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知識產權保護研究方法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知識產權保護研究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知識產權保護研究方法

篇1

文化產業隸屬于知識產權,其保護也主要體現在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法規中。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立法主要可以分為國家法律法規和地方性規章兩個層面。具體來說,國家層面的法律主要有《著作權法》《商標法》,行政法規主要有《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娛樂場所保護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部門規章主要有《動漫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管理辦法》等。近年來隨著我國對文化產業的進一步重視,中央也出臺了很多相關的政策性文件、部門規范性文件,如《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文化部關于扶持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網絡游戲發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見》《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鼓勵數字電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文化部文化產業投資指導目錄》《文化部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等。同時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城市也都紛紛出臺自己的文化產業政策,如《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北京市關于支持網絡游戲產業發展的實施辦法(試行)》《上海市加快創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上海市創意產業集聚區認定管理辦法(試行)》《深圳市文化產業促進條例》《深圳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創意產業發展的意見》等。[3]這些政策法規基本構成了一個以《著作權法》《商標法》為主體,以行政法規中的管理條例為枝干,以國家政策規劃文件為指導,以地方性政策法規為具體實施細則的保護體系。在這樣的立法框架中,國家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大多著眼于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責和管理行為的具體實施,較少或根本沒有從產業發展的層面進行調控和保護。國家政策規劃文件雖然明確了我國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這類文件并沒有涉及具體制度的建設和運行規定,更不用說如何來確保文化產業人的權利。因此這些政策規劃文件在產業保護上能夠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地方性的政策法規雖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但這些政策法規其制定的出發點是為了落實國家法規性文件和部門規范性文件,并沒有真正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給予制度上的保障,導致它們在整體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能夠起到的保駕護航的作用。[4]更有學者指出,有權制定此類政策法規的部門較多,各部門為了實現各自的需要會制定出數量眾多的規定,這不僅使得查詢法律信息變成一件難事,還往往會因為部門間協調不足導致規定中的內容有頗多重復甚至矛盾之處,這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礙。[5]福建省雖然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中對文化產業有專章的論述,也提到了需要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保護,但并沒有出臺進一步的政策性文件或者地方性法規。

三、文化產業及其保護方法的特殊性

1.文化產業的特殊屬性

首先,文化產業的靈魂是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思想、情感,是歷史的積淀,是偉大的人文主義情操,是一切人的表達。表達就需要一種形式,可以是書籍、電影、電視、音樂、電子書等,所有我們可以運用的形式都應該是文化產業的表達形式。這個形式必須也只能夠以我們生活中習慣的文化內容為基礎。脫離了文化內容的文化形式將不能稱之為文化產業的文化產品,而我們所理解的海西文化產業保護,乃至于整個中國文化產業的保護都應該是一個針對文化產品表達形式的保護。其次,文化產業應該是一個有著無數新思想、新創意的產業,“新”在文化產業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個“新”可以是新的理解,新的觀點,也可以是新的形式。尤其在數字時代、基因時代完全來臨的時候,文化產業的“新”更是一種技術手段的新。就像曾經創造了票房神話的好萊塢電影《阿凡達》,實際影片本身并沒有內容上的新意,無法擺脫傳統好萊塢影片的模式和劇情設計,但因其大量運用了現代科技和后期特效,使得觀眾在觀影時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視覺沖擊,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我們對文化產業,特別是像海西的動漫游戲和創意產業的“新”,要有更加寬容的理解:酒再陳,瓶子新也是新,也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再次,文化產業應該是一個產業。這個產業是現代社會才開始出現的,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科技大爆炸時代的到來,在文化成為了一種可以輕易復制也可以廣泛傳播的產品之后,文化產業才開始興盛起來。換言之,產業化本身的特點已經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意義上文化所具有的獨立性和不可復制性。在海西文化產業的核心———動漫游戲和文化創意產業中,產業人對產品的控制和對知識產權的掌控力度更弱,更需要我們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去建立產業保護的系統化制度。

2.保護手段的綜合性

前面提到了文化產業的特殊屬性,這些特殊屬性從根本上體現了文化產業多維度的本質特征,更進一步決定了我們需要采用不同的知識產權形態來對文化產業進行全方位的保護。我國的《著作權法》已經明確了對文化表達本身的保護制度和保護方法,這是在構建文化產業保護制度中首先需要明確的一個主要的保護模式。而就本文概念限定范圍內的文化產業來說,其核心是文化產業和動漫產業,其中動漫產業是用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攝制的作品,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疇,動漫人物的形象在很多時候可以注冊成商標用來推出周邊產品,這屬于商標法保護的范疇,而文化創意產品具體表現為各種實用藝術品、外觀設計等,這又屬于專利法保護的范疇。同時,必須強調知識產權制度本身是一個互補性很強的制度,制度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應用應是多維度多層次多角度的。任何將知識產權制度看做是一個簡單的、平行的制度的看法都是有失偏頗的。因此對任何一種文化產品的保護都應該是一個多維度的組合,可以用著作權保護產品的表達形式,用專利權保護產品的使用價值,用商標權保護產品的商品聲譽,用商業秘密權保護產品在具體生產、研發和管理過程中的機密不被竊取。這幾方面需要互相配合,任何一種保護手段的缺失或是效力不足,都將導致知識產權的功用出現“短板”的情況。

四、海西文化產業立體保護制度的構建

1.著作權保護

海西文化產業尤其是動漫產業的核心保護手段依舊是著作權法,這需要從以下三點來著手考慮:第一,應將創意形成作品。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作品的表達形式而不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觀點。這在理論上稱為“思想表達兩分法”?!恫疇柲峁s》第23條就指出:“一個基本要點在于,創意本身不受版權保護?!盩rips協議在第9條第2款中同樣指出:“版權保護應延及表達,而不延及創意、過程、操作方法或者數學概念本身?!蔽幕a品的特色在于創意,最核心最有價值之處也在于此,而著作權法恰恰沒有對此進行保護。因此我們需要盡快將創意通過文字、圖片、電影等各種方式表達出來,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比如女子十二樂坊案件[3],如果原始創意人早早將他的創意通過文字或者通過其他有形的形式表達出來,即便他的朋友搶先將這個創意搬上熒幕,他也可以通過相應的著作權制度來維護自己的權利。第二,做好證據留存工作,推動作品登記制度特別是預登記制度的廣泛實施。關于著作權的取得,我國采取的是自動取得的原則,這和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是一致的。實踐中,這樣的規定難免會發生一些爭議,比如作品完成后沒有及時固定證據,沒有及時發表,導致剽竊或抄襲等行為發生的時候,權利人往往難以舉證。所以日常的創作需要注意證據留存,不論是紙質的還是電子檔的。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中,侵權時刻都有可能發生,對網絡作品的證據留存就更加重要。作者本身要具有一定的風險防范意識,同時我們應該大力推進作品登記制度。目前的作品登記制度更多被應用于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領域,實際上我們大可以將這個登記制度推廣到海西地區的動漫產品和游戲產品等領域,只要是符合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就應該適用這個制度。此外,我們在海西地區也可以先行先試地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比如引入不動產登記中的預登記制度,在作品登記制度中也進行預登記。通過預登記來保護創意本身的歸屬,避免作品在創作過程中被侵權和抄襲。這完全可以成為福建省在海西地區文化產業保護方法上的創新之處,如此才能給予文化產業人更多的制度保障空間。第二,大膽借鑒他人的創意,豐富自己的文化產品,以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文化產業保護的是一個新的表達,這個“新”是“新瓶子”,裝的可以是“舊酒”。只要這個“舊酒”沒有侵害到原著作權人的利益,或者這個“舊酒”已經是公有領域的東西,那么大可以用“新瓶”來裝飾它,這同樣是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創作。[6]我們應鼓勵文化產品的創造者大膽在新的角度、新的方式、新的運用上下功夫,將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通過新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一方面需要我們通過專門的立法來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我們對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的保護。

2.專利權保護

文化產業是和技術息息相關的產業。在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關系上,文化產業不是單向的利用關系,而是一種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海西文化產業的保護就需要積極地運用專利戰略,靈活地利用專利制度來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比如在我們的文化創意產業中,由于新技術的運用,往往會形成新的功能型產品或新的生產工藝,這些產品和工藝是可以被授予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又比如動漫游戲產品在市場上的成功,與之相關的服裝、玩具等下游產品將會得到商業開發,而這些創意附帶的新產品一般都可以獲得外觀設計專利權。所以,在形成文化產品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挖掘其中可以授予專利權的對象,獲取各種形式的專利保護,才能夠最大限度為文化產品提供知識產權保護。特別是當技術表達的手段具有唯一性的時候,取得表達手段的專利權可以達到著作權保護無法達到的效果。同時,作為游戲產業的核心內容,游戲模式的保護也是海西地區游戲產業保護中的關鍵點??梢試L試在海西地區試行游戲模式的專利保護制度,以專利的形式來保護游戲模式的專有性,這樣突破性的創新形式更能夠在海西地區開創出文化產業保護的新局面。專利保護要求企業和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專利戰略意識和專利戰略規劃。專利戰略是現代企業競爭中取勝的重要法寶,文化產品企業更需要重視這個問題。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對產品的深度開發帶來的專利申請問題之外,還應包括建立有效的內部保密制度和管理機制。同時需要積極運用專利戰略,包括運用專利防御、專利進攻、專利池等一系列手段來實現保護專利的目的。

3.商標權保護

文化產業不同于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之處就在于它是一個產業,一個和商業緊密聯系的工業化體系?,F代商業競爭不再是單純的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升級為品牌的競爭。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海西文化產業企業尤其要重視創建和保護好自己企業的商標。要知道,文化企業本身做的是文化產品,文化產品不應該是簡單的今天用,明天過期,后天扔到垃圾堆里的東西,而應該是一個現象,一個有著長久生命力的現象。文化企業在對待自己文化產品的時候,既要本著商業利益的原則,又要有長遠的眼光,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這就需要文化企業在其創始之初就重視商標的重要作用,重視對自己企業品牌和商標的全方運用,特別是將企業和企業的文化產品進行深度的融合和升級,把產品、商標、商號、域名都統一起來,通過種種手段建立一個整體的商標帝國,以獲得最大的商業利益。[7]另一方面,福建省政府也需要在政策引導和輿論導向上為海西文化產業企業創造一個文化品牌發展的良好平臺,特別在文化傳承方面,應出臺有代表性、有良好市場口碑、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商標的特殊保護制度。這個制度還應和福建地區的原產地標志、地理標志緊密聯系起來,構成一個產品、文化、商標的統一體,把文化貿易和貨物貿易更進一步地結合起來。

4.商業秘密權保護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秘密權是一種日益重要的知識產權保護形態。知識產權中的秘密可以分為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兩種。前者主要適用于發明創造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突破,后者則普遍適用于商業場合中,包括商業開發和經營中的實用性經營信息。密秘權的保護主要針對那些無法或者不適宜用著作權保護的商業信息。比如文化創意,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了。因為其特殊的屬性,我們目前很難用現有的著作權專利或是商標制度來保護它,但往往這種創意又能夠帶來非常巨大的利益。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產業的從業者對文化創意的保護就至關重要。必須指出的是,商業秘密的保護方式更多的是通過企業的管理制度來實現的。這個管理制度應全面包含企業保密機構的建立、文件或硬件的保護措施、企業和員工簽訂的保密協議等內容。

5.反不正當競爭保護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混亂且無序競爭,很多時候體現為一種文化產品的“山寨化”現象。這種“山寨化”現象在著作權的“兩分法”原則下很難讓原始權利人得到權利的保護和利益的聲張,更多的時候卻讓許多“山寨”企業從中漁利。這其實是制約福建省乃至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極大的障礙。如何去“山寨化”,如何能夠真正做出“中國創造”的文化產品,是業內人士非常關心的問題。法律層面上,我們需要給文化產業的從業者更多制度上的保障,讓他們放心地進行文化創造,讓所有“山寨化”的文化產品都無所遁形,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夠從法律的角度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反不正當競爭,能為文化產業的從業企業提供商業信譽上的保護,這種商業信譽既是品牌和產品的社會榮譽,也是一種非常容易被競爭對手不當借用或惡意詆毀而受到損害的無形的財產價值。文化企業在經營和開發過程中會有很多難以適用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階段,特別是有價值的創意由于無法表現為作品或無法表現為技術方案,一旦公開或為他人所用就難以保密,給企業利益帶來極大的損害。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則完全可以對此進行阻擊。并且,文化企業的價值很多時候還體現為文化企業的文化風格。這個風格是企業在產品開發和產品創意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企業對文化產品本身的追求和定位。但是風格本身又是屬于思想范疇的東西,沒有辦法通過著作權法去保護它,因而可能讓其他競爭者通過對風格的刻意模仿或是對風格的完全復制達到“搭便車”的目的。所以必須通過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進行規制。

篇2

⑤⑥楊逢珉,張永安:“歐洲共同體的知識產權保護”,《世界經濟》1993年第11期。

⑦參見:程衛東,李靖堃:《歐洲聯盟基礎條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92頁,第125頁。

⑧參見: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_IP-11-470_en.htm?locale=en。

⑨相關資料參見:http://ec.europa.eu/governance/impact/planned_ia/docs/2011_markt_003_trade_mark_reg_ohim_en.pdf。

篇3

一、完善行政制度

知識產權的行政保護制度主要包括政府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的行政執行力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對外貿易談判三部分,三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以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基礎,以行政執行為延伸,以對外貿易談判為方法利用行政行為保護知識產權,進而減少中美之間因為知識產權問題引發的貿易糾紛,促進國際貿易健康有序發展。

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主要包括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程序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三方面。中國現有專利局、商標局、海關、工商管理局等機構,配合司法部門一同行使知識產權保護職權。眾多的行政機構大大降低了處理知識產權問題的效率,應當精簡或合并部分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職能部門,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局,統一辦理知識產權保護相關事宜,提高行政效率,與國際掛鉤;同時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審批的相關程序,使有關程序體系化、合理化、完善化;進而出臺一系列包括專利獎勵、知識產權國有化等項目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提高民間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程度,樹立全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推進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有效實施。

在中美有關知識產權問題的糾紛中,美國一直職責中國政府在知識產權方面執法力度不夠。在進一步完善政府機構構成和相關政策的同時,應當加強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培訓,加強其對知識產權保護程序的操控能力,提高其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貿易談判作為國際貿易爭端中最常用的外交手段,可以有效規避貿易糾紛擴大化,減少國際貿易損失,同時達到加強中美之間交流與合作的目的。國際貿易過程中,加強中國與美國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交流,使爭端以貿易談判的形式解決,減少中美之間因為貿易糾紛引發的貿易戰,促進國際貿易平穩快速發展。

二、完善法律體系

國際通行最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手段就是通過完善法律制度,進而對知識產權進行有效控制。在國際貿易過程中,美國完善的司法制度對知識產權進行有效保護,使中國在國際貿易談判中時常處于劣勢。法律保護主要是通過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以及培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法律人才兩種方式,改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現狀。

中國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仍然處于草創階段,雖然有較為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但是相關的輔法律法規仍然有所缺失,相關法律在之間存在相互抵觸現象,缺乏有關限制知識產權濫用的法律條款,無法完全對接現行的國際法。

自2008年起,中國已經開始著手對現有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進行完善和修改,對相關法條進行了可行性處理,使現有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科學化、合理化。在此基礎上盡快出臺知識產權反壟斷和限制知識產權濫用相關法律條款,進而打破美國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壟斷地位。面對國際貿易中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糾紛問題,還應該積極加入與知識產權保護有關的國際公約和國際組織,借鑒其先進經驗配合中國現實國情,進一步對知識產權有關法律法規進行配套完善,提高其實際操作性,從而達到保護知識產權,減少貿易糾紛的目的。

中國缺少能夠靈活運用現行的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以及熟悉知識產權保護法方面的相關人才,面對眾多由于知識產權問題產生的貿易爭端,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無法維護中方合法權益。對此應當改革高校現有的教育方式,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尤其是法律、國際貿易、知識產權等關系到知識產權保護和貿易糾紛處理的專業,鼓勵學生在完成本科學業后,跨專業進行相關內容的在深造,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應對國際市場糾紛的能力。

三、通過外交手段

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政府作為行政主體,起著不可忽視

作用,而外交手段作為政府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最主要的方式,逐漸成為各國應對知識產權糾紛的利劍。

制定靈活的外交策略,以多種方式處理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引發的貿易糾紛,是通過外交手段處理這類問題的核心思想。在面對知識產權引發的貿易糾紛時,外交手段應當依托國際法和現行的國際貿易規則,美國是一個高度法制化的國家,面對這樣一個法律為上,制度為先的國家,運用國際法作為外交的主要依據,將大大提高中國在知識產權糾紛中的優勢地位,從而合理的解決知識產權保護糾紛。

外交不僅僅要靈活,更要有較強的針對性,面對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紛爭,中國必須建立相應的長效外交應對機制,建立雙重隸屬于外交部門和知識產權部門的知識產權保護專管機構,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知識產權保護紛爭。

參考文獻:

[1]馬維強:“淺析我國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中外企業家,2009(8)

篇4

關鍵詞:創新驅動 知識產權保護 高新技術貿易 知識產權戰略

當前,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創新能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同時,伴隨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及實施,將有助于提升我國創新能力,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創新驅動是建立在體系完善并不斷優化的知識產權制度基礎之上的,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將促進我國經濟創新驅動發展。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高新技術貿易在我國持續高速增長的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需要完善、高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與傳統產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中的核心技術具有高度復雜的特點,對其進行司法保護的要求更高。同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的簽訂標志著知識產權的保護進入了高標準、高水平的階段,知識產權由傳統文化領域向國際貿易領域滲透。我國己經簽署了包括TRIPS協議在內的一系列協議,然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知識產權制度起步較晚,加入WTO后,我國的國際高新技術貿易必須沿著TRIPS設定的軌道運行,這將對我國的高新技術貿易帶來巨大的沖擊。因此,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對我國高新技術貿易影響的研究,不僅能夠促進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的進一步發展,還為未來推動知識產權保護更好地服務于創新驅動發展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知識產權保護對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的影響

(一)有利于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并提高高新技術貿易競爭力

知識產權是人們對其創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具有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等特點。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根本出發點在于給予創新者短期的壟斷權利,為創新提供激勵和保障,促進技術進步,從而在根本上促進高新技術貿易的發展。另外,從經濟發展的社會實踐來看,激勵創新的知識產權制度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促進科技、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的制度選擇。由于知識產權制度可以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給予保護,使其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可以激勵高新技術企業繼續進行創新,增加R&D投資,形成良性循環,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提高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二)有利于引進高端技術并提高我國高新技術貿易質量

知識產權制度存在的初衷是促進技術的擴散,我國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即發達國家向我國的技術擴散。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和高回報等特點,其對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高低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對于這些技術容易被模仿復制的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國家在我國的這些產業進行投資時,就會擔心其經濟利益受到侵害,因此會影響其投資的積極性。為使我國順利引進外國的高端技術,提高我國高新技術貿易質量,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三)有利于減少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貿易摩擦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缺陷和不足,導致與發達國家高新技術貿易摩擦頻現。TRIPS協議的實施,意味著強制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對發達國家知識產權實施充分保護,否則就會受到發達國家實施的貿易報復。我國企業必須從根本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減少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

(四)知識產權保護對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的消極影響

由于我國在高新技術貿易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方面處于起步階段,知識產權保護很大程度上還是處于被動接受階段,在短期內要先承受其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消極影響:一方面,我國進行高新技術知識產權保護需要支付大量的管理和實施成本;另一方面,在國際高新技術貿易領域,我國目前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較弱,對國外的高新技術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因此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提高意味著我國必須支付高額的國際租金,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貿易領域的壟斷地位會進一步加強,這必然會對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度量

對知識產權保護對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必然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度量。Rapp和Rozek最早對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進行度量,他們把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劃分為五個不同的等級,分別用0到5來表示,稱為RR指數。Ginarte和Park在RR指數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更為深入的度量方法,他們把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度量指標劃分為五類,即覆蓋范圍、是否為國際條約的成員、權利喪失的保護、執法措施和保護期限。同時,他們還給出了五類指標的詳細構成,每個類別中各指標的得分之和除以指標個數即為該類指標的得分,五類指標的得分之和即為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被稱為GP指數。

西方發達國家的司法制度比較健全,而我國司法體系正處于完善轉型期,由于知識產權立法與司法尚沒有完全同步,采用靜態指標所度量出來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與實際水平可能并不一致。我國學者韓玉雄、李懷祖(2005)對GP指數進行了修正,加入了“執法力度”指標,設F(t)表示一個國家在t時刻的執法力度, G(t)表示t時刻Ginarte-Park方法計算出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那么修正后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P(t)可表示為:

P(t)=F(t)*G(t) (1)

其中執法力度F(t)值介于0到1之間,其影響因素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即:社會法制化程度、法律體系的完備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國際社會的監督與制衡機制。

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為了定量分析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與高新技術貿易的關系,本文主要運用修正的GP指數來衡量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經實證檢驗這樣更符合中國司法體系轉型期的實際,用IPP表示。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水平自2001年之后沒有太大變化,執法力度的計算參考了“人均GDP”、“律師比例”、“成人識字率”、“立法時間”和“是否加入WTO”五個指標,取加權平均數。我國高新技術貿易額為被解釋變量,用TRADE表示,數據來源于歷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為了消除時間序列數據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而且時間序列數據取對數后不會影響其時序性質,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對時間序列數據TRADE和IPP均作了取對數處理,分別用 LNTRADE和LNIPP 表示。

(二)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

本文采用 Eviews6.0 的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單位根檢驗法,分別對時間序列數據LNTRADE和LNIPP及其一階差分形式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1。DLNTRADE和DLNIPP分別代表LNTRADE和LNIPP的一階差分;檢驗形式(C,T,L)中的C、T和L分別表示ADF檢驗模型中的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ADF檢驗采用麥金農臨界值,經檢驗兩個原始變量均存在單位根,而經過一階差分后在一定的顯著性水平下均具有平穩性,即兩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三)協整檢驗

本文運用Johansen和Juselius(1995)提出的基于VAR的協整系統檢驗,即Johansen方法進行協整關系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當零假設為存在0個協整方差時,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都分別大于其對應的0.0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所以拒絕存在0個協整方差的原假設;當零假設為存在至多1個方程時,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都分別小于其對應的0.0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接受原假設。協整方程為:

LNTRADE=4.883 LNIPP+4.745C (2)

(0.38578) (0.35219)

從中可以看出兩變量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說明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強度每增加1單位,會使我國的高新技術貿易額增加4.883單位。因此,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與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總額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

(四)誤差修正模型

上述檢驗結果表明時間序列LNTRADE與LNIPP之間存在著唯一的協整關系,下面在協整檢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LNTRADE與LNIPP的短期不均衡動態結構。利用Eviews6.0軟件的計算結果,得到誤差修正模型:

D(LNEXIM)= -0.411616EC(-1)

[-3.72816]

-0.240590 D(LNEXIM(-1))+

[-0.91969]

0.026941D(LNEXIM(-2))-1.130452D

[ 0.08780] [-1.40564]

(LNIPP(-1)) -0.448591D(LNIPP(-2))

[-0.94871]

+ 0.345067 (3)

[ 3.49165]

在(3)式中,括號內為對應的標準差,EC(-1)的系數為短期調整系數,系數越接近1,則表明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總額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當年的均衡誤差幾乎在下一年就可以得到調整。從短期調整系數(-0.411616)來看,當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時,將以-0.411616的調整力度將非均衡狀態拉回到均衡狀態。這說明短期內滯后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對高新技術貿易總額的變動有較為顯著的影響,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提高短期內可能阻礙高新技術貿易的增長。

(五)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采用Granger(1969)和Sims(1972)的因果關系檢驗法,進一步驗證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總額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IPP之間的均衡關系中是否同時存在因果關系,以及因果關系的方向。當原假設為LNIPP不是LNTRADE的格蘭杰原因時,概率值P值在滯后期分別為1、2、3的情況下均小于0.05的顯著性水平,說明拒絕原假設,LNIPP是LNGRADE的格蘭杰原因;原假設為LNTRADE不是LNIPP的格蘭杰原因時,P值在滯后期分別為1、2、3的情況下均大于0.05的顯著性水平,說明接受原假設,LNTRADE不是LNIPP的格蘭杰原因。

結論

為促進我國高新技術貿易健康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創新驅動發展,我國應積極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提升高新技術創新能力和貿易競爭力;加快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知識產權執法維權、運用、審查、服務及人才體系建設,使之能夠更好地為高新技術貿易健康發展保駕護航;全方位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減少高新技術流失。

參考文獻:

篇5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技術創新成為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技術創新的成果――知識產權的保護受到各國的重視。知識產權保護能夠維護產權所有者的利益,提高創新者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有益于各地技術水平的提高并促進經濟發展(Grossman和Helpman,1991);知識產權保護也會通過影響技術轉移渠道,例如貿易、FDI和技術許可等,對各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作用(Maskus和Penubarti,1995)。但是,過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會影響一些國家尤其是中等收入國家的模仿活動,抑制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Deardorff,1992);同時,它可能會導致壟斷勢力的形成,可能不利于新技術的創新(Horri和Lwaisako,2007)。許多學者使用實際數據實證研究知識產權保護和經濟增長的兩者關系,發現知識產權保護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國內外的學者對知識產權保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促進還是抑制并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而且對兩者關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一般的回歸模型及面板數據。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應用中國數據建立VAR和VEC模型,分析兩者的關系。

1 實證分析

1.1 數據獲取和變量選擇

本文選取人均實際GDP增長率growth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指數ipp作為變量。其中人均實際GDP增長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GDP進行價格平減后計算得到,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指數根據許春明和單曉光(2008)的方法,用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強度(用Ginarte-Park方法測定)與執法強度的乘積計算得到。

1.2 建立穩定性的模型

對growth和ipp建立非限定性向量自回歸模型時,首先要選擇盡可能長的滯后期,本文利用SIC信息準則和AIC信息準則將VAR模型的最優滯后階數確定為3;然后驗證VAR(3)模型的穩定性,計算VAR(3)模型差分方程的特征根,結果顯示VAR(3)是穩定的。

1.3 協整方程分析

1.3.1 數據的平穩性檢驗――單位根檢驗

對于時間序列數據,必須進行數據的平穩性檢驗,以防止“偽回歸”的現象的發生。而且,只有數據是平穩的,后續的協整和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檢驗才有意義。檢驗數據平穩性的方法很多,這里采取ADF方法對于每個變量進行檢驗,以確定其單整的階數。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growth和ipp這兩個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是不平穩的,但其一階差分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平穩的,即growth和ipp均屬于一階單整I(1)序列。

1.3.2 協整檢驗――VAR模型和Johansen檢驗

根據協整理論,如果非平穩變量序列之間的線性組合有不隨時間變化的性質或具有平穩性特征,即說明這些非平穩變量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在確定VAR協整檢驗的滯后階數時,我們考慮到有效殘差應具有正態分布的特征,選取VAR模型的滯后期為3。通過VAR Residual-Normality Test和輸出的J-B統計量檢驗值可知,殘差服從正態分布,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殘差不存在自相關。

同時,使用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 檢驗,我們采用數據空間沒有確定性趨勢和協整方程沒有有截距項對growth和ipp進行協整檢驗,結合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等統計量,協整檢驗結果表明,人均GDP增長率與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存在協整關系,最終正交化后的協整方程為([]括號中數字為t統計量):

growth=0007042ipp

[201393]

從協整方程的系數可以看出,人均GDP增長率與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正相關,而且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每增長1%,人均GDP增長率則提高約0007%。從長期來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會促進經濟的增長。

1.3.3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VAR模型的另一個重要應用是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分析時間序列之間的因果關系。對growth和ipp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顯示“ipp不能Granger 引起growth”和“ipp不能Granger引起growth”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拒絕原假設,說明二者互為因果關系,即ipp是引起經濟增長growth變化的Granger原因,同時,growth也是引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ipp變化的Granger原因。

1.4 脈沖響應函數

通過脈沖響應函數方法分析變量之間的動態影響,它可以衡量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系統中各變量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軌跡,能比較直觀地刻畫變量之間的動態交互作用及效應。因本文建立的VAR(3)模型經檢驗是穩定的,它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測算。根據脈沖響應函數方法原理,我們通過分別給予growth以及決定growth的因素ipp一個單位的正沖擊,得到關于GDP 的脈沖響應函數結果。

首先,當在本期給GDP自身一個單位正沖擊后,經濟增長從第2期開始下降,在第6期達到最低點,然后從第7期開始上升,第8期之后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其次,當在本期給ipp一個單位正沖擊后,經濟增長growth在前5期只是有個短暫的增長然后開始小幅度的下降,在第六期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1.5 方差分解

脈沖響應函數模型描述的是VAR 模型中的一個內生變量的沖擊給其他內生變量所帶來的影響,而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通常用方差來表示)的貢獻度,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本文采用高鐵梅(2006)使用的相對方差貢獻率(RVC)來表示貢獻率??紤]到脈沖響應函數選定的變量順序以及我們的樣本數據19期,我們選其中約1/2即10 期作為方差分解的滯后期,并得出方差分解結果。結果顯示,經濟增長growth的標準誤差被分別分解為growth和ipp(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貢獻比重變化情況。如果不考慮經濟增長自身的貢獻率,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對GDP 的貢獻率在上升,在第10期達到095%。

16 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模型)

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模型),既能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動態關系,也能反映變量之間的短期動態關系,綜合VAR滯后項的選擇是3和參考調整后的判定系數、AIC和SC等標準,選擇VEC 模型的滯后階數為1,這里僅列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第一個回歸方程:

D(GROWTH)=-045399×(-GROWTH(-1)-004176×IPP(-1)-013684)+05748×D(GROWTH(-1))+00406×D(IPP(-1))-00059

[183443] [ 2.53477] [ 062188]

其中,[]內為t統計量,VECM是誤差項:VECM=GROWTH(-1)+004176×IPP(-1)-013684。從growth和ipp兩變量之間的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在短期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對經濟增長有正的效應拉動,但變量系數的t值并不十分顯著。

17 計量模型解釋

從VAR 模型和協整方程來看,知識產權保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較小。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每增長1%,人均GDP增長率僅提高約0007%。由脈沖響應函數分析可知,短期內對知識產權保護正沖擊的脈沖響應效果較弱。而且從方差分解的結果來看,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沖擊對經濟增長的解釋力較小,僅為095%。VEC模型則進一步分析了知識保護力度的提高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的短期的回歸結果。在短期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提高對經濟增長有正的拉動效應,但是在統計上并不顯著。

2 結 論

本文通過運用人均實際GDP增長率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數據,采取ADF檢驗辦法來驗證時間序列的平穩性,發現序列是一階平穩的。基于此,我們分別運用VAR模型和VEC模型探究人均實際GDP增長率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短期和長期的相關關系,來分析當前經濟增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到,從長期來看,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對經濟增長有拉動效應,但是影響較小,而從短期看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并不十分明顯。因此,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我國應該加強總體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鼓勵自主創新,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韓玉雄,李懷祖.知識產權保護對工資率水平及經濟增長的影響:一個修正的技術擴散模型[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11):152-159.

[2]劉勇,周宏.知識產權保護和經濟增長: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8(6):17-21.

篇6

知識產權保護強度測定

知識產權保護強度測定方法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問卷調查法;二是立法評分法;三是綜合評分法。其中,立法評分法簡單方便且應用較為廣泛,但它對于執法力度的衡量并不顯著,不能較好地反映一國法律的執行情況。此后,Ginarte&Park (1997)將專利保護水平指標劃分為5個類別,較好地測量出專利保護程度,此方法已得到國際上廣泛的認同。然而,對于司法制度比較健全的西方國家,采用立法指標測量的保護強度與實際保護強度不會出現顯著差異,但對于司法體系正在完善的轉型期國家差異較大。韓玉雄、李懷祖(2005)引入中國執法力度指標,修正了GP指數,其修正公式為:知識產權保護強度=GP指數×執法力度,這種法的缺陷在于測算執法力度時,把經濟發展水平與司法保護水平、公眾意識水平、行政保護水平的各自得分進行簡單的加權平均,弱化了經濟發展水平對有效知識產權制度形成的促進作用。發展中的經濟體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產權制度,這取決于其經濟發展水平,因此經濟發展水平應該作為單獨的一個指標來衡量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強度。

(一)中國知識產權GP指數

GP方法測定我國知識產權立法強度:分別從保護覆蓋范圍、國際條約成員、保護的損失條款、執法機制和專利保護期限共5個指標(每個指標又包括n個二級指標)來考察1994-2008年中國知識產權立法強度水平,滿足條件的得分為1除以該指標對應的二級指標數n;不滿足條件的,得分為0??偡址秶鷱?到5分且多不為整數,分數越高表示某國專利保護程度越高。

保護范圍:要測量7方面的專利性:藥品化學品、食品、動植物品種、醫療器械、微生物、實用新型。滿足一項得1/7分。

國際條約成員資格:三個主要條約指的是《1883年巴黎公約》、《1970年專利合作條約》、《1961年植物新品種保護國際條約》。加入一個條約的國家得分為1/3。

保護的喪失:是指排除因三種情況導致的保護喪失:實施要求、強制許可、專利無效宣告。一個國家排除所有三項記分為1分。

執行機制:該指標有關的條件是:訴前禁令、幫助侵權、舉證責任倒置。具備所有條件的國家記為1分。

保護期限:專利權的保護期限直接關系到專利權人能從該項創新中獲得的回報。保護期在20年以上的得1分;低于20年的,則取規定年數除以20的比值。

表1給出基于GP方法測算的中國知識產權名義保護水平,總的來看,中國在1994年第一次修改《專利法》的GP指數為3.19,到2001年第二次修改專利法時為3.86,這表明在知識產權國際化背景下,中國的知識產權水平不斷提高。但同時也揭示了GP指數的缺點:在一個國家立法未作修改的情況下,其知識產權保護強度就顯示為無任何變化,這顯然與實際不符。有學者認為,這主要是源于我國立法和執法保障之間的差距,因此,在衡量知識產權制度在中國的實際實施效果時,考慮中國實際的執法水平及其他相關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國知識產權GP指數修正

為了修正GP方法,本文選取了影響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的三個重因素:法制水平、執法水平、經濟水平。

中國法治水平的測算。知識產權法制水平主要由一個國家的內外部環境因素決定的,影響知識產權執法強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即:司法保護水平、行政保護水平、社會公眾意識以及國際監督制衡。司法保護水平及其度量。律師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或超過萬分之五時,“律師比例”的分值為1,當律師占總人口的比例小于萬分之五時,“律師比例”的分值等于實際的比例除以萬分之五。行政保護與管理水平的度量。當立法時間達到或超過100年時,“立法時間”的分值為1,當立法時間小于100年時,“立法時間”的分值等于實際立法時間除以100。

社會公眾意識及其度量。當“成人識字率”達到或超過95%時,“成人識字率”分值為1,當“成人識字率”小于95%時,“成人識字率”分值為實際的比例除以95%。國際監督制衡及其度量。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是一個國內問題,更是一個國際問題。我國從1986年復關談判開始至入世第八年的2008年,“WTO成員”指標從0均勻地變化到1,以此來衡量國際監督水平。設定以上五個指標對法制水平的權重是相等的。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法律年鑒》中選取相關數據,1994-2008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制水平結算結果如表1所示。

中國執法水平的測算

考察一個國家的執法水平比較理想的方式是研究有關法院事務的活動、效率以反映執法機構官員對于知識產權類案件所持的態度?;谶@一想法,本文將選取以下指標來衡量知識產權的執法水平:執法效率、專利侵權保護程度、執法機構保護程度。

可以用全國法院知識產權一審案件結案率代表我國的執法效率,保護專利人專利權在多大程度上不被侵占是衡量專利執法水平的重要指標,全國法院民事專利侵權收案數占全部專利類案件收案數的比例,用來衡量專利侵權保護程度。專利侵權類收案數占全部專利類案件收案數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大體維持在70%-87%水平上,從較高的專利侵權結案率顯示出我國法院對于專利人權利受侵犯實施的保護程度較強。執法機構對于知識產權類案件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實際的保護水平。本文以法院民事知識產權類案件查處案件數除以其兩倍均值來表示我國執法機構的知識產權保護程度。表1給出1994-2008年中國執法機構保護程度的情況:基本上是穩步增長,這體現出中國執法機構正在不斷完善,執法機構對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積極態度。

經濟發展水平指標

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需求與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鑒于GDP(國內生產總值)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我國實際的財富水平,本文在下面的修正方法中采用人均GNI(國民收入總值)這一指標來反映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本文以歷年世界銀行對于中低收入類別規定的上限為基準來反映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若當年中國人均GNI達到中低收入標準的上限,則分值為1;否則,用實際數字除以相應低收入的上線基準。表1給出了此項的得分結果,1994-2008年中國人均GNI一直在持續增長,但與世界銀行中低收入上限的基準仍有一定的差距。

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強度修正方法

在測定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強度時,應該考慮三個因素對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的差異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立法強度與執法力度一樣重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于兩者更加重要。利用層次分析法得到通過一致性檢驗的權重分別是:法治水平的權重為0.143,執法水平權重為0.143,經濟水平權重為0.714,進而得出修正公式:

根據上面公式計算的中國1994-2008的知識產權保護強度列于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修正后的GP指數比原來的低,原GP指數過于高估。修正后的保護強度是基于原來的GP指數基礎上由經濟水平、法治水平和執法水平共同決定的,克服了GP隨立法水平階段性變化的缺陷,因而筆者相信實際保護強度能夠更好地反映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

知識產權制度對經濟增長作用的計量模型分析

考慮到中國知識產權制度與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關系,本文采用AK模型進行定量分析,通過在自變量中加入反映知識產權保護強度(IP)的指標,假定規模報酬不變的計量模型如下

Yt=AtKtαLtβItγ

其中,Yt代表第t期總產出;Kt代表第t期資本存量;Lt為第t期勞動投入量;It為第t期知識產權保護強度指標。A為常數項,α、β、γ分別為L、K和I的產出彈性。對上式兩邊取自然對數,由此,獲得線性計量模型InYt=InAt+αInKt+βInLt+γInIt從《中國統計年鑒2009》選取我國1994年-2008年期間GDP(Y/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K/億美元)、全社會從業人員數據(L/十萬人)以及以上計算獲得的知識產權保護強度指數數據(I)。按照上述計量模型,對原始數據的自然對數值進行線性回歸: InY=-4.58+0.69InK+1.12InL+0.21InIt-2

結果顯示,InK和InIP的回歸系數均在5%水平上顯著(統計值分別為2.49和5.77),InL的回歸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回歸系數分別為0.69、1.12、0.21。而且,值為184.16,說明總體回歸方程是顯著的;調整后R2為0.97,模型擬合度很高。

模型表明,知識產權的彈性系數為0.21,即,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的1%的增強將會導致經濟增長0.21%。按照世界銀行數據計算,我國1994年~2008年期間GDP的平均增長率為9.93%,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貢獻率為42%,資本貢獻率為33%,勞動力貢獻率為25.6%。一種提供適當個人激勵的產權制度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并通過影響技術、勞動力、資本數量促進經濟增長。

進一步分析,知識產權制度通過影響資本數量進而影響經濟增長。例如改革開放的政策保護外國資本權益從而促使中國吸收外國資本的增加,保護民營企業促使民間資本投資的增加等等。對于資本的效率,同等數量的資本,在排他性的產權中可能產生很大的作用,而在非排他性的產權中則會效率很低。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大發展時期,國有企業資本雄厚,技術水平高,但效益卻不如鄉鎮企業,原因在于鄉鎮企業產權比國有企業清晰。

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與否還直接影響到勞動力發揮的程度,這是人力資本特殊的產權性質所決定的,如果激勵不夠,他可以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封閉起來,不發揮其應有作用。例如,在農村實行之前,農民只有“偷懶”的權利,制度極大束縛了經濟發展;改革之后,農民生產積極性和農業投資猛然增加,農業生產技術也得到極大改善。

結論

本文改進了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的測算方法,在此基礎上,用計量模型計算出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研究發現:第一,用GP方法來測算我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強度,其結果偏高,與中國的實際保護情況不符;第二,測算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執法因素,還要考慮經濟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重要程度。第三,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能引發更高增長。

參考文獻:

篇7

知識產權戰略在各個國家已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它與一國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我國為了進一步推動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國務院于2008年4月頒布實施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對未來數年內中國知識產權工作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專項任務和戰略措施等作了明確規定,是指導我國知識產權管理、保護、促進的重要綱領性文件。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最重要的目標也就是希望通過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促進創新、保護創新,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重點對知識產權戰略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進行綜述,以期對我國及地方的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有所啟迪。

國外關于知識產權戰略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現狀

知識產權戰略主要包括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和利用等方面內容。國外學者在知識產權戰略研究方面多是基于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重在探討知識產權制度與一國(或企業)發展的關系。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從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增長關系角度開展研究

知識產權戰略研究源于創新理論研究,最早進行這方面研究的學者是熊彼特,他在提出創新理論后,認為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技術進步可以促進經濟的增長(Joseph Alois Schumpeter,1912),技術是內源型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Romer ,1990)。有學者對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做了實證研究,認為知識產權保護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在市場化程度更高、貿易更開放的情況下,知識產權保護與新知識的產生之間存在更強的聯系,更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會提供更強的創新激勵。對于發展中國家的不同產業,實行不同保護程度的知識產權戰略對經濟增長將會提供更強的創新激勵(David .M.Gould,William C.Gruben,1996)。有學者則通過調查研究證明,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更有利于企業采用新的技術,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市場化的完善,適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其發展是有利的(Sherwood,1990),知識產權保護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Gould,Gruben,1996),還有學者對社會福利與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Chin and Grossman,1990;Deardor,1992)。

(二)對知識產權保護與貿易和投資的關系進行研究

有學者研究了專利保護與外國直接投資(FDI)的關系,認為隨著知識產品在全球經濟貿易份額的大幅度增加和國際技術競爭的加劇,專利和其他類型的知識產權的功能大大提升。有學者則證明了專利保護水平與外國投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Belay Seyoum,2006)。還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認為,進口國較弱的知識產權保護阻礙了美國商品的出口,由于WTO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較高要求,美國產品出口到提供高水平知識產權保護國家的數額增加了(Smith,1999)。知識產權執法會導致跨國公司與其分支機構之間發生貿易行為,并將提高跨國公司與其所屬國的福利(Lai 1998,Markusen 2000)。

(三)從促進經濟發展角度出發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研究

有學者認為即使是在創新能力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也應當通過適當的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市場深化,避免過度競爭,激勵本國企業的創新和成長,實現經濟持續增長。貧窮國家經濟發展難以為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支持市場擴展和深化的必要制度安排,而漠視知識產權正是市場發育不良的核心原因之一(Maskus,1998)。

(四)對基于社會或企業發展的知識產權戰略進行研究

有學者認為知識產權、創新戰略、企業戰略和收益率之間就存在著緊密聯系。知識產權戰略不論是專利戰略或其他戰略,其目的是給發明者以保護并促使其享有創新成果,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發展(Wagman and Scofield,1999)。有學者認為知識產權與企業戰略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認為知識產權是知識資本的子集,是企業核心能力的要素(Stewart,1999)。有學者對將競爭優勢劃分為低層次優勢和高層次優勢,倡導投資保護專有技術、積極申請發明專利、對侵權者訴訟等策略,以提高壁壘的方法構筑防御戰略,從而達到構筑競爭優勢的目的(邁克爾•波特,1997)。

(五)知識產權戰略與經濟發展階段的關系研究

以上學者的論述集中在知識產權(戰略)與一國(或企業)發展的正相關關系方面,認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會促進國家或企業的經濟發展。但也有學者提出,雖然知識產權制度很重要,但這不等于只要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就一定可以促進國家的創新和經濟進步,要區分處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有學者就通過研究表明,世界上不同的國家采取了不同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采取了不同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知識產權的保護程度與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緊密相關的(CarlosGinarte,Walter.G.Park,1997)。有學者認為,在專利權和人均國民收入兩者之間存在U型的關系,在人均國民收入達到一個臨界點時,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會增長,當收入和技術能力達到中等水平以后,國家才傾向于采用弱保護政策,但其主要精力仍在于模仿,當收入和技術能力達到發達水平后,國家才開始重視知識產權保護(Keith E.Maskus,2000)。英國知識產權委員會(2002)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知識產權保護與它們的經濟發展和形成階段相聯系,知識產權保護并不直接促進經濟發展。由于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凈進口大量的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全球化將導致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凈財富轉移大大增加。發展中國家從知識產權保護中得到的負利益,將不得不靠貿易擴大、技術開發、投資和增長來抵消。在可預見的未來,知識產權保護的收益也不可能高于其成本。知識產權制度的關鍵可能不在于它是否促進貿易或外國投資,而在于它如何幫助或阻礙發展中國家取得它們發展所需要的技術。

(六)知識產權制度對不同產業產生影響的研究

有些學者認為對紡織服裝業和簡單的電子產品加工、餐飲業等低技術商品和服務的投資較少取決于知識產權保護,而醫藥、化工、軟件業等知識含量較高的產業,其技術和產品更容易被模仿和復制,所以對不同的行業應實施不同的知識產權戰略(KeithE.Maskus,2001)。

國內關于知識產權戰略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現狀

知識產權戰略并不是單純為了自身而實施,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以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對兩者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一)從國家發展角度研究

國內學者從國家發展的角度指出知識產權戰略已成為國家發展的工具,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對促進技術創新,鼓勵科技投資,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應結合本國企業的實際狀況和發展需求來構建一個適應國情的國家創新體系和服務于本國經濟發展的知識產權戰略(冷民,2005;鄭成思,2006;沈四寶,2007;張平,2007)。也有學者認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基本內涵就是富民強國,通過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增強我國應對國際知識產權資源競爭的能力,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產業競爭力,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維護國內產業安全,實現國家目標,保護國家根本利益。并且通過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可以促進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應用和保護,促進知識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大力發展“知識產權經濟”,從而使我國經濟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郭民生,2006)。

(二)從企業發展角度研究

有學者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分析了知識產權戰略的意義,認為企業掌握了自主知識產權才能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知識產權戰略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主要的生產要素和創造新競爭優勢的基礎,知識產權戰略可以輻射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金永紅,吳江濤,2008)。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已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強有力的助推器,是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需要化(華鷹,2007)。

(三)從技術創新角度研究

有學者以技術創新為角度,闡述了二者的關系。這些學者認為技術創新是促進企業發展的根本,技術創新的過程需要知識產權的激勵和保護,所以知識產權戰略在驅動技術創新的同時,也成為技術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雖然知識產權制度是技術創新的激勵制度,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足和保護過度都會阻礙技術創新,保護不足,則其創新熱情將會隨其創造收人而減少保護過度,市場上涉及知識產權的產品的價格會上揚,產品的傳播會受到阻礙,創新的成本會增加。所以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應強調知識產權戰略與技術創新協調發展(王黎螢,陳頸,2004)。

(四)從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方式角度研究

學者們也從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角度論述我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現實意義。這些學者認為技術進步對經濟的貢獻已經明顯超過資本和勞動的貢獻,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作用(華鷹,2007)。知識產權戰略可以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通過知識產權戰略實現“強國”,有利于緩解國內的資源瓶頸、能源短缺、環境惡化、區域鴻溝和制度制約等一系列不和諧現象,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實現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知識化、輕型化和綠色化(郭民生,2006)。但也有學者認為,雖然知識產權保護強度與經濟發展水平是緊密相連的,但相對于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己經比較高了。因而,我國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同時必須注意對知識產權的范圍做出更具體的規定,從而克服因知識產權保護范圍過于廣泛而給我國技術創新帶來的阻礙(賀京同,萬志華,2008)

(五)用檢驗方法進行研究

有學者則運用Engle- Granger 協整關系檢驗法對知識產權保護與FDI的關系進行研究學者認為,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對FDI有正向拉動作用(朱竹穎,2008)。也有學者運用Engle- Granger 協整關系檢驗法和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法,對FDI、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自主創新能力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他們認為,在我國這三者兩兩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進一步的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表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加強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改善也有促進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作用并不明顯,知識產權保護的改善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也沒有明顯的作用(陳國宏等,2008)。

對研究現狀的簡要述評

國內外的學者們都已經認識到知識產權戰略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卻很少論及知識產權戰略對于應對金融危機,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而且學者們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宏觀層面,缺乏實證分析和微觀研究,且很少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相結合,更沒有考慮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性,也很少能提出有針對性的實施策略。所以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以知識產權戰略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升級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冷民.中國制造背景下的知識產權戰略:寧波案例,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5

篇8

在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21世紀,技術進步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而技術水平的提高主要源于本國的技術創新(R&D活動)以及利用各種技術擴散途徑對外來知識進行學習、吸收與模仿。在發達經濟體利益需求的主導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推動和掌管的國際知識產權公約和協定在不斷增加,世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程度在日益增強。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擴展到更加廣泛的領域:國際貿易、投資、技術轉移乃至國際政治。但是,發展中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歷來飽受詬病。中國也因此卷入大量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貿易糾紛之中。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來自國際社會施加的知識產權保護壓力促使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已從外在被動接受向自我主動參與的行為轉變。那么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的提高,到底對我國的技術進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Ginarte和Park(1997)認為,影響專利保護水平的根本因素是一國研發活動水平、市場環境和國際一體化。這些都是與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的,初始時更高水平的保護未必是更好的。Lee和Mansfield(1996)的一項對美國跨國公司所做的調查表明,大部分美國跨國公司不愿意向那些知識產權保護情況較差的東道國投資或者進行技術轉移。Vishwasrao(1994)的研究認為,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影響技術轉移模式的時候,則隨著知識產權保護保護水平的提高,所轉移技術的質量也不斷的提高。Taylor(1994)也認為,當外國創新者和當地創新者競爭時,東道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可以增加外國的技術轉移的質量。Rockett(1990)發現如果當地競爭者主要是通過技術許可進行模仿的,那么跨國公司將降低技術許可的高技術含量,這不利于國際知識的轉移。Eskander、Debasri和Ashraf(2007)從國家特征差異的角度研究了專利保護對FDI引致創新效應的影響,他們檢驗了專利保護和技術轉移是否有利于東道國的研發活動。Chen.Y和Puttitanun(2005)運用發展中國家的數據實證表明,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革新率的影響并不是線性的。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革新的影響可能與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相關。

易先中和張亞斌(2006)利用中間產品種類擴張的內生增長模型分析了后發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安排在鼓勵自主創新和對國外技術模仿兩難中的權衡,認為中國應當根據相對技術水平和模仿能力確定適度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由于知識產權保護與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將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直接帶入模型并不合適,于是本文采用實際知識產權保護強度與FDI、R&D的交互項來分析實際知識產權保護強度與技術進步之間的長期關系。

二、GP修正指數的測定

Ginarte和Park(1997)將專利保護水平指標劃分為5個類別:保護的覆蓋范圍、是否為國際條約的成員、保護的損失、執法機制和保護期限。每個類別又包含若干個子指標。這樣,再通過簡單加權平均的方法加總得到了120個國家的專利保護水平。韓玉雄和李懷祖(2005)基于GP方法的專利保護水平指標,考慮了中國具體的執法力度,修正了GP方法,測算出1985-2009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因子正的保護水平,本文采用韓玉雄和李懷祖的方法(下簡稱HL方法)來測定中國1985-2009年的修正保護水平。

出于量化體現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考慮,HL方法在GP方法基礎上引入了一個“執法力度”因子,以修正衡量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包括四個方面:社會法制化程度、法律體系的完備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和國際社會的監督與制衡機制。表1為作者通過HL方法測算的1985-2009中國的自主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的數據。

三、中國1985-2009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

筆者利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計算我國1985-2009年的全要素生產率,其函數形式如下:Yt=AtKαtLβt,其中,Yt、At、Kt、Lt分別為t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全要素生產率(TFP),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α、β為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在規模收益不變的條件下有α+β=1。對α、β通常有兩種估算方法:一種是收入份額法,即假定在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下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等于他們各自的收入份額;另一種是回歸法,即通過回歸的方式估計出資本和勞動的產出彈性。本文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采用回歸法對α和β進行測算。令β=1-α,兩邊同時取對數,則公式變形為:

ln(Yt/Lt)=lnAt+αln(Kt/Lt)①

其中,勞動投入(L):各年從業人員數;資本存量(K):本文直接采用單豪杰(2008)計算出的數據,運用永續盤存法計算2007-2009年的資本存量Kt=It/Pt+Kt-1(1-δ),其中δ為資本折舊率,假定10.96%,Pt為價格投資指數(1952年為1),It為每年的名義固定資本投資額,Kt-1為上一年度的資本存量。為消除物價影響,文中以1985年為基年(1985=100),把各年數據進行調整。用Eviews5.0對(1)進行回歸分析,計算得α=0.422,β=0.578。把α、β分別代入{1}式得到中國1985-2008年各年的全要素生產率。上述本文以上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四、模型的建立

本文構造以下模型,來衡量自主知識保護產權強度的提高對技術進步的影響:

lnTFP=C+?鄣1GlnFDIt+?鄣2GlnRDt+?鄣3

lnFDIt+?鄣4lnRDt+ξt②

其中,TFP代表技術進步,FDI代表每年實際利用的外商投資額,用于衡量外商直接投資帶來的技術溢出,R&D為國內研發投入,用于衡量自主技術創新,GlnFDI、GlnRD為實際知識產權保護強度與lnFDI,lnRD的交互項,用于刻畫知識保護與二者相互作用對技術進步的影響,ξt為誤差項?;趯ψ兞康膯挝桓鶛z驗和E-G兩步法協整檢驗,筆者對②進行試估算。根據Hendry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方法,剔除了最不顯著的變量GlnRD,似然比檢驗也表明剔除GlnRD有利于模型的優化,因此,筆者將模型修正為:

lnTFP=C+?鄣1GlnFDIt+?鄣2lnRDt+

?鄣3lnFDIt+ξt③

為了避免回歸模型中可能出現的異方差問題,在對模型進行回歸時,采用對各變量的對數進行回歸。同時,為了檢驗數據的平穩性及避免模型出現“偽回歸”,對所選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以確定其平穩性及單整階數。對變量lnTFP、lnFDI、GlnFDI、lnRD及其一階差分變量進行ADF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五、實證檢驗

從檢驗結果來看,所檢驗的四個變量LNTFP,GLNFDI,LNFDI和LNRD一階差分變量都是平穩序列,本文采用EG兩步法進行協整檢驗,以驗證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關系:

lnTFPt=C+χ1lnTFPt-1+χ2GlnFDIt+χ3GlnFDIt-1+χ4lnFDIt+χ5lnFDIt-1+χ6lnRDt+χ7lnRDt-1+μt④

由此,我們可求出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如下:

lnTFP=C+β1GlnFDI+β2lnFDI+β3lnRD⑤

其中β1=χ2+χ3/1-χ1,β2=χ4+χ5/1-χ1,β3=χ6+χ7/1-χ1

以相關數據對④進行回歸,所得結果如表3所示。

從模型的回歸結果來看,模型的可決系數達到了0.996785,調整可決系數達到了0.995379,表明模型的擬合程度較好,DW值為1.723860,說明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由此我們可以計算出解釋變量LNTFP、GLNFDI、LNFDI、LNRD之間的長期關系:lnTFP=-2.2843+0.03024GlnFDI+0.41093lnFDI+0.0906lnRD⑥

由⑥式可求出殘差如下:

μ^t=lnTFP-0.03204GlnFDI-0.41093lnFDI-0.0906lnRD +2.2843⑦

對殘差μ^t進行協整檢驗,如果所得μ^t的具有平穩性,則說明模型所包含的變量具有協整關系,如果所得的殘差不具有有平穩性,則可得出模型具有偽回歸現象。對殘差μ^t進行ADF平穩性檢驗,結果表4所示。

從結果來看,殘差μ^t序列平穩。因此,可以認定此模型包含的四個變量具有協整關系。

回歸模型⑥式表明,由于外商直接投資與實際知識產權的保護強度的交互項代表外商投資的技術溢出,其對技術進步的影響為正,而代表自主技術創新的國內R&D與實際知識產權的保護強度的交互項對技術進步的影響并不明顯,這表明中國現階段的技術進步主要還是以吸收國外的技術溢出為主。同時,由于知識產權保護強度與FDI的交互項為正,說明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強度的提高,有利于獲得外商的直接投資及其帶來的技術外溢。這與Fink和Maskus(2005)證實的,較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是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有利于于發展中國家獲取外國技術、吸引FDI的結論相同。

六、主要結論及建議

通過以上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我國適當地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將有助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并且也有助于跨國公司進行更多的技術轉移。目前中國技術進步仍以吸收國外技術溢出為主,自主創新對技術進步的影響不顯著,當前中國較弱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促進了中國以模仿為主的技術進步。筆者認為我國應該建立強度適度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我們可以靈活運用WTO知識產權協定等國際協議的“例外”條款,根據各產業的技術水平采用不同的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在提高我國整體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的同時,對技術能力較弱的產業采用較寬松的知識產權保護,幫助企業提高對外國技術的模仿創新能力,增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二次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篇9

③相關論述詳見孫玉榮的《大數據時代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路徑選擇》;余 翔、李 偉的《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建設初探》;姜 南、徐 明的《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狀況實證研究》。

④名人形象,即名人的身份及其所代表的商業價值。在美國知識產權體系中有專門的形象權,未經許可而在商業活動中適用他人的姓名、肖像、聲音、簽名以及顯著服飾,均屬于侵犯形象權的行為,應當承擔禁令和損害賠償的責任。

④《著作權法》第十七條規定: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

⑥《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GB/T 29490-2013),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制定,于2013年3月1日起實施。

[參考文獻]

[1]劉亞軍.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J].社會科學輯刊,2015(3):60-65.

[2]鄒龍妹.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方法與策略[J].知識產權,2012(8):77-81.

[3]王 琪.“創意產業”的本質與特征[J].甘肅理論學刊,2009(4):113-118.

[4]王紅珊.保護知識產權與發展創意產業:知識產權與創意產業國際論壇綜述[J].上海商學院學報,2006(1):58-60.

[5]王海燕.創意產業發展的知識產權保護[J].特區經濟,2007(11):250-251.

[6]雷丙寅,趙 凱.論科技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系[J].求索,2012(3):113-115.

[7]胡兆燕.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5[N].中國財經報,2015-10-22(007).

[8]孫玉松.試論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61-64.

[9]何 敏.知識產權法總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0.

[10]王海燕.武漢城市圈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戰略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6):60-62.

[11]楊德橋,田榮哲.論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的構建[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31-39.

[12]秦 昕,胡宗謙.數字時代的版權保護問題淺析[J].編輯之友,2010(12):102-103.

[13]詹 映,張 弘.我國知識產權侵權司法判例實證研究:以維權成本和侵權代價為中心[J].科研管理,2015(7):145-153.

篇10

一直以來,哈薩克族傳統醫藥在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成為保障哈薩克族人民乃至其他地區人民的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在許多國家,傳統醫學是窮人惟一負擔得起的治療方法,在發展中國家,大約80%的人口依靠傳統藥品滿足他們的健康護理需求。傳統醫藥知識的保護一直未得到足夠重視(如{(TRIPS協議》只字未提傳統醫藥),以至于長期以來大多被非法使用,傳統醫藥知識創造者與所有人的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這是哈薩克族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的傳統醫藥商業化帶來的知識產權問題,即“生物盜版”的問題。

在我國,一些國外企業利用我國大量的藥方進行二次開發并申請了專利,如果任由類似的“生物盜版”行為蔓延,我國的傳統醫藥權利人將遭受巨大的損失,后果不堪設想。這與我國對傳統醫藥知識產權保護不明確密切相關,制定并實施有效的傳統醫藥法律保護是迫在眉睫。

二、我國立法應明確對哈薩克族傳統醫藥知識產權保護

篇11

1、我國農機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

近幾年來,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發展形勢越來越好。以后,我國政府進一步轉變觀念,努力健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通過20多年的發展,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但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農機生產公司運用專利戰略不斷占領和控制我國同類行業市場,使得我國農機企業專利戰略的滯后性日漸顯露。目前國內的農機企業似乎沒有受到涉外知識產權利器突襲的重創,但國內企業間專利糾紛及侵權官司卻屢見不鮮。針對現實情況,我國各級政府專利管理機構采取各種措施,旨在促進農機企業專利戰略實施主體從戰略高度有效地運用專利權、專利信息,積極適應專利制度等法律制度保護下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使我國的農機企業在專利戰略研究、運用和管理方面有一個大的發展。

農機企業管理者專利意識不斷提高。當新產品、新技術即將問世,及時申請專利已經成為這些企業首先考慮的問題。我國實行專利制度己經25年了,全國專利申請量己達600萬件。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信息網提供的信息,截至2006年8月,北汽福田(含福田重工)的專利授權量已達209項,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專利申請量己達110余項,專利授權量已達99項,還有江蘇常發,山東時風等國內知名農機企業也都把專利申請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之一。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尚有許多農機企業為零專利。在農機產品的專利中,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專利極少,絕大部分為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

2、我國農機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機產業的知識產權制度走過了一些國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路。但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戰略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a.知識產權保護立法與執法水平有待改善。盡管我國已經建立了符合國際規則、比較適合國情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并且頒布了一系列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但是依然沒有形成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尤其在農業機械領域,在知識產權保護過程中依然存在保護盲區或者相沖突的地方,很難保障農業機械科技人員的應有權益,無法激勵農業機械技術持續創新和實現農業機械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規范農村市場經濟秩序,也不能以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參與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 b.企業對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仍缺乏足夠的重視。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它是創造智力勞動取得的成果,不僅包括專利權、商標權,還包括不正當競爭權、文化遺產等智慧成果權。這些權利都應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但是,目前我國依然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意識薄弱,容易使自己陷人知識產權的尷尬局面之中。多數國內企業還沒有建立專業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工作機制,對國際規則了解得還不多,運用知識產權制度參與市場競爭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的準備和經驗不足,結果使自己的先進技術被他人低價收購并申請專利,辛苦創造和積累的無形資產付諸流水。據統計,在過去的十幾年里,中國企業已經將13萬項發明“奉獻”給了外國企業。

3、加強我國農機產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措施

a.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完善修訂知識產權專門法律及相關規定。有效地運用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保護農機科研成果。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專利、商標、版權為三大支柱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框架。農業科研單位、涉農企業及農業專家應充分利用這些法律法規,有效地保護自己的科研成果。

篇12

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全球化,有關知識產權保護強度對技術創新與擴散、經濟增長、社會福利以及國際技術轉移等方面影響的研究迅速成為知識產權領域和經濟學領域研究的熱點。特別是伴隨著國際資本活動的日趨活躍,知識產權保護對跨國公司技術轉移的影響引起了日益廣泛的關注。一般而言,跨國公司向東道國的技術轉移主要是通過出口、FDI和技術許可三種方式實現的??鐕静扇『畏N方式進行技術轉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東道國政策,其中東道國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是最重要的政策之一。近年來,關于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技術轉移影響的研究文獻不斷出現,并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不僅為理論研究者全面深入地分析知識產權保護的經濟效應提供了可參考的素材,而且為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本文試圖就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技術轉移關系的文獻進行系統梳理,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一、知識產權保護與貿易引致的技術轉移

理論上鮮有討論不同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最早探討知識產權保護強度與國際貿易流動之間關系的當屬Maskus和Penubarti(1995)的開創性研究[1],他們提出了比較有影響的理論,即用知識產權保護的市場擴張效應和市場勢力效應來解釋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

市場擴張效應指的是當出口市場的知識產權被加強時,當地企業被限制對貿易產品的模仿,這相當于對出口企業的貿易產品提供了保護,因此出口企業有可能擴大對出口市場的貿易規模。市場勢力效應指的是當出口市場的知識產權被加強時,出口企業在當地市場會獲得一種“壟斷勢力”,出口企業通過提高價格、減少出口也可能保證自身的利益,其結果是對出口市場的貿易活動相應減少。

上述兩種效應實際上體現了出口企業由強知識產權保護所賦予的市場勢力與當地企業模仿能力被限制之間的一種權衡。由于這兩種效應具有相互抵消的作用,因而理論上關于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也就變得不確定,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實際上是一個實證問題。

Primo Braga et al(2005)研究也指出,在一個特定的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加強可能從兩個方面影響貿易:一是影響公司的市場供給的決策;二是限制資源的進口。這兩個相反的影響趨勢使得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也變得模糊不清。當然,其他因素可能會對這兩種效應進行調和。Maskus(2000)研究認為,知識產權弱的保護不一定會消除創新企業的市場力量,因為當地市場的模仿成本可能十分高昂且需要較長時間;知識產權強保護不一定會創造壟斷,這是因為在國內市場上可能還存在其他替代品,如進口保護結構、出口利潤和研發關系等因素也可能使專利與貿易的關系變得模糊不清[2]。

Maskus和Penubarti(1995)認為,市場擴張效應在更大市場規模和更強模仿能力的國家占支配地位,而市場勢力效應在更小市場規模和更弱模仿能力的國家占支配地位。這說明了這兩種效應的相對重要性可能依賴于產品和市場特征。一些產品可能比其他產品更容易模仿,如高新技術產品;而另一些產品可能有更近似的替代品。當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規模影響的不確定性也可能隱藏了一些個別行業的顯著效應。

實際上,專利保護不足是否對制成品貿易、尤其是對專利敏感的產品構成障礙,主要看出口目的地的模仿能力的強弱。模仿能力較弱的國家或地區對專利敏感的產品不構成競爭威脅,因此,專利保護不足也不會引起技術提供者過多的關注;相反,模仿能力強的國家則對專利敏感的產品構成較大的威脅,則專利保護不足勢必會引起出口者的關注,甚至成為是否出口的主要因素。這說明了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受當地模仿能力強弱的影響。

由于理論研究中關于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影響的不確定性,學者們轉而運用實證研究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從實證角度來看,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仍然是不確定的。

Smith(1999)對1992年美國制造業產品出口研究表明,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對美國出口到模仿威脅程度高的國家或地區存在較大的負面影響,當地的弱知識產權保護不鼓勵美國對其出口[3]。她還發現,如果有模仿能力、市場規模較大、收入水平中等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則出口企業將擴大對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出口,而在收入水平最低的國家或地區和高收入國家的OECD國家中,出口企業對它們加強知識產品保護后的貿易影響基本為零,甚至可能出現負面影響,這充分表明,即使收入水平最低的國家或地區采用與TRIPS要求相一致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它們也可能無法通過進口來擴大技術轉移。Rafiquzzaman(2002)運用加拿大制造業出口數據進行了與Smith(1999)相類似的分析,結果表明市場擴張效應在具有最強模仿威脅的國家占主導地位,而在具有最弱模仿威脅的國家市場勢力效應占主導地位,這意味著市場勢力效應在加拿大出口中通常較弱。Blyde和Acea(2002)對知識產權保護變化對拉美國家進口影響的估計時發現,進口對較高收入的國家知識產權指數變化很敏感,但對較低收入國家的專利指數變化不敏感。

Fink和Primo-Braga(2005)對1989年的89個國家雙邊貿易研究發現,知識產權保護和非燃料貿易之間存在正向關系,而知識產權保護與高新技術產業之間卻存在弱相關關系。對這一結果的可能解釋是,在高技術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市場勢力效應可能會抵消市場擴張效應;或者知識產權強保護促使跨國公司服務海外市場的手段從出口調整到外商直接投資或技術許可;或者高技術產品包括對目的地的專利敏感強度或不敏感的各類產品。Co(2004)運用1970―1992年間71個樣本國家的面板數據拓展了Smith(1999)、Rafiquzzaman(2002)的分析方法。面板數據允許我們考慮專利體制和模仿能力隨時間而發生變化的情形,而且能夠更好地控制不可衡量的異質性問題。她用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衡量模仿能力,并且和知識產權指數組成交互項。研究發現,知識產權保護對美國非研發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存在負面影響,意味著市場勢力效應在貿易中占主導地位,但對于研發密集型產品并不顯著。這種結果與Fink和Primo-Braga(2005)對高技術產品貿易的研究結論一致。她還發現,知識產權保護和模仿能力的交互項系數對于上述兩種類型產品來說為正且顯著,意味著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依賴于模仿能力水平,即只有高于一定模仿能力水平的情形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才對貿易產生正向影響作用。

Falvey、Foster和Greenaway(2006)運用1970―1999年間5個發達國家到69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和行業制造業出口的面板數據重新估計了引力方程。特別地,他們運用了Hansen(1996,1999,2000)發展的門限回歸方法決定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是否依賴于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模仿能力和進口國的市場規模,他們證實了進口國模仿能力以及市場規模對知識產權保護與貿易關系影響的重要性,不同產業呈現了不同的門限水平,特別是對于金屬制品而言更為顯著。

上述理論和實證結果不確定的存在,表明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第一,當地模仿能力的強弱。知識產權保護不足是否對制成品貿易、尤其是對知識產權較敏感的高技術產品貿易構成障礙,主要取決于出口目的地的模仿能力的強弱。沒有模仿能力的國家或地區對知識產權敏感的產品不構成競爭威脅,因此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也不會引起技術提供者過多的關注;相反,模仿能力強的國家對知識產權敏感的產品構成較大的威脅,則知識產權保護不足勢必會引起出口者的關注,甚至成為決定是否出口的主要因素。第二,發達國家的市場勢力效應。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有可能增強了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市場勢力效應,導致沒有模仿能力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進口下降。WIPO(2002)認為由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有助于提高進口產品的價格,導致低收入國家進口能力下降,故會減少進口。Smith(1999)、Maskus和Penubarti(1995)認為市場勢力效應將影響到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的影響。比如在低收入國家,由于出口企業壟斷地位的存在,知識產權未必起到知識商業化的作用,因此,即使東道國進行知識產權保護,不存在模仿威脅,也不會影響到貿易變化。第三,跨國公司服務海外市場的其他方式如FDI和技術許可的影響。貿易只是跨國公司服務海外市場的一種方式,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時,跨國公司可能改變服務海外市場方式,進而也影響到知識產權保護與貿易的關系。

二、知識產權保護與FDI引致的技術轉移

隨著國際資本流動的日趨活躍,知識產權保護對FDI影響問題引起了日益廣泛的關注。根據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必須具備三個有利條件:一是擁有技術、管理與營銷等方面的所有權優勢;二是選擇的東道國在要素稟賦、市場規模和政府政策方面具有的區位優勢;三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實現跨國公司資源配置和技術轉讓的內部化優勢。當東道國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強化了區位優勢,鞏固了跨國公司的所有權優勢,進而促使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直接投資的活動。但是過強的知識產權保護又會降低跨國公司內部化的必要性,從而增加對東道國的技術許可,減少FDI活動。另一方面,弱的知識產權保護增加了跨國公司轉移的技術被當地競爭者模仿和無償取得的可能,降低了投資者的技術壟斷優勢和在東道國的壟斷利潤,從而使得東道國對外國投資者缺乏吸引力。這反映了知識產權保護對FDI影響的不確定性。

相關的理論研究反映了知識產權保護對FDI影響的不確定性,這取決于技術轉移的主渠道是FDI還是模仿以及產品的創新方向[4]。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理論研究一般都是在南北分析框架下進行的。理論上通常假設北方(發達國家或地區)從事創新活動,而南方(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從事模仿活動,并且FDI是內生的(Glass和Saggi,2002;Branstetter et al,2005)。一般認為南方知識產權改革減少了北方企業面臨南方企業模仿的風險,促使北方企業將生產轉移到南方,從而導致北方企業FDI的流入,而北方企業將資源用于創新還是生產方面的競爭狀況也會發生變化。隨著北方企業將生產轉移到了南方,北方企業可以將更多的資源用于創新,因此世界創新率會提高,同時北方企業會進一步將生產轉移到南方。此時的FDI因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而超過了模仿的規模,因而給南北方帶來了動態利益。另外,南方知識產權保護的增強也意味著南方企業模仿北方企業難度的增加,南方國家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模仿,同時成功率還較低,南方有可能減少模仿,此時FDI流入僅替代了以北方企業為目標的模仿,FDI主要產生靜態利益。如果南方企業仍然從事模仿,則反而可能會擠出FDI,這是因為南方需要更多的資源用于模仿,南方可用于北方轉移過來的生產資源也相應減少,導致北方企業不得不將生產轉移到北方,這樣北方企業可用于創新的資源隨之減少,進一步降低了世界創新率。

關于產品創新方面(Glass和Wu,2006),如果假定北方企業以提高產品質量的創新為主,然后通過FDI向南方企業轉移生產,南方企業可以模仿北方企業的產品,即使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此時低質量的成功模仿會迫使北方加快創新,同時促使北方企業通過FDI提高技術轉移的質量,提高了南方的福利。如果北方企業以增加新產品種類的創新為主,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導致模仿成本上升,產品模仿規模減少,北方企業的創新會從改進現有產品的質量轉移到開發新品種上,FDI有可能放慢對南方的技術轉移。

一些學者從實證的角度證實了知識產權保護對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的不確定性。Markusen和Penubartib(1995)在靜態一般均衡貿易模型(Helpman―Krugman模型)的基礎上,運用一年的貿易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當初始的知識產權保護水平較低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水而會減少FDI。當然,也有一些研究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有利于吸引FDI。Lee和Mansfield(1996)根據100家美國被調查企業的數據發現,東道國知識產權保護強度與美國流入這個國家的FDI流量之間顯著地正相關關系。 Sherwood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有利于國內創新和吸引外資,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5]。Lesser(2001)根據1998年44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料發現,知識產權保護和外資的關系是積極的,即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將引起FDI的增加。

此外,知識產權保護水平不但能夠影響FDI流量,還能影響行業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對于技術含量較低或者難以模仿的行業,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要求較低,對于易于模仿的產品和技術,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要求則相對較高(Blomstrom和Wolff,1989;Nunnenkamp和Spatz,2001)。Lee和Mansfield(1996)對美國100家跨國公司的調查證實了上述觀點;Maskus(1998)發現弱的知識產權保護阻礙了跨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從事研發活動,投資僅限于裝配和生產廠。Javorcik(2004)對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FDI數據依據其技術含量進行行業細分,發現技術密集度越高的FDI對東道國知識產權的依賴程度越大,而且弱知識產權保護對外資構成也產生較大的影響,如FDI主要集中在產品銷售上;Maskus(1998)研究認為,在那些產品舊、標準化和勞動密集型技術部門中,投資和技術轉讓對知識產權的國際差異相對缺乏敏感。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具有復雜但容易被抄襲的技術部門中,FDI很可能會隨著對知識產權的加強而增加。

近年來,一些學者還研究了知識產權保護對跨國企業在東道國的研發模式的影響。Maskus (2005)通過對中國的調查研究表明,外國企業經理人不愿意在中國進行研發方面的投資,因為擔心專利被侵權、執法不嚴以及刑罰較輕等問題的存在,這些問題導致國外企業轉移給中國的技術是比較落后的。甚至有的研究更進一步,開始考慮知識產權保護強弱對研發模式的影響。Hagedoorn、Cloodt和Kranenburg(2005)利用53個國家近2 000個企業資料,發現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差異對企業研發模式的選擇是一個顯著的限制:當知識產權保護不足時,企業傾向于選擇股權合資形式,而不是合同伙伴關系。

實際上,對于研發密集型行業,知識產權保護對外資流入到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影響顯著增強[6-7]。這是因為當跨國公司從事國際研發活動時,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可以降低企業的研發風險,成為企業重要的環境因素(Branstetter、Fisman和Foley,2005)。而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如果能夠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無疑有利于吸引研發型FDI的流入。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研發投資依賴于其他因素,如一國提供的技術資源和當地技術能力、市場規模以及其他政策措施。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可能主要不是影響研發投資規模,而是影響研發投資的性質和方向[2]。

知識產權保護對FDI的影響具有明顯的行業特征、技術特征和生產階段特征等。第一,在標準化的勞動密集型技術和產品中,FDI對知識產權不敏感;而在技術容易被模仿的行業中,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有利于提升以知識為基礎的資產價值,在技術難以被模仿的行業中,知識產權所起的作用又較少。第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會提升FDI對它們技術轉移的質量和水平。第三,知識產權保護只是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吸引外資的政策之一,有時這種政策還會給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帶來負面影響,因而應全面看待知識產權保護在吸引外資中的作用。

三、知識產權保護與技術許可引致的技術轉移

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許可的影響是比較明確的,這一點與知識產權對貿易和FDI的影響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發明者是否從事技術許可取決于專利保護的強弱和發明者是否具有補充性資產兩個方面。Arora和Ceccagnoli(2004)研究[8]表明當補充性資產缺乏或不重要時,專利保護的提高可以促進技術許可的增加。如果發明者本身擁有補充性資產,即創新產品的制造和營銷能力,在專利保護薄弱的情況下,發明者可以自己從事專利產品的商業開發,而不必通過他人。如果發明者本身缺乏補充性資產,而專利保護又較強時,發明者通過技術許可可以獲得相應的收益。在沒有專利保護的情況下,一旦技術信息被公開,被許可方不愿意對該項技術進行許可,此時發明者會因技術信息被披露而得不到補償。而如果技術信息不公開,被許可方在不清楚發明質量的情形下,也不愿意從事技術許可交易,畢竟被許可方要面臨較高的市場風險。而一旦有了專利保護,許可方無須因擔心模仿而向被許可方索要較高的租金,這樣無形中提高了被許可方的收益,被許可方也因了解技術信息而愿意從事技術貿易。

許多學者都從理論分析上證實了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許可的積極影響。Yang和Maskus(2001)認為在知識產權保護較弱的情形下,許可方可能不得不放棄更大的租金份額給被許可方,以減少后者叛逃的動機[9];Markusen(1999)認為由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對被許可方的叛逃動機的懲罰也上升,故而減少被許可方的叛逃動機,許可方比過去更愿意使用技術許可轉移生產和技術。Tanaka、Iwaisako 和Futagami(2007)利用質量階梯動態一般均衡框架研究發現,如果知識產權保護大大降低了許可的談判成本的話,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可以促進創新和技術轉移。Yang和Maskus(2000)認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能夠促進技術許可活動的增加,這是因為知識產權保護降低了監測和訴訟成本以及其他方面的執法成本。Yang和Maskus(2001)發現專利保護能夠促進創新和技術許可,他們的結論對于熱衷于學習和借鑒日本及韓國經驗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因為這兩個國家傾向于通過技術許可來獲得國外技術。

從以上研究文獻可以看出,專利保護實際上解決了技術交易的一大難題,即技術創新信息被披露后,既可促成交易,又不必擔心被模仿。值得注意的是,過強的知識產權保護是否有利于促進創新和技術許可仍是模糊不清的(Yang和Maskus,2001)。理論上認為知識產權保護帶來兩種效應,即市場回報效應和壟斷勢力效應。由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刺激北方向南方通過技術許可轉移生產,故而北方有更多的資源從事創新,從而帶來創新水平的提高。不過知識產權保護過強,可能會造成壟斷勢力效應,即過強保護既降低了競爭對手的威脅,同時對許可方的創新激勵作用也相應減弱,并導致研發投資下降,這樣專利保護可能延緩創新的步伐,使得可供許可用的新技術也相應減少。

從實證研究結果來看,一般的結論是專利保護加強有利于通過技術許可進行的技術轉移。Yang和Maskus(1998)分析表明,如果技術接受國的人均GDP水平很高,則美國不論從子公司還是非子公司獲得的技術費用都很高,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知識產權保護強的國家能夠吸引大量的技術許可。Smith(2001)發現知識產權保護對國際技術許可的影響取決于東道國的模仿能力。在模仿能力低的國家或地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可以提高許可方的租金。在模仿能力高的國家或地區,專利保護增強有助于對非子公司進行技術許可。

當今美國、日本等國家技術貿易收入的增加,尤其是在一些專利改革國家或地區中技術貿易收入的增加就很好地證明了專利保護加強對技術許可的重要影響。Branstetter、Fisman和Foley(2005)發現在專利改革國家,子公司付給母公司的專利技術費用增加,子公司在國外專利申請的總水平也在提高,這表明美國跨國公司對國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有反應的,即大幅度對專利改革的國家增加技術轉讓。Wakasugi和Ito(2005)運用日本跨國公司的資料發現,在知識產權保護強的國家,由于公司支付給母公司的專利費用大量增加,表明知識產權逐漸加強的國家跨國公司進行的技術轉移在逐步提高[10],這些結果與歐美企業資料研究相一致。Yang和Maskus(2001)對美國與23個伙伴國家(其中約10個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或新型市場經濟國家)的國外技術許可研究發現,專利保護對來自非子公司的專利費和許可費收入有正面影響;相比之下,專利保護對來自子公司的專利費和許可費收入有重大的負面影響或微乎甚微。這意味著專利保護增強了通過市場進行的技術交易規模,對企業內部的技術交易規模影響不大。

知識產權保護對技術許可的影響是比較明確的,這一點與知識產權對貿易和FDI的影響有所不同。但有證據表明,專利保護和許可之間的關系可能因行業不同而不同。專利保護起作用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化工、服務、電氣和電子行業,而專利保護影響不大的行業是機器及批發貿易業(Nicholson,2003)。An和Khanna(2000)發現,在制藥和化學工業中,技術許可交易更依賴于專利保護,這是因為醫藥和化學產品技術許可交易比較容易,闡明許可交易的條款和知識有限,專利保護范圍比較容易界定;在半導體行業,許可很少依賴于專利,因為半導體產品(如電路布局)的知識界限不容易明確界定,因此專利保護對防止模仿的作用不強。一般而言,研發密集型企業在專利保護加強時可能更愿意從事許可交易,而資本密集型企業即使專利保護加強也不太傾向于從事技術許可交易,這是因為其他企業要想模仿這類企業需要較高的成本和較復雜的投入,正是這類企業擁有事實上的自我保護功能,因而專利制度對它們的保護意義不大。

四、簡要評論

知識產權保護對各技術轉移渠道的影響是綜合的、多方面的。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可能改變各渠道之間的相互關系,導致這些渠道在技術轉移中的地位發生變化。如果考慮其他因素的作用,則知識產權保護對各渠道的影響就更加復雜。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對貿易、FDI和技術許可的影響尚未得出明晰的結論。但是,基本的觀點是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高的國家,貿易、資本和技術流動的水平也較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國家或地區,從國外獲得的技術轉移一般也相對較多。而且,知識產權保護不僅影響技術轉移總量,而且也可能改變技術轉移渠道構成。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將提高FDI和技術許可對貿易的優勢。而且,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有可能削弱FDI對技術許可的優勢,尤其是在具備強烈的模范能力的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對技術許可的影響要比對FDI的影響要大。由于外資是企業將技術內部化的一種自我保護形式,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對FDI的影響既非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但是知識產權保護的變化會改變FDI與技術許可的相對地位。當知識產權保護相對較弱且企業技術復雜和產品高度差異化、不易模仿時,企業更多地傾向于采取內部化形式而選擇FDI,但隨著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尤其是在技術復雜但容易模仿,且模仿能力較強以及市場規模較大的國家里,企業有可能減少內部化形式,從而導致技術許可對FDI的替代。此外,知識產權保護對FDI和技術許可關系的影響也依賴于行業模仿能力、市場風險等多種因素。一般而言,國際證據表明:在創新快速的高技術產業和生產規模穩定的低技術行業,企業一般愿意選擇FDI而非技術許可,低收入國家或地區也更傾向于引進FDI而非技術許可。

一般而言,對于那些存在較高模仿能力、國內市場規模相對較大的國家或地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有助于它們吸引更多的技術轉移以及更好地提升國外技術轉移的質量,而其他國家并不必然如此。實際上,知識產權保護加強所帶來的技術轉移是否能夠有益于本國還與該國的人均GDP門檻水平、知識產權保護門檻水平、市場開放門檻水平以及市場規模門檻水平等有關。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多地促進來自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應根據這些變化和影響制定更加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及其他相關配套措施,不斷地從國外獲取必要的技術資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以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技術差距,從而實現技術和經濟趕超。

參考文獻:

[1] Markus,K.E.,and M.Penubarti, How Trade-related A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9):227-248.

[2] Markus,K.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R].University of Adelaide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2002,May 2000.

[3] Smith,Pamela J.Are Weak Patent Rights a Barrier to U.S.Expor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51-177.

[4] Glass,Amy J.and Xiaodong Wu.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Quality Improve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7,82(2):393-415.

[5] Sherwood R.M.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s and Investment Stimulation:The Rating or Systems in Eight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IDEA[J].The Journal of Law and Technology,1997,37(2):261-370.

[6] Mansfield,Edwin.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d Technology Transfer,Intere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Discussion Paper No.19,1994.

[7] Ito,Banri and Ryuhei Wakasugi.What Factors Determine the Mode of Overseas R&D by Multinationals[J].Empirical Evidence,Current Version,May 2006.

[8] Arora,Ashish and Marco Ceccagnoli.Patent Protection,Complementary Assets,and Firms Incentives for Technology Licensing,Nov,2004.

[9] Yang Guifang and Maskus,K.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Licensing:An Econometric Investment[Z].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u.2001,137.58-79.

[10] Walasugi,Ryuhei and Banri Ito.How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ffects 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Evidence From Japanese MNCs,Global Security Research Institute,Keio University,G-SEC Working Paper No.1,2005.

[11] Tanaka,Hitoshi,Tatsuro Iatsuro Iwaisako,and Koichi Futagami.Dynamic Analysis of Innovation and Licensing:The Eff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105,Osaka University,Jan,2006.

[12] Falvey,Rod,Neil Foster and David Greenway,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6,10(4):700-719.

[13] Markus,K.E.,and M.Penubarti,Pat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An Empirical Study in Maskus K.,Hooper,P.,Leamer,E.,and J.D.Richardson,Quiet Pioneering:Robert Stern and Hi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egacy,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7.

[14] Rapp Richard,Richard P.Rozek,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World Trade,1990,75(77),75-102.

[15] Rockett,Katharine,The Quality of Licensed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90,8,559-574.

[16] Ferrantino,Michael J.,The Eff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Intellectual Trade and Investment,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3,129,300-331.

[17] Fink,Carsten and Primo Braga,Carlos A.,How Stronger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ffects Intellectual Trade Flows,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2051,1999.

[18] Ginarte,J.C and Park,W.G.Determinants of Patents Rights:A Cross-national Study.Research Policy,1997(26):283-301.

[19] Vishwasrao,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ode of Technology Transfer,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44,381-402.

[20] W.Lesser.,The Effect of Trips-Mandat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Economic Activ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repared under WIPO Special Service Agreements WIPO.2003.

篇13

一、知識產權保護與傳統文化

知識產權通常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知識產權所保護的客體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非物質性、法定性、地域性、時間性和專有性。一般是經過創造性勞動和投資所獲得,具有標志性,具有原創性、表達性。知識產權通常包括文學、藝術和科學著作或作品;表演藝術家的演出、唱片或錄音片或廣播;人類經過努力在各個領域的發明;科學發現;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志和商號名稱及標識以及所有其他在工業、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中的智能活動產生的產權。

中國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極其豐富,以儒家為內核,還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民間文學藝術、民間民俗及傳統工藝三類,如詩、詞、曲、賦、民族音樂、國畫、書法、古文、傳統戲劇、曲藝、對聯、皮影戲、燈謎等等,博大精深,數不勝數。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的客體范圍在逐步擴大,一些本不符合知識產權客體要求的內容,也被納入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受到了知識產權的保護。為更好地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理應將傳統文化納入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只是傳統文化有著不同于傳統知識產權保護客體的特征,決定了對其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確實存在許多問題。

二、傳統文化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存在著許多問題,如過度商業化地濫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統技能或民間藝術面臨著年久失傳的危險;一些獨特的民族語言、文字和習俗正在消亡;一些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代表物和資料難以得到保護等等,傳統文化面臨著快速流失、甚至消亡的危險。同時,發達國家可以任意獲取某些傳統文化,以盈利為目的,對其進行開發使用,并通過知識產權獲得保護,而傳統文化的真正所有者卻得不到任何保護,甚至要被迫付出昂貴的使用費。民間故事“花木蘭”被美國改編制作了電影、“端午節”被韓國一公司僅用280元人民幣搶注了網絡域名,種種此類讓人痛心的案例,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一)只有少數國家承認用知識產權保護傳統文化

突尼斯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知識產權法保護傳統文化的國家。此后,大批的發展中國家通過版權法來保護本國的傳統文化。2000 年,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WIPO 成立了“知識產權與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學藝術政府間委員會”。

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通常被視為公有領域的信息,是否應給予傳統文化以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是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數發達國家都不承認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理由是“公有領域內的一切成果包括傳統知識是屬于全人類共同所有的財富,人人皆可自由利用?!?/p>

(二)制度上的障礙

知識產權的保護規則多數都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是發達國家之間利益分配的產物與結果。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無論我們如何按照入世的承諾,修改和制定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始終趕不上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我們必須通過可能的方式和途徑,在進一步完善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積極呼吁和參與國際上傳統文化知識產權規則的制定,在國際舞臺上爭取主動。

三、建立與完善傳統文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建議

盡管用知識產權保護傳統文化存在著很多障礙,但是對于一個傳統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的大國,我們沒有理由跟隨發達國家的意愿,否認用知識產權來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必須采取措施,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和制度。用知識產權保護好我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寶貴資源。繼承、發揚和保護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全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選擇。

(一)制定相關的法律制度

為真正實現保護傳統文化,應該采用知識產權特別立法的方式,把對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納入法制的軌道。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質疑知識產權對傳統文化的保護,當務之急是必須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彌補法律和制度上的漏洞。有關部門應對此加強研究、盡快立法。

(二)全面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要求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傳統知識保護制度,扶持傳統知識的整理和傳承,促進傳統知識的發展,完善遺傳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加強民間文藝的保護,促進民間文藝發展,深入發掘民間文藝作品等等,充分說明盡管用知識產權保護傳統文化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但是我們已經在實際工作中承認了這種做法,并正在不斷努力加大保護力度。各部門要按照綱要的要求,認真落實對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三)加強行政保護

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用行政手段把傳統文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十分重要。例如對傳統文化作品的搜集、整理、研究、存檔等工作,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等工作,以及相應的財政和行政措施等等。

(四)合理確定保護對象

傳統文化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都適用知識產權法的保護。《關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現形式、防止不正當利用及其他損害的國內法示范條款》中就有相關的規定。不受私權機制保護的民間文學范圍可包括: 世俗禮儀、、起居飲食等習慣行為本身;宗教禮拜的地點、祭祀物品;超自然現象;歷法等,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傳統文化應該受知識產權保護和合理確定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的一個具體意見。我們亦應制定相應的具體規定,合理確定知識產權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范圍。

(五) 權利保護期限不應該受到限制

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是有一定期限限制的,比如對專利、商標、著作權等等的保護期限,法律均有明確的規定。而傳統文化不同于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客體,它世代相傳,不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將永久受到法律的保護,所以對權利的保護期限應該沒有任何限制。筆者反對有學者提出的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期限的知識產權保護的觀點。

(六)權利保護內容應有特別規定

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傳統文化的,必須注明出處并繳納相應的使用費,可以像有人建議的那樣,將收取的使用費以基金的形式留存,用作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知識產權的專項經費。

(七)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傳統文化知識產權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為地方傳統文化知識權利主體的地方政府,應積極發揮作用,主動承擔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對于不積極履行保護職能的,使傳統文化知識遭遇毀滅的行為,應該追究主要責任人的行政甚至刑事責任;對傳統文化遭遇侵權行為的,地方政府必須行使享有的權利,使其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如果無法解決,亦可通過訴訟解決侵權行為,采取多種措施,使傳統文化享受全方位的保護。

參考文獻:

①戴琳.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1(9)

②孫曉. 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論[J].中國商界(下半月) ,2010(11)

③陳彥均.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初探[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0(3)

④賀敏. 論傳統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1(7)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