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論
從1665年及時份公認記錄個人、團體或機構研究創新成果的學術性期刊創刊以來,學術性期刊即同時扮演知識創新的里程碑、研究發展的競技場、學術生命的成績單等重要的角色,因此受到學術界的高度注目與參與。世界范圍內來看,期刊由學校、學會機構自行發行,又有專業出版商的出現;隨著知識論題的不斷衍生、擴增,學術期刊的種類、數量與價格亦不斷增加,已然成為信息爆炸的象征與指標,據估計至2015 年止全球已有150 萬以上的期刊發行。
在以教育、研究及學習等活動為主的大學校園中,其成員肩負知識傳授、新知研發的任務,而期刊資料因具有審查嚴謹、題材豐富、內容新穎、傳播快速、持續出版等特性,成為該學術研究者進行相關工作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中自然與應用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因相繼進行理論與技術的創新競爭,所研究相關信息傳播與交流的速度較快,因此對于學術性期刊的依賴程度比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為高。雖然學術性期刊的發行機構或出版商特別針對個別使用者給予優惠措施(如較高折扣、會員版),但學術研究者(指個人)通常難以獨自負擔研究所需期刊的龐大訂購費用,必須依靠圖書館的館藏,因此,圖書館將期刊館藏的提供視為最主要的服務項目之一,并投入相當多的人力進行訂購、編目等相關處理作業,且經常占大學圖書館采購經費的半數以上。
二、文獻綜述
(一)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相關論述
就“和諧社會”的實踐與途徑方法也有許多不同方向,如王朝明(2006)以社會經濟角色論建構和諧社會與政府轉型,認為因我國市場化經濟體系改革,經濟成長進步,但是社會政策改革卻滯后造成許多不和諧的社會狀態,必須解決這種現象,才能達成和諧的社會,因此認為政府應該要針對以下幾點進行轉型與改革:
1.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到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2.從全能政府轉向有限政府的轉變。
3.從單邊的權力政府朝向多邊為民、社會負責的政府轉變。
4.從為己謀利的政府朝向為公共利益的政府的轉變。
和諧社會需要通過不斷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即通過協調機制、溝通各方面關系,減少、消除不必要的沖突和能量耗損,建立和諧、分工相互促進的聯系,達成和諧社會的目標,其實現的機制就是“協調”,尤其是政府的作為“行政協調”,因為社會治理的核心是政府治理,政府是最主要決策與規劃者,所以建構和諧社會主要任務就必須由政府落實。
陳永元(2006)則認為公平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較大的障礙,尤其是城鄉二元體制的不公平、分配制度的不公平、教育制度的不公平、公共衛生制度不公平等是社會不公平的主要表現,也是影響社會和諧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指出其中因果關系,與案例。任建強(2008)也根據許多數據與文獻指出建構和諧社會的要點在于完善財富分配,而政府占有重要地位與責任,政府政策占有重要決定因素。姜明安(2007)認為中國正面臨轉型時期,各種利益沖突無法避免,且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國家不能用強權壓制利益沖突,也不應采用階級斗爭、專政等壓迫、不人道手段制造秩序,如此社會成本太大,唯法治化的“博奕機制”較為公平,也是建構和諧社會的前提。它是透過法制創設的公開公正公平環境中進行有序的競爭,法治化的博奕規則是參加博奕的各方(或通過他們的代表)共同參與制定的。也有人指出建構和諧社會必須從文化精神層面。認為道德建設是構成和諧社會的精神力量。道德一產生就是一種善惡標準,由教育和言論方式,影響人們心理和意識,影響人們的善惡觀念、情感,集中形成人的信念(趙志,2006)。一個社會是否和諧,定義在于社會軟性機制的良性運轉和社會神經系統各部份的協調運作,這就是廣義的文化和諧(周進,2008)。文化和諧與社會和諧具有不可分割性,兩者處于統一的有機體之中,和諧社會相當于一個有機體的體質結構(硬件),和諧文化相當于和諧社會的精神、神經和各生命系統(軟件)的一體化。
由政府職能的轉變與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的發揚,是建構和諧社會的一大方向,不過這部分通常過于空泛,如要徹底落實是需要長期的教育與政治的發展,因此我們還可從其他角度切入以不同的觀點找尋建構和諧社會所需的條件或途徑,以配合長期教育、道德深化于生活之中。
(二)文化傳播理論
創 新 ( i n n o v a t i o n ) 是 指 任 何 被 認 為 是“嶄新的”產品、服務與想法。創新決策過程(innovation-decision process)是個人或其他決策單位,從及時次獲知新事物,迄至對新事物態度的形成,迄至決定采納或拒絕,迄至新觀念的施行,以及迄至對這項決定的確認所經過的心路歷程(Rogers,1995)。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