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多國外知名出版商不斷在知識服務方向進行卓有建樹的探索和創新時,國內科技期刊界的進步卻乏善可陳?,F今,國內科技期刊社存在的最突出問題莫過于生產規模上的“小、散、弱”,難以聚攏一定規模的品質期刊、品質資源并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財政支持。整體而言,科技期刊的知識服務能力十分薄弱,大多科研成果未能通過有效途徑直接服務于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數據倉儲、語義挖掘、決策支持等高一級的知識服務更無從談起。此外,相關行業技術標準還有待完善,數字出版人才相對稀缺,整個行業升級轉型幾乎要從頭開始。
盡 管 整 體 投 入 有 限,但 中 國 科 技 期 刊 對 知識服務探索的腳步卻從未停止。調查報告顯示,2015 年中國科協主辦的 1 081 種科技期刊中有 915種建設了自身網站,占到總數的 84.6%,其中 59 種可提供全文閱讀[11];此外,已有部分期刊意識到結構化數據在知識服務中的重要性,在原有 PDF 閱讀的基礎上增加了 HTML 表現形式。個別期刊還啟用了增強型的 HTML 以提供更多服務,如圖集PPT、參考文獻自由排序、知識互鏈、文獻擴展等??缑襟w的出版模式亦在部分期刊得到應用,讀者可通過“刊網互動”方式獲得電子論文、多媒體資源和其他超越紙刊內容的資源。
近年來,中國科技期刊界已認識到通過與國外知名科技出版商合作實現借船出海只是權宜之計。想在國際競爭中謀求一席之地,科技期刊必須痛下決心改變當下小作坊式的運營模式,走規?;l展道路,建立集約化出版模式,傾力打造可與國際科技出版巨頭相抗衡的“航空母艦”。現今,政府、學協會、期刊社已形成共識,在各種場合不斷強調刊群建設的重要性,指出科技界要增強培育一批實力強大的骨干科技期刊出版集團的緊迫性。
筆者曾指出中國科技期刊的編輯在生產模式、專業化分工、服務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工業化時代對于科技期刊的要求。我們希望實現各編輯部與出版社進行分離,進而實現編輯與出版分離,同時在出版社承攬現在編輯部需要處理的其他非學術性事務;讓專業編輯從瑣碎的非知識增值性工作中解脫出來,進一步贏得知識創作的較大空間,重拾“內容為王”的口號。為滿足上述的構想,筆者認為生產模式的改造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集約化生產平臺的架設將是實現科技期刊“抱團取暖”、“做大做強”夢想的物質基礎。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