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有關植物的現代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仿佛涂上了銀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頭,
雪繡的花邊瀟灑,
串串花穗齊綻,
潔白的流蘇如畫。
2、《油菜花》
從南到北,
一片黃從西到東,
一片黃隨著春風的吹動像金色的大海洋海浪一浪還比一浪高像徜徉在媽媽的懷抱。
3、《蓮的心事》
我是一朵盛開的夏荷,
多希望,
你能看見現在的我,
風霜還不曾來侵蝕,
秋雨也未滴落,
青澀的季節又已離我遠去,
我已亭亭不憂也不懼。
現在正是,
我最美麗的時刻,
重門卻已深鎖,
篇2
高三,像一臺榨油機,那些飽滿的,香噴噴的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經過300多個日夜的擠榨,最后成了一塊堅硬如鐵的又干又硬的餅??墒?,那些油呢?誰也不知道流去了哪里。
而我,是高三的老師。
每當我看到青春的臉龐被慘白的日光燈吸干了血色,看到鮮紅的分數牽引出傷心的淚水,我都忍不住想嘆息。但是,我不會在你面前嘆息,我只能故做欣喜地告訴你,這是你必須經歷的第一場風霜,之后,果實就開始散發出香味。
其實并不是所有的果實都一定要經歷風霜才變得甜蜜的,青春的色彩并不是臉色慘白,可我不敢這么告訴你。我知道,你已經被隆隆的地鐵裹挾而去,你必須為未來不可知的歷險準備干糧。我只是送你一站。
我不會為你擦干現在的眼淚,那需要你自己擦;我不會勸你多睡一個懶覺,我怕你趕不上應時的車。
我只是在上連堂課的時候,或者在一次重要的考試剛剛結束的時候,給你讀幾首精心挑選的現代詩歌,讀智慧俏皮的故事或者深情感人的散文,讀富含哲理的雜文或荒唐搞笑的網上垃圾。這個時候,我看到你們都放下了手中的試卷和練習,像池塘里的魚,在暴雨到來之前,把頭伸出了水面,呼吸涼爽的空氣。這個時候,你的眼睛真的又黑又亮,閃著純凈的光澤;你的臉孔依然蒼白,但有了神采,笑容松松地淌出來。這個時候,我讀,你聽,感覺像悶熱的夏天,一場細雨灑在起灰發燙的荒灘。
但這樣的時候總是很少的,總聽到你說,“老師,你已經很久沒給我們讀詩了”。很久了嗎?是啊,很久了。高一和高二的時候,我是每個星期都要讀的;而現在,每個月吧?高一高二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在自己的習作本上多少寫過幾首詩,有幾位還成本地寫詩,那詩寫得還挺有味道的。大部分同學都曾在自己的作文里引用過現代詩歌。那時,你說,在我們學校,老師您算是普及了一下現代詩呢!我說,我只是想在你們心里栽一棵柳樹,希望將來天氣炎熱、你們奔波的腳步疲累時,還有一點陰涼給你們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墒乾F在呢,你們沒有一個寫詩了,你們的作文里都見不著詩意的引用了,甚至一個美麗的比喻都很少。讀你們的作文,讓我覺得口干舌燥。
你們哄笑一陣,又趕緊埋頭做題去了。
高三了,做題要緊,趕路要緊。
只是,我擔心,一年的趕路,該不會把你心中那棵幼小的柳樹給枯死了吧?該不會把那棵向日葵枯死了吧?果真那樣,失去了標志,將來走遠了,你還能找到家么?
所以,我還是在我送你一站的路上,想著替你澆一點水,盡管只是每月一次。
我盡可能地竊取高三時間的一些邊角廢料來為你們讀詩、讀文。我希望即使在最炎熱的時候都有綠色植物在誕生,芳香的色彩來點染。哪怕一朵不起眼的太陽花也好啊。高興的是,終于有了學生到我這里來借我訂閱的幾種詩歌刊物,偶爾也有學生膽大包天地用詩歌的形式來寫考場作文,偶爾還有學生在作文中寫出一段優美的排比,甚至,也還偶爾有學生來買我剛剛出版的詩集。
篇3
利用周邊條件,我們走進附近的東洲小學教室去觀摩取經,把所見所思融入幼兒園課程,撰寫實施方案,邊開展、邊反思、邊調整,經過學?!熬G葉班”的實踐,晨誦到底會留給孩子什么樣的效果?利用一次區域游戲時間,我給記者站的孩子提供了采訪的話題:你喜歡晨誦活動嗎?為什么呢?在不影響孩子正常游戲的前提下,我一路尾隨,邊聽邊記錄,得到了“綠葉班”寶貝們肯定的回答。
在孩子們的眼中,晨誦,是興趣的感動,是浪漫的感受。在老師們的眼中,晨誦,不是臨時拿來,隨意拼湊,它應該是一門課程。這門課程每一個階段的主題都是要精心整合的。
當綠葉印染上詩情與畫意
當我們把同一主題不同的詩歌編織進我們的生活,共同玩味美好的詩詞,共享一段旅程,就會收獲不同的美好心境。
隨著每月“一事一主題活動”的開展,我們在各類誦讀教材中找尋與此相關的適合本年段孩子誦讀的詩歌,通過篩選、重組、研發,為孩子精心呈上主題晨誦“菜單”。9月,結合每月一事“大手牽小手”,在新學期第一天的清晨,為弟弟妹妹誦讀兒歌,歡迎他們成為大家庭的一員。大家一起誦讀《玉米公公》《拉拉勾》《我們都是好孩子》等,兩天一變換,有現代詩,有繞口令,也有古詩詞;在誦讀中學會交往,懂得互助合作,感受成長的快樂。10月,結合每月一事“感恩在行動”,通過兒歌誦讀、詩歌欣賞,讓孩子們懂得感恩,學會感恩,這樣的重整,省時、高效,更重要的是,讓經典與孩子們的生命完美對接,與詩歌為伴,放飛心靈,每一個清晨,每一片綠葉,似乎都印染上了詩情畫意。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碑敶骷胰~嘉瑩也說:“孩子天性是喜愛詩歌的?!痹趯ふ疫m合幼兒吟誦的詩歌內容時,發現有許多是與中國的節氣有關,于是我們嘗試著根據節氣文化整合晨b主題。中秋節,進行各種各樣關于月亮的詩誦;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等佳句;春節,我們收集、朗讀《新年好》《春聯》等符合兒童口味的作品。
“綠葉班”有屬于自己班級的特色課程――“科學探索融入語言元素”的綜合實踐。在“尋找春天”活動中,我們去文化廣場、東洲公園觀賞花卉,尋找植物在春天的變化。一段時間的每個清晨,我和孩子們一起誦讀與春天有關、與花卉有關的詩詞。我們還進行《愛在春天里》親子詩歌創編,在“有趣的豆寶寶”活動中,孩子們剝毛豆,并將豆子分類,制作豆漿。于是乎,我們的晨誦課程里有了許多童趣十足的兒歌:“綠豆豆,黃豆豆,姥姥教我數豆豆;一粒豆,兩粒豆,豆豆數得樂悠悠?!薄包S豆莢,真可愛,里面住滿豆乖乖?!薄俺葱Q豆,炒豌豆,咕嚕咕嚕翻跟頭?!薄俺远苟梗L肉肉,不吃豆豆精瘦瘦?!?/p>
“綠葉班”的約定
晨誦的時光是快樂、動情的,也是詩意、靈動的,更是積極、明朗的!我們的“綠葉班”有一個美好的約定:親子邂逅童詩,潤澤生活;鼓勵家長在節假日和孩子一起共同誦讀,與詩歌交融相匯,沉浸其中,玩味其間,享受著經典詩作的色彩與教育功能。
對于這個美麗的約定,家長們從一開始的觀望,到淺淺的嘗試,終于形成了一種習慣。有的家長說:一開始覺得有點麻煩,現在已成為一種習慣了。有的說:這樣的親子誦讀真不錯,我家女兒從膽怯不敢說,到現在能大大方方表演,進步不小??!還有的說:我家寶貝兒歌背多了,有時一起出去玩,冷不丁就冒出幾句押韻的句子,就像是一位小詩人。
大家知道,晨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習”,它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詩歌與孩子建立起親情關系,在充分體驗詩歌的美好中豐富孩子的心靈。應該讓孩子們在詩歌中找到自己,實現“詩中有我,我中有詩”的境界。如此說來,“編織”就是最好的方式。
篇4
利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深入挖掘端午節的深厚文化內涵,廣泛開展群眾性民風民俗、體育健身、愛國主義、綠色環保和科普宣傳活動,引導居民,尤其是社區青少年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全面動員社區居民群眾,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人民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中。
二、活動形式
1、粽子傳愛心主題活動。在社區黨總支的帶領下,以社區五老志愿者、中小學生為活動主體,親自為社區的孤寡老人、低保人員、殘疾人和老黨員送去節日的祝福與問候,并帶去自己包的粽子,與他們一起提前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2、經典誦讀主題活動。以社區黨總支和社區關工委為中心,組織黨員和社區青少年,開展吟誦屈原詩歌、屈原詞章的活動,從而弘揚愛國精神,贊頌美麗的南京城。社區將以吟誦古今經典名作為主要表現形式,掀起緬懷屈原愛國主義精神,歌頌和諧盛世的熱潮。
3、節日民俗宣傳活動。社區將通過市民學校、座談會、宣傳板報等多種形式宣傳端午節的來歷,通過包粽子等活動讓人們親身體驗節日習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三、活動要求
1、高度重視。社區將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我們的節日端午節活動方案,努力營造和諧、祥和的節慶氣氛。
2、創新形式。社區將開展廣泛宣傳,充分發揮居民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把居民發動起來,參與進來,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居民成為節日活動主角。
3、信息報道。社區第一時間把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的相關活動信息上報街道,做到宣傳到位。
端午節包粽子比賽細則二為了更好地發掘、傳承和創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使之與現代社會相融合, 唱響我們的節日主題,給古老的節日注入新的因子,讓社區居民以貼近現實和現代的方式來過好端午節,近而引導社區居民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我社區特組織如下活動。
一、立夏居干與新開養老院老人一起包餃子
時間:6月xx日
地點:新開養老院
參加人員:社區居干
活動目的:6月xx日正好是,南通有立夏碰蛋、吃蛋的習俗,以寓意不疰夏。新開養老院現有20多位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為了讓老人們在敬老院也能享受到天倫之樂,安度盛夏,社區居委會干部利用中午時間,到養老院,與老人們一起包餃子、斗蛋、吃蛋。
二、骨健康知識講座
時間:6月xx日
地點:居委會
參加人員:社區老年居民
活動目的:健康的身體來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健康知識引導。為了讓社區老年居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邀請骨健康專家來社區上骨健康知識講座。
三、包粽子比賽
時間:20xx年6月xx日
地點:居委會
參加人員:社區居民
比賽細則:
1. 每位參賽者包2斤糯米,比時間、質量、外觀、口味。
2. 米、蘆葉居委會準備,盆、勺子等輔助工具自帶。
3. 粽子口味自定,輔料諸如紅棗、紅豆自帶。
4. 最后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鼓勵獎若干名。
5. 包好的粽子送給社區孤寡聞老人,低保戶。
活動目的:通過比賽,既讓大家繼承傳統習俗,了解端午節的知識,又增進社區與居民之間的感情。把粽子送給社區孤寡聞老人,低保戶把傳統節日的意義又進行了深化,以此來增加社區的凝聚力。
端午節包粽子比賽細則三翠島花城社區決定在6月xx日期間在全鎮廣泛開展慶端午活動。
一、活動時間
20xx年6月xx日上午
二、活動地點
翠島花城社區
三、活動目的
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參與端午節的一些慶?;顒?。同時,通過端午節來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促進鄰里和睦。
四、活動主題
艾香端午鄰里和
五、活動內容
(一)話端午演講、展覽活動
1.設置一個主席臺,由故事員或朗誦員站在主席臺上發表演講或朗誦。要求每人講述一個與端午有關的故事或習俗。(發揮居民特長,講講他們眼中的端午,有助于年輕一代對傳統節日有更多感性的了解,更加熱愛如今的美好生活)
2.開展端午知識展覽,設置關于端午節的展板不少于1塊,掛圖不少于10張,圖書不少于50本;邀請故事員講關于端午節的23個故事。
(二)傳統廚藝+詩藝比拼
由參賽者自己準備材料,要求每人制作一道與端午傳統習俗有關的菜肴(本地菜肴、外地菜肴均可),不僅要求菜的色香味俱佳,而且制作者要說出菜所代表的意義,并朗誦一首與端午有關的詩,詩可以是古詩,也可以是現代詩,可以是名家之作,也可以現場自己即興創作。(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吃有關,端午吃粽子,可算是全國通行的習俗,一般人對此也比較熟悉。但端午節在吃方面還有很多的習俗,而且各地也會有差異,除了南京端午的五紅之外,其他地區也都有傳統菜肴,如浙江吃大蒜蛋、吃薄煎餅等。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本活動不僅要做出美味的菜肴,而且要讓每一道菜都帶上端午的色彩、詩意的色彩。評判的標準也必須兩者兼顧)
(三)端午三創衛生大賽
設計若干衛生包干區,按照參賽人數多少規定由一人或多人承包區內衛生。要求區內物品整潔,無灰塵,無蚊蠅蟲蟻。準備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若干,清掃完畢后,要求參賽者從綠色植物中準確挑選出艾葉,并插于所打掃衛生區內。(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家家都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激濁除腐,殺菌防病。艾蒿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如今的年輕人一般對傳統習俗了解較少,此活動不僅能讓年輕一代積極參與家庭事務,培養他們對家庭的責任,而且也有助于他們了解傳統風俗和自然植物,促進正在進行的三創活動)
(四)傳授制香囊手藝
給每位選手分發一塊色彩鮮艷的絲布、一根可以掛在脖子上的細帶子、一張小紙條、一支筆、一些香藥、一付針線,若無香藥也可以綠豆或花生代替。每位選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香囊,在小紙條上寫下祝福和許愿的話,縫于香囊內。要求針腳工整,外形美觀。香囊制作完畢后,可以自帶,也可以送給他人。(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玲瓏可愛。本不僅讓居民自己制作香囊,并且要求在香囊內放入祝?;蛟S愿的小紙條,既滿足了小孩喜歡動手的要求,也符合少年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
(五)包粽子比賽
篇5
二、以說促讀,一吐為快
1.開展班級讀書會。學生每個月有一本共讀書目,利用一個集中的時間由同學、老師以及家長共同對作品進行自由討論,在學習秋伴間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讓閱讀成為像游戲一樣的童年生活,這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境界!讀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后,學生大發感慨:有的說我明白了知識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個殘疾人,變成一個有益于人類、有益于社會的人。有的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海倫·凱勒一樣,在有生之年把對知識的渴求,看作對人生的追求,每天懷著友善、朝氣、渴望去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增添多少歡樂、多少幸福啊1
2.主題性辯論會。學生通過—番唇槍舌劍的討論,對作品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徹。如學生閱讀了金波的《烏丟丟的奇遇》后,開展了“蝴蝶與薔薇誰更幸福?”的辯論會,使學生懂得一個人只有心中有愛才能與世界相處,才能與人交流,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幸福。
3.成長故事交流會。從一年級到小學畢業,每一次閱讀就像是一次人生旅行,時刻鞭策著孩子吮吸著知識的甘霖,獲得生命的拔節。每一個學年度,我都要組織學生開展“以書為友的成長故事”交流會,讓孩子們聆聽別人的閱讀體會與收獲,并能為自己的閱讀生活帶去更多的感悟。記得我班有一個學生這樣描述她的閱讀故事:“一年級,我擁有了第一本書——《格林童話》,我很喜歡這本書,總是不厭其煩地翻閱,但當時,許多漢字還不認識,我只能連猜帶蒙地進行理解。后來,我又讀起了《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有趣的故事,這些“能說會道”的動物、植物常常伴隨著我入眠。隨著年齡的增長,簡單的童話書籍已不能滿足我讀書的欲望,我開始接觸起中國的古典名著,日子一久,四大名著已被我翻得破爛不堪,似乎有點“讀書破萬卷”的味道了。
三、以視促讀,興趣盎然
1.利用影視作品對比閱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電視、電腦、數字電影充斥著孩子的課余生活,引導孩子將閱讀與觀看同步進行或比較進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閱讀效果。如《三國演義》里面人物復雜,我一邊引導學生看書,一邊將央視的熱播劇推薦給學生,并開展“我喜歡的三國人物”講述活動,學生興趣高漲。
2.利用社會新聞吸引關注?!凹沂?、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重大社會新聞事件同學們也很感興趣。如汶川大地震后,我向孩子們推薦有關地震、海嘯、泥石流等地球科普書籍,學生對于平時不太關注的科學知識也變得如饑似渴,并懂得了保護地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又如“神八”成功發射并與天宮一號實現對接,我引導學生閱讀有關航天知識的文章,同學們興致勃勃地從宇航員一直研究到空間站技術,儼然成了小航天專家。
四、以寫促讀,成果豐碩
有些文章或文字優美,或震撼力強,能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力。每天的“暮省”給孩子摘抄和傾吐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澳菏 辈痪心嘤谠谛9餐涣?,而是把“省”的時間和空間交由學生自己支配,教師只作引導。利用讀書小隊,組建讀書小組,以《暮省本》為載體,交流閱讀感受,記錄閱讀思考。低年級時讓學生把改編或者續編的故事畫下來,再寫成圖畫日記,即通過圖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中高年級則注重作者寫法及主題探討,形式更是豐富多彩,可以是讀后感、讀后小報、人物傳,等等。
五、以演促讀,輕松愉快
篇6
一、引言
在從事《詩經》英文翻譯的英美人中,韋利(Arthur Waley)雖然從時間上算不上是先驅,但從成就上論,卻是世所公認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韋利是20世紀初英國著名的漢學家, 1913年開始研究和翻譯中國文學,1917年翻譯出版了《中國詩歌170首》。20世紀30年代起,他陸續翻譯出版了《詩經》(1937年)、《論語》(1938年)等中國經典。韋利在《詩經》翻譯過程中大量參考了同時代的《詩經》研究和西方人類學著作,并直接得到了德國格廷根(Gottingen)漢學院古斯塔福?哈朗(Gustav Haloun)院長的指導和幫助。哈朗院長把漢學院圖書館的漢語圖書資料全部借給他,其中包括郭沫若的著作,以及當時的《天下》雜志等。另外,漢學資料中還有《漢學界》(Academia Sinica)、法國著名漢學家葛蘭言(Marcel Granet,1884―1940)的著作,以及其他大量人類學和民俗學論著,如美國人類學雜志《美國人類學家》、《英國民間歌舞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English Folk Dance and Song Society)等[1]22。
由于受到19世紀中期以來尤其是20世紀初西方文化人類學的影響,韋利在翻譯過程中對《詩經》作了十分有見地的文化人類學探索。其中大部分與我國當代《詩經》學的研究成果不謀而合,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如韋利將305篇詩重新分為17類,包括愛情詩69篇,婚姻詩47篇,勇士與戰爭詩36篇,農事詩10篇,祝禱詩14篇,歡迎詩12篇,宴飲詩5篇,家族宴飲詩5篇,祭祀詩6篇,歌舞詩9篇,宮廷詩24篇,宮廷傳奇詩18篇,建筑詩2篇,田獵詩5篇,友誼詩3篇,道德詩6篇,哀怨詩19篇。而我國當代《詩經》學也把《詩經》分為大約10類來進行研究,絕大多數分類就包含在韋利的17類當中。然而,雖然韋利的探索是十分嚴肅的,但由于他有時把詩篇的內容從其所析出的社會歷史中剝離出來并加以泛化,所以不少譯詩的內容出現了內部邏輯矛盾。因此,韋利的探索有時卻恰恰成了他譯作中的缺失。
二、譯詩中的貴族田獵生活
從文化學的觀點來看,《詩經》不僅是反映民風民俗的民歌,而且還是記錄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文獻。韋利對《詩經》的認識就是如此。從內容上看,《詩經》中有不少詩與田獵有關。韋利按照他的觀點把其中5首劃為“田獵詩”一類,它們是《盧令》、《伐檀》、《駟》、《車攻》、《吉日》。韋利認為,中國像英國一樣,社會分為兩個階層,其中紳士階層在農業開始以后繼續從事狩獵活動或作騎士(knight),其職責是保證封地適時耕種,但自己卻并不必躬身下地勞動[2]。韋利脫開了階級觀點,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觀察,當時貴族狩獵就構成了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盡管在現在來看并不具有進步意義,但它卻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段歷程。由于被賦予了人類文化進步的意義,《盧令》、《伐檀》、《駟》、《車攻》、《吉日》等詩篇不但不是描寫奴隸主統治階級奢靡生活的詩,而是標志著人類進步的詩,詩中的場面也頗富美感。如《駟》中,狩獵的陣容整齊浩大,十分壯觀:
駟孔阜,六轡在手。
公之媚子,從公于狩。
奉時辰牡,辰牡孔碩。
公曰左之,舍拔則獲。
游于北園,四馬既閑。
車鸞鑣,載獫歇驕。
His team of darkies pull well,
The six reins in his hand.
The duke’s well-loved son,
Follows his father to the hunt.
Lusty that old stag,
That stag so tall.
The duke says:“on your left!”
He lets fly, and makes his hit.
They hold procession through the northern park,
Those teams so well trained.
The light carts, bells at bridle,
Greyhound, bloodhound inside.
《車攻》①中旌旗招展,車馬轔轔,人生喧囂,出獵的場面也十分壯美:
Our chariots are strong,
Our horses well matched.
Team of stallions lusty
We yoke and go to the east.
Our hunting chariots are splendid,
Our teams very sturdy.
In the east are wide grasslands;
We yoke, and a-hunting we go.
My lord follows the chase,
With picked footmen so noisy,
Sets up his banners, his standards,
Far afield he hunts in Ao.
這些詩的翻譯充滿了譯者對古老文化盛況的贊美和欣賞之情。譯者把詩的社會歷史背景拋開,絲毫沒有考慮原詩中是否有傳統經學所謂的諷刺之意,而直接將其譯成了贊美詩。因此,譯詩雖有些新意,卻并沒有充足的根據。在這種文化狂歡態度之下,《伐檀》②這樣的被我國現代《詩經》學認定為典型的反映奴隸主壓迫剝削奴隸的詩,也變了基調:
Chop,chop they cut the hardwood,
And lay it on the river bank.
By the waters so clear and rippling.
If we did not sow,if we did not reap,
How should we get corn,three hundred stack-yards?
If you did not hunt, if you did not chase,
One would not see all those badgers hanging in your courtyard.
No, indeed, that lord,
Does not feed on the bread of idleness.
詩中的主人公是從事農業的勞動者,“you”是馳騁田獵的王公貴族。他們各有所勞、各有所獲,農者獲稻谷,狩者獲獵物,彼此之間頗是平等的。譯文說:“他們坎坎地伐檀,把檀木放到微波蕩漾的清清的河水邊。如果我們不稼不穡,我們怎能獲得三百垛米谷?如果你們不狩不獵,你們的院子里就不會有懸?!睂嵮云胀▌趧诱呒确ヌ?、稼穡,王公貴族也狩獵,勞而有得,彼此相安,頗是和樂。譯者這種觀點與我國現代《詩經》學者袁寶泉頗相似,后者根據《孟子?盡心》中孟子與公孫丑之間關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討論,否定了顧頡剛、、郭沫若、余冠英、張西堂、王力、游國恩等關于本詩的階級斗爭說,認為《伐檀》是宣揚“勞心者治人”的詩[3]。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又桓?,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袁寶泉認為孟子師徒倆都不認為詩中的“不素餐兮”是“反語”,含有諷刺之意,而是認為“君子”雖然不耕而食,卻是已經干了他們應該干的事,即維持社會制度[4]。當然,袁寶泉借孟子的解讀去否定顧頡剛等人的階級斗爭觀點,似乎證據單薄,有些武斷之嫌。細讀韋利的譯文,可見其觀點與袁寶泉還有不同,他在詩中描繪的是分工明確,各有所勞,也各有所獲的和樂社會景象。這似乎與歷史有些不大相符。此外,原詩中開頭三個興句,本來只是詩人用來觀物起興的,并無寓意,更與詩旨無涉,卻被韋利照實譯出,顯然是被誤解和誤譯了。
三、譯詩中的原始宗教
《詩經》中的許多詩與早期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巫術和原始宗教有關。它們反映了中國先民當時的精神狀態和對世界的認識水平。韋利認為有些詩表明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祖先崇拜的宗教觀念,并把它們專門列為祭祀詩一類。在描述周人的祭祀儀式時,他這樣寫道:在中國的祭祀儀式上,由一個年輕人―一般是主祭者的孫子,扮演成接受祭祀的祖先。祖先的靈魂可以暫時進入扮演者的身體。但扮演者沒有西伯利亞僧人那種著魔般的瘋狂,其行為十分平靜而有節制[2]208。這個場面實際上更像巫師作法。但關于祭祀儀式的作用,韋利的觀點顯然是合理的,那就是人通過祭祀儀式可以向祖先言說,向祖先的鬼魂念咒語,目的是祈年、祈福、祈壽和消災,它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對人鬼的崇拜。如“祭祀詩”《楚茨》:
濟濟蹌蹌,潔爾牛羊。
以往嘗,或剝或亨。
或肆或將,祝祭于。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神保是饗,孝孫有慶。
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In due order, treading cautiously,
We purify your oxen and sheep.
We carry out the offering, the harvest offering,
Now baking, now boiling,
Now setting out and arranging,
Praying and satisfying at the gate.
Very hallowed was this service of offering;
Very mighty the forefathers.
The Spirits and protectors have accepted;
The pious descendant shall have happiness,
They will reward him with great blessings,
With span of years unending.
譯詩中祭祀的對象是祖先(forefathers)。祭祀品中有牛羊犧牲品,有谷物祭品。祭祀之前要洗凈烹熟,擺放整齊,祭祀地點是大門口(gate)。參加祭祀的人忙碌而有序,行動恭謹,神情嚴肅,其神態依稀可見。這比較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
但是,有些詩的翻譯就顯得頗為牽強。如《山有扶蘇》,韋利把它理解成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巫術一類的歌舞詩。韋利在譯詩注釋中把詩歌所表現的“巫術”活動情景描寫得很具體,認為詩中的“狂且”(madman)、“狡童”(mad boy)是身穿黑衣紅裙的少年,他們應邀為人驅邪,身上佩戴著武器在屋里到處搜查,驅趕瘟疫,為了達到驅趕邪魔的目的,手中還拿武器揮舞作勢與病魔搏斗。這首詩在韋利的筆下就變成了“房屋主人歡迎驅邪法師的歌舞詩”[1]222。其原文和譯文如下: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橋松,隰有游龍。
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The nut-grass still grows on the hill,
On the low ground the lotus flower.
But I do not see Tzu-tu,
I only see this madman.
On its hill the tall pine stands,
On the low ground the prince’s-feather.
But I do not see Tzu-ch’ung,
I see only a mad boy.
根據譯者本人的解釋,這種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解讀,是受到1935年在倫敦國際民間舞蹈藝術節上舉行的羅馬尼亞卡魯莎歷(Calusari)舞蹈啟發的結果??斏瘹v舞蹈原本就是一種具有巫術意味的舞蹈,巫師身上都佩戴驅趕病魔的武器。譯者在此還提到公元6世紀時達到頂峰的朝鮮舞蹈中的“花童”,為自己的理解提供佐證。這種解讀初看思路比較開闊,但細作分析,就會覺得牽強。如果把詩中的“狂且”、“狡童”當做驅邪者,那么“子都”和“子充”是誰,詩人為什么會突然提到他們,他們與驅邪儀式有什么關系?這些問題都將無法得到解釋。對此詩,我國《詩經》學的解讀完全不同?!睹娦颉吩疲骸啊渡接蟹鎏K》,刺忽也。所美非美然?!薄犊资琛氛J為,詩中“扶蘇”、“橋松”、“荷華”、“游龍”分別是生長在山上和隰地的植物,以喻高下各得其位,惟君子在上,小人在下,亦是其宜。所以刺忽置小人于君子之上的不當之舉[4]。余冠英等現代《詩經》學者則皆以此詩為女子俏罵情人的詩[5]。細細玩味,無論是我國傳統《詩經》學的“美刺”說還是當代《詩經》學的“情詩”說,都比韋利的解讀更為合理。
四、譯詩中的民俗
根據韋利的分類,《詩經》中有大量反映民風民俗的詩,其中僅愛情詩與婚姻詩兩類就占了116篇,若將歌舞、祭祀、祝禱等類詩篇加進去,則可達172篇,約占詩篇總數的60%。從文化人類學的基本觀點出發,韋利將這些詩篇從經學的道德教化范疇納入到了民俗文化的范疇,作了民俗化翻譯。例如,婚姻詩《齊風?南山》是為現代《詩經》學所證明的一首諷刺齊襄公與其同父異母妹文姜私通的詩,韋利的譯文則不同。試對照如下: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
魯道有蕩,齊子由歸。
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葛屨五兩,冠雙止。
魯道有蕩,齊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懷止?
藝麻如之何?衡從其畝。
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何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何又極止。
Over the southern hill so deep,
The male fox drags along.
But the way to Lu is easy and broad,
For this Chi’i lady on her wedding-way.
Yet once she has made the journey,
Never again must her fancy roam.
Fibre shoes,five pairs;
Cap ribbons, a couple.
The way to Lu is easy and abroad,
For this lady of Chi’i to use.
But once she has used it,
No way else must she ever go.
When we plant hemp, how do we do it?
Across and along we put the rows.
When one takes a wife, how is it done?
That man must talk with her father and mother.
And once he has talked with them,
No one else must he court.
When we cut firewood, how do we do it?
Without an axe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When one takes a wife, how is it done?
Without a match-maker he cannot get her.
But once he has got her,
No one else must he ever approach.
《小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鳥獸之行,乎其妹,大夫遇是惡,作詩而去之?!背炭∮ⅲ?]也說:“這是一首諷刺齊襄公的詩?!睋蹲髠鳌坊腹四贻d:“十八年春,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珪R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車?!边@首詩本有所指,其主人公是魯莊公和夫人文姜。詩的頭兩節直指文姜,責其既已嫁,何又于兄?!棒數烙惺?,齊子由歸”是對文姜婚禮的回憶,“南山崔崔,雄狐綏綏”、“葛屨五兩,冠雙止”都是男女應該有自己適當的婚配的喻說,以暗諷齊襄公與文姜“陰陽失和”之。詩的最后兩節乃陳禮儀以刺魯桓公放縱文姜的之行。齊襄公與其妹私通,人民憎恨之至,故作詩刺之。對此,現代《詩經》學者無異議。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這本是一首諷刺詩,其中所涉之事,如“齊子由歸”,應屬詩人的回憶。
韋利顯然沒有把原詩與這段歷史聯系在一起,而是把它看作了描繪婚俗禮儀場景和述說婚姻規矩的詩。這從以下五個方面可以看出:其一,整首譯詩用的都是現在時態,說明譯文是在描寫眼前的一個婚禮儀式,而不是在諷刺文姜的丑行。其二,譯詩第一節第三、四行表明婚禮就要舉行,新娘就要出嫁。其三,第一節最后兩行則是對婚姻規矩的陳述,一旦出嫁,就必須守節,無作他想。其四,關于譯詩的第二節首兩行中的“fibre shoes”“cap ribbons”,韋利專門作注說是婚禮的禮物(marriage gifts)[2]67。其五,譯詩的最末兩節是給新郎立的規矩:娶妻必先告妻之父母,娶妻還必須有媒妁,一旦結婚便沒有了再向別的女子求愛的權利。其實,這種專一的愛情婚姻與當時的實際情況并不一定符合。譯文和原文兩相比較,前者似意在泛說婚嫁禮俗,并無具體所指,這樣一來,詩中的前后邏輯似勉強可通,但終究梗澀。這樣的翻譯,顯然是從民俗學的角度產生出來,雖有些新意,但問題不少。按我國《詩經》學的研究成果,將此詩與歷史結合起來翻譯,就會合理得多,也不會產生上述問題。
五、譯詩中的原始倫理
盡管韋利在翻譯中犯了些臆測的錯誤,但其大部分探索是頗有積極意義的。例如,他在《詩經》分類中單列了一類道德詩。他認為,《詩經》中的道德詩不是儒家倫理道德意義上的道德詩,當然其所宣示的也不是儒家道德思想,而是周代作為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定時期內自然形成的倫理觀念。這些詩,記載了周人關于人神關系及親情友情等的倫理觀念。
例如,道德詩《相鼠》①中的“禮”,根據韋利的解釋,指的應該是宗教意義上的禮,比如及時舉行祭祀就是人對神之“禮”。韋利把“禮”譯作manners,顯然是指人與人社交中一般意義上的言行舉止,而不是儒家倫理中的禮儀(ritual):
Look at the rats; he has limbs.
A man without manners,
A man without manners
Had best quickly die.
《角弓》②被韋利看作言說兄弟親戚之間需有親情的道德詩。從譯詩的語氣上看,詩人像是一個德高望重的王公貴族。他在詩中宣稱,和睦是善,自私是惡:
These good brothers
Are generous and forgiving;
But bad brothers
Do each other all the harm they can.
Common people are not good;
They turn their backs on one another, each his own way.
He who has got the cup won’t pass it on,
Until there is already nothing left in it.
飲酒禮也被韋利納入了原始道德范疇。筵席上的道德在道德詩之一《賓之初筵》③中被完全反映出來。其中射禮為一禮:
The bells and drum are set,
The brimming pledge-cup is raised.
The great target is put up,
The bows and arrows are tested,
The bowmen are matched.
‘Present your deeds of archery,
Shoot at that mark
That you may be rewarded with the cup.’
祭奠祖先為一禮(這實際上是具有宗教意味的人神倫理):
Fluting they dance to reed-organ and drum,
All the instruments perform in concert
As an offering to please the glorious ancestors,
That the rites may be complete.
For when all the rites are perfect,
Grandly, royally done,
The ancestors bestow great blessings;
朋友間和睦友愛為一禮:
The guests then receive the pledge-cup,
The house-men enter anew
And fill that empty cup,
That you may perform your songs.
飲酒有度為一禮:
When guests are drunk
They howl and bowl,
Upset my baskets and dishes,
Cut capers, lilt and lurch.
For when people are drunk
They do not know what blunders they commit.
Caps on one side, very insecure,
They cut capers lascivious.
Drinking wine is very lucky,
Provided it is done with decency.
篇7
中國明代園林理論經典《園冶》的開篇提到:“凡結園林,無分村郭。地偏為勝……圍墻隱約于蘿間,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樓憑遠,縱目皆然……蕭寺可以卜鄰,梵音到耳”。初讀此篇便覺熟悉非常,常有似曾相識之感,遂浮想聯翩,念及唐宋詩歌,才豁然開朗。所謂“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②,其中“通幽”“深”“空”“萬籟”“俱寂”講的正是“地偏”,“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寫的就是“梵音到耳”。而常建名句“香云低處有高樓”③(此句實為反語,雖為低云,但見樓與云接,可見雖為低云,然則高樓)則無疑對影響并促成園林藝術中“山樓憑遠,縱目皆然”以及“高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藻”④等造園原則不謀而合。有關置景理論方面,可從“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⑤講起———這是王安石書贈自己在金陵時的鄰居楊得逢的一首名詩,寫于王安石晚年罷相隱居以后。全詩寫盡園林藝術的借景、隔景的移天縮地之能,詩的末兩句可直譯為“小河一條,繞田而轉,翠色郁茵;兩山遠望,推門而至,送翠吐青。”此類詩句的批評作用,暗合于明清之際成熟的園林構造學中“借景”“障景”的源頭和理論基礎,《園冶》后云:“遠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講的正是此理。造園選址方面,早溯于屈原《九歌》就已有這樣的記敘:“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⑥,其中的“筑室水中”“播芳椒成堂”以及南北朝時期的“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殘杌千代木,崷崒萬古煙。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況我葵藿志,松木橫眼前。所若同遠好,臨風載悠然”⑦,都是我國后來所形成的園林選址的原則依據。此外,“步翠麓崎嶇,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⑧“青苔古木蕭蕭,蒼云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控梅人過溪橋”⑨“探奇不覺遠,因以尋源窮。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⑩等詞句,則幾乎完全與中國傳統園林理論中所倡導的“門灣一帶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隱僻,送濤聲而郁郁”11情境相匹配,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園林藝術中所極力營造的曲徑通幽、婉轉回環的美學效果。至于“園禽與時變,蘭根應節抽。憑軒搴木末,垂堂對水周。紫籜開綠筱,白鳥映青疇。艾葉彌南浦,荷花繞北樓。送日隱層閣,引月入輕幬”12已經是頗為詳細的造園方略了,園林營建原則亦可從中窺見一斑。
二、草木栽培
說到草木栽培,對園林藝術而言,首先是草木的選擇。那么中國古典園林中喜聞樂見的草木,是如何被選中并經久不衰的呢?在一定程度上,務應歸功于中國歷史上獨領的文人雅士:他們的好惡,賦之予詩作之中,飽讀詩文或附庸風雅的園主人,或往往邀請當地知名文人來“相園”“觀園”“賞園”,毋庸置疑,此類詩作評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園林藝術中苗木的選用與發展。暫舉幾例,予觀之:“孤松宜晚歲,眾木愛芳春”13點的是松,“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14贊的是梅,“苑中珍木元自奇,黃金作葉白銀枝。千年萬年不凋落,還將桃李更相宜。桃李從來露井傍,成蹊結影矜艷陽。莫道春花不可樹,會持仙實薦君王”15詠的是桃李,“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16評的是蘭和菊……此外,“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17一詩,是張九齡遭讒言貶謫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此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征,同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這類詩作使得蘭桂賦予了一種文人高潔的氣質,從而在園林花木中傳為佳話。又如坡詩云:“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疑是對竹的人格特性給予了至高的評價……這些中國園林庭院中喜聞樂見的植物,絕大部分都是經過詩人的點評,將其賦予人格化,而園主人的精心排布與栽培,也正是在這類藝術批評的導引下,借物明心,表達自身的某種內在氣質與品格。唐宋詩人中寫花木至多者,以白居易為最,僅以植物命名的就有《紫藤》《庭松》《桐花》《庭槐》《湓浦竹》《答〈桐花〉》《澗底松》《惜木有(李花)》《亞枝花》《薔薇花一叢獨死不知其故因有是篇》《畫木蓮花圖寄元郎中》《木蓮樹生巴峽山谷間巴民亦呼為黃心樹》《戲題木蘭花》《木芙蓉花下招客飲》《感白蓮花》《洗竹》……事實上,白居易也是有記錄的歷史上最早的造園家之一,他的“廬山草堂”“草堂記”均在古代志書上有所記錄,其中《草堂記》詳盡地記錄了廬山草堂的營建過程。而這里,他的詩則是作為藝術批評出現的:“南方饒竹樹,唯有青槐稀。十種七八死,縱活亦支離。何此郡庭下,一株獨華滋?蒙蒙碧煙葉,裊裊黃花枝。”18原本是白居易借槐思鄉之詩,卻另一方面成就了槐樹在園林中的知名度與栽培地位。而他的另一首“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19則借棗木,點出了園中花木從“繞指柔”到“悅目艷”的各自特色。事實上,正是古代詩詞文人對于這些植物的偏好,潛移默化地導致了后來的造園原則,也正是“插柳沿堤,載梅繞屋,結茅竹里”20的理論源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園林對“古木”的傾慕,這與傳統詩詞(尤其是唐以來)對古木的反復推崇是分不開的:陳子昂有“古木生云際”21和“古樹連云密,交峰入浪浮”22之句,僧志南則云“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23,高適作“白帝城邊古木疏”24,王維有“古木官渡平”25,李賀寫“木蘚青桐老,石井水聲發”26,盧綸有言“樹老野泉清”27,杜甫更是愛古極深:“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28……總之,木要老,水要聲,是園林后期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審美定則。以至于在后來的造園理論中,甚至可以改變造園布局以迎合古木位置29,而后嘆“雕棟飛楹構易,蔭槐挺玉成難”!#p#分頁標題#e#
三、水石經營
關于上節提到的“水要聲”,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羅列出對“石泉有聲者為佳”的詩文評論,如“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30“流泉不可見,鏘然響環玦”31“撥云尋古道,倚石聽流泉”32,以及“云連帳影蘿陰合,枕繞泉聲客夢涼”33敘述的都是水石的聽感,而“泉石多仙趣,巖壑寫奇形。欲知堪悅耳,唯聽水泠泠”34評的則是“泉”唯以“水泠泠”為妙;“巖壑”應以“奇形”為佳。此外“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35更是在風聲、雨聲、泉聲、動物啼鳴聲的綜合作用下,來評論傳統園林中的聲感。這些都是后來中國傳統園林所一向注重的“聞”,也正是水石營構中要求做到的“風中雨中有聲”的聽感程度。此類詞句都為其形成奠定了基礎。除了聲之外,園林對于泉的要求還有“清澈”和“靈動”兩點。關于“清澈”,早在《詩經》中就已經有明確的記錄“相彼泉水,載清載涿”36,而為了顯示泉的清澈,故泉之周圍必布以石材,其道理想必得自名篇“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屈原《九歌》中的“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37所以泉石兩者總是形影相隨,只因本身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離分。至于“靈動”,古人的詩詞批評里,則往往在泉的“流動”與“活性”上做文章,如“野竹疏還密,巖泉咽復流”38“精舍買金開,流泉繞砌回。
芰荷薰講席,松柏映香臺”39,以及南宋楊萬里膾炙人口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40這些都是當世及其后世對園林的水石營造的重要理論來源。
四、諧合變幻
中國古典園林歷來還注重各個造園因素與四季、天氣的配合,某種程度上講,這與我國古詩詞的反復強調是分不開的。比較著名的有“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41,是加入了雨的杏花和參合了風的楊柳,側面評價了杏花借雨而彌香、楊柳接風而愈柔的景觀特色;《古柏行》中的“云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42則在古柏的基礎上,配合引入了云與月;而“春盡草木變,雨來池館清”43既指出了季節變化時園林植物的變化,又描寫了雨天對庭園景象的影響;“雨滌莓苔綠,風搖松桂香。洞泉分溜淺,巖筍出叢長”44則評點了恰當的園林布置,在雨后園林內可發生的一系列美的變化:“莓苔綠”———“松桂香”———“泉分溜”———“巖筍出”;朱熹云“卻憐昨夜峰頭雨,添得飛泉幾道寒”45又把雨天對庭園景象的影響拓展到了感受層面,“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孤石看飛泉”46是在司空曙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寫明了季節與植物、天氣與建筑、甚至心境與園林小品之間的關系。而白居易《庭松》一詩更把四時朝暮園景中的松之變化寫得分分明明:“朝昏有風月,燥濕無塵泥。疏韻秋槭槭,涼陰夏凄凄。春深微雨夕,滿葉珠蓑蓑。歲暮大雪天,壓枝玉皚皚。四時各有趣,萬木非其儕。”其中“四時各有趣,萬木非其儕”一句,直接點出園林中植物的四時各有特色,同時亦各有不足,暗示只有把握了植物不同時期的風格特點,才能一年中盡得“四時之趣”。這就是后來造園理論所言:植物配置,要做到因四時不同,而能四時之景不同,花木“四時不謝”47,并得四時之樂也。在園林的諧合變幻方面,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光影”。古人對于光影的重視不下于季節變化:“微照露花影,輕云浮麥陰”48著意于花影、云陰;“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49則描寫在風的作用下影的曼妙變化與迷離景象;“風止松猶韻,花繁露未干。橋形出樹曲,巖影落池寒”50是無風尤動的松,結露的繁花,配合之下的曲樹、巖影;而“窗戶納秋景,竹木澄夕陰。宴坐小池畔,清風時動襟”51更是白居易的大手筆,直接將“窗戶虛鄰……受四時之浪漫”52和“動涵半倫秋水……凡塵頓遠襟懷”53的造園思想娓娓道來,秋景、夕陰、宴坐小池、清風動襟,使“四時”“光影”“景物”“天氣”精妙匹配,諧合變幻躍然于詩上。再有王昌齡詩云:“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54讓我們細品詩中的意境:“我在南齋高臥的時候,掀開窗簾玩賞那初升的月兒。淡淡月光傾瀉在水上、樹上,輕悠悠的粼粼波光漣漪映入窗戶……縱千里迢迢,可否共賞,這微風吹拂著清香四溢的蘭杜。”“床”“簾”“窗”“月”“影”,加上“水”“波”“光”“思”“香”儼然一個渾然的通感意境,園林的美麗,必須是一個綜合感受疊加的產物,而園林藝術的高劣,也是“視景”“聽景”“嗅味”“觸感”“神思”(或游行)五者共同決定的,缺一則不能全其美。在這些因素的協和作用下,才形成了藝術價值極高的中國古典園林。
五、意境導引
如果說,前面討論的詩文價值是幕后的藝術批評,具有閱讀的延時性,是客觀的。那么接下來的這一節,獨有不同,它是主觀的、以協助欣賞為目的的當面的藝術批評。此類詩文,或懸于堂上,或題于壁間,或對聯于左右,或書于屏上……作為園景的評價與點題,暗暗充當了全園意境的導引者。這里我們分三個方面來論述。
其一,自比。自比即是借園名、匾額、對聯等引申出園主人自己的人生遭遇、人身際遇以及志氣報復等內涵,最終引導其與全園的意境相統一。此類情況,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屢見不鮮,比較著名的比如拙政園之園名,拙政二字本來自于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以其取為園名,暗喻自己把農事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借以表達躬心世俗之外、不問政事的人生態度。而經歷一百二十余年后的崇禎年間,拙政園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曾將“拙政園”易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歸來去兮》。再有同在蘇州的網師園、滄浪亭,則分取屈原《離騷》中的“漁隱”和名句“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以表自己的隱逸之志,此類皆為自比。#p#分頁標題#e#
其二,點題。所謂點題,即是將造園的創意亮點展示出來,便于欣賞者理解。如頤和園“知春堂”。所謂知春,其實來自于“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55全詩的意思是,在春意將盡之際,眾花競放的晚春時節,而楊花、榆錢都后知后覺,還未及反應就已經隨風如雪片般漫漫飄落了。“知春堂”就是說此堂設之處,必然春花爛漫,是春去春回皆先知的院落廳堂,暗示其春日之時,必姹紫嫣紅、爭奇斗芳。又如拙政園中“遠香堂”,堂名取周敦頤《愛蓮說》中“香遠益清”的名句。每至夏日,池中荷葉婆娑,遠風撲面,攜來縷縷清香,匾雖無“荷”字,而荷香自現,則處處有荷。另一方面,園主又可借花自喻,表達了園主高尚的情操。
篇8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鄭愁予《錯誤》
現代詩社主要成員鄭愁予的詩歌以婉約見長,他的愛情詩更是清新婉約?!跺e誤》以江南的小城為中心意象,寫思婦盼歸人的情思,意境優美深婉,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于山東濟南,現代詩人。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箲鹌陂g,隨母親轉徙于大陸各地,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作新詩。1949年隨父至臺灣,畢業于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于臺灣中興大學畢業,現為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
鄭愁予重要詩作包括《夢土上》、《鄭愁予詩選集》、《雪的可能》、《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14部。詩集《鄭愁予詩集ⅰ》被列為“影響臺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詩人在80年代曾多次選為臺灣各文類“最受歡迎作家”。
鄭愁予詩人思維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體悟,汲取國內外經驗,創作力充沛。他的詩作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著稱,意象多變,溫柔華美,自成風格。他的成名作《錯誤》在臺灣首次發表時,因為該詩的最后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一時間整個臺灣島都在傳誦“達達的馬蹄”之聲。由此其名作《錯誤》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一小段音樂之后,讓我們一起走進鄭愁予故鄉;
(音樂)
歡迎回來,這里是每周二早上的《生活在別處》欄目。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鄭愁予祖籍地---河北寧河。
寧河縣位于天津市東北部,京東八縣之一,地處京津唐大城市群中間地帶,面向廣闊的華北、東北平原。寧河縣歷史上就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改革開放以來,寧河經濟保持了快速的發展勢頭
寧河縣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豐富水資源,土壤疏松濕潤,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寧河縣是國家批準的沿海開放縣之一、是國家確定的優質小站稻、棉花和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示范縣。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其中銀魚紫蟹、蘆葦稱為寧河“三寶”,聞名遐邇。境內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縣內有文物古跡100多處,主要旅游景點有天尊閣、于方舟烈士故居、七里海等。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寧河縣著名景點——天尊閣。
天尊閣天尊閣位于天津寧河縣豐臺鎮南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是一座巍峨挺拔、氣勢恢宏、綠樹紅墻掩映的高大木結構建筑,是一座供奉元始天尊的道觀。占地6000平方米,天尊閣坐落于還鄉河南岸,由山門、配殿和該閣組成,曾為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祗的道教場所,又名太乙觀。
從天津市寧河縣政府獲悉,經過XX年年兩個多月的緊張維修,天津市著名的高層木結構古建筑——寧河天尊閣修復一新,正式通過市專家組驗收,使這座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剎重又煥發出新的風采。
作為天津歷史上道教三大閣之一的天尊閣,是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尊閣建筑結構巧妙,為三層樓閣式,閣內以八根12米長的大柱通連三層樓板,大柱之外又輔以檐柱、山柱、廊柱把木構件連成一體,結構異常牢固。下層稱天尊閣,中層為王母殿,上層名紫微殿。閣頂為青瓦九脊歇山式。如此形成合理的結構設計體系,兩端的大吻和脊上的走獸也都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此外,每層檐角下還懸掛鐵鐸一只,每當微風吹拂,方圓數里均聲震悅耳。
游玩了天尊閣,接著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具有典型的古海岸特征——七里海。
七里海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就有“七里海、三宗寶:銀魚、紫蟹、蘆葦草”之說。
七里海,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子,一個風光旖旎的地方。到過七里海的人對那里的莽莽蘆蕩,粼粼碧水,藍天飛鳥,美魚肥蟹,無不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七里海濕地大面積的葦海、水域,充溢著一種“野”味:野水,野草,野鳥,野景,野情,野趣??梢哉f是自然天成,原生狀態,別具一番清純、清新、清麗的姿容,給人一種恬靜之美,秀麗之美,朦朧之美。七里海自然風光秀麗,它就是個大葦海,這里的葦海有一種非同尋常的氣勢,是一種壯觀之美,遼闊之美。漫步潮白河大堤上,舉目西眺,展現在眼前的是無邊的翡翠世界,方園幾十平方公里的葦海,盡是令人陶醉的綠色。青翠欲滴的蘆葦,映襯著綠涔涔的水墨畫,在人們面前毫不掩飾地宣泄著它那誘人的多姿與魅力。
七里海是鳥類的天堂,也是候鳥遷徙的中轉站。在濃密的蘆蕩中、廣闊的水面上,棲息、繁衍著200多種鳥類。牡蠣灘、貝殼堤和古瀉河濕地,構成七里海特有的三大自然景觀。牡蠣灘自然遺跡,距今幾千年,其規模之壯觀,密集程度之高,序列之清晰,保存之完整,國內絕無僅有,世界上亦屬罕見。貝殼堤是世界三大著名貝殼堤之一,天津貝殼堤的重要組成部分。
放松心情,讓我們休息片刻,一首《鳳凰花開的路口》送給大家..
(音樂)
歡迎回來,您現在收聽的是《生活在別處》欄目..接下來讓我們去看看天津寧河縣的特產:
七里海河蟹學名:中華絨鰲蟹,因生長在七里海水域而得名。
七里海河蟹是寧河特產,曾與“銀魚”、“蘆葦草”齊名,被群眾稱為七里?!叭N寶”。明、清時代是宮廷貢品,歷史以來享有盛譽。XX年被評為天津市名牌農產品。
七里海河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深受人們喜愛,成為人們逢年過節或招待親朋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肴。游客利用節假日組團前來,到七里海垂釣河蟹,宜人的自然環境和新鮮美味,使游客留連忘返。
(分分秒秒送祝福,點點滴滴傳真情,點歌時間:點歌內容)
用心悅書,愜意悠游,享受生活,今天《生活在別處》到這里就要跟大家說再見了,主播旭東、編輯陳坤捷,感謝大家收聽,下周同一時間再會。
(音樂)
(音樂)
一本書,一首詩,一種相似的傾訴;一壺茶,一盞燈,一方溫暖的港灣,周二黃昏《生活在別處》與您如期相約,一起感受生活。本周起我們每周二早上的《旅游導航》將改為周二傍晚的《生活在別處》,大家好,我是旭東。希望新的時間、新的名稱能帶您一起感受新的生活。
住在南方,春天的到來沒有北方那樣突然和強烈。在看慣冬日繁花過后,那些想象中春天“寒盡桃花嫩,春歸柳葉新”的驚喜和陶醉早已消失殆盡。住在春天,北方有桃李爭春,南方卻有木棉?!澳久拊翌^”的不安于驚喜是北方感受不到的。廈門的四五月是木棉季,它們在三月炮仗花的熱鬧過后開始蠢蠢欲動。
決定本次書式生活,我們一起來讀夏宇, 是緣于在《聯合文學》上偶爾看到羅智成的一句話,他說:“在一個不十分安適的時辰,木棉花蠢蠢欲動而我無暇陪它們逛街;夏宇剛回來,不是用普羅斯旺的美景質疑我繁忙而流俗的春日行程……”。在看席娟的言情小說時,從她的序里認識了夏宇--一位詩人。她的詩風格很獨特,字句相當簡單,卻十分精煉,回味無窮。有些詩,雖然只有短短幾行,但卻讓你一看就象被電擊中一樣,很難忘懷。
夏宇,原名黃慶綺,寫詩的時候叫夏宇,寫詞的時候叫李格弟,當然,她還叫過童大龍、李廢等名字。她寫詩、寫散文、寫劇本、寫歌詞。齊豫、齊秦、陳綺貞都唱過她寫的歌。她甚至在歌曲中隨意讀詩、念白,她還組建樂隊,出音樂專輯……當然,這些都不是關鍵,因為也許她最想聽的只是一句:夏宇?就是那個寫詩的女生。
夏宇1956年出生,19歲便開始寫詩,是1980年代以來臺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出版的詩集有《備忘錄》、《腹語術》和《摩擦.無以名狀》。以《備忘錄》為代表的早期詩作,寫人生的悲哀,世事的感慨,有一股冷冷地一刀切入本質的狠勁:《愛情》像一顆“拔掉了還/疼”的蛀牙;臉上的痘痘“比曇花短/比愛情長”的《疲于抒情后的抒情方式》;把你的的影子加點鹽/腌起來/風干/老的時候/下酒的《甜蜜的復仇》;在小鎮里批改學生關于“時代巨輪不停轉動”的作文的《一生》;“詩顯得太奢侈了/而且/有點無聊”的《詩人節》。
(音樂)
好了,在了解完夏宇的優美詩歌之后,我們進入今天《生活在別處》的第二板塊,走進夏宇的出生地中國的第一大島——臺灣。
走進臺灣的第一印象有大海的味道,她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邊,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它因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洋板塊擠壓而隆起,全島地形東高西低,山脈縱貫島嶼。由于北回歸線穿過,地形與海洋環境共同影響,北部為副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則為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有局部呈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等多種氣候特征,故而島上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系呈多樣化。
作為著名的世界旅游勝地,臺灣總是被人們冠上“美麗而又富饒的寶島”。臺灣島上的風光,可概括為“山高、林密、瀑多、岸奇”等幾個特征。最著名的是阿里山,為臺灣秀麗俊美風光之象征。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偉大”的說法。那么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領略阿里山的俊美風光吧。
相傳250多年前,達邦有一位酋長叫阿巴里,英勇善獵,只身翻山越嶺來此打獵,滿載而歸,后來常常帶族人來此打獵,收獲頗豐,人們十分敬仰他,便以其名命名此山。
阿里山的鐵路可與“阿里四景”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合稱“五奇”。
它們不但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其聲名更是遠播海內外。
五奇之一:日出
當清晨曙光乍現,火紅的朝陽輕巧地躍出山頭,那璀璨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夜空,也為新的一天揭開了序幕!由于地球公轉之故,使著名的阿里山日出,四季出現位置與時間皆不同。祝山觀日樓是此地欣賞日出的最佳地點,您可以到阿里山火車站或沼平車站搭乘祝山觀日火車,也可以從沼平公園觀日步道牌樓拾階而上。
五奇之二:云海
阿里山云海名列臺灣八景之一,通常出現于天氣晴朗、浮云遍布的日出或薄暮。而秋天是觀賞云海的最佳季節,最佳地點則是神木站前的二萬坪、游樂區內的慈云寺、阿里山賓館、阿里山火車站、沼平公園、祝山觀日樓與第一停車場附近。
五奇之三:鐵路
與民國同歲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是世界僅存的三條高山鐵路之一,軌距 762m,坡度6.25%,由海拔30公尺的嘉義市升高到2216公尺的阿里山,途經熱、暖、溫三帶,景致迥異,搭乘火車如置身綠野仙境,尤其獨立山的三次螺旋環繞及第一分道的z字形爬升,絕對令您不虛此行。昔日為轉運木材而興建的它,今已蛻變成森林旅游列車。園區內現有三條支線,其中「祝山線為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高山鐵路,專供前往祝山觀日出的游客搭乘:「眠月線為觀光之用,除了沿途美景以外,終點還有著名的石猴游憩區:「神木線則穿越園區,至巨木參天的神木區。而早年所遺留下來的蒸汽火車與報廢車廂,也已在沼平車站旁裝潢成風味獨特的車廂旅館與火車展示區,讓游客住宿與觀賞。
五奇之四:森林
從平地的龍眼、相思樹、桂竹林等熱帶植物開始,順著山勢攀升,景致變換成屬于暖帶林的樟木、楠木和柳杉林,再往上到了溫帶林則可見到鐵杉、臺灣扁柏、華山松、臺灣杉與紅檜等。阿里山所擁有的豐富森林資源,涵蓋了不同氣候帶,呈現變幻多端的奇景。阿里山原為臺灣的三大林場之一后來才開發為森林游樂區。每年一到花開季節,整座山被裝點成美麗繽紛的花海,而在古木參天的林蔭小徑上。還可以吸取芬多精、聆聽鳥鳴聲,一片鳥語花香、欣欣向榮。
五奇之五:晚霞
因高山地區空氣較稀薄、太陽輻射強,導致空氣中的紫外線相對增強,使得藍天比平地絢麗,而晚霞也就更艷麗。慈云寺、阿里山賓館、阿里山火車站、沼平公園、對高岳、祝山觀日樓與第一停車場附近,是阿里山晚霞的最佳觀賞點。
游玩了臺灣的俊美風光,一段音樂之后,讓我們走進臺灣的美食小吃及特產。(音樂)
歡迎回來,臺灣小吃十分豐盛,大家一定早有耳聞了吧。幾乎所有的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小吃的影子,隨處都能感受享受美食的歡樂。接下來那就讓我們一起去品嘗臺灣的特色小吃:
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少不了牛肉面,香軟的牛肉、濃郁的原汁湯頭搭配著各式開胃小菜?;蛟S在你家的樓下就有經營牛肉面的店家;或許你還能記起哪一家面店的哪一種牛肉面你最愛吃;或許你還會自己煮食牛肉面;又或許……
但可以肯定,只要你品嘗過一碗正宗的臺灣牛肉面,不論它用的是何種湯底;不論面上蓋的是何種食材;不論是用的哪種面條(刀削面、拉面、干面、濕面),當牛肉面上桌,那大片的牛肉、牛肚、牛心、牛腩……那翠綠的蔥花,那金色的湯底,那油光發亮的面條,再加上各種佐料,最是享受了,令人回味無窮。
雞排是臺灣人最喜歡的小吃之一,尤其不管是學生下課、年輕人逛街、上班族下午茶、夜市里雞排攤位,可說是臺灣大小鄉鎮,各處角落,雞排攤位,無所不在。
圓鼓鼓的胡椒餅,其實并沒有想像中那樣辣,樣子也不起眼,但對一些嗜吃辛辣而又懼怕夏日天氣炎熱的食客來講,胡椒餅可算是暑天中一款可口的點心。
胡椒餅的"內容"很簡單,鮮香的蔥花,細斬細切的火腿肉,調成咸中帶甜的味道,再摻上一定量的胡椒粉和香聒。外皮除了像一般水煎包的"發面"之外,還要另外加進點"油酥"(即用豬油和成的面團),以使餅面不過份酥脆,又不會老硬難咬。烘爐是一個倒扣著的大水缸,底下挖個洞,洞放塊鐵板,水缸外套上一只大油漆桶??局品椒ㄊ怯媚咎堪褷t子僥熱、鐵板僥紅,取出炭火后把餅貼在缸壁上,經過十余分鐘,陣陣香氣撲鼻,胡椒餅呼之欲出了。
(點歌時間:點歌內容)
好了,愛讀書,愛旅游,愛生活,今天《生活在別處》到這里就要跟大家說再見了,主播旭東,編輯陳坤捷,感謝大家收聽,下周同一時間再會。
(音樂)
(音樂)
一本書,一首詩,一種相似的傾訴;一壺茶,一盞燈,一方溫暖的港灣,周二早上《生活在別處》與您如期相約,一起感受生活。大家好,我是麗娟,首先讓我來關注一下廈門今天的天氣()。
端午時節詠屈原:
(之一)
汨羅江畔粽葉香,端午時節楚人傷。屈子遭逐懷王死,空留離騷吟斷腸。
(之二)
寧作香草隨波去,不與邪小爭短長。江雨漫漫君之淚,楚天茫茫國有殤。
(之三)
屈子長歌投汨江,楚君披發拜秦王。刻骨難消亡國恨,霸王一怒焚阿房。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mǐ)姓屈氏。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他憂國憂民,最后投汨羅江,以身殉國。代表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古今,名揚中外。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提倡“美政”。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傳說屈原自沉后,楚國百姓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漁夫們駕舟奮力營救,有的拿出粽子丟到江里,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一位老醫師則將雄黃酒倒進江里以藥暈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我國人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過端午節,這個風俗后來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
兩千多年的歲月,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只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盡管大江東去,暮往朝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里劃龍舟,把粽子系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了!
一小段音樂之后,讓我們一起走進屈原故里;
(音樂)
歡迎回來,您現在收聽的是《生活在別處》欄目,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屈原的故里。
宜昌秭歸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它位于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四周城墻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筑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墻均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后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于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于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
在樂平里,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并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巖連擂鼓臺。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橘頌》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產基地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游玩了屈原的故鄉,讓我們休息片刻,用音樂帶我們去旅行…
(音樂)
歡迎回來,這里是每周二早上的《生活在別處》欄目。
寒暑易節,暮往朝來,盡管時光已流過悠悠兩千余載,時世早已滄海桑田,然而今天每到端午節,人們依然要包粽子、劃龍舟、喝雄黃酒、舉辦各種民俗活動,來紀念和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端午節的傳統活動 。
【吃粽子】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燦爛紛呈。
【劃龍舟】劃龍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眾性集會,鑼聲一響,《招魂曲》一唱,隨著“我哥回”的聲聲呼喚,四鄉八里的人們便聚集到了西陵峽兩岸,用劃龍舟這種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紀念屈原。
【掛艾草】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在門上掛艾草,《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边@是由于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
【飲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
【采藥】采藥。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習俗之一。
【打馬球】打馬球,也是端午游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射箭】端午有射箭之游戲,至明代,是把鳥雀貯于葫蘆中射之
(點歌時間:點歌內容)
用心悅書,愜意悠游,享受生活,今天《生活在別處》到這里就要跟大家說再見了,主播劉麗娟、編輯陳坤捷,感謝大家收聽,下周同一時間再會。
(音樂)
(音樂)
一本書,一首詩,一種相似的傾訴;一壺茶,一盞燈,一方溫暖的港灣,周二早上《生活在別處》與您如期相約,一起感受生活。大家好,我是旭東,首先讓我來關注一下廈門今天的天氣( )。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海,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和《春》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隨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樂。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摯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悼亡婦》等,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柔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在《背影》中,朱自清對父親朱鴻鈞的感情之深讓讀者感到了一絲絲的懷念和感動。他在《論逼真和如畫》、《論標語口號》、《鐘明序》等文章里,強調“真”“就是自然”,強調“修辭立其誠”,強調“宣傳與寫作都不能缺少……至誠的態度”。正是這種“至誠的態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都傾注在字里行間。而這種從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喜怒哀樂之情,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于單調,所以他后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稍作休息,在一段音樂過后我們將目光轉到本期《生活在別處》的第二板塊——旅游。
(音樂)
歡迎回來,這里是每周二早上的《生活在別處》欄目,在了解完朱自清的優美詩歌散文之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的朱自清生活了13年的古城——揚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p>
千古名邑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端,江蘇省中部,歷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蘇北的重要門戶。
“淮左名都”、“富甲天下” 的揚州城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置揚州總管府。至唐武德九年,揚州州治移至江都縣,從此,江都縣才有了“揚州”這個專有名字。
揚州既是風景秀麗的風景城,又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城、歷史悠久的博物城。這里有中國最古老的運河,漢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遺址,明清私家園林,眾多的人文景觀,秀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旅游資源,多少年來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領略揚州的自然風光。
“煙花三月下揚州”。每年公歷4月18日至5月中旬,揚州市都舉行“煙花三月經貿旅游節”,此時的揚州煙雨蒙蒙,瓊花盛開,花香撲鼻,是旅游的黃金季節。瘦西湖、大明寺、個園、何園是揚州最著名的景點。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揚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蕭,處處駐蘭橈?!边@里就是揚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橋。虹橋景色優美,曾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點江山,切磋詩文,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跡和動人的故事。康熙年間王漁洋有一首:“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备悄捴巳丝冢瓦B乾隆皇帝也曾做詩贊賞過虹橋的景色。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橋揭開了她的蓋頭;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部長劇,是虹橋拉開了她的帷幕。就讓我們從虹橋開始,領略這“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美景吧。
“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笔菸骱纱说妹K^“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瘦西湖有“ 湖上蓬萊”之稱。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于巧“借” :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嶺上為風亭,連同嶺下的琴室、月觀,近處的吹臺,遠景近收,近景烘托,把整個瘦西湖景區裝扮的比“借”用的原景多了許多嫵媚之氣。
游玩了揚州古城的自然風光,一段音樂之后,讓我們一起去品嘗揚州美食。
(音樂)
歡迎回來,你現在收聽的是《生活在別處》欄目,揚州美食十分豐盛,相信大家一定早有耳聞了吧。
要問揚州特產是什么,呵呵,不用問,就是揚州小吃和休閑了.揚州有句老話叫做“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用來形容揚州人比較愜意的生活,意思是說早上揚州人吃包子,吃干絲,喝茶,晚上洗澡。從這就可以看出揚州的美食和洗浴休閑中心的發達程度了.
揚州菜屬于淮揚菜系,最有名的是三頭宴和紅樓宴。要是說到包子,是揚州的特產.而且人人都知道,最有名的莫過于富春包子.
當然最有名的是---當當當------揚州炒飯!真可謂家喻戶曉,傳遍全球各地,在奧運期間可是最受歡迎的三大美食之一呢!揚州炒飯并不是單純的蛋炒飯,揚州炒飯還有個富麗堂皇的別名——“金裹銀”?!咎攸c】米飯粒粒分散,軟硬有度,鮮韌爽滑,香潤可口。精選原料除米飯外,其它配料帶有一定隨意性。單一炒米飯稱“水晶飯”,加雞蛋為“金裹銀”,加蝦仁為“蝦仁炒飯”,加肉絲、肉丁、火腿則依此類推。稍上檔次的什錦揚州炒飯配料有:海參、雞肉、火腿、豬肉、蝦仁、鴨胗、冬筍、青豆等。
篇9
雙鳳嶺是邵東縣地勢最高、最貧瘠之地,大興村是雙鳳鄉一個行政村,更在雙鳳嶺深處?!皩訉盈B疊的小山脈/ 是雙鳳大地臉上的皺紋/ 雖然看不見大興村/ 但我知道/ 在某一條皺紋里/ 有我生了根的童年/和正在與我的童年作伴的父母”(《站在九龍嶺上看大興村》)。大興村是什么樣的?“村的四面是山/各種各樣的樹手拉手圍成一圈/中留有些許縫隙/可以通過風和陽光/和一些零星的消息”(《大興村簡介》)。
這是湘中丘陵地區常見地形:村落在皺折深處,四周被山丘圍定,無外流水系,幾個池塘承接有限雨水,一彎溪水滋潤一小片田垅。具體到大興村,就是椅子山、高石頭嶺、張家沖水庫、方塘、圓塘、彎彎溪、石板路、毛馬路――這些屢屢出現在李春龍詩篇當中的地名,便是大興村最主要地形。這是自產自足的天然體系――鄉人在這里完成農林牧漁全部生產生活過程。
自給、窄狹和封閉的鄉居生活,自是對山圈內很熟悉和對山圈外很不熟悉。李春龍在這里度過童年、少年,光腳只踏遍大興村山嶺田垅,還能到哪里去?山圈密閉如容器,鄉中少年如容器內的熱分子,碰撞、裂變、融合,只在容器內進行,還能到哪里去?倘若出去混世界,提起來時路,自會說到某省某縣某鄉。但他們知道,真正讓自己面熱心跳、喉頭哽咽的,只是那眾山圍定的狹小區間,出了那個區間,便統統不熟悉,不熟悉的地方,哪里會是故鄉呢?
隔斷故鄉與游子的,不是那段或長或短的路程,而是游子不再仰賴故鄉――椅子山不再是李春龍的牧場,田垅收入的豐歉已然與李春龍的生活失去關聯,相伴隨的,是游子超然于鄉人之間恩怨的情懷。游子從離鄉那一刻起,故鄉歲月便永久封存,不管他回鄉是多么的頻繁,離鄉是多么的切近。糧食封存后發酵;游子離鄉,以往種種被一再回味,故鄉山水被記憶一一撫摸,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發酵。糧食發酵可以釀成美酒;懷鄉情緒入詩人之眼,便生詩意,便成詩歌。
“一條魚突然躍出了水面/離開了水/離開了水里面的天空”(《一條魚躍出了水面》),“高高的樹上/一只小小的鳥窩/孤單冷清/還在等待著鳥回來/就像我在大興村的老屋/門上一把鎖/這么多年了/一直在等待打開”(《空鳥窩》)。魚躍水面,鳥兒空巢,有什么稀奇?只是與游子離鄉相照映后,才見出別樣詩意和情懷。
“這些竹質的筷子/為一日三餐操勞/守著小小的筷筒小小的家/沒有什么遠大想法/出雙入對/相依為命/誰也不離開誰/誰也離不開誰”(《筷子雙親》),“一手推一手喂/沉重粗糙的磨/讓生活變得精細/有滋有味/母親已經推不動磨了/那副粗糙的磨/沉重地壓在我的心上”(《磨》)。竹筷,石磨,在鄉下隨處可見,與父母恩情相連系后,尋常木石乃包裹脈脈溫情。
“哥哥――/龍伢子――/鬼崽崽――/這都是在喊一個名字/可一個名字只能緊緊關在嘴里/怎么也不敢回家”(《一個名字不敢回家》),“一塊石頭/打破方塘平靜的表面/一陣狗叫/打破村里寧靜的夜晚/一聲炸雷/打破依然沉靜的春天/這些打破算什么/我搬條短凳/去取掛在臥房窗欞上的鏡子玩/‘啪’的一聲/整整半個月/我大氣都不敢出一口/更不敢正面看母親一眼”(《打破》)。兒童哪日不犯錯?一經詩人之手,一派天真頓時溢出紙外。
“我一把扯下手巾/三十年一眨眼/你躲到哪里去了/忽兒長沙忽兒北京忽兒上海/讓我在村里/一片茫然/萬分想念”(《游戲:摸瞎》),“我在想/要是我也能從鷹的位置看我的大興村/我也一樣會/久久盤桓/不愿離去”(《當鷹出現在村的上空》)。摸瞎游戲、老鷹飛過,寄托著對兒時玩伴的懷念、對故鄉的熱愛??吹竭@樣的句子,頓感鼻頭發酸,眼角潮熱。我想,自己心靈深處的某一根心弦被精準擊中了。經詩人之手,村中“一草一木一人一狗/一山一水一春一秋”猶如被抹上一層明艷的暉光,將大興村照得透亮。讀過之后,不經意間就會記住的。
2
大興村之于大千世界,無異于滴水之于。李春龍10年前的決擇,無異于因為一棵樹木,而放棄整片森林。然而,他卻寫出了森林的意味,我想,這獲益于他長時期的――凝視凝思。
讀書有精讀泛讀之分。精讀是選擇數位名家名作,十數年、數十年細細摸索,久久凝視,以探求精義。茅盾背誦《紅樓夢》,所求不外凝視凝思而已。然而,世界上諳于精讀的人還少嗎?有所成卻何其難得。原因在于,精讀名家名作之外,尚且有另一種精讀――對某一題材、某一領域的精讀。施耐庵請人繪水滸一百單八人畫像,日日觀摩;米切爾百十次出入亞特蘭大,搜集南北戰爭和南方種植園點點信息;皆為此種精讀。舍此,《水滸》《飄》難以成為傳世經典。圍棋有“兩眼作活”規則――大龍只要有兩眼,便永久存活。寫作同樣如此――若非兩種精讀交相照映,寫作難以圓轉如意,作品難以傳諸后世。李春龍對大興村精讀數十年,對胞衣地的天然懷戀,最合長時間凝視凝思。
一般看來,大興村面積的狹小、景物的單調、人物的寡少、與外界的隔絕,會致使題材短缺。但在李春龍筆下,卻絲毫感覺不出貧乏與蒼白,或因影響寫作的,并非僅僅是題材的寬窄,還有視角的變化、境界的高低。一滴水再小,太陽仍可以完美投射,缸中井中,何處不見月明?
“父親每年要燒一堆草灰/留待來年放種培蔸/熊熊火焰熄滅/一堆草灰里/有多少草的一生”(《燒草灰》)??吹讲莼耶斨?,隱含著“多少草的一生”,實際上關聯的當然是多少人的一生被隱埋、被焚毀,這是以哲學的眼光看待鄉居生活。
“當然啦/我守不住香味/淡淡地飄滿了半個村子/我守不住風/把棗一顆顆搖下又藏入草叢/我守不住鳥/一看中就美美吃掉/我守不住自己/一天爬上爬下兩三回/當然啦/我也守不住同桌的五朵/一起長大太熟了嘛”(《守棗》)。這是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鄉居生活,因此一派天真。
“是誰在上面倒水/小花是跑得最快的/一下就到了屋檐下/堂屋門口的雞蛋棗樹跑不動/急得枝葉亂抖/急得有些小雞蛋棗單獨跑了/是誰在上面倒水/把方塘和圓塘/全倒滿了/滿得四溢/溢滿了田垅/是誰在上面倒水/臨倒了才通知/害得蓑衣斗笠/根本來不及出門”(《是誰在上面倒水》)。這是用村中動植物,甚至是蓑衣、斗笠的視角來看待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人常說作品興味盎然,這首詩足以當之。
總有合適視角詮釋題材,就像總有合適角度撬起巨石。李春龍的詩作,無不在鄉居瑣細生活投以種種恰當視角,是以題材雖狹,卻無逼窄之感。
3
李春龍的詩詠物皆微細,取景皆慣見,論事皆尋常,然而這些尋常事物,常常牽系著宏大永恒的主題,或是感人至深的情懷,或是觀之忘倦的真趣。
“再頑強地紅/紅到小寒/紅到大寒/還能紅到哪一天/五毛錢一斤的紅/真想把這滿山滿山的紅/全部買下帶回大興村/好讓這紅/不白紅一生”(《桔子在樹上頑強地紅》)。雙鳳多桔園,價賤年份,農人只能任由它們自生自落,常常到了隆冬,桔園仍一片荼燦。詩中“立冬”、“小雪”、“大寒”等六個冰冷時令,揭開滿園火紅背后的凄涼――桔子已等了太久,已等不了多久。詩人最大愿想是全部買下,不讓它們白紅一生!
桔子無知無識,當不得枉紅一生的凄涼。詩人所關切,乃是紅桔一樣美好而卑微的人們,乃是一生頑強掙扎、苦苦等待,卻等不來命運眷顧的人們。滿山紅桔牽系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憫情懷,牽系的是人道與天道之間的永恒命運。
這樣的詩在李春龍筆下俯拾皆是,如前文提到的《筷子雙親》牽系父母深恩;《游戲:摸瞎》牽系對兒時玩伴的深深懷戀;《燒草灰》牽系普羅大眾的一生一死。醒人耳目。引人遐思。題材皆尋常,讀來卻每覺意思深長,可堪久久回味,皆因這些瑣細題材都牽系著一種境界。
4
紀昌學射,將一只虱子掛在窗前,整日凝視,三年之后,虱子在紀昌眼中竟然大如車輪,學射因此大成。李春龍長年凝視大興村,在他眼中,群山之內的故鄉,也應當纖毫畢見、大如車輪罷。
二、墨分五色故鄉明
寫作是作者與讀者間的一場戰爭,文字是作者親遣的戰士,每一個都授以使命――抓住讀者。卓越將領面臨一場戰爭,思慮極多:如戰斗何時發起,主力擺在何處,前鋒何處沖陣,側翼如何穿插等等,輕視指揮技巧者,莫不折戟沉沙。寫作者伏于案前,同樣思慮極多:比如如何鋪陳、結構;如何比興,將境界拓至深遠;如何掌控有度,隱忍不發;如何煉字煉意,以增加文字密度,增強文字張力……無論戰場還是文場,技巧永遠占據極重要地位。
1
綜覽李春龍“大興村”系列詩作,第一感覺是他擅于鋪陳:敘寫頗似漫不經心,意思極淺顯,卻茫然不知所指;每到臨近結尾,意圖才倏然翻出,讀者直到最后,才看出前文鋪陳實字字用心,水到渠成。猶如運動員經過一段助跑后,凌空一躍,矯健絕人。
飯后姨要小表弟陽陽
拉二胡給我聽
說陽陽已經會拉《二泉映月》了
我說
我想聽《賽馬》
――《賽馬》
“到陜甘寧云貴川/順路去看彭州的姨”,詩中第一句說遠游,次句卻折入姨家。
親人來探,保險跑成,姨“雙喜臨門”。但歡欣未定,筆鋒迅疾折入往昔:姨失去穩定工作,兜兜轉轉,做了保險員。
借著黑掩蓋的滿頭白,敘事折回當下:姨離異后獨自撫育孩子。
借著“看不出”三字,時間軸再次折入更深遠往昔:姨曾是大興村第一個女大學生。
行文至此,作者意圖似已明晰:敘寫時代背景下,早年天之驕子的生活軌跡。當敘事再次折回當下:主人撫琴娛客,已無半點意外,讀者只待曲終人散,全詩收結。
就在讀者了無期待之時,“《賽馬》”倏然翻出,讀者眼前一暗!《賽馬》?什么情況?為什么要聽《賽馬》?
最后回過神來,才看清:姨的境況讓作者心內凄涼,不忍聽沉郁煩憂的《二泉映月》,也或許他是想借輕快明麗的《賽馬》給姨帶去片刻歡愉。
《賽馬》一出,讀者才明白,全詩主題乃是濃濃親情。親情讓作者旅途折入姨家,讓作者看到姨歡欣背后的沉重,看到姨黑絲下的滿頭白,看到姨今昔的落差。正是親情驅動視角在時間軸上反復折旋,文字由此顯出吞吐閃爍的神韻,猶如長龍行于天際,但見鱗甲燦然,莫能預其行止。
李春龍最擅這種風格的寫作,像《棗樹寄》《游戲:摸瞎》《燒草灰》《打破》,莫不如此,其中《棗樹寄》尤值一提。詩人敘寫爺爺遺下一棵雞蛋棗樹,自己又栽下五棵。后來,老棗樹枯死,進入灶膛,化為火焰。新的棗樹有朝一日自會重復老棗樹命運。在敘寫將終之際,作者代棗樹給后來者寫下企望:“未來啊請記住/讀完信后記得點燃/那是我寄給你的/最后的溫暖”。讀者直至最后才看清全詩主題是寫先人對后世的遺惠,略無存留,代代相傳。
2
寫作常常關涉到表面的文字修飾和內部的結構設計,武者云“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在寫作上同樣實用。
她們把糧食和營養和金黃
都獻出來了
可當我習慣性地靠上去
躺在她的懷里時
草垛又把僅有的體溫給了我
――《溫暖的草垛》
先看內部結構。詩中首起“秋天的月光明凈而有點涼”極自然,并為全詩成功做出鋪墊:因為“月光明凈”,聽到“外婆又在喊我”,作者目光越過田垅時,極自然落在草垛身上;因為“有點涼”,“我習慣性地靠上去” 無絲毫突兀。上段月光“有明有暗不太均勻”,為下段草垛“有些搖晃有些站不穩”埋下伏筆――全詩兩段前后勾連極緊,流轉略無滯礙。因為前文的自然鋪陳,末尾以警醒句式將全詩境界陡然拔起,而略無牽強。從結構看,全詩實無一松懈處,無一生澀處。
《詩經》以下,比喻成為最常用修辭手法。但比喻其實不易――為一事物尋找喻體,猶如在廣袤宇宙探尋它的另一面,若非形神俱似,不能稱為上乘。從文字修飾看,詩中將草垛與外婆相喻,妥帖無比。
草垛前身是水稻,曾經青翠蔥蘢,曾經稻子滿腹,與外婆幾無二致。稻草失去水分,重量減輕,在野風中輕輕搖晃,與氣血兩虧、舉止顫巍的外婆如出一輒。
清冷秋節,干燥松軟的草垛是田垅中最醒目溫暖去處,徜徉野外的人會習慣性地靠上去,小作休憩。年輕輩寄身他鄉,身雖處鬧市,心卻如徜徉曠野,溫暖只在重山之外、親人之畔,但有歸省,自然習慣性地靠上去。
草垛獻出金黃和營養后,給懷中人的溫暖其實有限。外婆已然老去,一生精華,盡已貢獻,就像詩中外婆招待外甥,只有粗礪的紅薯而已。
外婆是兒童最溫暖去處,是人一生最溫暖記憶,是堪與母子比肩的人倫奇緣。詩人就近取譬,使人與物悄然際會,使本無法捉摸的情懷如在目前。
再如《柴的心里藏著火》:“柴喜歡曬太陽/柴把太陽光一點一點收起來/一身熱呼呼的/下雨了/柴就移到屋檐下/柴其實并不怕雨/柴經歷的風風雨雨還少嗎//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柴/心里藏著熊熊的火/隨時都能拿出溫暖來”。詩中對柴的描寫極貼切,然而柴顯然只是一喻體,本體是什么,讀者只感到極熟悉,卻難以握定。本體的不明,詩作顯得意旨微茫,若有古人《無題》詩遺韻。
3
往駱駝身上加稻草,體積要足夠大才能壓倒駱駝,如換成黃金,則不起眼一塊就可能成為駱駝不可承受之重,原因在于密度的不同。文字同樣有密度,一定數量的文字翻迭出層面、涵義的多寡,就是文字的密度。所謂煉字煉意,往往是將篇幅盡量壓縮,將涵義盡量擴張,以達到密度的盡可能增加,張力的盡可能增強。
二伯父清早出門
歸來已是黃昏
“在哪里都是過日子”
二伯父說話語速比較快
“雖然我身份證是炎陵縣三河鎮石潮村人
但我實際上還是邵東縣雙鳳鄉大興村人“
兩種口音一直在打架
一直在糾纏不清
――《清早出門,歸來黃昏》
全詩以游子四十年懷鄉悲情為基礎,營建一堵高墻,高墻由種種不如意層層砌就,重重迭迭加深游子懷鄉所能累荷的涵義,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第一段:“1968年”,“”第三年,游子第一重不如意;“春天”,游子在最有希望季節離鄉,第二重;“飽飯”,游子出門,但營一飽,暗示忍饑已久,第三重;“清早出門”,游子一夜反側,無計留鄉,第四重。
第二段:“2007年”,四十年未歸,第一重不如意;冬日回鄉,第二重;“歸來黃昏”,第三重;50年一遇大雪,第四重;發白如雪,第五重。
第三段: “輾轉”,喻漂泊已久,第一重不如意。“嫁”,喻苦無所依,第二重;寡婦有兩個女兒,家庭復雜,第三重;不到60歲不準返鄉,第四重;早早做了外公,喻寡婦老大,第五重。
第四段,寫伯父對四十年際遇顯出四重不釋然:“在哪里都是過日子”,是重壓之下自遣之辭,第一重不釋然?!罢Z速比較快”,不愿對過去多加措意,第二重;不承認他鄉身份,第三重;口音打架、糾纏不清――第四重。
不能釋然,是心境的悲,是際遇之外另一層面的悲,際遇的悲只有投射到這個層面,才算落到實處、落到深處。行文至此,游子重重悲苦,由始而終、由淺而深、由外而內,層層遞進至游子內心深處。
全詩240字,將十數重不如意像砌墻一樣,迭加到游子懷鄉悲情之上,密密層層,重重疊疊,隨著墻壁高起,讀者的心次第下沉,至一空蕩蕩無著落處。
4
寫作者總希望自己能以最少字數顯示出最多、最深意思,因此分外講究陳言務去。去陳言之外,古人也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李春龍稱之為“引而不發”。他這樣解釋:兩軍對壘,一方卓立戰場,弓箭盡數上弦,蓄力待射,是最有震懾力之時。
伯父和羊形影不離
一起過了一年又一年
羊在高石頭嶺上吃草
伯父把草繩抓得死死的
生怕羊跑了
――《伯父和羊》
全詩敘寫老年失子的悲情,悲情卻無一字落實。全詩只有一個形容詞――“長長”,派給 “草繩” ,也是全詩唯一落實處。其余則一片“合理”空白:
伯父手中草繩牽系著羊,草繩還牽系著什么?大家都知道,所以不要說,不必說。
伯父走不動了,羊如果再跑了,怎么辦?大家都不愿意往下想,所以不要說,不必說。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苦痛,如天上高懸的日月,大家都看得見,所以不要說,不必說。
這一切,詩中未有一字落實,唯其不落實,悲情才如水銀瀉地,充塞字里字外??梢韵胂?,這一切只要有一處落實,一字言詮,全詩必失去全部蘊藉。猶如氣球凌風翩翩,纖針輕挑,頓時失去豐盈,落入塵埃。又如圍棋下出愚形,枉用子力,棋力必落下乘。
對于大興村的小,李春龍有直接指出――“村太小了/月光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月光把一切都看在了眼里》。我想,李春龍詩中所說的月光,就是他自己。游子之心,像明月一般,時時照耀在故鄉上空,故鄉在游子心中,明徹如晝。游子把自己所歷所感所思,墨分五色,變成文字,也讓詩人故鄉在讀者心中明徹如晝。
三、不是結語
詩人多有以苦吟著聞者,“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待遇向來只由詩人獨享;“富于萬篇,貧于一字”的煎熬向來只由詩人承受。用心專一,凝視凝思,實為作詩不二法門。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寫作還是成就事業,所選題材、所選領域的寬窄并非重中之重,凝視凝思才能成其大者。
文字技巧是一池春水,深邃無極,先秦諸子、兩漢文賦、魏晉風骨、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出沒其間。每一個寫作者都是在這池春水中暢游良久,才拿得動那支彩筆。就中國歷代詩歌而言,向來以“無一字無來歷”為良訓,追求文字平易,寄意深遠。李春龍的詩無晦澀語、無驕矜語、無玄幻語,我想,這是師法中國歷代名家名作而來,是寫現代詩的正道,詩不能因為新舊的區別,而割裂寫作技法的傳承。
寫詩是文字寫作當中的屠龍技,說它是屠龍技,是因為詩要以極有限字數,造就萬千氣象,傾倒萬千讀者,猶如講演人以一分鐘演講來造強勁氣勢,征服萬千聽眾。寫詩難度之大居所有文體之冠,或與此有關;詩歌成就的難以取得,亦或與此有關。多年凝神詩歌,以《陶淵明集》為枕邊書,李春龍如在深山苦練多年屠龍技的道人,手法眼光境界皆有,完全有理由期待他筆下飛出滿天星光一般境界更為高遠之作:
上有滿天星光
躺在幾十年前出生的
雕花木架子床上
怎么也睡不著
望著床上面的杉木樓板
樓板上是黑瓦屋頂
篇10
閱讀《客至》,完成試題。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客至》是杜甫流寓成都草堂時所作。在草堂期間,他還創作了“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狂夫》),“有客過茅宇,呼兒正葛巾。自鋤希菜甲①,小摘為情親”(《有客》),“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賓至》),“客里何遷次②,江邊正寂寥。肯來尋一老,愁破是今朝……他鄉唯表弟,還往莫辭遙”(《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草堂貲》)等名句。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賞析《客至》所蘊涵的復雜感情。(不少于150字)
【注】 ①甲:苗芽;②遷次:凄涼落魄。
題號:02
“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模塊(10分)
神女峰舒婷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而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裙漫飛,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流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為眺望遠天的杳鶴
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1981年6月長江
(1) “為眺望遠天的杳鶴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的含義是什么?(4分)
(2) 望夫石、神女峰已成為長江邊上的道德雕像。唐人王建也寫過一首《望夫石》: “望夫處, 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 請簡析二詩在主題和表達上的不同。(6分)
數學
題號:03
“數學史與不等式選講”模塊(10分)
已知實數a,b滿足a+b=1,求證:a2+b2=1.
題號:04
“矩陣與變換和坐標系與參數方程”模塊(10分)
已知直線l過點P(1,1),傾斜角α=.
(Ⅰ) 寫出直線l的參數方程;
(Ⅱ) 設l與圓x2+y2=4相交于兩點A,B,求點P到A,B兩點的距離之積.
英語
題號:05
閱讀理解(分兩節,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閱讀下面的短文,并根據短文后的要求答題。
How happy you are may depend on how happy your friends’ friends’ friends are, even if you don’t know them at all. A new study says happiness is more contagious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1, but also on those of people you don’t even know,” said Dr. Christakis, a physician at Harvard Medical School. “Emotions have a collective existence―they are not just an individual phenomenon.”
In fact,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if your friend’s friend’s friend becomes happy, that has a bigger impact on you being happy than putting an extra $5,000 in your pocket. There may be some people who become unhappy when their friends become happy, but we found that more people become happy over all.” 2.
They listed family members, close friends and workplaces, so researchers could track them over time. They found that when people changed from unhappy to happy, other people in their social network became happy too.
3, but not as reliably as happiness. Professor Cacioppo believes that reflects an evolutionary tendency to “select into circumstances that allow us to stay in a good mood”.
Another surprising finding was that a joyful coworker did not lift the spirits of colleagues, unless they were friends.
The researchers cautioned that social contacts were less important to happiness than someone’s personal circumstances. But the effect of social contacts even three degrees removed―friends of friends of friends―was clear, and also occurred with obesity(肥胖) and quitting smoking. 4.
So should you dump depressed friends? The authors say no. Better to spread happiness by improving life for people you know.
第一節根據短文內容, 從A、B、C、D、E中選出最適合放入短文空缺處的選項。選項中有一項是多余選項。
A. Sadness was transmitted the same way
B. More distant contacts exerted no influence
C. Your happiness depends not just on your choices and actions
D. But the effect was almost half that for a friend two miles away
E. The effect on happiness was much greater from those who lived nearby
第二節根據短文所給的信息, 用一個完整的句子回答下列問題。
5.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題號:06
填空(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閱讀下面的短文,在標有序號的空白處填入一個適當的詞,或填入括號中單詞的正確形式。
Though Barack Obama’s cabinet appointments have received the big headlines, it is worth noting two important sub-cabinet choices. 1 of them are scientists, committed to using rather than abusing science to address issues like climate change, and a welcome departure from the many ideologues and lobbyists that Dick Cheney assembled to advise President Bush 2 environmental matters.
The 3 of these choices is Jane Lubchenco, a marine biologist at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to run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a division of the Commerce Department 4(respond) for the health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e oceans.
Ms. Lubchenco is an expert on two grave threats to the oceans, both linked to global warming. One is acidification, 5 is destroying coral reefs; the other hypoxia, a condition that robs fish of the oxygen they need 6(survive). She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advocate for stronger federal and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protect declining fish species.
We are also heartened by Mr. Obama’s 7 of John Holdren, a Harvard physicist, as his science adviser. Mr. Holdren has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s has Ms. Lubchenco. Both have argued strongly and repeatedly for a mandatory limit on greenhouse
8 to avoid catastrophic climate change.
Like Mr. Obama’s earlier appointments―in particular Steven Chu, a Nobel laureate in physics, to run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these choices solidly affirm Mr. Obama’s commitment to aggressively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energy
9(depend) and global warming.
As Ms. Lubchenco observes, 10(identify) a problem is not synonymous with solving it. But Mr. Obama has at least surrounded himself with serious scholars of some of the most critical issues of our times.
思想政治
題號:07
“經濟學常識”模塊(10分)
閱讀李嘉圖的下列論述,回答問題。
一國的產品要在地主、資本家和勞動者三個階級之間分配。要正確判斷各階級的收入狀況,不能根據某一階級所獲得的絕對產品量,而應根據其所得的相對產品量。假設由于機器和農業的改良,總產品增加了一倍,如果工資、地租和利潤都增加了一倍,這時三者之間的比例就會和以前一樣。但如果此時工資增長了一半,地租增長了四分之三,剩下的增量全部歸于利潤,那么,利潤相對提高,而地租和工資相對下降了。
(1) 請談談你對材料所反映的李嘉圖的這一理論的認識。(6分)
(2) 李嘉圖的這一理論對我國現階段分配政策的完善有何啟示?(4分)題號:08
“生活中的法律常識”模塊(10分)
2008年8月,某市一家大超市與該市的家電公司簽訂了一份家電購銷合同,該省工商局決定該合同無效。合同方當事人不服,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仍然不服,轉向人民法院。
試分析:
(1) 如果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經復議維持省工商局的決定,由誰作被告,由哪里的哪一級人民法院管轄?為什么?(5分)
(2) 如果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經復議改變省工商局的決定,由誰作被告,由哪里的哪一級人民法院管轄?為什么?(5分)
歷史
題號:09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塊(10分)
材料一:1895年11月,康有為等建上海強學會,到南京拜訪了時署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在二十余天的時間里,康有為與張之洞“隔日一談,每至深夜”,十分融洽。張之洞回湖廣總督任上,梁啟超又去拜訪,張之洞“撇下諸客延見”,大有相見恨晚之勢。
――百度百科
材料二:1898年,張之洞寫了著名的《勸學篇》,發表對變法的看法(即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他的基本主張是要全面維護封建綱常名教,反對和排斥民權、自由、平等等西方政治觀念;至于采用西方的技術和堅船利炮則是維護統治、國家自強的必要手段。張之洞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宗旨,受到當時大部分官員和士大夫的贊賞,并受到光緒帝的重視,指示各省學政廣為刊布,大力宣傳其宗旨。實際上,張之洞的主張與維新派有很大的不同。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閱讀材料,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 維新變法初期,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對維新派的態度如何?分析出現這種態度的原因。這種態度對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有何影響?(4分)
(2) “張之洞的主張與維新派有很大的不同”具體體現在哪里?造成這種區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 從材料看和維新變法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2分)
題號:10
“世界文化遺產薈萃”模塊(10分)
近年來,良渚遺址的考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良渚遺址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規模和水平的遺址之一。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考古表明,良渚古城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堪稱“中華第一城”。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于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
材料二:
材料三:圖4是良渚博物院展廳中的一段墻面。它本是良渚古城北城墻中的一段,由臺灣道卡斯公司利用現代揭取技術移植到展廳內,供來賓參觀。
(1) 良渚遺址已被國家有關部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依據上述材料說明它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的哪幾項入選標準?(4分)
(2) 讀材料二中各圖。良渚博物院由英國博物館建筑設計大師戴維•奇普菲爾德設計,于2008年落成。請結合材料一推測設計者將“玉器”這一元素融入良渚博物院建筑物的主要意圖。(4分)
(3) 請依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原則,對材料三中的“移植”行為作簡要評價。(2分)
地理
題號:11
“旅游地理”模塊(10分)
材料一:如右圖所示,埃及地處亞、非、歐三洲交通要沖。
材料二:尼羅河兩岸星羅棋布的古代文明遺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年前往埃及的外國旅游者達上百萬。旅游業已成為埃及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右圖為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位于開羅城西南吉薩地區,它們是埃及燦爛的古代文明的象征。
請你根據材料,運用所學的旅游地理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 旅游業已成為埃及的經濟支柱,試分析埃及旅游業發達的原因。(4分)
(2) 從自然地理環境考慮,分析埃及獅身人面像可能受到的破壞。(2分)
(3) 小明打算今年高考結束后去開羅旅游。請你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為小明攜帶衣服提供一些合理建議。(4分)
題號:12
“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10分)
材料一:蝗災是一種爆發性、遷飛性和毀滅性的農業生物災害,與洪災、旱災并稱為中國的三大自然災害。我國在解放以前曾發生大小蝗災940多次,史料中關于蝗災的最早記錄可以上推到公元前707年。右圖為我國歷史上從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災發生的月份統計。
材料二:中國飛蝗分布圖
材料三:蝗蟲喜食茅草、莎草、蘆葦;蝗蟲的卵產在地下的泥土里,如果降雨頻繁,卵就會因為缺氧而死亡。
(1) 根據材料一顯示的信息,分析我國蝗災發生的時間特點及原因。(4分)
(2) 根據材料二顯示的信息,說明我國蝗災發生最集中的地區。(2分)
(3) 根據材料三,提出蝗災的農業防治措施。(4分)
物理
題號:13
“物理1-2”模塊(10分)
(1) 以下是有關熱學內容的若干敘述:
A. 液晶顯示屏是應用液晶的光學各向異性制成的
B. 熵增原理說明一切自然過程總是朝著分子熱運動的無序性增大的方向進行
C. 物體的溫度升高,表示物體中所有分子的動能都增大
D. 科學家已經可以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石墨表面原子
E. 液體表面層中的分子間距小于液體內部分子間距
F. 一定質量的氧氣在不同的溫度下,分子的速率分布情況如上圖所示,實線和虛線分別對應溫度t1和t2,則由圖可得:t1
G. 在油膜法估測分子大小的實驗中,分子直徑可由1滴油酸酒精溶液的體積除以油膜面積求得
H. 微粒的布朗運動是該微粒內部分子無規則運動的表現
以上各選項中,正確的是。
(2)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絕熱膨脹過程中,
① 理想氣體的內能(填“增加”或“減少”);
② 試從微觀角度分析其壓強變化情況。
題號:14
“物理3-3”模塊(10分)
(1)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在保持體積不變的條件下,壓強由p變為p/2,在此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氣體吸收熱量,內能減少
B. 氣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
C. 氣體放出熱量,內能增加
D. 氣體放出熱量,內能減少
(2) 如圖所示,縱坐標表示兩個分子間引力、斥力的大小,橫坐標表示兩個分子間的距離,圖中兩條曲線分別表示兩分子間引力、斥力的大小隨分子間距離變化的關系,e為兩曲線的交點,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ab為斥力曲線,cd為引力曲線,e點橫坐標的數量級為10-10m
B. ab為引力曲線,cd為斥力曲線,e點橫坐標的數量級為10-10m
C. 若兩個分子間距離大于e點的橫坐標,則分子間作用力表現為斥力
D. 若兩個分子間距離越來越大,則分子勢能亦越來越大
(3) 某壓力鍋結構如圖所示,蓋好密封鍋蓋,將壓力閥套在出氣孔上。給壓力鍋加熱,當鍋內氣體壓強達到一定值時,氣體就把壓力閥頂起。當壓力閥被頂起時,則停止加熱。
①若此時鍋內氣體的體積為V,摩爾體積為V0,阿伏加德羅常數為NA,則鍋內氣體分子數的估算表達式n=。
②假定在一次放氣過程中,鍋內氣體對壓力閥及外界做功1.5J,并向外界釋放了2.5J的熱量,鍋內原有氣體的內能(填“增加”或“減少”),增加(或減少)了J。
化學
題號:15
“化學與生活”模塊(10分)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可持續發展,就要合理使用化學物質。
(1) 下表是一些化學物質對人類的貢獻和隨之而來的問題,請你完成化石燃料相關空格的內容。
(2) 化學家從前人不合理使用化學物質造成的危害中得到啟示,為可持續發展而研究的課題有:(填序號)。
①研制高效低毒農藥
②研制高效無磷洗衣粉
③研究無污染、高原子利用率的綠色化學物質合成方法
④合成可快速降解的塑料和橡膠
(3) 藥物可以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在中學化學范圍內,可作為藥物的化學試劑很多。
①氫氧化鋁、碳酸氫鈉都能與胃酸反應,曾被用來治療胃酸過多。三硅酸鎂與氫氧化鋁具有一樣的功效,但它的作用更持久。試將三硅酸鎂(Mg2Si3O8•nH2O)改寫成氧化物形式:,并寫出其與胃酸的主要成分(鹽酸)作用的離子方程式:。
②酚酞藥名為“果桃”,起緩瀉作用,用于頑固便秘。酚酞在化學上常作為。
(4) 某同學到了傍晚就看不見東西,可能的原因是他體內缺乏;另一名同學經常在刷牙時牙齦出血,他可能缺乏。
題號:16
“化學與技術”模塊(10分)
海水占地球總儲水量的97.2%。若把海水淡化和化工生產結合起來,既可以解決淡水資源缺乏的問題,又可以充分利用海洋資源。
(1) 海水的平均含鹽度(氯化物)高達35‰,即35g•L-1。取海水4.0L,經測定其中含NaCl 93.6g,MgCl2 57.0g。則該海水中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
。
(2) 目前國際上采用的“海水淡化”主要技術之一是蒸餾法。蒸餾法是將海水變成蒸汽,蒸汽經過冷卻得到高純度淡水。由此可判斷蒸餾法是
(填“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
(3) 電解飽和食鹽水制取氯氣和氫氧化鈉等產品的工業稱為“氯堿工業”,我國的“氯堿工業”大都采用離子交換膜電解槽。
①電解之前食鹽水需要精制,目的是除去粗鹽中的Ca2+、Mg2+、S等雜質。使用的試劑和操作有:a. Na2CO3溶液; b. Ba(OH)2溶液; c. 稀HCl; d. 過濾,其合理的順序為(填字母代號)。
②電解飽和食鹽水時離子交換膜的作用是;。
③電解飽和食鹽水時,在容積為10L的離子交換膜電解槽中,陽極1min可產生Cl2 11.2L(標準狀況),這時溶液的pH是(設體積維持不變)。
④為加快電解速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 增大陰極碳鋼網面積 B. 提高飽和NaCl溶液的溫度
C. 增大陰極與陽極間的距離 D. 提高電解時的電源電壓
生物
題號:17
“生物技術實踐”模塊(10分)
生產實踐中經常利用微生物發酵來生產食品,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Ⅰ. 與釀酒和制醋有關的微生物分別是和醋桿菌,兩者在結構上的顯著區別是。制作酒和醋的過程:將糯米或大米與酒曲混勻后,放在溫度較高的地方,米先變甜,說明生成了糖,這是由于黑曲霉或黑根霉的。甜度增加后,再放到溫度低的地方保持條件,酵母就開始作用,使糖變成酒。如果時間太長,在有氧條件下,醋桿菌就開始作用,將乙醇氧化成
,也就是俗稱的“酒變酸了”,反應式為。
Ⅱ. 腌制泡菜所用原料是白菜、洋白菜等,腌制過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這類食品含有乳酸和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但蛋白質含量低,還含有一定量的致癌物質。在無氧條件下,微生物進行發酵,乳酸菌將糖分轉化為乳酸,這時菌被殺死;當有機酸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乳酸菌被殺死,出現。
題號:18
“生物科學與社會”模塊(10分)
Ⅰ. 農業生產的對象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物體,它們的生長發育受內因和外因兩種因素的影響。內因是指,是優質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內在保證。外因是指影響生物生長發育的。耕地面積一直在減少,但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卻日益增長,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是①;
②。設施栽培就是一個例子,設施栽培主要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等的生產,它在我國的發展過程是從最初的陽畦到地膜覆蓋、塑料大棚,現在已經發展到和植物工廠。
Ⅱ. 動物的淋巴細胞(或脾細胞)能夠合成特異性抗體,但它不能在體外繁殖。另一方面,癌細胞(如骨髓瘤細胞)卻能在體外長期生長,無限增殖。1975年,英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勒和米爾斯坦別出心裁地把小鼠的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融合起來,成為一株雜交瘤細胞,第一次實現了在體外大量生產抗體。
(1) 淋巴細胞能與骨髓瘤細胞融合成一個細胞,兩種細胞膜能“融合”在一起,說明細胞膜。
(2) 單克隆抗體的準確定義應為
A. 一類特殊抗體
B. 無性繁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