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對教學資源的建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遠程教育指學生不需要到特定的教室去上課,而是通過網絡、函授、廣播電視等不同渠道進行學習,具有開放性、靈活性、自主性等特點。接受遠程教育的學生大部分學習時間是與同學、教師分離的,主要是以自學為主。作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利用的一切顯現的或潛隱的條件,學習資源在遠程教育中顯得極其重要,是影響遠程學習、實施遠程教育的關鍵。遠程教育的學習資源包括文字教材、文字教輔等印刷材料,光盤、電視直播課堂等視聽材料,網上教學資源、IP課件、CAI課件等計算機及網絡設施,這些學習資源是遠程教育學生有效開展學習的重要保證。只有不斷加強遠程教育學習資源的建設,使之得以合理開發與利用,才能有效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遠程教育的質量。
一、遠程教育學習資源建設的原則
首先,遠程教育的學習資源應以思想性為原則,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體現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體現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其次,遠程教育的學習資源應以科學性為原則,以科學描述概念、準確的問題表述、正確的引用資料、合理的原理論證編制學習資源,堅決不犯科學性的錯誤。再次,遠程教育的學習資源應以教學性為原則,應體現課程計劃和課程大綱的要求,滿足學業的需要,還需充分考慮學生在文化基礎和實踐經驗方面的特點,力求學習資源符合學生的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要求,注意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以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遠程教育的學習資源還應堅持以發展性作為原則。努力構建有利于學生的自我成長和長遠發展的學習資源內容及形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創造條件。
二、加強遠程教育學習資源建設的幾點建議
1.完善印刷材料
印刷文字材料是最基本的學習資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教材。此外,還有教學輔導材料、實踐性教學環節指導書、形成性考核練習冊和期末復習指導等。印刷文字材料雖然是傳統學習資源,但他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據調查,印刷文字材料在各種遠程教育學習資源中,是被使用率最高的材料,在眾多媒體中占有絕對優勢,因此應當將印刷文字材料作為遠程教育學習資源建設的重點工程,不斷對其加以完善。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印刷文字材料也應當與時俱進,提高教材質量,及時更新內容,以適應時展的要求。文字教材應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相應增加導讀性的內容,便于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每一章節安排體例上增加學習目標、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練習題、測試題、參考教學資源、學時安排、學習進度和學習方法說明等內容。而文字輔導資料應與文字教材配套統一,緊扣文字教材進行編寫,應突出充足性、啟發性和彈性,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以拓展深化學生所學專業知識,鍛煉其思維、創新能力,適應學生個體間和個體內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2.開發網上學習資源
網上學習資源主要包括課程計劃、課程大綱、教學進度、教學信息、學習指導、教學輔導、綜合練習、擴展閱讀、學科動態、答疑等,具有很強的導學、助學功能。調查顯示也是學生很關注的學習資源,理應加大建設的力度。對于網上學習資源,有的學生反映缺乏精細的組織,內容龐雜混亂,有的內容與學習者的專業相關程度低;內容重復,是文字材料的翻版;信息更新不及時,過期現象嚴重等。所以,網上學習資源模塊結構中的內容應精心安排,材料組織針對性要強;圍繞所學專業擴展學習內容,為打開專業視野與思路提供有效資源;關注各知識點的最新信息、最新成果,把它們及時那入到學習資源中,及時剔除陳舊過時的信息,使網上學習資源真正呈現出引導性、豐富性、時效性、動態性和拓展性的資源特點。
3.加強多媒體課件制作
多媒體課件也稱多媒體CAI,是對一個或多個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教與學的計算機輔助軟件,它具有多媒體信息和交互性的基本特征,分單機版和網絡版。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多媒體課件在學習資源中的優勢會越來越明顯。由于多媒體課件制作需要技術支持,一般老師不經過培訓很難制作出高水平的課件,因為優秀的課件不是傳統板書的再現。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應該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文字、圖片、音、視頻、動畫等素材,不能為生動而生動,亂用素材;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體現出交互性、啟發引導性,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應體現出藝術性、易操作性、經濟性等特點。總之,充分利用文字、圖片、音、視頻、動畫等媒體特長和它們的有機組合,準確、直觀、生動、完美地表現教與學內容,提高學習資源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增強學習效果。
4.對各種學習資源加以整合,優勢互補
遠程教育的學習資源類別眾多且各具特長,如印刷文字材料具有不受時空、經濟條件限制,成本低廉、使用便利,且內容系統翔實,有利于學生便捷地掌握系統的知識,培養專業能力;視聽材料通過聲光電聲設備,為理性知識提供了感性成分,能把學習內容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形象、可感性強,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計算機和網上資源中教學大綱、教學進度、教學信息、學習指導、教學輔導、綜合練習、擴展閱讀、學科動態、答疑等能及時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導學信息,對學生的個別化學習提供幫助;CAI課件的問答、分步演示、查詢、仿真教學和模擬實驗等功能,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對學生自學過程中的復習、練習、測試和模擬實驗均有很大幫助。所以,在學習資源建設中應該對各種學習資源加以整合,充分利用各資源的特長,通過優勢互補,使學生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總之,遠程教育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育形式,要求我們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建設、完善學習資源,實現學生自主性學習,從而提高遠程教育質量。
篇2
1、獨立學院的學生培養目標及特點
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具備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1],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獨立學院也稱三本院校,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不同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錄取線主要介于二者之間。
1.1 培養目標
獨立學院的學生屬于本科層次,通過大學期間的學習應該成長為既有一定理論基礎,又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與一本、二本院校培養的研究型人才有著明顯區別。
1.2 學生特點
獨立學院作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既有一般大學生的通性,也有自身比較突出的特點[2]。分析我校應用化學專業學生情況,發現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a.入學時對專業知識掌握較少,甚至有部分江蘇考生在高中階段都沒有選修化學;
b.對本專業缺乏歸屬感,很多學生是調劑生,部分學生認為所學知識用處不大;
c.自控能力不強,無故曠課、不交作業、考試突擊等現象較多;
d.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課程知識掌握較差,甚至有同學出現掛科現象;
e.動手能力較強,對社會實踐的要求比較強烈。
2、教學建議
根據本校應用化學專業開設高分子導論課程幾年的情況,結合同行經驗[3-4]、自身教學體會和學生意見,對獨立學院高分子導論課程的教學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 教師觀念轉變
由于獨立學院的辦學及專業建設年限較短,目前師資力量主要依附母體院校。一部分教師是從母體院校外聘的兼職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是自身在母體院校已承擔較重的教學或科研任務,精力有限,而且多年來形成了一本、二本的教學定勢,慣于按照研究型大學或教學科研并重型高校的培養目標進行教學,往往會把內容講的過深,理論性太強,常常使學生感到學習困難,甚至發出“想把我們培養成科學家”的感慨。另一部分教師是學校自有年輕教師,他們教學經驗不足,容易受到自己學習體會或老教師教學經驗的影響,短時間內難以很好的根據獨立學院“三本”的生源特點進行教學。教師應該明確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并且貫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2.2 合理選擇教材
獨立學院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課后主動復習和預習的情況很少,尋找相關書本文獻學習的更少,所得知識大都依賴于課本和課堂,所以參考教材的選用很重要。
高分子導論教材版本較多,主要章節包括概論、鏈式聚合反應、逐步聚合反應、聚合物的化學反應、聚合物的結構、聚合物的性質、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的成型加工等。這些教材主要是面對普通高等教育,整體內容理論性較強,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鑒于目前還沒有一本專門適用于獨立學院的教材,本校目前選用董炎明編著的《高分子科學簡明教程》(科學出版社),該教材內容通俗易懂,而且書中有很多小故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隨時關注教材信息,尋找更為適合的教材。
2.3 明確教學內容側重點
應用化學專業開設高分子導論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進入高分子的世界,理解和掌握高分子科學的基本框架、概念和原理,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或從事相關行業工作提供知識儲備,所以在教學的深度上要求相對偏低,但是作為僅有的一門高分子課程,課程內容要有代表性。
高分子科學四個知識板塊中,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是講解重點,安排28學時左右,而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加工則重在與實踐結合,以講座或參觀的形式學習。
在高分子化學的學習中,緊緊圍繞“如何合成聚合物”這條主線,重點介紹自由基聚合和逐步聚合,離子聚合和聚合物的化學反應作為次重點,而配位聚合則可以安排學生自學。其中涉及到很多公式,比如自由基聚合反應動力學部分,有引發速率方程、鏈增長速率方程、穩態假設下的自由基濃度方式、聚合總速率方程等[5],弱化公式的推導,而將關注度放在公式的理解應用上。
高分子物理則圍繞著“聚合物結構和性能關系”這條主線,重在二者的對應關系。此部分涉及到較多的曲線,比如線性非晶態聚合物的形變-溫度曲線,聚合物的應力-應變曲線,重點介紹曲線各段所代表的意義、對應的結構要求、相互的異同之點,而對精確的曲線函數推導完全忽略,所涉及到的比較前沿的結構模型也適當弱化。
2.4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獨立學院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而且在遇到困難時容易產生自卑、畏縮心理,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將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相結合,將理論講解和實物、模型演示相結合,將課本知識和實際應用相結合,通過多種授課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轉貼于
2.4.1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獨立學院的學生中課前不預習、上課不聽講或曠課、課后不復習、作業抄襲、考試突擊等的現象比較多,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的實現。
針對這些現象,可以采取以下這些引導性的措施:
a.課前布置預習題,并在上課時提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
b.講課之前列出本堂課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或知識點,在下課之前以課堂作業的形式解答上交,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提高課堂聽講的效率;
c.課后習題不單要對課堂內容進行檢查,還要包括部分拓展性內容,引導學生查閱相關書籍、文獻或是網絡資源,培養獨立學習的習慣;
d.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選取某種實用的高分子材料,課后查閱相關知識,相互討論,并選取代表以講課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十分鐘左右的成果展示,培養學生協作精神,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
2.4.2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現今多媒體技術非常發達,對其有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這方面已經有很多教師進行了探索[6-7]。多媒體教學的重要部分是多媒體課件,課件并不是教材的簡單重復,而要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的同時,也不能完全摒棄板書教學,比如對于某些特別重要的理論公式的學習和推導,學生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全理解,這時就應該采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
多媒體教學中可以利用各種化學軟件實現分子結構的模擬、構型的轉變等,直觀形象,對高分子的鏈結構、構型轉變等抽象知識點的學習很有幫助,還可以將簡單高分子實驗制作成視頻,比如學生在學習自由基聚合中的自動加速效應時,由于沒有感官印象而難以掌握,可以通過視頻將這一過程直觀的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觀察去分析理解。
2.4.3 緊密聯系生活
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能很大程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分子科學支撐著龐大的高分子工業,與生活聯系密切,在教學中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提高學生的興趣。生活中到處都是高分子制品,在講述高聚物名稱和結構時,展示此種聚合物的制品,引導學生通過制品的特點來推斷聚合物的特點,加深印象,還可以簡單介紹行業內代表性的生產及加工單位。獨立學院多有產學研共建平臺、學生實訓基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參觀高分子生產加工基地,了解比較成熟的高分子合成工藝,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過程等。
2.5 改革考核體系
考核是教學成果的主要檢測手段之一,傳統的考核方式是一張試卷定生死,存在諸多弊端,建議將課程考核方式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平時的課堂表現,包括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等,這部分的比例可以適當提高,從而使學生更加注重課堂的互動環節;另一部分是期中和期末理論考試,采取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的形式。
高分子導論的主要理論考核內容是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這是兩個雖有聯系但相互獨立的方向,可以分別考試,同比重計入總分。考試可以采取開卷閉卷相結合的方式,高分子化學中反應動力學部分有很多的公式,學生記憶上存在困難,可以適當采取開卷或半開卷的形式,而高分子物理中多是對規律的解釋和應用,采取閉卷的形式。
3、結語
高分子導論作為一門知識點多、理論性強、學習難度大的課程,在獨立學院學生基礎薄弱、課時數少的情況下進行教學,目前尚在探索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教師需要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6號: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2008年2月22日
[2] 于麗波,本三院校學生特點分析,科技信息,2011,8:69
[3] 方征平 郭正虹,在獨立學院開展高分子物理教學的幾點思考,高分子通報,2009,8:74-78
[4] 徐曉冬,非高分子專業《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教學中的幾點體會,高分子通報,2010,5:74-78
篇3
校園網店建設是電子商務在校園這個特殊環境下的具體應用,它是指在校園范圍內利用基礎網絡、計算機硬件、軟件和電子通訊設備的構建滿足于校園內各部門、群體或個人進行工作、學習、生活各方面活動需要的一個可用性、伸縮性和安全性的電子商務平臺。
一、校園網店的總體發展策略
以“立足校園、服務師生”為宗旨,采取“在線訂購、電話訂貨、送貨上門”的交易方式,以校園網和互聯網為平臺,利用目前流行的電子購物模式,建立一個適合校園消費群體需求特點的專業校園網店。
二、校園網店建設的優勢
校園網店進行的校園電子商務與一般電子商務相比,除了具有跨時空、超前性、經濟性、個性化等特點外,還有其獨特的優勢:
配送距離短,便于將商品及時送到消費者手中;
校園網店的消費市場范圍小,網店運營成本低;
便于線下支付,更易于得到消費者的信賴。
三、校園網店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關系
電子商務的整體運作都應在網上進行,傳統的理論灌輸教學模式大多給學生“紙上談兵”的感覺。雖然市場上也有出售具有完整的仿真模擬功能、多學科并用的教學實驗性電子商務模擬軟件,但校園網店可以使學生真正在學習工作中“身臨其境”,這種方式更具體、更真實。校園網店能滿足《電子商務認知》《網絡營銷》《網頁制作》《電子交易與結算》《圖形圖像處理》《營銷技巧》《企業商務管理》等電子商務專業學習領域的實踐訓練的要求,而且還能為經濟類專業的學生提供會計應用技能、物流應用技能、營銷應用技能及其他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實訓平臺。校園網店為學習電子商務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和所有對電子商務領域知識有興趣的學生提供工學結合一體的機會,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將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校園網店實踐中去,同時還解決了課堂教學與實際操作脫鉤的弊端。這樣,校園網店在培養當代學生的專業能力、溝通能力和社會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校園網店建設的具體內容及對教學改革的作用
1.校園代購(代銷)
校園代購(代銷),就是為不會上網購物(銷售)或不方便上網購物(銷售)的師生提供網絡代購(代銷)、充值繳費等項目,廣大師生可以委托校園網店專業的“工作人員”(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為他們進行相應的服務。校園代購(代銷)可以為學生創造領會網絡營銷服務的機會,使他們掌握網絡購物交易、電子支付以及資金管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2.開設網店
開設校園網店其實就是借助網上的免費資源進行實訓。學生通過網絡和供應商進行洽談,從中嘗試著去比較、分析各個不同的供應商的優劣,熟悉類似于淘寶網、拍拍網等這樣的C2C網站的“游戲規則”,了解開設網店的流程等等,鍛煉他們的網頁制作、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網絡營銷、網店推廣與管理的專業技能以及應變能力、說服能力、果斷處理問題的能力。
3.建立校內電子商務實訓平臺
篇4
教育資源建設工作幾乎是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同時展開。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國內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取得可喜的成績。數字化教育資源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區域數字化教育資源服務從單向傳輸到雙向的共建共享。隨著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數字化教育資源的應用日益普及,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豐富教學活動形式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看到成績的同時,認識到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應用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有:現有的教育資源與教育活動相關的多,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少;參與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的層面和人很多,但缺少分工協作,資源建設工作呈現多頭并進狀態;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和應用工作分離,對于資源的有效應用缺少系統的研究。
對于我國大多數地方院校而言,其主要培養的學生都是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推動教育文化發展貢獻力量,有理由相信,對于任何一個地方院校而言,都應該以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建設和市場人才需求為培養原則,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發現,不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政府;對于學生的體質健康、體育意識等方面的培養更加的看重;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其學生是未來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個群體;對于國家的發展而言,應該重視學生的體育思想,一個強壯的體魄才會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工作心態,才會有機會為社會貢獻自己的知識和才能。
大學體育信息資源的共建和共享:一方面在于對普通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另一方面對于有體育專業的院校而言,院校之間加強合作與交流能夠更好的促進本地區對于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培養需求和培養目標更加趨于合理。對于任何一個院校而言,都不可能在人才培養方面做到最好,也不可能保證自己培養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社會發展中適應市場的需求和得到社會對其的認可程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學校和學校、地區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于一個地區而言,因為特定的文化氛圍和培養模式,相互之間的交流才能使大家對于培養的學生的質量和社會適應程度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證,這種共建和共享思想能夠使每一個院校受益,因為對于教育而言,任何一個單一院校都不可能承擔起一個國家的人才培養重任,需要所有的教育單位和社會共同的努力才能最終培養出回報社會的人。
從目前國內外對于大學體育信息資源的共建和共享成果來看,筆者認為學術的相對保護和成果的不透明性是阻礙共建共享最重要的因素,在大多數地方院校之間,其研究和學術成果一直都處在自我保護階段,對于公開其成果一直是該領域不能取得突破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學體育信息資源的共建和共享中,學校相關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之間的相互溝通與協作是促進資源共建共享實現的第一步。有人提出這種做法會不會使自己的優勢成果喪失地位,筆者認為將自己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公開的講述和宣傳,一方面給了別人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從別處獲得一些更新的思路,對于自己研究領域的拓寬和加深會有不小的幫助。
在體育信息資源共享和共建必將是地方院校,尤其是同一個地區院校體育管理和體育學者之間促進本地區學科發展邁出的最堅實的一步。
參考文獻
[1]伍紅華.教育資源庫的自我建構與智能服務技術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王文霞.關于教師信息化教學資源觀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
篇5
入學伊始,老師作為原新校區基建設計者引導我們結合基礎平臺課程進入建設運行中的綠色校園地源熱泵工程。緊隨對其實際運行的觀測和效能分析,分階段設計研究用模型方法表達地源熱泵系統成為自己學習的“綱”。圍繞其我們開始組團、合作,查閱資料,針對性選、聽課,設計、開發并動手制作模型,提高,拓展、鞏固運用空調技術專業知識面。本次創新的各階段成果既可以作為教具演示,也可以用作分析模型在空調系統中進一步的研究學習。
結合這一項目創新,開展老師倡導的自主創新學習。使得我們通過對特定創新技術系統模型的設計與制作來鞏固所學知識并提高動手能力。加強在團隊合作中訓練思維,我們整體地體驗到學習之樂。
當能夠全身心融入學習,感受年輕生命的價值升華。是自幼讀書“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生命再現。
二、自主創新的學習是大學生創新課題的價值核心
本次創新項目是通過研究制作出有利于學生學習和后續研究工作的教學模型,模型的價值在于可以直觀的表達出系統在地下如何工作,以及不同的管道敷設方式,也可以深層次地解析地源熱泵這一利用潛在能源的綠色空調系統,并研究在不同的地質情況如何進行管道敷設與機房建設,通過調查各地域的地源熱泵空調系統工程的運行數據與我校新建地源熱泵的實際運行數據進行對比研究,探討地域差異給系統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及其改進等問題。
我們對于地源熱泵的基本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對其在空調整體機能還認識不夠,設計并制作這一模型教具促使我們在這一系統的學習過程當中認識更加深刻的,對其優缺點也更加明確,從而強化對今后學習的幫助。結合所學知識在模型的制作中對自主創新學習模式進一步加強,在繪制CAD圖時啟發思維,磨礪克服心態、解決矛盾、鍛煉挑戰意識,這都是創新學習的關鍵。
三、模型制作的學習成果、過程與得失總結
2.實驗總結
本次創新我們經過了4個實驗階段,前三次的局部性失敗給最后的成功帶來了經驗,以及應對挫折的能力。主動掌控情緒是工作的根基,在失敗中成長。正是工作中遭遇的困境和問題才引發思考與改進,形成學習的過程。經過調試研究總結之前實驗失敗原因如下。
(1)圖紙設計失誤。初期找到的資料影響加上設計中沒有注意細節,有些尺寸在實際中對不上,如零件大小等局部問題影響了全局。
(2)模型制作的材料選用中出現較大的分歧,讓我們懂得創新團隊的合作的重要性。如基礎底座的材料上,有的想用鋼化玻璃而使觀察上清晰一些,終因支撐力不足而放棄,讓我們體會了“木桶理論”。
(31初期模型尺寸掌握不得當以至于總是出現管道連接不上,經過后期研究和討論我們把原有的管道改成了LED燈帶,并逐步探索克服燈帶容易出現的漏點、壞點和如何強烈對比等問題。
四、自主創新學結
自主創新實踐不僅提高了我們的動手能力,還提高了我們的學習和團隊能力,學到了很多課堂聽不到以及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不管在那里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溝通不足容易帶來失誤,任何工作中溝通都是重要的藝術。制作初步模型的時候,各有各的想法又沒有得到及時的交流,以至于在制作的時候出現了爭吵和抵觸等不良的情緒,所幸經過老師的調解我們都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接下來的過程各自為政的惡性爭吵轉化為共同目標的良性爭論,深刻體會了溝通的價值。
這次活動當中還學到了地源熱泵在不同環境會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如在北方,地下恒溫層深淺不一而初期勘探應該注意什么,應怎樣選擇埋管方式,以及冬天管道受損、較淺處結冰時我們應如何處置,以及地下換熱器在冬天恒溫層較淺的地方可能會出現換熱不均衡的現象時該怎么處理。這些都是在屢敗屢戰中找到的答案,這也提高了我們在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準確、有效的處理這些問題,以保證工作能夠順利的進行。
篇6
新英語教學大綱對高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種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賴于英語學習能力培養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課文教學。
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世紀版教材課文選材十分廣泛,教材語言內容時代氣息濃厚,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符合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內容涉及介紹電腦、基因等高新科技信息的篇目,也有近、現代人物的傳記、采訪、道德修養等人文性的話題。另外,還涉及一些淺易的學科知識,增加了語言材料的真實性,體現了如何使用語言。總之,新教材的體裁則更加豐富多彩,有記敘、說明、小說、書信、日記、幽默等。具有話題廣泛、信息密度高、語言知識豐富等特征,它是各單元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渠道。如何處理好這種閱讀課型的教學是近年來英語教學界討論的熱點。
在教授新世紀教材(新版)高一上冊第三單元的Manners時,在挖掘課文內容,創設條件與情景方面我使用了下列的方法。
一、導讀引出話題
如果直接讓學生來閱讀課文,回答問題,學生很可能會覺得枯燥無味。而如果老師能在學生閱讀之前適當進行一些背景介紹,創設一個環境讓學生來思考,就會充分調動學生資源,形成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善于思考的良好風氣。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根據所給的圖片說出下列的做法究竟有沒有禮貌,是goodmannersorbadmanners。例如:
saying“Excuseme”,“Please”and“Thankyou”
askingquestionssuchas“Howmuchdoyouweigh?”or“Whyaren’tyoumarried?”
givingyourseattotheoldwhenyou’reonthebus
pickingyournoseinpublic
queuejumping
talkingloudlyinpublic
whencoughing,alwayscoveringyourmouthwithyourhand
利用這些精彩的圖片形成了師生互動的小,學生回答問題的熱情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氣氛也變得輕松愉悅了。之后我再問學生如下幾個問題:
Haveyouevermetforeigners?Doyouhavethechancetotalktohim/her?
Ifyouhavethechancetositonthesamebuswithaforeigner,doyouwanttotalktohim?
Whenyoutalkwithaforeigner,whatkindoftopicshouldyousay,andwhatkindoftopicshouldn’tyousay?Why?
接著我讓學生們看課文首頁的圖片進行討論,大概描述一下發生的故事,然后很自然地引出Manners這個話題,進入課文學習的第二個環節:快速閱讀。
二、快速閱讀初步感知
略讀(skimming)要求學生快速瀏覽全篇,領會主旨或抓住主要內容。這時一定要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指導他們避免一個詞一個詞地讀,而且應用默讀形式,還要做到“三到一快”,即:眼到、心到、腦到和快速掃描。集中精力,大腦快速吸收文字所傳達的信息并分析理解。我將課文的主要內容事先概括出來,從而降低了學生自己歸納段落大意的難度??紤]到這一點,我只給學生一分鐘時間來看所給出的段落大意來匹配適當的段落。如:
Manyofushavetheexperienceoffailingtostartaconversationwithaforeigner.概括了第一段的大意。
Sometipsofhowtoknowwhethertheforeignerwantstotalkwithyou.概括了第二段。
Sometipsofhowtostartaconversationandhowtomoveonit.為第三段。
這個環節的設置幫助了學生的整體理解,為后面的難點突破做了個鋪墊。
三、細讀仔細理解
在對課文表層理解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詳細閱讀。這時,教師可設計多種形式的問題來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例如用判斷對錯題目,針對關鍵語句提問或者設置完型填空等題型。在整體理解之后,我開始分段落逐段挖掘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細讀能力。在第二段的理解時我抓住關鍵的重難點句子,設計了TrueorFalse的問題,
問題如下:
1.Iftheforeignersays“Hello”or“Hi”toyouinreturn,itmeansheiswillingtohaveachatwithyou.(T)
2.Watchforasmileinordertomoveonwithaconversation.(T)
3.Iftheforeignerjuststaresoutofthewindow,thatmeanshewantstotalkwithyou.(F)
4.Thesearepositivecuesifthepersonstopswhateverheisdoingandlooksbackorsmilesatyou.(F)
在第三段落中,我針對“話題”這個關鍵詞,讓學生來填空,內容我設置如下:
Should say
Shouldn’t say
What kind of topics should we choose?
universal topics
weather, movies,
music, sports, favourite things
politics, religion,
personal matters
What kind of questions should we raise in the main course of a conversation?
open-ended questions
What do you think of Zhang Zi yi?
My favourite sport is basketball. What about you?
Is Zhang Zi yi beautiful?
Do you like basketball?
What should we offer to move on the conversation?
short comments
That’s interesting.
I agree.
篇7
1.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現狀
近幾年,在《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信息模型》的指導下,我國高校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有了較大的進步和發展。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已經實現了校園網覆蓋,部分高校建設了擁有自己特設的IPV6網站,如六維空間、北郵人、飲水思源、山大之家等;我國高校幾乎全部已經實現了多媒體教學,部分高校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國際標準多媒體建設。隨著高校對信息化建設的重視度的提高,對于信息化教學資源管理部門的設置也逐漸正規化。但是,針對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我國高校還存在技術不規范,平臺建設不統一,資源安全性低,而且在集成性、開放性等方面建設不夠科學合理[1]。
隨著近幾年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發展,信息化教學資源已經在各個方面改變了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由于現代社會網絡和計算機的普及,大部分教師都能夠熟練的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活動,且能夠利用校園教學資源平臺獲取教學資源;有些老師還利用校園網絡組建學習討論小組,改變傳統教學輔導方式,拉近了教師和學生關系,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隨著校園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建設完善,學生學習、生活好多方面都能通過高校網絡平成,利用校園卡這一媒介能夠做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園”,如吃飯、洗澡、打水、選課、成績查詢、借還書、信息查詢等等。但是,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還不夠充分。有研究部門統計:對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感興趣的教師只占46.1%[2]。有些教師思維模式固化,不愿意打破傳統工作和思維方式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有些教師只是具有瀏覽網頁、使用辦公軟件、收發郵件等簡單的網絡運用能力,對于更高深的網絡資源開發、整合等信息技術不能熟練的運用,導致他們不愿意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
2.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
基于我國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于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2.1完善、學資源技術規范
由于教學資源種類多、屬性不同,因此在教學資源分類、命名、編碼等技術方面進行標準化、規范化處理。標準化、規范化的教學資源技術建設有利于降低教學資源管理難度,減少教學資源重復建設等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教學資源的開發、查詢、共享等功能的實現;有利于簡化操作,讓教師能夠更有效的獲得有用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2.2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統一化
為了能夠更加高效的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就應該具有立體、互動、開放等特點。統一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能夠讓師生更加方便快捷的獲取教學資源,而且能夠在統一平臺上進行互動交流實現最大程度地開放,針對該平臺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為建設統一平臺,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的、科學的分類體系,完善的分類體系有助于對信息查找提供有效指導,能夠讓使用者快速的鏈接到目標信息;由于學科專業種類繁多,因此科學化的分類體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制定標準化的分類體系的同時還要兼顧學科專業的個性和特色。其次,針對信息化教學資源還要進行一體化及可選擇性設計,在媒體形式的選擇方面,要讓需求和課程特點相結合,同時教學資源也要對學習對象、目標和內容進行全面分析,確保教學資源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
2.3加強信息化教學資源管理和保障建設
對于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不光要注重其規則、內容、平臺的建設,還要加強資源管理和保障建設。對于信息化教學資源管理,要設置專門的部門并配備專門的人員對教學資源進行后期的管理和維護,要定期對系統、資源進行升級、更新。由于教學資源的管理需要網絡、教學等不同專業人員的協同工作,因此要注重教學資源管理團隊建設。再者,管理部門為提高教學資源利用率和資源更新速度,要設立激勵制度,定期對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資源利用考核,對于先進的教師給以一定的物質和福利待遇獎勵。對于保障性建設,主要是設置專門的網絡安全管理部門對教學資源和網絡環境的安全提供保障,讓師生在使用時沒有后顧之憂。
2.4建設過程中要注重集成性、擴展性、安全性和開放性
隨著網絡發展,信息傳播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信息化教學資源呈現種類內容多、規模數量大,如果不能對教學資源進行集成化處理,將會加大資源管理的難度。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還要注重后期的系統的維護升級和資源內容的更新,確保教學資源與時展保持同步,同時能夠做到去偽存真。為保障資源建設的持續性和長效性,就應注重資源平臺的可擴展性。開放性是保障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吸納優質改進建議的前提;在保證開放性的同時為防止教學資源被濫用、盜用、破壞等問題的發生,因此還要注重資源平臺安全性建設。
3.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應用
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完成后,為提高其應用率,實現其應用價值,要對其應用加強推廣,要通過大力的宣傳工作讓師生了解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包含的內容,認識到使用該平臺的便捷性;通過普及系統使用方法和使用規范,讓師生能夠更加快速便捷的查找到自己所需的目標資源,然后才能讓師生將信息化資源應用到教學、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為了讓信息化教學資源在師生中普及,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一、利用校園網,建立專門的教學資源板塊;二、開展專門的培訓講座;三、校園海報、電子屏宣傳。
4.結束語
迎合信息技術發展大潮,加強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一定能夠使高校信息化教育邁向新的臺階。
篇8
(二)關于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模式研究較少 溫秋華(2009)分析了高校教學資源庫四種建設方式所存在問題,提出基于項目管理理論構建高校教學資源庫建設模式。關于經管類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銀樣軍、王芬(2010)針對專業中心、課程中心、應用中心和經驗積累與分享中心進行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資源庫的架構設計,分析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二、財會審專業網絡教學資源使用現狀
(一)獲取網絡教學資源效率低下 目前在校大學生主要通過校園網絡課程獲取相關資源,其比例達到24.4%,在這一比例中,??粕捅究粕驾^大一部分,其次是財經類網校、電子期刊網、出版社網站和國家精品課程網站,分別為18.1%、17.1%、12.1%和11.5%,而省級精品課程網站、超星數字圖書館利用率較低,只有8.8%和6.6%。通過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博士生和碩士生更偏向從電子期刊網(如萬方、知網)獲取資料,另外,少部分調查者通過百度、百度文庫以及網絡視頻資料獲取所需要的資源。而大學教師主要是通過超星數字圖書館、國家精品課程網站、出版社網站和省級精品課程網站獲取資料,使用率分別為21.7%、19.3%、18.1%和13.3%,對于電子期刊網、財經類網校和校園網絡課程的使用率較低,為10.8%、9.6%和6%??梢姡徽{查者搜集資料的來源過于分散,導致獲取可利用教學資源效率低下。此外,教師和學生獲取資源的途徑迥然不同,可能原因在于某些網站或出版社權限的限制,優質資源的獲取需要付費,抑或是學生知悉的搜索途徑過少。因此,建立一個融合財務管理、會計學和審計學專業的教學資源庫對提高資源搜索的效率顯得尤為重要。
(二)網絡教學資源缺乏時效性 時效性是指網絡教學信息資源的新舊程度、行情最新動態和進展。針對學生群體做的調查顯示:財會審專業網絡教學資源基本具有時效性的比例為62.6%,很有時效性的比例僅為13.6%,21.6%的學生認為基本沒有時效性,2.2%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有時效性。相反,66.7%的教師認為財會審專業教學資源基本沒有時效性,僅有23.1%的教師認為基本具有時效性,認為很有時效性的比例僅為5.1%。出現上述差異的原因在于,教師所需的知識要結合理論的最新發展趨勢,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者,所需知識僅與考試相關,只有部分研究生關心最新研究成果。
(三)網絡教學資源不能完全達到預期學習效果 調查顯示,有51.1%的學生認為網絡教學資源基本能提升其學習效果,24.5%的學生認為網絡教學資源的使用很少能達到其學習效果,22%的學生認為能夠提高其學習效果,2.4%的學生認為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同時,有45.4%的學生表明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基本能夠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5.5%的學生表明這種學習模式很少能夠使其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僅有13.2%的學生表明能夠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網站上查閱相關資料往往使其抵擋不住娛樂、游戲資源的誘導,不能完全靜下心來學習,或者是進入學習狀態過慢,借著學習的理由為上網找到一個很好的借口。
(四)教師缺乏對學生使用網絡教學資源的引導 網絡資源繁雜,陳舊信息泛濫,從而導致信息篩選工作量加大,專業教師應給學生推薦一些較好的網站。但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專業教師不太經常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學習的比例為38.3%,很少要求的比例為33%,經常要求的比例僅為17%。缺乏專業教師的引導,一定程度上會制約學生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
(五)網絡環境下教師與學生互動較少 在被調查者中,50%的師生認為網絡教學環境下缺少面對面的交流,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基本能形成互動;37.2%的師生認為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與學生之間基本不能形成互動。此種情況的出現導致教師不易把握學生理解并吸收所學知識的難點,不利于后續教育的深化。
(六)制約網絡教學資源高效使用的因素多種多樣 影響網絡教學資源高效使用的因素主要有宣傳力度不夠、網絡不通暢、資源不夠豐富、資源更新速度緩慢、操作太麻煩等,其中教師與學生都將宣傳力度不到位、資源更新速度緩慢列為前三個影響因素。不同的是,34.8%的教師將網絡不流暢、費時太多列為第一影響因素,而學生則將其列為第四影響因素;23%的學生將相關資源不夠豐富、實用性不強列為第二影響因素,而教師則將其列為第四影響因素。
三、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需求分析
(一)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必要性 從資源融合的角度來考慮,50%以上的師生認為實現財會審專業教學資源的融合比較重要;30%的師生認為實現三個專業教學資源的交叉融合對教學與實踐應用極其重要。
(二)共享性教學資源庫應建設的模塊 出于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大部分師生建議財會審專業教學資源庫應包涵考試資源庫(大綱、試題、答案等)、課程資源庫(課件、講義、習題、案例)、文獻資源庫(法規、論文等)和智力資源庫(中外財會名人、研究生導師、領軍人物等);部分師生建議設置專業標準庫(培養方案、課程大綱等)和課程資源庫。此外,有一部分被調查者建議開設研究性資源庫,財會審及經濟金融類專家教授報告、講座、新準則解讀等模塊。
(三)共享性教學資源庫應提供的支持 25.9%的教師希望教學資源庫能提供同行的相關資料(研究領域、成果、收獲、體會等)下載,希望提供教學資源的上傳、下載與及時更新的比重分別為23.8%、22.4%和18.2%,部分教師建議提供在線答疑服務。學生希望提供學習資源的及時更新與下載服務比重各為23.6%,建議提供學習資源上傳、其他學習者的相關資料(疑問、成果、收獲、體會等)以及在線答疑服務的比例分別為19.2%、18.2%和15%,少部分學生建議提供學習資源分享、可視頻對話等服務。
(四)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建設應采用的組織方式 教師最希望按照學科知識點組織財會審專業教學資源,占48.7%,而學生則希望采用學習專題(或主題)、按學科知識點、按專業課程目錄來組織財會審專業教學資源,各占三分之一。少數學生建議按照從易到難組織或按知識結構組織。
四、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構建思路
(一)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建設原則及目標 針對現有教學資源庫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構建適應信息時代要求,且符合學校實際的科學、合理的高校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應遵循標準化、學科專業性、技術前瞻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課題組按照高效率、高質量培養人才的目標要求,以學科、專業大類為主線,整合高校財會審專業教學資源,彰顯專業特色,促進網絡教學資源的有效建設、科學管理和高效應用;充分考慮重素質、開放式、個性化、實時性和終生教育等新時代的教育特征,運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技術,通過高校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為教學、科研和企業提供一個全新的財會審專業知識的整合平臺,為網絡環境下的終身學習提供支持服務。同時,推動陜西高校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和行動導向教學方法的改革,整體提升高校教師的科研水平以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建設思路 課題組以信息系統開發的生命周期理論為指導,從項目規劃、實施、維護與評價等方面進行高校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具體包括調研分析、資源庫設計、資源庫運行、資源維護與評價等步驟。調研分析主要通過文獻檢索、問卷調查、網絡瀏覽和實地走訪等方式,明確教師和學生對財會審專業教學資源的具體需求,以便于專業資源的篩選。專業資源是教學資源庫建設的主要內容,應由專業人士通過收集、整理、加工、開發所得,這樣才能保證所提供資源的可靠性和權威性。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的設計,主要任務是完成資源庫的總體設計方案,實現資源庫建設原型的模塊化。資源庫在表現形式上有音頻、視頻、動畫、文本、PPT幻燈片、圖形、圖像等,在使用上提供檢索、閱覽、下載等功能。資源庫應該能夠實現教師網上備課、網上交流、開設網絡課程、網上布置作業、教改成果推廣與利用,學生自主學習、在線答疑、學習心得交流,同時各類用戶也可以實現資源上傳等特定功能。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重點在于理論課程資源與實踐課程資源的整合、專業基礎資源與綜合實踐資源的整合、專業知識資源與智力資源的整合,力爭使專業教師、科研人員、在校大學生、企事業單位財務人員以及管理層和治理層都能在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中獲取自己所需專業知識。試點運行高校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并針對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實時改進與完善。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庫內的教學資源需要持續更新、整合,教學資源庫的結構也需要不斷調整,這樣才能滿足各類用戶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需要。
(三)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建設內容 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建設既要考慮到三個專業的特色又要思索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主張根據各專業之間的邏輯性和連貫性,突出學科之間的共性,從而形成“一條主線,二維遞進,三方整合”的網絡教學資源體系,實現資源共建共享。借鑒相關教學資源庫的構建架構,結合被調查者的需求,高校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主要包括專業標準庫、課程資源庫、教學素材庫、文獻資源庫、競賽資源庫、智力資源庫和認證資源庫。
(1)專業標準庫。專業標準庫主要提供重點院校財會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專業標準,為本專業師生提供在校期間的教與學的整體方案。通過專業標準教學資源平臺,會計類院校可以相互交流,并結合本校辦學特色,及時查漏補缺,完善專業標準,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2)課程資源庫。課程資源庫是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核心,是一線教師實施教學工作、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平臺。課程資源庫以財會審專業大類為主線,優化整合現有的財會審專業主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建成由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所組成的課程資源庫,實現理論教學資源與實踐教學資源的緊密結合。
(3)教學素材庫。教學素材庫主要為網絡課件開發和教師備課提供豐富、優質的教學素材,教學素材庫的建設可以避免大量重復性勞動,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及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優化學習。教學素材庫主要包括財會審專業教學中的教學圖片、教學動畫演示、教學材料(如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語音視頻、教學軟件等多媒體資源。
(4)文獻資源庫。專業文獻是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組織教學內容的重要參考,也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素材。文獻資源庫主要包括財會法規資源庫、專業論文資源庫、名著概覽、國內外專業期刊介紹等。
(5)競賽資源庫。各種競賽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學生將知識學以致用的重要途徑,競賽資源庫以各類大學生科技競賽為契機,秉承“以賽促學”的先進辦學理念,發揮“項目牽引+團隊合作+能力提升”自主學習模式的優勢,搜集、整理“用友杯”全國大學生ERP沙盤模擬對抗賽、“用友杯”全國會計信息化技能大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管理決策模擬大賽等各類大學生科技競賽資源,有效補充現有的專業課程資源,實現專業基礎資源與綜合實踐資源有效融合,為學生參賽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導作用。
(6)智力資源庫。搭建財會審專業產學研的交流、溝通、合作平臺,建成由財會審專家信息庫、會計事務所信息庫、會計院校信息庫以及相關財會審職業組織等所組成的智力資源庫,實現知識資源與智力資源的有機結合。
(7)認證資源庫。財會審專業各類認證考試是驗證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好工具,也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的重要路徑。通過認證資源庫的建設,集成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職稱考試、審計職稱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注冊稅務師考試、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考試、注冊金融師考試、ACCA考試等考試資源,其內容主要涵蓋考試簡介、考試大綱、歷年真題以及模擬試題等,既為校內外考生提供考前復習的便利,又可以自行驗證學習效果。
高校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關于三個專業的融合不論在“教”的方面,還是“學”的方面都是革命性的變革。在建設過程中必須結合實際需求,不可盲目照搬網絡資源,要及時篩選、梳理以及整合,上傳有價值的資源,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學資源庫的使用價值。
五、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建設實施策略
(一)營造良好環境,實現資源優化整合 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建設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保證這一資源庫的正常運行與實施必須具備良好的網絡教學平臺、順暢的網絡環境、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及教學研究室等軟、硬件資源的支持,以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動和融合。
(二)兼顧企業需求,實行統籌規劃 財務管理、審計學和會計學是實踐性要求較高的專業,因此財會審專業共享性資源庫的建設應兼顧到專業課程的實踐環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企業共建、共享相關資源,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資源庫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培養適合于企業發展目標的合格專業人才。同時,建設必須根據經費、重點建設項目和人力統籌規劃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在成本與收益之間做到較好的權衡。
(三)建設高素質團隊,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 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不僅需要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還需要擁有計算機操作技能同時掌握網站開發的專業信息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除此之外,整個工作團隊要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協作、集思廣益、善于創新。在教學資源庫后續運行中,專業任課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使用教學資源庫,及時上傳與本課程相關的資料,指導學生在線搜集資料、測試、答疑以及下載相關資源等。
(四)搭建反饋平臺,實施資源的動態管理 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知識體系老化、理論體系過時等不適應實際教學需求的問題,針對此類問題,應建立及時在線溝通反饋平臺,使每一個獲取信息的用戶成為財會審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參與者。這樣不僅能為使用者提供最新的知識和相關操作技能,而且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反饋促進知識向更全面、更優化、更系統的方向整合。管理者應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與專業資源的整合能力,通曉網站設計和財會審專業相關知識,根據使用者反饋的信息及時更新財會審專業教學資源庫,對其進行動態管理。首先,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設置相關資源模塊;其次,進行資源庫的試運行,評估點擊率并結合使用者的反饋情況對教學資源庫進行考評;最后,對該資源進一步優化,并隨后評價是否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以此形成一個閉環的循環系統,不斷往復行進,從而實現教學資源庫的動態管理。
隨著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高校財會審專業共享性教學資源庫將日漸變得完善。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管理過程中,融入動態管理的理念,通過反饋平臺共享和開發教學資源,有利于實現知識的共享、創新與融合,達到資源的最優化利用。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教改項目“高等學校財會審專業教學資源庫優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11BY46)”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篇9
1. 您的性別
£男
£女
---------------------------------------------------------------------------------------------------------------------------------
2. 您的學歷
£大專
£大學本科
£碩士研究生
£碩士研究生以上
---------------------------------------------------------------------------------------------------------------------------------
3. 您的年齡段
£20—30
£31—40
£41—50
£51—60
---------------------------------------------------------------------------------------------------------------------------------
4. 每周大約多少節課
£10節以內
£10—20
£21—30
£30以上
---------------------------------------------------------------------------------------------------------------------------------
5. 近幾年采購的競賽設備的利用率如何
£一次性使用
£可開發培訓教材
£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匹配度高
£可轉作為學生協會的訓練平臺
---------------------------------------------------------------------------------------------------------------------------------
6. 公共教室管理模式,你認為合適的是
£教務處管理
£二級學院管理
£勞動班級管理
£物業管理
---------------------------------------------------------------------------------------------------------------------------------
7. 對跨二級學院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實訓資源是否愿意整合
£愿意 £不愿意
---------------------------------------------------------------------------------------------------------------------------------
8. 對現有實驗實訓教學資源,可否開展開放式平臺試點
£可以 £不可以
---------------------------------------------------------------------------------------------------------------------------------
9. 現有實驗實訓設備使用中,對使用情況記載是否有據可查
£有 £沒有
---------------------------------------------------------------------------------------------------------------------------------
10. 對學院圖書館的改造建議
£全開放式
£大閱覽室改小閱覽室
£設立教師閱覽室
£設立應用技術、教學研究討論室
£設立小型影音室
---------------------------------------------------------------------------------------------------------------------------------
11. 對現有教學實驗實訓設備是否開展過績效評估(如果有,請關聯回答第12題)
£有 £沒有
---------------------------------------------------------------------------------------------------------------------------------
12. 請你說出績效評估最好的教學設備,績效評估最差的教學設備
---------------------------------------------------------------------------------------------------------------------------------
13. 你認為現有教師的辦公條件,急需改善的是什么
---------------------------------------------------------------------------------------------------------------------------------
14. 你對學院基本建設規劃有什么意見和建議
---------------------------------------------------------------------------------------------------------------------------------
15. 你對學院現有教學場所提質改造有什么意見和建議
篇10
自2002年以來,贛州駐市本科院校——贛南師范學院、贛南醫學院先后都在贛州開發區高校園區啟用新的校區。截至到2009年9月,進駐贛州開發區高校園區的高校及大中專院校已達7個,園區內各院校所設專業學科門類齊全,涵蓋了理、工、文、醫、經、教等多個學科,高校園區的建設初具規模。與園區內硬件資源建設高速發展不成正比是園區內各院校的教學資源共享水平較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對優秀教學資源的共享和應用還不夠充分
各校都擁有各個特色的教學成果獎、實驗示范中心、品牌專業、精品課程、優秀教材和優秀多媒體課件,但由于受到知識保護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這些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往往評完即止,最多僅受益于其所在學校,造成優秀教育教學資源閑置現象嚴重。
1.2教育教學資源重置現象嚴重
雖同在一個高校園區,但由于各校間意識上的“圍墻”仍未打破,校際間的教育教學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和低層次的重復開發。
1.3教育資源共享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重視
目前,贛州高校園區內各學校之間沒有開展校際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相關探討,缺乏合理的高校園區網絡共享平臺的共建共享模式,對校際間的網絡共享平臺全方位、可持續建設的體制和方法的研究尚為空白。
隨著各高校校園網建設的不斷完善、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需求對教育資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贛州高校園區網絡共享平臺的建設,是實現區域性高校資源有效共享的途徑之一,是構建整個贛州現代遠程教育體系的戰略重點。
2建設目標
如上所述,贛州市高校園區內各院校所設專業學科門類齊全、涵蓋面廣,在教學資源和文獻信息的建設方面有很強的互補性。本文所提出的贛州高校園區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目標就是充分利用網絡共享平臺來實現教學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將實現以下幾個建設目標:(1)探討高教園區教學化建設新模式;(2)建設統一開放的信息標準;(3)形成特色鮮明的高校園區公共教育服務平臺;(4)推動園區內各院校教育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該共享平臺的建設實施將會為各院校發揮自身的優勢特長、校際間互通有無提供橋梁,有利于集合園區內各院校的專業特長,形成贛州高校園區特色的教學、科研、學習、討論的知識管理平臺,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3建設思路
筆者建議以國家級和省級優秀大學城資源共享平臺的運作為先導,結合江西省內各知名高校園區的網絡共享平臺建設經驗,建立一套機制靈活、形式多樣、實際操作性強、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園區教學資源網絡共享平臺的有效管理和運作模式,并進一步闡明大學城內校際網絡共享資源知識產權的限制和共享的關系、優質教學資源的協作模式和共享機制。
3.1網絡中心資源建設的目標需求
首先,是開展省內大學城共建高校網絡共享平臺建設的現狀和用戶需求調查。在了解各個學校對網絡共享平臺建設和應用的態度、方法、投入、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分析共享平臺建設的現狀、期望、設想和建議。
其次,是規?;亩ㄎ弧U{查師生的需求,了解教師所希望的網絡共享模式,了解教師對資源共建共享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生對網絡共享資源的利用現狀和期望。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來,實現網絡共享平臺的規?;ㄔO。
3.2各院校的信息整合與應用開發
首先是信息的整合。校際間的資源整合需要實行統一技術標準和規范,需要協同聯合建設。筆者從數字資源的共享范圍、利用深度、有效期的角度出發,考慮數據加工、存檔、存取、管理等標準。
3.2.1信息資源的存檔
該平臺信息資源共享主要包括網絡資源的共享、圖書資源的共享、實驗設備資源的共享、跨校區選課等。其中涉及信息資源存檔級別的設置,中心資源或結點資源存檔位置的選擇、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檔的密級和版權的保護等等。
分布式多結點用戶使用的技術支持。包括解決:海量信息存儲、吞吐量、網絡與數據安全、海量用戶數接入、信息檢索、計算能力等等。需要充分考慮信息擴客與發展節點接入等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3.2.2公共平臺的協作活動
加入該平臺建設的聯盟單位需要建立聯合建設領導機構。負責協調園區內各院校子資源的建設發展,盡量避免重復建設。如有些高校園區開展了針對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協調采購、合作編目、編制聯合目錄,館際互借和共同建設數字化圖書館”等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建設活動。
可以說存檔是信息資源的建設基礎,大用戶數接人技術是運行的保障,協同服務是發展的根本。
其次是應用開發。要進一步推動園區內各院校的精品課程建設、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發形成多學科、多課程的網絡共享平臺,面向節點用戶的應用軟件設計至關重要??梢酝ㄟ^各校聯合建設或補充建設的方式豐富園區內現有的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學資源,共享制作精品課程申報網站和課程網站的工具,提供網上學習和教學參考。特別是面向園區內所有師生提供網絡智能輔助教學平臺及學生自主學習系統、校際選課及自選課程輔導系統等等。
4建立校際網絡共享平臺的資源共享評價體系
篇11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逐步擴大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了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率,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必須將教學活動的時空范圍擴大到課堂之外,讓教學活動不受時空限制。當前,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等計算機網絡相關的信息技術手也愈來愈廣泛的被高校師生掌握,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絡教育,由于可以使教學資源不受時空限制地迅速流通從而成為現代教育技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要實現網絡教育,必須有網絡教學資源提供給參與教學的人員,讓這些人都能方便的利用網絡教學資源。讓教學活動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讓參與教學活動的所有人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利用教學資源。
1、建設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目標教學活動一般都有教師、學生、教務管理人員等人員參與其中,如何讓這些人員都參與到其中來。所以把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過程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讓課程負責人以創建精品課程的方式加入到資源建設中。
提供一種簡單的操作模式,課程負責人只需要能上網,就能進行課程站點的制作,將自己平時在降低課程負責人進行網絡課程建設的門檻,讓課程負責人可以在資源平臺上通過簡單的資源上傳、資源維護就可完成課程站點的建設;讓需要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的學生、教師可以快捷的利用到需要的資源并能參與到課程建設,資源建設;讓管理人員通過資源平臺可以掌握、檢查指導課程建設、資源建設的情況,促進課程中心,資源中心的發展;通過以課程中心為展現的資源平臺建設,還可以避免既建課程中心,又建資源中心的重復建設,重復投資。要實現既能放教學資源,又能方便的利用教學資源;讓教學資源提供資源的利用的同時促進課程中心的發展;在網絡教學資源平臺上能快速、高效的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萍颊撐?。
2、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框架設計教學資源按學科、課程信息進行分類上傳管理,各課程站點可以引用相關的資源;包括以下功能模塊:
用戶管理:實現用戶注冊、訪問記錄。
系統管理:系統權限設置、分配,系統日志管理等功能。
教學資源管理:負責教學資源庫的管理,讓有權限的用戶可以方便的根據資源分類實現網絡教學資源的上傳、維護、利用等管理。
教學資源評價管理:用戶可以對教學資源庫中的資源做出評價,是否對教學資源改進,提供相應的反饋意見建議??萍颊撐摹?/p>
課程站點管理:課程負責人可以創建課程站點,并對課程的所用內容進行維護,組建教學團隊,完成精品課程的申報、評審工作。
課程站點利用評價管理:用戶可以對各個課程站點做出使用評價,是否需要改進,與課程負責人進行交流反饋,以促進課程的改進。
用戶交流管理:用戶與課程負責人、資源管理者之間可以方便的進行交流溝通,如留言、在線交流等。
系統功能模塊圖如下:
圖2-1 功能模塊圖
3、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的技術概述一般對于經濟實力不是很好的高校,不可能去花錢去購買這樣的軟件,可以選擇自主開發。目前可以快速實現這樣系統的方式是采用ASP.net的MVC框架,建立好各種網站的模板在資源平臺上,當需要創建課程站點時,選擇相應的模板,調用資源平臺上的各種教學資源即可很快的實現課程網站,讓課程上網。所以,系統采用B/S架構,后臺數據庫建議采用MS-SQLServer 2005 ,它可很好的支持.Net平臺并為以后數據擴展留有足夠的空間。以下是本系統設計中的關鍵數據字典。可供參考。
表名 列名 字段說明 CourseWeb CWebID 課程站點編號
UserID 課程負責人ID
WebMDID 所用模板編號
CWebEnName 課程英文名
CWebName 站點名稱:通常取課程名
CWebState 站點狀態:
ClickNum
IsDeleted
CallerMsg CallerMsgID 留言ID
UserID
MsgID
CMsgContent 訪客留言(250漢字) Response ResponseID 答復ID
CallerMsgID 留言ID
Response 答復內容
ResPsTime 時間
UserID 用戶ID Resource ResID 資源ID
CWebID 所屬課程站點
IsShare 是否共享
ResTypeID 資源類型ID
ResDescribe 資源簡介
ResContent 資源內容
ResDotpath 資源路徑
UserID 用戶,上傳者ID
IsDeleted 是否刪除 ResType ResTypeID 資源類別編號
ResType 資源類別名稱(根據后綴來判斷) User UserID 用戶ID
PassWord 密碼
FullName 全名
RoleID 角色 Course CID 課程編號
CName 課程名稱
CDescription 課程簡介
CSyllabus 課程大綱
CWebID 課程Web站點ID
CWebSite 課程站點地址 CourseComment CCommentID 課程評價編號
CID 課程編號
CMTOriginID 課程評價來源
CMTTypeID 課程評價類型
CMTSummary 課程評價摘要
CMTFile 評價文件實體保存位置 WebModel WebMDID 模板編號
WebMdName 模板名稱
篇12
自20世紀90年代E-Learning逐漸興起以來,教學媒體發生了改變,教學資源的形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數字化教學資源作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現代教學要素,己經成為支持信息化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但是,教學資源普遍存在難以重用、互操作性差、共享困難、利用率低下等諸多問題。因此,教學資源的共享與重用越來越引起教育技術學界的關注。受到計算機科學中面向對象思想的深刻影響,學習對象的理念逐漸形成并得以快速發展。
本文探析學習對象的理論及其在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中的應用。
二、學習對象的理論
(一)面向對象思想
20世紀70年代末,針對導致軟件危機的根源,即用Von Neumann機求解的問題域結構與解域結構的不一致性,形成了面向對象的思想。
面向對象(Object-oriented , 00)思想的基本內容是:1、系統由對象組成;2、對象具有標識唯一性且相互關聯;3,對象由屬性和方法組成,屬性刻劃了對象的狀態,方法刻劃了對象的作用、運動及其相互關聯;4、對象的屬性變化反映了系統的狀態變化。5、系統中各個對象之間的相互作用關聯,形成對象方法之間的相應動態組合,從而完成系統任務。
80年代,隨著OOP的迅速發展,00思想及其方法與技術不僅在軟件工程領域得到深人研究和廣泛應用,還深刻影響了系統工程、知識工程、人工智能、計算機體系結構等眾多領域。到了90年代,00在高度(思維科學)、廣度(應用領域)和深度(形式描述)三個維度的研究不斷擴展和深人,成為計算機科學的一個研究熱點。
(二)學習對象的概念
00思想運用到教育技術領域,提出了可重用教學構件((reusable instructional components)的概念。1994年,H. Wayne Hodgin;在《Learning Architec-tures, API’ s, and Learning Objects》一文中首次使用學習對象(Learning object , LO)一詞來描述這種易組合、可重用的教學構件。
1996年,美國IEEE學習技術標準委員會(LTSC, IEEE P1484)成立。該委員會采納了學習對象術語,2000年,委員會下設的學習對象元數據工作組(P1484.12)給出了學習對象的一個十分寬泛的定義:學習對象是可以在技術支持學習的過程中被使用、重用或引用的任何數字或非數字的實體。
一些研究機構和學者也相繼提出了學習對象的定義,但基本上都是針對上述定義的限制性界定和具體描述,最典型的是:學習對象是支持學習的可重用的數字化資源(any digital resource that can bereused to support learning }。這些限定和描述刻劃了學習對象的特性,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學習對象的含義和范疇。
學習對象概念的三個顯著特性是:
1、教學性。學習對象是針對學習而設計、在學習過程中被使用、為達到學習目的而存在的特定實體。
2、可重用。學習對象可以被教學設計者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出于不同的教學目的、基于不同的教學策略、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下重新組合和重復利用。
3、數字化。學習對象是數字化實體,能夠傳輸和共享。
學習對象概念還具有其它一些特性,如自包含(self-contained)、自足(self-sufficient)、內聚(cohesion) ,可聚合(can be aggregated)、互操作(interoperable)等,但教學性、可重用、數字化是最重要的三個特性。教學性是學習對象的首要任務,可重用是學習對象的核心目標,數字化是學習對象與傳統教學資源的根本區別。
(三)學習對象與教學資源
建立在非數字化教學媒體基礎上的傳統教學資源,其形態是固化的、物化的和靜態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普及,以網絡為載體、以多種媒體來呈現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從一開始就表現出傳統教學資源所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并逐漸成為教學資源的主流形態。但是,僅僅只是教學資源的形態發生變化還遠遠不夠,這是因為:1、它所包含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材料)仍然是固定的,難以被教學設計者解構和重組;2、它不具備一致的組織結構及其描述信息,難以互操作和共享。
學習對象是教學資源的抽象與封裝,教學資源以學習對象的形式存在,教學設計者通過重用學習對象來共享教學資源。因此,學習對象是構件化的教學資源,能有效的檢索、發現、管理、重用和共享,具有現代教學資源的全部特征。
(四)學習對象的分類
學習對象的內在固有特性包括:組合元素的個數、內含對象的類型、可重用的構件對象、一般功能、外部依賴性、邏輯類型、不同情境下可重用的潛力、同一情境下可重用的潛力。學習對象按上述固有特性分為5類:基本型((fundamental)、組合封閉型(tom-biped-closed)、組合開放型(combined-open)、生成呈現型(generative-presentation)和生成教學型(genera-tive-instructional)}Z}o
學習對象按組織結構分為原子、集合、線性、層次和網狀類型叭按聚合度分為4個聚合層次。
(五)學習對象的粒度
粒度(granularity)是關于對象的大小、尺度及其詳細程度等特征的描述。學習對象的粒度決定了學習對象的重用頻率與效率,粒度過大會降低重用頻率,粒度過小則會降低重用效率。
一方面,根據00思想,對象的粒度要滿足“高內聚,低藕合”。另一方面,學習對象不同于軟件工程學中的抽象數據類型,教學性是其首要特性,因此,學習對象的粒度要以能表達一定獨立教學意義為原則。
(六)學習對象元數據
元數據是關于數據的數據,用于描述數據的屬性。學習對象元數據(Learning objects metadata , LOM)的作用在于,為教學設計者和學習者查找、獲取、使用、評價、互換、共享、管理學習對象提供支持。學習對象元數據是學習對象的關鍵技術之一。
目前,國際上相對完備的LOM標準是IEEE((Draft Standard for Learning objects metadata}) (IEEEP1484.12.1)a IEEE LOM標準定義了學習對象的一個語義模型,其結構是一個4層語義樹。該語義模型將學習對象的屬性組合成9類,分別是:general , lifecycle , meta-metadata ,technical , education } rights , rela-tion ,annotation ,classification。該語義模型的數據元素分為必須數據元素(mandatory data element)與可選數據元素(optional data element),全體必須數據元素組成LOM核心集,全體可選數據元素組成LOM可選集。特別的,第9類數據元素classification組成LOM分類擴展集,為特定領域的學習對象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擴展機制。
我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是IEEE LOM標準在教學資源領域的擴展和本土化?!督逃Y源建設技術規范》以LOM核心集為基礎,抽取LOM可選集的一個必要子集,利用LOM分類擴展集對九類教學資源規定了擴展屬性。
三、基于學習對象的教學資源庫
教學資源庫是面向教學的教學資源數據庫系統,它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與整合,以計算機網絡為傳輸載體與共享手段,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庫是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的主要建設內容之一,它主要包括專業教學目標與標準、精品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驗實訓、教學指導、學習評價等要素。
基于學習對象的教學資源庫是指:基于學習對象所包含的教學設計理論、面向對象思想、可重用性核心理念,運用學習對象的元數據技術和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技術,描述、組織、管理、、運用教學資源的數據庫系統。
基于學習對象的教學資源庫具有以下優勢:
第一,由于學習對象的可重用性,在學習對象理論指導下構建的教學資源庫能以最大效度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由于學習對象元數據的標準性,使教學資源的分類組織及其特征描述符合一定規范,同時也是資源數據庫的設計依據;
第三,由于學習對象的潛在智能性,在某種教學策略或認知策略的引導下,系統能夠自適應教學目標并生成相應的學習對象序列,從而使系統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或通過結構實現智能。
(一)教學資源的分類
教學資源按內容可分為三大類,即標準類、素材類和課程類,其中素材類和課程類屬于學習對象。各類教學資源界定如下:
1標準類包括職業標準、崗位能力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等。
(1)職業標準是根據職業的活動內容,對從業人員工作能力水平的規范性要求。
(2)崗位能力是從業人員在具體工作崗位上應具備的能力,是職業能力的具體化。崗位能力標準一般從普通崗位能力、基本崗位能力、核心崗位能力三個層面描述工作崗位的能力體系,每個層面由若干能力素質類別構成,每一類別根據行為表現的不同而劃分為多個級別,每個級別代表不同處理事件能力的程度。
(3)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具體化、實踐化表現形式,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組織教學和進行教學管理的主要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模式、課程目標、課程體系、實踐實訓教學體系、學習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4)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測量的依據,是學校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課程標準闡述課程的性質、價值與功能,明確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總目標和學段目標,描述學習領域的內容標準和學習目標(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給出實施建議(教與學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等)。
2.素材分為媒體素材、試題、試卷、課件、案例、常見問題解答、文獻資料、資源目錄索引等。
(l)媒體素材是傳播教學信息的基本材料單元,素材類型分為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五大類。
(2)試題是測試中使用的問題、選項、正確答案、得分點和輸出結果等的集合。題庫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測量理論,在數據庫系統中實現的試題集合。
(3)試卷是用于測試的典型成套試題。
(4)課件是針對若干知識點實施相對完整教學的軟件。
(5)案例是指由各種數字媒體元素組合表現的有現實指導意義和教學意義的代表性事件或現象。
(6)常見問題解答是針對某一領域最常出現的問題給出的全面解答。
(7)文獻資料是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政策、法規、條例、規章制度和專業文章、書籍、音像資料、事件記錄等。
(g)資源目錄索引是某一領域中相關的網絡資源URL鏈接和非網絡資源的索引氣
3.課程類包括網絡課程、精品課程、課程包等。
(1)網絡課程是通過網絡表現的某專業的教學內容以及所實施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和網絡教學支撐環境。
(2)精品課程是指具有“五個一流”的示范性課程,即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精湛的教學藝術、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嚴格的教學管理及評價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精品課程要使用網絡進行教學與管理”,從這個意義上講,精品課程的網絡表現形式是網絡課程。
(3)課程包是針對課程實施完整教學的軟件。
(二)學習對象粒度的定位
教學資源的上述分類是依據內容分類,因此,學習對象的粒度取決于教學內容的規模。
知識點是教學內容的核心單元,知識點之間的關聯關系體現了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所以知識點及其關聯關系是構建完整知識體系的基礎。同時,一個知識點又是具有原子特性的不可分單元。因此,知識點屬組合封閉型,圍繞一個知識點的相關素材屬基本型,由關聯知識點組成的課程屬生成教學型。
設計學習對象時,其粒度定位如下:
1、單個課件被一個學習對象封裝;
2、其它素材類教學資源按照知識點分組,每個分組被一個學習對象封裝;
3、一門課程對應一個學習對象序列。
(三)學習對象類的封裝與繼承
將教學資源分類后,提取每一類教學資源的共性特性和個性特性,這些特性在基于學習對象的教學資源庫系統內部定義為一個抽象數據類型--一學習對象類(Learning objects class,LOC)。 LOC是教學資源在系統內部的抽象與封裝,每個具體的教學資源是LOC的一個實例。
LOC與LOM都是教學資源的抽象與封裝,LOC用于系統內部對教學資源的各種加工處理,LOM用于系統對外呈現教學資源,LOC與LOM是動態對應的。
位于頂層的LOC是一個抽象類,它的屬性與必須數據元素一一對應,方法至少包括構造器、set,get等方法。各類LOC繼承頂層類,重載頂層類的屬性與方法,其擴展屬性與可選數據元素、分類數據元素一一對應,屬性的賦值可以在構造時通過構造器由元數據庫中初始讀取,也可以通過set方法由元數據庫中動態讀取。
為了實現學習對象的序列化和智能,還要考慮LOC實例的持久化,在LOC實例的整個生存周期內保持有狀態會話。
(四)學習對象元數據的XML綁定
為了實現元數據的XML綁定,基于學習對象的教學資源庫系統需要具備:1、一個完備的資源命名空間;2、一套完整的XML標記,并通過DTD約束以符合規范,使用XSL設置顯示格式;3、元數據字典和元數據編輯器等元數據管理工具;4,XML文檔生成器。
注冊教學資源時,在元數據字典和元數據編輯器向導下,提取教學資源的元數據,創建相應的LOC實例,存儲到元數據庫。教學資源時,XML文檔生成器讀取元數據庫,用XML描述、封裝元數據,生成XML文檔格式的虛擬資源庫。
篇13
高校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質量是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教學改革始終是國計民生中的關鍵問題。隨著信息化教育的發展,高校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日益廣泛,從某種程度上說,其代表了高校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并且,教育部的“教育質量工程”也對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體現在教高[2007]1號文《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1]以及教高[2007]2號文《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此外,2011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印發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也對其建設需求提出要求。因此,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作為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高校課堂的主流模式,其發展態勢及存在利弊需要成為高校教學改革中著重研究的關鍵問題。
一、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現狀及問題剖析
(一)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內涵及外延
多媒體網絡教學是指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通過多種媒體教學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和共享來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3]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單一的語言傳輸知識方式的弊端,依據視覺信息媒介對知識接收過程的突出作用,多媒體網絡教學提供了聽覺和視覺同步的信息接收模式,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開展的教學活動進程較為穩定的新型交互式教學模式。然而,依據教育教學中“形式為內容服務”的基本原則,多媒體網絡教學對于教學活動的基本作用需要謹慎思考。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多媒體網絡教學應體現其“錦上添花”的補充機制,而非“畫蛇添足”的消耗機制。因此,傳統教學與多媒體網絡教學相結合是目前高校教學中常見的課堂教學方式,如何揚長避短以求相得益彰,這成為高校教學效率提升探索中的重要問題。
(二)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及優勢
當前,高校對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探討日漸豐富,歸結起來,根據網絡覆蓋范圍以及高校教學特點,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分為基于教室局域網的多媒體教學模式、基于多媒體校園網的教學模式和基于Internet 的多媒體教學模式三種。[4]各模式的基本功能及優點可概述如下:
1.基于教室局域網的多媒體教學的典型形式就是多媒體網絡教室,通過視覺、聽覺同步教學手段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升了知識接收效率,能夠同時滿足多媒體課件的示范教學、聽力教學和語音教學。此外,還可進行單獨對話、遠程輔導、電子舉手、批量傳輸教學文件及在線作業批改等。
2.基于多媒體校園網的教學典型形式是校園網,是前述模式的擴展和延伸,提供了校內線上學習網絡課程、上傳課件講義、在線批改作業、網上輔導與答疑、搜索網絡教學資源庫中的學習資源以及電子書籍等多種“教”與“學”互動方式,突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再現教學情境,實現協作互助,拓展教學環境,凸顯了網絡教學的“高開放性”。
3.基于Internet 的多媒體教學的典型形式是遠程教育,是校園網教學交互平臺至互聯網的拓展和延伸。此外,還有虛擬教室、虛擬大學、虛擬校園等多種教育平臺,在降低時空約束的基礎上,還擴大了教育受眾面,提升了教育資源的共享性。
(三)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多媒體輔助教學中豐富的動畫及圖片資源帶來的視覺沖擊較大程度彌補了以往“粉筆加黑板,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的諸多不足,眾多高校紛紛引入各類型的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及相應的硬件設施。然而,發展過程中依然暴露諸多問題,歸納起來可有以下幾點:
1.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過程相對割裂,教師教學過程“一言堂”式教學僅僅是由講授加板書轉變為單純課件展示,教師主體地位下降,學生主動程度并未提升,并且,教學過程情感內涵不豐富,導致教學過程的師生互動體驗性較差。
2.教師隊伍中年紀較大的老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掌控能力和使用水平參差不齊,對多媒體教學僅限于形式上的應用,而對關鍵內容的展示方法與突出效果的表達尤為欠缺,更毋庸提及網絡教學資源的完善與更新,在多數高校中此種情形較為普遍,因此帶來多媒體網絡教學虛有其名。
3.對多媒體網絡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跟風與逐利心理,以及多數高層次高校教學資源的有限開放性導致各大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的重復建設。此外,由于地區間經濟差異及高校層次差異也會造成區際和區內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進而導致教育教學條件的馬太效應。[5]
二、提升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質量的對策
針對前述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中既有不足,在研讀分析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應用領域的諸多文獻,對所在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課堂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多年高校教學工作經驗,筆者提出提升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效率的對策與建議。
(一)鼓勵注重雙向交流和情感融入的綜合型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綜合型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網絡教學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該模式不僅集成了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化抽象為具體并能極大刺激感官體驗的教學優勢,同時也能兼顧傳統“粉筆加黑板”教學模式的強邏輯推理性和重點突出性優勢,并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雙向問答與討論互動,同時教師注重情感要素的注入,以此形成視覺與聽覺并舉,理性與情感并重,形象性與邏輯性兼備的新型教學模式。
1.提升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需要以傳統課堂教學輔助多媒體網絡教學。原因在于,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是學習主體,語言學習是在相互作用的情況下產生的,教師是語言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因此,盡管多媒體網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并能夠為學習者進行交互式的教學提供最好的條件,但仍然需要教師通過傳統方式講授和展示知識體系的邏輯架構以及單純多媒體課件無法形象具體解釋的重要知識點。例如在高等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單純的多媒體課件展示局限性十分明顯,高等數學的課堂更需要教師與學生一起演算、推理,最終得出正確結論,與此同時,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也在演算、推理過程中得到提升。如果高等數學課堂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師與學生也就失去了演算、推理的機會,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也難以得到提高。
2.增加師生雙向互動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提升多媒體網絡教學效率。第一,隨著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日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量上明顯提升,部分教師受制于時間掌控不到位,往往機械地追求內容完整而忽視學生對課堂內容質的吸收,極大壓縮甚至取消了課堂交流時間。根據加涅(Gagne)的教育信息加工理論,教學信息通道是一個由傳輸和反饋形成的閉合回路。反饋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信息的接受情況,進而調整教學策略,糾正偏差。第二,課堂教學的理想狀態是師生雙向交流之間搭建知識傳輸的橋梁,且高校教育對象是成人,成人對某一事件或現象往往有自己的見解,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對話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還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以此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并能學以致用。此外,師生雙向互動增加還有助于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利于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進而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3.教師注重情感因素的融入是提升多媒體網絡教學課堂質量的有效手段。現今多媒體網絡教學下的課堂盡管充滿了各種現代科學技術,教師行為及語言對多媒體課件的依賴性日益嚴重,認為豐富的圖片及多媒體動畫比傳統語言描述更具生動性。因此,多媒體網絡教學課堂的情感投入相對較差。然而,巴普洛夫指出,積極的情感能促進學習活動的開展,學習不僅僅傳遞信息,而且離不開情感的交流。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別恩也認為,教師的表情動作和語音語調會影響到93%學生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對自己課堂教學中情感因素的關注與投入,比如,通過規范自己的語言,靈活調控自己的情緒并能輔以恰當的肢體語言等,均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積極影響。
(二)努力提升教師綜合素養和教學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水平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高校教師需要與時俱進,不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深究教材,夯實專業知識和教學基本功,還應積極主動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將新事物新技術搬入課堂,豐富教學形式,充實教學內容。
1.學習多媒體技術,提升多媒體課件教學內容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部分教師對多媒體課件操作生疏,課件內容布局與知識點表達不合理等現象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并不少見。因此,建議教師在備課中應避免總菜單、次級菜單及分級菜單層次混亂,避免大篇幅電子文檔式的文字課件或只有圖片、視頻、音頻等單一內容的多媒體課件進課堂,避免多媒體和網頁鏈接錯誤,按鈕失效,課件、網頁運行不穩定,超文本鏈接失敗,圖片使用不當等技術方面的問題。此外,建議高校教師在課件制作中注意配色方案的選取,重要知識點的凸顯與表達,課件整體布局的統一性和邏輯性,這些都對學生知識接受程度具有明顯的影響。
2.強化對高校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提高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的質量。建議對高校教師進行比較系統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使其能夠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技能,能夠靈活使用學校構建的多媒體網絡教學平臺,能夠定期完善、更新課件資源,完成學生答疑,發揮多媒體和網絡教學資源的綜合載體功能。此外,提升多媒體課件在整體構思、具體表現形式等方面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三)積極推動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的開放與共享
建議地方管理者積極探索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的共享機制,推動高校多媒體網絡資源建設的體系化,探尋鼓勵高水平、高層次大學的優質教學資源的公開和共享,使得各層次高校能夠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第一,可以緩解地域經濟差異造成的教育資源利用不平衡,使得中西部地區的高??梢苑窒頄|部高校的前沿知識和教學資源;第二,可以緩解區域內部教育水平差異造成的教育資源利用不平衡和軟硬件資源重復建設,使得一般高??梢苑窒硪涣鞲咝5拿麕?、教授的優質課堂;第三,各高校依據自身特色建設特有型多媒體網絡資源庫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不僅可以凸顯自身專業特色并擴大地區影響力,還能推動高校特色資源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發展帶來的惡性競爭。以此呼吁地方管理者能夠對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推動其體系化建設進程。
三、結語
針對《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提出的對網絡視頻課程和開放性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的現實需求,多媒體網絡教學對課堂教學方式的充實與豐富確實起到積極影響。隨之相應出現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包括單純多媒體教學方式暴露的師生互動性不足與情感融入的欠缺,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的不足與多媒體表達方法的生疏,以及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的重復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針對這些問題,建議鼓勵以傳統課堂教學輔助多媒體網絡教學,并能注重運用師生雙向互動和情感因素融入的綜合型課堂教學模式;鼓勵教師學習多媒體技術方法,提升多媒體課件教學內容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高校教師進行系統性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呼吁中央或地方探索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機制,推動體系化建設。需要指出的是,網絡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改善教學效果,但不能過度使用,否則就會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高校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使用多媒體網絡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彭新一,陸芳,鄭道林.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系統的建設及應用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2]張海彥.高校多媒體網絡教學現狀綜述及優化模式策略[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