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要得以發展,我認為從宏觀上講有賴于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求??v觀我國出版業的幾個高潮期,無不都是在經濟發展高潮之后產生的,或者說是一種處在經濟發展稍后的同步效應。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工農業蒸蒸日上,解放初期的出版業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1958年,我國經濟雖呈泡沫性增長,但也刺激了報刊圖書出版業的發展;時代,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受到了極大的摧殘,文化出版業也順應歷史潮流處于低潮。從1985年到目前,我國的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巨大發展,經濟的發展又促進了人們對文化的渴望,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們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之后,必然要對精神文化生活有所需求。隨之而來的是報刊出版業的繁榮期。據了解,全國的期刊已從解放初期的五六百種發展到目前近七千種。
期刊要求得發展,從宏觀上來說,要賴以經濟的發展,從微觀上來說,應解決好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應大幅度提高編輯待遇。要辦好一本雜志,編輯的水平高低,編輯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一本雜志的水平高低。從對雜志的影響來說,作者的影響是局部的,而編輯的影響則是整體的。編輯要編好一本雜志,他的知識結構必須是個“雜家” ,他對一本雜志從選題到文章的組成都要有整體的構思,他是一本期刊的設計師,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編輯的勞動是一種高知識含量的復雜勞動,而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觀點,知識含量越高的復雜勞動,所給予勞動者的報酬應該越高。
二是應該大力提高作者稿酬。這是期刊發展的第二位因素。稿酬標準實際上是對作者創作勞動的一種價值尺度。現在上海期刊的稿酬普遍較低,盡管許多雜志多次提高稿酬,但與南方雜志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上海期刊的稿酬每千字100至150元算高的,南方雜志的千字稿酬標準達500元的已有多家。《知音》雜志目前已向作者喊出了千字千元的稿酬價格。試問,一個作者寫了一篇好稿,他會向稿酬低的雜志投稿嗎?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我刊近年來從一家發行量只有10余萬的雜志發展到發行量達25萬的華東地區期刊,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幅度提高了作者稿酬。我刊目前一般性稿件的千字稿酬已達150元,好稿的稿酬標準已達千字500元。雖然我刊是一家公安行業性刊物,但由于我們采取了高稿酬,許多作家、名人都愿意向我刊投稿。作為一家雜志能夠從眾多的好稿中選優稿,雜志不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嗎?一家雜志不缺好稿,雜志質量不就上去了?刊物不就受到讀者歡迎,向前發展了嗎?稿酬提高,對于雜志成本支出雖然說增加了,但雜志發行量提高后,這種支出還是微乎其微的。要求得期刊的發展,我們應敢于向生產力投資,敢于向知識和人才投資。
三是應該按辦刊規律辦事,辦刊的體制要靈活。上海的期刊目前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專業出版部門辦的雜志,例如文藝出版社辦的《故事會》 ,人民出版社辦的《青年一代》;第二種是群眾團體辦的刊物,例如婦聯辦的《現代家庭》 ,團市委辦的《青年社交》 ,群眾藝術館辦的《上海故事》;第三種是行業性刊物,如工商局辦的《上海工商》 ,司法局辦的《上海法苑》等。
依筆者不成熟的意見認為:及時種模式,因為是專業部門辦的期刊,相對來說能按辦刊規律辦刊,辦的刊物質量也是上乘的,缺點是辦刊機制有待靈活,辦刊人員的積極性還有待調動。
第二種模式,我認為是一種比較適合辦刊的靈活模式。根據讀者反映,這些期刊質量好,內容生動活潑,辦刊人員的積極性也能得以充分發揮。
第三種模式,由于此種模式下的辦刊要接受行政和出版部門兩條線的領導,因此往往會產生行政力量的干預和專業辦刊的矛盾,因而形成所辦刊物難以為讀者喜聞樂見的局面。
要使期刊得以蓬勃發展,我認為在體制上和機制上要對不利于辦刊的模式進行改革;各種辦刊模式要互相取長補短;辦刊人員要對事實、對法律、對上級的宣傳口徑負責,體制上要像“政企分開”那樣,實行經過專業培訓的人來辦刊的機制。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