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醫學影像現狀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KEY WORDS]medical imageology; teaching; reform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以影像為主的實踐性很強的醫學學科,是介于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如何使學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同時,提高對影像圖像的獨立分析與判斷能力,為今后更好地勝任臨床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 醫學影像學成為臨床醫學中發展較快的一門學科,在臨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20年來從傳統X線診斷學到現代醫學影像診斷學經歷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該課程的教學不再是一本教材一支筆就可以完成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21世紀教學的需要。因此,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如何高質量地完成現代醫學影像學的教學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1 現代醫學影像學的特征
1.1 現代醫學影像學教學的內涵在不斷豐富
自1895 年倫琴發現X線以來的百余年間, 放射學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隨著B超、CT、MRI、ECT 和 DSA 等技術的出現和介入放射學的興起, 放射學已發展為診療兼備的現代醫學影像學。
1.2 醫學影像學發展日趨強勁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醫學影像學中的廣泛應用,醫學影像診斷已從顯示宏觀結構發展到反應分子、生化水平的變化;從顯示形態改變到反映功能變化;從單純診斷向治療方面發展。尤其超聲醫學在現代醫學四大影像診斷技術(CT、MRI、同位素掃描和超聲醫學)中發展更為迅速,在各種影像診斷學中,以其儀器體積小、便于移動、價格相對便宜、對人體無創傷以及可以重復檢查等優點,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由于各種電子探頭相繼問世,計算機前處理和后處理能力不斷增強,以及數字化處理的實現,使圖像質量、儲存、編輯、轉錄的能力有了極大提高。現在超聲探查的途徑已從體外進入到腔內、血管內;超聲診斷儀已從超聲診斷室進入了手術室、監護室、急診室。目前,胎兒超聲、經顱超聲、血管內超聲、心腔內超聲、體內超聲、介入超聲、三維超聲已取得或正在取得驚人的進步。 隨著影像診斷技術不斷提高,目前醫學影像學在臨床應用日趨廣泛,且臨床地位日趨重要,專職從事醫學影像學診斷的醫務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隊伍也日益壯大。
1.3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涉及學科知識面廣的綜合學科
醫學影像學從內容上涉及到了內、外、婦、兒等多門學科、多個專業,這就要求不論教師還是學生應有一定的廣度醫學知識面。①解剖是基礎:影像聲像圖實際上就是人體各組織聲阻抗的分布圖,各種檢查方法都是以人體不同部位和斷面成像為基礎的。因此, 只有熟知大體解剖,了解正常斷面解剖,樹立平面和立體觀念,才能正確認識正常組織的圖像和鑒別異常圖像,并能對病變做出準確定位。②病理是關鍵:各種疾病都有其病理與生理的改變,組織和臟器的不同病理生理變化決定了超聲波對其的不同反射,從而表現出不同特征的聲像圖。因此,掌握病理學與生理學知識對疾病診斷至關重要,特別是對一些比較難鑒別的病變,把聲像圖與其病理生理改變結合起來分析,往往能得出更加符合臨床的正確結論。③臨床是目的:影像診斷的目的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然而影像診斷入門容易,精通難,一個好的影像診斷醫師必須熟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多方面的臨床知識,了解各科有關疾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這樣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臨床提出的主要診斷問題,從而避免出現漏診誤診。
2 傳統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教材、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目前的教學需要
《醫學影像診斷學》是影像學專業與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主要課程,《醫學影像診斷學》授課一直使用吳恩惠教授、張雪林教授、汪紹訓教授、HOLGER PETTERSSON教授等主編的教材。這些教材的特點是以疾病為主線,深入介紹各系統中各個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學(X線、CT、核磁共振和超聲醫學)表現。目的是使學生對一種疾病的影像診斷有一個全面、完整的認識,這似乎對于培養學生能全面而系統地掌握醫學影像診斷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綜合多種成像技術進行疾病診斷的能力有幫助。但是,醫學四大影像診斷技術多年來在國內外大中型規模的醫院,不論是在學科設置方面還是從事專業技術人員方面早已形成各自獨立的學科,如放射科、超聲科、核醫學科等。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這些學科的臨床醫學診斷水平,也大大提高了這些影像診斷技術的臨床地位,而且使得這些影像診斷技術在各自領域內發展異常迅猛。目前,核醫學教學不論是教材還是教學設置早已從醫學影像診斷學中獨立出來。而超聲醫學仍然與CT、核磁共振、X線在教材與教學設置上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們認為目前所沿用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教材、教學模式既不適應各影像學科或從事這些學科的技術人員專業獨立性的特點,也無法滿足目前的教學需要,教學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2.2 醫學影像學內容多、涉及知識面廣而學時數少是影像學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
要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完成教學任務,保證教材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確實會很困難。尤其超聲醫學與CT、核磁共振、X線在教材與教學設置上融合在一起使該矛盾凸現的就更為突出。然而,超聲診斷學盡管屬于影像診斷學體系,但有著其自身的特點, 超聲診斷學尤其超聲心動圖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與其他醫學課程相比超聲診斷學教學具有其特殊性,其強調的是實時、連續、多切面及動態觀察疾病的影像學改變。因此,超聲檢查的操作手法很重要,往往同一個病人,由于操作手法不一致,切面的大小也不一致,有時可以造成診斷意見懸殊很大,正因為該學科這一特點才使得超聲的診斷是靠動態和實時做出的。因此,超聲的診斷必須醫生親自操作而不是僅靠讀幾張片子就做出診斷。此外,盡管超聲醫學近年來發展迅猛但人們對其的認識還是相對不足,以致超聲診斷學在教學內容和學時安排上不盡合理,勢必會導致學生對這個學科認識比較薄弱。
3 加強醫學影像學教學幾點粗淺的建議
隨著醫學影像學設備和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超聲、CT、介入放射學已逐步普及和MRI大量引進使用,國家九五攻關重大決策已將介入放射學單獨成立為一級學科,與內科、外科并列為現代醫學三大技術。因此,為了適應新世紀現代醫學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進一步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高層次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醫學影像學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 修訂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
為了培養基礎寬厚、臨床實踐能力強的醫學影像學高素質人才的目標,應圍繞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運用現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 著手修訂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計劃,使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充分體現課程體系的先進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對課程體系進行科學的調整和優化。
3.2 加強醫學影像學學科建設與課程體系的改革,促使優化課程群的形成
21世紀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修訂,必然涉及到教學內容的更新。為了適應我國目前各影像學科或從事這些學科的技術人員專業獨立性的特點,應該加強醫學影像學科建設和課程體系的改革,以滿足培養新世紀高級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的需要。我們認為醫學影像學應該下設放射診斷學教研室、超聲診斷學教研室、核醫學教研室、介入放射學教研室和分子影像實驗室[1]。實驗室可進行包括分子生物學實驗在內的影像學實驗研究。通過整合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在放射診斷學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形成醫學影像學課程群,并形成以放射診斷學為核心、以多媒體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的醫學影像學課程體系。
3.3 更新教學手段,實現醫學影像學專業教學的現代化
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深入和廣泛,極大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為醫學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實現的條件,促使傳統的醫學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由于超聲診斷學圖像的成像、觀察及診斷的最后確立都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進行,多媒體技術在超聲診斷學教學中發揮了更顯著的作用。醫學影像學多媒體教學具有如下的優越性:①節省時間,提高授課效率。 我國目前教學體制導致大多數醫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較好,但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較差。而且醫學影像學所涉及的方面幾乎包含了醫學領域中的大部分學科,而應用多媒體教學就可節約大量教師板書和作圖時間,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授課內容,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較多信息,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②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將單調、乏味的課堂知識形象地體現在動態和靜態的圖像中,使學生可以利用多種感知手段來獲得信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教學效果。例如, 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時在 M 型超聲上二尖瓣前葉呈“城墻樣”改變; 在二維超聲上二尖瓣前后葉呈“雞啄米”樣運動。單純的理論式教學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后,通過多媒體的聲色、靜動、圖文等信息多角度刺激人的感官,將抽象的過程直觀、生動地顯示出來,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力,有利于學生開闊思維空間,學習效果會明顯提高。多媒體教學可以說從根本上實現將傳統的被動填鴨式教學向主動參與互動式現代化教學模式轉換。③多媒體教學能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邏輯推理能力。多媒體教學有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彌補示教病例不足的問題,有助于使復雜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解決以往教學的一些盲區。同時,多媒體教學還能提高學生形象記憶和立體空間思維能力,使學生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觀察影像,觀察組織器官的形態功能、立體結構,從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邏輯推理的能力[2,3]。
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順應現代教學發展潮流的有效的教學模式。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學經驗的進一步的積累,多媒體教學必將更好地促進醫學各學科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加速醫學教育現代化進程[4]。
總之,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醫學影像學教育也面臨更大的挑戰,舊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面對21世紀醫學影像的發展,我們要順應時代,推陳出新,總結經驗,不斷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內容與知識充實學生,以培養更多的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呂發金,謝鵬,羅天友. 分子影像學及其對醫學影像學的影響[J]. 重慶醫學, 2005,34(5):775.
[2]劉璐,劉揚,王宇,等. 多媒體教學促進核醫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2003,17(2):9294.
篇2
1 我國當前醫學影像設備維修方面的問題
對于醫學影像維修中出現的問題,有三個責任方可以追究其在維修方面應當承擔的責任,主要包括:供應方、使用方、方。
所謂供應方,及時供應醫學影像設備的商家,現代醫院中使用的醫學影像設備無論是外部裝置還是內部結構都及其復雜,一旦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故障,導致無法繼續幫助醫生判斷患者的具體病癥,只是在故障現場進行更換零件是不能使其恢復正常的,必須要通過返廠來進行維修,有時需要有原廠的模塊來代替,但是即使是普通的醫學影像儀器也有著昂貴的價格,其進行調試的軟件也極其特殊,必須通過原廠的專業維修人員進行影像設備的維修工作,然而一些影像設備的廠家將售后的維修市場壟斷起來,一些廠家甚至不重視售后服務,只將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銷售影像設備中,還有一些商家雖然負起維修的責任的,但是并沒有落實下來,在醫院需要的時候,不能在第一時間展開維修工作。
使用方就是購買醫學影像設備的醫院,醫院在對于醫學影像設備的維修問題上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三級醫院以主要依靠廠商的維修服務,輔助自行修理,二級醫院沒有三級醫院的資金條件,因為醫學影像設備的維修險也是極其昂貴的,因此有些供應商就故意抬高價格,設置不合理的價格,然而由于設備價格信息不對稱,導致二級醫院只能任由廠商開價,使得維修情況惡化,另外一般的醫院只重視醫療團隊的建設,而忽視了醫療工程隊伍的建設,醫生不是專業維修人員,盡管醫術精湛,面對專業之外的影響設備的故障也只能束手無策;醫院對于維修人員的忽視還可從其薪酬低福利差看出來,使得這個專業的人員被一些待遇更加優厚的國外影像設備商家吸引,使得國內這方面的人才更加欠缺。
方主要指的就是獨立的第三方維修力量以及一些商,如今我國的第三方維修團隊還不具備較為完善的規模,更像是一般的電器維修店,醫院在選擇第三方維修時,不能給予足夠的信任,一旦遇到專業能力比較差的維修方,不僅不能修好故障,反而會影響到醫院的正常診治方面的工作,雖然我國的影像設備發展比較快,但是其維修方面的問題顯然已經阻礙其發展了。一些比較落后的維修團隊還在使用一些落后的檢修手段以及不先進的維修儀器以及工具。
2 改善維修問題的對策
在對醫學影像設備在維修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們可以針對這三個角度的問題提出一些能夠幫助醫院改善進行影像設備維修狀況的方法。
從目前影像設備維修所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維修、保養需要各類專業技術和建立高效的維修保養體系,才能保證所有在用設備可靠、有效、安全而經濟地運行。傳統的維修組織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醫院發展的需求。筆者認為從醫院醫工科的角度來講,做好醫學設備的維修工作應加強醫院的設備維護管理,重視預防性維護,與廠商積極合作,嘗試多元化合作維修模式,培養設備維修工程人員。本文總結對策如下。
2.1 加強對影像設備的管理力度
使用為保證影像設備的可靠性運作,必須改變以往的定期維修、通知維修、事后維修等常規觀念,而向預知維修的趨勢轉變。醫療設備的維修不同于一般的電器修補,需要維修人員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全面的維修技能以及廣泛而系統的知識結構,在實際操作中,一般應根據醫療設備的屬性、物理風險、安全性能、使用頻率、工作年限等方面加以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時間周期,設定優先等級,在故障發生前就對醫療儀器進行檢查維護,保證醫療儀器高效運行,同時將各種現代化的新型維修技術應用進去,使心腦電圖機、放射線設備等大型設備以及電子類設備可以達到85%的自維修率;分析天平、色譜分析儀等實驗室內使用的精密儀器,在維護和校準下達到 95% 以上的自維修率; 而制冷設備、常見的口腔設備等常規醫療器械需要達到100%的自維修率。
2.2 新型維修模式
與廠商積極合作,利用醫院能在設備購置中賣方市場地位爭取利益;與多家社會維修力量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立售后技術支持信譽度公示制。作為廠商維修和自身維修之外的重要補充部分,第三方維修服務有利于醫院對設備維修進行合理安排,考慮到醫療設備較高的科技含量以及復雜的結構,安排從事維修的人員必須具有足夠的能力。
2.3 醫院自行組建維修團隊
醫院維修力量具有自身優勢,如接受過基本培訓,具有反應速度快,維修成本低,適應全院各產品等特點。然而,醫院內工程技術人員的地位低、工作環境差、加上員工專業培訓、待遇問題未能很好解決等原因導致一些技術骨干流失,難以獨立開展S修。因此,醫院要培訓適合醫院工作的維修工程師,明確他們在醫院的地位和作用,加強醫院自身設備維修的能力,改變大部分設備都由供應商維修的局面,嘗試多元化合作維修模式,培養訓練維修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提高保養維修技術,并及時將高新科學技術成果運用到維修保障工作中去。
結束語
醫院的正常運行是離不開影像設備的正常運轉的,現代人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周圍的環境污染問題、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精神壓力過大等,一些以前沒有出現國的病癥都產生了,這也對醫學影像設備提出了新的選擇與挑戰,只有技術更加先進的影響設備才能輔助醫療過程,因此醫院必須重視其關于影響設備的維修問題,培養優秀的維修人才,學習其他國家維修方面的先進技術,有效提高醫院的整體水平。
篇3
隨著影像醫學的快速發展,影像檢查已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環節,臨床醫療對影像檢查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這就要求臨床醫生必須具備扎實的綜合影像學和比較影像學知識,熟悉各種影像成像技術在不同疾病診斷中的優勢與局限,實現對各種檢查技術的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可以說,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講,掌握一定的影像醫學診斷知識是成為一名合格的、全面發展的臨床醫生所必需的條件[1]?;诖耍蠖嘣盒>鶠榕R床醫學專業學生開設了《醫學影像學》課程。但就教學實際情況來看,《醫學影像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和教學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革新教學模式的解決方案。
現狀和問題
內容多而課時少: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使用的教材《醫學影像學》涉及X線、CT、MRI、超聲、介入放射學等各種影像技術,內容多而復雜,教學任務十分繁重。但對于臨床醫學專業來講,該課程非主流課程,安排的課時僅有64個學時,具體到每種影像技術,課時量非常少。比如,有關MRI的內容,僅有4個課時,很難安排教學內容,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內容設置不合理:隨著學科的飛速發展,《醫學影像學》課程早已由單一的X線診斷學發展為集X線、CT、MRI、超聲診斷和介入放射學等諸多內容為一體的綜合影像學體系,然而,受制于各影像技術崗位分科設置和臨床影像學專業分科管理的現狀,目前課堂上主要推行的仍然是以檢查技術為主線的傳統教學,各部分的教學任務往往由不同科室的不同醫生或教師承擔,常常導致教學內容一方面時有重復,另一方面互相割裂,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疾病的整體認識,對不同影像手段診斷某種疾病的優缺點也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2],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和實踐學習的效果。
教學設施較落后:目前,《醫學影像學》課的課堂教學普遍采用大班授課形式,平均每班的學生數量多達百余名,教師難以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實驗課程和閱片課程更是難以開展。在PACS廣泛用于臨床的今天,充分運用PACS開展影像學實驗教學已成必然的趨勢,將極大地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但由于經費問題,大部分院校沒有配備能夠滿足教學需求的PACS教學實驗室。多數院校的主流教學形式仍然是借助PPT課件講授理論,選擇性地開展影像學讀片、實驗閱片等教學實踐活動。
實習教學效果差:《醫學影像學》課程的實踐性特色非常突出,但很多學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和表現。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部分學生認為將來不做影像科醫生,因而對該課程不夠重視,甚至有一部分學生為了考研而干脆不下科實習;另一方面,帶教老師多為臨床一線的醫生,每天都有繁雜的工作,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加強帶教工作。結果就是,學生實習只是走過場,學到的知識很有限。
思路和措施
做好課程規劃:從長遠來看,要想真正提高《醫學影像學》課程教學質量,院校必須樹立“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做好該課程的宏觀規劃。軟件建設方面,要選配醫學理論扎實和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一線教學任務,適當增加理論課時量,大力加強實踐教學管理,開展影像學案例式教學、專題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觀摩和研討活動,努力開設系列專題講座課,完善考試考核方法和內容。硬件建設方面,要努力改善教學條件,提高信息化建設水平,建設新型影像綜合教學實驗室,開辟網絡教學新途徑,與相關院校探索合作開展遠程教學的新思路。
優化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應強調“大影像學”的概念,與國際醫學影像學教學實踐接軌,將各種影像學檢查技術的知識整合為一體,進而調整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在遵循知識傳授規律的基礎上,可突出課程內容重點,整合相關教學內容,壓縮疾病相關臨床特點、病理基礎及解剖表現等與其他課程重復的內容,使教學過程更加精練、系統。具體來說,可將課程內容整合為三大塊。一是總論部分,主要介紹X線、CT、MRI、超聲、介入等各種影像技術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優勢。二是分論部分,可劃分中樞神經系統、頭頸、胸、腹、盆腔及骨關節共6個模塊,以具體疾病為線索,融多種檢查技術為一體,整合各種影像手段,重點講授各個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表現,加強比較影像學知識的教學,在病例教學中通過實例解釋不同影像學檢查的優勢和缺陷。而罕見病的影像表現及常見病非常用檢查技術(如支氣管碘油造影)的影像表現可簡單講授或由學生自學。講授具體疾病時,可采取的方法是:先向學生提供并描述典型圖片,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再從病理出發解釋影像學所見,最后結合臨床情況簡要討論診斷和鑒別診斷,重點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三是拓展部分,簡要介紹當前醫學影像學的熱點或前沿知識,如64排CT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MRI擴散加權成像在急性期腦梗塞診斷上的應用等,使課程教學能緊跟影像學的發展步伐,體現教學內容的前沿性。
建立病例庫:授課教師要在日常臨床工作中廣泛搜集有明確診斷的典型病例,整理臨床表現、生化檢查、各種影像學檢查圖像、手術記錄、病理結果及隨診復查等各項資料,將影像圖像與臨床資料按照6大模塊進行匯總存檔,建立信息完備的病例庫。同時,要重視搜集常見病典型影像學征象和易混淆征象資料,依據影像學表現,結合臨床資料,列出相關疾病的鑒別診斷,并收集鑒別診斷疾病的相關影像資料,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病例庫的內容。此外,要緊跟影像技術的發展和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及時更新充實病例庫。建立病例庫,可以為課堂教學及實習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料,如以具體病例為線索開展案例式隨訪教學,學用相長,提升影像醫學思維能力和診斷水平。
重視實習教育:影像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和實用性極強的學科,教學過程必須始終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生影像思維能力和實踐診斷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而言,到影像科室工作場所進行形象化的直觀教學最有利于知識的吸收和掌握,因此,帶教老師要狠抓實習環節,注重師生溝通,強化管理,達到幫助學生即學即用、活學活用的目的。首先,帶教老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對照解剖認影像,分析影像找病變,依病理分析病變,結合臨床作診斷”的臨床診斷習慣[3],利用病例庫中的典型病例讓學生熟悉常見疾病的影像表現,了解“同病異影、異病同征”的各種表象,鼓勵學生開展討論,教會學生基本的讀片方法和分析思路。其次,帶教老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臨床讀片討論、病例追蹤回顧等實踐活動,教學相長,分析影像診斷正確與錯誤的形成原因,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職業精神,樹立必要的自信心;同時,幫助學生了解各種影像檢查方法的優勢和局限性,學會如何科學地選擇檢查方法。
綜上所述,對影像醫學知識的廣泛了解、熟練掌握及綜合應用是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而目前《醫學影像學》課程教學廣泛存在的內容多而課時少、內容設置不合理、教學設施較落后、實習教學效果差等諸多問題必須引起各個院校、各個任課老師的高度重視。如果能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完善教學模式,加大教學投入,強化實踐鍛煉,通過做好課程規劃、優化教學內容、建立病例庫、重視實習教育等一系列措施,《醫學影像學》課程教學一定能結出碩果,在培養全面過硬醫學人才的歷史使命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篇4
1胰腺炎的影像學診斷
1.1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現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臨床上常見的急腹癥,是胰腺及其周圍組織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學性炎癥,依據病理變化分為急性水腫型和出血壞死型兩種,其中后者易并發休克、呼吸衰竭和腹膜炎等,死亡率高達25%~40%[1]。急性壞死性胰腺炎在CT上表現為彌漫或局限性腫大,壞死范圍表現為低密度灶,胰腺周圍脂肪消失,腎周包膜增厚,CT不僅可以了解胰腺的壞死程度,還可以觀察胰外侵犯的范圍,以及有無合并癥。CT不但能在手術前明確胰腺炎的診斷類型,而且能為臨床提供合理的治療方案及作出預后的判斷。CT增強掃描對診斷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分辨急性胰腺炎因炎癥水腫引起胰實質密度降低還是胰組織壞死引起低密度變化,這對于我們診斷急性胰腺炎時明確類型,判斷預后,制定治療方案具有指導性作用。急性水腫型胰腺炎由于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以及血管通透性增加,CT增強掃描時胰腺顯示強化,表現為增強掃描區低密度[2]。
1.2 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現
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最常見的是對血、尿淀粉酶的測定[3]。影像學檢查以往一直認為CT是檢查胰腺炎比較理想的方法,近年來,隨著MRI快速成像序列的發展以及脂肪抑制技術的出現,使得MRI檢查大量應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診斷,MRI對胰腺周圍液體滲出、胰腺出血、胰腺組織壞死顯示尤佳。邱德正等[4]報道:磁共振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分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可提供病變的范圍、程度及并發癥信息。研究組全部病例進行MRI檢查時均以橫斷面檢查為主,因為橫斷面有利于顯示胰腺全貌,T1WI采用2DFLASH脂肪抑制掃描,脂肪抑制T1WI能比較清楚地顯示胰腺輪廓、大小及形態,對于胰腺腫大的診斷十分重要,后者可以顯示胰周脂肪墊的情況。該組共4例,顯示胰周脂肪信號不均勻減低,兩者對胰腺壞死和出血的診斷沒有差別,出血均顯示為高信號,壞死顯示為稍低信號或等信號。T2WI采用TSE序列加脂肪抑制技術,可以清楚地顯示胰周液體、滲出情況。有組37例研究顯示胰周有程度不等的液體滲出,其中29例是在TSE T2WI加脂肪抑制序列上得到顯示,另有9例因屏氣不好,SE T2WI圖像不清而改做HASTE加脂肪抑制序列,也能清楚顯示胰周滲出。增強掃描采用2DFldsh T1WI加脂肪抑制序列,注射造影劑后,首先進行橫斷位動態掃描,動脈早期強化不甚均勻,實質期有18例顯示胰腺組織壞死,表現不強化區,這些不強化區域在T1WI上表現為高信號或稍高信號。通過本組病例研究發現,對于急性胰腺炎的MRI的增強掃描、動態掃描沒有明確的意義,但實際工作中我們仍然推薦動態增強掃描。MRI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種有效的檢查方法,它不但可以了解胰腺的形態、大小及輪廓的改變,對胰周液體滲出十分敏感,可以通過胰內的信號變化及增強掃描了解胰內有無出血、壞死及其程度,有利于急性胰腺炎的分型,使臨床治療更有針對性,對病因學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1.3 急性重癥胰腺炎的CT表現
岳輝等[5]報道53例急性重癥胰腺炎的表現:胰腺彌漫腫大,胰頭寬徑3~6 cm,平均4.3 cm,胰體寬3~5 cm,平均3.5 cm,胰尾寬2.5~3.5 cm,平均3 cm。胰腺密度減低,測試CT值為15.9~38.9 Hu,平均33.5 Hu。增強后胰腺不均勻增強,CT值為38.6~57.1 Hu,平均50.8 Hu,突出胰腺表面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囊性低密度的假性囊腫,呈單腔或分隔成多腔,囊壁厚薄較均勻,最小囊腫為1.5 cm×1.5 cm×1.5 cm,最大囊腫隨胰腺表面。CT對于急性重癥性胰腺炎的診斷及臨床病理分型較準確,可作為本病的重要檢查方法。
2 胰腺癌的影像學診斷
2.1 胰腺癌的表現
胰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已成為癌癥致死的第4位病因。為提高早期小胰腺癌的檢出率,彭勇等[6]對21位胰腺癌患者進行高壓注射造影劑后動脈期和實質期快速螺旋CT增強掃描。胰腺平掃:21例胰腺腫瘤大小范圍為1.1 cm×1.2 cm~2.0 cm×2.0 cm,其中5例位于鉤突部,胰腺輪廓完整,血管及周圍臟器無受累,伴有不同程度膽管、胰管擴張。有6例侵及腸系膜上靜脈,1例累及12指腸。王西昌等[7]研究總結認為胰腺有如下幾點可以作為定性診斷的主要依據:①胰腺出現局限性腫塊或全部腫大,主要為癌腫的腫大,破壞了正常胰腺的比例關系;②胰腺癌可直接侵犯或包埋鄰近血管,CT表現血管的改變、血管增粗,有邊界不清或包埋后血管腔受壓、變窄,一般多以門靜脈及下腔靜脈受累為甚;③“雙管征”,主要胰頭堵塞或壓迫膽總管,造成膽管下段擴張,癌腫的增大使正常胰腺縮小,造成胰腺分泌障礙,使胰管出現囊珠樣擴張,亦可引起黃疸等癥狀;④胰周脂肪間隙消失,表示胰腺癌已侵及胰腺附近,但亦可表示侵及胰周血管。總之,對于胰腺癌體積較大者CT診斷不難,對于癌腫較小,胰腺體積及血管、胰管改變不明顯時,多采用CT掃描即有很大的診斷價值,可以幫助對血管位置的判斷。
2.2 胰頭癌的MRCP特異征象
MRCP檢查是一種簡便無痛苦的有效診斷手段,其對胰頭癌診斷有特異征象,包括了分子影像學和分子病理學的內容。鵬等[8]報道:35例胰頭癌在MRCP上全部侵襲了胰頭內的膽總管和主胰管,可見胰頭癌這一病理改變的普遍性,這是我們的新發現,既往中外文獻未見報道。胰頭癌瘤體MRI上多數表現為等T1和等T2并略帶混雜信號,少數低分化癌呈等T1長T2之表現。在中外文獻的胰頭癌MRCP的特異征象,在MRI上不能直觀看到膽總管樹和主胰管,因此單憑MRI影像胰頭癌往往難以確診。而MRCP可以清楚地顯示膽管樹和主胰管,因此它可以準確診斷各種膽、胰管的疾病,尤其是胰頭癌。MRCP胰頭癌的特異征象為:膽總管胰頭段及主胰管胰頭段或整個主胰管被癌瘤組織破壞中斷,二者之殘留近段多數有擴張并有信號增高,二者在正常情況下應與壺腹部相交,而胰頭癌則不能相交,我們稱這種特異征象為膽總管與主胰管胰頭段破壞,膽總管殘留段明顯擴張,主胰管殘留段多數擴張信號增高不相交征,簡稱為“不相交征”。只要MRCP上出現“不相交征”,就可以確診為胰頭癌。
2.3影像學對胰腺癌可切除評價
迄今為止,手術切除是治療胰腺癌的主要方法。目前SCT對胰腺癌的可切除評價的準確性可達95%~100%,而評價可切除性的陽性預測值僅67%~80%,在不可切除的原因中,血管受侵包埋是最重要的指標,有些病例血管的受侵包埋甚至較胰腺內發現更早、更顯著[9],因而血管受侵犯的范圍及程度決定能否手術切除。嚴志漢等[10]研究:螺旋CT采用雙期增強掃描,是目前最理想的檢查方法。多排螺旋CT(multi-sliee spiral CT,MSCT)在一次屏氣內能獲得較大范圍內的薄層高分辨圖像,大大提高了Z軸方向上的空間分辨率,利于胰腺供血動脈的顯示,在觀察胰腺動脈解剖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胰腺供血動脈CT表現評價采用上述掃描方法,對胰腺直接供血動脈的顯示率總體上高于以往的研究。胰腺的供血動脈由多個相互連接、吻合的動脈網構成,熟悉動脈解剖,對于胰腺及腎周外科手術治療非常重要,另外胰腺癌易侵犯周圍的動脈,對侵犯程度的判斷有利于胰腺手術前分期和可切除評價[11]。龍建新[12]報道,目前一般認為胰腺腫瘤具有以下一個或多個征象即無法切除:①腫瘤直徑≥5 cm,但不重要,更為重要的是胰周侵犯;②胰腺主要血管狹窄、包埋和瘤栓形成;③腫瘤侵犯鄰近組織或血管,如肝門和胃部浸潤,但單純十二指腸受損除外;④出現遠處或腹膜癌變征象,如肝轉移或腹水形成;⑤區域性或遠處淋巴轉移。排除上述征象時方可認為腫瘤具有可切除的可能性。
3 胰腺腫瘤與胰源囊腫的影像學表現
3.1 胰腺實性――假狀瘤
胰腺實性――假狀瘤(sptpshi,SPTP)是近幾年臨床、放射科、病理科所關注的新的腫瘤實體,因組織發生尚無定論,病例非常罕見,其CT表現還未被人們正確認識,SPTP是胰腺一種少見的但多為良性和低度惡性腫瘤。據統計,截止2001年10月全世界共報道304例,SPTP好發于青年女性,偶發于老年女性和男性,腫瘤可發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SPTP有如下幾點CT表現可作為定性診斷的主要依據:①腫瘤內有實性和囊性結構,CT平掃結構呈低等密度;造影后動脈呈輕度強化,門靜脈明顯強化,囊性部分在增強后掃描呈低密度;②囊性結構為主或囊實結構比例相仿的腫瘤CT表現為實質部分呈附壁結節或實囊部分相間分布;③實性結構為主的腫瘤,囊性部分在包膜下;④腫瘤絕大部分來源于胰腺,呈圓形、橢圓形可有分葉;⑤腫瘤多有完整包膜,厚約2~4 mm,均勻包膜內壁光滑,增強后強化明顯,與胰腺分界清晰,邊緣完整;⑥不論腫瘤發生在胰腺什么部位,都不伴有膽總管或胰管擴張[13]。崔華等[14]報道:2例均為囊實性腫塊,以實性為主,呈狀,強化明顯,囊性部分呈裂隙狀位于中央或呈類圓形位于病灶周圍,且有少許分離,囊性部分不強化,分隔有輕度強化。包膜完整,內壁光整,厚度均勻,強化明顯。有1例出現了胰腺受壓萎縮及胰管輕度擴張,門靜脈受侵后,出現腹腔靜脈迂曲擴張及脾臟增大,與繆飛等觀點不同。對于發生于青年女性,位于胰頭部的混雜密度腫塊,邊緣清楚,包膜完整,應考慮本病,在CT或B超引導下穿刺,獲得術前病理診斷,對臨床手術計劃制定有一定指導意義。
3.2胰腺囊實性狀上皮性腫瘤的影像學表現
胰腺囊實性狀上皮性腫瘤(solid-cystic papillary epithelial neoplasm,SCPEN)較為少見,生長緩慢,術后較好,手術切除往往可以達到治愈目的。目前,國內未見相關文獻報道本病的影像學表現,國外文獻報道亦多局限于CT和超聲。不少學者認為該腫瘤具有某些特征性的影像學表現,如胰腺囊實性腫塊,境界清楚,腫塊一般很大,但較少引起膽胰管擴張,其內密度不均,中央可見出血、壞死和囊變區密度高于水;CT增強囊壁和實性部分明顯增強,而出血壞死區不強化。但亦有學者認為即使本病具有某些特征性的影像學表現亦不足以作出準確的定性診斷,而依賴于穿刺活檢。本組 3 例CT表現與文獻報道一致,表現為胰頭部巨大囊實性腫塊,其直徑約在10 cm左右,邊界清楚,有纖維包膜;其中1例腫塊內可見斑點狀鈣化,腫塊囊壁及實性成份明顯強化;3例均無肝內外膽管擴張,僅有1例伴有胰管擴張,但擴張程度較輕。3例患者術前結合臨床特點均作出準確性的定性診斷。此外,本組1例MR檢查的病例胰頭部腫塊在CT上類似肌肉組織密度,未明確顯示腫塊內出血及囊變區,但在T1WI、T2WI上卻明顯提示腫塊內出血及囊變區[15]。
3.3 腹腔內胰源性假性囊腫的影像學表現
胰源性假性囊腫多在急性胰腺炎發病后4~6周內形成,由于胰腺組織出血、壞死和胰管破裂、胰液外滲,使周圍組織發生炎癥和炎癥滲出物及壞死組織形成液體未能及時吸收,積聚并被纖維組織黏連包囊而成,脾門及脾內胰源性假性囊腫,胰腺假性囊腫沿脾門直接延伸到脾臟,侵蝕脾臟。胃脾韌帶區胰源性假性囊腫:①胰腺假性囊腫沿脾門直接延伸到脾韌帶;脾腎韌帶與脾韌帶是直接連續的,胰腺假性囊腫可以從脾門延續到胃脾韌帶。②胰酶對腹膜的消化作用,胰腺炎并發假性囊腫是胰腺分泌物中的蛋白質溶解酶造成的網膜囊區胰源性假性囊腫;網膜囊為一潛在腔隙,與胰腺僅隔一薄層結締組織和壁層腹膜,急性胰腺炎時該處最常受累。腹腔內胰源性假性囊腫常多發,多呈圓形或卵圓形,病變早期密度高,邊界欠清晰,密度低,與水接近,CT值在12Hu左右,密度均勻。CT檢查可以明確顯示胰腺病變的發展趨勢,觀察腹腔內假性囊腫的變化,使用CT動態隨訪病人,可及時發現上述情況,為臨床醫生采取恰當的處理措施如介入手術治療等,提供可靠的依據,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6]。
[參考文獻]
[1]鐘守先.胰腺外科[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64-307.
[2]徐光炎.急性胰腺炎的CT診斷(附31例報告)[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8,14(3):159-160.
[3]鄧少倫.急性胰腺炎實驗室診斷指標的應用概況[J].廣西醫學,2001,23(4):852-853.
[4]邱德正,雷益,陳志剛,等.急性胰腺炎的MRI診斷[J].使用放射學雜志,2005,21(2):147-148.
[5]岳輝,陳志安,黃長群.急性重癥胰腺炎的臨床病理分型及其預后CT預測評估[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2,13(4):271-273.
[6]彭勇,韓迎春,魏夢綺,等.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對胰腺癌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3(22):278-280.
[7]王西昌,王凱,魏正清,等.多層螺旋CT在胰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7(21):768-770.
[8]鵬,席永昌,姜德福.胰頭癌的MRCP特寫征像的臨床意義[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7(22):810-813.
[9]朱捷,劉榮波,周翔平,等.螺旋CT對胰腺癌侵犯血管的評價[J].放射學實踐,2002,17(5):436-439.
[10]嚴志漢,周翔平,宋斌,等.螺旋CT胰動脈解剖的初步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20(11):854-856.
[11]朱捷,周翔平,劉榮波,等.胰腺動脈螺旋CT解剖的研究――正常表現及臨床意義[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21(3):260-264.
[12]龍建新.胰腺腫瘤可切除性的螺旋CT評價[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1):6-7.
[13]繆飛,展穎,王曉穎.胰腺實性――假狀瘤的CT診斷和鑒別診斷[J].中華放射雜志,2003,37(5):417-421.
[14]崔華,姚曉群,楊小軍,等.胰腺實性――假狀瘤CTz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6,12(22):1477-1479.
[15]章士正,譚華僑,鄧麗萍.胰腺囊實性狀上皮腫瘤的CT、MRI診斷[J].中華放射雜志,2003,109(37):935-938.
篇5
急性胰腺炎是一種嚴重的急腹癥,起病急,癥狀重,并發癥多,如診治不及時,病死率較高,因此,早期及時明確診斷和發現并發癥對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臨床上診斷急性胰腺炎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的檢測,但淀粉酶增高的程度與病變的嚴重程度以及預后判斷并非正相關,因此僅依靠臨床表現及生化檢查來診斷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癥急性胰腺炎,可能將有約30%的患者被漏診[1-2]。近年來醫學影像學迅速發展,包括彩超、CT、MRI等影像檢查,大大提高了臨床對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診斷水平,影像學檢查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目前已成為早期診斷胰腺炎、對胰腺炎程度的判定、臨床治療方法的指導及臨床療效的評估的主要客觀依據[3]。
1 彩超診斷急性胰腺炎的特點及價值
超聲具有無創、簡便迅速、靈活、可重復檢查等特點。
急性胰腺炎的超聲表現:急性水腫型胰腺炎主要表現為胰腺彌漫性或局限性腫大,內部呈片狀低回聲,邊緣輪廓清晰;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時,胰腺明顯腫大,內部回聲不均勻,出現不均勻的低回聲和強回聲區,胰腺邊緣模糊,包膜連續性中斷,胰周有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區,腹水明顯。
超聲對了解是否膽源性胰腺炎可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了解膽道梗阻情況,探查膽管及胰管內有無結石及異物[4]。對于胰周積液、假性囊腫等情況還可以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診斷性穿刺或引流。
超聲可以多切面、大范圍的全腹掃查,不僅能觀察胰腺本身的病變情況,還可以了解周圍組織器官以及整個腹腔的情況,對病變的程度、病變對周圍臟器的侵犯范圍及腹腔積液的情況了解更全面[5]。超聲較CT、MRI或其他影像學檢查費用低,無輻射,可以重復動態觀察胰腺炎的演變過程,從而指導臨床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還可見評價臨床療效。因此,可以將超聲作為檢查與復查的首選。但超聲對于肥胖或者腹腔脹氣的患者,胰腺往往顯示欠清,有報告約30%的胰腺炎患者超聲顯示不滿意[6]。
超聲造影是應用含微氣泡的超聲造影劑,經外周靜脈注入,超聲波使其發生振動爆破,從而產生散射回聲信號,使供血區顯影。造影劑可以增強胰腺異常區域和正常實質的對比,準確地檢查出胰腺壞死灶,提高了超聲檢查的敏感性。胰腺的超聲造影可以清楚地顯示胰腺感興趣區的血供及血流灌注情況,對病變的定性診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有報道,超聲造影與CT相比可以作為評價急性胰腺炎的首選影像方法[7]。
2 CT診斷急性胰腺炎的特點及價值
隨著現代CT分辨率的提高,CT不受腸道內氣體或患者肥胖的影響,對胰腺及周圍組織有很好的顯示及分辨能力。
急性單純水腫型胰腺炎的CT表現為胰腺彌漫性或局灶性腫大;密度可正常或輕度減低,密度均勻或不均勻;輪廓模糊;腎前筋膜增厚,部分可見胰周積液。增強掃描時,胰腺呈均勻強化(表示無壞死區)。
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CT表現為胰腺彌漫性或局限性腫大;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壞死,表現為散在點狀、斑片狀或大片狀低密度灶或在密度減低區夾雜密度增高影;胰腺周圍脂肪層消失,胰腺輪廓模糊,腎周包膜增厚。增強掃描時,壞死區不強化或強化減弱,正常胰腺組織強化,因此可以確定胰腺壞死區域及程度,有利于預后的判斷及療效的評估。
CT掃描可以檢測病變的CT值,判斷病變的性質,結合病史及臨床表現,可以分析病變是水腫、蜂窩組織炎、出血還是化膿階段[8]。CT掃描還可以發現膿腫、假性囊腫等局部并發癥及其范圍;還可以觀察胰腺周圍血管,是否有門脈系統的血管閉塞和靜脈血栓形成等情況。CT增強掃描在顯示胰腺炎早期或小范圍壞死、出血方面較CT平掃更敏感和精確。有報道稱CT動態增強掃描被認為是檢測急性重癥胰腺炎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是檢出胰腺炎時壞死灶的金標準[9]。但增強CT也存在患者對造影劑過敏、造影劑對腎臟的毒性損害、可能會加重胰腺的缺血壞死等局限性[10-11]。
3 MRI診斷急性胰腺炎的特點及價值
磁共振成像(MRI)技術發展迅速,憑借較高的組織分辨力,以及呼吸門控序列掃描,脂肪抑制技術(FS)、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磁共振灌注成像等技術的應用[12],大大改善了磁共振對胰腺病變的顯示能力。
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現:①輕型胰腺炎時,胰腺呈局限或彌漫性腫大,T1WI上表現為低或稍低信號,T2WI為稍高或高信號,并伴有小葉間隔增厚和胰周信號異常改變。重型胰腺炎表現為胰腺彌漫性腫大,T1WI為等或稍高信號,T2WI呈混雜信號,可見環狀低信號,增強時不均勻強化。②胰腺及腎周被膜水腫增厚時T1WI不容易顯示,T2WI表現為線樣或窄帶狀高信號。胰周及腹腔積液時T1WI上為低信號,T2WI上為高信號。
有研究報道,MRI顯示胰腺形態輕微改變較CT敏感,對胰周炎性滲出的變化更為敏感。CT增強掃描和MRI均可顯示胰腺壞死,但區分壞死部分與壞死周圍的積液,MRI較增強CT更敏感[13]。T1WI上壞死部分表現為低信號,T2WI上呈低信號,周圍積液則呈高信號,注射對比劑后無強化。磁共振對出血的顯示也優于CT,當有出血時,順磁性物質高鐵血紅蛋白,使T1時間縮短,在T1WI上出血則表現為高信號。
MRI具有無放射性、無造影劑過敏等優點,孕婦、造影劑過敏者及伴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可進行MRI檢查。然而,MRI檢查更貴,時間較長,這使得在病情特別重的患者及常規使用中受限[13]。
磁共振胰膽管顯影(MRCP)是一種新的影像檢查手段,在顯示主胰管病變上與ERCP相一致,還可以清楚顯示梗阻胰管遠端的病變情況及與胰管不相通的假性囊腫,與MRI聯合可全面了解胰腺實質及胰腺周圍組織器官的病變情況,是一種安全而敏感的檢查方法。
4 其他影像學檢查在診治急性胰腺炎中的應用
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及內鏡治療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能顯著減少患者的腹痛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另外它還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等優點,能有效地降低膽胰管壓力,改變胰腺病變,為擇期外科手術治療創造時機[14]。另外,超聲內鏡、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技術、血管造影及動脈栓塞治療術等影像技術對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作用[15-16]。
綜上所述,彩超、CT及MRI在診斷急性胰腺炎上各有優缺點,因此,有時需要聯合檢查,相互彌補不足。隨著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影像檢查方法越來越多,影像學檢查在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及臨床治療中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依據,在急性胰腺炎臨床診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參考文獻]
[1]楊玉萍.胰腺炎的彩超診斷價值評估(附51例分析)[J].中國臨床醫學,2010,17(2):257-258.
[2]Kitano M,Kudo M,Maekawa K,et al.Dynamic imaging of pancreatic diseases by contrast enhanced coded phase inversion harmonic ultrasonography [J].Gut,2004,53(6):854-859.
[3]梁海毛,蔡曙耘,吳凱宏,等,急性胰腺炎CT、MRI診斷[J].中國CT和MRI雜志,2008,6(2):35-37.
[4]馬純華.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急性胰腺炎32例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8):21-22.
[5]武先聰.急性胰腺炎及其并發癥超聲現象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1):1326-1327.
[6]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898-899.
[7]黃春旺,王光霞.超聲造影在胰腺炎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0,16(6):718-720.
[8]賈,劉麗君,張海斌,等,早期CT檢查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診斷價值及臨床應用[J].吉林醫學,2010,31(35):6515-6516.
[9]陳克敏.影像學檢查在重癥急性胰腺炎中的應用[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6,18(1):5-6.
[10]Stimac D,Miletic D,Radic M,et al.The role of nonenhanccd 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 in the early ass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 Am J Crastroenteral,2007,102(5):997-1004.
[11]Viremouneix L,Monneuse O,Gautier G,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nonenhanced MR imaging in acute pancreatitis [J]. J Magn Reson Imaging,2007,26(2):331-338.
[12]張繼,田為中,陳錦華.急性胰腺炎的MRI特征與評價[J].海南醫學,2010,21(23):101-103.
[13]潘華山,張小明.急性胰腺炎的MRI評價[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10,33(1):34-37.
篇6
一、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現狀研究的意義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手機作為一種信息交流的工具,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使用。在手機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手機依賴日益引起廣泛關注。在大學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辛苦的講課,而學生們在下面旁若無人的玩手機的現象,似乎都已經是司空見慣了。這種現象也有愈演愈烈之勢。每到上課時候,環顧周圍,總會發現一群拿著手機“埋頭苦干”的學子們,并不否認大部分同學的大部分時間還是認真聽講的,可是為什么,上課玩手機的同學會越來越多呢?對此我們小組經過討論,決定選擇手機依賴癥作為我們的研究題目,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研究,為同學們更健康地使用手機,戒除手機依賴癥,提供一定的建議。
二、手機依賴癥的研究現狀
(一)手機依賴癥的定義。 從字面上直觀理解,手機依賴癥就是指,我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過大,這種依賴性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的正常生活。而百度百科上給手機依賴癥下的定義是:它是一種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睞青年白領女性、業務擔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學生三類人。
我們課題組對“手機依賴”的定義是:使用手機(短信息)作為其人際互動主要手段的群體,存在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手機作為一種現代化的通訊工具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手機帶給我們的危害,我們應該減少對手機的過度依賴,讓手機服務于我們的同時,避免我們正常的生活受到手機的影響。
(二)手機依賴癥行為。 幾乎每個有手機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我們會時不時的從口袋里拿出手機看時間或者看有沒有短信或未接電話;我們一空閑下來不管喜不喜歡,總習慣用手機上網,瀏覽一些似乎無關緊要的信息;我們在公共場合聽到手機鈴聲時,總會下意識的摸一摸自己的手機,以為自己的手機在響;接聽電話時時常覺得耳旁有手機的輻射波環繞;經常害怕手機自動關機,晚上睡覺也開著手機;當手機經常連不上線、收不到訊號時,會產生焦慮和無力感,而且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經常有手腳發麻、心悸、頭暈、冒汗、腸胃功能失調等癥狀出現。”
三、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具體表現
大學生上課時必帶三樣東西:房門鑰匙、校園卡和手機。如果某一次忘了帶手機,坐在教室就會感覺渾身別扭,老是擔心有人給自己打電話發短信,課根本聽不進去,最后只能逃課回寢拿手機。這就可以說患上了“手機依賴癥”??偨Y起來有以下三點:
(一)產生幻覺
(二)忘帶手機,焦慮不安
(三)手機成癮
課題組通過研究發現產生手機依賴的根本原因,是大學生在現代社會的壓力下產生的信息焦慮。大學生患手機依賴癥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對信息的依賴,通過手機可以獲取各種信息;二是娛樂依賴,如用手機打游戲;三是關系依賴,同學與同學之間的關系,老師與同學之間的關系都需要用手機來維持。其實這也是人際關系不安全的表現。
四、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產生的負面影響
(一)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精力。不少大學生上課時并不關閉手機時不時關注手機必然分散了學習的投入性,使聽課質量受到很大的影響。
(二)影響大學生的正常人際交往。 手機的頻繁使用使得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會與現實生活脫離,從而不適應、不善于在現實生活中與他人交往,與他人的距離也越來越大,弱化現實人際關系的交往。
(三)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大學生對使用手機已產生嚴重的依賴,常會出現情緒的極端變化。
(四)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在身體方面,手機在工作狀態下,會產生電磁輻射,這些輻射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心臟和眼睛有所影響,甚至夜晚睡覺的時候手機也是開機放在枕頭邊,這些不良習慣都會影響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解決方法
對于不同的人,克服手機依賴癥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們必須認識到,手機依賴癥并沒有多么可怕,只要我們能夠切實、果斷的采取措施,我們一定能夠改變使用手機過程中的的不良習慣。
克服手機依賴癥的主要措施有:
1.預防:多在現實生活中積極與人交談,多讀讀書、看看報,通過自我約束逐漸減少不必要使用手機的次數,盡量將生活的重心從手機上轉移。如果客觀條件允許,最好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果對手機依賴過于嚴重,就要去看心理醫生,以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專家支招
(1)讓家人、朋友監督自己,少發短信或刪掉多余的手機應用程序。(2)對手機很依賴說明你感覺無聊,沒什么可以干的所以才玩手機。學會轉移注意力,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群體活動。(3)如果對手機上網上癮,可以嘗試斷網。(4)試著不帶充電器,逼著自己減少手機上網的時間,這個辦法很有效。(5)每天給自己規定一定地時間不使用手機,必須用電話時使用座機。(6)換一個非智能手機,功能單一、無復雜操作的。
4、大學生克服手機依賴癥可以嘗試以下四個方法:
(一)調整心態,轉移注意力
(二)控制使用時間,增強時間意識
篇7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的重要性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其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傳授學生語言分析方法及優化當前的英語教育功能。翻譯教學作為一門新的教學課程,與英語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翻譯現象,能夠有效的反映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實際狀況,還能幫助大學生深化英語認識,在提高學生自身翻譯能力的同時,還能使其積極的投入到今后的英語學習中。
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熟練的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英語學習基礎,使其在日常學習中,能夠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而對翻譯的基本要求則為“能借助字典或其它的工具,能將漢語材料翻譯成英語,譯文達意,無重大的語言錯誤。受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通常呈現出“會寫不會說”的局面,甚至一些學生通過了各種級別的英語考試,但在口語翻譯的過程中,卻表現出“啞口無言”的狀況。而翻譯教學的實施,則能有效的改善這一現象,在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整體水平。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在傳統的翻譯教學中往往存在一個誤區,即學生的英語水平高了,翻譯能力自然就會上去。這種教學理念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了“高成績、低能力”的局面。英語翻譯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英語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靈活的運用學到的應用知識進行溝通交流,在提高自身英語綜合水平的同時,還能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受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翻譯教學中,往往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學生在具備高質量的應用水平時,卻無法正常的對其運用。
2)把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混為一體。穆雷(1999:114)指出,在教學翻譯中,翻譯是外語教學的附庸、教學的手段而非教學的目的。如果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檢測學生的掌握的程度,那就是屬于教學翻譯的范疇。如果學生達到一定程度后,專門開設翻譯課,按照翻譯教學的要求進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這才叫翻譯教學。翻譯教學與應用教學的區別在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主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溝通、文化習俗以及生活習慣等幾個方面,翻譯作為一門社會迫切需要、實用性極強的科目,受到人們的青睞。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應用教學中,能夠將翻譯教學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在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同時,還能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做好鋪墊。
3)基于教學翻譯與翻譯教學的概念的模糊,所以教學的導向性標準也存在著不同。翻譯課堂訓練的內容主要是局限在書本課后的單句翻譯題上,或者是本單元出現的重點單詞和短語上,目的只是希望學生能夠掌握本單元的重點單詞。而實際上的翻譯教學課堂,要側重翻譯技巧的提高,要學生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和實踐,理解中英文化的背景的差異等。所以按照前者的教學模式,很難培訓出適用社會的高級翻譯人才。
4)教師與學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作為英語老師,他們也許具備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和技巧,但是他們由于缺乏實戰性,而且也缺乏其它專業的知識,所以他們的翻譯教學比較籠統,而且缺乏實用性。尤其是大外的英語教師,工作量很大,基本上面對的都是大班教學,班級的規模很大,所以他們也很難靜下心來從事翻譯教學的研究與改革。老師是教學的引導者,而我們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學生的水平差異相差很大,而且學生對翻譯的認識也是不夠的。他們認為翻譯不就是一個詞匯的堆積,語法知識掌握的檢驗而已。他們孰不知翻譯牽涉到專業知識的積累,語言能力的掌握等。所以認識的不夠導致行動的不積極,所以翻譯教學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完善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的途徑
篇8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醫學院本科生大一、大二和大三年段各3個班級學生進行調查,共330名學生。
1.2調查工具
1.2.1調查方法
采用匿名的方式進行問卷的調查,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使用統一指導語,使用統一的調查表進行調查,當場回收。
1.2.2統計分析
將所有調查資料經專業人員檢查、核對后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單因素分析采用一般性統計描述和X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
2.結果
2.1一般情況
本次調查問卷發放330份,回收330份問卷,有效問卷320份,有效回收率97.0%,其中醫學本科生大一有114人,大二有89人,大三有117人;男生59人,女生261人。
2.2抑郁和焦慮檢出率
在有效320份問卷中,存在抑郁的有37人(11.6%),存在焦慮的有44人(13.8%)。
2.3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級、獨生子女與否、家鄉對抑郁嚴重度的影響有統計學意義(P
2.4多因素分析
以抑郁(賦值為:0為無抑郁,1為抑郁)為因變量,以年級、家鄉、獨生子女與否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為自變量,采用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級、家鄉是大學生抑郁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P
3.討論與分析
3.1醫學本科生抑郁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顯示,年級、家鄉是抑郁發生的影響因素。分年級比較,二、三年級大學生的抑郁狀態發生率高于一年級,其原因可能是本次調查時間是下半學期開學后三個月,一年級大學生已經適應了新環境,而二、三年級課程負擔重和臨近實習,因而產生了更多的抑郁癥狀。家鄉是抑郁發生的影響因素,由于生長環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導致城市、城鎮學生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農村學生??赡苁怯捎诟改傅姆泵Γ瑢е缕綍r缺乏內心交流。
3.2醫學本科生焦慮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篇9
初中階段,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英語,但是初中階段英語的學習難度卻提升了很多,且教學的重點與小學階段也完全不同。部分學生可能在小學階段對英語學習充滿了信心,同時也有很高的興趣,但是在進入初中以后,伴隨著學習知識量的增加以及學習難度的增加,很多人逐漸失去了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部分學生會出現厭學、棄學、自暴自棄的現象。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對于各個學科的學習都是一樣,倘若學生失去了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那么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自然也就降低了,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
1.2教師教學方法不佳
傳統的教學環境下,課堂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師大都采用板書教學法進行教學,初中階段,受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點的影響,學生大都是比較活躍的一種狀態,教師的這種單調而又枯燥的教學方法會大大影響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沉悶,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質量。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環境下,針對鄉鎮中學英語教學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
2. 改善鄉鎮中學英語教學的方法以及措施
常言道:“有問題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尋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對策”,針對中學英語教學,也是一樣,雖然目前鄉鎮中學英語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但相信在與之對應的一系列的教學措施的幫助下,這些問題一定可以迎刃而解。接下來,本文將從如下兩個方面入手探討改善鄉鎮中學英語教學現狀的方法以及措施。
2.1提升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
對于教育而言,若想實現質的改變,提升學習興趣永遠是第一位的,針對英語的學習也是一樣。而若想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可以采用如下幾種解決措施:(1) 借助于多媒體技術,播放大量的與歐美國家有關的景色的圖片或者是一其他的有趣的圖片來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感受到國外的世界的精彩和魅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他們就會產生學習動機,就會有想要主動去學習的想法以及動力;(2) 組織中外交流活動。對于一些經濟條件允許的學校來說,可以組織中外交流活動,通過與外國小朋友接觸,借助于友情的力量和對于溝通的渴望激發他們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習的自主性。
2.2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
若想實現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主性的提升,除了要從學生角度入手,提升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以外,還要從教師角度入手,實現教師的教學方法的轉變,利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改善課堂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采用信息技術教學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借助于信息技術中的PPT課件可以代替傳統的板書教學,進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于信息技g中的集圖片、視頻、文字于一體的功能實現圖文并茂的課堂教學效果,進而調節課堂教學氛圍,實現學習的自主性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法、情景設置教學法、競賽法等多種方式實現課堂教學方法的豐富,進而提升初中英語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目前,鄉鎮中學英語教學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無論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還是在教師的教學方法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希望在本文相關的一系列的教學建議以及教學措施的幫助下,這些教學問題都可以得到改善以及緩解,進而為鄉鎮中學英語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琛. 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與對策研究[D]. 贛南師范學院, 2010.
篇10
(一)微課概念理解
微課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5~8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過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于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二)微課的深層次理解
對于微課需要深入認識,它是“課”,而不是微型資源,微課雖小,但五臟俱全。具體體現在:
(1)微課是一種數字化的教學內容。
(2)微課也是一項教學活動,學生如何接受學習,與教學內容互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層次加工也是微課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3)要關注微課的服務功能,真正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需要得到教師的解答和支持,要有課后作業的評價,這是一項學習服務。
借助微課,我們可以將這些方面,尤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較難知識點、易錯知識點、一些關鍵性的知識點,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知識類型和知識點,應該根據不同的知識類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二、微課的特點
微課,形式上“微”,內容上“精”,整體效果追求“妙”。微課,是在新興媒體應用于教學而產生的全新應用形式,利用好微課,隨時隨地可以將教學設計的精彩亮出來。簡單地歸納,微課有如下特點:
三、將微課引入中職學校服裝專業的原因
(一)中職學校服裝專業教學的現狀
目前,職業教育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生源較差,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或是問題學生,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基礎知識、學習能力都比較欠缺,給我們中職教師帶來了很多教育教學的麻煩,我們也嘗試過各種各樣教學方法,如實驗法、視頻演示法等等,但是效果不明顯,最后,在整個課堂里還時常出現“滿堂灌”現象,學生只能被動性地去接受,發揮不出他們的主動性。因為學生本身的基礎不牢固,而且接受能力較差,往往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學生記不住或者不容易理解,知識掌握不了,久而久之,欠缺的知識越來越多,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小,更談不上學生在深入研究能力上有什么突破。
(二)40分鐘時間難控制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一節課40分鐘,其實真正精華、重難點的內容的重要環節都只是10分鐘左右,若時間太長,學生就會出現精神不集中,由此導致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出現課堂紀律越來越不好管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點,討論的時間短,討論的深度更是不夠,學生的小動作多了,矛盾與沖突增加了等等,這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與進度。
(三)在互聯網發展大背景下,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
(1)在互聯網發展大背景下,伴隨著教育的改革,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結合成為當下熱點討論話題。
(2)教師資源分配不均,學生強烈渴求著共享資源,呼聲日益高漲;“學生的強烈需求無疑為‘微課’的發展鑄就了巨大的平臺”。
(3)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微學習出現了,當下的中國悄然進入了一個微時代。在此背景下,學習也進入了微時代,簡稱微學習,即碎片化學習,一次學習一點,只學最主要的,隨時隨地借助移動設備(手機、ipad),學習者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學習任何內容,做到簡單高效,隨時隨地。
四、微課對服裝專業教學產生的影響力
(一)解決了服裝專業實訓教學中的難題,讓教學變得更加輕松
服裝專業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學生大量學習時間都是在實踐中度過的。在服裝專業實訓教學中,項目比較繁瑣,而且技術要求高、實踐性強,而按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層層深入。但是,利用微課就能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
例如,在裙裝的紙樣設計中,轉省設計是重要的環節,要想將其中的原理講解清楚,起碼需要一、兩節課時間,并且學生往往還會因為理論知識講解太多而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有的學生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這樣對我們實訓的進程就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時就可以借助微課的力量,將轉省過程直接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從旁引導學生觀察轉化過程就可以了。
(二)微課對學生產生的影響
1.微小、精細、直觀展示法,能迅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課的出現,改變了服裝專業教學模式,正因為其“微”,才可以更靈活地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也正因為其“精”,才能用最短時間將精要技術講通透,正因為“直觀”,所以把每個技能方法分解進行講解,直觀地給學生演示,讓一個不懂的學生通過微課很快地掌握相應技術技巧。
2.促進學生有效自主學習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自主”放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就更不要說合作與探究了。但是現在的中職生所缺少的往往就是學習的主動性,經過觀察和調查發現缺少學習主動性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沒記住課堂上老師所講的重要知識點,而課下又無從尋找,久而久之就失掉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最終導致厭學的情緒。
微課作為自主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自我建構。自學能力是一個人獨立學習、獲得新知識的基本能力,也是終身學習所必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微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動權,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完全離開教師的指導進行探究。事實上,在整合的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內容呈現者、學習幫助者和課程設計者等多重角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控制和學生的自主活動之間要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3.體現個性化的學習
“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微課不僅適合于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睆奈⒄n的概念我們知道,微課就是一個知識點,它注重的是方法的傳授,即“授人以漁”。對于沒有掌握該知識點的學生,課后通過微課學習,進而掌握該知識點;對于已經掌握該知識點的學生,課后通過微課學習進行鞏固,學生用習得的方法去做相應的功課,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選擇自己的薄弱點通過微課自主學習,就像到超市選購商品一樣,就像遇到不認識的字查字典一樣。微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環境,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還能讓學生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延伸學生課外個性化學習的最好載體。
(三)微課對教師產生的影響
1.激活教師的創造熱情
微課的研發主體是一線教師。讓教師從習慣的細節中,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追問和思考,去發現和生成,去研究和變革。把自己從教育教學的執行者變成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在可為的、有趣的,甚至簡單的研究當中享受教育的樂趣和成長;在享受當中不知不覺地改變自己的行動方式,從而發揮出微課的最大功效。
2.微課可以作為分層教學資源,實現異步式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老師有責任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同時盡可能創造條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服裝專業課堂上獲得各自的發展。因為微課不但可重復、暫停播放視頻,而且還將知識點分精、分細來制作而成,所以,教師可根據學生自身的能力,讓他們挑戰不同難度的內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務,通過這樣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利用微課促進教師業務成長
(1)“微課的出現填補了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空白,創造了一種新的學習模式?!蔽⒄n可以記錄教師成長的軌跡,教師既可以通過觀看自己錄制的微課找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也可以把微課上傳到互聯網上,教師或學生通過觀看微課找到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促進教師個人專業發展。
(2)更快促進教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跟上并趕超時代的步伐。微課程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教師成長的新模式,通過制作微課程,教師不斷深入反思,不斷歸納總結,在不知不覺中成長。
微課制作簡單,形式新穎,通過微課可以進行資源的積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師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能力。
微課,最終讓教師從習慣的細節中追問、思考、發現、變革,由學習者變為開發者和創造者,在簡單、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長。同時借助微課,向優秀教師學習,激勵自己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五、形成系列微課,創造服裝專業精品課程
(一)形成系列微課
系列微課是指由兩個以上的見解具有前后連貫性知識的微課的集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項目實操比較多而復雜時,可以將每一個重、難點分割成比較細小的內容并制作成一系列微課,這樣,學生不僅在實操練習時可以分步驟實施、效率明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學習較差的學生還可以重復、暫停播放相應的微課,重復學習而掌握相應的技巧。這樣一來,就可以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課堂交流討論和實際操作上,讓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相應的技能,整體提高教學效率。
(二)借助系列微課,開發服裝專業精品課程
1.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
精品課程建設不僅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職學校服裝專業(示范性專業)的核心部分,必須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為先導,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性教學環節,從根本上保證課程建設在培養學生能力、知識、素質等方面發揮基礎性的重要作用。
2.基于微課資源庫的校本教研
篇11
1 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上述世界公認的三大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大學排行榜的官方網站公布的世界大學的排名。其中,《qs頂尖大學》網站公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簡稱qs rankings),是教育組織quacquarelli symonds(簡稱qs)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排名主要包括世界大學綜合排名及學科排名。《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是采用湯森路透數據庫推出的世界大學排名,the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以學術同行評價為核心,重點考慮了學??蒲心芰徒虒W質量同時兼顧了學校國際化建設情況,整個指標體系與大學的重要工作相對應,符合人才培養規律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而被廣泛接受,具有較大影響力。《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由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前身為高等教育研究所)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獨立研究完成,是世界上第一個涵蓋全球大學的排名榜,提供了一個全球大學國際性評比基礎,因此具有其獨特的價值與貢獻。
三大榜單在衡量世界大學時采取從不同維度的指標及權重進行計量,因此將這三個排行榜的2011年至2013年醫學院校的排名情況進行收集,連續三年均上同榜并均位于上述三個榜單的前50名的醫學院校進行整理、,獲得到來自13個國家的64所世界知名醫學院校,這些院??芍^是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
2 研究結果
2.1 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國家分布情況
獲得的64所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分布在美洲、歐洲、亞洲和大洋洲,其各洲擁有數量的構成比分別為57.81%、29.69%、6.25%、6.25%,如表1所示。其中,美洲占37所,均分布在北美的美國(34所)和加拿大(3所);歐洲占19所,分布在西歐(13所)、中歐(4所)、北歐(2所),涉及7個國家;亞洲占4所,分布在東亞(3所)和東南亞(1所),日本2所、中國香港1所、新加坡1所;大洋洲占4所,均分布在澳大利亞。
表1各洲各國擁有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數量分布情況(單位:個)
2.2 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從上榜家數看國家分布情況
因為三個排行榜評級指標和權重各有不同,所以本研究中獲得的來自13個國家的64所醫學院校可謂具有全球影響力。因此依據上榜家數又能進一步看出各校之間在全球影響力的不同。從表2所示,三家雜志均上榜的醫學院校有20所,其中美國占10所,英國占5所,加拿大占3所,澳大利亞和瑞典各占1所;兩家雜志上榜的醫學院校有26所,其中美國16所,澳大利亞3所,英國和日本各2所,德國、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各1所;一家雜志上榜的醫學院校有18所,其中美國8所,荷蘭3所,英國和瑞士各2所,德國、芬蘭、比利時各1所。
表2從上榜家數看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國家分布情況(單位:個)
本研究對上榜三家榜單、兩家榜單、一家榜單按照比例分別賦予權重10、7、3,各國家依據上榜家數所擁有相應的醫學院校的數量乘以其權重相加之和,結果如表3所示。美國賦值總和遙遙領先,其次是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
表3從上榜家數的權重看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分布國家的賦值情況
3 結果討論
3.1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數量分布絕大部
分集中在美洲和歐洲。
從表1,我們看到64所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數量分布美洲居首,其次歐洲,該兩大洲擁有這些醫學院校數量占到87.5%。分布在美洲的37所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醫學院校全部來自北美,只分布美國和加拿大。分布在歐洲的19所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醫學院校來自西歐3個國家,中歐2個國家,北歐2個國家。因此從數量分布上看,美洲的醫學院校發展實力非常集中,而且基本集中在北美的美國,而歐洲比較分散,但整體水平稍高。
3.2擁有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的國家中發達國家占絕對主導地位。
64所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涉及的13個國家,除中國香港外,其余都屬于發達國家。但是,在1997年以前,中國香港屬于英國的殖民地,良好的高校基礎來源于英國殖民地時期,在1997年回歸中國以后,在中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國兩制的基礎上香港的各大學繼續發展達到現在的現狀。
3.3美國和英國的醫學院校對全球醫學教育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從表2我們發現,在64所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校中擁有絕對數量排在前兩位的國家分別為美國和英國。從表3我們又發現,對各國家擁有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按照上榜家數權重賦值計算總和,排在前兩位的國家依然為美國和英國。因此,不管從擁有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絕對數量還是從上榜家數看其在全球認可度來看,美國和英國兩國擁有的醫學院校在全球醫學院校中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3.4北美美國的醫學院校在全球醫學院校中的影響力居首。
從表2和表3,我們還發現北美的美國不管從擁有全球具有影響力醫學院絕對數量還是從上榜家數看這些醫學院在全球認可度來看,都是絕對領先,因此,美國的醫學院校影響力在全球是居首。
4 研究啟示
《qs頂尖大學》、《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三個官方網站對世界各國醫學學院進行國家排名,排名雖然只是暫時性的結果,但是它們可以成為推動各國醫學院校未來發展的動力。另外,雖然我們深知發達國家美國和英國醫學教育在全球的不可動搖的地位,但是鮮有人用具體數據證實它,而本研究不僅證實該結果,而且看到美國的醫學院校綜合實力對全球的影響力遙遙領先。本研究結果對于我們在國際視野下評價我國醫學院校的發展現狀,把握今后的發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篇12
胰腺實性假狀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是一種特別少見的胰腺上皮性腫瘤,是一種生物學未定或具有交界性惡性潛能的胰腺腫瘤。該病名稱較多,1996年WHO將其統一命名為胰腺實性假狀瘤,STP在組織病理學、臨床表現尤其是影像學表現,具有與其他胰腺腫瘤不同的特點,本文通過回顧2001-2008年我們收集診治的13例患者資料,對其影像學特征進行分析總結,旨在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及鑒別能力。
材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13例STP病人中,女性12例(96.3%),男性1例(7.7%),年齡7-71歲,平均年齡29.8歲,13例病人中,查體發現4例(30.8%),無痛性包塊3例(23.1%),隱痛并腹部包快5例(38.4%),急性腹痛就診的1例(7.7%)。實驗室檢查: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圍,血、尿淀粉酶及血糖均正常。
2.檢查方法 2.1 超聲檢查 STP多呈圓形或類圓形,形態規則,邊界清楚的囊、實性混合回聲,常有低回聲的包膜,根據病灶囊、實性結構的大小及范圍不同,分為實質均勻型、囊實混合型及類囊腫型,本組實質均勻型1例,囊實混合型10例,類囊腫型2例,超聲診斷準確率為60.5%。
2.2 CT檢查 CT平掃,10例為囊實混雜密度類圓形腫塊,囊性部分呈均勻低密度,CT值為10-27Hu,實行部分為等或略低密度,在囊性低密度區內可見點狀、結節狀、云絮狀略高密度影,形成典型的“溶冰狀”表現,CT值為25-48Hu,1例為密度均勻的軟組織團塊,邊緣清楚,形態尚規則,CT值38-44Hu,2例為囊性低密度團塊,CT值16-20Hu,周圍有略高密度的包膜,其中一例在包膜上有一軟組織密度結節附著。增強掃描:11例腫瘤實質部分動脈期呈輕度強化,CT值30-50Hu,1例囊性壁結節也輕度強化;靜脈期實性部分均呈明顯強化,CT值在45-88Hu;腫瘤內囊性部分,無論是動脈期還是靜脈期均未見強化表現,壁結節明顯強化,壁可有環形條狀鈣化,本組病例尚未見到。無論腫瘤位于胰腺的哪個部位,均未見膽總管及胰管擴張。
討 論
SPT是一種非常少見的交界性惡性潛能的腫瘤,發病率占胰腺腫瘤的1%~2%[1],由FRANTZ[2]于1959 年首次報道。1996年前SPT有多個臨床病理學名稱,如胰腺狀上皮腫瘤、胰腺狀囊性腫瘤、囊實性腺泡細胞瘤、胰腺實性狀上皮性腫瘤、胰腺囊實性腫瘤等,這些命名從不同角度描述了該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和病理學特征。WHO于1996年正式將該病命名為“胰腺實性假狀瘤”。
本組資料顯示,SPT好發于30歲左右的年輕女性(96.6%),平均發病年齡29.8歲,其中最小者為1例7歲少年女性,也可發生于男性(1例,占7.7%),與劉巍等[1]報道的結果相符。本病臨床癥狀無特異性,考慮與其為潛在低度惡性腫瘤,生長緩慢有關,因此多無癥狀,在體檢時發現或以腹部無痛性包塊為首發癥狀就診,當腫瘤逐漸增大時可出現壓迫癥狀及胃腸道不適癥狀,如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消化不良、體質下降等,但也可表現為腫瘤破裂所致急腹癥,與師杰等[6]報道一致。實驗室檢查AFP、CEA、CA199均在正常范圍,血、尿淀粉酶及血糖均正常。
B超和CT對SPT均有較好的診斷價值,在實際應用中,SPT的B超影像雖有一定的特征,如圓形、橢圓形,邊緣清楚,內部回聲多為囊實性,未見主胰管和膽管擴張等表現。但由于胰腺屬于半腹膜后器官,位置較深,前方有腸管及胃等空腔臟器內氣體的影響,診斷受到一定的限制,胰腺尾部易誤診為臨近器官腫瘤。
CT不受胃腸腔內氣體影響,并具有獨特的影像特點,對SPT的診斷較B超更有優勢,結合本組病例及有關文獻報道,我們總結以下幾點:1)SPT根據囊實性比例分為實質型、囊實混合型、和囊性型,但以囊實混合型最多見。2)發病部位以胰腺體尾部多見。3)CT平掃腫瘤內實性部分呈等或低密度。4)囊性部分內常有點片狀略高密度影,形成典型的“水溶冰”狀表現。5)增強掃描,實性部分動脈期輕度強化,門靜脈期以后呈明顯強化為又一特點,囊性部分內的點片狀略高密度影也隨之強化。6)囊性部分在強化前后均為低密度,不強化。7)無論哪型SPT,多有完整的包膜,增強后包膜強化明顯,與周圍組織分界多較清楚,可有鈣化。8)女性多發,臨床癥狀輕微。
SPT應與胰腺假性囊腫、無功能胰島細胞瘤及胰腺癌鑒別。
胰腺假囊腫有胰腺炎病史,囊壁薄,無壁結節,增強掃描,強化不明顯。胰島細胞瘤,多為實質型,平掃為等或略低密度實性腫塊,動態增強,動脈期與胰腺實質相比明顯強化。無女性好發趨勢。胰腺癌,腹痛明顯,呈浸潤性生長,邊緣不清,胰頭區腫瘤常有胰管擴張,AKP升高。
參考文獻
1. 劉巍,曹榮,李玉軍. 胰腺實性假狀瘤的臨床病理學及免疫組織化學觀察[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 2007,43(1):48 52.
2. 徐鐘慧,姜玉新,歐陽云淑,等. 胰腺實性假狀瘤的超聲表現[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07,16(3):233235.
3. 胡震,代文杰. 胰腺實性假狀腫瘤的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7,27(5):418420.
篇13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Among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Anhui and Jiangsu/ZHANG Jing*, QI Yu-long, LI Jun-hua, et al. * Department of Nursing,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233030), 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arly prevention. Methods Totally 1 783 medical students of three medical colleges were recrui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nd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and the status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 was investigated with 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adolescent life event scale.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 in medical students was 11.6%. Internet addiction disease was associated with sex, study stress,grade,major,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health adjustment,positive coping and negative coping(P
【Key words】 Internet;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s;Mental health;Regression analysis;Students,medical
網絡成癮為過度的網絡使用、病理性的網絡使用,在全球范圍內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1]。網絡成癮目前還沒被看作是一種疾病,但引起越來越多的爭議和精神失調,從而被共同命名為計算機和網絡成癮[2]。據報道,美國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比例為8%~13%[3]。有研究報道,我國大學生網絡成癮發病率為1.6%~15.8%[4-5]。為了解醫學生網絡成癮的危險因素,筆者于2009年3-6月對蚌埠醫學院、皖南醫學院和徐州醫學院3所醫學院校學生網絡成癮現狀進行了調查,以探索網絡成癮的主要影響因素,為網絡成癮的早期干預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隨機從3所醫學院校所有專業整班抽取一、二、三級學生1 783名作為被試,其中一年級學生623名,二年級學生545名,三年級學生615名;男生1 001名,女生782名;臨床醫學學生992名,預防醫學學生122名,護理學學生508名,其他專業學生161名。共發放問卷1 900份,收回有效問卷1 783份,有效回收率為93.8%。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包括性別、年級、學校、以及專業4個條目。
1.2.2 網絡成癮量表 國內臺灣大學陳淑惠[6]以大學生為樣本編制出中文網絡成癮量表,共26個題項,為4級自評量表??偡执韨€人網絡成癮的程度,分數越高,表示網絡成癮傾向越高。陳淑惠報道的全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4,2周之后的再測信度為0.83。各因素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則介于0.78至0.90之間。
1.2.3 《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7] 標準詳細界定了網絡成癮的“癥狀”、“病程”及“嚴重程度”。癥狀標準共7條,概括為:①對使用網絡的渴求;②減少或停止使用后的戒斷;③耐受;④對網絡的使用難以控制;⑤不顧危害性后果;⑥放棄其他活動;⑦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確診須具備①和②的2條核心癥狀及后5條附加癥狀中的任意1條。病程標準為平均每天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6 h、符合癥狀標準≥3個月。2名評定員間各癥狀條目一致性為0.893~0.980,Kappa值為0.73~0.87(P<0.01)。不同技術職稱評定員間癥狀診斷一致性為0.962~0.988,Kappa值為0.89~0.95(P值均<0.01)。
1.2.4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劉賢臣[8]編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調查過去1 a內給醫學生帶來心理反應的負性生活事件,該量表為自評問卷,由27項負性生活事件構成,基于因子分析該量表可以分為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其他6個因子。對每個事件的回答方式應先確定該事件在過去1 a內發生或未發生,若發生則根據事件發生時的心理感受分5級評定,即無影響(1)、輕度(2)、中度(3)、重度(4)或極重度(5)。該量表的α系數為0.839,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1.2.5 特質應對方式問卷 采用姜乾金等[8]編制的“特質應對方式”問卷,該問卷為自評量表,由積極應對(PC)和消極應對(NC)2個維度組成,各包含10個條目。被試對每一種應對方式作出1~5級選擇回答。積極應對維度的α系數為0.754,消極應對維度的α系數為0.716。
1.3 統計學處理 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 16.0統一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影響因素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醫學生網絡使用狀況 在調查的1 783名學生中,207人符合網絡成癮診斷標準,檢出率為11.6%。
男生網絡成癮檢出率為16.8%,高于女生(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網絡成癮影響因素分析
2.2.1 生活事件對醫學生網絡成癮的影響 成癮組醫學生在生活事件的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健康適應因子上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3 網絡成癮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以是否網絡成癮為應變量,以性別、年級、專業、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其他、消極應對和積極應對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人際關系、學習壓力、消極應對均進入回歸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3 討論
3.1 網絡成癮率 調查結果顯示,醫學生網絡使用率為100%,表明網絡使用在醫學生中得到普及。醫學生網絡成癮率為11.60%,與國內外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研究結果(7.1%~15.8%)相近[9]。
3.2 網絡成癮的影響因素
3.2.1 性別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調查顯示,男生網絡成癮率是女生的2.08倍,與有關研究的結果[10-12]一致;大多數研究認為網絡成癮以男性居多,也有研究發現成癮者無性別差異[12]。造成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是研究的方式不同、調查工具不同及樣本選擇不同所致。本研究出現性別差異,可能是因為男女醫學生對于感情的宣泄和處理方式不一致:男生好奇心強,易追求新事物,在遇到心理沖突和困惑的時候不愿對同伴、家長、教師傾訴,更多尋求陌生人幫助,當男生無法解決這種矛盾的時候,他們可能會選擇在網上尋求支持,從而導致網絡成癮,女生更多地向現實中的朋友尋求幫助,其原因及其機理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3.2.2 人際關系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網絡成癮貢獻比較大的是人際關系,與梅松麗等[14]研究結果一致。網絡成癮大學生人際適應差的原因通常是不能主動與周圍的人交往,特別是沒有知心朋友,難以獲得別人的認可,或是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出現人際關系適應不良和自我適應不良的情況時,只有上網獲得交流與溝通[15]。
3.2.3 學習壓力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研究發現,一些負性生活事件如考試失敗、重修或重考等學習壓力成為影響網絡成癮的主要因素,與梅松麗等[14]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網絡成癮者在學業上普遍處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在學習上易遭受挫折,沒有自信心,在學業上他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經常出現考試失敗或補考,得不到同學教師的尊重。但是其個性中又有對于自我實現和成就感的強烈渴望,為了獲得成就感,于是就在游戲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形成惡性循環。
3.2.4 消極應對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不同網絡使用的醫學生在應對方式的風格上有很大差異。成癮醫學生多采用消極行為方式應對問題,而未成癮醫學生較多采用積極的行為方式應對問題;消極應對方式不利于個體緩解應激事件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生活中較多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人容易出現網絡成癮。陳川等[16]在對網絡成癮研究中發現,具有遭遇挫折或阻撓,沮喪、悲觀特征的大學生容易網絡成癮。醫學生正處在心理行為發展的重要階段,具有較好的自我調節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是其提高應對能力的重要心理資源。提醒教育工作者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醫學生應對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從根本上提高醫學生心理應對能力。
4 參考文獻
[1] SUN DL,CHEN ZJ,MA N,et al.Decision-making and prepotent response inhibition functions in excessive internet S Spectr,2009,14(2):75-81.
[2] ZBORALSKI K,ORZECHOWSKA A,TALAROWSKA M,et al.The prevalence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pupils.Postepy Hig Med Dosw,2009,63(2):8-12.
[3] WHANG LS,LEE S,CHANG G.Internet over-users’psychological profiles:A behavior sampling analysis on internet addiction.Cyb Psychol Behav,2003,6(2):143-150.
[4] 趙朋,毛富強,劉莉,等.醫學生網絡成癮障礙內觀認知療法對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4):429-432.
[5] ZHANG L,AMOS C,McDOWELL WC.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ternet addic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Cyberpsychol Behav,2008,11(6):727-729.
[6]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等.中文網絡成癮量表之編制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2003,45(3):279-294.
[7] 陶然,黃秀琴,王吉囡,等.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的制定.醫學雜志,2008,33(10):1188-1190.
[8]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06-108,120-122.
[9] CHIEN CHOU,MING-CHUN H.Internet addiction,usage,gratification,and pleasure experience: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p Educ,2000,35(1):65-80.
[10]Ph.D.Predictors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on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Cyberpsychology,2008,11(3):363-366.
[11]KEUM SJ.Internet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J School Health,2008,78( 3):165-171.
[12]YANG CK.Sociopsychiatric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s who use computers to excess.Acta Psychiatr Scand,2001,104(3):217-222.
[13]趙曉蓉,戴文濤,周衛平.大學生網絡成癮及其相關因素調查分析.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17(8):657-658.
[14]梅松麗,葛魯嘉,寇長貴,等.大學生網絡成癮者的生活事件及適應性. 學校心理衛生,2008,22(3):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