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教育政策作用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而教師的素質和職業表現與教師所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教師的培養和發展在教師教育政策的指導下進行。“教育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時期為實現一定教育目的而制定的關于教育事物的行動準則?!盵I]教師教育在教師教育政策的行動準則指導下,實現政府的教育目的。教師個人的行為有何特點,教師教育政策將對教師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制定能有效激勵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也相應成為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從人的行為假設出發。對就二戰后中日兩國教師教育政策情況展開研究,并分析其政策對教師所產生的不同影響,以求得出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應然之路。
一、追求利益最大化
社會科學所有理論都直接或間接包含對人們行為的假定。但是在社會科學中。經濟學對人的假定是最深刻的,因為經濟學關于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是人最真實的一面。在給定的條件下人們總是追求更多的效用。追求效用最大化幾乎是一切經濟理論的共同前提。在政治經濟學中。表現為資本家為了最大限度的利潤而不惜鋌而走險,工人在工資問題上則與資本家進行階級斗爭。在古典經濟學中。表現為斯密的“經濟人”范疇。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構成了一切理論分析與其結論的基本前提和論證基礎。在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中。沒有投資者的最大化行為,便不能說明投資波動、需求決定和經濟循環等關鍵的問題。用新古典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經濟制度的新制度經濟學,更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作為其基本假設。在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模型中,誘致性制度變遷是因為人們為了追逐在現有制度中無法獲得的潛在利潤而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的。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特點可概括為以下三點:1)盈利性;2)自發性;3)漸進性。其中第一點和第二點充分說明,人們總是會被盈利或者說更大的利益激勵,自發自覺地去追逐更大的利益。利益極大地激勵了個體。
二、二戰后中國與日本教師教育政策的特點
表1和表2所列出的分別是中日兩國在二戰后所制定的、對教師教育的發展具有較為明顯影響力的政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說明兩個國家在教師教育政策制定上的政策主線。
通過對這一系列政策的內容比較不難發現。中國的教師教育政策的政策主線是:以體制為重心,關注辦學方向、學制建設、教學計劃以及領導管理等問題:日本的教師教育政策主線是:以教師為重心.關注教師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教師素質培養以及教師專業化等問題。
以政策制定主線為焦點對兩個國家的教師教
育政策展開比較,可以看出中國教師教育政策制定主線背后的理念是:通過體制的不斷完善,不斷促進教師教育的發展。在這樣一種理念背景下,教師教育體制作為一種執行制度,帶有控制教師發展的目的性。教師在自身的發展中處于受控制客體地位。在教師教育的發展中處于間接受益地位,這種教師教育政策可以總結出兩個特點:1)間接式受益;2)被動性發展。而日本教師教育政策制定主線背后的理念是:教師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直接的利益相關者,理當成為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和出發點。教師在教師教育的發展中處于直接受益的地位。這種教師教育政策的特點可以總結出兩個特點:1)直接式受益;2)主動性發展。
三、追求利益最大化與兩種教師教育政策類型對教師發展的影響
追求利益最大化與這兩種教師教育政策類型對教師發展的影響有什么關系?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最本質的一面。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師教育政策最終的目的無疑是要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發揮教師最大潛能。按照上一部分所做的分析,以直接相關主體為重心點,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制定政策促進直接相關主體的發展符合人的行為本質。在符合人本質需求的條件背景下。教師個體受到最有效的激勵,教師不斷自發自覺地逐步提高和發展自己。這種教師教育政策的效果達到最理想的狀態。最大可能性地激勵了教師個體。而以體制為重心的政策。通過間接相關主體的發展影響和制約直接相關主體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體制的發展成為制約教師發展的外在約束力,通過體制的不斷發展來帶動教師教育的發展,教師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就被固定在體制的框架內解決問題和改善條件。這種政策對激勵教師的有效性方面將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如: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意識形態、集團利益沖突等。甚至出現事與愿違的可能,這種政策的強制運作。很可能違背了一些人的利益。這些人可能并不按這些政策規范自己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政策就很難有效實施。
在以上的兩個表格中。日本的這一系列教師教育政策自始至終圍繞教師最直接的利益和教師自身發展的最重要相關因素展開。最直接的利益的體現,不僅有物質上的.還有非物質層面上的。教師在社會中良好的形象和地位毫無疑問可以增加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和個人價值自豪感。教師教育政策保障了教師利益的獲得,也賦予了教師這個職業持久的吸引力。日本在20世紀6O年代末70年代初,因為經濟的飛速發展。其他行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漸漸降低。但是,1974年,日本政府《人才特保法》的制定,給予義務教育各學校教師特別優厚的待遇。以確保優秀人才從事教職?!捌浣Y果,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出現了志愿報考師資培養教育學部的比例達到最高的盛況.參加由都道府縣舉行教師任用考試的報考者劇增,其競爭率也達到戰后的最高峰。”這項政策的頒布有效地激勵了個體對于教師職業的選擇。中國的教師教育政策也成了一個體系,并且頒布了很多有影響力的政策。不否認這些政策也會對教師的發展產生影響,但是,教師在這樣的政策體系下。始終不是居于這些政策的主體地位。這些政策實施的結果也不能直接實現教師個體對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和實現。不能直接體現教師的物質受益和非物質因素的受益。既然不能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說明對人的行為假設不貼近人的最真本質。而不符合人最真本質的政策,很難最大效力地實現激勵的作用。日本教師和中國教師在社會形象、地位、待遇、敬業精神及專業化程度上的所體現出來的差別。是不是和這兩個國家的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有密切的聯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四、實現教師利益最大化。制定有效教師教育激勵政策
有效的激勵政策更能促進教師教育的良性發展。如何實現教師利益最大化,制定有效激勵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而從對于人的行為假設中,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質無疑為我們的教育政策提供了思考的路徑。本文從三個角度提出對有效激勵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可參考的思維視角。
(一)確定直接受益主體
政策在制定過程中,有很多問題要探討,如影響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制定的步驟,每一步驟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采用何種政策制定模式等。但是,在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誰是這個政策的直接受益主體?明確了直接受益主體.對影響因素的分析、步驟的制定.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政策的制定模式才有明確的思想指向。制定出來的政策才不會偏離政策本身的目的。
(二)分析主體受益的相關因素
確定了直接受益主體,接下來要更深入思考明確到底是哪些相關因素對主體的受益起作用。對于教師,什么是他們最關心的?什么是最能有效激勵他們的因素?對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他們最需要什么?厘清了這些問題.所制定出來的政策才能緊密圍繞直接受益主體的利益.也就自然能有效激勵主體。在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中。應充分考慮到教師主體受益的相關因素.有效的激勵因素自然能保障優秀教師人才的來源.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這一系列環節的發展將引導教師教育的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篇2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是培養學生政治素質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形象最直接的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國家及部分省市相關教育部門規定輔導員可承擔一部分思想道德教育課以及形勢教育課教學。目前許多地方高校由輔導員承擔了《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的教學任務,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程自身的特殊性,輔導員對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加上輔導員工作性質等原因,致使《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課堂效果大打折扣。據筆者的調查了解以及實踐經驗來看,輔導員承擔《形勢與政策》教學任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通過《形勢與政策》的教學,輔導員可以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當前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全面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同時可以通過課程教學了解和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以此協助輔導員其他工作的開展?!缎蝿菖c政策》課不僅能鍛煉輔導員的綜合能力,同時也是輔導員工作專業化的一條有效途徑,是輔導員“兩條腿走路”中的“一條腿”。因此,輔導員應把
握機會,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利用自身優勢,大膽實踐創新,增強教學實效性,創造良好課堂效果,通過實際行動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特殊性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形勢與政策》課的任務和目標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依據黨和國家的政策,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認識形勢與政策問題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引導和幫助學生認清國際、國內形勢,培養學生掌握正確分析形勢和理解政策的能力,尤其是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思考、分析和判斷能力;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感知國情民意,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建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共同理想基礎上。
《形勢與政策》課是教育部1987 年正式提出在普通高等學校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開設至今只有短短的二十余年時間,因此,目前尚未積累起成熟而科學的豐富經驗;該課程體系的確立、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選擇等都不同于一般的課程,它是一門以理論為基礎,運用學、政策學、社會學等有關社會科學知識的應用性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形勢與政策。由此可見,《形勢與政策》課程具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一般特點,即服務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為大學生全面發展、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同時,《形勢與政策》課程又具有區別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獨特之處。
1.2 全媒體時代對課程教學具有強烈的沖擊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全媒體時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對現代人的影響波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人類生產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同時,高校教學內外環境和教學條件、內容和手段、對象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形勢與政策》顯然還沒有適應這種新變化,其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之間存在巨大反差。我們知道,實效性是《形勢與政策》課的生命線,如果不能盡快適應這種新變化,就無法發揮這門課程的真正魅力。
網絡給學習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影響?;ヂ摼W信息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在傳播有價值信息的同時,也會有多種多樣的低俗信息、謠言甚至是別有用心的煽動性言論借這個網絡平臺進行流傳和蔓延。如果對學生不能積極引導,提高他們的判斷和選擇能力,網上不良信息就很容易造成學生思想的混亂,給《形勢與政策》教學帶來強烈的沖擊。
1.3 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水平偏低
從目前來看,許多高校都是由輔導員擔任的《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師,沒有設專門的教研室,由于輔導員都是分屬于各個學院,不利于輔導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此外,輔導員隊伍的流動性相對較大,缺乏穩定性和傳承性。
由于《形勢與政策》課程還沒有積累足夠的經驗供參考,其課程體系的確立、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選擇等都需要不斷研究和探索。由于輔導員自身所擔任的工作任務較重,缺乏足夠的研究與探索的時間。此外,對于那些職稱相對較低的輔導員而言,除了缺乏任課經驗以外,他們的課酬普遍較低,難以調動他們的任課熱情和干勁,加上《形勢與政策》課程涉及的領域較寬、跨度較大、涵蓋面較廣,造成輔導員上課有較大的隨意性,導致《形勢與政策》的教學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足和弊端。
2 充分發揮輔導員在《形勢與政策》課中的積極作用
2.1 加強輔導員專業化隊伍建設
目前我國高校中,許多輔導員不是“思想政治”專業出身的,輔導員素質普遍難以滿足《形勢與政策》課等思政類課程的教學需要。鑒于這種現實情況,一方面,高校應對輔導員定期進行培訓,提升輔導員的政治理論素養,能盡快熟悉和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內涵。另一方面,根據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內容要求,組織輔導員進行不定期的專題討論和集體備課,由“思政”專業出身或者基礎較好、經驗豐富的輔導員主講,其他成員積極參與,互動研討。第三方面,要加強考核和激勵機制的改革,積極探索與教學目標相適應的考核方法,把輔導員任課情況、課堂效果、現實效果、研究水平等情況綜合起來考核。此外,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采取講課大賽、表彰等有力措施,鼓勵輔導員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實效。
2.2 善于抓住熱點問題
實效性是《形勢與政策》課的生命力,最能體現該課程實效性的是熱點問題教育。熱點問題是當今社會現象的凸現,熱點問題里蘊含著的豐富理論和形勢是復雜的歷史背景、多種矛盾交織的必然反映。形勢與政策離不開熱點問題,熱點問題既是形勢與政策的熱點,也是當代大學生的興奮點。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輔導員,雖然備課時間相對較少,但工作在學生一線崗位上,對熱點問題的把握應比其他教師更為敏銳。因此,輔導員在教學中應十分注重利用熱點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通過熱點問題講述基本理論、基本形勢,對熱點現象進行全面整理和深入剖析,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這樣的形式將一些基本問題、基本理論講得清楚透徹,教學效果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 善于利用輔導員自身優勢
輔導員承擔《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線的優勢,同時利用微博等網絡平臺積極拓展第二課堂。在高校里,輔導員與學生走得最近,關系最緊,能最大程度的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們的關注點,從中挖掘出國內國際形勢與黨和國家的政策在學生們中的反響與反應,將這些落實到《形勢與政策課》的實踐與教學中去,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實效。另一方面,輔導員可以將中理論融會貫通來引導學生,學生的學習狀態、精神生活、人格塑造等更直接、更具體的內容也是《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再現,這些內容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目的是相吻合的。輔導員把《形勢與政策》課與現實相結合,既可以達到教育學生的功效,又拓展了《形勢與政策》的教學維度,使《形勢與政策》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更大的伸縮性。
參考文獻
篇3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而教師的素質和職業表現與教師所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教師的培養和發展在教師教育政策的指導下進行?!敖逃呤钦谝欢〞r期為實現一定教育目的而制定的關于教育事物的行動準則。”[I]教師教育在教師教育政策的行動準則指導下,實現政府的教育目的。教師個人的行為有何特點,教師教育政策將對教師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制定能有效激勵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也相應成為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從人的行為假設出發。對就二戰后中日兩國教師教育政策情況展開研究,并分析其政策對教師所產生的不同影響,以求得出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應然之路。
一、追求利益最大化
社會科學所有理論都直接或間接包含對人們行為的假定。但是在社會科學中。經濟學對人的假定是最深刻的,因為經濟學關于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是人最真實的一面。在給定的條件下人們總是追求更多的效用。追求效用最大化幾乎是一切經濟理論的共同前提。在政治經濟學中。表現為資本家為了最大限度的利潤而不惜鋌而走險,工人在工資問題上則與資本家進行階級斗爭。在古典經濟學中。表現為斯密的“經濟人”范疇。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構成了一切理論分析與其結論的基本前提和論證基礎。在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中。沒有投資者的最大化行為,便不能說明投資波動、需求決定和經濟循環等關鍵的問題。用新古典理論的研究方法研究經濟制度的新制度經濟學,更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作為其基本假設。在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模型中,誘致性制度變遷是因為人們為了追逐在現有制度中無法獲得的潛在利潤而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的。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特點可概括為以下三點:1)盈利性;2)自發性;3)漸進性。其中第一點和第二點充分說明,人們總是會被盈利或者說更大的利益激勵,自發自覺地去追逐更大的利益。利益極大地激勵了個體。
二、二戰后中國與日本教師教育政策的特點
表1和表2所列出的分別是中日兩國在二戰后所制定的、對教師教育的發展具有較為明顯影響力的政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可以說明兩個國家在教師教育政策制定上的政策主線。
通過對這一系列政策的內容比較不難發現。中國的教師教育政策的政策主線是:以體制為重心,關注辦學方向、學制建設、教學計劃以及領導管理等問題:日本的教師教育政策主線是:以教師為重心.關注教師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教師素質培養以及教師專業化等問題。
以政策制定主線為焦點對兩個國家的教師教
育政策展開比較,可以看出中國教師教育政策制定主線背后的理念是:通過體制的不斷完善,不斷促進教師教育的發展。在這樣一種理念背景下,教師教育體制作為一種執行制度,帶有控制教師發展的目的性。教師在自身的發展中處于受控制客體地位。在教師教育的發展中處于間接受益地位,這種教師教育政策可以總結出兩個特點:1)間接式受益;2)被動性發展。而日本教師教育政策制定主線背后的理念是:教師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直接的利益相關者,理當成為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和出發點。教師在教師教育的發展中處于直接受益的地位。這種教師教育政策的特點可以總結出兩個特點:1)直接式受益;2)主動性發展。
三、追求利益最大化與兩種教師教育政策類型對教師發展的影響
追求利益最大化與這兩種教師教育政策類型對教師發展的影響有什么關系?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最本質的一面。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師教育政策最終的目的無疑是要不斷優化教師隊伍。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發揮教師最大潛能。按照上一部分所做的分析,以直接相關主體為重心點,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制定政策促進直接相關主體的發展符合人的行為本質。在符合人本質需求的條件背景下。教師個體受到最有效的激勵,教師不斷自發自覺地逐步提高和發展自己。這種教師教育政策的效果達到最理想的狀態。最大可能性地激勵了教師個體。而以體制為重心的政策。通過間接相關主體的發展影響和制約直接相關主體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體制的發展成為制約教師發展的外在約束力,通過體制的不斷發展來帶動教師教育的發展,教師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就被固定在體制的框架內解決問題和改善條件。這種政策對激勵教師的有效性方面將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如: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意識形態、集團利益沖突等。甚至出現事與愿違的可能,這種政策的強制運作。很可能違背了一些人的利益。這些人可能并不按這些政策規范自己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政策就很難有效實施。
在以上的兩個表格中。日本的這一系列教師教育政策自始至終圍繞教師最直接的利益和教師自身發展的最重要相關因素展開。最直接的利益的體現,不僅有物質上的.還有非物質層面上的。教師在社會中良好的形象和地位毫無疑問可以增加教師的職業自豪感和個人價值自豪感。教師教育政策保障了教師利益的獲得,也賦予了教師這個職業持久的吸引力。日本在20世紀6O年代末70年代初,因為經濟的飛速發展。其他行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漸漸降低。但是,1974年,日本政府《人才特保法》的制定,給予義務教育各學校教師特別優厚的待遇。以確保優秀人才從事教職?!捌浣Y果,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出現了志愿報考師資培養教育學部的比例達到最高的盛況.參加由都道府縣舉行教師任用考試的報考者劇增,其競爭率也達到戰后的最高峰?!边@項政策的頒布有效地激勵了個體對于教師職業的選擇。中國的教師教育政策也成了一個體系,并且頒布了很多有影響力的政策。不否認這些政策也會對教師的發展產生影響,但是,教師在這樣的政策體系下。始終不是居于這些政策的主體地位。這些政策實施的結果也不能直接實現教師個體對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和實現。不能直接體現教師的物質受益和非物質因素的受益。既然不能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說明對人的行為假設不貼近人的最真本質。而不符合人最真本質的政策,很難最大效力地實現激勵的作用。日本教師和中國教師在社會形象、地位、待遇、敬業精神及專業化程度上的所體現出來的差別。是不是和這兩個國家的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有密切的聯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四、實現教師利益最大化。制定有效教師教育激勵政策
有效的激勵政策更能促進教師教育的良性發展。如何實現教師利益最大化,制定有效激勵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而從對于人的行為假設中,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質無疑為我們的教育政策提供了思考的路徑。本文從三個角度提出對有效激勵教師的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可參考的思維視角。
(一)確定直接受益主體
政策在制定過程中,有很多問題要探討,如影響教師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制定的步驟,每一步驟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采用何種政策制定模式等。但是,在制定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誰是這個政策的直接受益主體?明確了直接受益主體.對影響因素的分析、步驟的制定.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政策的制定模式才有明確的思想指向。制定出來的政策才不會偏離政策本身的目的。
(二)分析主體受益的相關因素
確定了直接受益主體,接下來要更深入思考明確到底是哪些相關因素對主體的受益起作用。對于教師,什么是他們最關心的?什么是最能有效激勵他們的因素?對于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他們最需要什么?厘清了這些問題.所制定出來的政策才能緊密圍繞直接受益主體的利益.也就自然能有效激勵主體。在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中。應充分考慮到教師主體受益的相關因素.有效的激勵因素自然能保障優秀教師人才的來源.穩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這一系列環節的發展將引導教師教育的發展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篇4
一、智能開發功能
一是激活人大腦中的神經元。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最多開發4%~6%,而愛因斯坦開發了18%。人的大腦的開發是靠激活沉默的神經元,而神經元的激發是需要有信息去刺激碰撞的。接觸了解的信息越多,神經元激發就越多,人的大腦的開發也就越多,人就會變得聰明起來。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就是要讓學生看到課堂以外、學校以外的東西,讓學生獲得專業信息之外的其他學科信息,開闊視野,接受更多的外界刺激,從不同角度激活他們的神經元,讓他們變得更聰明。二是開發人的潛意識。有研究表明:人的潛意識與意識的比為95%~97%∶3%~5%,就像海里的冰山一樣,意識只是浮在海面的冰山一角,而在海里的潛意識占據絕大多數比例。人要變聰明就要不斷地去開發人的潛意識。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通過激活人大腦中的神經元,開發人的潛意識。
從人的素質來看,當前的社會發展,人類的文明程度與活動范圍成正比,想要提高文明程度,就要擴大活動范圍;人的生命智慧和眼界、視界成正比,想要聰明發展,就要擴大視野;人的道德情懷和人的胸懷成正比,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人,一般來說道德情操是高尚的。通過“形勢與政策”教育,大學生可以更多的關心課堂以外的世界,課堂以外的世界是我們的生命之需、成長之需、發展之需,這也是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
二、認知功能
在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過程中,可以拓寬大學生的視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水平。一是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校大學生都很年輕,普遍缺乏社會經驗。另外,這些大學生普遍都是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中成長的,他們沒有經受過什么挫折和磨難,對形勢的認識和對政策的理解容易產生偏差,此時的他們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需要老師的點撥和啟發,以明辨是非和應對復雜形勢的挑戰。二是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形勢與政策”教育,能拓寬大學生的眼界, 提高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信息進行搜集,并對信息進行多視角、多維度分析的能力,對大學生目前的學習和將來的就業都能起到很好的引導和服務作用,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載體。
三、社會化功能
所謂社會化,是指個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通過與他人的交互作用而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個人學習社會的知識、技能和規范,發展自己的社會性。二是社會按文化價值標準把一個“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一個人要想真正融入社會,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必須經歷社會化的過程,即通過參與社會生活,擔當一定的社會角色,學習各種社會規范,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社會知識和技能等。大學生最終全部都必須走上社會,融入社會,為社會發展服務,所以,他們必須實現社會化。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盡快實現社會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現象,充分了解社會需要,清醒認識社會要求以及自己將要肩負的使命和責任。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有利于大學生盡快實現社會化的最直接、最強有力的證明,就是有利于提高大學生認識社會、規劃未來、實現順利就業的能力。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也是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一步,能否順利實現就業關系到每一個大學生的成才立業,寄托著每一個大學生家庭的殷切希望,可以說,大學生就業是民生之重。大學生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高素質的生力軍,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因此,很好的借助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無論對社會、對學校還是對大學生本人及其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滿足大學生接受就業指導與服務的現實需要,有利于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有利于增強大學生自主擇業意識,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流動觀念,有利于在大學生成才立業的關鍵點上提供必要支持,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篇5
第一個階段,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我國經濟受大形勢影響處于低谷,為了改變經濟低迷的態勢,我國開始實施以擴大內需為目的的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增發長期國家債券、增加科文衛支出、增加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等。此外,進一步調整城鄉居民的個人收入,增加了中產階級和低收入者的個人收入,努力縮小城市和鄉村的人均收入差距,從整體上刺激國民的消費需求。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雖然受到了經濟學家和相關學者的廣泛認可,但此輪積極政策在實施的后期還是帶來的一些負效應。
第二個階段,2007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并一度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各個國家紛紛出臺救政策來拯救本國的經濟體系。在此背景下,為了防范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帶來更為不利的影響,政府于2008年開始對我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做出了調整,決定實行貨幣寬松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以此來實現國家經濟的增長。此外,國家也從不同的角度來調整國家財政政策,通過對財政政策的調整來實現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例如:實行結構性減稅來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以企業的發展來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
二、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作用
相對于貨幣政策來說,財政政策省去了需要利用傳導機制對經濟產生作用的過程,作用直接、效果顯現較快。我國政府于2008年年末計劃財政投入4萬億元,2010年在積極財政政策的刺激下國家經濟開始好轉,在這一階段積極財政政策使投資大量增加,這一方面體現出投資者的信心增加,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政府實施刺激計劃所產生的經濟拉動作用。
2009年我國的整體經濟增長較為平穩,為了更有效的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整體經濟的沖擊,國家綜合性的運用國債、稅收、補貼等多種政策性工具來保障經濟穩定性。地方政府也普遍加大投資力度,并發行了大量的地方性政府債券,從側面保證了中央公益性投資項目所需的配套資金。政府在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方面也做了很多動作,出臺了汽車下鄉、摩托車下鄉、家電下鄉等一系列的政策,一方面促進城鄉居民的消費,一方面也推動企業發展,帶動經濟增長。
2010年我國經濟繼續穩步增長,政府的財政投資計劃也改善了整體投資結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領域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投資增長,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投資增長比分別為18%和23%,地產產業的投資增長比為25%,這顯示出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所帶來的效果。2010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另一個目的是拉動內需,與2009年相比我國人均消費明顯增加,并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太大干擾,且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基本保持穩定。
2011年至今,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糧食產量、公共財政收入等均呈現增長態勢,電子商務及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良好,數據及成果反映出積極財政政策和合適的貨幣政策有效的應對了金融危機沖擊,保障了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保證物價水平處于合理的位置、保障農民持續增收、加速經濟形勢轉變、改善整體民生、有效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等都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有關系。
三、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前景展望
(一)我國未來經濟走勢
回顧我國之前幾年的經濟狀況,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主要動力,凈出口則出現過下降趨勢且不太平穩,這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再是出口導向型,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也主要靠國內消費需求的釋放來拉動。未來十年是我國經濟發展關鍵十年,處理好危機并把握好機遇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點,未來我國的經濟還會呈現增長趨勢,但經濟發展速度確未必是高速增長,更大的可能是呈現中速增長的態勢。未來我國會成為國際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服務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空間會更大。
(二)積極財政政策可持續性分析
篇6
情緒情感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思想和語言交流的紐帶。積極、健康、良好的情緒情感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一、情緒情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情緒和情感都是人對需要滿足狀況的心理反映,同屬于感情性心理活動的范疇,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情感是對感情過程的體驗和感受,情緒是這一體驗和感受狀態的活動過程。情緒和情感作為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催化及強化作用。思想教育工作要幫助學生提高認識,明白事理,就不能忽視情感的橋梁作用,因為只有情通,才能理達。處于親近、同情、愛護、關心、尊重、信任的積極情感狀態,容易形成融洽的心理氣氛,思想教育工作就容易奏效;處于冷淡、嫉妒、猜疑、埋怨、憎惡的消極情感,則造成不融洽的心理狀態,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就低。所以接近、關心、愛護、尊重學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礎,而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感情融洽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條件。在思想教育中,使受教育學生實現從思想到認識上的轉變,情感在其中起著連結和促進作用。在做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時候,教師不僅要以情動人,而且還要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情感,促使其在強烈情感的驅使下,加速從認識到行動的轉化。
二、情緒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情緒情感調節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總是通過對教育對象的知覺和記憶來進行選擇和加工的,情緒情感是一種監測機構,它能促進或阻止人的行為發生和思想政治教育運作的過程。就情緒情感的適應性而言,它協助教育對象選擇信息與環境相適應,并駕馭行為去改變環境。當教育對象處于愉悅和平靜心靜時,他的良好心情有可能帶來較好的接受心態;當教育對象極度郁悶和低沉時,他的接受心態往往容易變得十分糟糕;當教育對象過分沖動并達到激情狀態時,則往往易出現反常態行為。在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過程中,“情”是認知的催化劑。情感是思想政治品德結構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動之以情,方能曉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難通”。
(二)情緒情感協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際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與人的關系非常復雜,有教育工作者之間的關系,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也有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者總是帶著一定的情感與教育對象進行交往,情緒是主體的基本生存狀態,沒有情緒的主體間的交往是不存在的。主體的情緒正是通過對交往效果的影響而間接地影響著自身的參與能力,情緒、情感總是通過表情的中介作用來達到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效果,富有情感的溝通方式首先要求教育者對自己傳播的信息有著真切而強烈的情感。實際上,當教育者本身缺乏必要的情感時,教育對象也很難受到情緒感染,因而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的關系也很難溝通,達不到應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情緒情感能夠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人們穩定的道德品質,使受教育者形成堅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環節。認識,只有在行為能給人帶來正義感,使行為者激動,在心靈上產生歡樂感和興奮感,并能振作精神的情況下,才能轉化為信念。情感是道德信念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信念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道德習慣的養成也決不是出自輿論壓力監管下形成的被動的道德行為,而是出自內心的無需意志調節的的道德行為。這種習慣成自然的行動,其實是以深摯的情感為支柱,由良心所召喚和推動的。由此可見,情感在一個人思想品質形成中占據重要位置,是導火索和催化劑,是一條貫穿始終的血脈。沒有情感,就沒有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形不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三、情緒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策略
(一)情感激勵調動學生積極性激勵是指通過一定客觀外在刺激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調動人的積極性。在內心基礎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激勵得當,會引起良好情緒,使被激勵者愉快和滿意,進而形成穩定向上的心境,產生積極的效果;激勵失當,會導致被激勵者出現消極情緒,給不健康的心理增添了催化劑,使之更加具有激怒性,更易產生破壞性沖動。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有耐心,對待求知的學生要滿腔熱情地耐心輔導,循循善誘;另一方面,則要求教育者應該注意做到生動形象,親切和藹,多和學生溝通,注意學生的反饋意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喚醒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
(二)溝通藝術拉近師生距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掌握溝通這門藝術,而良好的溝通效果,要求教育者要做到:一是,善于傾聽,激發學生的談話欲。傾聽是溝通中的核心過程,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談話欲,使溝通達到更深的層次。因此,教育者應該善于傾聽學生說話,通過傾聽才能清楚學生想要傳達的信息,了解學生的所想及其語言邏輯思維,在與學生交流中了解他們的心理癥結,知道問題所在,才能對癥下藥地幫助學生走出困境,走出迷惘。二是,及時反饋,確保溝通順暢。一方面利用反饋機會與學生進行原信息核實,另一方面則利用反饋提供的新信息幫助解決問題或為進一步溝通做準備。教育者的及時反饋,能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和關注,從而對教育者產生信任和親近感。倘若教育者不能馬上為學生提供解決方法,但不能沒有回音,否則會讓學生覺得說了也白說,往往溝通也就中斷了。
(三)感染教育使教育潤物無聲感染教育法的理論也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的基本規律,其特色是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強教育的感染力,教育者應做好示范作用。教師必須做到:一方面以堅定的信念征服人。要把理論轉化為信念,教師就必須是理論的堅定信仰者,只有教師對理論信念的堅定信仰,才能有真實的表露,以誠信感染學生。另一方面以飽滿的激情打動人。情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心理基礎和內在要求。教師要對所講的內容作深刻的把握和領悟,用樸素的語言來闡述深刻的道理,表達深沉的情感,重視由感而發,用飽滿的激情打動學生,做到情理交融,聲情并茂,以真情喚起學生相同的感情,達到心理共鳴。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2]劉新庚.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人民出版社.2008.10
[3]陳少華.情緒心理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8
篇7
1.1 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情緒情感的作用。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呈現出積極活躍、死氣沉沉、消極對抗三種不同的課堂氣氛。在活躍的課堂中,教師常常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整個課堂中有積極喜悅的正向情緒體驗,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習效率高。而在死氣沉沉的課堂中,教師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情緒情感的引導,沒有師生的互動,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效率也會很低。而在消極對抗的課堂中,主要表現在一些教師在上課時總是帶著消極、不滿、埋怨的態度給學生上課,從而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厭惡,一方面使學生思維堵塞,另一方面很可能出現逆反心理或反常行為。很顯然,教育者應努力致力于構建一個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
1.2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情感關系及其作用。作為協調人際關系的紐帶,情緒情感連接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教育的主客體之間會形成一下三種不同的人際情感關系:第一是教育主客體之間形成了正向積極的人際關系,在這種主客體的情感關系中,教育主體發出了信息,教育客體就很容易接受,這種教育主客體的關系也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第二是教育主客體的人際情感關系一般,教育主客體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學生只是懂得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而不會相信,也不會產生堅定的信仰,更不會運用到現實的實踐中;第三是教育主客體之間形成了負向的惡劣的情感關系,也就是教育主客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誤會或者隔閡,教育客體對教育主體厭惡、反感,并且對主體傳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會很反感,教育主體發出的信息很難會被教育客體接受。很顯然,積極正向的師生關系是我們需要努力構建的。
1.3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情感狀態及其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情感狀態發揮著重要作用,正如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思想不是他們被記住的時候就會成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而是它們生存于充滿朝氣的情感波瀾中,生存與創造和行動之中的時候,才成為神圣而牢不可破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客體首先感受到的不是主體傳授的知識,而是主體的情緒情感,教育主體良好的情緒狀態使教育客體有效地接受和理解教育內容,而客體的情緒狀態關系到客體對于教育內容的選擇、認同和理解以及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都有種重要的作用。這里的良好的情緒狀態包括有較好的情緒認知力、情緒控制力、情緒溝通力、情緒影響力和情緒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只有具備了這些良好的情緒能力,才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良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去。
2.情緒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策略
2.1 思想政治教學中情緒情感的運用?;谇榫w情感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采用相關的教學手段,并通過言語、態度、行為等來激發、調動受教育者的正性情緒情感和認知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兩種教學情境法:
2.1.1 以境生情法。該方法強調創設生動、負載積極情緒情感的教學情境,通過教師積極情緒情感的投入,激發學生的正向情緒情感,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2.1.2 寓教于樂法。只有將勞逸結合,將學習和樂趣聯系在一起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對于教育者而言,就要善于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多種多樣的情景,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激發受教育者思維的火花,讓受教育者在快樂中發展,在發展中快樂,從而實現情緒情感和認知相互促進。
2.2 建立平等和諧的教育主客體人際情感關系。教育主客體的人際關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立平等和諧的教育主客體人際情感關系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就是教育主客體之間要民主平等、彼此信任、相互理解、融洽相處,最重要的是認知和理解對方的合理需要。教育主體要平等地對待教育客體。每一個學生無論成績好壞,他們從人格來講都是平等的,所以教師要從心里正確認識和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是成績優等生和劣等生,發現每個學生的優缺點,并揚長避短。教育主體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取信于教育客體。教育主體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素質,高尚的道德素質,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以理服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篇8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為我們科學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逐漸演變出來的。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階級、政治集團、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干預和影響,以期待其轉變思想觀念,塑造人們的道德品德,預期指導人們行為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是以教育為中心的實踐活動。主要以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為重點,也包括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倫理教育等社會實踐活動。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
馬克思曾經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也需要通過實踐才能顯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才能使“內化的人的品質”發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主要表現在人的思想品質的改變,這也是實踐中的一個必要環節,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體現和證明。實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對象是現實社會生活中具體的人,切合實際地對這些具體的人開展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素養。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認為,應該從主客體的角度來考察價值,認為價值產生于人與外物的關系,外物作為客體滿足了主體人的需求,就產生了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是人和社會在實踐活動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性質來滿足主體人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主體的人、社會具有導向價值,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引領到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正確的方向上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動力價值,能夠充分調動人們的能動性,激發人們的精神動力。還可以塑造主體人的人格,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對于社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對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具有一定的價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電子商務環境中的重要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飛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發展領域和拓展空間,同時也提出了許多困難和挑戰。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和規范。我們不僅需要結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同網絡環境的實際相結合,準確把握電子商務活動中的現狀和問題,有針對性地施加干預和引導,才能更好的作用于實踐。
(一)電子商務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得中國的電子商務也迅速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人們進入到網絡購物時代,享受網絡購物的方便、快捷與暢快。全國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都在逐年增加,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和個人也在增多。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建立在信息技術平臺上的先進的商務活動方式,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然而,我國的電子商務還處于發展階段,各方面的法律和制度等因素還不完善,層出不窮的問題也是逐漸暴露在電子商務活動中。諸如網絡詐騙,非法虛假交易,個人信息丟失,不良競爭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同時,電子商務環境本身也存在許多不足,諸如在管理上的技術受限,電子支付問題,以及電子商務法律法規不完善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電子商務中的重要作用
在網絡化環境的沖擊下,網絡逐漸成為信息傳播中的重要角色。大量的網絡信息充斥著網絡環境,也時時刻刻在影響著網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問題層出不窮,法律法規和制度還不完善等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及時介入,把握網絡的特點,利用網絡的特殊性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網絡的健康發展。
在電子商務活動中,除了我們需要在網絡技術上保障電子商務交易流程的安全通暢,人們還需要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不勞而獲的思想導致網絡病毒時刻潛伏在網絡環境中;欺詐欺騙等行為也同樣制約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虛假的信息、誠信的缺失也是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思想層面的問題,需要我們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引導網民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干預網絡欺騙以及誠信缺失的虛假交易等行為。同時也需要對參與電子商務活動的人們提供一些網絡交易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電子商務活動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和規范作用。
第二章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電子商務的對策分析
在《導言》中,馬克思有這樣一段論述:“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彼枷胝谓逃邆湔f服人的理論,理論沒有很好地實踐,學習、宣傳和教育沒有落到實處,層出不窮的問題就證明思想沒有被人們所內化。
結合當前電子商務環境的實際,我們應該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更好地作用于網絡、服務于網絡。提高網民的思想素質和覺悟,創造性的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以幫助廣大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電子商務活動能夠健康有序地開展。
一、本質論:引導理,干預網絡犯罪
網絡具有虛擬性、言論自由、信息泛濫等特性,很多網民對于處于新奇等原因對于網絡沒有正確的認識。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我們應該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引導人們正確的認識網絡,理性的使用網絡。利用網絡普及相關法律法規,干預人們利用網絡進行詐騙,欺騙,散布虛假信息和言論等違法犯罪行為。另外,我們也需要利用網絡的一些優勢,積極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創新性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從而規范和引導人們理性使用網絡。
開展深入、細致的網絡調查,對于調查所獲得的資料歸納總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理論聯系實際,認真研究符合電子商務環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施加影響和干預,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電子商務運行環境。
二、價值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誠實守信
人們的價值觀念不是一實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得到所要達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階段性、滲透性的特點,我們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教化過程。我們要長期教育、指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加大能夠對人們價值觀正確引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誠實守信的教育,青少年是使用網絡主力軍,要從小就教導他們形成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尤其在網絡這個信息大雜燴,觀念復雜的網絡領域,更應該加強對青少年價值觀念、誠實守信等方面的教育。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正確的引導、導向和規范作用,堅持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看待事物、辦事情,幫助人們提升個人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電子商務活動也能夠得到穩步發展。(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9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作者缺乏專業教育心理學知識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心理學之間有著本質的、必然的和內在的聯系,如果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缺乏專業的教育心理學知識,自身素質低、業務能力差,基至于由一些從來沒有接受過心理學知識系統訓練的其他專業的人員來替代,這些都必然會導致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率不高。
2.技術與信息缺乏
目前,我國尚未普及在發達國家已普遍使用的心理學技術與工具,具體表現:在心理咨詢方面缺少所必要的技術設備;在測量方面,缺乏測量工具和手段以及科學化量表。在信息方面,我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于國外學校心理教育方面的新資迅、新信息較難獲取,且國內同行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聯系,從而直接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教育的研究和經驗交流。
3.思想政治工作與教育心理學缺乏理論充分整合
人的心理和思想的相通性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但如何將兩者進行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理論體系及實踐運用,仍有一些難點問題。比較常見的現象是把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缺乏對二者內在聯系的闡述以及方法、技術的調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還沒完全發揮應有的作用。
4.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實效性不顯著
黨和政府歷來都很重視高校德育工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國際、國內的新形勢和高校德育的實際狀況,多次下發專門文件,特別強調要加強和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理論界發表、出版了無數的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論文和著作,提出了無數的方案、經驗和建議,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進行了探討??梢钥闯?社會各界與教育部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總的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處于一種尷尬局面,工作效率低下的狀況沒得到根本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用教育心理學理論的大量實踐難題卻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地位在當前高校工作中沒有得到真正落實,“智實、德虛、空洞”仍是很多高校工作的真實寫照。
二、對策
為了加強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的應用教育心理學知識,高校領導與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充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并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建設與發展。
1.加快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建設
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課程化在實踐上能保證一定的實施效果,課程化比較適宜解決知識范圍內的問題,課程化適宜解決學生普遍共同的問題。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通過講座、活動課程的形式進入課堂,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同時,針對我國學生多、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教師少的特點,許多普遍存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可以通過講座、活動課程來解決。
2.高校應充當運糧官的角色
高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單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如果忽視這方面的工作,其建設和發展肯定不能落到實處。因此,高校領導應充分關注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積極作用,同時,致力于加大在財政和物質上的扶持,增加必要的技術設備,解決師生的后顧之憂。
3.明確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目標
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目標的定位,是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本身的邏輯性所決定的。從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自身的邏輯規定性來看,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本質意義就在于不斷地塑造和完善受大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及高尚人格。以培養社會化人格來定位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才不會被受工作者視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而會視為一種解放的力量、一種創造的力量。如果從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本質意義出發來理解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就會把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性、愿望的尊重結合起來,調動他們作為道德參與者的積極性;就會激發他們完善自我、改造社會的熱情;就會喚起他們自我教育的欲求;就會鼓勵他們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者、接受者,成為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探索者和實踐者。
4.構建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每個時代都需要一種能為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并以此作為人們行為的導向,去協調他們的行為,推動社會穩定發展。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構建一種符合時代要求的主導價值體系,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自己的價值核心,不至于在多元價值選擇中產生迷失。因此,要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來構建體現時代精神的主導價值體系。
5.注意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的方法
道德教育試圖僅以講解、說服、灌輸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灌輸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是無效的。因為,大學生的道德活動,總是碰到“應該如何做”或“選擇什么樣的行為”兩種心理問題。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同于以求真為目的的認知發展,也不同于以獲得情感愉悅為目的的審美的發展,而表現為在特定的道德情況下做出“應該如何做”的選擇能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應用教育心理學必須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去促進大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如采取觀察法、實驗法、談話法、問卷法以及測驗法等多種教育工具的綜合應用。
總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地應用教育心理學,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命令和制裁,通過注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講究思想教育的藝術,可以使大學生不知不覺地而又自覺自愿地去感受、去體會。
參考文獻:
[1]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10
一、前言
語言測試領域的反撥效應被稱為測試的后效作用或反撥作用,通常是指考試對教師和學生以及教和學產生的影響(劉曉華、辜向東,2013:4)。以Messick為代表的語言測量專家(1989)率先提倡將反撥效應視為評估考試效度的重要組成部分,Bachman(1990)繼而將此思想引入到語言測試領域,反撥效應逐漸成為語言測評領域的研究重點。Alderson & Wall(1993)隨后提出的“反撥效應假設”,Bailey(1996)提出的“反撥效應基本模式”和Bachman & Palmer(1996)主導的“測試有用性原則”都對語言測試反撥效應研究框架產生了重要影響。國外大量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語言測試的反撥作用具有正面和負面、顯性和[性的雙重特性(Hughes,1989; Lam, 1993; Read & Hayes, 2003)。在近20 年來,信息技術逐漸被引入語言測試領域。國內語言測試者除了關注技術的使用對語言測試效度產生的影響(金艷,2012;金艷,吳江,2010;李清華,孔文,2006),也將語言測試的后效作用和反撥作用視為研究語言測試效度重點之一。大多數的研究都表明,考試對教師和學生以及教或學產生正面或負面反撥效應(楊惠中、桂詩春,2007;侯新民、王偉力,2008;曹勤,2009;石小娟,2010;辜向東、彭瑩瑩,2010;郭遂紅、李方秀,2012;徐倩,2012;楊志強、辜向東、劉曉華,2012;亓魯霞,2012)。
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針對目前國內高校在傳統課堂模式下測試對大學英語教與學產生正面或負面反撥作用,而關于網絡聽力測試對大學生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作用的研究較少。在大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學習中,測試給聽力理解帶來的焦慮最為突出(Krashen 1989;引自Young,1992)。多數研究也指出聽力理解焦慮阻礙了聽力學習(Gardner,Lalonde,Moorcroft & Evers,1987;Bacon,1989; Lund , 1991)。假如累加的焦慮感沒有及時解決或緩解,聽力測試的負面反撥作用將急劇凸顯。結合近年來高校網絡測試不斷推廣和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聽力題型不斷革新的形勢,筆者認為開展網絡聽力測試對大學生英語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效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可增強外語教師和大學生對網絡聽力測試對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作用的認識,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聽力理解焦慮,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以及促進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二、研究方法與對象
1.研究方法
本論文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兩種方法來開展實證研究,首先分析并總結問卷中所反映出的網絡聽力測試對學生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效應,然后進一步通過深度訪談對調查問卷加以補充和論證。本研究使用的調查問卷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學生的聽力焦慮量表。筆者通過參考Saito et al.(1999)的外語閱讀焦慮量表,結合本研究的需求設計了聽力焦慮量表,共20個問題,并以中文給出,以便增加受試者對所回答問題的理解程度。每個問題都設計了A(非常不同意)、B(不同意)、C(不確定)、D(同意)、E(非常同意)五個選項,量化后的分數分別對應為1至5分。受試者需要對20個問題做出判斷。分數越低表示在網絡聽力測試環境下,受試者聽力理解焦慮程度越低,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者聽力理解焦慮程度越高。根據焦慮值的高低,把受試者分成三組,60分以下的受試者為低焦慮者,60至80分的受試者屬于中等焦慮者,80分以上的則為高焦慮者。
為了掌握哪種網絡測試(閱讀,聽力及寫作)帶來的焦慮感最為突出以及網絡聽力測試如何積極或消極反作用于聽力理解焦慮,筆者在調查問卷第二部分設計了4個主觀問題。問題1:定時定量的網絡測試中,哪種能力的測試(閱讀,聽力及寫作)帶來的焦慮感最為突出,為什么?問題2:定時定量的網絡聽力測試是讓聽力成績在多聽多做的過程中產生了質的飛躍還是徒增了焦慮感、挫敗感和疲倦感?請舉例說明你如何在聽力過程中回避你的焦慮感,或挫敗感,或疲倦感。問題3:網絡聽力測試改變了你對聽力課堂的看法嗎?請至少舉一例說明。問題4:網絡聽力測試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請至少舉一例說明。受試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4個問題予以詳細的書面回答。在調查問卷基礎上,筆者還選取了五名受試者進行深度訪談,對調查問卷起到有效補充的作用。面對面的深度訪談能更真實地反映出受試者對網絡聽力測試的認知、態度及網絡聽力測試如何對受試者聽力理解焦慮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反撥效應。
2.研究對象
論文以北京工業大學理工類大學二年級3個班共11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教師借助網絡教學平臺來記錄、了解、檢查學生的大學英語聽說和讀寫課程的學習情況。所有學生都要求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網考測試,測試范圍涵蓋《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第三冊七個單元的內容,測試形式為聽力理解、閱讀理解和寫作三個部分,測試成績按學生參加次數及比例計入期末總評成績。另外每周還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7、8、9、10節課,引導學生熟悉和適應網絡學習和測試。
三、結果與討論
1.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學生的聽力理解焦慮感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見表1),在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學生的聽力理解焦慮平均值在57和85之間,中等焦慮平均值為67.57,大部分學生(44.55%)屬于中等焦慮。調查結果證實聽力理解焦慮感確實大范圍存在于學習者的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
圖1顯示,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學生的聽力理解焦慮感主要來自于伴隨著整個考試過程中無法聽清每一個單詞時的緊張和困惑(問題7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88 )、無法確定答案時的沮喪(問題1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53)、看到大量聽力材料時的害怕(問題4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49)以及失去學習興趣,不喜歡聽力的學習態度(問題12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42)。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在網絡聽力測試過程中具有不同的焦慮表現,如有些學生聽的時候總是很緊張,難以調節自己的精神狀態,導致完全跟不上聽力播放的速度。有些學生采用消極回避的態度來對待考試,如直接放棄聽力部分的考試或者采取盲選的方式來完成,這極有可能是導致學生測試分數極其不真實、不穩定或明顯低于同分值的閱讀理解分數的主要原因。筆者這一判斷,在深度訪談時得到了證實。此外,受試者對于調查問卷中跟聽力策略有關表述的選擇說明大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運用聽力策略去減輕聽力理解焦慮,如在聽的過程中會時常忘記自己之前所聽過的內容(問題3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42)和在聽的過程中,總是逐字逐句的聽(問題9受試者的平均焦慮值3.33)。這與熊蘇春(2012)的研究Y論“學生越少使用學習策略,就會變得越焦慮,越焦慮就越不愿意使用任何策略,就這樣形成惡性循環”相吻合。
2.網絡聽力測試對學生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效應
通過分析受試者對調查問卷4個主觀問題的回答,了解到聽力測試對受試者聽力理解焦慮的反撥效應既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圖2顯示,有高達50.88 %的受試者認為,相對于閱讀和寫作測試而言,網絡聽力測試所帶來的焦慮感最為突出。假如累加的高焦慮感沒有及時解決或緩解,聽力測試的負面反撥作用將急劇凸顯。正如Hussein Elkhafaifi (2005)研究指出,聽力焦慮感與成績和學習經歷均呈顯著負相關,即聽力焦慮感越高的學生,其聽力理解成績越低。
而受試者對于第二和第三個問題的回答表明,在改變學生對聽力課堂的觀念和歸因方面,網絡聽力測試對聽力理解焦慮產生了正面的反撥作用。比如學生誤認為只要多花時間練習,聽力成績就能提高,跟老師或者聽力課堂關系不大。然而接近半數的學生(48.6%)卻發現定時定量的網絡聽力測試雖然讓他們的聽力訓練有了更多量的積累,卻并沒有讓他們在多聽多做的過程中有效地提高聽力理解能力且徒增了挫敗感、焦慮感和疲倦感,對聽力學習產生了負面的反撥作用。但令人欣慰的是,對聽力水平無明顯提升的網絡聽力測試卻讓部分學生改變了對聽力課堂的理解。會積極反思的學生提到,聽力課堂的聽力練習和課下的網絡聽力測試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訓練聽力理解的途徑。其中聽力課堂的練習能夠讓他們與老師就聽力理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反思,并得到專門的訓練,如聽力課堂教會他們辨別同化、連讀、省略音和不完全爆破等各種語言上的變化,又如老師在聽力課堂上訓練的記憶策略讓他們學會了怎樣運用聽力策略快速的記下諸如時間,價格等細節信息。另外部分學生也提到,在網絡聽力的測試過程中,他們會碰到在聽清楚對話當中的單詞和句子的情況下,還是不解其意,進而照成誤解和選錯答案。而聽力課堂上老師對答案的解讀能讓他們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聽力材料及循序漸進的積累相關詞匯,進而提高聽力理解水平。
針對調查問卷第四個問題,受試者給出了諸多網絡聽力測試對聽力理解焦慮的負面反撥作用。其中部分受試者提到,定時定量網絡聽力測試屬于無人監控的狀態,少數學生會借助各種手段謀求高分,這無疑讓誠信考試的大部分學生倍感焦慮,無法以正常的心態面對網絡聽力測試。另外有部分受試者指出教師不能及時反饋網絡聽力測試的問題以及自己聽力分數徘徊不前的狀態都會增加學生的挫敗感、焦慮感和疲倦感,久而久之就會讓網絡聽力測試流于形式,對提高聽力理解水平沒有絲毫的建設性作用。再者,網絡聽力測試對硬件系統的要求極高,另外測試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界面空白,聽力錄音中斷、電腦死機等突發狀況,嚴重影響了學生考試的積極性和測試成績。
四、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調查問卷中定量、定性數據的分析表明,網絡聽力測試在改變學生聽力課堂觀念和歸因方面對聽力理解焦慮產生了正面的反撥作用。
為了進一步強化網絡聽力測試對學生聽力理解焦慮的正面反撥作用,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改進。第一,通過網絡聽力測試平臺收集到的信息應該最大化的利用,讓網絡聽力測試和課堂教學有效融合。對教師而言,要從收集到的信息里看清學生的進步和認識到學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更加努力,及時調整和更新上課內容。第二,提供形式多樣的聽力材料便于學生選擇。筆者注意到,雖然有56.14%的學生明確表達自己不喜歡聽聽力,但仍有42.11% 的學生還是樂意嘗試靈活的單獨化的聽力訓練測試。如教師可以建議聽力基礎薄弱的學生選擇《聽力入門》和《英語初級聽力》這樣的聽力材料來強化基本知識點進而提高聽力水平,而聽力基礎稍好的學生可以在線收聽最新的CNN新聞聽力及TED講座等聽力材料,最終讓網絡聽力訓練與測試不流于形式。第三,要在聽力課堂上指導學生改善和練習聽力策略。如重視網絡聽力測試后重點聽力詞匯的整理,部分聽力材料的精聽以及教會學生如何高效的通過網絡聽力練習習得生詞的方法。綜合來講,教師如能將聽力課堂與網絡聽力測試結果有效融合,定能給出針對性的指導方法,這對于改變學生對聽力課堂的觀念和歸因以及改善學生的聽力理解焦慮都將產生積極的反撥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這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不同聽力水平的學生對網絡聽力測試保持積極的情緒,更好地發揮網絡聽力測試對聽力理解焦慮的正面反撥作用。
參考文獻:
[1]Alderson, J. C., & Wall, D. Does Washback Exis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 14 (2): 115-129.
[2]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Bachman, L. F. & Palmer, A.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Bacon, S. M. Listening for real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9, 22 (6): 543-551.
[5]Bailey, K. M. Working for Washback: A Review of the Washback Concept in Language Testing[J]. 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 257-279.
[6]Gardner, R. C. & Lalonde, R. N., Moorcroft, R. & Evers, F. T.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6 (1): 29-47.
[7]Hughes, 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8]Hussein Elkhafaif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Anxiety in the Arabic language Classroom[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5, 89 (2): 206-220.
[9]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
[10]Lam, H. P. Washback-Can It Be Qualified[C]//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nglish Examinations in Hong Kong. Unpublished MA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eeds, 1993.
[11]Lund, R. J. A comparison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1, 75 (2): 196-204.
[12]Messick, S. Validity[A]. In R. L. Linn (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89: 13-103.
[13]Read, J. & Hayes, B. The Impact of IELTS on Preparation for Academic Study in New Zealand[J]. EL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 Research Report, 2003/4: 153-206.
[14]Saito, Y., Garza, T. & Horwitz, E.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Anxiet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9, 83(2): 202-218.
[15]Vogely, A.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xiety: Students’ Reported Sources and Solutions.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1998, 31: 67-80.
[16]Young, D. J.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pecialist’s Perspective: Interviews with Krashen, Omaggio Hadley, Terrell, and Rardi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2, 25: 157-172.
[17]曹勤.大W英語四級網考聽力測試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的反撥效應研究[J].外國語文.2009(5):164-168.
[18]辜向東.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反撥效應實證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19]辜向東,彭瑩瑩.大學英語教師對CET及其反撥效應認識的歷時研究[J].外語及外語教學, 2010(6):37-56.
[20]郭遂紅,李方秀.大學英語網絡考試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撥效應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 2012(5):72-76.
[21]侯新民,王偉力.大學生對新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的態度研究―新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考試對學生的反撥效應[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3):91-94.
[22]金艷.計算機化語言測試的效度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 2012(1):11-15.
[23]金艷,吳江.大學英語四級網考效度初探 [J].外語電化教學, 2010(3):3-8.
[24]李清華,孔文.基于計算機的語言測試及其效度驗證等效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9(3):66-72, 96.
[25]劉曉華,辜向東.國內外反撥效應實證研究二十年回顧[J].外語測試與教學,2013(1):4-17.
[26]王艷.英語聽力教學與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27]熊蘇春.基于網絡環境的大學生語言學習焦慮與學習策略使用之關系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2(6):66-71.
[28]徐倩.英語專業八級的反撥作用研究―對外語專家和英語學科負責人的一次調查[J].外語界,2012(3) :21-31.
篇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38(2013)08-0056-05
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政策進入了密集期,因教育政策執行不當所帶來的相關問題也日漸增多。究其根本,一方面是由于教育政策制定本身及政策執行者的原因;另一方面源于相關目標、利益群體參與的不足。隨著多元價值觀的形成、多元利益主體的訴求,改革背景下的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將會更加關注自身職能與權利的變化,特別是教師將成為政府、學校、學生、家長共同注目的焦點。教育政策的執行是一個復雜的行動過程,既涉及教育政策本身,也涉及政策執行者、目標群體等基本要素。除各級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等政策執行者之外,學校及教師都屬于教育政策執行主體范疇。隨著我國政治民主化進程的發展,民主參與背景下的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將會更加關注自身職能與權利的變化,特別是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將成為政府、學校、學生、家長共同注目的焦點。在教育政策執行過程中注重發揮教師協同參與的作用,必將成為我國民主政治背景下教育民主政治發展的全新課題。
一、教師參與教育政策執行的價值分析
(一)發揮教師特殊身份的作用
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特殊身份能夠使教師較好地參與到教育政策執行中來。首先,教師是教育政策的利益主體?!耙话愣?,教育政策的利益主體可分為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政策執行者和教育政策對象?!苯逃呔哂性S多不同類型的利益相關者?!霸诮逃哌^程中,教師具有決策者、執行者、咨詢者、評價者和受益者多重價值屬性?!倍鄶到逃叩念C布實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教師的利益與發展。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也使其工作職能和工作價值無以取代。作為教育政策的主要利益相應人,教師既有基于生命個體的生活權利、社會角色方面的利益訴求,也有基于教育發展方面的利益訴求。因此教師是教育政策的利益主體。此外,教育的整體發展與教師的發展息息相關,作為教育政策的利益相應人,教師也有基于教育發展方面的利益訴求。其次,教師是教育政策問題的信息主體。教育政策問題是被覺察的、被體認的教育問題,教師在學校教育中處于核心位置,連接學生和學校、社會和學校。他們體驗社會生活,經歷教育教學活動,探究教學改革,關注學生成長和學校發展,是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當事人或直接責任人,其體察教育問題的度廣度與深度使其成為教育政策問題的信息主體。正因為教師是教育政策的信息主體,教師往往成為重要的教育政策問題信息咨詢對象,也就決定了教師成為教育政策的咨詢主體。作為教育政策的利益主體、信息主體和咨詢主體,教師能較好地參與到教育政策執行中來,成為教育政策的執行主體范疇,使教師參與教育政策執行更具有實踐意義。
(二)避免教育政策失真
在教育政策執行過程中,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出現政策執行及結果偏離政策目標的不良現象,即出現教育政策失真,而政策執行者的認識缺陷及監督檢查不力往往是教育政策失真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現為:第一,執行者對教育政策執行的環境因素缺乏足夠的研究和認識,未能認真分析所處環境中有利與不利的因素及其影響,致使環境中的消極方面在政策執行中產生更大的阻礙作用。第二,政策執行者對教育政策的目標群體缺乏足夠的了解,對目標群體的激勵機制存在缺位,導致目標群體抵制教育政策有效執行。此外,某些教育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由于缺乏上級與下級、執行者與目標群體等方面之間的監督檢查,缺乏及時的溝通信息,未能有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增加了教育政策失真的范圍和程度。教師參與教育政策執行,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教育政策信息主體、咨詢主體的作用,幫助政策執行者正確理解教育政策,提升他們對環境因素和目標群體的認識,有效克服政策執行者的認識缺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強對教育政策執行過程的監控,增強信息反饋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防止不良結果的繼續惡化,有效避免教育政策失真。
二、教師參與教育政策執行的路徑探索
復雜多樣的公共政策決定了復雜多樣的政策執行行為,不同的政策執行行為擁有不同的執行程序。陳振明認為政策執行過程主要包括“政策宣傳、政策分解、物質準備、組織準備、政策實驗、全面實施、協調與監控等環節”。袁振國則從教育自身特殊的行為邏輯順序出發,將教育政策執行分為“政策理解、制定執行計劃、組織落實、政策宣傳、具體實施、監督檢查、政策執行的調整、政策執行的總結、鞏固提高”九個步驟。教師參與教育政策執行,并不是讓教師參與到教育政策執行的所有環節,而是有重點有選擇地參與到能發揮教師特殊身份作用的重點環節。在教育政策執行的不同層級上,各級執行者的職責和權限不同,因此,教師在教育政策執行的不同環節所扮演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也有所區別。
(一)以獲取信息為目標的教師參與
1.“教育政策理解中的教師參與
當某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接到上級教育政策的通知或指令時,就意味著教育政策執行過程的開始。要正確貫徹執行政策。首要的工作是理解政策,因為政策文本往往只是一些原則性的文字規定,對具體執行者的實際操作顯得過于抽象。政策理解的目的“旨在使政策執行主體能深刻領會政策的精神實質、內在機理和外部關系”。對教育政策而言,理解其精神實質,即要理解教育政策的指導思想、最高目標和遠期目標;理解其內在機理,即要把握教育政策的界限、原則、對象、內容、措施等。此外,還要認真研究和把握教育政策的實施環境、利益群體的結構和特點等。而教師則以其信息主體的優勢幫助政策執行者理解政策文本的內在機理和外部關系。教師參與政策理解的路徑主要包括:
第一,政策執行者培訓。在教育政策執行前,為幫助政策執行者更好地理解政策文本,政府相關部門應舉辦專業培訓班或召開專門會議對政策執行人員進行培訓。相關教師代表在理解政策文本的基礎上,就目標群體、環境因素等所熟知的政策外信息結合政策文本進行講解,通過講解說明增加政策文本的“厚度”,使政策執行人員更好的理解教育政策的精神實質、內在機理與外部關系,提高自身的政策認知水平,實事求是地推進教育政策執行。第二,教師主動發起接觸。通過這個路徑,教師自發地與政策執行者聯系,就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提供信息,從而使政策執行者對政策執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保持警覺。這種形式主要包括、熱線電話、行政首長接待日等。由教師發起的接觸為教師個體參與提供了一種渠道,所積累的資料為政策執行者理解教育政策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政策外信息。第三,教師調查。教育政策執行中的教師調查是指政府通過一定規模的問卷調查或訪談,向教師了解其對教育政策問題及政策執行的看法、態度、所注意的事項。教師調查法調查的教師范圍廣,抽樣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較廣泛地反映教師對教育政策問題及政策執行的看法,幫助政策執行者進一步明晰教育政策的執行條件和約束。通過教師調查可以宣傳教育政策,為政策執行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礎。
2.制定執行計劃中的教師參與
計劃是公共政策執行的首要環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教育政策計劃制定的科學與否關系到教育政策執行的成敗與效果的優劣。一般來說,一項教育政策的推行,往往從宏觀、戰略的角度指出實現教育政策目標的基本原則和大致輪廓,具有抽象性,與實際情況可能有所出入,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沖突。如: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在具體執行中。究竟怎樣撤并農村教學點或村小算合理的布局調整?是100%,95%,還是80%?顯然執行起來顯得很模糊。因此教育政策執行機關就需要在政策理解的基礎上,對政策加以具體化。對總目標進行分解,明確工作任務指向。在教育執行計劃的制訂過程中,教師可以輔助政策執行者弄清本地區的教育發展現狀,本地區現有的資源情況以及可能爭取到的資源限度,從而保證執行計劃建立在本地經濟、社會、教育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保證教育政策有效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可以有效形成應對突發事件的防范機制,使之能有的放矢,客觀可靠,切實可行,排除政策執行者的主觀臆斷。
(二)以增進教育政策接受性為目標的教師執行參與
1.教育政策宣傳中的教師參與
做好教育政策宣傳,是教育政策順利執行的重要前提之一?!巴椒ú荒芤宰孕小保咧贫ǔ鰜碇蟛荒茏詣拥乇粓绦?,也不能自發地被人們所接受,要使教育政策得到有效執行,必須首先統一人們的思想認識。廣大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有效的渠道和方式,協助政策執行者積極、認真、廣泛、有效地向目標群體及其他社會各方面宣傳教育政策,使更多的人對教育政策有正確的認識和更深的理解,以取得更廣泛的認同和積極的支持,進而接受和服從教育政策的規范和行為準則,并形成有利于政策執行的社會輿論環境。
教育政策目標群體是一個廣泛的社會群體,包括學生、教師、教育行政人員、學生家長及相關民眾等。首先,針對或涉及學生的教育政策,廣大教師可以利用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影響力,通過教學、班級會議、課外活動等形式有效開展教育政策的宣講工作。其次,涉及學生家長及相關民眾的教育政策,教師可以以教師工作組、教師宣傳隊等形式,通過上門走訪、會議宣傳等方式開展宣傳工作,講解教育政策實施的利弊關系,耐心細致地解答他們關心的問題,真正讓群眾明白教育政策的實施惠在何處、惠從何來。最后,針對或涉及廣大教師以及教育行政人員的教育政策,教師及教育行政人員應努力提高思想覺悟,在爭取應有權益的前提下,積極配合和支持教育政策的宣傳。在政策執行初期,對教育政策的宣傳要“大張旗鼓”地進行,以引起目標群體的注意和重視。當然,在教育政策宣傳過程中切忌搞形式主義、不講實效、走過場,防止政策宣傳軟弱無力,政策宣傳落后于政策的執行的“不足現象”。
2.教育政策實驗中的教師參與“政策實驗是根據目標群體和政策適用范圍的具體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地區和機構試行政策的方法?!苯逃邔嶒炇墙逃叩靡匀嫱菩械幕A,政策實驗的結果直接關系到教育政策的接受性,它既可以驗證政策,又可以從實驗過程中獲得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和教訓,確保政策正式推行時的成功。在教育政策實驗的過程中,選擇教育政策實驗試點要注意試點的典型性與代表性,要根據政策方案的要求進行,隨便找一個地區、機構或政策目標群體來試點并不可取。廣大教師熟知教育領域中的各個層面、各個關鍵要素,政策執行者在選擇教育政策實驗試點時,應通過向關鍵教師代表咨詢或者召開教師會議,問計于教師。進而對那些受各種因素制約、缺乏政策經驗、結果難以預料的教育政策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試點進行實驗。
(三)以分享教育政策執行權為目標的教師參與
教師分享教育政策執行權主要是教師團體組織把廣大教師對教育政策執行情況的信息反饋上報于政策執行者,以教師團體的形式建議并監督政策執行者對教育政策作出調整。以分享教育政策執行權為目的的教師參與,通常是把教師作為團體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以團體的形式形成集體意識和力量,對教育政策的執行施加團體影響力。
根據我國的教育體制,我國的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因此,可以成立學前教育教師聯合會、初等教育教師聯合會、中等教育教師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師聯合會等全國性教師團體,各教師聯合會下設各省(自治區)、市(區)、縣分教育聯合會。教師組織作為一種社團性利益團體,如能發揮對教育政策的監督與制約功能,將縮小政府決策、執行力的自由空間,以制衡或影響相關教育決策與執行,從而奠定教師組織的社會政治地位。
1.教師參與教育政策的監督、檢查
監督、檢查是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保障環節。在教育政策執行過程中,由于政策執行者的既得利益偏好以及意外事件,使得政策曲解、濫用政策或政策執行不力,常常會使教育政策執行活動出現偏離政策目標的現象。因此,必須對整個教育政策的執行過程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與糾正政策偏差,以保證教育政策的順利貫徹實施。政策監督的主體具有多樣性,包括行政機關、利益團體、普通民眾及大眾傳媒等,各個監督主體憑借不同方式和途徑對政策執行過程實施控制。
首先,教師可以對教育政策的執行起到督促作用。作為教育政策的執行者,廣大教師能及時發現政策執行不力等問題,并反映到教師聯合會,教師聯合會以組織的力量督促沒有采取積極措施的政策執行者迅速行動起來,避免教育政策拖延執行。其次,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廣大教師能及時發現教育政策在實施中產生的新問題,并通過教師聯合會反映給高層政策決策者。因此,政策執行者能隨時了解和掌握政策執行中來自教師聯合會的反饋信息,在保持現行政策基本框架不變的前提下,對其具體內容和目標、適用范圍等作出修改并訂正,使教育政策更為精確、具體、完善。最后,教師聯合會在獲取廣大教師對教育政策執行行情況反饋信息的基礎上,檢查教育政策和執行計劃本身是否存在問題。對所存在的問題,教師聯合會建議并監督高層政策決策者,對教育政策執行中的具體內容和目標、適用范圍等進行增補和刪除。
篇12
教育公平性問題是現在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教育公平問題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大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政策的不合理。
(一)教育政策的內涵。教育政策的概念與公共政策概念的多樣性一樣,也是多種多樣的。綜合國內外對教育政策研究的情況來看,目前,學術界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存在著多個認識角度。有將教育政策分為動態教育政策和靜態教育政策。其中動態教育政策是從教育政策的決策、執行過程來看待教育政策;靜態教育政策是把教育政策當作一種行動準則的文本形式。有從政策包括范圍的角度,將教育政策分為廣義的教育政策和狹義的教育政策,廣義的教育政策包括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狹義的教育政策指的是介于教育方針與教育法規之間的一種教育規范。
(二)教育公平的內涵。教育公平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國古代孔子就曾提出“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觀點,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也都包含了教育公平理念,隨著教育理論的發展,西方學者從未間斷過對教育公平內涵的界定,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社會學家、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科爾曼所作的《科爾曼報告》,科爾曼認為教育公平主要包含四層含義:一是向人們提供達到某一規定水平的免費教育;二是為所有兒童,不論社會背景如何,提供普通課程:三是為不同社會背景的兒童提供進入同樣學校的機會;四是在同一特點地區范圍內教育機會一律平等。
而我國學者對教育公平問題所做的詮釋用很多種,綜合起來看主要是:教育公平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人類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的平等與受教育的非基本權利的不平等。
(三)教育政策與教育公平關系。通過對教育政策和教育公平內涵的界定,我們可以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很多聯系。我把這些聯系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具有核心價值相聯的關系。教育政策的核心價值是公平與效率,而教育公平則成為了教育政策核心價值所追求的基礎。第二,手段與目的的關系。教育政策是對全社會的價值作權威性的分配,而教育公平則是公民能夠自由平等地分享當時、當地公共教育資源的狀態。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政策作為一種手段,促使公民能自由平等的分享公共教育資源這個目的的達成。
二、我國中學教育公平問題現狀
(一)重點中學政策造成校際間差距。重點中學建設就意味著教育投入上的傾斜性政策,“有重點地辦好一批學?!笔俏覈A教育的一貫政策,這一政策對于集中有限教育資源,確保優秀人才的培養,的確起到了歷史性的重要作用。但它也造成了當前重點校與非重點校的巨大差距。重點校建設政策所導致的教育公平問題也越來越尖銳地凸顯出來。重點學校政策在我國教育資源相對稀缺的時代的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當今我國教育資源經過長期發展,已經遠遠不是當年那種情況了,重點學校政策再實施下去其消極作用就已經原形畢露了。
(二)城鄉間教育經費與師資的差距。教育的城鄉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核心,縮小教育差距的關鍵在于縮小教育的城鄉差距。從生均教育經費的城鄉差異來看。2001年,我國城鎮小學生均經費平均為1484元,農村為798元,城鎮是農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經費城鎮平均為1955元,農村為1014元,城鎮是農村的1.93倍。從教師水平的城鄉差距來看,2005年全國小學具有??埔陨蠈W歷教師,城市78.01%、縣鎮67.17%、農村47.49%,農村比城市低31個百分點;全國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城市62.44%、縣鎮34.5%、農村24.34%,農村比城市低38個百分點。 轉貼于 ?。ㄈ┙逃貐^差距。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大,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制約我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不均衡發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影響我國教育地區差距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經費投入的不平衡。教育經費的地區差距,首先表現人均教育經費的差距。2001年,我國人均教育經費東部地區的平均值為619元,中部地區為264元,西部地區為282元。人均教育經費前3位分別是上海(1160元)、北京(1105元)和天津(722元),后3位分別是貴州(176元)、安徽(197元)和河南(203元)。由此可見,東部、中部、西部之間的教育經費差距是如此之大。那么教育水平的差距也不言而喻了。
三、解決中學教育公平問題的政策路徑
(一)教育政策制定程序化。教育政策制定程序化是為了限制個人的恣意和專斷。與教育政策執行及總結相比,教育政策制定所涉“公平性”更加明顯。教育政策作為公共政策的具體形式,行政機關在制定教育政策時,應該具備一個合理的程序。在這一程序中,關鍵要做的是征求意見工作。建立普通公眾、民間中介機構和政策研究組織參與決策、監督決策的制度,實行教育決策聽證制度,最大化地關注、采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真正體現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品格。
(二)將“公平”理念貫穿到教育政策執行全過程。公平是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與規則,教育政策是公平在社會領域、教育領域的具體化。公平性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政策來實現的。
政策文件所規定的公平性利益格局一般是原則性的規定,政策執行的實踐操作才是對利益的最直接分配。
(三)將“教育公平”納入教育政策評估指標。政策評估既是一個事實判斷的過程,也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因此,政策評估既要設立價值標準,也需設立事實標準。價值標準建立在倫理、道德、文化、利益、政治、社會的價值取向基礎上,它在政策評估活動中的應用,旨在確定一項社會政策在價值上所造成的影響。以往的教育政策評估較多重視的是政策效率、政策效能、政策績效、政策回應的充分性、政策執行力等事實判斷,而缺少社會公平、和諧發展等價值標準。教育在維護社會公平、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中有著重大作用,因而將“公平”作為教育政策評估指標,既是教育政策評估應有之義,又是建設和諧社會、維護社會公平之時代所需。
參考文獻
篇13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央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旨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央政府頒布職業教育政策表達出政府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及重視。但是,考察職業教育的現實與政策的要求可以發現,實際情況與政策目標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職業院校依然面臨招生困難、生源質量不高、學生學習力低下、就業質量不容樂觀、社會認可度低等問題,存在明顯的“文本繁榮與實踐領域消沉并存”[1]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頗多,但是,職業教育政策執行失效不能不說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從執行效果的視角考察職業教育政策,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一、職業教育政策執行失效的主要表現
依據政策學原理,政策過程通常被劃分為政策的制定、執行、評估和反饋等四個環節。其中,政策執行是指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將政策所規定的內容由預期變為現實的過程[2],是“為了實現政策目標,把政策內容轉化為現實的動態優化過程”[3]。它是將文本形態的價值觀念付諸理性實踐的動態過程,達成預期目標是政策執行情況的檢驗標準。可見,政策執行雖然只是政策過程的一個環節,卻是將政策目標轉變為現實的唯一途徑,處在整個政策的中心。正因如此,政策執行一旦出現了問題,可能直接引發政策偏差乃至整個政策執行的失效。所謂政策執行失效,是政策執行者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出現了與政策精神、目標和內容等不相符合的思想或行為而引發的背離政策本意的結果。由于政策執行在整個政策中的特殊地位,政策執行失效可能引發整個政策式微、無效或無能。因此,為了保證政策目標的實現,必須給政策執行以足夠重視??贾T歷史與現實,職業教育政策在執行中至少存在以下五種偏離政策本意的現象,直接影響到職業教育政策的預期目標。
其一,象征式執行。象征式執行是指執行主體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僅做表面文章或宣傳報道,而缺乏具體行動的政策執行現象,其結果使得政策文本變為一紙空文而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典型事例是:早在2002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就明確要求,強化職業教育與勞動就業之間的聯系,“大力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嚴格實施就業準入制度”,并要求“完善學歷證書,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顯然沒有得到執行,而是流于表面形式[4]。這種情況的出現,既不利于職業院校學生就業,也制約了職業教育自身的健康發展。
其二,附加式執行。附加式執行是指執行人員擅自添加政策中調控對象、范圍、目標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增加某些文本條目以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政策執行現象。據媒體報道,職業院校找企業接受學生實習主要依靠交情和人際關系,學校在學生實習的崗位性質、工作環境、學生權益等方面的發言權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職校學生在實習中普遍存在“同工不同酬”問題,企業對職校學生的勞動強度和質量要求與正式工一樣,但在報酬、福利待遇等方面卻與正式工相差甚遠。大部分企業只是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使用,不愿意承擔培養學生的責任,部分企業還存在增設硬性條件限制職校學生入職等問題[5]。甚至出現學校與企業聯手榨取學生利益,將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的現象[6]。
其三,抵制式執行。抵制式執行是指執行主體無視政策的目標指向與具體內容,在政策明令禁止情況下依然冒險執行的政策現象。例如,在2004年、2005年、2011年,教育部的政策文件反復強調中等職業學校不能以升格為高等職業院?;虿⑷敫叩葘W校為目的,規定??茖哟蔚穆殬I院校不并入或不升格為本科高等學校。但是,在實際運行中,一直存在中職學校升格為高職學?;蛘吒呗殞W校升格為本科高等學校的現象[7]。這種違背政策規定的做法,一方面襯托出行為主體對政策的無視,另一方面反映出職業教育政策在執行中面臨著利益群體較為強勁的對峙狀況。
其四,歪曲式執行。歪曲式執行是指執行人員打著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的旗號,但在實際執行中偷梁換柱,違背政策制訂和出臺初衷的執行現象。其典型事例是,在執行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政策方案中,有相當數量的高職院校在教師招聘中傾向于碩士、博士等高學歷高層次人才,造成學歷攀比現象,結果使得“雙師型”教師建設成為提升高職院校教師學歷水平的政策。另外,職校學生的實習環節本是職業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是連接學校和企業的紐帶,然而,在職校學生實習過程中,企業以實習之名濫用學生工,要求他們在生產流水線上進行高強度、超時限的勞動,侵犯了職校生的合法權益及其受教育機會[8]。以上兩種現象都說明政策在實際執行中出現不同程度的異化,偏離了政策本意。
其五,機械式執行。機械式執行是指執行者無視地方實際情況,對相關問題未能因時因地進行具體分析,盲目、機械執行政策的現象。例如,被職教界人士廣為推崇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指職業院校和企業通過合作對人才實施聯合培養,經過雙方培養的人才到合作企業頂崗實習直至就業。然而,據媒體報道,校企聯合培養政策在實際執行中變成了“勞動力供應中介”,廉價學生工成為彌補企業“用工荒”的一種措施[9]。地方政府要求職校學生到合作企業實習的政策,將數量龐大的職校學生變為廉價勞動力,職校學生成了企業降低勞動力成本、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這種機械式執行使得職業教育的弱勢地位進一步加劇。
上述問題的存在,既影響到職業教育政策的權威性,又影響到職業教育的實踐發展,進而影響到民眾對職業教育的態度。首先,對政策本身而言,執行失效意味著政策變為一紙空文,削弱了政策本身的權威性和政府的信譽,容易造成民眾對政策執行的不信任、懷疑甚至敷衍等態度。其次,職業教育政策執行不到位,對職業院校、合作企業、職校學生、社會團體等利益相關者沒有發揮出政策的規范、調整和監督等作用,可能造成職業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挫傷其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最后,職業教育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本來就不高,政策執行不力會加劇這種狀況。現階段,中央政府出臺了系列旨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將職業教育重新納入公眾視野,希望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職業教育發展。但是,失效的政策執行,可能導致民眾對職業教育依然持悲觀態度,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職業教育政策執行失效的成因分析
職業教育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以上失效現象,凸顯出職業教育政策的執行難。何以在中央政府大力倡導、地方政府積極配合的情況下,職業教育政策依然難以得到有效執行、職業教育依然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甚至涉及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所需的生源也成問題?出現這些問題,既有政策本身不完善、政策執行環境復雜以及監督不到位的原因,更有執行主體間存在利益沖突和政策執行者對職業教育政策價值認同度低的原因。
(一)政策文本的缺陷
美國學者安德森將政策問題定義為“引起社會上某一部分人的需要或不滿足的某種條件或環境,并為此尋求援助和補償的活動”[10]。這意味著政策制定是一項十分專業的科學實踐活動,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有效執行的前提條件和基礎。因為,只有科學的、合理的職業教育政策才可能產生預期結果,如果政策本身存在問題,結果則很難預料。
首先,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嚴格遵守相應原則和程序。政策文本內容的編寫要符合邏輯一致性原則,政策最終確立要堅持程序正義性原則,包括過程正義和結果正義。法定程序無疑是政策制定要首先遵守的。但是,1996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雖然開啟了職業教育法制化的道路,對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但是,該法明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它主要是一部規范學校職業教育的法律,企業并未被賦予教育機構的地位,行業企業只是作為職業教育的參與者而非實際的辦學主體[11]。因此,據此制定的政策,也多為職業學校教育政策,忽視了企業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時,在職業教育政策制定環節,缺乏程序正義和相應的制度設計,一些職業教育政策的出臺并沒有嚴格遵循法定程序路徑,一定程度上導致政策結果的正義性受到質疑。劉新學等人(2015)針對職業教育政策執行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執行失效與政策自身的不完善之間存在因果關聯[12]。
其次,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定主要考慮經濟效益,以是否適應經濟發展需要作為價值取向,強調工具理性而忽視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考量。多數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主要關注自身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對學生素質的培養缺乏深入思考和長遠規劃。人文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出現嚴重分離,強調的是“制器”而非“育人”[13]。在政策執行中,“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被壓制,政策的價值理性缺失。在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出現嚴重偏差,諸如過多強調崗位技能的精通與熟練,輕視學生全面素質尤其是職業人文素質的培育,功利性過強,等等,都可從政策文本中覓到蹤跡。加之,由于我國職業教育深陷社會地位低、辦學成本高、教育對象多是社會弱勢群體等現實困境,職業教育政策的工具理性取向強化了這種觀念,結果影響到政策執行的效果。
(二)執行者綜合素質及其對政策價值認同度較低
政策執行效果不僅取決于政策文本質量,還有賴于執行者自身素質。職業教育政策執行是將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環節,要求執行者不僅要有基本的教育學科和政策學科等理論知識、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還要具備合理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要與職業教育政策價值相吻合。然而,職業教育政策執行主體還存在諸多問題,部分執行人員在沒有充分理解甚至在曲解職業教育政策基本精神和實質內涵的情況下盲目執行,背離了政策初衷。例如,職業教育資助貧困生制度體現了教育公平理念,對于提高職業教育自身吸引力以及消除貧困具有積極作用。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卻演變成某些職業院校的生財之道,部分學校在得到國家資助之后并沒有發放給學生,甚至出現虛報學生規模、假冒學生名義騙取國家資助的行為[14]。
執行主體對政策價值是否認同會影響和制約其執行的力度和效果。職業教育政策執行主體在認識上對政策內容是否贊同,情感上對政策目標是否擁護,如何看待職業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以及如何看待執行中的利益和分配給自身造成的影響,等等,都會對政策執行產生影響。正如有學者所言:“執行者對政策的認同,對政策執行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政策得以有效執行的重要條件所在”[15]。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如果執行主體缺乏對職業教育政策價值的認同,便會在政策執行中帶有主觀隨意性、片面性、盲目性,甚至出現偏離政策預定目標的現象。例如,職業院校招生指標完成情況成為政績考核的一個重要依據,地方政府將招生指標層層分解,職校校長和老師成了最后的執行者,一度演變為“招生大戰”。這種用行政手段或者經濟手段強制教師去完成指標的做法,無疑是對政策的扭曲。
(三)執行環境的復雜性
作為教育政策的重要構成部分,職業教育政策在教育活動領域影響著公眾利益。職業教育政策執行作為職業教育政策運行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面臨著復雜的執行環境。職業教育政策所處的外在環境的復雜性,影響和制約著職業教育政策的執行效果。
首先,就政策環境而言,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旨在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文本①。中央政府的政策文本表達出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政策支持。然而,政府頒布的職業教育政策文件中,對同類問題的反復強調,則顯示出政策執行力的不足。例如,199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就提出:“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組織應當舉辦或者聯合舉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边@一法律規定隨后多次出現在政府頒布的政策文本中②。政策文本不斷出現重復內容,不僅反映出政策執行不力的現實,同時說明政策執行環境的復雜性,影響到政策的有效執行。職業教育利益相關主體的多元與復雜,使得政策執行環境更為復雜。
其次,就市場環境而言,正規的學校學歷教育與非正規的企業職業技術培訓相互對立的思維定式,割裂了學校與企業、教育與職業的內在聯系。在辦學過程中,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得到較為充分的關注,而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顯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職業教育的類型單一和同質化。同時,職業教育培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在我國社會階層中一般多處于社會中下層,絕大多數職校畢業生成為薪酬和待遇較低的藍領?!懂敶袊鐣A層研究報告》中指出,職業院校畢業生僅處在第九層[16],他們在工作環境、經濟收入、自身權益保障等方面相對處于弱勢地位,其結果使得職業教育政策執行中遇到一些障礙。
最后,就觀念環境而言,職業教育政策沒有達到預期執行目標,與我國歷史文化傳統長期形成的社會文化心理有關。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講禮儀,與職業教育重技術講應用的實踐價值觀存在著先天不適與沖突。在“道成而上,藝成而下”觀念支配下,職業教育通常被認為是二流教育,社會認可度低。社會大眾在觀念上輕視職業教育,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這種傳統觀念的繼承性使得政策在執行中遇到較大阻力,出現大眾對職業教育相關政策不愿了解或者有意抵制等現象。
(四)政策監督機制的缺失性
職業教育政策執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執行前對政策文本的深入學習和全面解讀,執行中相關部門人員的具體操作和第三方監督評估,以及執行結束后對政策結果的考核和整體性評價。針對政策執行監督這一環節,孟德斯鳩曾在《論法的精神》中警示過權力對人的腐蝕性。他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變的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17]。這意味著必須采取實質性措施,來監督執行人員手中的權力。
目前,我國教育政策執行主體之外還不存在具有獨立監督權力的第三方機構。無論從內部還是外部監測主體看,執行監督主體各自的監督權限較為模糊,缺乏溝通協調,政策執行監督合力不足[18]。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任何一個有效運轉的組織都需要良好的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溝通”[19]。我國現行的公共政策執行機制主要是按照自上而下的執行模式實施,政策執行權力集中于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這種以自上而下為主的政策執行模式使得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社會團體等利益主體參與政策執行的制度化渠道較少且不夠暢通,政府與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良性互動。政策執行呈現出高度分化的科層結構[20],該結構特征使得政策與科層組織之間容易產生摩擦,降低政策的執行力,導致政策執行失效。加之,我國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呈條塊分割式,不同部門以及同一部門內部各執行主體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與協調機制[21]。這容易造成部門之間出現相互推諉、相互指責等混亂局面,給政策的有效執行帶來負面影響。與此同時,職業教育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非政府組織機構、媒體、社會大眾等在政策執行中發揮的組織協調、輿論監督、反饋評估等作用。
(五)執行主體間的利益沖突
利益在政策執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執行主體的內在驅動力?!罢叩男纬蛇^程,實際上是各種利益群體把自己的利益要求投入到政策制定系統中,由政策主體依據自身利益的需求,對復雜的利益關系進行調整的過程”[22]。在政策執行中,不同主體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進行著互動博弈。他們在現實條件下進行各自的策略選擇,同時也會影響到其他利益主體的選擇行為與策略。
經濟學理論中的“經濟人假設”將人看作是有理性的利己主義者,認為個體總是盡可能地利用一切資源來追求自身利益或者效用最大化。與其他類型的教育政策相比,職業教育政策涉及的主體更多且利益關系更為復雜,其主要包括政府(中央和地方)、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相關社會團體、職校學生及其家長等。當出現利益沖突時,不同主體就有可能采取不同手段來維護、補償或者擴大自身利益。因此,在利益分化的格局面前,如果各利益主體都從滿足自身需求、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選擇自己的行為策略,則非常容易導致職業教育政策執行失效現象的產生。執行中出現的象征敷衍、附加利用、殘損截留、替換歪曲、機械運動等失效現象正是不同執行主體在政策執行中對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的極端表現。
與此同時,在職業教育政策執行中,各利益主體的需求不同,政策的價值存在對于各主體的價值意義也會不同。以校企合作政策為例,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就明確提出,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是基于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共同需求,但二者對培養不同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參與積極性和投入力度卻存在較大差異。張俊珍等人(2008)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育動因進行了實證研究,調查結果發現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首要動因是獲得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其次是短期利益,最后才是企業自身的長遠策略[23]。張利癢和楊希(2008)對全國范圍內114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我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同時,企業的規模、所有權結構、文化特征以及對新員工的入職培訓時間等因素對企業是否參與校企合作具有顯著影響[24]。因此,校企合作政策因利益相關主體的多樣化,致使職業教育政策在執行中面臨著多重挑戰。
職業教育政策本身的不完善、監督機制的缺失、執行環境的復雜與執行主體間的利益沖突、執行者綜合素質缺陷及其對政策價值認同不足等原因,是職業教育政策執行失效的主要原因。改變這種情況,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及其關系,使職業教育政策本身以及職業教育現實得以健康發展。
三、提升職業教育政策執行效力的途徑
政策制定的意義在于得到有效執行。雖然追求政策目標的完全實現可能過于理想化,但執行中出現的種種失效現象阻礙了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需要認真反思并加以應對。其中,提升職業教育政策的質量、完善政策執行的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明確利益相關方的權利與責任、強化政策執行主體的培訓,是提高職業教育政策執行力的有效途徑。
(一)協調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關系:提升政策文本的質量
職業教育政策在價值取向上應超越單純促進經濟發展的功利性追求,要將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文價值納入到職業教育目標建設中來。作為教育的一種,職業教育無論多么特殊,都需要符合教育的基本價值訴求,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是職業教育首先要予以重視的。在制定政策時,要將“完滿的職業人”[25]――真善美統一的完滿職業人格的職業人――作為培養目標,以價值理性為主導,實現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協調統一。職業教育決不可僅僅局限于狹隘的技術技能訓練,還應注重其內在的價值理性,強化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契合。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安排等方面關注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和自我實現,立足于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基于這一原則下的職業教育政策才符合教育的本意,才具有正當性、合法性與合理性。職業教育屬跨界教育,橫跨教育與職業、學校與企業、學習與工作等多個領域,培養的是復合型人才。職業教育政策的制定,首先必須打破在企業辦培訓或者在學校辦教育的傳統思維,實現企業與教育的深度結合,政策導向要有利于使學生養成既有人文情懷又有科學基礎、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技能、既有知識儲備又有學習能力的“現代職業人”。在職業教育具體政策制定過程中,引入程序正義的概念,強調政策制定的程序正義性,強化過程正義和結果正義,從而使政策本身具有正當性、合法性、合理性,有利于職業教育實踐的展開。
(二)加強執行主體教育培養工作:尋求政策價值認同
執行主體是政策能否有效執行的關鍵性因素,執行主體的行為方式差異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在將政策文本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中,執行人員的素質結構、價值取向、情感態度、對政策的理解認同程度都會直接影響到政策執行效果。在職業教育政策執行過程中,由于對政策缺少價值認同,執行主體經常受利益驅動而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導致政策失效的現象。當不同主體間產生利益沖突時,需要政策制定者進行適度干預,對政策執行主體進行教育培訓,達成對職業教育政策的價值共識,提升執行主體的政策價值認同感,在保證政策不被扭曲的前提下得以順利執行,進而實現預期的政策目標。
(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機制:構建良性政策支持環境
以職業院校為主體的辦學形態,已經無法滿足職業教育持續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對于學校本位的職業教育,企業為主體的職業培訓更符合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后者強調在工作場所中的工學結合、學以致用。因此,在職業教育政策設計和制定中,要引入市場機制,強化工作場所在培養職業人才中的作用,實現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辦學的社會支持體系,并使多個實施主體協同發力,形成職業教育政策執行的良好環境。信息時代,還需借助網絡等大眾媒體,對職業教育政策進行宣傳、評論、專題采訪,實現對社會公眾的輿論導向作用,提升民眾對職業教育政策的理解和認同程度,為政策的切實執行營造良好的輿論支持環境。
(四)搭建全方位監督體系:完善政策監督機制
目前,職業教育政策執行監控環節還比較薄弱,監控主體主要是利益相關者,缺乏獨立的第三方監督。加之,在行政化的管理體制下,對政策執行的監督與行政權力大小成正相關。因此,亟需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政策執行的監督機制,建立內外溝通、上下結合的監測體系。首先,完善政策監督體系,明確各監督機構的具體職責。通過過程參與性監督、效果跟蹤性監督等不同形式,對職業教育政策執行進行全方位的監督。其次,為保證政策執行的民主,可以充分發揮民間團體組織的監督作用,即建立獨立的第三方監督機制。例如,設立專門的民間監督機構,引入民間評估與反饋,讓公眾意見能夠通過合法、有效渠道反饋給政府的決策部門和職業教育政策的實施主體,為職業教育政策的目標群體提供能夠申訴和表達意愿的制度化途徑,緩解執行中的阻力和摩擦。同時,通過對職業教育政策執行過程的監督,提高職業教育政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并及時、準確反饋執行中的失效現象,保證政策不被扭曲執行。
(五)明確各利益主體的權責:實現互利共贏
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不僅涉及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利益,還涉及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團體的利益。因此,需要準確定位各利益主體及其對發展職業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協調各方利益關系,讓不同利益主體扮演好各自角色,有利于實現互利共贏,才能取得預期成效。職業教育政策首先體現的是國家意志,需要由政府主導方向;職業教育政策的有效執行,需要行業企業積極參與,企業不僅可以興辦職業教育,還可以通過與職業院校合作,改進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途徑和質量。當然,職業院校的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主動執行職業教育政策,并積極與企業聯系,實現合作辦學。因為,職業教育的跨界特性決定了任何單一主體都無法勝任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需求。只有各個利益主體間相互配合,才可能互惠互利,實現多贏局面。
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諸多社會條件的支持,職業教育政策無疑是眾多支持條件中帶有導向與規范作用的支持條件,具有總體規劃與宏觀指導的作用。從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等這些可統計的數據指標來看,通過30年來的不斷改革,職業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從價值取向、功能定位、運行機制、質量提升等深層次結構來看,職業教育改革的成效與社會發展之間還有較大差距,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背景中,中央政府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期望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企業生產的升級換代,并以“中國制造2025”對接以“智能化”為特征的“德國工業4.0”。這種要求職業教育要有完善、可行的頂層設計方案,更要有將其順暢貫徹下去的具體措施。職業教育政策因其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尤其要發揮與政策功能相匹配的作用,從而使職業教育政策執行成為不可不關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