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微觀經濟學最核心的理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合適的教材
民辦本科院校作為一個新興的高校層次,開始的時間并不長,因此,在很多課程教材的選擇上都還是沿用母體學校的教材。比如,筆者學校的微觀經濟學教材一直使用的是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該教材不論從內容上還是體例上在國內的微觀經濟學教材上都是上乘之作。但是對于三本院校的學生來說,該教材內容非常繁雜,內容也比較深,體系嚴密,邏輯性太強,除一小部分學生外,大部分學生難以適應。同時,由于生源的差異,導致課堂教學中,學生理解程度相差很多,給老師教學也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最近幾年市面上的標明針對民辦本科院校的微觀經濟學教材逐年增加起來,但是水平也參差不齊,基本內容沒有太大差別,缺乏特色和針對性。而國外的教材,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相對于國內的教材來說,趣味性強,難度也不大,但是,相對來說邏輯比較分散,也不完全適合中國學生的特點。因此,編寫適合學生的教材對于提高微觀經濟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十分必要。
1.2 學生缺乏經濟學思維方法的訓練
筆者所在的高校,在江蘇省內歷年高考招生中,其錄取分數在獨立學院中始終名列前茅。但是,就學生本身而言,多年的應試教育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在課堂中更希望老師提供結果,然后記住結果,為應試做準備,從而失去了經濟學教學本身的邏輯性的培養和訓練。同時,如果教師推導了各種模型的分析過程,由于在這個過程中使用了一些數學分析方法,對于一些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講,又往往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對微觀經濟學的學習產生厭倦甚至厭惡的情緒,大大影響了學習效果。
1.3 缺乏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環境
微觀經濟學的教材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圖形和模型,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同時,由于學生缺乏現實的生活經驗和生產經驗,從而導致學生很難理解生產論和成本論的相關內容。而我們的教材中的很多案例都是以西方國家的生產實踐為基礎的,大多描述的是西方國家的經濟生活,缺乏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改革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實例。當這些例子中提到的現象和我們國家的經濟現象有所出入的時候,學生就很難理解這其中的差別,也很難理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前提假設,甚至會對理論的正確性產生懷疑。
1.4 教學條件有限,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民辦本科院校由于師資力量有限,一個教學班一般都有100多個學生,從而導致教師對于課堂內容控制力有限,很難組織起規范的案例討論,教師也很難掌握所有同學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另外,由于母體學校的特色,在筆者所在的學校存在著嚴重的重視工科實踐基地建設,忽視經管類實踐基地建設的問題,學校實踐教學條件有限,缺乏具有經管特色的實踐教學基地,從而導致學生只是在課本中學習,而很難具有實踐的機會。
2 改進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建議
2.1 嘗試編寫切合學生實際的教材
編寫一本適合本校學生的《微觀經濟學》教材對于改善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關于教材編寫的方向,可以以現在使用的《微觀經濟學》教材為藍本,刪掉一些對于三本院校學生而言難度較大的內容,從而避免了內容的繁雜性而導致的學生的畏難情緒。例如,可以保留從供求入手,彈性的分析,效用論、生產論和成本論,市場結構理論和要素理論。而對于一般均衡、福利經濟學等相關內容可以合并成一章,簡要介紹,只要學生把握基本內容即可。從大的框架下可以增加相關的教學案例,如每個章節前面增加導入案例,引導學生思考。每章結束后,添加一兩個案例或相關的事件,引導學生用本章學過的內容來解決這些問題。每一章的內容中,大部分知識點應配有相應的簡單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每章結束后,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并配合相應的題目加以鞏固。
2.2 實施互動式教學
相比于一本、二本學生而言,三本的學生雖然學習基礎較弱,但是,學生相對比較活躍,動手能力也比較強,一旦激發起他們的興趣,他們是有能力配合教師完成教學過程的。
2.2.1 適當分組
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組,一個班100多個人,教師很難顧及到所有的學生。教師可以把10個左右的學生分成一組,每一組設一個組長,上課時候要求同一小組的同學坐在一起,組長也可以輪流,這樣,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就會變得順暢許多。
2.2.2 把互動教學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
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關鍵在于互動式教學的設計,把互動式教學方法滲透到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的布置中等各個教學環節。
在預習階段,教師可以把相關的案例提前發給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要求各個小組按照案例內容回答相關問題。在課堂上,按照學生對案例的理解以及對于問題的回答,給各個小組相應的分數,建立起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案例的選取,教師應該盡量選擇當下的熱點問題,因此,教師應當經常更新案例庫,保持案例的新鮮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考慮一例到底,用一個案例講述相關的知識點,這樣教師也不需要把每個知識點涉及的新的案例講述一遍,節省了教學時間,學生也對案例的印象更加深刻。另外,也可以采用短小精悍的案例來說明相關問題。如講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時,書上吃饅頭的案例對于南方的學生來講其實并不合適,因為他們很少吃饅頭??梢杂皿w育課后喝飲料來說明,剛開始時候喝一口都覺得很解渴,當一瓶飲料快喝完的時候,再喝一瓶就沒什么感覺了。再比如,在講授邊際替代率遞減規律的時候,可以舉交換商品的例子,實踐表明,學生聽了以后,直觀感受很強,對知識點的印象也很深刻。在每一章結束或者某一小節結束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相應的社會調查,這種社會調查可以是實地的調查,比如了解本校學生對某種產品的需求,考察影響因素,每一種因素如何影響了需求。也可以是查找相關的數據資料,例如,哪些因素影響了住房市場的價格?如收入因素可以查找相關的統計資料,用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引導學生使用統計數據庫,使用統計工具。從互動教學的形式來看,教師可以采取分組討論,學生獨立演講,課堂辯論等形式,從而達到豐富課堂教學的目的。當然,前提是教師要提前布置好規則,做好設計。
2.3 優化考核方式
2.3.1 強化平時分的統計
筆者所在學校,幾乎所有課程都是用三七開的分值比重,即平時成績占30%,卷面成績占70%。但是在考核過程中,絕大多數老師的平時分數給的都十分隨意,學生分數較低,就把平時分提高一點,這導致了很多學生認為,只要平時不逃課,或者幾乎不逃課,老師就會把平時分都給滿,從而產生了一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平時分的學生。這嚴重降低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影響了教學效果。
針對這種現象,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嚴肅平時分的計算方式,比如教師要對學生充分熟悉,這種熟悉建立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觀察和關注上。每一次課堂討論都把平時分公布出來,獎懲要嚴明,考試前公布所有同學的平時分數,增加透明度,從而避免學生渾水摸魚現象的產生。
2.3.2 對試卷形式進行調整
根據各自教學中的具體情況設計題型。傳統的考試中往往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而忽視用基本原理解釋經濟現象,忽視基本原理的應用。筆者認為,在試卷的設計中應該提高應用部分的比重,適當降低計算的部分。微觀經濟學最核心的不是要學生算,而是要學生掌握經濟學的思想和靈魂以及應用。
3 小結
獨立本科學校的學生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在微觀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這些學生的特點,設計相應的實踐與互動環節,編寫具有針對性的教材,調整考核方式,從而達到提高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 呂文慧.淺論微觀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改革[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1): 117~120.
篇2
1、可將深奧的理論通俗化
《西方經濟學》對于大多數大一、大二的本科生來說是一門抽象、深奧、邏輯極為嚴謹、思維極為縝密的課程。在過去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很多商科院校的任課老師對教材的鉆研很深,講解也很嚴謹、準確,但課堂教學效果仍不理想。原因是沒有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近年來,湖南的一些商科院校的《西方經濟學》教師,通過案例教學將抽象、深奧的理論形象化、通俗化,大大地提高了《西方經濟學》課堂教學的質量。本人也在案例教學中獲得了較多的體會,如筆者在講解博弈論時,運用了案例“過路客和回頭客”來闡述賣者和買者在信息對稱和不對稱情況下的交易行為。案例指出:一個湖南人在三亞買水晶眼鏡和一個海南人在三亞買同樣的水晶眼鏡的價格是不一樣的。經商者出售給“過路客”的商品與“回頭客”的商品往往是同貨不同價,或同價不同貨(質量不同)。出售給“過路客”的商品,要么高出當地售價,要么是質量低一檔,即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交易行為。而賣給“回頭客”的往往是當地市場價或當地消費者熟悉的商品。即信息對稱下的交易行為。同時借題發揮,進一步闡述,信息的對稱是通過重復博弈形成的。學生在案例分析的啟發下,比較容易地理解了“信息不對稱”和“博弈”的概念及和兩者的關系,以及博弈的內容。
2、有利于將分散的課程元素進行整合,幫助學生從體系上掌握基本原理
如案例“汽油價格與汽車的需求”綜合了單個商品(汽油、汽車)的需求規律、互補商品的需求規律、替代品的需求規律以及互補商品的需求交叉彈性等原理。通過對這一案例的分析,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掌握了需求規律和彈性理論。
3、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講解“谷賤傷農”時,運用了自編案例“柑橘的豐收與橘農的損失”成功地解釋了經濟實踐中看似矛盾的現象,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在常規思維下被認為是“悖論”的經濟學原理。同時,借題發揮,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關注社會,將理論很好地與實際相結合。
4、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經濟問題,提高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
從教學這一狹義的范疇來看,似乎案例是為經濟理論服務的,但實際上,經濟理論本身就是為經濟實踐服務的,案例反映的是經濟社會實例,因此,通過案例教學,一是可以幫助學生弄懂經濟學原理,二是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學知識來解釋、解決經濟社會中的現實問題,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二、編寫《西方經濟學》案例應注意的問題
1、《西方經濟學》案例的構成要素要完整
《西方經濟學案例》應由題目、資料、問題和案例分析四個部分構成。其中“題目”,即與所講解的原理相關的事例的名稱;“資料”,包括例證(事件)中的時間、數據、人物、文獻等;“問題”,就是根據案例中涉及到的疑問、矛盾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針對案例本身揭示的疑問或矛盾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如針對案例“1988年旱災對于美國農產品供應的沖擊”。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運用供求理論分析旱災造成玉米、黃豆、小麥、大麥和燕麥的產量下降導致價格如何變化?(2)玉米、黃豆、小麥、大麥和燕麥價格上漲將導致畜牧產品的供給量、畜牧產品價格以及相關肉類產品的價格如何變化?并分析其原因。(3)政府應采取什么措施保證畜牧產品和相關肉類產品的持續供給?而對于有些綜合性較強的案例,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此案例涉及到哪些相關的西方經濟學概念和理論”。目的在于讓同學們將案例中的疑問和矛盾與西方經濟學原理緊密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鞍咐治觥本褪沁\用西方經濟學原理,借助圖形、數學模型等工具分析解決案例中的問題。
2、《西方經濟學》案例的編寫應力求恰當、準確、經典、精練
所謂:“恰當”,指案例的內容必須與所闡述的原理吻合,要做到通過一個案例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相關深奧的經濟學原理。如果舉例不恰當,就會讓學生知所云,不得要領,將會適得其反?!皽蚀_”是指文字表達要準確,事例(事件)的闡述要清楚,因果關系要符合邏輯,數據材料要到位?!敖浀洹敝赴咐哂休^強的代表性。應從以下幾方面打造案例的經典:一是常理和公認的邏輯相悖的事件,特別是與權威的預言和論斷相悖的事件。二是現行政策明令禁止而又不斷發生和廣泛存在的事件。如一經濟雜志中題為“民間金融的生與滅”,就是一個經典的宏觀經濟案例。案例選取了溫州非正規金融部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故事,來闡述政府政策與民間金融的矛盾。三是充滿內部矛盾、存在相互沖突、看似無法解決的事件。這樣的事件必然是復雜曲折、跌宕起伏,選擇這種事件作為案例,就會使所描述的故事生動具體,活靈活現,引人入勝。如筆者在一些相關的經濟文獻中閱讀到的張帆關于民航改革的故事,陳宗勝關于天津雞蛋價格管制的故事,光關于山東惠民“大市場”要滅“小”市場與浙江義烏小市場變成大市場的案例,都是很經典的?!熬殹笔侵赴咐钠灰诉^長,文字要簡明扼要。這個問題在《宏觀經濟學》案例中比較突出。如筆者在以前的案例教學中采用過“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20世紀最后2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等,都是一些篇幅長、內容涵蓋面廣的案例。因此,在分析此類案例之前,我都將其做一些必要的刪節整理,既葛清了線索,又減少了篇幅。
3、《西方經濟學》案例的選擇和編寫應兼顧中西方文化特色
既然是西方經濟學,就應該有西方特色。而作為經濟學原理,可用于分析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現象和解決其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因此,在采集和編撰案例時,應兼顧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如編輯消費者行為案例時,可結合中西方民俗,點染一點民族文化的色彩。如由筆者編撰并引用到課堂中的“法國的酒文化”、“中國的美食文化”、“麥當勞的文化戰略”等,都是文化色彩很濃的案例,將這類案例注入到《西方經濟學》這種極其嚴謹縝密的課程中,無異于一種活性元素,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西方經濟學案例應緊密聯系我國經濟社會中相關的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
如2007年末至2008年初我國以及“5?12汶川大地震”,都是國人關注的焦點,因此,在講授微觀經濟學第二章時,筆者編寫了案例“2007年末至2008年初南方發生冰雪災害對食品供應和物價的影響”,通過這個案例,有效地將案例與供求規律緊密地結合起來,既提高了《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應用性,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以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5、《西方經濟學》案例應力求通俗,并講究趣味性
從普遍現象來看,北津學院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稍微差一點,因此,應更多地注重案例文字的通俗和內容的趣味性。如上文述及到的“麥當勞的文化戰略”、“籃球比賽與市場競爭”、“過路客和回頭客”等都是兼具通俗性和趣味性的案例,在《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廣受學生的好評,較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
6、應注重版面設計的藝術性
在以往的案例教學中,更多地注重案例的內容,而忽略了視覺藝術,因此,《西方經濟學》任課老師應在科學設計案例內容的同時,加強案例版面設計的藝術性,在構圖、色彩、動畫等方面著力創新,以增強視覺效果。力爭在短期內將《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推上一個新臺階。
7、案例分析要簡潔、貼切、形象、生動
案例教學最本質的意義是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引導學生解讀抽象、深奧的原理。因此,第一,進行案例分析時應運用最簡潔、最準確的語言概括案例的內容,將最核心的內容與相關的課程內容貼切地聯系起來,準確地解讀經濟學原理。第二,講解應生動形象,切忌照本宣科。把握以上兩點才能讓學生印象深刻,達到案例教學的預期效果。
8、應注重案例形式的多樣化
最好能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形式的案例。如講解一些經濟指標時適合運用一些塊狀或柱狀圖形;講解消費者行為理論(即效用論)時,除了文字案例外,還可運用圖形(如某些品牌商品)或聲像、動畫,用于演示消費者的購物等消費行為;講解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內容時,可播放相關的會議錄像片段,或播放一些名人、權威人士的講話錄音。但是,無論哪種手段,都應組合得當、緊湊有序,重點突出。總之,應盡量有機地采用多樣化的手段,增強視聽效果,增強案例教學的感染力,推進案例教學上臺階、提升案例教學層次。
三、開展《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第一,師資條件。任何一個商科院校應有一支比較穩定成熟的《西方經濟學》教師隊伍。一是《西方經濟學》教師應諳熟教材,能貫通教材的體系、框架、原理,在教學中能自如地將案例與相關的經濟學原理相結合。二是具有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如制作多媒體課件、操作電腦等基本的電子設備。三是《西方經濟學》教師具有敏銳的思維和觀察力、有獨到的見解。四是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并能勤于探索,不斷出新。
第二,技術設備。21世紀高校的課堂,應配備起碼的視聽設備。包括電腦和屏幕、功放機、話筒等。
第三,資料儲備。僅僅有圖書資料還不足以支撐《西方經濟學》案例的教學。因此,除了圖書資料外,還必須儲備相當數量的聲像資料。
第四,教學軟環境支持。開展案例教學首先需要科學公平的激勵機制。開展案例教學需要各位老師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大量細致的工作,包括案例的收集、整理、編寫、制作等,如果沒有科學公平的激勵機制是很難開展起來的,即使開了頭也難以持續。激勵的方式不是簡單的物質刺激和表揚,更重要的是對教師勞動的尊重。如對做出貢獻的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懷和鼓勵,除適當的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外,還應該優先給其提供外出學習、調研的機會。其次是有序的管理機制。包括案例教學的組織分工、督促、檢查、評比等。再次是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開展案例教學需要購買各種圖書以及聲像資料、需要主持或參加會議、調研等,沒有一定的經費資助是辦不到的。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學習與教學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 盛洪:現代制度經濟學[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
篇3
企業管理中所涉及的要決策的問題是很多的。比如人事決策、組織決策、財務決策以及銷售決策等。管理經濟學涉及的是與企業資源合理配置有關的經濟決策。管理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應用學科,產生于西方,其誕生的標志是1951年美國學者喬爾•迪安教授的著作《管理經濟學》的問世。以后出版的較有代表性的著述有:美國學者海因斯的《管理經濟學:分析和案例》、帕帕斯和布里格姆的《管理經濟學》、特魯特夫婦的《現代美國管理經濟學》等。管理經濟學的歷史不長,47年不過是“彈指一揮間”。可這門學科卻傳播迅速,影響深而遠??傊?我們探索的目的在于使現代管理經濟學離開傳統管理經濟學,貼近經濟學的原有位置,而向管理實踐和現代管理學理論貼近。
決策就是選擇,就是在許多可行方案中選擇最優的方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管理經濟學也就是研究如何對可供選擇的方案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找出最能實現企業目標的方案,即最優的方案的一門學科。為了保證決策的科學性,決策工作者必須按照自身的規律有順序地進行,通常把管理決策過程分為七個步驟:確定目標,界定問題,找出導致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可供選擇的方案,手機和估計數據,對各種可能的方案進行評估從中選出最優的方案,實施和監控。
“一切皆有可能”為李寧公司的標語,一年前的8月8日,在公司創始人沿著國家體育場鳥巢屋頂飛奔數十分鐘后,全世界好像一下子都知道了Li-Ning 這個名字,《華爾街日報》稱這或許是奧運史上最成功的一則免費廣告。
這家資產高達60億美元的中國公司的目標一直是要在中國乃至世界與耐克與阿迪達斯公司一爭高下。但現實是,耐克和阿迪達斯在先后超越李寧之后,從2004年開始就一直牢牢掌控著中國市場占有率前兩名的位置。從管理學的角度分析,作為曾經占據中國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國有運動品牌,李寧現在多少有點尷尬。阿迪達斯搶走了在家門口舉辦地奧運會主贊助商的機會,盡管贊助央視主持人、創始人參與火炬點火吸引了一些眼球,但錯過借助奧運會實現國際化躍升的機會還是讓人惋惜,它還必須避免過度與民族性聯系在一起――與耐克和阿迪個性化、時尚的品牌塑造相比,過于依賴李寧個人影響力的品牌形象,或者過度渲染自己是本土民族品牌的一面旗幟,只會讓消費者產生品牌形象老化的聯想;在籃球和足球的主流體育裝備市場領域,李寧的品牌并不強勢,消費者很難對李寧品牌做出消費意識的鏈接。
2009年4月23日,李寧在北京新國展與國家羽毛球隊舉行了盛大的簽約儀式。在此之后,李寧明確羽毛球將作為李寧品牌未來最核心的運動項目,公司在此基礎上著力發展跑步、時尚運動裝備、籃球、足球等業務。這被李寧公司視為一次戰略意義上的重大轉型,在于耐克、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經歷了多年的競爭后,李寧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李寧出乎意料沒有選擇籃球和足球兩個主流市場,而是選擇專業羽毛球領域。在4月23日李寧與國家羽毛球隊合作簽約儀式上,它的管理者說,羽毛球將作為李寧公司獨特的DNA,作為與競爭對手的區隔,幫助李寧實現本土超越競爭對手,走向國際化。
李寧公司的選擇充分地說明了管理經濟學在實際中的應用,它是經過嚴密的分析和論證后得出的科學結論。在2002年確立“專業化+跨界運動”風格后,李寧就一直試圖謀求在某個專項領域成為領導者,并先后在體操、跑步、籃球和羽毛球領域進行嘗試。但體操還不具備商業化的條件,跑步缺少專業含量,而在最能體現運動品牌激情、速度和技術的籃球和足球領域,分別有強大的耐克和阿迪達斯把守。李寧在2008年底給管理層的一封信中說,他目前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怎么樣才能把產品做得更好,有理由相信,有了正確的管理經濟學理念指導,李寧公司一定會走得更遠。
戰略管理大師波特以“競爭三部曲”開拓了企業競爭戰略研究的廣大領域。他以“產業結構――企業行為――經營績效”為基本理論范式,提出“價值鏈”、“五力競爭模型”,以及成本領先、目標集中、差異化三種基本競爭戰略。波特的理論適應了20世紀80年代同質化需求較高、大規模生產作業較為普及等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其理論有三個顯著特點:首先,將企業內外部環境分析拓展到產業結構方面的分析。其次,應用“價值鏈”將企業的整體優勢創造活動分解為戰略性相關的價值增值階段。最后,該理論核心內容就是對產業內企業之間競爭關系的分析。21世紀,全球經濟進一步發展,知識和信息更加暢通,新興產業和企業接連不斷出現,消費者需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長期看,企業應當把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市場,李寧公司更應該加強內部管理與外部控制,發揮比較優勢,增強核心競爭力。
篇4
近年來,我國乳業發展迅速,由一個貧奶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產奶國,奶牛養殖業和乳制品加工業也分別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的畜牧產業和食品加工產業。內蒙古是我國傳統的畜牧業大省,近年來乳品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競爭優勢,表現在奶資源的擁有、牛奶的生產能力、資本實力和技術水平等方面。同時,涌現出了以“伊利”和“蒙?!眱纱笃髽I為代表的大型名牌企業,在帶動產業擴張、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民族產業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乳制品供應鏈的不斷延伸和行為參與人的日趨復雜,乳業的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從光明回收奶事件到三鹿毒奶粉事件等,乳制品質量安全事故頻發,嚴重的打擊了消費者對乳制品質量安全的信心。
1.信息不對稱對乳制品也(食品業)的影響
1.1 信息不對稱理論的發展
2001年10月10日美國的喬治·阿爾克洛夫(George Akerlof)、邁克爾·斯彭斯(A.MichaelSpence)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同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提出的“信息不對稱”理論揭示了當代信息經濟的核心,對市場交易行為和市場運行效率的研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信息不對稱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經濟學家GeorgeAkerlof在《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的逆向選擇問題的開創性文章《“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echanism)為標志(劉合翔,2004)。阿爾克洛夫在舊車市場模型中對逆向選擇問題進行了分析,闡述了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是市場失靈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對稱理論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經濟學基礎。
1.2 信息不對稱對乳制品業(食品業)的具體影響
信息不對稱增加了市場的風險,同時也加大了市場交易成本,高質量企業通過廣告等發送信號需要增加成本,又由于食品市場是一個細分的市場,食品的生產量大、地域分散,食品安全責任的可追索性差等,質檢部門不可能獲得食品所有的質量信息,因此檢測成本高、速度慢,同時政府監管部門也可能出現“尋租”現象,因此政府的監管成本很高,嚴格的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體制會導致較高的產品成本。
周德翼等(2002)分析了食品安全管理中四個方面的信息不對稱:一是食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市場不能提供生產者改善品質的激勵。二是生產者和政府規制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政府檢測的成本高、速度慢、食品分散生產、地域分布廣、食品安全責任的可追溯性差,實施完全監管的成本高。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缺乏有效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與手段,只追求食品的數量。三是委托人與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下級管理者的管理行為難以被監控,在缺乏有效激勵約束機制的情況下,下級管理者可能因個人或地方利益導致管理上的失職。四是政府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政府的食品安全信息不能被迅速、有效地傳遞到消費者,消費者缺乏對相關食品的安全信息。
1.3 針對信息不對稱的解決措施
國內學者從信息不對稱理論出發,研究了中國食品市場上的政府監管問題。王秀清等(2002)建議從食品產業鏈整體出發成立一個能夠協調各個涉及農業和食品部門的全國統一機構,最終促進食品質量信號的有效傳遞,確保農產品安全。政府對食品市場的管制方式應逐漸轉向對質量信息的管制,通過強制性信息披露、控制企業的自主披露、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對提供信息給予補貼等方式建立質量信號傳遞機制。周德翼等(2002)研究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與政府監管機制的問題,并指出政府可以結合市場準入、檢驗監督和安全標識三項制度節約信息揭示和管理的成本。
周文成(2009)對政府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上的責任進行界定,認為政府不是萬能的,需要平衡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加強信息體系建設、強化食品安全教育、充分發揮第三種力量的監管作用等。
2.博弈論在政府管制方面的應用
2.1 博弈論簡介
博弈論譯自英文Gametheory(或ThcoryofGames),其字面意思是游戲理論或者說來自于游戲的理論,實際上博弈論就是起源于對賭博、棋和撲克等一類游戲的數學研究。其又稱對策論、游戲理論或策略運籌學,作為一門數學分支,從方法論的角度幾乎改變了整個微觀經濟學。它研究決策主體之間行為發生直接相互作用時候的沖突和合作以及決策均衡問題,包括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兩種類型。博弈論的基礎概念具備3個最核心的要點:參與人、戰略空間和支付結構,在典型的支付結構中,個人效用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依賴于他人的選擇,個人的最優選擇是其他人選擇的函數,也就是說,參與人之間的行為和利益是相互牽連和相互制約的。博弈論已經在政治、經濟、外交和社會學領域有了廣泛的應用,它為解決不同實體的沖突和合作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方法。
篇5
enterprise/firm/theory of the firm/knowledge integration/evolution
【 正 文 】
澳洲莫納什大學的楊小凱教授1994年發表了“企業理論的新”的論文[1],比較詳細地描述了自科斯1937年的經典到90 年代初這段時期內企業理論的發展,并著重探討了“剩余權”的理論含義及其對改革的意 義。毫無疑問,楊小凱的這篇論文對企業理論是一個很全面的概括,并指出了其前沿所在,這對于了解企業理論的新進展的確很有幫助。但是,近些年來,企業理論又有了很大的發展,許多學者相繼提出了基于知識的企業觀點,逐步形成了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這是一種建立在不同的假設條件下,走出理論體系相似的企業理論。因此,現在看來,雖然不能說楊小凱所歸納的企業理論新發展已經過時,但是對其進行補充是必要和有益的。
一、企業理論的演進過程
企業理論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核心, 它的可追溯到古諾1838年的論文。一百多年來,企業理論的演進過程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即新古典企業理論和企業理論。下面就是對這兩大階段的簡要回顧。
1.新古典企業理論
新古典企業理論的基礎是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由于新古典微觀經濟學利用最優決策理論進行了經濟,它的假設是完全理性和利潤最大化,在這種假設下,企業內部的運行被視為一個黑箱,企業唯一的功能是根據邊際替代原則對生產要素進行最優組合,從而實現最大的產量或最低的生產成本[2]。企業為了實現最大利潤, 必須按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進行單一產品的產量和價格決策。
新古典企業理論實際上不是真正的企業理論。因為它沒有回答有關企業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企業為什么會出現,企業內部是如何運行的,企業是選擇生產還是從外部市場購買,它僅僅是利用局部均衡分析預測企業在輸入市場的購買決策和輸出市場的供應決策。
由于新古典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種靜態優化理論,它隱含地假定人的利益是和諧一致的、產權界定清晰、零交易成本、人具有完全理性等。這些隱含假定決定了新古典企業理論存在一些缺陷[3], 它無法解釋企業內部組織及企業范圍的整體布局;無法解釋企業中的一般契約關系;也無法解釋企業績效與國家經濟效益之間的聯系。總之,新古典經濟學的傳統理論假設前提阻礙了企業理論的發展。
2.現代企業理論
一般認為,科斯(Ronald Coase)在1937年發表的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標志著現代企業理論的誕生。在該文中,科斯利用交易成本的概念解釋了“企業為什么出現”這一被新古典經濟學家所忽視的簡單問題??扑拐J為,市場和企業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分工的辦法,二者具有互替性,企業的存在是由于它能節約市場的交易成本,所以交易成本的差別是企業出現的真正原因。但是,企業不能完全代替市場,也不能無限擴大,企業的邊界是由企業內部行政管理費用與市場費用相比較來決定的。遺憾的是,從3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幾十年內人們對科斯的這種新觀點“引而不用”,企業理論未能得到實質性的進展。
80年代以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出現了兩個明顯的分支,一是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nlson)借鑒有限理性的假定,假定人具有機會主義傾向,提出了資產專用性概念,證明事前的合約是不完全的。二是張五常、楊小凱加以發展的間接定價理論,張五常在1983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企業并不是用非市場方式代替市場方式,而是用勞動市場代替中間產品市場。因為中間產品直接定價和直接交易會產生極高的交易成本,而勞動市場的交易成本相對較低,企業的出現就在于用交易成本低的要素市場代替交易成本較高的中間產品市場,中間產品通過企業獲取的收益相當于對其進行間接定價[2]。
以阿爾欽(Amnen Alchian)和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 )為代表的產權理論主要是分析企業內部的激勵結構問題[4], 它是科斯在產權、交易費用和外部性等方面成果的發展。該理論認為,企業的實質是一種團隊生產方式,在團隊生產中,一個人工作的努力程度會他人的效率,因而一個監管生產的人成為必要。在這種背景下,他們提出了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剩余索取權”的概念。
現代企業理論除了上述核心內容,重要組成部分還包括企業契約理論和委托——理論等。
二、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的主要觀點
近年來,現代企業理論隨著知識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作用的日益提高,逐步出現了新的發展。這一新發展得益于把企業看作是一個知識庫的重要命題[4],也就是說,出現了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 它來自技術管理、創新與信息經濟、基于資源的理論和組織等最新研究成果。在理論層面上,潘羅斯(E·Penrose)、阿羅(K·Arrow)、哈耶克(F·A·Hayek)及其他學者的知識中心論,由于演進經濟學家尼爾 森(R·Nelson)與溫特(S·Winter),以及認識論學家波蘭伊(M·Polanyi)等人的貢獻而得到極大的豐富[5]。
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與新古典企業理論和現代企業理論根本不同的解釋[6]。
·企業為什么存在;
·企業的邊界是如何決定的;
·企業中協調的本質是什么;
·企業的組織結構意義,即層級和決策權分配的意義是什么。
1.企業為什么存在
德姆塞茨(1991)認為,企業的存在代表一種對知識經濟學基本非對稱的反應,知識獲取比使用需要更強的專業化,因此,生產需對處理許多具有不同類型知識的個體專家進行協調。但市場不可能確保這種協調作用,因為市場無法面對:(1)穩含知識的不可流動性;(2)潛在購買者占用顯性知識的風險。這樣,企業作為生產產品和服務的機構而存在,因為這種機構能夠創造使多個個體整合其特有知識的條件。
這種把企業的作用看作是整合知識的機構的觀點與科斯-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企業理論是很不相同的,交易成本企業理論認為企業存在是因為它們能夠避免同市場交易相關的成本;而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則關心與特殊交易類型(包括知識)相關的成本。然而,最根本的差別在于,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強調企業是管理團隊生產的組織,而非交易的機構。Ghoshal與Moran(1996)認為,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核心優勢不是簡單地避免交易成本,而是以與市場很不相同的邏輯控制某種特定經濟活動的獨特優勢[7]。
2.企業的邊界
如果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整合大量個體所擁有的特殊知識(因為這樣的整合不能通過市場來有效地進行)。那么,由什么決定企業的邊界呢?;谥R的企業理論根據知識利用的相對效率來分析企業的垂直和水平邊界。
德姆塞茨在1991年解釋了企業在垂直邊界[7], 如果市場能有效地轉換產品而轉移知識缺乏效率,如果在生產階段B需要使用階段A所利用的知識,則生產階段A和B的垂直連接將被整合在同一個企業中。另一方面,如果階段A和輸出不需要使用階段A所利用的知識就可在階段B 來進行處理,則階段A和階段B能有效地通過由市場界而相聯系的獨立企業來進行。
企業之間的水平邊界出現在產品與知識群體的空隙中。許多知識并非要求產品的特殊性,而是要求范圍經濟。因此,有效的知識利用要求多產品企業和企業的知識領域與其產品領域相一致。一般來說,完美的一致性是不存在的,因為企業的知識領域并沒有完全被其提供的產品所利用,反過來,產品生產所需要的知識也不可能全部從企業中獲得。這樣,為了實現知識的充分利用,經濟中便出現了反映產業特征的產品——知識包(bundle)[6],其中小包表示個體企業, 不同的產品——知識包決定了企業的水平邊界。
3.企業中的協調
企業中的協調是企業理論的重要研究內容,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最顯著的特點在于對企業中的協調提出了嶄新的觀點。傳統組織理論認為組織的基本任務就是協調多個專家的努力?;谥R的企業理論強調,實現有效的協調是企業的一個主要任務。在協調理論的研究上,勞倫斯和羅斯齊(Lawrence and Lorsch,1967 )把協調看成是組織內部目標沖突的解決[8]。
傳統組織理論對于協調的研究著重于作為基礎結構的層級,因為復雜活動的組織集中于權力關系,合作的實現是通過幕僚程序的垂直影響?;谥R企業理論已有的研究結果認為,如果大部分與生產有關的知識是隱含的,那么知識在組織成員間的轉移將是極其困難的。如果生產要求整合許多個別的專家知識,那么效率的關鍵是在組織成員通過交叉學習使知識轉移最小化的條件下實現有效的整合?;谥R的企業理論有希望作出較大貢獻的就是對企業中協調的分析。
4.組織結構
上述把企業作為知識整合的機構的觀點,對企業內部結構有重要意義,一是層級的作用;二是決策權的分配。
(1)層級的作用
組織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在組織所包含的許多個體中實現有意義的、協調的行動。這個問題有二重性,一是純協調問題;二是合作問題。即使協調的技術問題可以解決,分歧的個體目標應如何解決呢。層級就是作為有效地解決個體分歧目標的機制而出現的。層級對于協調一個包含多個特殊單元的復雜系統是一種有效的機制。
基于知識的企業觀點認為,如果高層次決策依賴于低層不流動的知識,那么層級就會 降低高層決策的質量。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生產(包括生產決策)需要許多類型知識,如果這些知識存在于許多個人之中,并且整合機制僅包含相當少量的個體,那么,什么樣的組織結構是可行的。最近幾年流行的基于團隊的結構,實際上是對缺乏效率層級的一種改善,基于團隊的組織的實質是通過直接接觸個體專家能夠最有效地實現協調。如果專家協調者(管理者)不能利用必需的專家知識,他們就無法有效地協調。
(2)企業中決策權分配的意義
企業中決策權分配的意義與層級在知識整合中的作用有關。傳統的企業理論認為,企業的所有者擁有決策權,作為所有者的代表,董事會把決策權授予高層管理人員,然后管理者依次向下授權給各層級?;谥R的企業觀點對決策權分配作出了新的解釋。
第一,關于決策權與所有權的關系。如果企業的主要生產資源是知識,而且知識存在于個體雇員之中,那么雇員擁有大量的企業資源,企業同雇員簽訂合約是為了使用那些知識資源。然而,雇傭契約不像實物資產,它無法明確規定企業對雇員知識資產的所有權關系,如果決策權由所有關系授予,且如果企業資源由股東和雇員共同擁有,那么管理的決策權由股東或董事會向下授予,由雇員向上授予。
第二,關于決策與知識的關系。決策的質量決定于其所依據的相關知識。如果與某一特殊決策相關的知識能集中于組織的某一點上,那么集中決策是可行的,但轉移與積累知識的能力由于知識類型的不同而不同,顯性知識是可轉移的,但不一定要集中于某一點上。特殊知識(包括無法以統計形式積累和分析的隱含知識與顯性知識)是轉移成本很高的知識。因此,即使決策所要求的知識是集中的,根據隱含性經驗知識所作的決策可能是分散的。
三、組織創新與管理創新:競爭的必由之路
通過對企業演進過程的回顧,我們了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在一些關鍵方面與新古典企業理論及企業理論的重要區別。概括起來,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認為:企業主要是作為整合知識的機構而存在,它能把存在于個體中的特有知識整合成產品與服務,并降低知識交易的成本;知識利用的相對效率決定了企業的垂直與水平邊界;協調是企業內部目標沖突的解決,企業的首要任務是為知識整合建立起必要的協調;層級對于協調一個具有多個特殊單元的復雜系統是一種有效的機制;有知識的雇員擁有大量的企業資源,決策權由雇員自下而上授予,決策的質量取決于作出決策所需的相關知識,知識的屬性決定了決策是集中的還是分散的。
顯然,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對新古典和現代企業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它必將引起企業管理的一場革命,企業管理將進入適應知識要求的,以擁有知識資本的人才作為管理核心的“知識管理”新時代。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組織創新與管理創新是企業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增強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組織創新就是要建立能有效整合知識的企業組織,這是一種把與企業有關的人和企業內部的人用聯結起來的型組織,該結構能最充分地利用知識并再生知識,使企業具有活力。在知識經濟時代,管理的核心任務是建立一種智力基礎設施,使知識能夠彼此聯系并發生作用。所以,管理創新的目標就要建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要求的管理體系,以知識為紐帶,將人力資源、信息技術、生產過程、市場開發乃至企業的經營戰略等協調起來,形成一種能夠創造、使用、保持、更新以及轉讓知識(智力)的全新的管理模式,使整個企業的生產經營高效地運作。未來的企業將主要通過知識而不是有形的物質資源進行創新的管理來獲取競爭優勢,求得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從理念上突破新古典主義的禁錮,把企業看作是整合知識的機構,從而為企業的組織創新與管理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谥R企業理論所包含的一系列新觀點及其引發的企業管理革命,對我國的企業管理具有重要指導和啟迪意義。當前我國企業正處于轉型時期,普遍需要一種有效的管理新思維和新,從這個角度看,只有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才能滿足這種需要。因此,知識管理是我國企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進行管理革新的必然選擇。
【】
[1]楊小凱.企業理論的新發展[J].經濟,1994,(7).
[2]符正平.西方企業理論研究中的三大研究綱領[J].經濟研究學術動態,1998,(3).
[3][丹麥]尼古萊·J·福斯,克里斯蒂安·克努森編,李東紅譯,企業萬 能:面向企業能力理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4]Alchian. A. A. and H.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C].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62:777-795.
[5]Spender J. C. and R. M. Grant. Knowledge and the firm:over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WinterSpecial Issue):5-9.
篇6
經濟非均衡 二次調節 所有制改革 轉型發展 道德調節
一. 引 言
在中國自七十年代末期以來的以漸進式制度變遷為特征的市場化進程中,歧見紛紜的經濟學家們以其各自的知識背景和社會立場為我們展示了豐富精彩的經濟改革理論,形成了眾多的思想流派,使得經濟學成為中國社會科學中最為繁榮活躍的領域。這些思想,映射著中國的經濟學者在深刻反省傳統經濟體制和理論范式的基礎上所經歷的艱辛而勇敢的探索軌跡,攜帶著鮮明的時代轉折的印記;盡管這些思想家們也許并未形成縝密而成熟的理論體系,然而他們獨特的理論進路和富有創新色彩的思想必將在經濟思想史上留下值得珍視的篇章。事實上,中國經濟學家在經濟發展理論、經濟增長理論、比較經濟體制理論、制度經濟學理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正在受到國際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如何對中國從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極具民族特色的變遷路徑進行合乎邏輯的理論闡釋,如何為中國的經濟改革尋求和選擇一種社會成本最低的推進戰略,一直是中國經濟學家們試圖解決的兩大問題。對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理論前提、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張上迥然相異的思想派別。其中有以強調價格體系的全面改革從而建立競爭性市場機制為理論核心的“協調改革派”,有從中國非均衡的經濟現實出發、強調企業改革優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而重塑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場主體的“所有制改革派”,有把改革宏觀管理體制作為研究重心、把轉換政府職能作為改革中心環節的“宏觀改革優先派”,有以穩健見長的、主張把雙重體制模式的轉換和雙重發展模式的轉換相互銜接有機協調的“寬松學派”,有以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兩權分離理論為其理論基礎的“經營權主導改革派”,有將如何明晰企業產權作為研究重點、主張通過產權制度變革改造傳統體制、重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機制需要的微觀基礎的“產權改革派”,有借鑒西方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分析工具和范疇、從制度變遷和制度創新的視角來研究改革的“制度學派”,不一而足 。這些極具政策意味的改革理論經歷了學術上的激烈紛爭和與現實經濟的碰撞摩擦,在大浪淘沙般的甄選和淘汰之后,有些理論被淡忘了,而有些理論卻日漸被中國改革的實踐所證實和接納,從而奠定了它們在經濟改革思想史中的不朽地位。
厲以寧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經濟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學、經濟改革理論、經濟轉型理論、比較經濟制度理論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形成了獨特而系統的思想體系,歷來被論者認為是溝通中西、治學謹嚴、體系恢宏、獨樹一幟的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學的學術發展以及中國經濟改革的政策趨向均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厲以寧先生著述宏富,視野開闊,在許多領域都進行了富于獨創性的研究,要對他的經濟思想進行一番科學梳理并進行恰當中肯的評價,殊非易事。本文擬從六個方面評述厲以寧先生的主要經濟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國經濟:經濟改革的現實條件和理論起點;(二)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新經濟體制與資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優先論:重構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場主體;(四)體制、目標、人:經濟學研究的挑戰與創新;(五)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學的中國版本;(六)經濟學的倫理視角:經濟運行和道德調節 。
二.非均衡的中國經濟:經濟改革的現實條件和理論起點
一般均衡理論自1874年瓦爾拉《純粹經濟學要義或社會財富理論》發表以來,已經有一個世紀的歷史,到20世紀的50年代,阿羅和德布魯等人完成了一般均衡理論的現代化闡釋工作。一般均衡理論所要回答的,一是經濟均衡的存在及其穩定性,二是經濟系統的帕累托最優狀態以及經濟均衡和帕累托最優狀態的相互關系。一般均衡的哲學基礎是相信自由竟爭的市場機制是一個精巧的裝置,經濟主體的利潤最大化行為和效用最大化行為使得市場自動產生供求的均衡,分散決策的市場行為下面存在著一般均衡結構,均衡價格把市場秩序強加于可能發生的市場紊亂之上。這種以理想主義的完善的市場結構和靈敏的價格體系為基本假設前提的均衡理論是長期以來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起點。而非均衡理論在1936年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以后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學假設逐漸得到了主流學派的關注和認同,非充分就業均衡和市場缺欠作為經濟學研究中的常識被人們所接受。60年代后期,克羅沃(Clower)和萊榮霍夫德(Leijonhufvud)有關宏觀經濟學的微觀經濟學基礎的研究開創了現代非均衡理論的新時期,并產生了以帕廷金(Patinkin)、克羅沃、萊榮霍夫德、巴羅(Barro)和格羅斯曼(Grossman)等人為先驅的非均衡學派,此后的經濟學家更是把非均衡理論從單一的市場經濟領域擴大到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領域,貝納西(Banassy)的非瓦爾拉均衡模型和波茨(Portes)的計劃經濟非均衡理論對社會主義經濟研究都有深遠的影響。與西方經濟學中非均衡理論發展演變的軌跡相似,在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研究中,以巴羅內和蘭格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從一般均衡理論出發,主張中央計劃當局借助“試錯法”達到模擬市場的目的,形成均衡價格,以保證社會主義國家的資源合理配置,這種烏托邦式的模擬市場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被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F實運行的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偏離瓦爾拉均衡狀態的非均衡經濟,著名的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Kornai)甚至認為,非均衡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經濟體系的共同特征,在其代表作《短缺經濟學》和《反均衡》中,他認為短缺非均衡是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正常狀態,并從這個觀念出發試圖建立以說明現實社會主義經濟機制為基本內容的微觀和宏觀經濟學,他的開創性研究,正如他在《短缺經濟學》的中文版前言中所希望的,對處于深刻變革之中的中國經濟和中國經濟學家的思想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厲以寧先生是較早對非均衡理論進行系統研究的國內經濟學家,他在借鑒和吸收西方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尤其在汲取科爾內等現代經濟學家關于社會主義非均衡經濟運行的學說的基礎上,對中國經濟的內在本質特征進行了深入獨特的解析,指出中國經濟的非均衡性是研究中國經濟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探討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現實起點。早在80年代初期撰寫《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時,厲以寧先生就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總量失衡和結構失衡的問題,即社會主義經濟中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問題,并認識到失衡或者說非均衡是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現實狀態。而社會主義經濟所追求的均衡,是一種相對的動態的均衡,不是一種靜態的絕對的平衡;在此基礎上,他探討了社會經濟的動態相對平衡和社會發展戰略的動態相對平衡 。根據動態相對平衡的觀點,厲以寧先生認為,從我國現階段以及從更長遠的時間來看,需求略大于供給的狀況是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的現實,而且為了實現預定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目標,為了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長率,需求略大于供給的相對動態的失衡是對經濟發展較為有利和現實的狀況。 這就是他提出的“以平衡為分析的出發點,但不以平衡為必然達到和必須達到的境界”的著名命題。這些早期的思想奠定了他以后的“均衡非目標論”的理論基礎。
80年代末期撰寫的《非均衡的中國經濟》被厲以寧先生認為是最能代表自己關于中國經濟的學術觀點的著作,在這部專門論述中國經濟運行的體制特征的著作中,他從中國目前的非均衡經濟現實著手分析,以說明資源配置失調、產業結構扭曲、制度創新的變型等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并進而合乎邏輯地提出中國經濟改革必須構建具有充分活力的微觀經濟主體的政策主張。兩類不同的經濟非均衡的提出,是厲以寧先生對于非均衡理論的重要發展和突破,也是他全部所有制改革理論的根基所在。何謂兩類不同的經濟非均衡?西方的非均衡理論所考察的是市場不完善、價格信號不能起到自行調整供求關系的條件下的經濟運行過程,而厲以寧先生觀察中國的經濟現實所看到的情形是,中國固然存在著市場不完善以及價格信號不靈敏的經濟非均衡狀況,但是,中國非均衡經濟運行中隱藏的更為嚴重的非均衡現實是缺乏具有充分活力的、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具有獨立市場決策權利的企業或者廠商。換句話說,經濟的均衡狀態固然以市場的完善和價格的靈活為前提,但是一個更為重要或更為基本的前提是微觀經濟單位的充分活力的存在。由此,厲以寧先生作出了兩類經濟非均衡的區分:第一類非均衡是指,市場不完善,價格不靈活,超額供給或超額需求都是存在的,供給約束或需求約束也都存在著,但是參加市場活動的微觀經濟單位卻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商品生產者,它們有投資機會和經營方式的自由選擇權,他們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第二類非均衡是指,市場不完善,價格不靈活,超額供給或超額需求都是存在的,供給約束或需求約束也都存在著,不僅如此,參加市場活動的微觀經濟單位并非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商品生產者,它們缺乏自由選擇投資機會和經營方式的權利,也不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這樣的微觀經濟單位尚未擺脫行政機構附屬物的地位。厲以寧先生認為,發達的成熟的市場經濟所出現的非均衡屬于第一類非均衡,而在傳統的和雙軌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之下,由于企業并沒有擺脫國家行政機構附屬物的地位,所以這種非均衡屬于第二類非均衡。而經濟改革的首要使命,是建立一種新型的經濟運行體制,重新塑造具有充分活力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有投資與經營自并相應地承擔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的獨立商品生產者,從而由第二類非均衡過渡到第一類非均衡 。
厲以寧先生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時期雙軌運行體制的最核心的本質特征上的深刻洞見,澄清了人們在經濟改革路徑選擇的優先次序上的許多模糊認識,中國在舉步維艱的改革初期所遭遇的眾多經濟陷阱,諸如產業結構調整的遲滯,國民經濟的非正常劇烈波動,政府宏觀調控的效果微弱等,都與中國經濟所處的特殊的非均衡狀態有關。正是由于中國經濟處于第二類非均衡狀態,因此雙軌運行時期的經濟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完成企業運行機制和企業產權關系的改革,培育具有充分自和活力的市場主體,而不是首先進行大規模的價格體系的調整,也就是說,中國經濟改革必須以現階段的經濟非均衡作為出發點,而不應當迷戀完善的市場體系和靈活的價格體系;從我國特殊的非均衡狀態出發所得到的有關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構想只能是,企業體制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正是由于中國經濟處于第二類非均衡,因此雙軌運行時期的資源配置方式就不能只依賴價格調節和市場調節,而應該將數量調節和價格調節、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加以有機整合,積極發揮政府在商品市場配額調整和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中的主導作用,從而使得商品市場配額均衡的實現對于經濟由第二非均衡向第一類非均衡的過渡產生積極影響??梢哉f,兩類經濟非均衡的區分,是厲以寧先生全部經濟改革理論的基石,他的所有制改革優先理論和資源配置理論都是非均衡理論的合乎邏輯的延伸和拓展。
三.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新經濟體制和資源配置方式
資源配置是全部經濟學理論的最終指歸,也就是說,由于資源供給的有限性,經濟學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決如何有效地把經濟中有限的資源配置于各種不同的用途,以便用這些既定的資源達到最大的社會物質產品和勞務的產出。自從古典經濟學時代以來,在資源配置的研究方面大致有兩種不同的趨向:一種趨向認為,市場機制是能夠完善地、合理地在社會有限資源條件下配置各種資源的唯一有效的機制,因此資源配置學說無非是一種市場經濟自發進行調節的學說,其實質是相信競爭性的市場價格機制能夠導致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另一種理論趨向認為,從資源配置過程和效果來看,市場機制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或者反映于對社會資源的利用不善,從而造成資源閑置或者浪費,或者反映于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之間的不協調。這種理論趨向強調政府調節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主張政府調節應當與市場調節在不同程度上結合起來以克服市場失靈的弊端。古典學派之后的新古典學派、凱恩斯學派、貨幣主義學派、供應學派以及理性預期學派,在資源配置的研究上,無不是這兩條理論進路的發展和演化,他們的理論分歧,實質上是對市場機制作用的估計程度的分歧,或者說對政府調節效應的判斷的分歧。厲以寧認為,盡管西方經濟學關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資源配置的理論對研究我國資源配置模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但是由于我國在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西方經濟學的現有理論不可能成為適用于解決我國資源配置失調的現實可行的對策 。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實質性問題是尋找一種合理的資源配置方式,這種資源配置方式包含宏觀和微觀兩個層次的含義。宏觀層次上的資源配置是指資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部門、不同地區、不同生產單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種資源能夠有效地配置于最適宜的使用方面。較低的微觀層次的資源配置是指在資源配置為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生產單位、一個部門、一個地區如何組織并利用這些資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們以達到最大的符合社會需求的產出。厲以寧先生指出,這兩個不同層次的資源配置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最關鍵的區別在于,兩個層次的資源配置實現的途徑不同,較低層次的資源配置可以在不轉移生產要素的前提下,通過生產技術措施或組織管理措施來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較高的宏觀層次的資源配置合理化的實現,通常要涉及生產要素的流動、產權關系規范化、固定資產的轉讓、宏觀經濟調節手段的運用、宏觀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等問題 。通過區分較高的宏觀層次的資源配置和較低的微觀層次的資源配置,厲以寧先生認識到,與兩個層次的資源配置方式的合理化相應的是兩個層次的企業體制改革。較低層次的企業體制改革是改革企業的內部經營機制,由此使得企業變得充滿活力,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將更加關注自身的經濟效益并更好地發揮經營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較高層次的企業體制改革是改革企業的經濟地位,使企業由過去作為行政機構附屬物的地位轉變為真正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使企業的產權關系明確化,使企業成為承擔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的投資主體和利益主體。因此,經由對資源配置理論的研究,厲以寧先生順理成章地得出了他的關于經濟改革順序的基本選擇,即:要使資源配置由不合理趨向于比較合理,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的改革是必要的,而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必須以賦予企業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地位作為突破口,明確產權關系,實現政企分離,培育和完善市場,在此基礎上實現市場定價的格局和資源的有效配置,而價格改革既不是唯一重要的改革,更不可能成為改革的突破口。經濟轉軌時期的資源配置合理化的這種路徑特征,是由我國經濟的非均衡性質所決定的,因此,厲以寧先生的資源配置學說的最大特色,或者說他對資源配置研究的最大貢獻,在于他從中國的經濟非均衡的獨特狀態出發,從經濟體制變革的角度,從微觀經濟基礎和宏觀經濟調控相互協調銜接的角度來研究資源配置 。
按照厲以寧先生從資源配置角度所設想的新經濟體制的目標框架,這種體制將是一個企業具有充分活力,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和重新組合的經濟體制,企業的內部經營機制已經完全不同于傳統經濟體制之下的情形,較低層次的資源配置將因企業對自身利益的關注而趨于合理;同時由于產權關系規范化和生產要素有可能在社會范圍內重新組合,資源在社會上不同使用方向之間的合理配置亦將成為事實,于是較高層次的資源配置目標將得以實現。但是這種達到資源合理配置的新經濟體制的正常運作離不開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的有機結合,離不開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協調。在厲以寧先生關于政府調節和市場調節的結合以及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協調方面的一個貫穿始終的基本觀點,可以歸結為一個準則,即:對于經濟運行(包括資源配置)來說,在運行目標上,宏觀目標優于微觀目標,而在運行機制上,市場調節優于政府調節。政府干預經濟的目的在于使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趨于協調,具體而言,政府調節就是在市場機制保證微觀經濟運行合理性的基礎之上,通過適度科學的政府干預去實現某些單靠市場調節所實現不了的宏觀目標。政府干預經濟的目標是要從資源配置的宏觀經濟視角來考慮資源投入的社會邊際收益,而政府干預經濟的手段或方式是盡力通過市場機制來影響微觀經濟單位的決策,通過微觀經濟單位的資源投入調整和資源轉移來達成資源配置的優化。這就是厲以寧先生著名的“二次調節論”的基本觀點。
對資源配置中政府行為非理想化以及政府行為適度與優化的深入理論解析是厲以寧先生資源配置學說中頗具特色的篇章,他通過對政府調節局限性的剖析劃定了新經濟體制中政府干預的邊界。政府行為的理想化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之上:即假定存在一個理想化的政府,它作為經濟活動的主持者,擁有調節經濟的豐富手段并掌握充分的信息,它能夠通過及時科學的分析對客觀存在的經濟問題和政策實行的后果進行準確的預測和周密的考慮,并能夠針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一一采取適當的對策。這種政府行為理想化的假設是建立在政府有一種非凡的萬能的力量的信念之上的。而厲以寧先生認為,根據非均衡理論,由于經濟中存在的大量不確定性,由于政府所獲得的信息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政策效應的滯后性和不平衡性,政府行為必然是非理想化的,而只有從政府行為的非理想化出發,才能正確估計和有效利用政府干預在非均衡經濟的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考慮到政府行為的非理想化特征,政府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調節行為的優化應當以限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消極作用并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為原則,政府調節應當通過對市場的影響而體現出來。
四.所有制改革優先論:重構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場主體
在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優先次序的論戰中,厲以寧先生是一貫強調所有制改革對于傳統體制轉軌的決定性作用并把所有制改革或企業制度改革置于首要位置的代表性人物。所有制改革優先論是厲以寧先生從他的經濟非均衡論和資源配置學說中必然推致的結論,從邏輯上來看,只有徹底改造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構建真正具有獨立地位的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從而使企業成為真正擁有自主經營權利并承擔經營風險的商品生產者,才能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運行機制的真正轉軌。所有制改革派(企業改革派)和協調改革派(價格改革派)之間關于經濟體制改革主線的長期論爭,從不同的思維側面和理論視角豐富和拓展了人們對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在中國當代經濟思想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新古典經濟學將市場機制歸結為價格機制,認為市場配置經濟資源的核心是均衡價格向量的確定;而這種論點的基本前提是,經濟當事人的行為是合乎理性的,經濟當事人的交易界區和產權界定是極其明確的,因此交易行為發生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為零,不存在交易摩擦,從而資源按照市場經濟原則的配置就只取決于均衡價格。誠然,帕累托最優是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最理想境界,但是它的成立條件和理論前提是相當苛刻的,事實上,如果引入市場機制,至少需要三方面的制度前提:(1)經濟生活中的當事者是分散決策的,這種分散決策不僅應當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而且應當有制度保證其決策的獨立性;(2)決策者之間必須是平等的,相互之間的決策不能發生直接的影響,即不能存在外在性;(3)分散決策的行動結果事先誰也無法掌握,否則便無公平競爭可言。然而這三方面的制度前提又必須以產權界區明確為前提,因此,若要使中國的市場經濟機制真正建立和運轉起來,必須首先創造這樣一種制度條件。在我國特有的經濟非均衡的現實條件之下,經濟當事人尤其是企業由于尚未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商品生產者而使得均衡價格的形成遭遇阻礙,因此試圖以放開價格為先導從而建立一種競爭性市場機制的觀念是不切現實的。實際上,科斯(R.Coase)在30年代《企業的性質》一文中就指出市場機制賴以運轉的微觀基礎是完善的企業制度,只有在企業產權制度確立、企業之間的財產權利界區明晰的基礎上,企業與市場之間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才是明確的,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摩擦,從而市場價格機制才能有效運轉。厲以寧先生從中國在經濟轉軌時期所處的第二類經濟非均衡的現實狀態出發所得出的結論同樣印證了科斯的理論 。
蘭格和哈耶克之間關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持久的論戰對于中國經濟改革理論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五、六十年代的經濟理論界曾經普遍接受蘭格的通過試錯法建立模擬市場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這種經濟運行模式,不同于經典作家所設想的完全取消商品貨幣關系的產品經濟模式,也不同于蘇聯高度集權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而是一種試圖以計劃模擬市場的經濟運行方式,這一模式以取消消費者為前提,中央計劃當局只是被動地反映消費需求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制訂模擬的市場價格,并通過這種價格調節資源的有效配置。青年時代的厲以寧先生同樣認同和服膺蘭格的思想,但是六十年代后的社會經濟現實迫使他重新審視和反省傳統經濟模式在公平和效率上的體制缺欠,他認為,在傳統經濟體制下,由于國有企業在政府行政的強大約束之下喪失獨立自主的商品生產者地位和決策權力,由于存在嚴重的政企不分產權不明晰的體制頑疾,國有企業既不能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更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率的配置。這樣,厲以寧先生由對蘭格模式的推崇轉而對蘭格模式的質疑和批判,并從自己的理論框架出發,確立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即改革必須從企業改革也就是所有制改革入手,所有制改革是中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環節,在沒有進行企業改革從而企業尚未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的條件下,在改革并不觸及計劃經濟體制的產權基礎和產權結構的前提下,中國真正的競爭性的市場經濟體制就不可能穩固建立并有效運轉起來 。在1986年4月25日北京大學“五四”科學討論會上,厲以寧先生以非常精彩的富于個性的語言表述了他對于經濟體制改革路徑選擇的基本觀點:“經濟改革的失敗可能是由于價格改革的失敗,但經濟改革的成功卻并不取決于價格改革,而取決于所有制的改革,也就是企業體制的改革” 。這句在理論界被廣為傳播的名言集中體現了厲以寧先生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觀點,可以說,所有制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最為核心也是最為艱難的部分,所有制改革主線論由于觸及最為敏感的產權問題的“”而在實踐過程中倍受磨難,厲以寧先生在強大的壓力面前始終以一個誠實謹嚴的學者的姿態闡揚自己的所有制改革理論,充分表現了一個經濟學家巨大的理論勇氣和科學精神。
以厲以寧先生為代表的所有制改革派(企業改革主線派)和以吳敬璉先生為代表的協調改革派(價格改革主線派)的論爭的焦點在于對市場機制的理解的差異。在厲以寧先生看來,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內容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的市場主體的存在,在獨立的產權明晰的商品生產者缺位的情況下,以價格為調節資源配置基本信號的市場機制就不會真正起到引導資源有效配置的作用,以企業的靈敏反應為前提的政府宏觀調控也不會達到預期的目標,只有通過所有制改革徹底改造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一個有效率的市場機制才會最終建立并正常運行。在吳敬璉先生看來,市場經濟是一個有機體系,這個有機體系由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競爭性的市場體系、主要通過市場進行調節的宏觀管理體系三個要素組成,三者相互制約缺一不可,但是競爭性的市場機制是以完善的價格機制為基礎的,在價格改革大大滯后、競爭性的市場機制尚未建立起來的條件下,協調改革派更強調價格改革在構建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作用,認為只有理順價格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才有可能進一步推進所有制改革從而構建整個市場體系 。所有制改革派和協調改革派之間的長期論爭,從不同的視角為中國經濟改革總體思路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而更加富有象征意義的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恰是選擇了一條中庸的路線,在重塑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構建競爭性的市場機制和完善政府宏觀調控體系三個方向上同時展開全面推進。實際上,價格改革主線論和企業改革主線論只是分別強調了市場機制的兩個不同側面,前者強調經濟運行機制和宏觀環境方面的改革,后者則強調經濟運行主體和微觀基礎方面的改革,而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中,這兩方面的改革都是極為必要的:沒有獨立的產權明晰的企業就不可能有真正競爭性的市場,同樣,企業也無非是市場關系的總和,沒有競爭性的市場也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經濟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無論是企業改革先行還是價格改革先行都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將經濟體制改革的諸方面協調推進配套進行,注重多種路徑選擇和目標取向的折中和諧,才能夠實現經濟體制的真正轉軌。
五.體制、目標、人:經濟學研究的挑戰與創新
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學往往被視為一種具有嚴格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性質的社會科學,因而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看來,經濟學應該處于一種完全超脫的摒棄“價值判斷”的“道德中立”狀態。在馬克斯·韋伯看來,所謂“價值判斷”,即是指研究者“宣稱他接受從某些倫理原則、文化觀念或哲學觀點中所推演出來的實際價值判斷”,而“道德中立”,是指兩種極端的狀態,或是認為“應把純粹從邏輯上可推演的斷定和經驗事實斷定與實際的倫理價值判斷或哲學價值判斷區分開來”,或是“主張即使不能用某種邏輯上的完整方法作出這種區分,但還是有希望把對價值判斷的斷定堅持到最低限度” 。然而每一個經濟學研究者都必然痛苦地感受到區分經驗事實的陳述和價值判斷是如何艱難。這就產生了一個令所有學者都感到尷尬的悖論:一方面:“科學經濟學”的鼓吹者們總是頑固地維護經濟學本身的純潔性和道德中立姿態,認為經濟學的根本宗旨是追求“具有科學意義的在邏輯上和事實上正確的結果”;另一方面,所有經濟學賴以存在的理論預設卻又與“經濟科學不能把主觀性評價作為其分析的主題”這種貌似公允的判斷相左。在厲以寧先生看來,經濟學非但不能摒棄和回避價值判斷,不能完全擺脫或忽視價值觀念在經濟學研究中的作用,相反,作為一門社會設計和社會啟蒙的科學,經濟學應該將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對客觀經濟運行規律的研究與對人的行為的研究緊密地結合起來,將現實社會經濟狀態與經濟學家經由自我的價值判斷而形成的對理想社會的科學設計結合起來,將經濟學的科學目標和道義目標結合起來。作為社會啟蒙的科學,經濟學的最終目標是要通過科學研究告知人們對經濟行為和經濟事實的肯定與否定的客觀標準,從這個意義而言,經濟學不是超越階級的純粹抽象的數理科學和邏輯哲學。作為社會設計的科學,經濟學將告訴人們,如何進行經濟建設,如何制定發展目標并且把目標實現的可能變為現實,如何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以及如何把人們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用于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經濟學的社會啟蒙作用和社會設計作用在實質上是統一的。經濟學作為社會設計的科學,如果不能在明確經濟中的是非的前提下進行設計,不能對一種社會設計的經濟運行后果作出恰當的科學的價值判斷和是非辨別,那么經濟學仍然不可能起到促使發展目標實現的作用,其社會設計功能的道義上和科學上的可信任度就要降低。同樣,盡管經濟學作為一種社會啟蒙的科學能夠告訴人們如何評價一個目標和經濟政策,但是如果不發揮經濟學作為一種社會設計的科學應有的作用,不研究如何使目標可能變為現實,那么即使是構想科學并且符合道義標準的目標,它也不會自動實現。厲以寧先生將經濟學的本質界定為社會啟蒙和社會設計的科學,強調價值判斷和規范研究在經濟學中的作用,但是這并不表明他不重視實證研究在經濟學中的地位,相反,他認為實證研究所獲致的成果將會豐富規范研究的內容,使得經濟學中有關社會評價、政策探討的判斷建立在更有實證根據、更有說服力的基礎之上 。
新技術革命在最近幾十年的突飛猛進給經濟學研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不但是經濟學研究方法上的創新的挑戰,而且更是經濟學研究的根本內容上的創新的挑戰。以新技術革命為出發點,作為社會啟蒙和社會設計的科學的經濟學,就必然將研究的重心置于科學技術對人類經濟行為和社會經濟運行方式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方面,這種影響在三個主題上同時展開:就“體制”而言,什么樣的經濟體制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以促進和適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又對經濟體制提出哪些新的要求?以“目標”的研究為例,考慮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發展目標方面應當如何把經濟上的要求與社會上的要求聯結在一起?微觀經濟單位和宏觀調控主體在制定目標時,應該如何趨于現實化和合理化以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形勢?從“人”研究層面來說,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人類福利的含義和度量標準發生何種變化?如何使得科學技術的發展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總體福利的增進而不會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犧牲品?由此,厲以寧先生認為,經濟學研究要在新的時代面前回應挑戰,就必須在三個層次上進行全新的探討:第一個層次是對現行經濟體制以及該種經濟體制條件下的經濟運行的研究,第二個層次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研究,第三個層次是對人的研究,也就是對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三個層次的經濟學研究在邏輯上有相互關聯和相互滲透的關系,但是其內容各有側重:經濟體制的研究主要是一種比較經濟體制研究,即在現存的世界各國的經濟運行體制中,從集權體制和分權體制各自的優劣比較出發,尋找一種既能夠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率又能夠有利于宏觀經濟調控的經濟體制,即探求一種將微觀經濟的管理與宏觀經濟的管理有機結合的經濟運行機制;發展目標的研究是基于信息不充分和政府行為非理想化的理論預設,在摒棄最優經濟原則的前提下,將現實原則而不是理想原則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指導原則,在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決策中使得目標的確立走向現實化、多元化、綜合化,追求多種發展目標之間的均衡和諧的實現方式;對“人”的研究建立在經濟學的終極人文關懷的觀念之上,在這種觀念中,對人的研究被置于經濟學研究的最高層次,對經濟體制和發展目標的研究都是為了人的總體福利的增進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經濟學研究的這個層次上,經濟學的視角與倫理學的視角往往產生相互的交叉與認同。
厲以寧先生將“體制、目標、人”作為經濟研究的三個層次,而他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正是從這三個層次的研究的角度出發去構建的,他的較早期著作《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反映了他試圖以自己獨特的理論框架來對傳統經濟理論進行重新闡述的積極而有意識的努力,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我們仍可以明顯覺察這本著作在體系創新方面的開創性貢獻。在他看來,社會主義經濟研究的重點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而經濟運行總是在一定的經濟體制條件下實現的,因此,必須將一定的經濟體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研究的前提。在厲以寧先生的設想中,理想的目標經濟體制應該包含以下特征:(1)這是一個建立在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基礎之上的、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以市場經濟為基本框架的經濟體制;(2)這是一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真正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從而擁有獨立法人的經濟體制;(3)這是一個在資源配置中以市場為主要調節方式的、市場調節和國家宏觀調控有機結合的經濟體制;(4)這是一個有著基本合理的靈活的價格體系從而價格能夠比較靈敏地反映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經濟體制;(5)這是一個依據按要素分配和按勞動分配相結合的原則促使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走向合理化的經濟體制;(6)這是一個基于政府行為非理想化的基本理念使得政府的行為趨于合理化從而在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戰略指導與微觀經濟主體的自主行為之間尋求協調平衡的經濟體制 。在這樣的經濟體制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可以從國民經濟運行、企業經濟活動、個人經濟行為三個層次分別考察,探討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和經濟改革的基本路徑。在發展目標的研究中,兩個最為關鍵的問題是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即在給定的經濟體制之下研究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兩大社會經濟目標。由給定經濟體制條件下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實證分析轉入有關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合理程度的確定的規范分析,反映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探討的深化。社會主義發展目標是一個包含社會發展目標和經濟發展目標的綜合體系,這種目標體系的動態相對平衡性要求在制定發展戰略的時候注重多種目標的統一協進,并考慮到在目標的變動中社會承受能力的強度。在對“人”的研究中,厲以寧先生始終以一個關注民生的經濟學家的姿態,主張“對人的關心和培養是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認為在理想的社會制度中,人應該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充分拓展自己的潛在能力,不斷深化自身歷史使命的認識,社會生產發展的最終目標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達到統一。以這種人文關懷的理念為出發點,厲以寧先生對平等與效率問題、社會福利的基本含義問題、人的地位的社會評價標準問題、社會主義民主問題等進行了廣泛深刻的探討 。
六.經濟轉型和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學的中國版本
發展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領域一門新興的學科,在最近幾十年中取得了很多學術界公認的成果。但是發生在中國的廣泛而深刻的制度變遷卻給發展經濟學提出了嶄新的挑戰,這種挑戰不是對以往成果的否定,而是對發展經濟學基本研究對象所提出的挑戰:中國制度變遷中面臨的轉型和發展的雙重使命是傳統發展經濟學中所未曾涉及的命題。所謂轉型,是指中國的經濟體制要從初始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逐漸過渡到與國際主流社會相一致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所謂發展,是指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要從不發達的狀態逐步走向繁榮富強的發達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這種轉型發展的雙重背景之下,中國經濟所面臨的許多命題諸如資本形成、人力資本培育、市場化、企業家成長等,都與傳統發展經濟學有著不同的內涵。由于傳統的僵化的經濟運行機制和長期積淀的傳統社會結構的合力影響,強化了中國轉型發展的特有的路徑依賴特征,逼使許多經濟學家在正統發展經濟學的教條之外尋求中國獨特的轉型發展之路。厲以寧先生在他九十年代后期的著作和講演中,一直關注于轉型發展問題的研究,堅持“在轉型中發展,在發展中轉型”的基本觀點:所謂在轉型中發展,就是要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創造經濟發展的條件,而在這種體制變遷中,最為核心最為關鍵最為艱巨的使命是重新構造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塑造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場主體;所謂在發展中轉型,是指通過經濟發展增加社會對劇烈的體制轉軌的承受力,增加整個社會力量對改革事業的支持和理解,從而更加深入地推進以市場化為根本指歸的經濟體制變革 。針對中國在轉型發展初期所面臨的特殊社會經濟背景,厲以寧先生提出了中國轉型發展的三個基本命題:以構造市場經濟微觀基礎的產權改革相比于價格改革應居于優先的地位;轉型發展時期的失業問題相比于通貨膨脹問題應居于優先的地位;轉型發展時期經濟增長分析相比于貨幣流量分析更加有用。在這三個命題之外,厲以寧先生還對與轉型發展密切相關的宏觀經濟調節、社會協調和觀念更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而在九十年代后半期,他對關系中國轉型發展的重大課題諸如區域經濟發展和反貧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關于第一個命題,厲以寧先生認為,以產權改革為中心的改革既是實質性的,又是漸進性的,“實質性”意味著產權改革將徹底改造深受傳統體制束縛的微觀經濟主體,從而實現中國真正的市場化改革,而“漸進性”意味著中國產權改革的路徑選擇將擯棄激進論者的路線而采取較為謹慎的推進戰略,以最小的社會震蕩成本換取最大的改革收益。厲以寧先生在產權改革上的這種立場,一方面將自己與以維護中國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為依據而對所有制的改革采取抵制姿態的保守人士區別開來,另一方面又與那些主張效仿蘇聯東歐的經濟轉軌模式從而對中國實施大規模徹底而迅速的私有化的激進人士劃清了界限。以股份制為新企業體制的目標模式促進中國盡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企業制度,以股份制改造為突破口完善和促進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變革和體制創新,是厲以寧先生產權改革的基本政策主張,經過十幾年的改革實踐的檢驗和學術界的長期論爭,股份制已經成為我國企業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 。關于第二個命題,厲以寧先生歷來主張“就業優先兼顧物價基本穩定”的經濟發展戰略,在政府宏觀政策目標體系中將就業目標放在首要的位置加以強調,認為惟有將就業置于突出地位即把發展置于突出地位,才能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準,使社會得以穩定協調發展,除非是在物價急劇上漲而引起社會強烈動蕩的特殊情形之下。而產權改革和就業優先這兩個政策主張在邏輯上是相輔相成的:產權改革的順利進展帶來的企業發展將為就業問題的解決提供寬松的環境,而就業目標的優先策略帶來的良好就業態勢又可以減少產權改革引發的社會震蕩,降低產權改革的社會成本。關于第三個命題,厲以寧先生認為,盡管貨幣流量分析是現代宏觀經濟分析中常用的說明經濟增長與波動的方法,但是由于中國在經濟轉型發展時期經濟分析對象的特殊性,應用貨幣流量分析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而經濟增長分析比較適宜于研究轉型發展中的中國經濟。中國不但是一個處于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而且是一個處于非均衡狀態的發展中國家,在這種特殊的轉型發展背景之下,體制的非單一性、市場的不完善、非經濟因素對經濟運行的有力干擾、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的狀態長期存在、隱蔽失業和隱蔽通貨膨脹的公開化等,都使得傳統的貨幣流量分析方法無法對困擾中國轉型發展的諸多問題進行有說服力的準確的闡明,而更為嚴重的是,應用貨幣流量分析對中國轉型發展的扭曲解釋會使我們的戰略決策受到相當的誤導,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和轉型戰略的制定。具體而言,貨幣流量分析無法說明通貨膨脹、失業和經濟中的短線部門“瓶頸”制約背后真正的體制與結構根源,而由這種分析方法所導致的將治理通貨膨脹置于首位的經濟政策選擇會嚴重忽視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同時貨幣分析法所推出的理想化的平衡增長戰略在處于特殊轉型發展時期的中國是缺乏現實意義的。
七.經濟學的倫理視角:經濟運行和道德調節
道德問題并非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命題,經濟學的核心命題是資源配置和效率增進。然而經濟學并不是不涉及道德問題,相反,在對經濟學的許多命題的最終解答中,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似乎總是難以回避的。但是經濟學的界限在于,它只是在給定的道德規范和價值體系下進行分析,它把人們的“偏好”、“價值觀”、“生活目標”、“社會公德”等等當作外生的經濟學體系之外決定的變量來看待,當作自己分析的前提條件加以接受。然后在多種給定的道德準則、社會規范范圍內,進行經濟學分析,告訴人們如何行為、如何選擇、如何決策、如何配置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增進自己的幸福 。經濟學和道德哲學的這種學術分野并未成為經濟學家關注道德問題的阻礙,事實上,每一個嚴肅的有著人文關懷的經濟學家必然懷有道德憂患意識,在20世紀末中國學術界有關道德問題的饒有興趣的論爭中,許多經濟學家以其精彩的論述和獨特的理論視角引起倫理學家們極大的關注。經濟學家“不務正業”介入道德研究領域,在世紀末的中國似乎具有某種象征含義:在中國由傳統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變遷的進程中,經濟學家對倫理道德問題的普遍的強烈的關注不僅反映出學者的強烈的道德憂患意識和社會使命感,而且折射出整個社會在制度轉型期面臨道德規范的混亂與道德意識的迷茫時對于道德秩序的普遍呼喚與強烈渴求 。
厲以寧先生是國內經濟學界較早關注道德倫理問題的學者之一,從他許多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試圖從倫理學的視角對經濟學的諸多范疇進行規范分析的努力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其理論進路與倫理學家的相異之處在于,他并不將眼光貫注于有關道德的是非判斷與善惡評價,而是將道德置于整個經濟運行體制中去考量,探討道德在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中對經濟運行的調節作用。在厲以寧先生看來,由于存在著市場缺陷和政府失靈的情形,因而單純依賴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就不能達到預期的經濟運行目標,而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所遺漏的空白,應該由習慣和道德調節來填充和彌補,在交易活動中如此,在非交易領域就更是如此。由此,厲以寧先生提出,道德調節和習慣調節是超越市場和超越政府的一種調節,它的社會整合和經濟調節功能介于作為“無形之手”的市場調節和“有形之手”的政府調節之間,作為第三種調節起作用,共同維系和引導著整個經濟的和諧有效的運轉 。習慣和道德調節的力量來自于經濟中的行為主體內部,即來自每一個行為者自身,它表現為各個行為者按照自己的認同所形成的文化傳統、道德信念和道德原則來影響社會生活,使資源使用效率發生變化,使資源配置格局發生變化。因此,習慣和道德調節的約束力和有效性取決于社會成員對群體的價值觀念和傳統信仰的認同程度的高低,取決于社會成員建立在共同價值譜系基礎之上的自律程度的高低。換言之,道德作為維系社會運行的一種手段,是通過各個行為主體自身的道德約束和相互之間的道德約束從而形成一種滲透于社會生活的道德風尚,它使得經濟行為主體對他人的行為和社會前景形成穩定的預期,以此為整個社會經濟運行提供一種道德坐標和道德秩序。
道德力量為我們探討經濟學中的一些規范問題諸如效率與公平等提供了新鮮而有說服力的視角。厲以寧先生認為,效率具有雙重基礎,即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和效率的道德基礎,單純用物質技術因素來闡釋效率是不夠的,事實上,物質技術因素只能產生常規效率,而道德力量才能夠真正挖掘效率增長的潛力從而產生非常規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道德力量是效率的真正源泉,這個結論已經被經濟史中無數例證以及管理學的現論所證實。道德視角的引入同樣可以加深我們對于公平的標準的理解。從收入的絕對或相對平均而言的公平并不能為公平的衡量提供一個客觀統一的尺度,類似的,用機會平等來測度公平同樣會遺漏下許多難以解釋的空白點。厲以寧先生認為,公平以對群體的認同為基礎,在一個群體內部,成員對群體的認同程度越高,其公平感就越強,當社會中的成員從其處于超利益的考慮而參與的群體中普遍感到一種受到尊重和和諧的氛圍,其公平感就會增進社會的協調的效率的提高。
厲以寧先生強調道德力量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但他并非是一個“道德烏托邦主義者”或“道德萬能論者”。第一,他一直強調道德激勵與利益動機的相容性。社會成員的道德的自我激勵使他們激發起為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標的實現而努力的熱情,自愿地在個人利益和公共目標沖突時將公共目標的實現置于個人利益之上,但是,社會群體對于個人正當利益動機的尊重是社會成員實現自我道德激勵的必要前提,而社會成員的持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既來自自我的道德激勵和道德約束,也來自自我的正當的利益動機。第二,他始終重視現代社會運行中法律的作用。從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看,習俗或道德傳統屬于非正式制度,而法律屬于正式制度,在現代社會中,社會習俗和道德文化傳統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與政府的法律規范等正式的制度安排一起確立著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習慣和道德調節在社會經濟運行中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制衡功能和協調功能,但是,習慣和道德調節必須以法律的規定作為邊界,不能違背現行的法律規范。第三,他關注政府的道德自律并主張建立一套嚴密的篩選機制、保障與激勵機制、約束與監督機制,以此規范政府的行為。政府是一種通過自己的立法行為為社會經濟運行提供強制性秩序的組織,政府的成員需要有道德激勵和道德約束,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調節行為必須建立在符合法律規范的基礎上,需要建立一種由公眾實施的監督和約束機制,促進政府行為中的民主程度并防止因政府濫用權力而對社會秩序造成的破壞。
處在制度轉軌關頭的中國既需要經歷經濟體制變遷的洗禮,又必然經受倫理道德體系和文化傳統更新的陣痛,對于一個具有長期集中計劃經濟傳統并擁有豐厚的歷史道德資源的國家來說,這種經濟體制與道德傳統的雙重變遷的使命注定是意義深遠而步履艱辛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重整既具有迫切性,同時又具有長期性和漸進性。
八.結束語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那就是,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中國偉大變遷的時代,我們目睹這個曾經飽受患難的國家重新以一種難以置信的勇氣和信心,向著民族復興的夢想靠近。而尤其令我們感到榮幸的是,作為經濟學的研究者,中國在當代經濟發展中所經歷的巨大變遷為我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無可比擬的豐富而生動的素材,這是時代賜予經濟學者的寶貴的際遇。而經濟學界諸多學派之間嚴肅的探討、論戰和爭鳴,不但促進了經濟學科的繁榮,也為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理論視角。厲以寧先生是同時代這些優秀的經濟學家當中的一個,假若以對中國經濟學術界和中國經濟改革決策的影響力作為衡量標準,他又是其中最杰出者之一;他以獨特的理論進路、勇毅的創新精神、堅實敏銳的現實感和嚴密宏大的理論體系,為中國經濟改革思想貢獻了豐富的思想資源,確立了自己在當代中國經濟思想史的位置。但他又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家,他以深遠的憂患意識對國家命運和民生的關注,使得他的思想浸透著一種強烈的人文精神,充滿終極關懷的意味。當然,如同所有深受傳統經濟體制和傳統經濟學知識結構影響的經濟學家一樣,厲以寧先生的理論體系和論證范式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所遺留的深刻的印記,對此,厲以寧先生亦有清醒的自我估價?!耙淮擞幸淮说臍v史使命”,中國經濟學的繁榮昌明有賴于中國經濟學人一代接一代的持久而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超越市場與超越政府:論道德力量在經濟中的作用》,厲以寧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股份制與現代市場經濟》 厲以寧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3.《非均衡的中國經濟》,厲以寧著,經濟日報出版社,1991
4.《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厲以寧著,經濟日報出版社,北京,1991
5.《關于經濟問題的通信》,厲以寧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經濟漫談錄》,厲以寧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7.《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厲以寧著,人民日報出版社 1987
8.《經濟·文化與發展》,厲以寧著,北京三聯書店,1996
9.《經濟學的倫理問題》,厲以寧著,北京三聯書店,1995
10.《厲以寧九十年代文選》,厲以寧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1.《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厲以寧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12.《體制·目標·人 :經濟學面臨的挑戰》,厲以寧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
篇7
一、媒介經營管理教育的現實景觀
有數據顯示,國內共有5000多家新聞機構,各類人才達到55萬人,但是其中懂得經營管理的人才不到1%,能走上管理崗位的精英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全國主要新聞院系多數開設有媒介經營管理方面的課程,如“媒介經營管理”、“新聞事業管理”、“傳媒經濟”等。名稱各異,但也昭示著這個學科的勃興。同時一些著名院校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人民大學傳媒經濟研究所,清華大學媒介經營與管理中心、復旦大學媒體管理中心、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雖然媒介經營管理專業現在在中國大陸已經開設了博士點,并成為新聞傳播學下屬的二級學科,但是長期以來其學科設置的大部分是基于新聞傳播。我們選取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幾個有代表性院校的學科建設情況,以考證媒介經營管理教育的現實景況。
“新聞事業管理”已經作為新聞學本科必修課納入教育部大綱,媒介經營管理教育主要開設在碩士和博士階段,傳媒經濟學、媒介經營管理、媒體研究學科的名稱沒有統一。而且從培養方案來看主要偏重于四大傳統媒體,這樣的學科設置肯定無法滿足在融媒時代傳媒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與供給。
二、“傘式”媒介形態對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傳統的媒介市場形態是一種媒介生產出一種媒介內容,如報紙售賣的是文字信息,電視售賣的是聲音、圖象,媒介內容之間并沒有什么交融性。融媒時代。數字技術的標準化打破了各類媒介內容生產之間的壁壘,內容生產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產業鏈上的上游集群。通過各類渠道分配到各類終端,打破了“豎條式”的媒介結構,彌合出一個統一、集成的數字內容平臺,形成新的“傘式”媒介產業鏈結構。這種新的“傘式”結構鏈對內容生產帶來的直接變革是團隊作業取代了單一媒介新聞記者所進行的信息生產與加工傳輸,團隊成果不為某一個載體所獨有。載體的使用完全以新聞傳播的整體效果最優為目標。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是一套最復雜的網狀組織結構的管理。每一套新聞產品都對應所有的媒介,每一個媒介都能在成套的新聞產品中獲得最適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因此,媒介的組織結構發生如此變化,為傳媒組織培養、輸送人才。進行人才儲備和教育的媒介經營管理學,必定要與時俱進,進行相應地從教學理念到人才培養模式的系列化調整。正如中國人民大學蔡雯教授所說:“融媒時代,媒介需要兩種新型人才:一是能夠在多媒體集團中進行整合傳播策劃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的全能型記者、編輯。第一類管理人才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管理者。他們必須是精通各類媒介的專家,知道技術發展為新聞傳播所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運用這些技術使新聞內容得到更好的表現”。因此,懂新聞傳播流程、懂技術、懂管理而且擅長策劃是這種人才的必備素質。這種“整合式”管理人才的培養一方面來源于實踐工作,在實際中磨練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媒介經營管理學科教育轉化教育理念、調整課程設置,為學生適應實際傳媒市場作好必備的知識儲備。
三、整合式人才培養模式與實現路徑
整合式人才不同于以往媒介經營管理教育重在培養復合式人才的教育理念,后者是要求多項技能的疊加,而前者要求是能力的整合。它要求從事“傘式”媒介形態運作與管理的各類人才,首先必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對多媒體數字傳媒平臺上的信息生產、儲存、傳輸、知識共享的流程與經營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因此,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媒介經營管理教育必須在新的市場需求下,順應時代要求,重新規劃自己的教育模式。
1、以知識管理為核心的課程設置
媒介經營管理教育主要是研究傳媒市場結構、傳媒產品的特點、傳媒消費者需求與關系維護,旨在揭示傳媒產業與其他產業在市場、在規制、在資本運營上的特殊屬性,力圖實現以最小的成本為傳媒業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因此。經濟學和傳播學的相關原理依然是媒介經營管理學教育中課程設置的基礎,我們應該在大一大二學年開設傳播學概論、新聞學概論、產業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市場營銷學、制度經濟學等基礎學科。作為媒介經營管理專業的知識塔基。
而融媒時代。直線式的、單向的媒介形態已經為傘式結構所取代,在多媒體平臺上對信息內容的生產與管理的整合能力成為傳媒產業鏈的核心,而這一切需要知識管理學科的相關理論做支持。因此,為適應融媒時代媒介產業發展的新變化,我們必定要增設知識管理課程為新時代媒介經營管理教育的核心課程。知識管理可分為人力資源管理和信息資源管理兩個方面,知識管理要求把信息與信息、信息與活動、信息與人連接起來,實現知識共享,運用集體的智慧和創新能力以贏得競爭優勢。在大三、大四的學習中,我們應該開設數據庫原理、數據庫結構、網頁設計與網站建設、智能、知識挖掘等技術性課程。
而建立在知識管理基礎上的媒介經營管理最終是為傳媒企業管理服務的,所以在核心課程的設置中還必須開設管理學概論、組織戰略與行為學、企業戰略管理、項目管理、企業資源計劃等必修課程。
而中國傳媒的特殊屬性。必須要求未來的管理人員熟悉國情與政策理論,所以必須開設哲學、政治經濟學、統計學、知識產權法、英語、大學語文等科目作為媒介經營管理教育的邊緣課程,這樣以傳播學、經濟學為基礎的、以知識管理與企業管理為核心的、以政治、文學知識為邊緣的知識結構應運而生。
2、多層級的辦學模式
媒介經營管理教育人才培養大致有兩種:一類是具有市場開拓意識,懂傳媒運作流程,知曉多媒體實務操作的應用型人才,他們可能從事網絡策
劃、網絡營銷、現代傳媒集團的發行、廣告經營以及媒體戰略規劃等。這類人才可以由本科生或研究生來承擔。傳媒需要的另一種人才是有一定媒介運營經驗的,懂多媒體戰略決策的高層次管理人員,也就是在傳媒細分市場有專長、或者懂得整體運營設計的高級管理者?;蚴巧瞄L資本運作的專業人才。對于他們的培養應該是理論加實踐的綜合成果。一方面我們開設媒介經濟學、媒體管理這樣的深層次、專業化的博士、乃至博士后教育,培養學生的深層次思考與科研能力,如文廣傳媒已經開設博士后方向。為自己進行人才儲備;另一方面,走向社會,與媒介實體聯合開辦傳媒職業經理人培訓教育,培養CKO(知識管理總監)。因此,只有建立多層級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滿足媒介多元化時代的市場需求。具體的實現路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思考:
――學科交叉培養:即鼓勵第二學位教育,讓經濟管理學專業的學生進入媒介領域,讓新聞學專業的學者選修經濟學與管理學實現學科融合。在本科階段創辦“2+2”模式,既在本科教育前兩年進行經濟學和管理學的通識化教育。讓新聞傳播學、經濟學、管理學的學子互相選課,后兩年再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選擇進入各自的學科領域。
――在職培養模式:媒介經營管理教育是一門實務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單一的課堂式教育無法滿足數字傳播時代,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所以,應該在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增加在職培養,通過在職教育,為媒介機構的各類人員提供再培育,再提升的機會平臺。
篇8
無論是規模經濟理論的鼻祖亞當?斯密,還是其后的經濟學家,其對規模經濟的定義基本上都是圍繞成本概念來展開的。微觀經濟學認為,所謂規模經濟又稱為規模節約。規模經濟最核心的涵義是指在投入增加的同時,產出增加的比例超過投入增加的比例,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規模收益(或規模報酬)遞增;反之,產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上升,即規模收益(或規模報酬)遞減;當規模收益遞增時,稱作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規模收益遞減時稱作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規模經濟的分類方法很多。按照生產要素在企業的集中程度和投入產出量的大小,可以把規模經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單一產品的規模經濟;第二個層次是工廠水平上的規模經濟;第三個層次是多工廠水平(多種產品工廠)上的規模經濟,或叫企業水平上的規模經濟。本文主要研究單一產品的規模經濟。
二、規模經濟的理論綜述
自經濟學成為一個專門學科起,對經濟生活中規模經濟現象的研究就開始了。從亞當?斯密到馬克思,乃至斯密理論的繼承者阿林楊格,都從分工角度對市場與經濟規模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然而,自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創者馬歇爾之后,對規模經濟的研究則基本放棄了分工理論,轉而采用邊際分析的方法。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為人們更好地認識規模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和豐富的分析工具。
(一)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在其傳世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又稱《國富論》)序言中指出了國民財富增長的兩個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分工。他認為通過社會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力,從而在既定的資源基礎上增加社會的資財。為了說明分工能夠產生的經濟利益,他詳細地比較了獨立生產與分工組織生產的效率差距。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通過對分散生產、簡單協作與工場手工業等不同分工形式的比較,說明在資本主義生產制度下大規模組織生產帶來的生產效率的巨大進步和財富的巨大增長。同時也使人們看到了機器大工業所引起的對工場工業、手工業和家庭勞動的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發展和消亡。
馬歇爾是第一個重視并較為系統地研究規模經濟問題的經濟學家。根據分工與生產專業化的程度,馬歇爾從企業的角度將規模經濟的多種形態歸結為兩類,即:內在經濟和外在經濟。他認為,內在經濟的產生是由分工和機械的使用造成的。企業內部的分工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產與管理的分工;另一種是生產過程中工人之間的勞動分工。對于外在經濟,則主要是從分工與決定工業地點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上來論述。當專門工業集中于特定的地方時,外在經濟就產生了。
阿林?楊格發展了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中的分工理論,第一次論證了市場范圍(規模)與迂回生產、產業間分工的相互作用、自我演進的機制,從而超越了斯密定理“關于分工受市場范圍限制”的思想。楊格的分工理論被后人命名為“楊格定理”,即:“分工取決于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又取決于分工,經濟進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條件之中”。
(二)新古典經濟學規模經濟的思想
新古典經濟學研究的核心領域是在價格機制引導下的資源配置。由于規模經濟包括內在規模經濟和外在規模經濟兩種情況,而外在經濟是與報酬遞增聯系在一起的,這在楊格和馬歇爾的分工理論中都可以看到,但是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靜態分析無法解釋報酬遞增的動態增長。因此,新古典經濟學的規模經濟理論就僅僅研究由技術決定的企業的內部規模經濟。盡管新古典經濟學的規模經濟理論存在一定缺陷,但它對規模經濟的研究提供了一種觀察和認識的有益視角。
(三)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代表科斯在《企業性質》一文中提出了有關企業存在的交易費用理論,其核心內容是:企業將傾向于擴張到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過在公開市場上完成同一筆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個企業中組織同樣交易的成本為止。交易費用理論進一步闡明了企業代替市場交易中管理對規模經濟所起的作用。當時正統的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價格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協調機制能夠自發地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而科斯交易費用理論的產生恰恰是從研究產業一體化的規模問題中遇到的困惑而引發的。
(四)“木桶理論”
“木桶理論”又被稱為“短板理論”,指某一事物的發展和成效取決于全部因素中最為不利的一個因素,即“短板子”,其實質是要求對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目的是使有限的資源產生最大的效益。
三、制約規模經濟的因素分析
規模經濟效應的形成是有條件的,可將這些條件分為內部可控因素和外部不可控因素(能否控制是一個相對而不是絕對的概念),而這些因素一旦不能滿足或變化,將改變農戶的規模經濟效應。即影響到規模經濟性曲線斜率的變大或變小,左移或右移。如圖所示。
(一)外部不可控因素
1.市場需求規模
產品不同,對生產企業的規模要求不同。在發達國家中,市場規模較大的產品要求生產企業必須超過大規模地生產,通過與生產技術相適應的規模化生產來實現低成本,如汽車業、鋼鐵業的生產規模一般很大。就奶牛養殖業而言,養殖規模的大小與市場對乳制品的需求直接相關。奶牛養殖業所提供的原料奶是乳品行業生產鏈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奶制品平均消費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消費水平,具有很大的消費市場。
2.買方市場
在賣方市場的條件下,只要提高價格,就可立竿見影提高經濟效益,因而降低成本被視作是次要因素。這時,生產經營的目標是迅速擴大生產規模,以獲取更大的利潤,生產企業的規模經濟性將不被考慮。而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由于出現激烈競爭,企業無法通過降價來獲得更大盈利,因此,談規模經濟必須是在買方市場的前提下。就呼和浩特市奶牛養殖戶而言,他們多是分散經營的小農戶,不能與大市場抗衡,且處于近乎完全競爭市場,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無法通過改變原料奶市場價格獲得經濟效益,只有通過擴大養殖規模,降低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來獲得更大的利潤。
3.行業狀況
行業不同,生產企業進入退出的壁壘不同。大企業是以高投入高產出方式來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因此必須有強大的資本后盾,其高額的資金投入是規?;a的重要壁壘。而對于呼和浩特市地區的奶牛養殖業來說,行業進入壁壘相對較低,95%屬于分散養殖,養殖戶進出相當自由。
4.飼料供應
規?;统杀镜牧悴考驮牧系墓切纬梢幠P闹匾疤?。奶牛成本及日常的飼料消耗是影響奶牛養殖戶規模效應的主要因素。由于乳制品企業之間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奶牛飼養出現“泡沫”,拉動奶畜價格上升,增加了奶農的投資負擔,同時,提高進入壁壘。充足的飼料供應及飼料行業的整體發展情況,影響奶牛飼養的成本支出。完善的、穩定的飼料供應市場,有利于奶牛養殖規模的擴大。
5.政策制度安排
生產企業的規模經濟與當時的社會的政策制度安排有著密切關系。不同時期,政府的制度安排不同,企業對生產規模的選擇不同。目前,國家很倡導乳業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呼和浩特市,要努力打造“中國乳都”,積極鼓勵奶牛養殖業的發展,并為其創造有利條件:對奶牛養殖戶的貸款支持,技術培訓、完善服務體系等。
(二)內部條件
1.農戶素質
養殖人員素質的提高反映在規模效應上,即在相同的投資、生產規模條件下的成本降低。養殖人員素質高,可更快吸收先進的養殖技術,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科學飼養奶牛,減少飼料資源的浪費,還可減少單位產出的工時或提高單產,從而降低牛奶的單位成本,提高奶農收益。
2.基礎設施投入
在現代化的生產中,設備要求較高,生產設備的高額投入,固定資產折舊費很高,這就要求規?;纳a以降低單位產出的固定成本分攤。因此,在生產規模不是很大時,設備的投資越少,經濟性越高。對于奶牛養殖行業,經營適度的奶牛頭數有利于養殖戶采用合理有效率的飼養管理,同時也降低了單位牛奶的固定成本分攤,便于提高養殖規模效益。
3.飼料地面積
對于不同的產品,考慮到各個產業的投資要求、資金使用不同,有不同的自制率要求。自制率越低,降低成本的因素越少,產品的規模經濟效益越差;反之,產品的規模經濟效益越好,投資規模要求越大。對于不同的產業,合理的制定自制率將有完全不同的規模經濟效應。對于汽車工業來說,自制率不應低于30%;對奶牛養殖業而言,飼料成本占飼養總成本的70%~80%左右,沒有足夠的飼料地面積,很難滿足奶牛的飼料消耗,容易造成投資收益不明顯現象,奶農擴大規模的積極性受到挫折。因此,飼料地面積對養殖戶飼養規模有很大的制約性。
4.養殖經驗
養殖經驗豐富的奶農,飼養管理經驗豐富,飼料配置合理,同時可以及時地發現奶牛身體的異常,疾病防御能力極強,能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由于多年的養殖經驗,他們已經從養殖中獲得了甜頭,愿意繼續投資,完善養殖中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這樣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提升了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
5.經濟效益
養殖投資回報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規模經濟性,它主要表現在奶牛養殖的投資收益是否大于其從事其他職業的機會成本。如果養殖的機會成本很高,養殖收益不明顯,乳品市場不穩定,鮮奶收購不及時,則會造成奶農屢屢倒奶現象。飼料價格攀升,而鮮奶的單位價格基本保持不變,奶農無奈殺牛賣肉。低投資、高收益,是奶農繼續養殖和擴大規模的主導因素。
在追求規模經濟的過程中,除了上面論及的需求問題和市場條件問題外,規模經濟與技術進步的關系也值得注意。各國的經濟發展史表明,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愈來愈大,在發達國家,技術進步的作用升值已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我國養殖業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也日益遞增。
篇9
一、房價持續上漲的原因
(一)市場需求過度旺盛
目前,用于自住的購房者大體分為四類:一是城市建設中形成的拆遷戶,他們是被動剛性需求房子被拆了,必須得買新房,盡管部分人要背上沉重的房貸并嚴重的影響生活質量。二是城市、農村中一部分比較富有的人,他們原先有住房,現在在良好收入的支撐下具有強烈的換房需求他們要求更新環境更好、面積更大的房子。三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外資進入我國,這些外商有購買辦公樓、住房的需求?;蚴怯捎诘乩砦恢玫鹊脑颍恍└?、澳、臺同胞在內地購買住房加劇了需求。四是結婚購房的年輕人,我國的傳統習慣結婚需要新房,且要求有獨立的房屋,使他們也有著強烈的購房需求。
首先,從潛在需求來看,加快城市化進程是我國進入21世紀后的重要任務之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大量的流動人口涌入城市。其次,從有效需求測算,不斷提高的居民收入水平和銀行貸款的低利率環境為城市居民改善住房提供了有利時機,原有城市人口存在改善住房條件的需求。最后,由于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作怪導致對住房需求的上升。一是居者有其屋的屋被普遍理解為自有產權房,美國老太太和我國老太太的住房故事一度盛傳于大街小巷,促進了住房消費觀念、消費模式的快速轉變。二是盲目攀比,大學生畢業3年5年,不論有無實力都紛紛買房,而且要大居室的,家里湊銀行貸,甘愿成為房奴的不在少數。三是恐懼心理,今天的價位明天還有嗎?
(二)市場供給結構不合理
住宅不僅具有商品消費屬性,還具有福利保障屬性和投資屬性,即三重屬性。在新舊體制轉型、市場替代計劃時期,我們過多地注重了住宅的商品屬性,對其福利中隱含保障屬性和潛在的投資屬性認識不足。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收入差距逐漸拉大,住宅的保障屬性和投資屬性逐步顯現。當住宅供給沒有相應分化,而是沿著企業追求利潤的市場經濟規律發展時,結構性矛盾就凸顯出來,其突出表現為:一方面,在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房屋開發中,高檔房屋比重過高,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的開發量不足。另一方面,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供不應求,導致了經濟適用房銷售違規操作和市場炒作現象。從市場的發展看,供給結構嚴重地違背需求結構,在一些檔次住房供應量不足的情況下,就會產生結構性泡沫現象。
(三)房產成本上漲
首先,對于地價和房價的關系,理論界普遍存在這種觀點:地價決定房價。特別是近些年來不少地區采用土地出讓招拍掛政策。各地政府代行土地擁有者之權,土地由地方政府所壟斷。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采取純粹價高者得之的拍賣方式來向開發商出讓土地,這就造成土地價格的突飛猛進,進而使得很大程度上基于土地價格的房產價格也就隨之扶搖直上。房價永遠上漲源自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另外,包括建材等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增加、拆遷成本提高及精裝修商品房的增加,還包括新建住宅品質提升所帶來的成本增加,也使得房價不斷上漲。
用經濟學的供求曲線進行分析,市場供給結構不合理和成本的上漲使得房產市場的供給曲線S左移到S’。而上面關于需求的原因,需求的增加,導致房產市場的需求曲線D右移到D’,這樣兩支曲線的同時移動就造成了房價的上升,而同時房產交易數量(即均衡時需求或供給的數量)并未縮水(見圖1)。
二、解決房價過高的建議
針對我國房地產目前仍然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建議:
第一,大力培育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拓寬租售并舉的市場供應。同時,政府要給予中低價位、中小戶型普通住房建設一定的政策支持,按照需求增加普通住房的供給。并制定普通住房定向銷售細則,在分配、房貸利率、首付比例以及公積金貸款使用等方面給予優惠,滿足普通居民購房需求,降低購房成本。
第二,適當控制個人住房貸款需求。在貨幣信貸增速下降而房屋需求增長仍然過快的條件下,適當控制個人住房貸款需求最有力的杠桿是提高銀行貸款利率。另外,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如強化購買期房和投資性置房的貸款限制;落實個人住房貸款的擔保;嚴格住房貸款程序等。
第三,調動地方政府落實調控政策的積極性,為地方政府落實調控措施創造制度條件。一是改革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制度,減弱GDP增長的影響。二是改革、完善分稅制度。三是改革土地收益制度,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收入的依賴。
參考文獻:
1、張晉生.房價高漲的市場結構及體制因素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6).
篇10
科斯定理認為,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只要權利界定明確,權利可以自由交換,主體積極合作,則無論權利屬于誰,權利的配置都會發生有效益的結果。但是零交易成本只是一種假定,現實交易中存在著“實在交易成本”,這種交易成本包括獲得準確市場信息所需的成本,討價還價與簽訂合同所需的成本,監督合同履行所需的成本。在上述實在交換代價的情況下,有效益的結果就不可能在每個法律規則下發生。此時,合意的法律規則是使交換代價的效應減至最低的規則。上述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根據效益原理認識與評價合理使用制度的途徑。一般說來,法律應在權利界定上使社會成本最低化,這就要求法律能選擇一種成本較低的權利配置形式和實施程序。為此,著作權法及其合理使用制度,應遵循交易成本最低化的原則,調整創作者、傳播者、使用者的權利配置關系,以實現促進文化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最優效益。
依照微觀經濟學的供給與需求理論,文學藝術創作即是一種生產活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首先是一個生產勞動過程,在人類的生產勞動中,,包含著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大組成部分,其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精神生產的目的同樣是為了交換,只有經過交換,個人才能獲得各類物品的最佳組合,達到效用或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學藝術作品具有與物質產品同樣的商品屬性,成為自由交換的標的。這種交易活動應是高效益的價值實現和價值增殖的過程。市場經濟中資源的有效配置,就是依靠交易來實現的。
交易的實質不是物品本身的交換而是權利的交換。古代羅馬法學家曾將抽象的權利(具有經濟價值的權利)視為無形物,以區別于具有外在形體的有形物。近代西方學者往往將財產分為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前者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后者包括與物有關的權利(如用益權、債權)和與物無關的權利(如著作權、工業產權)。當代法律經濟學家也都將權利作為財富的存在形式予以肯定。因此界定產權的目的是為了交易,資源配置實質上是資源權利的配置。市場交換是川流不息的體系,也是不斷發展的體系,新的交換形式的出現,必須要求受到法律的保護,即依靠建立一體遵循的強制性規范來界定交易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實現交易各方的利益需求。這一歷史過程,正如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每當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創造出新交換方式……法便不得不承認它們是獲得財產的新方式?!敝鳈嗉词沁@種基于知識產品私有,依法獲取財產權利的新方式。一般認為,包括著作權在內的知識產權制度賴以產生的條件是:知識產品所有人把自己的作品、發明創造等公布出來,使公眾能看到、了解到、得到其中的專門知識;而公眾則承認作者、發明創造者在一定時期內有獨占使用、制造其知識產品的專有權利。知識產品是公開的,但知識產權是壟斷的。西方學者將這一現象解釋為社會契約關系,即以國家的面貌出現的社會同知識產品創造者之間簽訂的一項特殊契約。按照法律經濟學的表述是,財產占有人認識到在保護財產上存在著規模經濟,各方即會就組建一個用于承認和保護其產權的政府進行談判?!耙坏┧麄冞_成了協議同意建立一個以武力為后盾的政府,每個人就都能享受到更多的財富和更大的安全。哲學家把經過這些協商最終達成的談判稱為”社會契約“,因為它建立起了社會生活的基本條款?!眻F效益原理的分析結果表明,著作權的界定使得精神產品這一資源的使用實現了價值的最大化。對創作者來說,獨占權利使得創作的費用得以補償;對于社會而言,作品公開使得公眾獲取新的知識。換言之,全體消費者通過對所得商品和服務的自愿支付而實現了利益滿足。
在著作權法中,合理使用制度涉及到創作者、傳播者、使用者的利益關系。他們之間的交換,或者說對精神產品這一資源的有效使用,是通過市場體系進行的,市場體系的運轉并非自動導致資源配置的優化?!案@洕鷮W之父”、英國經濟學家庇古認為,在出現“外部不經濟”狀態時,市場機制便會失靈。阻礙效益實現的市場失靈狀態,根源在于產權不清,由此造成交易過程的摩擦和障礙。在精神產品的交易活動中,創作者與具有專屬性、唯一性的出版者實質地位的不平等,創作者與利用其作品的消費者合理使用界限的不明確,都是產權未能明晰化的表現。因此,運用經濟分析的方法,準確界定創作者、傳播者、使用者各自權利范圍,尋求作者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協調機制對合理使用制度的內在需求,檢驗合理使用制度是否蘊含合理的經濟理性,消除精神產權配置過程中的障礙,讓知識產品這一資源配置流暢、有效地進行,是法律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信息-公共產品:合理使用產生前提之分析
采用法律語言的表述方法,合理使,用實質上是對他人權利的利用。美國學者L,PayPat— terson等認為,合理使用并不表現為是對他人有著作權作品的個人使用,而是確認后任作者對一部作品的著作權進行合理的利用。日本學者勝本正晃認為與濫用權利的概念截然相反,權利的公平使用是指第三者未經他人同意而利用其權利,該權利行使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因欠缺“違法性”而視為合理與正當。
合理使用是著作權法中的基本法律制度,合理使用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著作權的設定。關于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建立,法學家們曾從“財產價值觀”或“人格價值觀”的角度,對兩大法系的相關制度進行了理論概括與說明。而法律經濟學則運用信息經濟論的方法,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這一問題的新視角。
在信息(包括作品、發明在內的精神產品)這一無形資源上界定產權,導源于經濟學家關于;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分類。私人產品具有個人排他使用的特點,即一件物品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只能為某一特定的主體所使用。學者們形象地描述說,“一條褲子在某個時間只能由一個人穿著”,“一輛汽車不能同時朝兩個不同的方向行駛”。這即是說明,“在私人產品的消費上具有對抗性。”而公共產品則不然,它在消費上無對抗性。公共產品可能在某一時空條件下為不同的主體同時使用,如同一輛公共汽車,出資者與未出資者都在乘車。公共汽車公司必須為每個人提供便利,卻無法辨別出乘車人是否付費,那些沒有為公共產品消費而出資的人,被法律經濟學稱之為“搭便車者”。對純粹的公共產品來說,難以或不可能阻止搭便車者的這一事實、,破壞了這類產品市場的運行。信息經濟論認為,,信息是一種特殊商品,具有公共產品的某種屬性。信息的生產是有代價的,而信息的傳遞費用相對較小,對信息生產者來說,難以通過出售信息來收回成本。一旦生產者將其信息出售給某個消費者,那個消費者就會變為原生產者的潛在競爭對手,或是其他消費者成為該信息的“搭便車者”。這種現象在著作權領域中,即是無償地復制他人的作品的情形。
作為著作權的保護對象,文學藝術作品具有非物質性特點。它沒有外在形體,但具有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非物質性是知識產品區別于物質產品的主要特征:它的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態(如固態、液態、氣態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間,人們對它的“占有”不是一種實在而具體的控制,而是表現為認識和利用。某一物質產品,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只能為某一個人或社會組織來實際占有和使用,所有人可以有效地管領自己的有形財產,以排除他人的不法侵占;而一項知識產品則不同,它可以為若干主體同時占有,被許多人來共同使用;處分知識產品勿需象處分有形財產那樣需要交付實物,只要知識產品公布于眾,第三人即可不通過處分的合法途徑而取,得利益。
基于上述情況,法律經濟學告誡我們,私人市場提供的公共產品(即信息之類的知識產品)數量可能小于最優值,信息經濟論通常將這一現象稱為“不足”問題。鑒于消費者對信息量的需要,政府需要在市場上進行干預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自己提供信息;二是政府對私人提供信息給予補貼。后者的重要舉措就是通過著作權、專利權等法律制度授予信息首創者以獨占權。
著作權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權利。如同其他財產權制度一樣,著作權法的核心內容在于保護著作權不受侵犯。對于法律如何保障權利不受侵犯,法律經濟學的解釋有其獨到之處。波斯納認為,“對財產權的法律保護有其創造有效使用資源的誘因的經濟功能?!闭寝r夫能夠獲得土地作物的財產產權,才有誘因促使農夫支付并盡可能節約耕種土地所需要的成本;正是創作者能夠取得使用作品的壟斷權,才有誘因激勵其在文學藝術方面投資。不僅如此,波斯納還提出財產產權制度的效益標準,即普遍性(各種具有稀缺性的資源皆為人們所有)、排他性(排除他人無成本使用的可能)、可轉讓性(使資源從無價值使用往有價值使用轉移)。可以想象,沒有財產權,產品“不足”的現象將十分嚴重。這是因為,在沒有法律保障的情況下,作品一旦公開,則信息生產者很難對付不付費的“揩油者”。后者對信息生產者創造的作品享受利益但不向其支付費用,結果信息生產者不能通過市場交易得到足夠的收益,以補償他們投入的成本。著作權的設定減少了與文學藝術創作相關聯的公共產品問題。對此,法律經濟學家形象地說,著作權是“為了發給作者資金而對讀者征的稅。”
毫無疑問,著作權是信息生產者獲取財產的新方式。法律意義上的權利,具有“主體憑借法律實現利益的可能性”的嚴格規范意蘊。而在法律經濟學家看來,權利是一種資源,是人們享有財富的特定方式。在一定的社會里,任何財富的實現都將是某種權利的實現;任何物質與精神財富的享用都是一定權利的享用。對此,馬克思指出,僅僅占有某物并不表明占有者能夠從中受益,因為別人也可以同樣再去占有它,只有將占有確認為占有者的占有權時,才具有真正的意義。“私有財產的真正基礎,即占有,是一個事實,是不可解釋的事實,而不是權利。只是由于社會賦予實際占有的法律的規定,實際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質,才具有私有財產的性質?!笨扑拐J為,人們通常注意到商人得到和使用某種實物,而忽視這一行為是在行使權利?!拔覀儠f某人擁有土地,并把它作為生產要素,但土地所有者實際上所擁有的是實施一定行為的權利?!鄙鲜隼碚摫砻鳎瑱嗬且环N財富,是—種作為制度產品的有用資源。既然如此,權利資源如同自然資源的優化配量,如何保證精神產品效益的最大化提高,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不相容使用:合理使用構建理由之分析
財產從自然的事實占有狀態到產權歸屬的界定,表明了人類權利觀念的進化。但是,傳統的財產權理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模式,崇尚物的歸屬性,強調以所有權為重心,其運用法律調整經濟的方式,從起點到回歸都落腳于所有權。羅馬法學家將所有權視為一種最完全的物權,并抽象出其絕對性、排他性、永續性三個特點。近代學者認為“所有權是文明人民組織經濟的基礎”,將權屬界定看作是一切法律關系的前提。然而,現代著作權制度不能將其支撐點架構于精神產品保護的靜態歸屬之上,而要在確認創作者占有與支配財產的同時,促進財產的動態利用。著作權概念是對社會精神財富的法律抽象,它是對創作者獨占地位的評價,其本身并不意味著精神財富的增值,社會精神財富的增長是以財產的高速運動和資源的合理使用與優化配置為條件的。傳統的理論研究,將著作權法僅僅理解為是一種權利法,將著作權法功能的視野局限于作者權益的保護是不夠的。法律經濟學曾對信息產權的設定提出一個悖論。它認為,在信息方面確立產權的每一種方法的顯著經濟特征,在于這些產權都是壟斷權。一般來說,壟斷性產業比競爭性產業缺乏效益。一方面,新信息的生產者在一個不受管制的市場中回收其價值是困難的。通過給予信息的生產者以壟斷權,該生產者就有一種強有力的刺激去發現新信息。另一方面,壟斷者對產品索取高價將阻止該產品的使用,消費者可能難以支付費用去充分使用信息,從而無法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益。簡而言之,這一問題的困惑在于,“沒有合法的壟斷就不會有足夠的信息生產出來,但是有了合法的壟斷又不會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惫P者認為,解決這一兩難困境的法律途徑是,在保護著作權的基礎上對著作權實行必要的限制,在保證作者獨占使用其作品的前提下允許他人合理使用其著作權作品。
關于市場運行中實際摩擦的必然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交易費用對經濟行為的影響,科斯理論作出了深刻的說明。這一理論對于我們分析合理使用制度的經濟合理性或許是大有裨益的??扑估碚撜J為,在未經產權界定的情況下,交易無法進行,相關行為的效益最差。雖然在私有制社會中,財產的所有權關系是十分明晰的,但在某些經濟區域內,往往出現不相容使用(1ncom— patible Use)的情況,由此產生權利的使用沖突。例如,工廠排放煙塵的權利與附近居民保持空氣潔凈的權利;對同一作品,創作者、傳播者、使用者(即消費者,下同)所享有的著作權、鄰接權與使用者權,往往存在著權利的分配與利益的沖突。隨著信息資源利用方式的拓展,諸如靜電復印技術的出現,音像錄制設備的產生,公共圖書館的普及,將使得侵權使用與合法使用的權利界限變得模糊起來,因此有必要從法律上對各主體的權利作出重新安排。
科斯理論主張,在不相容使用的關系中,權利的安排或分配應以效益最大化為依據。解決不相容使用可以有多種配置模式:在上例中,可以確認工廠排放煙塵的權利而否認居民保持空氣潔凈的權利,也可以作出相反安排。此外,還可以保持工廠的煙塵排放,而同時授予居民獲得損害補償的權利,或者可以作出相反安排。由于不同的權利資源配置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益,因此效益最大化應是選擇某種模式的出發點,合理使用制度及其相關制度的創設,正是解決不相容使用的一種途徑。我們知道,著作權效益的實現,既不可能產生于靜態歸屬,也大抵不來自于創作者自己使用。創作者要取得精神生產成本的回報,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潤,就要憑借出版者、表演者、音像制作者和廣播組織的廣泛傳播,就要依賴社會公眾對作品的廣泛使用。作品傳播的范圍越是廣泛,使用的方式與數量越是充分,創作者的收益就越見豐碩。著作權法關于權利的一般配置方式是:創作者享有復制、公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演繹等獨占使用作品并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傳播者通過自愿交易與法定許可,在付酬的條件下以各種傳播方式再現原創作品,并對自己的傳播成果享有利益;社會公眾作為消費者,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有償或無償地獲得著作權作品,供個人學習、研究、娛樂之用,或滿足文化教育、司法公務、慈善事業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合理使用制度的效益價值在于:在著作權的作品中,劃出有限的范圍,供非著作權人無償使用,雖使自己受益,但并未損害創作者,因而在此情形下每個成員的欲望都得到最大的滿足。
四、交易成本:合理使用構建理由之分析
在創作-傳播-使用的著作權法律鏈環中,對他人有著作權作品的利用,可能是正當的使用(合理使用),也可能是不正當的使用(侵權使用),這一現象在微觀經濟學中表述為,某個生產者或消費者的行為會影響到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的利益。這即是庇古所提出的外部性問題。
所謂外部性,是指“一人或多人的自愿行為在未經第三方同意的情況下強加于或給予他們的成本或收益。”外部性造成的問題實質是導致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產者的利潤最大化行為的無效益。信息的生產者擁有天然的優良資源(創造能力),在精神產品緊缺的條件下,可能運用精神產權的壟斷性,而獲取各種“經濟學租金”(economicrent,即壟斷利潤)。他們力圖使自己的私人利益達到最大化,卻可能忽視其行為帶來的社會后果:信息的使用者基于使用與消費信息的需求,可能利用信息的公共產品屬性,去追逐信息效用的最大化,從而損害信息生產者的利益??傊?,采用損害他人利益的方法來增加自己的利益,是不符合效益原則的。對這種情況采取什么對策,正是法律所要回答的問題。
科斯理論運用交易成本概念分析法律制度對資源配置的影響,提出了權利的界定與權利
的安排在經濟交易中的重要性。當人們在面對甲損害乙這類問題(即外部性問題)時,往往因襲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中提出的方式,考慮應如何阻止甲的行為。其阻止方法有:(1)要求甲向乙賠償損失;(2)根據致損情況向甲征稅;(3)責令甲停止損害行為。但是上述方法并非適宜,其結果既不是人們所需要的,也不是人們所滿意的。這是因為阻止甲的行為,可能使乙免遭損害,但卻有可能使甲遭受損失。正確的考量是,要使當事人所遭受的損失都盡可能的小。妨害行為具有相互性,如何避免較嚴重的損害,科斯對此作了實證分析。假設:某一農場主與另一牧場主在毗鄰土地上經營。當土地之間沒有任何柵欄的情形下,牛群規模擴大增加了農場主谷物的損失。假定;在市場運作充分完好,即零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存在著牧場主對農場主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即牧場主無權讓牛群去吃農場主的谷物),或牧場主不向農場主進行補償(即牧場主有權讓牛群吃農場主的谷物)兩種結果。由此科斯得出結論,兩種結果相同,即都能使生產總價值最大化
。因為在對權利的最初明確界定后,參加談判的雙方就會利用市場機制,通過訂立協議,而尋求使各自利益損失最小化的協議安排。
在零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效益最大化與法律狀況無關。科斯理論的本意不在于此,其論證所要揭示的是,“我們應該明確地將實在的交易成本引入經濟分析領域,以便研究實在的世界?!笨扑拐J為,在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法律權利的初始界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有交易成本甚至交易成本很高,人們就要從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的原則出發,選擇合適的責任制度(即權利初始界定),以減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就著作權領域而言,社會在權利界定與分配上實行“專有區域”(exclusivezones)與“自由區域”(freezones)的劃分。“專有區域”在權利資源中涵蓋面極廣,作者是這一領地的“獨占者”,他人使用著作權作品既要征得作者同意,又要向其付酬(如著作權轉讓與使用許可)。這一區域的設定,帶來創作成本的回報,維系作者的創作激情,因而是有效益的。“自由區域”在權利資源中所占比例較小,使用者是這一范圍的“自由人”。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使用他人著作權作品,既無須征得創作者同意,又無須向其支付報酬(即合理使用),這一區域的構建,并不導致作者的利益損害,卻有助于公眾的創作活動,促進信息暢通與文化傳播,因此也是有效益的。反之,任由“專有區域”獨占全部權利資源,悉由創作者控制作品傳播與使用,將會造成過高的交換代價:或是消費者無力每每取得授權或支付壟斷價格,從而拒絕使用作品(假定1);或要付出諸如獲得作品市場信息、討價還價與簽訂合同、訴請法律監督執行等各種成本(假定2)。顯然,這是一種無效益的選擇。著作權法的當代使命不僅要保護“蛋糕”分享的公正性(合理分配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資源、收益),更需要促使人們努力增加“蛋糕”的總量(有效利用資源,增加社會精神財富)。
由此推論,人們在設計與選擇著作權保護與限制的制度安排時,要權衡各方面得失,以求得總的效益最大化。合理使用制度的構建,減少了額外的交易成本,合理劃分了作者與使用者的權利區域,以“侵權抗辯”為理由解決了著作權妨害問題,從而帶來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良好效益。
五、帕累托標準與正當使用:合理使用規則之分析
帕累托效益(ParetoEfficiency)是根據19世紀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 的名字命名的。這一概念可用作評估資源配置的方法,它通常表述為:“如果沒有方法可使一些人境況變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境況變得更差一些,那么這種經濟狀況就是帕累托有效的。”在微觀經濟學家那里,關于帕累托效益實證分析的范例是住房分配:假設1:甲得到一套城區住房,而乙得到一套城外住房。但后者有取得城區住房的需求。假設2:乙愿意出價(即高于甲的主觀價值,低于乙主觀價值)與甲交換住房,甲并不注重城區住房,因此交換并取得“交易收益”。在這種情況下,甲和乙的需求都得到滿足,交易中所有的收益都已經取盡,這種分配的結果即是帕累托效益。
著作權法學者在評價合理使用制度時,一般多從公平正義觀念出發,僅僅作出“禁止權利濫用”,“對著作權進行必要限制”之類的法律分析?;诤侠硎褂檬亲杂墒褂谩o償使用的特點,人們極易得出這樣的結論:該制度是作者權益的讓渡,其結果僅對使用者有利。按照帕累托標準來看合理使用只有對作者與使用者都為有利時方屑“合理”,否則將因“經濟合理性”的欠缺而導致無效益。
合理使用制度的初衷,在于解決后任作者以創作新作品為目的而如何使用前任作者的作品的問題。我們知道,作品是作者創作的,它是作者個人的精神財富,同時又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既體現了個人的創造精神,又吸取了前人的創作成果。就作者的創作活動來說,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創作是人類大腦通過思維進行的知識變換過程。與物質生產那種重復再現型勞動不同,它是以前人積累的知識為勞動資料,以抽象知識產品為勞動對象的精神生產勞動,勞動者的知識擁有量與創造性思維在勞動過程中緊密結合。在這里,創作活動表現了獨創性探索的特點。(2)創作是繼承前人知識的人類認識的深化過程。個人擁有的知識量的大小在于他對前人知識的吸收程度。掌握知識在于創造新知識,新知識的形成是在前人知識基礎上對知識本身的改造。創造活動具有連續性、繼承性的特點。在這里,筆者試將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為要素的精神生產過程圖(圖略):
人類的創作活動是一個流動的過程。如果我們對此作出動態分析的話,每一作者在合理使用中都有“支出”,同時又有“收益”。某一特定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因利用其前任作者的作品而取得“收益”,而其作品又將為后任作者提供丁合理使用的材料而“支出”。就人類創作活動的總體而言,在合理使用基本規則界定的條件下各方都取得效益,并不存在損害某一作者利益而增加另一作者利益的情形。以交易收益與合理使用為線索的交換過程圖:在這里,筆者借用帕累托標準,不僅意在說明合理使用制度的“經濟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尋求合理使用規則的尺度,即正當使用。正當使用原則是關于著作權作品利用的目的及性質的規定。這種使用最初表述為“以創造新作品為目的”,以后又擴展為“以非營利的學習、研究、教育為目的”,即是應符合著作權的立法宗旨:促進科學文化事業進步,有益于社會公眾。依照帕累托標準的評價,在對他人作品的利用中,擅自復制、演繹的結果均會使該作者的“收益”難以補償,由此而引起的“損害”,即后任作者對原作者帶來的“損害”大于其從前任作者那里取得的“收益”,不合帕累托效益原則。而基于合理使用創作的新作品并未取代原作品,對他人作品的利用既對自己有利,且對他人無損,因而符合帕累托標準。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正當使用原則,即以學習、研究、教育為目的的使用,應當作為作品使用是否合理的判斷標準。這一規則的經濟分析依據在于,目的正當的使用對原作者并無不利,目的非正當的使用對原作者將造成利益損害,因而是沒有效益的。
六、市場均衡狀態與公平、誠信使用:合理使用規則之分析
微觀經濟學中有兩個相互關聯的基本概念,即最大化與均衡。最大化被看作是每個經濟活動個體的目標:消費者的目標被假定為使效用達到最大,使利潤達到最大;均衡是指每一方都同時達到最大目標而趨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形式。均衡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在經濟活,動中,每個人都想通過交換獲得能提供最大滿足欲望能力的物品組合,他們彼此之間就欲望的滿足形成二定的價格,互相制約,逐步達到需求等于供給,從而出現價格不再變動而持久不變的情形,這是一種使社會財富持續、高效遞增的狀態。
均衡是法律制度所追求的效益目標?,F代著作權法沒有拘泥于18世紀那種絕對的、放任的“個人本位”,而是在保護作者的著作權與限制作者的著作權中尋求均衡,即合理地消除作品創造者、作品傳播者、作品使用者之間的沖突,力圖實現在維護作者權益基礎上的三者利益的。均衡保護。在這里,我們不妨采用法律的語言描述均衡的具體經濟形態:(1)均衡狀態中的作者。著作權法以維護作者權益作為其核心的立法原則。作者的權利是第一位的權利,是本源性權利。但這種權利既不是無限空間的絕對權利,也不是毫無期限的永恒權利。著作權的行使,以不違反公共利益或侵犯他人權益為限;著作權的保護對象,既不涵蓋作品的思想內容本身,也不及于著作權作品的排除領域;(2)均衡狀態中的傳播者。傳播媒介是聯系作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橋梁。傳播者以物化與人化的形式再現了原創作品,他們或是付出了創造性勞動,或是支付了相當的物質代價,因而不同程度地受到法律保護。凡編輯、改編、翻譯、攝制他人作品而創作了新作品,將依法享有著作權。凡表演、錄制、廣播而使用了他人作品,法律則授予其鄰接權, .傳播者在行使上述權利時,不得侵犯原作者的利益;(3)均衡狀態下的使用者。使用者是已有作品的消費者,也是未來作品的創造者。著作權法賦予其在一定范圍內自由使用他人作品的利益,這種利益不是—‘種事實的占有狀態而是法律認可的權利。西方一些著作權學者往往將其稱之為“使用者權”。當然,使用者在利用他人作品時必須遵守相應的義務,尊重作者的其他權利。著作權(作者)、傳播權(傳播者)、使用者權(使用者)的相繼產生與完善,即是人們尋求最大化滿足各方利益需求,進行創作作品與分配作品利益的制度安排的均衡結果。對此,著作權法學家曾這樣宣稱,自18世紀英國率先制定有關版權的《安娜法令》以來,著作權法已經發展成為協調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三者利益關系的平衡器。
均衡的法律要求在合理使用制度中表現為公平原則。“公平”一語具有強烈的道德色彩,普遍被認為是道德觀念對法律的滲透。但在經濟分析的透視下,這一原則卻充滿了經濟理性的光華。所謂公平即是“以利益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準來調整民事主體的物質利益關系,確定其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的要求?!痹跈嗬Y源的配置過程中,協調使用者權與著作權的沖突,不能偏離均衡模式的座標,而公平則是校正這個座標的尺度。合理使用從價值評價的意義上說,應是一種公平使用,其具體表現是:利用他人作品創造的新作品,在進入市場后必須是與原作品公平競爭,不能損害原作者的利益;對他人作品的利用,實質上是一種財產權的使用,與創作者的精神權利無涉,由于精神權利的不可轉讓性,因而不得利用,也就無法用公平價值尺度衡量;利用他人作品限于法律規定的方式,傳播技術的涌現與使用方法的增多,只是昭示作者權益系統日益豐富,并不當然意味著使用者可以對上述方式自由利用。在考察使用是否公平伺題上,主要評判創作者的支出與收益是否均衡,使用者與創作者所獲取的利益是否均衡。倘若使用者得到很大效用而創作者得到的效用較小,那么這種權利配置是無效益的,也是不會持久的??梢姡绞侵鳈囝I域達到帕累托最優化的內在要求。
誠信是均衡的另一法律要求,亦為合理使用制度的原則。從語義上說,誠信是對民事活動的參加者不進行任何詐欺、恪守信用的要求。但作為“一般條款”而言,它具有內涵的模糊性與外延的示確定性特征,且具強制性的法律效力。因此可表述為,,要求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概言之,誠信原則是立法者實現上述三方利益平衡的要求,目的在于保持社會穩定與和諧的發展。在合理使用制度中,誠信原則在兩個方面發揮著作用。首先,它是對使用人利用他人作品時必須具備誠實、善意的內心狀態的要求。所謂善意是指無損害原作著作權利益之心,凡意在簡單的復制而不進行創新,即推定為惡意,這就意味著背離了作品使用中的公平尺度,違反了當事人對交易權利的主觀需求;其次,它是對使用人利用他人作品時必須適度有限的行為規范的要求,主要用以評價使用行為對均衡狀態的影響效果。就合理使用而言,使用者與創作者的權利交易不是一對一的對于交易,而是社會制度安排下的特定創作者與不特定的使用者之間就權利資源分配所進行的交換。由于作品的非物質性或說是公共產品屬性,創作者很難控制自己的作品在公眾中的使用情況。在有關交易權利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就會使當事人增加交易成本,權利交易受阻,從而無法達到帕累托效益。這即是說,如果使用者向作者隱瞞作品使用信息或提供虛假作品使用信息,就意味著使用者以信息偏在為基礎,而將創作者置于不確定的狀態中,這樣的權利資源利用顯然就是不公平的。為了保障當事人在信息上的均衡以至實現利益的均衡,使用人對他人作品的利用必須遵守誠信原則。
在合理使用制度中,公平是均衡狀態的交易價值內容,是平衡使用者與創作者利益關系的尺度,而誠信原則是均衡狀態的交易行為內容,是規范使用者正確進行交易行為的尺度。概言之,公平、誠信是均衡概念在合理使用制度中的法律表現。
七、成本、收益模型與有限使用:合理使用規則之分析
在微觀經濟學那里,諸如著作權合理作用制度與著作權合同制度、侵犯著作權制度的設 定,都可視為是某種經濟行為,因而可以置人一個成本、收益模型中加以考察。上述制度通過產權設定、利用、保護等多種手段,改變了信息資源的分配方式,由此激勵信息的精神生產活動,促使信息產品效用的充分實現,給社會帶來某些利益,這即是收益評價。同時,上述制度又需要由社會進行監督和實施,因而要支出一定的費用。它可能是社會所實際負擔的著作權立法及實施的費用,如因執法行為而使市場主體承擔的著作權管理費、著作權糾紛訴訟費等;也可能是社會在著作權制度選擇中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如不選擇市場自發調節而選擇一項特定的著作權制度進行交易所帶來的利益差別,這即是成本評價。
制度選擇隱含著社會成本問題。機會成本是指把一定的資源用于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放棄 的生產另一種產品的產量的價值,或說是利用一定的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 入。微觀經濟學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把稀缺的資源分配于相抗衡的各個目標之間的過程。對于權利配置與制度安排決策者來說,機會成本理論的意義在虧: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必須考慮選擇某種制度產品而非另一種制度產品所放棄的機會。對于上述問題,“相對優勢定律”斷言,“人們應該從事某機會成本低于其他所有事情的事情?!崩缒硞€老練的律師同時又是個熟練的打字員,在職業選擇方面,相對優勢定律主張“專注”,即在法律事務收益較高的情況下,應專注于法律事務而放棄打字。循此例,在著作權立法中,合理使用制度的構建則意味著相關市場自發調節手段的放棄。同樣是對他人作品的利用,法律監控下的有限利用,與無相關制度下使用者不能合理利用或非法濫加利用的情形相比,顯然前者的機會成本要小。
篇11
一、市場是一種制度
“市場并不像它表面上所顯示的那樣,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經濟學者對“市場究竟是什么”的問題看法并不一致。根據西方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市場是買賣雙方自由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的地方,是價格存在并受供求關系影響的地方。如馬歇爾認為,“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并不是指任何一個特定的貨物交易場所,而是指地區的全部,在這個地區中,買主和賣主彼此之間的往來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價格有迅速相等的趨勢”。②斯蒂格勒也認為,“市場是一個區域,在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是趨于一致”。③普瑞爾指出,市場是“(1)買者和賣者碰面議定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過程,(2)價格存在的地方,(3)價格受到供求力影響的地方?!敝档米⒁獾氖牵^的“地區”、“區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確定的空間,也包括無形不確定的空間。④在邏輯上,價格的存在是由供求關系決定,是買賣雙方在自由進行商品或勞務交易時必然伴生的現象。所以,對西方主流經濟學來說,買賣雙方對商品或勞務進行自由交易的行為是“市場”的根本。只要存在著關于某種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著關于該物品的市場的存在。
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對市場的看法與主流經濟學有明顯的不同。他們認為,主流經濟學所說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個社會選擇了市場這種制度時才會普遍存在和有效地進行的現象。科斯指出,“大多數經濟學家似乎沒有意識到經濟體系與法律體系之間的這種關系”,“實際上存在著私人法律,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則和規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達成”。⑤布倫南和布坎南認為市場意味著一系列運作規則,“個人行為恰好是在這些規則之下在市場中產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看來,自由交易行為并不是市場的最為本質的東西,市場的最為本質的東西是使此種行為能夠有效進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則和規定”的“法律體系”。正是從這種角度出發,他們把“市場”看作是一種“社會安排”或一種“制度”。如阿爾欽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個社會體系視為依靠技術、法規或習慣對稀缺資源使用導致的沖突的解決方案”,市場只是人類所曾采取的許多“解決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種⑦。張五常說,“市場本身是一種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樣,市場被創造出來在其他約束條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魯博頓和瑞切特說,“市場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進行反復交易(與個體之間的零星交易相對應)的社會安排,‘市場’這個組織由一系列的制度規則(一種制度)和人構成,人們創造了這些規則并將它運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這些制度“決定了每個潛在交易者的產權分配并對這些產權如何使用或轉讓作出了規定”,其目標是使“絕大多數潛在交易方有機會參與競爭”,⑩并“有效地組織交易”。[11]
總之,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市場是一種制度,是價格機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們所看到的買賣雙方自由地確定交換物品的價格和數量的過程或行為,只是在社會選擇了“市場”這種“制度”、“社會安排”或“法則和規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為普遍性存在的現象,不是“市場”本身,而是“市場”所力圖促進的東西。
二、市場是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
由于主流經濟學把市場歸結為人們自由自愿的交換行為,所以,對他們來說,自由交換行為的發生,即意味著市場的產生。在主流經濟學看來,導致交換行為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作為人類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換這個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類從事經濟活動”所遵循的“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14]在西方經濟學家的觀念中,無論是斯密說的交換傾向,還是門格爾所說的人類經濟行為所遵循的“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還是“分工”,都不是由人們可識辨的外在于個人
的人為的有形強制行為的結果,而是自然或基于個人理性而自發生成的。把交易行為的發生或市場的產生歸因于這些自發性或自然生成的有關人性或經濟的事實表明,在主流經濟學里,市場被看作是基于個人理性自發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看來,市場制度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資源稀缺性所必然導致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它是作為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這種利益沖突問題的一種方式而產生存在的。阿爾欽指出,經濟資源的稀缺性“阻礙了每個個人達到完全心滿意足的程度”,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實現的一定程度的心滿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狀況為代價的”,因此社會成員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沖突”。“每個社會都必須解決它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解決(而不是消除)這一沖突的方式通稱為競爭。因為,按照定義,既然沒有辦法消除競爭,那么剩下的問題就在于:為了解決利益沖突,應當采取什么樣的競爭形式。”[15]阿爾欽和德姆塞茨認為,人類為解決這種“利益沖突”而“作的安排包攬了人類經驗的全部范圍,包括戰爭、罷工、選舉、宗教權威、法律仲裁、交換和投機。每一個社會都采用過這些方法。社會組織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它們所強調的解決與資源稀缺相聯系的問題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這里的“交換”是作為一種社會的“安排”,因此顯然不是主要指行為,而是指人們必須通過“交換”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為他人擁有的財物的制度,即其所說的市場制度。
由于在歷史上或在現實中,人類還常用許多非市場手段如戰爭、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來解決經濟利益沖突問題,所以他們強調,人們選擇市場作為解決因資源稀缺問題所導致的利益沖突的一種社會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理所當然”的。在他們看來,只有資本主義社會才主要依靠市場來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17]自由交換要成為一種現實的普遍的行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權力來加以補充”,[18]需要得到“以國家暴力或懲罰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沒有政府的協助是不行的”。[20]
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社會所采取用于解決其所面臨的公共經濟問題即由于稀缺資源使用而發生的利益沖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強調它需要公共權力的“補充”表明,在新制度經濟學派看來,市場不是基于個人理性自發生成的,而是一個社會的公共選擇或集體選擇的結果,因此是基于集體理性人為建構的,具有強制的性質。這一點在新制度主義所提出的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釋中有著更為明顯的體現。
三、市場是確保稀缺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實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對于主流經濟學家來說,要對為什么市場會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釋,就需要對他們賴于解釋的市場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進行普遍存在性的證明。對于人類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換這個傾向”,斯密本人和后來的經濟學家都沒有予以解釋或證明,也是難以證明的[21]。分工的程度與市場范圍是相互依賴的[22],所以人們根本就不可能獨立于市場對其進行普遍存在性的證明。人類經濟行為遵循“盡可能完全滿足其欲望的原則”,只是經濟人假設的另一種說法而已。西方經濟學家至今都沒能對該假設的普遍存在性進行嚴格的邏輯證明。所以,總的來說,在西方傳統主流經濟學里,還沒有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給予合理的理論解釋。
由于把市場看作是一個社會所選擇的用于解決經濟問題的制度安排的一種,新制度主義經濟學家就從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較的角度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經濟學的解釋。他們認為,之所以是市場而不是“戰爭”等其他手段成了人類社會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為總的來說,市場制度的運行成本較低,能確保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率。
德姆塞茨認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產權制度其實就是一組界定行為的原則,它規定了哪些競爭方式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哪些則不受鼓勵、不被允許”。而具體規定“哪些競爭方式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哪些則不受鼓勵、不被允許”與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他說,“依靠暴力進行競爭一般不受稱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許使用暴力,就看不清這種競爭的前提,即無法估計其凈收益了”。而在市場上“通過‘自愿’談判進行的競爭”之所以是“允許的、受鼓勵的”,就是因為它“提供了權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術手段,同樣還提供了排除造成凈損失的手段”,[23]即“把人們愿意支付的貨幣作為計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貨幣計量的凈損失的那種環境篩除出去”,這就使得它“要比通過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競爭,更能為社會增加實際財富”。[24]德姆塞茨還認為,如果不經過市場協調就使用民主政治體制的集體決策或法庭裁定來決定資源的配置和使用,就無法得到通過自由市場交易所揭示的為確保經濟的高效運行所需要的信息,這樣“不管
它們采用哪一種效率標準,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癢’,還很容易錯判”,導致比市場更低的效率??傊谒磥?,“恰恰是由于要掌握這些關于效率的先決性條件過于困難,才使得通過自由市場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權及資源使用方式成為一種很實用的方法”。[25]
張五常指出,市場上的競爭“匯集了所有潛在所有者的知識——即可供選擇的合約安排知識和資源使用的知識”,而“合約當事人之間的競爭”又“降低了執行合約的成本”,這樣就“降低了尋找和追求最有價值的選擇來簽定合約把一種資源用于生產的成本”。[26]他還認為,市場價格是“唯一已知的幾乎不導致或完全不導致租金消散的標準”,[27]所以在他看來,“一般來說,管理決策是不可能優于通過價格機制作出的決策。當價格信息引導從事的每一種活動時,發生錯誤的可能性必然減少”。[28]因此張五常認為,正是由于實施自由市場制度社會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場制度的社會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經濟生產力,才使得市場能廣泛地拓展到原來排斥市場的國家。[29]
很明顯,德姆塞茨和張五常對市場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釋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從市場更能促進經濟效率或生產力的角度來解釋,而后者則是從市場更能節省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解釋。但對于新制度經濟學來說,所有的經濟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經濟制度的生產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這表明,他們二者的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場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為根據來解釋市場的普遍存在性。這種解釋也進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經濟學強調市場的集體理性和集體選擇的基礎。
四、界定明晰而穩定的個人產權是使市場有效運行的一個前提條件
市場運行是買賣雙方的自由交易過程,也是物品價格的形成和決定的過程。價格形成和決定的理論就是西方主流經濟學關于市場運行的理論。從該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主流經濟學家把任何經濟物品或勞務的價格描繪成了只是由那些與其產權制度安排無關的諸如偏好、生產技術和社會經濟資源結構等客觀因素決定的函數,因此,完全忽略了產權安排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另外,在該理論里,“交易成本被假定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為零時,產權界定不會影響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會影響市場運行的效率。這表明,主流經濟學蘊涵著產權與市場運行效率是不相關的市場觀。
對于新制度主義經濟學來說,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設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該經濟理論的最為核心的命題。它認為,在該假設條件下,產權界定會通過影響市場交易成本而影響資源配置效率。所以,產權制度與市場運行效率的關系是該學派經濟學家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根據經濟人假設,他們認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強烈的動力以最有價值的方式使用其產權”,[33]而個人產權即個人對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權、收益權和自由的轉讓權等的任何弱化,如產權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無法獲得有效的保護,都會導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場價格信息質量的下降,[35]從而使得以市場出清價格的交換不能實現,影響資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義經濟學認為,“產權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前提”[37]。要確保市場的有效運行,“產權界定必須首先高度穩定”,[38]“要求不存在對合約條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對合約選擇的限制”,以確保每一個人即“可以自己將物品或資源用于他認為是最有價值的用途,也可以與其他人進行合約安排達到這種用途”。[39]由于在現代文明社會里,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要靠國家,對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來自國家。所以,新制度主義經濟學認為,政府對尊重私有產權給以可信的承諾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40]嚴格限制政府剝奪財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礎是繁榮的市場所必備的。[41]
五、市場不是一種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制度
為給市場經濟提供意識形態上的支持,從亞當•斯密開始,西方主流經濟學家除了宣揚社會利益會因為個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為得到有效促進的“無形之手”原理之外,他們還不斷地提出各種不同的學說或定理來證明,在市場經濟里,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是普遍和諧。如薩伊定律宣揚人與人之間的利害是休戚與共的;[42]巴師夏的經濟和諧論則更是把市場經濟描繪成一個能讓每一個人“憑自愿對它作出貢獻,而獲得的則超過他的貢獻,并且總是增加著他的滿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個人獨立完全協調”的“美麗組織”;[43]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分配論把自由市場經濟描述成為沒有剝削的正義的世界。[44]在目前,許多主流經濟學家都把介紹阿羅和德布魯等所證明的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作為微觀經濟學教材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此來宣揚任何一個人的
福利都不可能因競爭性市場的存在而變得更差的觀點。[45]
新制度經濟學家明確反對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這種和諧論。在他們看來,市場并不是一種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制度。這不僅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利益沖突是市場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還在于他們認為:
1. 市場并不能消除經濟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沖突,任何交換都必然包含著沖突或競爭的方面。阿爾欽說,由于資源“稀缺”這一“約束的存在”,“每個人”都不可能“達到完全心滿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資源不能同時用來滿足競爭性的需求”,[47]“一些人實現的一定程度的心滿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狀況為代價的”,因此,在每個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都“必然地”是“沒有辦法消除”的。“市場”是“解決而不是消除這一沖突的方式”。在市場制度下,“交換行為是一種手段,借助于這種手段,買者就能夠為了從賣者那里獲得商品而同別的買者展開競爭”。[48]因此,市場交換固然可能因為它是每個買者和賣者借以達到更理想境況的手段而具有協作行為的性質,但它具有競爭行為的性質也是顯然的。所以,阿爾欽認為,經濟學家不應該只把交換當作協作行為來考察,忽視它的“競爭方面”。[49]
2. 市場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市場行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們講使用資源就會發生沖突,有關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說‘自由市場總會使每個參加者受惠,也能使社會效用實現最大化’就不正確了”。因為“市場在權衡比較得益和受損時,是把人們愿意支付的貨幣作為計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貨幣計量的凈損失的那種環境篩除出去。自由市場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舉例說,“當新產品進入市場時,自由市場在運作中承載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種新產品能給其消費者帶來多大的益處,人們購買了這種產品,則被它取代的、原有產品的生產者就受到損害。”所以,他強調指出,認為“自由市場制度總會使每個參加者受惠”或認為 “每個人都能從市場行為中受惠的觀念”,是出于“對市場功能和運營”的“完全錯誤”的“解釋”,是“不正確”的,“必須摒棄”[50]。
3. 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場具有強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認為,“既然我們講使用資源就常會發生沖突,有關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叭绻姆N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諧為基礎的那樣,那么也會因其無法容忍的非實用性(即沒有效率),而很快就讓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場“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該制度具有強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爾欽認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沒有哪個完美無缺的標準是有效的”?!笆袌觥钡倪@種“不完美”或“缺陷”是人們要獲得它的“更大優點”所必須承受的“代價”。[52]
從其反對市場和諧論的最后一個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經濟學反對市場和諧論,揭示市場的不和諧性,特別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點,其目的不是為了反對自由市場制度,而是為了反對那些一看到市場有缺陷就認為應該用政府來取代市場的干預主義。從這一角度講,它的目的其實和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和諧論一樣,都是為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辯護的。
六、結語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制度主義市場觀與主流經濟學的市場觀有深刻的差異。從經濟思想史的角度來說,新制度主義市場觀是一種新的市場觀。在筆者看來,無論從推進人們對市場的認識來說,還是從現在還沒有建立起能夠確保經濟持續有效運行的穩定均衡制度的社會來說,這種新市場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綜合起來,它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意義:其一,它強調市場存在的制度基礎,有助于人們認識到,自由交易并不像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所暗示的那樣是僅僅依賴個人理性就可以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存在的行為,它需要某種特定經濟制度的支持,好的市場(sound market)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完全自發的秩序,它包含并體現著某種人為的秩序,它需要建構理性主義的努力。其二,它指出市場作為一個社會所采取的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一種方式這一性質,有助于人們認識到,一個社會選擇市場,首先并不是由于市場擁有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那些美好的性質,而是因為該社會存在著需靠它來解決的由于資源稀缺所導致的無法消除的使用沖突。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以自由交易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所需要——但為他人所擁有的物品的市場行為,首先并不是如正統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是一種個人自發的行為,而是一種社會強制的行為。其三,它較為深刻地闡明了市場在確保經濟的普遍效率方面所具有的為其他任何社會制度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優勢之所在,彌補了主流經濟學的不足,有助于人們更為充分地認識到在現實社會經濟條件下選擇市場經濟制度的經濟合理性和必然性。其四,它對產權制度與市場運行效率所具有的影響的揭示,有助于
政府認識到明晰而穩定的個人產權制度對確保市場運行效率的重要性,意識到濫用國家權力——這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唯一能夠合法地對個人產權進行侵犯的權力——對經濟的可能的危害性。其五,它較為客觀地揭示了那些不可能在市場經濟中消除的社會沖突以及由這些沖突所導致的為有效率的市場所不能加以制止的有害后果的普遍存在性,有助于人們較為充分地意識到,主流經濟學所宣揚的市場和諧論是不現實的,市場效率不是免費的午餐,只有以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方式來應對市場經濟的不和諧甚至危機,才可能實現市場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和諧。
注釋:
①【美】e•曼斯菲爾德:《微觀經濟學:理論與運用》,鄭琳華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26頁。
②【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朱志泰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10月版,第18頁。
③【美】j•斯蒂格勒:《價格理論》,施仁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83頁。
④【美】f•l•普瑞爾:《東西方經濟體制比較:研究指南》,錢偉譯,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171-172頁。
⑤r. h. coas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2, no. 4 (sep., 1992), pp. 713-719,p718。
⑥brennan,g.,and j.m.buchanan,1985,the reasons of rules.cambrie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3。
⑦[16][17][33][36][47]a. a. alchian, h. demsetz, the property rights paradigm,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3, no.1,(mar.1973), pp16-27、p16、pp19-22、p22。
⑧[27]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527、436頁。
⑨⑩[11][18][20]【美】e•g•富魯博頓、【德】r•瑞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范式》,羅長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64、350、365、343頁。
[12][22]【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版,第13、16-20頁。
[13]【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4年6月版,第20頁;【英】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下卷),陳良璧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2月版,第18頁;【英】杰文斯:《政治經濟學理論》,郭大力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版,第81頁。
[14][21]【奧】c•門格爾:《國民經濟學原理》,劉絜熬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00、97頁。
[15][19][46][48][49][52]阿曼•阿爾欽:《產權經濟學》,載于盛洪編:《現代制度經濟學》(上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8-80、68、69、68-69、79頁。
[23][24][25][38][50][51]【美】h•德姆塞茨:《產權制度中的道德與效率》,載于【美】h•德姆塞茨:《所有權、控制與企業》,段毅才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326-351、346、337、338、336-337頁。
[26]張五常:《佃農理論》,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版,第83頁。
[28]steven n. s. cheung,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6, no. 1 (apr., 1983), pp. 1-21,p5。
[29]張五常:《共有產權》,載于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430頁。
[30]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oct.,1960,
pp1-44。
[31]科斯:《科斯的評論》,載于張五常:《經濟解釋》,易憲容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版,第469頁。
[32][3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70、pp56-58。
[34]h. demsetz,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7, may, 1967, pp347-359.p354-359.;steven n. s. cheung,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no. 1 (apr., 1974), pp. 53-71,p64。
[35]h. demsetz,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7, oct.,1964. pp11-26,p19-20。
[37]r. h. coase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2 (oct., 1959), pp. 1-40,p27。
[40]d. c. north,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4, jun.,1994, pp.359-368.:p366,p361;d. c. north:《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62-178頁。
[41]b. r.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s governance structures: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of secure market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轉引自【美】e•g•富魯博頓、【德】r•瑞切特:《新制度經濟學——一個交易費用范式》,羅長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4頁。
[42]【法】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陳福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10月版,第141-149頁。
[43]【法】巴師夏:《經濟和諧》,載于季陶達:《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選輯》,1963年9月版,第205-220頁。
[44]【美】克拉克:《財富的分配》,陳福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2月版,第1-16頁。
[45]【美】安德魯•馬斯-科萊爾等:《微觀經濟學》(下),劉文欣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版,第737頁。
參考文獻:
篇12
一、引言
1978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的基本背景是漸進的和全方位的經濟轉型。即使現在的匯率制度改革、金融體系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仍然在摸索和實踐之中。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沿用“試錯法”(Trial and Error)的改革思路,但是“試錯法”意味著改革者不能區分轉型的長期影響和短期沖擊。而很多經濟現象長期和短期效應是相悖的(例如匯率貶值的J曲線效應、農業產量與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關系等),這必然造成改革者走很多彎路甚至錯路。到了改革的深入階段,這種情況尤其嚴重。就目前情況來說,國內爭論的一個熱點,就是我國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是否是有效的,有人甚至說,這些改革總體上是失敗的。以上問題的出現與對我國轉型經濟的研究現狀不無關聯。
目前關于轉型經濟的研究可以歸類為三種方法。(1) 制度經濟學分析,采用的是制度的比較靜態分析方法,如Sachs、[1] Jefferson和Rawski、[2]吳敬璉。[3](2) 微觀領域的產業組織分析,主要采用靜態博弈方法或廠商行為方法,如Tian、[4] Bai [5] 和Svejnar [6]( P243-254 ) 等。這兩種方法的研究多采用靜態和確定性分析,忽略了動態和不確定性的影響。經濟人是前瞻性(forward-looking)的理性人,沒有理由不對未來進行預期;另外在中國經濟轉型中,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如工資體制改革引起了收入的波動,以及教育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引起了支出的不確定性等。但它們與本文的主旨不同,這暫且不談。(3) 宏觀方面的結構性宏觀經濟分析及實證分析。其中,結構經濟分析主要是利用國外現有理論直接構造結構性的宏觀經濟模型。但是這種方法肯定是誤導的,甚至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國外宏觀經濟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這與我國從計劃體制到市場體制的漸進轉型有著本質的差別。例如大多數對人民幣合意變動幅度的研究(Chou和Shih、[ 7 ] 張曉樸、[ 8 ] 林伯強[ 9 ] 等),主要是套用國外均衡匯率模型。但國外均衡匯率理論一般假定分析國家為小型開放經濟、產品市場自由競爭和要素國內自由流動,而這三個假定在中國無一成立。實證分析方面主要是利用中國數據進行各種計量回歸,有時在模型中考慮一些制度變量,如Cowgill[10]和Song[11]等。但是該做法在加入制度變量時十分主觀;另外,即使我們能夠確定那些制度變量會影響宏觀經濟,但對于這些制度變量如何進入模型,以及如何影響宏觀經濟這兩個問題,我們仍然是不清楚的。
總體上,目前中國經濟改革遇到了一些困難,這至少在部分上是中國經濟研究在方法上落后而導致的。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是:首先對目前的“試錯法”改革方式進行規范和科學的理論化和量化,然后闡述特定制度和轉型背景下的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機制,最后,據此科學地設計制度轉型的推進進程。宏觀經濟運行機制是現實經濟人在一定約束條件下相互作用的經濟實現,而對理性的經濟人行為進行規范的描述,則又是科學地闡述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機制的前提。因此,解決(或至少部分解決)目前改革困境的出路在于:把現代宏觀經濟學的主流分析方法與我國經濟轉型的具體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重新建立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理論,再把微觀研究運用到宏觀經濟分析。建立這樣的理論或模型,會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和經濟體制改革的安排起到重要的指南作用,這樣的模型和方法本身在理論上也是對經濟學的貢獻。
二、為什么要分析轉型時期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
(一) 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定義
所謂微觀基礎,應是指兩個方面的含義,微觀行為基礎和微觀制度基礎。微觀行為基礎是指代表性的經濟主體(通常假定是理性的)出于特定的動機(例如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廠商追求利潤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公理化假定),在資源約束下進行決策、決策實施和事后學習等的行為,以及把這種行為理論化和模型化的方法;微觀制度基礎是指經濟中現有的制度安排對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特定約束。則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就應該是指:
“在經濟中現有制度安排、資源和信息的約束下,理性的經濟主體出于特定的動機而進行決策、決策實施和事后學習等的行為,以及把這種約束下的行為理論化和模型化的方法?!?/p>
(二) 微觀基礎的重要性
近年來,在國內外宏觀經濟學領域,加強微觀基礎研究的呼聲愈加高漲。那么,在宏觀經濟領域,微觀基礎到底有多重要?
對此,不同的經濟學家有著不同的看法。Snowdon等[12]對主流經濟學派主要經濟學家的訪問表明,大多數經濟學家傾向于認為微觀基礎十分重要,但并不代表宏觀經濟學的全部。微觀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表現在:首先,所有的宏觀現象都是許多微觀現象的加總;其次,沒有這種研究工具,經濟學就不再有許多內容,最終將演變成描述;最后,微觀基礎的研究能夠揭示一般經濟規律后面的深層次的淵源,使得我們對宏觀經濟的運行具有更深刻的理解。但這并不是說全部宏觀經濟學都必須從微觀經濟學基礎出發,有很多像IS―LM模型等那樣十分有用的模型,盡管這些模型并沒有從單個單位出發并從此建立起來。
實際上,如果經濟的結構穩定(例如完善的市場經濟),政府的政策行為也具有一致性,一般性的經濟理論加上經驗性的研究可能已經可以滿足一般的宏觀經濟分析需要。例如,就短期預測而言,一些實證模型,尤其是時間序列模型十分有用(Hanmilton)。[13]
(三)為什么要分析轉型經濟的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盧卡斯批評”的啟示
盡管在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微觀基礎研究并不能代表宏觀經濟學的全部,但是,微觀基礎對于研究轉型經濟中的宏觀經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它代表了我國宏觀經濟研究唯一正確的方向。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借鑒現代宏觀經濟理論的最新成果。在近幾十年宏觀經濟學的發展中,可能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所謂的“理性預期革命”,“盧卡斯批評”(Lucas critique) 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盧卡斯(Lucas)[14] 在其經典的論文中指出:政策制定和實施者行為方式的變動,如果不考慮結構性經濟模型深層次參數(deep parameters),則計量經濟研究(尤其是凱恩斯式的Tinbergen框架研究)就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模型分析和預測的系統性失誤。
對此,Lucas舉了一個極好的例子:如果你看到我在克拉克大街上駕車向北行使,你就猜測幾分鐘后我仍在同一條大街上朝北走,那么你就獲得了良好的(盡管不完全)預期的成功。但是你想預測如果克拉克大街關閉以后我的反應,那就應該想想我打算去哪里以及我另外可以選擇的路線有哪些。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決策問題的本質和微觀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如果想知道在政策的一些變化下,人的行為可能怎樣變化,那就有必要研究人們做出選擇的方式。
“盧卡斯批評”主要是針對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者的行為方式而言的。它雖然深刻,但忽視了對經濟主體賴以行為的制度背景的考慮。這可能是因為盧卡斯把分析建立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因而不必要過分強調制度背景。但在我國全方位和漸進的改革中,經濟制度一直處于深刻的變動中。這意味著傳統理論借以發揮作用的最基本的條件也都得不到滿足,更不用說政策制定者行為方式的變動了??梢姡绻覀兲子脟獾哪P蛠硌芯恐袊暧^經濟,必然會導致模型的設定錯誤(specification error),而招致“盧卡斯批評”。而套用國外現有的理論直接構造中國的結構性宏觀經濟模型,正是當前研究我國宏觀經濟的主流方法之一。例如,劉小玄等[15]和Wang Xi[16]論證了在經濟轉型時期,由于特殊的晉升制度和“控制者收益”效應,我國國有經濟經理人同時存在數量與效益的雙重經營目標。而完全市場經濟中的廠商一般被假定只具有利潤這樣的效益目標。這就意味著國有經濟必然表現出異于完全市場導向廠商的特殊行為。此時,套用國外的廠商模型來分析國有經濟行為,方法必然錯誤。王曦[17] 對中國貨幣需求函數的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實際上,不單是國有經濟行為與貨幣需求函數,類似的結論貫穿于中國宏觀經濟研究的各個方面。
傳統理論和模型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它們是從一定假定條件(制度穩定、市場競爭性等)下對經濟主體進行微觀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的。而在我國,由于經濟轉型的作用,這些通常是合理的一般化假定條件都不能得到滿足。生搬硬套西方現成模型分析中國經濟在方法上是錯誤的,其結論會誤導。
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是,把現代經濟理論和我國經濟轉型的特殊背景聯系起來,重塑轉型時期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建立推導真正符合我國宏觀經濟分析的理論和模型。
三、如何建立轉型經濟中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
宏觀經濟學本身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領域。由于經濟現象十分復雜,經濟學本身又同時具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雙重特征,對同一經濟現象會有不同視角的觀察,因此出現了不同的學派。目前國際上代表性的主流宏觀經濟學派有:新古典學派,代表人物是R. Lucas,T. Sargent和R. Barro等;以及新凱恩斯學派,以N. Mankiw,O. Blanchard和S. Fischer等為代表。雖然其觀點不同,但若深入考察其思想體系,我們會發現各個學派在分析思路上存在著相當的一致性,即首先是建立關于經濟人行為的若干公理,然后通過一定的技術模型化經濟人行為從而引出結論并指導政策。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公理化和邏輯化的分析方法。從這個角度看,轉型時期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問題就包括建立轉型時期微觀行為的公理化體系;通過一定的方法對經濟人行為進行理論化并指導政策。邏輯化的分析方法通常與建模的技術相聯系,可以直接向主流學派借鑒,這里暫且不談。對經濟人行為的公理化假說是微觀基礎分析的思想基礎,它通常包含對經濟人目標、預期和市場出清三個方面的先驗論斷。不同學派的假設不同,因而引至不同的結論。下面提出轉型時期的公理化假說。
(一)特殊制度下的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設
主流宏觀經濟學假定經濟人是追求目標函數最大化的理性人,簡稱為理性人假說。
在經濟學中引入理性人假說出于兩種動因。一是所謂的“規范性”動因,即了解人們在既定情況下怎樣合乎理性的行動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這通常與討論人們“應該做什么”的規范性研究聯系起來。第二種動因涉及到能解釋和預測實際行為的理模型運用的可能性,這屬于“是什么”的實證性研究范疇。經濟學家首先對理進行刻畫,然后基于理分析實際行為。這一動因構成了一般均衡理論的主要基礎。其理由是,盡管實際行為從原則上說可以采取任何形式,但有理由相信在大部分時候它可以被描述成是“理性的”。
在經濟學思想史的發展上,將人類看成是在不懈地追求他們各自的私利,以代表理性人的最大化目標,是一種重要的觀點。雖然有許多其它的動機(例如令人滿意的和有界的理性)在人類的行為中可能是重要的,但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強理性人假說,長期以來在刻畫個人行為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由于把理性人假說運用到經濟學研究的方便和深刻性,“新古典學派”和“新凱恩斯學派”同時繼承了理性人假說。
(注:相對于“新古典學派”比較一致的理論框架,“新凱恩斯學派”的觀點顯得有些龐雜,但一般認為,標準的“新凱恩斯學派”接受了理性人和理性預期假說。)
就轉型經濟而言,筆者認為,一般意義上的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設可以用來分析轉型經濟中的宏觀經濟。首先,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設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最為方便的理論框架,能排除那些最明顯的行為不協調。其次,經濟學發展史證明,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設是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可以使我們對宏觀經濟的運行具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們這里強調的是一般意義上的理性人,是指在特有制度下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代表性經濟主體。在特有制度下,“個人利益最大化”并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經濟理論中的“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廠商利潤最大化”和“政府福利最大化”,可能具有更特殊的形式。例如,前文已經說明,國有企業經理同時具有數量與效益的雙重目標;又如,在人民幣外匯市場上,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完全和特殊的行政制度,對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員甚至匯率政策的決策者都傾向于維持匯率基本不變。此時,個人風險最小化是更合適和直接的假設。
(二)市場非出清的可能
持續的市場出清(continuous market clear)是指:理性經濟主體根據已有信息進行最優反應的結果,造成了在每一個時點上,所觀察到的經濟現象都處于均衡狀態;所有的觀察結果都被視為是“市場出清”的,是經濟主體按照他們所覺察到的價格做出的最優供求反應的結果。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不可能在人行道上存在不被人揀起的10美元鈔票。
新古典學派是市場持續出清假說最強硬的支持者,并且該假說可能是新古典主義最核心的部分。它意味著,價格和工資會以極快的速度調節到均衡點,不可能存在供求的脫節和非自愿的失業。理性人假說、理性預期、持續的市場出清再加上盧卡斯總供給曲線,構成了新古典的均衡經濟周期理論。其政策含義包括:政策無效性的主張、反通貨膨脹的零成本和“盧卡斯批評”等。“新古典學派”對于經濟理論出色的演繹,也許加上一點修辭上的優勢,(注:這主要得益于理性預期中的“理性”一詞,因為沒有人希望自己是“非理性”的經濟學家。)使得它在20世紀70、80年代極其盛行,“凱恩斯主義”似乎注定要退出舞臺。但是新古典主義斷言反通貨膨脹政策具有零成本和市場持續出清,當英國撒切爾政府和美國里根政府進行反通貨膨脹的試驗之后,兩國經濟深度的衰退似乎對新古典主義提出了相反的證據。這使得在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一些經濟學家開始重新思考新古典經濟學的公理化假說,尤其是持續的市場出清假說的可信性。在反對陣營中,新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成為主要的力量。
“新凱恩斯學派”面對“新古典主義”的挑戰,開始著手重塑凱恩斯主義的微觀基礎。他們雖然接受了“新古典學派”理性人和理性預期的假設,但對持續的市場出清假設一直予以激烈的批評。他們認為,由于市場的不完全競爭、勞動的非同質性、信息的不對稱和菜單成本(menu cost)的存在,以及關心公平的經濟主體行為,使得價格和工資的調整存在名義的或實際的剛性(nominal and real rigidity)。剛性使得價格和工資不能足夠迅速地調整以出清市場,于是名義和真實的需求和供給沖擊將導致產量和就業巨大的真實效應。產量和就業對其均衡值的偏離是巨大而長久的,而且毫無疑問這種偏離對經濟福利是有害的。政府因此要對經濟采取干預的政策,并且這種政策干預是有效的。
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不可能連續出清,甚至不可能出清。經濟體制改革以前,我國照搬前蘇聯集中計劃的模式來管理經濟,國有企業內部實行物資和原材料的計劃調撥分配,財務上實行統支統收;銀行系統也采用條塊分割的方式來實行現金發行計劃和貸款計劃的數量性管理。在這種體制下,市場的作用被壓縮到了最低點,市場非均衡占據了統治地位,很難想象會有持續的市場出清。經濟轉型之后,由于我國實行漸進的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善,因此整體經濟中的持續市場出清也是不可能的。例如,我國到目前為止仍實行固定利率制度,貨幣市場不存在利率機制調整貨幣供求,更不用說快速的調整。
市場非出清的可能性意味著,在一些時候,我們必須利用非均衡分析方法來分析特定的問題。陳平等 [18} 對現階段人民幣匯率非均衡機制的分析是這方面的一個代表。
市場非出清的可能性還意味著,與“古典二分法”不同,名義沖擊很可能對真實經濟總量造成巨大和持久的影響。王曦等(2003)[19] 對我國貨幣市場實際運行態勢的分析表明,我國貨幣市場的沖擊作用具有波及性、永久性和持續性;貨幣市場失衡是普遍現象;宏觀總量在向均衡的漸進調節過程中呈振蕩性波動,存在超調現象。
(三)經濟轉型中的預期
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的思想最早可能起源于Muth,[20] 1961年他認為:“預期就是對未來事件有根據的預言,因此預期與相關經濟理論的預言是基本一樣的?!贝蠹s10年之后,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才正式將這個假說吸收到宏觀經濟研究中;隨后,該假說開始被新凱恩斯學派經濟學家采納。理性預期是指在形成關于某一變量未來值的預期時,理性的經濟主體會最有效地利用所有可以得到的該變量決定因素的信息。新古典和新凱恩斯學派經濟學家一般使用的是理性預期的強形式,這與馬思的假說相符,即認為:經濟主體對經濟變量的主觀預期將同這些變量的客觀數學條件期望一致,或者說理性預期不存在任何系統誤差。如果在時期t要預測t+1時的變量Xt+1,則理性預期意味著:
Xet+1=E[Xt+1|It]
其中,It為時間t時的信息集。理性預期也可以表示為:
Xet+1=E[Xt+1| It]=Xt+1+εt+1
其中,ε為理性預期的誤差,E[εt+1]=0,E[εt+1| It]=0。
E[εt+1]=0和E[εt+1| It]=0清楚地顯示,理性預期不存在系統誤差。
就筆者而言,理性預期的思想無疑是正確的。這首先是因為,如果我們采用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說,我們實際上就是假定,他(她)具有和真正的經濟學家一樣的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注:這個假定可能過強了,一個相對弱的解釋是理性的經濟主體可以從公開得到的專業經濟學家的研究報告中獲悉專業預測。)
這就是說,理性人沒有任何理由不高效率地運用他(她)可以獲得的公開的信息。其次,可以證明,很多其他的預期形式,例如適用性預期、外推型預期等,實際上都是理性預期的特例,是特殊隨機過程下理性預期的特殊實現。但問題的關鍵是:在我國經濟轉型的背景下,經濟人是怎樣進行預期的?
四、“試錯法”改革的隨機過程表述
“試錯法”經濟轉型,其含義是:改革者在推進下一步的改革時,除了大方向以外,其依據就是當前的改革推進程度。在數學上,如果可以把某些制度改革的推進想象為一個性的隨機制度向量的變動,則該制度向量剛好具有隨機過程中的馬爾可夫性(Markov property:是指隨機向量的下一期變動只與該向量的當前實現有關,與歷史無關)。這就是本文要提出的假說――“試錯法”改革的馬爾可夫過程表述。為了使這個假說更有適用性,我們分別考慮了兩種表述:
強形式:Xt+1=AXt+C+εt+1(1)
弱形式:Xt+1=AXt+C+μ(Zt)+εt+1 (2)
其中,X為制度向量, A為系數矩陣,C為趨勢向量,ε為i.i.d.的白噪聲,It為時間t時的信息集,函數μ(?)表示其他當前狀態向量(Z)對改革推進的影響。由于μ(?)利用了額外的信息,因此式(2)的假設要弱于式(1)。弱形式的一個例子是我國政府在1988年宣布要進行“價格闖關”的情形,其中μ (?)表明了“政府宣布”的作用。
這種“試錯法”的改革推進特點對經濟主體的預期行為而言,就是他們缺乏或只具有很少的信息來預測未來。對式(1)和式(2)取條件期望,有:
預期強形式:E(Xt+1| It)=AXt+C (3)
預期弱形式:E(Xt+1| It)=AXt+C+μ(Ωt)(4)
式(3)表明,對改革推進的預期只與當前的改革安排有關,與改革的歷史無關;式(4)雖然利用了當前改革推進的額外信息,但仍與歷史無關。
以上分析說明,由于經濟主體在預期時只使用了最近的信息,因此其預期表現出“短視(myopia)”的特征。
五、結語
在“試錯法”的改革過程中,制度背景不同、經濟結構不同導致了中國宏觀經濟殊的微觀行為方式。此時,直接照搬主流宏觀經濟學的模型是誤導的,必然遭受到“盧卡斯批評”,產生系統性錯誤。解決這個問題應從深層次著手,將主流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與中國經濟轉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以重塑轉型時期的中國宏觀經濟的微觀基礎。作為這個工作的第一步,我們重新定義經濟轉型時期的公理化假定,包括對“試錯法”改革的馬爾可夫過程表述、特殊制度下的代表性的理性人假設、市場非出清的可能以及理性預期假說。下一步的任務就是,針對具體問題,利用主流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技術展開分析。在這方面,我們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Sachs, J. D., Woo Wing Thye and Yang Xiaokai. 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Working Paper].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 2000.
[2]Jefferson, G. H., and R. G. Thomas.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ese Industry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1994,(8, 2).
[3]吳敬璉. 當代中國經濟改革:戰略與實施 [M] .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
[4]Tian Guoqiang.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Collective Enterprises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0,(28).
[5]Bai Chong.en, David D. Li and Yijiang Wang. Enterprise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When Is Up Really Down?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7,(24).
[6]Svejnar J.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Employment. In William A. Byrd and Q. Lin, Eds. China’s Rural Industr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7]Chou, W.L. and Shih, Y.C.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of Chinese Renminbi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8,Vol26.
[8]張曉樸. 均衡與失衡:1978-1999人民幣匯率合理性評估 [J]. 金融研究,2000, (8).
[9]林伯強. 人民幣均衡實際匯率的估計與實際匯率錯位的測算 [J] . 經濟研究, 2000,(12).
[10]Cowgill P. A. A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Analysis of Post.Reform Chin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gia, 2001.
[11]Song Haiyan, Liu Zinan and Jiang Ping. Analyz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a’s Aggregate Investment in the Reform Period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12(2001),227-242.
[12]Snowdon, B., H. Vane and P. Wynarczyk. A Modern Guide to Macroeconomics[M] .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4.
[13]Hamilton, J. D. Time Series Analysis[M]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14]Lucas, R. E. Jr. Econometric Policy Evaluation: A Critique. in K. Brunner and A. Meltzer(eds), The Phillips Curve and Labor Markets[M] .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76.
[15]劉小玄,劉芍佳. 雙重目標的企業行為模型――兼論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 [J] . 經濟研究, 1998,(11).
[16]Wang Xi.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Investment Aggregate Dur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J].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06, (2).
[17]王曦. 經濟轉型中的貨幣需求與貨幣流通速度 [J]. 經濟研究, 2001, (10).
篇13
地產市場的出清研究在經濟學領域可以說是一個歷久彌新的難題,國內外學術界對土地這一重要要素的研究可謂多如繁星卻仍未形成統一共識,但近些年一些學者通過數學模型對房價的研究似乎正在逐漸撥云見日。
一、房地產行業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房地產是我國國民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使用投入產出表對我國以及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四個發達國家房地產業與其密切關聯產業的關聯度進行前向、后向、環向等不同層面量化研究后,王國軍、劉水杏(2004)通過橫截面數據分析了房地產業與其相關產業關聯關系的變化規律、房地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①及我國房地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發現我國總體范圍內房地產業產值每增加1對各產業的總帶動效應為1.416低于英國和日本;幾乎與此同時,周紅(2005)在對我國宏觀經濟和城市化研究中使用時序數據的相關性分析發現房地產行業的發展與宏觀經濟和城市化進程存在極強的相關性。
然而,在歷經了2006~2009年世界經濟史罕見的舉行房地產泡沫之后,學術界對房地產市場的審視也逐漸趨于理性,早在2005年姜春海就通過定義房地產實際價值,通過實證分析的手段得出當時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已經產生。解保華、李彬聯、石立(2009)借用股票市場F-O模型測度中國股票市場的泡沫度和成本加成定價模型測度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度,得出1999~2007年我國這兩個市場近9年來的月度泡沫估計值;以Granger因果檢驗②的方法證明了我國房地產市場中的巨額惡性泡沫對其它資本市場的嚴重影響。在此之后黃瑾(2010)通過求出房租與房價的預期收益凈現值,并與實際房價進行對比試圖量化泡沫,然而房屋價格的真實組成并非預期收益與市場泡沫的簡單加總,而是包括了諸如文化、市場結構等諸多因素的綜合結果,所以,其研究成果值得思考有待深入挖掘。
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的傳導過程在經濟學界一直有著諸多分歧,所以為了繞開這些分歧有學者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出發,在凱恩斯消費函數的基礎上,通過房地產的財富效應③深入剖析了國民收入與房屋價格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通過運用我國季度數據,在誤差糾正模型(an error-correction model,簡稱ECM)④框架下利用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對我國的房地產價格和居民消費的關系進行實證性檢驗,以此對國民收入與房價的相關關系進行了確認和分析(宋勃,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的理論分析和中國經驗的實證檢驗,經濟科學,2007年第五期)。但是由于任何微觀主體的消費決策都是處在某種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的,而社會文化環境卻又是一種極其難以量化又起著決定性因素的外生經濟變量,而這種外生變量對邊際消費傾向的影響又極為顯著而且難以準確地將其外生化(翁媛媛,高汝熹,饒文軍,中國高儲蓄率部門特征、成因以及對策;經濟學家,2010,03)。與此同時也有學者通過房價租金比的方法試圖分析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以深入分析我國房地產市場與其他經濟變量的關聯性(如儲蓄)(Junmin Wan;Household Saving and Housing Price in China;CAES working paper),但是因為房價和租金僅僅是兩個市場表現結果,它們的變動受到很多外生變量的影響,比如供求關系、利率、文化,而且從Junmin Wan的研究結果上看,我國住房市場化以來房價租金比一直與房屋價格保持著極強的正相關性,甚至可以用聯動性來形容二者的關系,而作為一個反映兩個變量關系的強度相對數房價租金比,應該是有一定的穩定性并且不應該與房屋價格聯動變化。所以在中國這樣的購房者占主導的特殊市場,房價租金比是近乎無效的。
正是由于難以將市場結構、文化環境、消費習慣等諸多難以量化的因素外生化,從宏觀角度觀察房價似乎只能得到一些趨勢化的結論,以及一些定性結果,無法給出真正準確的答案。所以,不少學者嘗試通過金融與房地產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繞開這些難以外生的經濟變量,以利率、固定資產收益率以及通貨膨脹率來綜合分析我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現狀與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關系。
二、資本市場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在每一本經典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上作者們論述每一條理論似乎永遠都離不開對市場收益率的論述,為了簡化分析不少學者常常假設市場收益率在數值上約等于短期國債收益率或者銀行存貸中間利率,然而在近三十年的經濟學研究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實際市場收益率只有在相當嚴格的假設下才近似于短期國債收益率或者銀行存貸中間利率相等(曼昆;宏觀經濟學第七版)。所以,如果需要研究所使用的市場收益率必須采用更嚴謹的方法從微觀市場角度或宏觀政策角度深入分析。在對市場收益率與宏觀經濟的諸多研究中最常用的莫過于基于微觀主體選擇行為角度的多部門聯合出清模型以及基于宏觀政策角度的動態總供給總需求模型(DAS-DAD)。
(一)基于微觀視角下的市場收益率與宏觀經濟的理論研究
這類研究的研究者們大多堅信,宏觀經濟變量中的實際變量的變動是只能直接地由實際沖擊所影響,而名義變量改變對宏觀經濟發展是沒有實際沖擊的,只會通過某些特定的方式,在長期或者超長期對宏觀經濟的發展方式產生間接影響(這也可以理解為古典二分法在現代經濟學研究領域新發展)。Jordi Gali在分析貨幣政策和理性資產泡沫以探討傳統“逆風向行事”(leaning against wind)貨幣政策的可行性時候采用的一種三部門聯合出清模型就是一個現代宏觀經濟學研究領域非常經典的例子(2014,AER)。因為后文所引用的很多文獻論述都是基于多部門聯合出清的方式展開的,而Gali教授此文是近年來使用世代交疊模型展開多部門聯合出清模型的一個典范,所以這里我將詳細介紹一下Gali教授此文中關于市場收益率的研究方法。如同標準世代交疊模型研究方法一樣,我們將無差異微觀個體的一生分為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為年輕時工作,其一期財富分為兩個部分:已有財富(來自于繼承上一代的財富)、工資薪酬,其消費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現期消費、一部分用于儲蓄后者購置風險資產;第二期處于退休階段,所有的經濟決策都依賴已有財富,其消費分為兩個部分,一部用于消費,一部分通過遺產或者轉移支付的手段留存給下一世代的無差異微觀個體。在此基礎上,我們便可以進行三部門聯合均衡的論證分析了。
1.每個微觀個體有如下效用最大化條件:
即Πt為t時刻的總通貨膨脹指數,Π為中央銀行通貨膨脹目標,QB為穩定的資產泡沫價值。
Gali教授在后文的論述中使用該聯合出清模型分析了了適應性預期、理性預期、隨機收益率、固定收益率假設下的的動態與靜態的市場表現情況,詳細闡述了中央銀行的政策行為可能對宏觀經濟帶來的影響,也充分論述了市場收益率和中央銀行指定的短期國債利率的明細關系,對我們后續的更嚴謹的對基于資本定價方法分析房地產發展走向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最近剛剛在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上刊載的Inflation and House Pric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35 Major Cities in China (Weida Kuang;Peng Liu)一文中就使用了包括了房地a商在內的四部門的聯合出清模型,而且本文創新的使用HPI與CPI之間的協整回歸來驗證二者之間的時序相關關系,同時,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驗證了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方向,最終成功驗證了在我國主要城市中居民消費水平與房價之間的關系。雖然模型的具體形式以及推導方法與Gali教授對資本市場泡沫的研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多部門的聯合均衡和跨時期的微觀主體決策來論述自己的觀點。所以,綜合上文所述作為世代交疊模型核心理論的多部門的聯合均衡和跨時期微觀主體決策理論必然會給我國學界對房地產市場現象的研究引入新的思路。
(二)基于宏觀政策角度的市場收益率與宏觀經濟的理論研究
近些年來,基于泰勒定理和適應性預期下的動態總供給總需求模型(DAS-DAD)逐漸成為學界的新焦點。為了模型的完善,有學者對其在彈性通貨膨脹預期、最優需求政策反應的前提假設下對已有的DAS-DAD模型進行了相應的拓展(Sami Alpanda, Adam Honig,Geoffrey Woglom;2013)。最終分別給出了在多種情況下實際收益率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由于本文主要論述市場收益率、宏觀經濟與房地產之間的相關關系,對宏觀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就不多贅述。
三、資本市場與房地產行業
房地產作為一種特殊資產,與資本市場的信用供給密不可分。理論上,資本市場的市場收益率、土地市場的地價、樓市的房價與銀行貸款存在兩個相互作用關系循環,在以土地為中心的房地產行業里,資本市場對產業的周期發展起到外部放大(縮?。┑淖饔谩Mㄟ^對資本市場和房地產行業的產業周期的深入研究,吳劍雄(2012)認為資本市場是房地產周期轉換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但是資本市場對于不同時期的房地產行業作用效果不同:在房地產擴張時期,資本市場對房地產擴張推波助瀾的作用效果明顯,但是在房地產收縮時期,資本市場對房地產收縮效果有限。如周教授的研究結果,我國現今正處于房地產行業的收縮洗牌階段,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調控并沒有對房地產行業產生顯著影響。與此同時,由于對接連不斷的由房地產市場違約引起的金融違約現象的關注,國內不少民眾錯誤地認為我國房市崩盤的日子即將到來。但是這條觀點畢竟是缺乏嚴謹理論研究的外行觀點,2014年,就有學者對銀行體制、資本市場與房地產風險做了深入而理性的分析,通過對銀行利益與資本市場的抑制關系、資本市場中銀行自身風險的累積的論述分析,發現我國目前的金融市場雖然不會因為個別房地產市場中的違約現象受到很大風險沖擊,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單一的房地產末端融資方式以及現有銀行體制下缺乏再融資平臺,金融市場無法實現預期的繁榮。同時由于風險的不斷累積,如果不采取相應的再融資平臺以及再融資方法以分散已有風險的話,我國的資本市場在未來必然會面對一定的流動性風險和違約風險。
可能是出于對中國房地產近幾年的特殊市場表現以及中國特殊的資本市場組織方式所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學者正逐漸直接或間接的觀察著中國市場。最近有法國學者在美國研究抵押貸款規模擴張的外生效應時發現,當放松金融管制之后,市場信用供給增加,于此同時房屋需求增加,但是由于房地產市場的彈性供給,信用擴張的最終結果卻是導致房價升高同時房屋的市場儲備增加,即信用擴張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會加劇房地產市場的不均衡(Giovanni Favara,Jean Imbs,2014),并且,通過對美國金融市場的IBBEA數據庫,以及相應的住房抵押貸款的HMDA數據庫研究,作者嚴謹地得出了,在低彈性需求市場中,信用擴張所帶來的房地產市場影響是積極的,即會使房地產市場處于高價高出清的理想狀態,但是在彈性市場需求中,信用擴張卻會適得其反,即會對已有的市場均衡產生不良影響。而這似乎正是我國這些年來房地產市場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即在早些年放松銀根和管制似乎只有在初期帶來了房地產市場的良性繁榮,但是后期的發展似乎不盡如人意,即存在Giovanni Favara與Jean Imbs在論述中所提到的信用擴張會加劇房地產市場不均衡的市場現象。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并不是,眾所周知,在我國安土重遷的傳統文化思想下,住房需求相對于其它國家更具有低彈性的特質。也許有人會質疑,對土地的剛性需求是人類歷史中勞動成果私有化的產物,早就深深地植根于每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每個國家的歷史中都有無數人以自己的方式出生入死只為獲得一塊封底,如歐洲的騎士階級、教會、中國的士族、日本的武士階級……雖然方式不同,但最終目的無不是尋覓一塊可供自己立足的土地。但為什么同樣的文化因素主導的剛性需求,不同市場卻有不同的表現呢?這里,我們不能單純地以總體的文化因素一概而論,我們要看到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特殊性。這是一個僅僅存在了30年不到的年輕市場,所以其理性程度仍然相當受到傳統文化因素的制約,所以我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現狀是由多種因素協同制約的一個復雜的經濟體系,現存的分析方法雖然可以在定性的角度上提出合理的觀點,并能夠給出適當的政策建議,但是,在定量的角度上以及預測的方面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理論模型。
四、總結及研究方向上的一點思考
在學術界對房地產市場已有的理論研究領域,國內外無數學者在已有的經濟理論框架下,已經對房地產市場從各個角度和方向做了細致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市場供給與房地產市場的關系,微觀主體決策與房地產之間的關系,資本市場與房地產市場的聯動反應,房地產市場與宏觀經濟諸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這些已有研究對我國政府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提出了及其寶貴的建議,指出了合理的監管手段和監管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迄今為止,卻沒有一個理論界公認的模型能為我國的政策當局給出一個晴雨表式管理尺度以及管理方式的穩健的建議,即缺乏一個公允的、值得依賴的定量尺度來解決我國房地產市場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市場現狀。以上基于已有經濟理論框架的研究均忽視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兩個極為重要的特殊性:1、我國是一個受傳統文化影響極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大國,文化變量對于市場的影響相對于其它國家更為明顯,即我國市場可能存在著極大的優于文化因素影響的非理性成分;2、我國的房地產市場是一個極其年輕的市場,房地產市場的參與者與管理者都缺乏足夠的技術與經驗,使自身決策能夠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效用或者政策效果。
所以,綜上所述,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研究,要在已有理論基礎上,基于我國特殊的市場性質提出一定的理論創新,才能獲得近乎完美的模型成果,才能在新常態下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更多嚴謹的建設性建議。
注釋
①帶動效應:某種產業的發展對其它與之關聯的產業聚落帶來的推動效應。
②Granger因果z驗:使用OSL或者GSL方法通過分析相關變量之間往期與現期的相關關系來確定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及其方向,具體方法以及思路見附錄4。
③財富效應:貨幣余額的變化,假如其他條件相同,將會在總消費開支方面引起變動這樣的財富效。應常被稱作庇古效應或實際余額效應,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1992)
④格蘭杰、紐博爾特(1974),菲利浦(1986)指出當使用非平穩序列進行回歸時,會造成虛假回歸,并且沃深(1989)也證明當變量存在著單位根現象,即非平穩時,傳統的統計量,如t值、F值、DW值和R2將出現偏差,具體修正方法是當VAR模型中發現存在單位根現象時采用差分或者中心化等方法將原回歸模型置換為多階協整(co-integration)序列模型,在模型平穩化,即通過了ADF分布的單位根檢驗后,使用修正過的模型對經濟變量進行解釋的方法,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本文無法完全闡明模型具體使用方法,僅在此論明思路。
⑤這里原文為:可能由于作者Gali教授的疏忽,文中并沒有提及往期信息如何處理的問題,所以筆者認為此處不能簡單地以終值代替所有過程信息,因此該問題業已以email的形式提交到了AER校對部門。
參考文獻
[1]解保華,李彬聯,石立.中國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泡沫問題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2月第11卷第1期.
[2]姜春海.中國房地產市場投機泡沫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第12期.
[3]周紅.城市化進程與房地產業發展關系[J].現代城市研究,2005年第7期.
[4]宋勃.房地產市場財富效應的理論分析和中國經驗的實證檢驗:1998-2006[J].經濟科學,2007年第5期.
[5]黃瑾.我國房地產市場泡沫檢驗―――基于現值模型[J].科技信息,2010年第31期.
[6]吳劍雄.資本市場與房地產行業關系理論與實踐研究[J].財政監督,2010年3月.
[7]劉知博,賈甫,韋靜強.銀行體制、資本市場與房地產金融風險[J].經濟體制改革,2014年第5期.
[8]Giovanni Favara & Jean Imbs.Credit Supply and the Price of Hous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5.
[9]Jordi Gali.Monetary Policy and Rational Asset Price Bubbl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