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等學校綠色校園現狀及規劃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1.綠色校園建設概述
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統計數據,全國有五十一點四萬所各類學校。全國有二點六億名學生接受教育。全國學校總建筑面積29億m2。校園人口密度大,設施多種多樣,是社會能源消耗大戶,從國家能源局對外公布的數據當中可以看出,2014年一整年,全社會總體的用電量共計5.5296億kWh,增長幅度為3.8%,從統計的初步性數據當中可以看出,全國學生的能耗和全國學生的用水消耗量,與全國平均能耗相比較而言,前兩者分別是后者的四倍與兩倍,這充分的體現出了,面對巨大的資源消耗,校園節能減排和自然生態環境建設逐漸受到重視,校園節能潛力巨大,可以在節能減排方面為社會提供低碳行動計劃的標準和經驗。
2.我國綠色校園存在的問題
就我國綠色校園建設而言,近年來綠色校園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存在中國特色自上而下(政府推動)的現象和缺乏自下而上(自發)動力機制。項目是建設節約型校園的示范性大學的主體內容,但是在建設綠色校園的工作上,高等學校卻存在動力與政策這兩大方面的問題,與此同時,高等學校的領導與高等學校所在地區的政府都沒有對上述影響建設綠色校園工作的兩大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因而在我們國家的高等學校建設綠色校園的工作上還留存很多急需處理的重大問題:
2.1從政府方面出發來講
(1)高等學校所在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建設綠色校園的工作上,只發揮倡導的作用,使高等學校擁有進行或者不進行綠色校園建設工作的選擇權。另外,建設綠色校園工作對于高等學校來說,是一項系統性的浩大工程項目,在高等學校硬件設施建設方面是以往政府比較重視和投入較多的項目,卻忽視了在政策上、支持與指導開展綠色教育與培養綠色人才的工作。(2)高等學校與高等學校所在地區的政府之間的互動較弱,地方當局的領導對高等學校建設綠色校園工作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沒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在創新上缺乏主動性、在調查上缺乏深入性。(3)高等學校建設綠色校園的工作沒有健全的體系與評估機制作支撐,當前只有極少數高等學校去主動開展這項工作,并未在管理者評估機制當中納入這一項工作。
2.2從社會方面出發來講
①企業在招聘人才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沒有納入人才測評的范圍,忽視了員工再教育的綠色發展,綠色教育已經弱化。②企業與學校缺乏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不能將先進的綠色理念和綠色技術及時的整合到培養和教育綠色人才的工作當中。學校培訓的學生進入社會,不能充分利用他們在工作中所學到的知識來滿足他們所進行工作的當中的實際需要。與此同時,社會上的媒體對高校綠色校園建設的宣傳力度也較低,并未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
2.3學校角度
學校對綠色校園建設缺乏主動性,綠色校園建設費時費力,沒有資金支持。領導和師生不重視,綠色校園建設沒有從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待,早期校園建筑的非節能環保將導致后期大量的維修資金。同時,在綠色教育中,并未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高等學校的領導、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綠色教育得不到有效實施。
3.推進綠色校園的系統建設
中國綠色校園建設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歷程。經過不斷的實踐,各高校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然而,我國綠色校園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中國教育由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的轉變,學校建筑的設計將更加注重人文、綠色、智能等因素。高標準促進生態,綠色校園的建設與人類文化和智慧的結合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建設綠色校園是一項系統的項目,集綠色建筑、綠色管理、綠色科技、教育、綠色服務、綠色生活和綠色文化為一體,因此,迫切需要促進建設綠色校園。
3.1著手進行完整綠色校園生態系統的構建工作
綠色校園是學校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是培養綠色人才的重要基礎,是綠色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是校園文化傳播的基礎,是綠色社區和綠色城市的重要基點,構建“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戰略-綠色發展研究-綠色設計-綠色建造-綠色能源系統-校園環境設計-既有校園的更新改造-綠色管理-綠色后勤-綠色食品與飲用水安全-綠色教育-綠色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綠色金融”的完整生態鏈。
3.2著手進行綠色校園建設指南體系的制定工作
要想保障綠色校園的建設工作順利進行和圓滿完成,指南體系的制定一定要兼顧全局性和根本性這兩大特點,應將其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在建設綠色校園的工作當中。基于即將正式出臺的“綠色校園評價標準》,在深入貫徹落實標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的建設綠色校園制度體系的工作,具體包括校園的設計規劃和校園建設方面、校園的運行管理方面、學校的后勤保障服務方面等等,進而使得高等學校建設綠色校園工作得以有科學而規范的制度保障,最終達成具有綠色服務與消費、環保生態、節能低耗能、資源合理利用度高特點的全新管理服務體系的構成目的。
3.3著手進行智慧校園建設的深入推進工作
基礎為互聯網,手段為物聯網,最終使得一體化學習、生活以及工作環境得以形成,經服務系統的應用,充分融合科研教學、校園生活以及運行管理是打造智慧校園的目標。教育信息化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就是智慧校園,現代化校園管理需要智慧校園這一平臺的支撐,這是一個重要的達成綠色校園管理目的發展方向。在與高等學校特點結合的基礎上,經智慧教師平臺、智慧節能平臺以及平臺校園平臺等使用以及功能的發揮,使得高等學校的管理部門能夠有效的監管教學活動、安防消防工作以及能源使用情況等,進而使得綠色校園管理更具精細化特點。
3.4三大建議助力綠色校園建設工作進一步深化
3.4.1從政府方面出發來講
在與多部委統籌協調的基礎上,著手進行推進機制的建立工作,促進頂層設計的進一步強化,從制度與政策這兩方面的設計出發,對制度建設與管理體系進行完善,使得人與環境、人與建筑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最終達成融合信息化、基礎設施以及人文的目的。十三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明確提出了美麗校園與綠色校園的建設要求。基于此,政府應該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與深入的實踐,特別是在經費支持方面、項目示范方面、培訓工作方面等,使得相關理論體系框架得以充實,進而堅持成本核算原則和應用經濟杠桿對下一階段綠色校園的實際發展走向進行研究,進而助力有關部門完成項目審查、項目監管、能源監管這三方面憑條的建立工作,最終達成二點零版本校園的打造目的。(1)高等學校建設與管理水平的提升方面。提升監管高等學校建設項目的力度,在對行業專業資源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對評估服務進行探索。對與建設綠色校園有關的研究與評價給予支持,進行綠色校園建設試點的打造工作,得以發揮示范效應。(2)促進教育后勤向著更為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進行可以對高等學校各個樓宇的水耗和能耗數據進行搜集、分析比較的數據平臺的建設工作,進而得以提升相關改造工作的力度。也使得高等學校建筑節能監管的信息化程度得以提升。成為高等學校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方面的領頭羊,在與社會中企業進行聯合的基礎上得以推動節能改造工作的實施。
3.4.2從社會方面出發來講
作為企業來講,可以在人才招聘考核中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這兩大觀念。與此同時,進行節能技術進行推廣。當前,建筑行業當中已經廣泛的使用到了一些新技術,比如被動式超低耗能建筑技術等,起著引領建筑節能發展新方向與提升新一代綠建技術的作用,結合綠色校園理念與新技術,進行校園建筑的試點和推廣,這有助于綠色、生態以及可持續校園的發展。對于有條件參與的地區與高等學校,企業應該對其進行新技術應用方面的引導,使得校園快速轉型為綠色校園。此外,建筑業當中正在掀起一場綠色化與智能化的革命,這使得該領域面臨著重大的培養人才方面的挑戰。應該從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的特點與規律出發,高等學校在企業的幫助之下,將與先進技術有關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進,進而得以將大量的兼具專業性和技術型的人才輸送至制造業和建筑業當中。經培訓等方式,將行業先進技術與理念介紹給高等學校后勤部門的有關人員,進而使其在知識事業得到拓展的同時,業務水平也得以提升,進而促進高等學校基本建設管理隊伍整體實力的提高。
3.4.3從學校方面出發來講
應將主線定位為學校事業發展,做好頂層設計與校園規劃工作,假肢做好能源與節水方面的規劃工作。將先進技術與材料統籌引入和應用于建設與改造的項目論證工作當中。另外,綠色教育的推進也非常重要。人是建設綠色校園的核心主體,因而在技術與制度節能的大前提下,更應該提升圍繞教師與學生開展的節能教育與技能推廣工作的力度,最終達成綠色校園文化氛圍的打造目標。使得教師與學生的節能與資源憂患意識進一步增強的同時,加上健康文明、節儉適度生活理念的倡導,使得每一位教師與學生養成良好的節能習慣與自覺的節能行動,最終輻射與影響到全社會范圍之中。經多樣化建設綠色校園宣傳活動的開展,在素質教育課程內容當中納入節能理念教育,在科技實踐內容當中納入節能技術。另外,經綠色校園社團組織的成立,對大學生綠色創新創業的開展給予一定的引導和支持,提升綠色教育宣傳的力度,最終得以達成社團合作交流與創新創業指導這兩方面平臺以及學生領袖培養與參與校園建設這兩方面基地的打造目標。教育風尚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緊扣時代可持續發展理念脈搏,需政府方面、社會方面、學校方面以及師生方面共擔綠色發展的引領使命,促進綠色校園建設的進一步深化,把綠色校園作為建設生態城市重要組分、培養綠色人才重要基地以及綠色科技創新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