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地域文化傳播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地域文化傳播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域文化傳播

篇1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媒體形態的邊界逐漸消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已從單純形態逐漸走入全方位、深層次的融合,實現了不同媒體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體終端融合①。媒介的發展帶來了新時代地域文化傳播的新挑戰與新機遇。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托草原地域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特色、豐富內涵以及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形態,其傳播內聚民族文脈及文化特性,外顯地域文化形象和文化發展的方略措施,已經成為內蒙古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媒介融合時代的內蒙古草原文化傳播,其傳播形式、內容、渠道、功能層面均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與融合,因此,通過對當下傳播各因素之間作用機制的厘清,能夠合理協調多元媒介關系,開闊傳播視角,深化傳播內容,增強傳播效果,進而助力地域文化傳播,挖掘地域及民族文化力量,對促進文化整合、促成文化增殖、形成文化積淀具有重要意義②。

1媒介載體的內核驅動

地域文化傳播中,媒介成為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文化信息傳播的渠道,也是文化信息傳播的助推器,成為地域文化傳播的發動機和主力軍。媒介的“態度—行為—理念”構成地域文化傳播的內核驅動系統,是地域文化傳播的核心動力。首先,媒介傳播態度是地域文化傳播活動的前置因素,直接關系著傳播中對于特定文化信息的選擇,也直接影響著文化傳播行為。調研中發現,如果媒介傳播態度被動,其對于草原文化傳播的內容與行為就會受到客體質疑。如果媒介態度包含更多的主動性和客觀性,且“態度—行為”是具有強一致性的,此時就能夠引導傳播行為的有力展開,進行草原文化傳播。其次,媒介的傳播行為是傳播活動的關鍵因素,可以促進傳播內容的豐富化,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傳播方式的特色化以及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可以提升傳播行為的強度。且長期的傳播實踐行為,使草原文化與其他文化在碰撞中形成文化融合。再次,傳播行為的積累促使新的傳播理念產生,媒介在傳播活動中責任感強,對傳播利益的認知度強可以促使更新媒介的傳播態度,促進草原文化的增殖,如此形成草原文化傳播活動的循環與縱深發展。因此,媒介作為地域文化傳播的內核驅動系統,應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優勢,秉持多視角選擇傳播信息,堅持多渠道更新傳播途徑,形成多方向創新傳播理念,以提升地域文化的傳播力。應以地域文化為依托,增強本區域及民族的凝聚力,要讓跨區域與民族的受眾感受到該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媒介的傳播不僅僅是實現“印象”的傳播,更需要的是真正客觀的闡釋地域文化的價值與內涵。從媒介融合角度,不同的傳播載體既應保持自身特色,又應加大協同合作。地域文化傳播既可以大量借助主流媒體的宣傳,例如地方衛視的選秀節目等,也可以借助網絡時代的新技術手段,還可以通過各種小眾媒介的參與豐富傳播渠道,在多元整合的基礎之上堅持橫縱向交叉傳播。同時,任何媒介在地域文化傳播中都承擔著與自身相符的責任,通過創新傳播理念,更加具有責任感及更加多元化的傳播行為推廣地域文化精神。

2文化情景的環境助推

傳播過程中,傳播內容的選擇受傳播主體的支配,而傳播主體對于傳播信息的選擇既受到其態度、立場、層次等主觀意識的支配,也受到文化情景的深度影響。文化情景包含著文化環境的認知、文化意義的認知以及文化映像的感知,極大地影響著地域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地域文化傳播離不開經濟與政策的驅動,故傳播主體日益多元化。這些主體對于傳播的文化信息內容的選擇決定著地域文化傳播的導向,成為地域文化傳播活動的重要前提。草原文化傳播過程中,文化情景是傳播主體對于傳播內容選擇與編碼的重要環境助推,文化情景的影響力越強,傳播主體對于傳播內容的選擇與編碼的主觀性越弱,信息與信息傳遞越客觀真實;反之,文化情景的影響力越弱,傳播主體的主觀性越強,信息與信息傳遞越容易形成主觀臆斷。同時,文化情景還會影響傳播主體對傳播動機的修正,在強文化情景影響下,主體的傳播動機明確,有助于內容的有效擇取與準確編碼,提升傳播效果,在弱文化情景影響下,傳播主體動機模糊,內容選擇與編碼分散,影響地域文化傳播。因此,地域文化傳播中應注意文化情景的助推作用,在當今的文化格局下,繼承和保存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和精神性,要考慮如何包含能為各地區、各民族受眾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普遍價值,也要考慮地域文化的獨特性,考慮社會時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的發展,在傳統繼承與現代轉型的基礎上組織傳播訊息。同時,地域文化傳播要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優勢,在傳播主體中充分釋放不同層級的活力,通過體系層面與個體層面的銜接和融合,集眾家之長,以多層互動的形式和均衡的布局形成地域文化傳播的多向創新,通過多種新的傳播方式深入文化情景,保護文化基因,傳承文化精神,在繼承與傳播中實現文化整合與增殖,打造內聚文脈特征、外顯區域形象與發展的地域文化。

篇2

陜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都在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陜西成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地區,典籍、文化遺存豐富。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陜西豐厚的歷史底蘊,孕育了許多瑰麗獨特的民俗文化。

以陜西的民俗文化為主要視窗,輻射全國各地的民俗風土,既可以傳揚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打開視野、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感,是建設“人文校園”一個重要切入點。

一、 設計思路

以陜西民俗文化為主要內容,透視陜西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進而部分內容輻射全國其他地區的特色地域性文化。

篇3

歷史文化:尋找與時事的結合點

這里講的歷史文化,主要是指與山東相關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人文齊魯”傳播歷史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重與時事熱點相結合,在時事新聞與本地區人文地理的結合點上挖掘歷史,而這也與“人文齊魯”開篇詞中所言“尋覓的是過去,觀照的是今日”相呼應。

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08年8月,青島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承辦了帆船比賽,“人文齊魯”刊登了《青島棧橋——昔日的水上賽場》,介紹1933年第17屆華北運動會游泳比賽在青島棧橋舉辦時的情況,還刊登過追憶青島第一體育場建成經過的文章,傳遞青島體育文化,照映當時的奧運主題。

此外,“人文齊魯”在傳播地域歷史文化方面還具有以下特點:

1.推出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專版

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日,“人文齊魯”都會適時策劃并推出相應的紀念專版或欄目,回顧當年事件中山東人所展現出的精神品格,傳承和弘揚山東精神,激勵讀者。

例如,“人文齊魯”于2012年5月初刊發了一組紀念“五四”運動的文章, 其中《93年前新華門前的哭聲——中的山東請愿團》,記述了1919年爆發前后山東人民為捍衛國家和舉行的一系列示威請愿活動,體現出山東人愛國愛民、不畏強權、勇于抗爭的大無畏精神。

同年“九一八”紀念日,“人文齊魯”以兩個版的篇幅刊登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濟南14所學校2500名學生大聯合赴南京請愿的紀念文章,提醒讀者勿忘國恥。在“刊前絮語”中,編輯還聯系新聞熱點,結合當時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保釣”斗爭,奉勸讀者深刻反思,理國。

2008年3月5日是總理誕辰110周年,2月27日出版的“人文齊魯”即為紀念專版,選取《總理在青島》《鄧穎超泰安行》《、鄧穎超的曲阜情結》等文章,生動反映了和鄧穎超同志對山東的親切關懷,記載了他們在齊魯大地的足跡,表達了山東人民對總理的無限懷念和衷心愛戴之情。

2.結合熱門電視劇話題,推出反映深層文化內涵的專題

2008年初,隨著電視劇《闖關東》熱播,“人文齊魯”特別推出了“闖關東”專題,刊登了《浮海與陸行:山東人的闖關東之路》《2500萬人闖關東》《“闖關東”:299年的移民史》等文章,通過對山東人“闖關東”的路線、人數、歷史背景以及部分人物事跡的介紹,為讀者解讀了歷史上真實的“闖關東”。其中有一段話講山東人“闖關東”的原因:山東人“闖關東”除了經濟原因外,與山東人的傳統性格也有密切的關系。誠實、尚義、節儉、好客、粗獷、豪放,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山東人”。這是山東人“闖關東”的文化素質。在天災人禍的逼迫下,粗獷、豪放的傳統性格使得山東人敢于“闖關東”;勤勞節儉的性格使得他們能夠在東北獲得生存的空間;誠實、尚義、好客的性格使得他們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贏得他人的尊敬與信任。這段話十分精辟地描述了山東人的文化品格,在令讀者產生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時,也鼓舞著他們像自己的祖先那樣開拓進取,努力生活。

“人文齊魯”在隨后幾期中還陸續刊登過幾篇“闖關東”主題的稿件,其中有透過鄭板橋筆下的《濰縣竹枝詞》解讀清乾隆年間濰縣百姓“闖關東”的文章,角度新穎,追根溯源,通過文學作品解讀歷史,既反映出報紙副刊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又開闊了讀者的眼界。其他還有尋訪《闖關東》主人公朱開山老家朱家峪的文章,以及作者講述自己的祖輩闖關東的故事等,這些都作為電視劇的縱深與擴展,全方位、多角度地為讀者還原了“闖關東”這一歷史事件,有力地弘揚了齊魯地域文化和山東精神,加深了讀者對于地域歷史文化的認知。

此外,在電視劇《牟氏莊園》以及《南下》等反映齊魯地域文化的作品播出時,“人文齊魯”也適時推出相關專題,為讀者還原與解讀其歷史文化。

節日文化:展現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

節日,又被稱為“時空以外的時空”,主要指的是民間傳統的周期性的集體參與的事件與活動,具有很長的歷史傳承性。①人們常說,節日是傳統文化的表演場,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在節日當中找到自己的表現場所。人們為了慶祝節日,年年舉辦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而由于長期以來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受區域地理、歷史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的人們的節慶習俗也不盡相同。山東各地慶祝節日的民俗活動是齊魯地域文化的生動體現。

每逢歲時節日,“人文齊魯”都會刊出文章介紹山東各地的過節習俗,以富有地方色彩的民俗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并且范圍不僅限于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這樣的傳統節日,就連二月二、三月三、七夕、寒衣節、中元節、臘八等這些相對而言并不特別為人們所重視的節日,以及二十四節氣等,在“人文齊魯”的文章中也會有所涉及。

這些充滿地域文化特色的節日習俗,有些如今只能留存在文章作者的記憶中。珍貴的文化資源,經由作者靈活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一方面開闊了當代讀者的眼界,另一方面也使讀者有機會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2011年端午節刊登的《老濰縣分香面》一文,講述的就是明清時濰縣城里的藥鋪免費分香面,讓女孩兒們做荷包的端午節習俗。如今這一傳統雖已不復存在,讀者仍可通過這篇文章的記載想象當時人們過節的場景。

“人文齊魯”的文章在介紹歲時節日習俗時,還較多地穿民謠民諺,以凸顯地方文化特色。其中有直接反映節日民俗的內容,例如《老濟南忙大年的記憶》一文中就有一段作者家鄉的民謠,將從小年到春節每天的主要事情做了通俗明了的概括總結。其他還有諸如“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染豆蔻”“冬至餃子夏至面”“七月十五鬼開門”“九月九喝雜面”等體現歲時節日習俗的民諺。在介紹節氣的文章中出現的大多是農諺,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例如與小雪、芒種、霜降、夏至、處暑等節氣有關的天氣諺語,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民謠和民諺在表達方面有著通俗凝煉、朗朗上口的優勢,同時內容上又貼近生活,直白地呈現出人們的文化心理和期待,令讀者對于齊魯大地的節日文化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飲食文化:寓情于食,雅俗共賞

民間飲食指的是人們傳統的飲食行為和習慣,主要包括食物本身,以及食物的屬性、范圍、制作過程和儀式、餐桌上的禮儀、節日和儀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稱、保存、禁忌等。②

在人類生活中,飲食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活動,而是包含著豐富社會意義的重要文化活動,它不僅可以維持人們的生命,解決人們的溫飽,同時還是一種文化符號,反映著人們的性格特征、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山東各地的特色飲食不勝枚舉,然而“人文齊魯”介紹飲食文化的文章并不是純粹為吃貨介紹美食,文章不僅用簡練通俗的語言敘述食物的制作方法,還飽含著作者對故鄉和親人的熱愛與懷念,既充滿濃郁的懷舊風情,又不忘觀照當下和現實。

從內容上看,“人文齊魯”傳播飲食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寓情于食,以情動人?!霸⑶橛谑场敝械摹扒椤?,主要是親情與鄉情。

以2012年4月12日“飲饌瑣憶”中的《野菜情懷》為例,作者在介紹完野菜的吃法之后,又回憶了在時期自己吃野菜的經歷,最后感慨道:“原來野菜的味道就是故鄉的味道;我喜歡挖野菜、吃野菜,原來不單單是為了品嘗野菜的清香,還因為心中始終裝著那份難以割舍的濃濃的鄉情。”又如《什香面》一文,作者開篇就說:“什香面是臨清特有的一種美食,2007年曾被評為‘山東省名小吃’……臨清是我的家鄉,是我一直生活、工作的地方……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我總覺得什香面最好吃,是天下第一等美食”,對家鄉的贊美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此外,在《端午節的南瓜水餃》、《香氣誘人的魯南黑咸菜》《夏天的山韭花醬》《隆冬一碗紅湯面》等文章中,作者在介紹美食的同時,都流露出對故鄉、親人的眷戀和對舊日生活的感懷。

這些介紹齊魯飲食文化的文章,或通過向讀者講述食物背后的親情故事,以真摯樸素的情感打動讀者,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令讀者在了解美食之余收獲感動,或撫今追昔,表達對舊時淳樸生活的懷念,讓當代人在整日的奔波忙碌之后找到些許心靈慰藉,滋養他們的精神家園。

從表達方式來看,這類文章多為短篇或中篇散文,融敘事與抒情為一體,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既傳播了地域文化,又展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在用語上,文章注重兼顧不同的讀者群,尋求雅與俗的平衡點,力求實現雅俗共賞,如《冬儲大白菜》一文中就運用了不少口語:“要么有么”、“有些還是菜幫多菜心少的‘咣咣镲’”、“怕菜焐了爛了,還經常來回倒騰”……這些通俗口語的運用,使得文章更加接地氣,也方便了本地讀者的閱讀。而《三更風雨采菱歸》的作者則引經據典,引用《本草綱目》《紅樓夢》等古籍中關于菱角的記載,以及歷代詩人吟詠菱角的詩句,將飲食置于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

風物文化:講述“凝固的歷史”

“風物”是指一個地方特有的景物,此處既包括自然風光,也包括人文建筑。

“人文齊魯”中寫風物的文章,并非單純介紹建筑藝術和描繪自然風光,而是將游記、風物背后的歷史文化與自身感悟相融合,記敘、描寫與議論相結合,撫今追昔,就像一部“風物志”,在歷史與現實的交錯呈現中,展現齊魯地方風物的歷史變遷與文化魅力。

不少文章追本溯源,講述了風物背后“凝固的歷史”。以《賞不夠的趵突泉》為例,作者在描寫漱玉泉的景色時還提到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與漱玉泉的淵源:“這個清可鑒人的漱玉泉,相傳是宋代杰出女詞人李清照對泉梳妝、賦詞吟詩的地方。”在觀賞濯纓池時又提到其名稱的由來:“‘濯纓’取之于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一句。”隨后還寫到了古代典籍中對趵突泉的記載以及古代文人墨客對趵突泉的贊美詩句。作者對歷史掌故和文學知識的引用,不僅使趵突泉的歷史文化得到了生動呈現,也使泉城濟南的文化魅力不言而喻,不證自明。倘若只是描寫趵突泉的美景,天下美景多得是,也不差這一處,而其蘊含的齊魯大地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才是獨一無二的,是別的區域文化無法復制和超越的,這也正是寫齊魯風物的文章真正值得書寫之處。

《濟南貢院的變遷》則將貢院在清朝、民國時期以及解放后的發展歷程做了大致介紹,從一個側面折射了社會歷史的變遷。《淄河邊有座馬鞍山》一文,作者旁征博引,介紹了歷史上眾多名人與淄河的淵源,展現了淄河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并且講述了時期馬鞍山上的八路軍將士英勇抗敵的動人事跡。文章最后作者故地重游,深切緬懷當年的抗日烈士,文章末尾的一段景物描寫恰到好處地傳達了作者當時的心境:“那次,從山上下來時,正是黃昏時分。在淄河邊漫步,恰好看到碩大的太陽正被遠處一座孤零零的山頭遮住,絢爛的夕陽之光就從山周邊透射過來,整座小山幾乎成了金山。也許,這是一種巧合的象征吧。山腳下,緩緩流淌的淄河水被映得通紅?!?/p>

作者們在描述風物時,還會穿插講述一些與風物相關的歷史故事或傳說,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例如《章丘保留完好的唐代古剎》中有一段講述“水母娘娘”來歷的傳說,為文中介紹的水母娘娘大殿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透過《公冶長書院及其傳說》中公冶長懂鳥語的故事,讀者可以對公冶長這個歷史人物的為人略知一二;《呂后與地名的變更》一文圍繞著單縣境內因呂后而改名的兩個地方,講述了與呂后相關的歷史故事,盡管其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單縣作為呂后的故鄉,也反映出其悠久的歷史與文明。

讀者閱讀這些介紹風物的文章,在欣賞美妙的自然風光與宏偉的建筑之外,還可以從中了解相關的歷史典故,感受到風物中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濃郁的齊魯風情。

結 語

“人文齊魯”不僅在記錄與傳承齊魯文化、提高當代讀者的文化修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為受到新媒體沖擊和新聞同質化困擾的處于發展“瓶頸期”的紙媒提供了有益啟示。紙媒的專副刊充分利用差異化優勢,實施本土化戰略,增強地方報紙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挖掘身邊的本土文化資源,反映當地民眾的生活和思想,展現不同地域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拉近媒體與讀者距離的同時,拉近了傳統文化與讀者的距離。這既是地方性報紙傳播與弘揚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紙媒突破發展瓶頸、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篇4

    當今社會是一個大眾傳媒的時代,利用媒介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播,不失為拯救即將消失文化的一項有效措施。而怎樣利用現代傳播載體,強勢推動地域文化傳播使之煥發生機與活力,從而達到更好地保護地域文化的效果,一直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在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播的眾多媒介中,電視作為當前的主流媒介,自誕生以來就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大眾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在信息發達時代的今天,電視已經占據了大眾傳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人類傳播信息的中介系統,更是當代社會文化消費的一種基本形式。因此以電視傳播為平臺,把我國各地區的文化特色融入電視節目之中,尤其是文藝節目之中,可以有效實現傳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眾多的大型綜藝節目中,中央電視臺的《歡樂中國行》無論是從策劃還是節目宗旨方面,都以其獨有的以宣傳地域文化為內涵追求的鮮明特征而超越了一般綜藝節目的文化意蘊。它著力于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濃郁的地方特色,盡情展示祖國各地風采,通過節目的展示,民族地區的文化底蘊被搬上電視舞臺,并通過電視傳媒向全國進行傳播,從而使全國觀眾了解到民族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另外,中央電視臺的《民歌·中國》與《魅力12》欄目是對各民族各地區原生態民歌的一種傳承和保護,經電視傳播對民族地域文化的推廣效果也比較好。 

    電視:民族地域文化傳播的新路徑 

    在商業文化大大壓制了原生態文化發展的今天,民族地區地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傳播和保護。于是,各種媒介運用它們不同的方式,對地域文化進行廣泛的傳播,并希望借助這種傳播,讓人們更加關注地域文化從而使其得到保護。 

    在眾多的媒介中,“電視傳媒是一種以電視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活動,是伴隨著人類對于電視的運用而產生的一種現代的社會現象,是傳播的二級系統”①。根據電視的特點,“電視傳播面對的是整個社會,其傳播內容涉及人類文化各個領域,它極大地拓寬了人類視聽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②,它視聽兼備,傳播迅速,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電視傳播的價值在本質上反映的是一種積極向上、富有肯定效用意義方面的含義,它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首先,發揮本質、傳播信息。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訊息”,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③的確,在認真考察人類的媒介發展史中,各種媒介對信息傳播并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電視誕生并普及后,迅速成為如今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電視傳播也便成為人們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其次,在電視傳播價值關系中,傳播者和受眾都是主體,而電視傳媒則是客體,在電視傳播的社會實踐中,人類本身才是電視傳播活動的最終服務對象,因此以人為本,在傳播過程中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是電視傳播最重要的價值。而以人為本也正符合地域文化傳播的基本內涵。 

    正是由于電視的適用程度與普及率最高,它才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了民族地區地域文化不僅具有文化價值,更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對于地域文化來說,全球化背景下的電視傳播可以讓其傳播范圍大大提升,讓地域文化以它的繁衍地為基點,超越地域的局限傳播到更為廣泛的人群中去,從而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更有效的保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播和保護民族地區的電視節目應運而生,這類節目的出現不僅讓人們了解了各民族地區的地域文化,更加激起了人們保護地域文化,特別是保護原生態文化的自覺意識,讓原生態文化能繼續存在于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并不斷傳承和發展下去。 

    因此,電視傳播與民族地區地域文化并不是不可融合的,電視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完全可以用來體現與表達民族地區地域文化。民族地區地域文化與電視媒體的結合,是新時代文化生態圈中出現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現象,起到了把原生態文化向更廣闊的范圍傳播的積極作用,并悄然地改變著電視傳播領域的現有格局和文化價值,其社會傳播價值也被賦予了微妙而多層次的意義。 

    在通過電視傳播的過程中,筆者認為紀錄片和電視文藝節目在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推廣中被運用得較多。通過制作關于地方風情風貌的紀錄片,可以集中展示民族地區地域文化,這在目前電視節目中是比較常見的,如鳳凰衛視《縱橫中國》節目在2006年時曾播出紀錄片《走進恩施》,就把湖北恩施這個全中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的民族風情展示給全國觀眾,介紹了恩施州的哭嫁、跳喪等民俗,讓人們去感受民族地區獨有的風情,進而領略到當地的文化特色。而展示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電視文藝節目就更加多樣化了。電視文藝節目是指圍繞一個中心主題,選擇和編排文藝節目,經過電子技術手段的二度創作,構成充分電視化的、獨立完整的電視藝術作品,給觀眾以多樣化和整體的審美享受。比如從2006年開始,央視青歌賽引入原生態唱法,引起公眾和文化界對原生態唱法的追捧,筆者認為,原生態唱法的重要意義不在于比賽,而在于展示,是基于電視媒介對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一種展示。 

    電視傳播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策略建構 

    在很多電視節目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以“營銷城市”的理念展現地域文化的有效戰略,體會到電視傳播對民族地區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那么電視在傳播民族地區地域文化時應如何建構傳播策略呢? 

    電視傳播民族地區地域文化打開了通往現代社會的信息之門,也把地域文化展現于現代公眾的視野中,并有可能引起極大的關注,有利于強化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很多民族地區的地域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常常不被其他民族所知曉或者是認同,但是經過電視傳播后,在現代傳媒的引導作用下很容易讓人們產生對民族文化特質的認同感,同時也讓當地人有強烈的文化歸屬感,可以促進民族的和諧,讓民族文化從自發的傳承轉向自覺的保護。我們還以2006年央視青歌賽引入原生態唱法為例,比賽將各地的原生態文化進行了展示,這種展示不僅讓現代公眾得到新的娛樂,也可以大大提升原生態共同體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可以增加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傳承動力。

    對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電視媒介在傳播時,會自覺地選擇地域文化的一些具有影像特征的要素加以傳播,這是電視媒介自身的要求,也成為當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特征。在民族地區地域文化中,原生態文化是其重要方面,原生態文化會借助當代影視的傳播載體,并由此尋求進一步與外界更多的接觸,期冀向外界傳播帶來價值上的認同和經濟上的利益。這種傳播就使得本來遠離這些文化形態的人群開始關注這種文化形態,并更多地借助于電視媒介了解原生態文化的特征。④如2009年《歡樂中國行——魅力恩施》大型晚會,節目在呈現恩施地域文化時,還多角度完整地表現出了土家族原生態文化的魅力所在,正是通過這種傳播激起人們對土家族原生態文化保護的意識。 

    對地域文化中一些存在非議的問題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品牌的專利歸屬之爭可能會愈加激烈。幾年前曾經發現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等兩家官方網站將《龍船調》列為“湖南民歌”范疇,造成侵權?!洱埓{》其實是湖北恩施利川地區著名的文化名牌,近年來,利川市加大了對這一特色名片的宣傳和保護力度。2003年,利川市就斥巨資拍攝大型音樂電視片《龍船調》,請著名歌星湯燦演唱《龍船調》,并在中央電視臺連續播放,讓《龍船調》這一文化品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另外,在2009年《歡樂中國行——魅力恩施》這期節目中由恩施地區的演員清唱土家族民歌《龍船調》,再次向外界表明了《龍船調》的發源地在恩施,而非湖南民歌。這表明利用電視傳播面廣的特質可以對地域文化保護和傳承起到較好的作用。 

篇5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文化的全球化也隨之成為現實,在這個過程中,現代消費文化呈現出五光十色的一面,而民族文化,特別是原生態地域文化可能會隨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并走向滅亡,這樣的退化或者消失已然成為一種潛在的文化危機。面對這樣的危機,應如何來傳播和保護地域文化,使其在淡出人們視野之后又重新回歸人們的視線之中,從而使人類文化向多元化發展,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域文化特別是各地區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是構建我國文化形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我國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傳播和保護地域文化,特別是保護各民族原生態文化已成為當今一項重要任務。 

當今社會是一個大眾傳媒的時代,利用媒介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播,不失為拯救即將消失文化的一項有效措施。而怎樣利用現代傳播載體,強勢推動地域文化傳播使之煥發生機與活力,從而達到更好地保護地域文化的效果,一直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在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播的眾多媒介中,電視作為當前的主流媒介,自誕生以來就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大眾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在信息發達時代的今天,電視已經占據了大眾傳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人類傳播信息的中介系統,更是當代社會文化消費的一種基本形式。因此以電視傳播為平臺,把我國各地區的文化特色融入電視節目之中,尤其是文藝節目之中,可以有效實現傳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眾多的大型綜藝節目中,中央電視臺的《歡樂中國行》無論是從策劃還是節目宗旨方面,都以其獨有的以宣傳地域文化為內涵追求的鮮明特征而超越了一般綜藝節目的文化意蘊。它著力于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濃郁的地方特色,盡情展示祖國各地風采,通過節目的展示,民族地區的文化底蘊被搬上電視舞臺,并通過電視傳媒向全國進行傳播,從而使全國觀眾了解到民族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另外,中央電視臺的《民歌·中國》與《魅力12》欄目是對各民族各地區原生態民歌的一種傳承和保護,經電視傳播對民族地域文化的推廣效果也比較好。 

電視:民族地域文化傳播的新路徑 

在商業文化大大壓制了原生態文化發展的今天,民族地區地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傳播和保護。于是,各種媒介運用它們不同的方式,對地域文化進行廣泛的傳播,并希望借助這種傳播,讓人們更加關注地域文化從而使其得到保護。 

篇6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文化的全球化也隨之成為現實,在這個過程中,現代消費文化呈現出五光十色的一面,而民族文化,特別是原生態地域文化可能會隨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并走向滅亡,這樣的退化或者消失已然成為一種潛在的文化危機。面對這樣的危機,應如何來傳播和保護地域文化,使其在淡出人們視野之后又重新回歸人們的視線之中,從而使人類文化向多元化發展,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域文化特別是各地區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是構建我國文化形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我國軟實力的重要途徑。傳播和保護地域文化,特別是保護各民族原生態文化已成為當今一項重要任務。 

當今社會是一個大眾傳媒的時代,利用媒介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播,不失為拯救即將消失文化的一項有效措施。而怎樣利用現代傳播載體,強勢推動地域文化傳播使之煥發生機與活力,從而達到更好地保護地域文化的效果,一直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在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播的眾多媒介中,電視作為當前的主流媒介,自誕生以來就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大眾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在信息發達時代的今天,電視已經占據了大眾傳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人類傳播信息的中介系統,更是當代社會文化消費的一種基本形式。因此以電視傳播為平臺,把我國各地區的文化特色融入電視節目之中,尤其是文藝節目之中,可以有效實現傳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眾多的大型綜藝節目中,中央電視臺的《歡樂中國行》無論是從策劃還是節目宗旨方面,都以其獨有的以宣傳地域文化為內涵追求的鮮明特征而超越了一般綜藝節目的文化意蘊。它著力于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濃郁的地方特色,盡情展示祖國各地風采,通過節目的展示,民族地區的文化底蘊被搬上電視舞臺,并通過電視傳媒向全國進行傳播,從而使全國觀眾了解到民族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另外,中央電視臺的《民歌·中國》與《魅力12》欄目是對各民族各地區原生態民歌的一種傳承和保護,經電視傳播對民族地域文化的推廣效果也比較好。 

電視:民族地域文化傳播的新路徑 

在商業文化大大壓制了原生態文化發展的今天,民族地區地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傳播和保護。于是,各種媒介運用它們不同的方式,對地域文化進行廣泛的傳播,并希望借助這種傳播,讓人們更加關注地域文化從而使其得到保護。 

在眾多的媒介中,“電視傳媒是一種以電視為媒介的信息傳播活動,是伴隨著人類對于電視的運用而產生的一種現代的社會現象,是傳播的二級系統”①。根據電視的特點,“電視傳播面對的是整個社會,其傳播內容涉及人類文化各個領域,它極大地拓寬了人類視聽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②,它視聽兼備,傳播迅速,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電視傳播的價值在本質上反映的是一種積極向上、富有肯定效用意義方面的含義,它對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首先,發揮本質、傳播信息。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訊息”,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③的確,在認真考察人類的媒介發展史中,各種媒介對信息傳播并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電視誕生并普及后,迅速成為如今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電視傳播也便成為人們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其次,在電視傳播價值關系中,傳播者和受眾都是主體,而電視傳媒則是客體,在電視傳播的社會實踐中,人類本身才是電視傳播活動的最終服務對象,因此以人為本,在傳播過程中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是電視傳播最重要的價值。而以人為本也正符合地域文化傳播的基本內涵。 

正是由于電視的適用程度與普及率最高,它才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讓人們充分認識到了民族地區地域文化不僅具有文化價值,更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對于地域文化來說,全球化背景下的電視傳播可以讓其傳播范圍大大提升,讓地域文化以它的繁衍地為基點,超越地域的局限傳播到更為廣泛的人群中去,從而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更有效的保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傳播和保護民族地區的電視節目應運而生,這類節目的出現不僅讓人們了解了各民族地區的地域文化,更加激起了人們保護地域文化,特別是保護原生態文化的自覺意識,讓原生態文化能繼續存在于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并不斷傳承和發展下去。 

因此,電視傳播與民族地區地域文化并不是不可融合的,電視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完全可以用來體現與表達民族地區地域文化。民族地區地域文化與電視媒體的結合,是新時代文化生態圈中出現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現象,起到了把原生態文化向更廣闊的范圍傳播的積極作用,并悄然地改變著電視傳播領域的現有格局和文化價值,其社會傳播價值也被賦予了微妙而多層次的意義。 

在通過電視傳播的過程中,筆者認為紀錄片和電視文藝節目在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推廣中被運用得較多。通過制作關于地方風情風貌的紀錄片,可以集中展示民族地區地域文化,這在目前電視節目中是比較常見的,如鳳凰衛視《縱橫中國》節目在2006年時曾播出紀錄片《走進恩施》,就把湖北恩施這個全中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的民族風情展示給全國觀眾,介紹了恩施州的哭嫁、跳喪等民俗,讓人們去感受民族地區獨有的風情,進而領略到當地的文化特色。而展示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電視文藝節目就更加多樣化了。電視文藝節目是指圍繞一個中心主題,選擇和編排文藝節目,經過電子技術手段的二度創作,構成充分電視化的、獨立完整的電視藝術作品,給觀眾以多樣化和整體的審美享受。比如從2006年開始,央視青歌賽引入原生態唱法,引起公眾和文化界對原生態唱法的追捧,筆者認為,原生態唱法的重要意義不在于比賽,而在于展示,是基于電視媒介對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一種展示。 

電視傳播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策略建構 

在很多電視節目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以“營銷城市”的理念展現地域文化的有效戰略,體會到電視傳播對民族地區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那么電視在傳播民族地區地域文化時應如何建構傳播策略呢? 

電視傳播民族地區地域文化打開了通往現代社會的信息之門,也把地域文化展現于現代公眾的視野中,并有可能引起極大的關注,有利于強化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很多民族地區的地域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常常不被其他民族所知曉或者是認同,但是經過電視傳播后,在現代傳媒的引導作用下很容易讓人們產生對民族文化特質的認同感,同時也讓當地人有強烈的文化歸屬感,可以促進民族的和諧,讓民族文化從自發的傳承轉向自覺的保護。我們還以2006年央視青歌賽引入原生態唱法為例,比賽將各地的原生態文化進行了展示,這種展示不僅讓現代公眾得到新的娛樂,也可以大大提升原生態共同體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可以增加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傳承動力。 

對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電視媒介在傳播時,會自覺地選擇地域文化的一些具有影像特征的要素加以傳播,這是電視媒介自身的要求,也成為當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特征。在民族地區地域文化中,原生態文化是其重要方面,原生態文化會借助當代影視的傳播載體,并由此尋求進一步與外界更多的接觸,期冀向外界傳播帶來價值上的認同和經濟上的利益。這種傳播就使得本來遠離這些文化形態的人群開始關注這種文化形態,并更多地借助于電視媒介了解原生態文化的特征。④如2009年《歡樂中國行——魅力恩施》大型晚會,節目在呈現恩施地域文化時,還多角度完整地表現出了土家族原生態文化的魅力所在,正是通過這種傳播激起人們對土家族原生態文化保護的意識。 

對地域文化中一些存在非議的問題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品牌的專利歸屬之爭可能會愈加激烈。幾年前曾經發現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等兩家官方網站將《龍船調》列為“湖南民歌”范疇,造成侵權?!洱埓{》其實是湖北恩施利川地區著名的文化名牌,近年來,利川市加大了對這一特色名片的宣傳和保護力度。2003年,利川市就斥巨資拍攝大型音樂電視片《龍船調》,請著名歌星湯燦演唱《龍船調》,并在中央電視臺連續播放,讓《龍船調》這一文化品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另外,在2009年《歡樂中國行——魅力恩施》這期節目中由恩施地區的演員清唱土家族民歌《龍船調》,再次向外界表明了《龍船調》的發源地在恩施,而非湖南民歌。這表明利用電視傳播面廣的特質可以對地域文化保護和傳承起到較好的作用。 

有利于推動民族地區文化特色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電視媒體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電視傳播的社會效益方面,還可以體現為一定的市場效益。將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資源給予科學、合理、適度的開發利用,有助于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民族地區地域文化底蘊豐厚、自然景觀優美、民俗傳承豐富、民族藝術繁多,而且大多保存完好,通過電視傳播可以對民族地區地域文化進行充分的挖掘,最后把它們濃縮而又精彩地呈現于節目中。在這樣的宣傳和推介下,可以帶動民族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并且對于民族地區而言,為了更好地發展相關產業,也會不斷地完善本土文化,這樣整個地域文化產業建構規模在不斷地擴大,讓民族地區具有特色的文化產業道路越走越寬。因此,保護完好的民族地域文化,并得到有效的傳播,才能與當前經濟形勢下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從而實現經濟與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在通過電視傳播跟外界的接觸中,民族地區地域文化會和其他文化現象進行交流和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民族地區自身文化會有所創新和發展,這對于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民族地區地域文化會逐漸受到影響,并且民族地區人們的思想意識在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同時也不斷轉變。外來文化在與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接觸中,多數情況下實行的是“軟”接觸,這樣可使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創新機制不斷得到激活,進而自身的發展會達到新的境界。就拿民族地區的服飾而言,在與外界的接觸和碰撞中,會逐漸增加一些時尚元素,這樣可使原本已經壓進箱底的民族服裝在融合新的元素之后,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 

但是在大眾傳媒和傳統文化的關系中,目前存在一種悖論。一方面,電視傳播為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保留與延續起到良好的宣傳介紹作用,另一方面也進行著潛在的加工和改造,使民族地區地域文化傳播出現模式化趨同化傾向,可能失去一定的原生性和傳承性。因此對電視傳播者而言,必須抱著對人類文化做傳承性記錄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傳播,展示民族地域文化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及隨經濟發展的文化變遷,只有這樣,電視傳播才能真實地展示民族地區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底蘊。(本文為2009~2010年度國家民委科研項目“土家族原生態藝術的電視傳播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09hb09) 

注 釋: 

篇7

將日?;纳鐣钸M行小品式的提取和濃縮化的呈現,是微電影通用的一種敘述選擇。立足于網絡媒體傳播形式的微電影,基于自身的特點與優勢,努力挖掘小人物的情感,并將其不斷擴大,使之表現為感性的個人審美和更加個性化的私人訴求,從而引起觀眾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共鳴。由山西大同千映目文化公司制作的《出租車?迨隆罰?講述的是一個窮出租車司機虎虎和一個酒吧女柳夏的愛情故事?;⒒⒏赣H瘋癲,母親早逝,妹妹讀書,自己32歲還沒搞過對象,從小扛過鍬,搬過磚,家里的一切都需要他來支撐。酒吧女柳夏,父親去世,母親癱瘓,早早步入社會,靠陪酒為生。兩人都處于社會底層,經過幾次接觸,二人互生情愫。雖然仍是窮日子,但相互理解與信任,也自有樂趣。由山西朔州馬邑人網絡投資拍攝的《大偉的煩惱》,講述一個大學生村官大偉因長期待在農村耽誤婚姻大事,經過多次相親未果,最終偶遇自己大學暗戀同學的愛情故事。打開全國各省市微電影網絡,類似題材非常之多,沒有太多的大悲大喜,有的更多的是小人物的親情、愛情以及努力奮斗的勵志情感表達。這種小人物的主題所反映的都是每一地方最普通民眾的細膩情感、不懈堅持以及他們對生活的追求和感悟。

(二)地方語言、風俗、人情呈現

微電影的創作者選擇拍攝的內容更多的是自己熟悉的風俗習慣與人文情懷,他們對所拍攝的生活有著深切感觸,在借鑒傳統電影敘事手法的基礎上,借用微電影這種新型的視聽表現手段,在敘事角度與視聽手段實行創新,進而表達自己對這一方水土的誠摯情感。

縱觀全國各地微電影,除個別運用普通話之外,大部分都是運用方言。方言作為一種地方歷史文化的顯性呈現,承接著一方水土的文明脈搏,微電影的方言運用無疑是對地方文化最好的傳播。由山西大同京?C文化公司拍攝的《杏花》是陽高方言,千映目拍攝的《出租車?迨隆吩蚴譴笸?方言,還有其他如《族譜》是天鎮方言,《紅宴事》《大偉的煩惱》是朔州方言等。雖然同屬于晉北地區,但發音用詞均有差異,這些影片用影像方式真實呈現了“十里不同音”的說法,也將這一地方方言做了很好的音像留存。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史博公先生在其著作中寫道:“電影與民俗是一對可以互動互惠的范疇,將民俗元素運用于電影創作中,不僅能增添作品的藝術魅力與民族氣質,同時也可以通過電影這種現代視聽媒體,讓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得到更加直觀、生動、持久、廣泛的傳播與傳承?!盵1]史先生談的是電影與民俗的普遍意義,而對于微電影來說,則已然是一種生存方式。因為自身的諸多因素無法與傳統電影抗衡,如果無法呈現當地民俗,微電影的存在意義也就微乎其微了。全國各省市縣的微電影都競相呈現自己的地方特色,對于民俗的傳承做了莫大的貢獻,也為自己贏取了更多的生存機會。在網絡上能找到的大同微電影里,如《出租車?迨隆貳堵槔筆ν健返扔捌?都能看到“紅內褲”。穿“紅內褲”,是大同地區非常傳統的一種習俗,除了結婚要穿之外,逢九、本命年、過大年也是要穿的,且還有逢“前三九后三九”“明九暗九”的說法,所以,“紅內褲”是當地人必備之物,每年在大同的內衣銷售量上,“紅內褲”必然遙居榜首。但是,“紅內褲”同時又是一種與現代文明對立的一個標志,其寓意辟邪、吉祥之外,另一層意思是土氣,而外露“紅內褲”則是一件極?逯?事。在山西朔州懷仁縣南小寨拍的《香火》,慧明在正月時節站在懷仁街頭四處化緣,用長鏡頭顯現慧明背后十米之高的用煤炭壘成的正在燃燒的旺火。旺火是晉北地區傳統民俗,在過年時節或者婚娶之日,這里的民眾都要壘旺火,尤其是大年晚上,在請神迎神時分點燃旺火,擺貢品,全家老少轉旺火,以表達一家人團團圓圓,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的期盼與愿望。旺火帶給這里的人們喜慶、歡快的氣氛,傳達了這些以煤炭為生的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微電影對地方文化的敘事方式

(一)碎片化的結構敘事

微時代,是人們接受信息越來越碎片化的時代?!熬W絡碎片化的一個后果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在網絡時代的技術性改變,特別是現代人的時間被無限切割,觀眾的收視習慣已經碎片化了?!盵2]微電影在技術上、設備上都無法成就一部大型制作,也正因如此,造就了微電影的構思方式和敘事模式,即碎片化的結構敘事。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讓?貝西埃認為:“碎片化敘事是相對于傳統敘事而言的,傳統敘事一般傾向于線性地、完整地展示故事的全貌,注重故事的起承轉合,戲劇結構要素交代得完整而充分,而微電影受篇幅以及其觀賞環境所限,在敘事策略上呈現出典型的碎片的特點,即強調突出戲劇的部分,而對其他部分做略微描述?!盵3]這種敘事結構雖然不是所有微電影的敘事方式,但極具普遍性。

山西傳媒學院畢業生高峰導演的《連翹》中,來自山西的劉盛林為尋找離家出走的女兒劉藻,錢被騙光后在地鐵過道彈吉他賣藝求生,女兒劉藻在北京尋夢,卻過著居無定所每天晚上張貼小廣告的窘迫日子,來自東北大連的藥師傅在北京做早點多年卻時刻想著回到大連老家,而同樣來自大連的小伙子任強有一個攝影師的夢想。女兒與父親雖有關聯,卻并沒有在京城碰面。四個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夢想,影片沒有強烈的戲劇化敘事,沒有激烈的情感波瀾,沒有跌宕的起承轉合。四個人的故事沒有交集,唯一能交集的是他們都擁有夢想以及在尋夢過程中的無奈與孤獨。影片借用連翹,這種在山西土地上遍地生長的適應性非常強的灌木植物,寓意山西人堅強向上的品質。山西朔州拍攝的《紅事宴》,影片講述石韋在好兄弟蘇木和馬寶的幫助下,通過假結婚籌錢為父治病的故事。紅事宴本是為石韋籌辦,影片結局真正結婚的卻是蘇木。影片運用開放式的結尾,石韋、蘇木以及馬寶的婚姻未來到底走向何方,都沒有明確交代。影片通過好兄弟之間的情誼,傳達出這一方水土人與人之間的真性情,這里的人重朋友、講義氣,就猶如他們的先輩尉遲恭一樣,淳樸忠厚,知恩圖報。

(二)標志性的時空表達

一種文化的表達須借助一定的空間實體和一定的時間維度,尤其是一些極具標志性的意象性元素,如自然景觀、特殊建筑物等組成的物質意象以及業已形成的民間傳說、飲食習慣或者戲曲藝術等組成的非物質意象。這些意象是這一地方獨有的標志性符號,微電影將這種意象不斷強化、夸大,并將其地構建為影像時空。由千映目文化公司拍攝的《酸辣師徒》,取材于大同煤礦下井工人的真實生活,影片實景拍攝礦工地下地上生活空間,地下空間是由一個個工人頭頂燈照亮的煤炭世界,管道、錨桿、支架、割煤機是基本構成部件,地上空間由食堂、澡堂、宿舍構成,這是下井工人一代又一代日復一日的生活構成。對于煤炭大省山西來說,這樣的生活空間無疑是山西人極具標志性的一種生存空間。

篇8

現代的傳播學是在西方資本主義興起以后,隨著人際交往擴大而形成的產物,其學術背景是現代大眾傳媒,它以現代都市化大眾為關照對象,關注的是大眾傳播媒體對信息的傳遞與系統的控制。而民族文化傳播理論擴展了現代傳播學的研究范圍,從歷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文化傳承、技術發展的角度對民族文化信息傳播的行為及活動規律、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進行現代建構。因此,研究民族文化傳播不僅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而且建構民族文化傳播學,也將是極具創新性的,它是對歷史與現代的連接和傳遞,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中國特色傳播學的學科建設研究。

20世紀開始,科學理論發展的一個重大特點,就是邊緣學科的興起,跨學科研究的成果豐碩。民族文化傳播學研究屬于“傳播學”與“民族文化”相結合進行研究的范疇,同樣具有邊緣學科的性質。國內外研究來看,從事“民族學”、“民族文化學”、“人類文化學”、“少數民族文化學”等學科研究的人不在少數。但當我們從傳播的角度來認識和研究民族文化時,就打開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一、民族文化傳播學的基本視角

民族文化傳播學科的建構,本文認為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來認識和研究:民族文化傳播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沿革;民族文化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的形成;民族文化傳播學學科建立的意義。本文在基礎理論梳理的基礎上,以尋找和梳理民族文化傳播介質作為民族文化傳播的突破口,或者民族文化傳播的原點進行研究。研究包含民族文化類型研究,即民族宗教文化傳播、民族服飾文化傳播、民族建筑形式的傳播、民族語言文化傳播、民族藝術傳播、民族手工藝傳播 、民族習俗傳播、民族影視文化傳播等。同時還對在現代化進程中,在現代媒體、多媒體泛濫的今天,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一種弱勢文化、非主流文化,由于文化的定性、傳播途徑單一、傳播手段的落后、原始,處于一種被動的局面而備受關注。西方學者斯賓格勒形容人類文化像田野里的花,是在一種崇高的無目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這說明文化具有天然的多樣屬性,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因為文化的多樣性意義,所以本文最終的立足點是文化安全,對民族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承和保護,提出就像保護自然生態一樣保護民族文化生態。以此作為立足點,民族文化傳播學在凸現了民族文化傳播學學科性質的同時,又超越了學科本身的范疇與屬性,這是由該學科的對象性、可操作性、現實性、科學性所決定的。另外,在民族文化傳播研究中,也不能忽略新媒體對民族文化的沖擊和在民族文化傳播中的意義和價值體現,當今社會作為民族文化承載者的村寨,許多居民也在使用新媒體,變為網民,變為微博和博客的接受者和者。所以對民族文化傳播與文化變遷的研究,對民族文化活形態和今天存在的民族文化形態的研究以及對民族文化活形態與現代傳播的關系研究,也顯得很重要。

任何文化的傳承都是人的傳承,任何文化的傳播都是人的傳播,人作為文化的媒介,成為傳播的終極介質。人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傳播學研究的終極介質,而由于對人的傳播研究推到文化場的研究,民族文化遺存形態的研究,即民族文化生存的環境研究,使得民族文化研究有了邏輯性和推理性的意義。

二、民族文化傳播學類型描述

民族文化傳播類型分為宗教文化傳播、服飾文化傳播、民族建筑傳播、民族語言文字傳播、民族藝術傳播、民族手工藝傳播、民族習俗傳播、民族影視文化傳播等幾種類型,我們選擇幾類進行描述。

1.民族宗教文化傳播

民族宗教文化傳播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本土產生的,與不同民族原初生存狀態密切相連的原始宗教;二是從異地進入的,沿著古道、大海等通道傳入民族地區,并產生深刻影響的人為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

民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個特征即多元并存。比如擁有25個少數民族的云南地區,多數民族并不奉行某種單一的宗教,而往往是兼收并蓄,或以一種為主、多元并存,或不分主次,多元并存。第二,多形混融,即表現為多種宗教形態混合后產生出新的融生宗教,這是宗教混融最明顯的體現。第三,表現為宗教功能的混融,宗教不僅行使自身特有的超自然向度的功能,而且同時具有審美功能、政治經濟功能、社群倫理功能、信息傳播功能、歷史傳承功能,而且民族地區的宗教往往與世俗生活混融一體。

可以說滲透進了各民族傳統生活的所有領域,民族文化同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所以,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往往是同宗教的傳承與傳播結伴而行的。各種各樣的宗教祭祀活動,既是宗教儀式,同時也是宗教教育,內容與形式對于他們的生活來說,是統一的。正如美國著名文化學者杰姆遜所說,沒有宗教,就沒有文化。

2.民族服飾文化傳播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獨具特色的衣裝服飾,服飾是區分民族之間的標志。少數民族服飾隸屬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范疇,所以說少數民族服飾是一種文化符號傳播的表征,是一種民族性規則和符號的系統化狀態,是出于純粹狀態中的無聲語言和標志。

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曾經總結歸納了人類自然發展規律的公式:人―利用符號―創造文化。按照他的說法,人是“符號的動物”,擁有“符號化的思維”,并且利用“符號化的行為”去創造文化。他認為:首先,人是符號的人,人具有對符號運用和表達的傾向性,具有思維的符號性抽象。其次,人利用符號生活在一個由符號構筑起來的文化世界之中。也就是說,自從人類社會產生和擁有文化之日起,就與符號密切相連,人也就進入了一種符號化的時代,符號賦予了人類能動的創造能力,并且為人類構建起了一個超越于現實物質實體的、豐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間。人的符號和符號能力不是人主觀地、偶然地創造出來的,符號的發生、形成是人類物質實踐長期發展的結果,是物質實踐的結構功能和主體性在人精神上的內化和積淀。符號是實踐結構和功能在人觀念領域的形式化和純化的結果。在長期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被極端符號化的少數民族服飾,其發展的演變展示了少數民族符號化思維的演變。民族服飾就是我們第一個認識不同民族的、最初的符號和最本質的符號。

3.民族的建筑文化

建筑,被譽為“凝固的音樂”,作為物質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它在民族文化系統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筑文化具有外顯性,但在物化的實體之中又往往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外顯與內在的有機結合體。民族建筑形態的豐富性表現在以下幾方面:與豐富多樣的自然環境相一致的、豐富多樣的民族建筑;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相聯系的、多樣性的民族建筑;與豐富多樣的生計方式相適應的、多樣性的民族建筑。民族建筑的文化意蘊,首先表現為追求和諧的自然觀。中華56個民族的建筑材料多取材于自然的土木竹石,進而使整個建筑也顯示出一種與自然的相融契合,如傣族的干欄式建筑、摩梭人的木楞房。其次,建筑的結構布局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環境,遵循著與自然環境協調相融的原則。

建筑另一種形式就是敬神祈神的民族宗教建筑。這類建筑中重要的不是人的位置,而是神的位置,不論是傣族輕盈動感的緬寺和佛塔,還是藏族喇嘛寺敦實厚重的殿宇和瑪尼堆,都力圖營造出一種信仰世界中的神圣空間,從而喚起人們的宗教意識。在民族建筑中,同時還體現規范社會秩序的倫理觀。建筑不僅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體現。民族建筑的空間布局,尤其是內部空間的分隔充分表達了民族村寨或家庭內部嚴格的倫理秩序觀念。

4.民族語言文字傳播

民族語言文字是各民族主體所創造、傳承、使用的有意義的、符號的集合體。民族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因為,一個民族的語言符號結構、符號系統是一個民族表達、交流與傳遞信息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它不僅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也影響著一個外部世界的溝通與認知。另外,在一個民族的語言之中,蘊含著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無比豐富的內容,或者換句話說,一個民族的文化主要就是依靠語言文字傳承。

語言也是人類最早交流和傳播的介質之一。人們為了能夠相互溝通,獲得信息,最初人們是用一些簡單的動作和聲音來表達思想與感情,并逐漸發展成為語言。就語言而言,其產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先產生出一些表達思想感情的音符,再對這些音符經過確定與組織,最后形成共同使用并明確其意義的語言。

文字的產生,使信息符號得以穩定在固態的物質材料上,為信息的間接傳遞創造了條件。文字的使用擴大了信息的交流范圍,滿足了人類遠距離、長時間信息交流的需求,將人類的信息帶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表明人類社會交流的增多,活動范圍的增大,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并出現了專職的信息傳播者,如云南納西族的東巴圖畫象形文字。那1400多個單字符號較好地記載和傳播了納西族文化。納西族東巴稱自己的象形文字為“司究魯究”,即“專象形,人則圖人,物則圖物,以為書契‘的圖畫象形文字,其含意為’留記于樹木巖石上的印跡”。

5.民族藝術傳播

民族藝術傳播即通過對少數民族留存下來的繪畫、雕塑、剪紙、樂舞等藝術形式進行分析,指出其包含、積淀的民族文化及其傳播意義。

民族文化傳播中,藝術傳播是民族文化傳播的最早、最普遍、最常見,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傳播樣式。現代,少數民族中,還有藝術形式和藝術的活形態的存在,并仍然不同程度地進行著傳播。而這種傳播行為還往往同他們的生活、生產有一定的關系,解讀或了解他們的傳播行為、生存狀態,對于解讀和認識、了解、研究民族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民族藝術傳播中,繪畫手段的傳播是十分豐富的,如宗教繪畫,如藏族的唐卡,駐足長留在不同寺廟之中,傳播著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東巴教的《神路圖》卷軸畫,一幅長10~20米的長卷《神路圖》是東巴專門為開喪超薦時用的,內容與佛教“靈魂不滅”、“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觀念相似,但更顯原始純樸?!渡衤穲D》畫有天上、人間、地獄三界,并繪有360多個人、神、鬼,以及70多種奇禽怪獸。畫面造型準確、色彩豐富、內容繁雜,反映出了現實與精神相交錯的廣闊場景。東巴畫是納西族古代繪畫中一種最原始最有代表性的藝術遺產。

另外就是剪紙,所謂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等。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墻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

樂舞指的是原始時期的音樂和舞蹈緊密結合在一起。人類早期的樂舞與先民們的狩獵、畜牧、耕種、戰爭等多方面的生活有關。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是迄今所知可估定年代最早的記載。《尚書?益稷篇》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此畫面仿佛使我們看到先民們在原始樂器,如骨笛、陶哨、陶塤、石磬的伴奏下,歡樂歌舞的情景。 另外,民族文化傳播還包含民族習俗文化傳播、手工藝文化傳播、現代影像傳播等等,不一一而述。

三、“人”――民族文化傳播的

終極傳播介質 文化的終極目標是人,人也因此成了民族文化傳播的終極介質。不同的民族,正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承載體,從外在的,到內心心理的都體現著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浸潤的人都在表現和傳播著不同文化。從這個意義來說,民族文化傳播學的研究,關系到中華56個民族,關系到中華文化的生態建設,深層次上關系到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價值認定,進而是對民族情感和民族權利的最大尊重。

“媒介是人體的延伸”是西方理論家麥克盧漢的著名論斷之一。的確,傳播介質,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也是“人”的文化進程進步與發展的標志。媒介作為信息的載體,也是“人”自我表述的載體,從這個意義來說,傳播介質是“人”的延伸這一說法是可以成立的。民族文化的傳播,民族本身就是介質,就是傳播的主體。

民族文化傳播理論研究的基點一定是“人”。民族文化傳播發生在不同的族群中,傳播行為就被生活化、儀式化了,從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角度來看,民族文化傳播也成為儀式化的民族生活行為。

文化通過物質載體直接服務于人類社會,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國文化向來把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看作根本,上升到觀念形態,便是 “天人合一” 、以人為本的思想。民族文化傳播也就是人的傳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我的文化屬性的傳播。因此,民族文化傳播學研究中,研究的基點是“人”,是人對民族文化的彰顯,以及人應用技術手段對文化的傳播。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傳播理論,應該理解為創建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傳播理論,要以人為本,這正是對于傳播理論元點的復歸。

四、民族文化遺存形態與

民族文化傳播學 唯物論的觀點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著自身特定的物質屬性,它的價值也是在事物的復雜關系結構中被體現出來的。民族文化的構成同樣具有關聯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民族文化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文化?;趯γ褡逦幕@樣的一種認識,我們提出了民族文化遺存形態這個概念,它更注重民族文化構成的在場性,尤其關注民族文化信息依附于其中存儲的諸多介質的生存環境。民族文化遺存形態既有物質的存在,也有非物質的存在,無論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對于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今人類來說,其價值意義都源于對歷史文化存留信息的重新認識與闡釋。從文化遺存形態的角度我們應該關注的是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信息的存儲介質,諸多介質之間的關系。文化信息通過這些介質的傳播方式,這些傳播方式不僅僅是形式同時也是內容,指向的就是上面我們所說的民族文化信息存儲介質的總體生存環境,這也是我們當前應該著重保護的對象。

民族文化遺存形態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它是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燦爛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各個民族由于自身生活的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環境不一樣,會形成獨特的,完全不同的民族心理、風俗習慣,各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中都深深地沉積著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就像有色氣體一樣,是一種看得見但卻摸不著的精神力量,它烙刻在民族心理上,不可抹滅。傳統影響著各民族人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等等,使民族社會與自然環境共生和諧。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認定首先必須從文化的歷史價值開始,換句話說,就是從對包括了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民族文化遺存形態的價值認定開始。民族文化的發展是一個系統發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多元化發展的進程,對多元民族文化遺存形態的保護與發展,也是對人類大文化系統的維護與回歸。

筆者認為,對民族文化遺存形態的研究,需要解決學術層面的問題是民族文化遺存形態的價值認定及對其存在形式的探究;需要解決的實踐層面的問題是怎樣使民族文化遺存形態的保護與發展與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和諧同步。目前,中國在加速現代化的進程中,許多民族文化遺存形態正在被現代化的雙刃劍砍得支離破碎,現代化與民族文化遺存形態以及文化傳統產生劇烈的矛盾,甚或是對立。因此,這個問題的提出顯得非常的重要。

五、民族文化傳播中的文化安全思考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執政之基、立國之本、力量之源。同時,文化作為“軟實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指標之一,逐步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逐漸被外來異文化取代本土文化地位而失去了自身文化個性和文化傳統,將面臨著精神、文化層面的被奴役和被統治。隨著經濟政治全球化以及媒體傳播全球化的到來,各國爭相展開了文化軟實力的比拼,在國際關系中文化軟實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逐漸取代軍事和經濟力量成為當前影響國際關系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文化戰爭中,誰占領了文化制高點,搶占有更多思想文化陣地, 就意味著在未來國際影響力的比拼和較量中掌握自己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今天, 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并已成為全球經濟進程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勢不可擋,文化的大沖突日益突出,“文化安全”也應當和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信息安全一樣,成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引起足夠重視而進行研究,并提到政府議事日程上來。

當國家安全開始從傳統的政治、軍事、經濟安全領域擴大到文化等非傳統的安全領域,各國在擴大自己的文化軟實力,實施文化戰略時,也開始改變過去在其他領域的固有思維,呈現出一種“隱性化”的傾向,在這里,我們把它稱之為“隱性文化侵略”?!半[性文化侵略”是一種潛藏的對思想意識和文化的侵略行為。它依附在各種文化載體上,從深層次滲透到人們思想意識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它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不易發現的,但影響力卻是更為巨大和深遠的,并且影響涉及很多方面,在體制上它借助了新興的大眾傳媒,飛速發展的電子傳媒,其傳入途徑為:輸入文化形式,引導價值觀改變,影響生活方式;同時,容易被我們所忽略的還有其傳播輸出方式:經改造后的民族文化會被誤導、謬傳、歪曲,最終導致民族文化資源破壞、喪失以至消亡?!半[性文化侵略”伴隨著經濟而來,區域經濟的過度開發,使文化承載力降低,文化資源遭到破壞和喪失,甚至導致文化失傳。“隱性文化侵略”具有文化侵略的所有性質,它的背后是一個國家通過文化浸潤對他國進行的文化入侵。它是在冷戰后國際政治、經濟變化的語境下產生的,它改變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加大了人們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最終實現文化同化,甚至征服其他民族的目的。它是冷戰后文化侵略存在的必然演化體,只要國家和地區間經濟和政治的競爭存在一天,文化侵略及“隱性文化侵略”就會存在一天。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傳播技術的加強,作為國家文化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化安全正在遭受種種威脅和挑戰。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安全,一方面是對不同民族文化特質的堅持和發展,另一方面就是不同民族文化元素、文化資源的使用和保護。由于現代文化交流融合的復雜性特點,強勢文化隨意使用“非己文化”來為自己創造價值和賣點早已泛濫開來。而“文化侵略”、“文化掠奪”、“文化交流”、“文化全球化”等詞匯,包含了更多經濟因素和文化產業化因素。所以,維護我們國家的文化安全,維護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安全,防止隱性文化侵略,應該跨越“交流無界限”的因素而上升到國家意識形態層次和產業化的經濟因素去考慮。

[參考文獻][1][英]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崔保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7).

[2][美]薩默瓦,波特.跨文化傳播[M].閔惠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10,7.

[3]鄭曉云.全球化與民族文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

篇9

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投入專門的資源,借助專家學者的力量,著力挖掘本地文化底蘊,并形成響亮的口號對外進行傳播。像云南的“彩云之南”,貴州的“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四川自貢市“一座有鹽有味的城市”等,通過中央電視臺這一媒體渠道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在報媒上征集文旅宣傳語,進行大篇幅報道的個案也越來越多。通過活動營銷策劃帶活一個景區,成為政府部門的共識。地方文化特色是媒體進行新聞報道的重要資源。事實上,無論是舉辦體育賽事還是文化活動,都離不開對當地文化元素的介紹,特別是對核心文化的強調。同一個省市,其轄區不同,地方的核心文化則不相同,需要根據當地文化傳承與發展方向進行不同的提煉。以重慶為例,渝東北、渝東南及渝西的核心文化特色是有區別的。比如永川是“渝西樞紐與休閑游樂文化”,江北、渝北擁有機場及港口等便利,是重慶市“次中樞、主門戶”,沙坪壩則是“抗戰科教文化”,奉節是“詩城”,秀山是“邊城”,忠縣以“忠義”為核心文化。同是主城區的組成部分,九龍坡的核心文化是“西部休閑與旅游文化”,而北碚則是“開拓創意與農業園林文化”。地方文化特色的提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定位準確的特色文化有利于其快速傳播,深入人心。而游移不定的定位則容易讓受眾認知模糊,無法準確識別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近些年,“名人故里”之爭在不少地方上演,因為通過名人之名,容易讓受眾對當地的文化特色產生深刻的認知。著名的歷史人物一生中會與許多地方有交集,有時會通過對建筑的命名而形成當地的文化元素,如西湖的“蘇堤”“白堤”,便是杭州獨特的文化元素之一。其所代表的城市形象不僅在國內有廣泛影響,通過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特別是通過2016年舉辦的G20峰會,還產生了強大的國際影響力。

二、新聞媒體傳播強化地方文化特色品牌

在新聞媒體的日常報道中,地方文化特色的傳播是重要組成部分。逢年過節,當地的文化特色都會得到充分的展示。比如重慶新聞媒體報道熱鬧的年節活動經常會出現火鍋的畫面。眾所周知,火鍋是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通過新聞媒體(本地媒體與中央駐渝媒體)的傳播,火鍋這一地方飲食文化符號在受眾與外地來渝游客中強化了印象與認知。城市品牌是通過大眾傳媒、人際傳播、個人記憶以及物質環境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構建起來的。顯然,要使城市品牌這一無形資產創造實際效益,傳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城市形象推廣便是通過各種方式讓公眾對某個城市的內在實力、外顯活力以及未來前景產生具體、生動的感知。上海交大輿情研究實驗室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北京、西安、南京為最具歷史文化底蘊的3個城市。而在西部,受訪者認知中,西安位列最具歷史文化底蘊城市之首,北京排在第二位?;诒Wo、傳承地方特色文化的思路,城市發展的確不應該是“千城一面”的,因為各地的文化特色不一樣。以一些地區發展旅游經濟為例,當地文化特色使游客慕名而至。比如重慶市的巫山、巫溪,除了三峽這一特色,其核心文化以“神秘”為特點,與新聞媒體進行合作時,可以著重強調其神秘的一面,增加其文化特色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在黃金周、春節等重大節點,新聞媒體往往對各個地方旅游市場進行盤點類報道。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可以主動出擊,向媒體提供相關報道資源。央視的節日直播,往往也會直接聚焦一個地方的文化與習俗,這類報道對于強化地方文化特色品牌相當有幫助。

三、新聞媒體與地方政府加強傳播互動策略

當下,新聞媒體進入了“融合”轉型發展的變革時代,對地方文化特色的傳播仍是不少區域類新聞媒體的首要任務。有人說,區域媒體自身就是當地文化符號的代表,東方衛視的時尚特色源于“海派文化”,浙江衛視立足于“錢塘文化”,湖南衛視的娛樂特色源于“湖湘文化”,華西都市報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成都的休閑文化。過去,地方新聞媒體對地方文化特色的傳播往往局限于完成任務式的被動報道與淺層次的信息傳播。要變被動為主動,挖掘信息的深度,制作出含金量高的節目與版面,媒體必須重視事前系統策劃。在融合發展的新媒體時代,媒體還必須摒棄用單一手段傳播地方文化特色的方式,在傳播手段上積極創新,適時利用文化“智庫”資源,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2017年元旦,重慶兩江新區民國影視城開街前幾個月,重慶晨報全媒體中心就開展了積極的策劃與專家訪談等前期準備,并就全媒體傳播的風格、方式、進度等具體內容反復與管理部門、建設方協調溝通,形成了厚達數百頁的操作手冊,細化到入場幾十名記者的現場分工、采訪細節與點位。開街前一個月,除了重慶晨報的文字記者、攝影記者,還有上游新聞一個專門的攝像團隊制作開街宣傳短片和VR,另有作家采風團隊等強大陣容入駐。上游新聞與重慶晨報對民國元素的深挖和全媒體傳播,引發了游客強烈的懷舊情結。開街第一天,游客達到10多萬人次,遠超預期。媒體通過對民國影視城內系列“老重慶”建筑與文化的深度報道,以及對民國元素與“老重慶”民俗文化進行的全景式重現,使傳播效果相當顯著。地方政府與新聞媒體的互動,還可以通過戰略合作的形式,提前引入新聞媒體參與事前策劃。地方特色文化是一個地區的文化品牌,在傳播中應遵循系統性原則,追求長遠的品牌效應。特別是一些需要較長時間傳播的文化特色品牌,可提前將其交給媒體進行運作。比如進行宣傳語的征集與評選,在評選過程中,文化專家的點評就自然而然地融入新聞報道,這是一種廣泛運用的策略。新聞媒體不僅具備傳播功能,還有“智庫”作用。華西都市報與雅安碧峰峽的合作與互動,直接打響了“碧峰峽”這一品牌。最近兩年,南方一些媒體集團“智庫”收入大增,體現了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需求。

篇10

瑞狐形象的出現與興起

氏族圖騰中的瑞狐形象。狐是精怪種群中的佼佼者,是“中國文化的獨創”。①按照初民“萬物有靈”的觀點,每一自然事物都有一靈怪為其主宰。狐是初民自然崇拜對象之一?!妒酚?五帝本紀》載:黃帝“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這六種動物就是六個氏族的圖騰,其中的貔,據《爾雅》解釋,為“白狐”。②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記載:“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征也。’涂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成家成室,我造彼昌?!硪蛉⑼可?謂之女嬌。”③狐是涂山氏的圖騰?!敖椊棸缀钡某霈F,被認為是子孫繁息、家族和邦國繁榮昌盛的象征。先秦時期有很多帶有“狐”字的姓氏和地名。姓氏有狐突、狐偃、狐功、狐不諧等,地名有狐人、狐壤、狐父、令狐等。從文化人類學來說,這都是狐圖騰崇拜的遺存。作為圖騰被崇拜的狐,逐漸被賦予了“神圣、莊嚴、高貴”的意味。

古典文獻記載中的瑞狐形象。關于狐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左右的《易經》,且往往與祥瑞征兆緊密相聯?!兑捉洝贰敖狻必载赞o載:“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边@應是最早的獵狐記事,作為卜封吉兆被記載下來?!吨芤?未濟》記載:“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其“彖”大意曰:雖在險中,但剛柔相濟而適中,故終能亨通。故為吉卦。④

上古時期,狐是仁德的代表?!抖Y記?檀弓》載:“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碧拼追f達作疏曰:“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處。雖狼狽而死,意猶向此丘,是有仁恩之心也。”意說:狐將死,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表達了不忘故鄉的情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將狐歸納為三種品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則丘首?!焙绕涫蔷盼舶缀?顏色中和、頭小尾蓬多子、死則面故鄉,符合儒家崇尚中和美、孝、仁義、不忘本等道德標準。

瑞狐形象的分化與保留

秦漢之際瑞狐形象的分化。在先秦人的心目中,狐是帶來好運的吉獸。這種意識是遠古狐圖騰的延續。《史記?陳涉世家》中有“夜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用狐的鳴叫代表上天傳達神諭。漢代以后,這種觀念發生重大變化:九尾白狐由吉獸升格為象征君德國運的瑞應之獸;自然狐由吉獸下墜為“鬼所乘之”的妖獸。前者定位于符命文化系統,后者定位于民俗宗教系統。二者所傳達、承載的文化意義完全不同,涇渭分明。⑤

古人認為,如果天下太平,社會興盛,政治清明,則會出現白狐、九尾狐。九尾白狐成為祥瑞征兆的主角,普通狐則不具備這種能力。漢緯書《通帝驗》云:“白狐,祥瑞獸也?!睗h緯書《潛潭巴》云:“白狐至,國民利?!薄端螘?符瑞志》說:“白狐,王者仁智則至?!卑缀某霈F,預示著賢君出世,盛世到來,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度饝獔D》說:“王者不傾于色,則九尾狐至?!本盼舶缀⒎莻€人吉兆的顯示物,其呈祥作瑞是對帝王或國家命運而言。在這一意義上說,祥瑞的出現無疑是上天對君王賢德、政治清明的肯定和褒獎。

兩漢時期畫在墓葬中的石壁、棺槨及地表碑、坊、石室上的畫像,現代學者稱之為漢畫像。在漢畫像藝術作品創作中,狐的形象也是祥瑞的表現方式,狐又有單尾和九尾之分,常作為西王母身邊的侍者,如四川博物館東漢畫像磚上就有西王母、三足烏、蟾蜍、玉兔及九尾狐共處之像;桑村鄉大郭村出土的兩幅有狐的畫像,則把狐神化,成為腳踏祥云的使者;嘉祥洪山畫像石上,九尾狐身佩寶劍,供西王母傳喚,充當天地的中介和使者,九尾狐在此也具有神格的意義。⑥

唐宋以后瑞狐形象的保留。唐宋以后,因種種原因狐逐漸被妖化,但朝野民間對狐崇拜的現象仍然留存,仍然把狐看做祥瑞之物。唐代《藝文類聚》引《魏帝略》曰:“文帝欲受禪,郡國奏九尾狐見于譙陳?!碑敃r人們把狐當做通天的神物,它的出現是改朝換代的先兆遺跡,具有神靈的色彩。

宋代《太平廣記》記載:“周文王”條記載:“周文王拘里,散宜生詣涂山得青狐以獻紂,乃免西伯之難?!薄袄钷瘛睏l記載:“唐丞相李揆,干元初為中書舍人,嘗一日退朝歸,見一白狐在庭中”,有客人向他解釋“此祥符也”,第二天“果選禮部侍郎”。這都可看做狐圖騰原始信仰的遺留和轉化,狐的祥瑞意象在歷史進程中長期存在。因“狐”與“?!敝C音,相應地,在民間狐形象經常作為寓意福祿吉祥的紋飾。

古齊地域中的瑞狐文化資源

古代齊國,狐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九尾狐傳說最早見于《山海經》。所謂九尾狐,實際是指由九個氏族組成的狐圖騰集團?!渡胶=洝啡翁岬骄盼埠?有關記載都提到青丘,或稱青丘之山、青丘之國,指的是同一地域,即原始時期東夷人居住的地方,后來都屬于齊國的統治范圍?!赌仙浇洝酚涊d:“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薄逗M鈻|經》記載:“青丘國……其狐四足九尾?!薄洞蠡臇|經》記載:“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睍x代郭璞注云:“太平則出而為瑞也?!辈⒂小顿潯吩?“青丘奇獸,九尾之狐。有道祥見,出則銜書。作瑞于周,以標靈符?!笨梢娋盼埠鍪翘较槿鸬木跋蟆?/p>

春秋時期,《詩經?齊風?南山》對“狐”也有所記載:“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友蕩,齊子由歸……”對其解說,學術界大致有刺襄公說和意中人他嫁說。實際上狐不僅是男性配偶的象征,還是國君或貴族的象征。清代學者袁枚認為:綏綏,形容轉來轉去,追求配偶的樣子。雄狐綏綏是以雄狐在路上走來走去、追求配偶來興起婚姻,兼有男性配偶和國君的雙重內涵。

清初,淄博籍志怪小說家蒲松齡著《聊齋志異》,把狐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影響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峰?!读凝S志異》俗稱《鬼狐傳》,在近500篇作品中,與狐有關的就有86篇。在這些狐故事當中,寫得最多也最動人的當屬那些“多具人情,和易可親”的狐女,她們大多個性鮮明,人情味十足,給人以特殊的美感。這與此前和同時代有關作品中那些欲魅人的狐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瑞狐形象與地域文化產業發展

從我國古代傳播活動中,狐是作為一種瑞獸出現的。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更將“狐文化”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廣泛傳播。為了響應山東省委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重大戰略部署,實現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⑦,淄博市政府致力于狐文化資源的傳承、開發和利用,積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發揚,將本地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與新經濟發展相結合,探索出地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2002年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舉辦,名叫“陶陶”的小狐貍形象成為吉祥物。2003年以后的淄博歷屆陶博會,也都以名為“迎迎”的小狐貍形象作為吉祥物。這些吉祥物皆以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狐為原型,用擬人手法,經過抽象的變化、夸張、提煉,成為人們喜愛的形象。2009年淄博市第十五屆運動會的吉祥物“贏贏”,也是借助蒲松齡先生筆下的美狐設計而成的。2009年12月31日,切合瑞狐形象的省運吉祥物“伶伶、俐俐”,體現了淄博的地方特色,展示了淄博的文化內涵。2010年9月19日,山東省第22屆運動會在淄博舉辦,把人們關注的視野集中到狐文化的演變和影響上,將會給瑞狐文化的發展營造新的環境和契機。

吉祥物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產品設計,它所依據的是市場定位和受眾人群的消費需求。吉祥物的設計應該時尚,不僅能反映時代、反映生活,還有引領生活的作用,一定要站在生活潮流的前沿。“瑞狐”吉祥物的選定,正是基于“盛世瑞狐”的核心理念,突出了“彰顯齊魯文化,突出淄博特色”的要求,充分體現了淄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成為省運賽會精神的象征和延伸。省運吉祥物的面世,印證了地方政府利用地域文化資源發展本地經濟的決心。會議主辦方淄博市政府,利用舉辦省運會的大好時機,弘揚本地傳統狐文化資源,也成為地域文化走向世界的典型范例。

注 釋:

①李劍國:《中國狐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②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③趙曄:《吳越春秋》,岳麓書社,2006年版。

④汪玢玲、鬼狐風情:《〈聊齋志異〉與民俗文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韋鳳娟:《另類的“修煉”――六朝狐精故事與魏晉神仙道教》,《文選遺產》,2006(1)。

⑥山民:《狐貍信仰之謎》,學苑出版社,1994年版。

篇11

歷史文化資源

電視文藝節目素有廣播電視節目的半壁江山之稱。從廣播電視誕生之日起文藝節目便一直是廣播電視宣傳的主要內容,很多電視臺都是從文藝節目和新聞節目的播出開始,逐漸增加服務性,教育性節目,構成一個完整的節目系統。我國西部地區疆域遼闊,人口稀少,是我國經濟欠發達、需要加強開發的地區。全國尚未實現溫飽的貧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該地區,它也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西部地區的自然資源、旅游資源特別豐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有著廣闊的的電視文藝創作資源,絲綢之路人文薈萃,獨特的地理環境,多樣的民風民俗,各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都是電視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佛隴深寺的暮鼓晨鐘。皚皚雪山的神秘傳說,美麗天池的動人故事,都將隨著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帶來的機遇,擺脫遠在深閨無人識的尷尬境地,走上亮麗光鮮的熒屏,與大千世界緊密溝通。

發揮西部獨特的地域文化優勢

篇12

美國國際政治學者約瑟夫?奈認為,相對于政治經濟的“硬力量”來說,文化是一種“軟力量”,但是它的經濟社會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卻是持續不斷的。[1]隨著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文化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傳播的研究作為促進文化變革與創新的重要機制,理應成為焦點中的焦點。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載體的西安曲江文化旅游產業,經歷十年的探索,在取得輝煌戰績的同時,亦飽受爭議。愈有爭議,愈應討論,因此,總結這個發展模式對于文化傳播的啟示與警示,具有現實價值與長遠意義。

二、文化傳播的現實意義

文化傳播是人類特有的各種文化要素的傳遞擴散和遷移繼傳現象,是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化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流變、共享、互動和重組,是人類生存符號化與社會化的過程,是傳播者編碼和解碼的互動闡釋的過程,是主體間進行文化交往的創造性精神活動。[2]當前強調文化傳播,至少具有以下的現實意義:

1、“文化帝國主義”的威脅

“文化帝國主義”指的是來自發達國家、包含著與支配者利益相關的文化價值或觀點的商品、時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發展中國家市場,創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費形態,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國(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戰,受支配程度越來越高的狀況。[3]

舉美國為例,二戰后至今,文化傳播在美國對外擴張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雄厚國力為后盾,通過技術化、多媒體化、強勢化的傳播方式,美國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具文化影響力的國家,對他國的文化滲透與思想控制已深植后者的文化土壤之中,嚴重影響著他國的文化自主與自信,并波及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站在我國立場,在經濟迅猛發展的良好勢頭下,把握自身的文化命脈和意識形態不被侵蝕,對我國的國際文化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中國”的擴張

面對后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采取有條不紊與有的放矢的政策措施,卻被西方(主要是美國)視為強勁威脅,因之,冷戰時期的“中國”再次被西方媒體翻出。所謂的“中國”,即美國所提的“紅色威脅”,認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有可能在東南亞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從而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筆者認為,近來的中日爭執、中菲黃巖島爭執等,均可被視為亞洲鄰國在美國的暗中支持下,對“中國”的造勢行為。

面對詆毀,我國的當務之急,除卻科教興國,首要的是利用文化傳播消除他國的偏見,重建和諧的國際關系,孔子學院在各國的落成,即是中國加強對外文化傳播的積極表現。

三、曲江的旅游文化傳播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活動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現象和文化關系的總和。[4]旅游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文化相伴相生,旅游活動在本質上可以歸結為一種精神文化活動,當旅游者將外來文化攜帶并傳播到目的地時,必將對當地的傳統生活方式和觀念造成一定沖擊,從而影響到它的生活形態、社會構造等方面,由此又帶來環境的變化和人的變化;[5]相應地,旅游地的本土文化、區域文化也借由旅游者,得到傳播和推廣。

曲江的發展,以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為核心、以旅游景區開發為突破、以城市運營為手段,這被總結為“文化+旅游+城市”模式。[6]筆者認為,它是將文化作為旅游傳播基礎、將旅游作為文化傳播手段的文化旅游產業,它的發展不僅涉及文化的生產與消費、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傳播,亦涵蓋經濟、政治、社會、國際交流等領域。若單就傳播學范疇論,這種旅游文化傳播實際上承擔著社會遺產傳承的功能。

四、曲江發展模式對文化傳播的啟示

曲江模式能夠被總結為一種模式,必有其優點、亮點和創新點,這其中必能窺探一些對中華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具有示范意義的啟示:

1、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珠聯璧合”

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是兩個相對應的概念,二者的區別是目前學界對此研究的主要關注點。二者的區分可以簡單概括為:文化產業是面向市場,進行商業經營,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文化;文化事業則指面向社會,不進行商業經營,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而以為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為目的的文化。概觀之,盈利性與公益性的矛盾似乎造成二者難以協調的局面,慎思之,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其實難以截然分開,多數情況下是相互交叉滲透的,共同負有審美、教化、啟悟與激勵的責任,[7]找到二者協調、促進、配合、補充的節點方為長久之計。

篇13

中醫典籍的日譯屬于翻譯范疇,因此,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素問》的漢日翻譯與中醫文化的傳播也具有密切關系。

二、《素問》日譯現狀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于種種原因,中醫翻譯并未引起各方足夠的重視和關注。20世紀上半葉,中醫事業才得到國外學者的熱切關注,中醫藥古籍翻譯以《黃帝內經》為主要研究對象,進入全方位多層次的研究階段,由國內外學者參與的《黃帝內經》英譯本達12種之多。與中醫英譯取得斐然成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甚至沒有學者對《黃帝內經》的日譯進行研究。筆者以“黃帝內經翻譯”為關鍵詞在中國擁有最大藏書量的中國國家圖書館進行網上檢索,共得出約100條檢索結果,遺憾的是這100條檢索結果全部為英譯的相關文獻,并無日譯的相關文獻,基于《黃帝內經》日譯本研究的文獻也是一片空白。作為我國小語種中最大的語種――日語,擁有除英語外最大的外語學習人數,國內卻沒有人對負載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典籍做出過相關日譯研究,因此,以《素問》為代表的中醫典籍漢日翻譯研究迫在眉睫,需要廣大的日語工作者和學習者共同關注和努力。

為研究日本國內的中醫典籍日譯情況,筆者通過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以“黃帝內經”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885條相關檢索結果,與《素問》相關的檢索結果是419條,其中僅2000年~2016年就有22條相關檢索結果,從中可以看出,目前,中醫典籍的日譯得到日本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中醫典籍的日譯主要是在日本進行的。筆者從中選取由專攻中國思想史和科學史的日本文學博士石田秀g(以下簡稱“石田”)監譯的《黃帝內U素》和具有醫學背景的小曾戶丈夫(以下簡稱“小曾戶”)編著的《素新》兩個日譯版本作為例證,分析其取材出處。

三、文化傳播視角下《素問》日譯實例分析

修辭手法的使用在中醫語言中十分普遍。湯思敏就曾指出隱喻是中醫語言非常普遍的現象,中醫語言的病因、病癥、用藥等術語中存在許多隱喻[3]。李照國也針對中醫語言特性,分別從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對比、比擬等十個方面進行過詳細研究,并以大量實例進行分析比較,內容翔實[4]。

此外,中醫典籍一般涉及中國傳統哲學、心理學、地理學等方面內容,文化色彩濃厚。如果中醫文化得不到日本文化的認同,那么日本社會與民眾就難以接受中醫理念,因此,在日譯中必須對其醫學價值和人文色彩給予同等程度的重視[5]。這就要求我們在日譯時不僅對語言進行轉換,還要把中醫蘊涵的中國文化內涵表達出來。《素問》中的人文文化因素就成為日譯的重點與難點之一。下面筆者從語言修辭和文化補償兩個方面分別選取譯例,就石田譯本和小曾戶譯本對中醫文化知識的詮釋進行具體分析。

(1)重視修辭手法,傳遞文化內涵 。醫古文中有些中醫術語獨具特色,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而且經常使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在日語中難以找到對應詞,則會對翻譯造成一定的影響。

例1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靈蘭秘典論篇》)

石田譯:心は君主に例えられ、精神?意R?思惟活嬰勝嗓稀みんなこれから出るのです。

小曾戶譯:心は、君主の官でありまして、君主に匹長工Cvでございますから、人gの生命を\嬰工刖神活嬰胃本を受け持つ所であります。

其意為“心就像是君王一樣的器官,神明源于心臟” ?,F代常說的“器官”一詞即來源于此句中的“官”,其本指心、肺、肝等臟器十二官,其中心為君主之官,相當于封建社會權力至高無上的皇上。這一句是運用隱喻修辭的典型,把心臟比喻成國王,寓意其強大和統領性,使語義更加形象化、具w化[6]。石田在翻譯時直接把隱喻變明喻,并以“例えられ”來表示。小曾戶對隱喻的翻譯則比較抽象化,以“君主に匹長工Cv”即“相當于君主地位的一個存在”來表達“心”的重要作用,雖然沒有明確把隱喻翻譯出來,但意思表達尚可,只從忠于原文這一點來說,石田的翻譯更接近原文所表達的意思。

例2 :陽化氣,陰成形。(《陰陽應象大論篇》)

石田譯:は浠k生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は形體を形作ることができる。

小曾戶譯:は物の荬Pきとなり、は物の姿を形作る。

陽化生力量,陰構成形體,這是一個對偶句,由于對偶是漢語有的修辭手法,日語中沒有與之完全相對應的修辭手法,因此在日譯對偶句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必要時可以舍棄漢語的對偶形式。石田和小曾戶的日譯可以說都體現了這一點。

(2)適度文化補償,促進文化傳播。中醫源于東方文明,對于很少接觸中醫的日語讀者而言,中醫本身就是新事物,日語讀者頭腦中沒有相應的文化圖式儲存,且中醫語言本身比較含蓄,具有抽象性與模糊性、文學性與人文性的特點,翻譯過程中容易出現文化缺省現象,使日語讀者更難以理解[7]。如果單純進行音譯或直譯,不僅難以準確表達中醫語言的獨特含義,還會導致誤解。因此中醫翻譯不僅僅是語言層面的翻譯,更重要的是對文化內涵的翻譯。

例3: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金匱真言論篇》)

石田譯:自然界の鶯頦摔稀八Lの常があり、人體のU}には、五Lの病浹あるとは、どういうことであろうか。

小曾戶譯: 天に八Lがあり、Uに五Lがある、ということをいているが、どんなことかな。

日語國語辭典《大辭泉》對“天”的解釋是:①地上を覆って高く冥るo限の空g。即漢語中說的“天空”的意思。②天地?萬物の支配者。また、天地?萬物を支配する理法。相當于漢語中常說的“天理”“天道”。對比石田和小曾戶的翻譯,石田對“天”加以推敲,將其譯為“自然界の鶯頡保而小曾戶直接譯為“天”。很顯然,石田對其進行了文化補充,更易于日語讀者消化;小曾戶的翻譯則稍顯生硬,令讀者難以理解。同樣,石田對“八風”“經”“五風”都進行了適度的文化補償,易于日語讀者接受的同時也傳播了中醫文化。

例4 :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六節藏象論篇》)

石田譯:天體の\行は、六の甲子の日で一年となり、人と地は、九州と九竅が基勝趣勝輟これに配當すると、人にもまた三百六十五があって、天地に相い轆袱皮い搿

小曾戶譯:天は、六六のを以て一年をなし、地は九九の會を以てなっている。算してみると、人にも三百六十五の穴があって、天地の數に轆袱皮い搿

中醫典籍的一個語言特點就是高度凝練,中醫理論的抽象性和中醫語言的高度概括性是相符的,正因如此,中醫典籍讓人覺得晦澀深奧,在進行日譯時更要研究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傲痹谶@里指古代以天干配地支計日,六十日稱為一個甲子,“六六”即指六個甲子。“九九”,在地指九野、九州,在人指九竅、九臟等?!肮潯敝鸽蜓?,是人體氣血交會出入的地方。天體的運行以六個甲子日為一年,人與地以九竅、九州為準度,與之配合,而人又有365節,相應于天地,正所謂天、地、人相配合??梢钥闯觯@一句是在描述中醫“天人相應”的主張。在翻譯“六六”“九九”“三百六十五”這些富含中國文化內涵的數字時,石田對其進行了延伸補充,中國文化得以體現;但是稍顯遺憾的是,石田沒有對中國的“甲子”進行文化補充。筆者認為,譯者在其翻譯“六の甲子”后加入“(中國の喚y的日法)”比較好,這樣就對文句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全部進行了文化補償。反觀小曾戶的日譯,原封不動地直接沿用這幾個數字,顯得機械生硬,會使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日語讀者產生理解上的困難。

兩個日譯本中,具有醫學背景的小曾戶更多地重視醫學知識的翻譯,突出了《素問》的醫學價值;而專攻中國思想史、科學史的石田則更傾向于文化方面的傳播,兩者各有千秋。但石田的譯本對中醫理論及文化的翻譯更形象具體,理解起來比較方便。

中醫雖然是一門科學,但卻帶有濃厚的文化特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不單純是語言的轉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傳播。中醫典籍的翻譯是將中醫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重要紐帶。翻譯中醫典籍時,需要重視源語中富含文化意義的修辭手段的使用,并充分進行文化補充,將中醫的文化內涵完整真實地表達出來,為中醫文化韃ゴ叢熗己玫幕肪場

參考文獻:

[1]麻爭旗.翻譯與跨文化傳播[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6):52-56.

[2]羅選民.文化傳播與翻譯研究[J].中國外語,2008,5(4):91-94.

[3]湯思敏.關聯翻譯理論指導下的中醫隱喻翻譯[J].嘉應學院學報,2010,28(3):76-78.

[4]王雨艷,張 斌.中醫藥文化翻譯十年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2):467-469.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