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康復護理的措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康復護理特點
1.1 早期介入 有些時候患者之所以恢復速度快,除了因為手術本身很成功之外,還有就是康復護理工作的早期介入。一般神經系統癥狀穩定后即可介入。
1.2 自我護理 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不再是單一的過程,一定要教會患者學會自我護理。
1.3 功能訓練 從良肢位的擺放到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這里的功能鍛煉,一定要要求患者、患者家屬、康復治療者共同完成,尤其是患者本人的參與積極性,直接決定著后期恢復效果。
1.4 患者心理干預 剛剛挽回生命的患者很難接受目前的自己,大多情緒波動,比較痛苦和擔心,要積極給予心理上的安慰與支持,使其傾訴內心的痛苦和煩惱,減少心理負擔??祻椭笆紫纫獙颊哌M行心理上的康復,心理護理貫穿康復護理的始終。
2 康復護理的基本目標
2.1 維持與改善患者殘余機能 充分活動肢體,防止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
2.2 幫助患者進行功能訓練 早期臥床患者一般活動少,康復護理人員要幫助其活動,以減少機能的喪失。
2.3 告知家屬患者的情況及需要 向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具體康復措施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并要求家屬必須參與到患者的康復護理與康復治療中來。
2.4 充分發揮患者本人的潛能 積極的鼓勵患者,使其主動參與各種機能訓練,最大化的發揮其潛能。
3 康復護理的基本措施
3.1 一般基礎護理和康復護理 見表1。
3.2 預防畸形和并發癥
3.2.1 變換和姿勢 早期變換和姿勢可以預防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褥瘡,肺部感染等,還可預防因患肢長時間受壓,不感痛苦,而造成的患肢肩、髖關節的疼痛與攣縮。
3.2.2 預防壓瘡 壓瘡一旦發生,不僅給患者增加痛苦,而且還會增加精神負擔,嚴重時甚至引起全身敗血癥而危及生命。因此,護理中要防止局部皮膚長期受壓,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保持局部皮膚的清潔和干燥,按摩背部及受壓局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全身營養狀況等。
3.2.3 氣管切開護理:保持病室適宜的溫濕度,通風、清潔。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床頭抬高15°~30°,定時翻身扣背,預防墜積性肺炎的發生。
3.2.4 預防關節攣縮變形 長期臥床或者運動受限制者,由于關節、軟組織、肌肉缺乏活動或被動運動范圍受限而出現關節攣縮。因此要對患者進行各個關節、各方向的全范圍被動運動,預防關節攣縮,也要注意保持主要關節的合適,矯正患者不良姿勢,以防止髖外展、外旋畸形、膝屈曲畸形、足下垂等攣縮畸形的發生。
3.2.5 功能訓練 協助治療師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加強各大小關節被動運動、主動運動、抗阻力運動等,在訓練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克服恐懼心理和疼痛顧慮。
3.3 促進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的護理
3.3.1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 幫助或引導和患者進行床上活動、進食、洗臉、個人修飾、入浴、穿衣、下床、入廁、整理床鋪、使用家庭用具,移動、戶外活動等日常生活動作。
3.3.2 飲食護理 飲食宜清淡、高熱量、高蛋白,禁食辛辣刺激、冰冷過硬的食物。對于有吞咽障礙的患者進食時應選擇質地較粘稠的食物,采取端坐位,避免嗆咳。若每日進食不能保證總攝入量,應留置胃管進行鼻飼飲食。
3.3.3 排尿護理 訓練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癱瘓患者排尿,是康復護理的重要內容。可采用誘導排尿法,如用溫水沖洗會陰或讓患者聽流水聲,以引起排尿反射,也可采用定時按壓下腹部(3h一次)等辦法,若無效則進行留置導尿。對后期截癱患者應教會其自我清潔導尿法。
3.3.4 排便護理 指導患者者建立合理的食譜,增加粗纖維食物,多飲水,建立有規則的排便功能,并定時排便。必要時可口服緩瀉劑、或使用通便劑、灌腸等。長期腹瀉患者,便后用軟紙輕擦,用溫水清洗,并在周圍涂油膏,以保護局部的皮膚;對結腸造口術的患者,要教會他們自己進行沖洗處理,正確清潔造口和使用假肛袋等。
3.3.5 姿勢轉移及步行訓練 步行前要對患者進行站立平衡訓練、姿勢轉移訓練,如從床上轉移到椅子上,再從椅子上轉移為站立,或者指導患者使用輪椅或拐杖、手杖等。
3.4 觀察患者病情及康復訓練過程的變化 包括患者的基本情況,活動能力、心理反應以及失去的和殘存的機能及機能恢復情況等,并認真做好記錄。
3.5 學習和掌握有關對病、傷、殘者的功能評價:并定期參加康復團隊的初期、中期、后期評定會,以更好地了解患者情況。
3.6 實施心理護理 康復護理的對象有其特殊的、復雜的心理,往往表現出精神抑郁、憂愁、焦灼、煩惱、感情脆弱,甚至出現精神障礙和行為異常。應針對不同患者心理特點及不同表現采取相應護理措施,同時要以良好的語言態度,儀表行為去影響患者的感知和認識,幫助他們改變異常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軀體癥狀。使其重新認識自我價值,激勵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以最佳的心態配合治療和進行積極主動的康復訓練,從而保證康復計劃的順利實施。
3.7 康復病房設施和環境,要求應與一般病房有所差別。
3.7.1 無障礙設施 要以坡道設施或電梯替代階梯,以方便使用輪椅者的活動,一般要求坡道的坡高與坡長的比例應為1:12,最少也應控制在1:8,坡道兩側應設0.85米高的扶手,各種設施均以適應患者的需要為準:如門把手、電燈開關、水龍頭、洗面池等的高度均應低于一般常規高度;病室、廁所的房門應以軌道推拉式門為宜;衛生間的過道不應小于120cm,墻體陽角部應做成圓角或切角;在廁所、樓道的一側或兩側要安裝高度80cm~85cm的扶手,以便于康復對象的行走、起立、入廁等訓練的扶助等。
3.7.2 病房布置要安靜、溫馨、整潔、舒適、安全。
3.7.3 適當放寬探視條件,便于家人和陪護學習掌握康復護理和康復訓練技能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3.8 患者出院后往往帶著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故返家后的康復護理工作并未終止,接下來的護理活動主要是如何幫助他們真正成為家庭、職業單位或社區的一員,幫助他們重新適應環境。出院后對患者可進行必要的自我生活護理和有關疾病康復知識的衛生宣教,也可采用家訪護理方式進行,由此提高和鞏固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同時,回家后的康復護理及康復訓練計劃需要家庭成員的參與和幫助,因此必須向家屬講授有關的康復護理、康復訓練的知識和技能,以便患者能夠得到家庭成員的最大幫,為其進一步恢復做好基礎。
4 討論
篇2
2.1 焦慮的心理護理 多見于冠心病初次發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過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導致并發癥和不良預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晝夜變化,患者對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產生焦慮心理,特別當心律失常頻繁發作時,患者顧慮重重,心神不定,焦慮不安,睡眠減少,情緒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針對這樣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們的個性,講述有關本病的知識,給予耐心的心理疏導,穩定其情緒,使其正確理解護理要求,從焦慮狀態中解脫出來,消除疑慮,自覺配合治療和護理。
2.2 緊張恐懼的心理護理 多見于再發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復發作,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這類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復發作,藥物療效差,對疾病的恢復失去信心,總感到身體不適,表現為抑郁、悲觀、愁眉不展,對人冷漠。
恐懼心理在臨床上常常表現為緊張狀態。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間發作或夜間癥狀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覺前即開始精神緊張,有的患者看到搶救別的患者而緊張恐懼,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搶救儀器及吸氧的裝置精神就緊張,促使病情加重。針對這種心態,患者入院后即以熱情親切的態度與之接觸,主動介紹監護室的環境,用穩重嫻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時,運用暗示、說服、示范、誘導等方法,讓患者學會放松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緊張心理因素,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信賴感和安全感,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3 憂慮的心理護理 憂慮心理在臨床上表現為對未來事件及其結果的擔憂。多見于緩解和恢復期的患者,這類患者擔憂冠心病復發,擔心出院后病情發作得不到醫護人員的及時治療和照顧。有的患者愿意讓一直負責他的醫生治療,擔心更換醫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誤治療。針對這種心理,我們制定措施,加強有關疾病知識的宣傳教育,讓患者及家屬了解掌握冠心病的發生機制、治療休養中的注意事項及自我保健自我救護等知識。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轉,緩解期只要耐心堅持治療,定期隨診復查,精神開朗,查明并避免誘發因素,就可減少或不再發作。
2.4 否認的心理護理 有的患者不承認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對可能發生的嚴重后果缺乏思想準備,相信自己的身體會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壯的身體會得病。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主動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醫生的診斷告訴患者,使患者認識疾病的程度,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疏導,使患者承認患病,同時講解病情,介紹當前冠心病研究的進展,明確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癥,回避只能對自己不利。同時結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實例現身說法,請病情緩解的患者介紹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切身體會,以增強患者信心,使患者認清疾病,配合治療。
2.5 角色紊亂的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 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紹同種患者康復的病例,創造機會讓患者與康復者見面,讓他們之間直接交談,進行雙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紹者與聽者之間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觀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復的,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
2.6 滿足患者對疾病有關知識的需求心理 給患者講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冠心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一系列變化過程。心絞痛的誘因、治療藥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訴患者每項檢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項,檢查后及時將檢查結果反饋給患者。
3 冠心病康復護理
3.1 冠心病康復護理的目標:改善心臟功能,減少再梗和猝死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包括:①從冠心病有臨床表現時就開始采取措施進行康復;②康復服務的范圍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職業康復,并維持良好適應性;③對潛在的疾病過程,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推遲其發展。具體內容包括控制危險因素,增加患者相關知識,減少心理的焦慮和抑郁,進行醫院、家庭和社區三階段康復治療,提高其再就業的能力。
3.2 康復護理的具體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包括吸煙、血脂代謝異常、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腎臟病、靜坐的生活方式、過多生活壓力等。根據WHO調查報告顯示,由吸煙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約為20%,如果停止吸煙1年,冠心病發生率將減少50%,停止吸煙15年以上,引發冠心病的可能性將很小。
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心絞痛發作處理、服用藥物(如擴張冠狀動脈藥、抗凝藥及抗心律失常藥等)的注意事項及毒副反應、運動時選擇運動種類、強度、頻率、時間的方法、質量的技巧等。
4 討論
患者對康復方案的依從性卻影響著康復效果。設法提高患者對危險因素的意識和執行自我護理性康復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對康復方案的依從性。
篇3
冠心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病癥之一,雖然經過正規的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免于病癥的威脅,但是稍有疏忽極有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所以在當前的冠心病治療過程中,護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我國到2020年左右會迎來以冠心病為主的心血管病高發期,因此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對于冠心病的護理研究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工作重點,也是當前醫護工作的核心基礎。
1冠心病概述
冠心病也被稱之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主要指由于脂質代謝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質沉著在原本光滑的動脈內膜上,在動脈內膜一些類似粥樣的脂類物質堆積而成白色斑塊,經過時間的長期積累而逐步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這些斑塊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增多,從而造成動脈腔狹窄,使得血流受到制約而出現減緩,引起心臟缺血和心絞痛病癥。心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作用就好比一個永不停止的工作泵,隨著心臟的收縮來促進血液的循環,從而使得血液之中存在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給身體各個器官,以供各組織和細胞代謝的需要。而在這個過程中,心臟自身的影響與氧氣又是如何補充的呢?通常都是在主動脈的根部分出了兩條動脈,從而負責心臟本身的血液循環系統,這條血脈也被稱之為冠狀動脈,但是由于人們在生活中各類脂質代謝不正常,使得血液中的脂變較為嚴重,使得原本光滑的動脈內膜上逐步產生了一些類似于粥狀的脂類物質,從而使得動脈管出現硬化病變,進而引起了較為嚴重的心臟堵塞病癥。
2冠心病護理措施
2.1心臟的康復治療與護理。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冠心病的治療過程中,通常采用運動治療法對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冠心病治療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急性住院治療階段,恢復門診治療階段和社區家庭治療階段。急性住院治療階段的治療方案主要是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早期康復治療方式,通常都是在監護病房進行的治療過程。在這個階段的治療中主要包含了早期活動和早期離床治療兩個方面,在這個環節一般要對病人的活動強度進行控制,使得代謝當量約為(METS)[1METS=3.5ml/(kg?min)],在這環節的病人活動中,主要包含了生活、進食、大小便以及簡單的上下肢運動等。而活動的時候所引起的血脈流動通常都是以力學性質進行改變的,同時心率不能夠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一般在這個環節之中,是不能夠出現其他任何癥狀的過程,心電圖也沒有缺血現象進行改變的模式。
2.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護理。
2.2.1焦慮心態下的心理護理。這種心態多見于冠心病初次發生的患者,而且可能通過急活交感神經系統產生不良的并發癥和多發癥,進而造成了不良后果與影響。由于現階段的冠心病分析中,常常會出現患病者由于腦力過渡、精神疲勞和對自己病癥是否能夠得以治療出現焦慮心態,這就造成心神不定、焦慮不安等心態的產生,使得原本不怎么嚴重的病癥變的更為嚴重。針對這些現狀,我們要在工作中充分的了解患者的個性心理,講述有關本病的認識,從而消除患者的心理疏導和穩定情緒,使得病人能夠正確理解護理要求,從而積極的配合治療。
篇4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9年5月-2011年2月于筆者所在醫院治療的1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82例,女60例,年齡49~78歲,平均(59.6±8.7)歲。患者臨床癥狀包括咳痰、慢性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悶等。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的相關診斷標準[3]。同時,根據排除其他因素或疾病誘發的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病變。
1.2 肺康復護理 肺康復護理內容主要有:(1)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及指導: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危險因素、發病機制、吸入性藥物治療的干預效果(包括吸入性皮質激素、長效抗膽堿能等治療藥物)、肺康復治療作用及飲食指導的意義。(2)咳嗽及排痰方式:身體保持直立,深吸氣后,雙手將腹部按壓,將上身向前稍傾斜,咳嗽并收縮腹肌,排出肺部深部痰液;(3)指導患者開展耐力及耐寒練習:根據患者自身特點開展耐力訓練,運動強度一般采取50%~70%的最大耗氧量有氧鍛煉項目,20~30 min/次,3~4次/周;患者由于患病時間長,機體抵抗力較差,氣溫差異是誘導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重要誘因,應進行耐寒練習。(4)呼吸肌的鍛煉:取直立、端坐,同時深呼吸,吸氣的同時提胸、鼓腹,縮唇并慢慢呼氣同時收腹,使胸廓下降。呼氣長短依患者耐受能力情況,循序漸進地反復練習。(5)飲食指導: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病變,大部分患者營養狀況較差,讓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熱量及維生素含量較高的食物,增強免疫力,降低感染發生幾率。(6)心理干預護理:首先對患者心理障礙進行常規評估,對存在輕度心理障礙的患者,可采取啟發激勵、交流誘導等方式進行心理支持,鼓勵患者樹立治療信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配合;對有嚴重心理障礙患者,同時開展專業心理護理干預及治療。
1.3 觀察指標 護理前后測定的呼吸功能指標有:氣峰流量(PEF)、一秒率(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最大呼氣中期流量(MMEF);血氣指標: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檢驗水準a設定為0.05。
2 結果
2.2 康復護理前后患者的血氣變化 康復護理后,PaO2、SaO2分別是(77.23±7.76)kPa、(93.54±4.72)%明顯高于康復護理前的(64.56±6.69)kPa、(83.79±8.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中老年人呼吸系統常見病。目前,藥物療法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療主要方法,但藥物治療并不能阻止疾病的進行性進展,且長期服藥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心理及經濟負擔。對肺功能開展康復護理,其出發點是從該病發病機制著手,增強肺功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4]。本組中,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開展肺康復護理的主要方式有運動鍛煉、呼吸肌訓練、健康教育及管理、正確咳嗽、排痰,飲食指導及心理護理干預。其中,運動鍛煉是開展肺康復護理的最重要內容,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中[5],骨骼肌的功能降低及消耗及心肺功能降低是導致患者運動耐力、活動能力逐漸降低的重要因素,這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應將運動康復鍛煉作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一部分,使其積極參與掃地、種花等較輕的家務,開展各項運動[6-8]。
總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開展肺的康復護理工作任務艱巨,要對患者合理有效地指導、宣教及管理,每個方面都非常重要,康復護理管理可綜合各個環節,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盡快康復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關麗嬋,陳美珠,趙娟娟,等.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康復護理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2):333-334.
[2] 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存質量評估[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4,3(4):225-227.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16-17.
[4] Ries A L,Bauldoff G S,Carlin B W,et a1.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oint ACCP/AACVPR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Chest,2007,131(suppl):41-42.
[5] 秦愛琴,吳旭芳,王蘭芳.護理隨訪對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健康行為及肺功能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7,22(15):72-73.
[6] Santiworakul A,Jarungjitaree S,Jalayondeja W,et a1.Effect of lower extremity exercise on muscle strength and physical capac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J Med Assoc Thai,2009,92(4):556-563.
篇5
腦卒中患者的后遺癥發生率相當高,存活者中約有60% 80%的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機體功能障礙,約15%的患者日常生活無法自理,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1-2]。如何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備受關注,常規的護理方法并不能有效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表明綜合康復護理在這方面具有顯著的效果[3]。本研究選取了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80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80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所制訂的腦卒中偏癱診斷標準,無心、肝、肺、腎等器官功能衰竭[4]。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59.1±2.8)歲,平均病程(5.79±1.13)d;腦出血12例,腦梗死28例;病變在左大腦半球17例,在右大腦半球23例。試驗組男20例,女20例,平均(58.9±2.9)歲,平均病程(5.80±1.15)d;腦出血14例,腦梗死26例;病變在左大腦半球19例,在右大腦半球2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臨床資料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腦卒中治療和常規的臨床護理方法,試驗組在對照組的治療與護理基礎上采用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措施:(1)肢體訓練:正確擺放患者的肢體并翻身,護士幫助被動運動患側肢體,逐漸加大活動度,以不引起疼痛為度;練習腕關節和踝關節的背伸牽張;訓練變化,抬高床頭30°坐位,患者的最長承受時間達到30 min 后隔天增高床頭10°訓練,直到能維持90°坐位30 min后開始患側、健側起坐練習;訓練站立平衡、坐站轉移、步行訓練,練習穿脫衣服、洗漱、梳頭、用餐和處理便后等。遲緩期強調正確姿勢,訓練側臥起床、翻身,痙攣期強調練習放松痙攣肌,抗痙攣手法及誘導訓練分離運動,將訓練日?;顒幽芰ψ鳛樽鳂I治療的主要部分[5]。(2)語言訓練:若患者并發語言障礙則給予語言訓練,清楚而緩慢地與患者進行對話交流,給其足夠的回答時間,鼓勵其積極與他人交流;播放影音來給予患者有意義的感官刺激;引導患者以聊天的方式與家屬展開語言溝通、通過有聲的方式閱讀書報,逐步恢復語言交流、認知、溝通、思維等重要功能。(3)健康教育:教給患者基礎的腦血管疾病知識,使其了解治療藥物方案,制定良好的作息計劃,積極配合治療時間,使睡眠質量提高;改善患者的飲食結構,調整為高蛋白、低脂肪、低鹽、低糖飲食,多食水果、蔬菜[6]。進行康復訓練,教給患者家屬正確的護理方法及輔助訓練,在非治療期間也可以使患者接受到部分訓練,降低護理不當引起的再次損傷??祻陀柧?5 min/次,1次/d,每周5 次。組織同病區的家屬及患者通過小組的形式討論,介紹成功經驗,交流心得,彼此鼓勵,每次30~60 min,每周2次。(4)心理輔導:護士要誘導啟發患者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疾病,鼓勵其積極樂觀、充滿信心,給患者簡單介紹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轉歸,采用集體觀看康復錄像或發放宣教小冊子的形式提供健康宣教資料。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鼓勵、引導、幫助患者發揮其機體潛在功能和殘余功能。加強對患者家屬進行的心理疏導,為患者的康復創造有積極意義的環境支持,激發其康復的興趣。護理前后利用Barthel指數(BI)評定并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1.3 療效評價標準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BI)指數評價法評分:0~25分表示非常嚴重的功能缺陷,25~50分表示嚴重的功能缺陷,50~75分表示中度功能缺陷,75~100分表示基本自理或輕度功能缺陷,100分表示完全自理[7]。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對比
兩組護理后Barthel指數均顯著提高,但試驗組提高比對照組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日常生活能力對比
試驗組護理后日常生活能力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研究表明給予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能夠調動其腦組織內的殘余細胞從而發揮代償作用,促進細胞再生和組織重構,從而使機體功能盡早改善或恢復[8]。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包括肢體訓練、語言訓練、健康教育、心理輔導,能有效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肢體活動能促進相應皮層增加腦血流量,大大降低肌肉的萎縮,同時關節活動度增大,能防止發生萎縮、畸形等,這是藥物治療所無法替代的功效。利用病房的生活環境,將患者的肢體練習融入到護理及日常生活中,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9]。加強患者的語言訓練,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從被動訓練逐漸轉變為主動練習,恢復患者的語言功能。加強健康教育,讓患者及家屬認識疾病的知識及采取的治療方案,掌握康復訓練的技巧,積極配合,改善飲食及睡眠,消除恐懼、悲觀心理[10]。心理治療能顯著加速康復,護理時要注重患者的感受,以聊天的形式充分了解患者的述求,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和積極樂觀的態度。綜合護理中注重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其采取早期康復行為,使患者的殘余機能實現恢復,最大限度地恢復其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中,試驗組護理前后BI的提高比對照組更加明顯,試驗組護理后日常生活能力也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麗.腦卒中偏癱病人的早期康復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7):30-32.
[2]霍瑞霞.早期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1):15-16.
[3]劉丹,陳紅.綜合護理干預對急性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24):23-24.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各類血管病診斷要點[S].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6,29(6):379-380.
[5]甄君,歐建英,朱華.早期康復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影響的臨床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8):1-2.
[6]付娟,羅婷,張薇.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24):2999-3000.
[7]王維治.神經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87.
[8]謝見歡.護理干預對減輕手外傷患者術后疼痛效果比較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12-14.
篇6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對象來自于該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58例資料,有男34例和女24例,年齡范圍為50~69歲(符合正態分布資料),平均值為(59.1±12.9)歲。統計資料入選標準:所有納入研究的患者臨床診斷結果符合腦卒中偏癱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患者入院治療時生命體征基本平穩,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情況,患者均知情并且同意參與該研究進行的隨訪調研工作。統計資料排除標準:排除精神病患者,排除同時合并其他嚴重的內科疾病患者。所有5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根據一般資料相近的原則分為兩組:選擇早期康復護理方法的32例為觀察組,常規護理的26例為對照組。
1.2 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護理期間均常規使用神經內科類藥物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主要護理內容包括嚴密監視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情況;注意維持水電平衡和為患者補液;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對不良反應及時報告并針對性處理等。觀察組患者在以上護理基礎上加用早期康復護理,具體方法為采用一對一的護理模式:每位患者對應一名專門的護理人員,有該護理人員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理的康復訓練方法進行護理,每天進行1次或2次,每次康復訓練時間以30 min左右為宜,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可適當調整。
1.3 評分標準
評分依據為Fugl-Meyer評分量表中的評分標準,量表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維度:①生活能力方面的維度,②肢體功能方面的維度,分別在護理后3個月時和半年時各進行1次評分,以此評價不同護理方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護理效果。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對獨立樣該組間的平均值資料(x±s)的比較方法選擇t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評分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9±1.1)分VS(3.0±0.9)分](P
表1 兩組腦卒中偏癱患者護理效果比較表[分,(x±s)]
3 討論
篇7
[
關鍵詞 ] 護理干預措施;產后;盆底功能;康復影響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5(a)-0036-02
當前,越來越多產婦出現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此疾病現已引起社會及醫務人員的廣泛重視??梢哉f,產婦盆底功能障礙疾病嚴重危害著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婦女的生活質量,現有許多報道指出,適當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將有可能改善產婦的盆底功能,促進其康復,筆者結合多年的婦產科臨床經驗,針對本院的80例初產婦進行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下面將就此展開論述,現將研究報道敘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婦產科2012年9月—2014年2月期間所接收的產后6周在我院進行復查的80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其年齡范圍為22~36歲,孕周為37~42周,均為單胎產婦,且全未出現妊娠合并癥、急性、慢性傳染病。醫務人員根據產婦的自身意愿,將其隨機分為40例觀察組與40例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在年齡、孕周、健康狀況等方面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及飲食常規護理干預 ①對這兩組產婦進行常規的健康教育,尤其注重對產婦進行盆底肌保護的健康教育,例如在產后一個月內應當多加休息,避免勞累,禁止盆浴,在兩個月內禁止同房等,避免在產褥期出現感染。另外,必須向產婦說明在產后應當避免負重,盡量不要久坐或就蹲,避免過度增加腹壓。
②對這兩組產婦進行飲食護理干預,指導患者在產后多食用蔬果,健康飲食,尤其禁止喝酒、抽煙、飲用濃茶、咖啡及其他辛辣食物。
1.2.2觀察組產婦的護理干預措施 依據觀察組產婦適應癥和禁忌癥制定護理治療方案。盆底肌鍛煉方法:作縮進動作,每次時間≥3 s,之后放松。持續15~30 min,2~3次/d電刺激法:電刺激強度必須檢查以患者耐受,感知不到疼痛為前提。
1.3觀察指標
于產后3個月測定2組產婦盆底肌肉張力(0~5級,級別愈高,表示恢復效果愈好),問卷調查其尿失禁、性生活滿意度等,POP-Q評分評價盆腔器官脫垂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孕婦產后3個月盆底肌力比較
2組產后3個月盆底肌力測試評分情況比較,可以明顯發現觀察3級及以上例數多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2組產后3個月盆底肌力比較(n)
2.2 兩組產后3個月隨訪尿失禁、性生活滿意度和盆腔器官脫垂情況比較
2組產后3個月隨訪尿失禁、性生活滿意度和盆腔器官脫垂情況比較,如表2。
表2 兩組產后3個月尿失禁、性生活滿意度和盆腔器官脫垂情況比較
[n(%)]
3討論
根據臨床資料表明,當前我國的已婚育女性中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礙。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一般表現為產婦在產后出現子宮脫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狀況,這是由于患者在妊娠期由于子宮增大,對盆底慢性牽拉引起不同程度的軟組織損傷,盆底支持結構出現缺陷、損傷,最后引起盆腔器官脫垂、壓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等盆底功能障礙。
關于產后盆底肌康復訓練方法,目前有Kegel盆底肌訓練、陰道啞鈴、電刺激、生物反饋等,但鑒于以上醫療護理器械在基層醫院尚未得到完全普及應用的現實,本文針對觀察組進行盆底肌評估,并進行盆底肌鍛煉,加以電刺激療法的專業系統化護理治療進行護理干預;而對照組僅僅是進行普通的產后健康教育及常規的康復護理。主要探討了護理干預措施對產婦產后盆底功能康復的影響。結果發現應用盆底肌評估加盆底肌鍛煉,輔助電刺激療法的專業系統化護理治療的觀察組產后3個月隨訪盆底肌級別≥3級例數明顯多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護理療法對促進產后盆底肌功能恢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通過對產后6周以后的產婦進行護理干預,包括盆底肌肉的針對性訓練,能夠減輕輕度及中度子宮脫垂,陰道膨出,對因生育引起的各種尿失禁療效顯著,陰道緊縮度增強,性生活質量提高,腰背痛癥狀減輕,因此可以據此制定盆底肌治療個性方案,借助電刺激療法和常見的康復鞏固訓練,在基層醫院有明顯的推廣應用價值。
[
參考文獻]
[1] 楊繼忠,劉靜華,蔣瑩.產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復干預療效觀察[J].醫藥前沿,2012(17):124-125.
[2] 蘇曰華,劉萍,崔福鸞.陰道正常分娩對盆底組織的影響及產后康復治療措施探討[J].吉林醫學,2011,32(3):446-447.
[3] 賴俏紅,黃惠芳.120例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1(25):13-14.
[4] 易念華,劉海意,喬福元,等.武漢市初產婦盆底肌力調查及產后早期康復治療的療效觀察[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0,24(5):361-363.
[5] 高原,李雯華.產后盆底康復的個體化治療100例臨床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7(8),936-939.
[6] 鄧海英,劉芬,胡建梅.產后婦女盆底肌康復的護理研究[J].醫學信息,2011,24(9):24-27.
[7] 朱蘭,郎景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防治策略[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42(12):793-794.
[8] 鄧海英,胡建梅,劉芬,等.產后婦女盆底肌康復的護理研究[J].醫學信息雜志,2011,24(9):601-602.
[9] 王雅賢,劉穎琳,陳少青,等.產后盆底肌肉訓練對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4(8):593.
[10] 符白玲,鄧惠貞,羅燕琴,等.盆底肌肉康復器預防早期產后尿失禁的臨床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雜志,2009,7(7):1911-1912.
[11] 王鳳珍,張虹霞.盆底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用于產后盆底功能恢復作用的分析[N].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20):3248.
[12] 鄧曉云,張海燕,吳秀娜.女性產后盆底功能康復技術應用的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雜志,2011,24(12):627-628.
篇8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現肢體偏癱的腦梗塞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齡48-85歲,平均年齡(63.8±1.5)歲;腦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46-84歲,平均年齡(63.9±1.4)歲;腦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項自然指標兩組研究對象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納入標準
① 患者有明確的腦梗塞病史;② 肢體偏癱癥狀確實為腦梗塞所導致;③ 腦梗塞患病時間在10年以內;④ 患者年齡在45-90歲之間;⑤ 患者整體情況良好不會有生命危險;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導致肢體偏癱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① 患者沒有明確的腦梗塞病史;② 肢體偏癱癥狀不能夠確定為腦梗塞所導致;③ 腦梗塞患病時間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齡在45歲以下,或在90歲以上;⑤ 患者整體情況不佳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導致肢體偏癱疾??;⑦ 患者不愿參與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規腦梗塞偏癱護理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實施護理;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加用康復訓練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經常幫助患者改變;② 實施科學合理的肢體被動訓練;③ 按照一定順序實施肢體訓練;④ 鼓勵患者盡可能多的實施主動運動;⑤ 坐位訓練;⑥ 站位訓練;⑦ 步行訓練[1]。
1.5 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服務計劃實施總時間、腦梗塞護理服務滿意度、肢體偏癱恢復效果等指標進行對比研究。
1.6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顯效: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有顯著改善,沒有對恢復治療造成任何影響;有效: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有所改善,恢復治療略受到影響;無效:肢體功能障礙程度沒有任何改善,恢復治療方案的實施受到嚴重影響[2]。
1.7 數據處理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s)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X2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護理服務計劃實施總時間
對照組患者腦梗塞肢體偏癱疾病治療計劃共計實施(23.61±3.17)d,觀察組患者腦梗塞肢體偏癱疾病治療計劃共計實施(17.42±3.43)d。該項觀察指標各項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2.2 腦梗塞護理服務滿意度
對照組患者腦梗塞疾病治療期間有32例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滿意度達到80%;觀察組患者腦梗塞疾病治療期間有39例對護理服務感到滿意,滿意度達到97.5%。該項觀察指標各項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
2.3 肢體偏癱恢復效果
詳見表1。
表1兩組患者肢體偏癱恢復效果比較[n/(%)]
組別 例數(n) 顯效 有效 無效 有效率
對照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觀察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討論
對腦梗塞肢體偏癱疾病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時的注意事項主要包括:(1)訓練前告知訓練內容,說明順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項、配合要點;(2)訓練時間不宜安排過長,根據耐受能力和恢復情況安排計劃,保證循序漸進,不急于求成,保證患者不會出現勞累感和不適感,一旦過量訓練,應立即降低訓練量;(3)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出汗等現象,應立即停止訓練;(4)注意實施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壓現象發生[3]。
參考文獻
篇9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large area burn.Method:78 cases with large area burn in burn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nursing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39 cases,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39 cases,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linical burn nursing).The nursing effectiv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total recovery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4.87%,whic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1.79%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Large area bur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 Routine clinical burn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aise 533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3
大面積燒傷者在創面愈合后,往往因新生皮膚的顏色變化、瘙癢、創面瘢痕增生以及痙攣等,給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甚至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文獻[1-2]表明,盡早實施正確、有效的功能康復鍛煉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減輕創面瘢痕增生以及攣縮畸形率,從而減少整形手術,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患者生理和心理進行恢復,使其盡快的融入社會。本研究調查分析2013年
7月-2015年7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8例大面積燒傷后期患者接受不同護理措施干預后的護理效果,旨在探討影響大面積燒傷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從而為燒傷患者的臨床治療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選2013年7月-2015年7月筆者所在醫院燒傷外科收治的78例大面積燒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實施護理方法的不同定義為干預組(39例,實施綜合康復性護理干預)和對照組(39例,實施常規臨床燒傷護理)。其中干預組男
23例,女16例;年齡20~56歲,平均(35.2±4.2)歲;燒傷面積為33%~92%體表總面積,平均(47.3±8.3)%;燒傷深度:Ⅱ度
15例,Ⅲ度24例。對照組男24例,女15例;年齡18~58歲,平均(36.1±4.5)歲;燒傷面積為35%~92%體表總面積,平均(46.9±8.5)%;燒傷深度:Ⅱ度17例,Ⅲ度2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實施常規臨床燒傷護理,入院后主管護士負責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和病情,完成入院宣傳教育,對用藥知識進行講解。按照醫囑完善相關檢查,獲取檢驗樣本,配合醫生對創面按時進行換藥。
1.2.2 干預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以患者病情和身體狀況為基礎實施綜合康復護理。(1)關節肌力活動護理:由醫師對患者進行握力、捏力等測試,針對肌肉情況擬定康復護理方案?;颊呷∑脚P位,護士雙手抬高患者傷肢,雙側踝關節被動內外翻、屈伸等運動,頻率保持在10~20次/min,反復進行15次訓練。對臀大肌、腓腸肌、股四頭肌等部位按照從近心端向遠心端的按摩,時間約3 min,反復進行10次。雙側膝關節做屈伸,頻率為10~15次/min,反復進行15~20次,雙側交換進行。鼓勵患者多進行腕關節、肘關節等部位的鍛煉,頻率為10~20次/min,放松1 min,反復進行10~15次。(2)心理護理:大面積燒傷疼痛劇烈,心理處于焦慮、恐懼、擔憂的狀態,對病情影響較大,恢復緩慢。故護士需對患者進行關心和疏導,提高安全感層次,幫助患者釋放壓力。(3)健康教育護理:大面積燒傷患者病情程度重,用藥時間長?;颊邔Σ∏檎J知不夠,常會引起藥物劑量不夠或擅自停藥,進而造成治療失敗。故護士需告知患者藥物治療的目的,同時告知其需堅持用藥,出院后仍需要堅持治療,消除患者對藥物毒副作用的顧慮,增強其治療的信心。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減輕其思想負擔。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調查工具采用美國軀體生活自理量表以及功能性日常生活量表,并根據量表的評分進行統計學分析[3]。采用自制問卷實施不記名調查,對于存在功能障礙而無法書寫者或不識字者,則由護理人員對問卷進行口述,指導并協助患者完成問卷調查。本次共發放問卷78份,全數收回,回收率為100%。本研究中量表包括兩部分共14項內容。第一部分為患者的軀體生活自理量表,包括梳洗、穿衣、行走、進食、上廁所以及洗澡六項內容;第二部分為工具性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主要包括服藥、備餐、洗衣、做家務、購物、打電話、使用交通工具以及自理經濟共八項內容。評分標準(1~4分):評分共分為4個等級,1級為完全自理,2級為存在困難,3級為需要幫助,4級為完全無法做。結果評定標準:按照總分、各分量表得分以及單項得分進行判定,其中,高于20分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在單項評分中,0分表示恢復好,1分表示恢復良好,2~3分表示恢復一般;4分表示恢復差[4-5]??偦謴?恢復好+恢復良好+恢復一般。
1.4 統計學處理
試驗數據錄入SPSS 14.0專業統計學軟件完成分析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康復情況比較
干預組實施綜合康復性護理措施后共恢復37例,對照組共恢復28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組護理后生活質量中各項因子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一般情況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大面積燒傷的患者病情程度均嚴重,療程長,患者承受痛楚大,且費用也高,即便最終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功能、外貌損毀等嚴重的后果,因其受傷面積大,極易發生創面感染,對患者的康復極不利,故科學、嚴謹、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為病情的救治爭取寶貴的時間,對病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6]。
相關研究表明,在患者住院期間,予以正確、有效的健康指導,并由專業醫師指導其進行功能康復,在出院時,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自我康復訓練的方法,可有效促進患者的功能康復[7-8]。本研究中,接受專業護理干預指導者的功能康復情況顯著優于自我康復者,表明對大面積燒傷患者實施專業功能康復指導,可促進患者的功能康復。且干預組生活質量四項因子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大面積燒傷患者實施綜合康復性護理措施對患者的機體功能、健康、心理、精神、經濟、家庭等方面存在的負面問題均有顯著的改善作用,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護理質量,降低不利因素帶來的并發癥。
參考文獻
[1]李文靜.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對大面積燒傷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5(9):2260-2262.
[2]曾t瑋.大面積燒傷患者康復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5):693-694.
[3]陳玉.綜合康復護理對大面積燒傷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4):196-197.
[4]張媛.綜合護理對大面積燒傷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療美容,2014,15(4):150-151.
[5]劉敏希,曾潔梅,侯小妹.優質綜合護理干預對大面積燒傷患者心理障礙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1):152-154.
[6]魏彩蘭.護理干預對大面積燒傷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12):1606-1607.
[7]馬桂芹.綜合護理干預對燒傷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5):44-45.
[8]李莉.整體護理在大面積燒傷患者浸浴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57-60.
篇10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04年5月~2007年5月間在我科收治的戒酒患者40例,進行出院跟蹤隨訪。40例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2版修訂本慢性酒中毒后診斷標準,均為男性(因我科患者均為男性),年齡38~71歲,平均(40.5±7.1)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人(占20%),初中20人(占50%),小學及以下12人(占30%),其中農民24人(占60%),工人及其他16人(占40%);飲酒史5~45年,平均(19.8±9.2)年,每日飲酒量0.3~1kg,隨訪中未復飲者28例(占70%),復飲者12例(占30%)。
2 復飲原因分析
2.1 缺乏有關酒方面的知識 酒精系神經物質,是一種麻醉劑,對神經系統具有抑制作用。長期或大量飲用,易出現依賴、酒中毒性精神障礙,甚至引發心臟、肝、腎等器官的功能損害及不可逆的神經系統損害,如神經組織慢性病變、多發性神經炎、視神經變性等,但絕大部分病人及家屬尤其文化程度較低的病人缺乏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
2.2 缺乏良好的家庭支持 病人出院后,未按醫生指導去做,一是不能堅持服藥,二是不能改變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習慣,家屬只知道怨天尤人,殊不知酒精已損害了他們的身體及神經,個人飲酒的方式及對飲酒量的控制能力下降,若聽到的是家屬的一味指責,勢必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而重新飲酒。
2.3 心理因素及人格特征 嗜酒者病前人格特征常為被動、依賴、自我為中心,易生悶氣,缺乏自尊心,對人疏遠,有反社會傾向。嗜酒者中反社會人格可達50%。有人飲酒的目的是借酒澆愁,通過飲酒緩解現實困難和心理矛盾引起的焦慮。
2.4 與病人的飲酒史及初飲年齡有關 從以上資料分析,病人飲酒史越長,初飲年齡越小,越容易復飲。
2.5 與病人自身的生活環境和事件有關 相當一部分患者嗜酒是因為生活上遇到坎坷或不近人意的地方,出院后這些事件和矛盾仍然存在或出現新的矛盾,病人又缺乏相應的積極的應對措施,以飲酒麻醉自己來逃避現實。
2.6 與家族性飲酒有關 部分病人家庭成員有每天飲酒的習慣,而病人出院后未脫離此環境,又缺乏自控而復飲。
2.7 與患者的文化程度及職業有關 以上資料可見,病人文化程度越低,復飲率越高,務農者明顯高于其他。
2.8 缺乏良好的社會支持 由于長期過量飲酒,病人的性格改變較大,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大多 出現抑郁情緒,若出院回歸社會后,周圍對其不理解,甚至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們,均導致他們借酒澆愁而最終導致復飲。
3 應對策略
3.1 明顯的酒依賴患者必須要住院戒酒,且要將病人與酒源完全隔離,其目的主要是對抗容易出現的戒斷反應,對抗早期戒酒階段的艱難、痛苦的而易重新復飲的渴求。
3.2 教育戒酒者家庭成員要理解酒濫用是一種疾病,只靠一般治療是不能完全治愈的,家庭及社會的支持對病人的康復起決定性作用。要教會家屬正確的應對技巧,為病人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樣病人才不會受到孤立和拒絕,相反會得到理解,彼此溝通,使病人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難,持續戒酒,從而達到控制復飲的目的。
3.3 加強支持性心理治療 了解病人的飲酒史及生活處境,分析病人的心理狀態,向病人講明酒中毒的原因及危害,幫助病人排除對抗治療心理,同時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使他們認識到繼續飲酒對生活質量的危害,對家庭及社會造成影響,努力提高患者戒酒的積極性,主動性,樹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幫助患者適應不能飲酒的生活模式。
3.4 出院后,要求家屬為其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患者回歸家庭及社會后,讓家屬了解復飲的相關因素,使患者盡可能脫離以往不利康復的生活環境,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從感情上同情關心,工作生活上給予幫助和支持,鼓勵他們的微笑進步,用工作、休息、體育、娛樂充實其身心。鼓勵其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社會活動,有條件時可組織各種戒酒活動,由十名左右酒依賴者及戒酒者參加,讓有成功戒酒經驗的依賴者把自己的親身體驗和經驗教訓傳授給參與者,激發其持續戒酒的愿望和信心,促進其家庭功能、職業康復及社會適應。
3 護理措施
3.1 做好住院時支持性的心理護理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護理成功的關鍵。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和修養,掌握全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給患者以安全感和信任感。酒依賴患者大部分是在強迫下來住院戒酒的,首先護士要向病人講明酒依賴的病態發展趨勢及住院治療的必要性,戒酒的治療經過。護理人員在生活上給于關心照顧、心理上安慰,減少或消除病人的恐懼、焦慮情緒,使病人盡快熟悉環境并安心住院。
3.2 人格障礙的心理護理
患者表現情緒不穩、以自我為中心,執拗、易激惹、常無理取鬧時,護理人員應有耐心,要有控制自己情感的自制力,在感情上接納包容他們,把他們當親人對待,用溫暖和關心的語言、堅定沉著的態度、寬容理解的胸懷取得他們的信任,緩和他們的情緒,在不違反原則的基礎上盡量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決不能因患者的粗暴無理使自己流露出厭惡鄙夷或恐懼情緒,而引起患者的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低自尊者,他們一方面缺乏自尊,另一方面又需要自尊來滿足他們的虛榮心,其內心充滿矛盾和顧慮。此時工作人員應尊重他們,在生活上關心幫助他們,設法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自覺配合治療。
3.3 戒酒過程中的心理護理
患者在戒酒過程中運用生理性厭惡刺激療法,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厭惡行為心理治療原理,積極配合醫生并給予有效的語言暗示。在此治療過程中,嚴密觀察藥物反應和情緒變化,從心理上給予鼓勵和支持,當病人出現情緒不穩、焦慮、易激惹、四肢震顫、行走不穩等戒斷癥狀時,護士要耐心向病人講解戒酒方面的知識,關心體貼病人,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并鼓勵病人積極參加娛樂活動如看自已喜歡的電視劇、打乒乓球、打撲克、玩跳棋、象棋、聽音樂等等轉移注意力,減輕或消除其負性情緒,達到治療的目的。
3.4 患者家屬的心理指導
篇11
1.2 不良反應情況 出現不良反應的 15 例(0.8%)。皮疹9 例(9/15),其中應用頭孢呋辛鈉 4 例,頭孢美唑 2 例,氯唑西林鈉、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依替米星各 1 例;惡心嘔吐 4 例(4/15),應用頭孢呋辛鈉、頭孢美唑、氯唑西林鈉、哌拉西林鈉舒巴坦鈉各 1 例;咳嗽 1 例(1/15),應用頭孢美唑;心悸和胸悶 1 例(1/15),應用氯唑西林鈉。
2 護理措施
2.1 嚴格查對制度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認真、仔細查對姓名、病區、床號、住院號、手術名稱等,特別要仔細核對所帶入的抗生素名稱、劑量、皮試結果,并詢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和其他過敏情況。
2.2 做好心理護理 手術患者擔心手術是否疼痛、能否成功等,多有緊張、恐懼和憂慮情緒。若在手術開始前出現不適,則會加劇患者的緊張情緒,生理機能產生變化,給手術帶來一定的難度。所以,手術室護士不僅要給患者創造一個安靜、安全、無菌的醫療環境,還要態度和藹、語言可親,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若術前因用藥出現不良反應,一方面立即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對患者做好解釋和安慰,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確保手術順利開展。
2.3 單獨滴注抗生素 術前抗生素必須單獨使用,不能在其中加入任何藥物,也不能與物同時使用,避免相互作用而影響病情觀察。
篇12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YANG Hong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gpi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Xingping 71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Methods 7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37) and control group (n = 34),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AS, SDS, PSQI and QLQ-C30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discharge were (41.9±7.1), (42.4±7.3), (10.8±3.4) and (42.6±21.4) scores,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admiss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exhaust time and time into the solid food were (32.17±10.42) h and (50.28±8.54) h, and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32.56±12.34)h, (57.36±9.23)h] (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can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Tumor; Rehabilitation
我國婦科腫瘤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而患病后生理變化、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睡眠障礙及家庭與社會等多種因素均可能對患者術后康復造成影響[1]。隨著醫學模式不斷轉變與日臻完善,護理工作亦從配合治療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因此,如何促進腫瘤患者術后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2]。本研究旨在探討護理干預措施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6月~2011年4月于我院婦科收治的腫瘤患者71例,年齡42~68歲,平均(53.6±5.8)歲。其中,子宮肌瘤37例(52.11%),子宮內膜癌5例(7.04%),宮頸癌8例(11.27%),卵巢囊腺瘤14例(19.72%),卵巢癌畸胎瘤1例(1.41%)及卵巢癌6例(8.45%)?;颊哳A計生存期均>6個月,無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無語言和智力障礙及其他精神疾病。將71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 = 37)和對照組(n = 34),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干預措施
兩組患者均給予術前陰道沖洗、備皮及留置導尿管等,術后監測體溫、呼吸、心電、脈搏及血壓等,并記錄尿量及各引流管液量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措施:①由責任護士接待新入院者,不宜直呼其姓名或床號,應以“大姐”、“阿姨”等親切稱呼,以拉近與患者的距離,減輕其陌生感和恐懼感。②將新入院者和已康復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向其介紹病房的環境和同室的病友,并讓病友起到現身說法的作用。③護士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耐心地講解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其負性情緒與睡眠障礙對術后康復的影響(對于不知情的惡性腫瘤患者,應予以隱瞞真實病情),并耐心地傾聽患者訴說,細致解釋疑問,指導患者保持穩定的心態,應減少較強烈的情緒變化,保持愉快輕松的心情,教會患者自我放松心理的方法,同時與患者家屬或親友溝通以取得他們對患者的支持,以消除其心理壓力、減輕精神負擔。④告知患者哪些行為可導致或加重睡眠障礙,采取松弛治療、睡眠限制治療及刺激控制治療等干預療法改善患者的不良睡眠習慣。⑤術前向患者講解術后疼痛的程度、持續時間,術后幫助患者捆腹帶,協助翻身,囑其采取半臥位。⑥術后盡早鼓勵、指導和幫助患者床上翻身、肢體活動,促進盡早排氣,并指導患者飲食、定時排便,避免便秘。⑦向患者耐心說明留置導尿管的重要性及留置時間,避免活動造成脫落,并囑患者多飲水,定期檢查和消毒尿管、更換尿袋等。
1.3 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入院后24 h內及出院前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及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LQ-C30)[3-4]進行評分,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排氣時間、進固體食物時間等。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SAS、SDS、PSQI及QLQ-C30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SAS、SDS、PSQI及QLQ-C3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出院前上述各評分均有顯著改善(P < 0.05),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 > 0.05),且出院前兩組上述各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出院前SAS、SDS、PSQI及QLQ-C30評分比較(x±s,分)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排氣時間、進固體食物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無發癥發生,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8.82%(3/34)。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和進固體食物時間為(32.17±10.42)h和(50.28±8.54)h,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5.26±12.34)h和(57.36±9.23)h(P < 0.05)。
3 討論
婦科腫瘤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手術治療仍是主要的治療手段,而絕大多數手術需切除子宮或卵巢,子宮、卵巢對女性具有特殊意義。因此,腫瘤患者不僅承受著生理上的損害,還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年輕女性;加之患者對所患疾病的知識了解甚少,術前患者多存在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心理情緒,這些不良情緒記憶導致睡眠障礙,而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睡眠障礙等又可導致生理節律的紊亂,最終影響術后康復[5-6]。
患者對病房環境陌生、住院期間生活規律以發生了變化、疾病本身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各種檢查造成的不適以及對治療知識了解甚少等多種因素導致患者焦慮、抑郁和睡眠障礙[7]。觀察組患者入院后給予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出院前SAS、SDS、PSQI評分較入院時和對照組顯著減低(P < 0.05),而對照組則無明顯變化。而QLQ-C30評分較入院時和對照組顯著升高(P < 0.05),提示消除了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睡眠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有利于術后康復。而且觀察組術后針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亦進行了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術后無并發癥發生,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8.82%(3/34),術后排氣時間和進固體食物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觀察組的護理干預措施有效,有助于患者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影響婦科腫瘤患者術后康復的因素多種多樣的,各因素間互相影響,針對各種因素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尤其是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術后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費娜,徐友環,蔣廣軍.個體化護理干預模式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9):1-3.
[2] 王靈宣.護理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09,16(2):379-380.
[3] 張明星.焦慮對婦科良性腫瘤術后康復的影響與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08,22(24):35-36.
[4] 李妙紅.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對婦科惡性腫瘤術后化療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5(12):83-84.
[5] 張素花.婦科腫瘤病人圍手術期心理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4):191,194.
篇13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全麻手術患者共160例,男91例,女69例,術前均無嚴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對手術患者在術后采取一系列護理措施并進行觀察和記錄,觀察內容包括咳嗽、咳痰、氣促、胸悶、惡心、嘔吐、、腹脹、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動(功能)恢復的時間,包括翻身、起床、腸蠕動、進食情況。
1.3 結果 全麻術后對患者采取護理措施幫助患者安全渡過了全麻恢復期,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縮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顯提高了患者的康復質量。
2 護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暢
2.1.1 全麻未清醒前,下頜關節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墜而阻塞咽喉通道,最簡單有效的處理方法是使患者頭部盡量往后過伸,托起下頜,如此法不行,則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氣導管,必要時行氣管插管術以保證呼吸道通暢。
2.1.2 術后的惡心與嘔吐(postoperation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全麻后很常見的問題,盡管不是嚴重的并發癥,但仍造成患者的不安不適而影響休息;甚至延遲出院的時間,尤其是非住院患者的手術。PONV發生率為20%~30%,故麻醉未清醒前,患者應平臥頭側向一邊,防止唾液和嘔吐物誤吸入呼吸道。一旦發生誤吸,應立即采取頭低腳高位,使聲門裂高于食道入口,嘔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從口角流出,此時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殘余嘔吐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長時間吸入高濃度的物可導致通氣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時間延長,麻醉性鎮痛藥物的應用與吸入物有協同作用,也可以減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術后物長時間積蓄,影響術后呼吸、循環、消化等功能。因此,術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關鍵,為此,我們在術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強保暖工作 由于長時間的手術暴露再加機械通氣的影響,體熱的丟失常較顯著,同時術中大量快速輸血輸液,都可以導致低溫。低溫抑制了全身的循環和代謝功能,使物的排泄時間延長。因此,手術患者回到病房前,就應做好保暖準備工作,使室溫保持在20℃~25℃,增加棉被和棉墊,如有條件,可添置電熱毯保持恒溫。
2.2.2 高流量吸氧 術后給予高流量氧氣可加快殘余物從氣道和血液中散發和解離。另外,也可及時糾正術后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給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況、氧飽和度和血氣分析穩定后,逐步減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氣維持。
2.2.3 維持循環功能 術中正壓機械通氣使胸內壓升高,使靜脈回心血量減少;手術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經反射使心率減慢和血壓降低,影響正常的循環功能,這種不良影響常常延續到術后。因此,術后應加強對生命體癥的監測,保持有效的循環功能,適當地加快補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環代謝功能,使殘余盡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彌補術中補液不足、失血、第三間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細胞外液減少等導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積極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對患者術后呼吸功能的影響是很大的,術后由于全身物的殘余作用不同程度地會抑制呼吸中樞而使通氣功能減弱、潮氣量降低和呼吸頻率改變,加之,肌松藥殘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導致通氣不足,患者會感到胸悶不適,同時,長時間的氣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頻繁,因此,術后積極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傷口鎮痛 肺容量降低是術后肺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特別是大手術后,因腹部創傷、手術刺激、術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順應性降低,膈肌運動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脹。有效的腹部傷口鎮痛能恢復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氣功能,目前本院運用的椎管內或靜脈內連續鎮痛泵,鎮痛效果持續、有效,緩解了疼痛反應對呼吸的抑制。
2.3.2 促進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減少肺不張的發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在有效鎮痛的同時,教會患者和家屬正確咳嗽排痰的方法,可應用胸壁扣擊法、腹壁保護法、喉部按壓法、引流法來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 由于長時間的麻醉抑制、手術創傷,水、電解質紊亂,術后緊張焦慮、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的紊亂,使胃腸蠕動在術后長時間受到抑制。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 保持電解質的平衡 由于術中失血失液、術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術后電解質的紊亂,如低鉀、低鈉可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收縮,影響胃腸動力的恢復。因此,術后要嚴密觀察電解質的變化,根據情況,及時補充。一般嘔吐、腹瀉、腸和膽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鈉,為低容量性低鈉,必須既補充容量,也補充鈉。
2.4.2 腸蠕動恢復的鍛煉 一般術后1~3 d,腸蠕動逐漸恢復,排氣,腹脹自行消退。如術后數日仍未排氣,聽診無腸鳴音,應積極采取措施,促進腸蠕動的恢復。在持續胃腸減壓的情況下,可幫助腹部按摩,從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作單向反復按摩,能促進的排氣。鼓勵患者作肢體伸屈活動,協作變換臥位。也可用針灸療法來刺激腸蠕動的恢復。
2.5 加強舒適護理 患者在術后有比較多的不適反應,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悶不適等,因此,在術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適護理。早期采取半臥位、適時協助改變多臥位方式、配合多軟枕襯墊身體支撐點、氣墊床的應用,都能避免肌群、韌帶、肌腱的過分牽拉伸長,緩解術后腰酸背痛?;颊唧w力有所恢復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動、端坐、行走可疏通經絡、促進循環。留置胃管期間,保持口腔清潔衛生,同時給予霧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釋痰液幫助咳出,又可濕潤溫暖咽喉部,減輕疼痛,預防咽喉炎的發生。
2.6 認真觀察血壓、脈搏、呼吸、每15~30 min一次。發現異常體征,應區別麻醉劑的影響或手術后出血情況,以便采取緊急措施,排除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