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學術交流開始呈現一些新的特征,如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加強、學術交流方式多元化、網絡共享性增強等。面對媒體融合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學術期刊應整合資源,加速多媒體融合,打造數字傳播平臺,強化編輯策劃意識,改造運營平臺,創新傳播手段,為讀者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實現學術期刊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
1.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加強媒體融合使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學術傳播的主導權也開始回歸著作者本人。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術成果的傳播不再依賴傳統意義上的出版商,而是可以選擇網上 學術論壇、微信、微博等各種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媒體融合為著作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展示平臺,著作者可以自由、及時、有效地展示自己的學術成果,學術交流的范圍也 更加廣闊。
2.學術交流方式多元化傳統意義上的學術交流,主要是通過出版物、電話交流、會議和學術沙龍等方式進行。然而,隨著信息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很多以網絡為基礎的學術交流方式正逐步代替傳統模式 。首先,受眾進行學術交流的途徑早已不再限于紙質刊物,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網上平臺進行交流。對受眾而言,互聯網時代不僅為他們提供了海量的文獻及資訊,更為他們提供 了方便快捷的獲取資訊的方式。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常情況下他們不會一期期翻看紙質學術期刊,而是會選擇網絡檢索,而檢索的主題往往不是刊名,而是直接輸入自己關注的 話題,學術交流方式呈現出網絡化的特點。其次,學術交流的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尤其進入“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電子郵件、個人網站等多種交流媒介都已成為 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這對傳統的以紙本刊物閱讀為主的交流模式帶來很大沖擊。
3.網絡學術資源共享性增強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學術交流的限制被打破,網絡學術資源共享性大大增強。科研人員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共享學術信息,更廣泛地獲取世界各地同行的研究成 果及科研動態,掌握最前沿的學術動態。“互聯網+”時代為廣大受眾提供了多種資源共享途徑,如開放存取期刊、開放存取倉儲等,越來越呈現出“云資源”狀態。另外,其他 一些信息渠道,如個人網站、博客等,雖然缺少學術性,但因其內容更新及時,更易從網上免費獲得,同樣備受關注。
免責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或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僅供學習和參考。本站不是任何雜志的官方網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請聯系出版社。