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精神醫學現狀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醫學院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對策
(一)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
醫生的使命是救死扶傷,醫學相比之下要具備更為深刻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的醫學將不再是真正的醫學。醫學精神起源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內涵的展現。人文精神助力醫學發展,提升醫學內涵,人文精神要求醫生尊重生命、以人為本。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使醫學生充滿愛心、尊重和懂得關愛病人。在醫學院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背景下加強人文教育,具體談以下幾點。
首先要設置優良的,系統的人文教育課程。人文教育課程是培育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基礎,從而展開對醫學生系統的人文教育,為醫學院學生的道德培育和職業精神培育構建人文基礎,培養醫學生的人文信仰。醫學院校在保障專業課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增加人文課程比例,形式上兼具人文必修課和選修課,向學生傳授必要的人文知識,具體包括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史、醫學社會學、醫患溝通學、醫學法學等課程,課程量適當,避免過多影響醫學生繁重的專業學習任務,也不能過少,太少不利于醫學生人文精神培育,保持合理課程量同時避免與其他德育課程混淆沖突,制定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計劃,完善醫學生人文教育。在人文課程講授過程中,要避免灌輸式教學方式,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觀念的引導。通過人文教育的課程使醫學生對醫學人文思想發展和形成過程有感官的認知,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強化醫學的使命和最終目標,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
(二)促進職業精神培育與實踐相結合
職業精神具有鮮明的職業特征,它反映特定職業特殊利益要求,它是在特定職業實踐基礎上形成的[1]。實踐教學是醫學院校專業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它一方面是提高醫學生職業技能水平重要手段,一方面是培養醫學生職業精神的重要思路。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對實踐教學都很重視,每個學生都有一年的實踐課程,在這期間學生是在醫療第一線親身體驗醫生實際工作,同時這也為他們職業精神培養提供了有利條件。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延展性規律,醫學職業精神教育的延展性表明其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和通過學校職業道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必然是對醫學職業精神感知并逐步內化過程,最終才能成為學生的素養。實踐是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必須的環節。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己經認識到僅僅開設醫學倫理學和醫學哲學等職業精神培育課程,并安排教師教授這些課程就是醫學職業教育的終結,遵循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培育規律,這只能將職業精神培育停留在“知”的階段,而醫學職業精神教育中“情”的培養、“意”的鍛造都必須在實踐中進行[2]。在實踐的環節延續培育醫學生職業精神,利用臨床實習和實訓等學習實踐活動感受人文精神,從而深化培養醫學生職業精神。讓醫學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在實踐中深刻印在醫學生的腦海中,職業精神培育與實踐的成功結合,讓良好的職業精神素養指引醫學生未來的行醫生涯。
(三)完善培育監督與評價體系
和其他專業大學生德育和綜合素質的測評標準一樣目前結課考試方式也被用于我國對醫學生進行評測。隨著社會對醫生要求不斷提高,采用這種方法考察德育和精神教育已不合時宜,并且一般大學生德育內容滿足不了醫生對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要求,存在很多的不同,還使用原有的測評體系極為不當,在基于醫生的職業精神教育特征和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目標和具體內容,來制定具體的考核和評價標準使趨勢所在,才能更為科學的綜合評價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效果。目前我國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方面合理的監督和評價體系還極不完善。首先改變部分人的錯誤認知,認為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是不可測評的,完善監督和評價體系更無從談起。職業精神是可以測評的。第一職業精神教育有實體教學課程,測評學生對課程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狀況可以測評教育效果,第二任何行為都是在思維活動指導下的實施,可以對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前后行為變化進行考評來測試教育效果。因此,職業精神在能不能測評上毫無爭議,最重要最急迫的是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工作需要一套切實可行的職業精神教育評價體系。
篇2
幼兒園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2001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幼兒園教育內容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幼兒園教育應具有啟蒙性、全面性,另外還提出幼兒教育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下基礎。綱要中還強調幼兒教育的完整性,關注幼兒的全面、個性化健康發展。而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基礎環節,其目的就是要求幼兒教育為幼兒以后接受義務教育做好準備。
這意味著課程不能單單關注領域,也要關注領域劃分的多重可能,還要關注不同領域間的相互滲透。沒有相互滲透的領域是背離當今的教育觀和課程觀的。什么是相互滲透?相互滲透就是不同的課程領域之間產生的有機聯系,就是實現課程的整合。整合不只是綜合性主題課程的任務,也是所有幼兒園課程的共同任務。充分的、合理的、相互滲透的領域課程,就是擁有橫向聯系的領域課程。
二、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的意義
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是一種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能夠讓幼兒趣味學習、有效學習。它吸收了新的教育觀、課程觀和教學觀,以促進幼兒的主體性發展為重點,以幼兒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它改善了以往領域課程中存在的領域間相互割裂的狀態,運用滲透性的整合手段,將領域連接起來;并關注幼兒情感發展的因素,讓幼兒在情感態度上得到積極的培養;設置了較廣泛的內容,并以豐富的形式展現出來;改善了內容陳述的形式,以貼近幼兒生活的事物承載知識;注重以幼兒為活動的主體,及與幼兒展示和探究的機會;采用了先進的教學方法;給教師提供了具體、詳細的指導,操作性強,受到了大多數教師的認可。
三、小學一年級教學中滲透式領域課程的理性訴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要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重視不同課程領域(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等)對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淡化學科界限,加強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強調各學科之間知識的聯系與整合?!案淖冋n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提出小學階段教育以綜合課程為主。
作為一個熱點問題,兒童教育領域不僅受到廣大教育學者的重視,同時也受到幼兒家長、幼兒園和小學的共同關注。幼兒從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環境升級到以教學為主的小學環境,存在著很大的詫異,這樣一個過渡對幼兒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期。
幼兒園和小學本質區別在于,前者為非義務教育后者則是義務教育,二者分屬于不同教育機構,而且在我國傳統固有觀念中一直是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看作是兩個不同教育階段,而兩者的教養目標和教育任務不同,從家長到教師再到社會各界對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均是這樣的觀念,所以就存在教育的銜接問題。由于教育內容、教養目標、教育任務、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加之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幼兒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就存在困難,影響到幼兒心理、學習生活習慣方式的順利過渡。
(一)一年級課程的割裂化
據筆者調查發現:65%的一年級入學新生存在畏懼上學的心理。如何才能讓他們最快的適應小學生活呢?由此看來小學一年級的教學需要有一定的智慧。
50年代開始,中國的初等教育深受前蘇聯影響,采用分科課程。這些課程,一方面按課程內容的系統性,便于我們結合知識的邏輯和學生心理發展的邏輯呈現系統的課程內容;另一方面限于當時的教育觀和課程觀,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出現了不同學科內容之間的相互割裂。如今,雖然大力宣揚課程的科學系統化,但從學生的課表研究發現,課程之間依舊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幼兒園滲透式課程理念與小學教學理念間的矛盾,給心智尚不成熟的新生帶來了困擾。
(二)一年級教學難以打破的思維定勢
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的深入,讓一年級新生的綜合能力穩步提升,然而隨著幼兒園教育去小學化的深入,新入小學的一年級新生變的不那么“省心”,語文課漸趨拼音“零基礎”教學。這就要求一年級課程減輕其份量與難度,并延長注音符號學習的時間,使新生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并思考。然而,小學因受到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內容、任務的約束,需要完成小學的教學任務和內容,所以初期的慢教學壓縮了一年級后期教學課程內容的時間,教師因此進行的課程設計會增大課程壓力,以目的性為主導,忽略游戲性的滲入,以知識傳授為主,達到教學目標為主。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學習,這種轉換并非自然而然,要幫助兒童做好心理準備,及時的轉換角色,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就應當采取兒童易接受的、活潑的、直觀的、趣味的教學方法,借鑒幼兒園的滲透式理念,注重課程之間的有機整合,加強常規訓練以及各方面素質的綜合提升。
(三)一年級初期“手表定律”的存在
幼兒園的整合課程是將不同領域的內容融入到一個主題活動中,在每一次的活動中將五大領域的基本內容有選擇的有機融合在一起;而小學課程是以單元教學為主,所以小學低年級統整課程應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并且要避免重復教學,提高幼兒學習興趣,達到全人教育目的。兩階段教學理念的突然改變,往往讓幼兒無所適從,就像一個手表可以讓人知道時間,兩個手表就混亂了。
所以大班末期和小學初期適宜采用漸進式的課程模式。幼兒園大班下學期課程除了要安排向小學一年級上學期靠攏仿效,更要誘導幼兒改變散漫的上課習慣;小學一年級上學期即幼兒開學的最初幾周應以幼兒園大班時的活動課程為主,以幫助幼兒逐步適應小學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滲透式領域課程.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篇3
在圍術期和重癥監護與治療階段,需要獲取大量的信息,將可能在信號處理、基于動態數據驅動的輔助決策專家系統、數據挖掘、各種臨床狀況的預測、智能化床旁監護、遠程醫療與教學、醫療機器人等各方面廣泛運用到人工神經網絡技術和其他人工智能技術。
一、概述
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學科的重要分支。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門應用廣泛,涉及神經生理學、認識科學、數理科學、心理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微電子學等多學科交叉、綜合的前沿學科。WWw.133229.CoM
現代計算機的計算構成單元的速度為納秒級,人腦中單個神經細胞的反應時間為毫秒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為人腦的幾百萬倍。可是,迄今為止,計算機在解決一些人可以輕而易舉完成的簡單任務時,例如視覺、聽覺、嗅覺,或如人臉識別、騎自行車、打球等涉及聯想或經驗的問題時卻十分遲鈍。也不具備人腦的記憶與聯想能力,學習與認知能力,信息的邏輯和非邏輯加工能力,信息綜合判斷能力,快速的高度復雜信息處理速度等。
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計算機與人腦采取的信息處理機制完全不同。迄今為止的各代計算機都是基于馮*紐曼工作原理:其信息存儲與處理是分開的;處理的信息必須是形式化信息,即用二進制編碼定義;而信息處理的方式必須是串行的。這就決定了它只擅長于數值和邏輯運算。而構成腦組織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有數以千計的通道同其他神經元廣泛相互連接,形成復雜的生物神經網絡。生物神經網絡以神經元為基本信息處理單元, 對信息進行分布式存儲與加工, 這種信息加工與存儲相結合的群體協同工作方式使得人腦呈現出目前計算機無法模擬的神奇智能。
人工神經網絡就是在對人腦神經網絡的基本研究的基礎上,采用數理方法和信息處理的角度對人腦神經網絡進行抽象,并建立的某種簡化模型。一個人工神經網絡是由大量神經元節點互連而成的復雜網絡,用以模擬人類進行知識的表示與存儲以及利用知識進行推理的行為。一個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智能系統是通過學習獲取知識后建立的,它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反復學習,由內部自適應機制使神經網絡的互連結構及各連接權值穩定分布,這就表示了經過學習獲得的知識。
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非線性的處理單元。只有當神經元對所有的輸入信號的綜合處理結果超過某一門限值后才輸出一個信號。因此神經網絡是一種具有高度非線性的超大規模連續時間動力學系統。它突破了傳統的以線性處理為基礎的數字電子計算機的局限,標志著人們智能信息處理能力和模擬人腦智能行為能力的一大飛躍。
近20年來,神經網絡的軟件模擬得到了廣泛研究和應用,發展速度驚人。1987年在圣地亞哥召開了首屆國際神經網絡大會,國際神經網絡聯合會(inns)宣告成立。這標志著世界范圍內掀起神經網絡開發研究熱潮的開始。
二、醫學領域應用現狀與前景
由于人體與疾病的復雜性,不可預測性,在生物信號與信息的表現形式、變化規律(自身變化與醫學干預后變化),對其檢測與信號表達,獲取的數據及信息的分析、決策等諸多方面均存在大量復雜的非線性關系,非常適合人工神經網絡的應用。目前的研究幾乎涉及從基礎醫學到臨床醫學的所有方面,主要應用于生物信號的檢測與自動分析,醫學專家系統等。
1、信號處理:
在生物醫學信號的檢測和分析處理中主要集中對心電、腦電、肌電、胃腸電等信號的識別,腦電信號的分析,聽覺誘發電位信號的提取,醫學圖像的識別和數據壓縮處理等。
2、醫學專家系統
醫學專家系統就是運用專家系統的設計原理與方法, 模擬醫學專家診斷、治療疾病的思維過程編制的計算機程序, 它可以幫助醫生解決復雜的醫學問題, 作為醫生診斷、治療的輔助工具。 “傳統”的專家系統,通過把專家的經驗和知識以規則的形式存入計算機中,建立知識庫,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醫療診斷。但一些疑難病癥的復雜形式使其很難用一些規則來描述,甚至難以用簡單的語言來表達;專家們常常難以精確分析自己的智能診斷過程。另一方面,基于規則的專家系統,隨著數據庫規模的增大,可能導致組合爆炸,推理效率很低。由于人工神經網絡能夠解決知識獲取途徑中出現的“瓶頸”現象、知識“組合爆炸”問題以及提高知識的推理能力和自組織、自學習能力等等, 從而加速了神經網絡在醫學專家系統中的應用和發展。
sordo比較了采用不同網絡結構和學習算法的神經網絡在診斷胎兒唐氏綜合征(down’s syndrome) 上的成績。正確分類率為84 %, 超過了現今所用的統計方法的60 %~70 % 的分類率。
臺灣deu科技(德亞科技)開發的計算機輔助檢測系統rapid screentm rs-2000為全世界最先通過美國fda認證的早期肺癌輔助診測系統。該產品采用人工智能神經網絡ann,自動標識數字胸片中可疑結節區。經臺灣和美國的臨床實驗,可使放射專家檢測t1期肺癌的能力明顯提高(潛在提升約15 %以上)。
degroff等使用電子聽診器和人工神經網絡制造了一種儀器,它可正確地區分兒童生理性和病理性雜音。用電子聽診器記錄的兒童心音,輸入能識別復雜參數的ann,分析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達100%。
3、其他:
生物信息學中的研究中可應用于基因組序列分析、蛋白質的結構預測和分類、網絡智能查詢等方面。
藥學領域廣泛應用于定量藥物設計、藥物分析、藥動/藥效學等方面。例如:用于預測藥物效應。veng-pederson用神經網絡預測阿芬太尼對兔心率的影響,對用藥后180-300分鐘的藥物效應取得了較好的預測結果(平均相對預測準確度達78%)。分析群體藥動學數據,以獲知群體藥動學特征和不同人口統計因子對藥物行為的影響,對臨床用藥具有指導意義。
4、麻醉與危重醫學相關領域的研究
手術室和icu內是病人信息富集的地方,而且大量的信息處在動態變化中,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進步,所能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醫護人員面臨著“信息轟炸”。神經網絡技術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應對這些問題。例如:
1)可以用于分析多個生理變量之間的關系,幫助研究其內在的關系,或預測一些變量之間的關系:perchiazzi在肺損傷和正常的豬容量控制機械通氣中,用ann估計肺順應性的變化,不需要中斷呼吸,與標準方法相比誤差很小。
2)結合數據挖掘技術,可能從海量數據庫例如電子病歷系統中,發現一些尚未發現或尚無確切證據的關系與現象:buchman 研究了神經網絡和多元線形回歸兩種方法,用病人的基本資料、藥物治療差異和生理指標的變化預測在icu延遲(>7天)。
3)信號處理:ortolani等利用eeg的13個參數輸入ann,自行設計的麻醉深度指數ned0-100作為輸出,比較ned與bis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
4)干擾信號的自動區分檢測:jeleazcov c等利用bp神經網絡區分麻醉中和后檢測到的eeg信號中的假信號,是傳統eeg噪音檢測方法的1.39-1.89倍。
篇4
學院派陶瓷藝術的產生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國瓷”的燒制。以中央美術學院陶瓷藝術家祝大年,高莊等為代表,設計制作了一批即繼承傳統裝飾紋樣,又融入西方雕塑造型觀念的實用型器物。此后形成了一批專業藝術院校,藝術院校陶瓷專業以及陶瓷藝術研究所等,并影響了一批五六十年代的學生,如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周國楨教授以及中央美術學院的韓美林教授等。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學院派的發展經歷了與民藝派風格的融合,受西方現代藝術與陶藝的影響,強調創作者的個人感受,不受傳統,地域及創作形式的影響,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強烈個人色彩的陶藝作品。
二、當代學院派陶瓷藝術現狀及個例分析
當今的陶瓷藝術,藝術價值相對較高,有代表性的就是景德鎮瓷器,既有繼承傳統的民間工藝大師的作品,又有一批新生代的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學院派青年作品。學院派的代表例如景德鎮陶瓷學院的何炳欽教授,他的早期作品運用了傳統的裝飾元素,將中國吉祥的花卉圖案經過設計組合,通過淺浮雕工藝進行制作,使用素雅柔和的色釉進行裝飾,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融入了自我的藝術感覺進行創作,個人風格非常明顯;后期作品用色泥鑲嵌創作花卉素材的現代陶藝,將色泥組合成花卉,鑲嵌在泥片造型作品中,保留了創作中泥土的運動狀態,將陶瓷材料美感營造到了極至;近期的創作又加入了青花花卉元素,不僅如此,為了作品的穩定性還花消大量時間研究穩定的釉里紅,使用到個人創作中。何炳欽教授將繼承來的傳統當中的精華元素與自己的藝術感受融合在一起,從花卉樣式到器皿造型再到親自動手鑲嵌現代類創作,始終都在探索和研究,甚至利用高科技成型手段進行創作,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都是無前例的。立足本土的傳統圖案花卉素材在他的思維牽引下走出了傳統與現代的,繼承與創新的“差異化”。湯正庚的青花山水更是獨具一格,由于他長期從事國畫山水的教學與創作研,有著雄厚的國畫功底,其陶瓷作品以中國水墨繪畫為雛形,在繼承傳統國畫中對于筆墨神韻意境追求的同時,加入了自己對于山水畫表現力的理解,從形式上打破傳統。他的早期作品致力于青花瓷表現的探索,畫面敦厚華滋,水色交融,在典雅精致的瓷韻中蘊含著高潔意境,皴法獨具一格,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在現代多元藝術語境中有一定的獨特性。
在景德鎮這片具有極強包容性的陶瓷藝術孕育地上,同時也存在著一批以繼承傳統為主的民間陶瓷藝術家,他們將優秀的陶瓷制作工藝傳承到了極致,例如陶瓷藝術大師彭竟強,他的花鳥可謂將傳統的粉彩工藝延續到了極致,他對于中國傳統陶瓷藝術有著全新的理解與認識,認為只有先繼承好了優秀的傳統工藝才能既而加入自己的認知進行個性化創作。經過數十年的探索研究,他真正做到了與創造經典作品的古人進行交流與對話,從古代作品中學習精髓和技術。他為了看傅抱石的用筆專門跑到南京去看原作,感受原作與畫冊的區別,從繪畫大家那里吸取養分,再站在他們的肩膀上重新面對古彩工藝。他將西方現代藝術以及時代給予他的影響運用形式表現出來,對于空間的表現強烈的反映出他的個人藝術修養。
三、當代學院派陶瓷藝術的思考
這兩種不同藝術風格的存在,就不免會引起一些矛盾和爭議的產生,學院派認為,大師們再怎么做都做不過古代官窯,而能代表當代中國人審美思維特征的現代陶瓷還是需要學院派陶瓷創作者們去創造。他們站在不同層面上,代表著現代陶瓷藝術發展的趨向,他們的創新精神也會引領將來陶瓷藝術的發展?,F如今,他們的這種“創新精神”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到底是怎么樣一種思想在引領這種“創新精神”呢?不難看出,由于對傳統陶瓷藝術的這種排斥,導致現今許多年輕的學院派陶瓷創作者所謂的創新走向了盲目跟風的現狀,這股風主要來自日韓和歐美,而完全對我們的傳統工藝視而不見,甚至把繼承傳統看做是可恥的。
藝術需要創新精神,但是創新的理念來源于我們個人的藝術感知力,個人的精神感受,而非流于外在的表現形式。“傳統”有兩種不完全相同的含義,一種是指已經成為歷史的事物,,而另外更深一層的含義是指一種貫穿古今的內在聯系,甚至還包孕在未來。藝術創新中的“反傳統”,對于“傳統”的第一層意義上的否定還是言之有理的,但是換個角度來講,如果將創新與傳統徹底的隔開,徹底地否定傳統,是不可能成立的,除非我們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而藝術活動也將返回到原始藝術。這種對于傳統文化的曲解與排斥也是有歷史性原因的,邏輯也很簡單,傳統的藝術既然產生于過往的封建社會,那理所當然帶有落后,封建的影子,因此現在必須否定與棄之。因此由于這種傳統藝術的階級性,使得它的民族性與傳承性也受到了否定。尤其是在西方現代藝術的傳入以后,加上中國藝術市場的大環境追求所謂的標新立異,許多藝術家們迷失了方向,忽視了藝術創作本身的意義,出現了迎合市場,崇洋媚外的現象,陶瓷藝術界亦是如此。
四、當代學院派陶瓷藝術的發展對策
好的陶瓷藝術的創作應該是個人化的,不論表現形式是融合了傳統元素還是現代的表現手法,只要出發點是對于個人精神世界的表達或是對于藝術的一種探究的態度,那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論表現形式是沿襲傳統還是借鑒西方的現代藝術。藝術本就是無界線的,更何況工藝性較強的陶瓷藝術。藝術家之所以偉大,往往就是因為他們的不拘一格,因為他們懂得“取其善者而用之”。對于我們年輕的學院派創作者來說,“善者”即是優秀的傳統工藝。
每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縱觀歷史上的藝術潮流變革,學院派陶瓷藝術才算剛剛起步,像初生的太陽,既然有了優秀的領路人,只要重視自己的藝術生命,相信我們的路會走的更遠。
參考文獻
篇5
[
關鍵詞 ] 精神衛生;服務模式;現狀
[中圖分類號] R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5(b)-0157-02
綜合性醫院缺乏對心理障礙處理的正確認知[1],因此對其識別水平不高,在各綜合性醫院均存在精神醫學問題的住院患者,而精神障礙涉及各種疾病,老年患者尤為明顯,為社會生活和生命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治療軀體疾病時應結合心理和藥物等多種療法,加快患者全面康復的進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對一些有軀體主訴卻未被識別的患者,醫院通常會進行很多不必要的檢查,進而給予不對癥的藥物,導致了醫療資源浪費的現象,也使得就診費用明顯增加。因此,綜合性醫院的精神衛生服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容人們忽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實際情況,以 2012年6月1日為調查起始點,隨機抽取本院2000 例精神科門診患者以及X醫院2000例精神科門診患者的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在25~70歲之間,平均年齡(42±3.5)歲,病程為8個月~30年。將我院符合本次試驗標準的患者設置為研究組,X醫院設置為對照組,兩組病例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均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根據疾病診斷以及首診選擇醫院等來制定《精神科門診患者調查表》。
1.2方法
1.2.1 研究組 以 2012年6月1日為調查起始點,隨機抽取本院2000 例精神科門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資料進行調查分析,其中1854例符合要求,即有效率為 92.70%,符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Ⅳ)。將該927例患者設置為研究組,并開設精神科室。
1.2.2 對照組 與此同時隨機抽取其他醫院2000例精神科門診患者的資料,選擇與研究組相同的方式診斷,其中1728份符合研究要求,即有效率為86.40%,符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手冊(DSM-Ⅳ),將其作為對照組。
1.2.3調查方式 調查前,應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對相關調查人員應該進行查前培訓,以便調查時調查員可以及時向患者交代本次調查的目的是希望幫助他們恢復健康,在調查過程中應做到所有的問卷必須以匿名方式進行。必須當場收回問卷進行登記處理,并進行及時的核對,確保其真實性和準確性。
1.2.4統計方法 制定EXCEL表格,將數據按分類排列,或者利用EXCEL表格的功能使其呈現一定規律性。應用spss 16.0 數據統計分析。對所有統計均采用雙側檢驗,如果P<0.05 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計數資料采用頻數進行統計描述。統計完數據后要進行重新審核并及時矯正。
2結果
通過研究發現,患者對綜合醫院以及專科醫院治療相關疾病的選擇情況是不一樣的。多數的患者會選擇綜合醫院,其中有79.2%為心境障礙者,87.4%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首診選擇??漆t院。精神疾病首診患者分布:在 286例的首癥患者中,多數的患者就診于綜合醫院,少數的患者就診于??漆t院。神經癥、心境障礙、心理因素相關的生理障礙患者會選擇到綜合醫院去就診;心境障礙、神經癥、精神分裂癥等患者則會選擇??漆t院就診。首診患者中,癥狀不同也導致會有不一樣的選擇,詳見表1。
結合綜合醫院的資料進行分析,我們會發現,女性精神病的發病率是同齡男性的2~3倍;平均年齡低于同等??漆t院2~3歲;患者的學歷、綜合水平以及社會地位都高于同等??漆t院的患者(P<0.01)。我們發現在綜合醫院就癥的患者有一個共性,他們人均收入高于同等的??漆t院患者,而且其經濟負擔及家庭收入高于??漆t院的患者,因此他們更能承受治療階段昂貴的費用。而他們的間接負擔和壓力與??漆t院患者之間并沒有顯著差異?;忌暇窦膊〉亩际悄切┥顗毫^大和經濟負擔過重的人,其實這些現象不難解釋,每個人長期生活在壓力之中,都會難免抵制不住精神的壓力,從而導致精神異常,進而引發精神病。
3討論
根據多個資料的調查統計,得出以下結論:綜合醫院在精神衛生服務方面很大的優勢[2]。簡而言之,綜合醫院精神科室在許多方面做得優于??漆t院。例如在衛生服務、治療后社會功能恢復、精神衛生服務要求、在心境障礙、心理因素以及相關生理障礙等精神疾病和未成年人精神障礙問題上的分析與處理等方面的優勢都是顯而易見。在以上方面綜合醫院確實做出了相應貢獻,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綜合醫院也擔負著精神衛生服務的崇高使命,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
通過對綜合性醫院精神衛生服務模式的分析,發現存在著許多弊端有待改進。很多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限定了綜合醫院精神衛生服務的范圍,例如醫療資源的不足、缺乏系統的會診、識別水平低等。這些問題為綜合醫院走向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落實綜合性醫院精神衛生服務制度迫在燃眉之急。在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下終于制定出一套有效可行的措施:①首先,在綜合性醫院也要設立專門的精神醫學科室,使研究和服務的方向專業化;②加大力度積極開展聯合會診精神病學的工作,使會診工作深入的滲透到基層;③實現醫學模式的轉變,向專業化,實效方向邁進;④加大對精神醫學知識的宣傳,將精神醫學的知識植入人心,從而開拓精神衛生服務的范圍,以適應當代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發展。當前,心理衛生問題已經呈現出逐年上升的階段。在經濟飛躍的時代,我們在未來生活中將要面對的精神衛生問題更加嚴重。精神障礙的產生、加重以及解決措施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引起了業內學者乃至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精神衛生工作也不應該只限于舊模式。現階段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如何做好精神疾病的預防工作,如何降低各類不良心理問題的萌生。通過走訪我們發現,多數綜合醫院的精神科室設置情況不盡人意,使得心理疾患與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問題越發的嚴重,大多數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據國內外眾多臨床案例的分析顯示[3],在綜合醫院中開設精神醫學科是十分重要的。精神學科的發展需要與眾多主流醫學相互融合。調查研究發現,精神科患者存在大腦功能和結構的變化,例如未經治愈的精神科患者存在海馬萎縮。因此,精神科需要與其他主流學科不斷交流,互相促進,共同進步?,F代醫療理念應強調精神科與其他主流臨床學科的緊密關系。精神因素對軀體疾病的作用是此醫療模式的核心部分,身與心的整合是未來醫學發展主要方向。因此,我們應積極探究精神衛生服務模式,改善其現狀。
[
參考文獻]
[1] 盧曉娟.探究綜合性醫院精神衛生服務模式及現狀[D].吉林大學,2013:16-34.
篇6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9月—2009年4月,我院臨床各科邀請精神科會診的患者220 例,其中2006年9月—2007年9月71 例,2007年9月—2008年9月88 例,2008年10月—2009年4月61 例;男94 例(42.7%),女126 例(57.3%);年齡分布:<20 歲10 例(4.54%),20~29 歲24 例(10.91%),30~39 歲17 例(7.73%),40~49 歲36 例(16.36%),50~59 歲58 例(26.36%),≥60 歲75 例(34.09%)。
1.2 方法
會診后患者的診斷采用(CCMD3)診斷標準。用SPSS軟件對會診患者的來源科室、要求會診的原因、年會診率比較、原發病構成比、會診后診斷及治療情況等進行分析。
2 結 果
2.1 申請科別分布情況
(見表1)表1 申請科別分布(略)
2.2 原發疾病構成(見表2)表2 220 例精神科會診原發疾病構成(略)
2.3 申請理由
申請會診的科室邀請會診的理由見表3。表3 會診理由(略)
2.4 精神障礙構成
邀請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精神科醫生會診,采用CCMD3診斷標準,會診后精神障礙的診斷結果見表4。表4 經會診確診的精神障礙(略)
表4所示,綜合醫院邀請精神科會診中最常見的精神科診斷為腦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伴發焦慮抑郁及精神障礙、神經癥(焦慮障礙、軀體形式障礙)、失眠癥,其次為原有精神分裂癥伴發軀體疾病、創傷后應激障礙、癔癥、抑郁障礙、藥物中毒等,也有暫無精神癥狀無需處理者及一些非精神科疾病和需要觀察、暫無法明確診斷者。內科心血管疾病多見的有焦慮障礙、抑郁障礙,這些患者往往以心慌、胸悶、胸痛、氣緊、心煩等心血管系統癥狀住院,經各種相應的檢查未發現器質性證據,才考慮有精神方面的問題而要求會診。這些患者絕大多數可追溯到一定的心理因素與癥狀明顯有關,或可以查到焦慮、抑郁的心境,只不過是軀體癥狀掩蓋了動機的沖突而已。臨床各科疾病引起心理反應者當然不止會診例數,只是因為情緒障礙的嚴重程度較輕,未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或因主管他們的醫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已。神經內科以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為多,急診科被診斷為驚恐發作、急性應激障礙及藥物中毒較多。請2次以上會診的17 例,最多的1 例共請會診5次。
2.5 會診處理
220 例住院會診患者,通過精神檢查發現,多數患者需精神科醫生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干預,常用抗精神病藥、抗抑郁藥、抗焦慮藥物等治療。對器質性疾病伴發精神障礙者,其癥狀輕微,又不影響診斷,一般建議對癥處理,適當輔以小劑量抗精神藥物、抗抑郁藥治療及抗焦慮藥物治療。反之,則轉精神科治療。對非器質性精神障礙均建議轉精神科治療。對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患者,均給予簡短的心理治療,包括解釋、支持、安慰和必要保證。對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者,根據患者情況,給予精神藥物治療,其中66 例使用了小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主要為舒必利、奮乃靜、喹硫平、利培酮、奧氮平、氟哌啶醇、氯丙嗪等;80 例使用抗抑郁藥物,主要為帕羅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氟西汀等;84 例使用催眠鎮靜藥,如阿普唑侖、氯硝西泮等。
在綜合醫院會診中,多數患者不愿接受轉精神科治療。我院2006年9月—2007年9月會診71 例,轉精神科4 例(占5.63%),2007年10月—2008年9月會診88 例,轉精神科6 例(占6.82%),2008年10月—2009年4月會診61 例,轉精神科10 例(占16.39%),但真正需要轉精神科的人數要遠高于實際轉科的患者數。
3 討論
本文結果顯示,請求精神科會診患者的軀體疾病的覆蓋面很廣,各系統疾病的患者均可能出現精神障礙。而發生的精神障礙也是多種多樣,但以器質性精神障礙、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焦慮障礙及抑郁障礙最常見,這同近些年來國內外的研究報道一致[1~3]。同時也表明綜合性醫院精神病學的臨床工作與??凭癫≡旱呐R床側重點不完全一樣。器質性精神障礙和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是內外科醫師請求精神科會診的最主要原因,表明器質性精神障礙是臨床醫師處理較困難的環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經會診診斷焦慮障礙的比例很高,說明焦慮障礙的一些軀體化癥狀,如心慌、心悸、胸悶等,很容易與循環系統疾病混淆,經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后取得滿意的療效,因此正確認識精神障礙的軀體化表現,對通科醫師非常必要[4]。本文結果還顯示除軀體疾病和腦器質性疾病的患者易伴發精神障礙外,各種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癥、心境障礙、神經癥等患者也可患有軀體疾病和器質性疾病。患者是身心統一體,為提高部分疾病臨床診治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會診聯絡精神醫學的介入是很有必要的。國內相關文獻[5,6]顯示,綜合性醫院請求精神科會診的比例在上升。本研究結果與此一致,會診比例逐年上升,反映綜合醫院對會診聯絡精神病學的需要日益迫切。21世紀是行為醫學時代,精神疾病將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通科醫生掌握精神衛生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是適應疾病譜變化、全面滿足患者需求的重要保障。
本研究發現,轉科的常見原因為精神癥狀(幻覺、妄想)加重而出現的沖動傷人、毀物或自傷自殺行為,通常內外科醫生無法處理。原因是這類患者起初多羞于去精神病專科醫院或我院精神科就診,而在其他醫院或我院臨床各科以各種軀體癥狀就診或住院。同時也發現,多數患者不接受轉科治療,真正需要轉科的人數要遠高于實際轉科的患者數,本研究顯示實際轉科人數占會診人數的5%~16%,他們不愿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與袁有才報道一致[7]。對于不接受轉科的患者仍需要以會診的方式給予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使其慢慢轉變觀念,最終接受治療。在會診過程中,精神科醫生特別要注意與其他科醫務人員良好協作,要適應該科特點,幫助該科醫生認識軀體疾病與精神癥狀的關系,協助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精神科醫生應自覺地居于輔助地位,主要任務限于精神衛生問題的診斷和處理。
為此,提出以下幾點看法:第一,在綜合醫院內開設精神醫學科或心身醫學科或臨床心理科,并為精神衛生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上的保障;第二,在綜合性醫院建立精神科的基礎上,結合會診-聯絡深入臨床各科,并建立定點聯系方式,結合應用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方式和手段,共同處理臨床問題。積極開展會診-聯絡精神病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以提高綜合性醫院醫務人員對精神障礙的識別能力;第三,通過精神科醫師不斷與臨床各科的醫務人員進行交流或培訓,使綜合性醫院臨床各科的醫務人員真正樹立現代醫學模式觀念,在醫療工作中運用適當的心理咨詢、行為治療技巧和整體醫療護理方法,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第四,加大精神醫學教育力度,如肖世富等[8]發現,在同一所綜合性醫院中,經過精神科指導和培訓的內科醫生對神經癥的識別率大大高于未經培訓的內科醫生。因此,有必要將綜合性醫院醫生精神病學知識的培訓納入臨床繼續醫學教育的范疇,這將有助于對常見精神疾病的早期識別、有效處理和及時轉診。
參考文獻
[1]許行健.綜合性醫院精神科會診210 例分析[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5,5:131133.
[2]趙旭東,許秀峰,白燕,等.綜合醫院內精神科會診的回顧分析[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8,31(4):231233.
[3]于德華,李春波.我國綜合性醫院精神衛生服務的現狀及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2,18(11):668670.
[4]張明園.應重視綜合性醫院就診者心理障礙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醫學雜志,1999,79(5):325326.
[5]于德華,吳文源.我國會診-聯絡精神病學現狀與對策[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1):522531.
篇7
Analysis of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 service for the inpatients in a general hospital
WENG Xiaojuan1 CHEN Lixian2 RAO Gaofeng3
1.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Wenling, Wenling 317500,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iatr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uhuan,Yuhuan 317605,China; 3.Department of Rehabitilitation,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Wenling,Wenling 317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CLP) in a general hospital. Methods Totally 188 inpatients were enrolled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 The data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rate of consultation, referral department division, reasons for referral, psych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ults The annual rate of psychiatric consultation was 0.38%. The average age was(58.84±20.05)years old. The departments with higher rate of CLP service were orthopedics and neurology. The principal reasons for psychiatric referral were psychotic episode,sleep disorder and psychiatric history. Cognitive disorders(22.9%), psychiatric disorder due to body disease(12.8%),neuroses(11.7%),affective disorder(10.1%),schizophrenia and other mental disorder(9.0%) were the major psychiatric diagnoses. Ninety percent of patients received psychiatry drugs and together with mental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The potential demand for CLP was huge in general hospitalThe annual rate of CLP was low at present,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physicians' ability to distinguish the psychiatric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physical illneses,however the psychiatrists should supply comprehensive,high efficiency,characteristic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 service.
[Key words] General hospital; Consultation-liaison; Inpatients; Psychiatry disorder
會診-聯絡精神病學是植根于綜合性醫院精神病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指精神科醫生在綜合性醫院非精神科科室開展精神科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重點探討心理社會因素、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之間的關系,進而從心理、社會和生物醫學三個方面來診斷和處理患者。會診聯絡精神病學服務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會診模式,另一是聯絡模式。在我國僅極少數精神衛生中心建立有專門的聯絡會診科,而在綜合性醫院多由精神科醫生兼職會診醫生。本文旨在通過對綜合性醫院住院患者精神科會診的現狀和特點的進行分析,為我國會診聯絡精神病學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31日間臨床各科室要求精神科會診的所有患者,共188例,但不包括急診留觀室患者。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各科室醫生根據需要為其所主管患者發出精神科會診邀請。負責會診的醫生向主管醫生、患者、看護人員及家屬了解病情,對患者進行精神檢查,做出精神科診斷,提出治療建議并給予適當的心理干預,最后將相關內容記錄于電子會診記錄單。
1.2.2 研究內容 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納入統計分析的數據包括:①性別;②年齡;③精神障礙病史;④科室:手術科室、非手術科室、重癥監護病房及急診住院部;⑤隨診次數;⑥邀請會診原因;⑦精神科診斷:會診醫生根據DSM-Ⅳ的描述和診斷要點作出相應診斷。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四格表χ2檢驗。P
2 結果
2.1 會診病例的基本情況
本研究臨床各科室病例總數為49415例,會診病例總數為188例,會診率0.38%(188/49415),其中男117例(62.2%),女71例(37.8%),年齡19~97歲,平均(58.84±20.05)歲。老年患者≥65歲 85例(45.2%),18~64歲患者103例(54.8%),
2.2 既往病史
既往有精神障礙病史的患者有37例,其中情感類精神障礙的有14例,精神分裂癥及精神異常史有17例,失眠癥病史6例。
2.3 會診病例的科室分布
會診病例中手術科室92例(48.94%),非手術科室90例(47.88%),重癥監護室3例(1.59%),急診住院部3例(1.59%)。手術科室居于前3位的是骨科(40例)、神經外科(18例)、普外(10例)及心、胸外(10例);非手術科室居于前3位的是神經內科(19例)、呼吸內科(12例)、內分泌科(11例)。
2.4 會診的主要原因
請求會診的主要原因中以“目前精神癥狀發作”最多,各科室間會診需求不同,分布見表1。
2.5 精神科診斷
以認知障礙最為多見,其中診斷譫妄最多,其他精神科診斷如表2所示。
2.6 常見精神疾病在內外科會診中的分布
情感性精神障礙在內科與外科組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χ2=4.328,P0.05)。
2.7 會診后處理
結合患者診斷及軀體狀況,14例排除精神科診斷,未予特殊處理,2例接受單純心理評估和干預,1例因拒絕藥物治療而僅給予心理干預。2例因軀體疾病暫未予處理,2例拒絕精神科治療,其余167例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和(或)心理干預。見表4。
3 討論
3.1 人口學分布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會診患者平均年齡偏大(58.84±20.05)歲,男性多于女性,與國內一些研究基本相似[1-4],提示現今老年化明顯,老年患者因大腦及生理機能減退,對健康更為關注,當出現軀體疾病時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會受到非精神科醫生更多地關注。
3.2 會診率
國內多項研究顯示聯絡會診精神科年會診率0.6%~1.26%[2,5,6],國外的研究顯示精神科平均年會診率2.7%[7],而本研究會診率為0.38%,均遠低于情緒障礙的共病率[8,9]。已有的國內調查表明在綜合性醫院住院患者中,有至少1/3患者出現焦慮或抑郁等負性情緒[10,12],徐飚等[13]一項多中心研究顯示綜合性醫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中有11%~22%共患有情感性精神障礙。可見,潛在的精神疾病患者仍然有很多,我們提供的聯絡會診服務遠低于實際需求。會診率的低水平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相關:第一,非精神科醫生對精神障礙的識別率較低,對精神障礙的重視度不夠;第二,來自患者及家屬對精神心理問題的回避,不主動暴露病情甚至拒絕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會診;第三,可能與精神科醫生提供會診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相關。因此我們還需要做大量的宣傳工作以提高非醫務人員對精神障礙的重視和識別。隨診即指首次會診后,各科醫生根據情況再次發生會診要求,提示各科臨床醫生根據患者或自身工作出發需要精神科醫生對相關患者進行深入、持續的協同治療[14]。
3.3 會診后診斷及處理
本研究申請會診的患者中以言行紊亂為主要的請求會診原因,這與國內幾項研究相一致[2,6,8,14],其次為睡眠障礙及既往有精神障礙史,提示明顯的精神癥狀更易引起非精神科醫生的關注,而睡眠問題與人生活息息相關,且較少引起病恥感,因此以失眠為主的睡眠障礙成為患者的主要主訴之一,而以情緒問題作為請求會診原因居次較后,可見非精神科醫生對該類問題的關注度需提高。在本研究樣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礙在內外科分布中有統計學差異,其余病種無差異,這與國內一些研究有所不同[1,2],擴大樣本量后將進一步研究。本研究要求心理狀況評估及疏導的6例(3.2%),此6例會診均在外科系統,目的為評估患者心理狀況是否適合手術。
本研究采用DSM-Ⅳ診斷標準,以認知障礙診斷最多,其中譫妄占18.1%左右。其次依次是:器質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神經癥、情感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睡眠障礙等。這與國內研究相一致[8,11]。在國外的聯絡會診精神病學中,認知障礙、情感性精神障礙和物質應用障礙是最常見的診斷[2,15],國內的研究則以情緒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為常見診斷[1,16,17]。分析其原因,我們的研究對象平均年齡偏大(59歲),男性比例高(62.2%),手術科室多(48.94%),身體狀況復雜,這些均是譫妄的易感或誘發因素[18]。器質性精神障礙的診斷也較多見,占12.8%,此比例與趙曉暉等[5]的研究接近。在診斷為精神分裂癥的患者中,首次診斷的有8名,其中7例因幻聽、妄想出現自傷、自殺行為送入外科治療,1例因胡語伴發熱為排除腦炎入住感染科。從會診后診斷可以看出,綜合性醫院住院患者要求精神科會診的既有因軀體疾病導致的精神障礙的患者,也有因軀體疾病而就診綜合醫院的精神疾病患者,還有以軀體疾病作為誘發源出現情緒障礙的患者,當然還有一部分患者是本身沒有軀體疾病,卻因為精神疾病表現出的非特意軀體癥狀而就診于各科,最后經臨床相關科室檢查排除軀體疾病后而申請精神科會診。
在精神科會診后,90%的患者接受了精神科治療,我們一般選擇新型、副作用小能夠快速起效抗焦慮/抑郁/非典型抗精神病藥,針對有自知力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并對患者家庭及照料人進行疾病宣教。
認知障礙及器質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是綜合性醫院對精神科需求較迫切的問題,與精神病??漆t院相比,綜合性醫院精神科任務更重,尤其在會診時面對的患者情況更為復雜,目前已有的研究一致認為[1,19-21],在綜合性醫院設立精神科非常必要,而且有利于提高醫院的整體醫療水平,更利于患者的康復。
總之,綜合性醫院住院患者對精神科會診的需求是很多的,但目前會診聯絡精神病學服務嚴重不足,仍以傳統會診模式為主,僅在臨床醫生發出會診時對患者作出診斷和處理意見,對后續的治療及療效隨訪等參與度不夠。因此,我們認為,綜合醫院設立精神科非常必要,精神科應當參與到臨床各科中有精神科聯絡會診需求的患者診療中,同時加強雙向交流。
[參考文獻]
[1] 李培凱,楊建中,侯瑜,等. 云南省級某綜合醫院精神科聯絡會診現狀及其相關因素[J].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 36(5):129-132.
[2] 姜榮環,周沫,黨衛民,等. 北京市某精神病醫院541例聯絡會診患者的特點分析[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 23(9):613-615,624.
[3] 梁軍,勝利,呂秋云,等. 院際精神科會診分析[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5,15(4):198.
[4] 趙寶龍. 綜合醫院住院病人精神科會診分析[C]. 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2006:319.
[5] 趙曉暉,洪霞,史麗麗,等. 某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精神科會診3年資料分析[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1):30-34.
[6] 于德華,張明園. 我國綜合性醫院精神衛生的服務現狀和對策[J]. 上海精神醫學,2002,14(增刊):47-49.
[7] Rothenhausler HB,Ehrentraut S,Kapfhammer HP. Changes in patterns of psychiatric referral in a German general hospital results of a comparison of two 1 year surveys 8 years apart[J]. Gen Hosp Psychiatry,2001,23(4):205-214.
[8] 王周然,趙立瓊,李紅政. 聯絡會診精神病學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 醫學綜述,2013,19(23):4283-4286.
[9] 李春波,吳文源. 加強綜合性醫院中的精神衛生服務[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1,6(3):161-162.
[10] 于德華,吳紹敏,李春波,吳文源. 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焦慮與抑郁癥狀調查[J].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4,14(2):68-70.
[11] 鎖才躍,沈衛群,馬敏麟. 綜合性醫院內精神科會診的回顧性分析[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37-38.
[12] 黃生萬,黃金榮,朱秀娣,初菊,黃明瀟. 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調查分析[J]. 現代醫藥衛生,2015, 31(3):360-362.
[13] 徐飚,陳慧云,盛鋒,等.中國四城市軀體疾病病人抑郁和或焦慮現況研究[]. 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2007-10:155-162.
[14] 許秀峰,白燕,張麗玲. 綜合醫院中精神科會診病例的臨床分析[J]. 中華精神科雜志,2004,37(1):61.
[15] Bougeois JA,Hilty DM,Wegelin JA,et al. Cognitive Disorder diagnoses in inpatient psycho somatic medicine consultations:Associations with age and length of stay[J].Psychosomatics,2006, 47(5):414-420.
[16] 郭慧榮,李幼輝. 會診聯絡精神病學在綜合醫院的現狀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9):60-62.
[17] 易煥文. 院際精神科會診112例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2008,3(4):69-70.
[18] 曲媛,趙媛,韓燕飛,等. 綜合性醫院住院患者中譫妄的臨床特點[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5,8(14):688-690.
[19] 張燕.綜合醫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會診分析[J]. 新疆醫學,2014,44(2):61-62.
篇8
1 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1982年1月至2005年10月青海省第三人民醫院司法鑒定室鑒定的暴力犯罪案例153例,占全部案例的27.42%。其中兇殺案58例、傷害案48例、搶劫案26例、案14例、縱火案7例;鑒定診斷為精神分裂癥者55例,心境障礙23例,精神發育遲滯21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14例,其他8例,無精神病者32例。選取鑒定為精神分裂癥者和無精神病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精神分裂癥組男44人,女11人,平均年齡33±10歲;無精神病組男27人,女5人,平均年齡30±10歲。兩組在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一貫表現、案型上差異均無統計學顯著性。
1.2工具 按自制的統一表格收集研究對象的一般人口學資料、臨床特點、鑒定案由等項目。暴力行為的范圍為兇殺案、傷害案、搶劫案、案、縱火案5類。
1.3統計方法 進行χ2 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等。
2結 果
2.1 精神分裂癥患者和無精神病者鑒定資料的對比分析
表1顯示兩組在誘因、動機、預謀、先兆、隱蔽性、環境辨認、自我保護、時間、場所、傷害對象等方面有顯著性差異。
2.2 精神分裂癥患者和無精神病者暴力行為的回歸分析
以精神分裂癥為因變量,以性別、誘因、動機、預謀、先兆、隱蔽性、環境辨認、自我保護、時間、場所、傷害對象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最終有動機等4個因素進入回歸方程,見表2。
3討論
本研究表明,分裂癥患者的暴力行為與環境辨認、先兆、動機、自我保護等因素密切相關。提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精神病理因素如幻覺、妄想、邏輯推理障礙、情感不協調等對其辨認和控制能力的影響,使其危害行為具有如下特點:缺乏動機、目的,對時間、地點往往不加選擇,缺乏自我保護[3]。
綜上所述,暴力行為的發生,既有社會的因素、個體的心理因素存在,也有病理的因素存在。并非所有符合“精神分裂癥'這一臨床診斷的被鑒定人全都具有相似的暴力攻擊行為特征。因此,在診斷的基礎上全面結合作案時的環境、被鑒定人的特質以及當時的生理狀況等,才有可能對個體的責任能力作出較客觀和科學的評定。
參考文獻
1 林紅,韓臣柏,孫涓,等.1979~1998年司法精神病鑒定案例的分析.中華精神科雜志,2000,33(4):243-245.
篇9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10月在本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檢測值大于800 U/L的精神病患者,臨床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排除標準:伴發肌肉、骨骼、心肌、腦部的器質性疾病,采集標本時,心電圖檢查異常者,肌鈣蛋白I(CnI)檢測異常者。
1.2方法 患者于入院時采集空腹靜脈血4ml,30min內分離血清,檢查無溶血、黃疸和脂血后,采用速率法按照操作規程檢測CK,儀器為日本TOSHIBA公司生產的TBA-120 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盒和標準液為日本Sysmex公司提供,質控品由英國RANDOX公司提供。本實驗室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生理參考區間為21-232 U/L。
1.3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高CK活性患者性別、年齡分布 2013年1月~10月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血清CK>800 U/L的患者共計375例,其中男性263例(70.1%)、女性112例(29.9%);年齡(37±15)歲,其中60歲16例。
2.2高CK活性數據分布 所有CK>800 U/L的患者中,800~1000 U/L 79例,1000~2000U/L 192例,2000~3000U/L 75例,>3000 U/L 29例,平均值為(1384±281)U/L。
2.3高CK活性患者病種分布 375例高CK活性患者中精神分裂癥146例(38.9%)、情感性精神障礙117例(31.2%)、其他(神經癥、器質性精神障礙、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礙、分裂樣精神病、精神發育遲滯、老年癡呆、厭食癥等)112例(29.9%)。
3 討論
CK的升高,反映肌纖維膜的結構和功能受損程度,但CK升高的詳細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由于不同類型肌病的發病機制、累及的肌群、病理變化過程以及臨床表現不同,CK的升高程度也不同,因此CK升高與否以及升高程度對肌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1]。在工作中常發生精神病患者的血清CK活性升高,為此對2013年1月~10月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血清CK>800 U/L資料進行初步分析。
關于精神病患者肌酸激酶升高的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處于精神運動性興奮時,血清CK顯著升高[2-4]。也有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癥CK活性的生物學改變是神經-內分泌-免疫學相互調節作用的結果[5]。
有作者[6]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興奮行為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變化進行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發病期血清CK及其CK-MB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患者入院時血清CK、CK-MB活性最高,經過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有所好轉,交感神經活動趨于正常,此外患者的肌肉活動也隨之減少,CK及CK-MB活性隨著病情的好轉而逐漸恢復正常。
CK升高的精神病患者很可能伴有肌肉的微損傷,精神患者的興奮攻擊行為可能與血清中CK活性升高有關,CK活性有可能成為伴有興奮沖動行為的精神患者生物學標志之一。這都給了我們一個提示:精神患者血清CK升高的原因很可能是患者的攻擊(激越)行為造成,也就是說其升高的CK來源于肌肉組織,主要是CK-MM[7]。雖然目前已有不少學者的研究結果支持此觀點,但是還缺少更多的循證醫學依據,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
參考文獻:
[1]林婧嫻,韓春錫,廖建湘.血清轉氨酶和肌酸激酶測定在診斷骨骼肌疾病中的意義[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4):83-85.
[2]劉麗,王煥林.肌酸磷酸激酶在精神醫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現狀[J].上海精神醫學,2008,20(6):374-376.
[3]董芳青,孫其富,張麗君.肌酸激酶受精神分裂癥癥狀及藥物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8):2312-2314.
篇10
精神病患者存在嚴重的心理障礙,其意志、情感、認識、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能發生明顯異常,對工作、學習、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其可能對自己或者他人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死亡[1]。本研究探討奧氮平治療急性期精神病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7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41例;年齡24~66歲,平均(38.43±4.91)歲;其中精神分裂癥患者24例,分裂樣精神病患者17例,急性短暫精神病患者19例,情感性精神障礙患者14例,偏執性精神障礙患者8例,旅途性精神病患者5例。
1.2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期精神病診斷標準,確診為急性期精神?。虎谒谢颊吆喢骶癫≡u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評分均≥40分;③所有患者均無嚴重心、肺、肝等多器官功能損害[2]。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奧氮平(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688,2010-09-30,規格:5 mg)口服,初始劑量為10 mg/d,治療1周后根據患者的治療情況調整用藥劑量,劑量遞增為5 mg/次,若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躁狂等嚴重精神狀況,可根據需要應用氯硝西洋口服或者肌內注射1~4 mg/d。觀察并記錄治療前后的BPRS評分、治療后的總有效率以及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定
根據BPRS減分率將治療效果分為4個等級[3-4]:治愈、顯效、有效、無效。①治愈:BPRS減分率≥75%;②顯效:50%≤BPRS減分率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BPRS評分的比較
87例患者治療1周后BPRS評分為(35.42±8.21)分,2周后BPRS評分為(23.63±7.79)分,明顯低于治療前的(63.59±9.6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療效
87例患者治療后,治愈58例(66.67%),顯效18例(20.69%),有效5例(5.74%),無效6例(6.90%),總有效率為93.10%。
2.3 治療后患者的不良反應
87例患者治療后未出現嚴重心、肝、腎等功能損害,僅出現輕度嗜睡3例、乏力2例、便秘2例、頭昏1例、體重增加1例,無需進行特殊處理,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34%。
3 討論
精神疾病是由于多基因缺失或重疊,從而造成丘腦、大腦功能的紊亂,進而導致患者在情感、行為、感知和思維等方面出現異常,精神疾病可分為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障礙等,不同類型的精神病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5]。急性期精神病患者有幻覺、妄想、猜疑、敵意和思維障礙等嚴重陽性癥狀,或者有言語貧乏、情感和社會退縮、情感淡漠等陰性癥狀[6]。正常人的一切行為、心理活動在意識和潛意識的本能協同下,遵循了“需求斗爭獎賞”規律,進行著有進展和獎賞、有動機和興趣的斗爭,才能體驗到自信、愉悅等積極的情緒,否則就會產生負面的消極情緒,乃至發展為心理疾病[7]。精神病的病因有多種,大多數是由于先天遺傳和出生缺陷,個性特征、體質因素及器質因素占其中一小部分[8]。奧氮平是一種新型的非典型的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具有拮抗多巴胺(DA2)受體和5-羥色胺(5-HT2)受體的作用,其與傳統治療精神病物相比效果更加顯著[9-10],其適用于精神病的急性期和維持治療,但是奧氮平在應用時會出現體重增加、輕度嗜睡、頭昏、乏力、便秘等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發生率通常>10%[11],大部分患者無需采取停藥等措施即可恢復正常,和本次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結果顯示,87例患者治療后BPRS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總有效率為93.1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35%,說明應用奧氮平治療急性期精神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且副作用小。
綜上所述,奧氮平治療急性期精神病臨床效果顯著,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云青.公安部門送往精神病院精神病患者社會危害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8):148-149.
[2] 余志剛,劉金鵬,劉軍,等.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臨床應用情況調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7,17(5):312-313.
[3] 成為榮,陸水平.四種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治療急性期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10,23(6):416-418.
[4] Citrome L.Lurasidone for schizophrenia:a review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profile for this newly approved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J].Int J Clin Pract,2011,65(2):189-210.
[5] 沈萍,沈仲夏,徐美英,等.精神??漆t院外科住院患者精神病共病現狀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2,11(10):918-919.
[6] Tohen M,Case M,Trivedi MH,et al.Olanzapine/fluoxetine comb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rapid onset of therapeutic response and its predictive value for subsequent overall response in a pooled analysis of 5 studies[J].J Clin Psychiatry,2010,71(4):451-462.
[7] 趙旭東.中國的主流價值系統及其與心理治療的關系[J].上海精神醫學,2010,22(B12):422-425.
[8] 薛文華.淺談精神病的病因及醫治方法[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5):121-122.
[9] 張瑾.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研究進展[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2):254-256.
篇11
作者單位:454000焦作市第四人民醫院
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的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心理疾患已成為世界第四疾患,預計2020年我國的心理疾患將成為社會負擔最重的一大疾病[1],焦慮抑郁作為一種負性情緒,與軀體疾病常互為因果,并且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和預后[2],本研究針對綜合醫院內科住院患者中焦慮抑郁的發病率常見軀體不適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010~20119,本院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呼吸科、內分泌科住院患者共328例,男180例,女148例,平均年齡(516±183)歲,調查對象入組條件:①年齡>18周歲②意識清楚③愿意填寫篩查量表。
12方法先由受過相關培訓的內科醫生使用統一指導語,在患者無壓力的情況下,根據真實情況對每位患者進行自編的一般情況調查及綜合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評定,然后交由精神科醫生再進行精神檢查,依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的診斷標準作出診斷分類。HADS是自評量表,包括兩個分量表,即焦慮分量表和抑郁分量表,各有7個條目,每條分0、1、2、3、4級計分, ≥8分為篩查陽性?;颊咴诮涍^培訓的醫師指導下獨立評定,文化程度較低而不能獨立完成填表者,則由醫師逐條說明題意,征得意見后填寫。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80軟件包,根據數據分布特點和研究目的,運用描述性分析,χ2檢驗和相關分析等。
2結果
21焦慮和抑郁情況發生率焦慮和抑郁情況發生率見表1。
22各科室中焦慮抑郁患病情況各科室中焦慮抑郁患病情況見表2。
各科室就診患者中HADS≥8分人群的比例,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焦慮抑郁分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相關性焦慮抑郁分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相關性見表3。
焦慮抑郁癥狀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ADS抑郁分以及是否存在抑郁癥狀,與年齡呈顯著正相關,即年齡越大HADS抑郁分越高,存在抑郁癥狀的可能性越大,而與患者的性別、文化程度無顯著相關。焦慮癥狀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無相關性。
3討論
目前已知各種軀體疾病都可引起情緒異常,特別是在慢性疾病狀態下,通常伴有機體功能下降;治療周期長,不僅給患者帶來身心痛苦,也會因時間的消耗,社會支持下降,經濟負擔等各種因素產生多方面問題。因此,從精神病學角度認為[3]當慢性疾病存在顯著的心理痛苦,社會功能喪失時,就應該充分考慮到繼發抑郁焦慮的可能。同時這種負性情緒也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血清蛋白、前列腺素E2值上升,NK細胞活性減弱,因此出現各種“軀體疾病”癥狀,也就是說焦慮抑郁不僅提高了軀體疾病的發生率,而且也影響著軀體疾病的預后。
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證實[4],在綜合醫院的臨床各科均存在大量精神醫學問題。其中心內科和神經內科住院患者伴有焦慮抑郁障礙者高達40~60%[5,6]本調查中,焦慮抑郁患者檢出率最高為神經內科423%,心血管內科為365%,稍低于上述報告結果,可能與樣本量偏少、調查時間短、選用量表不同及醫院分級有關。
焦慮抑郁患者的表現并非為單一的心理障礙,而是更復雜更隱匿。調查中患者常見的主訴:腹痛、頭痛頭昏、經期紊亂、失眠、肢體癱瘓無力、胸悶、心悸、腹脹等。在本調查中,綜合醫院內科醫師診斷出焦慮抑郁障礙并認為需要治療者57人,占174%,被精神科醫師診斷為焦慮者113例,占345%,抑郁者108例,占329%,綜合醫院內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診斷符合率192%。識別與治療率低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①軀體疾病伴隨焦慮抑郁障礙時臨床表現多樣復雜,焦慮抑郁診斷缺乏特異性的實驗室理化指標。②醫師在診斷思維上重器質性疾病,忽略情緒障礙,精神??浦R不足,對焦慮抑郁的表現及診斷步驟不熟悉。③文化背景及對精神疾病的避諱,患者認為這是隱私,而不是一種可以治療的心理問題,怕受歧視或不知到哪里尋求幫助。
綜上所述,綜合醫院內科住院患者中焦慮抑郁障礙發病率高,識別率低,應廣泛開展軀體疾病伴發心理障礙的健康教育,及早干預,給予相應的藥物及心理治療,提高生命質量,減輕社會負擔。
參考文獻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 Geneva:WHO,1999:104109.
[2]Simon GE, Can depression bi managed appropriately in primary stage. Clin Psychiatry,1998,59:3.
[3]千田要一,久保千春“ぅ っ ”と身體疾患.臨床精神醫學,2006,35(7):927.
篇12
已有報導證明丁螺環酮對抑郁癥的治療有增效作用[1],我們分別采用丁螺環酮聯合氟西汀及單用氟西汀治療抑郁癥,并進行對照研究,目的在驗證丁螺環酮的抗抑郁癥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2010年我院住院的抑郁癥患者共90例,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抑郁癥診斷標準;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項評分>20;年齡16~60歲,患者家屬同意接受>8周的住院治療。排除伴有嚴重軀體疾病或酒等物質濫用者、估計服藥依從性不良者、共患其他精神疾病、精神發育遲滯、癡呆及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共90例。按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丁螺環酮聯合氟西汀)和對照組(單用氟西汀)各45例。觀察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齡16~49歲,平均360±32歲;病程05~7年,平均38±13歲;對照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齡17~60歲,平均353±27歲;病程1~6年,平均41±12歲;兩組以上各項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方法:清洗1周。兩組均給予氟西汀口服,劑量40mg/日。觀察組合并丁螺環酮,劑量10~20mg/日。療程8周。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治療中出現的癥狀量表(TESS)于治療前及治療后1、2、4、8周進行療效和不良反應評定。療效按HAMD減分率≥為痊愈,50%~74%為顯著進步,25%~49%為進步,<25%為無效。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包,組間數據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內數據比較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兩組療效比較:研究組痊愈29例,顯著進步13例,進步4例,有效率100%;對照組痊愈27例,顯著進步15例,進步3例,有效率100%;兩組有效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定結果比較:治療前兩組HAMD評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治療后兩組的各次評分均有顯著下降(P<均001);治療2周后,以觀察組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或P<005)。見表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兩組均有少數病例在治療中出現口干、惡心、頭暈、頭痛、便秘、視物模糊等不良反應,均不嚴重,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實驗室檢查均未發現明顯異常。
討 論
丁螺環酮是一種新型抗焦慮藥,為5-TH1A受體部分激動劑,能與5-TH1A受體選擇性結合,產生弱的激動作用,在抑郁癥狀態時5-TH不足,丁螺環酮與其受體結合,彌補了5-TH不足,并使過少的5-TH分泌增加,達到了正常的平衡狀態,發揮抗抑郁作用[2]。而被不少學者作為治療抑郁癥的輔助藥物[3]。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2周后,觀察組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或P<005),說明丁螺環酮聯合氟西汀的療效優于單用氟西汀,對抑郁癥的治療有增效作用。另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8周中,不良反應一致,反應輕,主要有頭暈、頭痛、胃腸功能紊亂和失眠。說明聯合用藥并未增加藥物的不良反應,與國內報道的結果相似[4,5],顯示了合并用藥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謝斌,王祖承.抗焦慮新藥――丁螺環酮的研究與應用現狀[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3,20(1):20-21.
2 徐繼明,汪復,邊友珍,主編.臨床實用新藥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9:146.
篇13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develop th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in order to know about the awareness of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in non-psychiatric clinicians.Methods:A sample of the 641 non-psychiatric clinicians from 2tertiary general hospitals,2 second-class general hospitals,and 1 community hospital were used for item analysis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test;38 cas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re-test interval of 2 weeks to test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And totally 99 psychiatrists finished the survey as controls.The awareness rates between the non-psychiatric and psychliatric clinician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46 items and consisted of 6 subscales,involving anxiety,schizophrenia,depression,dyssomnia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organic brain disorder,and recognition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 situation in general hospital.The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chi-square and degree of freedom was below 3.The fitting indexes except GFI and AGFI were more than 0.90.The Cronbach' s alpha coefficients ranged from 0.73 to 0.89,and test-re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reliability ranged from 0.59 to 0.78.Awareness rate was 47.6% in general hospital and 90.9% in psychiatric hospitals.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questionnaire has goo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may be applied in clinical studies.
【Key words】 general hospital;mental health service;clinician;reliability;validity;psychometrics
心理衛生又稱精神衛生,以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為目的[1],它不僅研究各類精神疾病的防治,同時探討保障人群心理健康,減少和預防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生[2]。隨著人們對疾病認識的提高、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近年來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各種心理障礙的發生及其就診途徑、軀體疾病與精神障礙共病、精神??漆t院服務資源不足等問題,綜合醫院的精神衛生越來越受到關注[3-4],對于綜合性醫院中各級非精神科臨床醫師的心理衛生服務能力,也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但由于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醫學教育中精神病學和醫學心理學課程得不到重視、課時少,繼續醫學教育中,也較少列入心理衛生方面的內容[4];因此,實踐工作以及相關研究均表明,綜合性醫院的臨床醫師心理衛生知識不足,在工作中遇到相關問題時可能出現無法正確識別及處理,導致病情延誤的情況[5-9]。為了能較全面地了解他們的心理衛生知識結構及水平現狀,本文編制了非精神科(包括綜合醫院設置的臨床心理科)臨床醫師心理衛生知識調查問卷。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樣本1:方便選取北京市三級綜合性醫院2家,二級綜合性醫院2家,社區醫院1家,對被抽出的醫院進行整體調查。被調查對象包括門診、急診及病房醫師,不包括精神/心理科、檢驗科、放射科等科室的醫師。共發放問卷727份,回收有效問卷641份。其中,一級醫院36份,二級醫院146份,三級醫院459份;男性317人(49.5%),女性324人(50.5%);年齡21~70歲,平均(34±9)歲;工作年限(11±10)年;職稱住院醫師260人(40.6%),主治醫師199人(31.5%),副主任醫師及以上142人(22.2%),進修醫師及學生等40人(6.2%)。方便選取了其中某三級醫院的38例進行了間隔2周的重測,以檢驗重測信度。
樣本2:對本文作者所在單位(三級甲等精神病??漆t院)的醫師進行了調查。發放問卷102份,回收有效問卷99份,其中男性48(48.9%),女性51人(51.5%);年齡23~55歲,平均(35±11)歲;工作年限(12±9)年;職稱住院醫師35人(35.4%),主治醫師44人(44.4%),副主任醫師及以上19人(19.2%),學生1人(1.0%)。
1.1 問卷的初步編制
根據本文研究目的及工作經驗,并參考相關文獻[10-11]初步設計了問卷。共79題,均是對相關心理衛生知識點正確描述的一句話,選項為“比較了解” “有點了解”和“不了解”。分別計2~0分。如,第6題為常見精神癥狀包括:幻覺(最常見的是幻聽)、思維障礙(妄想、思維破裂等)、情感障礙(抑郁、焦慮、情感淡漠)、智力障礙、行為障礙等。預調查問卷編制完成后,通過對一個包括精神科、神經內科、心理科及心內科等共30人的小范圍測試,發現問卷題量較多,難度較大,需花費時間長,可實施性差。故對問卷進行了精簡,控制每一維度的題目數。所有問題均經專家(本文第2、第9作者)確認。形成的最終問卷共50題。
1.2 統計方法
對所有被調查對象均采用匿名的方法,以盡可能獲取真實數據。使用SPSS15.0、LISREL8.7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內部一致信度及重測信度的檢驗。
2 結 果
2.1 項目分析
將樣本1問卷總分按從高到低順序排列,取27%、73%處的分值作為分組界限,劃分出高分組和低分組,檢驗高低分兩組在每個題項上的差異,結果顯示50個題項的鑒別能力均較好(P
2.2 效度分析
2.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將樣本1問卷隨機分成兩部分,取其中之一(N=322)做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做樣本適當性檢驗,結果KMO值為0.96,Bartlett' s球形檢驗有統計學意義(χ2=16796,P
根據以上結果,結合設計時的理論構想,將第1~5個因素分別命名為焦慮癥狀及神經癥相關問題、精神分裂癥相關問題、抑郁障礙、失眠與心理咨詢相關問題、腦器質。其中第1因素的第26題,第3因素的第32、34題,內容與所在因素不符,剔除。第6、7、8因素所包含題項內容均為對綜合醫院心理衛生問題現狀的描述,故將其合并命名為綜合醫院心理衛生問題現狀的認識。最終問卷共包含46題,6個維度。
2.2.2 驗證性因素分析
用樣本1的另一樣本(N=319)對以上6因素模型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卡方與自由度之比
2.3 信度分析
問卷各維度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數在0.73~0.79之間,總問卷Cronbachα系數為0.89。38例的兩周后重測Pearson相關系數在0.58~0.78之間(表1)。
2.4兩樣本對心理衛生知識的知曉率比較
問卷滿分為92,總知曉率=(總分÷92)×100%。綜合醫院641例的總知曉率為47.6%;專科醫院99例的總知曉率為9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3.1問卷編制目的、內容及形式
在綜合性醫院中,要解決好心理衛生問題,其中重要的一點是非??婆R床醫師能夠有基本的識別、處理及請會診、轉診的能力。了解他們的心理衛生知識水平,并針對性地給予繼續教育培訓,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上海朱紫青等[10]曾設計綜合醫院心理保健知識知曉率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綜合性醫院醫護人員,其內容以抑郁障礙相關問題為主,結果發現綜合醫院問卷知曉率為36.8%。本問卷僅針對臨床醫師,了解他們的心理衛生知識結構及水平現狀。設計問卷時參考了ICD-10的分類診斷標準[11],所編制的問卷包括了心理衛生常見的、重要的知識點;同時還考慮到了在問題的選擇上,側重于一般性的認識能力考察;問卷中涉及治療處理的有7題,僅占總題數的15%。
在問卷答題形式上,沒有采用一般的提問題、選擇正確答案的方式,這主要是考慮這種方式難度較大,被調查者可能出現花費時間長、容易厭煩、隨意填寫甚至拒絕作答等情況。而目前采用的這種方式是通過詢問被調查者對相關問題的了解程度,易于作答,花費時間短,同時采用匿名調查的方式,被調查者沒有心理負擔,理論上應該較少存在隨意作答的情況,問卷實際應用時合格問卷的回收率為96.2%,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3.2 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主要目的是求出問卷每個題項的臨界比率值,看是否達到顯著水準,項目分析結果說明了所有題項均具有鑒別被調查者反應能力的作用。
3.3 信度分析
內部一致性信度結果顯示問卷各維度系數在0.7以上,表明組成該問卷的項目的內在一致性程度高,達到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問卷總的系數高于各因素,表明問卷的同構性較高,各因素間的差異性不是很大。
重測信度考察問卷是否具有跨時間穩定性。問卷各維度第1次及2周后的重測相關系數在0.59~0.78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表明前后兩次的一致性程度比較高,具有較好的重測信度,達到測量學的要求。
3.4 效度分析
從問卷的編制過程來看,所有問題均是由領域內專業人員編寫,參考了相關文獻并得到領域內專家的認可,內容效度可以得到保證。
從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看,設計時針對焦慮癥狀和神經癥分別編制了題項,因素分析的結果進入了同一個因素,這和臨床是一致的,即焦慮癥狀及神經癥均屬于焦慮障礙范疇。設計時的抑郁維度有7個題項,結果有1個題項進入了焦慮因素,有1個題項因素負荷量低于0.4,均刪除后這個維度共有5個題項,略少;關于睡眠障礙和心理咨詢進入同一個因素,推測可能是臨床醫師對睡眠問題和心理咨詢的認識具有相關性,即如果對睡眠障礙有比較好的了解,則同時對心理咨詢也有一個比較好的認識;反之,如對睡眠障礙相關問題不熟悉,則對心理咨詢的一些相關問題也不了解。實際是否如此,尚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問卷在設計時包含了11個關于現狀認識的題,這些題項內容比較分散,如包含了綜合醫院的焦慮、抑郁識別率、漏診率問題,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的共病問題,聯絡-會診精神醫學、軀體癥狀及心理問題相互影響等等問題,結果這一部分內容形成了3個因素,其中有一個題項進入了抑郁因素,考慮到問卷的簡潔性及實際應用的方便,因此仍將這3個因素合并成一個因素,并去掉進入抑郁因素的那個題項,最終形成的問卷共46題,包含6個維度。
從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看,6因素模型的卡方與自由度比小于3,兩種誤差項RMSEA與SRMR均小于0.080,各種擬合指數除GFI和AGFI外,均大于0.9,擬合指數較高,模型擬合度較好,可以接受。
對于效標效度,由于目前為止尚沒有發現國內有類似的問卷,因此沒有做效標效度的驗證。本文調查了理論上和被研究對象在心理衛生知識方面有顯著區別的一個群體,即精神科醫師,結果顯示,非??婆R床醫師與精神科醫師這兩個不同群體的問卷總知嘵率分別為47.6%和90.9%,說明了問卷能有效區分不同群體,也間接證明了問卷可以反映受試的心理衛生知識知曉狀況。
需要指出的是,本問卷在編制的過程中,限于條件,樣本代表不夠充分,缺少非精神??漆t院的其他??漆t院(如口腔醫院),無住院床位的社區診所和私人診所等樣本;社區醫院只調查了一家,測查了36例,代表性較差。這對問卷的質量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也限制了問卷在以上機構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766-767.
[2]沈漁.精神病學[M]. 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
[3]孫學禮.中國綜合醫院的精神衛生服務[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07,7(8):555-556.
[4]于德華,張明園.我國綜合性醫院精神衛生服務的現狀及對策[J]. 上海精神醫學,2002,14(增刊):47-49.
[5]Leigh H,Stewart D,Mallios R.Mental health and psychiatry training in primary care residency programs.Part I.Who teaches,where,when and how satisfied? [J]Gen Hosp Psychiatry,2006,28(3):189-194.
[6]Smith GC.From consultation-liaison psychiatry to integrated care for multiple and complex needs[J]. Aust N Z J Psychiatry,2009,43(1):1-12.
[7]于德華,吳文源,張明園.上海市綜合醫院精神衛生服務現狀調查[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4,(3):176-178.
[8]付朝偉,徐飚,詹思延,等.中國四城市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患者抑郁、焦慮現況調查[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9):803-807.
[9]吳紹敏,于德華,吳萍,等.非精神科醫師對精神障礙處理現狀調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