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科技期刊在知識服務中的作用與意義

一、結構化數據在知識服務中的作用

作為知識服務的基石,結構化數據為知識庫的建設、語義出版的支持和信息聚合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縱覽國際科技出版商 20 多年的發展之路,可以說它也是結構化數據從構想、實踐到成熟的一段歷程。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國外出版商開始嘗試應用 SGML/XML 對文檔進行描述,以便實現內容的存儲和交換,2000 年初以美國醫學圖書館(NLM)為核心的工作組開始研制科技期刊的數據存儲標準并制定了及時個被廣泛接受的全文數據標準 NLM DTD 1.0。此后該標準不斷迭代升級,隨著應用范圍的擴大和影響力的延伸,現已成為國際科技出版領域公認的數據標準,被科技出版商、大型圖書館和知識存儲機構所認可[13]。2012 年,該標準升格成為美國的國標 NISO  JATS,美國也成為及時個將科技論文的存儲和交換標簽集作為國標的國家。NLM DTD 標準的構建為PMC 數據庫的數據收集解決了出版商之間數據的差異化問題。作為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全文 OA數據存儲,PMC 已經成為全球醫學生物科研人員文獻訪問和新知發掘的寶庫。

中國學者對于結構化數據(XML)的研究始于21 世紀初,但真正將其應用在科技期刊的傳播活動還是近些年的事情。結構化數據之所以能成為知識服務的基礎性元件,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結構化數據的目標是實現內容與樣式的分離,XML只描述論文的內容,而非其表現的樣式。其次,結構化數據的層級結構和語義描記性能更適合對論文實體結構的解析,NISO JATS定義了271 個元素和 136 個屬性,可進行語義描記的實體超過550個。換言之,用該標準進行標引的文檔,最多可定義550多個知識點/信息點,較大限度地保持了知識內容以及知識鏈接擴展的潛力,它也因此成為知識服務的基礎性數據格式[14]。再次,結構化數據另一個優勢是其“穿透力”,它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統和網絡系統間進行傳輸,實現了在不同出版商、圖書館和倉儲機構間數據的傳輸和交換。,結構化數據實現了“一次制作、多元”的功能,出版商可通過該文檔進一步轉換成為PDF、HTML、e Pub 等多種格式的數據,也可以實現在 PC端、手機端、移動應用的不同形式的表現。

二、集約化生產出版平臺對于知識服務的意義

從上述科技期刊集約化生產平臺的改造來看,其對知識服務的意義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及時,集約化生產出版平臺是科技期刊做強做大的基礎性服務平臺之一,通過流程改造,可將分散的內容資源匯聚,通過譬如專業 / 專科集群的模式,打造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性知識文庫。

第二,結構化文檔成為集約化生成平臺的基礎性數據格式,使得知識服務系統可隨時隨地獲取具有高度知識標引的原生數據,該過程不單是服務于完成傳統出版流程,也完成了對內容的細?;R標引過程。

第三,集約化生產出版平臺提供了智能化工具,使得內容組織工作與排版生產工作得以分離,讓學術編輯無需過多關注內容的生產流程,工作重心回歸到品質內容的發現與遴選上。在工業化模式下編輯解放了勞動力,專業價值受到更多的尊重,有可能培養出編輯的產品意識,更多地參與到知識服務的策劃和創作中來。

第四,高效能的智能化工具讓排版成為過去,極大地釋放了編輯部的勞動力。通過上述的生產出版平臺,編輯部可以隨時將定版的文檔上傳至平臺,通過平臺上架設的工具流水式作業,快速獲取校樣文檔,加快了知識上線的速度。

第五,集約化生產平臺連同前后的采編和知識發現系統,支持分布式的工作,使得稿件從投稿開始就在為后續的知識服務提供協作的空間。作者在采編環節即參與到文獻的知識標引工作,再通過學術編輯的提升,技術編輯的加工,以及輔助的自動化知識標引和知識發現系統可以大大提升文章的知識附加值。

總之,集約化生產平臺讓出版流程變得更加可控,社會分工更加明確,協同作業成為可能。這種全新的出版生產平臺從根本上變革了中國科技期刊現有的出版生產模式,必將成為中國科技期刊向工業化革命邁進的重要標志。

三、結語

隨著數字技術與媒體融合的發展,學術文獻的傳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同時,受閱讀需求變化、學術評價體系誤導、品質稿件外流等因素影響,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遭受了巨大沖擊。中國科技期刊想突出重圍,必須直面互聯網時代下讀者對知識的個性化需求趨勢,快速實現從傳統出版商向知識服務商的轉變,不斷提升期刊的傳播力和知識服務能力。

盡管近些年國內科技期刊進行了一些探索,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啟示。但期刊界同仁需清楚知識服務沒有捷徑可言,科技期刊生產流程的重塑是目前較為迫切的一次革新。好風送我上青云,冀望通過集約化生產平臺這一創新技術使科技期刊出版實現新的騰飛。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

91综合网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