繪技術在工程測量中的各種作用。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這些缺點最終都將會得到解決,那時現代信息測繪新技術將在工程測量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福來.關于工程測繪技術發展的探討[J],科技與生活,2010(15).

篇6

泰和220kV變電站位于吉安市泰和縣城東北方向約9km的泰和工業園創業區內,采用戶外常規敞開式設備。變電站建設規模:主變壓器本期1×150MVA,220kV出線本期出線4回,110kV出線本期出線4回,10kV出線本期出線8回,無功補償本期裝設2×7.5Mvar并聯電容器。220kV、110kV采用雙母線接線。10kV采用單母線分段接線,本期單母線接線。

1 電子式互感器

電子式互感器遵循GBT20840.7/8(IEC60044-7/8)標準。據不完全統計,電子式互感器已在國內數十個110kV、220kV電壓等級變電站成功投運,最長的運行時間達5年。電子式互感器在220kV變電站的應用已從初期的間隔掛網運行、整站試點逐漸進入到實際工程推廣應用階段。

1.1電子式互感器在泰和變的應用

220kV及110kV互感器均采用數字輸出的電子式互感器,10kV互感器除主變進線柜內裝設電子式CT外,其它開關柜內則裝設常規電磁式互感器。

采用的電子式電流互感器基本原理是采用羅氏線圈傳感器將一次電流轉換為弱電信號,再經A/D轉換成數字信號后通過光纜送出給接收端;電子式電壓互感器采用電感(或電容)分壓器將一次高電壓轉換為弱電信號。整個電流采集、分壓裝置的體積都很小,轉換裝置可以共用一個,故完全可以將電流、電壓互感器整合為一個設備。目前220kV電壓等級及以下,國內大部分電子式互感器生產廠家也已經將這種整合應用于實際工程。

1.2 電流互感器

220kV各間隔、主變三側間隔采用有源型電子式電流互感器并按保護雙重化要求配置,線圈配置原則為2個保護線圈,1個測量、計量線圈,準確級分別為5P級、5P級、0.2S級。

110kV均按照保護單套原則配置有源型電子式電流互感器,線圈配置原則為1個保護線圈,1個測量、計量線圈,準確級分別為5P級、0.2S級。

10kV各間隔(主變進線除外)互感器仍選用常規電磁式電流互感器,1個保護線圈、1個測量線圈、1個計量線圈,準確級分別為10P20級、0.5級、0.2級。

1.3 電壓互感器

220kV和110kV的母線PT由于采用數字式輸出,合并器替代了常規電壓切換回路,故設計采用每條母線配置具有2個二次電壓輸出端的有源型電子式電壓互感器,準確級次為0.2/5P級、5P級。10kV電壓等級采用常規電磁式電壓互感器,配置2個三相二次線圈,1個開口三角線圈,準確級為0.2級、0.5級、3P級。

本項目不配置單獨的電子式電壓互感器,而采用將其分壓線圈合并裝設在線路內側電子式電流互感器中的組合方式,其準確級為0.2級。此方案對于保護裝置重合閘檢同期、檢無壓功能和監控的同期控制均無影響,而線路外側接地刀的防誤閉鎖問題可以通過線路外側加裝高壓帶電顯示器來解決。

1.4 電子式互感器與隔離開關組合

整合完畢的有源電子式互感器體積較小,重量也很輕,與外界接收裝置的聯系只是一根光纜。為壓縮間隔縱向尺寸、節省占地以及降低工程全壽命周期成本,將部分間隔的電子式互感器與雙柱水平斷口隔離開關進行設備組合,將電子式互感器安裝在隔離開關靜觸頭側設備底座上,與隔離開關靜觸頭共用一個支架。

2 電纜設施

數字化變電站中過程層網絡的出現和應用極大地優化了二次電纜的數量。二次盤柜至配電裝置以及不同二次盤柜之間的控制電纜幾乎完全被取消,而改之以少量光纜代替。二次設備間內多為光纖接線,屏內端子排數量只有常規盤柜的10%左右,因而施工接線工作量極少。由于采用電子式互感器,光纖傳輸,使得全站的電纜大大減少,為簡化電纜設施提供了條件。

3 監控系統

全站采用IEC 61850通訊體系結構,分為站控層、間隔層和過程層。各層之間通過站控層網絡和過程層網絡相連,兩層網絡相對獨立。

全站以太網全部采用百兆以太網(100Mbps),重要網絡雙重化配置。過程層網絡按間隔劃分沖突域,模擬量采樣數據通過點對點串行方式傳輸,GOOSE信息則單獨組網。

3.1 監控系統組網方案

站控層網絡方案:站控層網絡采用100Mbps工業以太網,并按照IEC61850通信規約進行系統建模及信息傳輸,通訊介質采用光纖。監控網絡冗余化配置雙以太網,保證單一網絡故障時不失去任何功能。經功能優化,保護信息網取消,保護設備與信息子站通過監控網絡交換信息。故障錄波網仍予以保留,故障錄波系統與信息子站通過該網絡傳遞錄波信息。10kV配電裝置采用間隔層設備下放的布置方式,因而構成位于就地的站控層網絡。該網絡采用雙重化100Mbps以太網,通過級聯方式與遠方站控層網絡相連。

3.2 GOOSE網絡

站內開關量信息通過GOOSE網絡傳輸,實現二次設備的互聯互操作,因此GOOSE網的安全可靠直接關系到變電站的能否穩定運行。影響GOOSE網穩定運行的主要因素是交換機的可靠性,故考慮提高GOOSE網的冗余度,優化網絡配置,選用工業級光交換機,并采用少接口多臺配置原則。

220kV GOOSE網絡按雙網配置,滿足雙重化保護的要求,兩個網絡應相互獨立。網絡采用星型拓樸結構,每個220kV線路及母聯間隔配置兩臺交換機;220kV系統配置兩臺220kV公用交換機,分別接母線保護、錄波等設備,并和主變GOOSE網相連。220kV各間隔交換機分別布置于各間隔保護屏上,公用交換機布置于220kV公用測控柜。

3.3 五防閉鎖系統

全站不設獨立的微機五防工作站,監控系統具有五防閉鎖邏輯功能,可以實現站控層、間隔層和就地三層結構的五防閉鎖。監控主機實時采集全站斷路器及刀閘位置狀態,對遙控指令進行閉鎖邏輯判斷,禁止誤操作指令執行。間隔層具有完善的防誤閉鎖邏輯軟件,測控單元及智能終端按電氣一次間隔配置,能獨立實現本間隔的操作閉鎖邏輯;通過從站控層以太網獲取公共信息,在間隔層還可以實現與本單元以外設備之間的綜合操作閉鎖功能。

為了實現各出線側地刀的安全閉鎖功能,在220kV、110kV線路側加裝了高壓帶電顯示裝置,將線路側的帶電狀態作為操作閉鎖條件之一,參與監控系統閉鎖邏輯運算,以實現出線地刀的防誤閉鎖。

篇7

1 控制點的選點

在已有GPS-C級網的基礎上加密布設GPS-D網,GPS-D級控制網平均邊長3公里,GPS-D點間有一個或一個以上通視方向。

GPS5秒控制網根據本測區情況和要求設計后,根據設計的位置進行了實地踏勘、選點;按每平方公里3個點布設,個別復雜地區適當增加了1-2個點。根據GPS測量的特點,選點遵循了如下的原則:除考慮點間的通視外,選點的位置在易于安裝接收設備且視野開闊的較高點;點位目標顯著,視場周圍15度以上沒有障礙物,減少了GPS信號被遮擋或被障礙物吸收;點位附近遠離了大功率無線發射源,其距離在200米以上,遠離高壓輸電線和微波無線電信號傳送通道,其距離在50米以上,避免了電磁場對GPS信號的干擾;點位附近沒有大面積的水域和有強烈干擾衛星信號接收的物體,減弱了多路徑效應的影響,同時點位選在有利于其他觀測手段擴展與聯測的地方;地面基礎穩定,易于點的保存。GPS5秒點的點位說明在現場進行記錄和繪制草圖,并在當天將文字和草圖錄入到計算機中,制成電子文檔。

圖根點的選點是根據測圖的需要而布設。

在地形復雜、隱蔽區及建筑區,適當增加了對以上各等級點的密度,保證地形圖施測精度的要求。

2 埋石及標面的整飾

GPS-D級控制點的編號從自然數編號01開始。GPS-D級點在地面和山地埋設一般普通標石,在樓頂埋設建筑物上標石,埋石規格按下圖執行:

普通標石(單位:cm)

建筑物上標石(單位:cm)

利用舊點的在原有標石周圍加固寬10cm的水泥并加刻點號。

根據設計的要求,5秒點有埋石和刻石兩種,5秒點的標石規格為:上底為12cm×12cm,下底為20cm×20cm,高50cm。在水泥路面上可刻石,打入直徑為12mm,長60mm帶十字的鋼筋。5秒點號前冠“I”加自然數編號001開始。

3 GPS網施測

3.1 對GPS接收機的要求,鑒于市政府對本工程項目時間要求、質量要求較高,故使用GPS雙頻接收機,標稱精度≤(10mm+5×10-6×d)。

3.2 對施測本工程項目的GPS測量儀器經測繪儀器鑒定部門鑒定后方使用,并在施測完本控制網后,儀器鑒定資料隨測繪成果一起上交。

3.3 采用快速靜態測量方式進行觀測,GPS測量的基本技術要求。

GPS-D級網的技術要求

GPS-5秒點的技術要求

GPS數據的觀測質量滿足《全球定位系統城市測量技術規程》。

4 GPS基線向量解算及觀測質量評估和平差計算

揭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數字化地形測量控制網D級網由20個D級點組成,利用C級起算點3個。控制網五秒網由225個五秒點組成,利用本測區D級起算點19個。本次三維平差和二維平差、高程擬合使用Poweradj進行平差計算。本測區基線向量解算是采用Skipro軟件進行處理的。

5 高程擬合

本測區的高程主要利用本測區所測的D級點和五秒點的四等水準數據,通過擬合方式得到。把兩個網的三維無約束平差的大地坐標集合起來組成Poweradj平差軟件的高程擬合的原始數據文件格式,然后把起算點構成擬合起算數據文件,將兩個網一起進行高程擬合;擬合的內符合精度為:1.18厘米。

6 四等水準測量

四等水準進行測段的單程觀測,四等水準平差前分別對觀測高差進行了標尺長度誤差的改正。由于各點近似高程值比較小,任兩點的緯度差值也很小,正常水準面不平行改正值近似零,故該項沒有列入改正。平差采用《工程測量控制網微機平差系統》軟件,以“III豐揭8”、“III豐揭13”作為起算點,計算出97個待定點的高程。

7 圖根導線測量

在5秒點的基礎上進行圖根點的布設,圖根點的施測采用測距導線方法進行,且起算點均附合于更高級的控制點。導線的外業記錄采用PC-E500內置的導線記錄程序與觀測實時記錄,儀器的加常數和乘常數均在儀器內部設定。由于本期項目位于測區使用的中央子午線附近,觀測的距離值與經距離投影改化后的長度比接近于1,故該項沒有進行該正。成果使用Hello導線簡易平差程序進行平差計算,各項精度指標及相關作業方法符合設計及《工程測量規范》的要求。

8 結束語

針對數字化地形測量的特點,GPS測量技術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有其重大的使用價值。在實際工作生產中我們要不斷學習和總結,繼續關注GPS新技術的發展,使其在數字化地形測量領域更完善、更廣闊的應用。

篇8

1.1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應用的可靠性好

數字技術是一種新型技術,其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在現代工業進程中,有利于提高工業的發展,在電氣自動化中的應用,有利于改善電氣自動化技術的革新,新技術的產生,新技術產生促進技術改革,對提高企業的工作效率,起到重要的技術保障。數字技術對電氣自動化技術的改革提供了技術保障,提升了現代企業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科技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反過來,積極快速發展,也促進科技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保障,促進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提供我國企業在世界同行業企業中的知名度,有利于我國企業與國外企業接軌,促進我國貿易發展。數字技術的實踐應用在現代工業中,加快了現代工業現代化進程,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力,符合現代工業競爭的基本要求,符合現代數字技術發展在工業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具有很好的性能,提高其應用的可靠性,符合現代工業發展趨勢。

1.2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高性價比

工業發展是提高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工業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有一定差別,要提高我國企業發展,必須加快科技水平提升,為我國企業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技術保障。數字技術在工業應用領域比較廣,并取得一定成績,數字技術一般與某種技術相結合,促進該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相關企業的工作效率,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對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工業自動化中使用數字技術,與其它技術進行比較,其性價比最高,因此,其應用的領域也是最廣泛。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電氣自動化技術需要不斷發展與創新,提高其自身的應用能力,是提高工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數字技術在電氣自動化技術中的應用,為自動化技術的革新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提高了自動化方面企業的工業現代化進程,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符合現代工業自動化技術進程的發展,數字技術在工業自動化中性價比很高。

1.3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應用的可操作性強

工業電氣自動化在應用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必須與其它技術結合,改善自身缺點,有效的提高相關企業的工作效率,數字技術與工業自動化技術相結合可操作性強,符合現代工業發展需要,有助于提高企業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技術應用簡潔,邏輯能力強,能增加信息量、模擬量,對信息正誤有效識別,減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和浪費,安全又輕松。其應用只需要進行命令的傳達和指示,操作流程自動進行,且自身具有判斷和辨別的功能,經電纜、微波、網絡、光纖等傳輸介質進行傳輸。外加微電處理器與微電技術的應用,使得數字技術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單位企業所重視。數字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有效的提升工業自動化中的應用可操作性,符合現代工業自動化的發展,提升了工業自動化的技術革新,提升了企業的工作效率。

2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創新

2.1采用光纖連接,實現就地化安裝

數字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有助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工業電氣自動化的實踐中,可以采用光纖進行連接,通過智能終端和間隔層對數據進行采集和控制,這樣可以進一步增強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應用的可靠性。此外,工業電氣自動化的優良運作還需基于標準化的程序接口上,因此PC平臺自動化的解決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將有利于ERP和MES的系統連接,而將TCP/IP作為辦公環境通訊的標準,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Internet技術的發展,提升了數字技術的應用在工業生產中,提高了工業現代化進程發展。

2.2GOOSE虛端了的運用

GOOSE虛端了改良了二次回路,使得工程調試既便于理解,又方便運用;能有效地控制全站線路、母線、開關和主變等,并能開啟跳合閘功能,從而保護測控遙控鎖的間隔層。GOOSE虛端了的運用,促使數字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引起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對其實用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數字技術在電氣自動化技術中的應用,符合現代工業現代化進程。

2.3加強程序化的操作理念

程序化建設強調的是執行力,數字化也亦然。執行力是一種操作理念,提升操作的進程,符合工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在調度命令下達以前,還有部分的前期工作需要完成,例如核實之后的票據需要先存入電腦中,實際操作來臨時,還需設置人工的預界面,進行諸如閘刀、開關等設備的確認設計。這有利于不斷完善系統的應用功能,更可明朗工業電氣自動化信息化、開放化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楊國偉,郭娜.芻議電氣自動化現實技術升級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17).

[2]婁宗清.火電廠電氣自動化中分散控制系統的應用[J].山東工業技術,2016(18).

[3]諸玫嫣.淺析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應用及發展趨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9).

[4]宗天成.數字化技術在電氣自動化中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9).

[5]韓晨霞.電氣自動化技術在火力發電中的創新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6(18).

[6]楊濟舟.電氣自動化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應用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6(7).

[7]梁沖鋒.電氣自動化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6(18).

[8]陳月玲.PLC在電氣自動化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風,2016(18).

篇9

關鍵詞 多媒體;信息檢索;數字化;圖書館

作者簡介:畢華(1965—),女,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已20余篇。

圖書館作為知識和信息的交流中心,幾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并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和科學方法。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圖書館的管理模式也正在經歷著一場革命。將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應用于圖書管理之后,就實現了圖書的電子化管理和檢索,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圖書館。有些人認為將傳統圖書館中的文本文獻全部轉化成電子文檔就是數字化圖書館,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數字化圖書館應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采用計算機和數據庫技術進行文獻管理和檢索;(2)館藏文獻不僅包括文本文獻,而且包括各種多媒體形式的文獻;(3)在分布式網絡環境中以信息庫的形式存在。當前,大多數圖書館都已基本具備了第一個特征。但具備第二和第三個特征的圖書館還寥寥無幾。

1什么是數字化圖書館

所謂數字化圖書館,簡而言之,就是一種擁有多種媒體內容豐富的數字化信息資源,能為讀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務機制。雖然被稱之為“館”,但它并不占用空間,很大程度上也不受時間的限制,因為它的存在方式是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數字化,并通過國際互聯網傳輸,從而做到信息資源全球共享。與以往的圖書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變集中“人”為集中信息和服務——“館”的形式并不重要,其水平高低取決于“軟件”質量。在專家眼中,一個建設完備的數字圖書館應當成為重要信息的生產基地,多種信息資源的聚集中心;讀者、專家、圖書館員交互的樞紐;信息發現、搜索、捕捉的導航站點;為用戶提供高水平服務的知識噴泉。

2信息資源檢索的數字化與網絡化是數字化

圖書館的重要特征:

電子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現代信息數據處理技術的迅猛發展,加快了社會信息化的進程。遍布世界各地的Internet加速了世界范圍內數字化和網絡化的信息環境的形成。高校圖書館正是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推動改革和擴展了圖書館的各項職能。信息資源檢索服務也是其中之一。

信息資源檢索(Information Resource Retrieval)是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 組織或存儲起來,當讀者或用戶需要時找出或提供有關信息的過程?;蛘哒f,信息檢索是將檢索者提問的特征與檢索標識進行比較,將檢索和提問特征一致或相似的信息查找出來。信息檢索包含資源存儲的檢索。信息檢索有文獻檢索,數據檢索和事實檢索三種類型。文獻檢索是檢索文獻資料,是從已存儲的文獻中查找出所需文獻的過程。文獻檢索可檢索出某一國家和某一作者的文章和著作,事實檢索是檢索所需的事實,數據是檢索確切的數據。

隨著以計算機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在圖書館的運用,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檢索服務正在由傳統的手工文獻資源檢索向計算機系統的OPAC檢索發展。尤其是廣大師生員工查找圖書館資料所需的時間進一步縮短,加快了信息檢索的速度,提高了信息檢索的效率。

今天的計算機檢索技術發展極快,已由脫機向聯機檢索和網絡檢索過渡。脫機檢索是指以獨立的計算機為單位,利用光盤、磁盤、磁帶等存儲介質進行的信息檢索。聯機檢索系統是20世紀70年代隨著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檢索服務進入網絡環境而發展起來的信息檢索系統。聯機檢索是利用通訊設備與存儲有信息的計算機相聯結查找有關信息的過程。檢索者在通訊線路暢通的環境下,應用計算機終端設備與主機進行人機對話查找信息的過程。檢索者可在檢索過程中隨時修改自記的檢索策略,直到獲得滿意的結果。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計算機聯機數據庫檢索服務系統有美國俄亥俄州圖書館計算機中心的OCLC,美國絡克希德公司的DOALOG,美國系統發展公司的ORBIT,美國醫學圖書館的MEDLINE,歐洲空間組織的ESA,日本的JOIS等。聯機檢索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多用戶可同時進行檢索。檢索速度快,功能多,打印輸出靈活方便。

今天,高校圖書館依托Internet開發和應用的服務項目眾多。網絡信息檢索只是其中最具優勢的服務項目之一。Internet上運行有功能完善的信息檢索工具,如Gopher、WAIS、WWW等。Gopher(分布式信息服務系統)是Internet的重要信息檢索工具。它采用客戶機/服務器結構,通過多級菜單界面便于檢索者查看校園網的各種信息。WAIS(廣域信息網)是Internet上的文本信息資源檢索工具。它為檢索者提供的自然語言界面受到檢索者的普通歡迎。WWW(環球網)是Internet上最先進的網絡信息檢索系統。它集超文本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一體。WWW的瀏覽器/服務器模式具有優化的結構和強大的功能,也是最受檢索者喜愛的信息檢索系統之一。Internet技術遵循統一的協議將不同的信息系統連結起來,將世界上成千上萬臺服務器聯成一體,實現了各個信息系統向整體化和集成化的轉換。各高校圖書館應用Internet技術建立本館的Web網站和OPAC,便于檢索者在各個地理位置的聯機終端訪問圖書館并快速地檢索各學科的專業信息。因此,無論你在家中或在辦公室都可以檢索到高校圖書館網頁上的網絡數據庫或全文數據庫。

高校圖書館作為各校教學和科研的信息資源中心,大多購置和擁有豐富的館藏印刷文獻資源,電子文獻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尤其是大量的國內外光盤全文數據庫和網絡信息資源在高校圖書館的Web網站的OPAC上可無縫鏈接檢索。如“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目錄”、“萬方數據光盤檢索系統”、“科學引文索引”Web版數據庫,美國俄亥俄州OCLC書目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等等。此外,有的高校圖書館還根據本校重點學科建設引進一些入編質量高和數量大的世界高水平的學術性網絡數據庫及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

總之,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多渠道檢索方式的高校圖書館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確為檢索者訪問圖書館,尤其是訪問圖書館的Web網站及時獲取所需的信息和及時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動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3多媒體與超媒體信息檢索技術是數字化

圖書館的發展方向:

隨著信息查詢系統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與超媒體信息檢索已得到廣泛應用,多媒體與超媒體信息檢索服務系統是一種人機交互的、以多媒體信息庫為基礎的、提供信息服務的系統。在多媒體與超媒體信息檢索服務系統問世以前,在電信領域有可視圖文系統,在計算機領域有文獻資料檢索系統和各種數據庫檢索系統。因此,從信息檢索服務的角度來看,多媒體與超媒體信息檢索服務是可視圖文、各種數據庫檢索服務的自然發展。這種發展和變化的動因是信息從單一媒體表示發展為多媒體表示。高校圖書館要成為名符其實的數字化圖書館,必須逐步發展和提供多媒體與超媒體信息檢索服務體系。

多媒體與超媒體信息技術是一個新的領域,其有關技術正在發展之中,尚有許多待研究的課題。多媒體與超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信息存儲管理、人機界面的開發提供有力的支持,它作為人類信息通信與信息聯想的工具,將促進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應用(下轉第288頁)(上接第248頁)的深入與發展,也有利于促進數字化圖書館的高速發展和功能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文俊.當代傳媒新技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8.

篇10

電子計算機誕生后,隨之產生了數字技術,數字技術是將各種類似圖像、聲音、文字信息借助一定的設備進行轉化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二進制,然后再進行運算、存儲、傳送等工作。數字技術也成為數碼技術或計算機數字技術,其在運算存儲過程中實際是計算機對信息進行編碼、解碼和壓縮的工作。數字技術具備保密性強,穩定性強等特點。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科技迅速發展的推動力,數字技術是一項被廣泛認可的技術,其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準確性可靠的特點降低了對其他設備的依賴。此外,數字技術可以能夠使單位設備運作更加高效和穩定,可以將眾多繁雜的信息進行你給分類和歸納,并形成體系,確保品質的基礎上還節省了費用。

2.數字技術的應用現狀

2.1 WINDOWS逐步形成標準操作平臺

計算機網絡技術迅速發展使得計算機圖形化的控制界面更加直觀和簡單,實現了電氣自動化的操作和控制。WINDOWS操作系統是目前全球應用最廣泛和操作性最強的計算機操作系統,隨著獲得全球用戶的認可,其逐步成為一種電氣自動化控制平臺的標志性平臺。

2.2數字技術與電氣自動化逐步融合

數字技術與電氣自動化隨著市場的發展越來越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極大的提高了自動化技術發展水平,其表現為:在企業管理上幫助企業管理者及時掌握企業運營情況,提供調整決策的科學依據,確保企業經濟效益持續增長。數字技術可以隨時提取企業生產管理的各項數據,對于降低工作誤差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技術應用于自動化技術中,不斷發展的虛擬技術也趨于成熟,促進了科技工作者能夠研發出更加快捷使用的電氣操作系統。

2.3分布式控制系統的應用現狀

分布式控制系統的產生得益于電氣自動化對數字技術的要求和依賴增強。為了保證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分布式控制系統要在操作或施工現場進行總線控制。連接著所有儀表、線路和設備的是分布式控制系統的大腦中央控制室,其根據數據傳回及時分析,并進行正確指令的下達,極大了減少了工作人員的數據傳遞,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1]。

3.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領域中的應用

3.1可操作性強

數字化的信息處理和對信息處理準確無誤的識別是數字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工作。而且在人力使用方面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也較少也是數字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少量人員的參與保障了數字技術的安全性,而且操作方便快捷。數字化技術平臺的開放性發展,既能提高代碼使用效率,縮短編程周期,也能在編程語言方面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操作,同時實現系統實現繼承性和靈活性操作,市場占有率也更能提高一個水平。例如,現在的數字化變電站的普及應用,設備應用過程中占地少,設備回路簡單,配置上也實現了數字化,其應用得到了迅速普及。數字化既操作簡單,其投入成本也相對較小。

3.2可靠性得到提高

數字化技術主要利用網絡技術和系統進行應用,智能化電氣系統發展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工業電氣自動化中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得傳統設備在使用上冗雜的情況得到改善,操作上也實現了快捷水平。在操作準確率上數字化技術有著突出優勢,同時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工業電氣化在應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在設備智能化和網絡化方面,工業自動化領域發展迅速,其電氣自動化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發生了改變,技術含量高,且市場占有率的提高,使得企業在發展中占據先機和更大的市場份額。

3.3性價比高

工業電氣自動化領域使用數字化技術既保證了電氣自動化的實現,也同時能夠起到在智能化實施過程中獲得更好效果的作用。我們一般非常重視在企業經營中節約成本的問題,數字化技術在工業電氣化領域的應用不但保證了生產質量,而且在成本控制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進。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應用中,數字化技術為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實現了系統的開放性操作。

4.數字化技術在GPRS環境的發展展望

雖然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在工業電氣自動化領域的實施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也取得了不錯的應用成就,但是,數字化發展的弊端仍然無法掩飾。當前,數字化技術應用還是一項年輕的應用技術,還存在標準模式差異、技術操作人才匱乏和網絡技術落后的現實問題,所以,當今社會的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智能化水平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在這個大背景下,數字化技術向著新的應用方向發展,其中GPRS技術就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GPRS是一個新興的移動數據通信業務,是一種采用分組交換技術進行數據分組發送與接收的新技術,同時用戶可以隨時在線應用,按照流量計費的方式也降低了服務成本?;贕PRS技術進行熱網遠程監控系統的建設具有多方面的優勢特點,具有永遠在線、高速傳輸、按流量計費、組網簡單靈活、防雷擊及通信鏈路由專業運營商進行維護的特點,其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通過分析數字化技術在電氣自動化應用中的不足,對GPRS技術在數字化技術中的發展進行展望,可以通過三個方式加強GPRS系統在電氣自動化應用中進行改善。即采用光纖連接,就地進行安裝、運用GOOSE虛端子概念、加強程序化操作理念。電氣化的良好運作需要標準化的接口上進行實現。數字技術是一個軟件系統,其執行力非常重要,按照程序實施整個系統的功能完善是數字化系統操作過程中對一個重要方面,只要這樣才可以促進工業電氣自動化的發展[2]。

5.小結

工業電氣自動化發展是一個新技術不斷投入使用的過程,數字技術作為一項新技術使得電氣自動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非常好的發展效果。由于自動化系統操作較為簡單,在管理和控制上也能實現全面自動化,所以,數字化在電氣自動化發展中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但是,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數字化技術在電氣自動化應用中也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對于電氣自動化中數字技術的創新仍需不斷深入,以期更好的促進工業電氣自動化水平的提高。

篇11

智能化是當今電網發展的新趨勢,數字化變電站是智能電網建設的物理基礎,數字化變電站試點應用是目前電網建設和變電站技術發展的新熱點,也將成為未來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1.變電站智能化

智能化變電站是采用先進的傳感器、信息、通信、控制、智能等技術,以一次設備參量數字化和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平臺為基礎,實現變電站實時全景監測、自動運行控制、與站外系統協同互動等功能,達到提高變電可靠性、優化資產利用率、減少人工干預、支撐電網安全運行,可再生能源“即插即退”等目標的變電站。

智能變電站實現形式基于數字化變電站,但在支撐智能電網建設、可再生能源即插即退等智能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以智能一次設備和統一信息平臺為基礎,通過采用先進的傳感器、電子、信息、通信、控制、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變電站設備的遠程監控、程序化自動運行控制、設備狀態檢修、運行狀態自適應、智能分析決策、網絡故障后的自動重構以及與調度中心信息的靈活交互。數字化變電站實現了一二次設備的數字化,而智能化變電站是實現了一二次設備的智能化,運行管理的自動化,操作監視的可視化。智能變電站更深層次體現出堅強智能電網的信息化、自動化和互動化的技術特點。

2012年9月,隨著35千伏靖安變電站1號主變3501開關合閘送電,甘肅首座35千伏智能變電站在白銀順利投運,標志著甘肅公司農網智能變電站實現新發展。35千伏靖安輸變電工程自2012年6月全面開工建設至今,正值公司系統“三集五大”體系建設導入、磨合階段,在納入“大建設”體系管理后,經歷了改革的洗禮,該工程按照110千伏電壓等級基建工程的標準要求、應用新的管理流程,在廣大電力建設員工的共同努力下高質量建設完成,提前計劃1個月投運。

35千伏智能變電站較傳統綜自站,最主要的特點是綜自系統完全按照智能化變電站標準設計,大量采用光纖、智能設備狀態監測等新技術和新設備,極大地減少了交換設備,節省了投資和資源消耗,能夠自動完成信息采集、測量、控制、保護、監測等功能。運行之后較傳統變電站更為智能、節能和人性化,在降低全壽命周期建設運營成本的同時,大大提高了電網供電能力和安全運行水平。

該站的投運,將為周邊的負荷發展提供新的電源接入點,帶動當地特色經濟發展。今年年底甘肅白銀供電公司還要建成2座110千伏和3座35千伏農網智能變電站,促進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為老百姓發展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全力推動白銀地區“新農村”建設。

可見,智能變電站的實施意義非常重大:

變電站的各種功能共享統一的信息平臺;解決設備間的互操作問題;便于變電站新增功能和擴展規模;應用通信網絡取代二次電纜;提升測量精度;避免電纜帶來的電磁兼容、傳輸過電壓和兩點接地等問題;應用電子式互感器解決傳統互感器固有問題。

2.變電站數字化

數字化變電站是由電子式互感器、智能化終端、數字化保護測控設備、數字化計量儀表、光纖網絡和雙絞線網絡以及IEC61850規約組成的全智能的變電站模式,按照分層分布式來實現變電站內智能電氣設備間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的現代化變電站。

2012年8月,隨著110千伏碌曲變電站10千伏出線的成功送出,標志著甘南供電公司首座110千伏數字化變電站順利投運。與傳統變電站相比,110千伏碌曲變電站采用“三層一網”結構,符合IEC61850標準的智能設備,更便于變電站的新增功能和擴展,提高通信系統信號傳輸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實時性。站內采用光纖通信,大幅度降低了控制電纜的使用。保留全站一次設備,通過合并單元、PT智能組件實現常規互感器的電流、電壓量的數字化,通過智能終端實現斷路器、隔離開關等設備的智能化。各間隔保護直采直跳,公用保護網采網跳。在該項目中,還首次采用110千伏線路雙保護配置,與對側綜自站實現光差保護。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辛努力,110千伏碌曲數字化變電站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

110千伏碌曲變電站的順利投運是甘南電網智能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電網逐步向智能、高效的方向轉變,同時為電子式互感器及智能斷斷路器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該公司公司積累了數字化變電站的經驗,帶動了一批專業人員熟悉掌握電網新型設備和前沿技術。

可見,數字化變電站的優勢在于:二次系統安全性提升;測量精度和動態性能提高;設計理念的革新;變電站建設模式的變革;信息平臺化處理。

3.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

3.1 DSP技術

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推廣應用以來,以直接交流采樣為基礎的微機保護和遠動裝置,不同程度地將保護、自動重合閘、故障錄波、故障測距等各種自動裝置的測量和控制集成在一起,構成了綜合自動化系統的技術基礎。

通過數字信號處理,計算出各相電流、電壓、電流方向、故障電流、kW/kvar/kWh/kvarh、功率因數以及2~7次諧波,精度可達0.2%。不僅解決了測量和計量問題,并可通過對有關計算值的分析計算,構成各種保護功能。

3.2面向現場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

面向現場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真正具備了無人值班的條件,保護的工況可由SCADA(監視控制和數據采集)系統監視,保護的投切和定值的選擇,可在調度中心由調度員來遙控。保護定值的修改、故障錄波和故障測距數據的收集,可通過計算機通信,在管理信息系統(MIS)上由保護人員來操作。面向現場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取消了大控制室,需要相應的工程設計相配合;與可控保護單元及SCADA系統的結合,需要運行管理體制相配合。

3.3 PLC技術

PLC軟件設計采用了模塊化,使程序的開發難度大大降低,同時也增強了軟件的可讀性和可移植性,為變電站實現無人值班的要求提供了成功的解決方案。改造后的變電站,能通過現場的可編程序控制器PLC和上位機的監控平臺實現“四遙”功能,具備實時監測與監控、事故記錄、實時及歷史趨勢圖、報表等功能,從而實現變電站的現代化管理,提高變電站運行的安全、可靠性,并減少系統維護工作量和提高管理水平。

篇12

1.2流媒體技術原理

正如前文所述,流媒體傳輸的載體是連續時基媒體,它通過采用流式傳輸的方式對進行數據的實時傳播。現階段,由于我國電腦生產行業在電腦存儲容量和網絡寬帶的鋪設工作上還不夠完善,導致難以滿足多媒體對大量數據信息進行傳播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進行網絡信息的存儲之前,要先對多媒體數據進行必要的預處理。預處理過程包括對信息的有損和無損壓縮兩種。無損壓縮是一種較為高級的數據壓縮方法,而有損壓縮則對信心的質量有所降低。流媒體技術中對信息的處理正是參照了此種方式,即先通過將數據壓縮劃分成多個數據包,然后再利用計算機進行傳輸和處理。同傳統網絡媒體對信息的下載相比,流式傳輸雖然極大地優化了系統存貯空間,但在數據信息的下載上仍然需要進行緩存。這是因為互聯網在進行數據傳輸時是以分組傳輸為基礎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數據被分成多個小組,并在網絡內部進行無連接的傳送。鑒于網絡的燙臺性,每個分組選的傳輸路徑也會不僅相同,從而導致了數據到達用戶電腦的路徑和時間延遲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須要在數據傳輸過程中引入緩存機制,以此來彌補數據的傳輸延遲以及時延抖動對文件預覽的影響,進而保證媒體數據可以進行持續不斷的傳送,避免因網絡傳輸路線擁塞而出現信息傳遞停頓的現象。一般來說,告訴緩存方式多采用環形鏈表結構來對數據進行存儲,通過不斷刪除已播放信息的數據空間來為后續媒體的高速緩存提供空間。一般情況下,實現流式傳輸的方法有兩種,即實時流式傳播和順序流式傳播。實時流式傳播,英文名稱realtimestreaming,指通過保證網絡和寬帶之間的連接與匹配來實現媒體的實時應用,在傳播過程中需要借助專門的流媒體服務器及其相關協議。順序流式傳播,英文名稱progressivestreaming,其主要下載方式是順序下載,因而不適應對長片段以及有隨機訪問要求的視頻文件的傳輸。

2流媒體技術的應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流媒體技術迎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的空間和更加有力的市場推動力。目前,流媒體業務在日常生活中流行開來,多媒體新聞、電子商務、視頻點播、遠程醫療、遠程教育、數字圖書館以及實時視頻會議等領域都充滿了流媒體技術的身影,流媒體技術應用帶來了數字化信息傳輸時代的變革,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下面就多媒體的幾種典型應用進行概述。1)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建立在計算機群和軟件基礎上的高級信息管理系統,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連接,以此來對大量的結構化信息進行保存的數字化資源信息庫。數字圖書館工程的目的是方便公眾在隨意的時間和地點都能通過任何連接到互聯網內的數字設備來對所需知識進行搜集和學習。數字圖書館系統集多媒體網絡和信息管理系統于一體,其所能貯存的信息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圖書館的信息儲備,且在技術上也極大的優于傳統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的儲存的對象涉及到各個領域的各個方面,且被保存信息的存在形式也多種多樣,如圖書、影像、美術、雕塑、電影、旅游、電子出版物、衛星數據、地理數據、互聯網數據以及政府文件等,數字圖書館的儲存對象廣泛,需要大量的高新技術來進行技術支持,而流媒體技術就是其中的一種。流媒體技術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能使信息的檢索和傳輸過程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和自動化,大大提高了數字圖書館的整體效率,從而使圖書館發揮出真正的潛力。2)校園視頻網。校園網的建立在近年來引起了廣大學校的重視,其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態勢。在相關政府以及教育部門的幫助下,各級重點學校的校園網絡平臺建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尤其是流媒體傳輸技術的革新,使學校進行多媒體教學已然成為一種現實。目前,已經形成了很多用來組件校園網的優秀產品,比如cisco公司的ip/tv,利用它可以在校園完成實時和定時廣播,同時還具有對視頻進行點播的功能。這三種通信模式同樣可以與數字圖書館進行結合,實現將數字圖書館的視頻、音頻以及電子出版物在校園視頻網上的傳輸。3)會議電視和視頻點播。隨著Internet網絡技術的普及,在網上進行傳播的信息資源形式已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圖形。目前,很多Internet的視頻應用都需要在internet網絡上進行點播,以此來達到宣傳或滿足觀眾需求的目的。于是,這對信息傳輸系統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提高信息傳輸速率、同步各方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流、保證數據下載的穩定性等,以此,要想實現對網絡音頻視頻進行高效率高質量的傳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引入流式媒體的傳輸方法和相關技術。4)遠程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知識傳輸方式的更新,網上教育順應時展走進了人們的生活。網上教育為不同的學習者提供了碎片化的學習機會,徹底打破了傳統教育中“面授”式教學的限制,從而為大眾提供了資源更為豐富、時間更為靈活、交流更為密切的新的學習方式。幾年來,遠程教育系統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它以現代傳媒技術為基礎,通過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將與課程相關的授課視頻、音頻以及電子教案傳輸給學生,并以同樣的方式將學生的表現反饋給老師,以此來模擬學校的授課方式。目前,遠程教育系統已經實現了教學課件點播、網絡課堂教授以及教學直播等功能。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快速發展,流媒體技術必定會成為促進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新一代主要力量。伴隨著流媒體技術的不斷更新完善,各種流媒體技術的相關領域都實現了快速的發展,比如流媒體終端技術、數字安全技術以及流媒體信息管理技術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流媒體技術必定會進行更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帶動時代的快速進步。

作者:崔志超 單位:昆明市五華區新聞宣傳中心

參考文獻

[1]李必云,石俊萍.移動流媒體技術在視頻傳輸中的應用[J].計算機時代,2010(5):28-30.

[2]李偉權.流媒體技術在網絡傳輸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0(9):128-129.

篇13

當前,電氣設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在電網系統、生產系統及樓宇結構中等,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隨著電氣設備的結構逐漸復雜化、功能逐漸強大化,其故障的發生率逐漸升高,由于故障造成的損失也逐漸增大,因此電氣設備的檢測工作逐漸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

1 信號處理技術在電氣設備檢測中的應用

電氣設備的檢測工作對于維持其良好的運行至關重要。由于電氣設備的內部構成復雜,使得其在運行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故障問題。通常而言,其故障檢測和診斷工作有信號檢測、數據的采集、數據分析、評估結果輸出等。電氣設備中光、電、聲波、振動、溫度等因素的變化都會通過傳感器傳輸到數據采集存儲器中,同時采集到的數據傳輸到控制中心,再進行數據信號的對比和分析。在電氣設備檢測中,常用的三種數據采集方式是采集波形、采集信號峰、采集脈沖,常用的故障診斷方法為模糊邏輯法、人工神經網絡法、專家系統法等。

將信號處理技術應用于電氣設備檢測中,可以實現檢測信號的處理,并保留有用的信號,從而提取信號特征,并利用信號表現出的征兆來進行故障診斷。這種信號處理技術的應用可以為電氣設備的檢測提供更加穩固的保障,例如時域分析法、傅立葉變化頻域分析、小波分析法等應用增強了檢測信號的精確性。另外根據信號的特征和系數模的不同,可以實現信號波形的有效檢測,同時小波分析法可以精確地反映電氣設備故障的發生時間和發生位置,為電氣設備的故障檢測提供保障。

2 電氣設備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當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電氣設備檢測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檢測技術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虛擬技術、遠程控制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這也是當前電氣信號數字化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2.1 電氣設備檢測的信息融合技術發展

電氣設備檢測信息融合技術的發展,拓寬了信息的來源渠道。當前,傳感器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前景良好,其應用可以改善信息處理的質量,提高故障診斷的發生狀況。相對于傳統的檢測方式,信息融合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檢測的精確性,首先體現在其測量檢測結果的抗干擾性較強,避免了外界信號對故障檢測信號的干擾。傳感器的性能直接決定了故障的檢測效果,同時不同傳感器的抗干擾靈敏度不同。電磁干擾反應不靈敏的傳感器信息進行融合之后,可以有效地剔除干擾信號的影響,增強故障信號的檢測準確性。

2.2 基于虛擬信號技術的發展

虛擬信號技術的發展,為電氣信號數字化檢測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虛擬儀器技術是檢測領域的研究重點。虛擬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網絡技術的發展,網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虛擬的空間。網絡技術發展是以軟件作為核心技術,實現了電子信號的測試、分析、存儲、傳輸和控制系統,并實現了信號處理模式的一體化,增強了故障的檢測準確性。此外虛擬信號的發展增強了系統的可視性和交互性,提高了系統界面的效果,為設備檢測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

2.3 遠程電氣信號檢測和網絡化跟蹤

遠程電氣信號檢測和網絡化跟蹤技術結合發展是當前電氣設備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而這種技術模式的出現需要依賴計算機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發展,同時對于軟件開發和寬帶數字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的遠程電氣信號檢測技術發展良好,互聯網在電氣設備的檢測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計算機通過其強大的計算能力將收集到的電氣設備信號進行評估和診斷,同時加強對于設備運行數據的采集,通過數據之間的對比,辨別出異常信號,從而及時有效地發現故障的來源,增強了電氣設備檢測工作的效率。另外,遠程電氣信號檢測實現了遠程操作控制,以互聯網技術和數據庫技術作為依托,增大了檢測范圍,并實現了診斷知識和相關數據的共享,擺脫了設備信號檢測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縮短了故障信號檢測和故障維修的時間。

2.4 基于人工智能的信號數字化檢測系統開發

電氣設備的發展為人工智能化的實現提供了載體,人工智能的實現依賴于計算機技術,通過賦予計算機人性思維方式進行工作,計算機模型會按照人類專家的推理過程進行獨自的計算模擬,從而解決實際存在的技術性難題。但計算機并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計算,其在故障診斷表達方面有著局限性。因此,這種系統在信號檢測應用時,要采用模糊性的自然語言來闡明設備運行狀態特征,同時采用模糊集合的概念進行狀態原因的表述,以提高檢測判斷的有效性和精確性。通常而言,人工智能的信號數字化檢測系統開發需要優化系統的狀態效應,同時在系統中輸入模擬形式,采用模糊的檢測技術進行狀態監控,才能減少人工智能化信號數字化檢測的錯誤,提高信號檢測的精確性。

2.5 基于數字化的壽命周期成本管理

電氣信號數字化檢測技術應用的目的是提高設備故障檢測的精確性和及時性,減少設備故障對生產造成的影響,從而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通常而言,電氣設備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設備的不同維修過程,電氣設備的運行效率逐漸降低,導致檢測費用高于設備重新配置的費用,從而讓電氣信號數字檢測工作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基于數字化的壽命周期成本管理是當前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檢測技術的應用要以設備壽命期內的檢測費用作為評價標準。此外,電氣設備檢測技術應當考慮狀態檢修對于成本的影響,綜合評估電氣設備的運行效率和成本控制,從而提出更加合理的發展目標。

3 結語

總而言之,電氣信號數字化檢測技術的發展為電氣設備的應用提供了保障。在實際應用中,提高數字化信號的檢測水平有助于提升設備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從而提高生產的經濟效益。當前電氣信號檢測技術朝著高精度、高速度、現代化、應用性強的方向發展,同時注重檢測技術和檢測理論的結合應用。因此,電氣設備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應當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以虛擬技術、遠程控制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壽命成本管理為依托,實現信號檢測技術的升級換代,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楊濤銘.電氣信號數字化檢測技術的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17).

[2] 魏彩香.電氣信號數字化檢測技術研究[J].科學決策,2008,(13).

[3] 王新磊.電氣信號數字化檢測技術的發展研究[J].建筑科技管理,2014,32(3).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