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藥用植物學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為本科生選定的藥用植物學教材,絕大多數是姚振生教授主編的“十一五”國家級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該教材的分類學內容比其它種藥用植物學教材的詳細些、豐富些,其形態解剖學的內容則沒什么突出優點,倒是與其它種《藥用植物學》教材中的大多數一樣,在對某些概念的解釋或定義上有不全面、不明確、不太符合事實、不大符合邏輯的問題。本文就具體談談其花被、花萼、副萼、花冠和副花冠的定義中存在的問題。
其花被的定義:“花被是花萼和花冠的總稱。多數植物具有分化明顯的花萼和花冠,也有一些植物的花萼和花冠形態相似不易區分,稱為花被,如厚樸、五味子、百合、黃精等?!痹摱x的問題是:片面,即只認為花被與花萼和花冠有關,不認為有既非花萼也非花冠的花被?;蛟S有人會反駁:其中的“也有一些植物的花萼和花冠形態相似不易區分,常稱為花被,如厚樸、五味子、百合、黃精等”這句話,難道不能理解為該定義其實認為有既非花萼也非花冠的花被嗎?筆者的回答是,不能。這句話的本意為,有些植物的花被只由花萼組成,但其花萼與花冠的形態相似。這種意思可從該教材將百合、黃精所在之科的花算作單被花、且將單被花定義為“只有花萼而無花冠的花”的做法中看出來。①
篇2
二、課程考試改革項目的建設與實踐,建立多樣化的考核形式,加強課程教學過程考核與評價
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緊密結合藥學專業本科學生培養的特點,實施藥用植物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多樣化的考核形式,構建藥用植物學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過程考核和命題的科學有效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課程教學過程考核與評價,制定詳細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課程過程考核實施方案,制定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把知識傳授、教學考核、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貫穿于藥用植物學教學的全過程,考試總成績由課堂成績和實踐成績組成,以課程教學過程考核與評價為主,其中課堂成績占總成績90%,實踐成績占總成績10%。課堂成績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組成,其中教學過程考核的平時成績由課前預習、平時作業、小測驗、課堂討論與討論報告組成,平時成績占課堂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10%提高到60%;期末成績占課堂成績的40%。實踐成績由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與實習報告成績組成,占總成績10%。并根據藥學專業和課程特點,實施考試命題改革,藥用植物學期末考試命題緊密圍繞藥用植物學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加強對藥用植物學課程知識點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期末理論考試題型包括名詞解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是非判斷題、問答題多種形式的題目,并與教材的重點與難點密切相關,盡量反映藥用植物學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植物分類學的原理和規律,識別和鑒定藥用植物的能力。
三、重視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實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開展國際課程周的實踐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
篇3
藥用植物學是利用植物學知識、方法來研究和應用藥用植物的一門學科。藥用植物學與中藥的基源研究、品質評價、臨床效用及開發研究密切相關,因而本課程在中藥學、藥學及相關專業的課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完善實踐教學、以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對該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理解非常重要。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包括室內實驗教學和野外實踐教學。室內實驗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同時對理論教學內容起到驗證的作用。野外實踐教學注重開闊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目前,我校只有中藥學專業和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兩個專業同時開展了室內實驗教學和野外實踐教學,其他專業只是開展了室內實驗教學。且目前的實踐教學主要為驗證性實驗,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不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承擔了校級教研項目“藥用植物學開放式實踐教學改革研究”,現將初步研究結果匯報如下:①
1 開放式實踐教學改革嘗試
為了提高藥用植物學的實踐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課題組開展了如下工作:
1.1 對新校區現有藥用植物進行統計,收集照片
1.1.1 建立了我校新校區現有野生藥用植物目錄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逐步收集了100余種野生藥用植物的標本,通過原植物鑒定,確定了學名,并根據植物分類學的方法建立了分類目錄,編撰成冊。
新校區野生藥用植物標本的建立進一步豐富了藥用植物學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素材,為教學多媒體的制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分類目錄為實踐教學教材制定了綱領。
1.1.2 采集了我校新校區50余種野生藥用植物的特征照片
在收集野生藥用植物標本的同時,我們采集了50余種野生藥用植物的高像素照片。由于不同種類的藥用植物生育期存在差異,而采集的照片要反映出該種植物的特征,尤其是花的特征,因此雖然收集了近百種植物標本,但是近半標本沒有花,因此沒有采集照片。
1.2 收集了部分省內地道藥用植物種質
在系統收集我校新校區野生藥用植物教學素材的基礎上,課題組成員利用相關社會關系收集了部分省內地道藥材種質,并定植于新校區。這些種質包括半夏、厚樸、白花前胡、、麥冬、射干等,均為湖北省優勢地道中藥材,這些種質的收集及保護進一步豐富了實踐教學的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1.3 編撰有針對性的實踐教材,使知識點可視化
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我們編撰了有針對性的實踐教材,實踐教材的內容與我校野生藥用植物及收集的地道種質緊密聯系,從藥用植物的形態學、解剖學及分類學3個方面系統歸納了相關植物的特征,并附帶照片。
針對藥用植物學的基本知識點,在實踐教材及多媒體中均采用圖片及標本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在實踐教學的野外實習環節,現場系統講解每種野生及栽培的藥用植物形態特征,讓藥用植物學的知識點可視化,直接展現在學生的面前,看得到且摸得到。基本上每個知識點都有相應的植物作為素材,讓學生理解并且掌握。
2 開放式實踐教學改革的成效
2.1 激發了學生對藥用植物學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藥用植物學開放式實踐教學激發了學生對藥用植物的興趣,從而促進了學生學習藥用植物學的熱情。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了自主學習,課題組為學生的學習提供顯微鏡、照相機、參考書等條件,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保障。
2.2 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應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系統講解了植物的形態學、解剖學的基礎上,并以實例講解了植物分類檢索表的使用,在此基礎上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擴大對藥用植物學知識點的理解及掌握。
3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②③
3.1 收集黃家湖校區野生藥用植物種質,進一步豐富實踐教學內容
我們在開展開放式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幾個問題:一是我校新校區的野生藥用植物種類不多,且單個種的居群較小,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二是部分野生藥用植物由于人為因素(園林工人除草、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注重保護而亂采等)已在新校區范圍內滅絕。上述2種因素使可持續性的實踐教學面臨較大挑戰,因此亟需對新校區野生藥用植物進行就地保護,并通過人工繁育來擴大居群的規模來滿足教學的需求。
3.2 擴大學生范圍
目前,開放式實踐教學已對中藥學專業、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藥學專業、制藥工程專業、藥物制劑專業開放。計劃在2年內把學生范圍擴大至中藥學專業(自考學生)、中醫學相關專業學生,讓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有一個學習與交流的平臺。
3.3 完善實踐教材
在開展該項工作的同時,我們會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引種省內外的地道特色藥用植物種質,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并完善實踐教學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
注釋
篇4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botany;practice teaching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4-0182-01
0引言
藥用植物學是高校藥學專業和中藥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是以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為對象,重點研究它們的形態、組織、分類鑒定、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的一門學科。本學科是中藥資源學、生藥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天然藥物化學、中藥藥理學、制劑學、藥物分析等專業課的基礎,其重要性顯而易見。藥用植物學的實踐性很強,做好實驗和實踐教學不僅是該課程的重要的環節,也是頗有難度的一項工作。筆者長期從事藥用植物的科研與教學,現就如何提高藥用植物學的實驗和實踐教學效果提出一些看法,供同行參考。
1提高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效果的總體思路
1.1 始終以培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本本學科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實踐教學的重點在藥用植物形態結構的形象化理解與識別,以及藥用植物的分類鑒定。通過實踐教學,為相關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實驗技能基礎,為藥用植物的研究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培養實用型人才。藥用植物學的實踐教學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校內實驗教學,二是野外教學實習。兩種形式的教學內容即有聯系,又有很大區別。校內實驗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學習觀察植物及各器官的形態特征、解剖學結構,以及各種細胞的顯微特征,掌握顯微制片及觀察研究的技術方法;校外實習基地野外教學的重點則在培養學生對藥用植物分類和鑒定的能力,識別一定數量的藥用物種,了解它們的藥用價值與應用方法。兩種形式的實踐教學的根本目的均在著力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與分析創新能力,而不僅僅是培養識別辨識能力。因此,要將著力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這一基本思想貫穿于實踐教學各環節的始終。
1.2 加大實驗實踐教學信息量,使學生弄懂吃透課程精髓藥用植物學包含有大量的形態解剖學等方面的術語、概念和知識信息,自然界種類紛繁的物種使它們在形態學、解剖學及化學特征上具有種種共性與差異。實驗和實踐教學中如僅以少量經典例子來進行講解與觀察,難免有片面性;缺少豐富的植物、器官或細胞實例的觀察,學生們很難在比較中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因此實踐教學中必須加大實物(各類植物、各種顯微制片等)教學的信息量。在講授或學習中,要求抓住重點,抓著規律性的知識內容,避免素材的無序堆積,適得其反。
2提高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效果的一些具體方法與建議
2.1 建立一支優良的實踐教學隊伍藥用植物學實踐教學技術性強,尤其是物種的分類鑒定需要較長時間的用心鉆研與經驗積累,這需要從事該學科的教學人員不間斷地學習、積累與提高,有關實驗人員也要有較過硬的實驗技能,方能勝任實驗與實踐教學工作。此外,每次實驗前還要做好預實驗,以熟練解決學生現場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
2.2 充分利用實物教學藥用植物學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沒有捷徑可走,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充分利用實物教學。只有大量觀察各種實驗材料,加大信息的強化,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悟出該學科中固有的種種規律性。實驗課要大量觀察不同器官各種類型的永久制片,盡可能利用身邊的新鮮植物材料進行制片觀察;野外藥用植物教學實習前要組織學生多多觀察校內標本館中的藥用植物臘葉標本,多多觀察教師或往屆學生在實習地點拍攝的植物圖片,組織學生在校內或周邊地區多多就近觀察辨認實地藥用植物。同時,課堂理論教學講解有關內容時也應充分展示各種標本實物或圖片。
2.3 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實驗室內教學要求學生從多方面勤于動手,注重訓練他們合理取材、徒手切片、撕取表面片、顯微制片(橫切、縱切、粉末)、顯微觀察與分析、顯微繪圖、檢索表制作與利用、標本制作等基本的實驗技術方法。教師應講清要領,做好示范。
篇5
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醫藥是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的重要特色之一,故藥用植物學便成為我院各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以具有醫療保健作用的藥用植物為研究對象,講授它們的組織形態、生理功能、分類鑒定以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通過學習該課程,學生應該能夠對以下幾點有初步的認識:1)常見藥用植物的鑒別要點;2)常見藥用植物的資源分布;3)常見藥用植物的分類地位及親緣物種;4)現代藥用植物研究新技術。該課程是我院學生在高年級學習生藥學、天然藥物化學等主干專業課程的先修課程,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該課程講授的知識盡管并不晦澀難懂,但內容相對繁雜枯燥、缺乏系統性。學生普遍反映藥用植物學是知識點多而雜、學習主要靠考試前突擊死記硬背的課程。而野外實習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手段。野外實習可以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將教材上死的東西變成生活中活的范例,從而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是藥用植物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校目前以湖北省京山縣綠林鎮風景區和太子山林場為實習基地,于每年8月底舉行為期一周的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取得了不少成績。然而,從近年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實踐情況看,一些問題依然存在,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實習小組劃分過大,每組包括約18名學生,這樣就不能使每位學生都獲得充分參與的機會;2)目標不夠明確。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本應以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野外實地考察,了解它們的性狀鑒別要點、野外生長狀況以及植物資源分布情況。但由于實習點內的植物不全是藥用植物。根據現有的實習安排,在學生采集的標本中往往混有大量的非藥用植物。這樣就導致在實習過程中,教師不得不抽出相當部分的時間精力向學生講解這些非藥用的植物,這樣就沖淡了實習主題,影響了實習收獲。3)教學方法過于簡單。學生遇到不能辨認的植物時,不是求助于工具書和文獻,而是直接詢問教師。教師也會直接告訴該植物的科屬和定種,而不是引導學生自己從工具書中尋求答案。這種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鍛煉學生的思維,反過來容易助長學生以瞬時記憶和應付考試為目的的學習模式。4)理論和實踐結合不緊密,觀察植物走馬觀花,不夠認真細致。學生機械記憶,不能真正掌握各科屬植物的鑒別要點。5)考核方式單一,主要以實習報告為依據來確定學生的成績,難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對于這些問題,經反復研究,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我們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對策:
1)細化實習小組,規范標本的采集與制作,實習后開展標本評展。在實習活動中,教師應對實習小組進行細化,將一個大組細化為5個小組,每組4人左右,每個小組的成員應該有明確的分工,這樣便能使更多的學生有親身實踐的機會。同時還要求學生在采集植物時注意標本相關信息的記錄,如標本的典型性、完整性、采集時間、生長環境、重要形態特征等。這些信息對后續的標本鑒定和研究無疑有很大的幫助。為了狠抓每個小組標本采集的落實情況,我們在實習后還將開展標本評展工作,將各個同學的標本制作技能和原始記錄的詳盡規范程度納入實習量化考核中。同時,還要將學生制作的優秀標本作為教師將來開展理論教學的實證標本。
2)精簡實習內容,突出實習重點。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帶領學生去野外,走到哪里講到哪里。這樣,一部分比較典型,對教材上知識結構具有極大的支撐作用的藥用植物,就有可能因為在考察的過程中沒有遇見而無法向學生講授。為了改進這一缺陷,實習前,教師首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挑選出一些形態結構典型、分類地位明確的常用中藥,對這些中藥的各方面特性有一個總體性的把握。到達實習地點但尚未開始野外實習前,教師分組向同學們講解這些植物的基本情況,要求每組學生必須能夠采到這些植物,完全掌握這些植物的性狀鑒別要點及分類地位。實習結束后的藥用植物辨認考試中,這些植物也會占有相當的比例。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學生明確了實習要點,同時可以達到利用重點掌握一兩種植物帶動理解一科植物的辨析要點的效果。
3)充分利用好檢索表和教材,發掘學生自身學習潛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單純簡單地識記藥用植物的科屬不應是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的主要目標。比較起來,提高對藥用植物識別能力是其中更重要的一項訓練內容。植物的各級分類檢索表是藥用植物鑒定的基本工具書,教師應對檢索表使用和編制方法進行詳盡的專題講解。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將工具書作為工作以后可以終身依靠的啞巴老師,利用檢索表對無法辨認的植物名稱及其科屬分類進行確定,提高獨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反過來根據實習地點常見的藥用植物編寫檢索表,這一定有利于他們掌握植物親緣關系辨別及分類理論,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藥用植物學理論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還應注重教材在實習教學中的地位。盡管有植物志和檢索表這樣準確全面詳實的工具書,但是這些工具書信息過于龐雜,且體積巨大、攜帶不方便。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熟練地掌握。相比較而言,教材知識精煉、突出藥用植物學的基本知識與主干概念。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有意針對教材的內容,結合實習地點的實際情況,設計以加強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為目的的實習內容,讓學生充分開展落實,最后達到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掌握的目的。
4)注重生態環境考察,有意練習使用藥用植物學專門術語來描述植物的性狀。藥用植物的生長繁衍必須依賴一定的外部環境。反過來,植物對其所處環境也有一定影響。 因此,十分必要加強對藥用植物的生長環境考察與分析。具體地說,首先要掌握各種生態類型和群落類型的特點以及植物種群、群落之間的聯系;其次要了解植物與環境因素的相互關系,如氣候、土壤、地形、其他生物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子對藥用植物分布的影響,為資源調查提供依據。對藥用植物術語的熟練運用也是野外實習的重要訓練目標之一,為了落實這一點,應強化室內實習環節。教師應把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作為教學、科研的一個重要環節,結合藥典收錄的藥用植物以及實習基地藥材植物分布情況,設計一系列實習專題,讓學生進行實習地植物資源調查。實習前應先引導學生,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專題涉及的藥用植物的資源分布、生長環境、植物鑒定性狀和藥用價值等信息。調查采集完畢后,進入室內實習環節,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進行室內標本制作、溫習描述植物形態的常見術語、整理實習資料、編制定種檢索表。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引導他們繼續查閱文獻,寫出藥物有效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機理、臨床應用和資源開發的綜述報告。這樣也就培養和訓練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技論文寫作能力。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校園藥用植物資源調查,編制校園藥用植物檢索表;或者假期讓學生調查家鄉的藥用以及珍稀瀕危植物等,并用植物分類檢索表查找其科屬特點,對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的內容進行加深拓寬。
篇6
1.1定義
類比法也叫“比較類推法”,是指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可以推測與其類似的事物也應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
1.2實施方法
利用提問式教學在具有相似特點的理論之間進行思維訓練,如在莖的分枝方式章節教學總結階段,設置問題對學生提問:現在已知莖有單軸分枝和合軸分枝方式等特點,那么根有類似的分枝方式嗎?
1.3結果
通過類比發現,根系的類型也可以視為具有類似的分枝方式,如直根系其主根發達,主根和側根界限非常明顯,其特點與單軸分枝的特點非常相似;而須根系主根不發達或早期死亡,側根很發達,這一特點與莖的合軸分枝的特點也非常相似。通過這種類比思維,將看似不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不僅訓練了相關思維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習興趣。
2歸納與演繹思維能力的培養
2.1定義
歸納與演繹是相對的一對特征,歸納法又稱歸納推理,即由特殊推到一般的推理;演繹法又稱演繹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一種推理。其中歸納是啟發式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
2.2實施方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讓同學們分組討論,通過比較不同點和共同點,可以對相似的知識進行對比和歸納。如對根與莖的初生結構和次生結構的分別比較,就可以有效地將兩者內部顯微構造知識點的異同串聯起來,便于理解和記憶;又如夾竹桃科和蘿藦科均有單葉對生或輪生、白色乳汁的特征,那么在沒有花果的情況下如何區別這2個科呢?大家通過歸納比較植物腺體所在的位置后發現,腺于葉柄與葉片基部相連處且叢生者屬于蘿藦科植物,腺于葉腋內或葉腋間者屬于夾竹桃科植物[6]。另一方面,演繹法在教材中應用也較多,整個教材體系就是一個從共性到個性的過程。如在藥用植物分類學部分,對于屬特征而言,植物科的特征是普遍共有的,而屬特征則是特殊的;對于物種特征而言,植物屬特征是普遍共有的,而物種特征則是特殊的,這也是一個物種鑒定的過程。
2.3結果
通過歸納總結,學生不僅對藥用植物學相近的概念比較容易理解,而且明白了歸納方法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演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教材體系,而且有助于掌握藥用植物分類的方法和手段。
3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
3.1定義
辯證關系就是事物的兩重性,他們存在于一個統一體中,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辯證思維能力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時,要從正反兩方面考慮,權衡利弊,作出科學的判斷。
3.2實施方法
在藥用植物學教學過程中,會遇到較多需要辯證對待的例子。以藥用種子植物分類學為例,有2株外觀形態差異較大的植物,其中一種植物較高大,且葉片較大,而另一種植物較矮小,且葉片較小,那么他們是2種不同的植物嗎?另外根據植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既然變態根其功能發生了改變,如氣生根暴露在空氣中、攀援根攀附于其他物體上、貯藏根起貯藏作用等,它們的內部構造與正常根相比是不是也發生了變化?
3.3結果
由于這兩株植物來自于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他們的外觀形態的差異,但通過DNA條形碼技術等方法證明他們來源于同一物種;另一個問題答案是其內部構造也發生了某些改變。因此,要引導學生運用辯證的思維,從不同的角度結合來思考問題,不能拘泥于某一方面。
4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4.1定義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它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為特征的高級心理活動。創造性思維并非游離于其他思維形式而存在,它包括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分合思維、逆向思維、聯想思維等,是這些思維方式的統一體。創造性思維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
4.2實施方法
在教學中筆者利用寫作綜述等形式有意識地嘗試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通過藥用植物學和相關學科的學習,你如何開發利用海洋藥用植物資源?”一題,讓同學們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并運用藥用植物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創造性地對以前較少涉及的海洋藥用植物資源的開發方法和技術進行了綜述。
4.3結果
篇7
關鍵詞 藥用植物學;授課技巧與經驗;思考與總結
【中圖分類號】R197 323 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1-0146-01
藥用植物學是針對我校中藥專業和藥學專業本科二年級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研究具有防病治病、健康養生作用植物的形成發展、形態構造、分類鑒定、生理功能、細胞培養、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的科學。主要由藥用植物的形態和構造、藥用植物的分類兩大部分組成。是中藥學以及相關專業學生學習中藥鑒定學、生藥學、藥用植物學栽培學、中藥生物技術等專業課程的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應用性強,理解、掌握相對較難的特點。由于課程涉及的兩篇內容教學側重點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抽象、難理解、知識點分散、記憶困難學而不得要領等困惑。針對以上現象,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筆者通過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與感受,以及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授課效果?,F將藥用植物學授課技巧與經驗談幾點個人體會與思考,具體如下。
1注重微觀與宏觀的結合
在完成整本教材內容授課后,比較深刻的體會是上下篇內容的教學側重點是不同的。上篇主要內容為植物的形態和構造,此部分從植物的最小組成單位細胞開始,由細胞的形態、結構、功能,到由細胞構成的植物六大組織,再到植物的器官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以介紹植物的微觀結構和植物器官特征為主;下篇為藥用植物的分類,此部分是在上篇學習了植物的微觀與局部構造特征基礎上,對完整植物形態特征的學習。整本教材具有由點到面、由微觀到宏觀的內在邏輯特征。因此在授課過程中,兩個不可獨立。在上篇授課過程中,應結合下篇中不同科的典型植物的整體特征進行舉例、對比、描述。避免因微觀構造的抽象性而造成的理解困難。同時,在下篇授課的過程中,對藥用植物形態特征的講述中,涉及植物的組織和器官特征時,應注意結合上篇相應部分內容進行概念的復習,知識點的總結、特征的對比等,以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同時避免上篇知識點過早被遺忘。
2直觀教學手段的應用
植物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時與人類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藥用植物學課程中,大部分內容是在介紹植物的形態特征。因此,增加學生對植物的觀察是激發學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的重要途徑。直觀教學法是幫助學生學習和了解植物的教學方法之一。直觀教學法是指應用模型、語言的形象描述、圖文、實物演示、現場參觀、視頻等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的一種方法[1]。授課過程中充分應用直觀教學手段,采用實物進行知識的講解,可以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來學習知識[2]。例如,在上篇植物的器官介紹中,將新鮮采摘的花朵、水果、蔬菜等實物,讓學生親自解剖、觀察并描述其特征。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利用身邊或自己家鄉的植物資源,自采植物進行標本制作,增加對植物的認識。再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根據內容的需要,準備豐富和形象的植物圖片,以圖文并茂的授課形式,同時結合實物進行講解。在使學生有強烈視覺體會的基礎上,較好的鞏固和加深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理解。
3啟發感恩與熱愛之心
藥用植物學教學內容的主體是藥用植物,關注的焦點是藥用植物,體驗和實踐的對象也是藥用植物。除了在授課過程中應用不同教學方法以達到掌握本門課程知識的目的外,筆者認為啟發學生對自然熱愛與感恩之心,是學習本門課程更深層的意義。在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現代社會,如何保護自然界的植物是人類面臨的問題之一。由于現代人大部分生活在鋼筋混泥土的高樓大廈中,使得接觸大自然、了解植物的機會越來越少,保護植物的意識相對淡薄。在藥用植物授課中,充分利用部分課程時間,通過設置對植物五顏六色、美麗動人的花,豐富多樣、芳香四溢的果實的形態特征描述;獨特的植物生長發育過程、傳粉過程、受精過程的講解;特殊的植物藥用功效、實用價值、經濟價值的介紹;植物對自然界的影響與作用的探討等課堂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多的了解植物,啟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與感恩之心,懂得天人合一的生存之道。使學生從精神層面上真正的喜歡植物、熱愛植物,愿意學習植物,并且勵志保護植物。懷著感恩與熱愛之心下的學生,藥用植物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會在潛移默化中被調動起來,自然會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4小結
如何上好藥用植物學這門課程,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積累經驗,反思教學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經驗,并在總結、學習、實踐、再總結、再學習、再實踐的往復循環過程中得到歷練和提高。同時教師良好的人文素養與人文關懷品德會使學生終身受益,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篇8
二、校園植物在藥用植物教學中的應用
藥用植物學是理論性、實用性和直觀性較強的課程,而校園植物在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育人氛圍的同時也為藥用植物學的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城市學院校園綠化有紫荊、玉蘭、火棘、銀杏、廣玉蘭、迎春花、月季、野薔薇、杜英、紅葉李、金邊黃楊、灑金珊瑚、八角金盤、垂絲海棠、枸骨、十大功勞、南天竹等常見植物,有很多是藥用植物,為課堂學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好素材。為了進一步加強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完善藥用植物學的教學資源,課程教學中安排了部分內容走出教室,在校園中進行。在課堂上使學生能直觀的學習和掌握某些類群植物的形態和分類特征,課堂外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完成對特定類群植物的長期觀察和圖像采集、編輯整理工作,分組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和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實現教師和學生的良好互動。比如單葉和復葉的特點,復葉和小枝的區別,紫荊的果實如何形成的等。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鞏固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利用校園植物資源來體現課程特色,既豐富了校園植物教學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校園文化。
三、關于大規模網路開放課程(MOOCs)和PBL教學模式
近年來,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s)及PBL教學方法在各多種課程中的應用在高等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關注[2,3],PBL教學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內容中的一個或多個具體問題任務由學生分工、合作完成,使學生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在全球MOOCs浪潮中,中國高校中網絡開放課程在線教學已經成為發展趨勢[3]。結合藥用植物學課程特點,可以利用和借鑒兩種教學模式,完善藥用植物學網絡教學管理系統,豐富教學內容,安排和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線上教學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撰寫學習體會;分組進行教學任務的執行,積極開展課堂的交流和討論,并由教師進行線上和課堂內的點評和總結。
四、教學過程中的幾點注意
不同的教學內容適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多種方法的合理組合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熱情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現今多媒體課件是教師教學的主要手段,在各類課程中的普遍應用,教學過程中反應出一些問題:學生思維的模式化,缺少了思考能力;學生對于多媒體課件過于依賴,造成主次顛倒等。
篇9
經典民族植物學的研究方法,博采眾長,吸收了多門學科的手段。植物學、民族藥物學、人類學、生態學、經濟學、語言學等被認為是對民族植物學有重要貢獻的六大學科,民族植物學研究也主要采用了這些學科的手段(Martin,1995)。在翻譯馬丁的《民族植物學手冊》(裴盛基和賀善安,1998)時,我和我的同事們自告奮勇地承擔了“經濟學冶和“語言學冶這兩章的翻譯任務,是那時民族植物學所有六大研究方法中,中國民族植物學工作者最不為熟悉的內容。不過現在看來,當時做出的選擇是正確的,那些知識至今仍然讓我受益匪淺。需要特別明確的是,現代民族植物學是建立在經典民族植物學工作基礎上的。離開了經典民族植物學的工作,我們將一事無成。開展現代民族植物學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用不同的手段調查、記載和整理傳統植物學知識,采集憑證標本,進行鑒定和編目。有了這些工作,才能有選擇性地采集實驗材料和相關數據,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和開展評價。
2.1搖傳統遺傳資源研究
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如分子標記技術、DNA條形碼技術、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等技術,可用于研究傳統社會使用的植物遺傳資源,包括作物的地方品種(landraces)和受傳統文化影響的野生種。一些植物學上難以區分的民間分類群(ethnotaxa),也可以用這些方法進行研究。在此,我們以云南省西北部藏族地區的傳統青稞遺傳資源為例,闡述遺傳資源的研究思路。青稞(HordeumvulgareL.s.l.)是藏民的主食。在對滇西北的青稞遺傳資源進行民族植物學調查時,我們發現當地保留并種植不少傳統品種。這些傳統青稞資源不僅與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有關,還與藏族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即傳統青稞資源在藏族的、飲食文化、風俗文化等活動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Li等,2011)。進一步的調查發現,這些傳統品種在形態上有較大的差異,即呈現出豐富的表型多樣性。那么,傳統文化到底對這些遺傳資源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他們的遺傳多樣性如何?我們從滇西北采集了60份當地的青稞資源,并以4份現代育成品種作為對照,采用AFLP和SSR兩種分子標記檢測其遺傳多樣性。AFLP遺傳多樣性分析表明,5對引物組合共擴增出576條帶,其中多態帶為517條,多態位點百分率為89.76%。用19對SSR引物共擴增出70個等位基因,每對引物等位基因數目從2到10個不等,平均值為3.68個;PIC值從0.03到0.87不等,平均值為0.30。居群間的遺傳分化值(Gst)為0.2587(AFLP)或0.1304(SSR),即遺傳變異主要存在于居群內(Guo等,2012)。研究結果很好地說明了傳統青稞品種具有非常高的遺傳多樣性,傳統文化有效地保護了當地青稞的基因資源。印度西高止山Nilgiri生物圈保護區內,有7種草沙蠶屬Tripogon植物,用于捕蛇、飼料、蓋房子(屋頂)和宗教儀式。其中被Irulas及Mal鄄asars人稱為‘Sunaipul爺和‘Kattaipul爺的兩個民間分類群,當地人很容易就可以將兩者區分開來,但被植物分類學家鑒定為一個種Tripogonwightii。加拿大學者和印度學者合作,利用DNA條形碼技術,選擇了matK,trnH鄄psbA和rbcL共3個標準DN段,對西高止山地區的草沙蠶屬植物進行鑒定。研究結果表明:‘Sunaipul和‘Kattaipul爺為完全獨立的兩個物種,后者為Tripogonwightii,而前者Sunaipul則為植物學上新發現的一個種TripogoncopeNewmaster,sp.nova(Ragupathy等,2009)。這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民間分類學知識是值得尊重的。
2.2搖民族藥用植物研究
用植物化學、波譜學、藥理學等手段研究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已經比較普遍。但是,這些工作很少涉及到對傳統植物學知識的驗證和評價。在現代民族植物學研究中,有必要用藥物化學的研究結果去驗證當地的傳統植物學知識,探討當地民眾使用這些藥用植物的科學性如何?是否有其物質基礎?我們以西南地區兩種民族藥為例,說明用現代民族植物學研究民族藥用植物的思路和方法。我們在云南東南部對瑤族支系紅頭瑤傳統使用的藥浴植物進行了民族植物學調查,通過鑒定、整理,完成了110種藥浴植物的編目(Li等,2006)。我們發現,他們將蘿藦科的荷花藤(Aeschynanthusbracteatus)作為藥浴植物,用于婦女產后恢復和治療風濕關節炎。我們從中分離鑒定了59個化合物(新成分4個),發現其中2個化合物具有較好的抗LPS誘導的NO和NF鄄資B活性,且沒有細胞毒活性。荷花藤中抗炎活性成分的發現,很好地證實了瑤族人民用其作為藥浴植物的合理性(Li等,2008)。我們在廣西靖西縣調查當地具有700年歷史的端午藥市時,了解到當地壯族用江南卷柏(Selaginellamoellendorfii)治療高血壓(楊春燕等,2009)。文獻研究表明,其他地區用于治療肝炎、肺炎、咽喉炎、支氣管炎等,卻從來沒有治療高血壓的記載。那么,壯族對江南卷柏的這種傳統知識是否可信?我們從其全草中分離得到了呱丁胺類成分,而呱丁胺類成分已經被證實具有很好的降血壓活性(Carmignani等,2001;Bot鄄ta等,2003)。因此,我們的工作驗證了壯族利用江南卷柏治療高血壓的傳統知識是科學合理的。
2.3搖生物文化多樣性研究
生物文化多樣性(BioculturalDiversity)的概念被提出之后(Maffi,2001),就得到廣泛的認同,包括科學界、政府決策機構、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各階層(龍春林和裴盛基,2003;Loh和Harmon,2005;Maffi,2012)。然而,對生物文化多樣性的研究,由于其跨學科的特性和缺少定量指標,往往只能限于描述性的工作。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生物文化多樣性制圖項目(BioculturalDiversityMappingProject)利用物種數據庫、語言數據庫和信息技術、3S技術,成功繪制了植物物種豐富度與語言豐富度緊密關聯的全球圖譜(Plants&Languages),包括世界的山地、島嶼、雨林等生物文化多樣性熱點地區,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利用提供了直觀而有效的方法與途徑(Stepp等,2004,2005)。
篇10
2課堂教學改革
2.1教學內容改革中藥植物學內容很多,包括植物形態、植物分類及中藥植物栽培,為了能夠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較好的實踐技能,在理論教學中,重新安排教學內容,如精簡教學內容:以前學習過的內容、與其他學科重復的內容、或在實踐中不涉及的內容都刪去不講,比如植物的細胞即植物的組織一部分,其他學科都有涉及,且學生大都在生物學課程中學過,實踐中的應用也很少。所以,在編寫《中藥植物學》課本時,沒有編寫此部分內容,既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重復,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2.2合理利用實物教具及多媒體教學系統《中藥植物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有其獨特的一面:講授內容都與植物相關,且植物材料可以直接取材于大自然,使得《中藥植物學》的教學有很強的直觀性。因此,在課件的編寫中,我們非常注意圖片的運用,每一個抽象的概念都有相應的圖片展示,對于一些可以直接采摘的新鮮植物,我們也會在上課時分發給學生,生動的圖片和真實的觸感要比文字描述的效果好很多。所以,在理論教學過程中,可以首先讓學生觀察圖片或新鮮植物,先對概念或植物產生一個直觀的認識,然后再用專業的術語進行描述,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掌握。同時,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很好的直觀性,圖片、特別是新鮮植物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理論教學的趣味性,在觀察圖片和植物的過程中,感性認識能夠很快的上升到理性認識,對概念及技能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完善。
3實驗教學改革
因為《中藥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我們在課時安排及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加大投入。
3.1實驗基地建設為了達到全方位的實踐能力培養,我們建設了藥用植物園和中藥標本館。藥用植物園占地40畝,栽培中藥植物300余種,主要以北方常見中藥植物為主,也引種栽培了許多南方品種,完全能夠保證學生的實踐教學需要。在藥用植物園的教學中,我們通過實地觀察,引導學生回憶課本內容,復習并驗證已經學習的專業知識,使學生通過真實的觸感,深入理解理論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培養中藥植物辨識的實踐技能。為了使學生掌握全面的植物鑒別能力,我們與圖書館聯系,引進植物志和植物圖鑒等書籍,讓學生在植物園內利用這些工具書鑒定植物,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們通過實際操作,掌握鑒定植物的方法,更好地培養了他們的實踐技能。
3.2對植物的辨識,使學生們掌握野外辨藥識藥的技能,但也有不足。由于植物是露天栽培,大部分南方品種無法適應北方生長,且冬天植物枯萎,中藥植物的觀察受到地域和季節的限制。另外,對于中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中藥飲片的識別及鑒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基于以上考慮,我院設計建設集植物臘葉標本、植物浸制標本和中藥飲片真偽鑒別為一體的中藥標本館。學生們不僅可以在植物園里觀察植物,還可以到標本室觀察鑒別真偽飲片,在不適宜野外觀察的季節,還可以通過臘葉標本和浸制標本觀察植物形態特征。為了保證學生們更好的觀察,我們還加大了實驗室開放力度,延長開放時間,保證學生們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4考試模式改革
針對《中藥植物學》實踐環節的重要性,我們也根據其自身特點,對考試模式進行了改革,推行形成性評價體系。每一位學生形成性評價成績包括平時表現評價、作業評價、階段性測驗環節和教學實踐活動評價,其中平時表現評價的成績占5%;作業評價環節的成績占15%;階段性測驗環節的成績占30%;教學實踐活動環節的成績占50%。形成性評價成績在《中藥植物學》課程總成績中占30%,理論考試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70%。這種形成性評價是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納入到考察范圍,對于平時不學,考試突擊的學生來說,在形成性評價體系下,必須要全程全心投入,認真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成績。為了更加全面的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我們也在根據中藥植物實際,摸索推行網絡考試。這種新的考試方式有幾大優點:(1)傳統的考試方式只有文字敘述題干,學生作答。但是中藥植物學的對象就是植物,研究的是植物的鑒別,如果用純文字的試題,很難全面考察學生的能力。利用網絡考試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因為網絡考試是在電腦作答,可以利用大量植物圖片,更好地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使理論和實踐很好的結合,更好地反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實踐能力。(2)網絡考試可以通過超鏈接技術,增加試題的內容及層次。如可以通過一張圖片考察學生圖片中植物的名稱,所屬科,并延伸至科特征、科主要化學成分及本科其它代表植物以及本科中藥主要的作用等等。(3)網絡考試可以通過限定每道題的答題時間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網絡考試可以規定每道題目的答題時間,且做過之后不能再次作答,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和復習時牢固掌握知識點,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快更準確的做題。
5結語
《中藥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的利用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專業知識,對于中藥學的實踐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培養綜合性、復合型中醫人才的重要一環。實踐教學改革,重點不僅是實踐基地的建設,還包括思想的解放,利用多種教學方法,正確利用教具、推行全面的考察模式及改進考試方法,這些都是在實踐教學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通過幾年的改革探索,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今后也要設立校外實踐基地,通過帶領學生進行野外實踐,到藥企參觀,探索并完善適合中醫學本科專業的中藥學實踐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9.
篇11
一、開設的必要性――發展地方經濟
吉首大學地處湘、鄂、渝、黔四?。ㄊ校┻厖^的武陵山區,該地區植物資源豐富,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植物原料、中藥材和果品基地。藥用植物有273科、1020屬、2461種,約占全國藥用植物總數的22%,占全省藥用植物總量的67%。據測算,野生藥用植物資源蘊藏量達400多萬噸。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是中國藥材公司直接聯系的野生藥材收購點和藥材種植主要基地之一,是本科生、研究生進行天然藥物綠色高效提制、天然藥物有效成分篩選、天然藥物成分分離與分析、天然藥物修飾與縱深開發、高值終端產品原料開發的物質基礎。
近五年來,吉首大學在植物開發加工應用方面,以湘西獼猴桃、杜仲、花椒、盾葉薯蕷、倍子倍花等藥用植物與農林產品為突破口,開展基礎與應用研究。在藥物研究方面已申報專利40余項,針對藥用植物成分進行結構修飾,在藥物化學相關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同時,還通過校企合作平臺開發出“果王素”、金雪康杜仲膠囊、天之驕青花椒精華素膠囊、薯蕷皂素、雙烯、花椒油、倍花單寧酸等產品,“果王素”成為國家名牌產品。這些項目的推廣和產業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有效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我校制藥工程學科的迅速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
二、開設的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
圍繞理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論介紹中藥資源調查和質量評價、地理分布、化學成分、開發利用、資源的保護更新等問題,以增強學生有關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意識、理念。中藥資源學的基本理論包括:中藥資源的調查與評價;我國中藥資源種類、分布,了解我國中藥資源的種類,重點了解民間藥和民族藥的地位、特點以及在中藥資源開發中的利用地位,了解我國地道藥材的概念與含義、形成原因以及對現代中藥開發研究的意義,同時要了解我國各地區的地道藥材資源,了解其特點以及新的資源開發前景,牢記通過GAP認證的產地與藥材。介紹中藥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使學生了解我國藥材的一級開發、二級開發和三級開發的含義,同時要了解擴大和尋找中藥資源產量的途徑和方法。介紹中藥資源保護、更新與可持續利用,使學生了解我國中藥資源保護與管理的現狀和意義,同時要了解擴中藥資源更新的意義、分類、方法及基本措施,了解中藥資源的再生性,尋找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方法與途徑。
分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有關資源科學知識、技能、技巧的專業教育。每章先概說,主要入藥部位的不同藥用植物的生藥名、來源與植物學特征、成分與功效、資源開發與保護等,然后簡單介紹代表藥物的藥性、功效與應用。
三、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
利用藥理學、生物化學和天然藥物化學等相關知識,建立相互交叉的制藥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資源開發利用意識以及利用天然藥物開發新的藥物的專業技能,為湘西及周邊地區培養優秀的制藥工程方面的人才。
由于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在教學過程中應密切聯系武陵山片區的中藥資源優勢,加強實地調研環節,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根據吉首大學的實際情況,結合湘西地區的特點和人才要求,擬定合理的調研項目。改善教學手段,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豐富的“中藥資源”,以及湘西地區的藥物資源,培養藥物開發方面的人才。
建設規劃方面,與我校的對口支援學校――中山大學、中南大學或湖南師范大學聯系,采用課程進修的形式培養師資。初步把握教材的編排體系,學習、體會進修學校教師處理教材的方法與技巧,搞清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領會和推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根據吉首大學的實際情況,結合湘西地區的特點和武陵山片區中藥材多的特點,合理增加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篇12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是指適用于園林綠化的觀賞植物材料,同時在醫療、診斷、保健、預防疾病以及在其它方面具有藥用價值,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觀花、觀葉或觀果植物以及適用于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經濟植物和防護植物。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首先必須滿足園林綠化功能,然后在不影響城市園林改善環境、景觀美化及旅游休憩等主要功能的前提下,發揮其藥用價值。
2 黑龍江當前藥用園林觀賞植物種類分析
經調查統計,黑龍江藥用植物目前有69種,隸屬于34科,52屬。其中:薔薇科14種,木犀科4種,豆科4種,百合科3種,葡萄科3種,2種的有:松科、柏科、楊柳科、榆科、椴樹科、槭樹科、忍冬科、蕓香科、毛莨科、獼猴桃科、睡蓮科。從綠化型態分:落葉喬木26種,常綠喬木4種,花灌木19種,木質藤本6種,草本花卉10種,濕生草本4種。
在黑龍江,果實可供藥用的園林植物種類最多為24種,其次是干或莖可供藥用的種類為14種,葉為13種,根或根莖為13種,枝可作藥用的種類為12種,種子為9種,花可作藥用的種類9種,全草可以入藥的種類為6種。藥用園林觀賞植物在種類組成上具有廣泛的空間性。用作景觀的喬、灌木,在選擇花、落葉、果實、種子的藥用植物:以觀花為主的園林植物,在采收時要考慮到如何采收而不影響景觀效果;葉能作藥用的園林植物,要選擇秋季落葉能入藥的品種,或者進行少量修剪來采收;用枝的植物,每年適當修枝進行少量采收;枝、干、莖及全株入藥的園林植物,在更新換代時采收。用作綠籬的植物,選擇修剪量大的藥用植物進行配置。用作地被的草本植物,每年或每2年采收1次;作為多年生的花卉植物,根和根莖根據園林景觀綠化時的密度要求適當的、有規律地采挖。作為一、二年生的花卉植物,采挖時注意不能破壞園林景觀的完整觀賞性,可以每年或每2年采挖1次。
3 黑龍江藥用園林觀賞植物的種名和功效
黑龍江藥用園林觀賞植物的種名和功效見表1。
4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按用途分類
4.1 嗅覺型藥用植物 主要通過其散發的花香引起人們嗅覺的不同感受,從而對人群產生不同的功效。可針對其不同的花香對人體產生的不同療效進行種植應用,如荷花香能讓人心情平和,可以在寺廟、醫院、公園的湖內種植,營造寧靜修養的氛圍;玫瑰花香使人爽朗愉快,可在公共場所種植;薰衣草的花香沁人心脾,使人醒腦明目,減輕疲勞,可在居住小區、作業的廠區、公園及小游園種植。
4.2 外療型木本植物 通過樹干、莖、葉等,能產生分泌多種不同的揮發性物質,從而殺滅多種細菌,增強人體器官的生化功能,起到防病、強身、益壽的作用。此類植物要成林或大規模種植而產生保健效果,如松柏林散發的清香氣味能使人舒筋活絡、溫中行氣,防治結核病等細菌。
4.3 藥用型果蔬植物 從視覺、味覺等角度滿足人們生活保健的需要,如大花萱草、蒲公英、石刁柏可作保健類蔬菜,杏、山楂、??勺鞅=☆惞麡洹?梢栽谏顓^花園、家庭園藝區種植,既能增加田園逸趣,又能為花園增添實用價值。
4.4 內療型地被植物 利用藥類園林觀賞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不同藥效,采取內服或外用,而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如興安杜鵑、沙地柏、繡線菊、芍藥、萱草、鳶尾等,通過在園林景觀綠化中精心設計運用,均可做觀賞地被植物成片栽植,同時進行立牌標注、說明,不僅有觀賞價值,還能增強人們的中藥健康知識。
4.5 綜合型藥用植物 不僅具有嗅覺型、外療型特征,其花、莖、葉全株均可入藥進行內療。如薰衣草既是嗅覺型、外療型的植物,能提神醒腦、安定神經、凈化空氣、驅除蚊蠅,它又是內療型植物,花、莖、葉均可入藥,能調節內分泌、抑制高血壓、增強免疫力,有健胃、發汗、止痛之功效。
5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園的規劃設計原則
5.1 綜合規劃 以城市園林景觀綠化為設計要點,綜合考慮選用的藥用植物,遵循綠化美學的原則,把園區規劃成為具有科普、生產、示范、觀賞、旅游、藥療的植物園區。對各類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喬、灌、草、花、果、葉相結合的觀賞植物群落體系。
5.2 因地制宜 根據區域環境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生長的藥用植物,針對不同植物的不同功效、不同喜陰好陽之習性應用于合適的地方,不能盲目地為了應用而違規種植。
5.3 合理搭配 對不同藥用植物的功效合理搭配藥用觀賞植物,處理好植物間競爭、共生、循環的關系,使植物在產生最好的藥用功效狀態下健壯生長。
5.4 保健生態 通過花園式的設計,以藥用觀賞植物為主,種植具有大量保健中藥材的植物種類,通過藥用觀賞植物的合理搭配及園林小品的適當點綴,為人們創建觀賞、休憩、保健的綠色空間,營造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藥用植物特色旅游景區。達到融科學、文化、藝術、保健為一體,以新理念、新手法構建具有良好保健型生態藥用觀賞植物的園林城市。
6 小結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在園林綠化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生態、經濟的多種綜合效益,具有多層次開發利用的價值,設計應用中克服困難與弊端,合理運用,大力宣傳,弘揚中醫文化,使中藥源遠流長。
(收稿:2011-12-31)
參考文獻
[1]姚文淑.藥用植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堇世林.植物資源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1991
[3]王英蓮.花卉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4]劉慎諤.東北藥用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5]李景華.東北城市園林中的藥用園林植物[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2007
[6]周一良.黑龍江植物源志[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2003
[7]李景華.黑龍江省3座城市藥用園林植物素材的選擇[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5)
[8]李修清.藥用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8):1~2
篇13
生物科學專業基本定位屬于教學研究型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中,必須適合社會對人才知識面寬、應變能力強、開拓能力強、具備多種素質特征的要求,培養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有個性,具有較強的知識基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通化師范學院生物科學專業正是秉承了這樣的人才培養理念,在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中,充分利用教學與地方資源結合,得到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一、分流模塊式人才培養的內涵
分流原指河流分道而流,用在人才培養概念里,主要是指同專業不同的培養方向。模塊是指為培養人才設置的載體。分流模塊式人才培養是利用不同載體對人才進行培養后,選擇不同培養方向進行分流培養。生物科學專業的模塊是根據其專業特色而設置的,以科技活動小組的形式而呈現,是以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為目的的,選擇考研和就業兩個方向進行分流培養,而形成的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分流模塊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生物科學專業以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兩個學科為重點研究方向,主要圍繞長白山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展開研究,以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為目標,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轉化。為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注重理論教學與科研開發并重,強化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推動生命科學的創新與創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培養實踐性應用型人才。
因材施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內涵的有效方式。以生為本是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信條,而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是生物科學專業培養人才的基本目標。
因此,建設生物科學專業分流模塊式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和實踐平臺,是因材施教的載體,是本專業積極探索生物科學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之路。基地堅持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辯證統一,注重素質教育,重視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培養,利用基地采用分流模塊式的培養方法,依照學生的稟賦、潛能和興趣分流到實踐人才培養模塊進行分流培養。實施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生自主選擇方向的學生發展模式,即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意愿和今后的發展,分成若干小組,分別到不同模塊基地進行實訓,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等方面的能力和潛力。
三、模塊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以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為運作主體,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生的興趣和就業需要,因材施教,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生物科學專業長期致力于培養中等教育生物師資,具有成熟的教育經驗。利用生物科學專業的優勢,依托長白山資源特色,為學生配備導師給予技術和技能指導,設置從教技能培養、長白山珍稀瀕危植物組培與快繁、藥用植物栽培與繁育、經濟動物飼養、花卉培育與欣賞、食用菌栽培六個模塊。
1.從教技能培養模塊
針對生物科W專業學生,采取常規訓練(大一、大二學生)與重點培訓(大三學生)相結合、分組訓練和教師階段性點評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試講、觀摩、點評、比賽等手段來提高學生從教技能。在生物學教學論課程的基礎上,組織“三尺講臺不是夢”從教技能大賽、生物繪圖比賽、演講比賽、三筆字競賽等活動,使學生的從教能力得到了展示和鍛煉。通過訓練,學生無論在講課技巧上還是心理素質上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特別是為參加教育實習的學生能盡快進入教師角色奠定了基礎。
2.長白山珍稀瀕危植物組培和快繁模塊
充分發揮學校坐落在長白山區的地域優勢,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基礎上,利用實踐基地和組織培養實驗室,進行長白山珍稀瀕危植物紅豆杉、朝鮮崖柏、牛皮杜鵑、短梗杜鵑等植物的組培和快繁。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相關科研項目,以第一作者,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思想和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了解長白山瀕危植物的組培快繁技術和生長習性。
3.藥用植物栽培與繁育模塊
通化市是著名的醫藥城,諸多藥廠尤其重視從事中藥材的開發和利用的人才。藥用植物的栽培與繁育是開發和利用的基礎,是生物科學專業的植物學方向的優勢。特開設了長白山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特色課程,學生以此課程學習為基礎,建立桔梗、刺五加、大株紅景天、苦碟子等藥用植物的育苗基地,開展遼本的無性繁殖實驗、苦碟子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的研究和穿龍薯蕷物候期調查、種子生物學特性及品種特性研究等,不僅培養學生從事田間調查、田間管理的能力,而且對學生未來就業開辟了新路徑。
4.經濟動物飼養模塊
經濟動物飼養是以動物學課程體系為基礎,培養學生養殖的實訓技能。開展蟾蜍、生態雞等經濟動物養殖,研究人工養殖技術,便于學生畢業后進行自主創業,使學生能系統地掌握重要經濟動物的飼養技術和管理方法,為本地區特種經濟動物的發展培養技術人才。同時蟾蜍、生態雞等用于學生實驗課的教學,節省了實驗經費。
5.花卉培育與欣賞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